农业气象服务存在问题和建议范文
时间:2023-12-28 17:40: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气象服务存在问题和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S16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131062
引言
众所周知因为气候的不确定对于农民对于各项农业生产的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农业气象部门所提供的农业气象服务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旦由于疏忽而导致了气候预测和报道的不准确性以及不及时性都会给广大的农民群众带来巨大的损失,这种损失是无法承受的,一定要对其充分的重视。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的农业气象服务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这就进一步加大了农业生产与农业气象服务之间的联系,使得农业气象服务更好的向农业生产和农业发展提供帮助,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指导农业生产和农业发展,对于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具有重大的意义。
1 当前农业气象服务存在的问题
1.1 服务的范围不够广
农业生产的领域涵盖范围非常广泛,而且就目前而言,随着我国科技发展的脚步越来越快,科技已经充分融入到各个行业,农业生产也逐渐走向现代化的脚步,因此,对于农业发展的方向也变得多样化,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农业气象服务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我国农业包括农林牧副渔等多个方面,在这之中对于农业气象服务要求最高的要数粮食棉花和油料这3个环节,而这3个环节也正是农业气象服务的主要服务对象,但是随着我国农业的发展,其他环节的对于农业气象的要求也在不断增大,就目前而言,我国的气象服务对于这些方面的服务做得还不是很到位,比如在某些昆虫灾害的发生以及农作物的天气预报以及农业气象服务没有形成一套专业服务,总体来说就是我国的农业期限服务的范围不够宽广,不能够充分涵w我国农业生产的各大领域。
1.2 科技含量不够
科技的发展给各行各业都带来了便利,如何充分的运用好科技的发展带来的优势是取得成功与进步的另一大特点。但是目前来说,我国的农业气象服务虽然已经加入了一些科技含量的措施,比如某些农业气象的服务部门已经通过加入软件的应用帮助气象部门实现对天气变化的预测,但是软件的特点就是具有普遍性和通用性,如果做得不好,软件与当地的实际情况仍会有较大的差距,无法充分的将软件与当地的特点结合,使得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与实际不符的问题,影响农业气象服务的质量,使得系统整体业务的系统化程度降低,给农业发展的道路带来阻碍。
2 农业气象发展的建议
2.1 构建完善的农业气象服务体系
对于一个以农业立国的国家来说,农业是国家发展的根本,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可以很大程度上促进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农业气象服务又恰是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良好农业气象服务水平可以及时准确给农民提供天气变化的准确信息,帮助他们避免由于天气原因带来的不必要的损失,以及自然灾害等影响。为了更好的促进和完善这一农业气象服务水平,应当构建起一套完善的农业气象服务体系,该体系的要求和目标就是全心全意的做好对农业设施提供的专项服务,精准的天气预报服务以及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供合理有效的指导和解决办法,不得不说的是对于区域特点的差异性做好特殊的气象服务的准备。
2.2 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充分融入到农业气象服务,充分发挥其作用
由于我国当前的农业气象服务部门总体来看对于科技的应用还不是特别的充分,据此我国相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加大力度引进高科技含量的设备和技术,使得我国的农业气象服务从整体上更加具有科技含量,贴近现代化的生活脚步,与时俱进。通过先进的技术使得我国农业气象部门的业务有一个质的提升,在工作过程中应当对于服务产品的方向有着多元化发展的目标。除此之外还应当充分结合自身的学科优势,把气象服务的相关学科的特长进行吸收和借鉴,提高自身的服务发展水平,促进科研以及相关新事物的开发工作,最终构建出一个集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评估等工作为一身现代化农业气象和生态系统服务体系,促进科技在农业气象服务中的作用。
3 结束语
农业气象部门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提供了诸多有效的农业生产和技术手段,是农业生产和发展活动中的一项核心,使得农业气象服务更加充分地做好天气预报和自然灾害预报等一系列的农业服务,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更好的发挥农业气象服务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齐伟.农业气象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5(24):950-951.
篇2
关键词:气象服务;农业生产;防灾减灾
中图分类号:S16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501177
气象服务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提供了极大便利,尤其是在农业生产中,为防灾减灾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主要分析气象服务在农业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1 气象服务在农业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气象服务属于公共服务类范畴,可以分为决策气象服务、专业气象服务和公众气象服务等,其中决策气象服务主要是向政府部门提供气象服务,专业气象服务是为各行各业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气象服务,在本研究中主要分析为农业生产提供的气象服务。
气候变化将会严重影响农业的生产,因此农业的生产必须应对气候变化,目前我国针对抵抗极端气候事件的能力抑制比较差,近几年各种自然灾害情况逐渐上升,造成的危害也是逐渐增加。气象服务在为农业减灾防灾提供服务中需要做好各种自然灾害的预报工作。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气象设备技术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气候变化预报准确率逐渐上升,目前已经可以预测到什么时间出现干旱、霜冻等,能够为农业生产提供支持。气象服务能够为农业修建水利工程提供指导,在农业生产中可以根据气象服务改变耕作制度、物种选择等,避免霜冻、旱涝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当前在气象服务中已经使用到了多普勒天气雷达,能够预报短时的气候变化,实施检测中小尺度强对流天气变化,实时检测强对流天气的变化,依照短时天气变化,气象部门能够使用应急中心采取预警联动。目前气象服务已经能够改变小范围内的天气情况,针对干旱地区,可以采用人工降雨的方式来增加降水量,达到抗旱防霜的效果,减少农业损失。
气象服务在农药生产中发挥出巨大作用,有不少城市开展专门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气象服务,如开展日光温室蔬菜农业气象服务平台,推广使用小气候调控实用技术,最大限度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如在某县建立了日光温室大棚气象调控技术试验棚,安装农田小气候自动观测仪器,开展冷棚气象要素对比观测,可以测量温度、湿度、CO2 含量以及风向等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每一星期调查农田生产情况,形成更加具有精细化的农村气象灾害监测预报能力,覆盖面更广,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服务。
2 气象服务存在问题分析
气象服务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的生产,但是也需要看到当前提供的气象服务还存在很大的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在气象信息方面,气象信息的准确性对于农业生产而言至关重要,当前各级气象台都已经完成了人机交换的建设,能够通过数据来分析未来的天气走向,综合分析气象服务可能对农业产生的影响,但是计算机模拟软件并不能实际的模拟天气变化情况,气候信息存在很大的不准确性。从农民接受气象服务来分析,当前农村气象服务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农民接受气象服务的途径非常有限,一般都是通过天气预报来了解气候变化,农村信息化建设还存在很大的不足,影响了气象服务作用的发挥。从传播途径来分析,不少农村地处偏远地区,受到地理条件的限制,部分农村比较落后,农民获取气象服务的渠道受到极大的限制。
3 加强气象为农服务的建议分析
针对气象为农服务存在的不足,建议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完善。气象部门需要根据近些年农业结构的调整来分析气候因素,农业结构的调整意味着气候变化所引起影响的差异,因此气象部门需要建立区域性的观测网站,为小区域内的农业生产提供气象减灾防灾服务,利用高密度、自动化的气象综合检测网络提高气象服务质量。气象部门需要提高自身对灾害的预警能力,只有能够准确的预报,才能灾害发生时做出更好的反应,减少农业损失,因此气象部门需要根据农业实际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灾害预警工作,重点做好灾害性天气的预报工作,另外气象部门也需要增加农业生产的气象服务,有针对性的指导农业生产。在提供气象服务中,需要不断完善农村气象体系建设,了解农村的实际需求,针对不同的区域提供相适应的气象服务,可以通过报纸、广播以及电视等途径来向农民提供气象服务信息,另外也需要加强宣传工作,提高农民识别气象变化的能力,减少气象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分析气象服务在农业减灾防灾中的应用,除了本文所分析的改进措施之外,在气象服务中也需要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加具有的信息,为农业经济产品销售提供适宜的农业经济气候的规划,提高农业产业的效益。
篇3
[关键词] 农技推广 信息化建设 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5-0011-01
一、武定县农技推广系统信息化建设情况
1.建立了县级局域网。农业内设各部门关系密切,信息交换量大,开通县级局域网,实行无纸化办公,极大地提高了部门间办事效率,加强了部门间合作。
2.建立了武定农业信息网。涉及农技推广、植物保护、土壤肥料和作物种子等农技推广等栏目,自开办以来,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信息量丰富,界面美观友好,点击量大幅上升。
3.建立了数字乡村网。乡村网由县乡两级更新,11个乡镇将所辖128个村委会1132个自然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及时录入向社会。
4.建立了信息公开网。将相关农业、农村、农技推广信息收集后,把适宜公开的信息及时向社会。
5.与武定电视台合作。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家电下乡”等惠农政策进一步实施,农村家用电视已基本得到普及,广大农民基本上可以在家里了解国家大事和所需要及时掌握的农业基本信息。根据这一形势,针对我县主要农作物情况,结合农事季节,与广播电视局合作,定时不定时的宣传农技推广新闻、政策、技术,深到受本县老百姓的欢迎,也提高农业技术部门在老百姓心中的地位,促进了当地的农村经济发展。
6.加强与气象部门合作。在农事生产的关键时期,与气象部门合作,利用“120”气象服务终端,将当前主要农事要点或病虫防控措施等编成提纲,此做法简单、快捷、效果好,受到广大老百姓的欢迎。七是与移动公司合作。在上级主管部门的直接领导下,将农业适用技术编制成短信,通过“三农通”信息服务平台,向全县开通三农通的手机用户,此做法覆盖面广,不受空间限制,方便快捷,效果不错,群众评价高。
二、武定县农技推广系统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不到位、投入不足。尽管多数地方领导已具备了农业信息化建设重要性、必要性的概念,但对具体实施方法和所需要的支撑体系不够了解。有的少数领导对信息化的认识仍然停留在所谓信息化不外乎就是电脑打字、计算机上网,在互联网上报几个数据,还有极个别领导认为,虽然互联网、信息化很重要,但现在实施还太早,起的作用还不是很明显,存在着等待、观望的思想。在投入方面,不仅是资金投入不足,还存在政策、人力和组织机构投入不足的问题。到目前为止全县县乡农技推广部门保有量在60台左右;共有土壤化验设备1套6台,农残检测设备13台套。
2.信息收集、信息处理比较落后。我县的农业信息标准化程度还很低,指标体系不健全,收集方法还不够科学,收集点还不足,覆盖面还不够,对农业信息体系内部各信息采集渠道缺乏合理的整合和规范,影响了农业信息的准确性、权威性。此外还有处理手段落后,传输工具落后等。个别地方还缺乏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手段,在信息处理方面有的还停留在手工阶段;对收集到的信息分析加工能力严重不足,影响了运行效率,降低了信息的使用价值。
3.农技信息工作的机制不适应。绝大多数农技部门,没有设立专门的信息管理机构,农技部门开发和配置信息资源的力度不够,资源整合难度较大,共享程度很低,信息为“三农”服务的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省、市、县、乡农技部门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比较严重。
4.农技信息网络人才缺乏。农业信息网络的建设还需要一大批不仅精通网络技术,而且熟悉农业经济运行规律的专业人才,能为农产品经销商提供及时、准确的农产品信息,对网络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市场形势、回复网络用户的电子邮件、解答疑问等。而由于对农业信息网络人才不够重视,投入经费少,加上培训机制的不完善,目前农业信息网络人才相当缺乏,使得农业信息资源综合利用差,较为专业的数据库建设与更新速度缓慢。
三、武定县农技推广系统信息化建设对策建议
1.加快推进种植业信息化。积极推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系统、自动控制系统、射频识别系统等现代信息技术在现代农业生产的应用,提高现代农业生产设施装备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发展精准农业。积极推进农田管理地理信息系统、土壤墒情气象监控系统、智能灌溉系统、测土配方施肥系统、作物长势监控系统、病虫害监测预报防控系统等信息技术在大田种植中的应用。积极推进温室环境监控系统、植物生长管理系统、产品分级系统、自动收获采摘系统等信息技术在设施园艺中的应用,实现设施园艺农业的自动化、智能化和集约化。
2.提升农民信息化水平。鼓励农民使用农业信息系统,提高在采购、生产、销售、营销、财务和人力资源管理等环节的信息化水平,推动农业经营管理信息化。组织开发以土地权属管理为基础,集土地经营、农业生产于一体的综合性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精确管理。
3.完善信息服务体系。完善部、省、地市、县、乡、村六级农技推广信息化管理及服务网络,健全农技推广信息化工作组织体系。依托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组建各级、各个领域的权威专家服务团队,增强服务效果。规范乡村信息服务站点建设,提高基层农村信息服务水平。继续从种养大户、农村经纪人、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大学生村官等群体中培养选拔农村信息员,壮大农村信息员队伍,加强农村信息员培训,提高信息服务能力。
4.加强信息资源整合,促进信息资源共享。信息资源是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和基础。目前,涉及农业技术的信息分散于农技、植保、土肥、种子等不同的农技推广部门,不仅给政府、社会、生产经营者和系统内部获取和利用信息带来不便,也难以进行宏观调控。今后,要对农技信息资源进行调查分析,制订对策方案,逐步建立农技部门信息交流共享机制,推进信息的共享。搞好农技信息系统、网站、信息资源和设施的集成与整合,实现农技公共数据的兼容和共享,使政府、农户、企业和系统内部获得信息更加丰富,更加方便快捷。
篇4
财政支农结构的研究综述魏琴利用线性回归的计量方法,结合目前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情况,对我国的财政支农支出的结构进行了分析,认为农村生产性支出和农业科技费用支出的效率较高,但相对规模和绝对规模较小,比重较大的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和农产品价格补贴支出使用效率不高,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偏小,应调整当前的财政支农支出结构[5]。胥巍、曹正勇运用协整和误差修正模型对我国东、西部财政支农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无论短期还是长期的财政农业支出,对刺激西部地区的农业经济增长都较为重要,而东部地区的长期性效果不是特别显着,并提出在财政支出的地域结构上应加大贫困地区的比重[6]。向忠德、匡远配运用耗散结构、协同效应理论对财政支农资金进行分析,认为财政支农资金整合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具有非线性和稳定有序结构,并提供一个偏重支农资金的现代化管理和支农资金整合发展战略的协同效应以及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的路径选择[7]。
财政支农政策的研究综述通过对我国财政支农政策和执行的考察研究,学者们对财政支农政策调整和创新以适应新的经济社会环境进行了有益而深入的思考。陈薇考察了西方发达国家的财政支农政策,并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横向和纵向比较,给出了我国财政支农政策制定和创新的新思路[8]。关全力、朱美玲以新疆为例,借助计量经济模型的格兰杰因果检验,认为新疆财政支农总量与农民人均收入之间存在单向因果关系,得出建立财政对农业投入的长期稳定增长机制,加强财政农业投入对社会资金投入农业项目的引导机制,整合财政支农资金的政策建议[9]。广东省财政厅农业处在对广东省财政支农政策相关情况的考察后,提出加大支农投入,明确支出重点,创新体制机制,财政支农资金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政策思路[10]。
财政支农资金效率的研究综述理论界和学术界对支农支出资金配置问题的探讨主要集中在配置效率的提高上。孙文祥、蔡方通过对我国中央与地方政府农业各项财政支出经济绩效的实证分析,认为中央和地方对农业的财政支出效果具有显着差异,其中中央对农业发展专项资金的支出经济绩效明显低于地方政府财政支出[11]。林毅夫在对农业经济发展的研究中指出,支农资金的资金配置功能在促进农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中居于重要位置[12]。陈建华、陈伟通过对1978—2005年福建省财政支出与支农支出的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认为福建省财政支农支出的效益偏低,应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的管理机制和绩效评估机制[13]。郭忠孝用数据包络分析模型分析了财政支农支出效率,认为建立财政农业支出科学决策机制,突出财政支农重点,进行制度创新,可以提高财政支农支出的使用效率[14]。
广东省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及管理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充分发挥其雄厚的经济发展优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三农”问题的政策,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财政支出进一步向“三农”倾斜,财政支农惠农政策体系进一步建立健全。据统计,仅“十一五”期间,广东省级财政共投入“三农”资金约1085.07亿元。财政对农业生产、发展,农民生活的保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力度,农村社保、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等社会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保障能力不断提高。
财政支农资金的规模逐渐加大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总量,历来是衡量政府对农业支持程度的重要标志,是促进农业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力量。1996年以来,广东省财政支农支出规模呈不断增长趋势,年均增长16.94%。“九五”期间财政支农支出为237.95亿元;“十五”期间为453.66亿元,是“九五”期间的1.91倍;“十一五”期间的财政支农支出达1085.07亿元,是“十五”期间的2.39倍。财政支农支出规模随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省财政收入的增加而增加,广东省对农业支持力度不断增强,将农业的发展放在战略的高度,把财政支农放在了财政政策的重要地位。但另一方面,虽然财政支农的绝对规模不断增大,但从各年份间增长率来看,财政支农资金的增长波动较大,反映出财政支农政策的不稳定性问题。同时,从相对量上来看,财政支农支出的增长率长期低于财政收入的增长率。如表1所示,除个别年份外,广东省财政支农支出的增长速度均未超过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速度。“九五”期间,广东省财政收入的年均增长幅度为18.95%,但同期财政用于农业支出的增长仅为14.96%;“十五”期间,财政收入的年均增长幅度为14.69%,农业支出的增长为11.7%。但2006年以来,财政支农支出平均增长率超过了财政收入增长率,说明广东省财政对农支出的力度不论是从绝对量上还是相对于收入的量上,都有明显的增长。
财政支农力度持续加大但稳定性较差财政支农投入力度表现在财政对农业的贡献程度。从财政支出内部结构来看,财政支农力度表现为财政支农支出规模占全部财政支出规模的比例,反映了财政支农支出的重要程度;从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的支持强度来说,财政支农力度表现为财政支农支出与农业总产值的比率,反映出财政支出对农业的贡献深度。1996年到2009年间,广东省财政支农支出占全省财政总支出的平均比重为6.21%,其中最高为2011年的7.62%,最低为2006年的4.53%。从比重变动趋势来看,它不是持续的增长或持续降低过程,1998年前比重持续下降,1998年以后呈平稳小幅增加的态势。“九五”期间平均比重为5.65%,“十五”期间为5.23%,“十一五”期间为6.60%。2009年后,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力度逐步较高,但与许多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广东财政对农业的支持力度较弱。1996年以来,财政对农业的支持力度总的评价是较弱的;1996—2003年,广东省财政支农支出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31%上升到5.03%,之后并没有继续提高;但自2009年以后该比重急剧上升,2011年达到15.77%。“九五”期间平均比重为2.84%,“十五”期间为4.53%,“十一五”期间为11.42%。从2009年开始,广东省财政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开始上升。
财政支农投入中农林水支出比重较大目前,广东省财政开始出现逐步向支农生产和农村社会公益事业等基础性投入调整的趋势,各级政府的投资计划及财政预算对农业农村的支出主要由原来对农业农村的竞争性领域与非竞争性领域并举,向以农业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为重点的转变。但在现行的政府财政支农支出中,用于支援农村生产支出的投资所占比重仍显偏低,而用于农林水气象等部门的事业费比重偏高,占到财政支农支出的40%以上。
广东省财政支农资金投入与管理存在的问题
财政支农管理体制不健全目前,在广东省的公共财政体制框架下,对用于农业的财政投入的数量和比例没有进行明确规定,农业财政投入仍然缺乏相对稳定的资金来源。一是在财政预算中,现有的财政预算只是笼统地将农林水气象事务作为整体,对农业农村的公共支出并未分类列出并纳入各级政府年度财政预算的经常性开支范围内,无划定比例的支农资金项目。二是在政府年度投入计划中,缺少城乡统筹的农业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中长期专项规划,农业财政投入项目仍以议案形式投入,议案结束投入也结束,“一事一议”的支农方式使得支农资金缺乏相对稳定的长期投资效应。三是财政预算和投入计划中并没有建立与政府总量投入和预算支出增长相联系的农业财政投入增长计划,无年度比例增长标准。多年来,广东省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一直徘徊在5%左右止步不前,存在项目省级财政补贴标准偏低等问题,如在广东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平均工程成本约为450元/人,广东省省级财政补助标准仅为160元/人(江苏省的省级财政补助为270元/人),起不到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稳固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目的。
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水平偏低对于广东省来说,一是直接投向农业生产经营的数量相对过多,而用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资金数量相对较少,还未就现行农业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专项支出增加资金量,以及配套中央预算内对地方的补助投入等项目设立农业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的专项资金。二是生产性支出少,非生产性支出多。如“九五”期间,农林水利气象部门事业费支出117.53亿元,“十五”期间,农林水利气象部门事业费支出214.22亿元,其中占比重最大的为农业事业费和水利事业费,分别占总支出的49.39%和47.22%。三是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常被城市水利建设挤占。近年来,广东省水利设施建设投入计划年均占农业财政投入计划的60%左右,如水利基建投入计划的年资金总量已由过去的10多亿元增加到目前的60多亿元。然而,这60多亿元当中,绝大部分资金被用于城市防洪设施、大江大河治理等城镇水利设施建设,因农村水利设施投入在水利建设的财政预算和投入计划中没有固定的比例,因此当城市水利建设资金不足时,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入常被城市水利建设挤占,所剩无几。
财政支农资金缺乏有效的整合与管理由于财政支农支出实行的是分块的管理模式,存在问题颇多。首先,各个涉农部门分别拥有财政支农资金和资源,导致资源分配思路较不清晰,方法也不健全,缺乏统一协调管理。这一方面使得总的财政支农资金紧缺,而另一方面个别部门、个别项目资金大量结余。其次,各部门各负其责,条块分割,界限模糊,难以进行有效协调。这种现状大大削弱了支农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效率,尤其是大中型农业设施建设和一些重大产业项目更是难以顺利展开,实施过程中东修西补,财政支农难以凑效。最后,支农资金管理部门过多,投入渠道比较复杂,在资金的使用规划、建设内容以及建设项目安排等方面都存在很多重复和交叉,结果使得支农支出的建设成了没有重点的全面建设和重复建设[15]。
基层财政支农支出能力有限在现行财税体制下,由于分税制改革只明确了中央和省级财政收入的划分原则,对于省以下的划分办法并没有明确的规定,这导致各级地方政府间在划分财权时盲目按照中央和省级分权的办法,使得基层财政基本上没有主体税种,没有稳定的税源;同时基本事权却层层下放,加之博弈力量的不均衡,造成越往下级别的政府系统,其财政实力越弱、承担的事权越多。在广大的贫困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下,这一问题更为突出。
篇5
关键词 供给侧改革;专业气象服务;服务产品
中图分类号 P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172-0192-02
专业气象服务有别于公共气象服务,是根据不同行业的生产、经营特点,为用户提供有针对性的气象服务,使行业用户可以利用专业气象服务规避风险,获取更多利润或减少用户的经济损失。专业气象服务是公共气象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气象服务依托于公共气象服务,也是对公共气象服务的补充与完善。
2015年11月10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随后“供给侧改革”一词开始被人们所熟知。专业气象服务产品作为特殊的“产品”,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也面临着诸多机遇和挑战。因此,我们发现专业气象服务产品在某种程度上同样存在类似于供给侧的问题。“打铁还需自身硬”,要想提升专业气象服务产品质量,提高专业气象服务收入水平,还需从专业气象服务的供给侧对其进行改革。
1 山东省专业气象服务现状
20世纪90年代初,山东省气象局开始有最初的专业气象服务,随着市场的不断拓展,专业气象服务发展迅速,服务领域不断扩大,目前包括电力、交通、旅游、报纸、电台、保险等十多个行业;提供的预报服务产品包括短期、中期、长期预报,历史资料、预警服务等;服务方式主要以网站、手机短信、电话传真、电子邮件等方式为主。
由近5年山东省气象服务中心专业服务用户数与收入对照表(表1)可以看出,近5年专业用户数略有起伏,但收入差距较大,2011―2013年用户数变化不大,收入呈下滑趋势;2014―2015年,经过山东省气象服务中心的努力,与山东电力签订年收入约200万的合同,使得山东省专业气象服务收入有大幅度提高。同时,由于经济发展迅速,对气象有需求的行业也在不断增加,气象资料应用费、气象证明费不断增加,由以前的年收入不足5万元增加到接近30万元(2015年),因此虽然近两年的用户数有所减少,但收入较前几年有明显提高。
2 山东省专业气象服务存在问题
2.1 专业气象服务人员不足
山东省专业气象服务人员较少,目前专业气象服务人员仅7人,需要负责日常值班、产品研发、专业服务网的维护等工作,工作内容繁杂,精力分散,专门深入某一行业进行研究难度较大。同时由于组织安排或个人原因,新进人员流动性比较大,造成专业技术人员培养比较困难。
2.2 市场拓展动力不足
李丽[ 1 ]指出,现阶段阻碍专业气象服务发展的最大问题是专业气象服务发展的动力问题。山东省专业气象服务同样面临市场拓展动力不足的问题,原因有3点。首先,山东省气象服务中心是典型的国家事业单位,其经营管理与企业相比缺少一定的灵活性,与其他行业合作时受到的限制较多,并不能完全适应市场多方面需求。其次,缺少专业的市场营销人员,山东省气象服务中心的市场拓展人员主要是以前做庆典服务或其他业务的一些年龄较大的职工,他们没有经过专门的市场营销的培训,市场营销理念不够,因此在开拓专业气象服务市场时,缺乏一定的营销手段与策略,不能实现专业气象服务产品应有的市场价值。第三,与企业的绩效工资不同,职工的工资收入与职务、职称、工龄等联系紧密,与单位创收多少关系不大,单位职工生存压力不大,因此也容易造成市场拓展动力不足的情况出现。
2.3 专业服务产品不专
专业气象服务产品不专的现象在我国多地的专业气象服务中普遍存在[2-4]。目前的专业气象服务产品多是对常规预报产品进行粗略加工,或直接采用常规预报产品的内容,为用户服务,虽然在形式上已经实现服务产品的专业化,但内容上的专业化程度仍然不够,不能满足专业用户的需求。
另外,气象行业与其他行业交流较少,有些行业的可供研究数据获取困难,使得专业气象研究人员往往缺少基础资料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也直接或间接导致预报人员不得不放弃对某些行业进行深入研究。这也是造成专业服务产品不专的原因之一。
3 专业气象服务供给侧改革的建议
3.1 抓大放小做研发
专业气象服务涉及行业较多,如果对服务的每一个行业都进行深入研究,开发出有针对性的服务产品,不仅在人力、物力上投入较大,同时也不符合经济效益。因此在深入研究方面要对行业有一定的选择,需“抓大放小”,针对大项目、大行业(如电力、交通等)开展专项研究,这样既能提高专业气象服务产品的质量,又能提高对大行业的服务质量。
3.2 开展精细化专业气象服务
目前的专业气象服务产品以短期、中期的预报产品为主要依托,预报范围以大区域(如鲁西北等)或城市划分,精细化、格点化的产品较少。对服务产品的改革下一步应朝着精细化、格点化的方向进行。依托省气象台的精细化格点预报产品,结合行业需求,有针对性的制作精细化的专业气象服务产品,使服务产品在时间、空间分辨率上均有所提高,如单站逐小时精细化气象要素预报产品、5km×5km格点化预报产品等。
3.3 融合互联网、新媒体技术
随着“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新媒体”等具有时代意义的概念被提升到气象数据服务应用层面,气象服务不再仅仅停留在天气预报等基础数据应用[ 5 ]。专业气象服务可以借助气象大数据、云计算技术,融合互联网、新媒体技术,建立精细化服务产品分发系统,实现及时、高效、多途径的多元化专业气象服务。
利用互联网、新媒体技术,将专业气象服务结合新媒体技术,开发具有专业特色的电子显示屏、手机客户端等终端显示系统,可为用户提供定制化的App客户端服务。同时根据用户的需求,也可以提供新的数据传输方式――API数据接口。通过API接口,将专业气象数据直接接入用户的行业专网,利用开放的数据资源为用户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使专业气象服务更深入行业需求。
3.4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首先要简化值班工作流程,利用新技术,使值班自动化程度提高,减少值班人员工作量,进而减少值班人员数量,使值班人员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新专业服务产品的研发中。其次,加强行业间交流,使技术人员多了解我们的服务对象更深层次的需求。增加跨行业合作,发挥各自所长,将其他行业与气象有机结合,开发出更适合行业需求的服务产品。再次,以项目培养人才,单位加大对项目研发支持的力度,在注重理论研究的同时,更要注重服务技术和服务产品的开发。同时邀请专家进行指导培训,通过项目建设、专家培训来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素质,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4 结论
随着市场的开放,我国社会上的气象公司也将发展迅速,传统的事业单位性质的专业气象服务将要面临很大的挑战,但新技术的发展也给传统的专业气象服务带来新的契机。“酒香不怕巷子深”,从供给侧对专业气象服务进行改革,努力提高专业服务产品科技含量,拓宽服务途径,提升服务质量,加大宣传力度,使更多的行业需要专业气象服务、离不开我们的服务,为山东省专业气象服务打开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李丽,崔宜少,张丰启,等.现行体制下提高专业气象服务能力的思考[J].气象研究与应用,2015,36(1):122-125.
[2]褚希,石振斌.新媒体时代的气象服务发展探讨[J].科技传播,2015(5):168-170.
[3]金顺梅.发展吉林省专业气象服务的思考和建议[J].吉林农业,2014(2):73.
篇6
1.1领导重视,保障有力
在浙江省政府部署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后,杭州市立即行动,成立了以分管市长为组长的杭州市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同时成立相关的办事机构———杭州市政策性农业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在全省试点扩面动员会后立即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部署,将该项工作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各区、县(市)成立了以分管领导为组长,发改委、农业局、人保财险公司等单位为成员的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协调小组和办公室;建立了政策性农业保险核损理赔专家小组,负责重大理赔案件纠纷的技术裁定和争议调处。各乡镇组建了相应的工作机构,负责宣传发动、投保登记、报案查勘和理赔定损等工作。人保财险公司专门组建了农险部,负责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全市基本形成了一支网络较健全、业务素质较高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队伍,为做好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
1.2职责明确,加强配合
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责。协调小组办公室负责协调和处理日常工作事务,密切跟踪试点进度,妥善处理难点问题,及时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定期通报工作情况,确保工作顺利进行。财政部门负责政策性农业保险财政补贴预算和组织落实财政补助资金,加强对补助资金使用的监管,确保财政资金及时足额补助到位和扶持资金的规范使用。农业部门及各乡镇负责各试点地区和各试点品种农业保险理赔纠纷鉴定、农业技术支持、灾害防控等。气象部门负责农险气象准确预报等服务。人保财险作为首席承保人,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承保理赔工作进行全面的部署,健全制度,规范服务,为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开展和后续服务提供保证。
1.3深入宣传,提高认识
为了使广大农户全面了解政策性农业保险精神,杭州市印发了1万余份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宣传手册发放到每个乡镇、村组和种养大户;各地利用报纸、电视等宣传工具,广泛宣传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政策及措施;相关部门做好政策解答,提高社会认知度。此外,还针对种粮大户、养殖专业户等召开各类动员会,讲明、讲深、讲透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意义、做法;向农户进行防灾减灾宣传,对养殖大户开展防疫知识讲座,在汛期来临前及时通知做好抗洪预防工作等。大面积自然灾害或有重大影响的事件发生时,及时报道获赔投保户的典型案例,宣传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好处,调动了广大农户参保的积极性。
1.4加大扶持,扩大参保
为做好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各级财政加大了补贴力度,在每年年初安排足额的农业保险补助资金,确保全市农业保险工作的顺利开展。据统计,2011年中央、省、市、县各级财政共补贴农业保险资金2637.3万元,其中县级补贴1063.1万元,占总补助额的40.3%。为鼓励农民参加政策性农业保险,滨江区等地对水稻保险采取100%的财政全额补贴政策。对蔬菜大棚、露地西瓜等保险在各级财政补助的基础上,有关街道乡镇再补贴一部分,减轻了农民的保费负担,提高了参保率。
1.5健全体系,成效明显
经过五年的工作实践,试点地区初步形成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建立了保险办公室具体协调,乡村干部进村入户动员,保险公司送保下乡的工作体系,加大了政策扶持力度,完善了理赔运作机制,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为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通过实施政策性农业保险,大大提高了农业抗灾救灾能力。从2007年以来,杭州农业连年受灾严重,先后遭受了“圣帕”“、韦帕”、“罗莎”等多次台风袭击,2008年1月份又遭受了50年一遇的雨雪冰冻灾害袭击,给杭州市农林业造成重大损失。由于有了政策性农业保险,8个试点地区的受灾农户在灾后第一时间得到赔款,使灾后迅速恢复生产,有效降低了灾害损失。据统计,从2007年到2011年,全市有1597个种养大户和20万农户参加政策性农业保险,缴保费12121.75万元,获得赔付7653.98万元,为农户灾后及时恢复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实践证明,政策性农业保险在保证农业生产的稳定性,保护农民利益,促进农业持续发展,支持新农村建设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存在问题
通过五年的努力,杭州市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承保理赔机制不断完善,农户保险意识逐步加强,各部门的工作配合有效,受灾户得到了及时的补偿。农业保险社会“稳定器”、经济“助推器”作用逐渐显现。但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2.1理赔工作还需细化
从五年来的实施情况看,政策性农业保险最大的问题是理赔难,农业生产的复杂性,给灾后的理赔工作带来了难度。发生自然灾害后,因定损难度大,保险公司赔付金额与农民预期有差距,实际操作比较困难。
2.2保险产品还需扩大
政策性农业保险为农民系上了“保险带”,为农业产业化建立了“缓冲区”,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重要保障,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但在实践运作中,保险目录中可选参保品种与杭州市农业产业发展的实际存在差异。如淳安县的蚕桑产业和淡水鱼网箱养殖等,虽农民参保要求迫切,但尚未能列入参保范围。
2.3部分条款还需完善
一是部分保险条款设置不合理、不科学。如棚内作物和大棚必须捆绑参保,这是不合理的。因为大棚不易损坏,而棚内作物易受灾,要保作物必保大棚,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户的投保负担。二是部分保险品种赔付标准偏低。如大棚蔬菜(瓜果)保值偏低,大棚草莓亩产值在2万元以上,仅成本投入就要6000元以上(不含大棚),而保额只有1000元;大棚蔬菜产值在1万元以上,投入成本在2500元以上,而保额只有200元到800元,参保受益偏低。三是部分保险品种如生猪等设定免赔基数太高,种鸡、蛋鸡赔偿比例也不合理。四是首次赔付标准过低。现行保险条款规定,发生灾害后,经确认,保险公司首次赔付为50%,广大农户认为这样不利于恢复生产。
2.4保险队伍还需强化
农业灾害是成片发生的,灾害发生时,需要较多的保险人员去查勘、理赔。如2010年底的大雪造成桐庐县大部分竹林受损,由于保险公司查勘、定损人员不足,踏勘不及时,很多受灾户对此不满,也给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带来了负面影响。一方面是保险公司查勘、定损人员不足,另一方面基层乡镇农业保险主办人员没有任何报酬,许多是农技人员兼职的,参与理赔工作的积极性不高。2.5宣传力度还需加强虽然经过多年的试点,政府的大力推动和主动宣传,农户的保险意识有所增强,但总体而言,农户的保险观念、对农业保险条款政策的理解还处于较低的层面,甚至把保险与民政补助混淆为一个概念。对农业保险政策认识不足,影响了农业保险面的进一步扩大。
3对策与建议
3.1完善保险条款建议
由省农险办牵头,会同保险公司等有关部门对设置不科学、不合理的保险条款组织各方专家进行讨论修改。同时,要增加保险品种。根据各地的优势和特色产业,设置符合各地实际的农业险种,满足农户对保险品种的需求,使农业保险履盖更多主导品种,惠及更多的农民。
3.2加强队伍建设
政策性农业保险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工作,需要有一支事业心强、业务水平高的保险队伍。因此,要加强基层保险队伍建设,配足人员、落实待遇、加强培训,促进政策性农业保险持续、健康发展。建议保险公司先在中心镇和中心村设立兼职协办员(待条件成熟时再扩大到所有乡镇、村),由保险公司培训并付给一定的报酬,协办员在投保期间可以帮助收取保费,灾情发生时可立即参与灾情勘察等。
3.3加大宣传力度
各监管部门与保险机构要通过各种渠道,利用多种方法,以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强保险知识的宣传,做好正面引导,提高农民对农业保险的认知度;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报纸等各种媒体,加大保险知识宣传的深度和广度,营造农业保险业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要积极开展农业保险进农村千家万户活动,普及保险知识,增强农民的风险防范和保险意识,切实调动农民的投保积极性。
3.4做好防灾指导
政策性农业保险要做到防赔结合,通过保前检查,制定落实防灾预案,减少灾害损失。保险公司要加强调查研究,掌握保险进展情况,及时向投保人提出消除不安全因素和隐患的书面建议。由于投保人为降低灾情所投入的减灾成本又不在赔偿范围内,投保人往往不愿意投入资金来降低受灾损失。所以,建议保险公司要会同相关部门,在投保期间经常对投保的标的物进行安全检查,及时指导农户做好防灾减损工作。
3.5建立风险基金
篇7
关键词:现代烟草农业;存在问题;对策分析;六盘水市
六盘水市的自然条件非常适合烤烟生长,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的各项条件得天独厚。这里生产烤烟的乡镇,大田生长期不存在高温酷暑天气,而且存在较大的昼夜温差,有利于烤烟的光合作用,这就让烟叶干物质的积累得多、消耗得少。而当雨季来临时,烤烟正好为移栽期;雨季集中时,正好是烤烟生长旺盛期;而雨水逐渐减少时,正好是烤烟的采摘期。六盘水市的土壤呈微酸性到中性,有机质、氮、磷、钾和微量元素锌、铜等含量也比较丰富。这种气候、土壤有利于优质、清香型烤烟的生产,烟碱含量适中,香气充沛、质量好。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开始,六盘水市已有250多年的烟草种植历史,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成为地方财政增收、农民致富的主要支柱产业,但在建设现代烟草农业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1存在的问题
1.1基础设施比较薄弱
六盘水市是一个山区农业市,经济比较落后,加上全市地形地貌复杂多样,以山地居多,所以该市的烟叶种植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比较低下。烟水配套工程、密集烤房、烟草农机具,虽然有一定的建设,也逐渐得到应用,并适应了现代烟草业的发展,发挥了烟草生产基础设施的效益,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烟农的劳动强度,为烟草种植提供了一定的基础保障,但在基本烟田的整治、农机具的配置、烟叶种植区机耕道的建设、育苗场的建设、减防灾体系的建设、基层烟草站的建设等领域都比较滞后。因此,从整体上而言,烟草种植基础设施薄弱、机械化程度和生产条件低下,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脆弱,制约了现代烟草农业的建设和发展。
1.2对烟田的保护力度比较小
例如,烟农轮作意识比较差,急功近利,只追求眼前利益,导致全市烟草连作化比较严重,部分烟田竟然连续种植了5~8a,烟地未得到用养结合,这其实等于破坏了烟田的地力。
1.3烟农增收困难
主要原因有如下几点:一是六盘水市烤烟种植成本比较高,多山,地貌复杂,加上物价上涨快,人工工资不断上涨;二是土地流转率低下,基本上是小打小闹地种植,无法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种植,规模效益无从体现;三是烟农多是文化层次低的老人,其综合素质和现代化烟草技术水平落差大。
1.4烟草产业优势不够突出
例如,种植西红柿可以获得2000/667m2元左右的收益,种植金银花、石斛等中草药至少可获得3000~4000元/667m2的收益,但种植烤烟只能获得1000元/667m2左右的收益,而且烤烟种植过程累、脏、苦。
1.5烟草专业化
种植程度有待提高因为专业化分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它能提高迂回生产程度和劳动生产率、促进技术进步,所以,专业化分工种植是发展现代烟草业的必然要求。六盘水市市烟草产业的专业化分工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例如,依托育苗场、烘烤房、农用机具,打造了许多育苗专业服务队、机耕专业服务队、植保专业服务队、烘烤专业服务队、分级专业服务队,全市专业化程度如表1所示。如表1所示,虽然通过构建专业化队伍,对烤烟生产各个环节(步骤)进行了专业化分工,积极探索了标准化和专业生产,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专业化种植程度仍然比较低下,专业化服务体系依然比较松弛、散乱,专业化生产服务人员的素质依然有待提高,烤烟生产全过程的专业化分工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对策与建议
2.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建设基本烟田。根据现代烟草产业机械化、集约化的要求,对面积大、地力好、生产后劲强的烟田进行整治,以提高烟田的单产。其主要工程有两点:土地整治、土壤改良。二是建设烟水配套(灌溉)设施工程。三是建设烟区机耕道,争取机耕道覆盖率达到80%以上。四是建设密集烤烟房。五是建设育苗场,争取育苗场覆盖率达到100%。六是规推广烟草农机具,如推广使用旋耕机、中型移栽施肥机、翻犁起垄覆膜机等。七是建设防减灾体系。例如,对全市的防雹点就行“三扩”改造:扩建、扩容、扩辐射,让全市基本烟田的防雹网络覆盖率达到100%。
2.2实行三种烟草种植模式
一是引导烟农建立烟草种植专业合作社。主要在密集烤房群已经达到一定的规模但土地流转比较困难的地区,推广这种种植模式。二是引导烟农建设家庭烟草种植农场。主要在密集烤房建设规模适中,土地流转条件比较良好的地区推广这种模式。三是在引导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生产能力的烟农成为烟草种植专业户。主要在密集烤房建设比较分散,烤房群组的规模比较小的地区推广这种模式。
2.3打造烟草种植综合服务体系
根据民办、民管、民享的原则,一个基地配套一个综合服务合作社,也可以根据地形、交通情况,以行政村为单位建立综合服务分社,为烟草种植主体(专业合作社、家庭种植农场、专业户和烟农)提供统一的育苗、机耕、植保、烘烤、分级等环节(步骤)的专业化生产服务。
2.4建设烟草农业信息化管理体系
一是建设信息网络、信息服务站。以各县烟草专卖局为核心,购置服务器、路由器等网络设备,利用电信公司、移动公司现有的网络设备,与县气象台、农业局的网站整合起来,建立涵盖县烟草局、乡镇烟草站、各收购点、各烘烤场、各育苗场的烟草生产信息化网络管理体系;二是建设烟草生产收购的服务设施;三是建设烟叶产量预测系统设施。四是建设烟区土壤信息管理、测土配方施肥系统设施。此外,还有完善烟草生产的创新体系;推广标准化烟草种植体系;完善烟草生产的保障体系;加强对烟草种植基础设施的管理与养护。
参考文献
[1]六盘水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六盘水市志•烟草志[Z].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26-31.
[2]徐宸.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百问百答[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47-52.
[3]林,郭祥,张福泉,等.烟农综合服务合作社专业服务队运行效果分析——以六盘水市盐井基地单元合力合作社为例[J].耕作与栽培,2013(3):61-62.
[4]刘娇,马翼.烟草企业文化建设对策浅议[J].改革与开放,2012(8):34-35.[5]杨天乐.山区现代烟草农业建设与发展[J].现代园艺,2015(9):35-36.
篇8
关键词林业工作;取得成效;存在问题;发展建议;青海互助;红崖子沟乡
近年来,青海省互助县红崖子沟乡政府坚持林业建设与发展地方经济、增加群众收入、改善生态环境相结合,加快森林培育,发展林业产业,加强资源保护,强化依法管理,深化林业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2008年,全乡林业用地面积12 937.8hm2,乔木林地面积160.9hm2,灌木林地183.6hm2,未成林造林地2 832.9hm2,森林覆盖率达1.9%。现就该乡林业工作现状及发展建议作一论述。
1取得的成效
1.1林业生态建设不断推进,为生态乡建设奠定了基础
红崖子沟乡林业建设始终突出生态建设这一主题,以生态工程建设为龙头,积极实施城乡绿化美化一体化战略,大力实施封山育林、人工造林和退耕还林,生态建设取得明显进展,使红崖子沟乡的生态状况明显改善。
1.2加强森林资源保护,保障各工程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
一是加强资源林政管理。积极做好林地征占用的审核、报批工作,服务、服从于红崖子沟乡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需要。二是森林防火进一步加强。乡政府更加重视森林防火工作,通过多种方式全方位加强森林防火宣传,提高了群众的森林防火意识;与各村、户签订了森林防火责任状,把森林防火工作列入年度综合考核内容,明确了森林防火责任;健全了森林防火指挥和扑救机制,成立了各村专业或半专业扑火队,并进行扑火技能和安全知识培训;配备森林防火必需的设施设备,做好后勤保障和应急准备。三是加大对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活动的查处力度。严肃查处森林火灾肇事者,视后果轻重分别作出批评教育、行政处罚、追究刑事责任等处理。先后开展了专项行动,严厉打击了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保护了森林资源。
2存在的问题
2.1对林业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
对林业发展的重视程度与当前林业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要求尚有差距。一是林业发展规划滞后。多年来,林业发展缺乏科学系统的规划指导,林业产业规划、林地利用规划没有提升到应有的高度来认识,导致林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随意性、无序性。而林业因为生产周期长,更加需要有科学长远的产业规划的指导。二是对林业总体上存在重取轻予现象,索取太多,反哺太少,投入明显不足。由于林业投入产出周期较长,所以社会资本对林业的投资积极性不高,投入总量远远不足,导致林业总体产业化水平较低,竞争力不强。林业粗放经营现象较普遍存在,集约化水平较低,总体效益不高。
2.2森林资源保护形势严峻
一是乱砍滥伐林木、乱捕滥猎野生动物、乱采滥挖野生植物、木材流通领域违法犯罪等现象仍时有发生。二是影响森林安全的因素较多。森林火灾、气象灾害、森林病虫害等防不胜防,森林生态安全面临较大的威胁。三是林地保护与开发的矛盾突出。一方面,生态环境保护要求越来越高,需要加强林地保护;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征占用林地的压力越来越重,加上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之间缺少有效衔接,相关部门之间协调不够,造成林地无序开发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林地资源面临巨大压力。
3发展建议
3.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做好林业发展规划
一是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营造林业建设的良好氛围。二是认真审视当前林业发展形势,进一步提高对林业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要在生态乡建设中赋予林业以首要地位,在新农村建设中赋予林业以重要地位。三是增加林业投入。根据经济发展状况,逐年增加对林业建设的投入,提高林业建设项目的扶持标准,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林业建设。四是加大宣传力度,将林业宣传纳入公益性宣传范围,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重视、支持林业建设的良好氛围,不断提高全社会的林业发展意识[1,2]。
3.2加大林业生态建设力度,推进森林生态体系建设
一是继续实施生态公益林建设工程。进一步落实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不断提高生态公益林的质量,增强其生态功能。二是实施城乡绿化一体化建设工程和村庄绿化,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3,4]。
3.3坚持依法治林,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
一是强化林地保护管理。加大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林地保护力度,严格保护生态公益林;严禁乱征、滥占林地以及毁林开垦的行为,防止林地资源无序流失。二是进一步加大森林防火力度。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增强群众防火意识;加大倡导文明祭祖新风尚的力度;进一步完善森林防火指挥体系和扑救预案,确保森林火灾能得到高效、安全、有序扑救。
4参考文献
[1] 孙富.坚持科学发展 建设现代林业[J].内蒙古林业,2009(11):8-9.
[2] 马忠江.新形势下海原县林业发展之我见[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1):101-102.
篇9
(山东省科技统计分析研究中心,山东 济南 250101)
随着时代的发展,山东省科普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山东省科普事业局面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种变化对政府职能转变和科普管理工作水平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科普统计可以为山东省今后规划指导科普发展提供详实准确的依据,因而开展科普统计调查工作势在必行。从2013年山东省科普统计数据来看,山东省科普工作的发展还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是搞好山东省科普工作的关键。
1 山东省科普工作总体概况
科普统计调查省、市、县三级单位,调查范围涉及科协、教育、国土等25个相关部门,调查内容包括科普人员、科普场地、科普经费、科普传媒及科普活动共5个方面86个指标。
2013年,山东省科普统计调查单位共2089家,按单位级别划分,调查省级部门35家,市级部门235家,区县级部门1819家,分别占调查单位的1.68%、11.25%、87.07%。
从部门科普人员规模来看,科协组织、农业和计生部门的科普专职人员较多,科协系统科普专职人员共计7580人,占全省科普专职人员的35.86%;农业和计生部门的科普专职人员数分别达到了4968人和2280人,分别位于山东省科普专职人员中第二及第三位次。科普场地中,科协组织、教育部门及气象部门科技馆数量位于前三位次,分别有28、16、7个。年度科普经费筹集额中,科协组织筹集经费14922万元,占总筹集额的42.56%,旅游部门及计生部门紧随其后,分别筹集2909万元及2618万元,占比8.3%及7.5%。科普活动中举办讲座次数来讲,卫生、计生部门科普讲座举办次数较多,分别占到总举办次数的33.6%及23.8%。
2 山东省科普工作存在的问题
2.1 科普专职人员匮乏
衡量科普人员的三个指标即科普专职人员、科普兼职人员及注册科普志愿者,2013年科普统计数据显示,科普专职人员在科普人员总量中,占比为7.1%,科普专职人员比例及数量明显低于兼职人员及注册科普志愿者。
2.2 科普场馆地区间不平衡
目前,山东省科普场馆建设存在地区发展不平衡现象。2013年调查的81家科技馆中,济南市占21家,占全省的25.9%;其次是泰安市、临沂市,两个市分别有10家科技馆,这三个市科技馆数量占全省的51.25%;日照市、德州市两市无科技馆。27家科学技术博物馆中,青岛市有7家,在全省排名中居于首位;科学技术博物馆数量紧随其后的是东营市、日照市,各有2家;潍坊市、威海市、日照市、莱芜市4市科学技术博物馆数量空白。
2.3 科普经费筹集渠道单一
科普经费是关系科普事业发展最关键的问题,科普事业发展离不开雄厚的资金支持,科普经费是科普场馆等科普设施建设的有利保障,也是开展各项科普活动的重要保证。科普统计调查中年度科普经费筹集额主要由政府拨款、捐赠、自筹资金以及其他收入四部分组成。2013年科普经费筹集额中政府拨款占主导地位,占总筹集额的70%;社会捐赠增长缓慢,在经费筹集额中占比1%;自筹资金在四种筹集渠道中经费筹集额居于第二位,占26%;其他收入占比仅高于社会捐赠占3%,从数据可以看出,山东省科普事业发展的经费筹集渠道单一的问题仍没有很好地解决。
2.4 大众传媒科技传播力度不够
在传媒业迅猛发展的今天,科普知识传播的渠道是否充足,手段是否高效,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衡量山东省科普能力强弱的标志。从2013年山东省科普统计数据来看,科普图书、科普期刊等都在山东省科普宣传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是相对山东省公众科学素质现状和科普传播现状,电视电影、报纸书刊的科普服务还大有潜力可挖。
2.5 青少年科学普及环节薄弱
面向青少年的科普教育一直是我国科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完善学校教育,通过科普活动来丰富学校教育的内容,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养。2013年山东省科普统计数据显示,青少年科技兴趣小组、科技夏(冬)令营参加人数较之2012年分别下降3.4%、19.9%;山东省青少年科普活动,主要是青少年科技兴趣小组及科技夏(冬)令营活动,模式固定、内容单一,缺乏多形式多元化的科普活动。
3 加强山东省科普工作的建议
3.1 加强科普人员队伍建设
加强科普人员队伍建设,培养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素质优良、胜任各类科普知识教育、培训与宣传的人员队伍。全省科普统计应充分调动高校师生和离退休科技、教育、传媒工作者等各界人士参加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专业和技术特长,形成一支规模宏大、素质较高的兼职人才队伍和志愿者服务队伍。
3.2 推动科普场馆资源共享
针对山东省部分市零科技馆零科学技术博物馆的现象,应继续加强地区间合作与交流,以此来实现科普场馆资源共享。通过增加科普场馆免费开放天数,进一步拓展和完善现有科普场馆的科普教育功能。充实现有科普场馆的内容、提升科普场馆的服务、激发其活力,以此来满足公众参与科普活动的需求。
3.3 实现科普经费多元化融资
科普事业若要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必须加大财政保障力度,注重政府科普投入的引导作用,最大化的发挥政府科普经费的“催化剂”作用,通过各种方式吸取来自企业、民间等社会力量的支持。进一步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科普事业,逐步建立科普经费多元化融资体系,完善科普投入的社会激励机制,打破科普全靠“政府养”的局面。
3.4 加强科普传媒平台建设
强化传统媒体科普服务能力,打造科技传播媒体品牌。增加电台、电视台科普节目播出时间,提高科普节目质量,使科普传媒的受众面拓宽。科技专栏、专版和科普图书、报刊方面要尽量提高其知名度,培育大批量读者。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数字电视网络媒体呈现多元化趋势,打造数字媒体成为“大众科普”的主战场成为我们新媒体发展下的产物,开发一批内容健康、形式活泼的科普教育小视频,在移动公交电视、车载电视以及楼宇电视中循环播放,使其成为具有实时、动态、交互等特点的网络科普新途径。
3.5 丰富青少年科普活动
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和社会实践,增强青少年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爱好,除成立青少年科技兴趣小组、举办科技夏(冬)令营等,还应积极探索“大手拉小手科技传播行动”、“科技专家进校园”、“中小学生进科研院所(实验室)”等活动模式,使科技工作者与青少年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科普知识的传播,科普事业的发展,不仅需要政府的推动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因此山东省相关部门应尽快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建设,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宣传、学习科普知识,营造宽松有力的大环境,最终达到“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目标。
参考文献
[1]刘敢新,钟博,丁媛媛.中国基层科普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探析[J].高等建筑教育,2013,22(1):146-150.
[2]黄芳,李明生.我国农村科普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4,24(112):38-39.
[3]刘传彬.我国科普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D].东北大学,2009.
[4]李成芳.我国科普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03.
篇10
骗取农业保险财政补贴背后直接反映出的问题是农业保险的监管存在问题,实践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难以实现有效监管《农业保险条例》第4条规定,“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对农业保险业务实施监督管理”,明确了保监会是农业保险的监管主体。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中国保监会,是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依法监管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和市场行为;负责保险保障基金的管理,监管保险保证金;根据法律和国家对保险资金的运用政策,制定有关规章制度,依法对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进行监管,这是保监会的重要职能之一。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内设16个职能机构和3个事业单位,并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设有36个保监局,在苏州、烟台、汕头、温州、唐山市设有5个保监分局。市级以下就没有设立保监局派出机构,而农业保险的业务主要集中在广阔的农村,对农业保险的监管必然会涉及到实地的调查,实践中难以实现有效的监管,同时,受制于监管人员数量的问题,也无法满足农业保险监管的需求。
(二)保监会对基层政府和村干部行为无从监管根据《农业保险条例》第四条规定,“财政、农业、林业、发展改革、税务、民政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农业保险推进、管理的相关工作。”农业保险条例赋予了政府各部门对农业保险的协同推进职责,规定了相关政府部门对农业保险的政策支持,但没有界定和约束政府在农业保险经营活动中的权力边界,政府与公司的行为边界并不清晰。实践中,由于农户规模太小,全部由保险人和投保农户(种田大户除外)直接交易而没有基层政府部门或者村委会的帮助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否则,交易成本会很高。在这种条件下,个别政府部门或者政府官员借机从中寻求非法利益,最主要的表现是以各种手段套取财政补贴资金,包括本级政府补贴的资金。法律法规中已有的罚则几乎全部针对保险公司,对于政府的可能违规行为没有任何相应的罚则,产生了监管“漏洞”,出现了监管“真空”,基层干部或村干部和保险公司勾结起来把农业保险当成他们的“提款机”。
(三)事前防范不足和事中控制不力对于保险公司骗取农业保险财政补贴的行为,农业保险条例做出了具体的规定:第七条规定,农民或者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投保的农业保险标的属于财政给予保险费补贴范围的,由财政部门按照规定给予保险费补贴,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财政部门商国务院农业、林业主管部门和保险监督管理机构制定。第二十三条规定,保险费补贴的取得和使用,应当遵守依照本条例第七条制定的具体办法的规定。禁止以下列方式或者其他任何方式骗取农业保险的保险费补贴:(一)虚构或者虚增保险标的或者以同一保险标的进行多次投保;(二)以虚假理赔、虚列费用、虚假退保或者截留、挪用保险金、挪用经营费用等方式冲销投保人应缴的保险费或者财政给予的保险费补贴。第三十条规定,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骗取保险费补贴的,由财政部门依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在实践中,农业保险的制度设计看似严密,参加保险的时候需要经过两级审核,个别地方还规定了需要进行公示,理赔款也不经过乡村干部的手,直接打到农民的粮食直补卡中。但在制度落实过程中,几乎没有完善的监督措施,事前的防范措施和事中的监督措施显得乏力,条例中规定的惩戒措施我认为是典型的事后监督,也就是针对司法的个案来进行监督,这种事后监督非常必要,能够起到一定的警示和威慑作用,但是仅仅依靠事后监督远远不够,骗取农业保险补贴的行为已经完成,资金的损失也已造成,追究及时的情况下还能追回一部分资金,但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难以消除。
二、对策:健全农业保险监督联动机制
针对实践中农业保险监管存在问题,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健全农业保险监督联动机制:
(一)转变农业保险监管思路在监管思路上,应由事后监督为主向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事后监督相互衔接、多措并举转变,着力构建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三维一体的监督模式。等到骗取保费补贴的行为完成后才去行使职权,追究责任,会使工作处于被动,造成的损失可能难以挽救。任何时候,事前主动防范都比事后寻求监督更有效。事前监督防患于未然,通过事前介入,从源头上把好法律、法规和政策关,提高决策的合法性和科学性,一旦发现问题可以及时督促纠正,可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和不良影响。事中监督是在活动正在进行的过程中介入,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监督措施,较好地实施监督和整改。事中监督在实施的过程中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应多方面收集信息,选好监督时机、控制好监督标准至关重要。其实,不管是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及事后监督,只是监督的形式和角度的差异,求实效才是监督工作的本质要求。通过层层防范机制,使监督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系统化,努力营造高水平、高效率的监督体系。
(二)完善农业保险的法规体系《农业保险条例》的出台,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实现了有法可依,实施两年来,对农业保险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实施的效果还有不尽如人意之处,比如《农业保险条例》第七条规定,农民或者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投保的农业保险标的属于财政给予保险费补贴范围的,由财政部门按照规定给予保险费补贴,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财政部门商国务院农业、林业主管部门和保险监督管理机构制定。目前能够查阅到的仍是2007年出台的《中央财政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试点管理办法》,农业保险条例已实施两年了,相配套的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办法仍未进行完善。所以,笔者建议结合近两年农业保险发展的实践及存在的问题如骗取农业保费补贴的现象,在相关规章中规定完善的事前预防措施和事中控制措施,从法律层面进行规范和调整。同时也要加快制定其他与《农业保险条例》配套的部门规章,各级政府应根据本地的农业发展的特色和农业保险的实际情况,制定配套的规章制度,以实现农业保险各运行机制的无缝对接。
(三)加强对基层政府和村组的监管目前农业保险的制度建构和运行中,离不开政府各个部门的协同推进,但利用公权力发展农业保险的前提是必须遏制住怀有为自身利益而滥用权力的动机。因此,必须严格界定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和村委会在发展农业保险中的职责和权力。笔者认为可以通过立法来进行规制,有必要完善农业保险立法,明晰基层政府和村民委员会的职责,限制和约束基层政府和村民委员会在农业保险经营活动中的权力。同时,政府应根据当地实际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监管机制,明确监管主体,落实监管责任,对基层干部和村干部的行为进行严格的监管,不再存有“监管真空”地带。
- 上一篇:河流生态修复的措施
- 下一篇:电气自动化技术基础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