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建造技术范文

时间:2023-12-28 17:40: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低碳建造技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低碳建造技术

篇1

Abstract: Pingluo County is located in the terminal of Ningxia Yellow River irrigation area. It has the caractersitics of large saline-alkali land area, the high salt content, and afforestation difficulty. The unused saline-alkali land in Pingluo County is 495,000 mu, accounting for 53.52% of the total area of unused land. Because of the high salt concentration, saline-alkali land area mostly are wasteland, pH value is between 7.7-10.2, the degree of mineralization in the 1.8-9 g/L. Therefore, to strengthen the reform is imperative. This paper introduces six kinds of transformation mode of saline-alkali soil: heavy saline-alkaline soil is used to plant trees, salinization of farmland forest, afforestation in saline-alkali land is for afforestation, moderate saline area of wasteland and the cultivated land is improved and developed economic forest, mild saline-alkali wasteland is reformed and develop to shrubwood, the low-lying saline-alkali shrub sand is use to plant rose willow for forestation.

关键词: 盐碱地;造林技术;重盐碱

Key words: saline-alkali soil;planting technology;saline alkali

中图分类号:S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2-0322-02

0 引言

平罗县地处宁夏引黄灌区末端,盐碱地面积大、含盐量高、造林难度大。平罗县未利用盐碱地面积为49.5万亩,占未利用土地总面积的53.52%。盐碱土地区由于含盐量较高,大多为不毛之地,PH值在7.7-10.2之间,矿化度在1.8-9克/升之间;近几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人民生活条件提高,改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已成为当前林业工作者的主要任务。但是由于盐碱地面积较大,给造林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造成成本大、造林成活率低等问题较为突出。因此,从根本上防治盐碱必须先解决水的问题,“盐从水来,盐随水去”,这是被生产实践证实了的一条科学道理,灌排设施兴建加速水分运行,调节土壤盐分运动,使盐随水去,所以灌排条件的改善是改良盐碱地和防治次生盐渍化的根本性措施。改良利用盐碱地发展绿化是我县今后和未来的必径之路。

我县改良盐碱地主要做法:

1 科学规划、合理利用

《平罗县农业区划报告》对于加强盐碱地的改造和利用起到了宏观管理;严格控制了盐碱地再生,为促进盐碱地的合理利用发挥了重要作用。盐碱地的改造随着以及农业产业化的迅速发展以及出台的一些关于农业的产业政策,与行业规划、行政规划的相关调整日益想的不协调。随着第二轮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及税费改革的实行,很多想着的区划布局与实际需求、规划用途与现状的差距越来越越大,相应的矛盾也在逐步上升,因此,在实现盐碱地的改造方面,政府很难实现宏观调控。为了更好的发展我县的林业,同时为调整农业结构打下科学坚实的基础,针对我县盐碱地的具体情况组织相关部门的人员采取有效的措施,重新改造利用盐碱地,并且对其做出一个长期的和近期的区划和规划。

2 明确权属、政策扶持

土地权属是指土地所有权状况,在我县存在两种不同的土地所有权,既国有土地所有权和集体土地所有权。虽然近几年县、乡、村多次对土地的权属进行了重大调整,但是仍旧有49.5万亩的盐碱地大部分没有发放土地使用证,也就是说这些没有发放土地使用证的盐碱地的属性仍旧是国有或集体所有。但是在实际中滥占盐碱地,将国有的集体的盐碱地占为己有的现象十分普遍。对于这种现象,政府应当出台一些相关政策收回工厂以及个人非法占用的盐碱地的使用权,按照总体规划设计以土地流转的方式,对进行统一改造盐碱地的给予一定的资金以及技术支持以改了盐碱地利用率低以及浪费严重的现象,同时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开发利用盐碱地并且发展林业,变盐碱地为宝地。

3 科学改造、技术先行

要想更好的发展我县的林业,首先要改良盐碱地。盐碱地具有较多的水溶盐或碱性物质,应当按照区域规划和规划设计对盐碱地采取排盐、隔盐以及防盐措施的同时更要积极陪肥土地,因地制宜的对盐碱地进行开发利用。改良的技术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类:

3.1 重盐碱地造林 主干道路两侧、庄点巷道等重盐碱化地段(如灵沙头灵路):该地段土壤含盐量0.4%以上,属“造林”,造林措施是挖大坑(1×1×1米),垫薄膜(采用降解膜,打孔,铺底,地上部分留出20厘米),换好土(客换土壤含盐量在0.1%左右的农田耕作土),选大苗栽植(选择特级苗或一级苗定植)。苗木定植后及时灌水,并灌足灌透。此措施的作用是防止周边土壤盐分快速渗入苗木根部,给耐盐性较弱的幼苗创造了适宜的生长环境,使树木安全度过抵抗力最弱阶段。达到造林成功的目的。树种选择:国槐、白蜡、垂柳、紫穗槐、红柳等。村庄可以选择一些耐盐的花灌木、如丁香。

3.2 盐渍化稻区农田林网 为了达到防护和排盐碱的目的,一般从工程措施和技术措施两方面进行。主要技术措施:第一,抬高稻作区和稻旱轮作区的树池0.5米左右,头年整地,并且抽水灌溉洗盐两次;第二,主要栽植大网格、宽林带。当网格面积在300亩以上的,林带的宽度应当为6-20米。网格面积内的沟拜两侧栽植4—6行灌木或栽植2行乔木(如灵沙富贵路、统一路),可以选择白蜡、樟河柳、紫穗槐和红柳等。

3.3 盐碱滩地造林 采取生物、工程以及其他配套措施相结合的方法改良土壤中含盐0.4%以上的荒地。开沟换土后在定植是改良的主要技术措施,两沟之间的距离应当为2—4米,沟深120厘米,在沟内定植时株行距为2×4米,可以选择沙树、红柳和紫穗槐等,一定要注意植后应当及时灌水(如包兰铁路、亲水大道)。

3.4 中度盐渍区荒地及耕地改良发展经济林 针对地下水位在1.5米左右的以及含盐量0.2—0.3%左右的盐碱地,为了达到洗盐排碱的目的,通常种植耐盐性较强的枸杞,通过开沟排水以降低地下水位,然后在起拢栽植。为了有效的提高盐碱地单位的经济效益(如滨河大道头闸段),也可以施用盐碱地专用改良肥料。采用起垄栽种的办法,垄宽1米,作业道2—4米,垄与作业道高度相差20厘米,将作业道的土翻在垄上,以此抬高垄的地势。植树穴施入腐熟圈肥及麦秸。

3.5 轻度盐碱荒地改造发展灌木林 通过灌溉淋碱、洗盐,栽培抗盐碱树木进行生物排盐,改良土壤,通过其它措施促进盐碱地的改造,如施用改碱能力的生物制剂与肥料或挖沟排水:每隔40—50米挖一条排水沟,沟宽3—6米,深2米,促进排水(如包兰铁路)。采取穴状或条状整地:穴状整地长宽各0.5米,条状整地宽0.5米,深0.3—1米的通沟即可,整地须在栽植前进行,施用酸性肥料,尤其是推广盐碱地改良肥料。树种选择:枸杞、紫穗槐、红柳、沙枣等。

3.6 低洼盐碱沙地利用红柳扦插造林 采用宽垄双行密植整地扦插的方法改良水位很高并且排水不畅的含盐量在0.1—0.2%的盐碱地,采用这种方法不仅能够取得良好的绿化造林效果,并且节约投资。整地后,疏通沟渠,撤除积水,1—2天后,在泥浆中扦插,扦插后不灌水。插条长度20厘米,按垄距0.5米,株行距10×20厘米,只留顶芽,插根部浸沾APT生根粉可促进成活。插后始终要注意控制水位,待地表干皮后,及时松土,以提高土壤通透性,防治烂根,减轻碱害消灭杂草,促进生长。

参考文献:

[1]陶雅琴,魏文龙.盐碱地造林技术浅析[J].青海农林科技,2002(S1).

篇2

关键词:工民建筑 施工 不良地基土 改造技术

中图分类号: TU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

民用与工业建筑工程施工承载着改善民生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职责,而地基质量是所有工程建设的根本。不同地区、不同环境的土质各有不同,地基土的质量直接影响民用与工业建筑施工水平与施工质量,其检测与改造是建筑施工中的重要环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民用、工业建筑工程施工范围的扩大,不良地基土引发的地基沉降、施工质量不达标、施工过程及使用过程安全事故频频发生,直接影响工程建设效率、建设质量及工程建设的社会效益。民用与工业建设施工过程中,应准确识别不良地基土,并根据地基土实际状况采取相应的置换改造技术、夯实改造技术、预压改造技术、挤密法改造技术改造措施,为后续施工环节打好基础。

一、不良地基土检测识别

由于不同的地区、不同的自然环境下的土质各不相同,部分类型的土质不符合地基土标准,工程建设不能直接在未经处理的、不符合地基土质要求的地基之上进行施工。为避免因不良地基土施工引发不必要的施工质量、施工及使用期安全事故问题,需要在施工之前识别不良地基土,确保识别和改造过的地基土能够更稳定地承载工程建设,为后续施工奠定坚实基础。目前,不良地基土的识别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高压缩性土质。大多数达不到施工建设要求的地基土都要压缩性高的共同特点,此种土质为基础的工程建设施工过程及后续使用过程会逐渐出现不规则沉降等影响施工和使用质量的问题,此种状况在建筑结构复杂、建筑规模大的工程施工中更为常见,且沉降、裂缝等现象更为明显。

低渗透性土质。大多数建筑施工中的不良地基土都表现出较低的渗透性问题,此种性质的地基土在施工基土固结过程中时间明显较长,在更长的固结期内,很容易发生不规则沉降与裂缝问题,进而引发不必要的施工质量问题及安全事故。

高灵敏度土质。工业及民用建筑工程施工经验表明,工程施工中发现的不良地基土常兼有灵敏度过高的特点。此种性质的地基土相较一般地基土更加脆弱,难以承受工程建筑压力,施工及使用中产生的震动和压力都会破坏其原有结构及承受状况。

二、不良地基造技术

(一)置换技术

1、换填土层技术

换填土层技术即换填一定比例的不良地基土,以强度、渗透性更好的土层加以取代。换填土层技术实施过程中,应根据工程施工规模、施工性质、施工强度精确计算不良地基土层的换填深度、换填比例,依照既定的换填深度、换填比例,挖出不良地基土相应深度的湿软部分,并将强度、渗透性更好的碎石、砂土等放入空缺位置,再压实处理。待形成强度、渗透性、敏感度更佳的地基土层之后,应对经过换填处理的地基土层稳定性和强度、渗透性进行全面的检测和评估。换填处理技术实施过程中,应重点注意原不良地基土层挖除工作的彻底性和准确性、保持挖除过程中坑边的稳定性、确保回填土整体质量、新的土质回填之后充分夯实。

2、振冲置换技术

振冲置换处理技术即采用专业振冲机械工具进行不良地基土层的置换处理。此种土层置换处理技术实际使用时,采用高压水射流对原不良地基土层冲振处理,在不良地基土中成功造孔之后,分批向孔中填补强度、渗透性更好的碎石、卵石等,逐渐使分批填料与原地基形成复合地基,最终提升地基强度、渗透性能。

应用冲振置换技术进行不良地基造作业时,应首先对原地基土层的土质进行准确的判断与性质评估,尽量不要应用于强度过低的软粘土地基改造之中。

3、夯置换技术

夯置换技术应用于不良地基土的改造作业中,主要通过砂土、碎石、卵石等材料的直接注入形成复合地基,达到改造不良地基土的目的。技术的实际操作中,首先采用夯锤将不良地基土凿开、挤入,再将强度、渗透性更好的碎石、砂土等材料置入凿开的夯坑之中。也可采用沉管插入不良地基土中,将强度、渗透性更好的碎石、砂土等材料通过沉管进入原地基土层内部。两种方式都比较常用,材料进入不良地基土层并形成桩体之后,则形成新的复合地基。由于复合地基是通过沉管、夯锤挤压、夯实以及强度、渗透性更好的碎石、砂土等材料的充填而形成的,故而具有更好的强度和渗透性能。

使用夯置换技术改造不良地基土层时,应注意碎石、卵石与砂土材料不同的渗透性能,根据不同的施工性质及不良土层本身的特点,选用合适的充填置换材料,以确保地基造质量和水平。

(二)夯实改造技术

夯实改造技术是通过直接夯实的方式增强不良地基土的强度,以满足工程施工要求。夯实技术的实际应用有表面夯实改造与重锤夯实改造两种类型。

当不良地基土质量问题主要表现在土层表面,如地基土表层过于疏松、表面土层含水量过高等,则根据地基土实际状况及施工中的地基强度要求,选择合适的夯实处理工具及处理方式,对于地基土本身性质尚可或工程施工要求较低的表层疏松、含水量高的不良地基土,一般可采用人工夯实方式处理;对于地基土本身性质尚可或工程施工要求一般的表层疏松、含水量高的不良地基土,可选用低能夯实机械处理的方式;对于地基土本身性质不佳或工程施工要求较高的表层疏松、含水量高的不良地基土,选用振动或碾压机械设备完成地基土夯实改造工作。

除表面人工与碾压机械设备夯实改造方式以外,还可选用重锤夯实的不良地基造方式。此种改造技术实施过程中,主要采用重锤进行自由落体式的夯实处理,利用重锤设备的自由下落对不良地基土浅层地基进行夯实改造,是原地基层形成均匀的硬壳层,方便后续工程施工建设。

(三)预压改造技术

预压改造技术主要包括堆载预压技术与真空预压改造技术两种类型,均可通过相应的处理方式和工具设备对不良地基土进行预压处理,在需要进行改造的地基土之上施加一定的荷载,以提升地基土强度与品质,进而达到预防地基土沉降与裂缝、改善工程施工基础的目的。

堆载预压技术使用之前,应首先根据工程施工要求及不良地基土性质特点设定合理的堆载预压期,在需要进行堆在预压技术改造的地基土上施加一定量的砂石、水等静荷载,待到预压期满后,依照一定的顺序撤除施加的重物,在此基础上施工建设。真空预压技术使用之前,在需进行真空预压改造处理的不良地基土表面铺洒一层砂垫,再使用土工薄膜仔细在砂垫层之上覆盖处理,直至土工薄膜将铺洒的砂垫层完全覆盖密封,再使用准备好的真空泵对砂垫层进行抽气处理,直至薄膜之下的地基层呈负压状态,在真空泵抽气的过程中,地基土内部逐渐得到固结,最终达到增强地基土强度、改造不良地基土的目的。

另外,堆载预压技术及真空预压技术都适用于淤泥质粘土、淤泥或人工冲填土等软弱土地基,对于其他性质特点的不良地基土,应慎重使用。

(四)挤密法改造技术

挤密法改造技术适用于湿陷性黄土为主的不良地基造作业,此种技术常以灰土作为主要材料,是常见的不良地基造方法。挤密改造技术应用于不良地基土的改造作业中,在桩成孔和夯填阶段,通过挤压作用将原桩孔部位的地基土挤压进入周围的土体之中,有效挤密处理了不良地基土、降低了土体孔隙数量、增加了土体密度和摩擦角,优化地基土物理性能,进而提升地基承载能力,为后续工程施工奠定基础。

(五)加筋加固改造技术

加筋加固改造技术是针对不良地基本身重量及荷载问题进行处理的,为消除地基土本身重量产生的不稳定现象及土体内部压力的不均衡问题,在需要进行加筋加固技术改造处理的不良地基土底层安置相应强度与规模的加筋织物,以有效提升地基土底层的荷载能力和地基土本身的强度,增加上覆土自重应力,使有效应力增加,优化地基土物理性能,进而提升地基承载能力,最终使不良地基土真正得到固结加密,提升地基土强度与品质,进而达到预防地基土沉降与裂缝、改善工程施工基础的目的,方便后续工民建施工。

四、总结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民用、工业建筑工程施工范围的扩大,不良地基土引发的地基沉降、施工质量不达标、施工过程及使用过程安全事故频频发生,直接影响工程建设效率、建设质量及工程建设的社会效益。我国不同地区、不同环境的土质各有不同,地基土的质量直接影响民用与工业建筑施工水平与施工质量,其检测与改造是建筑施工中的重要环节。因此,民用与工业建设施工过程中,应积极总结工民建施工中地基土识别与改造处理经验,明确不良地基土强度低、渗透性高、灵敏性高的共同特点,并切实根据地基土实际状况采取相应的置换改造技术、夯实改造技术、预压改造技术、挤密法改造技术改造措施,做好建设施工中的地基改造工作,确保工程建设的顺利、高效开展。

参考文献:

[1] 韩红伟. 浅谈建筑物不良地基造技术[J]. 中国房地产业:理论版, 2012, (1): 116.

[2] 刘波, 王淼. 简析建筑不良地基的解决方法[J]. 民营科技, 2010, (1): 202.

[3] 张彻. 对不良地基基础处理措施的探讨[J]. 民营科技, 2009, (12): 184.

[4] 熊娟, 陈绍元. 不良钢渣地基对建筑结构的影响及处理方法[J]. 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22(4): 27-30.

篇3

关键词:石漠化;生态恢复与重建;山桐子;造林技术;重庆市

中图分类号:P931.5;X171.4;Q949.759.3(2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2)04-0770-06

喀斯特(Krast)一词源自前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碳酸盐岩高原的名称,当地称为岩石的地方,因近代喀斯特研究发轫于该地而得名。其以溶蚀作用为主,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这种作用及其产生的现象统称为喀斯特。中国的喀斯特地貌分布广、面积大,主要分布在碳酸盐岩露出地区,面积约100万km2。其中以广西、贵州、云南、四川、重庆、青海等省(市、自治区)所占的面积最多,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区域之一。石漠化(Rocky desertification)是在喀斯特脆弱生态环境下,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而造成的人地矛盾突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生产能力衰退或丧失、地表呈现类似荒漠景观的逐渐的演变过程[1],亦指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环境和岩溶及其发育的自然背景下,受人为活动干扰,使地表植被遭受破坏,导致土壤严重流失,基岩大面积或砾石堆积造成的土地退化现象,也是岩溶地区土地退化的极端形式。中国西南地区岩溶石漠化地区作为中国六大脆弱生态系统之一,灾害承受能力低,环境容量小,生态环境严重失衡,并且还导致生态经济的恶性循环,已成为制约和束缚中国西南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对于石漠化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荒漠化石漠化治理,促进生态修复。在国务院批复的《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2006-2015)》中提出,中国将用十年的时间,通过加强植树造林、封山育林等措施,恢复改善岩溶地区的生态环境。目前,喀斯特地区已采取了多种多样的石漠化治理模式和措施,既有林农复合、封山育林、植树造林等生物措施,也有坡改梯等工程措施,且有些模式和措施在局部地区取得了一定的明显成效[2-5];但是,石漠化的治理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有长期的思想准备,不断推出新的治理措施与技术方案。试验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介绍了岩溶石漠化地区生态恢复与重建治理中的造林方法,并以乡土生态经济树种山桐子(Idesia polycarpa Maxim)为例,具体介绍了山桐子的造林技术,以期为岩溶石漠化地区的植被恢复及生态重建提供一定的治理经验和技术参考。

1重庆市岩溶石漠化概况

据重庆市林业局2005年的遥感调查数据显示,重庆市的碳酸盐岩分布在37个县(区),总面积达32 721.85 km2,占重庆市土地面积的39.71%,主要集中于渝东南及渝东北。其中,碳酸盐岩面积占土地面积50%以上的县域有万盛、南川、武隆、彭水、黔江、酉阳、秀山、巫溪、城口等县(区),占30%以上的县域有丰都、奉节、巫山等县(区),涪陵县和石柱县分别为28.1%和28.5%。重庆市的石漠化土地总面积为9 256.57 km2,石漠化比率(石漠化面积遥感调查工作区面积)为11.23%,石漠化的发生率(石漠化面积碳酸盐岩面积)为28.29%,其中,极强度石漠化的土地面积为140.22 km2,占重庆市石漠化土地面积的1.51%,强度石漠化的土地面积为1 137.21 km2,占重庆市石漠化土地面积的12.29%,中度石漠化的土地面积为5 269.30 km2,占重庆市石漠化土地面积的56.93%,轻度石漠化的土地面积为2 709.86 km2,占重庆市石漠化土地面积的29.27%[6]。由于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再加上岩溶区现有陡坡耕地的比率偏大,且为顺坡耕作,使重庆市的岩溶地区土地石漠化现象日益加剧,石漠化土地面积不断扩大。

重庆市岩溶地貌类型主要有岩溶山地、岩溶洼地、岩溶谷地、岩溶丘陵4种,具体见表1。其中岩溶山地面积有13 689.20 km2,占全市碳酸盐岩总面积的41.84%;其中石漠化土地面积有6 877.69 km2,占岩溶山地总面积的50.24 %;占全市石漠化土地总面积的74.30 %,是重庆市最多的岩溶地貌类型。岩溶丘陵面积为929.57 km2,占全市碳酸盐岩总面积的2.84%,其中石漠化土地面积为463.77 km2,占岩溶丘陵面积的49.89%,占全市石漠化土地总面积的5.01%,是重庆市最少的岩溶地貌类型。

2石漠化地区生态恢复与重建途径

一般而言,退化土地若能退出高强度的利用,经过一定时间的休养生息后,能够逐渐地恢复起来;但岩溶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尤其在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压力下,让退化的土地自然恢复就相当困难。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生态环境极为脆弱,一方面是指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差,另一方面是指一旦受到强烈的人为破坏,岩溶生态系统修复的难度非常大[7]。岩溶山地由于土少石多,土层浅薄、干燥,因此,土壤肥力极差,适于其生存繁衍的植物种类非常少,而且许多植物都难以生长或者生长缓慢,植物群落尤其是森林群落的形成需要漫长的时间,植被自然恢复相当困难。但是,有研究[8,9]表明,其土壤种子库相当丰富;此外,即使是石漠化严重的区域也有一定种类、数量的植物留存,具备了植被自然恢复的基础,可以通过采取相应的措施实现其生态恢复与重建。

迄今为止,对于石漠化脆弱生态系统的重建与恢复而言,人工干预仍然是最重要的、也是最有效的途径。其中人工造林是迅速恢复生态系统的捷径,其核心问题是如何尽可能快地恢复石漠化地区的森林植被,特别是要根据岩溶山地的气候和立地条件,选择适宜的造林树种和造林方法,构建乔木先锋树种,通过采取“封、造、管、改”的综合措施来恢复森林植被、修复森林生态系统[10],以促进现有植被的正向演替[11]。

3石漠化山地地区造林的生态环境背景

3.1人地矛盾突出,贫困与环境脆弱恶性循环

重庆市石漠化地区人口数量多、且以农业人口为主,是重庆市的主要贫困区,并且耕地面积少,耕地呈现分散、零星和不足的典型特点;以2007年为例,重庆市耕地面积仅有224.20万hm2,人均耕地0.068 hm2,远低于全国平均0.096 hm2的水平。更为严重的是,不仅耕地少,而且耕地质量差,坡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75%左右,加之土壤瘠薄,单位面积的产量低,使食物链的金字塔规模小;同时非耕地开发利用的难度大,产出率低。岩溶山区“山高坡陡、石多土少”的地表生境,使非耕地开发利用的难度更加突出[6]。由于人口膨胀对资源的需求以及经济利益的驱使,又因为当地人民生活贫困落后、文化素质低,再加上土壤浅薄,耕地少且质量差,粮食的缺口非常大,因而扩垦坡耕地的现象屡禁不止,致使在已超负荷承载的土地上普遍出现“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局面。

另一方面,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耕作方式以及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使土壤的许多理化性质发生很大变化,引起土壤质量降低,土壤退化趋势明显,从而对本地区的自然生态系统破坏极大。这固然与当地农民的素质和环境意识低下密切相关,但更主要的是人口增长超过了土地的承载能力,使这些地区陷入了人口增加过度垦殖生态环境恶化经济落后生活贫困文化教育水平低环境意识和计划生育意识淡薄人口增长的恶性循环中[12]。

3.2土层薄,土壤黏重瘠薄,保水蓄水性差

岩溶山地地形破碎,在形成土壤的碳酸盐岩基质中,处于偏碱性的典型钙生环境,所含元素是Ca、Mg等富钙亲石元素系列,母岩的矿物质结构简单,转移到土壤中的营养元素N、P、K等相对缺乏,养分含量变化大,导致土壤自然肥力低,对植物需求的营养元素供应不足[13],如重庆市岩溶山地表层土的有机质含量为12.7~33.2 g/kg,速效磷在0~18.8 mg/kg,速效钾为52.6~149.6 mg/kg,碱解氮为82.3~134.7 mg/kg,土壤黏粒含量在30%以上,凋萎系数在20%左右,这样的土壤不耐涝、不耐旱,土性偏冷,易板结[14]。

重庆市岩溶地区土壤类型以黄壤石灰土和黄棕壤为主,土质以黏、瘦、富钙和偏碱性为主要特征,并且岩溶成土速率慢[15]、土层浅薄、环境容量小。岩溶发育后地表起伏度大,山高坡陡土薄(表2),土壤与母岩间缺乏C层联系,土石粘合力差,土壤黏粒多,孔隙度小,加上暴雨冲刷严重,地表土层的稳定性较差,土壤的淋溶作用强烈,土壤的保水性和蓄水能力较差;虽然雨季降水较多,但仍形成经常性的地表干旱。植物不仅要忍受长达半年多的干旱缺水状况,在雨季也常处于间隙性干旱状态。

3.3生态结构和生态过程脆弱,适生树种少,植被退化明显

岩溶石漠化地区脆弱且特殊的生境对植物具有强烈的选择性,致使本地区的植被表现为石生性、旱生性和喜钙性;在能量利用和积累方面,岩溶环境中的植物生长速率缓慢,生物生产力与生物量均比全国其他湿热的亚热带地区明显偏低(表3)[13]。另一方面,人为毁林开荒扩地,造成大面积的原生植被受到不同程度地破坏,引起植被―土壤―环境连续体间生态平衡失调,致使区域生态环境恶化[6]。同时,植被系统的退化加剧了其生长基质――土壤系统的退化,进而导致植物生长不良,使土壤系统失去植被的保护,加重水土流失,整个土壤生态系统进入恶性循环中[16]。

3.3.1植被逆向演替重庆市石灰岩植被次生性比较突出,这是由于人类活动干扰(如乱砍滥伐、开垦及不合理经营等)或自然因素(如火灾、虫灾及大面积的塌方等)造成的,使原始森林系统遭到破坏,从而使其发生了逆向于演替方向发展的过程,一般表现为森林毁林开荒耕地丢荒地荒山自然演替地面灌丛灌木林采樵坡或石漠或灌丛草坡采石石山。

3.3.2土壤种子库退化由于生态系统的退化使生态组成系统的种类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到土壤种子库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而土壤环境及小气候的恶化又不利于原系统中土壤种子的发芽及生长;因此,造成原有森林生态系统的更新和抚育困难。以重庆市石灰岩植被保存较好的金佛山常绿阔叶林林地为例,其地表植被中有乔木类9种、灌木类10种、草本类17种,但土壤种子库试验结果,只萌发了1种乔木、2种灌木、5种草本,仅从土壤种子库角度就已说明当地生态系统的植物关键种和建群种已处于退化状态[17]。

3.4生态系统变异敏感度高,造林困难

喀斯特是一种具有特殊的物质、能量、结构和功能的生态系统,其特征是生态敏感度高、环境容量低[18]。其抗干扰能力弱,稳定性差;在森林植被遭受破坏后,极易造成水土流失、基岩、旱涝灾害频繁等不良后果。岩溶地形的基础是易溶性碳酸盐岩,其母质的自然造土能力进程缓慢,如果人工干扰或自然流失,则成土历程会更长,因此岩溶构成了极为脆弱的环境区。由于岩溶发育造成山地深切,导致地形破碎、岩石、土壤分布不连续、土层浅薄、保水保肥力差、耕地零碎、抗灾力弱,常使植物发生生理干旱,对植物选择严格、环境容量低、生态系统变异敏感度高,一旦植被遭受破坏,水土流失就格外剧烈,生态系统正向演替过程速率慢且易中断,而恶性逆向演替过程速度甚快,恢复困难。因此,石漠化山区生态治理的难度相当大,属于造林困难的地区。

4石漠化治理中造林树种选择的原则与要求

4.1造林树种选择原则

4.1.1适地适树原则适地适树原则是造林的首要技术要求,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等环境条件选择适宜的树种,再充分认识所选树种的生态学适应特性,是否适应本地区的气候、土壤等环境条件。由于石漠化山地的土被不连续、土层浅薄、肥力差、保水性差、水土流失量较大,而且山地、无阴蔽、日照强、水分蒸发量大、临时性干旱严重,还易受冷空气袭击产生冻害;所以,应该选用阳性、耐旱、耐低温、耐贫瘠而又有经济效益的树种。

4.1.2乡土树种优先的原则外来树种与乡土树种在经济效益相当的情况下,应该优先选用乡土树种。作为乡土树种而言,其对于所在地理分布区域内的土壤、气候、水分等因素具有非常强的适应性和生命力,因为这是根据植物进化体系和演替历程而产生的树种;此外,乡土树种在本地区经历过常年性和偶发性的灾害天气考验,种活可靠性大。所以,乡土树种在本地区树种选择上具有优先性和代表性,这有利于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大面积造林,而不会因为树种使用不当造成投入上的失误。对于优良的外来树种,必须在本地区经过一定时间的引种试验,在成功后才能大面积推广栽培[19]。

4.1.3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统一的原则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客观效果就是既要有经济效益,又要维护国家对石漠化治理所要求的生态效益。选择适当的树种,通过利用植物的芽、枝叶、花、果实、种子产生经济效益,而不是通过伐木或挖根获得经济效益。芽、枝叶、花、果实、种子可年年产生,经过合理经营、科学管护、适当采收,能使林木生长旺盛,产量年年提高,经济效益年年增长,生态效益也将越来越好[18]。

4.2造林树种选择要求

石漠化地区立地条件差,造林营林难度大,选择适合在石漠化地区种植的树种是开展石漠化生态修复的前提。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18,20],在石漠化地区造林,树种的选择要考虑以下几点要求。①能忍耐土壤周期性干旱和热量变幅的胁迫。尤其在幼苗期间,既能在土壤潮湿环境下生长,亦能抵抗土壤临时性干旱的影响;既能在温差小的环境下生长,亦能在夏日炎热、天气昼夜温差较大的条件下不致受到灼伤或死亡。同时,在高温、干旱综合胁迫影响作用下,亦能照常进行生理活动。②要求根系发达,能穿越岩隙缝间,趋水趋肥性强。③易成活,生长迅速,能在短期内郁闭成林或显著增加地表盖度。④适宜于中性偏碱性和富钙质土壤生长。

5以乡土树种山桐子为例的造林技术

5.1山桐子及其地理分布

山桐子属大风子科(Flacourtiaceae)山桐子属(Idesia Maxim)落叶乔木, 该属植物在全球仅有1种。山桐子是高大落叶乔木,树高8~15 m,树冠呈圆锥状塔型;树皮淡灰色,不裂;小枝圆柱型,细而脆,黄棕色,有明显的皮孔,冬日呈侧枝长于顶枝的状态,枝条平展,近轮生,当年生枝条紫绿色,有淡黄色的长毛。冬芽有淡褐色的毛,具4~6片锥状鳞片;叶片大、薄,革质或厚纸质,卵形或卵状心形,或为宽心形,长8~16 cm,稀达20 cm,宽7~14 cm,先端渐尖或尾状,基部通常心形,边缘有粗齿,齿尖有腺体,上面深绿色,光滑无毛,叶背面被白粉,沿叶脉有疏柔毛,叶脉腋有丛毛,基部叶脉腋更多,通常5基出脉,第二对叶脉斜升到叶片的3/5处;叶柄长6~12 cm,或更长,圆柱状,无毛,下部有2~4个紫色、扁平的腺体,基部稍膨大。花单性,雌雄异株或杂性,花黄绿色,有芳香,花瓣缺,排列为顶生下垂的圆锥花序,花序梗有疏柔毛,梗长10~20 cm,稀疏的可为30~80 cm,有的花序梗极为粗壮;雄花比雌花稍大,直径约12 mm;萼片3~6片,通常6片,覆瓦状排列,长卵形,长约6 mm,宽约3 mm,被密毛;花丝丝状,被软毛,花药椭圆型,基部着生,侧裂,有退化子房;雌花比雄花稍小,直径约9 mm;萼片3~6片,通常6片,卵形,长约4 mm,宽约2.5 mm,外面有密毛,内面有疏毛;子房上位,圆球型,无毛,花柱5或6枚,向外平展,柱头倒卵圆型。浆果成熟期紫红色,扁圆型,高3~5 mm,直径5~7 mm,宽过于长,果梗细小,长6~20 mm;种子红棕色,圆型。花期5~6月,果熟期9~10月。

山桐子原产于中国,主要分布于华北、华中、西南、西北等地区,如甘肃省南部、陕西省南部、山西省南部、河南省南部、台湾省北部等17个省(市、自治区),地处北亚热带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区和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林区,主要生长于海拔400~2 500 m的低山、中山区山坡、山洼等落叶阔叶林和针叶阔叶混交林中,通常集中连片分布于海拔900 m(秦岭以南地区)至海拔1 400 m(西南地区)的山地。日本、朝鲜、俄罗斯远东地区亦有分布[21,22]。重庆市有山桐子的自然资源,主要呈零星分布。

山桐子木材松软,工业上可作为建筑、家具行业用材,也是制作木质器具的上好材料;林业上为山地营造速生混交林和经济林的优良树种;农业上因其花多芳香、有蜜腺,是养蜂业的蜜源资源植物;并且树型优美、果实长穗,果色朱红、形似珍珠,每到秋季硕果累累、风吹袅袅,为山地自然风景区、城市园林优良的观赏树种;同时果实、种子均含油脂,具有潜在的开发价值。

5.2生态适生环境

山桐子是阳性速生树种,适应性强,耐旱,耐瘠薄,喜温暖气候和肥沃土壤,自然界多生于海拔500~3 000 m的杂木林中;适宜的土壤pH为6.5~7.5,在微酸性、中性和微碱性沙质土壤里亦能正常生长;在地势向阳、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的地方生长快、结果多、产量高。对气候条件要求不严,能耐低温(-14 ℃)、高热(40 ℃),年降雨量在800~2 000 mm的地域都能正常生长。

根据相关研究以及在石漠化地区的引种实践,山桐子作为乡土树种适合在岩溶石漠化地区生态恢复与重建治理中作为先锋树种引种。适合栽植的区域包括石山地、半石山地等石漠化地区;另外,也可以在荒山、荒坡、荒沟等处成片种植;还可以在房前屋后、田边地坎、沟渠两旁等小块地方零星种植。

5.3造林技术

5.3.1整地为了保证造林质量,提高造林成活率,造林前要提前整地。对石山地、半石山地等石漠化地区可实行见缝插针式的块状整地方式,整地后的栽植穴规格至少达到50 cm × 50 cm ×30 cm。荒山、荒坡、荒沟等处的缓坡地可采用水平沟整地方式,25°以上的坡度可用大鱼鳞坑整地方式,沟底或沟坡可采用水平台式整地方式,后3种整地方式的栽植穴规格为40~60 cm × 40~60 cm × 30~40 cm。相关研究[15]表明,岩溶地区成土速度非常慢,形成1 cm厚的土层平均约需4 000年。因此在造林整地过程中要保留原有植被,不要将造林地上的杂草、灌木砍伐殆尽,而只是将定植点的杂灌木进行小面积的局部清理即可,以避免土壤养分、水分的流失。

5.3.2苗木及造林密度石漠化山地因其土壤贫瘠和地上、地下呈双层结构,造成土壤的蓄水能力差,所以,为了提高山桐子苗木的成活率,采用二年生的苗木为宜,并且在起苗时要做到“一挖二起三修剪”,尽量保持根系完整,适当保留植株下部的侧枝,切忌截取主干造林。对于造林密度的要求应区别于非石漠化地区,由于造林中实行见缝插针的方法,因此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可适当密植,使林木尽早郁闭,株行距宜1.5 m×2.0 m,密度约为2 250~4 500株/hm2。

5.3.3造林时间与方法在造林时间的确定上,要充分了解天气预报信息,及时做好苗木的调运工作。栽植季节宜安排在2月下旬至3月中旬,栽植时间宜选择阴雨天、阴天,在晴天或天旱土干时不宜栽植。裸根苗栽植前要做好苗木浆根工作,有条件的话,每个栽植穴施100~200 g的复合肥或钙镁磷肥,先与表土混合均匀后再回填入栽植穴中,还可以使用ABT生根粉来提高成活率。总的要求是苗正、根舒、栽紧、适当深栽、不窝根。栽植深度为根际以上2~4 cm为准,大苗可深些,小苗浅些。填表土及湿土埋苗根,当填到栽植穴深度2/3左右时,把苗木向上轻提,使苗根舒展,苗木正直,再埋土使苗木达到栽植所要求的深度。踩实后回填心土及干土,分层压实。当填土到穴满时,再踩实,最后覆细土,并使栽植穴地面呈“馒头状”,当地群众把其总结为“三埋两踩一提苗”栽植技术。

5.3.4抚育管理刚栽植的幼苗生长缓慢,应加强抚育管理,以促进生长。①要及时松土除草,松土除草时间在春、夏季节进行,雨后天晴或烈日下及时除草的效果较好。秋季除草应在草本、灌木植物结子之前进行,以减少来年草本、灌木植物的数量。除草主要是在植苗周围局部去除影响目的树种生长的灌木和杂草,尽量保持林地中的植被,以形成多树种的复层混交林,提高林分的生态功能。松土除草应持续到山桐子幼林全面郁闭时,时间大约需要3~5年[23]。②要注意排水,避免积水造成幼树浸泡,导致幼树死亡或高温伤害发生。③对造林成活率低的区域应进行小块状抚育,时间应选择在当年12月底及翌年3月前,及时用壮苗补植。④搞好管护工作,主要是通过对幼林进行干预,改善其生长条件,以保证人工林的稳定性。对于山桐子人工林来说,主要工作是进行修剪,在造林后2~3年为宜,修剪强度在郁闭前后为全树高度的1/3~2/3,随着树龄的增长,修剪强度可达2/3,修剪时间一般为晚秋和早春[24]。此外,还要严禁在新造林地内放牧砍柴,防止人畜损坏。

参考文献:

[1] 李阳兵,王世杰,谭秋,等. 喀斯特石漠化的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J]. 地球与环境,2006,15(3):395-399.

[2] 周政贤,毛志忠,喻理飞,等. 贵州石漠化退化土地及植被恢复模式[J]. 贵州科学,2002,20(1):1-6.

[3] 梅再美,熊康宁. 贵州喀斯特山区生态重建的基本模式及其环境效益[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18(4):9-17.

[4] 但文红. 喀斯特峡谷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以贵州花江峡谷为例[J]. 中国岩溶,1999,18(3):251-256.

[5] 林风华. 石漠化治理的基本思路及模式初探[J]. 贵州林业科技,2003,31(1):49-51.

[6] 何东晓. 重庆典型岩溶山地生态环境脆弱性分析及生态重建探讨[D]. 重庆:西南大学,2007.

[7] 吕明辉,王红亚,蔡运龙.西南喀斯特地区土壤侵蚀研究综述[J]. 地理科学进展,2007,26(2):87-96.

[8] 沈有信,江洁,陈胜国,等. 滇东南岩溶山地退化植被土壤种子库的储量与组成[J]. 植物生态学报,2004,28(1):101-106.

[9] 龙翠玲. 贵州茂兰喀斯特森林土壤种子库研究[M]. 贵阳:贵州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265-275.

[10] 付兆雯. 石漠化治理的有效途径[J]. 中国林业,2008(5):55.

[11] 吕仕洪,李先琨,陆树华. 广西岩溶乡土树种育苗及造林研究[J]. 广西科学,2006,13(3):236-240.

[12] 张殿发,欧阳自远,王世杰. 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人口、自然、环境与可持续发展[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11(1):77-81.

[13] 苏维词,朱文孝. 贵州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脆弱性分析[J]. 山地学报,2000,18(5):429-434.

[14] 王玲,李阳兵,谢德体,等. 重庆岩溶地区生态退化的研究[J]. 重庆环境科学,2003,25(10):60-63.

[15] 王世杰,季宏兵,欧阳自远,等. 碳酸盐岩风化成土作用的初步研究[J]. 中国科学(D辑),1999,29(5):441-449.

[16] 莫剑锋,田昆,常凤来,等. 黔滇桂岩溶山区退化土壤环境生态修复的探讨[J]. 贵州林业科技,2005,33(2):15-18.

[17] 李阳兵. 土地利用方式对岩溶山地土壤种子库的影响[J]. 山地学报,2002,20(3):319-324.

[18] 范玉蓉,文,张晓珊. 黔东北石漠化山地主要造林树种选择研究[J]. 现代农业科学,2009,16(8):56-57.

[19] 李先琨,何成新,蒋忠诚. 岩溶脆弱生态区生态恢复、重建的原理与方法[J]. 中国岩溶,2003,22(1):12-17.

[20] 戴晓勇,杨成华,王进. 贵州石漠化地区主要人工造林树种调查分析[J]. 贵州林业科技,2008,36(3):35-39.

[21] 赖书绅. 中国大风子科研究资料[J]. 植物研究,1994(3):221-230.

[22] 彭镇华. 中国长江三峡植物大全(上卷)[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405.

篇4

关键词:园林设计;低碳

1、低碳园林理念产生的背景

在大力提倡环保意识的当今社会,“低碳、生态、环保”的词汇无疑成为了一个高频词汇,时时刻刻在各式媒体中频繁出现。2009年12月,世界气象组织在哥本哈根公布报告:2009年已成为历史排名第5的最热年份。大气中含量升至,离理想值已越来越远。“低碳、生态、环保”已经成为了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而作为一名环境景观设计师,应采取节能环保的技术,改善环境,实现环境工程的目标。

低碳(low2carbon),意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排放。低碳理念是低耗能、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理论模式。20世纪的100年间,地球上的人口增加了4倍,经济规模增加了20倍,能源消耗增加了25倍,结果形成了巨大的能源消费型社会。巨大的消费无疑会带来消费污染,进入21世纪后,全球气候日趋变化,化石燃料迅速枯竭,频繁的自然灾害,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人类的生存。就我国而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工业化和城市化步伐明显加快,一些高耗能行业迅猛发展,因此能源需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增长态势。城市中人口众多,温室气体排放量自然增大,怎样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及改善区域小气候环境,低碳理念下的低碳园林应运而生,目的是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增强园林中的碳汇能力,有效改善城市的生存环境质量。

2、低碳园林科学内涵

城市园林绿化工程是美化环境、调节生态平衡、降低碳排放量的惠民服务项目,可促进人们居住环境的持续健康发展。合理利用布置城市园林、绿地,可显著降低建筑能耗、抑制热岛效应,构建绿色交通,形成农业城市基地,实现节能减排的低碳综合效果。因此低碳园林理念逐步形成,在园林整体周期生命中我们应通过合理设计规划令园林工程最大化发挥生态效益,在施工建造、材料选择与日常管理维护中,我们应最大化降低使用化石能源,减少碳排放量,营造高能效,由此可见低碳园林即是具有高观赏性、高碳汇、低污染、低能耗的特色化园林形式。从其内涵功能来讲低碳园林可在规划指导下合理发挥城市绿地功能,提升绿化率,借助植物的合理选择与群落搭配令其最大程度提升碳汇功能,并优化改善社会生态环境水平。

3、低碳园林设计原则

城市园林规划应由宏观层面进行场地定位、定性与定量设计,尊重场地,全面结合地域风貌、历史环境、风俗文化等因素进行统筹布局。低碳园林设计还应遵循绿地原貌,依据自然环境与绿地定性实施规划。园林工程场地不同其功能发挥必然不同,为节约资源我们应科学遵循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原则,不应对地形随意改动,这样既无法展现场地独特,还会令工程量持续增加。同时在低碳园林建造进程中我们应顺应自然规律,结合自我修复与设计令工程更加长久坚固、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应科学利用生物丰富多样生长生存环境构建景观内部能量流、物质流、价值流与信息流,促进其实现稳定、持续、创新的发展。低碳园林设计任务不仅在于创设贴近自然的人性化景观效果,还在于协助引导修护自然、确保生态平衡,因此我们应充分发挥园林工程引导人们运动与视野的特征,启发人们主动积极的保护环境,感受到生态繁荣的景象优势,并主力探究如何应用环保、节能、高效的手段真正营造低碳、绿色,充满艺术性与人文性的园林绿化工程。

3.1选择低养护成本材料

选材时要考虑到后期的养护管理。在植物方面,最好选择兼具美观性、生态性、粗放管理、抗性强等特点。在其他建造材料中应注意其低耗能、运行周期长等特点。在建造园林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园林设施的拆除问题。园林设施物应具有易拆除、不易污染、可重新利用等特点。

3.2选择碳友好材料

园林设计影响碳排放量的最直接方法就是通过选择“碳友好”(carban2friendly)材料,其衡量标准是着重考虑材料的碳成本(carban.cost)。园林材料的碳成本包括其运输、运用、管理、养护等过程中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以及在这些过程中所产生的废物和能源的消耗等。低碳成本的选用为低碳园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3注意园林维护管理的低碳性

乔木类的植物尽量使其自然生长而不修剪,或需要较少的维护管理。灌木类植物要多选用长势紧凑、不易生病、耐践踏、抗性强、观赏性高等特点的树种,便于粗放式管理。

3.4合理处理废弃物

如落叶、污水等可以在园林内设置小型的回收处理再利用设施,使园林废弃物循环利用,为园林提供循环能量,形成小区域的自我修复性生态。

系统。

3.5延长园林的生命周期

园林的“生命周期”指园林从建成使用日起到园林被重新改造或拆除的整个过程时期段。许多景观设计师在园林的营造中大多只考虑眼前或是近5年内园林的可观赏性。以致大多园林的"生命周期"较短。延长园林的生命周期,在一定程度上就是降低成本。

4、低碳园林设计的具体方法

4.1雨水储蓄利用

保持和修复自然界的水循环将成为低碳园林设计的重要目的之一。一方面,大量的雨水随着市政管网白白流失;另一方面,大量的景观用水来自于洁净的自来水。建立区域性的雨水利用设施,实现“就地滞洪蓄水”是解决城市雨水供求矛盾的有效途径之一,也解决了园林景观与植物灌溉用水问题。

4.2绿色园林构筑物

园林构筑物可以通过形式的巧妙构,思达到增汇的目的园林建筑采用半地下、地下或底层架空的设计,以及墙面、屋顶立体绿化,增加绿化面积或绿地面积,同时提供多种建筑设计风格,为人们提供不同的观景视角,形成独特的园林风格。地下与半地下园林建筑也使建筑在冬夏季的能源消耗减少,达到减排效果。

4.3污水净化循环

城市污水净化循环问题亦可以通过园林景观的设计,借助自然的力量予以解决。具有净化功能的人工湿地系统可以设计成污水处理地。将城市污水排人湿地系统,配合植物根系以减缓水流速度,利用多层异质土壤对悬浮物进行拦截沉降,促使杂质的沉淀和排除,并在湿地中种植具有净化功能的植物,如芦苇、千屈菜、小香蒲、花叶芦竹等,以有效地吸收过滤水中的有毒有害物质。

4.4选择建造材料

降低碳排放量的最直接方法就是通过选择碳成本低、耐久度高、后期维护少以及可以进行循环利用的材料进行园林建设。选择本地或就近材料,通过降低运输成本来减少碳排放。尽量采用木材、竹藤等“低碳”材料,少用钢材、玻璃、水泥等、高碳材料,减少园林建设中的碳成本。

篇5

1.1理念认识存在误区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度也越来越多,加之政府的宣传与教育,低碳理念、可持续发展早已被人们所熟知,但是普通公民,甚至是一些建筑行业的从业者,对低碳建筑的认识都或多或少存在偏差,大多数人都认为发展低碳建筑就代表着回归“木屋瓦舍:,不能够建造高楼大厦,这种错误的理解阻碍了低碳建筑的发展,也将低碳建筑的发展方向定位为“复古”,没有意识到技术创新是低碳建筑发展过程中的巨大推动力。还有一些人错误地将低碳建筑与节能建筑等同起来,这两者之间有本质上的差别,低碳建筑致力于实现实质性减排,这个减排量必须能够实际测量,而节能建筑的减排量只是个模拟值预测值,在实际中可能会排放更多废物或者消耗更多的能源。

1.2技术支持有待改进

技术创新是低碳建筑发展最根本的推动力,只有不断实现技术上的突破,才能够不断降低生产成本,保证低碳建筑产业发展的可能性。但是目前,我国低碳建筑的发展缺乏足够的技术支持,主要表现两个方面:一是前期研发资金和人力不足,收益前景不确定,缺乏企业的支持;二是高校及专业研究机构偏重理论,没有明确技术应用的低成本、市场化的导向,忽视了如何将技术创新转变为现实生产。

1.3配套制度出台滞后

我国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我国节能减排工作目标的落实,低碳产业、低碳建筑的发展更多的依赖于国家制度。建筑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承担着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保持经济增长的重要任务,但是我国对建筑业的调控是有所保留的,近些年,政府开始大力调控房地产,但主要针对的是房价,尚未建立起低碳建筑的鼓励和保护制度。

2.促进低碳建筑发展的有效措施

2.1深入普及低碳理念,发挥各方积极作用

为了使社会公众更为透彻地理解低碳以及低碳建筑的理念,政府要加强宣传和教育,培养公众的低碳生活意识,使公众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自觉进行环境保护,减少能源消耗。政府要鼓励专业化、商业化的能源服务公司参与到低碳建筑管理中来,使建筑企业和专业化的能源服务公司进行合作,实现双赢,同时起到更好的环保效果。政府还要鼓励社会资金向低碳建筑行业流动,鼓励低碳建筑的发展,促进建筑产业的转型与升级。

2.2积极开发新技术并合理采用

我国应当充分认识到技术创新对低碳建筑的强大推动作用,积极吸取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鼓励自主研发。政府可以鼓励个人和社会团体进行新材料、新技术的研发,为其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并指导建材和建造企业进行应用。技术创新对低碳建筑的发展十分重要,但并不是全部,因此,建筑企业还要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尽量多地利用自然条件和较为简单的技术进行建筑设计与改造,达到良好的节能减排效果。

2.3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机制并提供相应发展条件

不断制定与完善低碳建筑的鼓励和保护制度是保证低碳建筑发展的根本,因此,我国要加强在设计、招投标、建造、使用、拆除过程中的全方位建筑节能减排的监管,并制定统一的监管标准,这一标准可以在德国DGNB建筑全寿命周期碳排放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加以改进,以适应我国的国情,也有助于和国际接轨。为了更好地促进和推广低碳建筑的发展,我国要完善并建立起低碳建筑的市场体系,还要善于运用信息技术,建立自己的数据库系统,对不同建筑材料以及建筑设备在生产过程中的能耗量进行统计与分析,并实现标识和追踪,从而为企业选择最佳的建造方案以及实现政府监管提供有效的依据。

3.我国低碳建筑的发展前景预测

3.1出现低碳示范建筑

在推广低碳建筑的初期,建立一些低碳示范项目,例如碳的办公场所和低碳的公用建筑等,可以强化公众的低碳节能意识。政府可以和房地产企业进行合作,结合政府在政策、市场上的优势和企业在资金、技术上的优势,推出一些列受到市场认可的低碳建筑产品,利于建筑的利益相关者更好地接受新的建筑法规和新的建筑设计理念。

3.2从规划设计开始注入低碳理念

低碳建筑能够真正实现低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建筑师的规划设计,因此从低碳建筑项目提交建议书直到规划选址,整个过程都要贯穿低碳节能的理念,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降低建筑物的碳排放量。因此在未来,低碳建筑的设计会更多的考虑建筑的环境属性,对建筑材料进行高效率的利用和多层次开发,提高对建筑空间的利用率,还可能出现立体绿化网络体系和屋面的节能设计。

3.3推广节能公司模式

篇6

关键词:住宅低碳住宅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287.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低碳住宅提出背景:

目前世界住宅建筑的发展潮流以低碳和智能为主流,国内住宅的设计使用年限多为50年,因此在设计阶段,就需要通盘考虑住宅在半个世纪的使用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问题。住宅是人们对美好生活追求的载体,人们居住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幸福感。住宅是为人们提供憩息的港湾,设计与建造的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国民幸福指数(National Happiness Index)。

低碳住宅设计理念应该遵循节约能源,提供健康、环保的生活环境,注重人文属性、舒适度等方面。

二、低碳住宅发展趋势:

低碳住宅在设计阶段不是设计者单一、封闭的“闭门造车”,而是要加强和政府、市场、客户的互相了解。在项目定位时,不把项目定位在适合所有群体,而是要突出针对性,定位于服务有针对性的少数群体,更利于住宅功能的运用,并考虑功能的多变性和技能的可行性。低碳住宅的设计建造,要尊重周边环境地形地貌特点、植被覆盖特点,因势利导,和环境合理衔接,进行多学科视角的考虑。

低碳住宅的户型设计要注意,现各功能空间合理排序、科学利用,与各功能分区的使用空间的适度比例,体现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要保证各功能的相对私密性。内部空间上采光充足、通风良好、面积使用率高,具有一定的艺术品味和住宅发展趋势的前瞻性。外部空间上,做到公共空间利于社会交往,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的良好过渡。

合理进行住宅设计,可以在最大限度的利用自然条件带来的诸多便利时,可以更好地保有住宅周边环境带来的生态价值,使居住者更好地融入自然,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三、低碳住宅与社区应用技术导则

2011年12月住建部出台的《低碳住宅与社区应用技术导则》中指出建筑业的能耗,发生在建筑材料及构件的生产能耗、材料运输能耗、建筑物建设过程中的能耗、建筑物运营阶段的能耗、建筑物拆除和部分构件循环利用过程中的能耗。对于住宅和社区而言,不仅包含这5个阶段的能耗,还包含公共园林维护、社区内交通、社区照明以及部分市政设施运营所需要的能耗。传统上,建筑技术规范、标准、指南主要针对的是建筑本体,较少考虑建筑与人的关系以及建筑与社区的关系,《低碳住宅和社区应用技术导则》可直接作为我国低碳住宅和社区建造的技术依据,在吸收建筑本体节能减排的经验之外,侧重关注到社区公共设施、公共环境、公共服务的组织与安排,尤其关注到节能减排的主体——社区公民发挥的作用。《低碳住宅和社区应用技术导则》覆盖了住宅与社区从规划到社区运营、家庭使用的全部流程,包含了大量能效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节能技术、新型工艺、建材选择、社区管理等切合实际的创新思路和技术要点。

四、低碳住宅切实意义:

跟踪建筑界国际上的标准和发展趋势,这需要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注重住宅和传媒联动,积极普及低碳住宅知识,让从业者和公众以利用、掌握低碳环保技术为荣。业界在加大对外交流学习力度的同时,加强对外国新进经验的学习借鉴。在学习的过程中赶超,加强自主研发,形成我国自主的住宅设计与建造的核心竞争力。

加大国家对相关企业的扶植力度,培养一批具有一定区域布局能力的中型房地产企业。设立一批按地域、气候特点布局的住宅实验室,由国家政府扶植、高校智力扶植,企业实践扶植,同时避免地产龙头企业对住宅技术标准垄断,使住宅产业化进程健康、平稳推进。具有先发优势的中型房地产公司和设计单位,可以优先考虑在住宅设计过程中做到精品化、产业化,在推出产品化尽量考虑可以形成产品系可以进行后续改进。

五、低碳住宅建设的几点建议

4.1发展洁净环保能源,优化能源结构。

首先,控制煤炭消费量,减少原煤直接燃烧的数量,推广各种经济有效的煤炭洁净技术,加快洁净煤技术的应用,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其次,提高优质能源使用比例,推广使用石油气、液化天然气、水电等清洁能源,以促进能源产品换代升级;通过投资新能源,以及提高能源效率,以降低排放。积极大力发展清洁优质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替代能源。最后,充分开发和利用较丰富的风能、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从而使能源消费结构有一个大的改变。

4.2采取节能的理性设计,加快推广使用节能新技术。

在建筑设计上充分利用自然资源设计朝向、通风性能,要根据各自地区的实际情况,结合气候条件、自然条件、资源条件、经济条件和文化条件来确定各地的绿色建筑标准,不盲目复制和理想化采用,让节能方案更为切合实际。建筑企业要适应低碳经济的需求,积极推广应用这些新技术。当然,节能建筑也不必要一味贪图新技术,特别是一些不成熟的新技术,要多采用成熟的节能技术、工艺和本地材料,这些都是现实可行的节能措施。

4.3加强低碳观念宣传引导,建立相应法规制度。

努力营造打造低碳建筑的浓厚氛围,整个社会要加强组织领导,做好宣传动员,使低碳观念深入人心。另外低碳住宅的推进尚需一系列制度支持,要强化新建建筑执行节能标准的监管力度,加快建立完善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制度,全面推行建筑能效测评标识制度。同时要完善和严格执行现有的节能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指导各地加强建筑节能的立法工作,完善配套措施,落实经济激励政策,提高政府监管能力。

4.4完善各种税收制度,进行有效的经济刺激。

就国内目前的低碳建筑的发展而言,建议鼓励发展绿色低碳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通过多种融资方式为低碳地产开发提供发展资金。另外不断完善各种财政税收政策也已刻不容缓。对符合低碳住宅标准的建筑投资者、消费者应该实行一定的税收减免,比如对投资者实行一定的营业税优惠,而对购买者实行一定的契税优惠。对于增加能源使用的成本,如对大型公共建筑制定能耗限额的标准,配套实施超定额使用能源加价的有关政策;在旧有建筑的节能改造过程中,可实行企业、个人、政府三方分摊制度。

参考文献:

[1] 吴硕贤.绿色建筑技术要点及推行绿色建筑的建议措施[J].建筑学报. 2011(9).

[2] 余小荔、彭邦敏.绿色生态住宅及其设计理念[J].中国科技纵横. 2011(2).

篇7

关键词:低碳园林;设计 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6.2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2306-1499(2014)10-

随着园林景观设计理念的不断深入,如何将低碳观念引入及应用于园林景观设计之中,已经成为了广大园林景观设计工作者所研究的重大课题,也是园林景观设计今后发展过程中的一大趋势。

1 低碳园林理念产生的背景

低碳(low carbon),意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排放。低碳理念是低耗能、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理论模式。20 世纪的100 年间,地球上的人口增加了4 倍,经济规模增加了20 倍,能源消耗增加了25 倍,结果形成了巨大的能源消费型社会。巨大的消费无疑会带来消费污染,进入21世纪后,全球气候日趋变化,化石燃料迅速枯竭,频繁的自然灾害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人类的生存。就我国而言,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工业化和城市化步伐明显加快,一些高耗能行业迅猛发展,因此能源需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增长态势。城市中人口众多,温室气体排放量自然增大,怎样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及改善区域小气候环境,低碳理念下的低碳园林应运而生,其目的是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增强园林中的碳汇能力,有效改善城市的生存环境质量。

2 低碳园林的设计原则

低碳园林在设计规划时要考虑材料来源的低碳性(运输、用前管理、材料耗能等),规划时应充分考虑因地制宜、旧物改造再利用问题。

2.1 选择低养护成本材料

选材时要考虑到后期的养护管理。在植物方面,最好选择兼具美观性、生态性、粗放管理、抗性强等特点。在其它建造材料中应注意其低耗能、运行周期长等特点。在建造园林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园林设施的拆除问题。园林设施物应

具有易拆除、不易污染、可重新利用等特点。

2.2 选择碳友好材料

园林设计影响碳排放量的最直接方法就是通过选择“碳友好”(carban friendly)材料,其衡量标准是着重考虑材料的碳成本(carban cost)。园林材料的碳成本包括其运输、运用、管理、养护等过程中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以及在这些过程中所产生的废物和能源的消耗等。低碳成本的选用,为低碳园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3 降低园林施工的碳排放

在园林施工中往往会用到大型的高耗能型机械,机械会产生噪音、尘埃、交通压力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园林设计时选择在有可能减少机械作业的场所设计园林景观,就会有效减少上述问题,从而降低园林施工过程中的碳排放,并减少

大型机械作业对土壤和植物本身的危害,减少破坏,保护生态环境。

2.4 选择清洁的施工能源

在园林施工中,尽量避免高污染的能源,多选用清洁无污染或少污染的能源作为动力材料。

2.5 注意园林维护管理的低碳性

乔木类的植物应尽量使其自然生长而不修剪,或需要较少的维护管理。灌木类植物要多选用长势紧凑、不易生病、耐践踏、抗性强、观赏性高等特点的树种,便于粗放式管理。

3 “低碳”理念在园林景观施工、养护管理中的应用

一个融入低碳理念的园林景观设计作品,其成功关键除了考虑齐全的设计开端外,还需达到高水准的施工质量和长久的景观效果。在施工工程中,要尽量减少机械的操作,这样不仅能减少碳的排放和能源的消耗,还能减少对土地及周围

生态景观的破坏作用。对于景观效果的长期保持,良好的养护管理是最好的保

障。园林景观后期的维护(施肥、病虫害防治、修剪、灌溉等)中,CO2 的排放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这与低碳经济生活发展要求是相矛盾的。

因此,要在园林景观设计之初充分考虑到碳成本的持续性,要用生态的技术与方法去适应生态系统的变化。比如多选用一些粗放型管理的植物种类,增加乔木的数量与种类,增加垂直绿化面积,增加植物的多样性等。

4 小结

在全球气候变化日益明显、化石燃料等传统能源越来越匮乏的今天,城市园林建造的规划设计必须更加注重低碳,把最新的科学研究应用到工作中,创造出既适应气候变化、又有助于减缓气候变化的低碳园林。本文通过对低碳园林建

造中的主要理念及其作用,指出现代园林设计建造中,不但要满足人们对园林的观赏休憩功能,同时还需要积极降低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园林的整个生命周期(施工、管理维护、后期处理)中,最大限度地降低碳排放,始终以低碳为主导思想,使其符合低碳要求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参考文献

篇8

当下的农村,土坯房已不多见,取而代之的砖瓦房连排、连片、连城镇。“秦砖汉瓦”,多少年来引以为傲的优良建筑材料,而今,如果我们今天继续大规模地使用的话会加剧诸多问题,比如房屋品质普遍不高、使用寿命较短、抗震性能较低、浪费耕地、污染环境等。

治理生态环境,节能减排是必然之路。“据相关数据统计,在社会生产能耗中,建筑行业已占总能耗的30% 以上。”北新集成房屋(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刘贵平道出了这个惊人数字。

业界人士认为,新型城镇化一个重要的标准,不是把房子盖起来,而是怎么盖;不是把城镇化建设得很漂亮,而是怎么建。它一定是低碳的、节能的、环保的、舒适的、更安全的城镇化。

住宅产业化,是近几年国家极力推进的住房建造理念,而新型房屋则是住宅产业化环境下催生的新技术、新产品。

新型房屋大不同

中国的建筑平均寿命不到30 年,美国是80年,欧洲是120 年。于是,北新建材提出一个口号:“一房用三代”。

以往城镇建设上,均以砖混结构、钢筋水泥为主要模式和材料,在建筑材料生产和房屋建造过程中易产生大量的能耗和污染。“新型房屋采用的结构和材料能极大程度地降低消耗。同时,通过建筑节能减少污染物排放量、减轻大气污染、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建筑质量。”刘贵平这样介绍“新型房屋”。

“房屋各个部件在工厂里加工完成,以减少建筑工地污染。客户可以根据地块情况到数据库中精心挑选喜爱的房屋外观、装修风格。进入施工程序后,根据进度,一批批节能环保材料将有序运到工地进行安装。真正实现‘客户给我们一块地,我们将建好的新房钥匙直接交到客户手中’。”刘贵平如是说。这是一个美好的愿景,但北新集成房屋通过多年的努力已经将它逐步变成了现实。

“圆梦”房屋

“房子采用密肋钢骨的轻钢结构,我们不用一块砖头。” 刘贵平解释说,北新建材的新型房屋采用主体结构为钢骨结构体系,可以做到保温节能、冬暖夏凉。

他们以“绿色、低碳、美丽、乡愁”八个字为理念来建设的绿色小镇、生态之城,整合从规划、设计、材料、建造、节能低碳新技术、地产金融等产业链的优质资源,实现新型建材、新型房屋、新型城镇化三位一体。为“做绿色低碳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全程解决方案供应商”而努力。

经过不断探索,推出了第三代“圆梦”房屋——一种不费一砖一瓦、完全使 用轻质材料建成的节能、抗震、舒适、安全的新型房屋。据了解,北新第三代“圆梦”房屋设防九级地震,房屋主体结构满足95 年结构安全设计。房屋以轻钢结构为主体,自重轻(约为传统砖混结构的30%),还可抵御12 级台风,屋面承雪可达1000mm。在建筑用料上,“圆梦”房屋全部使用绿色环保的新型材料,且90% 以上可回收,拒绝建筑物终老时所产生的大量建筑垃圾。

房屋的整体施工均为干法作业,用水量仅为传统房屋的10%,且不受季节气候的影响。施工现场无噪音、粉尘、污水污染,施工速度快捷,200 平方米单体房屋工期仅需45 天。设计方面,北新第三代“圆梦”房屋墙体仅为传统房屋墙体的1/2 ~ 1/3,增加套内使用面积10% 以上,平均得房率最高可达92%。

此外,其A级不燃的防火性能可达到《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S0016—2006 中二级、三级防火要求;房屋采用全球领先的“双保温”+“双隔层”的墙体结构保温节能技术,墙体6 面保温,建筑节能75% 以上,冬天可以提高室内温度5 度,更加保温节能舒适,能有效避免“冬天结露”、“夏天返潮”;而开放式通气层设计,则利用空气对流原理,有效阻止潮气或其他腐蚀性气体浸入主体结构;主体结构与外墙装饰层之间设有“单向呼吸纸”,室内潮气可由里向外透出,而室外潮气却无法透入。

实际上,北新建材研制新型房屋的历史已有30 年之久。新型房屋“四节一环保”,即节材、节水、节地、节能及环保,北新房屋完全符合这样的标准。

世界房屋工厂

刘贵平说:“不远的将来,房屋建造公司将遍布城乡,就像汽车4S 店那样为客户提供集房屋咨询、设计、建造、装修、维护等一体化服务。”

篇9

【关键词】住宅建筑;能耗统计;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导模式,以低污染、低能耗、低排放为主要特征。建设项目的全生命周期的能源消耗,对低碳经济的影响非常大。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我国兴起了建筑节能,目前已成为在全国强制性执行的建筑行业的基本政策。住建部在《关于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到2020年,北方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特大城市新建建筑实现节能50%的目标,绝大部分既有建筑完成节能改造。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正确的进行能耗统计,找出节能要点,更能有的放矢的完善建筑的节能减排。先从住宅建筑的建造过程和使用过程进行能耗的统计研究。

绿色住宅建筑在城市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主要中心内容是节能减排,这也是发展城市低碳经济的核心。因为在城市经济中,住宅建筑所占的比例非常大,它是能源的主要消耗平台。如在绿色理论的倡导下,住宅建筑可以采用绿色的建筑围护结构,这个措施会大大减少采暖和制冷的能源消耗;可以在设计中注重风向,合理排设住宅建筑朝向,进行自然通风,设置风冷系统,能高效率的利用主导风向,这些都能够有效的节约能源,大大降低碳排放。通过先进的信息和技术力量,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等,配合合理的技术手段,使住宅建筑自身产能,不仅能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更能在很大的程度上降低碳排放。还可以推动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

1住宅建筑建造过程中的能耗统计方法

住宅建筑的建造过程,其能耗的统计,涉及到建造材料生产的能耗、运输需要的能耗、以及施工环节中的能耗。其全过程的能耗主要涉及到电力、燃料、冷热能源、以及其他能源。

在电力方面,通过统计总电量,可以把电折算为煤耗来计算能耗。可以按照:1kwh为0.4以kg标煤计算。而煤的热值是22990kJ/kg。通过换算就可以求出其煤耗。

2住宅建筑使用过程中的能耗内容

住宅建筑使用过程的能耗统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因为,住宅建筑的分布状况、所在的区域、使用习惯、以及其能耗结构都会大大影响其统计结果。如,根据我国的建筑气候分区,可以分为严寒、寒冷、温和、夏热冬冷、夏热冬暖等五个分区,这些地区的气候、居民的生活习惯、建筑阶段的相关技术水平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等,都会对当地的建筑能源消耗结构和使用有着非常巨大的影响。因此,不同的地段,其统计的内容和方法不同,导致最终的结果也不一样。

2.1住宅建筑能源消耗主要影响因素

根据住宅建筑的形成过程以及使用情况,其能耗涉及到建筑物外部围护材料和结构设计,以及建筑动力系统,如空调、照明等。同时,市场的能源价格、建筑物所在的气候特点、业主的使用习惯和特点等多个方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为了更好的统计住宅建筑的能耗状况,单从某个个体影响进行分析是不能全面体现其整体特征的,应该运用系统集成思路,在充分考虑了影响住宅建筑能源消耗的各个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特别是这些因素之间的联系和特点,以及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市场、气候等关系后,才能更全面的进行统计分析。住宅建筑能耗集成系统主要包括:

l)住宅建筑自身的系统,如使用的建筑材料、围护结构、动力设施等。

2)业主自身特性,如收人状况、家庭人口数量、能耗开支等。

3)动力设施使用,如空调设备、采暖设备等设施各项能耗指标。

4)住宅建筑外部系统,如市场能源价格、城市能耗普及率、城市发展水平以及住宅建筑所处区域的气候特征等。

3住宅建筑能耗统计方法的研究

一般情况下,根据目标对象统计分析的目的,需要采取适合的调查方法,常用的调查方法主要有:定期统计报表、普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等方式。

在住宅建筑能耗调查中,根据能耗的特征,采取抽样调查的方式进行,由我国气候区域划分为五个类型,在每个类型中抽取一个城市作为典型进行,来了解建筑外部系统与能耗的相互关系。在被选中的城市中,选取一个住宅小区,为了让这个选取的小区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所选取的小区必须能够大致反映能耗的基本特征。在选取的住宅小区中再抽取调查住户进行调查,调查住户的选取,必须能够保证全面反映住宅建筑使用过程中能耗的不同水平。

4统计数据处理方法

在上述的抽样调查表格中,常常会出现由于某种原因导致调查中缺失数据。这种情况会经常出现,在不影响可读样本量的前提下,可以进行插值处理,也就是人为的用一个数值去代替缺失的数值。如果变量中的缺失值比例小于5%,可以用该变量的总体平均值来代替缺失值。如果变量中的缺失值比例大于5%,可以将样本以类似性原则分组,再用组的平均值来代替组内的缺失值。在抽样调查中,如果出现数据问卷单元无回答的情况,可以将该样本删除。

5住宅建筑节能改造

通过统计可知,我国既有住宅建筑绝大多数属于高能耗建筑,对其进行节能改造可大大提高能源利用率,对既有住宅建筑进行节能改造是非常必要的。《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规程》的,为住宅建筑的节能改造提供了依据。

目前,北方采暖区通过开展改造工作,不仅积累了经验,更为以后进一步开展节能改造工作奠定了基础。既达到了节能标准,又起到了正确引导作用。南方炎热地区很多属于夏热冬暖地区,常年温度和湿度都较高。这就导致了空调制冷能耗量大。这部分地区的改造也应该引起重视。应该制定出具有操作性的实施计划和方案。首先应进行正确的能耗统计,找到合乎该地区的能耗点,进行合理的经济激励政策引导,提高居民和房产商对节能改造的积极性。并能找到正确的资金筹措渠道,设计合理的技术方案,多考虑再生能源的利用,考虑投人收人比及投资回收周期等。

6结束语

住宅建筑在城市经济中有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发展城市低碳经济,离不开住宅建筑的绿色理念。因此,为了更好的进行住宅建筑的节能减排,应从其建造阶段开始积极实施绿色措施。为了更好的进行绿色住宅建筑的实施,应积极探索绿色住宅建筑的能耗统计方法。只有正确的统计方法,才能更好的分析其节能减排的技术方案,能更合理的使用技术手段。同时,不能忽视既有住宅建筑的节能减排,全面提升绿色住宅建筑的工效,积极发展低碳经济。

参考文献:

[l]喻燕.低碳房地产发展困境与对策〔J〕.中国房地产,2010,(4)

[2]徐小飞.建筑节能的环境伦理思考.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3]于天飞.碳排放权交易的制度构想〔J〕.林业经济,2007,(2)

[4]吴公孙.美国建筑节能降耗的经验与启发.城市开发,2008,(4)

[5]杨秀.建筑能耗统计方法探讨.建筑节能,2007,(5)

篇10

在当今全球已订造、在建和交付的各类船舶中,船舶大型化趋势明显,主要体现在30万吨级以上超大型油船、10 000TEU至13 000TEU乃至18 000TEU超大型集装箱船、15万吨至25万吨豪华邮轮等船舶上,而超大型矿砂船(VLOC)如30万吨至40万吨船舶也正以快速的大型化势头占据着其中一个重要位置。船舶大型化之所以成为全球航运界一大趋势和看点,是因为它与绿色环保和低碳经济的实际需求相吻合。权威专家认为,大型化使船舶单位运输能力的建造价格和航运能源消耗显著下降,同时减少了有害生态的物质排放。从价格因素和效能因素的总体平衡来看,船舶大型化无疑是一种最经济高效、最能满足低碳特征、最具有营运性价比的策略谋划。超大型矿砂船作为受到船东关注的重要船舶产品之一,所体现出的全球航运经济技术指标,以及与此相关联的吨海里耗油量、二氧化碳排放量,远低于其他中大型船舶,且船舶的日平均租金按每吨船计算,也是明显地凸显出航运的经济性和优势。如今造船业、航运业通过供需双方的相互携手,在船市低迷中同舟共济,抱团取暖,使超大型矿砂船的船型研发不断取得突破。我国研发的超大型矿砂船系列船型已经成功推向市场,在满足市场绿色产品理念、适应市场低碳经济需求中占得了先机。

纵观世界海上运输的现状,目前超大型矿砂船与其他船舶一样,也受到市场低迷的影响,处于一个运力需要逐步消化的敏感时期。位于南美洲的巴西和大洋洲的澳大利亚,不仅是其两大洲的最大国家,而且也是全球铁矿石的主要出口国,如巴西拥有世界储量最大的优质铁矿,澳大利亚铁矿石总储量亦非常丰富。亚洲尤其远东地区是铁矿石的主要消费市场,2011年消费需求在世界所占比重高达62%,中国是其中最主要的消费国。业界有一种声音认为,以往船东接连订造新船,造成了今天市场运力的饱和,此种状况令人担忧。作为同时拥有全球最强的矿石供给能力和19艘40万吨级超大型矿砂船的国际第二大矿业公司、世界最大铁矿石供应商,巴西淡水河谷公司却并不认同这样的看法,如今依旧稳步地将其在造船企业下单并建造的多达35艘40万吨级超大型矿砂船予以接收并投入营运。公司航运及营销总监对此表示,运输距离太远制约着中国从巴西进口铁矿石,“巴西与中国的距离几乎是澳大利亚与中国距离的3倍,淡水河谷公司有必要最大限度地降低与澳大利亚公司之间的运费差”。而另外一个考虑的重要因素是,下单建造如此多的超大型矿砂船,其策略是为了进一步减少铁矿石的库存量,提高铁矿石的运输效率,同时降低船舶的碳排放量,增强船舶的安全性。因为超大型矿砂船拥有一些优势,对淡水河谷公司而言有着“更安全、更环保、更迅速、更高效”的预期。不过中国业内的权威专家对40万吨级超大型矿砂船靠泊中国码头,在综合了各项因素后认为弊大于利,提出淡水河谷公司应主动减小超大型矿砂船的体量至35万吨以下,以缓解其对市场的冲击和维护我国港口的安全。

尽管如此,船舶大型化的趋势使超大型矿砂船与其他船舶一样脱颖而出,并走在了环保、高效的前列。日本、韩国等国在这方面加大了研发的力度,积极对有关的新标准和新规范进行研究,陆续开发和推出了一些新的船型。如日本商船三井公司开发的一款大型环保船型,借鉴现已投入航运的32万吨超大型矿砂船先进环保技术,包括采用已有和自身研发的高科技,努力打造新型节能环保概念船来有效降低对周围环境的不利影响,其中降低船舶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关键技术就多达7种。在承接和交付的船舶中,去年日本今治造船在市场不景气时接获的一艘33.5万吨超大型矿砂船订单受到关注,而最近日本一家船厂为国内商船三井公司建造并交付的22.5万吨矿砂船“Tom Pric”号,蕴含着绿色环保的要素。值得一提的是,韩国大宇造船海洋在去年建成交付的10艘船分别被英国和美国的海事杂志评选为“全球2011年优秀船舶”,超大型矿砂船同时榜上有名。大宇造船海洋为淡水河谷公司建造的40万吨级超大型矿砂船拥有7个货舱,船型经过优化满足高效装载要求,船尾螺旋桨安装有节能装置预旋定子。除此之外,世界各国在研究替代能源中,液化天然气是一个重要的选择之一。由于液化天然气所具有的清洁能源效果突出,符合低碳减排的目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摆脱航运对石油燃料固有的观念和依赖。目前对液化天然气应用的研究已经延伸至许多船舶上,其中就包含超大型矿砂船。

据报道,7月10日,全球首部针对节能、环保、工作环境的《绿色船舶规范》正式。《规范》由中国船级社编制,首次界定了绿色船舶概念,提出了在安全的前提下实现船舶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和工作环境舒适的目标,对船舶能效、环境保护、船员工作环境舒适度等方面的功能要求进行了规定。《规范》强调打造绿色船舶的目标涉及环境保护目标、能效目标和工作环境目标三个方面,其中环境保护目标就是减少船舶对海洋、陆地、大气环境造成的污染或破坏;能效目标就是减少船舶营运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提高船舶能效水平。《规范》定于10月1日正式生效。业内专家称,船舶大型化作为一种具有明显规模经济效应的举措,其实质就是高效,较好地顺应了低碳经济的绿色产品理念,并成为造船业、航运业的广泛共识和共同目标。《规范》的和施行,为中国在国际上增加了绿色船舶领域的话语权和分量,对绿色船舶的研发、订造、营运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5月29日,广州中船龙穴造船有限公司为香港远航集团有限公司建造的23万吨超大型矿砂船“OCEAN LORD”号交付船东,其船舶和主机的选型、技术参数和装载量堪称一流,码头调试周期大大缩短。由于与18万吨矿砂船的吃水一致,为此可以多装载货物达5万吨,营运效益得到了完美体现。该型船具有浅吃水、多承载、航速快和油耗低等特点,相继获得了英国皇家造船工程学会“2010年度全球经典船型”和中国造船工程学会“2011年品牌船型”暨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在品牌船型评审中专家组认为,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设计、龙穴造船公司建造的23万吨矿砂船是适合于澳大利亚矿砂运输的最大级别船型,节能环保,总体性能优于日本同型船,有一定的批量,符合品牌船型要求。在已经成功交付的12艘23万吨超大型矿砂船中,船东包括中国海运(集团)总公司、香港海宝航运有限公司、香港远航集团有限公司等,其中造船企业建造的首制船“中海兴旺”号首航通过澳大利亚海事局安全性检查评估,另一艘“中海希望”号更是名副其实地被评为中国海运的“十佳标兵船”。如今,龙穴造船公司与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联合优化开发的23万吨超大型矿砂船升级换代产品走向市场,全面满足有关最新规范、规则要求,达到了当今国际先进水平,既有力地增强了企业在市场的竞争力,又使企业结合市场的最新需求给船东增加了选择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