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化概述范文
时间:2023-12-28 17:40: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产业化概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灌溉;自动化控制;应用;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前言
滴灌作为一种新型的节水灌溉技术,在缺水比较严重的国家和地区显示出前所未有的节水能力,近年来,我国以新疆为代表的干旱地区将滴灌技术与薄膜覆盖栽培技术结合起来,大面积应用于棉花生产,截至2005年,全疆已推行棉花滴灌700万亩,其推广速度之快、面积之大,在国内外都是前所未有的。但是,由于现有的滴灌系统基本上采用人工控制球阀进行灌溉,受长期沟灌传统思维影响,加上灌溉阀门分散开关阀困难,种植户不能严格按照设计灌溉时间、周期、次序进行灌溉,造成轮灌制度得不到有效执行,最终造成滴灌系统运行不正常,很难达到预期的节水增产目的。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只有通过以下途径:1.严格执行灌溉制度,达到水利设计要求;2.提高设备运转效率,保证灌溉均匀度;3.根据棉花不同生育期的蓄水规律合理分配灌水量;4.根据不同时期气候情况灵活调整灌溉计划;5.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而这些问题仅靠加强培训力度、规范管理是不能彻底解决的。只有通过自动化控制灌溉,降低人为因素影响,以上几个方面问题才能得到有效解决。
2 灌溉自动化控制的技术实现
2.1 系统基本原理
灌溉自动化控制系统是由中央监控计算机、首部控制站、田间控制站、阀门控制器、电磁阀、及相关的软件系统组成的一套自动化控制系统。中央监控计算机根据棉花需水规律和生长情况制定符合水利学要求的轮灌计划,并将该计划下达到首部控制站、首部控制站接收到灌溉计划后可以直接执行也可以进行修改后下发转换成控制指令发送到对应的田间控制站,田间控制站收到指令后控制对应的阀门控制器和电磁阀的开启和关闭从而实现灌溉计划。
2.2系统组成和结构
本系统由一套中央监控站、多个首部控制站、多套田间控制站、多台阀门控制器和电磁阀组成另外还有相应的通讯系统和系统软件作为支撑。系统结构参见《滴灌自动化系统结构示意图》。
2.2.1中央监控站
中央监控级由中央监控计算机、GSM/GPRS/CDMA模块、internet连接设备和相应的软件构成:计算机提供友好的人机界面便于管理人员操作;GSM/GPRS/CDMA模块负责与各田间灌溉控制器进行数据通讯;internet连接设备负责将本地数据提供给更高级的管理者。
同时中央监控级也是其他管理者通过互联网(internet)访问和操作整个滴灌自动化控制系统得桥梁。
2.2.2首部控制站
首部控制站由触摸屏、计算机、GSM/GPRS/CDMA模块和相应的软件构成:计算机提供友好的人机界面便于管理人员操作;GSM/GPRS/CDMA模块负责与中央监控站和各田间控制站进行数据通讯。
2.2.3田间控制站
田间灌溉控制器带有GSM/GPRS/CDMA通讯功能,它接收中央监控站的控制指令按程序开启或关闭相应的电磁阀。根据电磁阀的地理分布情况的不同每个田间控制器带1~32组电磁阀。
2.2.4电磁阀
电磁阀是整个系统的最末端执行机构,它负责接收开关阀的电信号最终将水输送到滴灌带中。
2.3滴灌自动控制系统的三个基本要求:
2.3.1经济性
经济性是棉田膜下滴灌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只有农民用的起的才是有生命力的;只有为使用者带来效益才会给生产这带来长期的利益。
节约资金应该从四个方面考虑:第一是一次性投资少、第二是避免重复投资、第三是系统扩充投资少、第四是系统运行和维护费用少。
2.3.2可靠性
可靠性也是系统主要的性能,因为农时不等人,只有可靠才会让使用者放心。
2.3.3实用性
实用性是为了让用户方便地使用,并且留有扩充和发展的余地,这就要求用户可以用简单的方式操作和管理自己的系统,不需要很多专业知识。
2.4滴灌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技术特点
控制地域面积大:灌溉控制系统所控制的区域非常宽阔,少则几百亩多则几万亩。
控制点分布分散:田间需要控制和测量的点非常分散,如电磁阀、湿度传感器等。
田间布线条件较差:因为田间有犁地等机械化作业,还有鼠害都会危及地下的电缆。
通讯和供电成本很高: 由于控制点的分散性使得控制系统总体成本中通讯和供电的成本高于控制的成本。
设备环境条件差:大部分设备处于室外环境,高温、潮湿、日晒、雨淋。
要求便于管理和维护:设备管理条件较差,因为设备使用者为农民,一般不具备维护和维修能力。
2.5滴灌自动化系统的功能描述
2.5.1自动灌溉功能
方式一:依据多种参数进行决策的自动灌溉
系统根据自动采集和人工录入的地块信息、灌溉系统信息、棉花品种、生长阶段、土壤性质、土壤成分、天气预报、天气实况、积温值等多种参数,根据专家数据库进行综合分析和计算,自动产生灌溉和施肥计划。每次灌溉计划产生后系统自动发送短信给管理人员请求审批,管理人员直接批准该灌溉计划也可以调整该灌溉计划或拒绝该计划,经过管理人员审批的计划由系统负责自动执行。管理人员也可强行终止正在执行的灌溉计划。
方式二:以土壤湿度为主参数进行自动灌溉
系统设有土壤湿度传感器对典型点的土壤湿度进行连续的测量,以多点土壤湿度指标为主要依据进行自动灌溉,灌溉量按地块面积比例均匀分配到每个轮灌区,由田间灌溉控制器自动执行灌溉任务。
方式三:以预先制定程序为主进行自动灌溉
系统允许操作人员预先设定一段时间(可以是一次也可以是整个灌溉期)的灌溉计划,系统按照该灌溉计划自动进行灌溉。同时根据近期天气情况(和降雨量)对灌溉计划进行修正。最后系统将修正后的灌溉计划传给田间灌溉控制器自动执行灌溉任务。
2.5.2手动遥控灌溉功能
允许通过中央监控站、首部控制站或授权的手机直接操作电磁阀进行灌溉控制和湿度信号读取。
2.5.3手动就地灌溉功能
系统所用的每一个电磁阀都带有手动开关,在电动控制出现问题的时候可以实现就地控制,以确保灌溉不会因自动化系统故障而无法操作。
2.5.4土壤湿度测量
每一个田间灌溉控制器都可以配置土壤湿度传感器,能够自动定时测量土壤湿度并进行记录,如果中央监控系统需要可以随时查询,同时系统也会定时将当天的土壤湿度曲线传送到首部控制站和中央监控站。
2.5.5均衡施肥
系统根据所要施肥(药)的数量和各轮灌组的地块面积通过自动施肥机均匀分配肥(药)量。
2.5.6图像采集和传输功能:
系统具有图像采集和传输功能,可以根据需要随时拍摄田间的照片传输到首部控制站,用来监控棉花的生长过程和灌溉情况。此功能作为一种可选的功能。
2.5.7远程通讯功能:
每一个田间灌溉控制器可以通过GSM/GPRS/CDMA 移动电话网实现与首部控制站和中央监控站的数据通讯,从而对灌溉系统实现遥控和遥测。使管理人员可以通过计算机了解所有灌区的当前土壤湿度、灌溉状态和灌溉历史记录。
2.5.8灌溉数据统计功能:
系统自动记录每个电磁阀总共开启时间由此可以计算出每个电磁阀的灌溉总用水量。再根据每个电磁阀与地块的隶属关系可以计算出每块地的灌溉量等统计数据。
2.5.9保安防盗功能:
由于田间控制箱放置在田间,处于无人看守状态比较容易被盗,所以系统设有防盗装置,如果有人非法开启田间控制箱或者田间控制箱体受到剧烈冲击,系统就会自动发出报警短信到中央监控站和管理人员的手机上。
2.5.10 设备故障保护和报警:
系统自动监视各主要设备的运行状态,一旦发现故障会自动发出报警信息,同时系统还会准确的指出故障位置和故障类型。例如,当太阳能供电不足电池电压降低到一定程度时系统就会发出电池电压过低的信号,并提示维护人员检查太阳能电池板。
3 滴灌自动化系统在兵团的应用情况
灌溉自动化控制是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的具体应用,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并已成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精准农业技术、实现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和体现规模化经营效益的必由之路。
近年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许多师、团在滴灌自动化方面已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和宝贵的经验。部分师、团在完成了小面积的试用、取得了成熟经验的基础上把它当作一种实用的增产、节水、节劳技术措施放到最普通的大田里去运用。
早期的灌溉自动化系统主要采用以色列和美国的产品,这些产品大部分牌形象好、产品质量稳定,但这些系统由于开发的时间较早,所采用的技术比较落后,而且价格高、服务不便、不适应中国的管理模式,目前已逐渐退出主流市场,只在一些特殊项目中有部分应用。取而代之的是国产的灌溉自动化系统,这些系统采用先进的技术、较低的价格、完善的服务和切合实际的操作和管理界面得到用户的认可。
不论是国外的系统还是国内的系统,虽然所用设备不同,技术实现手段也有所不同,但实现的功能大同小异,总体上来说各种系统都起到了灌溉自动控制的作用,直接效果是劳动强度大大降低、灌溉计划得以实施、灌水均匀度大大提高。从而达到了配合滴灌系统实现节水、增产的目标。近年较大面积实施灌溉自动化控制的22个团场,总控制面积达到25万亩。
4 滴灌自动化控制发展方向
从近年实施的系统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代表着最新技术的方案和产品,同时也使我们更加看清了灌溉信息化未来的发展方向。
4.1 自动化滴灌系统的优化设计方案
滴灌自动化系统是建立在滴灌水利方案基础之上的,水利学方案又是为农艺措施服务的,农艺措施又是通过管理行为来实现的,因此我们要将管理、农艺、水利、自动化这四个方面需求和成本综合考虑研究自动化滴灌方案,进一步降低自动化滴灌系统总体造价。目前比较典型水利学方案有:小辅管轮灌系统、大辅管轮灌系统、长短支管轮灌系统、单支管轮灌系统。
4.2 采用统一、开放的数据标准,实现数据共享,避免信息孤岛。
为适应集约化管理,减少中央监控系统的投资成本和管理成本,实现自上向下一体化管理和自下而上数据一致性传输。非常有必要建立一套贯穿兵团、师、团、连、首部的一体化滴灌管理系统。农一师已经建立起包含3团、6团、8团、11团、13团、14团、15团、南口农场在内的统一的管理平台,为今后向全兵团扩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3 大力开发国产设备,尽力降低系统成本
随着国内滴灌自动化控制技术的不断成熟,要着力实现相应的自动化设备的本地低成本生产。其中电磁阀在总体成本中比例最大,如果实现本地化制造或完全国产化可以使自动化成本有较大幅度的降低。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国产化也势在必行,一方面可以更好地满足国内的需要,另一方面服务会更加快捷方便。
4.4 大力开发和推广阀门控制无线化方案。
在大面积推广灌溉自动化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线缆(电缆或水命令管)投入成本和维护成本都很高,而且由于我们所有的自动化设备每年都要进行拆装、地里要进行多次机械化作业这都使线缆损坏率大大增加,因此采用无线方案彻底摆脱线缆维护困扰是大面积推广灌溉自动化的必由之路。
4.5 采用便于农民使用的操作界面
随着滴灌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大面积推广,使用者越来越趋向于普通农工,很难要求操作人员具有计算机知识,因此灌溉自动化的操作方式要向直观、简洁、实用的方向发展。着力推广便于普通农工看得懂、会使用的操作界面。
4.6 自动化推广和智能化开发相辅相成
现阶段的灌溉信息化建设以实现灌溉自动化为主,并应留有接收和执行智能化决策信息的接口和能力。
政府应组织农学、水利、信息化的专家加大智能决策系统的研发力度,取的成果后为所有自动控制系统提供决策数据。避免以首部为单位的智能化开发造成人力和财力的浪费,造成低水平重复。从而形成自动化推动智能化、智能化促进自动化的良性循环。
篇2
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化解了我省农业发展中一直存在的家庭小规模经营和农业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极大的提升了农业的市场化水平。农业产业化通过将传统的分散式的小农经营与现代化的社会服务相融合;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武装农业生产;以及发展农产品加工、运输和销售扩展农业生产链等方式有效的推动了农业科技的广泛应用;农产品附加值的增加;农民收入的提升;加快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化、社会化和技术化的转变。20世纪90年代,黑龙江省的部分地区实现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历经二十多年的坚持努力,黑龙江农业产业化经营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在效能上,都呈现出良好的整体发展趋向。但是,农业产业化融资问题一直是黑龙江省农业产业化更好、更快发展的瓶颈。
2黑龙江省农业产业化融资存在问题
2.1融资渠道不健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需要有雄厚的资金作为支撑,其对于任何地区来说都是一个庞大的项目工程,如果仅仅依靠单一投融资主体的支撑,就难以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目标。黑龙江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首先必须要解决的就是投融资问题,应努力改变目前黑龙江省农业产业化投融资以政府财政支撑为主、少量的信贷以及农户投入为辅的单一化、分散化现状以及具备较强投融资能力的金融机构、经济实体参与度极低的问题。
2.2信贷受限。高投入、低产出;周期长、保障低是农业产业化项目发展过程中其自身天然弱质性的具体表现。正是农业产业化项目自身所存在的这些特点,直接导致了众多农业经济组织科技贡献率较低、整体发展水平不高,难以满足金融贷款的硬性标准。同时,由于黑龙江省各农村金融信贷机构长期以来的负债业务远超过其资产业务,在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持续深入的环境下,省内各金融信贷机构为了最大幅度提升其资产信誉度,而纷纷采取限制农业产业化信贷比例的措施,以有效降低长期以来居高不下的不良贷款比例。
2.3管理不科学,资金不足。由于历史原因以及农业自身发展特点等因素的限制,黑龙江省大部分农业企业的发展历程较短,没有经过长期的资本积累。这就造成了省内大量小规模、实力弱、资金不充沛农业企业的存在。同时,由于受到自身发展水平的限制,又导致了这些农业小企业内部管理模式落后、组织结构混乱、权责不清、管理体制不健全等缺陷。
3黑龙江省农业产业化融资存在问题分析
3.1农村整体融资环境较差。由于目前我省农村中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以及农村信用体制的不健全,导致金融信贷机构对申请贷款的农业企业无法做出准确判断。而目前省内农业企业整体发展水平较低也直接影响了农村金融机构对其信贷资质的评级。同时,由于现阶段我省农村公共基础设施还不健全、相应的农业产业规章制度还不完善,难以吸引大量资金的流入。正是由于软环境与硬环境两方面发展的滞后,严重影响了金融投资者的投资意愿,直接导致了大量资金匮乏的小规模农业企业资金周转不畅、无法满足发展壮大的经营需要,从而导致农业企业形成恶性循环的发展状况。
3.2财政资金投入不足。虽然说,近些年来政府逐渐加大了对农业发展的投资力度。但是由于受到整体发展战略规划的限制,政府财政仍是以城市发展建设、工业产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为侧重;而且在政策方面也是更倾向于对城市发展的支持。同时,由于受到黑龙江省整体发展状况的限制,有的时候甚至仍然需要以大量农村剩余来支撑城市以及工业的发展。正是由于这两方面因素的共同限制,导致了黑龙江农业产业化项目所获得的财政投入极其有限,难以满足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求。
3.3融资主体整体状况较差。由于我省农村发展基础较为薄弱,再加上自然环境相对恶劣,使得农业产业化项目的发展需要应对自然以及市场双重风险的考验,与其他行业相比,农业产业化发展速度较为缓慢。农业生产的发展需要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大量资金、农业生产周期较长导致投资回收周期较长、资金周转效率较低;为了稳定物价、维持经济的稳定运行,政府对农副产品一直实行低价收购,直接导致了农业生产总体效益低下。以上两方面的因素是导致农业投资难以获得预期收益的关键因素。
4黑龙江省农业产业化发展融资对策建议
4.1强化宏观指导职能,调整政府职能定位。政府可以继续充分发挥其在农业财政投入力度、农业产业投融资环境改善、农业金融体制改革等方面的积极主导作用。一方面是继续加大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财政投资力度,保障农业产业化的基础性发展。另一方面是在政策上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扶持支撑力度,并积极推动农村投融资体制的改革。如:放宽社会资本对农业投资的准入;加强农业小企业信用考评、担保体制的改革创新;完善针对农业小企业的激励机制,努力形成以宏观经济指导为主、行政政策干预为辅的新型政府农业职能定位。
篇3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贫困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改善,但依然没有根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潮流中,贫困依然是一只拦路虎,最好方法就是国家精准的扶贫策略,解决农村人口贫困增加其经济收入要以农行产业化为支柱,以农业产业化作为切入点是促进精准扶贫的重要话题。
1 精准扶贫与农业产业化的相关概述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经济腾飞式发展,并取得巨大成就,脱贫政策的实施实现了有条不紊的发展,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果。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农村仍存在大量未脱困人口,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阻碍。
农业产业化作为市场经济的发展产物,是提高农业效益的重要途径与方式,农业产业化主要是以土地为重要基础,主张发展规模经济,为贫困人口提供高效率的生产方式与先进技术,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实现了农业产量的稳步提升。此外,规模经营将农业与市场发展连接到一起,让农产品的生产与消费环节紧密相连,由此提高农产品的经济效益,实现农民增收。农业产业化可以让贫困农户有效改善现阶段的情况,解决脱贫的相关问题。
2农业产业化扶贫面临的主要困境
2.1 地方财政投入力度不足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各级地方政府在农村基础设施投资总量上呈递增趋势,但整个财政支出却呈现下降趋势。乡镇政府对于乡村的道路设施建设投入的资金不足。虽然有一部分乡村得到了资金的补助,但还存在着众多的贫困村因远离交通要道,地处偏远地带,难以发展集体经济。贫困农户经过辛苦劳作换来饲养家禽家畜,但受道路限制,无法及时转化为实际的经济收入,加剧了贫困的现状。
2.2 市场体系尚不健全
现阶段,现代化农业市场的信息体系并不完善,贫困户缺乏获取市场信息的专用渠道,因此无法及时了解当前的市场需求动态。例如,2015年柑橘的价格受到了市场供需的影响,达到了近些年的最高价格,但是贫困农户没有及时获取到相关信息,担心售卖过程中出现困难,采取了大批量低价售卖的方式,当得知市场实际价格时,已经没有库存的柑橘能够销售。此外,市场体系尚不健全导致优质的农产品缺乏畅通的销售渠道,因此难以利用有效的销售门路与营销手段,将消费人群简单的定位于沿途的行人[1]。
2.3 缺乏专业人才
很多乡镇地区,由于贫困环境的影响,导致青壮年劳动力处于外出打工的状态,外出务工人员已超出50%以上,滞留在农村的多是老人、妇女、儿童,青壮年劳动力基本上是在农忙时回家耕作,农闲时外出打工,虽然这种方式可以增加家庭收入,但错失了学习先进生产技术的机会,制约了农业产业的发展,阻碍了农民增收与脱贫致富。
3农业产业化扶贫的路径选择
3.1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乡镇政府应该重视大型农业设施的建设,并且逐步将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到相关的政府列支项目,加大财政的扶持力度。积极争取涉农资金,通过争取项目,经由上级财政直接支付或者是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实现。引导农村金融机构为农业产业实现脱贫助力,发展农业产业的过程中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建议政府列出帮扶清单,推出精准扶贫的政策,切实解决部分符合条件的贫困户的实际困难[2]。
3.2 建立合作经济组织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就是产业扶贫中的重要推动力,通?^建立相应的组织,能够为贫困户提供基本的物质基础,同时也能以农村专业合作社为纽带,构建出一体化的经营模式,建立完整的产业体系。
3.3 培养专业技术人才
重视发展战略的实施,应该积极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强化对农业从业人员的培训,积极构建多样化的培训体系,举办各式各样的培训班,更好地提升相关人员的专业技能。重点实施走出去战略,依托相关的培训机构,有组织、有目的的选拨实用人才,开展多样化的农业产业化发展之路[3]。
篇4
在我国市场经济调控下,各主体寻求长期发展,在一定的基础上,采取各种手段,决策最后合作或者竞争。农业方面也不例外,中国一些发达城市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呈现出一种新型经济景象。农业中的畜牧业占重要地位,并且随着时间这种地位越来越重要。尤其在我国西部和中部地区,畜牧业产值占总值的一半以上,是农业工作者的主要收入来源。本文就农业(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理论、畜牧产业化经营概述、畜牧产业化经营的实践、畜牧产业化经营效果及其风险这四方面进行阐述与认识。
关键词:
畜牧业;产业化;经营;风险
1农业(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理论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问题是现代社会的一大问题,所以要实现中国现代化建设,先要进行农业现代化建设。现代社会,无论国内国外都将工业化作为主要发展,农业化主要是辅助工业化,这使得农业发展越来越被动,我国已将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上工作日程,重视农业产业化经营。
2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涵
农业作为一个产业,需要不断深化与发展,将某一个农业产品,通过改造变为现在意义所谓的“产业”,最后将农业产品进行成功转型。基本内涵:1依照市场变革需要,创作有强烈优势和潜力的农业产品,即将市场变化作为产业向导。2通过有序的管理与组织,实现产业过程中链条模式,即经营模式为一体化生产。各方面互相协调,共享利益、共担风险,即产业采取利益互补制度。
3畜牧产业化经营概述
在我国农业组成中,畜牧业占据不可替代地位,并且是我国农民重要的收入来源。现如今的畜牧业在我国的发展为过渡阶段,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阶段期。所以,我们要与时俱进,大力发展畜牧业,开展产业化的经营。积极响应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我国作为世界上的人口大国,需要养活13亿人口,解决这么多人的温饱问题并非易事。所以,需要农业的发展与支撑。等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下一步就需要向小康社会前进,并且实现农业现代化。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需要持续不断地发展畜牧业。要想持续发展畜牧业,就必须首先保证种植业的发展。因为畜牧业和让种植业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作用要共同发展,相互依赖。畜牧业的大力发展,可以有效推动种植业的的发展。也体现出畜牧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农业产业化与畜牧业产业化两者关系紧密联系、不可分家。但是两者又有着不同的区别:畜牧业作为一个活禽动物产业,有着屠宰这个特殊阶段,使得产品不易存储,相较与农业产业,需要进行继续加工,实现链条产业。
4畜牧产业化经营效果及其风险
畜牧业作为一项产业,必然有一定的风险。
4.1自然风险
因为畜牧业是个比较特殊的产业,其产业对象为活禽,所以受到生殖遗传和外界环境的共同影响。因为活禽作为一个个不同的个体,所以每一个个体都存在着千差万别的不同。我国近几年出现过许多活禽病害、疫疾的发生事件。有些传染严重的疾病,例如禽流感,会严重危害周边地区的活禽,给畜牧业造成严重的伤害,损失惨重。
4.2市场风险
市场作为一个可能随时变动的场所,畜牧产品也会受到市场波动的影响,供给和需求造成畜牧产品价格变动大。一些偏远地方小养殖地区,再加上养殖者可能没有较高的素质,对外界信息不敏感,容易造成判断失误。使得畜牧业造成损失。
4.3技术风险
这项有关于活禽的产业,还涉及到相关养殖技术,如饲养、营养、生殖等。像研发产品、科学饲养、营养比例这些高新技术,在使用后对畜牧业有着不确定影响。
5结束语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合理高效的发展畜牧业,并推动畜牧业产业化的进步。提高各方面技术与水平,降低畜牧业产业化的风险。确保这个高风险产业可以做到低风险运行。紧跟时代步伐,重视畜牧业产业化的实行也措施。现在市场对畜牧业需求量较大,所以一定要做好畜牧业的安全工作,因为畜牧业产业的特殊性,产业对象是针对活禽,保障畜牧业安全是产业中的重中之重。有利于促进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瑾.基于畜产品消费的畜牧业生产结构调整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
[2]程支中.中国畜牧产业化经营问题研究[D].2003.
[3]孙秀成.我国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内涵与实现措施[J].养殖技术顾问2014,3.
篇5
关键词 农业产业化 加工业 研究
一、农产品加工业概述
发达国家加工业粮食加工转化增值比为1:7,欧美农产品的50%以上都转化成了工业品,我国的江苏、广东、山东、河南等地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比为1:2至1:3,浙江为1:4;发达国家农产品初级产品与加工产品消费比例已达2:8,而我们还不到8:2。因此,从政策、资金等方面对农产品加工业跨越式发展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在重视农业生产环节的同时,更加重视农产品加工环节,以此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税的多赢局面。
加快农产品加工工业发展是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就近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实选择。要从政府政策引导、财政支持层面实现市场合理配置资源与要素的优化组合,实现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与横向一体化经营组织形式的有机统一,从表象上有“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经济组织+农户”,“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市场+农户”,“社会化服务组织及科研院校+农户”等多种组织形式,同时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通过合同制、合作制或股份合作制等经济管理方式,将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的市场主体之间形成有机连结,互相促进的新机制,逐步建立利益共同体。这样不仅使农产品加工企业得利,也能使所带动的农户得到实惠。农产品加工业从数量到质量得到扩张和提升,不仅为农户销售粮食找到了稳定出路,也为就近吸纳剩余劳力就业,促进收入稳定增长创造了条件。
二、现行农产品加工业存在的问题
1、认识水平有偏差。
农产品加工业是集农业、制造业、流通服务业于一体的产业,对优化农业结构及其衍生产品具有导向和拉动作用,它不仅具有直接的经济(富民)效益,更重要的是具有社会效益,对解决“三农”问题、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但从地方财力增收角度来分析,由于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业直接提供的税收水平较低,对地方财政贡献份额相对较小。因此,无论是党政领导层面,还是财政等有关部门,对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不够重视的不在少数,由此带来对加快农产品加工业“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观念还未完全消除,以致于在实际工作中对具有高税率、能够给地方带来实实在在增量项目舍得拿精力、重投入,而对农产品加工业的领导、扶持、服务不够到位,反映在县(市)财政上更多侧重于争取中央、省级财政的项目支持,而本级预算安排用于支持农产品加工业的“硬投入”却十分有限。由于缺乏本级财政的有力支持,县域农产品加工业在规划布局、产品定位、技术开发、质量监管、招商引资、市场开发、信息服务及公共发展环境等方面,难以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配套服务,影响到县域农产品加工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2、投入力度不均衡。
近几年来,襄阳市农产品加工业随着农业产业化发展有了长足发展。但这大多是建立在原农产品小型加工作坊、靠民营资本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发展起点低,科技含量普遍偏低,既缺乏品牌竞争优势,更缺乏市场竞争力。分析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我们认为,除近几年政府财政用于农产品加工公共投入保持快速增长外,在促进企业自身发展上,无论是民营资本投入、还是信贷投入投入都显得比较偏低,由此带来投入不均衡的问题。
3、科技创新欠推动。
由于绝大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分布在乡镇,如米面加工、油料加工、畜禽加工、林特加工等都是简单的再生产,很多加工机器设备还是上世纪末的传统工艺,耗能高,产出低,其生产出来的产品多是在本地销售,难以走进国际、国内大市场参与竞争。
三、完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对策
1、指导思想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首先应清楚自身的优势所在,要注重利用当地农产品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和地域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进行农产品加工。既要着眼于国内市场需求,又要瞄准国际市场需求,不断满足社会对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数量和多样化、多层次、优质化、方便化、安全化、营养化等需求。
2、发挥区域性优势
因地制宜地发挥本地在资源、经济、市场和技术等方面的区域优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提倡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积极发展有明显优势的农产品加工业,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业区域性布局。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低层次恶性竞争和产业结构重叠,比如山东可根据区域性优势重点发展蔬菜出口加工。
3、采取适度规模和产业化经营
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规模要与原料基地和销售市场辐射半径相适应,不宜盲目求大。要实行“大中小”结合,坚持大、中、小农产品加工企业共同发展,重点扶持一批大中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实行产加销一体的产业化经营,促进其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农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新型主体。
4、加大技术引进、技术创新的力度
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把农产品加工业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放到重要位置。在保护和优化具有襄阳特色风味的传统工艺的同时,加大技术攻关和技术创新力度。大力引进和开发应用高新技术、设备和工艺,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步伐,不断培育和提高企业自主开发能力,着重发展精深加工,提高产品品质和档次,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5、政府引导,综合协调管理
政府引导,综合协调管理,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的整体进步.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是一个集生产、加工和销售于一体的系统工程,这就要求从原料的生产到加工和销售各环节的协调发展,要求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以产业化经营为保障。
参考文献:
篇6
特色农业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优势所在,特色农业产业是支撑特色农业发展的核心。经核查:全市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建设适宜发展区域总面积1135万亩,年底已建成特色农业产业种植基地786.95万亩,其中核桃265.6万亩、花椒173.9万亩、油橄榄15.51万亩、中药材81.31万亩、蔬菜50.73万亩、茶叶12.7万亩、苹果48.67万亩、马铃薯138.53万亩,出栏牛13.56万头、猪95.18万头、鸡345.5万只;建成市级以上特色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0户,其中省级4户;登记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868个;建成农产品专业市场29个;注册农产品商标187件,其中获得中国驰名商标1件、省著名商标20件。特色农业产业总产值53.5亿元,增加值30.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色农业产业收入1018元。
我市特色农业产业开发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产业化发展的要求相比,仍然处于较低层次。主要表现为:一是产业基地建设质量效益不高,集聚程度低,单位面积产量小,同一区域小而全、多而杂的问题很突出。二是龙头企业建设滞后,企业数量少、规模小,致使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三是营销体系不健全,大宗产品流通不畅,缺乏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大型专业市场。四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用发挥不够,专合组织数量少,且服务功能弱,在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方面还没有很好的发挥应有的作用。五是产业开发科技含量低,在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应用、新产品研发等各方面都有一定差距。六是农业基础设施脆弱,抵御自然风险能力不强,特别是水利灌溉、田间道路等基础设施条件不完善,严重制约着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
发展思路
按照“尊重规律、扩大规模、强化科技、健全市场、壮大龙头、打造品牌、提质增效”的总体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继承与创新的有机统一,以调整优化结构为主线,以优势主导产业为重点,以标准化、规模化基地建设为基础,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为核心,以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纽带,以科技成果应用和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立足市情县情,发挥比较优势,坚持分类指导,挖掘资源潜力,注重品牌建设,加大投资力度,着力推动特色农业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加工、市场化营销、科技化支撑,努力提升产业化发展水平。
基本原则
----坚持统筹谋划与分类指导相结合的原则。立足统筹城乡发展,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实现城乡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对不同产业、不同规模、不同所有制的农业龙头企业,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进行政策鼓励和引导,促其快速发展。
----坚持突出重点与整体推进相结合的原则。按照优势主导产业、区域特色产业、地方特色产品三个层次谋划特色农业发展,做到既突出重点又整体推进。大力发展核桃、花椒、油橄榄、中药材四大优势主导产业,做大做强;积极发展畜牧、蔬菜、茶叶、苹果、马铃薯五个区域特色产业,力争扩大规模;着力培育包括蚕桑、食用菌、水产、烤烟、银杏等在内的地方特色产品,提高产量和效益。
----坚持自我发展与政策扶持相结合的原则。着力培育产业基地、农民专合组织、龙头加工企业等产业化经营各个环节的自我发展能力,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同时积极争取国家、省上项目资金和政策扶持,充分利用好市级产业发展基金,重点扶大、扶优、扶强优势主导产业,发挥财政资金的最大效益,加快产业化经营步伐。
----坚持科技支撑与打造品牌相结合的原则。引进和推广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开发精深加工系列产品,实现产业的不断优化升级。全面推进标准化生产,打造品牌,争创名牌,提高农产品生产、加工环节的科技含量,增加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坚持市场驱动与行政推动相结合的原则。根据市场需求,立足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培育和发展本地市场,积极开拓扩展外埠市场,围绕市场谋划,围绕市场发展,运用市场机制推动产业发展。充分发挥行政推动作用,健全服务网络,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
----坚持效益最大化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在努力扩大产业基地规模,提高产出效益,实现规模效益最大化的前提下,把农业产业化发展与农田基建、耕地保护、资源合理利用、生态环境治理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有机农业,促进农村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确保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目标任务
经过五年努力,全市特色农业产业基地累计新增180万亩,总规模稳定在1000万亩左右,基本实现最佳适宜区全覆盖;对现有种植业基地加强综合管理措施,提高基地产能,使一半以上面积实现提质增效。畜牧产业年出栏牛新增4万头、总规模达到18万头,出栏猪新增21万头、总规模达到120万头,出栏鸡新增240万只、总量达到610万只。特色农业产业总产值达到86亿元,增加值达到5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色农业产业的收入达到2000元以上。具体任务为:
(一)产业基地建设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形成“四产区、五基地、多片带”总体框架。“四产区”即把建设成为全国优质核桃的主产区;以区和临江片、沙湾片、平洛片、大桥片、下四区片为中心,建设全国最大的花椒主产区;以为中心,辐射西汉水流域的部分区域,打造全国油橄榄主产区;以中药材适生区为重点,建设全省中药材主产区。“五基地”即以三县区交界的高寒阴湿区和徽成盆地为重点,建设畜牧养殖基地;以“三江一水”流域川坝河谷地带为重点,建设绿色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以三县交界区域为中心,建设茶叶生产基地;以、北部区域为重点,建设优质苹果生产基地;以、为主,建设马铃薯生产基地。“多片带”即立足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建立蚕桑、食用菌、水产、烤烟、银杏、蜂蜜等多个地方特色产品生产片带。
(1)核桃。以嫁接苗栽植为主,继续在“两江一水”流域、徽成盆地等海拔1500米以下区域发展早实核桃生产基地,在半山区、深山区、林缘区等海拔1500米—1800米区域发展优良晚实核桃生产基地,以上区域的175个乡镇新发展基地64万亩,总规模达到350万亩;以品种化栽培、园艺化管理为主要措施,突出嫁接换优,在适宜区域的175个乡镇改造原有基地61万亩,占原有基地面积的23%。到年,核桃产量达到6万吨,产值达到9亿元。
(2)花椒。以优良品种苗木栽植为主,积极引进示范推广无刺花椒新品种,在“一区五片”(区、临江片、沙湾片、平洛片、大桥片、下四区片)适宜区域和徽成盆地宜椒区的104个乡镇新发展基地21万亩,总规模达到200万亩;以剪枝整形、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治为主要措施,对原有的134万亩基地进行提质增效改造,占原有基地面积的77%。到年,花椒产量达到5.4万吨,产值达到14亿元。
(3)油橄榄。以优良品种苗木栽植为主,在白龙江、白水江沿岸海拔1300米以下低暖河谷及低半山为重点区域的40个乡镇和向西汉水、嘉陵江流域海拔1200米以下低暖河谷区延伸的27个乡镇新发展基地14万亩,总规模达到34万亩;以嫁接换优和综合管理为主要措施,改造原有基地5万亩,占原有基地面积的32%。到年,油橄榄挂果面积达到10万亩,鲜果产量达到2万吨,产值达到3亿元。
(4)中药材。按照标准化生产的要求,在为主的优势区域110个乡镇,以道地中药材红芪、纹党、当归、大黄、半夏五大名药为主,进行规模化种植;以市场为导向,在适宜区的82个乡镇积极发展天麻、猪苓、黄连等优势小杂药。以上共新发展基地25万亩,总规模达到110万亩。到年,中药材产量达到16万吨,产值达到13亿元。
(5)畜牧。以加快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建设为主要措施,在、省列养牛大县和、两当等县的67个乡镇大力发展舍饲规模养牛,在三县区交界高寒阴湿区域8个乡镇积极发展季节畜牧业,建成草原肉牛、羊生产基地;在九县区的120个乡镇发展规模养猪场(户)和养猪小区;在林缘地带及草山草坡区域的98个乡镇发展生态放养鸡,在城郊、公路沿线的67个乡镇发展肉鸡和蛋鸡规模养殖。到年,出栏牛18万头、猪120万头、鸡610万只,总产值达到14亿元。
(6)蔬菜。以推广应用高产、高效种植模式和名优新品种为主,在“两江一水”沿岸和徽成盆地川坝河谷区的131个乡镇,突出设施栽培,建立稳定的常年性蔬菜生产基地61万亩;在上述区域以外的浅山区、高半山区的10个乡镇,发展山区蔬菜4万亩。到年,蔬菜产量达到115万吨,产值达到12亿元。
(7)茶叶。以无性繁殖苗木栽植为主,在阳坝片、碧口片、洛塘片的13个乡镇新发展基地2万亩,总规模达到15万亩;以品种更新、茶树修剪和病虫害综合防治为主要措施,对适宜区13个乡镇的5万亩原有低产茶园进行改造,占原有基地面积的39%。到年,产茶量达到0.2万吨,产值达到2亿元。
(8)马铃薯。以种植脱毒种薯为主,在“两江一水”川坝河谷区的49个乡镇新发展冬播马铃薯8万亩,总面积达到20万亩;在、等县的半山和高半山区135个乡镇新发展加工型春播马铃薯和种薯型复种马铃薯20万亩,总面积达到160万亩。到年,马铃薯总规模达到180万亩,产量达到262万吨,产值达到17亿元。
(9)苹果。以优良品种苗木栽植为主,在、县的26个乡镇新发展基地8万亩,总规模达到60万亩;以成龄果园树冠改形修剪为主要技术措施,在原有基地的10个乡镇创建标准果园11万亩。到年,苹果年产量达到26万吨,产值达到3亿元。
在突出抓好以上“四大优势主导产业”和“五个区域特色产业”的基础上,要立足当地不同的光热水土等自然资源禀赋,根据市场需求,继续积极开发地方性特色产品。在、等四县16个乡镇的水库、湖泊、人工塘坝网箱养殖虹鳟、金鳟、鲟鱼,其它中低海拔山涧溪流发展大鲵等特种水产养殖,在“三江一水”流域的池塘、河滩、沼泽发展莲藕种植和鱼类养殖;在、、的11个重点乡镇发展以推广桑园密植高产技术为主的蚕桑产品;在全市适宜区域发展以代料栽培黑木耳为主的食用菌产品。同时要努力开发银杏、烤烟、蜂蜜、花卉、香料、苦荞麦等地方性特色产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龙头企业建设
围绕基地建设,引导工商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能人大户等,通过自筹、入股、参股、银行贷款等多种融资形式,新建一批带动力强、具有地方特色的龙头企业。特别要重视龙头企业建设的招商引资工作,既要注重引进外地有实力的企业家投资开发,又要积极启动当地民资参与建设;既要注重建设能够带动当地产业发展的精深加工企业,又要积极发展促进产品流通的营销企业。同时对现有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通过技术改造、产品研发、资产重组等措施,努力做大做强。到年,新创建市级标准以上的特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5家,改扩建25家;每年认定市级以上特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以上,市级以上龙头企业总数达到55家以上,力争覆盖所有特色农业产业;每年申报省级龙头企业3家以上,省级龙头企业总数达到10家以上,覆盖面由目前的茶叶、油橄榄、中药材产业扩展到核桃、花椒、马铃薯、畜牧产业。
(三)专合组织建设
积极引导能人大户、农技人员、村社干部和龙头企业、专业市场、基层站所、供销组织等创办新的专合组织。对现有的专业组织要完善内部组织结构,健全规章制度,提升自身发展和服务能力。对条件基本成熟的专业协会,积极引导其向合作社转变,逐步形成经济实体,不断增强自身发展能力和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要高度重视示范社建设工作,按照示范社建设的规范要求,完成年度工作任务。到年,全市新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18个,总数达到1000个以上;创建专业合作社示范社200个。
(四)专业市场建设
根据产业布局、经济流向,在大宗农产品主产区,新建一批规模较大、设施先进、功能完善、辐射带动力强的农产品专业市场或批发市场。核桃、花椒、马铃薯等产业大县都要建成专业批发市场,把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花椒交易中心、信息中心、价格形成中心,把小川建成全国核桃集散地,把哈达铺建设成为中药材仓储、集散基地。同时,对现有专业市场进行升级改造,整顿市场经营秩序,提供优质服务,优化营销环境。引导和帮助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大户发展农产品专营店,建立网上交易平台,在网上产品供求信息,积极探索开展农产品“农超对接”试点工作,尽力畅通农产品销售渠道,扩大市场营销,大幅度提升特色农业产业的经济效益。到年,新建专业市场47个,改造升级29个,总数达到76个。特别要注重在兰渝铁路和高速公路沿线兴建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大型、综合性农产品交易市场。
(五)名优品牌建设
按照国家农产品质量标准和行业标准,积极制定特色优势农产品地方标准,所有特色农产品制定市级、县级生产标准,力争将油橄榄地方标准升级为国家级标准,茶叶标准升级为省级标准。严格推行产地准出制度、市场准入制度、质量追溯制度和无公害产品标识制度、动物免疫标识制度。要积极开展农产品商标注册、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依托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组织开展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绿色食品认证、有机食品认证、中药材GAP生产基地认证以及加工企业GMP认证、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扶持和引导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培育和创建产品品牌。要注重对注册认证成果的转化利用,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到年,全市特色农产品无公害产地认定、产品认证基本达到全覆盖;新增绿色食品认证10个,总数达到26个;新增有机食品认证5项,总数达到9项;新增地理标志产品保护3个,总数达到12个;新增GMP认证中药材加工生产企业6户,总数达到10户。
(六)科技体系建设
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通过试验筛选出一批适合我市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优良品种和先进实用技术,加快推广应用步伐。每年引进60个以上新品种,加强新品种的试验、示范。重点抓好经济林嫁接换优、园艺化作物设施栽培、中药材GAP生产、畜禽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发酵床养殖、全膜双垄沟播旱作农业等新型实用技术的应用,大力推广“万元田”和“多千田”种植模式。加快特色农业关键领域的技术创新,逐步用新技术改造和替代传统技术。到年,建成核桃采穗圃1800亩,花椒良种苗圃2820亩,油橄榄采穗圃1900亩,中药材种苗繁育基地1.6万亩,畜禽良种繁育场60个,黄牛冻配点70个,无性系茶叶扦插苗木基地250亩,苹果采穗圃500亩、种苗繁育基地750亩,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基地12万亩、组培中心3个。
篇7
关键词:农业发展现状;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
一、基本情况
1、牛角寨乡辖8个村委会,共89个自然村,136个村民小组,7311户,33720人,世居哈尼、彝、傣、壮、汉5种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98%、现有耕地面积26451亩。2011年粮食总产量1398万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3035元。全乡主要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小麦为主,经济作物有:茶叶,甘蔗、花生、草果、核桃、蔬菜;养殖方面以杉木树育苗及种植等。
2、工作思路和目标
按照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发展思路。紧紧把握科学发展这一主题,围绕富民、强乡、文明、和谐四大目标,务实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基层组织三大基础,突出城乡建设、结构调整、生态建设3个重点,做好“三农”工作。
抓住元绿二级公路通车的机遇,努力把牛角寨乡建设成为牛角寨乡梯田小镇建设的后勤保障基地和国家湿地旅游梯田休闲新镇。通过5-10年的努力,将牛角寨乡建设成为红河哈尼梯田旅游大通道、商贸物流和集散中心。围绕“十二五”目标,全力推进富强牛角寨乡、活力牛角寨乡、文明牛角寨乡、和谐牛角寨乡。建设、奋力实现牛角寨乡经济社会新突破,新提升,新跨越。
二、农业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牛角寨乡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乡,也美称“鱼米之乡”。2011年全乡农业总产值1.03亿元,占全乡生产总值1.58亿元的90%。
1、农业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
一是劳动者素质低,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全局利益。二是农产品结构不能完全适应消费多样化得需求。品种单一。三是农民生产的产品不能有效地进入市场、农产品销售不畅、价格低。四是农场品加工转化滞后,农业效益低,农民收入增幅缓慢。五是自然资源利用不合理、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六是农村第三产业发展缓慢。总之,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还是表现在农业科技投入不足,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均。
2、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科技推广的进程
乡党委、政府和农业部门通过多年引导、发展,大力实施农业结构调整,积极引进经济作物,如种植甘蔗、茶叶、草果,蔬菜,优质稻、核桃、水果、冬季玉米等农业综合开发,尝试中药材种植等,都由于气候、种植技术等原因,有些失败。
3、发展优势
牛角寨乡位于元阳县西部,现元绿二级公路开通以来,对牛角寨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和推动作用,在今后的时间内将得到充分体现。所以,文明既要牢牢把握良好的发展机遇,又要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和要求,把科学发展与转变发展方式,与时俱进与开拓创新,以人为本与改善民生贯穿工作始终,不断创新发展思路,明确农业发展任务目标,为牛角寨乡农业综合发展优质的农副产品。
一是加强农业产业发展,保障旅游建设期间优质充足的蔬菜、肉食供给。二是充分利用立体气候的优势,何故惹区资源,中海拔气候特点,发展特色农业种植,发展特色农家田园,把牛角寨乡农业发展为“采集、休闲、娱乐、观光、品尝特色美食”等融入一体的产业,努力打造温馨、恬静、轻松的特色农家田园。
突出特色农业发展,加快繁荣农村经济
要以市场化理念经营农业,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为核心,以科技支撑和机制创新为动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稳定。
三、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
1、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深入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农民素质教育工程”,大力开展农村实用技能、农业适用技术推广培训,培养一批创业能手和生产能手,使其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
2、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
突出分类指导,整合各种资源,凝聚各级力量,依托扶贫整村推进项目的实施,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积极培育特色产业来支撑新农村建设,着力发展一批特色农业大户,使其在种植和养殖规模、效益上有一个新的突破,充分发挥他们的辐射带动作用。建立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组织,完善运作机制,把散户小生产转变为规模化生产。着力搞好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帮助农户理清农业发展思路,进一步完善农业服务功能,提升农业服务质量,驱动特色农业发展。重点围绕建设梯田小镇后勤保障基地,引导发展特色蔬菜产业和禽兽养殖业,保障建设期间的蔬菜和肉食供给。
3、调整产业,走产业化经营之路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流,要根据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结合实际情况,通过龙头企业的参与,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技术、资金、市场、信息等支持,提升农业结构调整的水平,优化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
有计划、有重点的引进一批大型龙头企业,增强他们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带动、支持能力。发挥他们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引导和支持作用。
四、对未来农业产业发展的思考
1、积极发挥农业科技推广的地域性、同期性、效益性等特点。优化产业结构,合理配置科技力量,充分发挥科技在农业中的作用,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2、进一步解放思想,敢于实践,大胆探索,采取稳中求进,稳中求变的方法,积极引导产业结构调整。
篇8
关键词:推进;农村专业合作社;经济管理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132129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当前的市场竞争也开始变得越来越激烈。而在此社会背景下的以农户为基础的小规模农村生产模式中的问题也在逐渐的暴露出来。本文首先对农村专业合作社这一概念进行论述,接着对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意义进行详细的论述,提出了一系列推进农村专业合作社经济管理的相关对策。所以,对于合作经济组织的自发建立用来应对市场风险这一做法已经成为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主流趋势。
1 关于农村专业合作社的概述
随着社会共有制度的提出,农村经济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同时,为了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国家将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生产资料进行统一的分配,进而完成生产活动,在这个过程里,农村专业合作社逐步形成。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主要可以总结为3个阶段:初期的合作化阶段,生产模式的改进、土地制度的改革都是在这个过程中发生的,在这个阶段中,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强,对工作的开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的农村经济发展和实际情况发生很大的偏差,失去了公平性和科学性,严重威胁了经济的发展;经济合作社阶段,合作社在这个发展阶段已经逐步适应了经济发展的现状,农民的积极性也随着生产活动报酬的增加得到了普遍的提高。
2 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意义
2.1 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要想促进农业的发展就要实现农业产业化,只有不断推进农业龙头产业的发展,才能促进农业产业化的经营。但是如果不能将农户进行有效地统一,那么仅仅依靠农业中的龙头产业也是不够的,在这种情况下,则需要对新农村专业合作社组织进行积极的探索,同时要对合作社成员提供必要的服务和支持,保证农业龙头的订单可以达到客户的要求。另外,还要不断地提升农民的地位,并充分运用农村专业合作社来实现农业质量的提高,并对农业生产中的各个环节加以完善,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对农业产业化经营有着重要的意义。
2.2 解决农村领域的相关问题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虽然我国农村已经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可是想要与世界先进农业化进行接轨仍然还有不足。这些不足主要表现在生产经营方式上,在我国,农业生产主要是以一家一户为基础的小规模生产,在这种模式之下,农业生产的劳动生产率降低,并且拉大了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使我国农业的发展和国外领先的合作社经济管理差距不断加大。由于我国农民组织程度不高,加上对品牌化的认知不足等,往往导致农产品技术含量低,增值能力差,直接影响到农业发展的整体效益。所以,在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的汲取国外的先进经验,对我国农业的发展模式进行创新,积极营造一个农民自觉、积极参与的农村合作组织,只有如此,才能有效地解决农业领域的相关问题。
2.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我国的农业产业化结构主要有政府和农户2大主体。但是,在这2大主体之间并没有合适的组织支撑,因此,这种现状导致一些制度无法得到落实。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合作社不仅是农民自助服务的组织,还是政府扶持农业发展的方式之一。除了以上所提到的,在国际贸易纠纷之中,农村专业合作社通过自身的优势把农民和农业生产紧密融合起来,给市场竞争的完善带来了许多有利方面。总体来看,农村专业合作社发挥了政府和农户之间的纽带作用,可以促进政府根据农业发展状况对农业活动进行合理的规划,让r业生产更加适应市场经济的进步。
3 推进农村专业合作社经济管理的对策
3.1 完善壮大新农村专业合作社
我国当前的新农村专业合作社主要有联合社与基层社这2种组织。新农村联合社能够推进新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主要的原因是:通过对基层合作社进行组建然后再组建联合性社团,能够逐步实现经济效益的规模化;为政府管理者提供有效的建议作为政策支撑;高质量的服务于社内成员;对建立国际化交流体系意义重大。在农村的实际发展中,应该推动基层社、联合社的共同发展,这样才能实现资源和信息的共享,不断推进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3.2 以合作为基础加快国际化经营进程
在不同的地区新农村专业合作社之间有着竞争和互助2种关系。开展新农村专业合作社的主要目的是不断拓宽合作的领域,只有借此为合作社的成员提供实效强大的专业服务,才能不断地促进新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我国的新农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上仍有很大的空间,只要加强合作交流,才能提高整体竞争力,促进农村各项经济的快速有序发展。
3.3 健全相关的机制
专业合作社和综合合作社是根据农村专业合作社的特点不同等进行划分的。在实际工作中应该对农村专业合作社的机制进行完善,同时还要加强对专业合作社以及综合合作社关系的协调等,根据地域不同的特点和农民群众的不同需求对当地进行产业发展的相关指导,并制定科学的发展方案。在运行机制方面,政府应当协助合作社的相关人员进行生产管理等方面的机制构建,并且明确利益分配、资产归属等内容,只有完善相关的机制,才能保障合作社的正常运转,进而推进农村专业合作社经济管理工作的有序运行。
3.4 强化专业人员的素质培养
想要推进农村专业合作社经济管理工作的发展,需要工作人员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同时,还要有丰富的管理经验。缺少专业人才是当前农村专业合作社经济管理的发展现状,因此,要不断强化对工作人员的专业和素质培养,另外,还要对人员配备进行优化,尽可能的去选择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并不断创新管理模式,为农村专业合作社发展提供积极的保障。
3.5 推动农村专业合作社之间的交流合作
团结互助永远是合作社之间发展的不变主题。而在国际上所说的合作,则是指的从地方到国际的广泛合作,这样才能让所有的合作社都能得到均衡的发展。根据我国的现状来看,合作社的发展仍有很大的提高空间。通过农村专业合作社之间的交流合作加强活动,不但可以有效提高合作社的竞争力,还有利于我国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同时,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也有着长远的意义。
4 结语
从我国农村的发展情况能够看出,只有建立农村专业合作社,才能不断促进政府和农民群众之间的密切联系,在推进农村专业合作社经济管理的进程中,应该借助完善壮大新农村专业合作社、以合作为基础加快国际化经营进程、健全相关的机制、强化专业人员的素质培养等相关的手段。只有对农村的发展状况进行及时的了解和分析,才能不断推进农村专业合作社经济管理的发展,最终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国民经济的稳健增长。
参考文献
[1]姚晓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视域下农村合作社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科技展望,2015(11).
篇9
[关键词]信息化 农业经济管理 应用
一、引言
科技的发展推动这各个行业在工作内容、管理方式及发展方向的改变,农业经济管理也是如此。目前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可以说已经省委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关键。农业健康稳定及可持续发展必须要适应时代的节奏,借助于现代化信息技术来有效的突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进程。信息化在农业生产、经营及管理等各个环节的应用将有效的推进农业经济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和农业生产息息相关。农业生产中不可缺少的气候、空气、土壤、水分及生物等因素都是保证农业生产有效的资源保障。根据这些农业信息资源,借助于信息技术来收集、分析并处理和共享这些信息,为农业生产提供有效的信息资源服务,才能使得农业生产走向更加健康的发展之路。
二、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概述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不仅仅包含基本的农业资源信息,还包括农业教育和科技的信息化。现代农业已经不是传统的人工农业作业方式,而是在农业科学知识、技术及农业人才的支持下的现代化农业生产,因此构建农业教育和科技信息化网络能有效的推动农业技术的传播和应用,不仅推动了农业的发展,而且有效的提高了农民的农业水平。另外,农业市场的信息化可以及时有效的为农民提供农产品市场的信息,帮助他们了解生产资料、农产品需求等信息。生产资料信息使得农民选择生产资料的空间加大,能够买到质优价廉的农业生产资料。同时还了解到了农产品的市场发展走向,增加也农业生产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农业管理信息化,现代农业实现了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化和规模化生产经营模式,在此模式下需要信息技术作为有力技术支撑,推动农业管理实现标准化、便捷化,从而提升农业经济管理水平。
三、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传统农业的转型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
是改变传统农业理念及作业方式的契机,将传统的农业模式转变为知识型的农业模式。传统农业的资源和信息化农业资源差异较大,信息化技术下的知识型农业能有效利用生物工程进行生产资料、生产过程及生产结果的改革,有效的提高了我国农业生产的效率和效益。目前我国农业依然是资源型的农业模式,因此信息化技术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可以有效改变传统农业方式,使得我国农业走向知识型农业。
(二)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可以有效的推优┮挡业化的发展。在信息化技术的帮助下,将农业产业推向世界竞争的环境中,借鉴其他国家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积极改革和提高我国农业发展的理念及思路,使得我国农产品逐步走向国际之路,推动农业产业化的进程。通过各类网上贸易,建立农业产品及服务贸易,为农产品走向国际市场打开销路,实现产供销一体的信息化。
(三)提高农产品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农产品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传统的农业方式使得农民增收不增产,归根结底是信息的滞后和匮乏,使得很多农产品信息无法传递出去,造成了农业生产的巨大浪费。在信息时代,借助于市场经济的背景,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就是为了实现农产品的推广,为农民增加收入,调动他们的农业生产积极性。通过信息技术使得农民了解市场,提前规划生产经营计划,从根本上实现增产增收的目的。
(四)有利于培养农业科技人才
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是农业科技人才,人才是农业经济发展的首要生产力,也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关键。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和科技的关系较少,而且农业劳动力素质整体偏低,那么要想转变这种局面,通过农业信息化来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和现代化,而这个过程中农业科技人才是关键。信息化使得农业知识的传播和普及更加便利快捷,那么农学爱好者们可以借助于信息技术学习和获取农业生产知识,并且向农民普及,从而有效的提升了农民科学种田的意识,实现了农业科学化的目标。
篇10
关键词:转移;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问题与对策
转移农村劳动力既是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又是破解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一般说来,一个地区农村劳动力是否转移就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越发达的地方,农村劳动力转移率尤其是就地转移率越高。2007年江苏省苏、锡、常地区农村劳动力的平均就业转移率达77.1%,其中就地转移率约占95%左右。大量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不仅有利于减少农民、富裕农民,而且有利于转变发展方式、协调城乡发展、缩减区域差距。因此,研究苏南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问题,将对广大发达和欠发达地区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苏南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概况和特点
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和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苏南地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率逐年提高、态势良好。概述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在地域上以就地就近为主。苏南地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总体上以就地转移为主。据统计,至“十五”期末,无锡市农村劳动力就地就业人数为116.4万,占农村总就业人数的96.1%,而跨省、市就业的仅为4.7万,占农村总就业人数的3.9% [1]。另据常州市的调查显示,2004年已就地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占76.6%,向乡外、县内转移的占10%,向县外、市内转移的占5.4%,真正到常州市之外务工的仅占8%[2]。随着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加速、农村经济增长带的出现和工业园区的兴起,农村劳动力向市(县)、区及中心镇集中转移的趋势日渐加速。
2.在择业上以二三产业为主。当前,苏南地区农民的择业结构已由一二三产业转向二三一的产业顺序。据统计,无锡市从事第一、二、三产业的人员分别占农村就业总数的11.8%、、61.2%和27% [1]。常州市从事第二产业的农业劳动力占39.7%,从事第三产业的占32.3% [2]。但在第二三产业中,又以工业制造业为主,具有极强的同质性。
3.在操作上城乡统一管理服务。目前,苏南地区已基本建立起城乡统一的就业管理服务制度。无锡市已将促进就业的责任体系、管理服务体系、职业介绍和培训网络、社会保障等政策制度,实现了由城市向农村的覆盖和延伸。目前,全市36个街道、54个镇都已建立起劳动保障所,社区和村设有劳动保障工作站;到2007年全市青壮年农民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覆盖率已达79.8%、农村各类社会保障综合覆盖率已达87.5% [3]。
4.在身份上以亦工亦农为主。当前,苏南地区已转移就业的农民,多以兼业为主,其身份大多未发生根本变化。他们大多保留着土地承包权,平时在工厂做工,或从事非农产业;农忙时从事农业生产,属于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亦工亦农型农民。
二、苏南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尽管苏南地区快速发展的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了便利条件和广阔空间,但是,要进一步实现农民的有效转移,还存在以下制约因素。
传统观念和生产方式制约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受传统生活水平和根深蒂固的小农意识的影响,苏南地区的农民大多不愿到外地就业,满足于小富即安。据调查,在苏州市需要转移的50万农村劳动力中,愿意到外地就业的仅0.05万人[4]。同时,仍有部分远离城镇的农民习惯于以土地作为终生依赖,从而制约着农民非农化转移和向外转移。
农民偏低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难以适应市场需求。当前,苏南地区一些领域出现大量紧缺性技术岗位与过剩性劳动力供给无法有效对接的结构性矛盾。其主要原因有,一是农民文化素质和技能低下。据调查,无锡市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水平的就有109.1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量的84.6%,在岗技能型人才占全市从业人员的比例尚不足8%,农村技能型人才所占比例不足4%[5];苏州市拥有职业技能的农民,占全部农村劳动力的 10.52%,其中具有技能等级的占职业技能人员的58.86%和农村总劳动力总的6.19%[4]。二是农业产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加快了对传统农民的淘汰速度,而对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需求则日趋强烈。三是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技术的企业,对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提出更高要求。四是第三产业的用人要求,已由单纯体力型、简单操作型转向智力型、技能型。显然,若不提升农民文化技能,“有人无岗、有岗无人”的结构性矛盾将更为突出[1]。
激烈的就业竞争挤压了农民的转移空间。当前,激烈的就业竞争和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得苏南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空间深受挤压、难度加剧。其一,逐渐增多的失地农民加大转移难度。快速发展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使得苏南地区失地农民大幅增加。据统计,自 1990年到 2005年,苏州市共有56万农民失地,其中因失地而失业的农民10.72万,占农民总数的19.1% [6]。其二,外来务工人员挤压了本地农民的就业空间。由于外来劳动力一般能吃苦耐劳,对工资福利要求低,因而成为一些企业的首选对象。其三,每年扩增的高校、技校毕业生,也相对加剧了农民就业竞争的激烈程度和就业形势的严峻程度。
城乡二元结构阻滞了农民非农化转移的进程。当前,已实现非农化转移的农民,无论是福利待遇上,还是生活方式和生活品质上,尚比不上彻底的、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居民[7]。究其根源,主要是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及其严重影响。其一,在思想认识上,一些地方政府片面地认为农民离村进城纯属市场自发行为,政府没有必要加以组织或干预,由此造成进城农民得不到对称、有效的转移信息和完善的服务平台。其二,在制度安排上,广大农民在就业培训、市场服务、权益保障等方面,长期得不到国家就业总体规划、政策法规的指导和扶持,进城就业无法与城镇劳动力公平竞争、同工同酬,成为徘徊在城乡之间的“边缘人”。其三,在身份地位上,仅限于农民就业方式、内容和地点的变化,而非生活状态和文化心理上的根本转变。其四,畸形发展的城市化,使得城市基础设施、人文环境等方面对农村人口的大量涌入不堪重负[8],从而阻滞了农民向城市转移的进程。 三、加快苏南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具体建议和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