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转型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2-28 17:40: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能源转型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舞蹈演员 专业技能 文化知识 重要性
一、舞蹈演员的专业技能
舞蹈演员的专业技能指舞蹈的技术和技巧。“舞蹈技巧是指舞蹈演员在创作过程中用以塑造形象、表达思想,并使之尽可能完善地反映生活时所运用的一整套掌握语言、形体等等技术手段的本领”。技巧这一用语所包含的内容广泛得多。舞蹈技巧不仅指对技术掌握的熟练程度,而是在运用熟练的技术时,体现出舞蹈演员把真实的生活和深刻的思想感情完美地表现出来的能力和才能。
要把舞蹈形象生动有力的展现给观众,要有高超的舞蹈技术和技巧,因此,专业技巧和技g对形象的创造很重要。舞蹈演员要把不断地加强锻炼舞蹈技术和表演技巧的练习,作为自身一生的学习内容,这样才能精彩的完成表演质量。只有深刻的生活真实感与富有鲜明表现力的舞蹈技术融合为一,才能准确的表现出作品的思想。所以,舞蹈演员的专业技能是十分重要的。
二、舞蹈演员的文化知识
我们今天处在社会飞速向前发展的时代,生活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多彩。知识对任何工作都有帮助,但是对艺术家来说,全面的教育和渊博的文化知识更是必须。具备丰富的文化底,帮助舞蹈演员们培养想象力和调动内在情感,也帮助演员们对该舞蹈作品更详细地了解主题背景,内容和对作品的理解,定位准确到位,深入了解全身心投入,认识,在提炼,使用最适合的形体语言来刻画、表达、完成形、神、劲、律的结合,使一连串的舞蹈动作给予灵性。因此,对于舞者而言,要坚持不断地艺术锤炼和积累,同时也要必须具备丰富的文化知识。
三、专业技能和文化知识对舞蹈演员的重要性
舞蹈是一种人体动作的艺术。但是,这个人体动作,必须是经过提炼、组织和美化了的人体动作--舞蹈化了的人体动作,来表达人们的内在深层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形式。舞蹈也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舞蹈要发展离不开文化影响,它有着独特的文化内容,也很深地扎根在了丰富的文化土壤之中。是用人的形态,神态表达的艺术形式。因为受自然与社会两种因素影响,由身体与精神两个方面来表现,用最最美的舞姿表现真诚的思想感情同时,通过舞蹈风格特点了解民族文化历史至艺术特色。舞蹈之所以是一种文化现象,是因为舞蹈是民族文化的传承,舞蹈的繁华是由深厚的文化背景支撑。它不仅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发展紧密结合,它又同人类自身的发展密切相关,所以舞蹈中遗存不同时代的文化特征,使舞蹈稳定的形式流传下来。因此当舞蹈演员表演某个作品时,传达给观众的作品的思想会因表演者的文化知识程度而又差异,又由于表演者的高超的专业技能而具有新意。
如朝鲜族舞蹈《农乐舞》为列。农乐舞是最有农耕生活特征的传统民间舞蹈,起着消除疲劳,慰籍辛勤、加强团结以及号召人们热爱农耕生活的社会作用的舞蹈。如果舞蹈演员表演《农乐舞》时不知关于它的这些知识,对于它们来说只能是一连串的动作组合,一点感染力都没有。同时表演《农乐舞》时没有高超的专业技能也不行的,比如其中的“长鼓舞”是需要表演者身挎长鼓,花样繁多的鼓点相应成辉,很有技巧,表演进入时,常作连续性的行进旋转,技术高超的表演。而其中的象帽舞是,手中打着小鼓,跳跃前进,如腾空遥射,如冲锋向前,又不断旋绕长缨飞舞。这需要舞蹈演员具备很好的身体协调性和很高的技术,技巧。
因此,高超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文化知识对舞蹈演员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舞蹈演员,只有专业技能和文化知识融合为一,才能把作品的思想生动的深刻的传达给观众。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煤炭资源经济;低碳转型;路径选择
煤炭资源经济在目前的中国发展形势下,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潮流,环境的重要性越来越被摆在重要的位置。人们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全球的气候变暖,南极的冰川融化等导致了生态的严重失衡,低碳的经济已经引起全世界的关注。在众多的国际会议上所有的国家均表明了态度,一定要改变目前的煤炭资源型经济,寻找绿色、环保的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能源,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我国也明确表态,一定会逐步将煤炭资源经济缩小化。在我国的“十三五”规划别声明:目前煤炭在中国的能源经济中占据三分之二的位置,到2020年,将煤炭在能源中的比重降低到60%左右。这个决定申明了中国煤炭资源经济低碳转型的决心和信心。我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国家,我们的信心也是坚定不移的,因此煤炭资源经济的低碳转型成了目前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1.煤炭资源经济低碳转型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之前的煤炭资源型企业是粗放型的发展,矿井生产出来的煤直接装车运走,里面的灰分等污染物较多,随煤炭生产出来的还有矸石等杂物,也是随意丢弃,到处可。发展低碳经济并不是要求对碳氧化合物的零排放,而是要求采取措施,比如说生产出来的煤炭可以经过洗煤厂处理降低灰分含量或其它有毒有害物质的含量,也可以在焦化厂等进行深加工处理,最终实现降低碳氧化合物的排放量。另外,对随煤炭采出的矸石,可以作为个别工程的铺垫材料,也可以二次消化利用,生产砖块等,达到最优的合理利用效果。在消耗煤炭的地方,灰分也可以二次利用,生产水泥,或在化工科技园区在灰分当中提取尼龙等化纤原料。以上种种手段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发展低碳经济,减少碳氧化合物的排放量,使资源利用最大化,达到节支降耗,同时保证对环境的伤害程度降到最低。
环境监测监控体系日趋完善,绿色环保的低碳经济也逐渐步入正轨。我国的各个方案条例等也逐渐出台。相应的政策提出:发展决不能以牺牲美好的生态环境为代价。因为煤炭资源型经济是不可持续发展的,煤炭是化石能源,它的生产和加工过程对地下和地上的生态环境均造成了非常严重的破坏。低碳环保的经济对我们目前的中国是非常大的挑战,因为我们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较,技术还相对落后,但我们欣然地接受挑战。因为我们的国家始终坚持任何的发展以人为本的方针政策。低碳经济的发展浪潮已经到来,而且来势汹汹,势不可挡。这是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方向,只有顺应这个发展潮流,我国的经济才能顺利健康地平稳持续发展。发展低碳经济除了能够很好的保持生态平衡,而且能够节支降耗,使仅有的化石能源重复利用,提高利用率,对我国乃至世界经济体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煤炭资源经济低碳转型研究要点
对煤炭资源经济低碳转型的研究我们既要立足国内,同时放眼国外,学习他国的先进技术,弥补现在国内的不足,比较学习,促进煤炭资源经济低碳转型的顺利高效可持续发展。
2.1国外研究
国外的科学家已经形成研究小组,对煤炭的资源经济低碳转型从经济效益和自然环境发面进行深入研究,早在2003年,英国的首相布莱尔就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同时该国的经济学家和自然科学家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讨。
在经济方面:该国提出要对能源进行充分的利用,挖掘潜在的经济价值。积极探索寻找低价、易开发、安全的可替代能源,从而减少现在的能源开采支出费用。同时,尽量避免开采化石能源,积极开发新的能源技术和方案。比如,积极地建立风力发电基地,水力发电站,太阳能发电站等。政府在这方面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对符合国家政策的减免相关税费同时对经济困难的企业可以及时的给予经济支持。
在自然环境方面:积极制定政策法规,对各企业等厂矿的碳氧化合物排放量做出明确的要求,呼吁全世界所有国家投入到节能减排的队伍当中,对个别地方的环境质量跟踪检测,发现违法违规现象严厉地进行处罚,对积极响应政策的企业等厂矿进行奖励,积极探索新技术、新工艺,投入新设备,保证周边环境质量,为大自然的生态平衡保驾护航。
2.2国内研究
自国外的低碳概念引入国内至今,越来越多的人和单位认识到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尤其是在目前的中国煤炭市场,要想保证企业的长远发展必须促使企业向低碳经济转型。因为现在的中国经济非同往日,现在的中国煤炭市场持续低迷,煤炭和钢铁产能过剩,现在的转型已经剑在弦上,目前的煤炭市场已经膨胀,产能过大,个别小煤矿不顾安全等条件盲目的进行生产,给人民财产的安全带来严重的威胁,所以煤炭资源经济的低碳转型摆在了风口浪尖的位置,这个问题直接关系着企业,甚至国家的长远发展。
我们要深入研究分析现状,出台合适的政策等激励性机制,深挖内潜,节支降耗。将低碳经济的概念和政策及时全面的层层传达,力争上下全覆盖。除此之外,要严格落实,积极总结经验教训,对出现的问题认真分析,对出现问题的企业和人员严格责任追究。能够二次开发利用的资源坚决积极开发利用,积极寻找清洁能源。
目前,我国已经在西部地区建立多处风力发电基地,以此提高我国在电力上的保障性,积极在合适的地方建立太阳能发电站,给予政策性奖励和补贴,鼓励企业和个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发展清洁能源。提高能源效率,保证能源的安全高效利用。优化产业结构,在管理和技术上创新,使煤炭经济型企业向低碳经济健康发展。但是,我国的个别地方依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个别地方的领导或企业重视程度不够,依然不顾大趋势的选择,盲目地仍然发展煤炭资源型经济,严重制约了我国煤炭资源型经济低碳转型的道路。
2.3研究的具体内容
煤炭资源经济低碳转型的路径选择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是我们首先要考虑分析的,什么时候开始转型、怎样转型、转型的更高层次是什么等,都要具体分析和研究。我们首先要分析研究周边的生态环境问题,究竟煤炭资源经济对周边环境又怎样的破坏我们要搞清楚。要想免除或减轻这种伤害我们为什么要研究低碳转型。在国家政策方面我们怎样的争取支持,怎样的恰到好处的去实施我们的方案,要把方案具体化,对没有达到要求的单位和个人应该如何追究。
在现阶段的中国,我国的经济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煤炭依然是我国的基本能源。要想一下全部的舍弃煤炭资源,对我们来说是不能达到的,也是不公平的。因为目前的太阳能、风能、水能、核能等能量还不能满足我们的需要,但是我们也在积极的探索研究。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所以在能源分配方面,我国的人均占有量还在世界上靠后的位置。另外,目前的煤炭资源型经济在我们国家属于“高投入、低产出”,一方面由于我们的技术水平等原因,另一方面我国的地质条件变化较大,矿井下高瓦斯、高温等自然灾害众多,这些因素不但制约着煤炭的产量,而且给煤炭生产企业职工的安全健康带来严重的威胁,因此,无论从国家长远发展的层面,还是从人民的财产、健康方面,要想国家的长治久安,发展低碳经济是必然的趋势。国有企业要身先士卒,民营企业也要紧跟其后,只要将目前的煤炭资源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企业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健康有序的发展。
篇3
一、总体要求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四个革命、一个合作”的能源战略思想,以及视察时提出“争当全国能源排头兵”的重要指示,按照省、市能源革命综合改革的统一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以能源供给侧结构改革为重点,以构建现代能源体系为目标,争当全省、全市能源革命综合改革先行县,实现从“一煤独大”到“能源革命排头兵”的历史性跨越。
二、工作目标
以“绿色引领、改革创新、市场主导、重点突破”为原则,根据全县资源禀赋、能源发展现状和优势,把握能源发展的新机遇,深入开展能源革命综合改革,在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推动非常规天然气高质量发展、提升清洁电力发展水平、增强新能源可持续发展能力、构建绿色能源消费体系等方面积极探索并取得突破,率先走出具有特色的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新路。
三、工作任务
(一)启光2×35万千瓦低热值煤发电项目,1#、2#机组分别通过168小时试运转,试运转达到预期目标,同时该项目正在办理相关手续,筹备竣工验收,争取今年进入正常商业运营。
(二)持续推进电力市场化进程。进一步支持我县符合条件的新能源发电企业积极参与市场直接交易,扩大电力市场化交易规模,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
(三)深化清洁低碳用能模式改革。2020年我县将分别以不同方式推进冬季清洁取暖,目前已制定2020年冬季清洁取暖方案,下一步将进入实施阶段。
(四)做强“新能源”产业。加快绿色能源供给体系建设,目前正在和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洽谈在县境内的光伏项目,已完成考察测绘,正在进行评估,如能达成协议,预计今年将进行施工建设。
(五)积极有序化解煤炭过剩产能,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去产能200万吨/年。关闭退出60万吨以下煤矿,全县煤矿单井产能达60万吨/年。
(六)积极推进煤炭产业优化升级。大力发展先进产能,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加快推进技改提能项目建设,努力为煤炭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新动力,全面提升我县煤矿先进产能占比,在“十四五”期间优质产能占比达到60%以上。在安全高效矿井方面,全面提升我县煤炭工业安全高效矿井先进产能占比,在“十四五”期间,全县煤炭工业安全高效特级矿井达到70%。
(七)加快煤矿智能化改造。大力推进煤炭“减”、“优”、“绿”发展,促进绿色、智能化开采应用创新和技术融合,高标准推动煤炭绿色、智能化开采试点,全面推动煤炭工业的转型升级,加快煤矿智能化矿井改造,推动煤机装备产业向智能化、高端化发展。
(八)积极推进煤炭绿色开采即“矸石返井、充填开采、保水开采、煤与瓦斯共采”等绿色开采试点。
四、保障措施
(一)健全工作机制
成立县能源局“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工作领导组,指导协调相关重大事项。各股室要高度重视、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深入理解加快推动能源革命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切实负起责任,密切协调配合,强化信息共享,形成强大合力,抓好工作落实,确保完成各项任务。
(二)加强宣传引导
县能源局各股室要加大宣传力度,做好政策解读,大力营造开展能源革命的良好氛围,传递有利于加快能源革命的好声音和正能量,推动形成社会共识和自觉意识,不断把能源革命向纵深推进。
篇4
新能源商机
任东明分析说,中国现在整体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占不到10%,这意味着还有很大的投资空间,电网是一方面,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设备研发是另一方面,还有一块比较容易忽略的地方,就是新能源风电转换的检测设备。这是目前中国还没有建立起来的一个产业。面对机会选择,任东明强调,有关融资、设计、技术、人员的风险,企业一定要首先自我评估,上下游配套,做好足够的心理预测,才能更好地把握行业前景,也才能更有针对地引进国外投资。
在新能源的投资看点上,史利民进一步补充说,除了各国对风电的持续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太阳能热水器也是很多企业可以继续进入的领域。史利民告诉记者,中国的太阳能热水器年生产能力达到2300万平方米,使用量达到1.2亿平方米,是世界上使用面积最大的。同时,中国还是世界第一大光伏电池的生产国,光伏电池年生产能力达到100万千瓦。这些都为新能源的开发投资孕育了很大商机。
投资利好
山东东营国际新能源基地目前正在如火如荼的投建之中。今年10月1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海南厅,山东省东营市人民政府与罗兰・贝格国际管理咨询(上海)有限公司签署了东营国际新能源产品及装备制造基地策划协议,标志着黄河三角洲新能源开发计划进入正式实施阶段。
东营经济开发区投资促进中心的王克强认为,东营市风能、太阳能、海洋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资源丰富。近年来,东营市以东营经济开发区为主体,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即使在全球金融危机大背景下,投资热情依然不减。王克强高兴地告诉记者,东营新能源现在的订单已经接到几年以后了,发展态势良好,目前没有感到任何的经济压力。这除了和东营地处黄河三角洲中心的优越地理位置相关之外,还因为新能源投资是目前最活跃的产业。
王克强告诉记者,现在的新能源投资正面临一个很大机遇。一方面国家拉动内需的政策鼓励,一方面绿色GDP增长的需要,还有随着新能源产业链的逐渐完善,来自原材料、人力成本的投资成本总额都会有一个预期的下降,这些都是吸引投资的利好因素。
两位数上升
新能源投资开发带来产业转型升级,这对投资商的回报十分巨大。随着各国对新能源支持力度的加大,未来新能源产业在进入规模性生产后将带来价格的下降,与高价的石油天然气等常规能源相比,也将更具竞争力。
欧洲新能源委员会政策官员称,全球新能源市场到2050年可以增加两位数,代替当今矿石燃料工业规模。由于经济规模,新能源如选址好的风能已经能与常规能源竞争。从2015年往后,他们可以确定各个行业的新能源将会成为最有效能源。这些都极大刺激着投资商们从事新能源领域的投资欲望。
篇5
在我国工业经济发展中,节能减排、资源环境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十一五”时期,国家把节能减排作为经济发展的约束性指标。五年以来,无论是理念,还是实践,或是政策制定,乃至最终成绩,可以说,节能减排工作是富有成效的。
工业转型升级的内推力
节能减排是工业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十二五”期间,工业发展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推动转型升级,而转型升级的重要标志就是节能减排,资源环境约束是衡量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十二五”期间,我们要用节能减排来推动工业转型升级,这不仅仅是一个约束性指标的要求,而应该从工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出发,结合国际和国内的形势来分析,将节能减排看做是工业经济发展的需要。
从国际来看,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后,世界各国开始发展以节能环保为特色的新产业,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并将其作为扭转经济下滑的重要战略选择。但我认为这是各国一时的权宜之计,更多反映了国际产业发展的趋势,是世界各国在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的形势下做出的选择。
此外,近年来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呈现非常明显的倾向,即以能耗、物耗,包括碳排放标准在内的绿色环保技术作为保护政策。如今这些措施正在或已经成为某些国家在贸易政策上的主要出发点。因此,在这种环境下,对于我国工业来说,节能减排是适应国际竞争的必然选择。
从国内来看,资源环境约束越来越强化。虽然“十一五”期间我国的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能源消耗与能源供给之间的矛盾愈发突出,环境保护压力不断加大。因此,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把视角放大到人类可持续发展、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的层面,看待节能减排的极端重要性。
从工业发展自身来看,“十一五”末工业在全社会中所占能源比重比“十一五”初不降反升。另外,我国工业结构偏重特征明显,重化工业特别虽高消耗行业在工业的比重也在上升,这两个上升的趋势,既反映了我国工业化发展的阶段特征,同时也反映我国工业节能减排的潜力。这种情况下,我国工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把节能减排当作工业发展自身的一种内在需要。
协调三种关系
推进工业节能减排,需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首先是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十一五”期间,我国把节能减排作为约束性指标,约束的责任主体是地方政府,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但如果工业发展要走节能减排,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单纯依靠政府是不够的,因为虽然政府的作用是有力的,但是它同时也是有限的。而市场的作用是广阔的、无限的,因此我国必须要把推动节能减排的约束性指标的压力,转换成工业领域内工业企业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在国家政策引导下更多地依靠市场主体的办法来实现节能减排。只有这样,节能减排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才能建立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
其次是约束性指标与发展的关系。实际上,约束性指标对工业发展做出了一些限制,但不能否认,我国处在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城镇化、工业化任务还很重,我国要实现稳中求进,尤其是在当前工业化发展阶段,东西部差距很大,产业转移迅速,产业结构不合理,重化工比重非常突出,这些必然要求我国要在发展和节能减排之间做出平衡。在发展高能源、高排放、资源型的产业当中,把节能减排放在突出位置,用更高的标准约束这些产业,来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
再次是自身的节能减排和为全社会服务的关系。国家确定了单位GDP的能源排放指标,包括碳指标。工业作为节能减排重点领域,应该率先为国家的约束性指标做出贡献。比如,工业已经占到社会能源消耗的70%以上,排放二氧化硫占80%以上,因此,工业节能减排首当其冲。
工业是为全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的主要力量。随着城市化发展,交通、建筑也在快速增长,全社会的节能减排都依赖于工业节能减排的技术、产品、装备和服务。所以,在做好自身节能减排的同时,还要大力开发节能技术、产品,以及减排的技术装备,为工业、交通、建筑,甚至整个社会的节能减排提供技术装备支撑,提品和技术服务。
节能减排的未来
2012年及“十二”五期间,推动工业节能减排需要采取一些重要措施。
第一,做好规划的落实。工业领域节能减排已经出台了很多规划,如果认为节能减排是工业发展的内在要求,那么编制并落实这些规划,仅仅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各个地方、各个行业能结合国家政策规划的要求,做好各自在未来五年中可以推动节能减排的实施规划和战略。当节能减排成为企业的发展战略,或融入发展战略,才能落实到发展的每一步计划,节能减排才会有真正的基础,节能减排才能实现长久的发展机制,而这种机制并不单纯靠政府来推动,而是应该依靠企业的观念和行动。
第二,牢牢抓住技术进步这条主线,推动科技对节能减排的支撑。无论是产业发展,还是政策支持,抑或企业最终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实现转型升级,都要靠科技进步。一方面,政府主管部门需要筛选重大节能减排的关键共性技术,向社会。对已经开发出来的先进、适用的节能减排技术开展示范。另一方面,用先进、有效的节能减排技术,对现有的生产能力进行改造,这是实施节能减排最有效的一个途径。
第三,要发挥节能环保标准对节能减排的促进作用,这是构建政府引导下市场机制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节能减排工作的推动过程中,如何发挥标准作用,至少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完善节能环保标准体系,现在还有很多标准没有建立,比如战略性新兴产业。二是要不停地通过标准的提升来引导企业开发技术,引导企业运用技术。当一定比例比如30%的企业能够应用某项节能减排技术时,我们就要考虑研究,在未来两三年内,是否要把这个技术变成标准。之后要用淘汰落后的办法,把达不到要求的企业从市场上淘汰。
总体来说,要发挥标准的引领和支撑作用,用建立标准的办法来鼓励先进的企业不断开发利用先进的技术,同时对落后的企业进行监督,给企业充分进行技术改造的时间,超过期间,就要对达不到标准的企业采取淘汰的做法。这就是标准所起到的作用。
第四,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这是国家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节能环保产业是我国“十二五”时期,乃至未来相当长的时期最急需、最有前景、最值得发展的新兴产业之一。当前国外把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构建未来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支撑,这对我国既提出了竞争要求,又提供了市场空间。我们要充分利用国家约束性指标和政策所带来的巨大的市场需求,加大节能环保技术装备产品的研发应用,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从研发、制造、工程服务等延伸产业链,加快产业的发展。
篇6
面对上述发展形势,再加上石油企业所面临的“油价低迷、技术难度加大、勘探和采油成本增大”等困难,这都要求石油企业主动适应经济发展形势和市场需求,主动推进企业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以实现降本增效、提质增效,在新常态的经济形势下,克服外界困难,增强内部竞争力,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
一、石油企业创新发展与战略转型的现状
自2014年“新常态”一词出现以来,社会上掀起了对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状态重新认识的热潮。随着我国经济体量的不断扩大,经济增长速度逐步减缓,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而避免经济“硬着陆”的唯一出路就是促进经济体系向现代化转变,实现经济的战略转型升级。
石油产业作为经济体中的基础性产业,其在新常态下战略转型升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石油企业作为石油产业的组成单位,更要重视新形势下的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从而有效应对变幻莫测的内外部形势。
在创新发展方面,石油企业都做出了积极应对。中国石化一贯重视科技创新对主营业务的支撑作用。2014年中国石化斩获国家科学技术奖12项,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8项;申请国内外专利4968件,获得国内外专利授权3011件;获中国专利金奖1项。中国石油也积极践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上游业务领域将持续攻关页岩油气勘探开发技术,提升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及提高采收率技术,推动上游增储上产。同时,强化生物质燃料、重质油加工、清洁油品生产等技术攻关,推动油品质量升级。
在转型升级上,石油企业也都在根据自身特点,在提质增效、新产品研发、差异化竞争方面提出许多有效措施,并分别制定了十三五发展规划。数据显示,2015年,在极端低油价的大环境下,国内三大石油公司及其下属的大部分企业都实现了盈利。尤其是合成材料、专用化学品、精细化学品等石油企业行业增加值增速明显高于其他行业,显示结构优化步伐在加快。炼油行业的产能过剩调整也在稳步推进。
在加快技术创新的同时,石油企业也在通过多种渠道来加快推进产业升级,提升企业发展质量,例如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中国石油以“互联网+”践行创新发展战略,加快和腾讯、阿里巴巴、华为等互联网企业的合作,推动央企深化改革和油气行业转型升级。不久前,中国石油与阿里巴巴、蚂蚁金服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将立足互联网平台,在阿里云、电子地图、互联网汽车、天猫、菜鸟物流,以及中国石油掌上营业厅、互联网支付、电子加油卡、互联网金融、会员共享和积分互换、联合营销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
还有,在运行体制机制方面,石油企业也在推进深化改革。已经上报国务院的《石油天然气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有望放宽油气全产业链市场准入,核心内容指向上游放开、管网分离和价格机制改革。同时,“十三五”时期,油气产业的上中下游各主要环节都将进行市场化改革,最终形成市场化的定价机制。油气勘探开发资质的条件限制有望放宽,并且计划实行矿权招投标制度,从申请在先改为竞争性出让,严格执行油气探矿权退出机制,建立油气矿权流转和储量转让制度,最大限度地提升民营及其他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使市场价格更加反映市场,使资源得到更好配置。
二、石油企业创新发展与战略转型的路径选择
结合当前的发展形势,石油企业需要加快实施创新发展战略,着力推进战略转型和产业升级,全面提升发展质量和水平。
(一)产业链条升级
对我国石油企业而言,产业链的延伸和升级迫在眉睫。目前,石油企业产能明显过剩,国际原油价格也在不断下跌,新能源的运用日益广泛,隐隐有要取代化石能源之势,这就迫使石油企业加快推进产业链条升级。
产业链条的升级包括两个方面:价值链的延伸和上下游产业的发展。这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作用,才能健康有序地进行产业链条的延伸和发展。石油企业的上游产业主要指原油的开采,这方面石油企业可以发展的方向是对原油开采行业和开采设备制造行业的延伸,可拓展的范围不大。但石油企业的下游行业却十分丰富,包括各种石油制成品的加工制造行业。石油企业之所以需要发展上下游产业,主要是因为要降低成本,形成规模经济。当前,我国石油领域还未完全对民资放开,企业基本上都是国有企业,而国有企业的低效率和高昂的交易成本在学术界是有共识的。因而为了从外部降低交易成本,将上下游企业合并到一个企业体系下是很有必要的,这样一方面可以降低成本,另一方面还可以增强石油企业的盈利能力。
延伸产业链条的关键在于抓住产业链条中的节点,如研发、设计、物流、营销等等。因而,石油企业要抓住时机,加强自己的研发创新能力,不仅仅是技术上的创新,更重要的是在管理营销方面进行创新。我国石油企业一直是腐败的重灾区,而且自恃为国有垄断企业而不注重其营销,其管理水平的低下和营销手段的匮乏有目共睹。为解决国有企业的这些问题,我国最近提出混合所有制的解决策略,允许民营资本进入国有企业,为国有企业带来新鲜的血液。石油企业战略转型升级的关键在于在引进资本的同时,积极引进和学习民营企业的管理方法和营销手段,从而改变石油企业的形象,全面提升石油企业的竞争力。
(二)实施“互联网+”
在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市场中的企业采用互联网时代下的新理念、新技术而取得成功的例子数不胜数,更多的企业则是利用互联网技术来促进信息沟通、降低企业内部交易成本、拓宽企业营销渠道等等。总而言之,互联网技术改变了当今商业的发展模式,不学习就会被市场所淘汰。
对我国石油企业而言,互联网技术的兴起无疑为其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在降低内部交易成本方面,互联网技术的引进使得企业的管理方法为之一变。企业内部网络的建设和网络绩效管理方法的推行对继续管理创新的中国石油企业而言无疑提供了一个极有价值的改革选项。在对外营销方面,互联网技术则为石油企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在大数据应用日益广泛的当下,对大数据的分析可以使石油企业更加准确地确定自己的消费者群体,并且可以有效地分析潜在的客户群体,为石油企业巩固和拓宽市场提供依据和帮助。在锁定客户群体之后,更重要的是使客户群体不流失、增强客户黏性,而增强客户黏性的关键在于实行平台战略。手机作为便携的网络终端平台,早成为各大企业竞相抢占的市场,石油企业完全可以开发自己的App软件,进一步加强企业自身与客户之间的联系,使两者的沟通渠道更加畅通,积极解决客户反映的问题,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在产品营销方面,互联网为石油企业的营销提供了更多的手段:APP上的推送新闻、公众号上的消息推送等等,都是极有效率的营销手段。并且相对于传统的营销方式来说,互联网上的营销成本更为低廉。
互联网发展到目前阶段,“物联网”的概念逐渐成熟,不少网络公司如阿里巴巴、京东等都对物联网的建设投入了极大的成本。石油企业虽然并不像网络公司那般依赖互联网,但物联网的发展无疑能为石油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石油属于大宗商品,如何将大宗商品与分散的客户相匹配并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商品配送到所需的客户手中无疑是个挑战。然而物联网这一概念的出现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思路。通过互联网平台将石油商品的生产、加工、储存、运输的一系列节点整合起来,再通过网络上获取的信息进行统一的调配,将大大缩减原来的程序,使客户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所需的商品。对庞大的石油企业而言,建立完善的物联网体系肯定需要花费大量的成本,但物联网体系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所在,中国石油企业需要具备长远的目光,为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互联网技术对石油企业而言是一座矿山,可以从中发掘出的价值数不胜数,正因如此,石油企业才更应该抓住机遇,凭借自身拥有的垄断地位和政府无条件扶持的优势,在最短的时间内建立起完善的互联网管理发展体系,增强自身企业竞争力。
(三)发展新能源
随着科技的发展,新能源的应用日益广泛。传统化石能源由于污染的原因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人们的批评,相较而言,新能源因为其环保的特点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但实际情况要更复杂,一方面是新能源的崛起,新的能源开采技术(如页岩油气开采)技术不断出现,另一方面是传统石油输出国对石油产量的控制,使得新旧能源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最明显的就是中东石油输出国家和美国页岩油气开发公司的竞争。石油价格在经历了不久前一系列页岩油气开发技术突破消息的打击下直线下降,使世界范围内不少石油企业经历了寒冬。但无论石油的市场表现如何,都无法阻挡新能源开发技术的不断创新。当前,绿色低碳环保正逐渐成为能源消费的新趋势。石油企业要加快天然气业务的发展,按照国家要求推进油品的质量升级,结合实际发展生物质燃油等业务,成为可再生能源发展的伙伴。树立起绿色发展的企业品牌形象,从而与偏好低碳绿色的新一代能源消费者更好地衔接。
更重要的是,石油企业要着眼于发展新能源。虽然短时间内石油依旧是能源方面的霸主,但没有人认为世界会一直需要石油。如同《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写到的那样,新的能源将带来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石油企业应具备长远的眼光,积极探索石油衍生品的应用技术,保持石油能源应用的可持续性。而要做到这一点,技术创新无疑至关重要。任何新产品的产生都是技术创新的结果,更何况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石油企业要积极探索石油制成品的新的应用方向,或是开发以石油产品为原料的新产品。更重要的是要积极发展新能源部门,把握住时代的先机,才能不为时代所淘汰。
(四)合理的市场化
我国的石油行业一直是国家垄断行业,石油价格也不是由市场调节,因而石油价格很少下降,石油行业效率低下,腐败问题严重。这些问题一直以来饱受社会各界的诟病。而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将石油行业市场化,打破国有石油企业的垄断,允许私人资本进入石油行业,促进石油行业的竞争。
目前,国家推行国有企业新一轮改革,主要的战略是推行混合所有制,允许民营资本进入公有制企业。国家的战略用意无疑是好的,但单纯的引进外来资本只是改变了企业的所有结构,并不是对国有企业进行真正的改革。真正重要的是要让国有企业学习引进民营企业的管理技术,使国家放弃对企业的控制权,将国有企业排除在行政体制之外,做到真正的“政企分离”,将企业的日常经营权交予职业经理人。当然,政府应打破石油行业的垄断,允许私营企业进入。对于这种战略资源,只需进行完善的监管即可,无需由政府控制。政府以资源重要性为由进行行业控制只是政府的一厢情愿而已,完全不具有实际的说服力,显示结果更是糟糕。“三桶油”成为公众的众矢之的就是证据。
篇7
关键词:低碳经济;中小型企业;转型升级
近年来,全球气候的不断变暖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而造成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就是企业大量排放二氧化碳而引起的。因此,全世界都开始高度重视全球气候变化的情况,为了避免气候变暖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威胁,低碳经济理念的提出希望能降低世界各国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减少能源与资源的消耗,有效降低温室气体与污染物的排放量,将经济发展转变成为低碳经济发展,把人们的生活也转变成为低碳生活。
一、低碳经济发展概述
低碳经济的概念最早在英国提出,但是至今为止关于低碳经济的定义却依旧没有一个具体的解释。通常来说,对低碳经济的解释可分为三种情况:温室气体排放增长的速度低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速度;零排放;降低碳的排放量。虽然社会各界对于低碳经济的定义有着很多的说法,但是,从总体上来说,低碳经济主要是指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通过进行技术、制度创新、新能源开发以及产业转型升级等方式,降低企业煤炭、石油等能源的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以达到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的目的。从本质上讲,低碳经济就是将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成为碳经济发展模式,以达到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当前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已经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关注,全世界的专家和学者开始对低碳经济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关注,到目前为止,研究的方向主要是温室气体的排放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低碳经济的激励制度、低碳经济具体的发展路径以及低碳经济在各个国家的发展进程等。近年来,中国紧跟时展的脚步,也开始关注低碳经济方面的研究,在国内大力提倡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我国的相关人员,对低碳经济的内涵、碳市场、实现路径、碳税、国外低碳经济的发展经验以及国内低碳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文章有:2005年,庄贵阳发表的《我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2009年,潘家华发表的《怎样发展中国的低碳经济》以及2010年樊纲等人发表的《走向低碳发展:中国与世界》等。这几篇文章都对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与研究,并提出了低碳经济模式的本质内涵与未来发展趋势。
二、低碳经济条件下我国中小企业转型升级面临的问题
1.经营理念落后与资金缺乏,降低了企业转型升级的主动性
对国内大部分的中小型企业而言,企业规模相对较小、资金少以及力量相对薄弱等特点,为了企业能够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就必须缩短企业生产的周期,以确保投入的资金能在最短的时间得到收益,才能确保企业的资金链能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行,由于长期受到管中运营观念的影响,有些中小型企业管理人员的目光不够长远,难以为企业制定出长远的发展目标,资金投入也都以短期投入为主。但就实际情况而言,中小型企业向低碳方向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就像是一项资本性的支出,投入资金数额比较大,并且在短时间内不会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属于一个高投入、长收益的投资项目,这一特点让我国很多的中小企业都不愿意向低碳经济转型,降低了中小型企业向低碳经济转型升级的积极性。
2.低碳转型升级投入成本过大,中小型企业无法接受
企业的转型升级,就是对企业内部所有设备进行更新,置换企业内部的员工或进行再次培训。尤其是对低碳经济发展环境下的中小企业而言,对企业设备上进行置换或更新时,置位的设备必须能满足高水平生产的要求,也要达到低碳排放的相关标准,做到企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这就需要投入大量的成本。在员工方面首先要让转型后的员工能更好地适应新设备和新岗位的实际需求,还应该提高企业员工环保、低碳意识,也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
3.专业人才缺乏、技术创新能力较低,行业起步太晚
在我国大部分的中小型企业中,专业技术人员在全体员工中占的比例非常小,专业人才比较缺乏,创新能力也非常薄弱,这一情况对中小企业的低碳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制约,成为中小型企业无法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国际上普遍认为:一个企业如是在技术开发上的投入资金在该企业的总销售额中占到了1%,那么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将非常困难,如果占了销售额的2%,只能维持正常发展,只有点到了5%以上,企业才具备一定的市场竞争能力。但就目前而言,我国大多数的中小企业,都没有设置相应的开发经费,就算有,也占不到整个企业总销售额中的1%,专门的研发部门更是缺乏,因此,投入低、技术创新能力低等因素都严重阻碍了我国中小企业向低碳经济的转型和发展。
三、低碳经济条件下国内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对策
1.转变传统经营理念,提高企业低碳转型的主动性
国内的中小企业,如果想要完成低碳转型,就需要转变原有的经营理念,强调低碳经济发展的发展战略。企业的管理层应该更新自己的发展理念,明确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全面掌握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为企业制定一个长期的战略发展目标,充分了解低碳转型投资成本虽然比较高,但是却能为企业带来长久的经济收益,坚持以积极、主动的态度进行企业低碳转型升组,努力朝企业低碳经济目标发展。
2.抓住低碳经济关键点,占领市场,拓展企业的资金来源
低碳经济发展,强调的是新能源产业和环境和谐发展,我国的中小企业想要在这个低碳经济时代长远、稳定的发展,就面要抓住低碳经济发展的制高点,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优先抢点低碳经济商品市场。如面对当前制造行业相对饱和的状态,我国的中小企业就需要开辟出一条全新的发展途径,在现存生产水平条件下,往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方向发展。另外,为了促进行中小型企业顺利的低碳经济转型升级,走可持持续发展道路,中小企业就必须不断拓展企业的资金来源,扩大企业的融资方式,确保有充足的资金为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资金保障。如,采用中小型合并企业的方式扩展企业规模,抓住低碳经济的增长关键点,依据关键点制定出合理的发展计划,提升企业借债的能力等[2]。
3.确保转型步伐的稳定,对企业转型的成本进行严格的控制
转型成本是所有企业进行转型升级必不可少的投入,尤其是对力量薄弱且资金缺乏的中小型企业而言,控制好转型的步伐至关重要,转型升级应该有计划的顺利开展。企业应该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不但要确保企业具备足够的收入来源,对企业进行分层转型,先对企业的生产设备进行更新,对一些陈旧的设备进行及时的更新处理。例如,企业可采用融资方式,租入更多的新型设备,对财务分配情况进行正确的把握,缓解企业的财务压力,对企业转型的成本进行科学、合理的控制。
4.加强人才培养,创新生产技术,构建低碳经济发展机制
人才与技术是中小企业向低碳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性因素,在人才方面,企业需要加强低碳经济的宣传力度,吸收更多优秀的技术、管理人才进入企业。在企业构建相关的激励机制,激发企业所有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创新意识,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此外,还需要加强企业内部员工的培训,大力提升员工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确保企业员工能适应低碳经济条件下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就技术方而来说,中小型企业需建立一套全新的创新机制,加大技术研发的资金投入,注重低碳技术的研发,让企业由传统的生产型转变为技术型,把技术创新与企业生产的实际需求有效的结合起来,为中小型企业的低碳转型升级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技术保障。
四、结语
在低碳经济条件下,我国的中小型企业应该对世界各国低碳经济转型成功的经验进行合理借鉴,依据国内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注重环境友好型产业的发展,加强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沟通与互动,推动我国绿色商业的发展。此外,中小企业还应该提倡低碳技术的研发,了解人们的消费模式,创造更多的低碳产品,推广低碳经济、低碳生活观念,促进我国的企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鄂湘,杨亦民.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中小企业转型升级[J].经营管理,2013(20).
篇8
低碳是指较低或更低的温室气体(主要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排放。而随着“低碳”一词逐渐成为人们的生活理念,“低碳经济”也渐渐出现在国际贸易活动中。低碳经济(Low-carboneconomy)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主要基础理念的经济模式,低碳经济的实质是充分利用能源,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同时开发新的清洁能源,例如风能、太阳能等。低碳经济是能源技术、制度的创新和人们对于社会发展观念的根本性的转变。
2.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2.1发展低碳经济是应对气候变化的现实选择有关资料显示,由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增加,在过去100年里,全球地面平均温度大约已升高了0.3—0.6摄氏度,全球海平面有明显上升,沿海地区和岛屿国家的居民的生活受到严重威胁;许多动物濒临灭绝;同时,农作物的生长受到严重影响。有学者称全球变暖会成为下个世纪影响人类生活的重要因素,发展低碳经济刻不容缓。
2.2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第二次工业革命至今的一百多年来,全球的工业化进程发展迅速,长期以来,以煤炭为主要核心能源的消费结构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直接导致了全球气温上升,并引发了许多的气候问题。至今,这些不可再生的能源已经越来越少,据预测,全球的石油还能开采40年左右,而煤炭还能开采200年左右。因此,寻找新的可再生能源和替代能源,发展低碳化的国际贸易,是缓解全球气候变暖、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手段,也是各国实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2.3发展低碳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自“低碳经济”一词提出后,各国都在积极开展低碳活动,发展低碳经济。英、日等国斥巨资开发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并在潮汐能、水能、地热能等新能源上大力开展研究工作,以减低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同时,这些国家业限制或禁止了一些高能耗产品的发展。美国2007年出台的《低碳经济法案》中提出了创建低碳经济的10步计划,对一些可再生能源项目实施优惠政策。近年来,许多发达国家,如加拿大、法国等都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而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也在努力实行节能减排,向国际发展主流趋势靠拢。
3.低碳经济对机电产品发展带来的机遇
发展“低碳经济”对于机电产品的出口企业来说,也是不可多得的机遇,它不仅可以实现保护环境的客观需求,还能为自身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
3.1企业转型所带来的经济收益根据国际制冷学会的数据统计,在全球的电力消耗中,空调占有较大的比重,因此,对空调实行节能减排是“低碳之路”的重要举措。针对这一现状,海尔推出了业界唯一的热水空调,这是空气能热水和空调合为一体的技术创新,也引领了行业的技术升级和未来发展。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空调,海尔热水空调能对空调在工作时产生的废弃能源进行重复利用,满足空调制冷制热、热水、干衣、地暖等多重需求,大大增加了能源的利用率。数据显示,使用海尔热水空调所带来的能效收益,将会提高80%以上。除了家电行业,汽车等其他机电设备也开始探索低碳之路,并于2008年开始了对汽车零部件的再制造试点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2欧盟等国家贸易壁垒的积极影响欧盟是世界上环保意识意识最强、贸易壁垒最多的地区。近年来,欧盟等国家针对低碳环保而增设的贸易壁垒层出不穷,其目的就是限制产品的进口,为此,中国机电产品的出口受到了很大的限制。然而,这些新的指令也给我国的机电行业带来了积极地影响。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迫使那些技术落后、不符合要求的出口企业不得不进行技术创新,提高其产品的技术和安全性,提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推动了我国机电产品向国际化标准靠近。
3.3政府给予企业大力支持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间,我国政府对于符合节能标准的空调、冰箱、平板电视、洗衣机、热水器等高效节能产品,实行以旧换新的财政补贴。许多家电企业都抓住了此次机遇,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提高了自身的销售业绩,也开拓了更大的市场。
4.低碳经济背景下机电产品发展面临的挑战
在享受低碳转型所带来的各种收益之前,企业首先要面临的是许多在转型道路的挑战,无论是从企业自身、员工们的思想上、技术等方面,都要有巨大的转变和全新的理念,才能使得企业能够立足长久。
4.1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有待改变首先,机电企业要转变其对外贸易的方式,不再是单一的加工贸易和间接贸易。企业要在目标市场上的建立自己的销售机构,或与国外的销售商建立合作关系。其次,企业要改变其低价销售的国际竞争策略,创建自主品牌。在国际市场上建立自己的品牌和企业形象,以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4.2自主创新力有待提高目前,我国向“低碳”转型的最大问题是企业科技水平落后,技术研发能力有限,由于能力和费用的限制,我国的机电企业的技术创新往往只能偏重于短期的经济效益,而一些核心的技术都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这些都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机电产品的长期发展。
篇9
关键词:浙江制造业;低碳转型;清洁能源
一、引言
节能环保、低碳经济作为近年来国内外倍受关注的话题,也是浙江制造企业走出传统制造业向创造业转型的导航。尽管国家及各级政府都积极出台各种绿色环保政策与能源对策,努力推进低碳技术的开发利用,但现实情况并不乐观。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浙江制造企业对于开展低碳行动的积极性并不高,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要实现低碳转型,单纯依靠政府推动,制造企业自身缺乏动力是行不通的,最后只会空喊口号,企业所作所为也只是虚有其表地应付,或者只是纸上谈兵,没有实际行动。当下浙江制造企业对于低碳转型的真实想法、动力情况及主要问题等,通过调研可以一探究竟。
二、调查方法和数据统计分析
为了解浙江制造企业低碳转型的现实情况,本文选取了2012年6~8月浙江省四个市的部分制造企业进行了调查,其中包括湖州、杭州、宁波、嘉兴。
(一)样本情况及调查方法
四个市汇聚的各个制造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且民营企业居多,此次选择四个市的龙头企业作为调研对象,每个市选取3家,共12家企业。调研采取问卷及访谈结合的方式进行,在各企业人力资源部的协助下,合计发放600份问卷,要求各企业负责人、部门主管,生产技术人员及部分员工填写,访谈则选取各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1~2名开展。本研究得到大部分企业人员的配合,共回收有效问卷479份。
(二)数据统计及分析
从收回的有效问卷的统计情况及访谈结果来看,承认该企业有污染或能耗问题的接近90%,认为污染程度属于中等,能耗级别属于较高。仅有不到5%的企业制定了明确的节能减排目标,没有一个制造企业业绩评价指标里涵盖企业低碳能力,极大多数都只关注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创新及发展潜力。
对样本的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制造企业对与控制污染及能耗的关注主要动力来源于“获取竞争优势及经济利益”、“企业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其次为“应对监管机构”,“维护企业声誉”方面的影响不大。
从图2浙江制造企业低碳转型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来看,资金投入过大、技术研发能力受限及缺乏低碳方面的专家指导是制造企业主要担心的问题。此外,即使有能力研发,有专家莅临指导,企业仍然担心研发成本和专家报酬的增加会导致企业利润的减少。政策法规欠缺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制造企业的低碳转型,一方面,企业低碳转型得到政府的补贴扶持较少;另一方面,没有法律法规约束企业转型。企业在国内开展业务时遇到绿色、环保及低碳标准限制的情况较少,而出口销售遇阻的情势也不严峻,如虽然英国征收气候变化税,但是国内制造业出口受此税收影响的程度不大,导致企业一方面缺乏转型动力,另一方面即便想转型也得不到相关支持。浙江制造企业对宣传力度不足问题的担忧相对较少。
在21个影响浙江制造企业低碳转型意愿的因素中,89.3%的企业员工认为:其一,企业高层管理者的年龄、接受教育的程度和对低碳经济的认识程度对企业低碳转型起到最直接的影响;其二,企业的所有制类型、入行时间及行业特征等因素的影响不大,企业现有的生产技术、R&D投入能力、引进低碳技术的途径和成本及企业的经济利益是影响企业低碳转型的重要内因。从经济角度出发考虑发展低碳经济是企业低碳转型最重要的动力来源。近年来,国际贸易中发达国家不断用各种绿色贸易壁垒保护本国工业,我国制造企业则受此影响极为严重,这种绿色环保贸易体系使得低碳企业具有了竞争优势从而获得较高收益,而非低碳企业贸易受阻,经济利益削减。因此,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制造企业向低碳经济转型日益增多。此外,企业的销售规模、营销手段、企业文化及社会责任意识对企业低碳转型意愿的影响相对比较重要。企业经营者及员工作为社会公众的一份子,与其他人一样对节能环保的意识不断增强,但是作为企业的主体,这种环保意识与行动与其说是出于社会责任感,不如说是商场上的竞争战略。外因方面,首先,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和市场对产品类型的需求因素的影响很重要。满足消费市场是企业改革的最初动力,也是制造企业一直以来的经营宗旨,以市场导向作为企业的发展方向是企业唯一的生存法则。其次,政府对低碳企业的政策奖励、政府的监管力度和惩罚力度、政府强制性政策安排、当前产业结构调整的宏观形势及社会舆论的压力也比较重要。应特别发挥政府方面的影响,充分发挥监管作用,采取各种手段,如经济手段、行政和法律手段及宣传手段来干预企业低碳经营战略,使产业宏观形势上趋于走低碳转型之路。
三、调研结论
此次调研以浙江省四个市为研究对象,四个市中又以12家企业为主要研究样本,虽然样本范围较小,不具备普遍性,不能代替整个浙江省的全部制造企业,但是同样可以从中获取有价值、有意义的发现。首先,制造企业越来越多关注低碳转型所能带给企业的经济利益,也从消费市场上察觉到节能环保的宏观环境变化,企业的环保意识及社会责任感在不断增强,从而影响企业低碳转型的决策。政府对企业低碳的监管和扶持力度在加大,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制造企业对节能环保重要性的认识,从而进一步选择走低碳之路。目前,尽管政府采取的直接的、强制性的政策安排并不多,更多的是通过各种政府奖励、补贴的经济手段,制造企业对发展低碳经济的认识与决心却越来越强。制造企业的这种变化除了归因于上述因素,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也在其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再加上社会舆论的监督,使制造企业认识到只有通过提高低碳技术创新,才能占据市场主导地位,获得竞争优势并最终获取更高的经济利益回报,实现企业远期发展目标。另外,此次调查还发现了制造企业低碳转型所面临的几个问题:资金投入过大、技术研发能力受限、成本增加及缺乏低碳方面的专家指导。这也是近年来浙江省制造企业低碳转型受阻、转型难的瓶颈所在,是制造企业面临的极大挑战。
四、浙江省制造企业向低碳经济转型的相关建议
(一)政府方面
首先,政府应与国际发展低碳经济的大局势接轨,就当前环境保护税及提高能源利用率方面的问题,对税收制度进行整改,完善税收体制,以达到鼓励企业节约利用能源及保护环境的目的。其次,企业在向低碳经济转型中可能遇到的资金短缺、采购、土地申请等多方面的问题也应得到政府的充分支持与帮助。最后,政府应调整考核方式,不应以GDP高低来判定业绩的高低,在考核中应强化如环境保护等指标,可以采取单位GDP的能源消耗、环境质量及公众满意度等复合性指标,使用绿色GDP考核制度。
(二)行业方面
浙江省制造业要全面升级,从传统低端的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现代制造业升级转型。依靠高新科技全面提升制造业竞争力,提高产品质量和整体性能,创造自主品牌,从而实现制造业结构层次的整体提高,创建低碳高新技术行业聚焦的区域经济体制。加强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加大研发投资力度,由传统的“三来一补”加工产业升级到自主研发产业。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信息科技等新兴产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产学研高度结合的高新科技创新体系。
(三)企业方面
浙江制造企业应根据企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重新制定发展战略,抓住机遇,提升企业竞争力,由“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从“高碳”走向“低碳”,从而化危为机,一举将企业发展壮大。新的低碳转型发展战略可以包含以下几方面。
1. 加强低碳技术创新
技术是制造企业的血脉,技术创新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制造企业的竞争地位,只有拥有高精尖端先进技术的制造企业才能获得长远的发展,名列行业的前茅。后危机时代,国内外竞争愈演愈烈,制造企业必须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加强产品的研发力度,依赖技术创新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 强化低碳营销创新
金融危机后,浙江制造企业出口急剧下降,行业呈现衰退迹象,产品需求大大降低,这对企业营销提出了新的挑战。在产品低碳创新的同时,营销低碳创新也是关键。后危机时代,浙江制造企业应在低碳营销管理与创新方面进一步加强,积极开展电子营销、激励营销、文化营销、双赢营销、服务营销及借势营销等全新的营销模式,加强宣传和推广企业的正面形象,营造低碳创新产品的市场和需求,不断扩大低碳消费人群,打响企业的知名度,从而提高销售额,改善盈利能力。
3. 加强低碳管理创新
后危机时代,浙江制造企业要广泛吸取教训,优化企业管理体制,建立以人为本、低碳高效的弹性管理制度,引进国内外的管理人才,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精简管理队伍,节省管理开支,减少管理费用,提高管理效率。结合中西方管理模式的优点,提高企业管理团队的管理水平,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减少运营成本。
4. 扩大规模
后危机时代,浙江制造企业可以通过并购等方式重新调整企业的价值链,致力于发展企业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加速企业在核心竞争力产业的规模扩张,加快发展。减少企业在其非核心产品上的投入与多元化经营,降低风险,减少资源浪费。用优质资产替代不良资产,用低碳经济代替高碳经济,充分利用危机后的良好时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实现规模效应,向绿色、创造型企业转型。
5. 加强人才引进与培养
后危机时代,浙江制造企业应搜罗国内外高科技人才,以较好的待遇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以增强制造企业的研发实力,提高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与此同时,在企业内部针对新老员工,应组织开展员工培训,让员工掌握最新的技术,激发员工的创新能力,提高员工的整体水平。培养一批优秀的管理、营销、研发、售后服务及资本运作等人才,完善员工激励制度,为企业低碳转型打好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参考文献:
[1]宫广东,周健.我国低碳经济研究综述[J].北方经贸,2011(08).
[2]付加锋,刘小敏.基于情景分析法的中国低碳经济研究框架与问题探索[J]. 资源科学,2010(02).
[3]王晓霞.国外低碳经济发展情况及对我国的启示[J].科技创新导报,2010(26).
[4]余海永.试论低碳经济时代中国如何实现低碳经济[J].社科纵横,2010(09).
[5]聂丽曼,刘剑锋.我国低碳经济发展途径的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0(28).
篇10
关键词:低碳经济;L-P指数均值分解法;效率份额;结构份额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3-0119-04
产业结构的调整将有利于节能减排工作的推进和发展低碳经济。而广州是以制造业、加工业为主的高碳产业经济体系,由于能源紧缺,使得其不得不进行产业结构重整。虽自2007年以来,广州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成效初显。但通过大量的文献梳理其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路上依然存在对资源综合利用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技术水平和工艺装备落后、资源综合利用基础薄弱等问题。
为了检验“产业结构的调整将有利于节能减排工作的推进和发展低碳经济”研究假设,课题组选择广州在转变发展方式和发展低碳经济最具有代表性的广州为例,运用L-P因素分解法从结构份额和效率份额来证实研究影响广州单位GDP能耗下降的主要因素。
一、广州市低碳经济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广州市低碳经济发展现状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成效初显。“十一五”期间,广州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加快推进省现代产业五百强项目建设。据广州市政府门户网,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0—2010)可知,在2010年间,广州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元大关,达到10 604.48亿元,同比增长13%。三次产业结构为1.8∶37.2∶61。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完成增加值189.05亿元、3 950.64亿元和6 464.79亿元,分别增长3.2%、13%和13.2%。其中,三次产业结构更优,2010年,广州市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上年的1.9∶37.2∶60.9变为1.8∶37.2∶61,第三产业比重上升0.1个百分点。2007年以来,广州市第三产业增速均快于全市GDP增速。2010年,第三产业增速比全市GDP增速略快0.2个百分点。另外,三大支柱产业支撑作用明显。在汽车和电子制造业的带动下,三大支柱产业领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支撑作用明显。2010年,全市三大支柱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6 649.56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45.17%;同比增长23.3%,快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平均增速5.7个百分点,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57%,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0个百分点。工业高技术产值比重提高。广州以全国创新型试点城市为契机,高水平规划并推进中新知识城、南沙新区、广州科学城和广州国际生物岛等重大区域的发展,着力推动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努力提高城市竞争力。2010年,广州实现规模以上工业高技术产值2 243.69亿元,同比增长31.5%,增速快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平均增速13.9个百分点;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15.24%,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投资进一步向第三产业倾斜。2010年,广州市一、二、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上年的0.13∶20.5∶79.37变为0.11∶19.18∶80.72,第三产业比重提高1.35个百分点。“退二进三”和“三旧”改造工作取得明显成效。2008年以来,广州市全面推进“退二进三”工作,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并结合“三旧”(旧城镇、旧村庄、旧厂房)改造工作,开发创意园区,发展现代服务业项目,促进中心城区功能布局优化调整,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由此可见,发展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成效初显。
此外,狠抓节能降耗成效明显,预计“十二五”时期,广州市单位GDP能耗变化(见下页图1),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0%左右。
(二)广州市发展低碳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1.现广州市发展低碳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1)对资源综合利用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广州部分企业没有从战略高度认识资源综合利用的重要性,仅作废物处理措施,导致未充分利用的废物排放到环境中,增加了环境热污染。(2)技术水平和工艺装备落后。广州企业普遍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装备,对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共性和关键技术开发不够,综合利用产品的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竞争力不强。(3)资源综合利用基础薄弱。以往广州企业将技术发展的重点主要放在工艺以及设备的节能降耗上,而对于发电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作为无用物甚至是废物处理。
2.广州市发展低碳经济将进一步面临的新问题。广州是以制造业、加工业为主的经济体系,也就是说是一个高碳产业体系,但能源的紧缺,使得广州不得不进行产业结构重整。但政府和企业对低碳经济是我市未来发展转型升级的制高点认识不足,导致缺乏低碳规划、对科技研发和应用成果转化的投入不足,对低碳新兴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缺乏有效激励和融资机制,未能对全社会强化培育低碳生产、低碳消费、低碳生活的理念等。
广州经济虽正在复苏,但金融危机的影响远未消除。“三大压力”(地大人多、资源紧缺,环境任务压力大、保“8%”经济增速压力大)和“三大阻力”(产业结构不合理;可再生能源比重过小;认识水平不到位)正在制约可持续发展。广州迫切需要在节能减排和加快发展之间创出新路,有效协调“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和“保民生、保稳定、保环境”之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结构分解分析法(L-P因素分解法)的基本思路
孙天晴在《基于结构分解分析法的L-P指数均值分解法的实证研究》一文中,基于结构分解分析(SDA)方法,提出了分解单位GDP能耗变化中结构份额和效率份额的Laspeyres~Passehe指数均值分解法(L-P指数均值分解法)。通过实证研究得出该分解方法不仅能够消除分解残差的存在,而且解决了现有结构分解方法(SDA)中存在的双偏现象,能够很好地反映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单位经济产出能耗中的结构和效率份额。本文借鉴孙天晴结构分解分析(SDA)方法,采用基于结构分解分析方法的L-P指数均值分解法来研究产业结构的变化对能源消费的影响。
上述能源强度变化的结构份额公式和效率份额公式分别表示从基期t=0以来,到t期所发生的能源强度变化总量中,经济结构变化和能源利用效率分别提高的贡献率大小。当两者为正值,表明结构变化和能源利用效率的影响与能源强度变化方向是同向的;两者为负值时,表明其影响与能源强度变化方向是相反的。
三、数据获取及计算
由上文的公式1和公式2可以计算得到广州市2003—2010年单位GDP能耗变化的结构份额和效率份额(如表1所示)。
从图2可知,在2003—2010年间,效率份额均为正数,平均达到102.2%,表明广州市单位GDP能耗的下降主要归功于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而结构份额在2003—2010年间有四年为负数,平均只有-3.14%,表明广州市产业结构的变化阻碍了单位GDP能耗的下降,需要对产业结构进一步进行调整。
四、三大产业对降低单位GDP能耗的贡献
从以上分析可知,广州市在2003—2010年间单位GDP能耗下降主要归因于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而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成为阻碍单位GDP能耗下降的主要原因。因此,有必要明确三次产业的结构和能源利用效率分别对单位GDP能耗变化的影响。对单位GDP当期贡献率可以使用L—P指数均值分解法中的分产业结构份额和效率份额的计算方法。
由公式可以计算得到广州市2003—2010年三大产业对单位GDP能耗变化的结构份额和效率份额(如表2所示)。
(一)结构份额
从三次产业的结构份额比较(见表2)看,第一产业在2003—2010年的结构份额只有2004年为负,其余为正,但是年均仅为2.63%,从总体上来看对降低总体单位GDP能耗作用不大。
第二产业的结构份额在2003—2009年间只有2003年和2006年为负数,年均为18.25%,对促进单位GDP能耗的降低起了主要的作用。从2006年以后,第二产业的结构效率较之前有所下降,主要是由于广州正处于大力发展重工业的时期,对能源的需求旺盛,这对节能降耗工作的实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第三产业在大多数年份的结构份额均为负数,阻碍了单位GDP能耗的降低,广州在未来的产业结构调整中需要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二)效率份额
从三次产业的结构份额比较(见表2)看,第一产业在2003—2010年的结构份额,只有了2004年、2005年和2008年为正数,但年均只有1.81%,对单位GDP能耗的降低作用不是很大。
2003—2010年间(除2004年、2005年和2009年、2010年外)第二产业结构份额在整体效率份额中所占的比重超过70%,在整个期间平均达44.3%,说明在推动广州能源强度下降的效率份额中,主要是来自第二产业能源利用效率的提升,而且在2007—2010年间连续四年为正数,这与广州市加大对第二产业的技术投入和贯彻执行节能降耗的政策不无关系。
第三产业在2003—2010年间的效率份额都为正数,表明它对能源利用效率提升也起到了一定正向作用,但在2006年以后其作用逐渐降低,对单位GDP能耗的影响越来越小,广州尚需要加大对第三产业的节能投入。
五、研究结论
1.在2003—2010年间,效率份额均为正数,平均达到102.2%,表明广州市单位GDP能耗的下降主要归功于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而结构份额在2003—2009年间有四年为负数,平均只有-3.14%,表明广州市产业结构的变化阻碍了单位GDP能耗的下降,需要对产业结构进一步进行调整。
2.2003—2010年间(除2004年、2005年和2009年、2010年外)第二产业效率份额在整体效率份额中所占的比重超过70%,在整个期间平均达44.3%,说明在推动广州能源强度下降的效率份额中,主要是来自第二产业能源利用效率的提升,而且在2006—2010年间连续五年为正数,这与广州市加大对第二产业的技术投入和贯彻执行节能降耗的政策不无关系。第二产业的结构份额在2003—2010年间只有2003年和2006年为负数,年均为18.25%,对促进单位GDP能耗的降低起了主要的作用。从2006年以后,第二产业的结构效率较之前有所下降,主要是由于广州正处于大力发展重工业的时期,对能源的需求旺盛,这对节能降耗工作的实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3.第三产业在2003—2010年间的效率份额都为正数,表明它对能源利用效率提升也起到了一定正向作用,但在2006年以后其作用逐渐降低,对单位GDP能耗的影响越来越小,广州尚需要加大对第三产业的节能投入。
4.通过L—P指数均值法,我们知道广州市单位GDP能耗的下降主要归功于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行业的能源效率的提高,而且工业能耗占我省全社会能耗的60%左右,这一比重决定工业单位能耗的高低对单位GDP能耗高低起关键作用,产业结构向高级化的演进,对降低全市工业能耗起了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马胜利,陈茂濠.低碳经济与广东省能源行业的选择[J].上海电力,2010,(3).
[2] 毛如柏,冯之浚.论循环经济[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10.
[3] 诸大建.从可持续发展到循环型经济[J].世界环境,2000,(1).
[4] 张仁寿,王利文,张亚芬.提高生态工业循环企业资本边际产出的探讨[J].广东社会科学,2006,(5).
[5] 牛文元.低碳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突破口[N].中国报道,2009-03-19.
[6] 贺庆棠.低碳经济是绿色生态经济[J].中国绿色时报,2009-08-04.
- 上一篇:绿色低碳建筑技术
- 下一篇:振兴美丽乡村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