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涝灾害解决措施范文

时间:2023-12-28 17:40: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洪涝灾害解决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洪涝灾害解决措施

篇1

关键词:广饶县;洪涝灾害;成因;措施

中图分类号: P333.2 文献标识码: A

1 基本概况

广饶县南北长46.2公里,东西宽60.1公里,行政区域面积1137.8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1.76万亩。县境内,地势西南高东北底,地面高程在29.0—1.6米之间。水系分布以小清河分洪堤为界,以南为小清河流域,支流多以南北向汇入小清河后入海,流域内地势比降大,受山洪暴雨影响,汇流急,易积涝成灾,农田灌溉南部以井灌为主,北部以引河灌溉为主;以北为支脉河流域,支流多以东西向交汇入支脉河后入海,流域内地势平缓低洼,地下水位高,受海潮影响,洪涝灾害频繁,农田灌溉以引黄、引河为主。

广饶县属温带季风型大陆气候,四季变化分明,春季气温回升快、降水少、风速大、气候干燥;夏季气温高、湿度大、降雨集中、气温湿热;秋季气温急降、雨量骤降、秋高气爽;冬季雨雪稀少、寒冷干燥。多年平均气温12.6℃,极端最高气温41.5℃,极端最低气温-23.3℃.多年平均风速2.9m/s,实测最大风速28m/s。多年平均降雨量562.2mm,多年平均蒸发量1796.56mm。降雨与蒸发年际变化较大。时空分布不均,旱、涝、汛、风暴潮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是制约工农业及城乡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多年来,广饶县人民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兴修水利,狠抓抗御自然灾害的基础工程建设和防范措施的完善,修建、疏浚、治理了以12条主要排水河道,2座平原水库(中型),10座拦蓄滞洪闸坝和3条防潮堤为骨干的防洪除涝工程体系,农田防洪除涝综合治理措施不断完善,防灾减灾能力不断提高。

2 历年洪涝灾害状况

据记载,建国前广饶县洪涝灾害主要来自于黄河和山洪,1856—1937年间,黄河决口25年次,有8次流入广饶县;淄诃大的山洪广饶县成灾4次,其余11次主要是境外客水流入所致。解放后,1964年小清河、支脉河、淄诃、阳河流域暴雨成灾,境外客水下泄,内涝成灾,河水无不漫溢,全县5.67万公顷土地受灾,损失严重。1996年支脉河、小清河流域普降大暴雨,支脉河倒灌漫溢,花官、陈官、丁庄三乡镇1.7万公顷农田受灾,27个村2.6万人被水围困,倒塌房屋4000余间,损失严重。

广饶县涝灾约5—6年一遇,以夏涝、夏秋连涝较多较重,春涝较少。有记载的43年次大涝中,夏涝较重的年份有1961、1962、1964、1974、1978年,其中1964年为历史罕见。年内春雨不断、夏雨暴猛、秋雨连绵;09年5月10日大到暴雨,历史同期罕见,花官、陈官、丁庄三乡镇农田积涝面积达11.7万亩,损失较为严重。

3 洪涝灾害的成因

由于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季节变化气候影响和地理位置、地势条件等因素影响,广饶县洪涝灾害的形成主要是由境外客流、河道漫溢决口、海水倒灌、暴雨急聚所引起决定了广饶县洪涝灾害以夏季发生多见,秋季极端性突发灾害时有发生。[1]南部的大王、李鹊、广饶街道、稻庄、乐安街道等乡镇(街道),多以山洪、暴雨连续降雨积聚下泄,防御不利而成灾;北部的花官、陈官、丁庄及东部的大码头等乡镇地势低洼多以境外洪水下泄、漫溢倒灌,暴雨连续性积聚,受海潮顶托影响,洪涝、渍涝、风暴潮倒灌,强排能力低所形成。

4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防洪除涝工程标准低。广饶县现有主要防洪除涝工程多是六、七十年代所建,设计建设防洪除涝标准多是三至五年一遇,仅有小清河、支脉河、淄河中上游段、预备河、武家大沟等干流河道按二十年一遇防洪,五年一遇除涝标准进行了疏浚治理,但仍存在建筑物不配套,堤防不达标,下游河道未治理的问题,现状只能防御一般洪水,难以适应抗御极端性洪水灾害的发生。

(二)防洪除涝工程老化失修,淤积严重,阻水障碍多。由于受资金投入等方面原因制约、工程设施维修养护不及时,老化、退化,淤积严重,特别是支脉河马楼闸以下,淄诃大营村以下,及跨县区以上的河道边界河段淤积阻水问题极为严重。近年来,南部季节性河道行洪道内植树、占用公路边沟,建房经营的问题给行洪排涝设置了阻水障碍。降雨与蒸发年际内变化大,时空分布不均,旱、涝、汛、潮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是制约工农业及城乡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三)农田排水体系不配套,强排能力低。近年来农田排水沟渠灌排混用,致使排沟淤积、乱扒乱堵,排水功能降低的速度加快,原有的小沟通大沟,小沟通大河的排水体系难以实施。行洪渡汛期间干流河道要上游洪水下泄,下游受海潮顶托,加上河道淤积阻塞的影响,高水位行洪,支流内涝排不出,河水满溢倒灌,强排措施能力低的问题,是造成农田积涝成灾的主要原因。

(四)一家一户各自为战,人水争地,围垦造田,水患意识淡化,只顾眼前经济利益,忽视长远社会效益的问题,影响制约着农田防御洪涝灾害的进行。

(五)防洪除涝社会保障化体系薄弱,经营投入单一,设施保护滞后,极端灾害应急反应处置能力还不能完全适应,避险防灾、抢险救助装备有待加强。

5应对措施及建议

(一)全面规划,增加投入,综合治理,提升防洪除涝基础设施标准。按照“全面规划、统筹兼顾,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采取财政投入,社会筹集,受益者按比例负担的资金投入方式,本着“先急后缓,分期逐年实施”的办法,逐项综合达标治理,提升防汛除涝基础设施标准,以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极端洪涝灾害防御的需要。

(二)理顺完善防洪工程管理维护体制,建立健全维护管理运行机制。落实养护维修管理队伍和经费渠道,强化工程设施养护维修管理,不断更新、配套,维修老化退化病险工程设施,切实解决好河道淤积、填堵和清障问题,确保行洪排涝畅通。

(三)加快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改善生态环境。以水土保持治理措施为主,重点抓好水网绿化,植树造林。以小流域为单位,实行水、田、林、路全面规划,综合治理,提高土壤和植被的含水和保水能力。[2]根据广饶县地形的具体特点,选择植被差的降雨量大地方进行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四)调整农业布局与种植制度,构建避洪、耐涝复合高效生态系统。依托资源优势,从防灾、抗灾、减灾增收和不损坏生态功能的战略目标出发,根据生态工程原理与水边湿地景观结构,把地理学研究空间关系与生态学研究结构功能所用方法结合起来,进行适应洪涝灾害发生规律的避洪、耐渍适应型景观生态设计,分别建立适应浅水水体和渍害田的多种复合高效生态工程模式,在生态承载力范围内,大力发展特色产业。[3]

(五)按照“分级分部门负责”的原则,落实责任,对小流域进行田、林、路、水综合配套治理,切实解决灌排沟渠混用、乱扒乱堵,工程设施功能降低、报废快的问题。在北部主要排水河道两岸,重点支流入口和低洼地域增设强排泵站,提高应急强排能力,切实解决农田积涝成灾问题。

(六)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宣传教育,依法维护管理、保护防洪除涝工程设施,落实“三预”(预防、预警、干预)措施,推广抗涝作物品种,提高广大干部群众水患意识,促进防洪除涝设施安全运行和团结抗灾,维护大局,减少洪涝灾害损失。

参考文献:

[1]王宗敏,张杰,赵红领,杨海波.城市暴雨内涝计算中降雨插值算法的选取[J]. 人民黄河. 2012(08)

篇2

关键词:城市洪涝,原因,举措,分析

引言:城市洪涝灾害的出现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城市规模的扩张使得洪涝灾害的比例逐渐增加,尤其是大型城市的防洪排涝能力更是直接关系着城市在洪涝灾害面前的抵抗能力,因此从城市设计层面就必须重视防洪排涝的规划,避免出现排涝体系与城市给水体系交叉的现象,避免防洪能力过低的现象。本文从城市洪涝产生原因及应对洪涝的举措入手,探讨城市防洪排涝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1 城市防洪排涝规划概述

防洪排涝最初的意义特指在农业种植过程中抵御洪水冲击农田、排出降雨产生的大量农田积水。而城市规模的扩大使得城市中的降雨接收面积和给排水系统的负担不断加大,因此城市也更加容易出现洪涝灾害,为此城市必须针对自身的城市布局和环境特点规划防洪排涝系统,确保城市内部不会因大量积水和洪水影响正常的居民生活。在国内尚未出现统一的城市防洪排涝规范,因此各个城市对防洪排涝的定义并不相同,在防洪排涝规划方面的重视程度也不一样,这为城市的防洪排涝功能埋下了隐患。从理论层面来看,城市防洪排涝包括防御洪水和排出积水两个方面,防洪是指针对城市周边因暴雨、山洪、泥石流等灾害涌入城市大量流体的现象修建的防御设施,排涝则是针对城市内部因降雨等情况产生的大量积水而言,主要目的是修建各类排水设施。与农田防洪排涝不同的是,城市防洪排涝要求在任何时间段内都不可以出现积水淹没的情况,而农田是允许存在一定时间的农田淹没期的。

2 城市洪涝灾害成因

城市防洪排涝需要系统性的进行规划,不能简单的修建一些排水设施和防洪障碍物,要根据城市季节性降雨的变化以及周边地质灾害出现的可能性来有针对性的规划,尤其是地下管网的规划以及地面防洪堤坝的修建,都必须与城市规划相结合进行考虑,比如北方的降雨季节性明显,且城市的地下给排水管路过于窄小,这就要求在安装排水泵的时候慎重选择位置,避免大量闲置设施。比如南方的地下管网较为密集,降雨持续性强,就可以充分利用地下管路来实现城市各个低点积水的排出。城市洪涝产生的原因有多种,主要原因如下:

2.1 地势

一般来讲,平原地区的城市洪涝灾害以内涝为主,周边并不具备形成巨大洪水的自然条件,但是大量的降雨会在城市内部的低点形成积水,因此平原地区城市的排涝是重点,比如近些年北京多次在大暴雨中出现内涝现象;山区城市最大的威胁则是洪水,周边的高山和陡坡容易在降雨过程中形成洪水。

2.2 排涝排水系统不完善

缺少完善的排涝沟系,城市扩建时未能预留排涝通道同时现状排涝河道断面不足,淤积严重,排水能力低。

2.3 排水系统出口过高

排水系统的主要目的在于将城市低位的积水排泄至城市附近的河流、湖泊,但是如果城市将排水系统出口设计过高,比如出口位置的水位长期高于排水系统,那么就容易出现积水无法排出甚倒灌的现象。

2.4 城市化带来的影响

在城市建设发展中盲目与水争地,使河道变窄,湖泊变小,导致蓄洪、滞洪面积缩小,泄洪能力和湖泊调节洪水能力降低,而这些与水争地的建设项目往往是涝灾易发区;比如济南的小清河两岸原来有许多滞蓄洪水的农田、洼地、池塘,现在绝大多数己被填平盖房,大大减少了滞蓄水量,使得小清河洪水位升高,对支流河道形成顶托,大大影响了城市洪水的下泄。

同时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不断扩大,使地面硬化率提高,增加了径流系数,从而加大洪水量,导致积水现象严重。如绵阳城区的建设速度快,城市的雨水净流量总和不断增加,城区的排涝系统面临的压力也就越来越大。

3 城市防洪排涝对策

根据城市洪涝产生的原因分析,可知城市防洪排涝应充分利用地势优势,尽量减少防洪排涝设施的修建、提高防洪排涝效率。具体措施如下:

(1)完善防洪、排涝沟系,提高河道防洪、排涝标准并进行拓宽改造,尤其针对城市内部的低洼地区要理顺排涝系统,以打通排涝通道,使涝水顺利排出。城市的防洪排涝系统应定期检查,并根据城市规模的变化调整设计。

(2)高水高排,采取修建截洪沟,加大收水设施,拆除棚盖等多项措施将高地势雨水排入山洪沟或河道,避免地势高的雨水顺道路排入低洼地区,尽可能减少低洼区的汇水面积,降低积水量。将各个区域的积水相互分割进行排出,能够有效的降低洪水的整体危害,也能够降低排水系统的负担。

(3)低水低排,为确保低洼地区涝水顺利排出,针对排涝河道的主要出口流量大、水位高的特点,必须重视水位高程衔接,根据外河排涝水位和现状地面标高,确定河道自排或泵排方式;此外各低洼区应结合现状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提高地面标高或增设泵站等排涝措施。

(4)应对超标准涝水的措施:首先是将洪涝分流,同一个城市周边的洪涝源头可能有多个,因此一旦出现洪涝灾害,应尽可能的将各个区域的洪涝分割,通过各区的排水系统单独的排出,避免汇合的洪涝造成更大的损失;二是在排水系统的出口设置防止洪水倒灌的装置,加装大功率的排水泵,提高排水效率;三是要在城市周边设置蓄水区,主要目的在于将山区的洪水阻隔在蓄水区,或是起到减缓洪水速度的作用,同时在城市内涝时,也可以讲蓄水区作为主要的排水区。

(5)对于解决市区局部地区积水问题的重要措施是完善雨水管道系统,按排雨标准扩大雨水管沟断面,加大雨水收水设施建设,重视雨水设施的管理养护,改善道路行洪、积水的局面。

结语:我国在城市防洪排涝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由于固有城市布局的限制和城市规划领域技术的制约,导致许多城市的防洪排涝能力都不足以满足当前城市发展的需求。虽然当前国内在防洪排涝方面已经制定了相应的规范,针对性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但是距离国际先进水平还有较大的差距,需要不断的探索和针对国内城市规划实际来强化城市防洪排涝能力。

参考文献

[1]于琪洋.加强城市雨洪资源利用,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J].水利发展研究,2002,2(3):12-14.

[2]谢华等.城市化地区市政排水与区域排涝关系研究[J].灌溉排水学报.2007,(5):lO-13.

[3]鲁航线等,城市防洪、排涝及排水三种设计标准的关系初探[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7,(11):64-66.

篇3

关键词:内涝灾害 排水规划 发展

城市内涝灾害问题给人们的生活造成很多不便,这主要是因为城市内排水不畅的原因造成的。而且涝灾害现象在大城市出现的比较多,人们的日常出行受到了阻碍,也影响了城市美观性。所以有关部门必须对该问题进行重视,加强对城市排水系统的规划,为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一、 城市内涝灾害成因剖析

城市内涝灾害产生的原因有很多,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大不便。城市内涝灾害产生原因主要是因为排水系统补偿以及大规模的城市建设造成的。所以有关部门在对内涝灾害进行整治时,必须要了解一下内涝灾害形成的原因。

(一) 气候的变化带来了大范围的降雨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给全球的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气候的稳定也伴随着大量的降雨。这些雨量通常都很大,导致了城市积水的现象。尤其是在夏天,在雨季到来的时候,很多城市都出现了内涝灾害,给城市的排水系统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所以大规模的降雨是导致内涝现象的重要原因。在工业发展的同时也要注意对环境的保护。

(二) 河流的蓄水能力减弱,抗洪能力不强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对土地面积的占用率已经达到了高峰,甚至打破了环境的平衡。很多蓄水的合理沿岸都进行了规划和建设,这些建设的方式,降低了河流的蓄水能力,同时也容易给河岸的居民的生活带来很多的不便,所以在对城市进行规划的过程中,要考虑到河流的真正作用,不要盲目的建设,要注意生态的平衡。

(三) 水循环系统遭到破坏

城市化的发展对破坏了原有的排水设施。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规模的扩大,增加了土地的占有率,一些城市在规划中把原有的排水设施取消了,建设了其他的基础设施,这就是使得在雨量大的同时城市的排水系统不能发挥充分的排水作用,导致原来的排水循环系统遭到了损坏,出现了城市内涝的现象,这也不利于城市化的建设。

(四)地表水的流向发生了变化

城市内涝形成原因中,地表水流向的改变也成为重要的原因。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化的人口密集度也逐渐增大,对水资源的使用一较多。对水资源的大量使用造成了地地面的沉降,原来的地表水流动的系统被打破,高处的地表水向发生沉降的地表流入,这也就使得市中心存在很多的内涝现象。在雨季到来的时候,大规模的降雨也会滞后在城市中,并不会向城市两边的扩散,造成了城市的内涝灾害。

(五) 排水管网的设计不符合规范

排水系统的功能受到设计方法的制约,如果城市的排水系统的设计不合理,那么该城市的排水系统就很容易瘫痪,在雨季到来的时候,不能及时对雨水进行排除,造成了内涝现象。城市的排水环网的规划设计通常要考虑到城市的实际发展现状以及城市的地理结构等等,必须从全局出发,对社会中的各方面因素进行考虑。因为我国城市的排水管网的规划受到经验主义的制约,很多城市的管网规划设计都没有结合城市发展的实际,给我国城市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阻碍,所以一个合理科学的城市管网的设计对我国社会的发展十分重要。

二、排水规划的发展趋势

通过对产生内涝问题的分析,我们知道造成城市内涝问题的最主要原因是城市排水规划的不合理性。随着我国城市化的不断推进,我国相关部门高度对城市内涝的问题越来越重视,制定了城市管网规划的相关标准和规范。城市的排水规划必须严格遵守相关的准则和要求,从城市的实际发展出发,对城市的地理情况进行仔细的考察,在原有排水管网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城市的排水系统。一个城市的内涝问题也说明的了这个城市的发展潜力不足,体现了城市规划的不合理性,没有结合城市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所以我国有关部门也明确的规定,在城市规划中必须重视对排水系统的规划,提高城市的建设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保持城市稳定发展的步伐。

三、应对城市内涝灾害的规划对策

(一) 做好排水规划

城市内涝防治是系统工程,不可能孤立的、光靠“工程配合”来解决,关键要和规划用地相结合;工程不再是配合,内涝问题也不可能全靠管道泵站来解决,而要在总体规划阶段合理确定排水系统的布局,优先解决排水去向和大通道;多专业协调联动,使规划能够顺应原有的自然水体,适应原有的自然蓄水和排水条件,符合千百年来自然界水循环的机理。因此,城市规划是内涝防治的顶层设计,做好排水规划是内涝防治的关键环节。

(二)构建大排水系统

内涝防治体系模式的选择要因地制宜。要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气候特征、受纳水体、气象水文等资料,根据地形条件和规划布局,综合确定系统构建方式,靠近大江大河大海的可以直排,缺水地区应采取蓄排结合的方式。例如澳大利亚采用的是防洪、大排水系统和小排水相对独立的模式,香港则采取的是防洪、大排水系统和小排水系统一体化的模式。

(三)树立新的设计理念

低冲击开发(又称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理念起源于1990年代的美国,其基本原理是在人工系统的开发建设活动中,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冲击和破坏。低冲击开发理念、可持续发展排水系统和水敏感性设计都强调城镇开发应减少对环境的冲击,其核心是基于源头控制和延缓冲击负荷的理念,构建与自然相适应的城镇排水系统,合理利用景观空间和采取相应措施对暴雨径流进行控制,减少城镇面源污染,使区域开发建设后尽量接近于开发建设前的自然水文状态。

(四) 逐步建立雨水影响评价与内涝风险评价制度

雨水影响评价与内涝风险评价制度是进行雨洪管理的依据,为了有效地进行洪涝风险管理,需要了解洪涝灾害的影响范围和程度,了解洪涝水灾的类型和成因、发生概率、发生范围、持续时间、深度和速度等方面的特征;同样重要的是,还要了解洪涝灾害可能发生的地点和方式,以及洪涝灾害发生后可能受到影响的人员和财产损失,以有效制定应对措施和确定措施的优先级别。

四、结语

目前排水规划面临很多难题,例如标准欠缺、城建系统和水利系统统计手段、计算方法不衔接,甚至存在概念定义不清的问题。雨水规划的技术手段还需要实践的检验,技术指标、技术参数还需要进一步校核,规划到底怎么做还在探索中。面对严峻的内涝形势城市规划必须有所作为,也应当有所作为。■

参考文献

[1] 段志华. 城市排水系统的优化设计[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9(22)

篇4

关键词:防汛;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U698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我国是一个洪涝灾害频发的国家,有640多座建制城市不同程度受到江河洪水、台风暴潮、山洪泥石流以及暴雨内涝积水等各种类型洪涝灾害的威胁,每年都有百余座城市遭受洪水侵袭。随着城镇化的加快,城市暴雨洪涝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损失都越来越巨大。城市防洪排涝减灾任务越来越重,工作任重道远,在当前形势下,有序高效的城市防洪应急管理是实现城市防洪减灾目标的必要手段,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一县级城市防汛工程的现状问题

目前,县级城市的防汛防涝工程现状令人堪忧。由于城乡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城市人口规模剧增,给城市防汛工程增加了难度在工程方面,城市防汛体系没有跟上城市发展的步伐,规划设计滞后,致使城市排水系统承受巨大的排水泄洪压力,排水系统不同程度遭受破坏;在防汛思想认识上,没有防大汛、抗大汛的意识。以上种种原因使城市难以防御大的洪涝灾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灾害预测预报预警能力不足

近年,受全球气候变化、大规模城镇化运动以及“热岛效应”的影响,我国城市发生突发性灾害天气的频次显著增多。短历时局部强降雨致灾性很高,但其预测预报难度较大,给城市防洪带来很大挑战。许多城市水文、气象站网还不能及时准确地预报降雨强度和范围。城市范围不断扩大,大量地面硬化减少了渗水地面和植被,降雨大部分形成地表径流,改变了城市洪水形态。且城市地面大多比较平顺,雨后汇流快,雨水快速聚集,使得城市洪涝灾害预警更加困难。市政设施积水监测站点覆盖不全,难以及时掌握城市洪涝发生、发展状况,不利于及时预警信息。

(二)管理体制机制仍不健全

近年,一些地市成立了城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协调指挥全市防洪减灾工作,但这些城市同时设立城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和城市防洪指挥部,存在城区防洪工作多头管理的现象。防汛机构尚未延伸至基层组织,城市街道、社区和企事业单位等基层防汛机构存在人员和设施不足、岗位和职责不清等情况。城市防洪应急管理涉及水利、交通、电力、气象、城建、园林、市政、城管等多个部门,部分工作交叉重合,以上这些情况都容易导致城市防洪应急管理中出现职责交叉、衔接不顺甚至管理缺位。

(三)防洪防汛规划滞后

随着城乡一体化步伐加快,城区面积不断扩张,城市防洪安全保障与城市发展不够同步的矛盾日益突出,城市防洪排涝规划、建设跟不上城市快速发展的步伐,致使城市出现洪涝灾害时城市防汛工作一度陷入困境。

(四)防汛方面的资金投入不足

当前,县级城市防汛工程体系主要涵盖了城市排水系统、河道、防浪、堤防等,许多工程由于缺乏维护和加固,在防汛中成效不大。而对于县级城市来说,财政是防汛工程建设的拦路虎,往往由于财政问题而致使许多防汛工程建设停滞或者维修加固工程无法开展,有些县级城市没有将防汛工程建设经费纳入到财政预算当中。总之,财政问题是困扰县级城市防汛工程展开的一大屏障。

(五)防汛意识薄弱

一般情况下,县级城市发生大范围洪涝的可能性不大,加之防汛宣传的力度不大,市民在防汛方面的思想意识淡薄,存在侥幸心理,一旦遇到洪涝灾害时无法采取自救方法,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二 关于做好防汛工作的对策建议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当进一步完善城市防洪排涝工程体系,大力加强工程建设,尽快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排涝标准。在城市防洪应急管理方面,建议采取以下对策:

(一)提高灾害预测预报预警能力

改善监测手段,进一步加强城市水文、气象站网建设,优化布局,扩大监测范围。提高预报精度,进一步充实技术力量,更新仪器设备,改良预报方案。形成规范的城市气象、水文、防洪与排涝工程险情、洪涝灾情信息报告制度。科学预警,对江河洪水、山洪灾害、暴雨内涝、台风暴潮等不同灾害,合理划分灾害预警级别,设置简洁易懂的警示标志,便于公众理解并采取预防措施。增加预警信息的手段,提高信息频次,扩大信息覆盖范围,保障预警信息及时传达,为公众争取足够时间采取防范措施。

(二)建立城市防汛机构,健全各项防汛措施

成立县级城市防汛指挥部,有办公场所、交通工具、专职专业人员和办公经费等,严格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明确防汛领导责任,及时制定各项工作措施,认真开展汛前防汛检查工作,将防汛任务层层分解到每个人,并督导驻城市各单位防汛准备工作,对工作不力的予以通报批评,并纳入年度考核;参与城市规划,提出防汛工程建设要求;严格落实水利专家会商制;落实各项防汛工程措施;组织防汛队伍进行演练;积极争取防汛保障经费等。

(三)坚持防治相结合

所谓“防”,就是要在城区地势低洼、地下商场车库等易积水区域建设水文监测等预警设施,加强预警能力。建立以周边村庄为单位的防汛队伍,加强防汛物资及设备储备,定期开展防汛演练,确保险情发生的最短时间内展开自救工作,把损失降到最低。而所谓“治”是指要治理雨水管网排涝标准不高的问题。县级城市雨水管网建设的标准多数不高,而且使用多年,排涝能力大大降低。遇到强降雨,极易造成城市内涝。因此,每年汛前要组织人员对城市内排水管网系统进行全面的维修和检查,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以确保排水系统的正常运行。

(四)提高城市规划防洪排涝标准

城区总体规划应与防洪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土地利用等规划相互衔接、互相补充,形成一个完整的规划体系。要树立超前的防洪意识,结合城市发展,制定长远的防洪目标,特别是旧村改造、新城区建设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必须符合城市防洪规划要求,进行防洪风险评估。

(五)加大资金投入以保障配套设施建设

城市防汛工程设计规划应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城建规划与防汛工程建设要相互协调和配合,尽量保持二者建设的同步,排水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逐步实现雨污分流;对城市河道、水域、湖泊进行重新规划布置,适当开挖城市新河道、湖泊,增加城市水域面积,扩大城市水面率,使强降雨形成的地表径流迅速下泄;改造现有城市硬质化现象,通过铺设透水砖及保留部分原貌,加大地表径流入渗,经济条件好的县级城市远离市区新建部分小型水库,既有防汛功能,又能解决水资源紧张的现象;加强病险度汛工程的除险加固,河道疏浚、防洪堤防及防浪、防潮大堤等工程建设,是沿海、临河和山区县级城市防汛的重中之重。

(六)开展城市防灾知识宣传教育

利用报刊、电视、网站等各种媒体普及防灾避险知识,增强公众的风险意识。将城市防洪知识纳入中小学课堂教育,培养青少年的避险自救能力。适时组织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公众应对城市洪涝灾害的实战能力。通过专题网站、电视、广播、微博等形式,建立公众参与的城市防灾互动平台,调动社会积极性,共同做好城市防灾减灾工作。

结束语

城市防汛是关系民生的大事,做好防汛工程建设,减少强降水带来的损失,努力提高应对突发洪涝灾害的反应能力,保障广大居民的生命财产不受损害,确保县级城市安全度汛,平安度汛。

参考文献:

[1]陈雷.全面贯彻落实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 开创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事业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1-07-20

篇5

欢迎各位领导到天城检查指导工作。现将我县2005年汛期防汛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今年我县冬春、初夏干旱严重,目前已进入主汛期,大雨、单点暴雨天气突出,并且分布不均,局部地区暴雨成灾,洪涝灾害时有发生。

由于受偏西气流影响,6月28日20:00时左右,我县受系统主要冷锋切变的影响,全县大范围内普降大到暴雨,此次降雨历时2—3小时,强度大,致使我县竹园、卫泸、新哨、虹溪、朋普、弥阳6个乡镇相继发生严重洪涝灾害,造成705人受灾,倒塌房屋34间。农林牧渔直接经济损失1130万元,农作物受灾面积23160亩,其中,粮食作物8430亩、其他作物14730亩,农作物绝收2955亩、粮食作物绝收1740亩;公路中断5条,毁坏3千米,直接经济损失258万元;水利设施损坏堤防5处,直接经济损失5万元。灾害造成我县经济损失1393万元。

二、面临的困难

一是近年来气候异常,天气复杂多变,汛期强降水天气偏多,多局部暴雨天气,洪涝灾害发生频次高、危害程度重。二是病险水库多,我县116座水库,有58座带病运行,所以今年的防汛任务十分严峻。三是我县财力紧缺,仅靠县级财政难以承担对病险水利工程的除险加固费用。

三、采取的措施

针对存在的困难,我县的防汛工作立足防大汛、除大涝、抗大灾的思想,坚持全面贯彻“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全力抢险”的防汛方针,采取有力措施,积极防汛备汛,确保我县小坝塘以上水库安全渡汛,不垮一库一塘,努力减轻洪涝灾害损失,保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具体措施如下:

(一)明确职责,强化水利工程防汛安全责任

为加强对防汛工作的领导,强化防汛措施,保证各项水利工程安全度汛,县人民政府于6月10日专题召开全县防汛工作会议,回顾总结2004年的防汛抗旱工作,深入分析当前我县防汛抗旱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全面安排部署今年的防汛抗旱工作。会上,县人民政府与各乡镇签订了《二00五年防汛责任书》,落实以行政首长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为主要内容的防汛责任制,明确14件小〈一〉型水库、9件重点小〈二〉型水库、甸溪河河段和病险水库行政首长防汛责任人、技术责任人、岗位责任人。小〈一〉型、重点小〈二〉型、病险水库的防汛责任人、技术责任人、岗位责任人已在半月刊《天城》上公告;同时按照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4月28日前各乡镇都落实并公告了辖区内小型水库的防汛责任人;各村委会公告辖区内坝塘的防汛责任人;竹园、朋普两镇公告了辖区内甸溪河段的防汛责任人,接受社会的监督。层层落实,逐库到人,使各项安全度汛措施和责任落实到人。通过层层抓责任制的落实工作,使防汛工作做到有人抓、有人管。

(二)抓好汛前检查,及早消除水利工程安全隐患

4月下旬,县防汛抗旱指挥部组织四个检查组分别对全县中型水库、小〈一〉型水库、重点小〈二〉型水库及病险库塘的引、放水沟、放水闸、涵、溢洪道等设施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安全检查。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求各乡镇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处理,短时间内无法处理的,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措施,确保水利工程安全度汛。

(三)以防为主,做好水利工程安全防洪预案

为使汛期水利工程安全运行,减少洪涝灾害损失,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对全县的水利工程按照《天城县防汛抢险应急预案》(弥政发〔2003〕45号)进行应急抢险。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对中型水库、小〈一〉型水库、重点小〈二〉型水库及病险水库制定了一库一策、一库一案的防洪预案和度汛计划,并对雷打滩水电站的度汛计划和防洪预案作了审定,编制了湖泉生态园防洪预案,同时对部分干涸的库、塘进行清淤除障。

(四)储备物资,确保安全度汛

我县防汛重点主要是甸溪河竹朋段,防汛物资大部分用于甸溪河竹朋段河堤的坍塌修复处理,其次用于库塘、沟渠的修复。目前,县防汛办共储备102立方米防洪桩,2.5万条编织袋,其他零星物资由防汛抗旱指挥部成员单位县供销社储备备用;按防大汛、抢大险的要求,县级和各乡镇都落实了以武装部、民兵为骨干的防汛抢险队伍。

(五)抓好防洪工程建设

1、虹溪排洪遂洞工程。全长4084.21m,最大设计流量为每秒29m3/s,概算总投资2684.79万元,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努力,截止6月30日,完成隧洞进尺2852.87m,该工程建成后,可彻底解决排涝面积3500亩,排洪量241.72立方米,能有效地保护虹溪镇33000多亩烤烟、17000多亩水稻以及部分玉米、蔬菜等其他农作物不受洪灾袭击,减少受灾年平均经济损失749.95万元。

2、甸溪河竹朋段河道治理工程:甸溪河全长170km,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竹朋段,由于河道弯道大,坡度缓,淤积严重,阻水突出,只要有大的降雨,甸溪河沿岸就不同程度受淹,灾害严重时造成10多万亩农作物受淹。2004年改河三段,由原来的2.6km截弯改成了0.8385km,缩短了1.762km,建设溢洪闸7道,过流能力达500m3/s,共投资900多万元。

3、针对当前严峻的防汛形势,我县对病险小〈一〉型和小〈二〉型水库下达了蓄水计划,要求严格按计划蓄水,坚决杜绝擅自超汛限水位蓄水,有效预防水库险情的发生。

(六)密切注视水情、雨情的监测预报

自5月1日以来,县防汛办针对我县的防汛情况和天气的变化趋势,及时向县气象局、乡镇水务所、3件中型水库和小〈一〉型水库了解当地的降雨情况,每早8:00—8:10分收集整理各中型水库的蓄水量、入库流量和出库流量,尤家寨水文站、江边街水文站的江河流量情况,以及州县气象部门的气象信息。经整理分析后及时通知各乡镇防汛领导小组负责人,做好防灾抗洪的准备。

(七)加强值班管理,及时沟通信息

进入汛期以来,为保证防洪信息及时传递,各乡镇和中型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也相应成立了防汛领导小组,每天24小时值班,领导参与值班或带班。要求值班人员坚守岗位,不擅自离岗。做到密切监视水情、雨情、灾情及天气形势,一旦发生灾情,做到及时上报。县防汛办进行定期不定期抽查。当遇到重大灾情发生时,及时了解详细情况,提出处理意见和建议。

篇6

我县已开始进入一个丰水周期,特别是去年全县的降雨量就大大超过常年,今年春季的气候又比较异常,发生洪涝灾害的可能性很大,对此各级各部门和广大群众一定要充分认识到我县防汛严峻形势,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强化措施,我县地处全市防洪排涝的最下游,两大河贯穿全境,而与下游四县的边界防洪排涝工程,多年来未进行统一治理,淤积严重且人为设障,每年汛期我县受到上压、下阻,严重影响我县积水下泄。虽然近年来我县各级在水利建设中搞了一些防汛工程,防汛能力有所提高,但是在防大汛、排大涝、保安全方面仍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一是由于近几年没有发生过大的洪涝灾害,造成相当数量的干部群众防汛意识淡薄,水患意识较差,存在着严重的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对可能出现的洪涝灾害缺乏应有的思想准备,特别是部分基层领导干部缺少抗洪抢险的考验,对防汛工作不熟悉、不重视。二是境内的干流工程,多年来未进行过统一的治理,渠道淤积十分严重,堤防残缺不全,建筑物老化失修,抗御洪水的能力严重下降,对我县安全度汛构成非常大的威胁。三是近几年由于受税费改革和地方财力的影响,排涝工程的治理欠帐较多,普遍淤积严重,排涝不畅。特别是行政区划变更后,原有的排涝流域发生变化,致使规划缺少及时的调整完善,极易形成局部的涝灾。四是由于农民的大局意识不强,随意填沟造田、扩种地头地边、侵占公共排涝地域,田间排涝工程已所剩无几,全县地不通沟、沟不,农田排水无出路的问题十分突出。五是防汛资金投入的不足,物料储备大多流于形式,有其名无其实,造成防汛抢险物料严重不足。据专家预测,扎扎实实地做好防大汛、抗大涝的各项准备工作。

二、搞好防汛工程建设,清除阻水障碍

防汛工程建设是抵御洪涝灾害的基础,今年的防汛工作要继续按照防御建国以来最大洪水的标准做准备,确保度汛安全,努力减轻灾害损失,保证城乡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正常进行。需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县级骨干排涝沟渠的清淤。

沟和沟是担负排涝的重要沟渠,目前,由于淤积,排涝标准严重下降,已影响积水和污水的顺利下泄。为保证的排涝畅通,计划于月上旬,全县统一对其进行清淤治理。

1、沟清淤(结合部沟),工程长12公里,清淤土方万立米。

2、沟段清淤(结合部公路北),工程长6公里,清淤土方万立米。

(二)县乡度汛工程的清障和修复。

经县防汛抗旱办公室组织的度汛工程普查,我县排涝工程存在较多的阻水障碍、险工险口等度汛隐患。按照“谁受益、谁负担、谁设障、谁清除”的原则和行政区的划分,各乡镇、街道要按照县防指下达的清障修复任务,保证在月日前完成治理任务,由党委书记、乡镇长签字后,并以书面形式报县防指办公室备案。同时,对辖区内的乡(镇)村排涝工程进行一次详细的普查,将存在问题务必在大汛前解决。(年乡镇清障修复任务见责任书)

(三)突出田间排涝工程这个重点。

田间排涝工程是我县防汛排涝的一个薄弱环节,也是造成局部农作物受灾减产的重要原因。各乡镇、街道要以村组为单位,积极发动群众,组织强有力的田间工程突击队,打通地头沟、竹节沟、枕头沟,重点解决地不通沟、沟不、一块地一块天、田间排水无出路的问题。

(四)搞好城市排水管道的治理维修和排水渠道的清淤治理。

根据《防洪法》城市防汛由建设主管部门负总责的规定,县建设局在搞好城市防洪工程规划和建设的同时,汛前抓紧完成排水管网的清淤,清除阻水障碍,对低洼积水的区域一定要搞好排水管网的普查,采取措施,保证排水畅通。要从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入手,进一步修订完善城市防洪预案,确保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正常运行。

三、组织防汛队伍,落实好防汛物料

根据防大汛、排大涝的要求,各乡镇、街道要按照专业队伍和群众队伍相结合的原则,组织好防汛队伍。沿徒六乡镇,每乡镇组织防汛常备队人、抢险队人、后备队200人,负责辖区内两大河的抗洪抢险任务。

各级防汛队伍要明确专人负责,登记造册,落实到人,必须做到思想、领导、组织、物料、技术五到位,并明确各自的任务和责任,随时准备参加执行抗洪抢险任务。

各级防指和有关部门单位,要按照国家、集体、群众相结合的原则和“备而不集、用后付款”的办法,保质保量的做好防汛物料的储备,常备物料要专人负责、定点储存、定期检查,严禁挪用。防汛号料要按部门、单位、村户登记造册,落实地点、数量、品种和运输措施,保证备得足、运得出、用得上。

四、旱涝并防,防汛抗旱两手抓

旱涝并防是我们的基本经验。各级要在做好防汛工作的同时,牢固树立防大汛、抗大旱的思想,做到有汛防汛、有旱抗旱、防汛抗旱两手抓。要密切注视气象信息,在保证防汛安全的前提下,适时搞好河道、坑塘的调水、蓄水工作;高亢和地下水埋深较大的区域,要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拦蓄和利用降雨径流,补充地下水源,为防汛抗旱提供水安全保障。

五、明确职责,落实防汛责任制

防汛工作事关大局,各级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筑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防汛抢险的重要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立足于防大汛、抢大险、排大涝,坚持以人为本,科学防控,统筹兼顾,切实把防汛工作落到实处。

要认真贯彻落实《防洪法》、国家防总和省市防指的规定要求,全县各级要精心准备,依照“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乡镇、街道办的排水工程由县防指负责指挥调度,乡镇、村的排水工程由乡镇政府、街道办负责调度。

防汛工作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和分级分部门责任制。县乡政府主要领导对辖区内的防汛安全负总责,实行统一部署、统一指挥。分管行政领导是防汛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必须上岗到位,切实履行职责。各级政府要把防汛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坚持常抓不懈,定期研究。针对出现的新情况,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组织修订完善各类防洪预案。要认真落实县、乡、村三级领导包河、包洼、包管区、包建筑物的目标责任制,层层签订防汛安全责任书,做到责任到人,措施到位。

篇7

关键词:合肥市;一季稻;农业气象灾害;产量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7-0159-02

合肥市地处江淮腹地,海拔高差平均只有2~4m,是长江三角洲的组成部分。总体地势低平,水网稠密,是我国著名的水稻种植区,属于暖温带和亚热带过渡地区。合肥市是安徽省农业主产区之一,同时也是农业气象灾害多发地区。光照、温度、水分、风等气象要素是农作物及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必需因子,不同作物对不同气象要素的适应性不同,当气象要素的变化适合作物的正常生理活动要求时,可以看作是农业气候资源,当气象要素的变化超越作物的正常生理活动要求时,就成为胁迫,当胁迫严重到造成明显的经济损失时,就成为农业气象灾害[1]。农业气象灾害是合肥市一季稻生产过程中,对中后期产量造成危害和损失的重要因素。合肥市下辖肥东县、肥西县、庐江县、长丰县和巢湖市。从农业气候资源角度来讲,雨热同季,适宜水稻种植,因此4县1市均是重要的稻米产区。此外,小行政地域内,地貌多样,平原为主,兼具丘陵和湿地。优良的地理条件,导致一季稻成为合肥粮棉油作物中占比最大的农作物。近几年一季稻总产量相对稳定,个别农业气象灾害多发年份,产量波动明显。

1 合肥地区一季稻生产易受的农业气象灾害类型分析

合肥地区属于农业气象灾害多发地区,一年四季均有不同的农业气象灾害发生,但总的来说,能够造成对一季稻生产形成危害的,主要有以下几种:苗期连阴雨、移栽后干旱、分蘖拔节期洪涝、抽穗灌浆期高温热害以及成熟、收获期的连阴雨、台风等。不同的生育阶段,农业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都有评估指标与措施[2]。而从生产实际角度来看,合肥地区对一季稻生产造成重大影响的,尤以旱灾和洪涝灾害为主,这些农业气象灾害都在一定程度上对合肥一季稻生产造成了不利影响。

1.1 苗期连阴雨灾害的分析 合肥地区一季稻播种通常在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传统一季稻播种通常是在保证达到水稻播种的最低农业气象指标时进行[3](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2℃)。随着经济发展,有些农户为了方便外出务工,总是提前或就便播种。这容易导致一季稻播种出苗后,遇到4月中下旬的连阴雨天气并伴随低温,导致僵苗不发、低温冷害,轻则发育迟缓,重则烂秧。

1.2 干旱气象灾害的分析 合肥市是典型的江淮地貌,大的区域内总体地势平缓,但小行政区域内地形复杂。平原、丘陵等各类地形都有分布。地势总体平缓,南部多平原,北部是丘陵和低矮山地。合肥夹在淮河和长江两大水系之间,中间还有全国最大的内陆湖泊之一――巢湖,理论上水源充足,但实际江淮分水岭地区易旱易涝。最近几年时常出现干旱天气。干旱对一季稻影响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初夏旱影响一季稻及时移栽;伏旱影响拔节孕穗;秋旱影响扬花和灌浆成熟。近10a来一季稻典型干旱年份为1992年、1994年和2000年等。研究表明,合肥地区8月上中旬一季稻抽穗扬花时,如发生中等程度的干旱会减产5%~10%,严重干旱时减产10%~20%或以上[1]。

1.3 洪涝灾害的分析 合肥市一季稻受洪涝灾害的影响,多是梅雨季节汛期内短时强降水的影响或台风带来的强降水。由于时间短、强度大、排涝不及时导致,并与地形地貌关系很大。合肥市南部河网密集地带,地势低洼,排水不畅。短时强降水后,洪水聚集,容易导致水位迅速升高,排水不畅;或者水系水位高,短时间洪水难以排出,容易出现洪涝灾害。洪涝灾害不但影响一季稻,还可冲毁道路,影响到交通等。洪涝气象灾害对合肥地区一季稻影响不是很多,夏季雨水偏多或者特多,会形成洪涝灾害淹没稻田。比如2016年6月30日开始,合肥地区出现连续多日的强降水导致的洪涝灾害就是明显的例子。持续降水,大部分农田被淹没,同时光照不足,一季稻光合作用受阻,干物质积累减少;持续多雨天气还会使温度明显偏低形成凉夏,使得一季稻发育受影响,最终对产量的影响很大。而洪水淹没多日的受灾田块,常常水退后植株枯死,造成绝收。

1.4 高温热害影响分析 合肥地区一季稻抽穗灌浆多处于7月下旬至8月上旬,此时合肥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是盛夏高温季节。高温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显现[4],因而一季稻生产经常受到高温热害影响。高温对水稻植株的损害与水稻的生育时期、高温的强度、持续时间、高温期间夜间最低温度高低关系密切。随着新品种的推广,不耐高温品种减少。近年来,合肥偶尔出现局部地块发生高温热害。高温危害的敏感期为水稻盛花期。盛花期前或盛花期后影响较轻,应引导农民改变种植习惯,适当防御。

1.5 收获期连阴雨 从统计数据看,收获期合肥地区发生连阴雨灾害的频率低于江南而高于淮河以北。一季稻收获期集中在9月中下旬至10月上旬。在此期间,江淮地区总体来说多处于秋高气爽,多云为主天气,但也时常受台风影响,或大的环流形势导致的秋季连阴雨出现。如台风影响,容易造成成熟水稻倒伏不易收割,而连阴雨出现时,极易造成成熟稻穗发芽、病变或霉坏,造成成熟水稻的减产。

2 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对合肥市一季稻产量的危害

2.1 干旱对合肥一季稻及其他粮食产量的影响 对于合肥市农业生产,一季稻和小麦、油菜等对水源,尤其是灌溉水源的需求一直都是十分迫切的。灌溉水源的a充,基本依赖自然降水。合肥市农业生产总体而言,抵御干旱能力还比较脆弱。对于近年频繁出现的干旱天气,只能通过诸如调整种植结构等措施来解决。一年四季中,春旱影响不明显,合肥多种植冬小麦,头年秋季播种,油菜春季基本发棵,扎根稳固。总体地下水位较高,保证作物水分供应。伏秋旱影响显著,在地旱粮作物多处于需水关键期,如出现伏秋连旱,旱粮减产一般都在30%~50%,甚至更多。部分地区农村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导致全部靠自然降水来满足水稻生产用水所需。目前抵御干旱是合肥尤其是合肥以北江淮分水岭等地域近年面临的一个严重的课题。

2.2 连阴雨及洪涝对一季稻产量的影响 根据连阴雨出现时间及一季稻生育期重叠综合考虑,连阴雨主要危害一季稻早播苗及后期成熟收获。苗期容易导致烂秧,收获期导致收获困难,甚至减产。洪涝的出现,导致大量的农作物的根茎浸泡在水中,致使根茎腐烂,农作物死亡。对于一季稻来说,虽然是水生作物,但是过长时间的水淹也是致命的。对于合肥市乃至江淮地区,发生洪涝几率较大的通常也是梅汛期。此时期,一季稻多处于分蘖拔节,一旦受淹,短时间无法排水,会造成植株缺氧,即使水退后仍会导致植株死亡,绝收。

2.3 高温热害的影响 高温热害导致一季稻难以抽穗或者“花而不实”,失去活力,无法受粉,影响产量。近年来一季稻高温热害问题日益突出。合肥地区常常出现持续高温天气,部分正处于抽穗扬花盛期的一季稻严重受害。个别年份结实率下降10%~50%,稻谷减产明显。一季稻受害表现为最后3片功能叶早衰发黄,颖壳不闭合、畸形或炸裂,灌浆期缩短,千粒重下降,空瘦粒增加。高温对一季稻的影响是持续时间和高温强度的共同作用结果。从生育期叠合角度看,影响最显著的是孕穗期,其次是幼穗分化期,再次是抽穗灌浆期。

3 加强农业气象灾害预防建议

从合肥市一季稻生育过程来看,结合江淮地区天气形势特征,一季稻主要受干旱、洪涝、高温热害及连阴雨等几种农业气象灾害影响。而干旱、高温热害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大。可以算上是影响合肥市一季稻产量的主要气象灾害。洪涝及连阴雨等具有随机性,但都与大尺度天气形势密切相关。

在现阶段,各类农业气象灾害频发,如何趋利弊害,科学规避气象灾害,是当前合肥市一季稻生产与农业结构转化调整需考虑的重要问题。加强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建设,充分考虑已有研究成果[5-6],建议政府在一季稻种植方面,注重调整水稻生产面积与区域布局。根据不同的农业气象灾害特征,加强灾害的科研和预防工作。提高全民抗灾的风险防御意识是关键,在应对气象灾害的问题上,要做好灾害预防工作,其中准确及时的预报和服务是关键。同时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江淮地貌复杂,气候条件多样,气象灾害对一季稻影响也表现为多层次的,不同的气象灾害对一季稻不同发育时期的影响程度不同,要区别对待。加强农业气象灾害的研究和预防工作,提高预防灾害的能力,能够有效减少灾害给农业生产带来的损失。

参考文献

[1]于波.2013.安徽省农业气象业务服务手册[M].北京:气象出版社.

[2]高庆华,马宗晋,等,2007.自然灾害评估[M].北京:气象出版社.

[3]许昌觯2004.农业气象指标大全[M].北京:气象出版社.

[4]高素华,王培娟,长江中下游高温热害及对水稻的影响[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9.

[5]郭永芳,查良松.安徽省洪吃趾Ψ缦涨划及承载面积变化趋势分析[J].中国农业气象,2010.31(1):130-136.

篇8

Abstract: New period of flood control requires the spirit of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of the basic ideas to specifications and implementation, this paper aimed at new period of flood prevention job requirements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are analyzed,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New period of flood control; countermeasure; existing problems; requirements

中图分类号:U698.91 文献标识码:

一、横峰街道低洼易涝区现状

横峰街道位于温岭市中腹地带,行政区域面积为16.9平方公里,境内河道纵横分布,共207条,有水乡之称。上个世纪以来,在鞋业经济兴起的背景下,大量外地务工人员汇聚于此,为解决生活供水需要,街道及周边镇(街道)对地下水进行大量开采,导致地面不断下沉,每逢台汛、雨季,当地受涝严重。特别是2009年“9.29” 、2010年“7.26”重特大暴雨来袭,境内最高水位达3.1米、 3.33米,大量民房、企业、生产资料受淹。灾害的不断侵入,使政府、民众深深地认识到环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同时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二、针对易涝区域防汛的对策

多年以来,上级政府一直通过关闭地下水井缓解地面下沉,清理河道阻水障碍物增强排涝能力。为将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损失降到最低,在面临洪涝之际,除制订完善防汛抗工作预案的同时,还应采取各类应对抗击洪涝灾害措施,具体做法如下:

(一)强化宣传,提高防灾意识

1、防洪知识宣传。面对自然灾害,自救、自我防范意识尤显重要。在我们街道境内,拥有制鞋类企业2600多家,劳动密集型产业汇聚了15多万外来人员,这些外人务工人员大多来自四川、湖北、贵州等内陆地区,对沿海气候、台洪灾害并不熟悉。为此我街道与各行政村和企事业单位联合,通过广播、宣传册、宣传画、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宣传防灾避灾知识,同时采取集中培训、进入企业讲解、举办开展防汛抗涝知识竞赛;利用当地广场电子大屏幕播放洪涝灾害性天气的危害及在洪涝灾害天气中如何开展自救等知识的宣传,让大家在图文并茂中直观地学习知识。

2、加强保护水资源宣传。横峰作为鞋业生产基地,经济的发展与用地紧张日趋矛盾,上个世纪,由于企业用地紧张,多数企业将扩展厂区途径转向侵占河道上。在企业门前屋后非法填实河道,导致水域面积不断减少、蓄水能力不断减弱。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洪涝灾害的工作强度。为此,我们采取一手抓违法处罚、勒令整改恢复河道;一手抓保护水资源的宣传。每年分别在企业大会、村干部大会上进行水资源保护宣传。再者联合金融等服务部门,对于非法侵占河道的单位和企业实行管制,违法者不得享受政府优惠政策等措施。与此同时,加强对排洪泄洪主河道的宣传管理,宣传主河道在排洪泄洪中的重要性,坚决杜绝主河道上的网箱及在珍珠养殖等河道的设障物。

(二)积累经验,夯实防灾基础

1、实地调查,整合数据,编制淹没风险图。多年以来,在每次较大灾情之后,我们都对受灾较重村进行实地调查,整理文字资料,将资料积累作为我们防洪抗涝的基础工作来抓。为切实有效地指导防洪抗涝工作,2008年,我们联合市水文站、市城建局,针对街道境内的低洼地及各村进行全面的实地走访调查,以水位高程为标准(2.0;2.2;2.5;3.0;3.5)对街道行政区域的受淹程度进行划分,制作《横峰街道区域淹没风险图》,估算在不同的水位高程当地农田、房屋、人员受淹的程度及人员被围困的情况,为经常性防洪抗涝的开展提供切实可靠的参考依据。

2、调查细致,增强救援效率。通过测量各桥面水位承受能力,确定救援船支线路。在抗洪救涝工作中,让救援船支在第一时间到达目标地点,是救援工作的关键。受区域环境限制水位高程的不同,多年以来因水位上涨,境内各桥梁桥面水位因高程不同受限,往往多有迂回,耽误了时间。为此,多年以来,我们对街道内的主要通行及乡村桥梁进行测量,可以准确计算出在怎样的水位情况下可以通过等。

3、安装各类水位、水情监察设备,方便指导工作。为更加有效地指导在洪涝过程中的工作,我们通过组织人员在街道河网几大重点位置安装水位标尺,并落实专人对数据进行记录,进行数据积累,更好地指导今后的防洪抗灾工作;将摄像机监控设施安装在街道的沉降严重主要路口,便于上级部门及时了解实情。

(三)预警先导,加强防灾保障工作建设

1、发挥各类信息渠道,扩大信息覆盖面,及时信息。为了及时了解气象灾害等信息,按照台州市防汛办要求,我们对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各行政村主要负责人办理STK卡,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同时,我们通过农民信箱、企业信息平台进行信息,尽全力扩大信息覆盖面。

2、加强避灾安置点建设与管理。将学校、会堂、村部大楼等大型公共设施作为避灾场所,我街道共设立大型公共避灾场所34处,可容纳9600多人。在各避灾场所落实管理人员,制定管理制度,确保安全避灾。

3、加强后勤救灾物资建设与管理。各村和企事业单位按照分级储备的原则,储备好必要的防汛抢险物资,或者落实专人集中储备,重点储备抢险救援物料,根据需要适当扩大物资储备规模与品种,并对防汛抢险物资实行即用即补制度。对区域内可调用的抢险机械、运输工具、救生器材等抢险救灾设备和施工队伍,建立登记联系制度,实行动态管理;救援物资、设备准备充分,做到有备无患。在救援生活物质储备工作中,我们鼓励与各商行协议储存,即每年由政府、村、企业与境内各大超市、食品商店签订协议,由商行长期负责储存物资,以在防洪抗涝救援过程中及时供应。

4、打造强有力的救援队伍。我们要求各行政村各建立一支救援队伍,企业员工在80人以上的建立防汛应急小分队。我街道现有救援队伍共115支,其中政府级2支,村级27支,企业86支(各街道落实专人及时与企业联系)。同时开展对救援队伍的培训与管理,我们街道精选年轻力壮的人员进入抢险救灾队伍,对抢险队伍配备服装、橡皮船、应急灯等装备;定期对救援队伍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救援基本常识、处理应急突发性事件知识、熟悉境内河道水网分布、救援线路等;经常性地进行实地演练,即针对低洼地人员救援、救援物资分送、临时避灾安置点管理等开展演练。

篇9

【关键词】城市防洪排涝;城市内涝;雨水系统;雨水规划;治理措施[Abstract] In our city is located in the vast majority of rivers and the sea shore, in different degree by river floods and water logging threat. The new situation facing the city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the enlargement of city scale, city population increas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ity flood control and drainage facilities is relatively backward in our country, city flood disaster loss caused by more and more. In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 city "Shenyang Water Street" phenomenon, analysis of the main causes of waterlogging disasters in Shenyang City, on the planning method of flood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of city, improve the ability of city construction of flood control and drainage.

[keyword] city flood control and drainage waterlogging; city; rainwater; rainwater planning; control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998.4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2011年入夏以来,中国多个大城市因为暴雨出现内涝,多位专家受访时称,城市内涝不仅是大城市的问题,据统计,2008年到2010年间,全国351个城市中的60%在降雨量达到50厘米以上时曾发生过内涝。城市内涝问题表面上看是一种因极端天气造成城市排水不畅的现象,但本质上反映了当前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城市功能不完善的问题。城市内涝不仅造成交通拥堵,影响市民出行;而且严重的还会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近年来南方多省遭遇严重的暴雨侵袭。多个城市出现严重内涝,广州市在半个月时间里,两次水漫全城;江西省新余市数个交通要道被大水淹没;湖南省奉家镇公路被冲毁;沈阳市中心城区的“积水街”现象也屡次出现……城市建设中如何提高防洪排涝的能力,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课题。

1沈阳市中心城区“积水街”成因分析

1.1中心城区排水系统设计标准过低

我国大多数城市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一直是“重地上,轻地下”,随着城市化进程步伐的加大,沈阳中心城区原有的农田、沟渠逐渐变成了城市排水管网,在这一过程中,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滞后,大部分排水管道的排水设计能力偏低,地下排水设施建设跟不上城市发展的速度,历史欠账较多,存在排水设施不完善、排水标准较低、排水管网布置不科学等问题。

据沈阳水务部门统计显示,沈阳市中心城区现有的5000多km排水管网,其排水系统的排涝标准偏低,达到1年一遇标准排水管网占总量的85%,达到2年一遇标准的仅有8%,中心城区还有部分重现期为0.5年,有些地区还没有排水管网,全市雨污分流任务仅完成9%,中心城区一旦发生强降雨就很容易出现大面积内涝,沈阳老城区排水管道设计标准多为1~2年一遇,即使新城区的管道也是按3年一遇的标准建设。而国外发达国家的经济实力雄厚,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标准较高,如德国的合流排水渠里可以开小汽车,新加坡的雨水设计重现期为5年以上,这些国家的排水系统完善,维护管理到位,“积水街”现象较少。

1.2公共排水设施维护管理不当

地下停车场因监控不严、排水不畅、未及时采取防御措施造成水淹,工地违规排放导致排水系统被破坏,这些因素都对沈阳中心城区公共排水管网的排水能力起到非常大的制约作用。长期以来,市政设施建设维护,都是由城市建设部门负责,现在提倡水务一体化,很多城市成立水务部门,但是有利于城市排水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尚未建立,城市排水设施管理维护体制有待于进一步健全。

1.3法律法规不健全

由于城市内涝或者城市积水方面的规定仅仅是技术层面上的标准、规范,还没有上升到法律层面,因此,有关部门在监督建筑物地下设施规划、设计时,缺乏法律依据。

1.4城市框架拉大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地面硬化面积也急剧扩大,这不仅会造成城市热岛效应,中心城区容易出现强降雨,而且使地面雨水渗透力严重下降,当出现暴雨天气时,雨水大量涌到排水管道,容易造成排水管道拥堵。

1.5中心城区排水体制不合理,雨污管道混接情况严重

城市排水体制一般为合流制和分流制2种类型。我国国家标准《城市排水规划规范》(GB50318-2000)明确规定,新建城市、扩建新区、新开发区、或旧城改造地区的排水系统应采用分流制,在有条件的城市可采用截流初期雨水的分流制排水系统。目前,沈阳市中心城区的排水体制不尽合理,雨水、污水管道混接的现象严重。中心城区大多是老城区,排水体制以合流制为主,新发展区排水体制规划为分流制,但现状多为合流制,一些新建小区按城市规划在小区内建设了分流制管道,但由于公共管理建设与小区建设不同步,造成沈阳市中心城区管道混接现象较为普遍,污水系统内合流制、分流制交替存在,排水系统混乱。城市中大多为直排式合流制,无完善的排水系统,雨污水直接排入河涌,严重影响涝水排泄并污染环境。

1.6极端天气明显增多

最近几年频繁发生的强降雨、高温等极端天气与全球气候变暖这一大气候背景的长期变化有关,在极端天气频发的大背景下,我国针对全球变化启动国家级重大科学研究计划正当其时。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大气环流特征等也会发生相应变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有 “常态化”趋势,亟须把防御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摆在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位置,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

2治理和减轻“积水街”问题的主要措施

2.1编制完善沈阳市排水规划,提高中心城区排涝标准

沈阳应对特大暴雨内涝要考虑全面提高城市的排水标准,做好雨水规划,根据城市性质、重要性以及汇水地区类型(广场、干道、居住区)、地形特点和气候条件等因素确定雨水规划重现期。对于新建地区按3~5年一遇的排水标准进行建设,对于老城区要通过排水改造,进一步提高城市排水标准。沈阳中心城区现状雨水系统设计重现期普遍偏低(基本为小于或等于1年一遇)区域,如沈河、和平、皇姑的旧城区,设计重现期提高应采用与雨污分流同步、与旧城改造同步、与内涝改造同步的“三同步”措施,逐步扩大排水管道的过水能力,从根本上治理沈阳中心城区“积水街”问题。

2.2加强中心城区排水设施管理,建立排涝应急机制

一是完善市、区两级分级管理体制,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提高管养水平。一方面加强路面的清扫工作,减少路面泥沙进入雨水管;另一方面加强管道的清淤养护力量,争取实现清淤机械化。同时加强对爱护城市公共排水设施的宣传教育,禁止市民乱丢垃圾、杂物等行为,对中心城区建筑工地加强监督管理,督促施工单位及时清理建筑废料杂物,消除造成“积水街”的人为因素。

二是建立雨天排涝应急机制。全市各级排水、市政部门应当明确责任,落实到人,抓好积水黑点的应急排水工作;发生涝灾险情时,各部门应及时行动,排水管理部门及时清理道路排水口,检查水闸、泵站等设施的运行情况,加强疏通地下排水管道,确保排水通畅。

2.3加快推进“雨污分流”和“积水点”改造工程

一是“雨污分流”改造。雨污分流可以提高污水及合流管(渠)的过水能力,减小合流管道的雨天溢流量;提高雨水管设计标准或通过新建雨水管道,客观上增大城市排水管网的雨水接纳能力,有利于缓解或消除城市积水现象。新建、扩建地区和旧城改造地区,采用分流制,旧城区逐步改造为分流制。新建小区、改造城区以及道路等市政公共设施,必须全部实现雨污分流,雨水管和污水管不得混接,并对现有排水系统进行正本清源,实现源头排水户、小区排水、市政排水管网的雨污分流,有效解决排水系统存在的雨污混接、错接、乱接问题。

二是“积水街”改造。2007~2011年,沈阳市对中心城区200多个较严重的积水点进行整治,从已完成的165个“积水点”改造项目来看,积水点改造对于提高局部区域的排水能力,并通过强排措施,解决局部积水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积水街”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今后应继承实施“积水街”治理工程,对重点地区排水系统进行改造升级。

2.4尊重自然和谐发展,增加城市地面透水性。

城市内涝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没有充分考虑城市环境的生态发展。在城市发展规划中增加中心城区绿地面积(如绿化广场、公园等),在人行道、广场等地区采用透水砖,以减少城市地表的径流量。还可以参照以前的公园与城市比例,通过连通河涌、建造公园等手段,扩大水面,加大渗透率,增强天然的排水功能。城市建设应积极推广渗透性新材料,以降低降雨径流,综合运用雨水调蓄与综合利用技术,适当控制城市建设改造前后径流系数的差异。

2.5加强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郊区的现象。城市热岛主要是由城市下垫面(大气底部与地表的接触面)硬质化、城市大气污染、人工热源增多、城市绿地和水体的减少等因素引起,是造成城市中心城区频繁暴雨的原因之一。所以,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尤其要注重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合理规划、增加中心城区绿化面积(如在中心城区建设青年公园、中山公园、万柳塘公园、怡静园、南湖公园、鲁迅公园、八一公园、南运河带状公园、北运河带状公园等),增加地表渗透能力和集水空间。同时应注意城市规划要利用城市通风,通过节能减排措施来控制中心城区的热量排放,推行环保车辆,提倡市民选择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减少使用排放温室气体的机动车和工具,以提高缓解热岛效应的自然能力。

2.6转变传统观念,走雨水排放与利用相结合的道路

传统观念上的排水系统是以防止雨洪内涝、排除和处理污水、保护城市公共水域水质为目的,认为污水是有害的、应尽快排除到城市下游。21世纪的排水系统的定位应从以前的防涝减灾、排污减害逐步转向雨水、污水的资源化。沈阳治理“积水点”可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雨水利用理念和技术,使雨水工程从传统的排放方式转向利用与排放相结合的思路上,采取各种雨水渗透与雨水蓄滞措施,以立法形式要求新建、改建小区必须设置相应容积的雨水调蓄库,改变让雨水尽快排入河道的传统思路,调蓄库中储存的雨水在洪峰过后排入河道,或作为绿地浇灌和城市清洁等用水。

3沈阳防御洪涝灾害的规划方法和实践总结

3.1沈阳防御洪涝灾害的规划方法

3.1.1规划原则

贯彻全面规划、综合治理,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的方针。因地制宜、因害设防,提高防洪排涝能力,保护城市安全,适应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合理选定防洪排涝标准,重要城市对超过标准的特大洪水要作出对策性的方案。

充分发挥城市防洪排涝工程效能、功能和效益,并考虑与流域防洪设施的联合运用。修建水库和分(蓄)洪工程,要尽可能的考虑综合利用。近、远期结合,分期实施。要区别轻、重、缓、急,随着城市发展逐步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设施的抗洪、涝能力。防洪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要把非工程措施提高到与工程措施同等重要的地位,以节省防洪费用,提高防洪效益。与城市环境美化相结合,考虑保护环境提高环境效益,美化城市。

3.1.2城市防洪规划

防洪标准:按沈阳地形、地貌、地质特点、流域面积形状、洪涝灾害程度,城市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城市的大小、人口的多少等具体情况,确定城市防洪等级,选定防洪标准。

防洪水文分析与计算,设计洪水与设计潮位的计算。主要防洪工程设施等级、标准,对超过设计标准的洪水,采取的对策性措施方案。

现有工程设施改造利用措施及与流域防洪设施的联合运用方案。城市进行雨水工程规划设计时除须对雨水管网进行计算,确定雨水规划重现期,对于新建地区按3~5年一遇的排水标准计算雨水管网,在进行城市雨水工程规划设计中,雨水管网的计算是根据沈阳地区的暴雨强度进行计算的。还须精确计算出雨水提升泵站的流量及调洪湖的容积,使城区内既确保不发生内涝又可减少基建投资。雨水规划时根据地形地貌绘制汇水区域图,根据汇水面积及暴雨强度计算雨水量及调洪湖的容积,在城市中心区除了扩大原有公园绿地内的人工湖面积外还可以规划下沉式绿化广场、下沉式篮球场、下沉式极限运动场等,以充当调洪湖的容积。当暴雨来临时,雨水通过这些体育场所、绿化广场周边分布密集的环形沟渠缓缓流进“水池”,并存蓄其中,暴雨过后再排入浑河,所以,当雨季来临时,这些运动场地便成了雨水调蓄池。

3.2沈阳防御洪涝灾害的实践经验总结

扎实推进城市综合防洪体系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统筹城市发展与防洪排涝建设,不断完善城市防洪排涝工程体系、监测预警体系、组织动员体系、应急救援体系和社会管理体系,依法防控、科学防控、综合防控,全面提高沈阳城市防洪排涝能力,有效应对沈阳极端天气和强降雨,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确保城市的正常运行,尽最大努力减轻洪涝灾害损失。坚持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统筹兼顾、依靠科技、依法防控五个原则,正确处理好城市防洪与流域防洪、近期建设与远期建设、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统一指挥与部门联动五个关系。

突出做好八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强化政府主导,切实加大城市防洪资金投入。沈阳政府发挥了主导作用,加大了城市防洪工程、排水管网和排涝泵站建设以及排水管道清淤疏通等资金的投入力度,提高了城市防洪排涝能力。第二,加快达标建设,完善城市防洪排涝工程体系。沈阳正全力推进城区堤防、河道、管网、泵站等工程建设,提高了城市整体防洪能力。城市建设是以统筹市政和城市防洪排涝建设,加强防洪设施的管理和养护,及时疏浚河道,疏通排水管网,确保通畅为指导思想进行的。第三,加强涉水管理,恢复和加大城市河湖调蓄能力。城市水系调整要符合防洪规划,并严格按照管理权限审批。城市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要避开山洪、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易发区域,增加涝水调蓄空间,留足渗水地面,努力提高城市防涝能力。并认真开展洪水影响评价,消除防洪安全隐患。第四,健全防洪预案,着力提高城市防洪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修订完善城市防洪排涝预案编制导则和管理办法,增强预案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组建防洪抢险队伍,配备应急抢险设备和器材,切实提高城市防洪排涝应急处置能力。第五,狠抓基层防汛,大力提高全社会防灾抗灾能力。加强社区防汛组织建设,提高社区、街道、企事业单位的自保自救能力。低于地面的地下空间和公共设施,采取有力措施,防止进水受淹。城市企业根据防洪法的要求,在政府防汛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做好本行业、本企业的防汛工作。第六,搞好预测预报,着力提高城市暴雨预警响应水平。结合实际,进一步加强城市水文、气象站网建设,大力提高城市暴雨预测精度和预报准确率,延长暴雨预见期。建立和完善预警体系,及时预警,适时启动应急响应,提前落实防灾减灾措施。第七,注重宣传教育,进一步增强城市居民的防灾意识。根据城市河道、湖泊和管网的防洪排涝能力,绘制和城市洪涝灾害风险图,以明显标识标明可能受淹的情况。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和技能培训,让公众了解洪涝灾害风险,掌握防灾避灾知识。以适当方式开展防灾应急演练,提高公众应对城市洪涝灾害的实战能力。第八,坚持标本兼治,进一步夯实城市防洪排涝基础。

抓紧修订完善城市防洪规划,加强城市防洪规律及技术标准研究,特别是城市防洪和排涝标准一致性与协调性研究,使城市防御外洪和内涝的能力相匹配。

加强城市防洪法规体系建设,开展城市暴雨专项课题研究,高度重视城市防洪排涝基础研究,提高城市防洪科技水平。

落实易积水点、山洪灾害易发区等重点区域的预案,强化人员疏散、交通管制等应急防范措施。加强预报,及时预警。气象部门加强预测预报力量,密切监视天气变化,及时向防汛指挥部门报送暴雨发生时间、地点、范围、量级和发展趋势等预测预报信息。水文等部门加强河湖水位、流量的监测预报。利用手机短信、广播、电视等渠道,及时主动向公众雨情、水情、道路积水等有关情况,指导公众做好防范工作。

4结语

在沈阳市中心,水广场很多,平日里为市民提供了一个娱乐休闲的空间。在少雨的季节,它可以储水,而在暴雨天气,水广场可瞬间变身,成为一个防止积水的“排水道”。一些体育场所,比如篮球场、极限运动场,本身就设置在凹地里,雨季来临时,便成了蓄水池。只要利用好,威胁一样变机会,这是沈阳市对于“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主题的生动诠释,在城市规划建设的细节中,增加一些既经济可行、又方便实用的治水措施,既能应对突如其来的暴雨考验,又能起到长期的环保美观效用,真正做到了把非工程措施提高到与工程措施同等重要的地位,节省了防洪费用,提高了防洪效益。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GB50318-2000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2]司国良,黄翔.沿江城市内涝灾害的反思与对策[J].中国水利,2009,(19):39-40

[3]丁鹤.对内涝灾害的基本认识和主要对策[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7,(11)

【作者简介】

篇10

今年以来,我国极端天气事件频发,自然灾害远重于常年同期。年初南方部分省市遭受历史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今年1号台风“浣熊”登陆时间比常年提前了两个半月。5月26日以来,我国南方地区连续出现大范围降雨过程,广西等省市发生严重洪涝灾害。总理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全面做好防范工作,预防洪涝灾害。

目前,本市也已经已进入汛期。根据有关部门预报,今年汛情特点是:降水量偏多、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较多、台风影响明显、潮位汛期不高汛后高。为切实做好今年防汛救灾各项灾害应急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切实加强救灾工作领导,确保落实救灾措施

各区县民政局要从维护党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抗灾、减灾和救灾的重要性。要充分认识当前救灾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从防大灾、抗大灾的角度出发,切实加强对救灾工作的领导,把救灾工作切实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精心组织好救灾工作,做好防大灾、抗大灾的各项准备工作。主汛期间,各区县民政局主要负责同志要切实加强对救灾工作的领导,分管领导和有关职能部门要密切关注本市雨情、风情、强对流天气等各种灾害性气象信息,要严格执行汛期值班制度,及时组织应对处置灾情,确保各项救灾工作措施落到实处。

各区县民政局要主动加强与气象、防汛等涉灾部门的应急联动机制建设,充分发挥民政部门的协调作用,保证灾害发生后救灾措施及时到位。

二、切实提高应急处置能力,确保灾民基本生活

各区县民政局要把防汛救灾工作放在突出位置,要牢固树立“以民为本、为民解困”的思想,把确保受灾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防汛救灾工作的首位。要及时启动救灾应急响应程序,确保灾时反映及时迅速、处置有力、救助有序,提高灾害意识和应急能力。要加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充分利用公共绿地、学校、敬老院、政府办公场所作为避灾场所,配备必要的救灾物资和设备,确保安全。

对孤老、孤儿及残疾人等困难群众,要逐户查访到位,尤其是要特别关注散居的农村五保对象等特殊困难人员;对处于危险区域和危险房屋内的受灾群众,要及时提早转移,努力把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灾情发生后,区县民政局要及时组织人员,力争在灾害发生的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核查灾情,协助开展救助工作;认真帮助受灾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要及时组织力量,保证受灾群众有饭吃、有住处,受伤灾民及时得到治疗,妥善安置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

三、切实加强汛期值班制度,确保灾情及时上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