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交通建设工程范文
时间:2023-12-28 17:40: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绿色交通建设工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0月13日,交通运输部部长杨传堂主持召开部务会议,听取关于《交通运输标准化“十三五”发展规划》(简称《标准化规划》)、《交通运输科技“十三五”发展规划》(简称《科技规划》)、《交通运输节能环保“十三五”发展规划》(简称《节能环保规划》)研究编制工作的汇报。他强调,要深入研究、科学编制相关规划,进一步加强标准化体系、科技创新体系、绿色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为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四个交通”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保障。
会议指出,作为首个综合交通运输标准化专项发展规划,研究编制《标准化规划》对于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行业标准化工作战略部署,提高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促进综合交通运输科学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会议强调,要切实把研究、制定、宣传、实施、监督、创新和国际化作为标准化工作的有机整体,加强统筹协调,实施全过程管理。要进一步健全综合交通运输标准化工作机制,构建特色鲜明、层次清晰、重点突出、支撑有力的标准技术体系。要适应当前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的趋势,加强政策创新和制度创新,推动企业标准和团体标准的培育和发展,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新活力,形成交通运输标准化工作新格局。
会议强调,科技进步是交通运输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要抓紧抓好《科技规划》研究编制工作,准确把握现代科技发展趋势,围绕服务国家和行业发展大局,瞄准国家发展战略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科技发展的需求,以科学的精神和严谨的作风,不懈推进科技创新和行业融合发展,强化先进技术的研发转化、成果普及应用和保障措施等内容的研究,更好地发挥交通运输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交通运输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作用。
会议强调,发展绿色交通、加强节能环保工作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工程,对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回应人民美好生活期盼具有重要意义。会议要求,要科学研究编制《节能环保规划》,不断增强做好节能环保工作的紧迫感和自觉性,不断提升节能环保工作的科学性和系统性,进一步明确交通运输节能减排的职责定位和目标要求,强化交通运输行业环保政策和标准化研究;落实行业节能环保任务,强化督查问责手段;加强宣传引导,营造“绿色交通,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
篇2
关键词:公路建设 存在问题对策与措施
中图分类号:F540.3 文献标识码:A
我国公路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把交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为公路交通事业快速发展提供了机遇。1978年以来,我国公路事业发展快,建设规模大,也是最具活力的时期,这段时期我国公路建设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高速公路是交通运输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高速公路的建设带动了沿线经济的发展,快速运输日益显示出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形成了快速发展的高速公路带产业。高速公路不仅技术标准高、线形顺畅、路面平整、沿线设施齐全,而且无混合交通干扰,为公路交通运输的快速、安全、高效、便捷和舒适提供了技术保证。
存在的问题
我国公路建设发展迅速,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公路交通基础薄弱,各地发展不平衡;数量少,密度低;质量差、标准低,通车里程中,大部分为等级较低的三四级公路;公路设施不全,抗灾能力差;道路建设对环境破坏大;交通运输业的能耗高、污染严重,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等问题突出。这就需要加强工程建设管理和公路的日常养护以保证工程的质量和实现公路全面养护的良性循环,更好地为我国的交通、政治、经济等全方位地服务。
针对我国公路建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对策与措施:
确建筑工程的项目负责人职责。项目负责人是项目管理法在建筑工程中的具体实施人。项目经理是一个建设项目大团队的核心,掌握着整个建筑施工项目进程的舵。这就要求其必须持续学习先进的管理知识,不断总结管理经验,让自身能力与时俱进以适应不断变化得施工环境。
不断加强建设企业的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人才战略,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真正落实科学的人才观念,以建设人力资源为重点,提高工作人员的技术为基础,培养出一支懂技术、能创新和会管理的人才队伍。
(3)实行企业品牌战略、优质优价的鼓励政策,不断促进企业提升工程质量,要把创优活动作为提高建设工程质量的动力。建立优质优价的激励机制,鼓励创建优质工程,加大对优质工程的监督和指导,完善评优的办法,建立企业优质工程的信用档案。(4) 实现公路的全面养护和管理 。首先要实现对公路规范化、标准化以及美化建设的强化,将其建设强化的工作定位为文明公路的创建,同时要确保公路养护工作的不断加强,并在资金投入以及计划安排上给予保证;第二是要在保证日常养护的同时,实现对周期性以及预防性养护的加强,从而实现公路养护的良性循环。第三,要依靠各级政府结构调整、因地制宜、多方筹资的绿化工作机制,进一步注重公路绿色通道实效,建立绿色通道工程管护长效机制,切实保护好已有的建设成果;第四,要增加公路水毁修复工程的投人,在修复的基础上提高抗灾能力。
(5)加强规范管理、监督管理、检测机构的管理,加强监测队伍和监理机构的建设,充分发挥他们在工程质量控制中的重要作用。要深入开展检测机构和监理市场的专项调查,进一步落实监理人员的责任,加强检测市场的准入管理,规范检测市场的秩序。(6)逐步建立诚信信息网,强化建设诚信制度,逐步形成统一的诚信标准、诚信平台、诚信法规以及各种奖惩制度。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手段,实现资源共享,把建设工程质量方面的问题及时公布,通过信用系统,形成市场引导选择和社会舆论监督的机制。我国公路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公路运输的发展呈如下趋势:
(1) 随着高速公路由单线向跨区域和全国网络的发展,开展公路快速客、货运业务。
(2) 公路货运业将纳入物流服务业发展的系统中,更强调在专业化原则上的合作,包括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合作,与服务对象的合作。
(3) 在经营管理方面,现在许多运输企业都建立并运用了运输信息管理系统。
(4) 逐步加强运输规划,使公路建设及运输站场设施的配置与客货流规律更好地协调起来,同时还根据效率与效益原则,把运输服务向纵深推进。
结束语总而言之,提高建设工程的质量需要做好建设工程的管理工作,这就需要建设企业进行大力改革、建立健全长效运行机制、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完整的管理体制等措施,从而保证建设企业工程管理的质量和水平,进而促进建设工程质量的提高。同时也需要建筑工程管理者在积累丰富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学习管理技能,最终实现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科学化。
参考文献:
篇3
夯实发展条件
办好民生实事
坚定不移实施主基调主战略,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014年,黔东南州按照稳中求进、提速转型、又好又快的总基调,以园区和开发区为载体强力推进工业强州战略,以同城化建设为龙头强力推进城镇带州战略,以建设文化旅游大州为目标强力推进旅游活州战略,以建设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为抓手大力推进现代高效农业加快发展,以项目建设为核心着力扩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加快推进交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着力夯实发展条件。据初步预计,2014年全州地区生产总值实现701亿元,同比增长14.4%,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目标;财政总收入实现130亿元,同比增长10%,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98亿元,同比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现1303亿元,同比增长26.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155亿元,同比增长14%;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95亿元,同比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047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150元,同比分别增长11.1%、14.9%;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到85%。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蹄疾步稳地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黔东南州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委确定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目标和基本要求,牢牢把握改革开放正确方向,狠抓全面深化改革顶层设计。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以凯里经济开发区为试点在全省率先启动“先照后证”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积极推进“负面清单”管理改革试点工作,强化重点区域先行先试,稳步推进政府机构改革、职业教育改革,深化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基层纪检组织建设、纪检监察派驻机构管理制度改革,扎实推进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国家循环化改造试点园区等26项国家改革试点和全省自然资源资产确权改革试点、行政综合改革试点等32项省级改革试点各项工作。
扎实办好以扶贫开发为重点的各项民生实事,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人民群众。大力实施精准扶贫工程,以“5321”模式大力推进以“两山”地区为重点的扶贫攻坚工作,全州137个州直部门和16个县市共44051名干部职工与61650户贫困户建立了结对帮扶关系。大力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建设扶贫生态移民住房5528套,完成投资5.1亿元,搬迁入驻6501户2.6万人。狠抓各项民生突破工程,全面落实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着力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深入推进农房灾害保险,统筹抓好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各类社会事业。
坚持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发展,扎实推进美丽黔东南建设。出台《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州的实施意见》和《黔东南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州三年行动计划》,推动生态文明示范州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扎实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重点防护林、自然保护区建设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大力实施中小河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和石漠化综合治理,加强环境整治,狠抓重点流域、城乡生活污水、工业生产废水治理和水资源管理,加快推进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向县城全覆盖,认真落实化解产能过剩行业各项政策措施。
积极创新社会治理,扎实推进平安黔东南建设。建立健全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坚持打好突出矛盾和问题集中化解“百日攻坚战”,强化源头排查化解根治。认真落实领导干部包案督办和“三级二次”接访工作制度,推动各级领导干部接访实效化、下访规范化、回访常态化。强化案件复查复核“三级终结”,一批疑难积案得到成功化解。深入推进平安黔东南建设,大力开展安全生产“百日行动”和道路交通安全“百日整顿”等专项行动,事故频发特别是较大事故多发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生产安全事故发生起数和死亡人数实现“双降”。
充分发挥优势
持续推动发展
2015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州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小康创建的关键之年。在新的起点上,黔东南州将全面贯彻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坚持主基调主战略不动摇,努力实现“三高三保”目标;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持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主动适应新常态、抢抓新机遇、谋求新发展;更加注重在“赶”中“转”,更加注重发挥投资关键作用,更加注重深化改革开放,更加注重创新驱动,更加注重保护生态环境,更加注重防控风险,更加注重强化民生保障,努力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
着力实施以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工程、农田水利建设会战工程、城乡住房保障工程、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等“工程”为抓手,充分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着力提高投资效益。
以实施百万亩精品水果工程、百万亩绿色蔬菜工程、百万亩稻鱼生态种养工程、百万亩中药材种植工程、百万亩高标准木本油料作物工程、百万头特色养殖工程“六个百万工程”为载体,大力发展现代山地高效农业,加快建设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大州。
按照省里的统一部署,充分发挥黔东南州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着力改造提升传统产能,切实抓好工业“百千万”工程的实施,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黔东南特色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以创建侗乡文化旅游养生健康创新区为契机,大力实施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建设文化旅游大州。
以凯麻同城化、黔东一体化、黎锦同城化三大板块建设为主战场,着力优化区域空间布局,加快推进具有山地民族特色的新型城镇化。
以建设全国生态文明工程示范区为机遇,扎实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州建设,加快生态环境优势向生态经济优势转变。
以发展的难点作为改革的重点,全面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努力闯出改革开放创新新路子。
篇4
20**年是我市实施《**林业生态建设规划》的关键一年。为确保圆满完成20**年林业生态建设任务,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城乡绿化水平,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根据《省政府办关于印发林业生态省建设实施意见的通知》(*政办〔20**〕10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以建设“生态**、绿色**”为目标,重点抓好**山森林公园建设,着力推进山区生态林体系建设工程、村镇绿化工程和生态廊道网络建设工程,充分发挥林业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全面建设生态**、和谐**提供生态保障。
二、目标任务
20**年总造林规模为3.77万亩。
(一)以**山森林公园首期建设(0.35万亩)为重点,全面完成山区生态体系建设1.72万亩,其中退耕还林荒山造林0.5万亩、水土保持林0.72万亩、生态能源林0.5万亩。
(二)生态廊道绿化0.1万亩。
(三)完成乡(镇、区)绿化5个、行政村绿化20个,绿化面积0.1万亩。
(四)新发展用材林及工业原料林1万亩、核桃0.7万亩、园林绿化苗木花卉0.15万亩。
(五)完成森林抚育和改造0.07万亩。
(六)按照适龄公民人数完成相应义务植树或以资代劳任务,义务植树尽责率达80%以上。
(七)森林病虫害成灾率低于8‰,森林火灾受害率低于1‰。
(八)林业总产值较上年增长14%以上。
(九)林业案件查结反馈率85%以上,上级机关或领导批转件查结反馈率100%。
三、建设内容
20**年重点安排林业生态工程,适当安排产业工程、支撑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任务。林业生态工程重点安排**山森林公园建设工程、山区生态林体系建设工程、村镇绿化工程、生态廊道网络建设工程。
(一)**山森林公园建设工程。根据生态公园发展要求,坚持先易后难、先重点后一般、先建设后完善的原则,完成一期建设任务。主要包括植物专类园区、花木盆景区,共0.35万亩;各区主干道建设及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和两个功能区绿化建设及景点建设。
(二)山区生态体系建设工程。在南部山区和北部丘陵区的**荒山荒地,营造以刺槐、侧柏、杨树为主的水土保持林1.22万亩,营造以黄连木为主的生态能源林0.5万亩。
(三)生态廊道网络建设。做好生态廊道补植补造工作,特别是**镇唐玄路0.1万亩绿化工作。
(四)村镇绿化工程。围绕新农村建设,以庭院、村中道路(河渠)、围村林带为绿化重点,采用乔、灌、藤、花相搭配方式进行立体式绿化、美化。村中道路(河渠)两侧栽植乔木1—2行,相间配置常绿树和花灌木,绿化率达到95%以上。因地制宜开展四旁隙地绿化,面积较大的公共隙地可建成公共绿地;经济条件较好的村庄,可建街头游园、街心公园等公共休闲场所。面积较小的隙地可见缝插绿,栽植生态林或经济林。所有村庄周围都要建设3—4行围村林带,建设宽度不少于10米,形成绿色屏障。
(五)林业产业工程。在*河、*河两岸和**区营造速生丰产用材林及工业原料林基地1万亩,树种以杨树、刺槐、泡桐为主。在南部山区和北岭区发展核桃0.7万亩,在北岭区建立园林绿化苗木花卉产业工程0.15万亩。
四、保障措施
(一)实行目标责任制。市政府与各乡(镇、区)签订目标责任书,将林业生态建设纳入目标考核。各乡(镇、区)、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领导,将生态建设任务落实到乡村、地块、路段,明确责任人。市财政、发改、水利、农业、交通、公路、国土资源等部门要按照绿化分工负责制的要求,认真研究落实本部门的绿化措施,做好各自绿化工作,依据各自职能积极配合林业生态工程建设。
(二)积极筹措资金。在争取上级林业生态建设项目和资金的同时,各乡(镇、区)要加强义务植树宣传力度,采取以资代劳形式筹措资金。通过制订优惠政策等措施,努力优化林业发展环境,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广泛开展四荒拍卖、大户承包等方式吸引社会资金投资林业生态建设。深入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建立林业有序、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
(三)加强种苗保障。各乡(镇、区)、各有关部门要根据本地工程建设任务量和所需苗木情况及早建立育苗基地,实行定点育苗、定向育苗,特别是核桃产业发展和生物能源林建设所需要的核桃、黄连木等,要及早着手培育,尽快形成规模,满足造林需要。市林业部门要加强本地育苗基地管理。各乡(镇、区)在工程实施过程中,要采用本地所育苗木。市林业局要适时种苗信息,引导各地发展适销对路的苗木。新晨
(四)认真落实政策。一是落实林权政策。按照“不栽无主树、不造无主林”的要求,认真落实“树随地走、谁管谁有”的政策,对经过检查验收合格的树木,交由土地所有者进行管理;对国家或集体林地要通过拍卖、承包等方式明确所有权人,市林业部门及时办理林权证。二是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围村林、生态廊道工程遇到耕地地段时,按造林标准下限进行规划,尽量少占用耕地,不改变土地地类,其林木生长所占用土地仍按耕地管理。三是强化林地管理。严禁在林地内或无林荒山、荒坡上开荒种地,对此前已开垦的,由所在地乡(镇、区)收回进行绿化。四是落实资金补助政策。对纳入市生态造林规划的造林工程,经验收合格,市财政按国家和省级最新补助标准每亩一次性给予补助。市级重点生态工程可适当提高补助标准,享受国家和省级工程建设补助。
篇5
(一)创建国家生态县符合科学发展观,有利于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党的把“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方式”作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这是我国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后,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国家生态县的各项指标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按照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原则设计和提出。创建国家生态县,是深入贯彻落实会议精神的重大举措,必将有力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创建国家生态县符合全县发展战略,有利于县尽早基本实现现代化。县具有生态环境优势,创建国家生态县有利于进一步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打造“生态”品牌,并将环境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促进全县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三)创建国家生态县符合全县人民的意愿,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人民群众迫切要求生活更加富裕、生活环境更加优美、生活方式更加文明、生活品质更加高尚。创建国家生态县要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目标,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态意识和生活品质。
在充分认识创建国家生态县重要性的同时,还要充分认识创建工作的艰巨性。国家生态县共涉及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三大方面、36项考核指标。在36项考核指标中,全县目前已有15项达标,有9项接近达标,这些指标主要是生态环境指标。创建国家生态县存在关键制约因素,主要是经济总量不足,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任务艰巨等。
创建国家生态县是一项长期、综合的系统工程,全县上下要充分认识创建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进一步增强创建工作的紧迫感。
二、创建国家生态县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实施步骤和主要工作任务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为指导,以生态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促进传统型经济社会生态转型和建设城乡一体化生态安全体系为重点,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构建和谐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决策创新为动力,以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的生态县建设机制为手段,综合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系统工程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方法,优化产业布局和经济结构,推动产业升级,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生态经济效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改善人居环境,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培育生态文化,打造“生态”品牌,促进全县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二)工作目标。从年开始,通过全县上下3-5年的努力达到国家生态县考核验收标准,实现生态深层优化、经济总量翻番、社会和谐进步、人民富裕安康的目标。从2014年开始到2020年,巩固创建成果,提升发展品位,努力建设东部临港生态工业、中部平原高效生态农业、西部山区生态林牧业三大经济板块,促进传统经济向高效持续生态经济转型,以生态产业为龙头走出一条新兴工业化道路;促进生态环境向绿化、净化、美化的可持续生态系统演变,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基础;促进居民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向环境友好、资源高效、系统和谐、社会融洽的生态文化转型,实现经济生态高效、环境生态优美、社会生态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文明高度和谐统一的目标。
(三)实施步骤。创建工作分为四个阶段:一是宣传启动阶段(年—年),主要任务是做好广泛深入地宣传、教育、发动工作,编制科学可行的生态县建设总体规划,为创建工作打下坚实基础。二是全面实施阶段(年—年),主要任务是按年度实施国家生态县建设重点工程,建设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文化三大体系,年40%镇建有镇级污水处理厂或污水集中处理设施,40%镇达到市级以上环境优美镇,以后每年以20%速度递增,力争年达到国家生态县考核验收标准。三是申报验收阶段(2013年),主要任务是自我整改,组织申报,通过国家环保部考核验收。四是巩固提高阶段(2014年—2020年),主要任务是巩固创建成果,实现更高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目标。
(四)主要工作任务。根据国家生态县建设考核指标,今后五年将重点实施十大工程。
1、碧水工程
到年,全县COD排放强度≤4.5(千克/万元);城区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80%以上。
(1)城区河道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朱稽付河按照10年一遇排涝标准设计,实施青龙大沟拓宽工程,满足五级航道标准;对沙汪河进行水系沟通、污水截流、河道清淤、岸线美化、沿岸污染总量控制等工程建设。
(2)清水通道及主要干流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组织开展城区地表水功能区常规监测断面达标行动;完成排污口整治、岸线绿化美化工程。
(3)农村河道清理、河塘疏浚工程:对全县范围内尚未整治的县镇河道进行全面疏浚,恢复河道原设计标准。
(4)城北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建工程:扩建城北污水处理厂,完善污水收集管网,到年,城区污水全部收集处理。(5)临港产业区废水集中处理厂工程:柘汪临港产业区、湾生物科技园区分别建设废水集中处理厂各1座。
(6)镇村污水集中处理厂建设工程:配套建设镇村集中污水处理厂和污水收集管网,到年末,80%以上镇生活污水实现集中处理;到年,100%镇的生活污水实现集中处理。
(7)水库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建设水利风景区,各小水库建设环库生态防护林,实施入库河道整治与河口生态湿地建设,开展周边地区农村面源污染控制以及污染型工业企业搬迁。
2、蓝天工程
到年,全县二氧化硫排放强度≤50(千克/万元);城区空气质量好于或等于II级标准的天数达330天以上。
(1)禁燃区建设:
淘汰禁燃区内除集中供热设备外的燃用高污染燃料的设备,包括锅炉、炉窑、炉灶、茶水炉等。
(2)集中供热:大力发展城区及主要城镇和工业园区的集中供热,加快实施热源点和热网建设。
(3)节能降耗:突出抓好工业节能,做好高耗能行业和企业的节能工作,改造和淘汰高耗能设备,重点抓好年耗能1000吨标准煤以上的企业,力争上述行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年均下降5%左右,到年,全县单位GDP能耗≤15(吨/万元);推动建筑节能;减少交通运输能耗,引导使用高性能、小排量、低排放的汽车,加快淘汰油耗高、污染重的老旧汽车;引导商业和民用节能,推广高效节电照明产品;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积极推广太阳能利用设备。
(4)机动车尾气污染治理:加快公交车、出租车清洁燃料替换工程建设;加大机动车尾气检测能力建设。
(5)扬尘污染控制:加强建设工地监督管理;散装货物运输车辆实施封闭式运输;扩大对道路清扫的机械化作业面;严格仓储管理,大型燃煤和建材堆场建成天棚式储库,储库内配备自动控制的喷淋设施。
(6)餐饮业油烟污染控制:对未采用油烟净化处理的餐饮单位逐年分期分批进行限期治理。
3、宁静工程
到年,城区噪声达标区覆盖率继续保持100%。
(1)区域噪声控制:在城区主要交通要道、商业区和人口集中区域设置噪声自动监测和显示设施;对造成严重环境噪声污染的企事业单位、个体工商户和噪声超标的公共服务设施、经营场所责令限期治理;严格控制工业噪声,推广使用低噪声设备,优先解决现有工业与居民混杂造成的噪声扰民问题;实施建筑施工机械自身的技术改造、施工作业方式改进,减轻建筑施工噪声影响;加大对居民家庭装修装潢噪声污染的控制力度。
(2)交通噪声控制:实施交通优化工程,合理划定建筑物与交通干线的防噪声距离;加强交通管理,加大道路、公交建设力度,扩大城市机动车和禁鸣范围。
4、绿化工程
到年,全县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1)城区公共绿地建设:建设公园、城西公园、运河公园、城东公园、城中公园以及街头绿地。
(2)绿色通道和城市出入口绿化建设:建设高速公路出口、交叉口等绿地广场;实施高速、高速、国道国道、国道、省道以及主要县镇道路等项目两侧绿色通道工程建设。
(3)建设滨河绿化带:青口河滨河绿地宽度不小于50米;大沟青口段每侧控制不小于150米宽的生态绿地;沙汪河、朱稽河青口段绿带宽度不小于20米,其他河道不小于10米。
(4)森林公园和保护区建设:建设森林公园;建设和森林保护区。
5、生态家园工程
(1)环境优美镇建设:新建处理能力300吨/天的生活垃圾处理厂一座,增加18个中转站,对生活垃圾采用制炭工艺处理。到年,全县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配套实施污水集中处理工程。到年全县18个镇全部建成市级环境优美镇,其中80%以上的镇建成省级以上环境优美镇;到年建设6个生态园林镇。
(2)生态村建设:到年全县建成一批生态村,其中县级达20%(85个),市级达10%(42个),省级达5%(21个),国家达1%(4个);重点建设生态农业,大力推广农业循环经
济建设,实现农村固废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实施“六清六建”工程。
(3)绿色社区建设:重点推进新建小区建设绿色社区,到年30%的社区达到市级以上绿色社区考核验收标准;继续开展老城区整治;建设6个生态园林居住区和20个生态园林单位。
(4)生态住宅建设:在新城区建设生态住宅10万平方米,严格按照标准建设生态配套设施。
6、生态海洋工程
(1)海堤达标建设工程:建成百年一遇风浪标准的新海堤,为抗台防汛打造一道坚实的屏障。
(2)海堤防护林及绿化建设工程:在岸线内侧适地适树适品种地建设150米宽,总面积为1.5万亩的防护林带,完善防护林体系,改善生态环境。
(3)湾渔场人工渔礁工程:在东北海域45平方千米范围建设人工鱼礁生态保护区,加强湾渔场资源的恢复和保护。
(4)港口建设工程:加强港口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整合渔业码头资源,发挥港口码头综合服务效能,改变过去有海无港和有船无港的历史,通过争取上级资金、招商引资和民间集资等多种形式,港口建设。
(5)工厂化人工育苗养殖工程:到年建成40万平方米全省最大的工厂化高效育苗养殖基地。
(6)标准化养殖基地建设工程:到年建成3万亩标准化养殖基地。
(7)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工程:建成17万亩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
(8)海水养殖有机食品基地建设工程:建设5000亩海水养殖有机食品生产示范基地。
7、生态修复工程
(1)水土治理:实施矿山废弃地综合整治及丘陵山区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包括采石宕口整治、植被恢复,每年治理面积15平方千米,其中宕口整治300亩。全县丘陵山区水土流失
治理率达80%以上。
(2)湿地建设:完成龙王河、青口河、朱稽河生态湿地以及滩涂湿地建设示范工程。
(3)退化土地治理与污染土壤修复:对全县范围内土壤环境污染进行调查,按污染土壤性质选择50亩进行生态修复示范。对矿山、砖瓦窑厂等废弃地进行复垦、恢复,“”期间,计划复垦砖瓦窑厂废弃地面积260亩,到年,力争全县退化土地恢复治理率达90%以上。
(4)自然保护区建设:建设占地面积30平方千米的小塔山水库自然保护区,包括建设水源涵养林、水库湿地植被恢复;建设面积1500亩的自然保护区,包括水土保持林、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等。
8、生态产业工程
(1)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传统产业技术改造项目实施,限期淘汰落后生产力,在全县范围内分期淘汰落后设备、落后工艺、落后产品的应用和生产;优化投资方向,引导和鼓励企业把产业升级作为投资重点;严格新企业准入制度,提高污染物排放标准,从年起地区水污染物排放全面执行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一级标准或重点行业地方排放标准。
(2)产业布局调整:实施中心城区污染型工业企业搬迁工程,年前完成老城区5家企业的搬迁;大力引导化工企业进入化工园区,年底前,完成化工行业专项整治。
(3)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改造提升工业园区环境基础设施,完善污水处理与收集系统,实现集中供热。大力发展园区内企业间产业链建设、循环经济建设等。
(4)清洁生产与ISO14000认证推进:对超标、超总量及使用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实施强制清洁生产审核,引导其他企业实施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引导和规范企业开展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强化企业环境管理,到年,全县规模化企业通过ISO14000认证比率达到20%以上。
(5)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示范基地建设:建立批量采购、集中加工、统一配送的新机制,形成再生资源回收加工、治污减废、综合利用的完整产业链,年回收处理废旧物资200万吨。
(6)有机、绿色及无公害农副产品种养基地建设:建设无公害及有机食品基地面积达到100万亩以上,争取到年,无公害种植面积占食用农产品种植面积的比重、有机食品比重、绿色食品比重明显提升。
(7)畜禽养殖粪便综合利用:畜禽养殖场地集中化,实现干湿分离,粪便不直接排入水体,采用以沼气为纽带的厌氧发酵等技术对畜禽粪便进行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到年,全县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达95%以上。
(8)秸秆资源化利用示范:推广秸秆发电、气化、秸秆青贮氨化养畜、食用菌、还田等技术,推进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到年,全县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5%以上。
(9)生态旅游工程:建设抗日山旅游观光带,开发建设旅游工程,大力推广渔家乐等类型的生态旅游。积极开展旅游区环境综合整治,引导旅游区开展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规范旅游区的环境管理。到年,全县旅游区环境达标率达100%。
9、生态安全工程
(1)饮用水安全保障:实施塔山水库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工程,实施生态防护工程;实施八条路水库、通榆运河备用水源地建设工程。到年,全县集中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100%。
(2)危险废物(含医疗废物)安全处置:建立、完善危险废物收集储运体系。
(3)环境安全应急系统建设:建设全县环境风险源管理与应急处置信息系统;建设环境事故应急指挥系统,配套建设高效的硬件与软件系统;实施重点企业、工业园区环境安全预防管理与监控系统建设工程;建成放射源远程监控系统,配备相应的仪器、设备和装备,具备放射性污染事故应急处置能力。
(4)环境安全能力建设:开展环境监测、环境监察、环境宣教、环境信息、核与辐射环境安全管理等系统能力和环保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使之适应城市环境安全和生态安全的需要,实现环境管理系统的现代化。
10、生态文明工程
(1)生态培训:加强各级各类人员的培训,分别组织党政领导、企业法人、在职职工、学校教师、镇村(街道)干部等开展生态知识学习、绿色社区建设、绿色学校建设;组织开展环保治理设施操作人员上岗和环保产业从业人员等一系列培训工作。
(2)生态宣传:结合全民普法教育,大力宣传环境保护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使广大公民了解自身环保权利、责任和义务;在主流媒体开设环境保护专版、专栏,宣传生态建设目标
任务、工作措施和成效,充分发挥舆论先导作用和监督功能;编印《公民环保行为手册》,定期编发《生态建设工作简报》。到年,全县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普及率达85%以上
(3)绿色建设:开展绿色学校、绿色宾馆、绿色机关、环境教育基地、环境友好企业等绿色系列建设工作,把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和环境友好理念,渗透到全县广大企业;把先进的环保科普知识和法律常识普及到广大社区和乡村,积极引导广大群众树立绿色消费观念,养成符合环保要求的行为习惯。
(4)生态文化:在全县范围内设置一批生态建设公益广告;电视台和广播电台在收视高峰时段播出生态建设宣传口号和公益广告;创作一批以生态县建设为题材的环保文艺作品,拍摄并制作一批电视专题片、画册、展版,利用“环保下乡”、“科普宣传周”等在全县巡回展演。
(5)公众参与:开展“市民环境意识”和生态建设问卷调查活动;举办“生态建设大家谈”、“我为生态县建设献一计”征文活动;组织全县团员青年、环保志愿者开展“保护母亲河”活动;开展“绿色家庭”建设活动;利用“4·22”地球日、“6·5”世界环境日等环境纪念日,积极做好宣传工作。到年,公众对环境满意率达98%。
三、创建国家生态县的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生态县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必须周密部署,精心组织,合力推进。为确保生态县建设有序推进,成立由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经济开发区、海洋经济开发区、发改、经贸、卫生、教育、科技、财政、人事、国土、建设、交通、水利、农业、统计、审计、人口和计生委、环保、广电、农机、农开、旅游、城管、公安、工商等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任成员的生态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对重大事项进行统一部署、科学决策。领导小组下设生态县建设办公室(设在县环境保护局)。各镇要设置相应机构,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完善工作机制,配合生态县建设办公室开展工作,尽快形成高效的生态县建设工作网络。
(二)建立目标考核制度。积极探索干部环保实绩考核机制,建立生态县激励、监督、考核和评价体系,层层分解目标责任,签订建设目标责任状,将环境保护和生态县建设工作列入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在各级综合评优中,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建立生态与环境保护审计制度。设立环保目标完成奖和环境保护重大贡献奖,对建设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对因工作不力、决策失误等造成严重后果的予以批评,并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三)完善环保发展机制。健全环境影响评价机制,严格实行准入机制,在开展项目规划和建设时,必须依法组织开展环境影响评价,从源头上把好环保关。严格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切实加强对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环境监督管理,实行污染物集中治理。完善环境资源有偿使用机制,逐步推行排污总量有偿分配制度、排污许可证制度、排污交易权制度和污水处理按质收费制度,用经济杠杆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完善有奖举报等激励机制,建立公众听证制度,推动公众广泛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四)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要把环保投入列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逐年加大对环保的投入,确保财政对环保支出的增幅高于经济增长速度。到“”期末,全县一般预算支出中环保类支出比”期间增长1.5倍以上。设立污染防治专项资金,增加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完善环境保护收费政策,调整完善污水处理收费标准和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开征城市施工工地扬尘排污费,适当提高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排污费征收标准,开展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污权有偿取得和使用试点。全面开放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经营市场,降低市场准入条件,实行政策扶持,让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经营领域,鼓励外商投资高新技术、污染防治、生态修复、资源回收利用项目。
篇6
一、 立足规划引领,着力提升城市规划品位
规划是城市建设的第一资源、第一要素,决定着城市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建设高原旅游休闲度假名城,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面向未来,不断创新规划理念,着力提升城市规划品位。一是重视整体格局,完善分区规划。从城市整体格局上着眼,按照“六心、双轴、一环、三组团”的城市新框架,进一步完善老城区、东新区、南城区、绿色产业园区、土族聚落旅游区和城市发展备用区“六片区”的分区规划。做到各个片区布局合理、功能明确、风格协调,实现功能性与审美性的统一。在规划中既要注重休闲城市、山水园林城市的总体格调,也要注重建筑群体多样化组合,追求建筑的形态美、色彩美、整体协调美。二是完善建筑空间层次,合理布置开敞空间。讲究城市规划美学,探索适宜于具有土乡特色的城市艺术风貌,制定城市色彩和建筑风格原则。通过节点景观、通道景观、鸟瞰形象的组织,以及建筑物、构筑物在形式、风格、色彩、尺度、空间组织等方面的协调,反映城市景观的艺术要求。三是抓好控制性详规,强化重点地区规划控制。抓好东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安定河“一河两岸”景观设计和核心区城市设计,全力做好农业示范园区、绿色产业园区、土族聚落旅游区等重点区域的规划编制,重点做好盘绣广场、七彩湖等城市地标性工程修建性详细规划。努力使详规覆盖率达到100%。完善区域功能,突出传奇王国、彩虹部落、乡村夏都、浪漫酒城的区域特色。四是强力落实规划,强化规划的“钢性”功能。高度发挥规划审查委员会的作用,严格执行重点项目规划审查和“并联审批”制度,不断规范建设项目规划审批程序,坚持做到先审后批,先批后建。凡是新建的市政项目都要进行多方论证,广泛征求意见,对既定的方案坚决贯彻执行,力争新建项目能与县城总体规划和旅游业专项规划相符合,有效维护规划的“钢性”功能,树立“规划如法,执法如山”的理念。
二、立足完善功能,着力提升城市建设品位
紧紧围绕东部城市群建设的战略部署,牢牢把握打造高原旅游名城的目标要求,以项目建设为基础,按照县城“东进、南拓、西控、北调、中优”的城市建设发展方向,进一步完善设施配套,扩大城市建设规模,提升城市建设品位。一是完善路网建设,改善交通环境。通过申报项目、招商代建等形式,积极实施南大街延伸段、科技路、生产路、东新街等旧城区路网建设工程,并抓好台子路、南门峡路等旧城区道路整治,打通断头路、改造瓶颈路,缓解旧城区交通压力,改善旧城区交通环境。加紧启动实施东新区、绿色产业园区路网建设工程,基本形成“四横四纵”的新区路网框架。同时,提高道路两侧绿化、路灯、交通标志标线等设施的整体设计和细节处理,体现质量、品味和艺术,建设一条道路,扮靓一条街区。二是加快新区建设,打造城市亮点。按照“做特、做绿、做精”要求,以路网建设为基础,加快启动实施东新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以自然生态、显山露水的原则,重点开发建设彰显土族民族特色的“盘绣广场”和“七彩人工湖”等代表东新区的标志性工程。结合安定河修建性详细规划,同步打造“一河两岸”景观。启动实施县城一分区集中供热建设工程,加快东新区体育场、医院、学校、中央商务区、会展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组织实施东润国际、东城印象、龙腾印象等城镇保障性住房和房地产开发项目建设,把东新区打造成行政办公、滨水休闲、文化娱乐、酒店商务、园林居住等功能为主导,其他相关配套功能为一体的复合型、生态现代滨水“一河两岸”综合区域,使其成为县城建设的一大亮点。三是加大旧城改造,提升旧城品味。按照“突出个性特色,提升旧城品味“的思路,加快改造力度,依托现有格局,围绕县城总规,加大拆迁力度,加快城中村、城郊村改造步伐。在保护好鼓楼、作坊和古墓群遗址等有历史传统和地方特色的建筑、建筑群和文物古迹的前提下,通过招商引资,以鼓楼为中心,按照古色古香古朴的风格在其四周规划建设鼓楼广场、鼓楼地下商城等建设项目,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底蕴,把鼓楼四周打造成商业性城区和旅游集散地,创造独特的威远古镇形象。四是推进亮化建设,塑造城市夜景。将标志性建筑楼体轮廓用灯光勾勒成为夜景亮点;对城市主要临街建筑和河道两岸采用动静对比、明暗结合的灯光系统打造夜景亮线;对商贸、文教、居住等功能分区采用虚实对比的灯光色调构成夜景亮面。通过点、线、面相结合,形成主题鲜明、视角舒适的灯光体系,营造独特的城市夜景。
三、立足增强魅力,着力提升城市特色品味
一是营造水韵特色。“三水”是我县县城难得的自然资源,也是构成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应以营造生态水系为目标,全力进行保护、开发和建设。在城市整体布局结构上充分利用水系与城市各项功能布局有机结合,将水与城市总体布局巧妙、自然结合,积极实施“引水进城”“引水环城”工程。将穿城而过的“三水”经科学规划全部连通,将水体引入城区繁华地段和商业街区,局部打造人工湖,着力打造沙塘川河、毛斯河、安定河三条纵向景观带和连接三条河流的横向景观带,构建“水清、岸绿、景美”的县域水系,形成清水环城的城市形象。二是营造园林特色。以构建和谐生态环境为目标,按照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继续加大力度,组织环境绿化、广场绿化、道路绿化、庭院绿化。倡导全县居民人人参与绿化、家家种草养花。城区所有围墙、栅栏一律能实施墙体垂直绿化的一律实施垂直绿化,真正做到“土不露天、能绿则绿”,“栅栏变成绿篱,外墙披上绿衣”。三是营造宜居特色。加大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力度,鼓励使用节能建筑材料、保温建筑材料,规划源头引导建设项目广泛应用节能保温技术,试点建造一批生态小区,形成新的城市建设亮点;制定节约能源、节约用水相关政策,以供气规划为指导,加速推广使用天燃气,引进垃圾分类收集处理的先进技术,创新生活方式,建设真正意义的环保城市。四是营造文化特色。没有文化的城市是一个没有内涵、没有灵魂的城市。在城市建设中积极规划实施一批富有地方民俗文化韵味的建设工程,在城市出入口、重要路段、主要旅游景点设置反映民族风情、青稞酒文化、古镇历史的人文景观。
篇7
一、指导原则
以市委、市政府《意见》为指导,围绕建设绿色目标,突出五大绿化工程建设,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大力倡导植绿护绿,大力推进绿化美化,以科学的规划和强有力的保障措施,谋好开局,加快推进,落实责任,确保成效,推动绿色建设健康、高效、有序开展。
二、目标任务
(一)总体目标
从年至年,中心城区新增各类绿地面积亩以上,其中公园绿地面积亩,完成万株大苗进城,建设个综合性公园、个社区公园、个专类公园;全市城乡完成新造林任务面积万亩,其中:“三边”(城市周边、道路两边、江河岸边)造林万亩,特色经济林基地建设万亩,速生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万亩;完成山林封育、管护万亩。到“十二五”期末,全市森林覆盖率力争达到,有林地面积达到万亩以上,活立木总蓄积达到万立方米以上;中心城市建成区、县城建成区绿地率分别达到和以上,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和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分别达到平方米和平方米以上;中心城市及县城周边、江河两岸和主要交通干线两旁绿化率分别达到以上。基本建成层次多样、结构合理、功能齐全,点、线、面相结合的国土绿化体系,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和中国宜居城市。
(二)主要任务
1、中心城区绿化工程:建设 公园、公园、公园、民族风情园、公园及 公园、公园、公园等个综合性公园,公园、公园、公园、城东公园及 公园公园等个社区公园,植物园、公园等个专类公园;完成万株大苗进城;改造提质城区主要道路,每米建设一处平方米以上的小游园;抓好单位、社区庭院及新建单位、居住小区绿化。
2、“三边”绿化工程:完成城市周边绿化万亩,抓好中心城区以城郊结合部为起点外延公里(重点做好冷零两区城乡结合部个村的高标准绿化)、县城外延公里(重点做好城郊个村的高标准绿化)范围内以大苗为主的造林绿化,力争三年完成造林,五年实现绿化;完成道路两边绿化万亩,重点抓好大道、大道、阳明大道,衡枣高速、二广高速、厦蓉高速和道贺高速、路、公路、国道、国道、铁路、铁路复线等主要交通干线两侧各米和县、乡主要道路两侧各米的高标准林带建设,实现第一层山脊可视范围内的造林全覆盖。完成江河岸边绿化万亩,重点抓好等“江湖”米范围内的风光带建设和其他支流、堤坝两岸的造林绿化。五年完成造林面积万亩。
3、特色经济林基地建设工程:高产油茶基地建设,按照“两大产业群”和“四条产业带”的战略布局,建成以为中心的油茶产业核心区,五年新建基地万亩,其中以和为中心的零祁盆地油茶产业群完成新造万亩,以和为中心的盆地油茶产业群完成新造林万亩。木本药材基地建设,重点在和等发展以黄柏、杜仲、厚朴、金银花为主的万亩木本药材林。经济果木林基地建设,五年完成万亩。重点在等县区发展以桔、柚为主万亩经济果木林。
4、速生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工程:重点发展杉木、国外松、马尾松、毛竹、杨树、桉树等速生丰产林万亩。南边县区以发展松、杉、桉为主,北边县区及金洞林场以发展松、杨为主,毛竹基地重点布局 等县区。
5、封育管护工程:严格资源保护管理,重点抓好江河源头、江河两岸和生态脆弱地区、自然保护区及生态公益林的封育管护。源头及其支流等完成封育管护万亩,重要江河两岸完成封育管护万亩,生态脆弱地区和自然保护区完成封育管护万亩。到年底实现封育管护万亩的目标。
三、计划安排
(一)建设时间
从年元月日起至年月日止,全面完成中心城区绿化、“三边”造林绿化、特色经济林、速丰林和封育管护五大建设任务。
(二)年度计划
1、中心城区绿地建设:年至年每年完成中心城区新增绿地亩,年共新增绿地亩以上;从年开始,对个综合性公园、个社区公园、个专题公园及街道小游园建设,在完成规划的基础上,分年度安排实施,年建成并全面投入使用。
2、万株大苗进城:年完成万株,年至年每年完成万株,年完成万株,五年全面完成任务并确保成活率、保存率达标。
3、“三边”造林绿化:年完成万亩,年每年完成万亩,年完成万亩,五年计划四年完成。
4、特色经济林基地建设:年完成万亩,-年每年完成万亩,年完成任务。
5、速生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从年开始,每年完成万亩,年完成万亩任务。
6、封育管护:按照计划逐年扩大封山育林和生态公益林管护面积,到年管护总面积达到万亩。
四、全面实施
(一)广泛宣传动员,营造社会氛围。充分运用报纸、电视及其他有效的宣传形式,广泛宣传建设绿色的重大意义、目标任务,把市委、市政府的决策,转化为全社会的实际行动,营造人人植绿、爱绿、护绿、播绿的浓厚氛围。通过深入宣传,增强全民造绿意识和积极参与的自觉性,增强各级各部门的责任感、使命感。
(二)编制总体规划,制定年度计划。按照五大工程建设任务及要求,各县区、各单位根据各自的建设任务科学编制总体规划,并按规划原则制定切实可行的年度建设实施计划,明确建设内容、地类标准、林种树种等,并分别抓好落实。各县区、各单位五年建设总体规划,年月日前报市绿色建设领导小组审定后批转执行。
(三)层层分解任务,落实责任主体。将五年绿色建设任务层层分解到县区、乡镇和相关部门,落实到山头地块。县区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的造林绿化、封育管护负总责,乡镇、行政村及部门按分配任务具体负责。两区的城市周边绿化,采取全民义务植树和机关单位“联村建绿”的方式实施,市直及中央、省驻单位在区、区城郊联系个村、两区直属单位各联系个村,共计个村。联村部门由负责人率队进村入户宣传发动,帮助支持,确保3年内完成造林任务,年内实现高标准全面绿化。各县行政中心周边绿化参照此方式进行,具体联村数量由各地根据周边现状自行确定。
(四)创新实施方式,培育示范带动。基于林地使用权分散和造管分离的现实,各地要深入调研,创新实施方式。大力推行林地向营造林能手(造林大户)集中,实行规模经营。要建立造管一体化新机制,做到荒山有人造,造后专人管,造管措施实,限期保绿化。同时,各级要加大示范基地培育力度,以高标准的示范效应促进全面绿化目标的实现。
(五)培育优质苗木,确保供求适应。各类优质种苗及时足额供给是实现全面绿化目标的关键因素。各地要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建立高标准的种苗繁育基地,加大良种壮苗、珍贵苗木培育力度,确保各类优质苗木足额供给,确保大苗进城计划目标的顺利实现。
(六)抢抓造林时机,科学组织实施。造林季节性强,把握时机十分重要。今年是五年行动的第一年,相关准备还不够充分,配套还不够到位,从下半年开始,要及早启动实施,秋冬抓好整地,翌年一月份施放底肥搞好回填,二月底前完成植苗任务。各县区、各单位要按照年度造林计划早发动、早部署,按技术规程及时完成各个阶段工作任务,以争取工作主动,确保造林质量和效果。
(七)严格质量标准,抓好指导服务。各实施主体要严格执行国家《造林技术规程》,严把整地、种苗、栽植关。新造林必须使用一级种苗上山,主要通道两边各米范围必须大苗种植,并按质量标准、技术规程施工,包种包活。要建立行政领导、技术人员联乡镇、联基地的质量标准监管、指导、服务机制,乡镇领导和技术人员要深入一线精心指导,确保造林质量达标。
五、落实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建设绿色工作实行各级政府和市直部门主要领导负责制。市政府与县区政府和市直部门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签订责任状,并将年度任务指标纳入市政府对县区政府和市直部门绩效评估考核内容。县区人民政府、市直单位(含中央、省驻单位)要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领导机构,并明确专职领导、专门班子专抓。整个行动任务按照职责分工,分别负责抓好落实。
(二)保障造林绿化用地。城市绿化用地,结合城市总体规划确定园林绿化建设用地,城区开发项目必须保障以上的绿化用地,并与设计、施工、建设同步进行。“三边”绿化用地、战略投资者、企业、大户规模造林用地,要采取租赁、转让等市场运作的方式解决。“三边”尤其是主要交通要道两边各米范围内造林用地有困难的,由县区政府出面采取租赁等办法协调解决,以确保路边造林顺利推进,尽早实现绿化达标。
(三)加大资金投入。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建立稳定、多元的投入机制。市里在捆绑各项涉农资金倾斜造林绿化外,市级财政年投入万元,以后每年投入万元,年投入万元。各县区财政应根据本县区绿化任务确定投入基数,并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安排。涉农部门项目资金应向造林绿化工程倾斜。城建、国土、交通、市政工程等项目要配套绿化建设内容并确保资金安排到位。林业部门收取的育林基金、植被恢复费和绿化费主要用于绿化工程建设,并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投入。通过多渠道集聚资金,力保绿化工程建设资金供需平衡。
篇8
关键词:低碳经济;支柱产业;低碳农业;低碳工业
低碳经济是指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1]。在当前全球气候变暖、世界走向低碳经济时代的大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成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方向。2009年末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更是把低碳经济的发展推向了,未来的国际经济竞争就是碳排放权分配和利用的竞争。在全球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的境况下,实现碳生产力价值的最大化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最有效途径。低碳经济要求实现低碳与经济的双赢,不能有低碳没经济,也不能有经济没低碳,实质上就是一个提高碳生产力的过程,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必然选择。
河北作为能源消耗大省,积极寻求自身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已迫在眉睫。
一、河北省支柱产业发展低碳经济的现状及潜力分析对于以农业、工业、新兴产业为主的河北省经济而言,从传统的制造业到新兴的新能源产业,从发展、优化低碳产业到建设低碳化城市,实现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既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通道,也是构建河北省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内容。
(一)河北省支柱产业发展低碳经济的现状1.以污染减排为主线,重点治理大气环境和水污染近几年来,河北省以污染减排为主线,治理大气环境和水污染为重点,先后开展了大气环境综合整治月等大气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其中2009年,河北省污染减排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化学需氧量及二氧化碳排放量逐渐消减(见表1)。
全省设区城市及省会石家庄市空气环境质量得到了持续改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逐年递增。
其中,秦皇岛、沧州、承德、衡水、邢台、保定、廊坊、张家口等8个设区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比2008年新增了邢台、保定、张家口三个城市(见表2)。
同时,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也不断得到好转,全省七大水系三类和好于三类水质的断面比例达到42.4%,比2008年上升9.1个百分点;劣五类水质的断面比例比上年下降4.2个百分点。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的平均浓度,比2008年下降26.2%;氨氮的平均浓度,比2008年下降15.9%。
2.加强清洁发展机制(CDM)的国际合作项目自2007年以来,河北省成立了“河北省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在部分领域开展了节能减排、清洁发展机制的国际合作项目。
目前,全省已有62个CDM项目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准,合同交易减排温室气体189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
3.兴建农业低碳灌溉工程
河北农业低碳发展已走在前列。《河北省农业灌溉适应气候变化行动计划建议报告》已获国家发改委批复。按照规划,河北省将在大中型水利工程难以覆盖的地方,引导农民因地制宜地兴建一批水窖、集雨池等积水灌溉工程;在山区每3~5亩旱作农田建一座简易水池、水囤、水窖或其他储水设施。预计到2015年,全省计划投资17.5亿元,新增旱作集雨补溉工程蓄水面积1 000万立方米。此外,河北省还将实施“土壤水库”建设、极端天气气候应急体系等工程。
4.推广低碳城市,培养低碳文化河北省充分发挥逐步演进型和技术创新型的保定低碳城市以及技术创新型的曹妃甸生态城市的作用,培育社会形成低碳文化,倡导绿色生活方式。为推动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以及河北省发展低碳经济开辟了一条快捷的绿色通道,使河北迈向低碳经济时代的步伐越来越快。
作为国家积极发展战略之一的循环经济示范工业区———曹妃甸工业区已经形成河北省特有的科学发展低碳经济文化品牌。河北省保定市近年来成为在环渤海经济区域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城市,该市新能源产业发展迅速,并已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集群,构成了建设低碳城市的良好基础。
2008年1月,保定市和上海市被世界自然基金会列为中国首批启动的两个低碳城市。“低碳”理念深深地植入城市发展的思维中,河北保定提出了“中国电谷·低碳保定”的发展口号,积极实施“中国电谷”建设工程、“太阳能之城”建设工程、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办公大楼低碳化运行示范工程、低碳化社区示范工程、低碳化城市交通体系集成工程等六大工程,大力发展以新能源、文化创意、文化旅游为主导的绿色产业,努力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社会。
(二)河北省支柱产业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势和潜力对于河北省而言,资源禀赋和地理位置决定其具备了建设低碳经济示范区的有利条件,发展低碳经济将给河北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1.发展清洁能源,河北得天独厚发展低碳经济,河北省有着巨大的优势和潜力。据统计,河北省二氧化碳年均排放量占全国总排放量的7%左右,温室气体减排潜力巨大;同时河北也是清洁能源资源较丰富的地区,具有优越的能源资源禀赋,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资源都很丰富。
2.京津冀环渤海经济圈为构建河北低碳经济区提供了支撑处在环渤海经济带腹地的河北省,以京津冀
环渤海经济圈为依托构建河北低碳经济区,能够与京津两地形成中国最大的绿色发展区域,具有获得国家战略支持的良好前景。河北省作为环绕京津的京畿重地,在今后绿色首都的建设中仍将是最受关注的一个区域。[2]二、河北省构建低碳经济所应关注的重点产业近年来,畜牧、蔬菜、果品业三大农业支柱产业,钢铁、食品、石油化工、装备制造、医药、建材、纺织等七大工业主导产业,以及旅游、现代物流、电子信息三大新兴支柱产业,是河北省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是加速构建低碳城市化、拉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关键[3]。但同时这三大产业也是河北省主要的碳源,对我省发展低碳经济具较大的挑战性。
(一)农业支柱产业
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有关统计表明,农业耕地释放出大量的温室气体,超过人类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30%;畜牧业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占全球总排放量的18%。农业作为河北省三大支柱产业之一,是个重要的温室气体来源,同时又受到气候变化的严重影响。农业环境保护形势日益严峻,因而,发展低碳经济,促进绿色农业,这对河北省农业的发展来说将会是严峻的挑战和机遇。
(二)工业主导产业
工业是我国能源消耗的主要部门,并且其工业生产技术水平较低,这一特征加重了我国经济的高碳化,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制约。1993—2005年,中国工业能源消费年均增长5.8%,工业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约70%。工业是河北省三大支柱产业之一,其中,采掘、钢铁、建材水泥、电力等高耗能工业行业,随着河北省经济的较快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对能源需求将不断增长,因此,构建经济、清洁、安全的低碳城市面临着重大挑战。
(三)新兴支柱产业
我国物流业虽然经过30多年连续高速增长,总量达到了一定规模,但粗放式运作模式的格局较为分散。我国物流费用支出大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0%,仍高于国外平均水平。此形势势必要求传统物流向现代化物流转变,降低物流业的能耗量,从而有力地促进低碳物流业经济发展。
旅游业被称为无烟工业,以其无污染、高收益等特征著称,被公认为前景辉煌的战略型新兴产业,但是如果开发和管理不善,旅游业也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因此,在当前中央提出建设低碳化城市和我省全力开启低碳时代的背景下,发展低碳旅游经济对河北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推广节能降耗低碳景区是走向生态文明的绿色通道。
三、河北省支柱产业低碳经济发展建议(一)发展低碳农业,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实现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的转变。在低碳经济的理论指导下,发展低碳农业,来应对我国农业发展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一方面大力发展碳汇林业。碳汇主要是指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据统计,我国每增加1%的森林覆盖率,森林就能够从大气中吸收0.6~7.1亿吨碳。通过植树造林、加强林业经营管理、减少毁林、保护和恢复森林植被等活动,加强我省碳汇林业的发展。
另一方面引进与发展“沼气产业化”。在沼气技术理论的指导下,将农村各种废弃物化害为利、变废为宝;进行循环利用、深度利用有机废弃物;进行系列开发、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畜禽废弃物。发展“沼气产业化”,不仅是实现节能减排,解决了对生态环境的污染,有效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也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可行之路。
(二)调整工业结构,发展低碳工业当前,中国正处于把握经济增长机遇和进行低碳转型的选择之中。工业作为河北省三大支柱产业之一,采掘、钢铁、建材水泥、电力等高耗能行业,随着河北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增长,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能源需求之间的关系,还需要我们把握以下几点:(1)应缩短依附于交通、能源、汽车、化工、钢铁、建材等高碳产业发展的产业链条,使产业链条的上、中、下游产业低碳化;
(2)应调整高碳产业结构,逐步降低重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推进产业和产品低碳化。
同时,我省应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以加快淘汰低产能、遏制“三高”行业的过快增长,推动重点领域节能减排,支持节能降耗的重大示范项目;(3)政府也应给予有关税收、财政等方面的大力支持,设立用于激励低碳项目的投资和建设的专项资金;(4)通过国际协商与合作机制,增强低碳技术的引进与创新;(5)争取获得与亚洲银行、世界银行、国际碳基金等金融组织合作,为省内发展低碳经济打开国家技术与融资渠道。
(三)大力发展低碳新兴产业
发展低碳旅游,打造我省“低碳型旅游景区”,美化我省旅游景区环境,实现旅游酒店节能减排任务,实现交通运载工具的低碳变革,扩大生态旅游、农业旅游、信息化旅游的比重。规范旅游机构的旅游行为,制定与参与低碳旅游路线,引导游客保护景区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实现绿色与低碳旅游。同时,还需要政府宣传低碳生活新观念,使之深入人心,以使游览者和景区居民“独善其身”进而带动他人加入低碳行列。
发展低碳物流,大力发展铁路运输、推行共同配送流程、推广绿色包装、推动废旧物流设施设备的循环利用、建立工业和废料处理的物流系统、倡导“信息化物流”[4],推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物流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构建跨地区、跨行业的信息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在推进信息化物流过程中,政府部门也应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和财政补贴,以优化我省物流系统,达到环保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大力进行清洁能源开发,包括风力发电项目、生物质能发电项目、城市垃圾焚烧和填埋气甲烷回收发电、煤矿煤气层甲烷气的回收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及供热等。加快建设唐山新能源汽车、张承千万千瓦级风电、保定中国电谷、宁晋晶龙等新能源产业基地,以应对减缓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
四、河北省支柱产业低碳经济发展应注意的问题当前,我国多省都已开展起了低碳经济的建设工作,河北省作为我国经济大省理应走在前列。
但是建设低碳经济绝非是贴标签活动,而是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在构建低碳经济的过程中,需注重科学规划和布局,注意以下两点:(一)防止随波逐流的做法,挑选适合我省的项目和技术,逐步加以推广与完善发展低碳经济的目的主要是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社会友好型社会,不能因为政策倡导而不顾河北省基本情况,盲目跟随其他省份随波逐流。必须遵循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一般规律,顺应发展低碳经济潮流和趋势,同时还要充分考虑我省基本情况。
河北省是清洁能源资源较丰富的地区,可以大力发展风力发电项目、太阳能光伏供热及发电项目、生物质能发电项目、煤矿煤气层甲烷气的回收利用等项目。在偏远农村地区推广用光伏发电系统和沼气、太阳能热水器、太阳灶、太阳能照明;在城市推广普及供热与太阳能一体化建筑。
(二)防止急功近利的做法,充分认识建设低碳城市化的艰巨性低碳经济是一种处于探索中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没有现成的可借鉴模型。根据河北省情,应侧重从宏观(政府政策)、中观(产业、实验园区、城市)、微观(企业)三个层次着手,应加强引导,有重点、有阶段、循序渐进地推动我省低碳化可持续发展。在政府政策的引导下,积极开展低碳经济试点项目,培育和建设具有低碳产业、低碳城市、低碳经济实验园区,重点在采掘、钢铁、建材水泥、电力等高耗能工业行业领域开展低碳经济试点。[5]同时,建设以绿色为主调的建筑,充分利用地热与太阳能等再生资源;设计绿色道路规划,构建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低碳交通体系,推广和宣传以公交车为主私家车为辅的交通模式。
总之,河北省走低碳经济的道路,既要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要符合全球气候环境保护的要求。河北省应及时调整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6],建立和完善以低碳发展相适应的低碳农业、低碳工业、低碳服务业及新兴产业为核心的新型经济体系,最终实现由“高碳时代”到“低碳时代”的跨越,使河北省的经济在未来的发展中发挥更大的影响力。
篇9
珠江水运正处于系统性整治和规模化建设的阶段,供给能力不足、结构不优、效率不高、实力不强的特征明显,尽管近年来发展迅速,后发优势得以体现,但欠账太多,瓶颈依然存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提高运输服务水平的双重任务繁重。
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议根据党的十确立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布局,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作出了交通运输需求持续旺盛的长期趋势和基本面不会发生大的改变,安全可靠、经济高效、便捷舒适的价值取向更趋增强的重要判断,强调必须继续抓住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坚定不移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
2013年是珠江水运是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的关键之年。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和交通运输工作会议部署,要突出抓好四方面工作。一是强建设,继续抓好西江干线航道整治工程及长洲枢纽三四线船闸、右江梯级渠化等骨干性工程建设,为完成西江干线扩能改造和2014年实现右江百色以下全线通航、西江干线全线2000吨级通航奠定基础。二是调结构,充分利用国家实施内河船舶标准化的政策机遇,加快老旧船退出市场,规范新船建设,调整船舶和运力结构,促进航运企业改善运输服务。三是抓重点,努力协调各部门推动百色枢纽通航设施工程开工建设,推动各方在有利于水资源综合利用原则下确定红水河龙滩枢纽二期蓄水位,为通航设施建设和珠江水运连接云贵两省创造条件。组织协调好龙滩库区翻坝运输,培育库区航运及港口物流市场。四是促发展,尽快启动北江千吨级航道建设工程,把北江沿岸千万吨级的水泥等散货运输从公路转移到水运上来,开辟北江绿色水运新通道,拓展珠江三角洲高等级航道网络的辐射范围。全面实施运输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进一步巩固珠江水路运输安全基础。改进琼州海峡客滚运输组织模式,提高运输服务品质,落实安全整治各项任务。
篇10
关键词 国家森林城市;森林建设;保障措施;四川西昌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形势下,城市森林建设水平已成为城市发展程度的体现和重要标志,成为繁荣城市文化的有效载体,成为城市居民的健康源泉。世界许多国家都把城市森林建设作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我国于2004年开始“国家森林城市”荣誉称号授予工作,这是对一个城市在城市森林建设成效的综合评价,是促进城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协调生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1-4]。因此,按照《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和相关技术要求,加快西昌国家森林城市建设工作,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1西昌市概况
西昌市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是全国最大彝族聚居区凉山彝族自治州的首府,享有“一座春天栖息的城市”美誉,是全国最负盛名的太阳城、月亮城、航天城、小春城,拥有
一是城市森林覆盖率54.9%。全市幅员面积2 655km2, 2004年底,林业用地面积16.87hm2,2005~2009年,全市新增造林面积4 350hm2。截止2009年12月,全市林业用地面积17.305万hm2。二是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6.8%,绿地率32.5%,林木覆盖率30.9%,城市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9.8m2,城市中心区人均公共绿地4.8m2,城乡人居生态环境显著改善。三是城市郊区森林覆盖率达到39.5%。根据《西昌市城市总体规划》,西昌市城郊范围包括小庙、西郊、马道、四合、高枧、川兴、海南、大箐、大兴等乡镇,总面积36 991.56 hm2。截止2009年6月,西昌市城市郊区有林地及灌木林地总面积14 598.5hm2,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9.5%。四是为进一步增大绿量,提高绿视率,丰富城市立体绿化景观,河堤、建筑墙面、立交桥两侧、单位居住围墙、花架、花廊等实施垂直绿化,种植紫藤、爬墙虎、迎春花、连翘等各种藤本植物10余种,面积达3万m2,扩展了市区绿化空间。
2.3森林生态网络建设
一是城区绿色空间拓展工程。为符合西昌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城市”的要求,打造璀璨别致的安宁河谷明珠、“五彩休闲西昌”,建立布局合理、绿量适宜、生物多样、景观优美、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城市绿地系统,相对稳定而多样化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有效控制和改善城市的大气污染、热岛效应、粉尘污染,全面提高城市质量,服务于城市发展和人居环境改善。到2010年主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0.5m2,绿地率达到35%以上,绿化覆盖率达到38%,公园绿地500m服务半径能够有效覆盖建成区。二是城区五彩河岸景观打造工程。通过创森建设,使三河六岸形成融碧水、蓝天、绿树、鲜花于城市风情,纳交通、生态、景观、休闲于一系,集滨水景观带与沿河历史人文景点于一体的景观旅游生态走廊。营造富有文化内涵、自然舒展的滨河形态,实现一个整体、有机、舒适、高捷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滨河五彩景观带。三是邛海湿地建设工程。顺应西昌市森林城市建设发展趋势,以提高邛海水质为主,重点建设湿地保护区、湿地恢复区,完善湿地游览区,使其成为云贵高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到2010年完成湿地游憩区的改善,环湖绿带建设和湿地保护区和湿地恢复区的建设。四是山地森林生态建设工程。西昌市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人工造林21 300hm2,天然林管护129 100 hm2,退耕还林8 753.3hm2,荒山造林6 666.7hm2,森林覆盖率由1997年的33.4%上升至2004年的54.9%,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水土流失明显减少。五是安宁河生态治理与开发工程。安宁河属金沙江水系,北南走向,是西昌市的母亲河。为打造安宁河沿岸大型生态防护屏障,绿色安宁河生态廊道,改善沿河两岸的生态环境,保持河流生态自然属性,增加物种多样性,提高滨水区域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带动周遍区域的经济发展。六是绿色通道建设工程。西昌市区的通道包括国道、省道和县道,总里程117.5km,可绿化里程84.4km,可绿化面积158hm2。近年来,通过“一办三创”、“创建四川省森林城市”,城市内部道路绿化景观效果较好。西昌出入城道路已使用三角梅作为主要观花植物,体现了地域特色。七是五彩农庄建设工程。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多数乡村农民收入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农村居住环境进一步得到改善。保护、优化好村落的生态环境、结合新农村建设,进行综合整治,提高空间环境质量、建立充满活力的和谐新农村,达到水清、岸绿、河畅、五彩的效果。突显乡村特色,体现出乡土气息和乡土风情,注入新的绿色家园文化特征,形成绿色环保、健康富足、特色鲜明的五彩农庄,加速农村产业升级换代。八是生态休闲旅游建设工程。西昌具有春早、夏凉、秋爽、冬暖,四季如春的自然条件,自然风光秀丽。同时西昌有悠久厚重的文明历史,现代高科技的航天发射基地和古朴浓郁的彝族风情,构成特色鲜明、极富鉴赏性的旅游目的地,宜于休闲度假。已打造了土城湿地公园、邛泸景区、“乡村八景”等生态旅游基地。以“一座春天栖息的城市”为主题,以生态、阳光、健康、民俗为特色,重点打造三大基地、四条旅游线路,拉长产业链条,改善西昌市的产业格局,形成“城乡互动、农林水结合”的城市森林旅游体系。乡村旅游不断优化,升级打造乡村八景,新增农家乐120家。在乡村旅游带动下,2009年全市旅游收入突破40亿元,旅游人数突破800万人次。九是林业产业基地建设工程。西昌市森林资源丰富,林业产业开发不仅是林业部门自身的发展问题,更主要的是关系到这些地区农业环境、农村经济、农民收入的问题,涉及范围最广,面对的人群最多,对西昌经济社会和谐发展至关重要。近年来,西昌市注重发挥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现代林业产业。着力建设速丰林基地、花卉苗木基地、油橄榄基地等,通过走以农户联基地、基地联龙头、龙头联市场的林业产业发展路子,促进了森林资源向森林资本的转变。林业已经成为西昌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的一项重要产业。目前,全市已逐步培育形成了水果、花卉、蚕桑、速生林等林业主导产业。建成绿色无公害石榴基地6 666.67hm2,绿色鲜食小水果(桃、葡萄、樱桃)基地1 333.33 hm2,酿酒葡萄基地333.33hm2;建立生态观光型花木园区333.33hm2,鲜切花和香精油玫瑰生产基地1 333.33 hm2;建成2 000hm2投产桑生产基地,年产茧2 250t;建立666.67hm2速生林示范基地,并将逐步发展到6 666.67hm2规模;建立油橄榄基地1 333.33hm2,并将逐步扩大到6 666.67 hm2。2008年全市实现林业总产值6.23亿元,占西昌市农业总产值的18.64%和国民生产总值的2.14%,农民从林业产业中获得的人均纯收入达352元。
2.4森林健康
一是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西昌市植被类型多样,共有233科532属2 000余种植物,从亚热带到温带森林均有分布,别具特色,从山谷到山顶,有热带的香蕉、剑麻;也有亚热带的攀枝花、仙人掌;温带的松、栎;寒温带的冷云杉。其中有攀枝花苏铁、棕北杜鹃、西康玉兰、黄杉等34种国家第1批保护珍稀植物。西昌市野生动物资源十分丰富,种类近400种,其中已知兽类60余种,鸟类252种,爬行类19种,两栖类20余种。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强了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疫情监测工作,健全了工作体制,经常开展 湿地、植物、动物等专项执法检查,惩治了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违法行为。重视湖泊、江河水源地保护,将邛海湿地保护工作纳入城市森林建设总体规划,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二是城市森林建设突出乡土树种。西昌市城市森林建设常用森林植物约259种,其中,乔木种类132种,灌木种类98种。城市建成区共栽植各类乔木127.7万株,灌木75.9万株;西昌市森林城市建设主要以云南松、华山松、柳树、杨树等乡土树种为主,引进直干桉、史密斯桉、兰花楹、小叶榕、三角梅等外来适生树种,因适宜性强而被广泛应用于工程造林、农村道路村庄、城区道路、公园、广场等公共场所,占城市绿化树种使用量的90%以上。三是培育与地带性自然植被类型相接近的森林景观。在森林城市建设过程中,遵循森林植被的自然演替规律,强化乡土树种及地带性植被景观的建设,构建稳定的生态系统,维护区域的生态安全。东河、西河、海河生态景观带、城市入市口森林景观建设、市政广场周边森林景观等更多地倾向于建设(或保护)一个接近自然状态的景观和环境,减少城市化对自然景观和自然环境的伤害,拉近城市人群与自然的地理距离和心理距离,使城市和自然天然地融为一体。尤其在生态公益林和森林生态景观建设与经营中遵循森林植被的自然演替规律,选择乡土树种,通过人工种植和自然生长相结合的方式,培育出乔、灌、藤、草相结合,接近于自然植被类型的森林生物群落。
- 上一篇:量子力学和狭义相对论
- 下一篇:地理信息系统重点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