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礼仪基本知识范文

时间:2023-12-28 17:40: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茶礼仪基本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茶礼仪基本知识

篇1

关键词:茶埠泥石流;成因分析;发育特征;治理建议

中图分类号:P642.2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 引言

渭武高速公路是兰州至海口国家高速公路(G75)的重要组成路段,途经临洮、渭源、漳县、岷县、宕昌、武都到达甘川界罐子沟,是甘肃省南部唯一纵线,在全省高速公路网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甘肃岷县为泥石流多发地区,2012年5月10日岷县发生特大山洪泥石流,致使53.86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71.09亿元,给群众生命财产,农业生产和基础设施造成了严重损失。

泥石流是该公路工程主要不良地质现象之一,据现场调绘统计,沿线发育泥石流近百余处,多数泥石流较稳定,对线路影响不大,可布设桥和渡槽形式通过。而茶埠泥石流为一条特大型稀性泥石流沟,对线路影响较大,必须采取一定措施,以保证工程项目安全。

1 泥石流发育条件

1.1 地形地貌条件

该区地处西秦岭北支褶皱带上,整个地形呈东南向西北倾斜,地形复杂陡峭,河谷纵横,山体破碎,滑坡、泥石流极为发育。洮河两岸及支流为主要泥石流发育区。

1.2 气象水文条件

该地区位于温带半湿润气候与高寒湿润气候的过渡带,气温低,多年平均气温5.7℃,最低-26.3℃,最热31.5℃,相对湿度为69%。降水量较丰富,年降水量大于600mm,为多雨区。岷县多年平均降水量560.8mm,日最大降水量为61.5mm,1小时最大降水量54.0mm。岷县年内降水量主要集中于5~9月,期间降水量占全年总量78%以上,其雨强完全可以满足激发泥石流的条件。

该区地表水系分属黄河水系,其主要河流为洮河干流及其支流迭藏河、纳纳河等。洮河两岸发育多条冲沟,多为沟道泥石流。

1.3 地层地质条件

该区出露地层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堆积物(Q)、新近系B组泥岩(Nb)、二叠系下统B组炭质板岩(P11-b)和泥盆系板岩组(D3Dc2a)地层。受构造影响,节理断层发育,岩体十分破碎,多呈层状碎裂结构,为泥石流提供了丰富的物源。

1.4区域地质构造条件

该区在地质构造上属西秦岭地槽褶皱系的北支秦岭海西褶皱带,受秦岭东西复杂构造带和祁、吕、贺兰山字型前弧的共同影响,地质构造活动强烈,该区主要的地质构造有:大草滩复背斜、岷县―宕昌复向斜、岷县北断裂带,复杂的构造致使岩层近直立展布,揉皱现象明显,岩体完整性极差。

2泥石流分布位置、规模及范围

茶埠泥石流发育在洮河支流纳纳河及耳阳沟内,纳纳河河谷较宽广,河水流量较大;耳阳沟平时河流流量较小,但若遇暴雨,流量呈百倍增加。该沟泥石流爆发周期为3~4年,规模大小与降雨量密切相关。最近一次大规模爆发是在2012年5月10日,河谷严重淤积,堆积体沿河谷呈条带状分布,堆积厚度2m~5m,长度近2公里,下游数户居民房屋被冲毁。

3泥石流基本特征及分析

3.1基本发育特征

茶埠沟主沟谷长度约为25km,发育数条支沟,流域面积约为22km2,主沟沟道相对高差为550,平均比降为2.3%,泥石流形成区沟道面积约为6.5km2,两岸山坡平均坡度约为37º~43°,其上均覆盖一定厚度第四系松散物。根据茶埠泥石流的发育现状和形成特点,可将沟域划分为泥石流物源及流通区、泥石流堆积区。

物源及流通区:分区面积12.5km²,低中山斜坡区,两侧斜坡坡度较陡,两岸山坡平均坡度约为37º~43°,沟道标高约2320m~2830m之间,高差510m,总长24km,沟道纵比降2.1%,坡度较陡,沟道呈“U”形谷。沟道中主要为卵砾石层夹杂碎石,卵砾石层磨圆差,碎石成分以板岩碎块为主。

3.2形成机制及发展趋势

1)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条件

茶埠泥石流所在沟谷植被较差,表层岩体风化严重,加之受岷县-合作区域断裂及次级断裂的影响,岩体十分破碎,第四系松散层分布范围广且厚度大,沟谷内滑坡发育,松散固体物质储量充足,这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充足的物源。

2)适宜的地形条件

茶埠泥石流流域地形陡峻,坡面冲沟纵横,高差较大,这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较好的势能条件。该沟上游支沟岸坡坡度大于32°的有72条,占总数的95%以上,水流的面蚀作用强烈,大量的表层物质被侵蚀,源源不断补给给沟道,增加了形成泥石流的固体物质。

4泥石流对公路工程影响及其处理措施

4.1泥石流对公路的影响

拟建公路以高架桥的形式跨越茶埠泥石流沟口段,一旦大规模爆发将直接威胁拟建公路C4K233+850~C4K234+700段的安全。

4.2治理措施

对于泥石流的防治主要措施有:防止和削弱泥石流活动、控制泥石流运动、调整和疏导泥石流流通、预防泥石流危害等防护工程体系。

针对本工程,建议采用控制泥石流运动和预防泥石流危害相结合的防护措施:

1)泥石流排导

针对泥石流堆积区,在泥石流流通段采取排导渠(槽),防止淤积,使泥石流顺畅下排。排导槽可以有效的排导不同规模的泥石流,避免小规模泥石流对桥墩的冲刷。排导槽的纵断面设计可借鉴速流结构,以防止泥石流体在出口处溯源淤积。根据经验,排导槽的纵坡须大于1%,不宜超过35%。

2)设置防撞墩和桥墩围护

对跨泥石流段桥墩采用耐磨材料进行加固和围护,防止泥石流对高架桥桥墩的破坏,增加桥梁的安全储备。

5结论与建议

1)渭武高速公路工程的主要不良地质之一为泥石流,该泥石流为稀性特大型泥石流,处于活动期,活动周期3~4年。

2)工程区的暴雨频发和丰富的固体物质来源是该泥石流发生的主要因素。

3)根据泥石流的暴发频率和特点,建议对下游泥石流进行排导,并在桥墩前设防撞墩,并对桥墩进行围护,防止泥石流对高架桥桥墩的破坏,增加桥梁的安全储备。

参考文献

[1]陈光曦,王继康.泥石流防治[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83:2-49.

篇2

关键词:茶博园;4A景区;公共服务平台

中图分类号:[F28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4-0099-03

江苏茶博园始建于1960年,前身为句容市高庙茶场。1961年冬季开始改植茶树,1964年经省林业特产厅批准,改名为句容县高庙茶场,确立了以茶为主的种植结构。1980年元月1日,改名为句容县高庙茶场,由句容县管辖。1985年,镇江市多管局在茶场举办“金山翠芽”名茶特制现场训练班。1986年引进无性系良种茶“大毫”,后陆续引进17个新品种,达200余亩面积,成为全市的茶叶品种库。1992年,向国家工商局申报“容宝”牌茶叶产品商标及系列商品条码,并获批准。1995年,句容县撤县建市,遂改为句容市高庙茶场。直至2008年,句容市政府与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办学,将句容市高庙茶场与句容市高庙职业中学划拨给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学院充分利用江苏省科技厅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整合省内有限的茶业教学、科研资源,掀开了茶场建设的新篇章。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百所示范性高职院校之一,也是江苏省唯一的农业类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学院承载科学研究和教育培训的功能,使生产与教学融合,茶园与校舍为伴。由于不断地升格与扩大影响,学院与句容市政府共同建设了新校区,为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而江苏省级品牌专业――茶艺专业利用原有高庙茶厂的厂房、设备、技术力量,经省农委批准,建设了江苏茶博园,并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与特点,着力筹建了国家级“4A”级旅游景区,江苏茶博园建有的主要景点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茶文化知识长廊。茶博园受道教文化和茶文化影响,内涵丰富,无论是在道教理论、哲学、经籍、建筑、金石、音乐、化学、医药、冶炼学、养生学、气功学以及民俗学等方面均留下许多著述和遗迹,这些不仅是茅山地区珍贵的文化遗产,也在推动社会进步发展上起过积极的作用,深受海内外学者的关注。新打造的茶博园景区进口设立了茶文化知识长廊,定位为茶文化的科普展览,从茶的起源、分类、栽培等五大类专业知识,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地传递着茶的渊源,为游客提供茶文化的科普知识,帮助游客了解茶文化、弘扬茶文化。

2.茶学院。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利用原高庙职业中学原有的校舍与设施,成立了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风景园林学院(茶学院),学校能容纳3000余名学生在此学习和生活,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拥有学院风情的特色旅游景区。校区整体建筑为现代徽派风格,各类设施齐全。学院依山傍水,环境优美,交通便捷,教学设施先进,办学特色鲜明,就业前景宽广。学院为各类游客提供不同的旅游产品:中小学生夏令营游、初高中学生理想游、大学生求学访友游、上班族休闲养生游、校友重温母校游、培训人员充电培训游,同时,学院本着“产、学、研一体”的职业教育办学理念,让学生特别是茶艺学生全程参与茶叶的生产、加工与制造。

3.茶业研究所。江苏省茶业研究所,是以2008年江苏省科技设施基础项目――江苏省茶业科技公共服务平台为基础,由学院内较强的茶业教学与科研实力打造而成,以检测和应用基础研究为主,围绕着茶叶优质、高产、高效和茶叶产业发展中的关键、共性科技问题开展攻关创新的研究机构。江苏茶博园作为首创国内特色景区申报4A,主要目的是弘扬中国传统茶文化知识,其特色在于文化性与参与性。江苏茶博园创建国家“4A”景区的目标是“植茶乐”、“晓茶事”、“知茶效”、“通茶礼”、“悟茶道”。

(1)植茶乐,景区将专门设置的一块近20亩的土地命名为“茗人园”,让游客在度假旅游的同时,逐渐了解现代化茶园,领略种植茶树的过程与兴趣,感受浓厚的茶文化。

(2)晓茶事,以茶待客,历来是有数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中国最普及、最具平民性的日常生活礼仪。客来宾至,清茶一杯,可以表敬意、洗风尘、叙友情、示情爱、重俭朴、弃虚华,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高尚礼节和纯洁美德。茶与礼仪已紧紧相连,密不可分。江苏茶博园专门建设了长达500米的“茶文化知识长廊”,从茶的起源、种类、功效与茶俗等五大板块介绍了茶文化基本知识,并在内部建设了长达400米的竹长廊,专门介绍了“中外茶俗(主要介绍国内外茶俗)”与“名人茗事(主要介绍国内外名人与茶)”两大板块。

(3)知茶效,茶这种奇妙的饮料,将为人类的健康带来福音。江苏茶博园另精心制作了一个“茶与健康”的知识长廊――木长廊,完全以木结构制作,总以茶与健康为主题,以各茶类保健作用为版块,翔实地向游客介绍健康饮茶的相关知识,是游客、学生学习茶文化的好场所。

(4)通茶礼“习茶院”的建立,是景区最大亮点。该景点包含茶类加工(红、绿、青及黑茶等四大茶类机械制茶展示)、手工制茶体验(让游客切身体验制茶的趣味,身临其境的了解茶文化的博大精深)、茶艺表演(中国茶馆、欧式茶馆及日韩茶馆)及一些相关制壶、字画等文化形式的展现,是集茶文化展示、茶艺体验、茶叶加工制作于一体的综合性茶文化体验区,位于江苏茶博园东南角,自然环境优美,周边的茶树使得整个习茶苑茶香四溢。整个建筑呈回字形布置,分室内、中庭和室外三个空间。室内主要是对茶叶加工制作、茶文化陈列展示以及茶艺体验等的展示,通过对展区的设置,不仅加强了游客的科普教育,也增强了对茶文化的认识,使人们在精心营造的优雅环境氛围中,得到美的享受和情操的熏陶。中庭主要是为品尝休憩和室外观赏提供简单停留。习茶苑室外展园主要是将江苏茶文化融入园林景观,再现江苏名茶的自然和人文的生长环境,加深对江苏茶文化景观的直观映像。同时,游客还可以进行制茶体验,增加了景点的内涵,提升了旅游景区的文化品位。景区知名度和市场吸引力不断提高,让游客感受到了“茶、水、具、境、艺”的文化内涵,让人不知不觉地如同徜徉在江苏茶区的山水之间。

(5)悟茶道,自古水为茶之母,好茶须有好水配,茶有灵性,泡茶要用心。“好茶需好水,好壶泡好茶”。沏出好茶,除了泡茶的技艺外,心情的好坏、环境的优劣、器皿的选择都会影响茶的品味。而在所有的外在因素中,影响茶口感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水的选择。本景区设立“天下第一壶”、“茶道碑”、“茗苑广场”等三个景点展示茶道精神。①天下第一壶,茶壶主体以玻璃钢制作,直径3.05米,高度3.05米,重达1.5吨。整个壶身垂悬于水面,上书“茶业福地、科技洞天”八个金色大字。因茶壶直径和悬挑难度举世无双,景区现已将此壶向吉尼斯世界记录总部申报为“天下第一壶”。②“茶道”碑,广场正中,一块7米高的巨石直插云霄,巨石正面是由著名书法家米南阳手书的两个遒劲大字――“茶道”,背面是茶博园建园记,该记概述了茶博园的由来及学院办学理念与成果。游客佳宾可以登临亲水平台,亲览湖水荡漾;亦可静坐环廊之中,亲品茶韵流长。③茶道广场,茶道广场是吸引游客驻足浏览和供游客栽茶留念的区域。广场设有景观喷泉和专业演出舞台,到了晚上会有大型的文化演出,可同时容纳两千多人观赏表演。广场绿化以本地常绿树种为主,各种花卉、灌木点缀其中,与喷泉、小桥流水共同营造出和谐的旅游休闲环境。所以“茶道广场”可谓是集今古诗赋丹青于一,配茶艺室当场献艺,缕缕丝竹乘风送爽,产品琳琅茶香弥漫。

(6)展茶技,茶博园在农业科技方面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景区内设有茶业研究所、运动草坪研究所、茶学院等科研机构,强大的科研能力是茶博园景区不同于一般的旅游景区的特色之一。景区先后组建了江苏省茶业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江苏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等一系列茶叶科技平台,承担茶叶科技攻关科研任务。目前,茶博园拥有国家发明专利23项,各级科研项目获奖22项,承担国家省市各级课题数百项,组织高规格座谈会、学术研讨会20余次。院士任继周、陈宗懋、向仲怀等一大批学者专家先后来茶博园交流、指导。①茶树品种基因库,建成“茶种质资源库”(百茶园),占地3000平方米,目前已经引入了祁门种、黄山种、普洱茶、安吉白茶等100多个国家级无性系茶树良种,按照栽植形态、方式不同进行布局,努力打造省内知名茶叶品种基因库。此外,景区还先后建成百竹园、百药园、百果园等项目,为种质资源的保护、保存、新品种选育及教学等提供资源支撑。②茶园科技示范区,茶园是茶博园景区的主体景观资源,现已形成生态茶园与设施茶园相结合,传统种植模式与现代高效种植模式相融合,集休闲观光、科技示范为一体的特色游览区。③育苗工厂,景区还设有茶叶及色彩苗木扩繁育中心,建有温室大棚等设施,收集优良品种,将各种育苗技术相结合,实施工厂化育苗,建成省级茶树良种繁育基地与推广中心。育苗工厂主要是在日光大棚内使用移动式育苗床,利用高效的穴盘育苗技术,达到快速繁育优良品种的目的。景区内现有育苗工厂3000平方米,主要繁育龙井长叶、福鼎大毫等无性良种茶苗及红叶石楠、红枫等彩叶苗木。工厂达到了育苗的快速、批量、科学化生产,实现了年出圃苗木200万株,服务了一方群众。

江苏茶博园为了打造国家级“4A”景区,围绕“茶文化”、“茶科技”、“茶休闲”这一主题,不断丰富旅游资源,通过举办江苏省乡村旅游文化节、全民饮茶日、江苏省手工制茶比赛、中秋游园等活动,吸引了新华网、新浪网、新华日报、南京日报等近20家主流媒体的宣传报道,扩大了景区影响力,提高了知名度,目前已接待15个国家近60万人次的来宾、游客。经过近10年的建设,江苏茶博园在建设目标上已取得了一些成效。

(1)关键共性技术开发,针对江苏省茶产业发展特点和趋势、市场需求新变化和茶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瓶颈问题,组织本领域的专家开展调查研究,对茶农及茶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暴露出来的疑点、难点技术问题,进行分析、处理,对共性关键技术进行联合攻关,重点开展茶园低残留农药、生物农药、催芽素、茶叶专用肥等共性技术攻关。目前已有一名专家获江苏省“挂县强农富民工程”先进个人称号。

(2)品种创新、技术创新研究、推广,广泛收集国内特别适宜我省条件生长的茶树种质资源,并利用现代育种技术进行品种创新。积极引进茶叶生产加工新技术,进行茶叶生产工艺及深加工工艺的技术改进和茶树栽培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着重推广龙井43、龙井长叶、中茶102、浙农113、锡茶11号等适宜在江苏茶区生长的国家或省级良种。积极推广日本防霜冻技术――茶园防霜扇技术,并在周边进行了推广,为江苏省早春名优茶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撑。

(3)提供质量检测服务。利用服务平台的专业检测设备的技术优势,帮助茶企业进行产品研制过程中的有关技术指标测试,提供测试结果;为出口茶、内销茶、有机茶、无公害茶、绿色食品类茶叶提供检测服务。

(4)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建立江苏省茶叶专家库、茶叶技术信息、网上技术咨询、茶园病虫害预测预报、茶叶质量安全标准等专业信息服务网站,提供茶园、茶厂建设、改造规划、可行性方案分析、深加工企业工程咨询等技术咨询服务。

(5)提供人才培训服务,积极为茶场、茶叶农民合作组织提供种茶、制茶技术员及管理员的相关专业技术培训;为社会提供评茶师、炒茶技师、茶艺师等职业技能培训。

(6)丰富了省内茶业活动,江苏茶博园利用现有的一些影响与技术力量,先后举办了“江苏省手工制茶竞赛”、“江苏省茶艺竞赛暨全国茶艺大赛江苏省赛区选拔赛”、“全民饮茶日”等科普与文化活动,大大地丰富了江苏省区茶业活动,为茶业可持续、健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休闲茶业的发展丰富了旅游市场。随着旅游消费者的需求日益多样化、个性化,崇尚自然,返璞归真,越来越多的游客倾向于乡村旅游[1]。江苏茶博园毗邻国家5A级旅游景区――茅山道家文化景区,且江苏省句容市着力打造全国乡村旅游市场,茶园特有的绿色景观、独特的茶文化氛围深受消费者的喜欢,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到这里参观、了解茶叶知识、品茶以及购买茶叶。茶园之所以称为新的旅游热点就在于其特有的茶业生长环境和茶文化底蕴,这些自然环境和文化内涵极具吸引力,成为旅游活动开发的基础,休闲茶业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乡村旅游市场。紧张的工作生活以及嘈杂的城市环境,促使城市居民向往大自然的怀抱,“返璞归真”已成为城市居民的时尚追求,而农村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理想的休闲旅游场所。观光休闲农业也应运而生[2]。地处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江苏茶博园以茶为主题,围绕“绿色、生态、有机”的理念,为江苏人营造了一个全新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陈明秀,王奇.基于乡村旅游的休闲茶业发展模式[J].福建茶业,2015,(6).

[2]陈杭芳.浅淡茶与休闲农业[J].中国茶业,2005,(4).

Create a Public Service Platform to Build a First-Class Province Tea Expo as an Opportunity to 4A Scenic Spot

―Report on the Jiangsu Tea Expo Garden

GE Jin-gang,LIU Min,ZUO Kun,WANG Run-xian

(Jiangsu Polytechnic College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Jurong,Jiangsu 212400,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