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范文

时间:2023-12-28 17:40: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

篇1

暑假期间,我阅读了北师大出版社出版的《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一书,感触很多。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触是要想在历史课堂上实施有效教学就必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知识的入门,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必将成为他学习的内在动力。学生对学习有无兴趣,既是反映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实施有效教学,就成为众多教师不懈追求、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讲究开头,激发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每节课能否都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如果教师一上课就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甚至成为催眠曲,因此必须讲究开头艺术。要尽可能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把学生吸引住。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必须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开讲导语,用别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二、讲好插图,引发兴趣

新编历史教科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插图多,直观性强,形象生动。讲好课文中的有关插图,对引发学生兴趣,增进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记忆,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但在教学中,由于插图很多,限于课时,教师不可能每图都讲,只能根据教材要求和讲课需要选择讲解。有些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插图如果没有向学生讲解,就会使学生似懂非懂或一知半解。经过教师讲解,既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知识。如七上第8课《战国七雄》中的《商鞅舌战图》。因为“商鞅变法”是这一课的重点。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是通过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各国的变法或改革来实现的。讲好《商鞅舌战图》,既可以使学生了解商鞅作为改革家的气魄和才华,又可让学生懂得改革的不易和改革又是当时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提高学生对商鞅变法带来的历史作用,即“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的认识,也为以后理解秦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打下基础。为起到这个作用,我在讲课时,让学生看《商鞅舌战图》的同时向学生讲解:“图中就是当时商鞅舌战大臣的情景。中间席地而坐的是秦孝公。商鞅,这个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正在跟反变法的大臣辨论。你看他手拿竹简,引经据典,振振有词。他说:只要对国家有利,对百姓方便,就不必效法古代。他响亮地喊出了“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变法口号。坐在他对面的是两个保守派大臣甘龙和杜贽,被商鞅驳得张口结舌,坐不安席。这一场历史性大辩论,最后由秦孝公作决定:他说:“商鞅说得对,就按商鞅说的去办”。在讲述这个故事的过程中,学生全被吸引往了,达到了引发学生兴趣的效果。

三、巧设疑问,以疑激趣

学习新知识,实际上就是设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疑问,把它摆在学生的面前,使他们先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后激励他们去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当学生找到“又一村”后,就会产生一种。这种又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通过一环扣一环的设疑解难,把学生引向似如柳暗花明又一村中的“又一村”的境地,这样既激发了兴趣 ,又掌握了知识。

四、创设情境,以情求趣

篇2

关键词:语文教学 习惯 写字 观察

新课程中的语文教学,尽力使学生具备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习惯是人的第二次生命。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无论是人格上的,学习及方法上的都要十分重视,努力从多方面去积极引导,从点点滴滴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去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尤其要指出的是,培养习惯,正面引导固然重要,但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习惯养成教育,有时还必须带有强制性。必要时,还需要有教师意志的左右。因为,学生对教师的某些习惯的培养还不能理解到一定的高度,但对他们的成长是十分有益的。那么,学习语文应养成哪些良好的习惯呢?

一、读书时,要有“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读书时,手脑并用,边读边思考,并动笔勾画圈点,寻章摘句,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遇到生字新词,要随时请教“不说话的老师”——字典和词典,准确地掌握生字新词的读音、含义和用法,并摘记备查。课堂上,要做好听课笔记,对于学习中发现的疑难问题,也应该及时记录下来,及时查阅资料,或请教同学、老师,以求解决。课后要写读书笔记,根据课文或书籍的内容,选择适当的形式加以整理,以巩固所学知识。这种读书笔记可以提示文章要点,可以摘录名言警句,也可以写心得体会。形式不拘,只要能够达到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就行。读书看报,同样要勤于用笔,将谚语、格言、警句、佳词摘抄下来,以备查用。有条件的还可以搞点剪报,分门别类,装订成册。知识积累多了,也就成了学问。常言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说的就是勤于动笔、日积月累对于丰富语文知识的重要性。

二、写字,要有“横平竖直、认真规范”的习惯

要做到写字工整,首先要有正确的笔姿,书写要认真规范,笔画要横平竖直,结构要均衡平稳、疏密匀称。对于中学生来说,写字还是一项基本功,应当经常练习。最好能将平时的笔记和其他作业都当作书法练习来严格要求,并且有意识地加强毛笔字和硬笔字的练习,把字的间架结构、笔姿手法练好了,把字写好就容易了。

联系目前有些学校的学生现状,能做到这一点的学生已少之又少了,这都是学生的课业负担太重所害。

你看,几乎每一门课都有大量的作业,学生们只好疲于应付,“偷工减料”了,哪有闲暇顾及“横平竖直,认真规范”呢?所以要真正做到这一点,还得从真正的减负开始。 三、听课,要有“预习开道,复习扫尾”的习惯

听课,是我们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要使听课给自己带来更大的收获,除了上课时要专心致志,开动脑筋,做到脑想、耳听、心记、口说齐头并进,力求把上课的内容“消化”之外,还应做好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工作。课前的预习可以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听课,可以大大提高听课的效率。课后,还要有一个自觉的复习过程,对讲课内容进行一次“过电影”,以达到巩固知识、加深理解、查漏补缺的目的,从而真正弄懂文章的内容。

四、作文,要有“细观察,勤积累,提纲先行,百改不厌”的习惯

在写作文时,有的同学总觉得没东西写。这是对生活观察不仔细、积累不勤的缘故。要有东西可写,首先就要善于观察生活、善于积累素材,建造好作文材料的“小仓库”。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只有仔细观察,才能备好写作的材料。

篇3

关键词:教师阅读;中小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053-02

教师阅读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石,如果没有教师的阅读,就没有教师真正意义上的成长与发展。阅读是教师的文化标志,阅读的目的在于获得一种职业文化,获得精神的成长。可以说阅读的水平直接决定着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但是在目前的情况下,教师的阅读现状不容乐观,“无书可读、没有时间读书、不会读书”等现象普遍存在。教师是学校的生命和发展源泉,教师的发展是学校发展的前提。为此,作为学校就需要转变认识,创造条件推动教师阅读,促进教师成长。结合中小学工作实际,本文建议学校可以采用以下五种策略来推动教师阅读。

一、激发学习的主动意识

在目前的中小学教师中,学习倦怠成了一种普遍现象,一让教师阅读学习,他们就会找各种理由,例如“没有资料啊”“没有学习环境”“没有时间”“读不懂、不会读”等,这反映出一些教师“不想学习”“不愿学习”“不会学习”。教师学习是教师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实践活动,它对教师实现人生的价值具有重要作用。教师的学习对于提升生活质量,提升工作能力,改善教师生存状态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学校就需要采取各种措施激发教师学习的主动意识,有目的地培养教师的学习习惯。

教师的学习是教师个人支配的一种学习方式,体现为教师学习过程的安排,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学校在推动教师阅读时,首先引导教师开展观察学习、阅读学习和反思学习。学校可以通过教研、科研等考察、听课、评课等活动,促进教师学习他人的优秀经验;根据不同教师的特点和需要,开展阅读学习活动,有意识地引导教师阅读专业性的读物;根据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发现的问题、碰到的困难等,引导教师进行反思性学习。

在推动教师个人主动学习的同时,学校有必要开展共同学习活动,在集体阅读中提升教师对学习的认识。对于教师个体而言,共同学习可以分为师生共同学习、同伴共同学习、家庭共同学习三种基本类型。在学校范围内,师生双方可以通过环境营造、书香班级等活动共同学习,教师引领学生,学生影响教师,双方可以共同成长。同伴学习是指在教师群体中开展学习研讨活动,例如可以在班级、年级组、学科组等教师群体之间开展读书学习活动,建设学习型教研组、学科组或者年级组。家庭共同学习是指在教师的家庭环境中开展学习活动,教师通过自己的学习行动,影响子女学习、影响自己的爱人,形成具有书香气的家庭环境,这样能够提高家庭成员的生活品位。通过共同学习,可以形成一种互进互助的氛围,可以互相支持、互相鼓励。

二、重视阅读的专业引领

阅读不是无目的的随意性活动,阅读是为了成长和发展。随意的阅读不仅对教师的发展起不到作用,而且会浪费很多宝贵的时间。正如苏联别林斯基所言:“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我们必须会这样的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需要的读物。”因此,学校应该对教师的知识结构、专业发展和学习规律进行专业引领。

第一,从知识结构的角度进行引领。按照教师知识的分类方法,可以将其划分为学科知识、教育学科知识、教师实践知识和一般文化知识四类。因此,教师进行阅读时,应根据自身的知识结构特点和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性阅读。例如学科知识差的教师可以阅读本学科的专业知识,以提升自己的专业底气;而对教育学、心理学缺少了解的教师可以阅读学科教学论、教育心理学方面的书籍;而对于实践智慧不足的教师可以补充教师实践类知识;而对于广大教师而言,拥有广阔的知识对发展也有很大的帮助,可以选择文史哲、科普类读物。

第二,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进行引领。教师的成长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点,每个阶段教师的认识水平和教学水平各有差异,学校可以根据不同教师所处阶段的特点进行引导。按照专业发展阶段可以将教师分为新手型、熟手型和专家型三种类型。新手型教师由于刚刚参加工作,需要适应新的角色,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工作方式,这就需要阅读与实际工作环境相关的书籍。熟手型教师是教师从事教育事业最旺盛的黄金时期,这个阶段的教师就需要总结和升华个人经验,更新原有观念,激发潜能,形成新的发展目标,这就需要阅读教育反思类书籍;专家型教师逐步形成自己稳定的教学风格,教学特色明显,而他们就需要阅读教育理论、研究方法方面的书,提升教学境界。

第三,从教师学习规律进行引领。《礼记・中庸》中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里指出了学习的内在规律。作为教师,在阅读过程中也应该遵循其内在的学习规律。教师在阅读时能够广泛涉猎,博观约取,不然这种学习就会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在阅读时,有不懂的要能够及时追问,对阅读的文章要有所怀疑。学贵有疑,在提出疑问的基础上,还要能够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加以考察分析;此后,对所学、所学、所思要能够加以辨别,分辨其中真伪;在最后的阶段,要能够通过自己的实践不断检验。教师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形成新的教学认识,获得新的成长。

三、搭建合作交流的平台

萧伯纳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一下,我们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就都有了两种思想,甚至更多。”在推动阅读工作的过程中,学校应该为教师的阅读搭建合作交流的平台。在教师的合作交流中,实现思想的碰撞和智慧的启迪。

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条件,开展不同形式的读书研讨和交流活动:第一,不定期开展演讲诵读活动。教师的演讲诵读活动可以在教研组、年级组举行,也可以与班级学生一同开展。在集体中,能够形成一种学习和研讨的氛围;第二,开展专题性的小型讲座。不同的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读书经验、心得、实践等,开展专题性的小型讲座;第三,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开展交流活动。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虚拟交流活动。学校可以在网络上开辟阅读专栏,将阅读策略方法、实践反思、读后感交流、教育随笔等通过平台展示出来,供教师研讨和交流。

针对教师撰写的读书笔记心得、书评、教学随笔反思等,学校可以将这些成果推荐展示出去。①结集成册。学校根据学科、年级或者专题等,把教师们的读书笔记做成专栏整理成册,作为学校的材料保存推广。②学校将教师优秀的读书成果公开发表,例如有的学校会将本校教师撰写的优秀论文、随笔等推荐到报纸、杂志上刊登,例如《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班主任》《教育科学研究》等。通过这些活动既是对教师读书成果的尊重,同时也是对教师的一种激励。

四、营造学习的环境氛围

教师的阅读活动受到学校文化的影响。而一所学校文化氛围是否浓厚主要体现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对待书籍和知识的态度。因此,推动教师的阅读,需要将注重文化的积淀和书香校园的建设。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一所学校可能什么都齐全,但如果没有为人的全面发展而丰富精神生活而必备的书,或者如果大家不喜欢书籍,对书籍冷淡,那么就不能称其为学校。”

整合教师学习资源,重视学校图书室的建设,成为教师阅读的重要条件。不同的学校应根据实际条件为教师订阅教育教学、科研、人文素养等专业书籍或杂志。在信息化时代,可以充分整合网络资源,建立网络数据库,例如建立学校自己的学习资源库或者联结国家或者地方数字图书馆,如“国家图书馆”、“北京中小学数字图书馆”等。老师们可以随时进行网上阅读、在线浏览,在家也可以预借、浏览。同时,网络也提供了一种交流平台,老师们可以就读书中的问题,发表看法、提出质疑、下载资料,实现校内外资源共享的共享和交流。

开展学习型组织建设,重视每位成员的学习。教师的阅读不是孤立的活动,它与学校领导和学生的参与紧密相连。因此,应开展学习型学校建设、学习型班级、学习型领导、学习型教师建设,通过学习活动营造一种氛围,打造一种学习文化。从校长领导到教师,再到班级学生,通过一棵树晃动另一棵树,通过几棵树晃动整个森林,这样学校中的每一个人都会成为文明、儒雅、尚学的学习者。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型文化会应运而生,成为教师阅读的推动力量,成为学校发展的一种无形资源。

五、加强组织管理与制度建设

为了充分推动教师阅读工程,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唤起教师读书的热情,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中小学学校提供必要的支持。这就需要领导干部的带头示范、提供学习资源、建立制度规范。

身教重于言教,为了促进教师阅读,作为学校的领导干部要发挥带头示范作用。如果领导干部自身不读书不学习,不管如何夸大阅读的作用,其他教师不会行动。有的中小学校长以身作则,学在前,想在先,成为学校阅读的实践者和领航人、终生学习的带头人。凡校长要求阅读的书籍,自己一定首先阅读,并向干部和教师讲解,以此促进集体阅读。在校长的阅读下,学校的中层干部也发挥“传递”作用,不断进行阅读传递。只有领导干部发挥示范带头作用,以自己的行动影响教师、鼓励教师、激励教师,这样才能形成一种自上而下的学习氛围。

篇4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人际关系学校教育

中学生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高峰期,一方面面对因青春期生理、心理急剧变化而产生的丰富而深刻的感受和体验,有诸多成长的烦恼;另一方面面对沉重的学习、升学压力和开放的环境带来的各种刺激和诱惑,难免困惑茫然,不知所措。这一成长阶段的特殊性,使得个体这一时期的心理健康显得格外重要。尤其在此时,他们对于自我、对于他人、对于人际关系、对于社会生活表现出极其强烈的认知需求,这种自觉、主动的求知状态,也构成了教育上可遇而不可求的最佳教育契机。因此学校,教师应适时适宜地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宣传与教育,化被动防范为积极预防,达到促进受教育者心理健康的目标,培养和造就二十一世纪人格健全的创新人才,促进社会的进步。

一、认清中学生的心理特征

中学生正是处在由儿童期向少年期过渡的一个阶段,他们正处在半成熟、半幼稚、半懂事半不懂事的时期,因此他们具有半儿童半成人的特点。这个时期是儿童心理发展大变化的转折期,在整个心理发展上占有特殊的重要位置。作为这特殊阶段的反应,他们的心理活动表现出既丰富又矛盾的特征,主要有如下三点:

1.1心理品质发展不平衡

中学生自尊心很强,但自制力等意志和毅力相对较弱,在生活中一帆风顺和得意时,常有明显的优越感和盲目自信,若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又易转向反面,产生自卑感甚至悲观失望等消极心理反应。

1.2情绪和情感不平衡

中学生情感丰富而复杂,情绪变化急剧而强烈,常常动荡不定,为一点小事可显得非常激动,热情,却有时又会转向反面陷入极端的苦恼悲观的情感状态而泄气、绝望。故有人把青少年这个阶段说成是“疾风怒涛”时期。

1.3自我意识、自我实现的观念与认识能力的差异

中学生自我意识增强、思维活跃,尤其处在信息,大量的信息以多种途径源源不断地提供给中学生,有真善美的,也有假恶丑的,但由于中学生认识能力跟不上,对各种信息不能过滤,就可能成为一种因素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有害的。如果注意加以引导培养,就能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锻炼他们的心理素质,提高他们的是非观念。

二、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

2.1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

正如教师是学生的第二父母,学校就成了中学生的第二家,学生从学校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因此,优雅、洁净、舒适、文明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学校可以开展一系列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的活动。例如:全校师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经典名著,写读书笔记,制作精美书签,办读书海报等一系列活动。校园里书画长廊、名人警句、校风校训以及各种宣传橱窗都会给学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再加上校园里鲜花绿叶的点缀,这些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无不会给学生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使学生在愉悦中受到教育,自觉地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2.2创设育人情景,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

目前,中学生心理和行为问题日益增多,而人的心理和行为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受良好心理素质的支配,同时,良好行为习惯又可内化为一定的心理素质。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纯口头上的说教,更应该创设各种情境,在情境中促使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一定的心理素质。例如,学校可以在校园内各个角落安放环保型的果皮箱,花坛内竖起木板并且写上“请爱护我们吧!”等恳请的话语,这样学生看了,就不再忍心乱扔果皮纸屑、随意践踏草坪了。

2.3将心理健康教育课渗透于教学的全过程

将心理健康的内容融如学科教学之中,通过二者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掌握科学知识的过程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不管什么学科的教学从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角度来看,都是对学生心理的发展施加影响的过程,在教学中注意挖掘和组织好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的学习内容,使其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灵,这就会使学科教学过程中受到事半功倍的心理教育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你面对的是儿童的及易受到伤害的、及其脆弱的心灵,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的把知识从一个脑袋装进另一个脑袋,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可见,学科教学中心理教育的成功与否,关键还在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心理融合程度。因此,教师应和谐平等地看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把他们看成是自己的朋友。另外,教师还要精心设计每一堂课程的教学,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尽可能使每个学生都有展现自我的机会。使他们的心理素质通过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得到训练与提高。

三、总结语

总之,中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栋梁,让我们教师共同运用心理健康教育这把科学的钥匙去开启青少年的天赋之门,教给他们修身养性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最后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参考文献: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篇5

十余年来,笔者经常到不同层次的学校听语文课,每年都不少于二百节,也经常参加国家、省、市级课堂教学观摩课或观看比赛的录像课,不断研读优秀的教学设计,反复的分析、思考让我越来越感到:长期以来,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不是在用教材来教语文,而是在教师主宰下,对课文内容进行繁琐分析,借课文来讲价值观、讲道理、讲做人……教师似乎觉得要讲的越来越多,上课时间不够用,有时还要占用学生的自习时间。结果小学六年过去了,学生字没写好,书没读好,语文兴趣没有培养起来,学习语文的习惯没能培养好,语文素养没有得到很好的提高。不少学生也因此觉得语文课寡然无味,从而厌倦语文。对母语的学习持如此的态度,令人深感悲哀和深思。难怪一些专家一针见血地批评当前的语文课是“过度的课文情节讲解分析”、“人文内涵的过度泛化”、“课程资源的过度开发”……语文课堂变得虚胖、浮肿、高耗、低效。

小学语文教学要走出上述误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要转变观念,大胆改革,紧紧围绕听说读写训练来实施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落实。

一、牢固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观

我们研究课堂教学,那究竟什么是课堂教学呢?按照吕叔湘的说法:“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而我们课堂上的一些做法,确实体现不出教师“教”,学生“学”的味道,往往是以教师的“教”来代替学生的“学”,以教师的认识结果来取代学生的认识过程。教师享有无形的话语霸权,许多教师习惯于夸夸其谈,而不善于倾听,学生提问常被置若罔闻,学生异议常被束之高阁……课堂上一直在忙活的总是教师,但凡教师提问,只要有一个优等生举手回答,这一教学环节就过去了。难道这一个学生会了,就等于全班学生都会了?事实上,多数学生是在默默地“陪读”。这样的课堂教学何谈高效?笔者坚信,语文课堂应树立以生为本的学生观,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同时,教师要转变角色,把学生视为“人”,放下架子,用平等的眼光看待学生,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营造环境,提供服务;始终坚持“学生已经会的不需教,学生能自己学会的不必教,教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能教”。当然,教什么,怎样教,最终要归结到学生的实际水平与发展需要上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真正把教材当例子,让学生从大量的例子中渐渐学会读书,为提高学生终身的语文素养打下基础。

二、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突出听说读写的能力训练

教育心理学认为,练习是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 清朝的教育家颜元也说过:“教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 由此可见,训练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落实好这一点,必须做好以下三点。

1.备课优先预设。备课时的预设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这一课听说读写训练的项目有哪些?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和要求?通过什么形式来训练?在什么时间进行?怎样进行指导?同时,还要从教学目标出发来通盘考虑,如何在训练过程中进行人文教育,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等。

2.把语文训练落到实处。要建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模式,就必须加强训练,即让学生动手来做,在语文训练中学语文,做到有目的、有重点、有层次、多形式地进行听说读写训练。

3.作业相应配合。作业设计要为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这一目标服务,一些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练习题尽量少做或不做。诸如“我们受到了什么教育?”“我们应该怎样向英雄学习?”这类作业,学生已经在阅读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熏陶和感染,没有必要再为了“贴个标签”而进行训练。

三、重视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

良好习惯属于非智力因素,但它对智力因素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专心致志读书的习惯;(2)有目的进行阅读的习惯;(3)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4)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时一定要圈点、勾画、写批注、写读书笔记)的习惯;(5)读书时勤翻工具书、利用资料的习惯。

篇6

一、课外阅读与学生的听、说相结合

这里的“听说”是指学生将阅读的内容讲给同学听或听同学介绍他的阅读收获。一方面可以检测学生的阅读成效;另一方面可以深化学生阅读的成功体验。成功的体验总是幸福的,而这种幸福,不仅大大消减阅读过程的艰辛,甚至有可能演变成阅读的乐趣。

我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开展“故事大王献艺”“成语接力赛”“连词成段”“名篇赏读”“新书窗”等活动。还可以形成固定的每日活动内容,如:“今日新闻会”“早间5分钟”等,让学生把课外阅读中所见的大事要闻、奇谈怪论、民情风俗、自然风光、历史故事等讲出来,从主要内容、写作特点、读书感受等方面向大家推荐自己喜欢的书,真正掀起一个人人喜欢读书,人人学会读书的。例如,开展“今日格言”活动,由学生轮流搜集格言,每天推荐一句。搜集者在黑板报的固定版块写下格言,并说出自己的理解和推荐给大家的理由,其他同学记录整理。这样一学期下来,每位同学至少能积累、理解一百条格言。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财富。每位同学在搜集推荐的过程中翻阅书籍、整理发言,其收获岂是能用数字可以表示的呢?

二、课外阅读与评、议相结合

针对阅读的内容开展讨论,有时是专题讨论,有时是自由议论。可以在阅读课上随机进行,让学生自由评书、议论书。可以是书的内容,也可以是文章的写法。有时一个同学看书后有一种独特的见解,又会引起大家再读的欲望,使读书活动精彩纷呈。

针对班内学生阅读没有兴趣的现象,我经常开展 “师生同读一本书”的活动。例如师生同读《汤姆·索亚历险记》后,开展 “我怎样读《汤姆·索亚历险记》”、“我心目中的‘汤姆’”、“汤姆该不该离家出走?”、“我最喜欢的一个故事”、“《汤姆·索亚历险记》成语知多少”、“《汤姆·索亚历险记》精彩故事回放表演”等系列交流活动。活动中师生既交流阅读的感受,又交流个人的阅读方法。同学们不但加深了对所读内容的了解,也进一步调动了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师生同读活动过后,学生手中的书从《奥特曼》《乌龙院》等一些小儿书变成了《安徒生的童话》《八十天环游地球》《海底两万里》等少儿名著。同学们在一起谈论的是“你又读什么书了?”“知道‘马小跳’吗?太好玩了!”“你喜欢郑渊洁讲的故事吗?”……

在引导学生评议书的同时,也可以结合时事新闻,热点话题组织一些评论性的课外阅读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养成关注新闻、阅读报刊以丰富积累的良好习惯。例如,结合“5·12”地震开展“地震中的英雄”演讲活动,为了开展好这次活动,学生阅读报刊,收看新闻,搜集到大量文字、图片、音像资料。在有了充分的感性认识后,写出自己的体会。

三、课外阅读与竞赛相结合

教育心理学认为,竞争是个体或群体为了某种目标开展的较量。竞争活动能够使学生以旺盛的精力投入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中,能够增强学生的动机水平。尤其是处于学生时代的孩子都有争强好胜和表现的欲望,所以应当根据学生的特点恰当而合理地开展一些阅读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比如:演讲比赛、辩论会、读书征文竞赛、速读赛、美读赛、读书知识竞赛、读书笔记展评等活动。这样,以竞赛形式促进读书活动有效、深入地开展,既能有效地检查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又能激发阅读兴趣,调动阅读积极性,推动课外阅读的步步深入。

篇7

关键词:初中语文 名著导学 教学现状 教学方法

初中语文“名著导读”已经成为初中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一环节。但这一教学却困难重重,需要老师付出更多的努力。本人主要从两个方面和大家探讨“名著导读”教学中的问题:

一、“名著导读”的教学现状

(一)、教师

“名著导读”并不作为常规课来讲,一般都是教师根据本册书名著的数量,在教学进度中随即插入来讲。而依据就是课本中的简介与附带的名著片段。除此之外,并没有系统的资源,都需要教师自己去搜集。

长久以来,教学的不重视与资源的限制,“名著导读”真的让老师无从下手,有些甚至是放弃的态度。

(二)、学生

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不在名著上,而是一些较短的文章,例如网络中一些几百字的小短文,或者图文并茂、贴近生活的内容。

而名著多为字数多,远离现实生活,年代久远,需要一定的文学素养和背景知识才能读懂。并且要读下去,是需要浓厚的兴趣的。

另外,即使有同学喜欢名著,但因为繁重的课业,也没有足够时间去阅读。

(三)、家长

虽然家长也注重孩子的身心发展,但他们认为学生在学校就是学知识,考大学,所以成绩是家长最重视的。许多家长认为,课外阅读会影响学生学业成绩,因此,并不是很赞同学生大量阅读。

总的来说,“名著导读”的现状并不乐观,也许只是因为考试中还有那么一点分值,它才勉强被重视吧。对于教师的无助,学生的无兴趣,家长的无意识,教学时步步艰辛。而且对于“名著导读”的各方面研究也是少之又少的。我也只是从个人浅薄的经验与各种讲座中汲取知识,来探讨“名著导读”的有效教学方法。

二、浅谈“名著导读”的有效教学方法

任何“名著导读”教学方法都应该基于学生的兴趣,从学生的心理入手,真正从学生的角度去想,怎样才能够让学生对名著感兴趣,并且不要被“名著”两个字吓到,它并不意味着晦涩难懂,而是通过历史的洗涤,沉淀下来的最能吸引人的小说或故事,最能引人深思的哲理。去掉“名著”这个光环,读它和读一些当下小说都是一样的,要的只是学生的心灵去体验。只要学生想要知道它讲了什么,愿意去看,那么,我认为这种教学就是有效的。

(一)、针对中考的教学方法

1、电影教学法――立竿见影

可以说,这是最直观,最能提起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而且可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整个故事,并且不容易忘记;也容易引起学生对原著的渴望,愿意去读书。

缺点:①不是每本书都有电影,不是每部电影都是好电影。还有诗歌、寓言等是没有电影的。

②电影版本都较旧,画面不清晰,看起来容易疲劳。

③毕竟与原著有出入,删减较多,注重了趣味,缺少了精髓。

2、师生交流教学法――引发思考

师生就一部名著进行交流,尤其让通读过的同学讲自己最喜欢、印象最深的部分,让没有读过的同学可以了解内容。

小说类也许效果不会很好,因为学生讲得再好也没有原著好,口述出来后,也许没有读过的同学不会觉得有多吸引。

诗歌类比较好,去朗诵自己喜欢的语段,并说出感想,也许会擦出新的火花。适合较短的文章。

3、课前阅读教学法――虽短却精

在每节课之前,以为同学为大家朗诵原著中的一部分。若是小说,该同学应该提醒故事前要。这样每位同学都会接触到原著,并且通过朗读加深印象。但必须要坚持。

缺点就是课堂时间并不多,若朗读过长影响进度,过短没有效果。保持在十分钟之内比较好。

(二)、针对深阅读的教学方法

1、保障阅读时间

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没有时间,根本不可能阅读。这也是最难调节的一点,课业过重,尤其九年级,除了吃饭、睡觉,基本没有时间去阅读。

因此,主要要利用课外时间,做到课内激发,课外阅读,有效利用寒暑假。寒暑假应该是最好的阅读时间,语文老师大可不必布置作业,让他们去读书,做读书笔记,写随感。开学要有较全面的检验方法。这也需要家长的配合,可以给学生提供较好的阅读环境,支持学生去阅读,教师应该与家长多沟通,让家长意识到读书对于学生的重要性。

2、激发求知欲

教师努力找到学生生活、经历和心理与名著中的联系,现代心理学之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他们才能自觉地爱上读书。

教师就需要抓住各种时机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就是想知道这本书究竟讲了什么的欲望。

3、鉴赏名著

这是最有深度的方法,让真正深入阅读的同学可以说出自己的阅读感悟等。鉴赏活动的方法是多样的:手抄报、朗诵、故事会、知识竞赛、辩论会等。需要注意的是采取何种方法,是要根据名著本身的特点而定的。同时,还要考虑不同阶段的学生的特点。采用最适合、最有效、最有趣的方法来鉴赏著作。

上述种种只是本人经验性的泛谈,“名著导读”的教学之路任然很长,很难走,需要教师全身心的投入,不是为了成绩,而是为了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不再有独生子女的孤独感。这比教师反反复复的说教有效百倍。

参考文献:

[1] 董蓓菲,边城[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社,2006

[2] 王振宏、李彩娜,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2011

篇8

买书、淘书、读书现在已是我生活中的乐趣,自加入青年教师读书会,成为市新华书店的会员,这些年,在这里我买了不少书。每次“淘宝”归来,犹如将一个个循循善诱的良师益友带回家,与之相依相伴。以书为友,视书为知己,不仅陶冶了情操,净化了灵魂,提升了学养,也唤醒了自己内心世界真善美的良知。读书会让人达到一种超然的境界,以旁观者的目光审视自己的忙碌与沉迷,对日常生活中的焦虑、烦恼、悲愁、纷争,也就不再那么认真了,心里多了一份充实与宁静。“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说的正是这一朴实的道理。

我不敢说我有多少藏书,但工作至今,收藏的各类教育教学杂志网倒是琳琅满目,达五六百册之众。我虽没达到法国作家福楼拜说的“阅读是为了活着”的境界,但我常照鲁迅先生的“随便翻翻”去做。每天早上,我都会静候邮递员的到来,报刊等杂志到手,不管它什么学科,总要随手翻阅,或者读读几页内容。现在虽说上网查阅十分方便,但对于家藏杂志的翻阅,我乐此不疲。家里常似杂志展销,桌凳地板上举目皆是,常为“沙里淘金”而欣喜若狂,也会为“忙而无获”而倍感失望。也正是这些年有意无意的翻阅,让我找到了些许读书的感觉。

读书让我走近了名师,了解了名师。让我在仰慕名师和特级教师们精湛的课堂教学艺术、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驾轻就熟的即时生成时,看到名师们沉潜的阅读,深厚的积淀。王崧舟在他的报告《剑气合一:在语文家园安身立命》中说,他的教育人生的第二个5年是自己“孤独沉潜”的阶段:沉浸在阅读中,读理论,读哲学,读宗教,读美学。5年的“狂读”、“狂思”给了他厚重的理论底气。特级教师窦桂梅在《窦桂梅与主题教学》中介绍,在她5年“代课”生涯结束后,几年内她阅读量达300多万字,记下了20多万字的读书笔记,50多万字的文摘卡片。试想,没有阅读的支撑,哪有“诗意课堂”和“主题教学”的辉煌。我想,我们应该学习名师的不仅是那一个个鲜活的课例,更要学习名师那热爱读书的精神。

我已错过职业生涯的第二个5年,但不能错过第二个。争取时间,让自己能够静心阅读,成了我的愿望。推掉一切能够推却的应酬,不为不懂“种菜”而觉落伍,更不为连续剧去儿女情长。日常里,同事们不再觉得我背包沉重,因为习以为常;休息日,门卫也不再询问我来校忙什么,因为他已习惯;放学后,关锁楼道的老师不再大喊“楼上有人吗?”,而是自留一道卷门。每每坐到桌前,手捧经典,凝心阅读,渐渐潜入那美好的文字或是深邃的思想中去,就开始启动每一个细胞的。此刻,我便远离了尘世的喧嚣,心里充溢着浓浓的喜悦和满足。一书在手,万事皆忘,自己也因读书而具有那么一点晶莹剔透的灵性、融会贯通的悟性。听课、评课不再空泛说事,教后感悟也在不断升华,写作不再为了那点微不足道的稿费。读自己所需,写自己所悟,岂不是人生一大乐事。

“读书人不寂寞”,中心初中丁大勇校长在馈赠给我的一本书的扉页赠字勉励我说。我不敢自诩是“读书人”,因为我还没达到真正的那份境界,但我在追寻:在艰难困顿时,我从书中汲取前行的力量;在疲惫松懈时,我从书中吸收生命的韧劲和毅力;在迷茫失落时,我从经典中寻求精神的皈依、心魂的归化。近年来,先后阅读了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季羡林的《行走天下》、《李吉林文集》、《于漪语文教育论集》等等,一路前行有大师的专著文章相伴,这一切并不寂寞。

“不要老盯着教育类的,要跳出教育看教育。”记得一次读书沙龙时,袁玥主任对我们说,“不仅要读本专业的书,还要读一读哲学、美学、教育心理学等方面的书籍,这对提升个人学养是很有益处的。”师傅许友兰校长也经常向我们推荐一些优秀书籍。说来惭愧,我先前除颇有点“功利”色彩地读了一些专业专著外,其它专著,特别是哲学类的书籍鲜有涉猎。为弥补自己阅读的不足,我开始阅读北师大教授黄济的《教育哲学通论》、张岱年的《哲学文选》,案头自然也多了一本《简明哲学辞典》,以便理解一些生僻的哲学概念和哲学名人及名篇名著。虽如此,年近不惑的我,读来还是浑浑噩噩、懵懵懂懂,因为书中太多的哲学专著闻所未闻,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能借陶渊明老先生的“好读书,不求甚解”,聊以了。

暗自窃喜的是:自己的读书悄悄地改变着学生和女儿的生活方式。书成了女儿精神的家园,不读书不能入眠,不读书则食而无味。“要多运动!”,“要注意保护视力!”,成了我教育女儿的必修内容。同事常向我询问教女读书之秘方,我说,要学生爱读书,教师必须喜欢读书;要子女爱读书,则父母必须先读书。和孩子一起阅读,给孩子一个读书的氛围,远比你讲读书的好处强上百倍。

篇9

关键词:初中语文名著阅读;自主阅读;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8-0281-02

新的初中语文教材增加了名著推荐与阅读单元,指导学生的语文课外阅读。名著阅读,必须自己去阅读,自己去摸索,自己去积累,需要的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学习态度。但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真的放手把阅读时间交给学生,学生的阅读并没有真正自主起来,学生的语文课外阅读情况存在严重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①课外阅读量达不到教学大纲要求的最低标准。不少学生从初一入学到初三毕业都没能保质保量地读好一部名著,仅仅为了应付考试而作粗浅阅读。②课外阅读面狭窄且品味不高。学生对老师布置的阅读书目往往不感兴趣,课外阅读大多以休闲娱乐为主,阅读内容充斥着各种漫画图书和所谓的青春文学,好点的也不过是翻阅课外辅导书,忽视经典名著的阅读。③课外阅读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由于阅读目标不明确,没有个人思考、质疑,没有养成阅读经典名著的习惯,更不要说做笔记手抄,积累语言材料了。笔者从这一现状出发,思考如何指导学生的课外名著阅读,在名著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贯彻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的教育思想,切实解决名著教学实践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提出几点想法,力图初步解决这些问题,推动学生的课外名著阅读。

一、在名著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让学生真正阅读名著

1.在追求功利的现实社会中,教师可能无法影响社会的大环境,但可以影响学校、家庭的小环境。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学校组织的各类文艺活动向全校教师、学生宣传课外名著阅读的重要意义,利用班会课、黑板报等开展各种形式的名著推荐与阅读活动,营造学校、班级良好的阅读氛围。还可以利用家长会等活动向家长宣传家庭读书氛围对学生成长的积极意义,劝导家长在家里阅读名著,给孩子做好榜样,创造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

2.在教学过程中也同样如此,为学生提供名著阅读的创设宽松的阅读环境。改革过去那种家长式的教学风气,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对积极参与讨论的学生给予激励与赞美则更能让学生感受到收获的喜悦,阅读的快乐,当然也更有兴趣投入到名著阅读中去。

二、在名著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需要转变观念,教师要以自己的成功阅读来引导学生勇于自主阅读

1.名著阅读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不仅对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的自主学习不是教师对学生的放任自流,语文教师应该是学生名著阅读的榜样,语文教师要经常进行名著阅读,培养自身浓厚的人文气息,以自身的人文气息去影响学生的阅读。教师不是要求学生阅读名著,而是以自己的阅读体验去引导学生阅读名著。《礼记・学记》中有“教学相长”的观点,现代《简明中国教育史》更是将其作为一条教学原则。为了名著阅读教学,语文教师只有不断地阅读名著,才会有源源活水去滋养学生,才会有浓厚的人文精神去感染学生。

2.除了教师要转变观念外,语文教师更要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中转变观念。学生学习的知识不再是由教师传递给学生的,而是由学生自己在构建知识的过程中主动发现吸取的。所以教师对学生的名著阅读要有明确的要求:必须转变学习观念和学习态度,对自己的阅读负责,在名著阅读中要制订明确的阅读计划,并且执行计划,掌握一定的阅读策略和阅读方法,在名著阅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个性的感受。总之教师和学生转变观念,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名著,是保证学生在名著阅读中养成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前提。

三、在名著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需要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让学生乐于自主学习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现代教育心理学理论认为:学习动机中最在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认知兴趣,它是个体成长的起点,是个体走向成功的重要因素。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1.设置悬念,引发阅读兴趣。在名著推荐与阅读单元的教学中,利用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漫画人物的特点,通过设疑活动,把学生引入名著。

2.利用与名著有关的影视作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教学《水浒传》课内精读片段《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可以先播放一段央视版电视连续剧里的相关片段,再让学生阅读原著,比较、讨论两者所塑造的“鲁提辖”形象有什么不同。学生会发现影视作品更直观、鲜明、形象,但显然原著更具体、细腻,想象空间更大,这也正是经典文学名著的魅力所在,这样就激发了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

3.课外拓展,培养兴趣。实践证明课内的名著精读章节是满足不了学生学习需求的,把课内名著阅读精读内容引向学生的课外名著阅读,让学生感受整部名著的独特魅力,才能培养学生名著阅读的兴趣。比如在完成《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精读后引导学生去追索鲁提辖后来的故事情节,如何与林冲等其他英雄发生交集,发现《水浒传》情节推进的独特构思,由一个英雄带出另一个英雄,前一个英雄渐渐淡出,后一个英雄渐渐跟进,过渡到后面更精彩的情节,由此发现这部名著的独特魅力,进而培养阅读兴趣,不断地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浓厚兴趣,就可以不断推进学生的名著阅读,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四、在名著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名著阅读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自主阅读

教师应教会学生阅读名著的常用方法,如略读法和精读法。精读要求一边读一边做好读书笔记,每分钟阅读字数应在200字左右,要一丝不苟地细读名著的每词每句,细嚼慢咽,掌握作品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么写,掌握作品的人物塑造方法,结合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和深刻哲理。精读是最基本的阅读方法,它可以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知识,细致地掌握名著的内容,培养个人的分析理解能力,更可以让学生养成细心和耐心等良好的个人素质。略读要求每分钟阅读字数在300字到400字之间,是一种不求甚解、走马观花式的阅读,但又不是那种漫不经心、粗心大意的阅读。略读是为了更快地积累知识,不去刻意深入了解而已,但每有会意马上做好笔记,为以后的精读做好准备。教师还要教会学生速读法,一目十行,阅读名著时保持高度的注意力,避免口耳的干扰,让文字通过眼睛在头脑中直接反映。阅读字数每分钟应保持在500字左右,还要力求避免无效的快速阅读,注意在阅读中提取有效信息。名著速读可以培养学生快速浏览信息、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在信息爆炸的当今社会,为了提高阅读效率,速读是现代人在学校学习、在职场生存的必备能力之一。除了精读结合略读、速读之外,教师更要教学生做好读书记录。①提纲式笔记:抓住作品的主要事件和人物,列出作品的故事线索和情节提纲、归纳典型人物的性格特点等,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②摘录式笔记:看到作品中的名言、警句、结论、观点等摘抄下来,标明书名、作者、章节等,为下次仔细品味研究做好基础。③心得体会式笔记:把阅读中引起自己深刻思考的问题记下来,特殊的感悟记下来,对书中的观点赞成或反对或疑难也可以记下,为上课时与同学老师交流时做好准备。通过这样的方法指导,教师就可以切实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名著能力。

五、在名著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需要教师积极评估学生阅读名著的成果,激励学生持续的阅读

篇10

一、培养习作愿望

情动而辞发。爱因斯坦说过:“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礼物是人人都想要的,丰富、多彩、鲜活的语文活动课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将知识包装成礼物的过程,它无论是内容安排、组织形式、教学方法都尽可能满足于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需要,引发孩子的好奇心,刺激他们的兴奋点,使知识真正成为孩子们乐意接受的礼物。儿童教育心理学还告诉我们: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对活动的兴趣,迁移到学习上来”。于是我就注意把学生语文活动的兴趣用迁移法引到习作上来,让孩子们快乐走进作文这个可以吐露心语,抒感的美好殿堂。

如:一次外出听课回来,我就“借它山之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设计以“礼物”为主题的语文活动。活动伊始,教师精心设计了一个“送礼物”的环节,出人意料的送给了孩子一个婴儿的奶嘴、一件小围裙等五个小礼物,给孩子们带来了无比的惊喜和欢乐。这样一个“活动情境”,构筑起一个“欢乐的课堂”,激起了孩子丰富的联想和情感体验,唤醒了孩子许许多多有关礼物的情感记忆。单单是由“奶嘴”,便想起了美好的童年,童年的趣事,想起了亲爱的妈妈,想起了妈妈抚育自己成长的桩桩往事,还想起了生日时妈妈送给自己的深情礼物……凭借几个小小的礼物,教师便创设了一个让孩子们激动不已美的情境,激活了他们的思维,激发了他们的情感,激起了他们倾吐表达的强烈愿望。

二、积累习作材料

拥有语言是学生习作的基础,而占有材料则是习作的关键。学生习作不能白手起家,它需要在作文前有一定的材料积累。

1.在读书活动中积累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可以加强学生的知识储备,多读课外书学生可以开阔眼界,源头活水也可以帮助学生明心智。我要求学生读书应像蜜蜂采蜜一样,在丰富多彩知识海洋中广泛涉猎,丰富词汇,采撷精华。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教学生采用做摘抄、编提纲或写读书笔记等形式,培养学生读书做笔记的好习惯。读书活动力求形式多样,内容富有情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读书活动中感受体验,在积累的同时学会运用,在运用的同时进行积累。

2.在认识周围世界活动中积累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就如源泉,文章就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自然社会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作文素材,是学生习作的“大课堂”。我经常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回归到社会和大自然中去。我带着学生,让他们在远离长辈般呵护下,赤脚走在田间地头,在粗粝的环境里品尝艰辛,学着父辈为生计奔波;我让学生饶有兴致地呼朋引伴,上演草垛边的追逐,树丛中的嬉闹,在星辰月色下“找乐”,在天籁之音中“撒欢”。

三、激发习作灵感

灵感,是一种特殊的激兴,是执着和智慧的化身。而实践是产生灵感的基础,“得之于俄顷,积之在平日。”学生参加语文活动,他们尽情地投入活动,在活动中体验、感悟,这不仅为写作提供鲜活可感的材料,还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和灵感。

活跃的语文活动课则是拨动写作灵感这根弦的有效途径。再如:为了写好状物作文,我组织学生进行观察活动,在观察事物表象的同时,我引用古诗作点拨,让学生从事物的特征、功用等方面展开联想、想象。观察小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其顽强的生命力;观察落花:“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娇艳的花朵在耗尽了所有的美丽和馨香之后,不悲伤,不叹息,不自弃,而是心甘情愿又化作肥沃的春泥,护持着更美的春花开放。这是奉献了青春的光和热之后,又倾其所有地将血肉之躯和灵魂一起交出。观察蜜蜂:“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忙。”不管是为了谁,这可爱可敬的小精灵只知道采花、酿蜜;酿蜜、采花……终生劳动,一刻不停,是劳动创造了美。指导学生在观察中动脑,于思考中领悟,运用联想想象,触动写作灵感,学生就能写出富有情味韵味的语句。

四、指导习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