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源建设的基本原则范文

时间:2023-12-28 17:40: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习资源建设的基本原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学习资源建设的基本原则

篇1

[关键词] 新农村 建设 有效措施 原则

[中图分类号] F320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5-0006-01

早在我国刚刚建立的时候,党就提出了要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当时新农村的建设是针对于我国过去旧时代的就农村来说的。在我国进行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又一次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而这一次新农村建设的对象是针对我国旧时的农村,也是对于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农村发展情况而言的,党和国家提出这样的历史新任务,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是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的。

一、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基本原则

新农村的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措施之一,我国地域广阔,每个地方的农村基层都具有地方性的治理特色,这就要求在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要遵守一套规范的基本原则,不惯在新农村建设的哪一个阶段,都要坚持这些基本原则。

1.新农村的建设要量力而行,不能急于求成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是一项长久的、艰巨的使命任务。但是很多的基层领导在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急于求成,没有从长远眼光出发,没有根据新农村建设的现实情况,导致新农村建设的轨道发生了变化。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的过程应该要立足于地区当前的发展水平,用长远、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的来看,稳步发展,不能脱离现实,急于求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的工作根据地区发展程度的不同会有进程快慢之分,农村基层不能搞盲目的攀比,更不能在建设过程中搞形式主义,也不能做一些劳民伤财的表面工程。

2.因地制宜、规范规划的原则

规划是行动的纲领,科学的规划对于优化布局和优化资源配置至关重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要以科举发展观为指导,进行全面系统的规划。规 划要有长远的、 总体的观点;要统筹兼顾,合理布 局,互相配套,体现前瞻性、 整体性;要坚持节约和 集约使用土地的基本原则;要进行充分论证,这样 才能防止走弯路,造成资源浪费。我国农村地区广 大,经济社会发展、 自然地理条件、 民族风俗传统等 差异很大,新农村建设必须因地制宜,突出区域特 色、 地方特色、 民族特色,保留不同村庄的人文历史 特点,不能整齐划一,一个模式。

3.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和政府的主导作用相 结合的原则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府是主导,农民是主体。顺利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把政府的主导作用 和农民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起来。新农村建设,既 要加快发展生产力,又要调整完善生产关系;既要 加快经济发展,又要加快社会进步;既要加强物质 文明建设,又要加强政治文明、 精神文明与和谐社 会建设。只有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才能够使新农 村各项建设整体协调推进。政府的主导作用主要 是经过规划引导、 政策扶持、 增加投入、 典型示范、 地区部门帮扶等形式,动员和组织农民建设新农 村,但不能包办代替,更不能强迫命令。在发挥政 府主导作用的同时,要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措施

在坚守以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基本原则之后,基层领导就要根据本地农村的基本情况采取一些措施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和效果,下面罗列一些我总结出来的提高新农村建设的一些措施。

1.根据地方发展规律进行分类指导

在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当中,一定要清晰的认识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远性,以及我国不同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在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要尊重农民自身的意愿,不能搞一刀切或者齐步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该是多元的,是分部的。要根据地方发展的规律,认真听取群众的观点,及时解决在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且定期进行总结,戒除形式主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能有浮夸的不良风气出现。

2.通过学习加强认知水平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农业部门要认真学习和研究我党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中表达的精神内涵。通过不断的学习的研究,力求深刻理解我国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并且理解建设的目标和原则。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采用多元化的宣传活动进行宣传,使得百姓知道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义,并且尽可能理解五中全会的重要精神。通过合理的宣传,使得百姓认识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好处,并且让农民群众自觉自愿的加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原动力。

3.建立合适的保障机制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项系统工程,长期任务,必须建立保障建设的有效机制。要建立投入保障机制,安排专项资金,明确投入渠道,落实建设项目,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创造物质条件。建立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有利于明确任务,提高基层干部的责任感。但是在进行机制的制定过程中,一定要遵循民主,尊重客观的发展规律,在新农村的建设国会曾中不断地提高建设水准,努力加强规范支付的建设和发展。同时做好基层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只有搞好各个部门之间的合作,使得每个部门的只能都可以被有效的发挥出来,一打打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的。

三、结束语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战略措施,新农村的建设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也直接关系到我国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坚持次年农村建设中的基本原则,采取有效的新农村建设措施是当前所面临的问题。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所有农村基层干部的责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基层干部不断的努力,使得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朱正刚. 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农民的“话语权”——以浙江省义乌等地新农村文化建设为例[J]. 理论月刊. 2008(07) .

[2] 蔡辉明. 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均等化的制度设计[J]. 老区建设. 2008(10) .

[3] 何兰萍. 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J]. 开发研究. 2008(02) .

篇2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计算机能力;网络教学

University basic computer teaching reform under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Zhao zhijiang

(Baise University,Baise533000,China)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etwork technology, "University of the basic computer course “in all aspects of the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methods facing new challenge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rse,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the system organization and structure of teaching resourcesthe basic method of optimization, attempts to comprehensively building a basic computer network curriculum resources.

Keywords: computer basis; computer skills; network teaching;

随着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计算机能力的要求愈来愈高,计算机能力已成为人才能力素质与文化修养的重要标志,也是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在高校的重视程度逐年提高。但现实情况是《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还存在教学方法陈旧,教学资源构建欠缺等缺点。

一、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实践性、技能性很强的课程,作为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育体系的第一层次,是非计算机专业本、专科生必修的重要基础课程。目前的教学方式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之处:

1.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们无法根据自身情况自主地调整学习内容和学习进度,致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受到很大的束缚。由于地区间教育差别的存在,使得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有较大差别,然而,学校有限的师资力量根本无法满足每个学生的不同需求。

2. 学生课后复习或上机实践时,遇到问题无法立刻得到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使学习效率降低。虽然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多安排答疑时间,但是受设备资源和人力资源的限制,仍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而对学生来说,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时间长了,或是渐渐淡忘,或是造成学习过程脱节,无法进行下一步更深入的学习,学习的积极也因此受到限制。

3. 现代的知识更新非常快,特别是计算机方面,而教材出版的周期很长(一般为两年)。在此期间,知识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因此,学生通过教材学到的知识很多是落后的,缺乏时代感和现实感,信息量不足,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毕业后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

二、网络环境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1. 优化教学资源的系统组织和结构化的基本方法

教学资源的系统组织和结构化的基本原则是以传统教材为基础,以网络教学资源为补充,以解决传统教学的内容陈旧、缺乏时代感和现实感、信息量不足以及规划不够系统为目标,达到提供充分满足个性化学习的相关资源,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首先以对传统教材进行拓展补充的拓展性原则为指导,分析传统教材教学内容的不足,确定应选题材的范围框架;其次,充分考虑非计算机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原则,按照专业知识的系统化要求,对应选题材做进一步筛选;第三,根据上述筛选结果,确定关键字,利用网络搜索引擎进行教学资源搜索,获得初步的网络教学资源。最后,对所获得的网络教学资源进行精选。精选教学资源,既要充分考虑到教学资源的时效性,选择最新资源,以使学生学习到最新的计算机技术,又要关注教学资源的体裁、主题的多样性,使学生能对学科领域的文献体裁和风格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2.通过现在信息技术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

创设教学环境的基本原则是以网络课件、网络教学资源作为传统教材的补充和拓展,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立体化、易控制的教学虚拟现实环境,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途径,进而提高《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的目的。

为此,首先应根据教学需要对选定的素材进行整理工作,并根据选材的知识、内容等特点进行系统化的组织。其次,根据实际教学条件和教学需要,对整理组合后的教学资源,通过网络课件、网络课程以及教学网站等形式进行具体的教学环境创设。教学环境创设过程中,要加强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教学设计,既要确保网络资源可以随时被更新、替换,充分体现其时效性,也要力求简洁生动、突出重点,便于学习理解,更应关注课程、学生、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突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目的的根本原则。

3. 以素质为中心选择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 ,全面建设计算机基础网络课程资源。

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的选择是最具有灵活性、创新性的关键因素。其基本原则是充分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技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提高教学质量,全面实现课程目标。

全面建设计算机基础网络课程资源,面向广大教师和学生提供如下计算机教学资源,使计算机教学资源网络成为教师、学生的理想化数字学习环境。

(1)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的教学方案、课程标准、实验大纲;

(2)电子教材、参考资料、习题库、试题库等;

(3)网络多媒体教学课件;

(4)网络教学视频资源;

(5)网上辅导答疑系统、学习论坛等;

(6)网上测试(考试)系统;

(7)教师备课素材库等。

我们在资源建设中,除了组织开设设计本校的网络教学资源外,还注重引进和推荐互联网上的其他资源,如“精品课程”等优质教学资源等,为我所用,取长补短,提高教学质量。

三、《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效果

教学实践表明,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以传统教材、网络课件、网络资源为基础,通过多种教学模式、学习模式的优化组合,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最大限度的实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有效的加强了学生实际操作运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快速、准确地获取最新的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有效的克服了传统教学的弊端,显著的提高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3

随着我国高科技产业化进程的逐渐加快,正在向信息网络化、资源共享化方向发展,这一切都使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与利用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加强档案的资源建设、实施现代化管理、推进档案工作的法制化进程已经尤为今后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加强档案资源建设

1、严把档案收集关。和缓档案馆应把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档案资料接收入馆,实行集中统一管理,为档案的收集、整理工作奠定基础。在接收档案前,有关部门要下发通知,明确接收档案的范围、内容、标准及要求,及时修订和完善各种档案的整理细则、保管期限等,以确保馆藏档案更加丰富、具有特色。同时,要扩大档案征集范围,主动向社会征集有价值的档案,对个人所有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档案可采取代存、寄存、征购等办法进行监管,对保存在纠偏馆、博物馆和图书馆中具有文物价值的档案资料,可采取复制和建立目录及编制简介等形式,达到丰富馆藏,为利用者服务的目的。

2、处理好质量与数量的关系。馆藏数量的多少一直是档案馆馆藏丰富与否的重要标志。从近年来馆藏建设的实践看,各级档案馆应该不断丰富和优化馆藏,正确处理好馆藏数量与质量的关系,使馆藏建设从片面追求数量转变为两者兼顾。

3、走“特色”发展之路。档案部门要了解需求,贴进经济,走向社会,对散存在社会上的各种门类、各种载体的档案进行广泛征集。同时,也应充实认识到馆藏建设的“特色”,在特色上下力气、做文章,分析本地区的历史特色、经济特色、文化特色、民族特色、自然区域特色等,突出抓好支柱产业、重点项目、龙头项目、名优产品、名人、名胜、名产等特色档案以及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专门档案的征集,进一步丰富馆藏,优化结构,体现特色,打造精品。

二、加强档案现代化管理

1、档案资源信息化。在信息时代,档案资源信息化是通过信息系统加工和计算机网络的传输,实现档案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有效开发利用,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社会共享。信息化将成为各项档案工作的重要管理平台和技术支撑,是新时期档案管理现代化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一是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即通过数字化、网络化技术手段建立起各类规范化、标准化、可共享的数据库和内容数据库;二是档案基础平台建设,即档案网络建设和管理系统开发应用,建立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技术支撑平台,实现档案信息传输的网络化和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化。

2、档案保护现代化。传统意义上档案保护现代化主要是指档案库房、档案设施设备等现代化以及档案载体保管保护水平的现代化。随着新型存储介质的不断出现和广泛应用,出现许多新型载体的档案,如机读档案、声像档案、电子档案等。新型载体档案与传统载体档案在形成介质、利用方式、存储方式等各个方面都有不同的特点和要求,因此,以新型档案载体为对象的档案保护现代化将成为今后研究的重点内容,不仅要研究有效保护和保管档案载货的方式、方法,还要深入研究如何保护档案信息内容的案例性、真实性与完整性。

3、管理手段现代化。档案管理手段包括理论手段和技术手段,即档案管理的各种管理方法、管理理论以及先进的技术手段、技术成果,管理手段现代化是档案管理现代化水平的具体体现,是档案管理现代化理论的基础之一。首先,档案现代管理方法和理论的应用。通过借鉴和利用当代管理学中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形成行之有效的档案科学管理理论,这些理论与实践中加以总结和发展,最终形成档案管理现代化的理论体系。其次,先进技术手段的应用。要不断将现代先进的技术设备、技术手段和技术成果引入档案管理中,实现档案管理的专业化、自动化。

4、档案管理标准化。通过制定和贯彻各种标准、规范,使技术应用和分工协作有统一的科学准则和依据,保证各项档案工作能够有机地联系起来,并且在档案管理中取得最佳的效益。在信息时代,信息的共享与网络的沟通更依赖于统一的标准与规范,如各种档案数据的交换、档案信息的传递、档案资源的共享、网络平台的链接等,都需要通过建立一系列的标准、规范来实现,必须通过制定和建立种类档案管理标准,形成档案管理标准体系,确保档案管理现代化各项工作的有效实现。

三、加强档案法制建设

1、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档案法律观念。只有加强对档案法律、法规的学习,才能不断提高和缓领导、档案工作人员以及社会各界的档案法制观念,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反必究。一要认真学习《档案法》及有关规定,掌握其内容和具体要求。二要加强对档案法律、法规知识的培训,不断提高档案法制建设水平。三要依法治档,强化档案法律的权威,维护档案法律的尊严。四要加大档案法制宣传教育力度,不断增强遵守《档案法》及相关法规的自觉性。

篇4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精神,积极稳妥地推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促进农村教育跨越式发展,解决我校教育教学资源短缺、师资力量不足、教育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现就我校发展现状作如下农远工作计划:

我校正在稳步实施农村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已初步形成信息化的教育教学环境,实施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与效益,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目的在于应用,关键也在于应用。我校教育结合上级有关精神,特制定农村远程实施计划,以全面推进农远工程应用的进程,提高工程应用的水平。

一、稳步做好三项工作

1、继续做好师资培队伍的培训,提高教师应用现代远程教育的水平

教师是项目应用的关键,教师培训,是项目实施的重要环节,要把教师的培训工作贯穿于整个项目实施的过程之中。明确教师培训的内容,教学目标和课程安排,使参加培训教师对使用的设备有充分的了解。使教师通过培训基本掌握接收、下载和播放的技能。所有教师都能利用远程资源,来实现教育教学的观摩和利用,以上教师能将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应用到各学科的教学中。

2、做好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接收、下载工作,提高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使用。

健全制度,落实责任,强化管理。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现代远程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实施工作,加大培训考核力度,提高教师使用能力。进一步建立建全农村现代远程教育资源。通过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快速大量接收优质教育资源。

3、做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应用研究工作。

成立以何祥林校长为组长,骨干教师为组员的农远工程校本教研小组,研究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全面实施农远工程的应用工作,发挥远程教育资源的作用,使其成为我校教师现代教育教学的平台,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让广大教师和学生充分享受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真正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加快学校教育教学发展的步伐。

二、实施的原则

在工程应用的教学活动中我校要遵循五项基本原则

1、教育资源的开放性;

2、学习方式的挑战性;

3、教学方式的差异性;

4、学习过程的协作性;

5、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三、保障措施

1、成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领导小组,加强对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领导和统筹规划。

2、明确工作职责,建立协作机制。在农远工程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由各项目学校负责组织实施。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做好模式二教学应用培训,通过培训与考核,提高广大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组织教学并进行学科整合的能力,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

4、搞好制度建设。为确保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组织制定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并实施。

5、建立可持续发展机制。开展农远工程教育,加强对农远工程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运行机制的研究,以充分保障工程能够长期有效地发挥作用。

四、具体安排:

九月:

1、制定农远工作计划;

2、设备检修维护;

3、组织教师进行农远应用培训。

十月十一月:

组织应用农远资源进行教育教学公开课活动。

篇5

摘要:复杂适应系统(ComplexAdaptiveSystem,简称CAS)是一类很有代表性的复杂系统,复杂适应系统主要有主体性、层次性等特点。学习型社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具有复杂适应系统的上述特点,因此,CAS理论对学习型社会的构建也颇具方法论意义。在CAS理论视野中,学习型社会的构建应该遵循如下四个基本原则:主体性原则、整体涌现原则、活力性原则、标识性原则。

关键词:复杂适应系统学习型社会主体性原则

一、复杂适应系统理论

复杂适应系统(CAS)是一类很有代表性的复杂系统,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是美国计算机科学家.H.Holland教授于1994年提出的。他认为,复杂性来源于系统内部,是系统内部不同层次的要素的适应性促成并发展了复杂性。用最简单的语言来定义复杂适应系统,它是由许多非线性相互作用的部分组成的复杂系统。这些部分能够适应变化的环境,而且,每一个“部分”都存在于另一个“部分”之中,从而形成了嵌套的层次结构。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基本思想是:CAS的复杂性起源于其中的个体(ActiveA.gent)的适应性,正是这些个体与环境以及与其他个体间的相互作用,不断改变着它们的自身,同时也改变着环境。这些个体能够与环境以及其他个体进行交流,在这种交流的过程中“学习”或“积累经验”,不断进行着演化学习,并且根据学到的经验改变自身的结构和行为方式。各个底层个体通过相互间的交互、交流,可以在上一层次,在整体层次上涌现出新的结构、现象和更复杂的行为,如新层次的产生,分化和多样性的出现,新聚合的形成,更大的个体的出现等。

复杂适应系统具有以下四个特点:(1)主体具有主动性、适应性、并发性。系统中的主体可以自动调整自身的状态、参数以适应环境,或与其他主体进行协同、合作或竞争,争取最大的生存机会或利益。在这个演化过程中,主体的性能参数在变,主体的功能、属性在变,整个系统的功能结构也产生了相应的变化。系统中的主体是并行地对环境中的各种刺激作出反应,进行演化。(2)系统具有层次性。在适应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个体之问的差别会发展与扩大,最终形成分化,渐渐地建立层次。首先,这种层次性比较明显,各层之间界限分明;其次,系统内很多层次之间存在嵌套关系。(3)标识性。标识就是个体在与其他个体或环境相互作用时,尤其是在搜索与接收信患时,相互识别和选择的标志。(4)主体与主体、主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是系统演变和进化的主要动力。这种相互作用越强,系统的进化过程就越加复杂多变。由于学习型社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复杂适应系统的诸多特点。在学习型社会系统中,学习型个体作为基本的社会成员,是存在于这个系统中具有自身目的与主动性的、积极的“活的”主体个体通过积极与社会环境以及其他个体进行持蕈学习到笛的经耋验丢改矍变自身结构和行为方式。同类羹个豢为了完成共同的功能,通过“黏合”形成较大的所谓多主体的聚集体——元主体(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同样可以像主体一样再聚集成更大的聚集体从而导致层次的出现,学习型组织(元主体)在系统中有时像一个单独的个体那样行动。因此,CAS理论对学习型社会的构建也颇具方法论意义。

二、复杂适应系统理论视野中学习型社会构建的基本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所谓主体性原则,就是学习型社会的构建要尊重人的幸福、人的自由、人的尊严、人的终极价值,以现代人的精神培养现代人,以全面发展、科学发展的视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主体”这个概念是CAS理论最核心的概念。CAS理论将系统中的个体称为“主体”——具有适应能力的个体,强调个体的主动性,强调它具有自己的目标、内部结构和生存动力,把个体的主动性提高到了系统进化的基本动因的位置上。

遵循主体性原则在我国建设学习型社会中具有特殊的意义,一方面这是学习型社会的理念所决定的。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观点,学习型社会就是一种教育机会,是一个人人皆学、时时皆学和处处皆学的社会。另一方面,我国的教育传统中以人为本的观念相当薄弱,如果不能够从人的发展的角度来理解和确定教育的意义,社会和教育的发展方向就有可能与学习型社会的理念背道而驰,学习型社会的

建设就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学校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态度、方法和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学校要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在把学校资源向社会开放的同时,合理利用社会资源,学校要重视正规教育和非正规、非正式教育的和谐发展。学校还要注重各级教育渠道的衔接和贯通,注重不同教育类型间的相互转换,尤其是学校内外教育机构要相互承认各自的学习成果。

(二)整体涌现原则

所谓整体涌现原则,就是学习型社会系统的构建要以学习型组织为基础,遵循整体构建的思想,强调学习型社会系统各组织之间的协调配合,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作用,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展学习活动,实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

CAS理论认为,整体涌现性是指整体才具有而孤立的部分及其线性相加之和不具有的特性,它主要是由系统的组成成分按照系统的结构方式相互作用而激发出来的,是一种组分之间的结构效应或组织效应。不同的结构方式或组分之间不同的相互激发、相互制约、相互作用,产生不同的整体涌现性。当我们说“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时候,指的正是这种相互作用带来的“增值”效应。

社会是由各种各样的组织构成的,要建立学习型社会,必须使这些组织转变成学习型组织,也就是要求各种组织通过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组织共同愿望,并通过共同学习和系统思考,克服组织发展智障,使组织充满生机和活力,不断追求发展和进步。所以,我们要大力开展学习型城市、学习型企业等各种学习型组织的建设,当全社会各种组织都变成学习型组织时,我们的社会就会自然过渡到学习型社会。

(三)活力性原则

所谓活力性原则,就是指学习型社会成员的学习活动,应该在坚持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前提下,承认学习者基础的层次性,把学习活动保持在具有层次性的复杂阶段,使教育资源层次化,学习方式多样化,使具有不同知识层次的人都能在其中找到适合自己生存与发展的空间,找到激发自己不断向高层次目标前进的动力,保持学习活动和学习型社会主体蓬勃向上的活力。

CAS理论告诉我们,“复杂的适应性系统的特点就是永恒的新奇性。”秩序状态太规范,太死板,不利于作用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也不利于自动催化组的产生;混沌状态又太混乱,太无组织纪律,内部的自我破坏力加大,也不可能有什么造就。处在秩序与混沌之问的复杂阶段是最佳位置。因为在这样的阶段,系统既具有秩序与混沌_两方面的优越性,又少了两者的缺点。因而在这个阶段,作用者的活力与系统的活力(组织的活力)就能够充分地显示出来,达到创造某种新奇的目的。

学习型社会的构建要大力倡导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观念,倡导构建一个无人不学、无地不学、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社会。学习贯穿于人的一生,不再划分为学习阶段和工作阶段;学习是没有围墙的,不再局限于学校学习,还包括在职学习、社会学习等;学习的内容不仅包括知识、技能,还包括态度、方法、行为习惯等;学习形式是多样的,不仅包括正规学习,还包括非正规学习,大量的学习是生活中、交往中、工作中发生的;继承和创新都是学习,而且创新是更重要的学、习,要重视创新性学习。只有这样,人们才可以随时随地抓住适应自己需要的高品位的学习资源、文化资源和教育资源。

(四)标识性原则

所谓标识性原则,就是学习型社会的构建,要在整个社会中确立一个总体上的组织者一政府——发挥主导作用,以便学习个体在与其他个体或环境相互作用时相互识别和选择目标。

篇6

移动学习(Mobile Learning),简称M-learning,有些地方如台湾地区可能会译为行动学习,是一种跨越地域限制,充分利用可携技术的学习方式。换句话说,移动学习消除了一般可携带装置的机动性之地域限制。移动学习在不同的社会群体中有不同的含意,虽然它与线上学习和遥距教育相关,但它的明显不同之处在于全面性的学习及使用手持设备学习。移动学习的优点使其成为全民教育学习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而对于移动学习相关的研究,如移动学习定义的界定、移动学习资源建设、移动学习平台的搭建等的研究,对于促进移动学习的推广、发展、完善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就移动学习资源及其建设方面做一些探究。

1 移动学习资源

学习资源是指在教学系统和学习系统所创建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利用的一切显现的或潜隐的条件,可用于学习的一切资源,包括信息、人员、资料、设备和技术等。

学习资源一般可分为两类:专门设计的学习资源,如教科书、语言实验室等;非专门设计的学习资源或可利用的学习资源,如戏剧、博物馆、图书馆等。

学习资源与学习过程作为教育技术的两大研究对象,学习资源一直以来受到人们的关注,对学习资源的认识和开发是教育技术研究实践中的一项重要任务。AECT94对学习资源的定义为:学习资源是指能帮助个人有效学习和操作的任何东西[1]。AECT94定义同时也指出学习资源包括学习材料、学习环境、支持系统等,如图1所示。

移动学习资源是指支持开展移动学习的各种信息资源,是移动学习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教师组织教学的工具,是学习者获得信息的途径[2]。移动学习资源与普通学习资源有着很大的区别,这是移动学习的特点所决定的。移动学习资源必须符合移动学习的条件,即支持移动学习设备远程访问、浏览、检索、下载等功能,信息承载量不能太大,要满足移动学习内容片断化的需求,能通畅地进行教学活动并双向、多向交互。

因为移动学习在国外开展得比较早,移动学习资源也随之展开研究。斯坦福学习实验室(SLL)的研究表明,移动学习资源关键在于设计相对简单的原型,注重开发最适合于听觉、零碎时间、易受外界干扰的学习者的那部分内容。诺基亚公司的研究表明,移动学习的教学内容需要短文本、屏幕滚动技术和比Web页更多的标题,移动学习网页内容需要更多的级联菜单[3]。

国内移动学习研究起步较晚,与之相应的移动资源的建设也相对较晚、不完善。移动学习,简单来讲,就是利用移动设备获取移动学习资源来进行学习。因此,除了移动设备之外,移动学习资源也是开展移动学习的一个前提。

2 移动学习资源构建的基本原则

2.1 适合的原则

因为移动学习的特点,学习的时间、地点不固定,学习时,受环境的影响比较大,因此,开发移动学习资源时要考虑到这点。其次,因为进行学习的是高职生,是一特定对象群体,并且高职生有其自身的特点,所以进行资源设计的时候也要考虑资源要面向的对象。

2.2 零散原则

移动学习的其中一个特点就是学习者的学习时间比较零散。因此,在进行移动学习资源开发时也要遵循这一原则,设计的学习内容应该是信息量不大,并且各个内容片断联系要科学,能使学习者在一个短的时间段内掌握内容片断且不会被与之联系的内容片断所干扰。

2.3 简单原则

移动学习设备的处理芯片与内存等由于体积等所限,处理速度一般来讲没有计算机处理得快,加之学习时受环境影响,因此,开发移动学习资源时要遵循简单原则。并且因为目前国内移动资费问题,在设计移动学习资源时要考虑到内容的数据量,采用的媒体呈现形式要有针对性,不要为了趣味性而多图像、视频等,这样不仅使学习过程中信息传输、处理速度变慢而影响学习效果,也因为数据流量的原因导致学习费用增加。

2.4 科学性原则

移动学习资源的构建并不是学习素材简单的汇总,其开发应遵循科学性原则,应考虑教学设计,应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同时还应提供如答疑系统、自测系统、互动讨论系统等的支持服务,以帮助学习者有效地自学和协作学习[4]。

2.5 差异性原则

开发的移动学习资源,应充满不同的风格,以适合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使用,比如趣味性、可参与互动性,使之在学习过程中有积极的学习心态。

3 移动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开发模型

3.1 移动学习资源设计过程模型

结合对移动学习的理解与上文所述的构建移动学习资源的基本原则,笔者构建一个移动学习资源设计过程模型,如图2所示。

1)需求分析。无论是从教学设计还是软件工程的角度来看,需求分析是进行移动学习资源设计的基础。对资源设计的需求应该包括移动学习所体现的特点与优点,即便利性、可用性、易用性等。

2)理论介入。在设计时,注意相关理论的介入,比如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情境学习理论、混合学习理论等,这些学习理论能为任务模型的创建提供好的理论支撑与扩展。

3)学习内容。在设计时,参考教学设计过程,充分考虑学习者的特点与移动学习的特点,对学习内容的设计要进行有效的设计。例如,考虑到移动学习环境时间的片断性,学习内容的设计的篇幅长短问题;考虑到学习者的特点,怎样增加学习内容的趣味性;等等。

篇7

关键词:图书馆;信息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8-0000-01

一、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是为了能够便于借阅服务。随着计算机的大范围使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不断渗透,图书馆信息化建设进程不断地加快,这会在很大程度上给广大读者带来巨大的方便,读者只要办理借书证之后就能够随时找到自己想看的图书。由此,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在将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大大减少的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使图书馆的服务效率显著性地提高。在现代化数据库技术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随着图书馆图书量的不断增加,在信息化水平持续提高的今天,图书馆服务完全冲破了围墙的约束,读者通过互联网,无论是处在什么地方,都能够非常方便地进行图书资料的查阅,促使各图书馆的馆藏资源能够成功地实现资源信息的共享,这对于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

图书馆由以往的传统服务形式逐渐向现代化服务方式不断转变,从而促使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开展。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对于图书馆人员的相关工作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能够促使工作效率需求获得显著性的提高,促使图书馆逐渐向网络化的方向不断发展,进而实现资源信息的共享、更好地满足社会经济日益增长的现实需求。图书馆作为信息资源的聚集地,能够使得所有的信息获得最大限度的有效利用。在信息化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图书馆将会把更多的信息提供给广大读者。

二、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图书馆的重要技术性资源。随着图书馆信息化发展规划的制定,我国逐渐形成分层的公共图书馆信息服务网络,数字图书馆建设成为未来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同时,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可以运用先进的管理观念对图书馆进行管理,从而促使图书馆内部交易成本和管理成本得到明显性的降低,进而使得图书馆服务效益大大提升。

图书馆信息化建设要坚持开放共享的基本原则,这样才能够预防图书馆信息化建设中出现的重复建设问题,更注重信息资源的共建与共享,把开展与实施信息资源共享工作作为重点。图书馆信息化建设不仅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最为重要的是要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对信息化的正确认识。否则,即便投入巨量资金的情况下,如果各图书馆信息系统依然只提供简单、重复性的服务,只是不断地更新内部工作方式,不能实现与外部信息系统间的互相沟通,那么即使有许多的交换资源,在这种环境下开展的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工作必定也是以失败结束。

三、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策略

图书馆信息化建设一定要严格遵守整体性基本原则,做到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图书馆信息化建设中,要根据当前图书馆的实际发展情况,选择适合的方式,这样才能够促使当前图书馆的人力、物力得到最大限度上的发挥。为此,实现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强化图书馆人才队伍建设

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开展是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的。图书馆人才不但要具备专业的文化修养,同时更要具备丰富的图书馆知识;要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同时要具备现代化图书馆先进的管理能力;要具备充分的外语知识,同时要掌握先进的计算机技能;要具备良好地公关能力与人沟通能力,同时要具备对信息的科学处理能力。为此,图书馆人才的培养要不断强化人才队伍建设,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学习契机,以促使图书馆人员的专业管理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尤其是要不断加强图书馆人员在计算机技术、信息化管理方面的技能考核,这样才能够促使图书馆管理逐渐向现代化信息管理方向不断演变。

2.扩增图书馆服务范围,创建全新的服务模式

在经过较长时期的文献资源建设后,现代化图书馆有着非常丰富的馆藏资源,对于图书馆而言,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将会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图书馆要从目前广大读者的需求,分层次地对馆藏资源进行开发。同时遵循广大读者的实际要求对图书馆电子图书资源进行相应程度的增加,这样才能够创建出具有自身显著特色的图书馆。同时,要积极开发网络信息资源,加强与政府部门、学校团体、出版社等的密切合作,建设虚拟化的馆藏资源体系。在图书馆日益信息化的今天,过去传统的服务模式早已不能满足目前读者日益增长的需求,只有有效地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创建全新的服务模式,才能够确保图书馆得到更好地发展。

3.加强信息技术研发,引入更多新技术

在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当中,最为关键的是一定要有先进的技术,只有在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下,才能够为广大读者提供各种各样的针对。譬如:图书馆的数字化集成服务,能够将各地区的所有文献资源组成统一的整体,以此读者查阅起来非常便捷。但是,我国的一部分基层图书馆中,技术问题依然是信息化建设中的主要影响要素,图书馆为读者提供的个性化服务处于起步阶段,与目前读者的各类需求相比简直是相差甚远。为此,唯有不断加强图书馆的信息技术研发力度、不断引入更多的新技术,这样才能够推动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工作目标的早日实现。

四、结束语

在现代化网络信息大环境下,图书馆信息化是信息化时展的主流趋势。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图书馆必须要提升自身信息化建设水平,这样才能促使服务水平得到明显地提高。只有不断地完善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才能够更好地供应具有特定价值和重大意义的信息资源与优质服务。

参考文献:

[1]陈卓.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探讨[J].中国市场,2014,17:163-164.

篇8

关键词:网络课程;应用型;自主;协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2007)10-0044-02

网络课程的开发建设是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的核心和重点,我国网络课程的建设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许多学校正在积极地将使用网络课程的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而独立学院是作为近年来在我国高校领域诞生的新事物,已成为公办学校的有益补充。独立学院的出路在于必须从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格局和学院自身条件出发,审视和确定独俱特色的办学目标和发展思路,培养应用型、高质量、有特色的人才。同样,网络课程在独立学院的教学中从开发设计到使用都要有自己的特色。

1独立学院网络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

1.1符合学习对象的知识结构

独立学院是三批本科院校,学生入学成绩比统招生低50~80分左右,综合素质差距较大。虽然在课堂上教师不能系统地帮助学生复习所需要的前导知识,但是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课程的优势来实现。通常,网络课程是以网页超链接超文本的形式展现的,由于超文本的非线性特点,必然形成网络课程内容排列的非线性。教师可以在其中适当加入一定数量的前导知识的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有目标地复习。另外,针对学生两极分化严重的现象,学生可以从任意一节开始学起,有选择地学习。学过的内容和已经知道的内容可以跳过不学,对于一次学不懂的内容可以反复学习。这样,可以针对学生自身的知识结构充分利用网络课程内容的非线性长处,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1.2运用多种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当学生的基础比较差时,面对枯燥的学习将更容易产生厌倦心理、失去学习的兴趣。为了引起和维持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就需要运用多种策略和方法去激发其学习动机。由于网络课程教学的特殊性,因此可以采用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表现形式,资源丰富、形式多样且有条不紊,比书本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动机,并能提高教学效果。

1.3为自学者提供必要的自学建议

根据研究发现,独立学院的部分学生更愿意按照自己的兴趣去学习。而网络学习是自主学习的乐园,大部分学习者是在家里或学校自主浏览网页来学习的,所以网络课程的设计应以自主学习模式为主线,课程应适合学习者自主浏览、自主学习。但是学生利用网络课程的自主学习可能是盲目的,这就更需要教师提供必要的建议和指导。教师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为学生提供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和重点、难点,以及相关的参考资料,从而有助于学生全面、系统、透彻地学习知识并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4充分利用网络特性,设计有效的师生交互和生生交互的学习活动

网络课程适合自主学习,但是网络化学习的优势在于相互交流协作的适时性和多样化,学生和学生、学生和教师之间都可以直接交流、互动学习。所以网络课程也应方便协作学习,使学习者有问题时能找到询问和交流解决的途径,比如E-mail、即时通讯软件、网上答疑系统等。另外,对于最新学术观点、最新资料、案例、教案、试题课件以及比较好的教学资料等,无论学生还是教师都可以自主上传,经过管理员的批准就可以显示在网络课程中。这样网络课程既能保证跟上学科的不断发展变化,满足学习者对网络课程的要求,又更多地增加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互。

2独立学院网络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

为了适应独立学院学生基础差、学习积极性不高的特点,同时又要坚持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办学思路,独立学院网络课程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2.1自主化与协作化的学习原则相结合

网络课程重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教育思想,培养学生有目标地独立学习知识、技能、规范的能力。尤其在这个竞争的社会,更要学会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鼓励学生制定学习进度、自我测试、评价学习水平,推行个性化教学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富于独立性和创造性。

但是,网络课程学习中缺少了传统学习中教师与学生及学生与学生之间面对面的交流,学生在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很容易受到挫折,丧失兴趣,尤其是独立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所以,网络课程的建设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使用课程答疑、在线交谈以及学习交流区等为学生提供协作学习环境,以便随时和别人交流信息。

另外,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不是仅凭个人的能力就可以适应竞争,而是要有团队协作精神。所以,要想使学生离开学校后能够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就要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竞争和协作能力。自主化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能力,但通过协作化学习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也是必不可少的。

协作学习是备受国际教育界推崇的学习模式,因此在网络课程的建设中应适当加入一些由教师引导、以小组合作形式来完成的教学内容。这样,一方面学生获取学科知识内容不是通过教师的灌输,而是通过对案例的小组讨论、分析和研究来解决问题的方式,另一方面又能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

在教学中,如果能让学生学会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研讨和协同设计解决方案,无疑会对他们日后的学习及工作产生积极影响,因此是值得倡导的学习模式。

2.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网络上蕴涵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学生可以随时获取各种所需的知识。但仅有知识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更多的实验和实践相配合,才能把掌握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真正培养出应用型人才。

使用网络课程的教学恰恰能弥补传统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缺憾。在传统教学中,由于环境及条件的限制,很多实验和实践环节是无法完成的。但是现在可以利用网络中建设的虚拟实验平台,让学生合作或者个人进行充分安全的实践,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3要有完善的教学评价系统

与传统教学类似,在网络课程的教学中也应该通过一定的评价系统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从而及时地反馈与再反馈并及时调整和改进网络教学活动。另外,还应该对整个网络课程是否有效做出判断。

教师在网络课程教学中要利用如讨论、调查、练习和章节测验等手段对学习者的学习状况进行了解,获取相关数据来进行调整,使之更富有成效。另外,有时还需要实施态度问卷以把握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反应。

3独立学院网络课程教学内容要求

网络课程的内容并不是把原来的教材转化为文本和图片形态的静态网页;也不是把教师的讲义做成PowerPoint文件或者直接把PowerPoint讲义转化成网页;也不是仅仅把教师的讲课录像用流媒体的方式在网上播放。网络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授课教案、课程学习脚本、重点难点讲解录像或FLASH动画、习题与解答、案例分析、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网络资源等。在独立学院的网络课程教学中更应结合应用型的特点,在基本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或简化相应的内容,突出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团队协作创新、重在动手的特点。

4独立学院网络课程的使用

针对于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网络课程的使用不应该是有了网络课程,学生便可以完全脱离课堂,只要有网络就可以。而是应该按照学生的特点来进行分类。

首先,一些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独立利用网络课程自主地按照自己的需要进行学习。

其次,对于独立学院的大部分学生来说,基础相对薄弱,最好的学习方式应该是课堂讲授、课堂学习与网络课程相结合。毕竟,课堂学习的时间有限,学生在抓住有限的与老师面对面交流的时间的同时,充分利用网络课程中丰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弥补课堂学习的不足,巩固学习的内容,扩大学习的范围。还可以利用课余通过网络课程与老师和同学进行多方面的交流,达到事倍功半的目的。

另外,使用网络课程也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能方便地进行课前复习、课后练习的平台。

参考文献

[1] 王靖,刘志文. 网络课程设计中的教学系统设计[J]. 中国电化教育,2002,(9).

[2] 余胜泉,王耀武. 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 教育技术通讯,2001,(9).

[3] 马红亮. 对网络课程建设中若干概念的再思考[J]. 现代教育技术,2003,(3).

[4] 王淑芳,吕洪彪. 民办独立学院教学模式探索[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4,(5).

收稿时间:2007-2-5

篇9

关键词: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

虽然很多企业内都设置财会部门与会计岗位,会计工作也在一如既往开展,但相当大一部分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中缺乏完善的会计制度,在会计制度缺位下,企业会计工作虽然能够开展,但会计工作开展的方向性较为模糊,会计工作开展效率也较为地下。现代企业管理理论认为会计制度应当是企业会计工作开展的核心,但很多企业会计工作开展中忽视会计制度建设这一本末倒置的做法也十分普遍。正因国内企业在会计制度建设上存在较大难度与问题,探寻出新时期企业内会计制度建设的一般做法也是值得思考的现实问题。

一、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概述

国内已经进行了多次会计改革尝试,新会计准则的出台和实施也对社会范围内会计工作开展提供了新要求。会计制度建设可以简单理解为会计工作开展主体为了更好开展会计工作进行的制度制定和实施性活动。以企业为例,会计制度建设不仅是其会计工作开展的一种有效保障,更加能够为企业会计工作开展提供积极指导与帮助,在企业确立出科学合理的会计制度后,企业内会计工作开展以及财务管理活动开展的顺利程度也能不断增加。正因如此,会计制度建设不仅要得到企业应有关注,更加要求企业对会计制度建设进行科学筹划与努力尝试。

二、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的难点

(一)会计制度建设受重视程度不足

虽然国家层面对企业等组织进行会计制度建设较为支持,且出台了很多政策予以引导和规范,但很多企业在实际经营发展中并未对会计制度建设事宜给予充分关注,很多中小企业中会计制度缺失现象更是十分明显。由于会计制度建设相关事宜无法得到企业管理层的应有关注,很多企业所进行的会计制度建设便具有明显的偶发性特征。对于会计制度建设重视程度不足往往也意味着会计制度建设无法得到较好支持,部分企业会计制度建设时常陷入停滞也与企业管理层对会计制度建设不重视这一原因有直接关联。更为重要的是,在企业管理层不重视会计制度建设下,企业内会计制度建设便会缺少较好的环境支持。

(二)会计制度建设资源较少

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资源较少也是当前很多企业在会计制度建设中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困境,在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资源不足下,很多企业也不知道怎样具体进行会计制度建设。会计制度虽然是会计工作开展直接相关的制度,但会计制度建设本身涉及的工作与层面较多,某些企业领导层对会计制度建设认识不充分与了解程度不足下,其也无法较好对会计制度建设事宜进行筹划。以中小企业为例,其企业内部财会人员综合素质较低,在企业管理层以及主要财务人员均不知道怎样具体进行会计制度建设下,企业内会计制度建设资源的类型与数量更是会逐渐减少。大多数企业会计制度建设止步不前,陷于停滞状态也与这一因素有直接关联。

(三)会计制度建设原则缺失

企业内部进行的会计制度建设理应对相应会计制度建设原则予以较好遵从,但在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相关实践活动开展中,会计制度建设原则缺失现象十分明显,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进程。企业不仅是会计工作开展的主体,同时也是会计制度建设的主体,在企业管理层对会计制度建设的认识具有局限性下,其无法对于系列会计制度建设原则予以较好认知。一旦企业内部会计建设资源较少,企业为了节约会计制度建设时间周期与各项成本也容易忽视会计制度建设基本原则。这一情形下,企业即便可以确立基本的会计制度,但会计制度本身的应用价值极为低下。

(四)会计控制体系功能性低下

很多企业无法在会计工作开展中对会计工作开展进行有效控制,部分企业虽然进行了会计控制体系构建,但会计控制体系的控制功能无法充分发挥,这也使得会计工作开展环境十分混乱。由于企业会计控制体系功能性较低,企业内部进行的会计制度建设大多无法得到较好支持。部分存在于会计工作开展中的问题很难被企业及时发现,此类问题长期存在于会计工作开展中也势必会对会计制度建设整体进程产生负面影响。在企业无法提升会计控制体系的控制功能下,其进行会计制度建设的现实难度也会不断攀升。

三、企业加强内部会计制度建设的对策

(一)营造较好的会计制度建设环境

企业内部更好进行会计制度建设首先要企业管理层给予会计制度建设以应有关注,并切实将会计制度建设措施落到实处。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不仅仅是进行制度内容的确立,更加要将会计制度的指导性与规范性特征具备作为会计制度建设一般目标。建议企业领导层加强与财务部门的沟通,在充分对会计工作开展状况以及会计制度建设情况有所掌握下,积极进行会计制度建设尝试。通过确立基本的会计制度建设目标与计划并有步骤的进行会计制度建设,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的环境亦能得到不断优化。

(二)优化各种会计制度建设资源配置与应用

企业更好进行会计制度建设也要对各种会计制度建设资源进行合理应用,在很多企业会计制度建设资源相对有限情形下,优化会计制度建设资源的配置,从而使得各种资源对会计制度建设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加也是较好选择。建议企业结合会计制度建设需要,抽调部分财会人员参与到会计制度建设实际之中。借助财会人员对会计工作开展状况比较了解这一优势,集合各种资源进行会计制度建设也能在短期内凸显出会计制度建设的成果和优势。除此之外,企业也可以对同类型,同规模企业的会计制度建设模式和方法进行适当借鉴,从而降低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现实难度。

(三)明确会计制度建设基本原则

企业内部进行会计制度建设时,一系列会计制度建设基本原则务必要得到较好遵从,确保会计制度建设在相关国家政策框架内进行也是会计制度能够对企业会计工作开展提供正向影响的客观保障。除对新会计准则中相关要求予以较好遵循外,企业内部进行的会计制度建设也要坚持从实际出发这一基本原则,企业领导层在对企业会计工作开展状况有充分了解后再进行会计制度建设也是一般性流程。会计制度建设本身便是要为企业会计工作开展提供指导和帮助,因此,企业进行会计制度建设时要确保会计制度本社的科学性与可行性兼具,避免建设出的会计制度无法应用到企业会计工作开展实践活动之中。

(四)提升企业对会计工作开展的控制力

企业在会计制度建设进程中也要强化自身对会计工作开展的控制能力,避免会计制度建设陷入混乱和停滞状态。具体来说,企业可以通过内部控制建设相关活动开展,不断发展财会人员在会计工作开展中的缺陷,并根据会计工作开展问题作为会计制度建设的内容构成。企业也需要确立出会计工作开展的约束性机制,依托管理层定期对会计工作开展状况进行评价与监督便十分可行,在常态化评价与定期监督下,企业对于会计工作开展的控制能力便可以明显提升。在企业可以对会计工作开展进行较好控制后,企业内部进行的会计制度建设也能更为顺利,相应的会计制度建设成果更加能够对企业会计工作开展以及综合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四、结束语

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不仅要得到应有关注,企业管理层更是要积极进行会计制度建设尝试。新会计准则实施下,以往的会计制度建设思路和方法无法被较好运用,企业在会计制度建设进程中也务必要保持会计制度与相应政策及企业会计工作开展实际间的吻合。企业内部的会计制度建设同时要成为一种常态化工作,特别是在企业会计工作开展环境不断变化下,对于会计制度进行常态化建设,及时对会计制度中不合理的内容进行调整也是发挥会计制度指导性与规范性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篇10

教育信息化近几年取得的成就令人欢欣鼓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2012年刘延东副总理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创新教育模式和学习方式,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全面深度融合,加快提升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学习型社会和人力资源强国提供坚实支撑;今年3月国务院的《“十二五”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规划》,明确把教育信息化作为一项重要任务;4月教育部召开《教育信息化重点工作推进会议》,可以说是将教育信息化工作带领上了一个全新的起点。

教育信息化的战略地位已经形成,正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新机遇和新挑战。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亟待我们去调研,去思考,去解决。要求我们必须切实增强时代感,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战略意义和紧迫要求,在工作中认真、持续地探索研究,集思广益,明确推进思路,立足现实加大落实力度,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国家和省里的决策部署上来,积极、有序、有效地推进我省的教育信息化工作。

二、认真总结工作经验,肯定成绩,找出差距,明确目标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相继推出了一些政策和项目,形成了一些机制,各市(州)也根据本地实际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与探索,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全省的教育信息化工作呈现了新的发展态势,取得了一些好的成果,也涌现出一些典型。

长春市和延边州的同志在会上作了经验介绍,可能各市州还有很多好的做法,通过这次会议的交流,大家能够进一步地推进我省的教育信息化工作。我省教育信息化工作在近几年尤其是去年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有几项工作非常突出。

一是完善评估、督导机制。开展“县(区)级电教馆标准化建设”,全省现有32个县(区)级电教馆通过评估达标。特别是延边州,8个县级电教馆全部达标。从延边州教育信息化推进成效看,达标评估的作用非常好。这次会议还会下发下一批“县(区)级电教馆标准化建设”的通知,我们对标准做了重新修订,请各位在新的一批电教馆评估中和省电教馆一起把这项工作做好。

二是构建支持服务体系。经过探索初步建立了“政府引导、系统合力、企业参与、高校联合、共建共享”的惠及全省城乡中小学的支持服务体系,并使之规范化、网络化。在“四室装备”项目实施、数字校园正常运转、首届中小学信息技术应用展演活动中,东北师范大学的专家、资源、技术支持发挥了极大作用。在这方面,电教馆与我省一些信息化机构及市州的协作建立了一个很好的支持服务体系。

三是资源建设。加强了省教育资源网站建设,作为国家基础教育资源中心的免费节点,为我省教师使用国家免费资源、参加国家远程培训,提供了便捷的途径,发挥了重要作用。并通过引进、整合、共建等多种渠道增加了省内教育数字资源总量,形成了一定数量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数字化教学资源。长春的三个课堂,延边的朝鲜族资源建设,通化的课程视频建设,都做得非常好,而且在局部区域内实现了不同程度的教学资源、教育信息互通互联,区域共享。这是近几年在资源建设方面做得比较好的内容。

四是创新培训。我省电教系统在完成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升、学科远程培训等各级各类培训方面,成绩显著。据统计,从2007年至2012年的五年时间里,完成近10万人次的培训任务。并且建设了一支高水平的专兼职培训者队伍,为我省中小学教师搭建了接轨国家水平的培训平台。创新了“网状家校”模式,全面提高了培训质量和效益。

教育信息化经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存在的困难和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我们省在教育信息化的投入方面同发达省份相比而言,还存在差距,还需要进一步的投入。信息技术管理维护力量不够,职责还需进一步地明确,面对这样的差距,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三、从教育信息化的规律和要求出发,科学谋划发展,做好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的顶层设计

一是更新理念,摆正位置,不断增强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服务意识。

在座的各位局长和馆长是我省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领导和骨干力量,同时也是最直接的参与者。大家的观念,直接影响着我省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发展。《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强调一个核心理念,两个基本原则。核心理念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两个基本原则是应用导向和机制创新。大家一定要站在全省教育改革发展的高度,做好顶层设计,增强计划的时代感,为教育信息化发展保驾护航。

二是要不断学习,紧跟发展,提升专业化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