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范文

时间:2023-12-28 17:40: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

篇1

关键词:地下空间 开发利用 规划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 (2010) 07-095-01

地下空间是指在岩层或土层中天然形成或经人工开发形成的空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水平也越来越高,但是紧随出现了许多“城市病”的问题。实际上城市病是发展不足引起的。我国经济实力已有很大的提高,我们也有了大力发展地下空间的经济实力。地下空间开发范围很广泛,比如在地下交通系统,地下公用设施系统,地下防空防灾系统,地下能源及物资储备系统等方面。本文就它应用的某几个方面进行浅述:

1地下轨道交通

1.1地下轨道交通的概述

地下轨道交通已经有140多年的发展历史,最初的一条修建于伦敦,在近三十年里,有了更大规模的发展。特别是在我国,许多大城市都有了自己的地下轨道交通系统。应该说,地下铁道是城市交通发展的必然趋势, 因为它具有许多其他交通系统无法比拟的优点。

(1) 地下轨道交通能显著的改变城市的交通状况。因为它多采用地下、高架桥的运行方式,不会影响其他交通工具。(2) 地下轨道交通具有高速、安全、舒适、准时的优点。由于采用地下和高架桥的形式,列车不会受人流的影响,所以列车能按照设定时速快速前进,具有其他常规交通工具不具有的特点。(3) 地下轨道交通车辆多采用电动形式, 没有废气排放, 是绿色交通工具。所以有利于环境的保护和城市的可持续和和谐的发展。

1.2地下轨道交通的规划与设计

城市地下空间发展形成形式主要取决于城市地下轨道交通系统。由此知道地下交通系统应该是城市地下空间中最积极的因素。地铁在城市地下空间的规划中不仅具有有效性,同时在地下空间的形态方面也起到关键的作用。然而目前没有统一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与设计的行政部门,基本上是我开发、我受益、我管理的办法。首先表现在没有足够认识到地下空间开发与设计的重要性,未意识到地下空间对城市拥挤有着巨大承受能力。其次表现为地下开发具有盲目性。

2其他地下空间利用形式

2.1地下街道

地下街道在发展初期,其主要形态是在地铁车站中的步行通道两侧开设一些商店,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它的形式与内容已有很大的变化。应该来说,如今的地下街实际上是一个地下综合体。地下街道的作用包括:

(1) 在地下街道中,不存在任何机动交通工具,所以能避免许多交通事故,保障人民的生命与财产安全。同时人车的分离也大大缩短了人们的步行距离。(2) 在地下街中,存在大量的商店,酒吧,购物悠闲的设施,所以它能够提供大量的娱乐活动。(3) 地下街的租金比地上相对来说要便宜得多,所以它能促进商业与就业的发展。4) 实践证明,地下空间具有很好的防灾防空的功能,地下街在平时可作为商业用,在战时可用来做避灾用。

总之, 地下街具有很高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环境效益。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可以看着是具有很高的社会效益,发展商业是经济效益,它能避免环境污染是环境效益。

2.2共同沟

共同沟,是一种能同时容纳电缆及煤气,水等管道的一种地下设施。它对避免不断翻修道路相当有效。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管线,电缆,电线,光纤越来越多,越来越密集,所以找一种能共同容纳他们的设施相当重要。并且这样也方便对它们进行集中管理。事实上,我国在这方面发展尤其不足,所以探讨这方面的发展,对我国城市乃至经济,国家发展都相当重要。

2.3地下人防体系

在这方面应用较为悠久,故不再累述。

3结语

(1)地下空间是国家的重要的自然资源,它的开发利用与设计是可持续和社会和谐发展的一项必备的措施,它可以缓解土地供给的紧张状况,提高环境和改善生活水平。要大力宣传,争取把地下空间开发与设计作为一线基本的国策。

(2) 国家的国土资源部是对资源的规划、管理、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国务院组成部门。也是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与设计的主要行政管理部门,履行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行政职能。所以,要拟定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以及等配套措施,要把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与设计纳入城市的规划的法律轨道。

(3)城市地下空间相当复杂,地下空间的规划布局,地下空间开发中的岩土工程勘察技术,地下空间的设计技术和地下空间施工技术,决定着地下空间建筑物的水平。所以务必要加强地下空间的相关技术的研究,培养人才队伍,扩大国内外学术交流等。

参考文献:

[1]陈之毅,沈祖炎.城市的可持续发与地下空间开发利用[J].地下空间,VoL 21,No, 3, 2001,9.

篇2

关键词 地下空间规模需求预测

Abstract:Underground spac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urban composition, since the "urban issues" are becoming more serious, however, the importance and function of underground space which may make a crucial effect on the improvement of urban environment had drawn much attention from professionals. This article launches the discussion on the demand forecasting of underground space and the existence question, which can provide support and reference for China's vast practitioners for urban underground spac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Keywords: undergroundspace demand forecasting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开发地下空间的必要

城市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空间实体,而城市空间形态是城市总体布局形式和分布密度的综合反映。城市地下空间是城市空间系统中地平面以下部分的空间,它往往以地下建筑的形式出现,并常常起到补充城市地上空间的作用。有人曾说:“19世纪是桥的世纪,20世纪是高层建筑的世纪,21世纪,则是地下空间的世纪”。

我国大规模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开始于1970年代,当时,地下空间的开发建设主要以民防建设为主,但随着我国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地下空间的利用与地下空间资源的认识逐步提升,地下空间利用的功能也逐步多样化。目前,我国大中城市的用地日趋紧张,而大规模的轨道建设也在另一方面促进了我国地下空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国家法规层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国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编制导则》等法规的提出,显示出我国的地下空间开发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

在我国城市规划体系中,由于受到经济发展、城市空间需求、耕地资源的减少、上涨的资源成本等多方面的限制与影响,城市对地下空间的需求正变的越来越迫切。在我国的城市规划体系中,城市地下空间规划早已成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并在指导城市总体开发、确定规划指标的内容以及其他专项规划的编制方面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我国地下空间开发的研究成果

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我国就开始对地下空间规划展开了基础性的研究。理工大学陈志龙教授在《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一书中,对地下空间的需求预测做了比较完善的和系统性的阐述,但对交通、商业、市政等功能设施缺乏定量的分析;2006年,上海同济的束昱教授的研究生王敏发表了《城市发展对地下空间的需求研究》,此文对动静态的地下交通、市政设施、民防工程等几个方面的需求做了定性的分析,并对部分功能提出了计算构想与方法。北京工业大学的黄玉田教授等人对北京市中心城区的地下空间开发按地下深度和功能划分将北京市中心城区划为5个级别,进而分析了北京地下空间的地质背景,并进行了工程地质分区,基于因子分布和评估分析等方法对北京市的地下空间资源进行了预测和评估等等。[ 黄玉田,张钦喜,北京市中心区地下空间资源评估探讨【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1995,21(2):93-99]

3.地下空间需求预测理论

城市地下空间需求量是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中的一个重要参量和依据,因此,对城市地下空间需求量的预测工作是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必要程序。但,由于城市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系统,在此系统中,想要获得城市地下空间的需求量就要面对一系列难以解决的问题,必须加以解决才能获得比较准确的需求量。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经济比较发达的大城市,比如北京、上海、深圳、南京、武汉、广州等相继编制了地下空间规划。但由于地下空间的规划编制规范、管理和标准较少,使得各个城市编制的地下空间规划深度、编制方法也各不相同。从已编制地下空间规划的城市来看,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不同性质的城市其地下空间开发需求预测的办法也不相同,从已经编制的成果来看,目前,地下空间开发需求预测主要有以下集中方法:

建设强度预测法

建设强度需求量预测方法是通过地面的建设强度来预测想对应的地下空间的需求量。本方法的主要依据是上位规划和开发强度要素来决定地下空间开发的规模和开发强度,将用地的容积率、建设强度等规划指标确定为主要影响因素,在这基础上,在去掉保留用地之后,将规划范围内的建设用地划分成若干个层次,确定每个层次的地下空间新增开发量,最终汇总,得出城市地下空间的总体需求量。用此方法的代表城市为北京。[ 北京中心城中心地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北京市人民防空办公室,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地下空间规划【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功能需求预测法

功能需求预测方法是根据地下空间的实际功能使用用途来分类,首先对地下空间的使用功能从较大的方面划分为几大类,例如地下交通空间、地下公共服务空间、地下市政设施空间、地下仓储空间等等,然后再对这些大类进行下一步细化,然后根据不同类型对这些功能做进一步定量的预测,最后汇总得出地下空间的需求总规模。使用这种办法的城市有南京、青岛等。虽然有的城市在这种方法的基础上对功能和分类有进一步的细分和突破,比如在交通功能上进一步细化,在开发功能上将民防设施独立出来单独计算等等,但其仍属于功能需求预测法的范畴。[ 清华大学地下空间研究中心,理工大学地下空间研究中心,青岛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青岛市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2004。]

综合需求预测法

综合需求预测方法主要从三个方面来综合计算出城市地下空就需求规模。这三方面是:

(1)区位性划分,它包括城市中心片区、人口居住区、老城区、城市的大型广场、大型绿地和公园、城市特色文保区、工业区和其他特殊功能区。

篇3

【关键词】城市规划 地下空间 规模预测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1. 地下空间的建设规模预测

地下空间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是解决城市发展和空间紧缺的手段之一。为了合理分配城市中医疗、教育、交通等公共资源,在地下空间项目建设前期,须作出建设规模的合理化预测。

目前在地下空间的实施规划中使用比较多的方法是需求模型法。这种方法是通过预测实际需求的最大值后,进行一定的影响系数修订,最终预测出地面上下开发建设的总量的这种方法可称为需求模型法。这种需求模型法受到建设单位主观判断和的类似建成项目经验的影响,计算基准数据上下浮动大,修正的数据也受到如城市人口、就业比例、区域商业需求等因素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并非与建设空间需求成线性增长的关系,这些因素相互有存在一定的影响,使得最终估算结果较为模糊。

从较早进行地下空间开发和利用的一些国家和地区经验来看,地下空间的开发量往往是依据实际项目需求和空间利用的计划来确定的。城市中心区地上与地下建设规模的比例受到城市发展阶段、人口规模、就业岗位、城市各类用地构成等因素影响,通常比例在1:10到1:4之间。

2. 地下空间的开发模式

确定地下空间可开发建设的最大规模,是确定开发建设模式的前提条件。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地下空间可整体开发的前提下,其开发模式可根据地块开发建设顺序分为区块连接式开发、轴向滚动式开发和次聚焦点式开发三种模式。从单个地块或局部区域地下空间的开发模式来看,一般可以分为分散式开发、整体开发和局部开发三种。分散式开发模式一般适用于各个开发部分不需要频繁联系的空间,如住宅小区之间的地下车库、人防工程和地下储藏室等地下空间的建设。局部开发较分散的项目更注重地下空间的相互联系,一般这样的地下空间开发受到较多限制条件(如:已建成的大型市政设施、不可改变的自然地形因素等)影响。整体开发是指在开发范围内排除影响因素后进行的地上地下一体化开发,地铁站点周边地块进行建设一般都采用整体开发的模式。

3. 岳家咀立交下方地下空间规划

2007年建成通车的岳家咀立交位于徐东大街与中北路交叉口,是武汉城区内大型的立交工程之一。三层互通式形式的岳家咀立交桥是武汉市解决全市六大堵点工程的重要举措,建成通车后确保了一环线在徐东路向南通行的畅通。2009年,武汉市轨道交通线网布局规划确定轨道交通4、8号线通过岳家咀地区,并在立交周边设置换乘站。伴随着岳家咀地区交通条件的改善,周边用地急剧升温,多个建设项目伴随着轨道站点的确定逐步启动。由于立交与轨道换乘站点等因素的影响,制定合理的立交下方的地下空间开发范围与开发总量,成为岳家咀地区地下空间规划编制过程中的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3.1 最大建设规模与开发模式的选择

在岳家咀地下空间的规划项目中,由于受到立交桥和地铁换乘站的共同影响,地面上下空间分割严重,可以直接利用的面积有限。地铁4号线和8号线在岳家咀立交下方空间交叉,并设换乘站一座,地铁线路和站点设施轮廓线投影范围就达到33000平方米。岳家咀立交桥采用三层立交的形式,立交下方有大量桥梁的支撑柱,按照桥梁设施的基本防护要求,每个柱基周边需要预留出不小于3.0米的柱基保护区域。整个岳家咀立交桥下方共有柱基达到133处,这些柱基及其自身的防护区域,将立交下方的可利用地下空间划分为多个不连续的空间。

随着岳家咀立交桥的建设完成,区域交通条件的到有效改善。立交周边多个建设项目逐步启动,立交周边项目基本确定了各自地下空间的建设规模,地下一层主要用于商业空间的建设,地下一层商业和停车的总建设面积达到了30500平方米。由于周边地下空间的开发规模和功能已经初步确定,立交下方的地下空间只需要与周边地块衔接,地块界限围合形成的范围成为岳家咀立交下方地下空间拓展的边界。

岳家咀立交下方地下空间开发模式受到立交本身和周边拓展范围的共同影响,最终选择了结合轨道站点与周边已有地下商业空间局部开发的模式。这种由限制条件逆向推演制定开发模式的方法,适合限制因素众多、开发难度较大的地下空间建设项目。

3.2 分层制定建设规模

为了准确分析岳家咀立交柱基和轨道设施主体在不同深度对开发造成的影响,需要按照不同的开发深度划定各层最大开发范围。由于地下开发空间受到建筑净空、地下建筑底板和顶板厚度、设备层高度等因素的影响,岳家咀地下空间规划提出单层地下空间最小竖项高度不宜小于5.9米得研究结论。岳家咀立交下方地下空间可初步设定竖向开发深度为地下一层(0.0米至-5.9米)、地下二层(-5.9米至-11.8米)、地下三层(-11.8米至-17.7米)。

在地下一层(0.0米至-5.9米)开发空间范围内,由于受到立交柱基、轨道4号线站台层和4号线轨道廊道的影响,这一深度范围内的最大可开发面积总和为34000平方米,4号线站台和轨道廊道将开发空间划分为东、南、西三个相对完整的部分,其中东部地下空间面积12000平方米,南部地下空间面积4000平方米,西部地下空间面积18000平方米。在地下二层(-5.9米至-11.8米)开发空间范围内,由于受到立交柱基、轨道8号线站台层和轨道廊道的共同影响,这一深度范围内最大可开发面积为53000平方米,8号线站台和轨道廊道将开发空间划分为南、北两个相对完整的部分,其中南部地下空间面积19000平方米,北部地下空间面积34000平方米。在地下三层(-11.8米至-17.7米)开发空间范围内,这一深度范围仅仅受到立交柱基的影响,最大可开发面积为67800平方米。

3.3 各层空间规划利用

整个立交下方各层地下空间按照功能被划分为:轨道站点及其设备、站点商业开发空间、联系通道空间三个部分,立交下方地下空间总面积达到76500平方米。

编号 名称 面积(平方米) 描述

1 轨道站点及其设备空间 64000平方米 4、8号线站点及其线路

2 站点开发空间 13500平方米 主要指4号线站台层

(-8.20米处)商业开发空间

3 联系通道空间 4500平方米 通道及出入口空间

地下一层(0.0米至-5.9米)的开发空间受到轨道4号线站台和立交柱基的影响,主要集中在立交南部,地下一层商业与南部地块地下一层商业直接相连,地下商业面积扩大至7000平方;立交东部的地块通过规划设施的地下商业街与轨道站点和南部地块连通。立交北部地块商业面积向南扩大至站点出入口,面积扩大3000平方米。至此地下一层(0.0米至-5.9米)总开发空间面积为13500平方米。该深度的地下空间与周边地块的地下一层开发空间直接连通,在-5.90米这一标高上与周边地块连接成片,轨道站点出人流通过扶梯由站厅层(-8.20米)到达商业开发一层(-5.90米),在经扶梯至地面(0.00米)人行道。

地下二层(-5.9米至-11.8米)属于地下空间的中层开发,主要用于交通设施和其他设施的建设,施工期间需要避让现有的立交与轨道站点主题结构,并需要采用局部开挖与盾构相结合的,施工难度大。地下二层空间不与周边地块地下二层直接联系,主要是用于从8号线站台层(-13.75米)到4号线站厅层(-8.20米)的转换。

3.4 交通组织

岳家咀地铁站点进出人行流线可以直接通过站点内部的垂直交通设施到达地面人行道,或通过地下一层商业开发空间(-5.90米)进入周边地块地下一层商业空间。立交中部和立交闸道外侧地面设置的6处港湾式公交车站,其中两处公交站点对向设置在立交下方的两股机动车道上,区域内可实现地铁进出人流不跨越立交下方绿化进行轨道与公交的换乘。地铁进出人流通过地铁非付费区和公共通道可满足全天候过街需求。

4. 结语

科学的预测地下空间开发规模是地下空间规划编制的重要任务,准确的规模预测是合理配置城市公共资源的前提条件之一。在地下空间相关规划设计过程中,建立一种通用性、准确性较好的城市地下空间开发总量预测体系和预测方法,需要城市管理部门、相关研究部门、城市规划设计部门、开发建设主体单位共同重视,才能推动这一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使有限的城市公共资源更为合理的利用。希望本次岳家咀地下空间规划编制工程中规模预测的一些方法,能为其他类此规划的编制提供一定帮助。

参考文献

[1]童林旭.地下空间与城市现代化发展[M].北京:中国建筑工程出版社,2005.

[2]董丕灵.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需求的规模预测.《上海建设科技》,2006.

[3]于一丁 黄宁 万昆.城市重点地区地下空间规划编制方法探讨-以武汉市航空路武展地区为例.《城市规划学刊》,2009

篇4

关键词:中小城市;地下空间;利用规划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small and medium-sized cities of the detailed content of underground space research, mainly discuss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underground space are small and medium-sized cities, and small and medium-sized urban underground space planning to the drivers, and small and medium-sized city of underground space planning design, and small and medium-sized urban underground space use rationalization proposal.

Keywords: small and medium-sized city; Underground space; Use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F29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地提高,用地不足、交通拥堵、环境恶化以及城市安全等问题的日益突出,中小城市在环境、空间等各个方面都遭遇了极大的挑战。城市地下空间成为了一种保护城市资源的工具并发挥了重要的后备功能。

一、中小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现状

(一)规划利用方面

整体上看,中小城市地下空间的利用规划同大城市比较,缺少城市统筹发展科学全局的理念,与地面建筑不能很好的协调,在规划建设过程中缺少对空间整体的事先考虑,不能充分利用地下空间资源,无法保证城市的地下空间以及与其相关的互动功能。

目前大多数中小城市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还处在以人防工程建设为主的发展阶段,离真正意义上的地下空间利用还有着很大的距离。

(二)复杂的施工技术

地下空间施工同地上空间施工比较,具有更加复杂的技术性,更高的成本造价。为了能够获得尽可能大的空间,地下施工需要最大化的开挖土石。假如遇到破碎的岩石,将会增加技术施工的难度。除此之外,大部分地下工程都会出现防潮、防水等问题。尤其是地下工程具有比较高的地下水位时,防水问题更加重要。

(三)安全问题

在地下空间利用中最为显著的灾害就是火灾。因为地下空间具有外转护体的重要特点,需要我们必须采用一些不同于地面建筑的方法来设计安全防火。

还有地下空间利用受到水文地质条件的影响较大,在对地下空间进行较大规模的开发时,容易遭遇地质工程环境带来的危害。甚至造成城市周围地区出现沉陷,损害周围建筑。

二、中小城市地下空间利用规划的动因

(一)城市空间集约化发展

城市空间发展的根本原则就是集约化,对土地资源进行集约使用是发展城市空间的重点问题。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化程度比较低,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就是可持续利用的土地。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在节省土地资源、扩大城市空间方面具有积极地作用。中小城市的城市化进程不及大城市来的迅速,尽快以规划为引导,加大对地面和地下空间实施的同步开发控制,这种一体化操作加强了空间规划的可操作性。

(二)资源的合理化应用

城市发展的关键因素就是合理利用水资源、能源和其他重要资源。地下空间具备了优良的隔热功能,可以避免日晒雨淋等影响。地下空间还为储存大规模的热能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条件,可以有效的储存太阳能,也可以储存水,合理利用这些资源能够促使地下空间的可持续发展。

(三)地下空间成本的降低

伴随着地下空间技术的持续发展,为地下空间更加广泛的发展提供了成熟的技术支撑,同时也有效降低了开发地下空间的成本,成功转变了发展城市空间的规模。将仅仅依赖于扩大城市规模用地来满足城市容量空间的需求转变为利用开发有限的城市用地深度来解决城市空间需求,高效且综合的对城市地下空间进行了开发。

三、中小城市地下空间利用规划设计

以浙江省东阳市为例研究中小城市地下空间综合利用的规划设计。

(一)判断地下空间开发因素

地下空间规划紧密联系着地面规划,同时地面建设状况又会产生影响与限制。按照规划中心区域结构、用地具体功能、开发程度等系列条件同地下开发空间之间的关系,对于该区域是否适合实施地下空间开发进行全面判断。

浙江省东阳市红椿巷区域正处于旧城改造阶段,该区域的地下空间开发基础条件较为成熟。该区域根据东阳市总体规划是东阳市市级商业主中心,以商贸、商务为主要功能。结合红椿巷区域的旧城改造,全面推进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通过地上地下同步规划一体化建设,实现地下空间连通、整体利用的目标,形成集商业、文化娱乐、交通疏散、停车、人防、市政设施和设备用房为一体的综合性地下空间体系,共同承担市级商贸、商务复合中心的功能。红椿巷区域地下空间开发后,除各自配建的车位不算,就可增加公共停车1380个车位,对解决行车难、停车难是非常有效的。

(二)评价地下空间具备的资源

评估地下空间的资源是规划地下空间的一个重点,为地下城市空间规划提供了重要的根据。经过评估资源,对于开发地下空间价值进行了判断分析。评估地下空间价值与很多因素产生的关联,整体上能够总结为地下空间质量与需要的分析叠加。

1、地下空间质量评价

地下空间质量是在特定的技术环境下,因为受到工程地况、地质水文、地面建筑以及开发地下空间等一系列条件的限制,对于利用开发地下空间的难易程度存在着直接影响。评估城市地下空间的质量资源,并且对其制定开发利用规划、使用科学的开发模式以及举措。评估质量适宜综合地面建设状况和用地权属特点,叠加分析公共空间、公共大型设施、道路用地等用地项目。

根据浙江省东阳市地下空间质量评价分析,原则上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控制在距地表以下10米的浅层和地表以下20米内的次浅层,对距地表20米以下的地下空间资源实行保护控制。

2、地下空间需求评价

地下城市空间的需求是地下城市空间利用规划的一个重要根据,是地下空间根据功能实施布局的根本。需求是指人对地下空间产生的需求,人口具有越大的密度对开发地下空间产生的需求也就越大,因此,评估地下空间的具体需求可以联系建筑有关功能、开发程度、交通等方面,需求越强烈的区域其地下空间的开发就越具有紧迫性与必要性。

作为浙江省东阳市主要东西向的交通性主干道吴宁东西路一直是城市交通的堵点,节假日几乎处于半瘫痪状态。经过综合评价吴宁东西路建地下通道是可行的,将部分沿街商业移入地下商场、人行地下过街通道等能有效缓解吴宁东西路的交通拥堵状况。同样,作为老城区集散中心的簧门广场一直面临着停车难的困境,将该广场的地下建社会公共停车场也是非常必要的。

篇5

关键词:规划;地下管线;地下空间;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城市地下管线系统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是城市的生命线,上天入地使得城市地上空间得到了净化和美化,但有限的地下空间在缺乏统一规划的前提下,各种专业管线(给水、排水、电力等)各自为政,使本来有限的宝贵地下空间资源没有充分的利用,造成很大的浪费,也为城市人民的生活带

来了很大的困难。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地下管线老、密、乱现象突出,但是从总体来说,地下管线的管理仍处于一个无序的状态,具体表现为:不重视地下管线规划,没有形成严格的地下管线管理办法,在规划时,由于缺少必要的资料,而不得不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勘测,有时由于提供的资料不准确,而出现规划不适合实际情况的现象,在建设中,施工不认真,有意无意地违反规划方案,或随意性强,今天埋明天挖,甚至还没填平,另一种管线又在施工。加之规划力度不够,管理困难,同一条道路因管线施工引起已埋管线损毁的事故屡见不鲜。由此可见,合理利用地下空间资源、科学布设地下管线是何等重要。本文仅从以下几方面与同仁共同探讨如何做好地下管线规划管理、如何对城市地下空间进行合理规划才能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

一、城市地下管线规划与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应具有前瞻性

城市地下空间基础信息应包括:地下管线、地下铁路、地下通道、人防工程、超高层建筑基础工程、 地下室、 地下停车场、地下商业街及其它地下设施、城市水文与工程地质。城市地下空间规划是地下空间资源规划开发的总体布局,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一部分,要对城市整体空间资源的综合利用有一个总体规划设想,使地上、地下建筑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基础先行,应力求具备整体性、综合性、科学性及超前性。

二、城市地下管线的规划管理应纳入法制轨道

严格城市地下管线工程建设的定线和竣工测量制度。经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地下管线工程,必须在开工前进行定线,在覆土前进行竣工测量。定线和竣工测量须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进行。城市规划区内地下管线工程建设单位,应当在竣工验收后六个月内,向当地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报送有关竣工资料。这就为采集地下管线数据,实行动态管理提供了法津支撑。

由于地下管线的规划管理工作涉及面广,牵涉的权属单位多施工部门繁多,而施工部门又要同市政、公安、环保等部门打交道,协调工作网状结构,这就要求城市规划部门一要做好协调,二要加强规划管理力度,对地下管线的乱铺、乱埋管道也要进行处罚,对那些未领取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而自行敷设管道的,应责令其拆除或进行相应的处罚,使地下管线管理工作逐步走上法制管理轨道。

三、城市地下管线管理规范化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城市基础设施水平不断提高,作为城市主要基础设施的工程管线规划设计与管理,要求与城市其它各项建设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实施,避免各种工程管线在平面和竖向空间位置上的互相冲突和干扰,保证城市功能的正常运转。特别在城市道路有限空间内的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设计、管理规定统一技术标准,以提高城市工程管线设计与管理的水平,确保其科学性、先进性和可操作性,合理利用城市用地。

1、城市工程管线综合布置原则

(1)城市各种管线的位置采用统一的城市坐标系统及标高系统,局部地区内部的管线定位也可以采用自己定出的坐标系统。

(2)充分利用现有管线,节省市政管线投资。

(3)埋设的管线一般应平行道路中心线。

(4)对基建施工所需临时管线,可能时应与永久性管线综合考虑,使其成为一部分。

(5)管线的位置应考虑今后的发展变化,留有余地,但应注意尽量节约用地。

(6)城市管线布置要与人防战备工作紧密配合。

(7)在居住区布置管线时,将管线布置在街坊道路下,尽可能不将其布置在交通繁忙地段。

(8)管线在道路横断面的位置,首先应考虑布置在人行道下或非机动车道下,其次才考虑将检修次数少的管线布置于机动车道下。

(9)各种地下管线从建筑线向道路中心线方向平行布置的次序,要根据管线的性质,埋设深度来决定,可燃、易燃和损坏性对房屋基础、地下室有危害的管道,应该距建筑物远一些。

(10)尽量减少道路交叉口中管线交叉点,以减少交叉管线在标高上发生的矛盾。

(11)管线间的避让原则是未建管线让已建管线;临时管线让永久性管线;小管线让大管线;压力管线让重力自流管线;可弯曲管道让不易弯曲的管道。

(12)沿铁路安设的管线,尽量平行于铁路,与铁路交叉时,尽可能呈直角交叉。

(13)综合布置管线时,管线之间或管线与建筑物、构筑物之间的水平距离,除了要满足技术、卫生、安全等要求外,还须符合国防的有关规定。

2、城市工程管线在满足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共沟敷设

在同一条城市干道上敷设同一类别管线较多时,宜采用专项管沟敷设、规划建设某些类别工程管线统一敷设的综合管沟等。在交通运输十分繁忙和管线设施繁多的快车道、主干道以及配合兴建地下铁道、立体交叉等工程地段、不允许随时挖掘路面的地段、广场或交叉处,道路下需同时敷设两种以上管道以及多回路电力电缆的情况下,道路与铁路或河流的交叉处,开挖后难以修复的路面下以及某些特殊建筑物下,应将工程管线采用综合管沟集中敷设。

3、城市地下管线的一般敷设方法

(1)架空线:指通过在地面支撑设施在空中布线的工程管线。

(2)地埋法:

a、分埋法:管线埋在各自管沟中,施工期、敷设方法互不相干。

b、合埋法:一种是将几种管线合埋在一条管沟中;另一种是将几种管线联合敷设在一条综合管道中。

四、开展城市地下管线普查,建立城市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系统。

城市地下管线是城市的生命线,要强化对城市地下管线的普查工作,是建立城市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系统的前提条件。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越来越受到各方面重视.查清城市地下管线现状资料,为地下工程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行管理提供基础数据,为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加强城市地下空间的统一规划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在当今信息社会,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日益完善,为加强地下管线的管理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技术支持。那么如何应用新技术,使地下管线的管理适应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是完善和提高城市现代化水平的重要的技术手段,近几年,随着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在一些城市的建设与管理中已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并产生了明显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把探查、测量和计算机及地理信息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了对数据信息管理,完善了地下管线施工中的规划、设计、施工及竣工的动态管理技术手段与管理制度,建立了一整套的系统化技术监督与验收管理体制,在信息管理方面逐步走向实用化阶段,正在为城市规划建设,管网维护运营,保障城市的正常生产、生活发挥着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城市地下管线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的重要基础资料之一,加强对其的规划管理是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的内容之一。目前许多国家都提出了回到地下的口号,而维系地上地下空间保证城市正常运转是地下管线,这对提升城市品位,塑造良好城市形象,改善城市投资环境都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因此,为未来充分利用地下空间,规划、建设、管理好地下管线是极为重要的基础工作。

主要参考文献:

1、建设部关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规定》

篇6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土地利用效率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如何让居民居住、休闲、工作与交通实现经济、安全、环保是可持续发展难题,而合理利用地下空间是当前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方法。因此必须大力推进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对节约土地用地、保护生态环境,提升人们生活质量起到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开始建设比较完善的地下公共建筑与基础设施,为人们生活和生产做出了贡献,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如何将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和人防工程建设有机结合,是目前城市建设急需解决问题。 

1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与人防工程建设存在问题 

1.1工程管理体制不健全。我国地下空间开发开始于人防工程建设,并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军地双重领导的管理体制,但由于和城市基本建设管理体制、城市规范管理存在明显差距,在城市建设中条块分割,管理分散,缺少统一性的弊端尤为突出,给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带来不利影响,并且人防工程自身管理体制不健全也不利于综合开发利用与存量资产盘活。在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早期阶段,地下建筑大部分已人防工程为主,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经济利益低,随着城市经济增长速度不断加快所带来地面空间拥挤,在地下空间规划设计、功能、经营管理和投资上人防部门和其他地下建筑管理部门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1.2人防专项规划和城市不统一。规划目的主要是在于人防工程能够使有关的各个方面有计划、有目的去实施,但在地下空间资源开发过程中,没有编制城市地下空间利用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从人防自身需求出发,与建设部门和规划部门制定人防工程专项规划,过于注重人防利用地下空间布局与开发设想,导致人防专项规划、城市地下空间利用规划及城市总体规划三者之间不统一,因此,必须制定地下空间与人防工程相结合的战略规划。 

1.3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功能单一。从已经开发的地下空间使用功能来说,只有小部分是以人防工程、商业为主的项目,其余大部分都是用作地下停车场、公共用地文化广场和大型的设备机房,这些项目的开发相对比较独立,属于相互不连通的单体建筑空间。在上述的地下空间开发设计过程中,通常是按照设计人员的专业与单体功能需求进行,造成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功能比较单一。 

2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与人防工程建设的应对措施 

2.1建立健全工程管理体制。针对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在开发利用地下土地资源过程中,必须建立健全工程管理体制,方便人防工程自身综合管理与存量资产盘活。坚持“分区推进,局部突出,区别对待,逐步逼近”的原则,争取立法支持,保护人防工程资源,加强宏观管理力度,通过“突出特色,结合实际”的基本方式带动地下空间资源开发与管理,明确工作职责,从长远利益出发,顾全大局。加大地下空间规划设计、新型建筑材料和施工的科研力度,引进先进技术,培养人防管理人才,组建一支高素质综合性的科研施工队伍,做好人防工程建设工作,改造完善人防工程管理与已建的人防工程,实现功能转换,提升人防工程的使用功能,充分发挥人防工程的综合利益。 

2.2城市建设和人防工程建设相结合。在城市整体规划过程中,将地下空间平时使用与战时使用紧密结合,将城市人防工程建设与环境、交通及市政等建设有机结合,为人防工程建设奠定扎实基础。并且地下空间的开发尽可能和人防工程结合起来,组成一个完整的防护体系;有计划、有意识的修建平战两用地下物资库、生产车间、车库及医疗设施,尽可能利用开放空间修建人防工程,将城市地下铁道、隧道和地下公路融入人防疏散系统中,组建地下交通网络,并按照地下建筑和人防需求编制战时使用方案与应急加固改造措施。例如长春市在规划地表土地利用过程中,兼顾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按照战时防护要求、平战结合及平战两用的需求,对城市中心、居住区中心、机场、码头和车站等交通枢纽与人群相对集中的地区进行开发建设,坚持地上、地下综合规划原则,加强规划,统一施工,充分考虑防空和防灾地下人员掩护空间,避免自然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另外,在地下水库、主干输水管道地下输配电站及地铁工程等生命线工程中,应确保具有较强的防灾抗震和防空抗毁的防护能力,以此提升综合抗御灾害能力。 

2.3扩大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模。以人防需求与地下商业开发需求的地下空间开发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已有的人防工程数量已经不能满足战时要求,因此必须扩大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模,增加资金投入,按照“谁投资,谁使用,谁受益”原则,延伸地下工程建设投资的来源渠道,确保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有序实施,从而提升建设标准的档次。例如某城市在设计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时,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有效落实地下空间开发项目,开发多元化融资,以商业经营活动、文化娱乐、旅游、休闲和解决城市交通为主开发利用,实现城市防护体系和城市建设集约化发展。 

篇7

关键字 城市问题;地下空间;利用开发原则 设计与开发2013年1月第1期(下)2013,January, No.1(under)2013年1月第1期(下)2013,January, No.1(under)设计与开发

【中图分类号】TU984.11+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1-0013-01

城市发展面临的几个主要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1城市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正在中国城市中形成“城市综合症”,其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1城市人口超饱和、建筑空间拥挤、城市绿化地面积减少。按照国际标准,城市人口密度大于每平方公里2万人属于拥挤。我国上海城区人口平均密度为每平方公里4.7万人,局部地区达每平方公里16万人,北京城区4个区平均为2.8万人,均属于超饱和状态。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房地产开发,城市建筑和通路的大规模建设,使可用于园林绿化的绿地和开敞空间日益减少。据1990年统计,我国城市人均绿地面积只有3.9平方米,与国家制定的人均10平方米卫生标准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1.2交通阻塞,行车速度缓慢已成为许多城市普遍的问题。如北京市干道平均车速比十年前降低40%以上,每平方公里道路汽车拥有量为发达国家大城市相应拥有量的两倍乃至数倍。尽管北京近几年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道路建设,可是道路的扩展远远赶不上车辆的增长。据统计,近十年北京道路年增长率为3%,而车辆年增长率为15%,车流量则为18%,交通拥挤已成大患,同时停车问题也日益突出。

1.3基础设施落后于城市的扩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造成城市环境相应恶化。80%以上的城市污水未经处理排入江河,水质超过了3类标准的城市河段已占78%,50%以上的城市地下水受到污染;垃圾围城现象普遍,我国生活垃圾经处理的仅占2.3%左右,其余只能堆存,堆存量高达60多亿吨,占地60多亿平方米;城市噪声污染普遍超标,全国有1/3城市居民生活在噪声超标的环境中,城市交通噪声大部分超过79dB限值,生活噪声大部分超过55dB限值。

1.4城市基础设施的抗灾能力差,城市防灾系统达不到现代城市的标准。由于现代城市高密度化和生活水平高标准的需要,各种供给设施的建设将会急剧增加,需要改造和增设的管线就会越来越多。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城市公用事业地下管线比较混乱,每年管线被破坏事故有上万起,直接经济损失达7亿多元。如1995年济南市发生特大煤气爆炸事故,事故的原因是煤气管道泄漏使电缆沟内充满煤气而引起爆炸,爆炸长度达2.2公里。另外,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缺少对防灾空间的规划,各项城市防灾系统达不到现代城市的标准。如每万人中消防队员和消防车辆数,北京与上海仅分别为东京和纽约的1/6,城市总体抗灾防损能力还相当脆弱。如何在保持现有自然条件不继续恶化和尽可能减少灾害损失的前提下寻求发展途径,已成为我国城市安全发展的当务之急。

2解决城市问题的有效途径

2.1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教训。 在解决我国城市化发展诸多问题及寻求新对策的过程中,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并吸取其历史的教训。发达国家的大城市中心区都曾经出现过向上部畸形发展而后呈现“逆城市化”的教训。由于城市中心区经济效益高,而以房地产业集中于城市中心区投资,造成了城市中心区高层建筑大量兴建。为了解决人流、车流过分集中问题,又兴建高架道路,高层建筑、高架道路的过度发展,使城市环境迅速恶化,城市中心区逐渐失去吸引力,于是出现居民迁出,商业衰退的“逆城市化”现象。城市的发展历史表明,单纯以高层建筑和高架道路为标志的城市向上部发展模式,不是扩展城市空间的最合理模式,向地下要土地、要空间已成为城市发展的必然。当今发达国家已把对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作为解决城市人口、环境、资源三大难题的重要措施和医治“城市综合症”、实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为了解决交通难问题,发达国家纷纷修建地下铁道,如纽约现在地铁运营长度为410公里。东京为263公里,巴黎为209公里,伦敦为414公里,这种快速大运量的地下有轨交通不仅解决了交通阻塞问题,同时其能耗小,噪音低,从而使其沿线地价升值,进一步带动了城市中心区的复苏。

2.2大力开展地下空间。实践证明,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与节省耕地、改善城市环境的最有效途径。城市地下空间是一个十分巨大而丰富的空间资源,如得到合理开发,其节省土地资源的效果是十分明显的。一个城市的可开发利用的地下空间资源量一般是城市的总面积乘以开发深度的40%。以北京为例:旧城区62.5平方公里范围内,浅层地下空间资源可供合理开发的有41.2平方公里;当开发深度为10m,地下空间资源量为L65亿立方米;以地下建筑为二层计,可提供建筑面积0.55亿平方米,比旧城区0.42亿平方米还多。因此,世界发达国家把地下空间作为新型国土资源。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利用是在19世纪末特殊的国内外形势下起步的,是以人防工程建设为主体的,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其中一部分工程实现了平战结合,在平时发挥了一定的城市功能。80年代中期以来,尤其是进入90年代,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空间容量不足的矛盾日益加剧,于是一些有经济实力的大城市开始了以城市交通改造为主的城市再开发,地下空间开发和利用进入一个适度发展的阶段。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城市在重点再开发地区,开始实行地下空间大规模的整体开发,即地面红线以内相对应的地下空间全部加以开发,在地下建立动、静态交通体系,并将各种城市公用设施归人多功能公用隧道,即“城市共同沟”,使地面上保持安静、优良的环境。例如北京市的中关村西区和东部的中心商务区(CBD)都采取了这种再开发的方式。

2.3地下空间规划原则。地下空间的开发与国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发达国家的地下空间发展史表明:当全国人均产值达到或超过500美元时,才进入可以大规模开发地下空间的阶段。目前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达到这个数值,在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大城市已经大大超过这个值,可以进入大规模地下空间开发阶段。但是,在地下空间开发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盲目及无序的过度开发所造成的地下空间浪费问题。发达国家如日本在大规模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时已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部分城市中心街区地下设施拥挤,即原地下工程对新规划的地下工程设施布局形成制约,新规划设施埋置深度加大,建设、管理费用增加。因此,根据我国地下空间利用的具体情况,提出如下规划原则:着眼当前,考虑长远;地上地下,统一规划。

2.3.1着眼当前,考虑长远。从我国实际出发,近期规划应着眼现有的地下空间利用。具体规划如下:

①把过去已建的地下人防工事、地下室或其他地下空间鉴定分类,可用或可经过改造利用且又符合总体规划的应尽快使用,不能利用的予以报废。

②结合民用建筑修建平战两用的防空地下室,一方面弥补地面防灾空间的不足,另一方面对地面上难以抗御的外部灾害如战争空袭、地震、暴风等提供较强的防御能力,同时还可在地面上受到严重破坏后保存部分城市功能。

③结合城市建设尤其是地铁建设开发地下空间,上海人民广场的改造即体现了这样的原则,以地铁修建为契机,形成了一个包括2座地铁车站、2座地下商场、一座地下停车场和一座地下变电站的大型地下综合体,地面上建设了大面积公共绿地并恢复了人民公园。

④明确地下空间利用的重点是以地下交通建设为中心,其次是人员地下活动空间的开发以及地下供给处理设施的扩充和改造。在近期规划同时,还应考虑长远,对将来可能转入地下的大型重要工程设施进行规划预测,为其预留位置,避免任意占用造成的地下空间重复改造。

篇8

关键词:商业综合体;交通流线;组织;设计;探讨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from the aspects of external traffic space planning of modern commercial complex and internal traffic organization, traffic organization, commercial complex, freight traffic in several traffic streamline design of modern commercial complex launch the comprehensive discussion.

Key words: commercial complex; traffic flow; organization; design; study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码:

商业综合体在我国取得长足发展也不过是在近十年的时间里,所以我国商业建筑无论是在设计还是在施工建设、管理上,还都处于起步阶段,尽管国内正在不断借鉴与学习国外的先进建设技术,但是设计水平依然参差不齐,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完善、加强。当然在当前所建成的商业建筑中也有不少的优秀作品,比如说深圳万象城,广州天河城购物中心以及北京的华贸中心、国贸大厦等。但是更多的商业建筑在建设中违背了商业规律,给后期的经营带来了困难和损失。随着国家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以及促进消费政策的相继出台,我国新一轮的商业地产大发展正在全面开来,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提高商业建筑设计的水平是整个建筑行业都必须重视的问题。

一、现代商业综合体外部交通空间的规划

商业综合体其主要的功能是用来开展商业经营,所以在其外部交通空间规划时,我们应该将营造优越的商业环境和交通环境作为规划的重点。下面我们就以石家庄金正海悦天地为例来剖析现代商业综合体的外部交通空间规划。金正海悦天地是集商业、办公、宾馆以及文化、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特大型高层商业综合楼,其建设用地紧邻城市干道裕华路,交通环境比较优越。但是却由高架桥将其与周围的建筑群隔离开来,这一点是不利于其充分吸纳周边商业人群的,需要我们在商业建筑设计的时候给予关注。在总体上,金正海悦天地充分利用了沿裕华路的优势,并借助道路与高架桥之间的绿地,然后让建筑整体适当退让,从而很好地保留出了商业场所所必须的人流交通用地。此外,金正海悦天地将其与住宅区之间的道路规划成了商业一条街的模式,并在二层建立外廊和平台使南北能够相连,从而扩大了交通空间,加强了人流互动(如图1)。这些设计上的商业理念和优势都是我们在商业建筑外部交通空间规划中应该借鉴与学习的。

图1.金正海悦天地部分图

二、现代商业综合体内部车流交通的组织

现代商业综合体内部车流交通的组织,应该按照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首先,在出入口的设置上,我们应该结合城市道路级别以及车辆行驶方向、规划要求,通常将其设置在城市支道上,同时还应尽量避开道路交叉口以及学校、公共汽车站等人、车比较密集的区域。此外,在停车区域的划分上,商业综合体除了只保留少量的地上车位时,应该充分利用地下空间,设置地下停车场将大多数的车辆停入地下。以此来保证地面的开阔性和人流分散的高效性,避免车流对人流形成影响。

其次,商业综合体在车道、车位划分的设置上,应该根据停车总量合理的划分不同功能区域所需要的分项库容。在车道的设置上应该合理的划定交通主要干道,并形成交通环路,从而有利于车位的区域划分。同时,我们还应该将较大规模的车库从色彩以及形式上划分为若干单元,并进行明确的标示,从而形成科学、有序的交通系统构架。此外,在设备用房以及管道系统的设置上,我们要也要系统的进行划分,以避免粗大管道占用通道或停车空间,尽最大可能的提升交通和停车的空间。

最后,现代商业综合体的地下车库在设置上,其与普通车库最大的区别在于车辆种类的不确定性。毕竟,商业综合体的出入车辆除了商业车辆之外,还有部分办公与公寓车辆,所以在其车库必须具备一定的兼容性。比如说,其通道以及出入口高度,车道高度应该满足小型货车、员工班车以及小型面包车通行的能力。同时,在停车区域以及车位的划分上我们还应该进行明确的划分。对于一些时车车身较长的车辆,其回转半径比较大,我们应该尽量将其安排在主车道一侧。此外,我们除了要明确区域与车位的划分与标示之外(如图2),还应该加强管理,制定明确的管理制度,并且充分利用监控系统以及停车设备系统提高管理水平,在车流高峰时段还应该安排专门工作人员进行疏导。

图2.京东商城地下车库部分图

三、现代商业综合体内部人流交通的组织

现代商业综合体的人流交通组织主要通过其内部各商业功能区的门厅以及室内步行街出入口引入。而在其组织设计上,我们就从人流进出的节点以及人流通道两个方面对其展开探讨。一方面,现代商业综合体除了从各商业功能区的门厅以及室内步行街出入口进入以外,还可以通过停车场进出。比如说,我们可以直接将商业综合体的顾客班车直接驶进停车场,然后让顾客从地下停车场入口进入综合体内部,此外,自驾车来的客户也可以通过地下停车场入口进入综合体内部。这就需要我们在合理规划地下停车场的同时,科学、合理的设置地下停车场进入综合体内部的出入口,以保证顾客、工作人员以及外来送货人员等的有序进入,从而为地上的人流入口减轻压力,并减少顾客、工作人员的步行时间。另一方面,人流通道。顾客想要在商业综合体到达自己想去的区域,就需要通过人流通道以实现位置上的移动。通常情况下,我们按照商业综合体的空间分布结构,将通道划分为水平通道和垂直通道两大类,水平通道一般由商业综合体的市内街道、走廊一级水平电梯等组成,而垂直通道则由电梯以及楼梯等运载工具组成。在其设计上,我们最基本的是要将人流交通线与其他交通线进行空间上的分割,以保证顾客的安全,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同时,在电梯和自动扶梯的设置上,我们还应该根据不同区域的人流量来确定,以让整个人流交通线满足现代人们快节奏生活的需求。

四、现代商业综合体货流交通的组织

现代商业综合体货物流线的设计应该结合建筑功能区域的划分,从出入口以及水平、垂直通道等交通因素分析入手,应尽量避免与人流和车流重叠,使他们之间互不干扰。在此,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商业建筑的物流应根据各区域的商业功能组织货物出入流线,必须重点考虑大型超市以及百货商场的货物流线,同时还应该对同类商业店铺(比如服装、化妆品等)实施分区设置其货物流线,梳理出货流的通道,尽量做到分散设置并相对集中,在避开人流的同时又便于管理。

结语:关于现代商业综合体的交通流线设计的探讨,本文主要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简要的论述。具体的设计策略和应对方案我们应该根据商业建筑的功能需求和区域划分以及其他与交通流线相关的影响因素来综合性的考虑。本文旨在与同行业从业人士以及相关专业学习人员和研究人员进行学术上的沟通与交流,在此也希望有更多人士参与到商业建筑设计的相关课题中来,为促进与保障我国现代商业建筑的科学发展提供充分的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 侯青. 综合性商业建筑的交通组织——以杭州“庆春广场”方案设计为例[J]. 浙江建筑, 2008,(11) .

[2] 王滔,周闽. 城市核心区大型商业综合体设计——以成都百货大楼重建项目为例[J]. 四川建筑, 2010,(01) .

[3] 周闽,杨帆. 城市商业综合体设计实践——成都“世代春天二期-春天广场”设计札记[J]. 四川建筑, 2009,(01) .

[4] 李晔. 城市建筑综合体交通协调设计———以“杭州市民中心”为例[J]. 城市交通, 2006,(02) .

篇9

关键词:地下空间控规全覆盖体系要素表达

中图分类号: TD853 文献标识码: A

地下控规研究概况

目前,国家层面尚未出台地下控规的编制标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等特大城市曾做过一些地下控规编制的尝试,但编制范围及实际的指导效果仅限于城市的某一特定地区或详细地块,城市地下控规尚未做到市区层面的全覆盖。另外,各城市对地下控规的控制要素也不一,均处于摸索阶段。

地下控规编制与管理的问题

2.1地下控规编制体系仍须完善

目前地下控规编制有两大误区:(1)各类尺度地块控规混为一谈;(2)管理流程中不同阶段的控规深度混为一谈。大部分已编地下控规的技术方法仅限于局部某个特定地块、特定项目,普遍指导意义不强。其原因是地下控规编制体系尚不完善,且与规划管理流程的结合程度不高。

2.2地下控规的提前预控作用有待加强

一般而言,地面控规编制先于用地出让,而地下空间则往往先有地下出让意向再单独编制控规,控规的预控作用大大降低。因此,地下控规与地面控规宜同步编制,以法定规划的形式,对地下空间资源的预控与批租提供技术支撑。

2.3技术规范仍须完善

控规编制需要一定配套的技术标准及相关专项规划的支撑,与地面控规相比,地下控规可操作的技术导则相对缺乏,专项规划的支撑也相对薄弱,需要逐步完善。

地下控规全覆盖体系

针对上述问题,地下控规的编制体系亟需与规划管理流程对应、与不同开发阶段的不同管控要求对应、与地面控规体系对应。

首先,规划管理的实际流程中,控规的意义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在用地招卖挂之前控规主要确定用地性质、规模等重要指标,属于“外控”阶段,其成果面向社会,面向市场推荐可出让用地,其作用在于盘活可出让用地,吸引城市开发的投资,其意义在于统筹并预控用地资源。另一方面,在用地招卖挂之后,面向既定客户,通过修建性详细规划或测算方案等手段以细化控规控制要求,其成果主要用于规划局内部系统管理,属于“内控”阶段,其作用在于约束开发行为,其意义在于用地审批。

其次,“外控”与“内控”阶段管控的用地尺度也有所不同。以常州市为例,控规编制分为编制单元、标准地块、基本地块三个层面1。编制单元规模相当于一个片区;标准地块规模涵盖若干独立地块,一般范围大小为15-150公顷;基本地块规模即一个独立地块大小,一般范围大小为5-30公顷。

再次,地下控规须与地面控规同步编制。以常州市为例,其地面控规全覆盖系统在标准、技术、成果、进度、口径、验收、入库和管理等八方面实现了统一,形成了一套具有常州地方特色的控规编制和管理体系,全市用地均有其唯一编号。在这个基础上,地下控规系统与地面控规系统在体系上应保持一致性。通过技术标准,现状研析等前期准备工作,有效衔接各类规划、区别对待不同单元、刚弹性控制相互结合、充分引入地面及地下详细设计策划方案,逐步推进“一张图”管理特色。

地下控规控制要素与重点

4.1控制要素体系

与地面控规相比,地下控规控制要素有其侧重点,主要涉及土地利用、建筑建造、设计引导三大方面。

4.2控制重点

在对“编制单元-标准地块—基本地块”三个层次、不同尺度地块控规编制及管理过程中,控制重点也有所不同,须由粗到精、由浅至深加以控制。

编制单元层面地下控规属于“外控”阶段控规,侧重土地利用方面的控制要求。主要涉及功能开发层次、开发容量、各类基础设施及生命廊道的布局如地铁、地下道路、地下重力管线的线位等内容的控制,适度考虑建筑建造及设计引导方面要素的控制原则。

标准地块层面地下控规属于“外控”阶段控规,更侧重建筑建造方面的控制要求。主要涉及地下建筑安全、退界、地块间协作要素如公共通道、公共设施、公共连通廊道等内容的控制,适度考虑设计引导方面要素的控制原则。

基本地块层面地下控规属于“内控” 阶段控规,更侧重独立地块内部设计引导方面的要素控制,可细化提出地下公共空间、停车空间布局等方面的控制要求。

地下控规编制成果的表达

地下控规成果的表达形式,国内目前尚未有统一标准。本文借鉴《常州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研究》中的研究成果,对控规全覆盖中三个尺度的地块地下控规成果表达方式作如下探讨2。

5.1编制单元成果表达方式

编制单元地下控规须与地面控规全覆盖同步开展,合订成一本法定文本,同步报批。表达方式为文本与图则。

其中文本以现行地面控规文本为模板,增加地下空间专项控制章节。阐述控制基本原则、提出对地下空间公益性设施开发容量、地下空间开发深度、地下交通设施、地下防灾设施、地下市政设施的控制内容与要求。

图则内容则在现有地面控规基础上,新增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控制图则。以色块表达地下空间主导功能与边界;标注重力管线布局位置、轨道交通等线位;以各地块内附表的方式标明地上地下用地性质、标高等。

5.2标准地块成果表达方式

标准地块地下控规与地面控规全覆盖同步编制,新增地下空间规划图则,做到“五图合一”即现状图、地面用地规划图、地下用地规划图、交通设施规划图、市政设施规划图五个图则同时交规划局审查、报市政府批复。表达方式为图则。

标准地块地下控规图则表达分为图、表及说明。与编制单元图则相比,标准地块图侧重反映各地块地下建构筑物退界距离、侧重地块间公益性设施布点、联通道位置控制等方面的表达。表则辅助图进一步强化地块之间的公共部位建筑建造方面的控制要求,如公共联通道的宽度、联通道的方位及方向、相联地块的编号与高差控制等。说明则侧重阐述建筑建造方面的指标控制要求如人防建筑面积指标、停车配建面积指标等。

5.3基本地块成果表达方式

基本地块控规是在控规全覆盖的基础上,结合开发主体开发意向,由规划局组织通过地面地下的修建性详细规划策划方案,细化控制要求,其成果在常州称之为设计条件。表达方式为地块地下空间规划条件附图,与地面规划条件附图等材料一起作为发放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重要附件。

基本地块附图表达分为图、策划方案、表及说明,控制要求比全覆盖成果更为微观细致。比如图部分须要细化至独立地块内部地下商业设施的边界、半地下广场位置;策划方案部分须明确地下交通的主要流线及出入口;表部分须提出地下开敞空间的最小面积指标;说明部分则辅助阐述建设密度、环境设计等方面的要求。

结语

地下控规的编制应是一个自上而下的完整体系,其控制重点须满足规划管理流程中的分阶段目标要求。为使地下控规能够切实“落地”并用于管理,本文对地下控规全覆盖体系构建、要素选择、成果表达进行了一次有益的研究,希望不断完善,逐步在各城市推广。

参考文献:

熊侠仙,严玲.积极创新:常州市主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初探[J]. 城市规划, 2009(4):77-80.

屠泳博.常州市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研究[R].常州:常州市规划设计院,2013

作者简介:

篇10

【关键词】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对策探讨

引言

城市空间实行三维式即立体化的拓展,是现代城市可持续发展、走集约化道路的有效途径。城市地下空间作为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也是城市立体化拓展的基本方向之一。目前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建设已进入全面加速期,已成为政府影响和调控市场的重要领域。由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且具有不可逆性,因此,在充分认识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重要意义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存在的问题、寻找良好的对策措施是城市建设工作者的职责。只有正确认识和把握这些规律,才能减少开发建设的盲目性。

1、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意义

总结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六点:

1.1 扩大城市空间容量,提高土地价值。城市地下空间开发扩展了城市空间资源、增加了城市的空间容量能力,实现了城市发展由二维平面向三维立体的转变。由于受到土地资源的制约和现行体制的限制,城市市区向边缘地区扩展已比较困难,过度的开发建设高层、超高层等建筑,成本不降反升,经济效益较低。另外,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带来了商业化发展,各种地下商业和娱乐业相继发展,地下商场、地下商业街和地下停车场,直接扩大了服务业的规模,提高了土地价值、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1.2 缓解交通拥堵,带动经济发展。修建地铁、地下过街通道、增加地下停车场,能够从根本上改善地面交通拥堵问题,大大减少工作、居住、购物地点之间的通勤时间。地下与地上两部分交通系统协调发展,大大缩短了交通线和减少了运输量,从而提高了城市整体交通的运作效率,实现了城市交通及发展的可持续性。尤其能够避免沙尘暴、大雪和暴雨等恶劣天气对城市交通的影响。

1.3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升城市功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需要建设更多种类、更大容量的地下管线,来解决城市供、排水及污水、垃圾收集处理等方面的问题。目前我国城市公用事业地下管线比较混乱,每年管线被破坏事故有上万起。因此,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为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提供了理想场所,其优点是可以避免道路路面的反复开挖、减少施工对交通及城市居民生活的影响,特别是便于维护检查和拆换,减少事故,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抗灾能力。

1.4 平战结合,提高城市应急防灾能力。由于地下空间是一种封闭的建筑空间,因此它是城市防灾空间的主题,具有超出地面空间抗御灾害以及地面空间环境破坏后保存部分城市功能和灾后恢复的能力,包括人防、防震、通讯、报警等各种设施。城市人防工程是城市地下空间防震减灾的骨干工程。地下街、地下车库等由于容量大、交通方便、出入口多等因素,对于平时防灾、战时防护也非常有利。将城市的生命线工程建在地下,如地下输配电站、地铁工程、地下综合管廊等,可增强它们防震、防空抗毁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城市的应急防灾能力。

1.5 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品味。工业化、快速城市化给城市带来的环境问题正在不断显现。发展城市地下空间,将有污染的、不雅观的建筑,如高速铁路、能源储存库、废物处理厂、垃圾焚化炉、变配电站等修建在地下,不仅能减少城市污染,而且可以为地面腾挪出更多的地面空间来进行街头、街心绿化和公共广场等建设,改善城市环境,增加活动场所,提高宜居性。同时也扩大了服务业的规模,增加了就业渠道;道路交通拥堵的明显改善,也优化了城市空气环境,促进了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1.6 有效节能,减少城市能源消耗。城市的能源消耗主要集中在交通和建筑两方面,其中建筑能耗大约占1/3。地下建筑具有比地面建筑更突出的优点,由于地下封闭性,空气与大气交换缓慢、温度较为稳定,这决定了地下空间具有节省能源的特性,只需要很少的能源消耗就能调节温度满足人的要求,从而减少了因使用空调机等设施造成的能源消耗,减少了环境污染。

2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国家整体策略方针的鼓励指导下、各级政府的普遍重视和支持下,我国各城市已经开始了地下空间开发的进程,且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速度很快、规模很大且高峰将至,特别是大城市、特大城市的总体规模和发展速度已居世界同类城市的前列。但同时在开发利用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存在着一些问题,如:

2.1 城市地下空间的权属不清,且未形成完整的立法体系。城市地下空间权的权属问题一直是当前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遇到的一个重要问题。2007年3月国家颁布的物权法并没有对空间权做出相关的规定,只是提出建设用地使用权能够在土地的地下设立,但是怎样设立却没有具体规定。另外,除住建部颁布的《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规定》,与地下空间有关的法律规范内容,还分散在《城市规划法》、《人民防空法》、《土地管理法》等诸多法律中。

2.2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存在多头管理问题。地下空间涉及多个部门管理,其管理权限条块分割缺乏统一的管理和协调,无法明确各个部门的权利责任。当地下空间使用权与地面土地使用权发生冲突时,地下空间规划与城市地上建设协调困难,如: 高层建筑的桩基给地铁、地下管线等有延续性的工程建设造成障碍,部门协调耗费的时间长且效果较差,影响工程的工期进度。

2.3 缺乏科学统一的城市地下空间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从规划编制上看,很多城市还缺乏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专项规划,对于重点区域地下空间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也还处于空白阶段。因此,地下空间开发的总体性不强,功能布局不详细,各行各业按照各自眼前的需要自行建成了地下建筑,开发的综合效益不明显,既形不成城市地下空间的整体规模和整体效益,也严重的浪费了有限的地下空间资源。

2.4 开发功能相对单一,且缺乏互联互通的规划设计。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需求还是以单纯的地下人防和停车为主,用于商业、娱乐等综合的用途相对较少,且地下静态交通设施占据了大半壁江山,经济收益小。从整体上看,现状地下空间布局独立分散,多以点状形式存在,不仅与地上空间缺少有机联系,而且地下空间之间也缺乏必要的联系通道。

2.5 开发深度浅,对未来深层开发欠考虑。地下空间的开发建设具有很强的不可逆性,对地下空间分层化、深层化的考虑应该得到重视。目前对于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没有长远的目标,开发利用深度普遍较小,仅以地下一层到两层的浅层次开发利用为主,超过地下三层的地下建筑开发很少,丧失了深层次地下空间开发的良好时机。

2.6 缺乏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信息平台,对于综合管廊的建设重视不够。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具有周期长、难度大等特点,因此在建设过程中,地下空间数据信息的准确完整程度显得至关重要,尤其是市政领域地下管线的数据。地下管网特别是综合管廊工程的建设是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重要内容,但在具体的开发建设过程中却经常被忽视。

3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对策探讨

针对以上所述问题,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建设管理应该从法律法规体系、规划体系、管理机制、信息管理等全方位、多角度进行考虑,建立综合体系来引导、规范地下空间的开发建设行为,为安全、高效、有序的开发城市地下空间提供保障。

3.1 构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法律法规体系

在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建设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制定一套完整、权威的法律法规体系来实现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和统一管理是当务之急。在立法中首先应明确地下空间所有权的国有性质,由政府依法出让;其次应明确土地使用人享有的依附于土地使用权的地下空间范围(深度、宽度和长度),并通过地下空间权的登记来实现。地下空间利用人要取得一定的地下空间,就必须要交纳一定数额的出让金,进行登记、领取《地下空间利用权证书》,对地下空间的利用不得超出登记范围;第三,应明确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行政管理部门。第四,除以上三点外,基本法规的内容还应该包括地下公共设施的使用许可规定、地下空间安全保障、地下空间维护管理、地下空间开发的鼓励优惠政策等基本方针和政策。在开展步骤上,可以先选择一些有条件进行较大规模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天津作为试点,制定出一套开发建设体系,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并将成功经验推广到全国。

3.2 构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规划体系

构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规划体系,是城市发展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其主要任务就是根据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城市发展需要,对一定时期内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部署并提供安全保障。因此,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应明确以下相关要求:第一,在规划编制前,应完成对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现状、资源总量和需求量的调查分析,为地下空间资源的合理分配、使用与编制规划提供科学依据。第二,在总体规划层面,应明确地下空间规划是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在专项规划层面,要贯彻“以点连线、以线扩面、连片成网”的规划理念,以打造地下空间网络、再建一个地下城的目标出发,进行全局谋划。待专项规划批准实施后,需明确落实到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第四,在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应区分重点地区和其他地区,实行差别化管理。对重点地区的编制深度是:明确地下空间的开发范围、开发深度、使用性质,明确建筑量控制要求、出入口位置等内容;明确地下交通设施之间、地下交通设施与相邻地下公共场所的连通要求。

3.3 构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管理体系

对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管理,应通过地方立法或法文的形式,明确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建设的部门职责,做到以市政府为“掌舵者”, 一个部门发挥主要管理作用,其余部门积极参与管理,形成 “1+X” 的管理模式。管理部门要对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规划和用地管理、地下空间开发建筑活动的监督管理和地下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的综合协调、民防工程建设的监督管理和地下空间开发兼顾民防工程的监督管理、地下建构筑物的权籍管理和交易管理等工作面面俱到,以免管理不到位给地下空间开发工作带来不利的影响。在管理中,市政府要正确把握管理的主要方向,主要管理部门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职权,其他部门则要做到各司其职,防止及推卸责任的现象发生。

3.4 构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政策体系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政策体系要具有高度的导向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激发社会力量进行地下空间开发,投资收益是必须的。由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具有一次性投资大、项目投资回期长、短期效益不明显等特点,我们就必须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谁保护”的原则,明确各项优惠政策和措施。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出让金优惠,吸引更多的开发商进行开发建设;工程运行市政设施收费优惠政策,对开发过程工作中使用的水、电、燃料等资源费用实行价格优惠;地产税收实行优惠政策,减免部分开发工程的税收。另外,还可以根据城市自身特点,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形成比较完善的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政策体系。

3.5 注重地下空间的多功能开发和整体设计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功能需求不应只是单纯的地下人防和停车,应该向集地下商业、文化娱乐、人防、交通系统以及地下综合管网等多功能、综合的方向转变。因此就需要整体设计来协调、衔接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中地下工程与地上工程、相邻地下工程之间的问题,实现整个区域相关地下空间的互联互通:一是整体设计、分别建设,即涉及地下空间的各项建设工程设计方案先由集中开发区域的管理机构综合平衡后报规土部门审批,然后由各建设单位按照规土部门批准的、经过综合平衡的设计方案分别进行建设。二是整体设计、统一建设,即由集中开发区域的管理机构对地下建设工程进行整体设计、统一建设,建成后的地下空间可以单独供应,也可以结合地上建设用地使用权一并供应[1]。

3.6 注重地下空间的分层次开发,尤其是深度开发

为避免地下空间资源的浪费,我们应注重城市地下空间的分层次开发,对深度开发有一定的考虑。一般将地下空间竖向层次划分为地下30m以上浅层,地下30-100m中层和地下100m以下深层三个层次。浅层设置共同沟敷设地下管网;中层修建地下街、停车场等;深层建地铁等[2]。尽管深度开发地下设施的维持管理费,如排水、通风及人员移动等比浅部稍高,但其成本不一定比浅部地下空间高:(1)深度地下空间的坚硬岩体自稳性更好,能够减少建设时的支护费用;(2)深度开发更有利于工程直线化,从而缩短工期;(3)深度开发对土地的影响较小,能够减少对土地所有者的补偿费用。因此深度开发是未来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必然趋势。

3.7 构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信息平台

在城市建设中,信息沟通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参与城市开发建设的各个部门、单位、个人之间的信息必须要保证畅通,才能够让城市建设者做出正确的决策。目前,在我国大中型城市中,电子政务已普遍引入政府日常管理、政务信息公开以及与民众互动中,地下空间信息共享可以借用这个电子平台建立一个有权限级别的共享系统,来实现相关单位的信息共享,同时也可将相关的信息及时出来,在满足民众知情权的同时也接受了公众的监督。

结束语

综上所述,加快合理的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需要各部门的积极配合,关键要用超前的理念去谋划,用科学的规划去引领,完善规划体系、法律法规政策体系,理顺开发管理机制,研究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城市发展特点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道路。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