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修复的必要性范文

时间:2023-12-28 17:40: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态修复的必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态修复的必要性

篇1

关键词:河流生态修复评价;经济可行性;指标体系;层次分析法;贾鲁河

中图分类号:X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683(2013)04-0056-06

河流生态系统是生物圈物质循环的重要通道,具有调节气候、改善生态环境以及维护生物多样性等众多功能[1]。近百年来,人们利用现代工程技术手段,对河流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利用,兴建了大量工程设施,改变了河流的地貌学特征和水文特征,从而极大地改变了河流自然演进的方向,对河流生态系统造成胁迫。同时日益增多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未经完善处理便排入河流,致使河流生态环境恶化、生态系统稳定性降低[2],主要表现为水体中的养分、水体的化学性质、水文特性和河流生态系统动力学特性发生改变,因此对原水生生态系统和原物种造成的巨大压力[3]。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西方发达国家逐步把重点从对河流开发利用转向对河流的保护。到了80年代,对河流生态系统进行综合修复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公认的先进治河理念,诸如河流类型评估(RS)[4]、美国快速生物监测协议(RBPs)[5]、澳大利亚溪流状况指数(ISC)[6]、英国河流栖息地调查方法(RHS)[7]等多种研究方法的出现。

就我国现阶段而言,研究河流生态修复评价关键技术对于指导和推动河湖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规划工作意义重大[8]。例如在河南省 ,近年来河流生态系统的恶化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危及人类自身的安全。本文结合河南省社会经济实际状况对河流生态修复评价方法进行研究,为河流生态修复评价研究提供科学的依据

1 河流生态修复评价研究思路

对国内外河流生态修复评价研究成果[9-10]进行深入分析后发现,目前人们侧重于河流生态修复基础理论的研究和对河流生态系统自然环境因素的分析,而缺乏考虑河流周边社会因素和对生态修复经济可行性的探讨。

河流生态修复需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能够并行可持续发展。因此,河流生态修复评价的应用不仅应该着眼于当地河流生态系统的退化以及河流水质、水文状况的恶化,还应该综合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的分析。基于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本文重点分析社会经济因素对河流生态修复评价的影响,构建兼顾河流经济可行性和生态修复必要性的河流生态修复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专家评判法和层次分析法(AHP法)对所选指标进行权重赋值,并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将不同尺度的复杂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确定河流生态修复指数,讨论河流生态修复评价数值等级的划分,完成多因素多目标的河流生态修复评价。河流生态修复评价的基本流程见图1。

2 河流生态修复评价方法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著名学者马世骏、王如松(1981)提出了“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理论,与自然生态系统理论的区别在于充分重视人类活动对于自然生态系统的能动性。“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理论”中指出不应孤立地研究自然资源环境退化的问题,而是应该把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与自然环境的退化统一联系起来,在确定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规模的同时必须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力。在研究河流生态系统退化和河流生态修复时,应首先对河流自然环境状况进行评价,以判断河流生态系统是否退化,是否退化到不得不修复的程度;然后对河流周边城市社会发展状况进行评价,以判断其是否具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去支撑河流生态修复的过程。若河流生态系统状况未恶化到一定程度,就没有必要对其进行生态修复;若河流生态系统退化程度严重,但河流周边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较差,没有能力支撑修复费用,也无法对河流进行生态修复。因此,应在河流生态系统退化严重且社会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区域开展生态修复,即进行河流生态修复需要满足修复必要性和经济可行性两个先决条件。

本文针对受损河流生态系统缺乏基础资料的现状,提出以河流生态系统退化状况为参照系统,构建定量的修复标准作为河流生态修复的期望目标,并选择层次分析法(AHP法)作为河流生态修复的评估方法。层次分析法具有所需定量数据少,易于计算,可解决多目标、多层次、多准则的决策问题等特性,其本质在于对复杂系统进行分析和综合评价,对评价的元素进行数学化分析[11]。运用AHP法对河流生态修复进行评估时,首先分析表征河流生态系统主要特征的因素以及经济可行性评价分析因素,建立递级层次结构;其次通过两两比较因素的相对重要性,构造上层对下层相关因素的判断矩阵;在满足一致性检验的基础上,进行总体因素的排序,确定每个因子的权重系数;最后确定评价标准,采用综合指数法或模糊综合评判方法进行相关计算,从而构成基于修复必要性评价和经济可行性评价分析的河流生态修复评价指标体系。

2.1 指标因子的筛选

参考国内外关于河流生态环境的评估指标[12-15]和现有关于经济可行性评价的研究成果[16-17],结合河南省河流现有特征,从生态修复必要性评价和社会经济可行性评价两方面选取共12个指标来构建河流生态修复的指标体系,分为目标层、因素层、指标层3个层次结构。

河流生态系统受人类活动的干扰而功能受损,修复必要性评价实质上是分析河流生态系统的退化程度。由于河流生态系统囊括的范围较广,在分析河流生态系统退化的时候,需要综合考虑河流的生境因素、水文水质因素,且不能仅仅局限于河流水质的恶化,需要更进一步的分析水质恶化造成的河流生态结构的变化、河流基本功能的丧失等等。选用河流生境状况和环境评价指标作为河流生态系统修复必要性的两类评价指标。

经济可行性评价主要表征经济因素对于河流生态的驱动作用,反映生态脆弱地区存在的“越污染越贫困,越贫困越污染”的河流利用困局。研究经济可行性评价的目的在于了解河流生态修复的综合效益和合理程度。分析研究区域内经济发展与河流生态的关系时,既不能一味地追求经济发展而忽略河流生态的恶化,又不能一味地追求河流生态恢复而弱化经济利益的满足。因此,在经济可行性评价中选用社会状况指标和经济状况指标来进行相关的评价。

河流生态修复评价的具体指标及其释义见表1。

由表2可得,在所有评价指标中,绝对权重值最大的5个指标依次为单位GDP用水量、水质平均污染指数、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污水处理率,是河流生态修复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关键指标。既包括修复必要性评价指标,又包括经济可行性评价指标,表明修复必要性评价与经济可行性评价的同等重要。对比因素层与目标层之间的相对权重值,可以分析出社会经济状况指标的重要性。

2.3 指标评价基准

评价基准以河流生态系统功能以及完善程度作为原型来确定,并参考国际标准及水质监测数据,部分指标参照国内相关研究文献。评价基准分为优、良、中、差4个级别。

为了避免不同物理意义和不同量纲的输入变量不能平等使用,采用了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将指标数值由有量纲的表达式变换为无量纲的表达式。在模糊综合评判时,需要建立隶属函数,使模糊评价因子明晰化,不同质的数据归一化。根据河流生态修复评价指标的筛选,隶属函数分2类:

郑州段和贾鲁河周口段作为评价对象开展实例应用分析。贾鲁河是淮河流域的一条重要支流,发源于新密市,流经郑州市、开封市,最终在周口市汇入沙颍河,全长2558 km,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河流周边城镇居民众多,是众多城市赖以生计的河流。贾鲁河流经郑州市和周口市的市区,对当地的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贾鲁河郑州段从贾鲁河源头处到中牟陈桥断面,有金水河、熊耳河等郑州市内重要河流汇入,接纳郑州、荥阳、新密、中牟等县市的污水,水质均为Ⅴ类或Ⅳ类水水质标准;贾鲁河周口段是从扶沟摆渡口断面到贾鲁河汇入沙颍河处,接纳尉氏、扶沟、西华等县市的污水,横穿众多居民聚集区,水质均为劣Ⅴ类。贾鲁河是沙颍河的主要污染源之一,河流生态系统退化程度较为严重,被列为“十二五”重点治理河流,因此,急需对贾鲁河沿境的生态退化状况的修复必要性以及周边城市进行生态修复的经济可行性进行评价研究。

3.2 数据收集

结合实地调查、专家咨询等方法,同时参考水利、规划等部门对于河流的定位,确定各指标的数值,见表5。

由表6可以得出,按照本文拟定的生态修复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计算出贾鲁河郑州段与周口段的生态修复综合评价等级都是“中”,即河流水质一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河流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河流周边社会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维持部分河流生态系统的修复。但分别分析修复必要性评价和经济可行性评价的评价值,贾鲁河郑州段河流生态修复综合评价数值较低,是因为河流生态系统退化严重、沿河水质恶化,但郑州市社会经济发展程度较高,能够负担一定程度的河流生态修复措施;而贾鲁河周口段生态修复综合评价数值较低,却是由于生态系统退化和经济发展滞后两方面共同造成的,即在河流生态系统退化程度严重的同时,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也较为滞后。以修复必要性评价而言,贾鲁河郑州段与周口段重要性相当;但以经济可行性而言,贾鲁河周口段明显距郑州段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在进行河流生态修复时,贾鲁河郑州段要比贾鲁河周口段更有优势。

4 结语

河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水环境,河流生态修复的目的是使河流生态系统恢复健康状态。本文在考虑河流生境因素、环境因素、社会因素以及经济因素的基础上,从修复必要性评价与经济可行性评价两方面出发构建河流生态修复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一定的数学方法计算出河流生态修复综合评价指数。不过,基于基础数据缺乏的现状,从可操作性的角度考虑,本文选取的指标未详细涉及河流生态系统中动植物及微生物等因素,导致指标体系仍不够详尽,有待进一步深入与完善。

参考文献:

[1] 耿雷华,刘恒,钟华平.健康河流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J].水利学报,2006,37(3):253-258.

[2] 柳新伟,周厚诚,李萍,等.生态系统稳定性定义剖析[J].生态学报,2004,24(11):2635-2640.

[3] 钱正英,陈家琦,冯杰,等.人与河流和谐发展[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4(1):1-5.

[4] Brierley G,Fryirs K.River Styles,A Geomorphic Approach to Catchment Characterization in Plications for River Rehabilitation in Bega Catchment,New South Wales,Australia[J].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0,25(6):661-679.

[5] Melissa Parsons,Martin T,Richard N,et al.Review of Physical River Assessment Methods:A Biological Perspective[M].Canberra:University of Canberra and 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2000,11-17.

[6] Parsons M,Thoms M.C,Norris R.H.Development of a Standardized Approach to River Habitat Assessment in Australia[J].Environment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2004,98:109-130.

[7] Raven P.J,Holmes NTH,Naura M,et al.Using River Habitat Survey for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and Catchment Planing in the UK[J].Hydrobiologia,2000,422/423:359-367.

[8] 朱党生,张建永,李扬,等.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关键技术[J].水资源保护,2011,27(5):59-63.

[9] 董哲仁.国外河流健康评估技术[J].水利水电技术,2005,36(11)15-19.

[10] 任海,彭少麟,陆宏芳.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恢复生态学[J].生态学报,2004,24(8),1756-1764.

[11] 马世骏,王如松.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J].生态学报,1984,01(4):1-9.

[12] 蓝伯雄,程佳惠,陈秉正.管理数学-运筹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376-379.

[13] 胡孟春,张永春,唐晓燕,等.城市河道近自然修复评价体系与方法及其在镇江古运河的应用[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10,18(2),187-196.

[14] 张晶,董哲仁,孙东亚,等.河流健康全指标体系的模糊数学评价方法[J].水利水电技术,2010,42(12),16-21.

[15] 朱伟,夏霆,姜谋余,等.城市河流水环境综合评价方法探讨[J].水科学进展,2007,18(5),736-744.

[16] 蔡楠,杨扬,方建德,等.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城市河流生态修复评估[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19(9),1092-1098.

[17] 许尔琪,张红旗.中国生态脆弱区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水[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2,33(3),1-6.

篇2

[关键词] 河道治理 生态环境 修复

[中图分类号] TV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10-0286-01

近年来,随着生活的快节奏发展,人们对河流的开发力度也在逐渐增强,对河道的管理方面也有很多问题出现。河流开发要考虑传统的水利作用,如:防滑用、发电、旅游、供水和航运等;另外还要考虑河流的生态系统是否能够健康稳步发展,可持续发展才是硬道理。我们治理河道的目标就是将生态修复功能和水利功能相结合,在保护河流的生态系统与开发利用河道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一、河流治理及生态修复的必要性

河流的开发会带来经济上的发展,但是它的负面影响也是深远的。第一,严重破坏了生态系统,导致生物多样性受损,政治河道导致了流量的变化及输送泥沙的变化,很多生物的原有栖息地消失,导致了物种的消失。第二,频繁发生洪涝灾害,并且城市中的强度有所增强,河流裁弯取直,河床的不透水面积有所增加,河流的泄洪被大大削弱了。第三,影响了城市的地下水供给,这是由于河床硬化。第四,影响两岸的自然美景。

二、河流治理及生态修复的原则

1.生态治理的原则

人类的活动已经对大自然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对河道的生态系统也有所打击,在对河道进行治理的时候要对原有成熟的生态系统进行保留,最大程度上不去破坏原本的自然状态。有需要时可以进行人工修复,以建造河岸的方式来对河道进行治理,选择的树种可以是灌木,也可以是乔木等等。

2.远近结合的原则

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毕竟河流治理工程是长期的事业,关系到子孙后代的伟大事业。应该进行详细规划,分阶段进行。在城市的地形特征与发展状况要被考虑其中,制定合理的治理方案,确定时间和河流区域。

3.和区域规划一致的原则

河流的治理好要综合考虑城市的各方面发展和生态环境,不能偏激的只考虑一方面内容,毕竟治理河道是为人们服务的,不能本末倒置。如果出现冲突,要从两方面进行权衡,避免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河流治理是城市整体规划的一部分,要与城市发展一起为人们提供更高的生活质量。

三、河道治理及生态修复的方法

河道的生态修复有两种方法,一是工程措施修复,二是调度措施修复。调度措施修复方法是针对水资源利用造成的生态问题进行修复。工程措施修复是对由于河道治理导致的生态受损进行修复。

1.修复河道的形态

对于天然河道我们要尽量保持它原有的状态,但是形态的修复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一是河道要有连续性。将旧的拦河坝清除,直立的跌水可以改造成缓坡,架设辅助的水道,设置不同种类的鱼道,通常在落差很大的断面。二是使水体的流动具有多样性。利用植石治理的方法,把石头埋入河底,从而形成了深沟与浅滩。三是给予河流更大的空间。四是选择治理方案要严谨。需要考虑的问题有很多,比如:河畔林、生息地、濒临灭绝的物种等。

2.修复河床断面

城市中河流的河床硬化覆盖可以进行以下处理。清理之前在河床上设置的硬质材料,使河床的自然泥沙状态呈现,局部河段可以用复式断面,不同河道有不同的保证率,把他们分成几个等级,按级扩展河道的宽度。河道的上部护坡和平台的过流频率较小,一般可以种植矮乔木,这样还可以促成河道的立体绿化,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严谨对待河道覆盖和侵占。

原来河道与护岸的改造需要建造生态型的护岸。生态型护岸有三种类型,自然原型护岸和多自然型护岸、自然型护岸。

3.重造河岸的植被与湿地的群落

湿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河岸带,它的作用是缓冲、廊道、植被护岸等。利用河岸带的生物重建技术和河岸的缓冲带技术,可以建立起一定规模的植被,这是在生物恢复和重建的基础上进行的。生物恢复和重建的技术包括物种引入、物种保护、物种选育与培植、种群行为的控制、种群动态调控、群落结构了优化等。河岸的缓冲技术包括水土流失控制、土壤恢复、坡面工程等。

4.引进国外的先进经验

一些发达的国家在河道治理和生态修复方面做出了很好的成绩,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优秀技术和经验。例如:日本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实施了一个计划,倡导一些河段要尽量使用天然材料修建河堤,例如:竹笼、木桩等。日本国内把它叫做”生态河堤”,日本政府为了拯救河流的生态状况应用了这种方式,结果就是流经城市的河岸草木葱茏,堤坝的修建都是用纯天然的石头,现如今,日本有很多自然型河道治理的例子。河道生态修复的工作在我国起步比较晚,正处在向外国学习的发展阶段,现阶段在全国内推行大规模的修复工作还为时尚早。但是今后的发展方向已经很明显,对河道生态修复的热潮必然兴起。

结语

对河道进行治理及生态修复这已经是必然的,此项目在全国甚至是世界都是很有前景的。虽然是一种新生事物,相关技术和理论并不十分完善,但是,它的可操作性与实用性保证了它的存在的必要。人类的生产生活离不开河流,我们对河道的改造虽然满足了经济的发展,但是也带来了不可磨灭的负面影响,水质和景观都受到了极大,尤其是生态功能的破坏。我们进行的修复工作可以改善河流的生态系统,提高水的自净能力,保护了生物多样性。河道治理和生态修复要从实践出发,并且有理论、技术的指导,在不断实践当中积累经验,发现问题,处理问题,创新方法,从而使得环境的良好发展和经济发展做到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戴斌,尉红星.绿化生态河道.造福子孙后代――关于新民市柳绕地区生态河道建设的新思路[J].科技资讯,2009(22).

[2]徐晓艳,王鹏,董海波.河道治理的生态水利模式研究[J].科技资讯,2009(09).

篇3

关键词:山西省;生态脆弱区;治理

1 山西省生态脆弱区概况

山西省近年来生态状况令人堪忧,主要是由于煤矿的过度开采带来的影响。2013年,山西省进一步加强省重点工程――吕梁山生态脆弱区林业建设,而在2014年5月份则是推进了生态脆弱区水生态修复。下面重点对这2种生态脆弱区的治理展开叙述。

2 吕梁山生态脆弱区林业建设

2.1 吕梁山生态脆弱区简介及进行林业建设的必要性

吕梁山区域在山西省相对贫弱,亦属于国家级连片贫困区,经济不够发达,同时又面临着森林绿化不够、生态脆弱的生态环境。虽然山西省通过2014年的林业建设使省内森林覆盖率达到了18.03%,对于生态持续恶化得到了初步的遏制,但在吕梁山生态脆弱区,绿色植被依旧稀少。目前,吕梁山生态脆弱区林业建设重点工程区宜林地面积78.73万hm2,占据全省的32%,但水土流失面积却也达到292.6万hm2,年输入黄河泥沙量占黄河年均输沙量的1/4,是全国土壤侵蚀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

这片区域有着丰富的人文历史:一代女皇武则天、唐宋名将郭子仪和狄青、唐代诗人宋之问、清朝第一廉吏于成龙的故里均在此地,翻阅近代,吕梁亦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在这里,相继涌现了贺昌、刘胡兰等革命代表。此外,吕梁山区是一旅游参观的好地段,游客们来此可观赏宁武关、天龙山石窟、则天庙、乡宁千佛洞等著名景点。但若是吕梁区域的生态一直保持脆弱状态,这些资源又如何能够长而久之地发展下去。

2.2 吕梁山生态脆弱区区林业建设

本次山西省将吕梁山区的3个市、23个县作为“两山”造林绿化的重点,做出新的林业重点工程的规划,进一步建设生态文明、美丽山西。

吕梁山生态脆弱区林业生态建设工程是6大工程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程,这一工程的开展可带动山西省在生态建设上迈上新台阶,由此,省委、省政府将吕梁山生态脆弱区林业建设作为了贯彻十精神的具体行动工程,在加强林业建设的活动中,主要表现在改善区域生态状况,进一步提高人民居住环境质量,关注民生,兴林富民,建设干果经济林经济,并将其作为6大工程中的最重要环节。《吕梁山生态脆弱区林业建设重点工程总体规划》指出,此项工程涉及3市、23县、4个林局、44个林场。工程规划从2013年起至2020年,实现工程49.07万hm2,其中,至2015年3年期间,实现每年8万hm2,而2015~2020年,则按照每年4.67万hm2或5.3万hm2的进度进行,实现其绿化率在工程完成后可以达到62%,森林覆盖率达到26.5%,工程最终目标要实现对水土流失的有效遏制和对生态环境的显著提高。

为了更好地执行该项规划,省林业厅针对工程建设的组织和技术两方面提出了4个注意点。首先是要注重县级规划设计,其次是对工程组织实施的注重,第三是对工程技术服务的重视,最后是要注意对于抗旱技术的应用。

3 采煤区等生态脆弱区水生态修复

3.1 采煤区等生态脆弱区水生态状况

据悉,每开采1t煤,将会消耗2.48t水资源,若我们将山西煤矿年产按照5亿t计算,那么,每年将会有12亿t水资源遭到破坏,这12亿t水资源几乎相当于山西省整个引黄工程的总饮水量。2010年,山西曾公布环境状况,结果显示全省地表水水质近一半处于重度污染状态,近年在不断治理的状态下虽有好转,但仍然存在着严峻的问题。水生态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一旦山西地区水生态系统处理不好,将不仅影响人们的日常用水需求,还会给农业、工业等生存之本带来严重影响,进一步恶化人们生活质量。

3.2 采煤区等生态脆弱区水生态修复规划

为了进一步修复生态脆弱区水生态,山西省政府要求推进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尤其要加强对于省内重要生态保护区如水源涵养区、河湖源头和湿地的保护,对于采煤区等生态脆弱区域则要进行水生态修复,整治内源污染。为此,山西省正不断开展多项保护水域和修复水生态工程,对于地下水的管理,山西省正预计实行地下水取用总量控制和水位控制。制定出严格化凿井审批和加强地下水保护等相关文件,禁止农业、工业建设项目使用地下水、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

4 结语

生态环境的好坏与人们的生活,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我们期盼山西省推出的这些治理生态脆弱区的方式能够起到效用,也期盼全国其他生态脆弱区亦能获得重视,实现有效治理,但我们更期望,在日后的发展中,能够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不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恩施;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模式

引言

可持续发展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个全新的发展观。指的是一种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意味着维护、合理使用并且提高自然资源基础,这种基础支撑着生态抗压力及经济的增长。可持续发展的三个主要特征是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恩施州畜牧业近年发展很快,但要保持健康稳定的发展态势,必须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本文就恩施州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进行了浮浅的探讨。

一、恩施州畜牧业展现状及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一)恩施州畜牧业发展现状

恩施州地处湖北省的西南部,畜牧业是恩施州传统的优势行业,也是重要的支柱产业,更是当地农民增产增收、脱贫致富的重经济增长点,在推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近几年全州畜牧业生产发展极为迅猛。2016年,全州出栏生猪467.3万头,出栏肉牛17.2万头,增长16.9%。出栏肉羊106.0万只,增长17.7%。家禽出笼1694.7万只,增长35.3%。禽蛋产量达3.97万吨,增长21.2%,全年实现畜牧业产值130多亿元①。特别是按照州委产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战略部署,坚持强龙头、树品牌、提效益的思路,坚持以养殖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产品品牌化为着力点,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加速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以来,全州畜牧业呈现稳定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

(二)恩施州畜牧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要性

一是当地环境修复的需要。由于过去环境意识不足,对生态环境保护不够,滥砍滥伐、任意开垦和无秩序养殖,导致水土流失、环境变差、污染严重。近些年虽然恩施州重视生态修复和绿色发展,使整体生态环境有一定的好转,但整体上还是处于修复阶段,走循环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促进环境修复、守住“青山绿水”的必然选择。二是畜牧业增产增效的需要。近几年恩施州畜牧业发展很快,加速发展是以大量消耗和粗放经营为特征的传统发展模式来实现的,养殖规模越来越大,对山地、草场、饲料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山地、草场效能减少,载畜量降低,植被也受到一些破坏,造成了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环境的污染,生态环境的恶化及失衡,必须科学设计、有序规划,走更节能减排、更增产增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才能保证生态平衡和畜牧业持续高效发展。三是减少畜牧业污染、打造“美丽恩施”的需要。畜禽养殖过程中排出的粪便,无论对地表水还是地下水均会造成严重污染;动物特别是反刍动物会排放出甲烷,也会对空气造成很大的污染。养殖场一般都会产生难闻的恶臭,主要是因为粪便、污水、垫料、饲料、畜禽尸体的腐败分解、消化道排出气体、皮脂腺、汗腺、外激素分泌物等导致的。养殖场不能很好地处理这些排泄物、废弃物,就会给环境带来恶劣影响,不利于打造“美丽恩施”的名片。四是畜牧业纵深发展的需要。畜牧产业链条长,涉及种、养、加、销等多个环节,可持续发展之路可以使畜牧业在前伸后延、流通加工、社会化服务等方面发力,促进畜牧业与种植业、加工业有机结合,促使畜牧业向纵深发展,从而全面建设集产、供、加、销于一体的现代化牧农结合、牧林结合、牧加结合、牧销结合的新型链条。

二、恩施州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探索和建议

恩施州的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走农牧结合的生态畜牧业发展之路。农牧结合的生态畜牧业是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合理安排粮食生产的情况下,种草养畜,以畜禽的粪便养地,种养结合的农牧业共同发展的生态畜牧业之路,是实现我国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理想模式。因此,恩施州在实施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必须坚持经济建设、环境建设同步发展的方针,遵循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既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畜牧业,又保护好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平衡,保证畜牧业资源的永续利用,实现畜牧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近些年恩施州在畜牧实践中总结出了一些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效果明显:

(一)猪-沼-X模式

既将养猪的废料用发生发沼气,同时沼气渣再用来种菜、种果树、做基肥等。如恩施市龙凤联强公司的大型养殖场投入1000多万元,建设了5个小型沼气工程和喷灌设施,把8000多头生猪产生的粪便全部利用起来,以“猪-沼-果”的循环农业经济模式经营;种植各种优质果树,效益明显。“猪-沼-X模式”,不仅适宜于大型养猪场,也适合于每家每户小型养殖。每户养2头以上的猪,就可以建一口6-8立方米沼气池,猪粪进入沼池发酵后可以当燃气做饭烧水,或发电照明取暧,剩余的沼渣可以作农田底肥,沼液作追肥,不仅大大节约了能源,促进了养猪的效益,还可以减少化肥、农药的用量,实现了有机循环,减少了污染,保护了环境。这个“X”,可以是菜、粮、果,甚至是鸡、鱼等。比如“猪-沼-鱼”模式,人畜粪便入池发酵后喂鱼,沼渣作为池塘基肥,沼液作追肥,从而降低饵料成本,减少鱼塘化肥施用量,控制鱼类疾病,大大提升养殖效益,降低成本,增加收入,同时保护环境。是很好的可持续养殖模式。

(二)草-牛-沼-菜模式

即种草、养牛、沼气、种菜的生态循环模式。近些年恩施州利用退耕还草工程,大力发展以“恩施黄牛”和“恩施白山羊”为主的草食畜牧业,也探索出了一条“草-牛-沼-菜”的可持续循环发展模式。利用天然草坡及一部分山地,大力发展优质牧草,供给牧场养牛;牛粪用户沼气氿发酵,用以发电照明和生热做饭,沼渣用以蔬菜生产和牧草种植所需肥料;这样就形成了集“牧草种植-肉牛养殖-沼气发酵-蔬菜生产”为一体的生态农业循环生产模式,效果明显,全州肉牛、肉羊养殖发展迅猛,而污染排放呈逐年下降趋势。

(三)鱼-桑-鸡模式

池塘内养鱼,塘四周种桑树,桑园内养鸡。鱼池淤泥及鸡粪作桑树肥料,蚕蛹及桑叶喂鸡,蚕粪喂鱼,使桑、鱼、鸡形成良好的生态循环。

(四)林-药-特色养殖模式

即在林下种药材,并利用森林资源开展当地特有动物如恩施土鸡、恩施黑猪及野猪、山鸡等其他特色野味养殖的模式。恩施州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不论是林木、中草药和特色野味,都有独特的地域特色,有极大的开发价值。

(五)鸡-猪-鱼生物链模式

篇5

【关键词】水土流失;生态修复的合理性;具体应用

【分类号】:X832

生态修复是指依靠生态系统的自组织和自调控能力的单独作用,或是与人工调控能力的复合作用,使受损的生态系统恢复到相对健康的状态。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是生态修复的一种类型,是指在特定的土壤侵蚀地区,依靠生态系统本身的组织和调控或与人工调控能力的复合作用,使部分或完全受损的生态系统恢复到相对健康的状态。以促进植被恢复,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实现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一、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概念

水利部生态修复规划给出的定义是: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是指在水土流失区, 通过一定的人工辅助措施, 促使自然界本身固有的再生能力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 促进植被的持续生长和演替, 保护和改善受损生态系统的功能, 加快水土流失防治的步伐, 建立和维系与自然条件相适应、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相协调并良性发展的生态系统。

二、生态修复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作用

1、增强了农民的生态意识, 提高了人们对生态修复的认识水平

各地在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上不断提高认识, 积极探索生态修复的技术与方法。在政府的大力宣传和积极引导下, 大多数农牧民逐渐接受了这一新的理念, 认为生态自我修复是一项让土地休养生息的好办法, 是人类实现持续发展的正确选择, 参与封禁治理的积极性很高。陕北农民给“信天游”填了新歌词: “山坡上栽树崖畔畔上青, 羊羔羔养在家门中; 草棵棵赛过粮苗苗, 禁牧带来好光景。”这些都是对封山禁牧、生态自我修复发自肺腑的赞誉。2000 年和2003 年国务院先后下发的关于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 要求组织农村群众投工, 必须严格执行村内“一事一议”投劳制度,凡是群众不愿意投劳的不得强迫。这方面云南省在“长治”工程建设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提高了农民投资的积极性,90%以上的群众愿意投劳开展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为做好新时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奠定了基础。

2、实施生态修复产生了显著的效果

(1)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

据调查, 各地在实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措施之后植被覆盖率迅速增加。陕西省吴旗县封禁4 年, 林草覆盖率提高了31 个百分点。福建省永泰县封育治理后, 植物种类增加了近3 成, 森林覆盖率由2. 3%增加到43. 3%。内蒙古鄂托克前旗、乌审旗毛乌素沙地的植被覆盖率由10%提高到40%~50%。1995 年, 广东省在全国第一个实现了绿化达标, 植被覆盖率普遍提高30%~50%。江西省兴国县曾是一片“红色沙漠”,如今坚持实行了封禁治理, 突出了预防保护措施, 收到了明显效果, 目前全县林草覆盖率达74%。过去河床以年均4~6 cm 的速度在淤积抬高, 如今以5~7 cm 的速度在降低, 减轻了洪水灾害, 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 促进了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生态修复之所以带来如此巨大的变化, 是因为封育保护解除了生态系统所承受的超负荷压力,系统自我组织和调控作用增强, 区域林草植被种类和数量必然增多, 水土流失程度自然减轻。

(2)保土减沙效益明显

20 世纪80 年代中期至90 年代中期, 正是我国水土保持工作全面加强的时期,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在局部地区特别是水蚀区成效是显著的。截止2001 年底, 全国累计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81. 5 万km2, 水土保持设施每年拦蓄泥沙能力15 亿t, 增加蓄水能力250 亿m 3, 减少入黄河泥沙3 亿t。与第一次遥感调查成果进行初步比较表明, 不仅水土流失总面积减少, 而且保土减沙效益也有显著的提高。如“三北”地区的防护林面积由1 113 万km2( 1997 年) 增加到3 873. 5万hm2 后, 防护受益面积可达17 936 万hm2, 防护区提高农作物产量10%, 提高牧草产量20%以上, 土壤侵蚀模数可降至500 t/ ( km2・a) 。

(3)蓄水保水、分洪抗旱能力增强

生态系统的蓄水保水功能是由地上植被和土壤共同作用而实现的。实验证明, 在有林地区, 日降雨量30 mm 无出水; 日降雨量55~100 mm, 3 天后才见细水流出。年降雨量1 200 mm时, 有林地区水分损失量仅50 mm , 而同样环境条件的无林地区可达600 mm, 0. 07 hm2 林地比无林地至少能多蓄水20 m3。生态系统的蓄水保水能力主要表现是在雨季能蓄水、分洪, 在旱季则能抗御干旱。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措施能大面积增加植被, 恢复生态系统的功能, 同时也增加了下垫面的蓄水保水的能力。据黄河水利委员会研究, 黄土高原现有水土保持工程年减少入黄径流10 亿m 3, 规划中的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工程每年将减少入黄水资源量40~50亿m 3, 单就确保黄河不断流来说, 它是不利的影响, 但从满足整个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来分析, 它所减少的这部分水量是水土保持工程区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产生活和生态建设所必需的, 因此是功而不是过。

(4)改善地区或流域的小气候

在有林地区, 日间约有35%~75%的太阳辐射被林冠拦截吸收, 20%~ 25%被树冠叶面反射回大气中, 仅有5%~40%射入林中。绿色植物中森林能防风, 植物蒸腾可保持空气的湿度, 林木可以调节温度, 从而可以改变局部地区小气候。如江西省修水县河桥沟小流域在实施生态修复工程进行封禁后, 山变绿了, 水变清了, 植物群落良性发展, 许多动物重归故里。四川省巴中市坚持10 年封山禁牧、禁砍禁伐,林草茂盛, 山清水秀, 人居环境十分优美。在连续3 年遭受罕见大旱的情况下, 封育保护仍然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草原生态恶化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 部分地方再现了绿草如茵、风吹草低、蓝天碧野的秀美景色。

(5)生态修复在治水保土的同时, 也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实施生态修复过程中, 各地采取了一系列配套的对策和措施, 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调整了农村经济结构, 发展了乡村工业和旅游业, 显著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生态修复使我国的农业由广种薄收、粗放经营向精耕细作、集约经营转变。陕西省吴旗县在实施生态修复后, 大力发展集约高效农业, 培育草、羊、杏三项优势主导产业, 积极兴办绿色企业,与实施前相比, 国内生产总值、粮食总产量、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四项主要经济指标均翻了一番多。生态修复使我国的畜牧业由满山遍野到处放牧、超载放牧向以水定草、以草定畜、围栏封育、休牧轮牧、舍饲半舍饲转变。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实施封禁治理、舍饲养殖后, 牲畜数量较禁牧前增加8. 1%, 良种及改良种畜平均达到87%, 羊的平均个体增重2. 5 kg , 出栏率由28%提高到44%, 平均出栏时间由21 个月缩短为9 个月。大规模推行生态修复工作,在舍饲半舍饲牲畜比重达71%的情况下, 畜牧业不但没有滑坡, 而且实现了稳步发展。封禁保护后, 原来低产的林草资源变成了高产的林草资源, 促进了生态环境改善和畜牧业稳定发展的良性互动, 为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畜牧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牧民们以水为中心建设草库仑, 由游牧变为草场承包、定居生活, 这样, 给大面积草场以休养生息的机会, 草场得到了保护, 农民得到了实惠, 生产和生活条件都大为改善。

三、 生态问题现状

近年来,我国庞大的人口数量使环境不堪重负,过度的开发利用带来了水土资源的流失及生态系统的退化,继而恶化了生态环境,导致自然灾害的不断发生,对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巨大损失。

在我国,每年的土壤流失量与土流失面积非常巨大,远远大于世界上平均水平,而且土壤流失量远高于土壤容许流失量。近年来,在全球水土流失继续向恶化方向发展的背景下,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水土流失治理,现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水土流失总体上在减轻,强度在下降,水土流失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遏制。但是部分地区水土流失仍很严重,总的水土流失格局也没有改变,甚至部分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等原因导致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进一步恶化,因此水土流失已经成为不得不积极采取措施来遏制的生态问题。

四、实施生态修复的合理性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生态修复是一个相对宏观的概念,它是在以人工措施辅助的条件下应用生态系统自我组织和自我调节能力来对被破坏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或者加速已被破坏生态系统的恢复的一种理念,辅以人工是为了加快生态系统恢复的步伐。科学研究表明,自然植被有着自身演替规律可以自己完成自身的更新并具有强烈再生能力,可以自己恢复。这就要求我们实施生态修复遵循自然生态本身所具备的自然规律,靠其循环再生能力恢复植被,从而来治理水土流失,使其朝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向发展。

我国幅员辽阔,水土流失面积巨大,情况复杂,在当前社会经济状态下,水土流失问题已刻不容缓。研究表明完全依靠传统的水土保持措施很难有效控制水土流失,而且传统的水土保持措施存在很多弊端,已不能适应新时期生态环境建设的要求。近年来我国各地实行的封山育林、建立自然保护区、水土保持示范区等措施,已经验证了生态修复在增加地表覆盖、控制水土流失方面起到了的良好效果。有专家研究表明生态修复能够提高土壤肥力和水保工程效益,如通过自我修复形成的林分单位面积活立木蓄积量比同龄人工林林分平均增加5立方米,质量也远远胜于人工林,而且森林土壤肥力及土壤涵养水分养分的能力会大大提高。因此在水土保持措施采取生态修复,可用较少的投入得到较大的成绩,在较短的时间内恢复植被,较好的减少或控制水土流失。

五、实施生态修复的具体应用措施

5.1 加强生态修复宣传,提高群众的生态意识

长期以来,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缺乏足够理解与认识,所以我们要加强宣传教育,让群众逐渐了解生态修复这种措施,接受生态修复的观念,使群众在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上不断提高认识,认识到生态修复是一项让土地休养生息的好办法,是实现持续发展的正确选择,逐步提高农民投资的积极性,为做好新时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而努力。

5.2 加大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与创新的力度

生态修复应在技术上科学、经济上可行,这就需加强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不断的创新生态修复的技术方法,丰富生态修复的理论,提高生态修复的科技含量。要开展多方面关于生态修复专题的研究,通过研究不同地区水土流失类型及导致生态环境退化的原因来总结水土流失的具体情况,然后创建属于我国生态修复工程的具体可行的科学体系,从各方面研究的结果丰富我国生态系统恢复的理论基础。

5.3 生态修复需因地制宜,同时制定人工辅助

生态自我修复主要是依靠大自然自身的力量来实现的。实施生态修复必须具备一定的自然基础条件,但并非所有的地区都适宜一样的方法,不同水土流失地区生态修复的潜力、时间不同,大多数植物生长的状况也不一样,因此必须因地制宜。当然,实施生态修复仅仅靠自然基础并不够,因为单单依靠自然的力量是难以恢复植被原有原生态面貌的,还必须依靠制定各种人工措施,以提高生态修复的效果。因此在生态修复过程中,我们除了要因地制宜的进行生态修复,还要正确对待生态自我修复与人工治理的关系,既要让生态环境在良好的环境自己主动的恢复,又要添加必要的人工辅助,两者合二为一,以达到最好的效果。

5.4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生态自我修复是林业生产和农业生产的两场革命,修复中我们首先要从思想出发改变人民群众长期以来广种薄收、粗放经营的传统习惯,向精耕细作、集约经营方向转变,实施各方面的综合治理。在发展生态修复时,我们要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农业结构还是要以解决群众当前的经济收益问题为重点,保证群众基本收入和稳定的生活条件,无论如何调整都不能减少农民的收入,不能为此降低农民的生活水平。因此我们要实施具体的措施发展农业和林业时,比如在发展林业时,如果我们需要封山,就需要在山脚下,比较低的地方来发展农业,种一些有经济效益的果树,合理调节农业生产结构。

六、结束语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是新世纪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一个重大举措, 是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实施生态修复主要是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在生态修复工作中我们要特别重视水土保综合治理,不但要做好生态环境的治理,而且要解决好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只有这样生态修复才能顺利的进行。同时生态修复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做的好、有成效并非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需要政府、群众等全社会各方面力量的积极配合才能完成。

参考文献:

[1]王治国.关于生态修复若干概念与问题的讨论[J].中国水土保持,2003(10).

[2]杜晓军,高贤明,马克平.生态系统退化程度诊断:生态恢复的基础与前提[J].植物生态学报,2003(5).

[3]黄成志,秦百顺,董雨亭.认识大自然修复能力促进生态建设[J].水土保持科技情报,2004(5).

篇6

钻井废弃物对井场周边环境特别是水资源产生了严重污染。就水资源而言,随着人们用水量和排水量的逐年增加,天然水循环愈来愈明显地受到社会水循环的影响,一系列水环境问题——水资源短缺,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水地表水受到污染等应运而生。这是以牺牲生态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的恶性循环的表征。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既要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又要充分考虑水环境的承受能力,同时对水资源进行切实可行有效的保护,使水资源得以可持续利用,支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钻井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以改善我们的水环境和生活环境,并使水资源可持续利摘要用,以满足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每年每口井的钻井废弃物的占地将产生一定的费用,若每口井产生的钻井废弃物都得到无害化处理,每年将节省大量的占地费用,同时避免钻井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对钻井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首先是对钻井废弃污水进行有效处理后达标排放。再对钻井废弃泥浆进行无害化处理。污泥池通过无害化处理后,在其上再覆土退田还耕,每年将节省大量的占地费用。实施钻井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对保护井场周边的地下水和地表水水质以及生态环境将产生积极的影响,也为建设环境友好型企业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使企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

2泥浆池无害化治理方法及相关要求

泥浆无害化处置必须对废弃泥浆全部进行无害化(固化)治理,泥浆池表面覆土厚度不少于0.5米。

2.1治理方法

2.2废水处理(1)废水处理后达到BG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二级标准,部分水作为施工用水进行回用。(2)由当地环境监测部门进行现场监测,对治理达标后的废水由当地环保部门指定地点进行排放。

2.3废弃物固化处理标准(1)废弃物处理必须进行不渗透的完全固化。(2)废弃物固化后其浸出液的污染物浓度达到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二级标准。(3)确保固化后的泥浆池有足够强度和防渗能力。(4)对废弃泥浆进行固化处理,待固化后,由当地环境监测部门取样进行监测,并出示监测报告,浸出液污染物达标后回填。

2.4治理过程(1)将泥浆池表面作为施工场地,同时对其池内的污泥进行现场测量,施工采取先处理半边,后处理另半边的方式,这样可以利用原有固化池平台来解决无施工场地的问题;(2)将废弃泥浆固化施工的材料运输到施工现场;(3)挖掘无污泥,按比例将主剂与污泥(包括污水池内的沙袋和沉降污泥)进行混合;(4)在按比例将辅剂与污泥充分混合,最后分批将混合后的污泥转入固化池内;(5)清理现场,固化池池面覆土还田,覆土厚度40cm,各池覆土层持平。

3井场生态修复

井场生态修复的关键是废泥浆无害化处理,核心是植被再造,内涵是消除有毒有害物质。主要有三个环节:一是钻井废泥浆无害化处理;二是消除井场垃圾,平整井场;三是种植沙漠植物,恢复沙漠植被。第一、二部分解决了生态修复的关键问题。因此,这一部分主要介绍垃圾处理及植被恢复

3.1垃圾处理及井场平整完井后的井场往往会遗留部分钻井、压裂、固井、试气过程的剩余物资,如少量水泥、陶粒、石子等,还有包装袋、油污等其他废弃物。回收包装袋等可回收利用的垃圾,剩余水泥、陶粒、油污和石子等部分也可回收利用,没有回收价值的,就地混入沙漠土壤体系中。

3.2井场平整回收垃圾后,对井场进行平整:其中,将废泥浆再生物浅埋在沙层5—10公分深度,埋藏厚度平均达到15公分。由于这种泥浆再生物相对沙层来说,更具吸水性,容易保存水分,有利于植被生长,因此,对生态修复具有重要作用。

3.3恢复沙漠植被由于榆林气田地处毛乌素沙漠,它的主要降雨季节集中每年的7、8月份,春季的4、5月份也有不同程度的降雨,生态修复必需充分利用雨季降雨量相对较多的条件,进行植被再造。在春季和秋季雨量相对充沛的季节处理井位,将泥浆再生体埋入湿沙层的同时,将沙漠植物的种子植入泥浆再生体中,使其自然发芽生长。

4结束语

篇7

[关键词]生态河道的现状 修复 设计原则

中图分类号:TV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5-0211-01

引言

中国对生态河道的修复这个工程的重要性的认识比较晚,原因是中国以前几乎是完全忽略了对环境的保护,一味的追求科技的进步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几十年经济发展过程中,中国生态环境质量也下降到了人们不得不重视的地步,生态河道的建设和生态河道的修复刻不容缓。西方国家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提出了对河流资源的充分利用以及对生态河道的工程建设,他们逐步从单一的对河流的一味开发变成对河流的开发与保护,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忘资源环境保护。中国的生态河道建设既要结合西方国家以前走的路子,也要结合国家具体国情,研究出一套符合我国现行经济与政策的生态河道修复设计方案。

一、中国当今的河道现状

中国经济发展速度让所有国人骄傲,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城镇居民人口数量也在不断地增加,而人口的增加让生态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很多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按照国家工业废气废水的排放标准,将一些未达标的烟尘废弃以及废水废渣直接排放方。另一方面,居民素质不高,很多城镇居民将一些生活废水直接倒进下水管道或附近河流,生活垃圾也是直接扔进河里。久而久之,有许多城市河道的淤积较为严重,地方政府在河道清淤方面的工作也没有及时到位,从而导致河道大面积瘫痪,河床抬高,河道储水能力减弱或者是河道某一段被阻塞导致河流断流,夏季雨水频繁,强降雨会卷杂生活垃圾,工地土石废渣,工厂原料废渣等流入河道,进而加速河道的淤积。当河道的承载力达到极限就会发生城市内涝,交通瘫痪等现象。虽然有的地方努力拓宽河道,但是问题依旧严峻,河道水行政执法困难重重,一方面,一些干部还没看到生态河道的重要性,他们在经济发展的“列车”上有时候也是难以把经济的发展速度放缓去花钱花时间整顿环境问题,经济的发展与环境的确在某些方面难以兼顾。把目光从城镇转移到农村,农村的水环境也令人担忧,农药化肥残留,畜牧业养殖业的污染物沿河排放,致使河流的纳污能力远远超过了其自净能力。还有一些地方填湖填河造地,人为侵占河道,使得水资源稀缺情况更加严重。

二、生态河道的修复

随着水资源的稀缺、传统河道的缺点以及人们对水污染现状的反思,人们开始逐渐认识到生态河道修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于是也就出现了人们对生态河道修复的设计探讨。我记得美国的土木工程师协会曾经对生态河道的修复有着如下的定义:河流生态修复是这样一种环境保护行动,其目的是促使河流系统恢复到较为自然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河流系统具有可持续特征,并可提高生态系统价值和生物多样性。从这种定义中我们可以知道生态河道的修复不仅要尊重物种的多样性,更要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剥夺,我们要把可持续发展和循环利用牢记心中,这样我们的生态环境才能得以改善,我们也能享受更高的生活质量。

生态河道的修复,简单的来说是使河道生态系统恢复到与未破坏前的状态,且能够维持自我均衡的复杂过程。近年来,我国也在生态河道修复方面做出了一系列的努力。在大城市,国家致力于河流的水质改善和河岸风景的改变,在改善河道生态系统的同时也着重于城市景观设计,努力将生态河道发展为城市的一道特色风景,甚至一些地方将生态河道建设和周边的旅游资源相结合,打造城市的生态名片,这样做不仅让城市的河道生态得以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得以提高,还能提高经济收益,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在一些中小型城市,政府采取更多的政策是净化河道水污染,提高水质,因为中小型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一直都忽视了城市河道的重要性,河道污染比较严重。又由于中小型城市生活用水一般是就近取水,所以河道的水质量直接影响到城镇居民的生活饮用水质量,这也就直接和人们的健康直接挂钩,生态河道的修复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在农村,生态河道的治理的对象主要是疏通河道,严厉打击填湖填河,还有一方面就是改善水质,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会将一些农药化肥残留随意倒在河里,从而导致水中氮磷等含量升高,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水中微生物数量减少,破坏河道的生态系统。只要政府和群众密切配合,生态河道的修复工作一定会十分顺利的进行。

三、生态河道的修复设计探讨

我们不能再以环境破坏为代价进行经济发展,生态河道的修复也需要经行一系列的改进,我们应该从我国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全局出发,将每一个细节纳入规划当中,统筹兼顾。生态河道修复首先要确定工程目标,我们的工程是一项惠民工程,是实实在在看得见的摸得着的工程,这个工程做好了人们的生存环境就会得到改善,我们的不能将这个工程脱离人民群众。工程目标确定好了以后,接下来我们就要经行修复方案设计,首先对河道内部的修复我们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修复方案:

1、控制河床以及河岸的侵蚀。我们应该在河道两侧进行混凝土加固,河道的岸坡不能太陡,为了减少激流对河岸的冲击我们还可以适当的增加河道的蜿蜒性,河道堤案种绿化带,防止水土流失。

2、避免河床淤积。我们既要定期的对河道内的淤积进行清理,还要从源头上解决这个问题,加强居民环保意识,使垃圾乱扔的现象得以减少。在河道设计上,我们可以在河道内部建一个植被缓冲带,还可以修建枯水和常规河道,拦截泥沙。

3、保护水质。水质是一个水环境的灵魂,我们应该将水质的改善和保护当做首要任务,仅仅是增加河道的蜿蜒性和改善河岸的坡度结构还只是做了一些皮毛工作,我们还要在河道内部过滤网,建设深潭和浅滩,改设河道地质,设置鱼道,修复水位控导工程,发挥河道自我净化能力,使河道生态系统更加完善。

对于河道周边的建设我们也做了相应的修复设计。我们应该将生态河道打造成该地区的一道风景,我们要利用生态河道打造文化产业,利用生态河道这个特色创建城市特色,也可以在此基础上发展旅游业,带动城镇居民经济发展。这样我们的生态河道才真正的造福于民,造福于世。

环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空间,我们要将环境保护和环境改造作为一项长期任务加以落实。生态河道的修复只是我们迈向环境改造工程的第一步,我们应该紧跟着生态河道的修复路子,将我们现存的环境问题一一解决,生态发展,绿色发展,我们应时时刻刻牢记我们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发展绿色经济,共建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河道治理;生态修复;河道人工湿地;生态岛

中图分类号: TV147 文献标识码: A

近年来,随着对环境资源开发利用的日益增加,大量含有氮、磷元素营养物质的污染物不断排入城市河道,使得水体的营养物质负荷量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在城市河道周边的道路上的粉尘、油污等在降雨时同雨水一起流入河道中。由于这些人为或是非人为的原因使水体的污染富营养化日益严重。富营养化的水体治理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环境问题。

1.城市河道存在的问题分析

1.1淤泥淤积

城市河道由于大量的城市垃圾及泥沙流入,较容易造成淤泥淤积,而且氮磷含量较高,对水质富营养化存在危害。如果在多年未对河道进行清淤情况下,河道淤泥严重还容易造成河床抬高,干旱时河床,雨季造成河道泄洪压力。

1.2生态环境破坏,自身净化力差

城市中的河道,往往沿河两岸存在生活污染源和农业面源污染,水质较差,不能达到地表水功能区标准。并且在规划的两岸的居民区增加的情况下,生活污染源会进一步加大。由于缺乏水生植物,而且大部分为硬质驳岸,缺乏水和微生物较缓的水体,很难做到自我平衡水中的富营养物质,也很难过滤和吸收水中杂质等有害物质,造成河道自身净化能力差。

1.3水质较差,沿河小区污水排入河道

由于现有管理机构不够健全、管理手段落后,可能会造成仍有沿河小区、单位、道路、工厂灯污水排入河道。这些是造成河道污染的重要源头,即使通过再好的河道生态系统,也很难从根本上遏制排污对于河道的污染。

2.城市河道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的必要性

2.1是改善城市水污染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城市水体污染状况严重威胁流域内人类生存和发展。河道是城市中重要的生态湿地,是域内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宝贵自然资源。加快城市水环境综合治理,逐步恢复河道水美岸秀的自然风貌、促进河道休养生息,着力解决流域内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是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抓紧治理迫在眉睫。通过疏浚、湿地建设及水生植物工程等一系列整治措施,治理后其清澈的河水、优美的滨河道路及亲水步道将共同构成城区优美的水环境。同时实现城市的防洪安全化、岸景生态化、河水宜人化、城市家园化等功能,极大的提升城市品味。

2.2为实现水环境综合治理成效

水环境综合治理成效直接关系城市长远发展,是国家发展战略。河道流经的城市区域一般是全市经济最活跃、人气最旺盛、也最具发展潜力的区域,具有引领城市发展、加快城市核心崛起的重要作用。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增加,城市河道面临着更大的污染压力,区域和城市发展面临着重大环境制约,加快河道治理与保护意义重大。

2.3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

河道是城市的名片,反映了城市的形象与品味。好的城市人居环境是投资者做出决策的重要依据之一。河道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的实施,将有力地完善城市综合功能,提高项目区域土地价值,推动城市第三产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1]。

3.城市河道的综合治理及生态修复

3.1工程方案

3.1.1生态修复工程建设方案

对河道进行堤防优化设计。在满足防洪安全的前提下提高水质、新建湿地,优化河道驳岸,提高城市水面积率,使之与城市功能定位相匹配,提升城市品味。

3.1.2非工程措施

为保证工程防洪及排涝工程正常发挥效益,除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外,必须强调非工程措施建设,建立工程管理及调度运行的长效机制。推荐成立管理机构,依法管理。同时,根据气象及水文预报,及时合理调度水利工程。

3.2清淤及干化处理

众所周知,城市河道的污染底泥主要来自于河道周边工厂、商业设施、居民区的各种生产生活污水以及流域地表径流所携带的污染物,是巨大的污染物蓄积库。是影响河水水质的最大污染内源。本项目中,河道底泥疏挖及处理工程的目的就是为了消除污染底泥对河水污染影响。

河道水浅,堤岸基础高程较浅,为增加河流过水能力,同时为了清除河道污染底泥。而采用纯覆盖方式和分清除加覆盖隔绝又会大大降低河道水深,为此,采用“完全清除”方式进行阻断河底污染底泥对河水的污染影响。

3.3湿地及生态岛建设规划

为配合本次生态修复工程,从根本上对四里河河道进行治理,采取了多种措施来综合改善四里河水质,工程包括河道底泥清淤、四里河周围截污工程、雨水初期收集工程、多种补水措施结合实施、水生植物种植和湿地及生态岛等。

根据污染物来源,将整治工程可分为外源整治措施和内源整治措施,其中:清淤、截污、补水、雨水收集处理等是从减少外源污染进行, 通过外源污染整治措施可有效减小污染负荷的注入。针对四里河水体流速静态、自净能力低的特点,在四里河中选择合适的区域设置湿地区,通过改造水下地形,种植水生植物湿地区,是从内源措施上增强河道的自净能力[2]。

另外,新建湿地对于四里河行洪防汛也起到一定积极影响作用,通过湿地建设,原有单一过流河道可以二水分流,在行洪时可以增加河道的过水截面,使得河道的泄洪能力得到提升。而在静水状态下,湿地则可以储存更多的水体,起到涵养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作用。

生态岛的建设对于四里河局部的生态环境起到了极大的优化作用。首先,岛周围更多的水体与之连接,水体和土壤有更多充分的氧气、有机质的交换,为水生植物及生物提供更多生存的空间,从而提高了四里河局部的生物多样性。其次,生态岛的植物配置与现有植物的配置思路有很大的区别和提升。植物的种植范围和层次有所增加,在滨水处,由沉水、挺水和浮水植物组成立体的水生植物群落。岸上,则由水生灌木,中层乔木和大乔木组成临水湿生植物群落。

3.4水生植物及水生动物

本案沿岸带水生植被配置基本设计方案为:

①根据景观水体的设计要求,配置不同高度、不同形态、不同生态类群的水生植物。

②水生植物的种类设计,兼顾景观效果和净水效果。景观效果主要由挺水植物和浮叶植物来体现。

以耐污抗污、且具有较强的治污净化潜能的植物为主;根系发达、根茎分蘖繁殖能力强,即个体分株快;植物生长快、生物量大;选择冬季常绿的水生植物或驯化后的具有景观价值的陆生植物;满足景观空间形态的需求,综合岸线景观和湖面倒影、水面植物进行适当的景观组织。完善河道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结构,在相对封闭的河道中放养一定种类和数量的浮游动物(食藻虫)、滤食性鱼类、肉食性鱼类和底栖动物,提高水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3]。

综上所述,生态修复工程可以改善河流及沿河两岸的环境,增加沿河的绿地面积,提高河道水体自净功能,改善水质,修复河道生态体系。施工中开挖的泥土、扬尘与噪声对施工区周围环境会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但通过采取各种环保措施,可将影响降到最低限度。通过对河道水环境的综合治理,有效地保护城市的水环境,改善沿河居民的生存环境,提升片区土地开发利用价值,改善投资环境,增加税收和居民收入,为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包文友.城市河道景观的修复[J].知识经济, 2011,12(2):143.

篇9

关键词:矿业型工业废弃地;水体重构;途径;模式

资源匮乏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我国的178座资源枯竭型城市中有95座对矿产能源的依赖程度极大,占全国城市总数的14%。当全球产业结构调整之后,这些计划经济时期遗留下来的产物面临衰退甚至死亡并折射出一系列严重的城市问题,其中水污染源严重影响着周围居民生活质量等问题。基于此,矿业型工业废弃地中的水体重构价值就更加值得我们关注。

一、背景解读

(一)现存问题

矿业废弃地中的水资源包括由地表塌陷产生的地表渗水,矿区内人为活动产生的生活污水,由天而降的雨水及采矿时产生的废液等等内容。

采矿活动使地下水被疏干,矿区地下水位急剧下降,人们的饮用水源减少或干涸;而矿井排放到地面的水,由于塌陷形成很多沼泽,夏日蒸发而污染空气,与周围城市空气迅速融合;有的地表水顺采矿塌陷区裂缝下渗,污染地下水体,影响居民淡水的引用,从而造成恶性循环。它们给矿区、周围区域乃至整个城市的生态环境带来长期的不良影响。

(二)特殊性及必要性

矿业废弃地是一种具有特殊性质的地形地貌,这种特殊的场地形态能为水体重构提供必要的横向与竖向空间体态。作为人类生活及工业生产中必不可少的匮乏能源之一,水体重构是矿业废弃地改造的基础与必备条件,也是提高城市环境质量的最佳方法。通过对废弃地内水资源的重塑与修复,可重新构建已被破坏过的生态系统,使之与城市系统之间达到平衡与循环。

(三)理论支持

可持续发展理论是一种从环境与资源角度提出的关于人类长期发展的战略模式,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那么,在矿业废弃地中应要节约利用资源、减少对自然地的污染和破坏,使水与其周围物质环境处于一个共同、协调、高效、多维的发展状态之中,从而维护自然界的平衡。

二、矿业废弃地水体重构的途径

1.废水处理

矿业废弃地中的废水主要包括煤矿疏干水、工业废水、煤矸石和粉煤灰淋溶污染、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其中,由于矿业活动开采剧烈,露天采场的中心区域极易塌陷及洼水,我们应将其治理,形成一个水景中心,与雨水、周边水系统成为一个循环体系;对于地表渗水区域,一般都会利用人类活动后的现状,建造成次生湿地系统、湖水公园、沼泽等与水有关的方式,并在其系统中种植不同的生物物种以供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徐州九里湖由煤矿地下开采而形成了采煤深陷区,经过修复、治理后演变成为次生湿地和鱼塘的最佳案例。九里湖中有一部分沉降差值在3m以上范围的水区,若不进行治理,现存的地表污染物将会转移至水体中,对水域造成污染。因此该区域确定为地表生态环境整治区,宜经过土壤污染治理后植草。

位于当前水域和未来沉降水域(地表生态环境整治区)的,是维护九里湖水域生态环境的重要屏障。区内可以大量栽植适宜于在水岸边生长的乡土植被,以林木为主,并控制人工景观的建设量,避免或减少人类活动对该区域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干扰。对于不适于建设区将来虽会出现地面沉降,但沉降值在0.5米以内,因此可适当进行公园绿地和景观建设,作为湿地公园的公众休闲活动区。

2.雨水收集

雨水收集是废弃地中水体重构的另一项重要内容。一方面,雨水可以与治理后的废水一起成为矿区内的湿地景观;另一个方面,它可以淡化或冲刷矿区内的污染物质。在雨水收集方面,可利用地面原有的生态景观(如:河道、池塘、小面积的湿地)对雨水进行收集,并保留河岸的自然化;还可以进行人为设计并对雨水进行净化与收集处理。

英国伊甸园工程是全世界最大的生态植物园,他把外部场景转移到室内空间,采用透光度达90%的ETEF新型膜材料让室内的植物可以充分的享受阳光。由于ETEF表面非常光滑,当雨水打落到屋顶的时候会随着屋顶滑落到底部,所以格雷姆肖及其团队在建筑的最低点设置一人工湖,目的是可以存储随时降落的雨水来节省资源,再经过压力把水送到伊甸园中来灌溉植物、形成人工雨和人工瀑布(图2),以来维持植物的生长、营建园中的生态,展现室内中的室外景色,最后雨水将渗透到地下,用来清洁。

3.净化技术

水资源的净化技术主要有人造湿地构建技术与植物根际过滤技术两种。人造湿地构建是把原有废弃地、工业用地等转换为湿地公园,植物根际过滤是通过植物的根部来循环处理废弃地中水质中的污染物,两者必须要结合使用才能达到最大的效果。

由彼得•拉茨主笔的唐山南湖公园中水体的净化技术是人造湿地构建的典范。首先要在污染特别严重的区域上种植芦苇、凤眼莲、泽泻等水生植物,其次在适当的去除那些堆积于湖底容易诱发蓝藻的淤泥,最后采取一系列的护岸措施即可。

而对于塌陷区的水体,主要以矸石淋溶水、矿井排放水、生活污水、垃圾渗滤水相混溶为特点,水质结构复杂。根据修复工作中可能遇到的情况,将水体修复技术分为重金属去除技术,有机污染物及氮、磷等营养物去除技术,酸碱污染物去除技术等几个方面来分别进行。

三、矿业废弃地水体重构的模式探究

(一)次生湿地维护

由于矿区沉陷区中的地表塌陷严重,造成两种常见的现象促使矿区沉陷区的形成,另一方面可以说是改变了原生态的自然环境,使其单一的“陆生生态系统”演化成为“水―陆复合型”的次生湿地生态系统。也是由于这两种现象使水体、基质和生物群落构成了次生湿地生态系统中的三大要素。次生湿地系统为我国东部平原地区矿业活动过后的常见现象,如:徐州九里湖区域及唐山南湖湿地公园。

(二)城市开放空间

城市开放空间是指城市公共外部空间,包括一些自然风景、广场、道路、公共绿地和休憩的开敞空间形式,它是一种具有民主性质的城市室外活动场所。矿业废弃地特殊的地形地貌及硕大的坑底特点,加之水造景等因素,可以成为一片游憩玩耍的城市区内,如日本淡路梦舞台与英国伊甸园工程都是该方面的代表。

(三)自然生态博物馆

功能置换是城市空间改造中的一项重要措施,自然生态博物馆是露天博物馆中的一种类型,水体重构是自然生态博物馆中重要的组成元素。如由金矿改造成的澳大利亚Sovernhill主题公园即将其经污染的水体重构后作为一个造景元素,意在引起人们对炼金与淘沙的回忆与该金矿在澳大利亚时的工业历史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四、结语

矿业废弃地是重工业城市中重要的城市地块、而水是城市区域的灵气之所在,在城市化发展飞速的今天,请不要忘记:废物再利用,建立节约、友好型社会的责任与义务。所以,矿业废弃地中的水体重构不仅仅是环境的再生与保护,更是城市生态系统循环体系与构建城市景观中一项重要的内容。

参考文献

[1]刘抚英.中国矿业城市工业废弃地协同再生对策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北京:清华大学,2007.

篇10

根据《渔业法》的有关规定,我市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实行禁渔区、禁渔期制度,2000年开始率先在全国实施天然水域禁渔,2003年农业部实行长江禁渔期制度后,统一每年的2月1日0时至4月30日24时对天然水域开展禁渔活动。禁渔制度的有效实施,对保护和恢复渔业资源,实现渔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为巩固天然水域禁渔成果,促进渔业资源恢复,现就我市进一步加强天然水域春季禁渔工作通知如下:

一、提高认识,强化领导

实施天然水域春季禁渔是保护和恢复渔业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和水生生物多样性、逐步修复渔业生态环境、维护广大渔民长远利益、促进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的重要政策措施,也是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建设生态文明的具体体现。各地要深化对禁渔工作的认识,克服松懈、麻痹思想,切实加强领导,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确保禁渔期工作的顺利实施。要建立领导负责制和目标管理责任制,将各项管理措施和任务落实到单位、责任到人,实现“船入港、网入库,江中无渔船、市场无河鱼”的禁渔工作目标。渔业、公安、工商等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形成合力,保证各项禁渔措施落到实处。市政府督查室等有关部门要对各地禁渔工作情况进行不定期暗访和督查。对禁渔措施不到位、工作力度不大、禁渔效果不好的单位,予以通报批评和问责,对发现严重问题的地方要限期整改,以保障正常的渔业生产秩序。

二、广泛宣传,加强监管

(一)广泛宣传。各地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主流媒体对禁渔工作进行广泛宣传,将禁渔管理宣传活动贯穿于禁渔期始终。到港、上船、进村、入户,采取召开渔民会、印发资料、书写标语等多种形式向广大基层干部和渔民群众宣传春季禁渔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普及相关法律知识,不断增强渔民群众守法意识和保护资源环境的自觉性。要结合监督检查,将禁渔工作宣传到村社、码头、船头、水产品市场,营造舆论氛围,形成共识和合力,争取渔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理解、支持和配合。

(二)加强管理。禁渔期间,禁止在河道从事采砂作业,禁止非法从事江河捕捞活动,捕捞渔船按当地渔政部门指定的地点停靠,所有网具一律封存。因资源监测和科研等需要在禁渔期从事江河捕捞的,须在市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取得特许捕捞证后,方可在指定的水域和时间内作业。建立健全禁渔应急反应机制,对违法违规现象做到早发现早处理,将违法现象消除于萌芽状态。要建立举报制度,向社会公布举报电话,接受社会各界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对举报的违法行为,要及时认真查处。

(三)严格执法。渔业、公安、工商等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依法对辖区内的水面、码头、市场、车站、餐馆等场所实施监督检查,做到江上无渔船、市场无河鱼。对重要渔业水域、交界水域要定期和不定期进行突击检查。要依法严厉打击电鱼、炸鱼、毒鱼和无证捕捞等违法行为,查处违禁捕捞和经营江河鱼类的行为。

三、落实政策,心系渔民

各区县(自治县)政府要从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站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坚持以人为本,以社会稳定的大局为重的原则,心系渔民,主动关心、深入了解禁渔期间渔民特别是专业捕捞渔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妥善解决专业渔民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按照**民发〔2005〕112号文件精神,落实专业渔民在禁渔期间的最低生活保障问题,同时要引导渔民停捕转产,广辟生产门路,拓宽就业渠道和收入渠道,维护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