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意识范文
时间:2023-12-28 17:40: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境保护意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环境保护是人类为了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自然环境,采取一系列活动,协调人类生存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保证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而全民应该树立这种意识,是一种人们对现实中自然的真实心理反映,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同一性,为环保积极献力。处理好经济与环境发展之间的关系,协调统一发展,实现生态经济效益最大化。
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目前,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面临着来自环境破坏的压力。而我国目前,平均资源的不充足,生态环境逐步恶化,生态链的脆弱,因而保护环境是一种促进社会发展,提高人口素质,改善生活水平,促进经济资源可持续发展。人类可以利用自然,改善自然资源,满足生存需要,使人类技术水平的进步和自然发展相互协调发展。
环境保护意识
据调查显示,一些在外面会随处丢垃圾,但是其中超过三分之一的人能够正确扔掉自己的日常生活垃圾。还有很多吸烟者在家时候会尽量控制烟瘾,并且调节自己吸烟的频率,但是在外面的公共场合,不能控制自己的心理,还是毫无顾虑地抽烟。保护环境,首先需要明确自己的责任。躬身亲行,面对其他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行为,我们也要敢于维权,纠正对方的过失,或者引以为戒。我们更要积极进行环境保护,用良好的姿态参与到日常生活中的环境保护。
提高环境保护意识的措施
完善宣传环境保护意识。从孩子抓起,大人做出表率,扩大教育影响力。尤其是,对于在校的幼儿园和青少年的意识形态养成,家长的榜样力量的建立。在各个学校,建立广泛的社会互动,激励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扩大社会环境保护的影响力。同时,加快专业人才的素质教育,着重培养科技环保人才,坚持立人为本。为了增强宣传范围,我们仍需要编写有关教材,发挥网络媒体的强大公信影响力,积极倡导环保行为。同样,生活中采用节俭绿色的生活方式,热爱自然、珍惜资源。
落实环境保护意识的评价。环境保护意识水平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的反映。而有效合适的评价制度可以更好的让人们对自己的行为作出衡量。目前,我国在公共环境保护方面的指标还不是很完善,很多有关评价是主观的,一些单凭印象的、模糊的概念在人们心中并不能形成一个合适的机制。所以,针对这一现状,我们要加强调研,分析其中蕴含的规律,落实完善的评价标准。
有效做好环保激励。有激励才有动力,有方向才有动力。而公民的日常行为的自我管理,强化公民的环保意识,改善目前薄弱的现状。积极践行市民平时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规范合理的奖励制度,表扬善行善举,树立榜样力量。用实际行动去感化,说服人、教育人、给人以启示。表彰奖励环保事迹突出的市民,宣传先进事迹,促使有更多的“善人善举”行为产生。同样,对于那些检举不良行为,适度奖励举报和监督不当行为的民众,进一步扩大公民的环保意识,给予那些破坏环境的行为者震慑和约束。
扩大社会参与。针对目前社会参与意识的薄弱,很多人只是把环保当作政府的责任,缺乏主人翁意识,我们应该把保护环境作为自己公民应尽的责任。为此,借鉴西方国家,积极发展民间团体和环保组织,让社会公益组织成为推动环保事业发展的中间力量,壮大环保的中坚实力,扩展发展环境保护意识的平台。
健全破坏环境行为约束措施。目前大众的自律能力还很差,因此要采取必要的约束措施,完善道德教育和社会管理的水平,自己约束和他人约束相结合实施,相互补充,协调发展,综合运用各种法律和舆论方式,进一步规范我们的日常环境保护的行为。加大惩处力度,促进环保意识的深入人心。
环境保护效益的研究
生态环境保护成果体现在方方面面。一部门获得经济利益的同时,其他相关部门就会以此为契机,是该区域的所有民众能够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促进人与自然的经济生态效益相统一。当然,物质资料是我们首先考虑到的,随着财富的不断积累和增加,生态环境的经济效益还包括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方面的影响。抓住改善人类的生存条件,从而更好提高经济持续加快发展水平。
篇2
当前,对于大多数高中生来说,我们的环境保护意识还比较淡薄,没有多少保护环境的热情,同时对如何保护环境的认识也较为缺乏,主要表现为:①同学们大都对环境保护没有多少兴趣,保护环境的行为相对比较滞后;②不少同学缺少关于保护环境的知识,对如何保护环境的态度也不明确,环境保护的认识水平需要进一步的加强;③当前我们接受环境教育的渠道较为单一,基本来自于家庭和学校,而这样的教育缺少一定的实践,其枯燥的讲授方式也容易让我们的兴趣全无。因此相关部门要加大关于社会环境教育的力度,开展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寓教于乐,让我们高中生在实践中感悟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从而树立其环境保护意识;同时,学校与社会组织也可以建立健全有关对环境保护行为的激励机制,鼓励高中生们积极投身于环境保护当中,从日常的小事做起,引导我们从小就树立起环境保护意识。
2高中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产生的重要意义
高中生们自身的环保意识以及实际行动将会对我们的环境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高中生是国家和社会的未来,如果我们在上学期间拥有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那么等我们长大在步入社会之后就会切切实实的对环境是否能够可持续发展产生影响,因此当前,相关单位务必要提高对高中生环境保护意识的认识程度,加大投入力度,促使同学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从人;同时,相关部门也要确保学生们具备一定的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技能,思想与实践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从而使得我们环境保护的意识得以增长。
3高中学生提高自身环境保护意识的措施与方式
3.1高中生们应该积极行动起来,为自己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
绿色健康的学习环境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也是关于环境保护教育的鲜明素材。当高中生们身处在这样的环境当中,我们就会在休息、活动、学习时,充分的感受到美好环境带给自己的愉悦,从而发自内心的产生对保护环境的情感倾向。环境对于高中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它不会立刻转化为学生的行动,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将会制约学生们以后的行为。因此,高中生们应该提高自我环境保护意识,自身积极行动起来,为我们自己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
3.2高中生们可以经常参加关于如何保护环境的教育实践活动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学校和老师们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已经让学生们充分的产生了这样的认识。为此,高中生们可以有效的利用学校里的优质资源,和同学们联合起来,集中统一的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的同时,实践将会让我们深刻的认识到,当前我国环境保护的严峻形势,从而从思想认识上更加牢固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3.2.1高中生们要尽快锻炼出一个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
一些高中生们由于自我年龄较小且没有独立生活经验,因此其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关于自身的环境卫生意识也比较薄弱,尤其是一些住宿生更是如此。对待这种情况,做的较好的同学可以对他们进行帮助,使他们尽快的锻炼出一个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
3.2.2高中生要增强自我辨别能力,不断提高自身认识
抓住时机,指的是当前进入全球化时代以来,随着互联网等高精尖技术的推广,我们周围充斥着许多的不文明现象,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困扰感染了我们,对此,我们应该立足于课堂,立足于钚保,增强自我辨别能力,对不文明、不环保的现象说不,不断的提高自我环境保护意识。
3.2.3高中生们要积极的投身于各种课外实践活动中去
在曰常学习中,学校会经常开展一些关于保护环境的课外实践活动,比如针对空气污染的现象,老师们会带领我们深入到一些化工厂等厂房附近,让我们深刻了解到空气污染的现状及其危害性;在课外活动中,学校倡导同学们自我编排话剧、小品的形式并让学生们角色扮演,让我们懂得了千净的饮用水,纯洁的空气对我们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此外,学校还设置了一些辩论赛和话题活动,让高中生们自己搜集资料,然后一一辩论,在辩论中了解环境污染的危害和环境保护的紧迫。对此,我们高中生们应该积极回应,积极参与,切实投入到环境保护的实践当中去。
3.2.4高中生们要号召周围的同学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水是万物之母正是由于水的存在,地球才生机勒勃。有水的地方,万物才能生存。高中生们要号召周围的同学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入手,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真正做到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与此同时,高中生们可以自我设置一定的场景,利用机会让自己体会到没有水的滋味,这样一来,就会使们真切的感受到水的重要性以及对我们的珍贵。此外,高中生们也要加强对水知识的探索,让自己认识到可以一水多用,从而更好的保护水资源。
3.3高中生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巧用丢弃物,变废为宝
在老师的动员下,高中生们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绿色教育实践活动,培养自己养成变废为宝的节约理念以及相应的动手创新能力。具体到日常活动中,我们可以和同学们一起利用那些没有毒害_的纸盒、塑料杯、纸板、散布等废物,将它们分类整合,制作成游戏物品,使自己在游戏当中懂得节约,懂得循环理念,培养了自身保护环境的情感和行为。值得注意的是,对于这.些废物的选取,高中生们事前要做好一定的查阅工作,对废物要把好关,在将环保节能循环理念灌输到自身脑海的同时,增强自我的甄别能力。
3.4高中生们要在所住社区、学校积极宣传,号召周围人群加入到环境保护当中来
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高中生作为时代的接班人,应该认识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对此,高中生们可以在所居住的社区,学校大力宣传环保思想、可持续发展理念,增设宣传栏、黑板报和文化窗,对相关坏境保护进行大力宣传。众所周知,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国家发展的道路上,走了一条牺牲环境的道路,虽然这些国家的经济实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但是乡村、河流等受到了极大的污染,高中生们作为我们国家未来的接班人,作为未来国家的主人,我们要深刻的认识到,自身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重要性,这会让我们在未来的成长道路上,可以更好的认识到环境保护,更好的投入到荪境保护当中去。总之,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历史上走了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后起国家,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发展经济的同时绝对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环境是我们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的安身立命之本,没有一个良好的环境,一切都是空谈,因此,我们高中生应该加强自我环境保护意识,积极投身于环境保护事业的实践当中。
4结语
保护环境,爱护环境,从小做起,从自我做起。高中生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我们应该从小就树立起一个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积极投身于一些环境公益活动当中去,加大对周围人群的宣传力度,在生活中将这些理念深切落实,把自身所在的环境爱护好,保护好。提高环境保护认识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高中生的历史使命与责任,我们要一起为保护人类生存的唯一地球环境而努力。
篇3
1.1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
传统农业重视的是要利用自然的生产力并且要提高生物转化的效率,而生态农业正是传承了这两个优点,并在这基础上增加了利用科学技术的效果,将现代农业建设成为了基于酶工程、发酵工程、基因工程、细胞工程以及实现了高度机械化与自动化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
1.2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两个良性循环
农业能够在保持为社会提供高质、高量的产品的同时,又能够保持住最佳平衡状态的农业生态。农业环境保护是通过科学的农业管理,来保护和合理利用农业自然环境和农业自然资源,保护大气、水体、土壤等公益环境,实现农业自然环境和农业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维护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防止环境污染。
2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2.1合理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
优化调整产业结构,退耕还林还草、退田还湖还湿地,并且将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盐渍化的恶性发展趋势严格控制,努力实现中国自然资源环境与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大力造林护林,改造农业自然环境,森林是陆地表面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改造自然、保证农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增加植被,实行集约化经营,使农村生态环境朝着良性循环方向发展。
2.2应用农业技术,改造农业土壤环境
首先要在田地与水系统适当隔离,如设置一定宽度的植被缓冲带,要在田地景观中增加湿地所占的比例,还在地形改变的过渡带设置一定宽度的树墙或水沟等设施。还可利用农地的立体空间实行轮作、套种等方式,这样也能够一定程度上控制对地下水系统的污染。
2.3要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发展农业生产
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减少化肥、农药用量,发展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实现资源的多级利用,使农业生产逐步走上生态平衡、生态良性循环的道路。
2.4应采取多种措施
防止工业及其他行业污染对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特别要减少“三废”的排放。要将农业环境保护与农村小城镇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实行种养一条龙,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提高经济效益,改善农村居住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2.5重视科技创新
让科学技术支持保护着农业生态环境的进步,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不断提出新理论,研究新型科技。
3发展生态农业的措施
3.1依靠新兴能源
沼气能源结合养殖与种植业,将禽畜所、沼气池、排泄处还有阳光温室等在封闭的条件下结合一体化。这十分有利于充分合理、多层次利用生物能资源、加速能流与物流运转、保护林草植被和自然环境、改善农业环卫情况。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使化学农药和肥料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减少,提高农作物、食品的质量并且保障食品安全。
3.2治理有害生物
治理有害生物即是利用天然因素,保持有害生物天敌的数量是增强和保持自然控制的方法。在每年农业生产时,粮食的产量常常因为杂草、病虫害等而造成大量损失,平均要达到25%左右。直到现在,要预防、治疗这些病虫害更多的还是利用化学农药,而大量的化学农药在农业生产中使用,是造成环境污染、禽畜中毒、天敌灭亡的重要原因,而且农药过量还会增加这些农业有害物的抗药性,使得来年病虫害更会来势汹汹。只有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实用方法才会将杂草、害虫等有效控制住,减少经济损失。
3.3合理发展养殖业及污水的灌溉管理
只有科学、合理地规划控制养殖业的规模,成立生态养殖农场,走可持续农业发展的道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养殖业污染问题。污水灌溉问题与农业、水利、城建和环保等多个部门息息相关,所以,眼前最重要的是第一时间建立治理污水灌溉的机构组织,尤其是农业、水利部门要加强水质的监测指标与手段,提倡利用灌溉污水预处理技术。
3.4利用天然生态优势,提高农作物品质
篇4
关键词:化学教学 渗透 环保意识 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1-0259-01
由于化学是以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应用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改造原有物质和制造新物质就成了化学的主要内容。只有化学才能够担负起既满足人类物质生活不断提高,又防止环境问题的产生和恶化的要求,从而导致了绿色化学的提出和内涵的持续发展。绿色化创导物质的生产和消费当与人类社会持续所需的物质环境想适应。它的提出,进一步证明了化学与人类社会生活、环境保护密不可分的关系。为此,必须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意识教育。
一、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意识教育的重要性
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在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我国广大农村这块净土带来了新的环境污染和劳动保护问题.“八五”期间报道,当时我国大气污染程度已相当于世界发达国家50~60年代污染最严重时期,每年的排尘量为2300万吨,年排放SO2量达14610万吨.到本世纪末,燃烧煤和机动车辆排放出的废气将对大气造成更为严重的污染.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若不加强环境管理,让不断增加的工业“三废”继续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就会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济发展造成严重的后果。所以对全民族进行环境、生态知识的宣传教育是不可缺少的,务必从中学教育抓起。
二、结合化学教学对学生渗透环境保护意识教育
1.通过课堂教育把环境保护作为小公民自觉行动
环境化学重要内容之一,是研究化学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变化规律,即在原子、分子的水平上用物理化学等方法去研究环境中化学污染物的来源、迁移、转化过程中的化学行为,以及反应机制、积累和归宿等。由于我国公民环境意识较差,这和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是不相适应的。要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使保护环境成为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首先就要从学生做起,从课堂做起.当学生在做制取Cl2,NO2,H2S等有毒气体实验时,应强调学生注意对制取气体装置气密性的检查、化学药品用量的适当(尽量采用微量,只要达到实验效果明显即可)、以及设计吸收尾气的装置等。实验完毕,还应将废液集中倒入废液缸中,可回收的尽量回收,以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2.通过实验开展环境化学知识教育
中学教育目的之一,就是为社会造就合格的后备劳动者.中学化学教育对环境科学的学习将起着启蒙作用,应很好地利用这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环保知识.中学实验室的污染源多,国家提出居民区大气中的有毒物质有21种,中学化学实验室里就有14种。例如,制取溴苯实验过程中逸出的臭味是溴蒸气,它既污染了教室环境又严重地影响了师生的身体健康.针对这一问题,利用所学知识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找出原因是制取溴苯的装置不够严密,因此在反应过程中逸出的Br2通过长玻璃管时不可能完全被冷凝成液体,因而会从导管口逸出.要避免实验中Br2的逸出,就应设法改进实验装置,使整个涉及Br2的反应过程在一个密闭系统内进行,即将反应安排在“Y”形管内进行.在反应装置和HBr气体的吸收装置间串联一个洗气瓶,内装四氯化碳以吸收气体中的Br2。
三、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对学习环境保护的认识
1.从人类与大自然的协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新的《化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十分注意联系实际,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以及这些知识和技能在工农业生产、第三产业、科学技术和日常生活的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联系实际的教学内容应有所增加,可以充实包括环境保护、新内容、新能源、海洋、卫生保舰食品等方面内容,但应限于有关的化学基础知识范围之内”。可见,环境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原理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并应着重于理论联系实际和基础知识面的扩展上。要以地球化学知识为基储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为线索,讲授空气、水体、土壤、森林、植物与人类的关系,展示好的生态小环境和污染严重区的对比,简明介绍当今世界关注的环境问题,以讲座、竞赛等形式让学生提高认识,使学生深切地感到环境化学就在自己身边。
2.针对温室效应引导学生分析此类生态问题
运用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引导分析“温室效应”,使他们了解到由于大气层CO2浓度逐年上升,太阳能辐射的一部分――地球红外辐射热不能透过大气层,因而造成“温室效应”,使地球表面升温、冰川溶化,直接影响着现代文明社会发展的情况。以提高对控制“温室效应”等生态问题的认识。还应让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得出人类必须控制战争和固体废物燃烧、大力发展森林等结论,以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
3.结合现有法律法规的宣传加深学生对环保意义的认识
组织学生参加环保法律法规的宣传,利用5月12日植树节、5月31日世界无烟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等纪念日,取得当地环保、水保、森保等部门的支持,让学生们在宣传中了解我国有关这方面的规定和常识,以提高学生在环境管理环境文化方面的认识。
4.结合第二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5
关键词:生物课堂 环境保护
由于人类关注短期效益地过度开发,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当今世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如何从容的应对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教育新形势,在生物课堂中贯彻环境教育呢?我想,我们可以从生物课堂教学入手。在中学《生物课程标准》中,已经明确地提出了要使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好教材中与环境保护相关的交叉点,努力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做法和体会。
一、紧扣教材,联系实际
新的生物教材一改以往繁、难、偏、旧的面孔,它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分别串起了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与环境、动物的运动与行为、生物圈中的人、健康的生活等十个单元内容。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环境保护的内容穿插于各个单元环节中,为我们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提供了全面的参考。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一章,站在生物圈的高度,把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最大生态系统——生物圈作为整体考虑。从标题我们就可以看出,本章的教学要注重情感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对生物圈这个所有生物的家的感情。因此,本章正是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良好材料。在教学时,学生通过观看干旱使粮食减产的照片、土地荒漠化的照片、在沙地上栽种植物、防风固沙的照片,增强了节水意识,知道了绿色植被可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增强了保护植物、保护环境的意识。在分析“随食物链的传递,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积累越多”时,教师尤其要强调人类如果排放有毒物质进入生态系统,有毒物质就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危害生态系统中的许多生物,最终威胁人类自身,从而提醒学生注意环境保护。
每个人只有从身边小事做起,齐心协力,才能保护好所有生物的“家”。《爱护植被,绿化祖国》一章,介绍了我国植被的类型以及面临的问题,通过观看视频,学生对我国植被减少、土地沙漠化的认识更加深刻。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查阅相关资料,调查河南植被状况或开展设计绿化校园的活动以增强学生爱护植物、保护环境的情感。
二、开展活动,积极参与
生物教学中,我们不必拘泥于课堂单纯的教师讲授、学生听记模式,还可以通过开展相关活动,一方面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能力素养。
首先,我们可以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动脑、动手。生物教学内容中设计了不少活动可在课堂开展,如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活动,可以让学生当堂测试讲台前以及教室中间和后面的尘埃粒子数量,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讲台前尘埃状况,并认识到教师的职业病——咽喉炎与粉尘的密切关系,从而清醒的认识到大气污染物排放的危害所在。
其次,我们可以让学生在课下以小组为单位,搜集身边破坏环境的例子,分析原因和危害以及采取哪些措施可以避免破坏环境。在学生认识提高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拟订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计划,并鼓励学生积极行动起来,积极参与到保护生态环境的行列中。这样就增强了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再次,在每学期结束时,可以布置一些社会调查实践活动,然后让学生在开学时的课上进行表达交流。如《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可以让学生在家培养细菌、真菌,清楚了解细菌、真菌的有利和有害方面。也可以对居民生活用水量、农村土地利用与废弃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或者对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拒绝使用一次性快餐盒的人群进行调查等等,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深层探讨,落实行动
生物教学中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应该落实到学生主体上,使学生不仅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峻性和迫切性,更进一步增强自身责任感,认识到唯有以实际行动去保护环境,环境问题才不会影响到我们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我们应该让学生带着一双关注环境的眼睛,在网络、报刊、新闻媒体上收集与环境有关的资料,用敏锐的视觉捕捉信息,并进行分类整理,明确认识到环境问题的现实情况。如藏羚羊的灭绝、癌症患者越来越多等现象,探寻深层次的原因或症结所在,从而认识到社会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程度和态度,以及环境对社会的影响程度。我们还应该引导学生对环境问题提出合理可行的建议,一方面是为了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使学生迫切感受到自己这一代人所肩负的重任;同时也是为了让学生倡导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把环境保护的意识落实到具体行动上,如不抽一根烟、节约每一滴水、爱护花草、珍爱小鸟的生命等等,从而使得环境保护的意识如空气一般充满他们身边的空间。
篇6
【关键词】化学;教学;环境保护
水污染,空气污染和土壤污染,是当今世界三大污染。防治污染问题,是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当今世界各国都面临着这一环境问题。环境的污染,治理和保护已列入我国的基本国策。它关系到我们人类的生存,关系到国计民生。而化学学科与环境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渗透的内容很多。中学化学教师要在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的同时,将环境保护的知识渗透在教学之中,这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活跃了教学气氛,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培养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因此,寓环境教育于化学教学之中,是广大化学教师应努力探索与实践的课题。也是我们广大化学教师应该身体力行的工作。
我在化学课上具体作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中学化学课本中,首先从生活出发介绍了氧气,氢气,二氧化碳,水等。氧气,二氧化碳,水,学生再熟悉不过了,所有生物每天呼吸,呼进的是氧气,呼出的是二氧化碳。我们生活的就是一个水球,而生物离开了水的滋润可以说是片刻也不能生存。所以在讲 “碳和碳的化合物” 这一节时,我特别强调:碳燃烧,氧气充足生成二氧化碳,氧气不充足生成一氧化碳 (即煤气)。煤气中毒是冬季取暖一大注意问题,学生在生活中应注意通风,使碳充分燃烧。但二氧化碳又是主要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形成因素有:含碳燃料(如石油,煤)的燃烧,生物的呼吸,有机物的氧化、分解,工业生产中废气的任意排放。这些古来有之,只是随着工业的发展有些加剧。而导演悲剧的是森林的大面积毁坏,绿色植物的减少,破坏了人与自然界及生态系统之间的固有平衡,即光合作用。导致二氧化碳过剩并不断增加。从而引发危害:由于“温室气体”阻碍了地球上热量的扩散,使地球表面的温度升高,气温变暖,水的蒸发速度加快,大气环流紊乱,造成旱、涝等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同时,由于地表温度的升高,极地及高山的冰川开始融化,导致海平面水位上升,不久的将来一些沿海平原和三角洲将被淹没,土地减少。我们人类所能做的是种下绿色植物使大气循环达到平衡,节约能源,减少碳的燃烧,控制废气的任意排放。我在讲氧气时,没有强调呼吸作用,我特殊提到氧气的姐妹臭氧,臭氧和氧气不同,他在生物周围有害,但它主要存在于离地面25千米——50千米处的臭氧层中。这里含臭氧90%左右,当太阳辐射的光经过臭氧层时,对地球上的生命有害的紫外线大部分被吸收,从而保护了地球上生命的存在和延续。近些年的破坏使臭氧层出现“空洞”,使太阳辐射的紫外线穿过“空洞”直射到地球,从而祸及寰球生灵。近几年来人类癌症、眼科疾病并皮肤病及一些无名病症不断地发生,一些植物不明原因的枯死,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便是紫外线辐射。对臭氧层的保护,学生可以做到宣传并选择使用无氟冰箱,这是我们可以做到的。水的污染已经波及南北极冰川地带,我们可以做到的有控制农药的使用,减少工业废水的任意排放,使用无磷洗涤液等等。
总之,在每章、每节的教学时,加强对环保教育的渗透,从化学角度出发,讲明污染源的生成及危害原理,使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从原理上明白危害的原因及防护措施。通过在化学课堂上环保教育的渗透,既能对学生拓宽知识面,又能使学生认识到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加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中学课本中化学实验,多属于有毒、易燃、易爆物体的制取或性质实验。我在课上实验时,让学生细心观察实验过程,期间我不断改进实验装置,尽量避免气体外逸或者液体泄漏,以保护环境。尤其对有害尾气增加吸收或转化装置,于行动中渗透环保教育。实验中的环保知识更多,更实际。如:废液的任意倾倒直接污染水,气体的逸出会污染大气,所以我注意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在行动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
三、应用化学知识进行社会实践,强化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篇7
1通过提示性边框养培养学生的安全和环保意识
《义务教育教科书 化学 九年级》上、下册中增加了“方法导引” “提示”“注意”等提示性边框栏,起到提供科学研究方法、学习方法以及实验方法指导,提醒实验安全等作用。因此,在教学中可通过提示性边框培养学生的安全和环保意识。例如,在学生第一次接触化学实验时加入“方法导引”(上P6),指导学生在实验时应该关注、思考哪些问题;在第一次使用酸、碱时,以“注意”栏目的形式对安全注意事项进行突出强调(上P20);在演示实验、探究实验、实验活动中还加入“提示”“注意”“想一想”等内容,强调实验的操作注意事项、提示思考的安全操作等问题。
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安全和环保意识
演示实验是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最生动、最有效的直观教学,也是应用最广泛的教学手段。因此,在教学中可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安全和环保意识。例如,在演示【实验2―3】时,应强调二氧化硫有毒,有刺激性气味。从集气瓶中取出燃烧匙时,若硫尚未燃尽,应立即将燃烧匙伸入水中,以防二氧化硫扩散污染空气。在演示【实验2―1】、【实验7―1】时,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改进实验装置,以防止磷燃烧生成的五氧化二磷污染空气。在演示【实验4―5】、【实验7―4】时,应特别强调可燃性气体(氢气、甲烷)与空气或氧气混合点燃时极易发生爆炸事故。因此,在点燃可燃性气体前一定要先检验纯度。在演示【实验10―3】、【实验10―4】时,实验前要提醒学生注意安全,不要将浓硫酸沾到皮肤和衣服上;实验应在玻璃片上进行,做完实验后应将废弃物品放在玻璃片上统一处理。
3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安全和环保意识
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认识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初中化学教科书共设置了探究实验21个,在教学中可利用这些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安全和环境保护意识。例如,在让学生探究“分子运动现象”、“ 初步区分常用氮肥、磷肥和钾肥的方法”时,应再次强调嗅闻气体的正确方法,以防损伤呼吸系统。在学习“化学肥料”时,结合“讨论”“调查与研究”让学生认识到,要合理施用化肥和农药,提高它们的利用率,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在让学生探究“实验室里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灭火的原理”时,可指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废弃物(饮料瓶和小药瓶)制成简易的实验仪器,从日常生活用品中寻找可替代的化学试剂(鸡蛋壳和贝壳代替碳酸钠、食用碱代替碳酸钠等),培养学生资源利用的意识和实践能力。在让学生探究“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洗发剂和护发剂的酸碱性”时,应特别提醒学生酸、碱有强烈的腐蚀性,实验过程中不能用手接触强酸强碱。应特别强调,pH是在常温下对稀溶液的酸碱度进行测定。可让学生通过家庭中的实验探究(测定生活中一些物质的pH),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很多溶液都存在酸碱度,由此体会溶液的酸碱性对人类生活、生产及人类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
篇8
关键词:建筑施工;绿色建筑;绿色施工
中图分类号: TU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建筑施工阶段是一个重要阶段,具有周期长、资源能源消耗大、废弃物产生多等特点。在施工中,人们往往对施工现场的环境保护管理不够重视,因此要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批准的《建设施工现场环境与卫生标准》中的强制性条文,推行以减少污染物的产生量和排放量、节约能源、降低消耗为基本宗旨的“绿色施工”、“环保施工”对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绿色建筑与绿色施工
1.基本介绍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绿色施工是指工程建设中,在保证质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材、节水、节能、节地)与减少对环境负面影响的施工活动。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适用于新建、扩建与改建的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中的办公建筑、商场建筑和旅馆建筑;突出全寿命周期,含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维修、拆解及废弃物处理各过程,评价标准提出了对规划、设计与拖工阶段进行过程控制。
实际操作是按不同工程进展阶段分为“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评价处于规划设计阶段与施工阶段的住宅与公建),“绿色建筑评价标识”(评价已竣工并投人使用1年以上的住宅与公建)。
按满足一般项数和优选项数的程度,绿色建筑划分为三个等级。
在评价过程中,通过条数计数法,评出最后的等级。六大指标相对独立,不能串用。
2.绿色施工要点
(1)推广使用商品混凝土和预拌砂浆、高强钢筋和高性能混凝土,减少资源消耗。
(2)严禁无措施浇水养护混凝土,现场机具、设备、车辆冲洗用水必须设立循环用水装置。
(3)当基坑开挖抽水量大于50万m3时,应进行地下水回灌,并避免地下水被污染。
(4)临时用电优先选用节能电线和节能灯具,照明设计以满足最低照度为原则,照度不应超过最低照度的20%。
临时设施的占地面积应按用地指标所需的最低面积设计,占地面积有效利用率大于90%。
二、施工现场环境保护
建筑工程施工对环境的常见影响包括噪声、粉尘、固体废弃物、污水等。
施工现场必须建立环境保护、环境卫生管理和检查制度,并应做好检查记录。对施工现场作业人员的教育培训、考核应包括环境保护、环境卫生等有关法律、法规的内容。
在城市市区范围内从事建筑工程施工,项目必须在工程开工十五日以前向工程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管理部门申报登记。确需夜间施工的,应办理夜间施工许可证明,并公告附近社区居民。
施工现场污水排放要与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市政管理部门签署污水排放许可协议,申领《临时排水许可证》。雨水排入市政雨水管网,污水经沉淀处理后二次使用或排人市政污水管网。施工现场泥浆、污水未经处理不得直接排入城市排水设施和河流、湖泊、池塘。
施工现场设置的食堂,用餐人数在100人以上的,应设置简易有效的隔油池。
现场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应在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卫部门申报登记,分类存放。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应与所在地垃圾消纳中心签署环保协议,及时清运处置。有毒有害废弃物应运送到专门的有毒有害废弃物中心消纳。
施工现场内严禁焚烧各类废弃物,禁止将有毒有害废弃物作土方回填。
在居民和单位密集区域进行爆破、打桩等施工作业前,项目经理部除按规定报告申请批准外,还应将作业计划、影响范围、程度及有关措施等情况,向有关的居民和单位通报说明,取得协作和配合;对施工机械的噪声与振动扰民,应有相应的措施予以控制。
经过施工现场的地下管线,应由发包人在施工前通知承包人,标出位置,加以保护。
施工时发现文物、古迹、爆炸物、电缆等,应当停止施工,保护好现场,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按照有关规定处理后方可继续施工。
施工中需要停水、停电、封路而影响环境时,必须经有关部门批准,事先告示,并设有标志。
三、施工现场卫生与防疫
施工企业应加强现场的卫生与防疫工作,改善作业人员的工作环境与生活条件,防止施工过程中各类疾病的发生,保障作业人员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现场宿舍必须设置可开启式窗户,宿舍内的床铺不得超过2层,严禁使用通铺。
现场宿舍内应保证有充足的空间,室内净高不得小于2.4m,通道宽度不得小于0.9m,每间宿舍居人员不得超过16人。
四、建筑工程施工环境影响因素的识别与评价
建筑工程施工应从噪声排放、粉尘排放、有毒有害物质排放、固体废弃物处置、潜在的油品化学品泄漏、潜在的火灾爆炸和能源浪费等方面着手进行环境因素的识别。
建筑施工应根据环境影响的规模、严重程度、发生的频率、持续时间、社区关注程度和法规限定等情况对识别出的环境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评价,找出对环境有重大影响的重要环境影响因素,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进行控制,减少有害的环境影响,降低工程建设成本,提高环保效益。
五、结语
绿色环保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主题,建筑施工人员必须明确这一点,从施工产生污染的源头开始,减少和消除施工污染,实现绿色施工,坚持以人为本,保护好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造福子孙后代。
参考文献:
[1] 吴明明.浅谈施工现场环境保护措施[J]. 科技资讯. 2008(16)
篇9
【关键词】环境教育;环保意识;人类;自然;和谐
马克思说:“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历史是一门联络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综合性学科,它的研究领域,不仅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主要方面,也涉及人口、资源、环境等自然要素方面。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所设计的问题,历史兼而有之。历史的这种特殊地位,决定了它在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中应该而且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在《历史课程标准解读》也特别强调“在历史教学的内容上,必须体现时代性,把握现实世界中人类面临的最主要问题,通过历史渊源展现其历程和前途,正视人类与自然界所面临的问题和危险。”所以历史教师责无旁贷。中国历史发展中有着丰富的生态环境教育内容。教师在课程改革中通过教学革新渗透环境意识,使学生能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把科学发展观化为自觉行动。那么,在历史教学中该如何渗透环保教育呢?
一、充分挖掘教材,寻找可渗透环境教育的内容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努力挖掘教材中蕴涵的环保教育内容,特别注重挖掘教材中“隐性”的环境教育因素。拨开表象,挖掘实质,做到历史知识教学、环境知识教学和环境保护意识培养的有机统一。充分利用和发挥历史学科的人文教育功能,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中学历史教材中关于生态保护的信息是很有限的。这就要求教师以有限的信息作为切入点,适当拓展,开阔学生的视野,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在历史教材中尽管编者已从现代生态的角度重新研究和编写中国历史,并注意到生态环境的变迁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如人教社主编,2002年审查通过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中国古代史》一书中有三处地方已明确提到:《两汉时期的社会经济》一书第38页小字部分“秦汉时期,因森林破坏严重,黄河开始泛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一节,第59页“这一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两汉时过度开垦导致的环境破坏状况有所缓解”。《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一节第79页“……放火烧山,开垦山地的现象也很多,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对自然生态平衡有所影响”。在学习清朝“摊丁入亩”的影响时,学生讨论发言,教师最后总结:清朝实行“摊丁入亩”后,导致了人口的迅速增长,形成后来我国人口膨胀的庞大基数;为养活更多的人口,政府和民间大规模地开垦土地、围湖造田、造成森林大面积消失,草原退化,水土流失严重,土壤的盐碱化和沙漠化加剧,导致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二、以环境毁坏的著名史实为训,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人类活动离不开自然环境,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自然环境,进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强化环境就是资源、资本,破环环境就是破环生产力。在学习中国古代史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教科书有关地图上黄河名称的变化情况,学生很容易得出:唐朝以前的黄河叫河水,唐以后开始叫黄河。黄河名称的变化不是偶然的,先秦以前黄河水是清澈的,黄河中上游地区森林茂密、植被完好、水草丰美,黄河中游地区曾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和汉唐中国经济中心的所在地,后来随着人为的过度垦殖,滥伐森林,水土流失加重,土地日趋贫瘠,气候日趋干燥,自然灾害频繁,泥沙日益增多,河水变浑,至隋唐时期改名为黄河。宋元以后黄河中游已完全失去经济中心的地位。中游的黄土地成为贫瘠地区的象征。事实上,生态环境变迁对中国历史发展影响是十分深远,也是十分明显的。历史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南移除了一些社会因素外,与历史气候变迁和生态环境恶化关系密切。我国北方中纬度地区在历史时期气候变化总趋势是日益干冷,这便造成我国北方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由北退缩,干旱区和半干旱区向南扩展,农牧业区线南移,进而使适合农作物生长的时期退缩,熟制减少,同时还造成自然灾害的频率增高,生态环境恶化,水源减少,水利工程功效衰落,粮食亩产量下降。这些原因连同其他的一些社会原因是造成北方经济衰退,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而生态环境变坏伴着战乱不已,社会大动荡,唐代号称“天府”的关中平原要靠东南接济粮食。以后定都北方的王朝,主要仰赖于漕运江浙和四川的粮食来维系北方生计及国家政权,中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了。从古到今的环境问题,给予我们深刻的教训,也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可资借鉴的经验,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再造一个美好山河的艰巨任务。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应充分重视历史与现实的结合,达到以史鉴今的目的。适当补充古人对环境问题的一些认识和有益的做法,以及留给我们的启迪,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要看到古代农业开发的短期时效,也要看到它长远的消极影响;要看到人口增殖的积极作用,也要看到的人口过度膨胀的消极后果;要看到古建筑辉煌的一面,也要看到它是以森林的消耗为代价的。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其环保意识,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之,从某种角度上说,人类历史就是战胜自然、征服自然的过程。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用科学发展观来推动社会生活,是当今社会的首要任务。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是十分必要和可行的。实践证明,通过这些活动,培养他们热爱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操,而且也可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历史教师在学生进行环保意识渗透中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世纪大讲堂》第2辑:葛剑雄.历史地理学能为未来做什么[M].辽宁出版社,2002.
[2]蓝为.历史教学应强化生态意识[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2,(12).
[3]余伟民.历史教育展望[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李永铭编著.百年灾难纪实[M].长江文艺出版,2002.
篇10
为进一步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生态的关系,牢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促进我镇的生态文明建设,现对2012年全镇环境保护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加强环境监督,实施规范管理,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决策依据,有效控制和治理环境污染,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手段,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二、奋斗目标
认真贯彻环保优先的方针,以建设生态文明为目标,以改善环境质量为前提,以保护群众健康、保障环境安全为根本出发点,进一步推进循环经济,加强污染控制,加大治理力度,为促进全镇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建设更高标准的小康社会作出贡献。
三、主要措施
(一)强化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领导
建立“支部书记亲自抓”的领导体制,切实把环境保护工作摆上议事日程。各村(居)、各责任部门以生态市创建为载体,形成上下对应、职责分明、相互协调的创建组织网络,做到环保工作与经济工作同步规划、同步落实,切实推进全镇的生态文明建设。
(二)继续抓好污染减排工作
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坚持节能降耗,治污减排,坚决淘汰污染严重的项目和企业,着力推进新老污染源治理。逐步建立“排污者付费、治污者收益”的利益机制,调动全镇企业治污减排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清洁生产,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三)着力抓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加快建立有效的垃圾收集清运、处理机制。不断完善“户集中、组保洁、村收集、镇运转、市处理”的垃圾收集处理模式,在人员集居区配备足够的垃圾箱,确保生活聚集区无暴露垃圾;继续推进农田林网改造,河道疏浚和农村改厕工程;抓好秸秆禁烧,促进秸秆综合利用;强化水环境综合整治,保证水系畅通,做到水面无恶性水生植物,岸坡清洁无暴露垃圾、平整无坍塌,达到“水清、面洁、坡绿、线畅”的要求。
(四)严格在建项目的环境管理
在进一步推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同时,严格项目审批和“三同时”制度,确保项目预审率、环评审批率、“三同时”执行率均达到100%。
(五)加强污染源监督和控制
认真做好全镇危险废弃物管理、放射源管理工作以及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工作。集中整顿,淘汰不合格不达标企业,力争全镇所有企业达到环保标准。进一步完善环保创新机制,提高农药化肥利用效率,减轻农业面源污染和土壤污染。
(六)认真做好环境宣传教育工作
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开展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活动,针对群众关心的环保热点、难点问题做好宣传工作,并做好环境科学知识的普及教育。积极推荐、评定一批“环境友好企业”,完成“绿色学校”、“绿色村(居)”的创建任务,把公众和新闻媒体参与环境监督作为环保工作的重要手段,开展好环境宣教系列活动。
(七)建立健全环境突发事件应急机制
主动参与全镇环境保护系统的安全生产管理,对全镇重特大环境污染事故、突发性事件、有毒化学品事故、辐射环境等事故应防范在先,做好应急监测和处置工作,坚决杜绝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八)实行环保工作一票否决制度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环境污染整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