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管理专业就业方向范文

时间:2023-12-28 17:40: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信息管理专业就业方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信息管理专业就业方向

篇1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信息管理;安全;策略研究

前言

计算机网络信息管理及其安全需要从信息管理和两方面进行研究,其中计算机网络信息管理和传统意义上所讲的网络管理与信息管理有所不同,网络信息管理所涉及的主要内容是网络信息和服务,而这些管理内容的实现在以前常用的OSI管理框架和其他有关的专业管理文档中并没有明确的要求。而网络信息安全也涉及到访问控制安全、传输控制安全、安全监测等许多方面的内容,要想保证整个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性,必须要有许多的技术的支持才能够做到。所以计算机网络信息管理和安全问题对于计算机网络来说都是比较重要的内容,需要引起人们的高度的重视和注意。

1.网络信息管理的内容

计算机的网络信息管理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四大类:第一类是包括了各种IP地址、域名和自治系统号的基础运行信息。第二类是是指提供各种各样的网络信息服务的服务器相关信息的服务器信息,服务器信息包括了服务器的配置情况、信息服务和访问情况、负载均衡、信息服务的完整性和可用性等。

第三类则是包括了计算机网络用户的姓名、身份标识、部门、职位、职责权限和电子邮件等信息的用户信息,它在安全访问控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现如今,许多服务器通过引入Push这一技术,采用直接将用户关心的信息传达给用户,使得用户管理同信息资源管理也有关。

第四类是指为网络信息服务提供的信息资源的网络信息资源。信息、信息过滤、索引和导航的形成等都包含在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之中。在实际的运行和操作的环境中,信息在服务器上的分布是非线性和分散的,信息是分布式的和异步进行的,所以当务之急就是有序地进行信息以的安全,防止信息的不合理泄露和不良信息的引入,避免造成各种不良的后果。

2.网络信息管理的有关安全问题

2.1网络信息管理中的安全指标

保密性,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指标首要是体现在保密性上,它能够允许经过授权的终端操作用户在加密技术的支持之下筛选掉未经过授权用户的访问请求,这是通过终端操作用户对计算机网络信息数据进行访问以及利用做到的。

完整性,各种非法的信息一旦试图进入计算机的网络系统,该系统会立即做出反映和保护措施,它能够有效防治各种各样的信息的进入,将其阻挡在外,并且还能够确保计算机网络系统中所储存数据的完整无缺。

可用性,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的设计环节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中信息资源的可用性主要就是通过它来具体体现的,通过信息系统的设计环节,能够确保计算机网络系统当中的各类信息资源一旦遭受到攻击,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及时恢复正常的运行状态。

授权性,用户在计算机网络系统当中的权限是和网络信息管理中的授权性有着直接的关系的,判断用户是否能够进入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并且还能够有资格对相关的信息进行访问与操作,这就需要授权性来进行这项活动。一般的情况下,计算机网络系统授权的合理性与正确性主要就是通过访问控制列表或是策略标签的形式来确保和实现的。

认证性,实体性认证与数据源认证这两种计算机网络信息的认证方式能够较好的确保权限提供与权限所有者为同一用户,而且,在当前技术条件支持下,这两种方式是现今使用较为普遍的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的认证方式,。

抗抵赖性,通常来说,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中的抗抵赖包括了保护接受方利益,证明发送方身份,发送时间和发送内容的起源抗抵赖以及保护发送方利益,证明接受方身份,接受时间和接受内容的传递抗抵赖。指在整个网络信息通信过程结束之后,任何计算机网络信息通信方都没有办法否认自身参与到该通信过程的这一真实的情况,同时这一真实性还可以很好的通过在通信过程完成后通信者完全不能否认对通信过程的参与得到体现。

2.2网络信息管理中的两类安全问题

针对保密性、授权、认证和不可否认的信息访问控制以及针对网络信息系统管理的完整性和可用性的信息安全监测,它们是网络信息管理中的两大类安全问题。必须明确地认识到,进行网络信息的访问控制是网络信息安全管理的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使用者和资源拥有者这两个方面对与访问控制都有着很大的需求。对于安全控制而言,它主要涉及到了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的用户的个人信息以及相关的信息。网络的易攻击性和脆弱性使得我们有必要对信息安全进行监测,如若一旦发现被攻击的现象,要及时的报警,同时对于一些被破坏的关键数据要及时进行修复,保证数据的安全可靠性。

3.针对安全问题的策略研究

3.1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安全防护策略分析

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工作在当前技术条件支持之下,可以分为基于规则与基于角色这两种,这两大类型主要是针对访问控制进行的安全防护策略来进行分类的。 根据不同的电脑数据接口以及光驱的接口,这两种类型各有所取之处,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对于封闭式的电脑USB及光驱接口来说,显得更为实用可取。终端操作用户在这一防护策略支持之下,在接受角色的同时也有了对相应的权限的控制和操作的权利。将权限与角色两者很好的结合起来,使其能够共同发挥作用是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的一个核心思想,简化安全管理的复杂度可以通过被赋予某种角色的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的用户拥有了相应的权限,可以进行一些相应的权限操作和使用。在基于角色这一安全防护策略中,用户是因为他们所承担的责任以及具备的能力的不同从而会被赋予相应的不同角色,用户角色的权限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职责改变而变化,甚至如果用户的并没有尽到应尽的责任,他们的权限也可以被取消或者是替代。

3.2基于证书的访问控制安全防护策略

就A部门现有的计算机网络系统结构来说,各个楼层如果想要获得独立的应用的交换机会,主线在其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因为它必须通过计算机的主线连接到核心的交换机当中,而这一核心交换机是在计算机信息中心机房当中的。选用合格可靠地证书来更好的保证整个计算机网络信息管理的访问控制安全防护是非常之必要的,而现今的环境下,PKI机制环境下所颁布的X.509证书是当前的较佳的一个选择。一旦用户提交了证书,计算机网络系统当中的访问控制系统会对相关信息进行读取、提交和查询,从而定义访问权限。也就是说,访问控制系统在这一访问的过程当中,能够基于用户所提交的证书判定具备访问该资源的权限的条件,那么访问控制系统资源的权限定义范围之内能够及时下达指令,允许那些合格的证书提供用户对该资源进行相关的访问。

4.结语

现代科学技术在蓬勃的发展,日新月异的变化让我们不得不感叹世界的前进步伐之快,随着现代经济社会建设日益加快的发展脚步,人们对新时代的计算机网络及其系统技术的应用提出了更为全面与系统的发展要求,这是社会群众持续增长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然发展结果。当今的计算机技术在不断的创新不断地突破,正在朝着多元化以及系统化方向不断发展的计算机网络信息管理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网络对经济的发展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但是与此同时,这其中需要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的是在这一发展的过程中所产生的较为突出的信息管理的安全问题,总是有一些不安全的因素存在网络系统之中。正常的网络运行和信息服务对于已经网络化的社会和企业是极为重要的,因为其失效将会带来沉重的后果,因此解决好网络信息管理的安全性、易操作性、易管理性等一系列问题,必将深入地推动网络应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杜君.网络信息管理及其安全[J].太原科技.2009(10)

篇2

【关键词】高等教育;经济信息管理;课程体系;人才培养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正式宣布,人民币2016年10月1日起将被正式纳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由此标志着我国与世界的接轨更加紧密,因此相对于国内人才的需求,要求高职院校要培养更多的经济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经济专业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求高职院校要明确教学目标,而且还要清晰认识到当前高职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经济信息管理人员应该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社会使用能力作为重中之重,着重学生的基础能力。如果学校不能够在此形势下很好地处理社会需求与专业设置的关系,提高学生对社会的适应度,该专业毕业生将不能够高比例顺利就业或是找到满意的工作,那么,本专业在社会的影响力将会逐步下降。这就需要人们全方位对该专业进行探究。

一、国内外经济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现状

我国图书情报队伍建设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情报队伍建设的质量越来越高,而且在某些领域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据有关文献资料,我国目前从事图书管理工作的人员共计22万左右,其中7万人从事情报工作。自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以来,我国图书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以从事图书情报工作人员的学历为例,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具有专科学历的人员就非常少,而目前具有高等学历的人员非常多,基本上实现了专业以上学历的人员队伍结构。而且这些人员普遍都接受了专业的知识培训,因此从总体来看,我国情报人员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素质上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立足于我国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科技情报人员的综合素质还是表现出了很多的缺陷,以下数据就充分说明了该点问题:从事科技情报人员在科技人员中所占的比例非常少,还不足1%,同时从事科技情报的人员在年龄上也存在断层的问题。在信息管理人才推动要求下,欧美等国家都建立了完善的信息管理人员教育体系,比如美国就建立了多层次的信息管理专业教育,满足了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考虑,有效地为社会提供了专业化的人才。另外其它院校也都设置了关于信息管理的专业,并且开展了信息管理系统课程。

二、经济信息管理专业就业问题分析

(一)就业概况及困难情况。通过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2012届经济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情况分析了解到,大多数的学生选择的就业方向是行政,约占13%;管理约占4%;销售约占2%,学生91人,目前就业的只有21人。就业的21人中,行政方向的有12人,管理方向有4人,销售方向有2人,其他的有3人。从2013届经济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情况分析了解到,大多数的学生选择的就业方向还是行政,约占26%;管理约占8%;销售约占4%,学生95人,目前就业的只有43人。就业的43人中,行政方向的有30人,管理方向有5人,销售方向有5人,其他的有3人。从这两届就业生人数上看,经济信息管理专业就业还是存在一定的困难性。

(二)就业困难的基本成因分析。

1.社会方面。大学生属于市场产品,大学生就业属于产品消费过程,因此在市场自由化的环境背景下,大学生能否就业的重要标准就是其是否能够满足市场的认可,评价大学生的就业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用人单位对大学生是否存在需求的意愿,也就是用人单位是否有适合大学生的工作岗位;二是大学生是否具有用人单位要求的素质,也就是大学生的个人能力要满足用人单位的岗位。基于经济学角度分析,只有满足以上两点之后,才能实现大学生与市场的双向择业,如果其中存在任何一个环节的问题都会导致大学生就业不成功。

2.学生方面。学生是社会就业因素的主导,通过对本院系学生的实际调查问卷发现,很多学生对于自己以后的就业岗位非常迷茫,尤其是在校期间的学生不知道自己应该学习哪些知识。结合实际问卷调查结果,大多数的经济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首先会选择会计岗位,他们认为自己的学习目的就是学习会计专业知识,由此可见学生的专业定位不明确。

3.教学方面。教师在授课时,没有将各个专业学生应掌握的知识区分开来。同样的课程对不同专业的学生的知识掌握内容是不一的,不同学生对同一门课程的学习能力是不一的,教师授课过程中,对学生的专业引导少之又少。

三、经济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式分析

(一)教学模式分析。所学的主干课程有初级会计实务、经济学原理、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库应用、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网络应用、企业资源计划(ERP)、业务流程管理与重组、市场营销。教学模式所要达到的素质就是培养学生的分析与处理能力、产品营销与策划能力、财务核算与管理能力。

(二)必须掌握的统计学理论与方法。

1.统计学是经济专业的基础科学知识。统计学说的通俗点就是让学生懂得如何运用专业知识对相关的数据进行总结与分析的方法。基于当前经济的发展,经济环境越来越复杂,因此经济管理专业岗位对相关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经济管理知识,还要懂得如何进行绿色GDP核算等,以此适应互联网+战略。当然作为学生而言,需要不断地丰富与拓展自己的专业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够不断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2.掌握市场调查技术特别是抽样调查技术。经济信息管理专业就是要通过自身的技能对社会中出现的各种信息技术进行调查与分析,因此作为专业学生要掌握必要的抽样调查技术,能够根据抽样调查掌握全社会科技水平,总结出高质量的数据,从而为社会发展提供数据支持。

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信息管理专业最根本的任务就是根据抽样调查的结果,找出事物发展的规律,而概率论就是通过对数据的研究而发现其中规律的学科,因此作为专业的学生要重点学习该知识,能够熟练地应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知识,以此提高自身的数据推理与加工能力。

4.掌握统计分析应用软件。为了配合多元统计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等数理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信息专业学生还应熟练掌握SPSS、SAS、MINTAB、STATISTICA、TSP和马克威等专业统计分析软件的使用。例如SPSS统计分析软件,此种软件是我们经常会用到的软件,尤其是该软件包括了很多方法,具备强大的全方位的统计分析功能,为各种研究提供了相应的统计学方法,因此需要重点学习。

四、对经济信息管理专业教学模式的建议

(一)结合普通高校办学特色,确定专业培养目标。该专业的开设时间短,但高校培养人才的总体目标应该与教育部下达的专业总体目标一致,致力于培养技术型人才。

(二)加强校企联合培养的创新教学模式。人才培养的起点在高校,人才的使用在企业。目前本校经济信息管理专业与扬海科技合作,以进行在校培训方式对大三学生进行培训,但力度需加大,应从大一开始让学生接触这种培养方式。

(三)提高学生对该专业的认识度。大多数学生对该专业的了解不够,可适当请些名师教授开设该专业的讲座,让学生充分了解该专业。

篇3

 

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就业情况现状

 

当下社会,毕业生与市场形成了双向选择的局势。不过,社会对毕业生的个人能力与素质也是提出了不少的要求。一方面,社会要求毕业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要能够熟练掌握,这样才能够得到更多的就业机会。另外一方面,社会的需求也为专业人才的培养起到了一种无形的指导作用。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对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人才的需求量也是越来越大。1999年,首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布点数为151 个,2000年的布点数为202个,2001年,布点数为259个……到了2004年,布点数甚至已经超过了300个。我们不难看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也是逐渐成为了一个人们专业,此类人才也是越来越受到欢迎!

 

然而,想要使得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人才能够满足时代需求,顺利就职,也是离不开学校培养与学生自己的努力的!

 

二、学校原因

 

学校的责任表面上是传授知识,实则是要为社会输入大量人才。故而,学校在为社会输送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的时候,必须要加强与社会的联系,掌握社会对于该专业人才的需求条件,然后重视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他们的价值观、职业道德观以及增强对社会的了解。

 

在专业培养问题上,学校要给出明确的教育培养目标,让学生能够清晰深刻地指导他们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才,方便确定奋斗方向。在教学的时候,为了将课本理论知识透彻地讲解给学生听,一方面要对教育体系进行改革,挣脱传统的教育桎梏,采用新型教育方式。而且,在对任课教师的选用,也要对他们进行严格考察。比如他们是否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教学水平,他们对于社会市场变化是否有着清晰地了解等等。为了提高教学水平,除了对教师进行严格选用之外,有条件的话也应该聘请一些专业的讲师或者专业人员对该专业进行详细讲解,让学生们更能够透彻知道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实用性!

 

在传授学生理论知识的时候,还要着重培养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故而,学校就需要联系有关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单位,与它们构建合作关系。在一定时期,可以把学生送到与校方合作的相关单位进行实习,让他们早点接触到专业岗位,真切地认识自己将来所要面临的未来。只有通过实践考验的学生,方才能够算得上合格的人才,将来的就业才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保证!

 

三、学生原因

 

作为大学生,最重要的任务不再是埋头苦读课本,而是要把眼光放到未来的工作当中。故而,他们应该早点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就业观,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早点规划出自己的未来。在此期间,还需要与同学、朋友进行友好沟通,增加彼此之间的了解与感情,培养沟通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在做每一件事情之前,都需要进行自我提醒:一定要脚踏实地,有始有终,即便再苦再难也不轻易放弃。遇到了问题和困难,如果自己不能独立解决,则应该寻求帮助,早日将它克服。这样也可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与他人的交流能力。如果有机会参与到社会实践,应该积极争取,抓住每一次锻炼自己的机会,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增加社会阅历和综合素质水平。如果没有机会,那也应该去创造机会,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这样才可以更加透彻地理解课本、认清楚自己所学专业的意义和实用性。对于自己的兴趣,也不应该不管不顾,还应该加以培养。毕竟艺多不压身,多一种技能也许就多一条就业道路,拓宽自己的就业面,把自己培养为一个多才多艺的能人。

 

四、 结论

 

想要提高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除了学校和学生的原因之外,也是离不开社会、政府的帮助。如果政府不对市场进行宏观调控,社会就无法给出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那这样一来,即便学校和学生两方面都做得很好,也是难以保证每个毕业生都可以顺利就业的。毕业生就业本来就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关系每一个学生是否能够顺利就业,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的问题。所以,需要我们相关部门对此保持高度重视!

篇4

关键词:双主体;信息管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1-0021-03

在创建国家示范院校的进程中,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坚持“工学融合,践行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与时俱进,培养社会真欢迎一线高端人才”的办学理念,校企共同实施生产性教学,实现教学环境与企业工作环境的高度融合,让学生在真实项目中参与到SAP项目实施的各个环节,实现学院学生到企业员工的“零时间”角色转化,真正为企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SAP教学改革的背景分析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中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切实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有资料显示,近年来中国管理软件市场始终保持着30%以上的年增长率,销售额整体规模日益庞大。随着以转型为基调的“十二五”规划拉开大幕,企业应用信息化推动快速转型步伐加快,管理软件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张,与信息化迅速发展态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各类信息化人才的相对匮乏。

德国软件巨擘SAP是全球最大的ERP系统公司,在全球500强中,80%是SAP的用户,被誉为“五百强背后的管理大师”。SAP公司推出的SAP Business One中小企业ERP软件,专门为全球各类中小企业提供管理信息系统服务,随着“珠三角”产业结构“双转移”战略的实施和SAP软件的应用,特别是SAP Business One软件在中小企业的广泛应用,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和服务业将需要更多高水平的SAP技能型人才。

校企双主体共育SAP信息管理人才的基本内涵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广东省特别是珠三角地区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建成一所示范带动作用显著的国家骨干高职院校,提出了“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即由两支培养队伍(专任教师与企业技术专家、能工巧匠)、两个培养阵地(学校与企业)共同完成专业人才培养任务。

“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措施包括:

1.校企合作创新课程体系和教学组织形式。校企联手设计以岗位能力为核心的、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开发嵌入行业标准等新内容的课程教材。创新与实施校内外、多学期、业余式等教学组织形式,突破行业企业技术专家、能工巧匠难以参与专业教学的瓶颈。

2.校企合作共建“教学企业”主基地。学校建立校企合作利益平衡机制,建设由校企双方优势资源共同组成的,具有专业教学、实训和社会服务功能的“教学企业”,并与其他实训基地一起组成专业教学和实训新基地,实现三个功能目标,实现各专业人才培养所需的教学与实习的功能目标。

3.校企合作“互聘共培”共建专业教学团队。建立校企“互聘共培”专业教学团队的管理制度与长效机制;学校以创新人事分配制度为突破口,建立并实施校企双方确认,兼职教师和骨干教师在学校和企业的实体岗位承担实质工作的“双岗双薪”聘用制度。

4.校企合作共建就业与质量评价体系。

5.校企合作强化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校企双主体共育SAP信息管理人才的具体实践

目前,对SAP人才的需求呈上升趋势,而国内合格的SAP实施顾问不过数千人,企业实施过程中应用系统的本土化和人才短缺问题越来越成为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瓶颈。为了提高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满足企业对信息化建设复合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进一步推动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认真学习和借鉴国内外高校SAP课程教学的经验,根据高职学生的专业特点,探索并建立与企业信息化建设需求相适应的、具有我国高职培养特色的SAP课程体系,使学生在校所学习的知识和技能更好地与企业需求接轨。

广州达策信息技术有限公司SAP认证培训中心(以下简称广州达策)是SAP在中国唯一正式授权的SAP Business One认证培训中心,也是2007~2010年度SAP Business One在中国最大的金牌合作伙伴。广州达策拥有完善的SAP Business One实施、开发与支持体系,以及一批资深的认证应用和技术顾问讲师。利用在SAP行业17年来几百个项目中积累的丰富的知识和资源,可为学生提供专业的顾问培训指导,同时与学生分享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成功经验,让学生在培训中获得最大的收益。目前,广州达策已分别完成与上海交大、南京林大、上海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华南理工大学、中山大学的学院合作计划,成功帮助企业用户培养和储备了大量的优质人才。

利用我院与广州达策双方的优势,可以共同打造SAP高职教育品牌。

协议商订——全方位规范人才培养过程 作为非营利性组织的学校和作为社会经济组织的企业,是两个拥有不同利益目标的机构。学校以育人为目标,追求社会效益;企业作为市场主体,以赢利为目标,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要让企业直接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必须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而这种积极性的产生又必须以国家法律、法规、制度激励和约束为前提。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在满足企业需求的同时,重视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度化,全方位规范人才培养过程。通过与企业的多次接触与协商,双方达成了校企合作办学意向,并签订了《SAP Business One定向班学院培训合作协议》,明确了校企双方在培养人才方面的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

学生选拔——尊重企业与学生的双向选择 本着学生自愿的原则,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在“SAP Business One定向班”学生选拔方面,按照“企业经理宣讲学生报名素质测评面试签约”的流程选聘学生。学校充分尊重企业与学生的双向选择,为实现企业招聘的独立性提供保障。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后,企业将与考核合格的学生签订“三方就业协议”,协商工资待遇、未来专业发展方向等问题,保障学生的就业权益。

联合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SAP Business One定向班学院培训合作协议》不仅仅是一张用人需求的预订单,还包括从培养目标、课程计划到教学方法、评估方法等在内的订单培养计划。一是在教学层面,校企双方共同研究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教学计划,使教学计划、教学环节、课程标准能够与市场需求“零距离”对接,教学针对性更强。二是在师资培养方面,校企共同选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师资,鼓励专业教师积极深入企业生产一线顶岗进修,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交流。三是在教学实施方面,校企共同研究开发教材,将与企业生产密切相关的、直接从企业生产一线提炼出的生产性案例引入教材,在校内对学生进行实用的真实SAP项目实施的案例教学,在企业SAP实施现场由资深顾问指导进行1~3个月的生产性教学。

质量监管——保障人才培养效果 校企双方联合监管“SAP Business One定向班”人才培养的质量,进行校企“零距离”对接。一是校企双方共同开发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二是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践基地,由企业资深工程师为学生进行实训指导,弥补学校教育与企业生产脱节的缺陷。三是校企双方共同对学生理论学习和实训操作成绩进行考核和评价。四是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学生参与企业顶岗实习的具体方案。五是校企双方共同关注和关心学生的日常生活及生产安全,由于学校的广州校区与广州达策公司的距离较近,为学生的安全和利益着想,为学生免费提供住宿。

教学研讨——深入探讨人才培养长效机制 在实施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针对企业人才需求方向,学校组织专门教师与企业在教学计划制定、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学督导和实习实训等方面进入全面深入的探讨,并就职业能力、基本素质、沟通能力和应变能力培养的方式方法进行沟通交流,探索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

校企双主体共育SAP信息管理人才的三赢效果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进行了近三年的“SAP Business One定向班”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成效。通过对我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2008~2011届毕业生的调查,以及对学生就业率、专业对口率、薪酬水平、就业区域等项目的反馈分析,可以看出以下效果。

学生就业率:我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2011届毕业生中参加SAP培训的学生全部从事SAP实施或技术开发的工作,初次就业率100%,高于同一专业没有参加SAP培训的学生96.15%的就业率。

专业对口率:专业对口率是指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的符合程度。通过调查分析,我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2011届毕业生从事信息管理相关工作的占67%,而参加SAP培训学生的专业对口率为100%。

薪酬水平:对我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2008~2010届毕业生签约薪酬待遇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学生在毕业半年后平均月收入在1500~1700元左右。根据麦可思研究院的独立调查,中国2011届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半年后的平均月收入为2164元;我校2011届参加SAP培训学生的平均月收入为3400元,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的占60%,最高月收入达8000元。

就业区域:我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2008~2011届毕业生就业区域主要集中在广东省内,其中选择在广州、深圳、珠海就业的毕业生占65.6%;我校2011届参加SAP培训的学生100%选择在广州、深圳、珠海就业。

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充分体现了资源互补、优势互补、共同协作的市场规律,实现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学校的社会效益及学生的个体价值,达成了三方利益的共赢。

对学生而言,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既提供了实习实训的场所,又提供了真实职业环境下的课堂,使得企业精神、市场意识、团队意识都融入教育教学中,学生在实习中可作为一个“准职业人”进行职业素质的磨砺,实现就读与就业“零距离”对接,可以明确学生学习的目的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办“SAP Business One”定向班以前,在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学生中存在学习目标不明确、专业认同度不高、就业对口率不高等问题,而在办班后,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对学校而言,通过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可以更好地了解市场的用人需求,跟踪行业技术发展方向,进而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可以降低办学成本,学校的教学和实习设备也可进入自我更新的良性循环;可以培养出社会真正需要的技能型人才,打造“名生”群体,使学校的办学特色真正体现出来。

对企业而言,通过与学校的协作,可以将企业文化融入学校管理和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培养实践动手能力,为企业选好人、用好人、把好人才引进关奠定坚实的基础,减少人员培训和招聘的资源消耗,降低企业生产的经营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使学校成为企业的“人才储备库”。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Z].2008-12-21.

[2]鼎捷联手高校培养信息化“复合型人才”[EB/OL].(2011-08-26).http://.cn.

[3]祝士明,张翠荣.职业院校与企业有效合作的运行机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9):15-18.

[4]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EB/OL].(2012-01-28).http://.cn/.

[5]李绍中,王晓敏.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的难点透析与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11(5):63-65.

作者简介:

范路桥(1966—),男,湖南邵阳人,博士,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副教授,计算机信息管理教研室副主任,研究方向为计算机教育。

周文琼(1969—),女,重庆市人,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副教授,计算机信息管理教研室主任,系统分析师,研究方向为数据库技术。

篇5

关键词民族院校 信管专业 就业 形势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1998年7月6日国家教育部把原来的经济信息管理、信息学、科技信息、管理信息系统、林业信息管理等专业合并为管理学学科门类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类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专业代号为110102)。2006年,据因特网“搜狐高考站”上公布的院校专业信息中,办有这类专业的高校有340多所,发展非常迅速,前景十分看好,有着广泛的社会需求,特别是2003年国家制定并颁布了《企业信息管理师国家职业标准》。它的出台标志着我国企业信息管理人才培养开始步入正轨。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作为一个复合型专业,各高校根据不同需求方向制定了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设置也各有侧重。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和分析该专业的办学特点和优势,结合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认真分析民族院校的办学优势与特点,制定合理的课程体系,才能促进该专业健康良性发展,提高民族院校信管专业毕业生就业效率。

1 民族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2008年6月,通过对本校本专业40名毕业生的问卷调查,发现目前信管专业就业存在以下问题:

(1)就业专业不对口。在问卷调查中,信管专业毕业生将要从事的工作与信管专业相关程度“非常对口”的只占2.7%,“基本对口”的占10.81%,“有一些关联”所占比例最大――37.84%,“不相关”的比例也比较大,占18.92%。

(2)就业满意度偏低。问卷调查中,问题“你对你找到的工作的满意程度”中对于工作的满意程度,同学们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非常满意”的只占5.41%,“比较满意”的占27.03%,“一般”的占32.43%,也有2.7%的毕业生表示“不满意”。

(3)就业选择太过自我。对毕业生的就业选择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很多,通过调查分析得“个人意愿”所占比例最大,占67.57%;“父母朋友意见”的占13.51%;有2.7%的人择业“受同学择业的影响”;只有10.81%的择业受“社会需求”的影响;而调查中没有通过“学校推荐”就业的毕业生。

实际学习中,许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了三四年以后,也不能说清自己到底学习了些什么,仍然不明白自己将来的职业生涯在何处,从而对专业失去信心,对学习失去热情。我们经常可以在一些学校的论坛上看到信管专业毕业生在抱怨毕业后就业难,他们反映求职时,需要管理人才的单位将他们看作是从事计算机的,而需要计算机人才的单位将他们归为管理类,使他们处于一个极其尴尬的局面。

2 民族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

调查表明,虽然教育部专业指导小组规定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主干课程是管理学、经济学和计算机科学,但各个学校的教学培养计划各不相同,甚至差异很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教学,如管理学的教师按管理类的特色去讲管理学基础,经济学的教师按经济类专业的一套讲经济学基础,计算机专业的教师按照计算机专业的模式教学,没有顾及三个专业都有自己一套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每门学科都有自己的前序课程和后续课程的支撑,造成三个主体相互脱节,这样导致学生什么都学了一点,却没有专精于某一领域(“全才约等于庸才”)。目前社会对该专业也是陌生的,在各类招聘资料和招聘会上往往很少提供相应的职位。

结果造成这样一种现象:一方面,信息化建设需要大量的信息管理、信息技术的人才;另一方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毕业生就业压力很大。这一矛盾现象说明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教育与培养模式与社会的需求发生了偏离,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笔者认为是各个方面的综合因素所造成的:

(1)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一个新兴复合型专业,作为新兴的专业,学生,教师和社会的认知度都需要逐步提高。作为一个复合型专业,其教学体系、教学方法都在探索、研究与形成过程中,以至专业培养尚不够成熟。

(2)在教育部的专业指导意见中,确定了该专业的主干课程,明确确定管理学、经济学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三大学科的基础,但是在具体课程的设置上,各个学校由于专业的不同,导致了该专业课程的具体设置、授课内容和授课方法的不同,教师构成成分的不同,具体后果是“拼盘式”的教学,即教师在讲授专业课程时、不注意结合本专业的复合型的特殊来讲,使得管理学、经济学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教学互相脱节。

(3)学生在入学初期没有得到足够的专业教育,没有对专业的知识体系有一个概括清晰的了解,不知道未来四年的学习内容之间的内在相互联系。所得到的感觉是什么都学了一点,不知道学了有何用,学习没有目标,因而丧失学习的主动性和热情。

(4)专业宣传力度不够,学校没有大力突出该专业的复合型特点,宣传其成功案例,学生没有明确体会专业的复合型特点,由于大多数不具有复合型人才的实力,故不能理直气壮地宣传自己专业的复合型特色。

3 解决民族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1)发展民族地区的信息化。我校毕业生大多为少数民族,因此我校毕业生在民族地区的就业占有很大优势。但是鉴于我国国情,大多数民族地区发展低于国家平均水平,即信息化水平偏低,对我专业人才需求量偏低。从而不能发挥民族学生的民族优势,是从另一个角度浪费人才,浪费先天优势。所以要发展民族地区的信息化,即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经济。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信管专业就业难的问题。

(2)民族院校充分发挥自己的的优势针对性培养信管人才。从实际情况看,目前不少本科专业点已对其培养目标进行了适当的调整,认为中国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不是“高级专门人才”而是“复合型的应用人才”。国家颁布的《企业信息管理师国家职业标准》将企业信息管理师定义为“从事企业信息化建设,并承担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系统开发、维护、管理以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复合型人员”。该职业的基本特征是“既懂经营管理又懂信息技术,具备复合型、综合性的知识和能力”。对于民族类教学型的高校而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应该是“复合性应用型人才”。

鉴于我校是民族类院校,具有强烈的民族色彩,主要为民族地区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因此,为民族地区培养有用人才是办好该专业的一个基本出发点,笔者认为,民族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培养目标应为:为顺应西部大开发和中国加入WTO的形势需要,面向西部民族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培养较低层次的企事业单位信息管理人员,他们除了应具备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外,还应具有更为扎实的管理学知识和能力,将来在社会上就业主要承担中初级企业管理师的工作。

明确了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必将对办学思路进行思考。新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办学思路是“重积累、创特色、求突破”。重积累:由于是新开办专业,我们在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每一个环节上都需要积累经验;创特色:依托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学科优势,力求创造出新的学科优势与特色,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产学研结合三个方面寻求突破,将该专业建设成为具有市场就业竞争力的专业。考虑到目前该专业存在的关键问题集中在“基础薄,整合不好,实践不足”三大方面,因此,我们对其提出对症的解决方案是,要求该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三级数据库技术或三级网络技术)考试,鼓励学生在三、四年级时参加全国助理企业信息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三级)资格考试,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实施过程中,以此为目标进行培养,使学生在计算机应用能力上,比纯管理类专业学生技高一筹,在信息管理能力上,比计算机专业学生意识更强。从而达到信息技术与信息管理能力的有机结合,从而形成办学特色。

对于在设置课程体系时应着重考虑满足社会需求的学生知识结构与相关能力的培养。其核心课程除5 校课题组提出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概论、管理学原理、数据结构与数据库系统原理、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的开发与管理、信息资源的组织与管理外,还应该加进系统工程、IT项目管理、组织战略与行为学等主干课程。同时,还要开设ERP 原理与应用、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等最新的体现现代管理思想的信息化技术课程。

在专业实习安排上,为拓宽学生校外实践渠道,民族院校可以积极与民族地区的政府部门、各行业进行联系,以分散实习与集中实习相结合的方式加强该专业实习及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在毕业论文(设计)安排上,根据学生就业方向及本专业的特点,允许学生选择做毕业论文,也可以做毕业设计。在社会实践方面,主要是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到一些企事业单位从事1~2个月的专业实践活动,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就学生而言,迫切需要在学习的初期便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有一个概要的、整体的、全面的了解,使学生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性质、学习内容、发展方向有一个初步的接触和认识,使学生明确在将来的学习期间学什么,为何学和怎么学,而这些仅仅靠入学时的专业介绍是完全不够的,而需要系统的学习。

学生的自我定位是很重要的,尤其是职业定位。其次是地区定位。客观上讲,中东部地区的就业机会确实很多,但同样就业的人数也很多。高学历的人才跻身东部激烈的就业市场,所谓万军难过独木桥。因此我们不妨拓宽自己的眼界,着眼一些其他城市的就业岗位。国家的政策对(下转第12页)(上接第5页)这些工作岗位的扶持也是很大的。

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和信息化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入,对信息化人才的需求数量不断增多的同时,对信息化人才的规格也提出新的要求。从信息化建设的全面角度看,所需要的人才可分为两类:一是信息管理人才,一是信息技术人才。信息管理人才所应具备的素质包括:项目管理能力,IT技术能力,业务流程能力,人际影响能力,逻辑分析能力。信息化管理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是强调扎实而丰富的管理科学知识和战略的执行能力、较强的沟通能力、系统的规划和实施能力、不断的再学习能力和善于变革锐意进取的一种精神。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实践先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建设

[作者简介]吕震宇(1976-),男,河北唐山人,河北联合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信息系统;张春玲(1975-),女,河北东光人,河北联合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电子商务。(河北唐山063009)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0年度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基于电子商务平台的创业教育研究”(项目编号:104024)和2009年度河北理工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电子商务》课程考试改革研究”(项目编号:Z0904-0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0-0123-02

经过了十余年的探索与发展,在历经坎坷和挫折之后,河北联合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下简称“信管专业”)在专业建设上逐步摸索出了一条“实践先行、螺旋教学,双管齐下、兼容并蓄”的特色之路。“实践先行、螺旋教学”是信管专业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双管齐下、兼容并蓄”是专业课程建设的具体运作手段。

一、“实践先行、螺旋教学”的指导思想

传统的教学往往是按部就班,按照课程顺序先后开设出课程,每门课程都涵盖了课程从浅到深的方方面面内容。学生学习起来往往会产生如下问题:一是盲人摸象。学生甚至在学了多门课程后都不知道专业是干什么的。二是缺乏兴趣。一门课课时很长,当课程进入比较难的章节时,学生往往无法兼顾首尾,以前学的东西无法融会贯通,导致顾此失彼,渐渐失去对课程的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文章认为要以“实践先行、螺旋教学”的思想来指导信管专业的课程建设。

1.“实践先行”。“实践先行”是指课程内容的设置以实践为先导。学生先动手实践,在遇到困难和困惑时,相应的课程加以跟进,从而确保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但知道为什么学,还知道学了有什么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就是推动下一轮学习的源动力。

2.“螺旋教学”。“螺旋教学”是指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拆分,根据学生认知过程重新加以组合,让学生在每个阶段都能从宏观上把握专业所涵盖的内容。课程设置以及课程内容的设置以学生对专业认知特点为依据,让学生每年学到的知识都能自成体系,并不断螺旋式扩展。前一轮实践学习决定了后一轮理论如何跟进以及知识如何扩展,同时还决定了下一轮的实践体系。

“实践先行、螺旋教学”专业建设指导思想的核心就是课程的开展要紧紧围绕实践。而实践教学体系在设计上要采取“正反两条线”的方法,将实践既作为“先导课程”又作为“目标课程”。具体来说:一是从“反推”的角度而言,首先根据最终的社会需求设计高年级实践应当达到的目标,然后将这一目标层层分解,作为螺旋教学的不同阶段。二是从“正推”的角度而言,实践又作为先行课程,学生通过实践从宏观上对专业进行认知,随后的理论课程加以跟进。三是从正反两个角度加以综合而言,实践既是上一轮课程的总结,也是下一轮学习的先导,是整个专业建设方案的骨架和灵魂。

二、“双管齐下、兼容并蓄”的运作手段

1.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双管齐下。所谓双管是指信管专业中的两个专业方向——“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信息管理以管理为核心,强化信息系统的应用与维护技能;信息系统以计算机为核心,强化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技能。在“实践先行”的专业建设指导思想下,我们为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方向分别设置了相应的课程体系。(1)信息系统方向的课程与实践体系(见123页图1)。图1左侧为课程体系,右侧为实践体系。在信息系统开发方向,自主开发了“信息系统开发概览”课程,该门课程提供了大量的动手实验,学生只需按照实验步骤操作,便可以做出图书借阅管理系统和网上书店系统,程序代码最多不超过3行。作为先行实践课,该课程为后续程序设计类课程奠定基础。随后会跟进面向对象软件开发(部分课堂案例和课后实践作业将作为数据结构的实践先行内容)、数据库原理。“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与数据库知识,强化系统的初步分析能力、数据库设计能力和SQL命令运用能力,既是对前面课程的总结,也作为“信息系统开发”“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先行实践环节。“信息系统开发课程设计”基于“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将数据库及SQL命令转化为Windows应用程序或Web应用程序。学生在这个实践环节上首次开发信息系统并将会遇到种种困难与挑战,甚至重写多次系统,这种实践经历与体验正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学习的强有力先导。“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设计”旨在规范学生分析与设计过程,解答为什么会在信息系统开发课程设计中遇到种种挫折,该实践环节也是后续毕业设计的先导课程。(2)信息管理方向的课程与实践体系(见124页图2)。在信息管理方向的实践体系中,用友的ERP沙盘课程在整个4年教学期间将会开设两次,第一次安排在一年级下半学期,旨在让学生通过实践初步了解一个生产型企业的运行过程与模式。“企业资源计划(ERP)”课程会在大二加以跟进,从理论上讲解企业的运营流程以及相关知识。在这个阶段,实践将围绕用友财务信息化以及ERP信息化综合模拟(将ERP沙盘搬到用友ERP软件上运行),这既是对ERP课程的深化,同时也是学生接触各种具体信息化管理的先导课程。随后学生会分别学习“财务管理”“生产运作管理”“物流供应链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市场营销”等课程,用友ERP软件为此类课程提供了真实的实践场景,各种用友技能类课程也会在这个阶段同时开出,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彻底掌握了ERP应用技能。当学生深入掌握了用友ERP应用技能后会深刻领悟到一个企业的经营成败最关键还是在于战略,于是在三、四年级,专业课程将围绕战略实践开展。用友ERP沙盘课在这里将被第二次开出,让学生在更高的角度去运营,彻底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另外,由于信息系统开发方面的课程此阶段已经初见成效,我们会实时地推出“用友UAP开发”课程,让掌握了信息系统开发能力的学生能够站在现有ERP平台上向前再进一步。

图1信息系统方向的课程与实践体系

图2信息管理方向的课程与实践体系

图3用友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间的纽带作用

2.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兼容并蓄。尽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作为两个方向,拥有各自的实践体系与先行课程,但它们又是兼容并蓄的,学校通过与用友软件的合作,将用友实训产品作为一种纽带,牢牢地将这两个方向捆绑在了一起(见图3)。图3描述了在我们建设信管专业课程体系时,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间密不可分的关系。“信息系统开发概览”可以帮助学生初识信息系统,“用友ERP沙盘模拟实训”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企业运营模式,从而深化“企业资源计划”“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学习,而这些课程又可以从理论上强化用友ERP应用技能类课程,再辅以数据库和网络知识,学生就基本具备了用友ERP实施的基础。而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定制化开发的问题也可以借由“信息系统开发”“系统分析与设计”等课程的知识,在用友UAP平台的基础上加以解决。学生们还可以通过“竞赛教育”(诸如用友沙盘大赛、用友技能大赛、程序设计大赛等)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发挥个人优势。用友技能证书也可以帮助学生在就业期间多一份自信。用友高级实训可以为那些需要强化实施技能、应用技能的同学提供一条捷径。这种纽带作用使得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相辅相成,相互借力,而管理与计算机也被完美的融合在了一起。

“实践先行、螺旋教学”指导思想的最终目的是让教学体系与就业接轨,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动手实践意识。“双管齐下、兼容并蓄”的运作手段,使得两个专业方向的课程在各成体系的基础上,相互融合促进,有效地强化了学生实施技能、应用技能的能力。“实践先行、螺旋教学,双管齐下、兼容并蓄”的专业建设探索之路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河北联合大学管理学院信管专业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均得到了大幅提升。

[参考文献]

篇7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开办的历史较短,各高校教师所拥有知识结构的不同以及对该专业理解的不同,使得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问题成为各高校关注的焦点。重点大学与普通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上,应有所不同。因此,普通高校该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上在与教育部下达的专业培养总体方向和目标保持一致性前提下,更应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保证地方建设对人才的需求。

二、课程体系合理设置

课程体系建设是教学之根本。其中,课程设置状况直接反映了人才培养的方向,体现了知识、能力、市场和未来四个方面的导向作用。课程设置的主要任务在于结合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依据专业培养的总体方向和目标设计一套最优的课程体系,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既符合教育部规定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总体方向和目标,又满足信息时代社会对该专业人才多方面的需求。

在进行课程体系设计时,应当充分理解和把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特色。教育部在下达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时,曾明确指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应当学习经济、管理、数量分析方法、信息资源管理、计算机及信息系统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系统和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方法的基本训练,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据此,普通高校在课程设置中主要包括:即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外语课程、计算机与网络课程。文化基础课程是基础,专业课程是核心,计算机与网络课程是主要技术支撑手段。很多学校忽视专业课程的教学,过分强调计算机和软件等技术类课程的教学,这样会导致培养的学生像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专业,但又不能真正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专业相媲美,这样会使该专业的毕业生陷入技术误区。

课程设置要尽量结合本校特色优势学科,满足地方建设需求。专业课程中一般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其中必修课,要反映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特色,可设置信息管理学、运筹学、信息管理学、信息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程序设计语言、计算机网络、网络编程等课程;选修课程设置中,要根据本校自身优势学科开设相关课程,如带有化工行业背景的学校可开设化工原理、化工生产运作管理、化学工艺学等课程,缩短学生就业后的适应期,为企业节省后续培养成本。在课程设置与制定中要认真听取企业和行业专家意见,对课程结构、比例、学分、内容衔接等方面进行推敲,力争做到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自然科学与管理科学知识相统一。确保在课程制定方面将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纳入到教学内容中,形成更完备的教育课程体系。

三、走校企联合培养创新办学模式

人才培养的起点在高等学校,人才的使用在企业。通过二者合作,能很好地解决人才培养的方向性。在校企合作中,可从共建实训基地入手。将教学从课堂上延伸到企业管理一线中,按照企业的真实需求,来提高学生的技能。学校的专业建设与市场需求之间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虽然很多学校花费了大量精力与财力进行了专业建设,但由于行业技术的不断变化,原有专业教学远远滞后于现有的市场需求。高等学校和企业合作培养人才,正是充分利用高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在培养人才方面的各自优势,学生与用人单位零距离接触,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也符合企业对现代化人才的需求标准。这对于解决当前金融危机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更具有现实意义。进行校企合作后,可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反馈意见,组织相关专家、教授、教研室老师进行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另外,还可以通过外聘企业高级技术人员、管理专家的方法,对现有的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有益的补充。

四、自我创新发展能力的培育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一个知识复合型的专业,该专业要求培养的人才既要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又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对信息管理类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和提高,这就要求该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更强一些。为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在本科生导师制的活动中,针对“拔尖”学生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对“优创”学生的“针对性”教育,教师努力为他们提供创新训练环境与条件。“针对性”教育是创新教育的组成部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挑选学习成绩优秀或有特长的学生开展“针对性”培养,对其理论学习及实践能力等方面进行全程跟踪指导。在创新能力培育中,高校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校园网络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网络正以其资源丰富、资料搜寻快速和圈子互动等特点逐步成为学生获取学习资料的主要来源。网络在学生的学习中开始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网络学习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教学过程中,要正确引导学生通过网络学习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总之,普通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要注重人才的应用型。培养模式的选择既要保证学生能够具备系统的理论知识体系,还要保证学生有较好的实践技能及较强的自我创新发展的能力,满足当前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李群.大学生学习动力缺失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01).

[2]陈健.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04).

[3]张秀萍,王春艳.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创新[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5,(06).

篇8

关键词:信管专业;人才培养;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1-0042-03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下简称“信管专业”)是一门综合管理学、系统科学和信息科学为一体的交叉性新兴学科。按照教育部1998年7月6日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解释,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从该专业正式诞生至今已经历了15个年头,而这15年中国社会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社会信息化变革。一方面,社会对信管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很多崭新的、具体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信管专业自身的交叉学科性质及各种历史原因使得各高校对信管专业发展方向、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等问题一直没有一个统一认识。这使得信管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面临着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现阶段信管专业人才培养所面临的问题,结合多年来教学改革实践经验提出了一系列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现阶段信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各高校信管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需求和就业状况的调查,我们发现:一方面,在整个社会对信管专业人才的需求呈爆炸性增长的局面下,各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招聘不到满意的信管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大量的信管专业毕业生却由于找不到对口的工作而不得不改行做其他工作。这一状况反映出现阶段信管专业人才培养出现了严重的供求失衡现象,存在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在于现阶段我国信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如下几方面的问题:首先,信管专业的定位还模糊不清。我国的信管专业是将原有的管理信息系统、经济信息管理、信息学、科技信息和林业信息管理五个专业合并而成的。从该专业正式产生至今,关于该专业的学生培养方向、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设置等问题大家一直争论不休。很多高校还是秉承1998年专业合并以前的老路来组织信管专业的教学。目前我国的信管专业各派纷呈,没有统一的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没有统一的专业人才价值认同。这一状况的直接结果就是很多信管专业的学生对专业培养方向不明确,不清楚自己到底应从事什么职业。其次,专业课程设置不尽合理。由于信管专业是一门综合管理学、系统科学和信息科学的交叉性新兴学科,对其课程体系设置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认识。目前很多高校的信管课程设置只不过是信息科学、管理科学、数学、运筹学等课程的简单堆积和拼凑,很少有高校开设系统科学方面的课程,更不要说开设能将这些基础课程融为一体的交叉性应用课程了。信管专业学生普遍感到本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过散,难以构成专业知识结构。此外,目前各类企业应用系统、电子商务系统和电子政务系统的应用已日益成熟,如何分析、设计、开发与管理这些应用系统也应成为信管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但是这些课程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第三,课堂教学内容陈旧,不能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需要。在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作为信管专业基础的信息科学、管理科学和系统科学都在快速发展变化,而信管专业的课程内容很多还停留在十几年前。学生在大学期间所学习的技术和理论,尚未走出大学校门有的便已老化被淘汰,不再具有实用价值。第四,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传统模式培养出来的信息管理人才缺少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不符合社会立即派上用场的需要,社会普遍抱怨信息管理教育太偏重理论,以致培养出的人才走上工作岗位后,不能胜任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能胜任工作。

二、关于信管专业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根据现阶段社会对信管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结合现阶段信管专业人才培养所存在的问题,为了扭转信管专业人才培养所出现的供求失衡局面,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笔者结合多年来信管专业教学改革的经验,提出信管专业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路,以供同行专家参考指正。

1.明确信管专业的定位,进一步调整优化信管专业课程体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是学科建设的基本原则。现阶段对信管专业人才需求的主体是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的信息管理部门及各类信息管理类软件的咨询、实施、设计、开发和销售型企业。所以,各高校要结合自身的特点,以这一需求为依据重新确立信管专业的定位,调整信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为了保证信管专业毕业生能在上述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信息管理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工作,各高校必须结合自身对信管专业的定位进一步调整优化信管专业的课程体系。在信管专业课程体系中,专业课程的设置无疑是最重要的。但是,目前各高校恰恰是在信管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分歧最大。依据现阶段用人单位对信管专业毕业生能力的要求,结合现有的工作成果,将信管专业课程分为专业基础类课程、核心专业类课程和专业选修类课程四大类。专业基础类课程包含三个方面:①管理类课程。要在企事业单位中有效地实施信息管理就必须要求信息系统管理人员对企业或组织的功能、业务处理过程、环境、特点和文化等有所了解。可以开设:管理学理论、企业管理理论(包括市场营销、生产和运作管理、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等内容)、业务流程管理等课程。②信息技术类课程。掌握信息技术是成功开发和使用信息系统的基础。信管专业学生必须熟悉计算机软硬件、通讯技术、数据库原理、数据结构,了解信息技术构造和信息技术基础设施。该类课程要加强实用技术和新技术的比例,强调信息技术对管理活动的支持作用。这方面涉及的课程有: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组成原理和网络基础、软件基础(包括操作系统、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软件工程基础等方面的内容)、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等课程。③系统与建模类课程:信息组织与管理要将无序的信息有序化必须应用系统论的方法才可能取得成功。各类信息系统,如企业应用系统、电子商务系统、电子政务系统等,都是复杂的系统,对它们的分析与设计必须应用“全局优化”系统分析方法。所以,信管专业学生掌握系统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至关重要。此外,为了在进行信息组织、信息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等工作过程中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必须要使用各种不同的系统分析建模方法和工具。可以开设:系统理论、系统工程、UML基础等课程。核心专业类课程包括:信息管理类课程,该类课程主要介绍信息的内涵和作用、信息从无序变有序的方法和技术、信息高效处理的方法和技术等内容。可以开设:信息管理学、信息组织、信息检索与应用、知识管理基础等课程。信息系统类课程,信息系统类课程是课程体系的核心,可分四个阶段设置课程。第一阶段,信息系统概论,包括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和发展方向;第二阶段,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强调信息系统的规划、分析、设计、实施、使用和维护等;第三阶段,信息系统开发项目的管理,包括信息系统的质量保证、成本估算、进度控制、风险分析与管理、文档管理等;第四阶段,典型信息系统原理,介绍企业资源规划系统、电子商务系统、电子政务系统等典型信息系统基本理论和发展方向,使学生掌握典型的信息系统的工作机理。专业选修类课程主要是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为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作好准备。相对于核心专业课,专业选修课就显得非常灵活和多样化。可设置一些涉及管理信息系统方面新兴的、前沿性课题和应用性课题,如“Internet中的信息、技术和经营活动”、“移动互联网基础”、“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案例”、“信息安全”、“供应链和物流管理”、“SAP系统”、“ORACLE应用基础”、“.NET编程基础”、“J2EE编程基础”等。

2.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知识的构建过程。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需要学生自己构建才能获得知识。引导信管专业学生自我学习首先必须让学生理解自己要学习什么,也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这一知识体系就是信管专业学生所需的知识构建的基础。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可以采取如下两个途径:首先,从整体上考虑,可以重新组织一门《信管专业导论课》作为信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其次,教师在具体课程的讲授过程中要注意让学生理解学习本门课程的重要意义、本门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特别要讲清楚本门课程在信管专业学生知识体系中的位置。培养信管专业学生自我学习能力还需要在学习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学生进行相关内容的自学,并且把自学内容也纳入学生成绩考核的范围。培养信管专业学生自我学习能力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要注意培养学生通过网络查找新知识、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3.加快信管专业教材建设的步伐。教材是教学的关键环节之一。目前信管专业教学内容散乱落后与缺乏优秀的信管专业系列教材是密切相关的。只有不断地加快信管专业的步伐才能改变这种现状。信管专业教材建设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首先,必须要注意整套信管专业教材内容体系的建设,信管专业作为管理学、系统科学和信息科学融为一体的交叉学科的特点应充分体现在整套信管专业教材内容体系之中。此外,教材内容体系的安排要和本科学生的接受能力相适应。其次,在具体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应根据信息化社会发展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选择迎合发展需要的新技术和新理论作为教材内容,注意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第三,在现阶段信管专业合适教材缺乏的情况下,应鼓励教师广泛阅读相关的教材,比较选择相对合适的教材。在此基础上,在教学过程中对相关教学内容进行取舍和扩充,积累教学素材,为相关专业的教材编写打下基础。

4.强化实践环节。由于社会对信管人才的需求极为迫切,许多用人单位对信管专业毕业生都提出了很高的动手能力要求。此外,信管专业人才培养的性质也决定了信管专业毕业生必须要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强化信管专业的实践环节可包含如下几方面内容:首先,学校可以和一些企事业单位的信息管理中心建立合作关系,安排时间让学生进入这些部门实习。在实习过程中不断学习,以此来增强学生对信息和信息技术的感性认识,增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第二,信息技术的教学要强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适当增加上机时间,设计既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又能激发学生动手兴趣的实验内容;可改变传统的笔试考核的方法,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做一些具有实际应用意义的程序或小系统,以此作为考核的依据。第三,由于信管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去向主要是企事业单位,应创造条件使学生了解这些组织所使用的典型信息系统。可以聘请一些资深的信息主管来介绍典型信息系统应用的现状和当前发展趋势。当然,最重要的是狠抓实验室建设,构建若干典型信息系统的模拟环境,通过这些系统使学生了解信息系统的工作原理、工作特征、与人的相互作用等知识,为学生分析、设计、开发和管理这些典型信息系统打下坚实的基础。第四,高度重视毕业设计,利用毕业设计将学生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构建其知识结构,同时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信管专业的毕业设计首先要强调选题的合理性,学生毕业设计的内容一定要覆盖信息管理的主要内容和方法及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主要过程和技术,这样才能起到将所学内容融为一体的目的。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在2006年开始出现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局面,我们通过系统分析找到一系列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对信息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到2010年,信管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开始出现逐年好转的局面,现在信管专业成为一个高薪热门专业。本文是对这些年信管专业教学改革经验教训的系统总结,希望能给广大同行带来新思路。可以预见,随着信息社会发展步伐的进一步加快,社会对信管专业人才培养必然会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为了培养更多满足社会需求的合格的信管人才,我们必须不断地反思和调整信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但是,有一点必须要强调,即信管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遵循“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这一原则不断地进行调整。

参考文献:

[1]滕佳东.工商管理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3):33-35.

[2]何永刚,黄丽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研究综述[J].情报杂志,2007,(12):42-43.

[3]钱进,叶飞跃.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J].现代情报,2009,(4):62-66.

[4]梁昌勇,顾东晓.信息管理类专业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8,(2):96-98.

[5]卢志平,陈朝晖.主动实践理念下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J].现代情报,2009,(1):4-9.

篇9

关键词:信息管理;课程体系;人才培养;ERP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9-0134-02

伴随着世界经济发展和我国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信息技术是21世纪的主要技术之一。信息资源的集成、处理、流通与共享已成为当今和未来的重要技术。社会生产、生活各方面对信息产业人才的需求在稳步增加,对信息化人才的专业技术水平的要求也在提高。目前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究其原因主要是培养质量达不到岗位需求,专业定位和市场需求差距大。传统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一味地追求计算机的相关知识而忽略了企业管理的人才需求和行业的背景,课程体系不完善,最终导致专业定位不够准确,就业方向模糊。因此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应该根据社会和市场对计算机信息管理人才的需求对课程体系不断改革创新,努力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形成满足社会对信息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人才定位分析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是个应用范围很广的专业。对于高职学生来说,三年学习内容不能涵盖所有的计算机信息管理领域,因此,必须根据本地区的行业背景、市场需求和自身发展现状等确定该专业的发展方向。我们依据湖南地区经济人才需求特点和高技能人才规格确定专业培养目标,依托电子信息行业,先后走访调研了长沙卓应教育咨询有限公司、湖南迈威信息技术公司、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湖北生物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等二十余家公司和学校。并先后到广东、江苏、浙江等地调查毕业生的顶岗实习情况和就业情况。

通过调研发现,越来越多的企业实施ERP系统信息化管理,因而对ERP系统实施需要大量的人才,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系统从国外引入并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所应用。它集企业管理和信息管理技术为一体,能够集成企业所有资源信息,为企业提供计划、控制、经营业绩评估与决策支持等。应用ERP系统可以对企业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从而降低企业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企业为了能够保持高效快速的发展,对自身ERP信息化建设工作越来越重视。因此,高职院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培养ERP人才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而目前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主要停留在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网页制作及网站建设的应用上,对企业的生产销售活动中产生的信息并不知情,很难做到应用计算机技术对企业的信息进行处理。因此,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应该和ERP课程高度融合,在学好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同时,还需大量学习ERP课程、财务知识、会计知识、企业管理知识等,使该专业毕业的学生可以到企事业单位应用ERP系统,从事信息系统管理、维护和开发,充分发挥ERP系统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通过企业行业调研,对我院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重新进行了定位,定位在企业信息管理方面,并归纳出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是培养一批思想政治素质高、具有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懂得ERP系统应用、管理和维护,也懂得计算机应用技术相关知识,还懂得网页制作和网站建设的相关知识的企业信息管理复合型技术应用型人才,提出了“一基础、双主线”的课程体系架构思想。

二、课程体系建设思路和方法

高职院校主要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应该重视项目的实践经验,因而课程体系的建设需要打破传统单一的知识传授教学模式,基于工作岗位实施课程体系改革;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体系,注重职业能力培养;改革学生考核方式和评价模式,提升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从而实现教学内容与职业、教学情境与工作岗位的高度吻合,并最终实现教学模式从学科性体系向工作性体系转变。课程体系建设思路如图1所示。

1.基于工作岗位、实施课程体系改革。通过对二十余家单位、学校和对广东、江苏、浙江等毕业生的顶岗实习情况和就业情况的调查研究,成立了以行业、企业专家为主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请合作企业的专家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习实训指导,签订“联合办学,双向培养”的协议,进行深度的校企合作。确定计算机信息管理的主要岗位有计算机操作人员、计算机维修工程师、信息系统及网络应用与维护人员、企事业单位信息化人员、会计从业人员、ERP系统管理人员、网页制作和网站建设人员等。从这些职业岗位需求出发,根据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现状和社会对计算机信息管理人才的需求,结合地区经济发展和学院自身发展需要,分析职业岗位所需的关键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研究职业资格,科学定位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方向,根据职业学院的特点,确定人才培养模式,结合高职教育对学生的思想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人文素质要求,确定核心职业能力课程,最终制定出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2.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体系,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按照以工作任务为中心,项目课程为主体,教学做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将工作领域转换成学习领域,学习领域分解成项目和任务,以学习型的项目和任务为载体,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组织教学,将核心职业课程全部转化为项目化的课程,实现专业学习职业化、职业课程项目化、班级项目团队化,从而构建项目化的课程体系。

3.改革学生考核方式和评价模式,提升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体系要求学生的考核方式和评价模式必须做出相对应的改革,建立以项目评价、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为考核中心的考试观念,实施与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体系相匹配的考核方式,将以往以知识为主的期末试卷考核转为以项目实践为主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考核,体现项目化课程体系的建设思路;体现以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为主的,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体现以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核心的评价模式,在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中,采用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水平,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为从事相关计算机信息理领域的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体系构建

根据人才定位分析,对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构筑成“一基础、双主线”的课程体系架构。“一基础”是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线,主要开设课程有计算机基础知识、常用工具软件、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技术、网络数据库、网络操作系统、网络安全技术等;“双主线”主要是计算机应用方向,第一条线是网页制作和网站建设线,主要开设课程有网页制作、网站建设、图像处理PS、、JavaScript、电子商务等;第二条线是企业管理和ERP线,主要开设课程有企业管理、基础会计、财经法规、ERP项目管理与实施、会计电算化等。课程体系构建如图2所示。

目前,我院已经全面采用“一基础,双主线”的课程体系结构,并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此课程体系进一步明确了专业定位,理清了专业方向,提升了专业内涵,提高了教学质量,在计算机生源急剧下滑的大背景下,我院信息管理专业生源数量企稳回升,并初具规模。

四、小结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正处于重大转型时期,给每个高职院校带来了巨大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高职课程体系的改革是职业教育的重点和难点,也是高职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应该基于工作岗位,实施课程体系改革,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体系,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同时改革学生考核方式和评价模式,提升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并适时针对企业对ERP人才需求量的大幅增加,调整专业建设方向,构建“一基础、双主线”的基于工作岗位的项目化课程体系架,培养出合格的、顺应时展的、适应工作岗位的企业信息管理技能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剑英.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高职报,2013,(09).

篇10

 

 

一、理工类高等院校信息管理专业建设的意义

 

进入21世纪,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信息作为现代社会的一项重要战略资源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在我国,虽然国家和社会各界对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重视,但相比较而言不管在信息技术的应用,还是信息的管理手段等方面还比较滞后,特别在信息的处理和深层次应用等方面,仍比较落后。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开展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增长,开展的经贸活动日益频繁,社会经济形势呈现更加美好的前景,社会建设对信息管理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旺盛。积极创办和重点建设信息管理类专业、培养这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以满足社会的急需,正是高等教育必须承担的一项重要任务。基于这样的环境和背景,理工类高等院校信息管理专业建设应该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计划的制定、课程大纲的修订、实践环节的建设、严格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深入地研究和实践。

 

二、理工类高等院校信息管理专业建设的现状

 

1.办学观念不适应社会需求。信息管理专业是一个新兴的专业,没有太多的经验可以借鉴,目前的办学能力与思想观念跟社会的需求以及学校改革和发展的要求还不能完全适应;实验室建设现状不能适应应用型本科信息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导致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跟不上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所以,对于我们的信息管理专业来说,稳定、鲜明的办学特色尚有待进一步建立和发展。

 

2.生源质量下降,学生能力不足。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导致信息管理专业的生源质量有所下降。一方面,新办应用型本科的生源质量与传统精英教育时代的生源质量有明显区别;另一方面,计算机类专业的考生数量也在下降,据统计,进入21世纪后,有意愿报考计算机类专业的考生在逐年下降,计算机类专业已不再像以往那样热门了。而且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将学科经典知识与先进技术、软件和硬件很好地结合,往往是偏重于理论教学而轻视工程实践锻炼,使得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得不到全面协调发展,最终导致学生的生存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

 

三、培养目标与内容

 

在人才培养上首先应当突出特色。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教学中,需要将不同课程有机地衔接起来,使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使不同学科的知识相互协调、相互补充、合理搭配,形成有机整体。其次,学校应当根据市场需要培养多元化人才。学校可以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培养不同的综合素质。再次,大力推行职业资格认证,积极推广实施“双证书”制度。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应大力倡导、实施“双证书”制度,使学生在学校时就积极报考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考试,进而更加适应市场的需求。

 

四、理工类高等院校信息管理专业建设的对策

 

1.学校建设的整体思路。①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进行专业建设。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更多更好的能够从事信息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满足社会需求。紧密结合经济建设总体目标对IT产业人才的要求,以学校本科专业办学的定位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使之与学校的实际情况、人才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要求相符合。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建设和发展需要的人才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交流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理论基础好、基本功扎实的,设计能力特别强、具有鲜明特色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因材施教,突出能力,提高素质,注重创新。②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以教学质量为生命线,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以课程建设为基础,以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与改革为支撑,以产学研结合办学为途径,转变教育思想观念,进一步明晰专业办学思路。应用型本科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要有别于重点大学研究型人才或高职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既不能像培养重点大学研究型人才那样注重理论教育,又不能像高职教育仅要求学生掌握操作技能,而应在考虑学生职业长远发展的前提下,培养理论知识够用,又具备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使学生既有生存能力又有发展能力。若学生没有良好的专业就业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也就成为一句空话。不但要强调学生能实现高就业率,而且要努力做到学生能在专业领域高质量就业。

 

2.教师的配合。①日常教学中,可以通过举办综合技能大赛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展现技能,通过对技术能力的评比,调动学生学习技能操作的积极性与创新能力。②通过与其他单位合作,联合地区性的企业,给学生创造部分实践平台,让学生在实际的工作岗位进行实践,体会不断变化的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方向的改变。③尝试让在职教师进行理论教学,请一些在信息管理岗位从业的专业人士进行实践教学,更新实践教学的教学设计思想,指导学生更好从事实践技能学习。专职教师需要将教学理念与市场动向紧密关联,将最新的知识与技能传授给学生。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市场会不断增加所需要的信息管理人才的数量,作为向社会输入技术型人才基地的信息管理专业,应根据市场的动向制定一系列的教学管理体系。如今已经逐渐成熟的课程建设,促成了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形成。一个专业的建设,首先要把握专业内涵,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信息管理专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信息处理相关的理论知识仍是实现现代信息技术的前提,仅靠计算机技术并不能实现所有的信息处理。同样,如果在信息管理中过分强调经济管理,也可能会使信息管理专业偏离正确的方向。所以,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必须切实体现专业特色,在教育部要求的专业核心课的基础上,加大专业知识的培养,同时注重培养实践能力。通过建设新型的信息管理专业,最终满足社会的急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