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文化的内涵范文

时间:2023-12-28 17:40: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酒文化的内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酒文化的内涵

篇1

【关键词】泸州酒文化 内涵挖掘 开发应用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7-0019-02

一 前言

白酒是中国的历史遗产,有着几千年的发展史,它是中国传统文化和物质文化的结晶,在渊源的历史推进中,白酒沉积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势能。四川酿酒、饮酒距今已有三四千年的悠久历史,拥有得天独厚自然条件和长期历史文化积淀的巴蜀大地已成为享誉中外的“名酒之乡”。

中国白酒金三角,是指四川泸州、宜宾和贵州遵义这三个白酒主产区形成的“金三角地带”;这一地区孕育并形成了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郎酒等著名白酒品牌,且在白酒产业和文化名镇的结合发展上具有不可复制的独特地域优势。

白酒是四川的龙头产业之一,而泸州酒业更独具优势。泸州酒业历史悠久、发展基础好,拥有泸州老窖、郎酒两个国家级品牌和一大批中小型酒类生产企业。作为泸州文化典型的酒文化,是十分具有品牌效应和开发潜力的优势特色资源,在漫长的酒类产品生产经营过程中,泸州积淀了内涵丰富、个性突出的酒文化元素。

2009年9月,在泸州市酒城宾馆隆重召开四川省酒文化研究会成立大会,围绕“四川酒文化的保护和开发”进行系统研讨,旨在强化四川酒文化的研究、宣传和推广,增强酒产业的绿色含量和文化含量,为四川酒文化和酒产业的发展提供文化支持。

2010年初,泸州市召开白酒产业发展大会,特别指出,酒业是泸州最具竞争优势的产业,并且提出了:泸酒制造必须和创造相结合、和销售相结合、和消费者的需求相结合的生产制造原则,特别强调了泸州酒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

2011年,泸州市白酒产量实现114.6万千升,销售收入达到467.4亿元,利税总额达到115.3亿元。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累计实现产值和服务性收入共394.2亿元。

2012年初,泸州市按照第七次党代会精神,突出实施“156”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现代化“中国酒城”。在这个过程中,泸州坚定不移地把发展自己的白酒产业作为建设现代化“中国酒城”的基础和支撑来抓。

综上所述,泸州的酒文化研究已是大势所趋。但通过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关于泸酒文化的内涵与开发应用的研究目前还无人涉及,其理论研究已远远滞后于泸酒发展的现实需求。以下分析希望对泸州酒文化的研究能有所创新和突破。

二 传承历史,突出特色,重视文化遗产

一个城市的魅力在于其是否有特色,而特色的基础又在于它的文化。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其特色内涵的重要集中表现。它可以表现为独特的城市风俗民情,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痕迹,富有创新性的个性特征等。它从某种程度上是超越国家和民族的,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具有普遍的吸引力。城市文化特色就是它的文化品格,是城市的名片,是整个城市文化、历史、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集中体现,是城市形象的客观展示与城市的魅力所在。

酒在我国有着7000多年的历史,自从酒出现之后,作为一种物质文化,其形态丰富多彩,其发展历程与经济的发展史同步。中国是卓立世界的文明古国,也是一个酒文化大国。从已出土的文物来看,殷商时代就有很多关于白酒的文字记载和相关实物;春秋时代的《诗经》,里面有大量饮酒、祝酒、祭酒的记载和故事;可以说,一个国家、一个地区,酒的历史和社会文明史是同起源并且同步发展的。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同样,一方的人民创造了一方的文化,一方的文化又哺育了一方人民特有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气质。因此,一个地区酒的历史越长,其文明程度就越高。中国酒文化蕴涵丰富,既是一种艺术文化,又是一种社会文化,更是一种政治文化。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酒类文化占据着重要地位,作为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酒不仅仅是满足人类生存所需的饮品,更可以以酒兴邦、以酒交友、以酒赋诗……酒既是科技进步的产物,又是人类感悟美、欣赏美的结晶。

泸州地处川南,素有“中国酒城”的美称,“百年老窖”、“国窖1573”、“青花郎”“红花郎”、“沱牌曲酒”等酒名更是人尽皆知。泸州酿酒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两三千年以前的秦汉时期。有关泸酒的典故传说举不胜举,如吕洞宾醉卧江阳、诸葛曲药制酒、三仙醉酒等。每一段传说都体现了泸酒的历史,给泸酒增添了神秘和传奇色彩,也是泸州酒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据大量出土文物考证,秦汉时期,泸州就有“以酒祭祀”、“以酒宴乐”等社会礼仪活动。苏轼、黄廷坚、张船山等文人墨客也曾在泸州留下“城下人家水上城,酒楼红处一江明。衔杯却爱泸州好,十指寒香给客橙”、“佳酿飘香自蜀南,且邀明月醉花间”、“江安食不足,江阳酒有余”等千古佳句。发展现代泸州酒文化,应充分发掘历史沿革和人文内涵,结合泸州独特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突出酒城文化的悠久历史和浓厚的酒文化气息,打造泸州良好的“酒文化”城市形象。只有了解历史、传承历史,珍视泸州宝贵的文化遗产,将新旧文化结合、传统与现代交汇,才能赋予泸州酒城文化鲜活的灵魂,焕发它无限的生命活力。

三 深挖内涵、丰富外延,拓展泸州酒文化

酒城泸州地处长江、沱江汇合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人文荟萃,交通便利,又是通往滇黔的门户,为川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泸州市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可以打造的文化品牌有许多,如红色文化、长江文化、奇石文化、军事文化、苗族文化、汉棺文化、夜郎古道文化等等。在这些文化品牌中,酒文化因其鲜明的特色而独树一帜。泸州老窖现拥有全国唯一被确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泸州老窖池群,距今有420多年的历史。泸州酒不仅有“国窖1573”、“红花郎”等高端品牌,也有“仙潭”、“国粹”、“巴蜀液”等知名品牌。泸州酒文化是泸州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是最具开发潜质和品牌效应的优势特色资源。研究泸州酒文化的历史发展与内涵特色,将泸州酒文化与其他文化融合在一起,打造出“醉美泸州 中国酒城”的品牌形象,是十分有意义的。

要打造泸州“醉美”特色的酒城形象,品牌文化的定位必须要明确、内涵一定要厚重,才能拥有强大而深厚的社会心理基础,以及较高的认可度。因此,只有深入挖掘泸州酒文化的丰厚内涵,同时丰富它的外延,才能拓展泸州酒文化,提升其品位和特色。同时,还可借鉴中国云南丽江古城与福建厦门鼓浪屿的建设风格,将泸州的某一区域、某几条街,建成具有古典风格、特色酒文化的标志性酒文化区域,把酒文化这样一种非物质形态用直观的风格彰显出来,从而让更多的人了解泸州酒文化,提高泸州“中国酒城”的知名度。

四 整合资源,体现优势,树立品牌形象

泸州是一座酒城,一座山城,也是一座水城,因此可以说泸州是一座山水之上的酒城。将酒的激情,山的厚重,水的灵动,浑然天成地交融在一起,才能彰显出水的风情、山的气质、酒的性格。泸州有许多保留比较完好的文化遗址,如报恩塔、钟鼓楼、龙泉井、百子图、龙透关等,每一个地方都是泸州悠久文化的见证,蕴含着泸州厚重的人文文化。

要打造泸州“醉美泸州 中国酒城”的品牌形象,要在传承历史,深入挖掘酒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整合地域资源,拓展优势,树立个性化的品牌形象。以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的泸州老窖池群为中心,打造酒文化一条街,将与酒相关的文献资料、诗词歌赋做一个详细的陈列与解说,并将泸州酒文化的历史展示在街道的两旁,建成可视化墙面,让更多的人了解泸州酒的酿造过程。另外,通过电脑软件做个性化的瓶体及外包设计,打造一些品味高雅的小店让客人停留、休憩、品酒,让他们都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充分感受泸州酒的香浓、泸州人的热情、泸州酒文化的厚重,如鲁迅所说“越有地方性就越有世界性”,只有树立具有地方性、民族性、互动性的特色酒文化为基础的“中国酒城”的良好形象,泸州城市形象的品牌效应也才更强,文化价值才更高。

五 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泸州酒文化的应用的研究,可以填补四川酒文化理论研究的单薄和不足,丰富该领域的理论研究成果;通过对泸州的酒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历史研究,了解酒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关系,并对泸州酒文化的历史沿革进行归纳整理,充分挖掘泸州酒文化的地方特色,提炼出泸州酒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才能赋予酒文化鲜活的灵魂;通过对泸州进行“醉美泸州”城市形象设计和宣传,能够将城市本身所代表的理念和文化深植于大众的思想之中,从而提升泸州的整体地位;同时通过对酒文化城市研究,提炼出泸州酒文化的精髓,将泸酒文化用物质形式呈现出来,从而起到宣传泸州,扩大泸州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促进泸州酒类产业及泸州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泸州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发挥指导作用,进而加快泸州城市文化建设的步伐。

参考文献

[1]何满子.醉乡日月:中国酒文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2]四川省酒类专卖事业管理局等.辉煌的世界酒文化[M].成都:成都出版社,1993

[3]吴康零等.四川的酒与酒文化[J].巴蜀文化研究通讯,2004(1)

[4]康君等.四川酒文化的剖析[J].商业文化,2010(2)

篇2

关键词:中原文化 汉字文化 汉字认同 文化记忆

汉字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华文明的显著标志,并对朝鲜、韩国、日本等国文字文化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作为汉字发源地的中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和中华文化的核心。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汉字背后蕴含着华夏民族的文化记忆,而文化记忆则是汉字文化不断发展,中原文化不断传承,中华文化不断发展的原动力。

一、中原汉字是文化符号

传统认为,文字只是语言的符号,是符号的符号。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而语言是思想的外壳。文字的出现,打破了时间、空间对人的局限,使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获得知识、经验教训及思想观念,并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进行交流和传播。文字本身也是一种文化,文字是一种文化符号。

“文化”一词,最早起源于《易经》:“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1]其所表达内涵十分丰富。一般来说,人们用文化概念来代表由于各种关系而联系在一起的人们的共同持有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文字文化是文化整体的组成部分,它与文化整体的其他部分处于不可分割的联系之中。我们要了解文字的文化内涵,就必须把文字放在与文化整体其他部分的联系中来进行考察。

《辞海》对“文字”所下的定义是“记录和传达语言的书写符号,扩大语言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交际功用的文化工具,对人类文明的促进起很大作用”。但是,文字不单是一种文化工具,更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文明最重要标志之一。一个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素质固定由某一种文字形式来体现,在长期的历史承袭过程中形成一种习惯势力,使这种文字成为该民族文化的特点之一,成为该民族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萧启宏认为:“汉字不仅是记录汉语的文字符号,而且是负载着古代科学知识和文化观念的全息标志,是固化了的信息模块……不论社会怎么变,汉字的模块没有变,它本身的信息内涵没有变。”[2]

中原汉字具有其独特性,其本身就包含着许多的思想文化观念。从汉字的起源开始,汉字就承载了我们祖先的文化思想与文化观念。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言:“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3]可以说,汉字是物象的表达,是客观物象在人们主观思想的显现,它本身就具有主客观的统一性。所以说,汉字不仅仅是一种记录语言的工具,它还是一种记录思想、观念与文化的符号。文字以形具义,字形本身就是祖先观念中的物象的展现。汉字的发展同样也是思想文化发展的展现。甲骨、金文、篆文、隶书、楷体的不断发展变化,是文化不断演变的结果。在甲骨文中,记载更多的是先民的祭祀占卜文化,文字的不断传承,也是文化记忆不断传承的结果。此后,文字本身具有的政治、经济、文化功能不断增强。汉字不仅承载着民族思维,还是民族精神、民族哲学思想、民族文化的展现。

二、中原汉字的文化隐义

《辞源》解释“中原”云:“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主要是河南省。”中原很长一段时间是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所在地,对整个中华文明发展起着主导作用。河南又名“中原”和“中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史学界普遍认为中原河南促进了华夏文明的发展,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起着主要作用。

中原是甲骨文、《说文解字》的故乡,是文字的圣地。连续四千多年的汉字文化史,可以说就是一部中原汉字史。传说中的仓颉造字在河南;第一套完善的汉文字系统甲骨文出土在河南;河南上蔡人李斯帮助秦始皇“书同文”、制定 “小篆”;河南漯河人许慎编写了世界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活字印刷术的产生在河南开封,现在使用的“宋体”字也产生在开封。因此,中原汉字本身具有丰富的文化记忆与文化心理。

汉字的形成是多源的,建立在对多种史前视觉符号模仿的基础之上。汉字的象形一方面取象于客体对象的特征,而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则是其来自于对其他符号的模仿与综合性概括。汉字的象形具有明显的写意性,它的符号形体与描摹的原形之间又并非是单纯的模仿,它们之间存在着既像又不像的言此意彼的关系。汉字的形成与发展本身就和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相关。它的产生本身就蕴含着先民的文化思维,它的发展又推动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的传承。

汉字的背后蕴含着中华民族追求和谐与注重实际的民族精神。观察汉字的字体可以发现,汉字的结构和谐对称,部件与部件的组合都有一定的规律。中国传统思想中也特别强调“和”。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汉字具有非常强的表意文性,其主体与客体未曾截然分离,这也正是中国人主客体统一、“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和“务实”精神的体现。

汉字背后蕴含着中华民族的哲学及宗教思想。哲学是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思想精华,是民族文化的核心部分。华夏民族原始朴素的对立统一观念,在汉字中得到了非常形象的传播。“阴阳相生”,这也是中国哲学中为诸家所共有又千年相承的思想观念。众多汉字至今还能生动地再现古老的阴阳观念。汉字的起源有八卦说,甲骨文又是殷商王室的占卜记录,所以汉字本身也在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宗教思想。

汉字背后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美学观念和思维模式。汉字的源头之一原始图画与舞蹈、歌唱一样,都是古人最早的艺术创造形式之一,它们都体现了古人对美的认识和追求。即使汉字形成之后,它和图画的联系也非常紧密。优美的书法及题款和精美的图章是中国画的重要组成部分。汉字的表意性,以及汉字与画之间紧密的关系是汉字的独有特性,这和其他文字是不同的。

三、中原汉字认同下的文化记忆

文化记忆理论最早是由德国学者扬・阿斯曼提出的。文化记忆是指一个民族或国家的集体记忆力,通常是一个社会群体共同拥有的过去。任何一种文化,只要它的文化记忆还在发挥作用,就可以得到持续发展。相反,文化记忆的消失也就意味着文化主体性的消亡。文字是文化记忆传承的重要手段,汉字则是中华文化记忆的重要媒介。

每当听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时,每位华夏儿女的心灵都会为之震颤。这就是汉字传达出的魅力,它穿越时空,使历史的影像与现实的情景重合;打破地域隔阂,用经典文本教导我们要“与人为善,和谐相处”。汉字对五千年华夏文明的延续和发展功不可没。我们在文字中读到的是文化,是基于文字认同下的文化记忆。

“文字认同属于文化心理的趋同现象,指的是由于文化身份和文化心理的相同或相似而对文字的认同。文字的认同其本质上是一种对本族文化或社会历史的趋同心理,因此文字的认同是构建民族文化心理的重要手段。”[4]文字是民族文化心理的一种载体,一种外在的体现。我们对一定文字的认同是基于我们共同的文化心理和文化记忆。文字不仅是交际的工具,还是一种文化的象征。使用一种文字,就是选择了一种文化,并且认同了这种文化身份。而且,具有相同文化背景的族群因为这种“共同文化身份”而链接在一起,使他们即便是异地也能感受到社会的归属感,这种归属感便是这个民族的文化心理。

四、结语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一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卓越贡献。汉字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以中国为核心的“汉字文化圈”,辐射日本、朝鲜半岛、柬埔寨、越南、老挝等国家。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之根,而汉字文化又是中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字起源于中原,中原具有丰富的汉字文化。而将文化变成文化力又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流趋势,开掘中原汉字文化力,必须要把握中原汉字文化的核心内涵,即汉字认同下的文化记忆。只有牢牢把握住这一点,不断挖掘文字文化的文化记忆,大力发展汉字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才能更好地打造中原汉字文化力。

参考文献

[1] 徐澍.易经[M].张新旭,译注.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126.

[2] 萧启宏.从汉字说起[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4.

篇3

1 民办高校图书馆文化内涵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 物质文化建设欠缺

1.1.1 民办高校图书馆馆舍呈现的文化气息不浓。图书馆大楼是图书馆工作人员开展工作的阵地,也是校园里重要的建筑。笔者调查得知,我国现有的民办高校的图书馆大楼基本都是将学校原有的教学楼或实验楼等略加改建而成的,还有相当一部分民办高校没有独立的图书馆专用大楼。同时,图书馆大楼的外形和布局给人生硬、呆板、冰冷之感,呈现的文化气息不浓。

1.1.2 内部硬件设施配置不先进、不完善。随着计算机性能和技术的不断升级,读者对图书馆的硬件设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在很多民办高校,一些陈旧的书架及老化的电子设备仍坚守在“岗位”上,导致民办高校图书馆的利用率不高。

1.1.3 馆藏资源建设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馆藏资源建设是图书馆物质文化的灵魂,也是图书馆建设的永恒话题。笔者认为,民办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建设落后原因有以下几点:①民办高校发展历史短暂,没有图书馆专业人才的储备,资源建设几乎是从零开始,图书馆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民办高校领导的认识。②民办高校办学经费来源渠道单一,图书馆的经费有限,致使其馆藏数量短缺且质量不高。③很多民办高校因各类评估的需要,在特定时期会急剧增加馆藏量。这种突击采购很容易造成采购的图书质量不高,分编差错率高,文献结构不合理,图书利用率下降等情况。

1.2 精神文化建设匮乏

1.2.1 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有待加强。民办高校图书馆过分注重馆藏建设而忽视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一方面,图书馆员承担着多重角色、多重职责,工作量超负荷,致使其产生工作倦怠;另一方面,图书馆对待读者并没有做到“想读者之所想,急读者之所急”。因此,民办高校的师生对图书馆服务的认同率和满意度不高。

1.2.2 图书馆员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图书馆员是开展图书馆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其综合素质在图书馆的文化建设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实际上,民办高校图书馆在高校中常常不被重视,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都严重不足。另外,民办高校图书馆的领导层也不重视图书馆员的继续教育或培训工作,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的机会很少,其综合素质难以得到提升,这必然影响图书馆文化内涵建设的进展。

1.2.3 文化活动不丰富,阅读氛围不浓厚。民办高校图书馆的职能不仅是典藏,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它来传递、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和精神文明。因此,有组织、有目的地开展一些形式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来发挥其职能是很有必要的,但民办高校图书馆并不经常组织这样的活动。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民办高校经费紧张、人员力量薄弱;另一方面是由于民办高校营造阅读氛围和推广阅读的意识理念不强。活动除了数量不足,内容和形式也简单老旧,师生参加意愿不强,而图书馆开展活动的积极性也必然受挫,形成恶性循环,致使民办高校的阅读氛围一直不够浓厚。

1.2.4 封闭落后,缺少创新进取精神。新形势下的民办高校图书馆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服务才能更好地为全校师生服务。而民办高校图书馆往往跟不上信息时展的步伐,因循守旧,缺乏创新精神,图书馆文化内涵建设前进的步伐也因此大大受阻。

1.3 制度文化建设滞后

1.3.1 照搬照套,缺乏本馆自身的制度文化特色。目前,民办高校图书馆的规章制度基本是照搬照抄公办高校的规章制度,其制度文化建设没有考虑自身的特点。究其原因,一是由于民办高校图书馆的建馆历史不长;二是民办高校图书馆管理队伍缺少专业性人才。笔者调研得知,很多民办高校图书馆的管理者往往是公办院校的退休人员,他们除年龄偏高外,对现代图书馆的特点、两种高校的特色和学生之间的差异把握得也不全面、不透彻。

1.3.2 忽视读者权利,有待加强制度人性化。图书馆的制度建设始终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读者的权益。但事实上,很多图书馆尤其是民办高校图书馆的制度条文只规定了读者要履行的责任和义务,对读者应享有的权利(如读者的知情权、监督权等)在其规章制度里未得到体现。因此,图书馆在执行制度时不平等、不公正等现象时有发生。

2 加强民办高校图书馆文化内涵建设的举措

2.1 加强民办高校图书馆的物质文化建设

2.1.1 注重馆舍建设,搞好图书馆的生态环境建设。图书馆馆舍是读者进行阅读活动的重要场所,温馨舒适的环境是吸引读者来图书馆的前提。以安徽三联学院图书馆为例,该馆为了进一步谋求生存和发展,新建了图书馆大楼,其宽敞明亮的阅览室、排放有序的图书杂志、先进的云桌面终端电子阅览室、安静温馨的休闲书吧,还有名人字画和花草树木点缀其间,给读者一种温馨舒适、宾至如归的感觉,使读者能够心情愉悦地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

2.1.2 加强馆藏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馆藏资源是图书馆物质文化的核心,只有?碛蟹岣坏墓莶夭拍芪?引大量的读者来图书馆。以安徽三联学院图书馆为例,该馆领导层认识到图书馆在高校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加强了馆藏建设。截至2015年年底,该馆馆藏纸质图书89万册、电子图书242万种、数据库资源29种(见表1)。另外,安徽三联学院的办学定位主要是培养社会应用型人才,学科上以工科为主,是管理、经济、艺术、文学、医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类大学。因此,该校图书馆的馆藏方向明确,按该校的办学定位选购图书使其馆藏结构更合理。安徽三联学院图书馆吸取以前突击采购的经验教训,解决了前期采选图书遗留下来的难题,从保证馆藏图书的质量做起,做好图书的剔旧与更新工作。从表1可以看出,安徽三联学院图书馆2013―2015年的馆藏资源在逐年增添积累。

2.2 加强民办高校图书馆的精神文化建设

2.2.1 提高发展图书馆文化内涵建设的意识,强化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民办高校图书馆的文化内涵建设是促进校园文化发展的重要一环,因此全校及全馆上下都要重视图书馆的文化内涵建设。以安徽三联学院图书馆为例,在该馆的文化内涵建设过程中,学校领导层积极为其创造物质基础和环境建设,支持其文化学术活动等,以实际行动推进图书馆精神文化的建设;图书馆员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始终把读者放在第一位,关心读者,亲近读者,随时了解并满足读者的需求信息;读者也遵守图书馆的各项规章制度,爱书爱馆,文明阅读,不影响他人的阅读学习。

2.2.2 大力加强馆员的培训学习,打造高素质的图书馆员队伍。打造高素质的图书馆员队伍是对图书馆的长效投入,是图书馆持续发展的不竭源泉和动力。以安徽三联学院图书馆为例,近年来,安徽三联学院图书馆制定了相应的培训制度和鼓励政策,鼓励图书馆员不断学习、终身学习。该馆不定期组织开展业务培训和业务知识技能大赛,鼓励图书馆员积极参加科研活动,并组织他们到其他高校图书馆参观学习;图书馆员自身也不断进取,珍惜培训学习机会,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该馆2016年的职称及学历统计显示,研究生学历的有7人,中高级职称的有8人。

2.2.3 积极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民办高校图书馆是广大师生学习、阅读的场所,也是图书馆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因此,图书馆应经常有针对性、有组织性地举办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和学术讲座,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激发师生的阅读兴趣。以安徽三联学院图书馆为例,该馆近年来在校内举办了各类知识讲座、征文比赛及“世界读书日”系列读书活动。如今,安徽三联学院图书馆的阅读氛围及书香校园气息越来越浓厚。另外,安徽三联学院图书馆还走出校园,组织学生参加“安徽省高校研究生信息素养夏令营”“安徽省企业竞争模拟(MOOC)大赛”等校外活动,通过一系列的活动积淀了校园的文化底蕴,在校园营造了良好的阅读氛围。

2.2.4 积极进取,激发创新精神。创新意识是创新思维的原动力,高校图书馆只有树立全体图书馆员的创新意识,在全馆建立创新体系,才能为图书馆事业的兴旺发达提供不竭的动力[1]。以安徽三联学院图书馆为例,该馆在领导班子带领下积极进取,在服务意识上,以“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服务理念对待读者、尊重读者,及时把握读者的需求信息,不定期举办好书推介活动,切实提高读者满意度;在服务手段上,增加网络平台信息咨询,开辟休闲书吧,充分利用其展?[厅、学术报告厅和多媒体播放厅为读者开展各类活动;在服务内容上,在校内外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和征文比赛,并在社区、福利院和老年公寓等处开展图书宣传及捐赠活动。如:2014年,安徽三联学院图书馆到安徽省宿州市??桥区芦岭镇进行图书捐赠活动,受到当地群众的欢迎。

2.3 加强民办高校图书馆制度文化的建设

2.3.1 坚持与时俱进,创新馆制度文化。图书馆的制度文化是图书馆进行科学、有效管理不可缺少的依据和准绳,以制度建设促进、规范图书馆文化也是图书馆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2]。如:安徽三联学院图书馆在2014年对本馆的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进行了调整,吸纳并制定了新的制度,逐步构建了更符合本馆情况的管理制度。

2.3.2 强化以人为本的馆制度建设,营造和谐的馆制度文化。民办高校图书馆在其制度文化建设过程中,要以以人为本为基本原则,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把人作为管理的核心对象,重视人的本体价值,激发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尊重人、理解人、信任人、善用人的和谐氛围,形成“馆兴我荣,馆衰我耻”的思想意识和责任意识[3]。这里的人包括读者和图书馆员。如:安徽三联学院图书馆将“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指导思想融入制度建设,对读者公正、平等、理解、关爱;对待图书馆员,也倾之以理解和爱护之情,使其在制度中获得认同感及主人翁意识,激发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推进以人为本的馆制度建设,才能使民办高校图书馆的制度文化在和谐健康的环境中不断创新发展。

篇4

明代艺术品让我们禁不住的赞叹这是一个将工艺进步与古代典雅优秀结合的时代,明式家具尤其。各类研究表明,明式家具达到中国古代家具艺术的巅峰,独具特色的汉族传统,形貌大方,材料精细,巧妙设计巧夺天工,做工一丝不苟,装饰上清新雅素,这些古典,优雅,细腻,精良的特点给人留下了难以忘怀的系念。明式家具风格成熟,工艺水准高度非凡,制作严谨,使用功能和审美功能都已经达到令人叹为观止的高度,稳定成熟的风格,比例协调,巧妙无比的设计,诚心实意的制作。

关键词:

明代家具;古典;艺术

明式家具在中国古代家具史上具有深刻的里程碑式的研究意义,明式家具高度的工艺水准和成熟稳定的风格促进了时代与工艺传统的契合,在人文环境优越文化高度发展政治体系明朗的历史时期形成自己独树一帜的工艺美术风格重重的刷新了工艺美术以及家具美的新高度,舍去了繁复多余细碎杂乱的过度繁复装饰,能够抓住机会简明扼要地通过设计传达家具精简从容低调的奢华,去繁从简标新立异。欣赏判断明式家具的精工细作的新的审美趣味,保留了的设计中中国古代的端庄高雅,朴实真实真挚实用,刚柔并济的独特设计风格特点。明式家具的风格特点被研究学习视为中国古典家具设计的最高标准。明式家具具体从它的造型方面,工艺方面,装饰等艺术风格方面和它特色的艺术价值体现上来讲都是独特的历史意义。

一、明式家具独特的风格特征

每个时代都有它的意义,明式家具就是明代的一个特殊工艺意义产物,由于明代政治稳定后,农业上基本达到稳定,工商业上往来自由繁荣发达,贵族对精美家具需求量加大,工艺制作者有经济环境制作工艺品,并且在政治上得到了一定的思想自由和当时环境的条件支持。明式家具具有其独特的风格特征,掌握和了解明式家具的设计风格特征,为我们理解家具、制作家具、鉴定家具提供了必须的充分的条件,对中国家具史的研究提供了十分有意义的价值。种类万千,始终维持格调平衡,简约、平衡。由以下四点:

1、选材精良,纹理讲究

工艺品制作品的材料选择极其重要的影响了工艺品的触感质感质量外观及使用,明代的家具制造选材严谨精良,当时文化相对开放,鼓励支持技术的研发与开展,由于明代的郑和下西洋带回来许多高级木材,在那个时代来说高级的木材为高级的工艺艺术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大大提高了工匠制作的可能,提高了人们对高级工艺制作的追求,贵族越来越信赖高级工艺品的更新。而且工匠制作水平高超,独具匠心的家具不断生产出完美结实的工艺品,在家具这一版块尤为做出突出的贡献。后来随着当时工商业繁华手工艺制造业的发展,明代政治格局的日趋稳定,观赏性园林的兴起,住宅建设兴旺,家具需求量日益增多,需要设计制作各种不同的家具来满足不同的装修风格的住宅。各种贵族、官员、文人士大夫、雅士等对品质艺术要求日益追踪,这就形成了对于家具的大量需求.。应顾客的要求,工匠在准备制作家具的时候,精心的做好前期准备工作与询问,顾客至上原则,工匠们严格的咨询了解然后根据顾客对家具制作的想法的审美和需求准备家具的材料准备造型准备等,然后融入自己多年工艺技术的深厚功底,而顾客在大环境下逐渐热衷于不断对家具技艺的观察考量和视觉审美的探求,各种贵族文人雅士不断交流与增进,不断切磋与比较,文艺与艺术结合,他们的参与促进了明代家具风格的成熟与稳定,由于当时郑和奉旨下西洋,不负众望的从盛产高级木材的南洋诸国,带回来珍贵的大批量的精良的黄花梨、铁木梨、花梨、紫檀等高档稀缺木料,这些高档的木材在当时来说十分新颖,不仅材料质地坚实无比、而且木材本身色泽深沉、材料上生长的纹理细密,不矫揉造作,优良的高质量木材大大启发了工匠对艺术的精益求精,也立功了。明式家具大量保存记录了它的优势之一就在于选择木材上,木材本身是有色调和纹理的,工匠制作时候工匠会选择那些具有朦胧形象纹理令人联想翩翩的木材。

2、造型简练严格,以线为主

明式家具以线条美著称,形式很大的满足了功能。流畅完美的线条弧度大大延伸了人们对美的畅想,明式家具注重家具线脚的曲线走向,给人的感觉是线条挺秀舒展,注重家具延伸美与整体装饰感觉,巴洛克洛可可大部分风格给人是繁琐奢侈宫廷风的,明式家具的风格给人整体简明轻快活泼中又严谨稳定内涵,家具整体比例协调匀称严格美观。明式家具在制作的时候考虑到了家具之间的互动。各家具之间组合的让人毫无挑剔的匀称、协调。桌椅是不可分的,桌椅是一个大的整体。以线为主的设计又有着刚柔并济的效果,大方简洁有深度,线条有着多功能的解读,线条可以挺直不僵硬,可以柔美不弱势,整体设计没有多余的累赘的感觉,线条感十足。

3、结构严谨,工艺细致

明式家具在结构上的设计采用了榫卯结构,榫卯结构的稳定性是最强的,木材之间的链接紧密不可动摇,坚定稳固,家具造型轮廓简练,形式上美观,采用了攒边,做工相当务实,实用性强,工艺上科学创新,考虑了自然条件的潮湿对木材的腐蚀,于是连接处不用钉子和尽量的少用胶物,大大减少了自然干燥木材干裂蛀虫等的影响,工匠制作家具结合自己多年的制作经验,充分考虑了天时地利人和,镶了填补跨度大的结构,美观而坚固。

4、装饰素雅,繁简适易

明代家具简洁流畅,圆浑厚拙,刻意注重线脚转折之间的变化,在线脚的设计尤为细腻用心,工艺水平极高,装饰风格多样,但绝不曲意雕琢,能够满足锦上添花,不大面积的过分装饰,能够根据家具的整体形象对局部进行恰如其分的优雅装饰,在细节方面打动人心,给人惊喜,展现高度的工艺水准,整体上保持秀丽端庄高雅大方的装饰特点。

二、明代家具艺术文化内涵

明代家具的价值很好地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文化内涵,历史在滚轮,家具与人类朝夕相处,人们在重视家具使用功能的同时也开始追求家具的欣赏功能。家具满足人们基本的使用功能之后,开始了不断的形式表演,为了达到人们对其的外在的满意和保留,家具设计者在制作家具的过程中把自己独特的理解加入进去,这就是一种审美要求,而这种神秘的要求离不开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明代农业稳定,工商业繁荣,人们越来越注重朝夕相处的家具的形式和美观,因此这体现了社会的进步,人类文明的进步。

三、结语

明式家具工艺和使用功能完美结合,成为中国古典家具的典范,朴实高雅和流畅坚实的感觉庄严肃穆而伟大高远。其艺术文化内涵对中国古代家具的影响以及对现代研究古典家具都具有深远的意义。精密简练的设计思路与秀丽端庄的古典韵味让人久久瞻望。

参考文献:

[1]《明式家具研究》杨耀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年第二版

[2]濮安国.明代家具辨证[J].东南文化.2000(06)

篇5

关键词:《镜花缘》 生态文明 文化研究

一、《镜花缘》中体现的人文经济内涵

《镜花缘》出于中国清代著名文学家李汝珍之手,这部著作自诞生起就备受关注,究其原因是由于在整个文化研究当中,不论是其涉及的人文文化、经济文化,还是史诗画卷都作为我国游记历史上重要的里程碑而存在。

从书籍的角度来看,作者在人物形象设定方面独具匠心,包括在性格设定方面有极其独特之处,就是其将人文文化和经济文化内在联系体现得非常到位。

随着近几年很多国家和地区对于生态文明的建设越来越重视,我国从“十五”规划开始,将文明建设提上日程,尤其在“十三五”规划阶段,更是进一步提升了建设步伐与速度,所以,这部著作中体现的我国传统经济与文化的焦点内涵,对于我国“十三五”规划下社会文明建设也具有重要意义。

《镜花缘》的主人公唐敖作为作者性格描述最为全面的人物,其在书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以其游历仙山为主要分界,这是学术界的共识,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样一个事实:小说在两部分都运用了大量的手笔去描绘和展现仙山和游历之路上的所见所闻。作者将唐敖游历路上所见的人、事、物与人设的命运相交叉,并以主人公为切入点,深刻地描绘了一副生动的历史画卷。

文中描述的经济文化恰当且生动,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李汝珍晚年虽生活潦倒,但是依然能够以宽广的胸怀关心经济与人的内在联系,实属难得。也正是由于作者处在当时的现实困境之中,才能够以独特的角度去诠释其与经济文化的内在联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觉悟:突出注重平等的重要性,文化与经济绝对不是相互主宰的被动关系,而应该是一致的平等发展,透过小说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游荡于市井之地的智者,关注与反思的同步进行,结合自身的经历去体会文化与经济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形态,纵观历史,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作者所表达的这种与经济文化相互融合的关系,正是道家所提倡的“无为而治”内涵的表现。作者将整个市井经济内在联系表述深刻而赋予内涵,文学底蕴深厚,通过人设不同阶段的表现,来体现人文与经济文化的相互融合与包容。

二、人与社会、经济三者在《镜花缘》中的相互联系

《镜花缘》这部小说在内涵表达深刻的同时,也引起了学术界不小的讨论,很多专家和学者对于这部著作的评判标准不唯一。就笔者来看,既然当今社会强调和谐的经济体质,那不妨采用另外一个角度去看待这部著作,也就是说,从三个层面来评判李汝珍做表达的经济与社会、人设的内在关系:第一层面:经济文化。作者在小说中对于经济生物的描述与表达是显而易见的,作者对于经济状态的描述比较直接,很多篇幅都是在对市井经济座椅叙述。例如作者在小说第十四回中这样描述:

“林之洋自去卖货。唐敖与多九公也随后上岸进城。抬头望见几个长人,唐敖吓得直往回跑,颤身说道:‘九公,吓死我了!以前,我见古书上说,长人身高一二十丈,认为绝无此事,哪知今日真见到了七八丈高的人,在半空中晃晃荡荡的。他的脚面比我们肚腹还高,让人望着好不害怕!幸亏逃得快,要被他发现了,用手把我们提起来,放到他眼前去看,我们的身子一定在几丈高的空中了!’

看如此边说边走,两人回到船上。多九公自去后舱。林之洋则告诉唐敖,已替他卖了许多花盆,赚了不少钱。因为高兴,两人对饮起来。林之洋笑道:‘俺看天下的事情要想办好,就得凑巧:平时俺同妹夫喝酒以后存下的空坛子,还有前几年的旧坛。’”

第二层面:社会环境。经济与社会是分不开的,但是从另一各角度分析,社会环境也是经济文化的一部分,两者息息相关,也相互影响,李汝珍在书中对于社会环境的描述语句也相当丰富,例如在小说第十八回中描述的“市井之下”的社会经济文化:

“正走不多时,碰见一群人,生得面如黑墨,形似猕猴,冲着唐敖唧唧呱呱,说个不停。唐敖听不明白,只有发愣。他们便又伸出手来,像要索讨东西一般。多九公忙解释道:“我们是过路人,没有多少钱带在身上。”可那些人仍然是七言八语,不肯散去。林之洋在旁边有些急了,说道:“九公,俺们走罢,哪有功夫同这些穷鬼瞎缠!”话才说完,只听众人齐喊一声,个个口内喷出烈火。霎时,烟雾弥漫,一片火光,滚滚烈焰,迎面扑来,把林之洋的胡须烧个精光。三人吓得掉头就跑,刚到船上,众人也已赶到。他们口中火光乱冒,把船上的水手也烧得焦头烂额。

短短的几句话,充分地将社会环境中形形的人为活动描述得惟妙惟肖。

第三层面:精神领域。人物作为经济文化传递的重要载体,其行为也将决定两者是否能够和谐共荣,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李汝珍在整个书中体现了很多中华民族传统的社交经济文化,对现实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纵观来看,经济是一个丰富复杂的系统,在这样的世界中,我们更加需要用一种广博的视野以及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它。

(基金项目:本文系连云港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镜花缘》的消费文化特征研究”,项目编号:[12LKT38]。)

参考文献:

[1]韩林.武则天故事的文本演变与文化内涵[D].天津:南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2]孔庆庆.中国古代白话小说教化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3]董定一.明清游历小说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4]岳永.清记观初探[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

[5]孙立清.明清小说“游士”叙事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6]司加飞.《镜花缘》修辞格的认知探析[D].扬州: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篇6

[关键词]校企文化;对接认知;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21-0019-02

当前,高职院校经过了外延式的规模发展后进入内涵式的质量建设期,更加注重品牌、特色和质量。校园文化作为软实力是高职院校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根基,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校的办学实力、核心竞争力、内部的凝聚力和品牌建设的能力。在社会大文化背景下,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都属于组织文化或者管理文化,其目标、功能、结构都有很多相同之处,都以促进人的和谐全面发展为价值取向,以人为中心,以人为着眼点,其价值追求和实施路径都具有相似性和协同性。

实践证明,高职院校要培养作为学生核心竞争力的综合素质,包括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和人格魅力,才能在变化的社会中寻求可持续发展的立足点。作为直接影响学生成长的环境因素,校园文化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其最终要为学生将来的企业行业服务,故校园文化必须与企业文化融合,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培养健全的人格、提升精神境界、促进心灵和谐,尽快适应社会环境。同时,实现校企文化对接也是教育部关于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是实现“零距离”就业的需要,也是实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重要切入点。因此,加大校企文化对接和融合的研究,建设特色高职校园文化,充分发挥文化的育人功能,培养适应企业行业文化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是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一、校企文化对接的内涵

虽然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本质特征和内涵不同,但都是以人为主体,都以提高人的素质和实现价值为目标追求。今天是高职院校的学生,明天将会是企业的员工。所以高职院校和企业行业紧密相连,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综合体,也就是教育文化和职业文化的融合体。在开放的校园文化里,可以吸收和包容良好的企业文化,从而使学生在知识、德育、操行等方面与企业岗位所需的技能、职业规范相对接,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价值理念与企业对人才的价值追求相一致,使学生毕业就业的同时,增加对岗位的职业认同感。

校企文化对接与融合,不是两者简单的相加。一方面,校企文化对接必须适应社会大文化和谐发展的目标,以社会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为取向;另一方面,校企文化对接必须要与学校的发展目标相一致,即体现高职院校独特文化内涵的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因此,校企文化对接既要遵循务实性的原则,在社会大文化背景下服务于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方案;又要遵循互补性的原则,建立基于企业文化的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将外在文化内化为学生自身素质,实现校企文化的真正对接与融合。

二、校企文化对接的途径

校企文化对接要遵循“来源于企业文化,而高于企业文化”的原则从精神文化、组织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方面入手。

(一)精神文化方面――灵魂

高职院校的精神文化是指学院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全院师生共同遵守的价值观念、办学理念、历史传统等具有自身特色的、比较稳定的精神形态。高职院校精神文化建设,需吸纳优秀的企业文化要素,将优秀的企业文化精神和精髓融入高职院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其一,高职学院的办学理念、学院精神需要吸纳优秀企业文化的要素,融入到学校的校风、校训、学风、校歌中,吸纳企业的品牌意识,树立学校的良好社会信誉。其二,德育工作与企业建立合作机制,校企工作人员相互流动,学管人员可以到企业政工部门挂职锻炼;将企业文化宣讲纳入学生主题班会中,提高对企业文化的认同;企业员工可参与学校德育目标与工作计划的制定过程。其三,坚持“走出去”和“请进来”,让学生在假期深入企业了解企业岗位规范,也积极引进优秀校友或者企业家开展“企业谈就业、创业”、“校友面对面”等系列活动,让师生深刻认识企业的文化理念、核心竞争力和价值追求,让学生提前认识职业精神。

(二)组织文化方面――保障

组织文化是高职院校的规范文化,包括学校的管理理念、组织制度、运作模式及人际关系,还包括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等。其一,高职院校应引进企业优秀的企业精神和文化内容,强化学校管理教育模式,借鉴企业严格性、标准性和细节性的特点,转变学校的管理观念和制度,使更具人性化又不乏市场性。其二,借鉴企业管理模式,强化学生的职员化管理,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注重“抓学风、抓细节”管理,抓学风就是形成经理(班长)负责制,自觉形成本班级管理公约;抓细节就是遵循“细节决定成败”的经营理念,让学生从日常生活细节人手,做好教室寝室清洁卫生、床铺整齐、食堂排队就餐、行为举止文明等,将外在规范内化为自觉行为。

(三)物质文化方面――载体

物质文化是高职院校的显性文化,是学校运转的物质载体,其表现出来的外在的人文精神及构成的人文氛围,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全院师生。高职院校的物质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应体现出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和办学定位。其一,校园整体规划、特色建筑和标志物要体现出职业特色。比如在校园教学办公生活区可悬挂行业专家的名言、经典理论、创业经历,优秀校友的成功历程、人生感悟,合作企业的发展背景及动态等。其二,建立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生产一体化的实训基地或实训室。实训场地由学校提供,企业可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和专业设备,学校和企业可本着互惠共利的原则共同参与对实训室或实训场地的管理。这样,学校不仅引进了企业的设备、人才和技术,还将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融为一体,营造良好的职业环境和氛围,让学生在进行专业技能训练的同时关注就业和职业。其三,校园人文景观建设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企业的元素,比如在建设模式上可采取“企业投资、校友捐赠、师生共建”的方式,体现校企文化的融合;另外在功能上要体现美观实用,引导积极向上的文化陶冶,力争能成为学生接受熏陶的“第二课堂”。

(四)行为文化方面――关键

篇7

[关键词]机床 造型设计 设计文化

[中图分类号]TB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9-0103-01

一、设计文化浅析

“设计”是人类为了实现某种特定的目的而进行的一项创造性活动,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活动。而“文化”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释义为:“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其实,从人类有意识地制造和使用原始的工具和装饰品开始,人类的设计文化便开始萌芽了。可以说,设计文化是由诸多要素所构成的一个复合整体,它包括设计的物质层、设计文化的组织制度层以及设计文化的观念层。这三个层面彼此相关,形成一个系统,构成设计文化的有机整体。而设计文化的价值又是多层面、多维度的。既有物质价值,又有精神价值;既有实用价值,又有审美价值;既有技术价值,又有艺术价值;既有社会伦理价值,又有经济附加价值。就其本质而言,产品设计既不是艺术设计,也不是技术设计,是产品的一种设计文化创造,即产品设计本质上是物的文化设计。产品设计的核心是人,所有的设计都是围绕着人的需要展开的。机床造型设计作为现代产品设计的范畴当然也体现着一种设计文化,而设计文化的核心就是“人”,整体造型设计的每个方面都是与人相联系的,如何给人一种审美体验,使人在操作的过程中感觉舒适、方便、快捷,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设计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引导人们的审美情趣,让使用者在工作的过程中有一种美的享受,这便是机床造型设计所体现的一种设计文化内涵。

二、形态设计与设计文化

机床在形态设计中主要采取的造型手法是在变化中求统一,在统一中有变化,具体可运用调和、韵律、节奏、对比等处理方法。如机床,无论它是单元部件本身,还是多个单元形体的组合,总以外在的一定的机能形态示人,不同的外在形态感受注定了它的风格特点基础。在形态环节上,不但要考虑它的形态在比例与尺度上给人心理上的感受和生理上的适应等问题,而且还应当考虑形态组织的合理性、宜人性、安全性,以及由此所带来的均衡、稳定、轻巧、秩序、节奏等效果,并注意形态整体上感受要统一、协调。这样,不同的形态就会诠释一种不同的情感,从而传达一种设计文化。

三、色彩设计与设计文化

在工业产品设计中,色彩离不开产品的造型。色彩是为造型服务的。它的目的就是突出或加强造型,使造型更美观,更具有表现力。比如,采用明度较高、纯度较低的中性或偏暖的色彩为主色调。像淡雅的绿色、浅蓝色、奶白色、淡黄色等,能使人感到精致、亲切、心情舒畅,采用两色或三色配合。色彩配置通常为上明下暗,上轻下重,以增强机床的稳定感。避免过多色彩,使人注意力不集中;机床色彩设计不仅要突出主色调,还要强调重点部位配色以及警戒用色,以引起操作者的注意。从使用者的角度来看,一切生产工具、交通工具、日用品等等,都是人去使用、操纵,所以,说到底,对于机床的色彩造型一是要充分考虑到使工人感到丰富、欢快,二是有利于调动工人的生产积极性,三是美化环境。因此,机床的色彩造型必须对人的心理、生理产生积极作用。从而传达一种情感,一种价值,一种精神,即机床造型色彩设计的设计文化内涵体现。

四、人机工程学分析与设计文化

人机工程学是研究人、机械及其工作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是工业产品造型设计不可缺少的研究内容。机床造型设计与人机工程的关系主要从这三方面考虑:首先,科技与美学的融合。随着技术含量不断增加,在完善功能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提升机床产品的美学价值。而这正是设计文化的价值体现。其次,科技以人为本。而“人”正是设计文化的主体与核心。第三,注入情感。通过设计形式使操作者能读懂产品的设计理念,引起操作者在使用方式和情感上的共鸣,体现机床产品的高情感性。在机床造型设计中,研究和应用人机工程学的目的,就是在遵循造型美学法则的前提下,使机床产品操作方便、安全可靠,达到最大程度上的人机协调,好用的设备也会得到使用者精心地呵护和使用,从而延长其使用寿命,达到人与机器的情感交流。

五、结语

产品设计的目的是为“人”所使用,而设计文化的主体与核心也是“人”,对于工业产品范畴的机床类产品更加强调机器与人的互动关系,使人在使用的过程中能够操作方便、舒适,给人一种精神和心灵上的慰藉,在工作或工作之余能够处处感受到关心与体贴,符合个人情感和功能需要的生活空间。

[参考文献]

[1]傅黎明.工业产品造型设计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

篇8

(昆明理工大学,昆明 650093)

摘要: 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物质的提升,物质的提升带来了精神生活的改变,物质和精神需求的层次已不可同日而语,消费者对待消费也越发的理性,消费的个性化特征也越来越显著,主题化的事物也普遍得到消费者的青睐,这对酒店的形成提供了一个很好地发展方式和形式。怎样在本土建设主题酒店,让主题酒店融入本土风情人文以及外来主题酒店入驻本土人文并以怎样的形式展现,是现在酒店发展的一个很核心的问题。要为客户留下记忆深刻的独特体验,就需要主题酒店富有灵魂和更深层次的含义,这也是主题酒店最大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 : 文化;主题酒店;设计;思考

中图分类号:J5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3-0302-02

作者简介:韩志勇(1988-),男,山东济南人,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环境艺术设计;何德鑫(1973-),男,云南昭通人,硕士研究生,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环境艺术设计;李晶源(1963-),男,陕西西安人,硕士研究生,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环境艺术设计。

0 引言

文化是一种符号,是一种历史长期积累和相传下来的历史印记,文化内涵就是文化层面下需要去挖掘的东西。文化内涵在笔者看来更像是一种文化语义但却不单单是一种文化语义,例如茶文化,剥开它并扔掉不必要的东西,留住意念性的东西,它可以体现出一个儒字,如果简单的以儒字来进行分析和延伸就会很盲目,因为儒字太大,不能很切合地进行主题研究,所以做出来的东西表面很丰满,实质却很空泛。这就需要对更深层次的儒字进行二次分析,在分析的背后可以找到一些语义来对儒字或者说儒字之上的茶文化赋予含义,可以是俭或静或和或敬,所以笔者认为的文化内涵,是在广义的文化中留住精华抽离糟粕之后进行的二次沉淀。它或许表面上不是很了然,但却可以更直观地去表现出其本质所暗示出的一种含义。

1 主题酒店的含义

主题酒店就是通过酒店这一载体突出表现某一主题,它可以是建筑的风格,装饰风格,装置艺术亦可以是软中极具鲜明特色的项目。它营造出一种特定的文化氛围和极具个性化的服务内容,让客人进行切身的体验式感受。在营造的这种文化氛围和个性化服务中,获得一种酒店所传达出的感官体验和文化渗透,使其留下深刻印象。有效地吸引客户留下固定客源达到细分市场的目的。

2 主题酒店设计的分类及特性

2.1 主题酒店的分类

在主题酒店的分类中,主题酒店可以分为大主题和小主题两种概念。

2.1.1 大主题酒店概念 大主题就是在整个酒店设计和后期的运营之中,全部围绕这一主题展开,它包括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硬件方面包括硬装饰设计和软装饰设计,硬装饰设计包括对整个设计的完整度进行把握,让整个大的画面感和局部的小节点都保持统一节奏。通过小节点可以反映出大画面的主方向,通过大画面又会让小节点之间产生内在联系。而在软装饰设计方面则是通过对硬装饰设计的把握,对硬装饰后期的装饰设计内容加以深化,就如一棵树,主干是硬装饰设计,枝叶为软装饰设计,在主干的基础上开枝散叶,让其完整、丰满,体现出某种树的科目,达到一目了然的目的。而软件方面,就是指装修完后的配套项目以及设施。酒店内的特色表演和酒店内的人文气息等都应该围绕主题进行展开,大主题酒店就是自上而下,由硬到软全部为其主题服务。

2.1.2 小主题主题酒店概念 小主题酒店相对于大主题酒店就是小场景或者小内容的主题酒店,它不会在整个载体上进行衍生和发展,它主要针对局部进行优化。可以是硬件方面主题明确,在软件方面不会和其统一,可以是在软件方面明确主题,在硬件方面没有跟进。通过某一景某一物来表达出其主题所渗透出的某一理念和思路。亦或是软件方面通过某一点来进行表达。

2.2 主题酒店的特性

2.2.1 独特性 主题酒店的独特性主要方面就是独特两字,它要区别于其他酒店以及同质酒店,在众多酒店之中脱颖而出,一个好的酒店设计独特性可以充分把握住客人的消费心理,抓住客人的兴趣点,并且通过兴趣点的把握,拿捏住市场的感官,把握住市场。

2.2.2 文化性 文化是历史自始以来不可被磨灭也是不会磨灭的一种存在,它是文字的也是精神的,它代表一种品质,也是一种度量,它是一种手段也是一份沉淀。酒店是一种服务类场所,它涉及社会阶层比较广泛同样也是文化的聚集地。就如酒店文化,又如服务文化。主题酒店也是酒店的一种形式,它的本质也是如此,但它的形式更高于此。它更像是在此基础上的一种提升,它更会着重体现一种品质,一种高于普通酒店的品质感,一种文化气息和人文关怀。

2.2.3 体验性 主题酒店的独特性使其脱颖而出,在众多酒店中可以让客人更好地去选择,这种条件下就会带来客人的体验度,不同的体验度会区分不同的客户,让客人和酒店筛选客户,从而更好的拿捏市场,而体验性在从中的角色显得更加突出,它是一个主题酒店的卖点,更是主题酒店的一个核心竞争力。

3 成功的主题酒店的特点

3.1 富有完整性

主题酒店的完整性是指整个酒店设计的前期和后期保持一致,留住其本真性。好的主题酒店设计作品,要看平面规划是否合理,整体设计的是否符合原本设计的思路。

3.2 富有可塑性

有意义的主题酒店的可塑性是指在酒店的设计上是否有可挖掘的深层次内涵和稳固的根基为后期的酒店延伸提供更牢实的平台,让酒店在时间的演变过程中始终有发展的空间。

3.3 富有独特性

主题酒店的基本就是突出主题,不同的主题酒店在主题的关注点上有不同的见地并营造出不同的特色,带给客人不同的感受以及体验。通过不同的设计理念和运营方式,达到其自身的发展。

3.4 考虑适应性

设计具有商业性,对于主题酒店的设计更和商业性以及市场挂钩。一个好的设计不仅要有其灵魂和见地,还要迎合消费者或者说市场的需求。这样更好地为市场服务,同时也为自身带来了发展的空间。

4 文化内涵在主题酒店中的运用

4.1 文化在主题酒店景观中的运用

主题酒店一般都是依附于特定的景观位置而建,或乡村,或海边,或都市。地理位置的不同主题酒店所散发出的理念也就不尽相同。它是对一种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筛选同时也是对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一种尊重。让主题酒店的感觉和自然景观及人文景观相搭调,从而使画面感不被破坏。在服务于当地文化的同时,让自身文化更具特色。

4.2 文化内涵在主题酒店建筑中的运用

建筑是主题酒店的外在,一个成功的主题酒店必须是内外兼修,外在对内在有映衬,内在对外在有渗透。例如一个以海洋为主题的主题酒店,内在浪漫,逸动。而外在却做得老练沉稳与之不符,这就是一个特别怪异的设计。所以好的主题酒店必须在内在设计和营造中抓住脉络,更应在建筑中不失分寸。同样以其文化内涵赋予新的含义。

4.3 文化内涵在室内硬装饰和软装饰中的运用

室内硬装饰和软装饰总是不可分家的一步,在设计中总是捆绑在一起其实也不无道理。就如本来是桃树的根却长出芭蕉树的叶,这就是破坏了一种平衡。所以好的主题酒店必须统筹来做。让整体引导局部,让局部反映整体。硬装饰体现一种文化的框架,而软装饰是一种对文化氛围的营造。如整个装饰营造出的基调,造型的设计,材质的运用,都是对文化内涵的一种体现。

4.4 文化内涵在主题酒店软件上的运用

一个成功的主题酒店不单是在硬件上过硬,在软件上同样应配合其感觉来运作。硬件可以,软件跟不上,同样达不到预想到的呈现,所以说,软件方面同样应有一种对文化内涵的体现。酒店特色表演的项目及方式,工作人员的品质涵养,应为硬件的文化输出,而软件文化的输出有时可以弥补其不足部分。通过对软件的灌输,达到软件对客人的一种文化内涵的传递。

5 结语

自2001年中国第一家主题酒店建设开始,至今已经有了13个年头,而今主题酒店在中国发展迅速,反映强烈,市场也已颇具规模。竞争度加大的同时,让我们对主题酒店有了更为苛刻的要求。所以在做主题酒店的同时,不应该只把看得到的东西搬到设计中,同时也应该注重看不到的东西。所以,文化内涵作为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更应该在主题酒店中得到重视。

参考文献:

[1]房亮.主题酒店文化氛围营造研究[D].兰州大学,2009.

篇9

隐喻既是一种修辞现象,又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思维工具和认知方式。Lakoff 和 Johnson(1980)指出隐喻的实质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事物,它根植于文化系统,体现于思维和语言层面,既是概念建构的一种方式,也是我们学习和认知的对象。同时,在现实生活中,动物在人类生活中举足轻重,关于动物的语言现象也在语言中占据重要的位置。随着对动物的形象、生理、习性、动作等了解的逐渐深入,人们发现动物与人类社会活动存在相似之处,通过在语言层面上的概括,便形成了动物隐喻。虽然关于隐喻的研究非常多见,但是动物隐喻研究则是隐喻研究系统中的一个薄弱环节。目前,国外已经认识到“动物隐喻”的研究前景,并从认知语言学、国内的“动物隐喻”研究却是一个尚属深入探索的领域。因而本文将从认知角度对“动物隐喻”的文化内涵进行对比研究,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建议和方向。

人类在与动物频繁亲密的接触中,深刻认识了动物的鲜明形象、突出特征、独特习性,对它们产生了爱憎、敬畏或厌恶的情感态度,并将其赋予人的一系列属性特征,用动物身上明显确定的特征概念来突显人类身上相应的概念,创造出生动形象的“人是动物”的概念隐喻意义。因此,本文从认知的角度深入了解动物隐喻产生的文化背景、民族特点以及心理基础,进而对比分析汉英动物隐喻文化内涵。

1.英汉动物词汇的隐喻意义对比

1.1 喻体相同,意义相近

由于人类具有相同的身体结构,感知器官和心理基础,再加上人类有相似的实践经验,不同民族的认知能力非常接近。基于相似的感知,不同民族在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就能有相似的概念结构。而语言是概念结构的表现符号。在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在与动物的接触中,人们发现一些动物在英汉两种语言中会引发相同的表征对象和心理意象,如“lion”和“狮子”都表示“勇猛”;“parrot”和“鹦鹉”都表示“人云亦云”等等。

Eg:汉语中有“狼狈为奸”,“狼子野心”。英语中则有“a wolf in a sheep’s clothing or a wolf in lamb’s skin”,“hold a wolf by the ears”. In addition,asses are regarded as stupid,eg.“ass in grain(十足的大傻瓜)”;“an ass in a lion’s skin(冒充聪明人的傻瓜)”;“all asses wag their ears(谚语:驴子摇耳朵,傻瓜装聪明)。

英汉语言中还有更多的相似之处,例如,用monkey(猴子)喻人聪明,口衔橄榄叶的pigeon(鸽子)象征和平,eagle(老鹰)使人联想到力量,lion(狮子)和tiger(老虎)令人联想到威武、雄壮。Goat(小羊)是温顺的象征,狐狸(fox)是狡猾的象征,蜜蜂(bee)则是忙碌的象征。以上例子说明,英汉动物词汇在隐喻认知模式上具有很大的相似性,这反映了文化背景对语言的影响。

1.2 喻体不同,意义相同

由于各民族地域环境、社会背景、人文历史、、风俗习惯和思维理念等方面所存在的差异,在表达相同或相近的含义时,不同文化的人往往会采用不同的动物来作为喻体赋予同一意象。例如,“horse”在英语中是“勤劳,坚忍”的象征,在汉语中是“速度快,拼搏”,而“牛”在汉语中却代表“勤劳,坚忍”。汉语读者在读到“He works like a horse”时头脑中会出现“他工作起来像老黄牛”的意象。He has a butterfly in his stomach.(译文:他怀里揣了只兔子,忐忑不安。)英语的“butterfly”则与汉语的“兔子”意义相呼应。“He is wet like a drowned rat”这里英语的“老鼠”和汉语“鸡”尽管喻体不同,但内涵相同,都是指“全身湿透”。

1.3 喻体相同,意义不同

由于各民族的各方面因素影响与差异,同一喻体,在英汉文化中可能喻义完全相反。汉英两个民族熟知的动物相差无几,但是这些动物与人类的亲疏远近、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有时候却大相径庭。比如,英、汉语都有关于“狗”的隐喻,但汉语多取贬义,如:“狗腿子(或走狗)”,“狗仗人势”,“狗嘴吐不出象牙”、“狼心狗肺”等。而英语也有褒义的表达,如:old dog(指人资历深);lucky dog(幸运儿);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等。

“龙”在中国文化中,是吉祥、尊贵的象征,也比喻非凡之人。中国是龙的国度,中国人视自己为龙的传人;成语“龙凤吉祥”、“龙章凤姿”、等表达了幸福、吉祥、美好之意。而在英语中,“龙(dragon)”却是“凶神恶煞、会喷火的怪物”,象征着魔鬼、撒旦和邪恶,如:dragon’s teeth(相互争斗的根源),sow dragon’s teeth(播下不和或毁灭的种子)。比如“海燕 petrel”。英语里指“会带来麻烦或预示动荡不安的人”。可汉语里却象征着“迎接暴风雨的先驱或勇士”,一褒一贬,意义和用法都不一样。同样的还有“喜鹊 magpie”、“杜鹃 cuckoo”、“猫头鹰 owl”等。

结语

本文通过对英汉动物隐喻的简要分析,剖析了动物隐喻在英汉语中的各自的形象意义和不同的文化内涵。每个民族团体都有它自己特定的语言、思维方式、、神话传说、文学典故、风俗人情、社会制度、生产方式,也即其特定的文化内容,而隐喻又是根植于语言,思维和文化的,所以不同文化传统的民族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隐喻方式及其表达。因此,汉、英文化之间的差异是造成汉、英语动物隐喻差异的主要原因。通过本文对汉、英动物隐喻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不同民族的隐喻语言既体现了文化之间的共性、也体现了其差异,蕴涵着丰富的文化,这是因为隐喻是在文化的土壤中产生的,隐喻与文化不可分割。因此动物隐喻的比较成为了解文化的好方法。

参考文献:

[1]许文胜,朱章华 . 英汉比喻性词语中文化内涵及翻译 [A]. 郭建中 . 文化与翻译 [C].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P339.

[2]项成东,王 茂. 英汉动物隐喻的跨文化研究[J]. 现代外语,2009(3):239-246.

[3]徐 B,刘法公. 英汉喻体文化内涵对接与比喻性词语的翻译[J]. 外语研究,2004(5):50-53,80.

篇10

关键词:白酒文化 发展动态 传播体系 特点分析

一、引言

中国白酒文化在发展到至今拥有丰富的内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加上中国的就爱好者数量很大,给酒业发展带来巨大的白酒市场。在中国国内市场急剧扩大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国际市场,显然中国白酒行业亟待拓展国际市场,不断提升中国白酒在国际市场的品牌影响力。现阶段,国内已经打造世界顶级的中国白酒金三角的产业基地,给白酒行业带来了空前发展机遇,也让我们看到了未来酒业发展的美好前景。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以酒业企业为主体,乘势而上,切实做好国际市场的白酒文化传播。

二、中国白酒文化传播发展历程

作为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白酒行业,在其发展历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白酒文化。通过相关研究我们把白酒文化的传播分为三个发展历程,分别为早期传播阶段、书写传播阶段和现代大众传媒阶段。

早期传播阶段是中国白酒文化传播的初始阶段,在该阶段中神话传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将酒文化推向了至高无上的地位。神话传说主要讲述了酒的起源,通过话语完成传播。神话传说在酒文化发展历程中,酿造了无数动人故事,给白酒自身的酿造带来了活灵活现的诞生世界。

书写传播阶段完成了中国白酒文化的基本框架。书写主要是通过画家、书法家、作家的笔来描绘中国白酒发展历程,传播酒业发展,开拓其文化内涵,构建其基本轮廓。在我国留下了大量的诗词酒业文化给中国酒业发展打下了印记,同时也作为国际市场对中国酒业文化了解的主要方式。

现代大众传媒阶段是通过计算机网络、电视、广播等现代通讯手段进行白酒文化传播。大众传媒具有传播力大、波及范围广、影响力强的特点深受广大白酒企业欢迎。在此阶段传播过程中,白酒品牌传播显得最为重要,成为各个企业传播的重点。因此,酒品牌营销越激烈、越成熟,白酒的样式就会增多,酒文化传播方式也会更加新颖。比如,开办一些面向国际市场的盛大活动,在国际市场中传播中国酒文化的影响力。

三、白酒文化传播体系特点分析

1.我国白酒文化与广告相融合

研究历史白酒文化可知,我国的白酒广告早期的形式相比来说比较单一,通常是店头的广告为主要宣传形式,这也复合那个时代的传播技术。在广告的宣传内容方面来看,通常都是使用语言文字,并且结合时代就行的诗词曲赋等文学知识进行。对于广告宣传的诉求点方面,形式也比较单一,通常都是宣传赞扬酒的自身属性以及酒的优良品质为广告切入点。在白酒广告宣传思路方面,必须要保留历史文化的底蕴,并且需要不断的进行文化底蕴的创新。在进行白酒品牌塑造的过程中,必须要结合历史以及文化的内涵,只有结合二者的基因,才能够保证白酒品牌的厚度和深度。对于白酒文化以及广告结合方面的研究,我们可以结合当前白酒广告的主要组成的要素进行,从广告的图案、文字、声音以及情节等多个方面进行研究,从这些不同要素的主要表现我们能够得出广告口号的核心内容,从而连接整体广告的设计理念和思路。

2.中国民族酒业国际化发展

中国白酒民族文化深厚一直是其发展的特色,通过民族文化深化白酒内涵,从而推动酒业发展是一项独具特色的亮点,可以取得卓有成效的经济效果。历来民族酒业走向国际化发展道路的例子有很多,比如剑南春利用美国总统克林顿宣传,通过其强大的影响力发展国际市场,占据有力的竞争地位;成都企业通过举办酒文化交流会进行国际市场拓展,在交流会现场进行了酒文化沟通,互相了解其酒内涵。中国正在走中国民族酒业国际化发展道路,在此路程中,中国企业发挥想象,不断构建美酒旅途,开展中西方美酒平等对话,使中国酒文化有秩序、有特色的向全世界传播。中国白酒已经融入了全世界,走向了国际市场,打开了国际化大门,正在大踏步的向前迈进。

3.具有针对国际旅游者的白酒文化设计

对于国际旅游者,要设计以及建立符合他们的白酒文化的相关的旅游与参与项目,保证白酒金三角的旅游者能够真实的体会到白酒文化的深刻内涵以及感受到旅游和白酒文化的必然关系。白酒金三角的旅游设计不仅尊重酒类企业的想法和观点,保证体验项目要具有创新性,还具有别出心裁的商品展示,结合白酒文化的内涵,不断针对不同消费层次、不同年龄、不同社会文化的国外游客设计出不同的旅游商品。在针对国外旅游者的文化体验相关方面,保证了诗词歌赋、等与酒文化之间的结合发展,将民族文化以及地域文化融合到酒文化的旅游之中,保证国外旅游者能够更加深入的对我国的白酒文化理解和认知。在对于国外旅游者品牌体验方面上,确保旅游中的体验项目能够与白酒的品牌文化理念以及企业文化理念实现相互融合,建立以及设计独特的酒文化体系,并且能够保证酒文化在品牌和企业文化中得到有效的展示。

4.构建向国外传播优秀的酒文化的基金会

首届亚太地区葡萄酒及烈性酒展在香港成功举办,在香港的国际会展中心,由波尔多地区的酒基金会总共组织了多达68家企业进行参加展览,总共举办了200多场不同文化品牌展览以及品酒活动。并且法国的前总理亲自带队并邀请明星作为波尔多的形象宣传大使,这次展览会的成功举办为波尔多在亚太地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行业酒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过程中,文化传播基金组织的大力支持非常重要,是我国酒文化能够实现海外传播的关键所在。在进行酒文化的基金会组建工作中,通常情况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采取措施:首先必须要深入的对国外的消费者心理特征进行研究,选择合理科学的酒文化传播形式;其次是要积极地和国外的相关酒文化机构组织进行深入交流,定期进行互访合作;再次是要积极的采取不同的宣传方式和手段向国外的消费者宣传我国的酒文化,比如举办酒文化专题讲座、举办酒文化文物展览等。

5.包装设计与中国白酒文化有机结合

包装设计包含产品和产品文化的精华,将商品进行一体化美化设计,承担商品外在表现力强弱的重大责任。白酒包装的手段是利用独特而又不可替代的特点完成产企业品牌文化传播、酒文化承载和产品附加值增加,不仅要突出主题还要展现其形象和个性,充分满足消费者情感与心理需要。白酒包装可以传达产品与客户的信息交流,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表现酒文化的物质和精神文化成果。酒是消费者自身情感上和心理上的最优感受,代表了一种满足,所以应该以白酒包装设计入手,用以说明酒文化的内容。不仅要选取简单又不失内涵的材料,进行形态的构思,添加具有深层含义的logo图案,并添加适当色彩,而且还要在传统意义上适合运输。完美的酒包装设计,应当从视觉形象、文化营销入手,应用吸引、引导、培育等方式诠释购买者的需求,从而帮助生产商完成白酒销售工作。近期,通过调查,包装设计与中国白酒文化有机结合已经实现了利润最大化目的,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四、中国白酒文化传播未来发展动态

酿酒产业在我国的食品工业占据着十分关键的地位,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对于促进市场的繁荣、扩大就业渠道以及提高经济的发展速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还能够有效的带动区域经济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和进步。在我国“十二五”发展阶段,在国家科学发展观的指挥和指导之下,我国酿酒产业不断的进行经营发展模式的转变和发展,结合国内外不同的经济体制与形式,不断的进行酿酒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结合民族文化的主体优势,进行经营理念、文化发展以及科技研发等方面的创新发展,使得我国的酿酒产业获得了高速健康的发展道路。

1.中国的白酒企业目前已经成功的实现了“中国创造”品牌,不仅仅只局限于起初的“中国制造”,并且也已经结合自己的区域文化建立了完善的酒文化传播体系,结合国际酒文化发展状况,实现中国传统酒文化的融合共同发展,实现资源上的共享。

2.酒文化本质上是一种消费文化,是建立在消费观念和消费形态上的一种意识行为和表现。因此,中国白酒文化在国际化的传播过程中必须找到符合国际消费价值观的文化基因。

3.中国白酒文化传播必须作为一项系统工作来进行,需要改变各品牌酒企各自为政的错误理念,规避在国际传播中的错误倾向,构建适合于中国白酒文化特色的国际传播体系。

4.能够打动消费者的文化必然是紧跟时代步伐的,中国白酒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必须首先抓住中国白酒与国际市场的价值观念的交汇点,把握时代的潮流,才能让真正地让中国白酒文化与国际接轨。因此,拟从传统白酒文化与国际消费市场观念如何交汇的视角,对中国白酒文化传播体系进行研究,对如何构建符合国际主流消费观念的现代化传播体系提出积极的建议。

五、结语

中国白酒文化既要根深于国内市场,又要不断向国际迈进,充分体现文化先行带动行业发展。中国具有生后的文化底蕴,与民族文化同行的中国白酒文化也应该不甘落后,应发展其传播体系的特点影响消费。在扩展国际市场的过程中,不断开发中国白酒文化资源,将自身的竞争优势得以显现,完善相应的文化传播体系,深入研究传播机理,对未来中国白酒文化传播发展动态做出清晰的认识,不断推动中国白酒行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康.基于川酒文化的“中国白酒金三角”旅游发展策略[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