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知识培训范文
时间:2023-12-28 17:39: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微生物知识培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临床微生物;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457-02
实验室的工作目标是提供有效、及时、准确的检验信息,满足临床医师对患者在疾病预防、诊断、治疗方面的需求[1]。标本采集是临床微生物检验工作的关键点。标本采集过程是否正确,直接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2]。如果标本采集不合格,将对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大大降低。即使后续工作再精确,也难以消除在标本采集时引入的误差。现将我院检验科自2010年3月――2013年3月间拒收的微生物不合格标本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收集2010年3月――2013年3月间我院检验科拒收的721份临床微生物标本
1.2方法将收集到的721例不合格临床微生物标本统计分析,并组织临床和检验人员对出现不合格微生物标本的原因进行分析,找出相应的干预对策、针对问题进行干预,并将三年间送检标本质量进行对比分析。
2结果
2.1721份不合格标本中痰液占63%,尿液占19%,血液占10%,分泌物占6%,其他类型标本占2%。不合格标本类型分布情况,见表1。
3论论
3.1不合格微生物标本的原因分析①医护人员对患者宣教不够,患者随意留取标本;②护工标本送检过程中发生倾倒、外泄,致使标本污染或标本量严重不足;③临床医护人员无菌意识缺乏,采集标本时未无菌采集;④护士责任心缺乏,由于患者原因拒绝留取标本,未执行查对制度,也未告知临床医师和检验科医师,直接将空盒送往检验科。
3.2对策加强临床医护人员对标本采集知识的学习与培训。编写标准操作文件,规范管理微生物标本的采集及处理,建立各环节的质量保证体系(涉及医师、护士、患者等人员)。检验科应组织医护人员(包括护工)对标本采集操作规范与标准操作流程进行学习,确保送检微生物标本的采集质量,加强实验室分析前的质量管理。医护人员应加强对患者、陪护人员的健康宣教力度,增强患者合格留取微生物标本的意识,正确指导患者如何留取标本,把留取标本的方法、注意事项一一告知患者,必要时亲自协助患者留取微生物检验标本。护士执行医嘱时应该仔细核对检查项目,了解各项检验的注意事项,完善患者信息及确保准确的标本采集时间及采集部位等。检验标本采集后应立即送检,有些微生物标本活性很弱,时间过长会导致标本中某些成分的降解或失活,使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受到影响,从而影响临床的分析与诊断。
3.3经过以上对策的干预,2010年微生物不合格率为16.1%,2011年为12.9%,2012年为8.1%,不合格率呈逐年下降趋势。
综上所述,临床医护人员及检验医师应重视微生物检验前的质量控制,实验室前的质量控制是得到准确检验结果的关键。加强临床与检验的沟通以及微生物标本采集知识的培训,确保细菌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提高细菌阳性检出率,为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提供坚实依据。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临床微生物检验;实习带教;沟通能力;科研创新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是一门将实验室科学与临床医学相结合的学科,主要为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提供实验室依据,临床微生物检验工作者也在医院内感染的监控和临床细菌耐药监测研究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在各种抗菌药物推陈出新的今天,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和致死率仍然居高不下,且细菌耐药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降低细菌耐药率已成为全球抗感染治疗关注的热点[1-2],因而也对微生物检验工作者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临床实习是学校教育的延伸,改进临床微生物实习带教方法,以及不断规范实习带教体系,是提升毕业生专业能力的有力保障。近年来,本院检验科通过不断的理论探索和实践,较好地实现了既定人才培养目标,现将实习带教的关键点总结如下。
1重视实验室安全培训是实习工作顺利完成的基础
临床微生物实验室是针对各种病原体检测分析的特定场所,是病原体相对集中的地方,因此,做好生物安全防护是微生物检验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首先,利用岗前培训对实习生进行生物安全培训,主要通过多媒体教学的方式讲授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相关法规,重庆市的相关政策,《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应用,菌(毒)种及标本的储藏、转运和管理等法律法规,并结合近年来发生的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进行深入阐述,强调不恰当的实验操作将给自己和社会带来的危害,初步树立“有菌操作,无菌观念”的意识;其次介绍实验室的概况及日常工作流程,并对实习生进行灭火器、消防栓等消防用具如何使用的培训,熟知消防安全应急处理预案和科室的紧急逃生通道;最后,通过模拟日常工作可能出现的实验室突发事件深入阐述个人防护和消防安全的重要性,使人人掌握意外事故应急处置流程。完成培训后,每位实习生必须通过考核方可进入微生物实验室学习。
2加深实习生临床实践的参与度,提升专业知识水平
灵活应用对分课堂的方式,加深实习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提升实践操作能力。对分课堂是由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复旦大学心理学教授张学新创立的一种教学方式;把课堂时间一分为二,一半交由教师讲授,一半留给实习生进行讨论,实质上在讲授和讨论之间引入一个心理学的内化环节,让实习生对讲授的内容吸收之后有准备地参与讨论[3]。尽管临床实习不能完全实现学校一样的固定课堂时间,但是依然可以通过小讲座及疑难病例讨论的方式强化学员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不必拘泥形式、地点,利用有限的时间及资源完成教学任务[4]。临床微生物待测标本完成检测涉及多个岗位环节,包括标本核收、涂片、接种、分离培养、药敏鉴定等,每个环节严格遵照相应的操作规程才能保障结果的准确性。带教教师在示教过程中讲授实验操作的规范流程及相关的原理,实习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开始独自练习或者组队练习,然后带教教师根据讲授的内容设计实践操作题目,实习生完成标本检测及报告分析。实验的结果不由教师判断,而是由参与实验操作的全部人员构成评价小组对整个操作流程进行评价,相互指出操作中的不足及提出改进措施。最后教师根据评价小组的结论,强调实验中每个环节的关键控制点,并指出实习生在实验操作中出现的共性错误、出错后的补救措施等,以实习生掌握知识的实际水平为主导,不断调整实习带教的侧重点。具体带教流程见图1。微生物实习期一般为8周,但对于某些细菌的学习极可能在实习期内无法获取相应标本,导致实习生对某些少见菌及苛氧菌缺少直观认识。几乎每家医院的微生物实验室经过多年的积累都存有种类繁多的细菌,带教教师可通过细菌库目录挑选出需要教学的细菌,并且指导实习生自己动手建立教学细菌库。在每年实习生进入微生物实验室实习前,首先由带教教师根据教学要求挑选出此实习阶段较少出现的菌株混入各种类型的标本中,然后由进入微生物实验室实习的实习生对这些标本进行培养鉴定,在培养过程中观察细菌菌落形态的变化,根据各种生化反应特点确定细菌的种类,分析细菌的耐药特点,引导实习生复习理论知识;最后由实习生将这些有意义的细菌存放到实习细菌库里,并详细记录这些细菌的属性,方便接下来进入微生物实验室实习的另一批实习生学习。细菌经过不断传代培养,其菌落形态和耐药水平都可能出现变化,根据前一批实习生的记录,发现细菌经过传代后发生的变化并展开讨论,可使实习生们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提出启发性问题,同时也提升了实习生们的团队合作意识[5]。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临床诊断和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提供病原学依据,以制订科学的用药方案,这就要求微生物实验室必须加强与临床沟通。因此,在带教过程中,非常重视临床沟通能力的培养。以1例尿路感染的患者为例,本院检验科报告其临床尿液培养>3种细菌生长,细菌量>105CFU/mL,建议重新留取清洁中段尿送检。带教教师发现通过这样的典型临床病例设计,可以培养实习生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首先,实习生们需参考尿液标本的细菌学检验程序,分析在实验前、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然后向临床科室咨询患者留取标本的时间、方式及用药情况等,指导临床留取合格的标本送检;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相关检测结果,判断结果报告是否妥当;判断对临床疾病的诊断是否具有指导意义,并建议临床可以做哪些进一步检查。实习生们通过类似典型病例的学习,不但掌握了各类标本培养鉴定的要点,也提高了实习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篇3
关键词:微生物学;双语教学;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0-0100-02
微生物学是生物技术、生物科学等生物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既是生命科学理论研究的核心,又是一门在生命科学中及其活跃、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
2001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首次明确提出在高校生物技术等专业的本科教育阶段开展双语教学。2005年,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继续增加双语教学课程的数量。2007年,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再次强调要鼓励高校开展双语教学工作。作为一所农业高校,青岛农业大学定位为以教学型为主、应用型为特色的省属高校。2009年学校确定以生命科学学院作为本科双语教学的试点学院,微生物学双语课程是最早获准开设的两门双语课程之一。笔者通过教学实践,总结和分析了应用型高校开设双语课程的必要性、双语教学目前采用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内容,以促进双语教学进一步的改革和发展。
一、应用型特色高校开展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应用型特色高校开展双语教学符合当前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首先,随着改革的深入进行,国内与国际在经济、贸易等领域的合作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到国外投资开设分公司,同时从国外本土招聘人员加入到企业的各个职能部门,同一公司内部、不同国籍员工之间的工作交流越来越普遍,仅仅掌握公共英语已满足不了现实的需求。其次,现代的企业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生产单位,很多都设有研发部门,甚至博士后流动站,通过对产品的产量、质量的不断改进来增加产品的竞争力,通过阅读国外期刊以便了解最新的生产技术和研究成果,这就需要有一定的专业外语背景。再次,微生物生产企业中很多的科研和生产设备为进口产品,操作人员为了要掌握这些设备的正确使用方法,完整和准确地阅读外文说明书是必要的环节之一。因此,将双语教学纳入到应用型为主的高校教学体系中,可以增加学生学习外语的动力,提高在未来工作实践中处理与外文有关的专业技术问题。
二、教学模式的选择与实践
国外常用的双语教学模式有三种:浸入型双语教学(immersion bilingual education)、保持性双语教学(maintenance bilingual education)和过渡型双语教学(transitional bilingual education)。这三种模式均有不少成功的案例,这与特定国家实际语言环境有密切关系。在我国,由于缺少语言环境的支持,双语教学模式主要包括:全外型:即教材、讲义和授课均使用外文;半外型:教材、讲义使用外文,授课和板书以外文为主,对学生外语和专业知识水平要求较高。;混合型:教材、讲义和板书主要使用外文,讲授以汉语为主。
无论采取何种双语教学模式,首先要综合考虑学生的英语水平和接受能力。双语教学要区别于专业外语教学和单纯的外语教学,既不是成为纯粹的专业外语课,也不能是单一的英语课。双语教学的目的是以外语为手段,让学生学习和掌握某一门专业课为目的,对专业技术知识的学习是放在首位的。双语教学由于这些年高考大规模扩招,导致省属高校生源的质量明显下降,绝大多数二本院校的学生的共同特点是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语法知识不扎实,听说水平更差。在实际教学实践中,我们采用混合型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英文基础,在授课过程中控制好中英文的比例。在双语教学的前几章,如绪论、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和病毒等章节的学习过程中,将多媒体幻灯片内容中英文比例大致为1:1,教师在讲述过程中的中英文大致在6:4左右,并适当增加了图片的比例,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对微生物双语教学有一个适应过程,另一方面学生增加对微生物基础知识的学习,并激发学习本课程的主动性。在微生物营养和代谢、微生物的生长和控制、微生物遗传和微生物生态这些章节的学习中,将幻灯片的中英文比例从7:3逐渐过渡到9:1,只是在一些主要的英文单词的后面用中文进行标注,教师授课的中英文比例大致为1:1,对一些课外实例的讲解用全中文,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节课堂的学习气氛。此外,教师课堂上尽量使用简单易懂的英文对专业知识进行讲解,对于教材中的重、难点的解释不能拘泥于形式,比如对于每个章节的重、难点内容先用全部汉语将重、难点解释清楚,保证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完全理解,在此基础上再用英语做简要的阐述和总结。这样既可以保障学生在真正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专业外语水平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达到双语教学的目的。
三、教学方法及手段的选择与实践
1.课堂讲授和网络教学相结合。《微生物学》双语教学与汉语教学的理论课课时均为40学时。双语教学过程中重、难点基本上要用中、英文重复讲解,在不减少教学互动环节的前提下,教学信息量大大降低。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教师针对下一次讲课的主要内容事先提出几个问题,学生针对问题课下预习中文教材,教师在课堂正式讲解前要求同学回答之前布置的问题,针对学生的回答有针对性地对重、难点采取先中文后英文的讲解,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课堂教学任务的压力。此外,在网络教学平台上上传了多媒体课件、各章节的重、难点等知识要点、微生物题库以及课外知识扩展内容,同时还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增加了师生平台互动模块,学生在课下遇到问题可以在平台上直接提问和留言,教师可以选择在平台上或者课堂上答疑。通过这些措施,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提升。
2.外文教材和中文教材相结合。国外引进的原版教材语言纯正、印刷精美,可读性强,但是系统性远不如国内教材,并且语言难度远远超过二、三年级生的实际英语水平。此外,很多学生在学习微生物学的某些难点时,阅读中文都很困难,更不用说直接阅读外文了。中文教材知识体系清晰,整个编写思路及难度也符合我国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各有各的优缺点。在实践中,我们要求学生借阅或购买一本中文教材,辅助双语教学。教师将国内和国外教材的精华内容汇集整合在一起,发挥中西方教材的特点和优势,并适当补充一定的实例和案例。通过这些手段使得学生既学习到国内教材中的先进理念和方法,又对国内教材内容有了深刻的了解。
3.将“大班上课”改为“分班上课”。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专业基础不理想。尽管在授课方法、授课模式上做了相应的改进,并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但是仍然存在学习靠后的同学“跟不上”,学习考前的同学“吃不饱”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准备采用变大班授课改为分班授课的教学方法。目前《微生物学》双语课程有三位主讲教师,可以先通过摸底调查,将学生分为快、中、慢三个档次,然后分别由三位教师分别授课,根据学生英语水平调整中英文授课比例。
四、双语教材的选择和使用
好的教材是省属高校成功实施双语教学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国内高校开设《微生物学》双语课程采用的双语教材主要有:《Brock Biology of Microorganisms》全球版(Madigan M等人编著,美国Pearson公司出版)、《Microbiology》影印版以及《Instant Notes in Microbiology》导读版(Baker S等人编著,科学出版社出版)三种。综合性大学普遍采用的是《Brock Biology of Microorganisms》,该书特点是内容全,信息量大,尤其适合于研究型大学本科双语教学。其次是《Microbiology》影印版,书中有精美的图片和丰富的素材,该书被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推荐为“国外优秀生命科学教学用书”,特点是所涉猎的章节内容介绍比较详细,但是医学微生物学内容的介绍较多,并且价格比较昂贵。《Instant Notes in Microbiology》导读版内容紧凑,相应章节前均有中文的重、难点介绍。在双语教材选择上,我们主要从国外教材与国内教材兼容性方面、教材知识点的广度和专业外语所占比例几个方面来确定双语教材,基于以上因素考虑,青岛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微生物教研室最终决定选用《Instant Notes in Microbiology》导读版(第三版)作为教材。这本教材内容新颖、图表适宜,内容包括微生物世界(相当于绪论)、微生物的分类、微生物的细胞结构和功能、微生物的生长、微生物的代谢、微生物的遗传、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病毒和工业微生物等章节,与国内普遍采用的中文教材的内容体系兼容性好,便于学生对照学习。当然这一教材仍然有很多不足之处,如对于微生物遗传、生态和应用这三部分涉猎内容较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有关微生物基因水平转移、微生物生态、微生物应用的英文期刊综述文献以及国内教材中相关知识点上传到学校内部网路教学平台以弥补这方面内容介绍的不足。另外,在原核微生物章节中增加了衣原体、立克次氏体、霉形体和放线菌的介绍,在真核微生物中针对包括我国在内的东南亚各国对食用菌的偏好以及山东作为全国食用菌生产大省的现状,增加了蕈菌(mushroom)的生活周期及食药用菌的种类及特性的介绍。
五、配套的政策措施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组织骨干教师进行外语培训和进修。暑期有计划的组织双语课程主讲教师参加英语培训班,提高教师的口语表达能力。优先安排双语教学主讲教师到欧美国家培训进修。
2.执行严格双语教师试讲制度,并对教师专业知识的理解程度和口语表达能力做出一定的要求。有欧美留学经历的优先推荐担任主讲教师,训练合格的双语教学师资是开展双语教学的保障。
3.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计算教师工作量时,双语课程工作量在普通课程工作量的基础上再增加0.5个系数,有效地提高教师备课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林静.高校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选择及实现方法[J].中国大学教学,2011,(9):74-77.
[2]娄道凯.我国高校开展双语教学的困难与对策[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8,22(2):16-20.
[3]张同利.加强高校双语教学的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7,(5):90-91.
[4]吴平.五年来的双语教学研究综述[J].中国大学教学,2007,(1):37-45.
篇4
民以食为天,食品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频发,从而引起公众的不满情绪,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引起各方面的关注,也成为现阶段我国亟待解决的一大问题。为推测食品的安全性和卫生程度,我国把食品的微生物污染列为评价食品卫生质量指标。食品微生物检验成为保证食品安全重要防线,检验数据的准确可靠可以为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及采取相应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但是由于食品品种多,结构及成分复杂,给检验过程带来难度,虽有国家标准方法的规定,但实际工作中还存在许多复杂因素,忽视这些因素,很可能给检验结果带来偏差,本文对基层卫生单位影响食品微生物检验结果的因素进行了探讨,以期更好地开展食品微生物检验,保障消费者的食品安全。
1 微生物检验专业人员
检验人员的专业技术素质直接影响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因此微生物检验人员应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从人员结构上看, 多年来以中等或大专毕业生为主体的检验队伍正逐步为本科毕业生所代替, 一些受过微生物专业训练的研究生人才也陆续培养出来。但是还有一些基层卫生单位从事微生物检验的专业人员人数少,任务重,人员年龄结构老化,需要加强。微生物检验专业人员必须在思想上提高对检验质量的重视, 以检验结果的真实性、准确性作为第一要务。认识到微生物检验数据是质量控制的核心内容, 其中各个检验环节均应按要求严格执行, 建立全面、全程的检验质量控制体系。因此, 除要有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外, 从事微生物检验的技术人员, 还必须经过广泛的基础教育和训练, 包括微生物学、基础医学等知识的学习以及专业化的实验技能培训, 并经过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1]。安全是实验室重中之重。要把实验室的安全教育纳入日常工作,并坚持经常化、制度化。经常对实验人员及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安全技能训练,如各类灭火器、消防栓的正确使用;各类化学品发生危险时的处理方法;避免细菌污染的措施等,使安全工作深入人心并落到实处,通过安全检查消除事故隐患,确保实验室日常工作安全进行。
基层卫生单位要创造条件,让检验人员参加培训和技术交流,丰富专业知识,提高检验水平,及时了解和掌握微生物检验领域的新技术、新的进展,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微生物检验从方法学上看, 基本上是以手工为主, 主观性强。在操作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出现变化, 因此, 操作人员的经验、态度、操作熟练程度尤为重要。在按国家标准方法和规范操作的同时, 不断探索更加先进的技术。在技术人员的管理上, 可采取培训与考核严密结合的方法, 以随时评估其检验能力和操作熟练程度, 必要时采取再培训。此外, 微生物检验领域的全面质量管理和实验室国内、国际标准化组织质量认证的概念正逐渐为检验界所理解和接受。基层卫生单位微生物实验室在做好室内质控的同时,还应尽可能参加市级、省级、国家级等实验室组织的的室间质评活动,尽力拓宽渠道,参与室间质评活动,以提高微生物检验人员的水平。
2 仪器设备
检测仪器设备是微生物检验质量的根本保证,微生物实验室应配备足够检验工作需要的仪器设备和器材,建立起一整套规范化的仪器设备管理的档案和操作程序,对每台仪器的有关原始资料和技术资料建档,并由专人负责保管,微生物实验室的主要仪器及设备包括:微生物自动鉴定仪、微生物快速初筛仪、菌落计数器、高压灭菌器、干热灭菌器、离心机、蒸馏设备、培养箱、厌氧箱、水浴箱、普通冰箱、低温冰箱、显微镜、超净工作台、酶标仪、PCR 仪、电泳仪、凝胶成像系统等。所有的仪器和设备均应按生产厂家提供的方法和有关规定正确使用。操作者必须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做好记录,并做好运行检查及仪器维护。对于连续工作的仪器如冰箱、培养箱,每天都应进行温度监控和记录并定期维护,以保证仪器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需要强制性定期检定的仪器和设备,应经计量鉴定部门检定合格后方可使用。仪器设备量具的量程,精确度等,要符合检测项目的相应要求。高压蒸汽灭菌器须按规定定期检测,发现隐患及时排除,到安全使用期后应及时报废。对相应的新技术,新方法所需要的检测设备要及时更新。但是还有一些基层卫生单位由于经费不足等原因,微生物检验的检测设备陈旧老化,数量不足,亟待解决。
3 培养基与试剂
培养基质量要求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微生物培养的成败。购置新批号培养基和试剂时要求供应商提品质控证书等相关证件, 尽量选择通过ISO 9001的生产厂家购买。培养基和试剂使用前首先通过外观、批号、pH 值、灭菌要求、选择性等进行初步评估, 按照培养基和试剂标签说明的贮藏条件保存, 不同批号的培养基和试剂不要混合使用。应用已知标准菌株作质量鉴定,方可使用。培养基的配制要有记录可查, 要按要求选择合适的方法(如温度和时间等) 进行灭菌,还应有高压灭菌效果的监测记录。高压灭菌培养基应随机抽样5%~10%作无菌试验;无菌分装的培养基应在培养箱(36℃)过夜,无菌生长才能使用,培养基应放在适当温度下保存。同时, 应根据检验微生物指标不同, 选择不同的培养基, 如基础培养基、选择性培养基和生化反应培养基等。培养基应有明确标记与配制日期。液体培养基应清澈。含倒管者,倒管内应液体充盈,无气泡;固体培养基应保持适当的硬度,接种前无菌落;不定期抽样检查ph 值,要求在规定的ph±0.2 内。有指示剂的培养基要保持应出现的颜色;需在有效期内使用,使用时观察培养基是否变质。
生化反应试剂盒每个批号, 在正式用于出报告之前, 都要按说明书作一次专门测试以判别质量, 同一批号不同时间到货也需要同样测试。运送、储存条件不同, 可能会影响质量。自配的染液每周必做质控。自配的染色液要求将整个配制过程形成记录并保存。实验室常购买商品化的染色液。在购买时应核对品牌、试剂名称、批号、存放条件、失效期等; 初次使用必须用标准菌株作质量鉴定, 以证实其质量要求,如果有条件可参照国际食品微生物与食品卫生委员会( ICFMH ) 提供的关于培养基质控方法进行质控[2]。危险化学品及菌种由专人负责保管,并建立严格的使用登记制度。
培养基和试剂的贮存应按照其说明的贮存条件来保存,试剂贮存时注意避光、冷藏, 以保证试剂的稳定性[3,4] 。试剂的储存应遵守以下原则: 无机和有机试剂分别存放; 易燃、腐蚀性试剂应有明显颜色标识并存放在安全处; 有毒试剂须上锁; 腐蚀性试剂存放在视线以下。经常检查贮存在冰箱中的各种血清, 若发现浑浊、出现絮状, 立刻停止使用。放试剂的冰箱要及时清理,以保证足够的空间。
4 检验标准和方法
《食品卫生检验方法微生物学部分GB4789―2010》颁布之后,我国的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逐步走上了标准化的发展轨道。除此之外,我国还颁布有各类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卫生行政部门颁布的检验方法等。微生物检验应严格遵从这些标准和规范,确保检测数据准确可信[3-4]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存在许多复杂因素影响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可能给检验结果带来偏差甚至错误,因此必须对影响检验结果的诸多因素采取控制手段保证检验结果的正确性。随着食品业对新技术的采用,食品中所含微生物的种类发生了变化,现用的检验标准和方法会对食品中微生物的某些种类造成漏检。例如现用标准和检验方法培养的菌落只是好气微生物或兼性好气微生物的菌落,但这并不是食品中杂菌的总数,厌氧微生物在这种培养条件下漏检;引起低温冷冻储存食品变质的主要是低温菌,所以对冷藏食品和冷冻食品的培养温度应降低,采用37℃的培养温度会导致相当数量的低温型微生物漏检;食品在制造、加工、贮运等过程中,受到加热、干燥、浓缩、冷藏或冷冻等理化处理,使细菌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损伤菌是活菌,但其后可以复原,在适当的条件下可以增殖,导致亚致死损伤菌漏检。虽然有些细菌在37℃或有氧的条件下不发育增殖,但在它们发育增殖的储存条件时已代谢出毒素,易引起食物中毒,种种漏检因素,都会致使食品微生物污染数量与检验结果之间发生较大差异。微生物检验要注重上述方面的质控,同时还应关心分析标本采集、运送、处理和分析后数据处理、结果报告、联系临床等多个方面影响因素。因此,从事具体检测工作时,应全面考虑,抓住重点,对食品卫生质量进行客观评价。
5 环境设施
微生物检验对检测场所的环境设施要求较高,各项设施和环境条件应既符合检测技术规范的要求, 又能保障工作人员的健康和环境的安全,但是有的基层卫生单位微生物实验室比较简陋,简单分为操作间和缓冲间,区域划分不明确,这样格局的实验室显然不适应医学发展的要求,会影响到检验结果的正确性。必须对实验室进行合理分区, 布置微生物实验室时要不能影响检测结果的可靠性、有效性和准确性,并按规范进行装饰, 例如净化实验室应采用封闭过滤除菌, 通风方式、吊顶、隔墙、围护全部采用彩钢板, 地面作环氧树脂自流平处理。微生物实验室要设立净化区、更衣区、非净化区,要配备生物安全柜,对无菌室、超净工作台、生物安全柜必须进行定期监测和日常维护, 并有监测和维护记录。日常维护包括紫外线灯擦拭、滤网擦洗更换、空气消毒及全面清洁卫生等。实验室的总体布局和各部位的安排要充分考虑减少潜在的对样本的污染和对人员的危害, 做好工作人员的隔离防护工作,实验中要强化无菌操作要领。微生物实验室的无菌工作区域是检测工作的基础,该区域应当有明确的标识,并对进出、使用进行有效地控制,同时要做好记录。定期对无菌工作区域进行监测,对废弃的样品和废弃物应当制定专门的程序加以文件化。
综上所述, 基层卫生单位微生物实验室虽然在各方面有了长足的进展,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建议在人口稀少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基层卫生单位实现资源共享,将有限的资金和人力集中在一个微生物实验室,而不是分散到不同部门不同单位,建立一个基层卫生单位中心实验室,最大限度地完善中心实验室食品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这既是实验的要求,也是对消费者、对企业负责的表现。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办公厅. 全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规范( 2001版) [ S]. 2001: 236-240.
[2] 陈剑刚. B /T 15481-2000标准在卫生检验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02, 12( 4) : 487.
篇5
关键词:标本; 微生物检验; 阳性率
引言:
微生物检验已经成为临床各种感染性疾病的主要诊断和治疗依据,微生物检验提供可靠有力的病原学证据,让临床工作在病因病原上找到疾病的诊断要点,从而进行更为合理有效的治疗,提高患者的预后。因此提高微生物检验的阳性率,增强微生物检验的准确率成为了微生物检验的技术重点和关注热点。本研究通过收集于2011年5月-2012年5月和2012年9月-2013年9月在我科进行微生物检验的临床标本共2800例,分析比较两个时间段检验阳性率的差异性,并针对可能导致差异性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微生物检验中存在的问题,以期更好地服务于临床诊疗工作。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及标本分类 收集于A组2011年5月-2012年5月和B组2012年9月
-2013年9月在我科进行微生物检验的临床标本共2800例,其中A组1392例,B组1408例,各临床标本类型和例数分布见表1。
1.2 检验方法 检验过程采用梅里埃ATB Expression细菌鉴定药敏分析仪对所收
集标本进行统一的微生物标准化检测操作,严格保障科学准确的检验质量。
1.3 数据分析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采用X2检验进行两个时间段阳性率差
异分析,P
2 结果
A组合B组标本的阳性率进行检验分析,其中B组呼吸道标本的阳性率低于
A组(P
3 讨论
医学微生物的检验技术不断发展为自动化、微量微机化、分子生物化。随着
微生物检验技术的创新,其准确性、可靠性、可重复性得到了提高,微生物的检验为临床感染性疾病的诊疗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1]。在临床感染性疾病的诊疗中,微生物检验的结果起着主导性的关键作用。然而在现实微生物检验工作中,其检验结果并没有完全满足临床工作的需要,如出现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时,对临床工作不再是指导而是误导,故微生物的检验工作需要更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争取在技术不断更新改进的同时,人员综合素质同时增强,从而为临床提供更可靠的保障。本研究收集于A组2011年5月-2012年5月和B组2012年9月-2013年9月在我科进行微生物检验的临床标本共2800例,进行A组和B组的阳性率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二者具有差异性。分析其原因可能与以下因素紧密相关。
3.1 采集微生物标本:在标本采集的过程中,由于采集涉及的环节众多,具有较多潜在的污染因素而导致采集的标本不合格。此外患者的准备工作不准确不到位,如留取中段尿、大便培养等标本时,是患者本人进行标本的留取,若是医护人员对留取过程和标本要求告知不足,患者留取的标本量不够或取不到阳性标本进行检验[2]。医护人员在进行标本的采集过程中一定要严格遵守标本采集的相关操作规定,部分采集工作强调无菌的操作环境。采集标本的最佳时机、最准确的采集方法、足够的采集量、避免空气或其他微生物的污染等对一份完整有质量的临床标本起着关键作用。
3.2 运送保存微生物标本:微生物的运送和保存是微生物检验结果可靠准确的保障。在运送过程中维持生命活力、防止其他微生物的污染和干扰是主要原则。根据微生物的种类和检验的目的不同,有着不同的运送和保存方法,如厌氧菌的运送和保存有着自己独特的方式,一是防止和空气接触导致厌氧菌失去活力,二是即刻送检,防止兼性厌氧菌过度生长抑制目标厌氧菌的繁殖,从而降低阳性检测率[3]。临床检验针对不同的标本有着不同的规范和要求,相关的运送人员要积极学习相关知识,熟悉标本特性,接受专业运送的培训,从而深入了解掌握各种微生物标本的保存和运送规范。
3.3 检验微生物标本:微生物的检验关键在于检验人员和检验技术设备。检验工作的纷繁复杂、临床标本的多种多样、微生物繁多的种类和特性要求检验人员具有扎实的检验专业知识、熟练相关的检验技术和设备、掌握微生物的基础知识及熟悉各种微生物标本的特殊性和检验方法。此外需要检验人员具备手工操作、准确的判断能力及定性试验等综合素质。加上临床上每天大量的微生物检验标本要进行检验,检验人员更应该做到量多不杂、快而不乱。一位经验丰富、学识扎实的检验人员能够对检验结果产生直接的有利结果,相反则可能会对临床工作造成误导。因而培养专业文化素质高、临床经验丰富的检验人员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微生物的检验在临床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其检验结果受多种临床和个人因素的影响,因而在微生物检验的过程中培训相关采集运送人员的专业能力,完善自动化和微机微量化的流程,加强检验员的专业素质和操作技术能力,为临床提供更准确更有价值的检验结果依据,从而更科学有效地指导临床诊疗。
参考文献
[1] 张玉琢.临床标本微生物检验阳性率的流行病学分布现状分析 [J].中国保健营养, 2012,8: 398-399.
篇6
【关键词】 药学类专业;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
Teaching content reform of microbiological experiment for pharmacy specialty in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al university
TAN Zhoujin,SHEN Kejia,HU Jianzhong.
School of Preclinical Medicine, TCM University of Hunan, Hunan Changsha 410208, 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main problems in former microbiological experimental teaching, a study was conducted on the practical teaching content reforming for pharmacy specialty in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al university. The useful microbiological experimental teaching body was designed and optimized for pharmacy specialty in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al university. This study emphasizes the status and learning purpose of microbiological experiment, and gives prominence to the contents of microbiological experiment which are correlative with pharmacy specialty. The results could provide some referenced information in the teaching innovation of pharmacy specialty.
【Key words】Pharmacy specialty; Microbiological experiment;Teaching reform
微生物学是生命科学中至关重要的基础学科,也是一门实践性与应用性很强的学科[1],在药学类专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随着微生物学的发展和深入研究,微生物学的分支学科也越来越多,按照微生物的应用领域来分有医学微生物学、工业微生物学、农业微生物学、食品微生物学、石油微生物学、卫生微生物学、水微生物学、药学微生物学、饲料微生物学、环境微生物学、免疫学等。微生物学实验内容也非常丰富,它不仅是学习理解及掌握微生物学理论知识的重要途径,这些基本技能也是学习分子生物学、现代生物技术、细胞工程等其他后继课程实验技术的基础[2]。为了在有限的课时内开设合理的实验内容,使学生真正掌握实验技能,学以致用,根据专业特点,笔者对中医药院校药学类专业的微生物学实验内容改革提出了初步设想。
1 中医药院校药学类微生物学实验内容的不足
目前,中医药院校医类专业的医学微生物学与药类专业的微生物学基本上都是由病原免疫学教研室一起来承担教学任务,微生物学实验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就按照医类专业的要求在进行安排[3]。实际上,医类专业的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主要是让学生熟悉病原有关的一些基本知识,他们以看病为主,工作后很少需要进行实践操作,化验也由专门的检验员完成,微生物学实验也就多以简单的示教性实验为主。而药学类专业的部分学生将在生物制药工厂、药品检验室等部门从事微生物学相关的工作,这就要求他们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实验技术,并且,药学类专业分属于理学或工学类专业,学生毕业之后大多以从事操作技能要求高的工作为主,要求学生的动手能力比较强,这就要求学校在每一门课的实验安排时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进行强化训练[4]。目前,中医药院校药学类专业的微生物学实验内容中学生真正动手做的就是一个革兰氏染色法、显微镜的使用、药敏实验、稀释平板计数法(仅做稀释和计数),其他可以说都是示教类实验,这样的实验安排完全不符合药学类专业的实践教学要求,需要进行调整。
2 中医药院校药学类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内容体系建设思路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针对目前高等教育发展大众化、国际化、终身化等趋势, 对高等教育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重基础、重实践、重效率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如何将有限的资源发挥更大的效益?如何达到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一体化、基础教育与应用教育一体化和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一体化呢?
为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原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学时都已相应减少,这就要求高等教育重效率。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减少重复。实验教学中,对于课堂上已经通过多媒体进行了展示的内容,我们就没有必要再让学生看一下实物,例如糖发酵实验,我们在课堂上对于发酵的原理、现象及其应用已经进行过讲解,就没有必要让大家再看一下试管里的现象,这是一种简单的重复。由于原有专科院校、中专院校的升级,一些企业存在着新技能人才短缺,技术岗位招工难的现象,这就要求高等教育能够具有技能培训的功能。在实验开设过程中,我们应该利用有限的资源、有限的时间,尽量多安排一些让学生动手的内容,最好是实现人人能够动手,达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目的。为了做到学时减少而不减少实验内容,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实验课的一些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调整就很重要,例如,把显微镜使用和细菌的简单染色及细菌的革兰氏染色3个实验合并为1个实验,包括抗酸染色法也可以省去或者合并。另外,实验安排过程中,我们也应该采取技能训练、应用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办法,尽量提高教学效果与教学效率[5]。
因此,我们应该在中医药院校药学类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内容体系建设中做到:增加学生动手实验,减少示教性实验,实验室内容与社会实践应用相结合,一次实验多种效果。
3 中医药院校药学类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内容改革的核心与目标
中医药院校药学类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内容改革的核心是根据微生物学实验内容的总体结构,以微生物学基本技术为主线,合理利用教学学时与资源,重基础,强调动手操作,体现实践与应用,从验证性实验向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发展。同时,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对微生物学实验课的兴趣和动手能力[6]。尽管微生物学实验所用的实验设备不多,费用并不昂贵,实验操作也不算复杂,我们应该力求学生的实验操作和实验结果今人满意,以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科学道德和态度的效果。我们在内容安排上应该做到:①实验过程尽量让学生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验技能的训练相联系,让实验课达到基本理论巩固与实验技能培训相结合的效果;②选材时,能够起到实验课讲解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进行主动思考,对实验课产生兴趣,而不是被动的接受。
中医药院校药学类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内容改革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通过改革,使原来孤立的,不连续的实验形成一个连续的整体,每次实验都由若干个技术要点组成,学生有新鲜感,学生就会一丝不苟地做好每一步实验,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技术[7]。同时,学生也会对自己所做的每次实验结果进行详细观察和记录,养成良好的科研习惯,使他们在实验中步步深入,从而能大大提高学习主动性,产生浓厚的实验兴趣。通过课堂讲授、实验操作与实验报告写作相结合,使学生们可以在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上进行融合,使学生对实验原理、实验过程、实验结果等有一个初步了解,增加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实验课堂上,要尽量克服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自主的工作能力。
4 结语
内容总体设计是进行合理教学和有效教学的前提,根据专业教学目的和课程内容特点,在总体内容上要做到不重复、实用、整体性。教材是沟通教与学的桥梁,是学生赖以领会、接受理论与技能的基本工具,微生物学实验教材也不例外,在实验课程教学中,所选用的教材对于教学质量的保证和提高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针对各类高校不同专业教学要求编写的微生物学实验教材版本很多,各种教材内容侧重点也有很大的不同。但是没有一本针对中医药院校药学类专业的微生物学实验教材,因此编写和使用一本优秀的实验教材也非常重要。
根据药学类学生毕业后的工作需要,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践性,突出实验课程在专业技能训练中的作用,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做到有的放矢,是提高高校教学效率的保障。通过教学为学生奠好基石,做到学以致用,是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的有效措施。笔者在总结多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对药学类专业学习的微生物学实验内容提出了总体设计思路,其内容实施将符合药学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如何具体安排实验内容,突出教学重点,节约学习时间,提高课堂效率,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我们下一步要进行研究的问题。
参 考 文 献
[1] 董新姣,吴楚. 微生物学教学改革的探索. 温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3(3):7678.
[2] 刘佳明. 微生物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检验医学教育,2004, 11(1,2):3334.
[3] 董伟,詹. 中医药专业微生物教学探讨. 教育研究,2006,3(19):134135.
[4] 申可佳,李珊,谭周进,等.中医药院校药学类专业免疫学教学内容改革探索.中国校外教育,2008,12:2223.
[5] 王育水,许会才,刘永英,等.微生物实验课教学的改革与实践.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2):8990.
篇7
1 室内质量控制
1.1 人员和组织管理的质量控制[1]
1.1.1 为了保证微生物检验结果的正确,必须加强微生物检验人员的质量控制。加强人员的基础知识教育,保证人员基本业务能力。微生物检验工作人员不仅要学习医学、微生物学、微生物检验学知识,还要学习与工作有关的其他学科,如食品检验,公共卫生等。以提高专业技术和能力。
1.1.2 注重业务学习与培训,由于医学的快速发展,新的检验方法和理论的出现。特别是新的标准的出台,要求检验工作人员不断地学习和使用。通过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业务培训,或到业务水平高,设备先进的高级实验室进修学习,或参加专业的学术交流会议等,使检验工作人员能够掌握新的标准和理论。
1.1.3 严格微生物检验人员准入制度,中心需要对微生物检验人员进行业务知识考核,合格者持证上岗,明确岗位职责。只有保证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实际操作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才能保证检验工作的质量。除此之外培养检验工作人员高度的责任心,务实、严谨的工作态度也是准入的基本条件。
1.2 检验过程的质量控制
1.2.1 仔细阅读检验申请单,重视微生物检验采样前的准备工作;如采样容器的消毒,检验试剂的配制,培养基的配制与保存等。
1.2.2 严格检验标本的使用制度,合格的样品对检验的结果至关重要[2]。采集的样品必须具有真实性,代表性、保证无菌采样;采样所采用的方法是正确的,记录采样时的环境状况。采集的样品必须按规定以正确的方式和时限送到实验室。在实验室内的样品应有唯一性标识,样品的处理和保存符合规定,以满足样品的复核。
1.2.3 及时处理或接种标本,检验人员应按标准操作指导书将合格的标本及时处理,一般为样品的涂片、染色、接种、分离、纯化、生化鉴定、抗血清反应及结果报告。
1.3 标准菌株的对照实验 微生物检验的工作中,质量控制系统必须有标准菌株做对照实验以保证检验的正确。在工作中标准菌株做阳性对照实验,也用有关的标准菌株做阴性实验。对于标准菌株的使用和管理,应在质量手册作具体规定。
1.4 新的标准或方法的的验证实验[3] 在微生物检验的工作中,不断有新的标准或方法出现,在工作中应采用一定的样品对新的标准进行预实验,来达到熟练使用标准的能力,从而保证检验结果的正确。
1.5 微生物实验室检验所用的培养基、试剂、染色液、抗血清的的质量控制。
1.5.1 培养基的采购,验收、配置、使用等是培养基质量控制重要环节[4]。选择有质量保证和服务能力的生产企业。微生物检验所用的培养基为商品化干粉培养基或专用固化培养管,配制的培养基一般质量要求为;培养基应有标识与配制日期,新配制的液体培养基外观透明、无浑浊、无沉淀。颜色符合要求。固体培养基应有适当的硬度,表面光滑平整,在接种前应无菌。培养基的PH值应符合规定,有指示剂的培养基应有其特有的颜色。对每一批培养基按生产企业所提供的技术参数进行技术验证,并且在有效期间使用。
1.5.2 试剂、染色液 根据试剂、染色液的稳定性及灵敏性的要求,配置好的试剂、染色液,必须用标准菌株定期地进行阳性和阴性对照,一些与细菌酶反应有关的,需要较高质量的试剂,在每次使用时检测其稳定性及灵敏性,对于较为稳定的试剂,每周检查核对一次。并记录结果。
1.5.3 抗血清 要求抗血清的质量可靠,按质量手则的要求记录其名称、包装、数量及批号、生产企业等。在使用时观察是否澄清,定期用标准菌株进行监控。按规定储存和在有效期内使用。
1.6 微生物实验室检验所用设备仪器的质量控制
1.6.1 高压灭菌器 检验人员应掌握高压灭菌器使用方法,对于大容积的高压灭菌器,在不同的部位放化学指示卡,以观察灭菌的效果。并做记录。
1.6.2 培养箱、水浴箱、冰箱 隔水式培养箱应定期加水。二氧化碳培养箱应保持二氧化碳的浓度,而生化培养箱保持相宜的湿度和温度。每天开始工作前和结束工作后,应对所需的温度进行调节和记录。水浴箱定期换水,冰箱则需要定期清理和消毒。一旦发现异常,及时的维修或更换。
1.6.3 超净工作台 生物安全柜的监测 上述设备过滤网更换应有专业人员更换,紫外灯的辐射强度监测控制结果应符合规定。
1.7 微生物实验室的环境设施的质量控制
1.7.1 随着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实验室建设项目的建立和推进,疾控中心建立了高标准的微生物实验室。国家也加大了对各种重大传染病的监测力度,如艾滋病、流感、手足口等。大量高危险的生物样品进入实验室。通过建立相关的制度,配置有关的生物安全设备或设施,达到实验室的环境设施的质量控制。防止病原体的交叉污染,确保标本,人员,实验室环境的安全。
2 室间质量控制
实验室室间质量控制主要是由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或其他部门实施,组织实验室间比对和能力验证进行的。定期或不定期发放盲样,对实验室间分析的精密度和准确度进行考核,验证实验室的技术和能力。通过分析结果,识别实验室的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证实实验室对标准方法,程序,过程的质量控制。
参考文献
[1]李贻汉,蔡妙森,王琳,等.卫生微生物的质量控制[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 2008,15(6):78-80.
[2]朴美花.浅谈临床检验标本的质量控制与管理对策[J],吉林医学,2008。29(1):75.
篇8
【关键词】 实验室生物安全 学生 防护策略
Biosafety and their protective strategies for students in medical laboratories
WANG Ke, PAN Jin,ZHAO Dong,et al.Laboratory of biological pathogens and immunology, Capital University of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069,China
【Abstract】 Medical institutions' laboratory safety is different from other institutions in the laboratory. According to its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should be based on security, the so-called laboratory biosafety (LBS) refers to pathogenic microorganisms that engaged in activities of the laboratory experiment in the pathogenic microbes to avoid staff and associated personnel hazards. With the national security of the importance of biological laboratories, it is necessary for medical students to learn laboratory biosafety knowledge and skills training against the existence of problems protection strategies.
【Key words】 Laboratory biosafety; student; protection strategy
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50~60年代,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对生物安全的研究和认识明显落后于西方国家,直到2002年,卫生部颁布了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该准则对生物医学实验室内的生物安全作了详细的规定,可惜当时并未引起足够重视;2003年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流行,使得国家相关部门把对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关注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有关法律法规相继面世[1,2] 。随着国家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医疗卫生与健康问题逐渐成为社会的关注焦点。为此国家加大了对医学教育的重视和投入,随之而来的就是大量先进仪器的进入和现代化实验室的建设,实验室利用率的加大,使大量的不同层次的学生走进了医学实验室,人员流动性增大,给医学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带来了很大难度。在实验过程中发生的差错,轻的会造成实验材料的浪费,结果的错误,重的会导致感染,传播病原微生物,甚至造成人员的死亡。因此学生进入医学实验室应把生物安全放在第一位。首先要进行生物安全知识的教育,使学生在具有自我保护的意识下,克服不良习惯,养成良好习惯,结果受益终生。结合医学实验室的特点,将实验室及学生有序的管理好是非常必要的,通过多年的实验室工作和不断地思考总结归纳以下实验室容易出现的问题和针对问题解决的策略仅供参考。
1 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存在的问题
主要存在于与病原生物学相关的专业所使用的实验室。
1.1 学生上课做实验直接接触病原微生物,存在着因防护不严而病原微生物失控 不仅感染实验室人员,甚至还可能传播到社会,引起传染病的流行。
1.2 与实验无关的东西随意带进实验室 甚至有时将食物、饮料、衣物等摆放在实验台上与实验材料同放。
1.3 进实验室前的个人防护问题 许多学生很随意的穿着自己的衣服进入实验室,还有的学生穿者凉鞋、拖鞋,更有甚者为肩佩长发一边做实验一边用摸完实验用品的手不断的弄头发。
1.4 上实验课准备不足 有的同学上实验课慌慌张张的现找实验室,头脑空空,上什么内容也不知道,上课铃声响完还不断地有人进入,内容听不全,实验中就来回走找实验材料问实验方法等,实验室显得十分混乱。
1.5 使用酒精灯不注意安全 在病原微生物接种时酒精灯是最常用的,它的安全问题往往被忽略,有的同学因某种原因离开自己座位时依然点着酒精灯,酒精灯发生意外致人损伤的事件在学生实验室曾经是有过先例的。
1.6 实验后不洗手、隔离衣乱放 做完实验离开实验室前有的同学忘记洗手,赶上午饭前直接去饭厅,是十分危险的。再有下课后有的同学不将白大衣反折单放,而是直接塞入书包与其他物品同放。
1.7 实验物品的分类使用和存放混乱 值日生同学不懂实验后的用品如何分类,经常将污染的与没污染的用品混放,造成污染的范围扩大,更有甚者为乱倒实验垃圾,不知道实验垃圾应该如何分类等。
2 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重点应放在硬件建设、制度建设和安全的教育上
高等院校实验室的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因此现在大家对实验室的安全问题十分重视,基本实行“以人为本”、“预防为主”、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将安全责任落实到每个实验室和个人,逐级签定安全责任书,开展各级培训班。把各项规章制度挂在墙上。这些都是最基本、最起码的安全管理,但未必就能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一旦发生事故,一切原则、责任都于事无补,因此还需要在以下3个方面对安全管理加以支撑和保证。
2.1 硬件建设,确保实验室的安全 所有实验室门口都应贴有明显的标识牌(例如某某实验室,生物安全几级以及逃生门等必要的内容),实验室内外要有足够量和有效的消防器材,以备火灾时使用。紧急喷淋和洗眼器,以备有害液体不慎飞溅到眼睛或皮肤上时冲淋以减轻伤害。实验室应设置紧急救助药箱,备好基本救助材料,以供紧急需要时使用。
对于利用病原微生物开展教学的医学实验室,必须根据所开展工作的性质、接触的病原微生物的危害和因之所需要的生物安全等级(目前分为4级),使实验室的建筑结构和设施、安全设备、安全操作规程达到相应的要求,否则该实验室不能使用。
2.2 严格安全制度,消除安全隐患 防患于未然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实验室的安全,预防措施必须以制度的形式稳固下来。
2.2.1 定期检查制度 对于实验室的安全条件和设施要做到胸中有数,定期检查,及时发现和杜绝安全隐患问题 。一旦发现重大安全隐患问题的实验室,必须立即停止使用,疏散人员,限期整改,确保人身安全。
2.2.2 加强教育严格准入制度 对进微生物实验室做实验的学生,首先要进行系统的生物安全教育以及防护方法教育,使他们通过教育具有安全意识,做事有条理,遇事不慌,处理得当。与实验无关的人员不得随意进入实验室。
转贴于
2.2.3 定期演练制度 通过组织相关人员对突发事故的模拟演练,来检查人员的安全意识,正确处置和快速反应能力。可定期进行演练,在演练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达到不断提高的目的。
2.2.4 危险品保管制度 对易燃、易爆、剧毒、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等危险品,要设专室专柜储存,双人双锁妥善保管。实验人员领用时必须经负责人签署意见,并作好详细领用记录。
2.2.5 不断进行安全教育 开展定期的、经常的安全教育,不断创造重视安全的氛围,是提高实验人员安全意识、养成良好安全习惯,从而防止安全事故发生的有效途径。安全教育内容包括:学习涉及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的要求、病原微生物安全防护、医疗废物及危险品管理等国家和学校的有关法规、制度,学习掌握各种标准化、规范化的实验操作,熟悉实验室环境和安全措施,学习正确使用消防器材,掌握基本的急救知识和逃生技巧等。
3 学生重在树立安全意识,养成良好的安全习惯,加强自我保护和防护策略
对于初进医学实验室的学生,为确保实验室和自身安全,必须要高度重视和认真对待实验室安全问题,认真学习和掌握实验室安全教育的内容。树立安全意识,养成良好的安全习惯,加强自我保护和防护策略,对于新开的实验课一定要在课前找好实验室的准确位置,了解其实验特点,要做那些实验内容,千万不要脑子空空,现上课现找实验室,匆忙进入实验室,投入实验,完全依赖带教老师,这样做的结果不但浪费时间和资源,重要的是加大了不可控制因素带来的危害。
3.1 做好个人防护,不存侥幸心理 进医学实验室前一定要穿好白大衣,实验课前一定要认真预习实验内容,接触有毒有害物品前,必须做好个人防护,不要抱侥幸心理,以为不会出事。课上严格按照带教老师所提的要求去做,对不懂的问题或操作,一定要问带课教师,不可自作主张,莽撞惹祸。一旦出现问题不要私自处理,要立刻报告给老师,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处理。
3.2 做实验要严肃认真,集中注意力 不要闲聊和大声喧哗,以免影响实验进度和实验室整体氛围,使人麻痹大意,引发事故,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3.3 不要将与实验无关的物品随意带入实验室,更不要放在实验台上 实验台在实验的整个过程中都应保持清洁有序,对于病原微生物专业常用的酒精灯一定要更加注意它的安全性。
3.4 用电设备的使用,要谨慎仪器要在带课教师的指导下正确使用 不要用带水的手进行操作,用后需切断电源的一定要切断电源,不需切断电源的千万不要切断电源。例如微生物实验室所用的温箱、冰箱课后不要随意断电。以免造成结果无法观察的后果。
3.5 实验完毕后不要随意处理实验所用物品 要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分门别类的将其放好送到应该送的地方,洗手或用消毒液浸泡手后,将白大衣反折单放后再离开实验室等。
4 结束语
医学实验室的特点,仪器设备多、空间狭窄、实验复杂,涉及的危险因素多。学生进入实验室,如果对安全重视不足,教育不够,养成坏习惯,不仅会成为事故的制造者,造成人身伤害,还可能恶习难改,影响自己长远的职业生涯和将来工作的实验室的安全[3~6]。
学生是医学实验室安全教育的重点,通过认真全面的安全教育,使他们树立安全意识,养成良好的实验室习惯,尽快实习实验室环境,尽快掌握各种规范化实验操作。作好他们的生物安全知识培训,不仅保证其学习期间的安全,还有以下深远意义:受过正规生物安全知识培训并且熟练掌握其知识。有些学生毕业后将继续从事科研工作,或有机会参与实验室设计和建设,可使他们从容应对工作中面对的问题。还有些学生毕业后可能从事教学工作,把所学到和掌握的生物安全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样我国的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将会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时代:随着改革开放国际交流的日益增多,有些毕业生走出国门学习深造、或参加各种合作的研究项目,受过正规生物安全知识培训并且熟练掌握其知识,可以在国际交流中体现我国医学生的基本素质;熟练掌握其知识,受益终生。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WS233-2002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2.
2 祁国明.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67.
3 蒋建利.对生物医学研究生开设生物医学实验安全课程的必要探讨.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4,6(1):69-71.
4 周乙华.实验室感染与生物安全.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5,39(3):215.
篇9
现代临床微生物学是一门由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和预防医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又是检验医学中重要和成熟的专业之一。这门新兴的学科需要微生物医师和实验技术人员联合进行工作,具体任务有四项:①对微生物标本做出快速、准确的检验报告,及时满足临床的需要;②进行有关抗菌药物耐药性方面的各种试验,受理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咨询;③密切结合临床,与临床医师讨论、研究及处理有关感染性疾病的问题;④参与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的管理和医院感染监测、控制和管理[1]。这就要求临床微生物工作者不仅要完成实验室工作,还要完成有关的临床工作,成为感染控制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参谋和顾问。
1 病原学诊断
1.1 病原学诊断的基本要求
1.1.1 确保临床标本可靠:恰当的标本采集是感染性疾病诊断的最为重要的一个步骤。要求临床医师正确采集能代表感染部位的临床标本,广泛采用保护性试子、合格的容器及安全运送培养基,避免标本中的微生物受毒性物质作用而死亡。
1.1.2 全面了解机体的正常菌群:了解人体的正常菌群是细菌检验的必要前提,要了解正常菌群的概念、分布和种类,条件致病菌与内源性感染、菌群失调症与二重感染的概念,既不要将所有标本分离出来的细菌都当成致病菌,也不能将正常寄居菌所导致的内源性感染轻易放过。
1.1.3 三定一结合:分离鉴定时要做定性、定量和定位分析,并结合病情。要求根据临床和标本的具体情况确定检验程序,选择培养基及合适的鉴定试验。要判断分离出的细菌是致病菌、条件致病菌、还是非致病菌(定性),同时要有一个细菌数量的大致估计,必要时进行半定量和定量培养。在人体有菌部位分离的细菌,其意义大小要参考微生物的定性和定量分析作出判断;如在无菌部位(如血液、脑脊液)分离出细菌,无论是何种微生物和数量多少,均具有重要意义(定位分析)。在进行“三定”分析时,一定要结合病情,观察是否与病情相符。
1.1.4 提供快速、准确的病原学诊断:在临床医师提供病人的临床诊断信息和适当的临床标本,并尽可能获得流行病学资料的情况下,进行微生物检验和药敏试验,要求及时、全面地分析检验结果,为临床提供准确的病原学诊断以便对病人作出恰当的处理。尽管目前微生物的分离鉴定仍作为病原学检测的金标准,但这种“以活菌生长”为基础的传统的细菌学鉴定方法速度较慢,不能适应临床的需要,要求以标本的直接检查为基础,如形态、染色、抗原检测及核酸检测(核酸杂交、PCR和16SrRNA分析),检测致病基因(致病岛、毒力岛)和耐药基因。尽可能在快速诊断方面下工夫。
1.1.5 及时报告:要使实验室数据有效地转化为临床有用的信息,病原微生物诊断报告应实行三段报告制度,即在涂片或培养阳性结果出现时、敏感试验结果出来时以及最终结果出来后都要及时报告。
1.1.6 加强质量控制,增加检验项目:临床微生物室必须加强质量控制,保证各种标本的检验质量,为临床提供可靠依据,并满足临床需要的各种检验项目。当前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应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增加检验项目,临床要求关注的一些项目有:①呼吸道标本的细菌学筛选和半定量培养方法;②呼吸道非典型病原体的检测,包括衣原体、支原体和军团菌;③非结核分枝杆菌的培养和药敏;④免疫抑制或器官移植患者特殊病原体的检测,如巨细胞病毒,卡氏肺孢子菌等;⑤抗生素相关腹泻的病原体(主要是艰难梭菌)的检测;⑥侵袭性真菌的快速检测和药敏试验等。
2 密切联系临床,参与临床会诊和感染病例讨论会
2.1 获取临床信息,做出及时、准确的微生物报告:临床感染性疾病往往涉及多种病原体,没有任何一个单一的试验能够检出所有潜在病原体。因此,临床信息是选择试验方法的重要参考依据。临床医师在开化验单时应写明有关病人的推测性诊断,以便实验人员能据此选择合理的检验程序和试验方法,并能指导临床正确采集恰当的标本;当实验室开始有实验结果时,必须及时通知临床医师,以便让他们重新评价诊疗方案。
2.2 疑难微生物报告的解释与咨询:近年来,不少感染性疾病特别是医院感染的病原谱和药敏谱发生很大变化。以往罕见的微生物频频出现在检验报告单上,药敏试验的方法、受试品种、结果解释也有不少改变。临床医师常常难以正确理解和利用临床微生物检验资料。面对这一现状,临床微生物室应积极与临床沟通,帮助解决临床医师在判断微生物检验和药敏结果报告单时的困难。指出正常菌群、污染菌和感染菌的鉴别与判断少见菌或罕见菌的意义;培养阴性时的可能原因;药敏试验结果的判断标准和局限性;特殊耐药细菌的耐药特点等,必要时在报告上增加注解。
2.3 设置微生物医师,作为临床与微生物室沟通的桥梁:目前国外不少医院均有临床微生物专家或检验医师的会诊、咨询制度[2]。如检验开始时发现图涂片有问题,即由检验医师主动与临床联系,共同讨论涂片所见的意义。每天微生物室的医师与技师在一起看培养和药敏结果,尤其是痰培养结果要与直接涂片核对,发现问题及时与病房联系。建议临床微生物室每日有一位医师参加本院感染科、呼吸科或ICU的晨会,并回来向科内医师汇报有关感染病人情况。或定期派出医师带上有关检验结果,参加一些临床科室的感染问题讨论会,具体解决感染症的治疗问题[3]。如定时参加ICU、肿瘤科、神经外科、儿科等的讨论会,对血培养阳性、脑脊液检查阳性或严重烧伤感染的病人,微生物医师要主动去病房看望,参加治疗方案讨论。对菌血症或脓毒血症病人要协助找出原发症灶。临床微生物医师巡视病人后要在病历上记录意见,必要时可与临床的主管医师、主任一起讨论。各临床科室如有感染问题可与临床微生物室联系,询问检验报告的意义或要求会诊。微生物室每周召开一次感染病例讨论会,讨论感染病人的情况,交流发现的问题,并将临床微生物室的意见与临床科室进行交流。微生物室医师也要参与日常检验工作,并接受临床有关微生物学问题。
3 参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
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减少或避免耐药菌株产生,是当前抗感染领域的一大难题,临床微生物室在抗生素合理使用中起重要作用[4]。首先要重视感染的病原学诊断。临床医师在使用抗菌药物前,应采集多份微生物学标本做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微生物室则为临床提供快速、准确的细菌检验和药敏结果。此外,微生物专家与临床医生密切联系并参与患者的治疗也是控制抗生素用量的重要方法。微生物专家应参与医院药事委员会,参与制定抗生素使用指南、教育和培训、监督和检查等。这方面香港马丽医院的做法是由感染监控护士负责走访感染病例,发现抗菌药物误用或不合理应用时,由微生物室主任出面向院长、当事科室主任和当事人反馈,取得较好效果。
4 参与医院感染的监测、控制和管理
我国《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明确指出检验科在医院感染管理中应履行以下职责:负责医院感染常规微生物学的监测;开展医院感染病原微生物的培养、分离鉴定、药敏试验及特殊病原体的耐药性监测,定期总结、分析向有关部门反馈,向全院公布;医院感染流行或暴发时,承担相关检测工作。
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在医院感染的监测、控制和管理中的作用包括:①加强病原学监测,作为判定医院感染的基础;②加强耐药性监测,以指导合理使用抗菌素;③加强环境、器械等微生物学调查,以达到卫生学指标要求;④保证医院内消毒、灭菌的质量;⑤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和细菌学分型试验,追踪感染源并加以控制[5]。
4.1 加强监测:临床微生物室是医院感染控制委员会的必然成员,微生物检验在医院感染的监测中起重要作用。若在临床微生物检验中发现有医院感染问题,要及时与医院感染控制部门、病房医师和护士联系,并注意发展动态。医院感染中的一些特殊耐药菌如GRE、MRSA、产ESBL肠杆菌科细菌等常通过交叉感染传播,曲霉菌、军团菌等常在空调、供水系统、雾化装置存在并导致感染,对可能携带这些致病菌的来源常规监测并提醒临床注意,通常可有效预防传播扩散并节省大量抗感染费用[6,7]。
4.2 医院感染的教育和培训:临床微生物室要参与有关人员的医院感染教育和培训工作。如讲解临床微生物标本的采集、保存、运送的要求和注意事项,对标本采集前要求病人应该做些什么准备,采集标本应选择什么时机、什么部位,每天采几次、采多少量以及采样部位应该如何消毒等一系列问题进行解释;对人体常见的正常菌群、定植菌、污染菌和感染菌等内容进行培训;对各种细菌耐药酶的检测及其含义和在选用抗生素方面的意义与临床进行经常性的沟通等等。可采用多种方法如讲座、讨论会、简讯、墙报园地甚至参与查房等形式。也可以融合到医院感染管理的继续教育培训项目之中。
4.3 参与消毒隔离的管理:正确、科学地实施消毒与隔离技术对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非常重要,正确地指导、监查消毒隔离工作也是临床微生物室的工作之一。当发生医院感染暴发流行或特殊耐药细菌感染时,临床微生物专业人员应参与制定消毒隔离措施,对相关的人员管理、废弃物的处理等环节提出微生物专业意见。
4.4 定期细菌耐药性监测结果:目前对许多感染性疾病的抗菌药物选择是经验性的。但经验用药也需要循证医学和流行病学资料的支持。建议将所有病原菌分离和药敏的资料用WHONET软件保存,定期细菌耐药性监测结果,随时统计分析ICU等重点科室常见病原菌和耐药状况,对临床经验性选择抗生素、提高重症感染的救治成功率大有帮助。
4.5 通过分子分型技术控制医院感染:常用的分子分型技术有PFGE、RAPD等。微生物实验室设置分子分型实验室,对及时发现和控制病原菌流行具有重大的意义。国外一些医院的做法是对VRE等不常见的耐药菌一经发现即进行分子分型,根据基因分型,判断流行的可能性及范围并采取相应措施控制感染[8]。如某医院对2个月时间内自16个病人分离出的19株VRE进行分型,结果显示其中十四株为一个型别,其他为一个型别,高度提示VRE流行,经调查分析,发现14名患者中11人有直接联系。根据这些分析,采取了针对控制措施而中止了感染[9]。另一些医院针对肺炎克雷伯菌、表皮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粘质沙雷菌等感染流行问题,均通过分子分型而得到控制。据统计,微生物室成立分子分型实验室(设备及人员)的费用为18,050美元,每年分子分型相关支出为400,000,美元,假设所有医院(美国)都常规进行分子分型,实验相关费用达20亿美元,但节省下来的治疗医院感染的费用将超过5倍(100亿)。
总之,笔者认为: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在感染控制中发挥作用大小的关键:一是要走出实验室,加强与临床的联系;二是要立足本职,做好常规的临床微生物检验工作,努力提高标本的培养阳性率,缩短结果的报告时间,提高检验结果与临床治疗结果的符合率;三是要加强宣传、教育培训,在医务人员中普及临床微生物学知识,并对检验的结果作出合理的解释,协助临床正确阅读和分析微生物检验报告单,使微生物检验结果和资料能及时有效地被临床医师所利用。
【参考文献】
[1] Struelens MJ,Denis O,Rodriguez-Viualobos H.Microbiology of nosocomial infections: progress and challenges[J]. Microbes Infect,2006,6:1043-1048.
[2] Kolmos HJ.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microbiology. laboratory and clinician:What the microbiologist can provide[J]. Hosp Infect,2004,43:s285-291.
[3] Kolmos HJ.Role of the clinical microbiology laboratory in infection control -a Danish perspective[J].Hosp Infect,2005,48:s50-54.
[4] Raoult D,Fournier PE,Drancourt M.What does the future hold for clinical microbiology[J].Nat Rev Microbiol,2006,2:151-159.
[5] pfaller MA,Herwaldt LA.The clinical microbiology laboratory and infection control:emerging pathogens,antimicrobial resistance,and new technology[J].Clin Infect Dis,2001,25:858-870.
[6] Chair.C,Durand-Zaleski I,Albertio C,etal.Control of endemic 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nreus:a cost-benefit analysis in an intensive care unit[J]. JAMA,2001,282:1745-1751.
[7] Price CS .Paule S,Noskin GA,et al. Active surveillance.readuces the incidence of vancomycin-resistant enteroccal bacteremia[J].Clin Infect Dis,2003,37:921-928.
篇10
1.1造就能“文”能“武”的双师型教师高职院校要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就必须要有一支博学多能、经验丰富、专业技术熟练,既能“文”又能“武”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我们通过“走出去”即学院提供各种条件鼓励教师到临床医院进修、培训或访问,让教师走在医学研究的最前沿,学习新知识,弥补其操作技能的不足。在走出去的同时,还可以“请进来”,即邀请行业专家来到学院对教师开展相关项目的指导,把其多年的实践经验、操作技能和新技术带入学校,与本校教师相互促进,形成互补,促进了教学和实践的结合。这样不仅提升了教师个人的专业修养,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动手能力,成为实践操作也过硬的“双师型”教师。目前我们微生物免疫组教师队伍95%以上达到了“双师型”的要求。
1.2以“能力为目标”、“就业为导向”整改课程内容本着以临床检验科微生物检验岗位能力需求和相应工作任务的要求,强调操作技能的训练,理论以够用为度。我们对《微生物学检验》教材的内容进行一定删改、编排并进行了模块化整合,将原有的《微生物学检验》课程设计为五大模块(即基本技能模块、专业技能模块、综合技能模块、综合实训模块和临床顶岗实践模快)和七大任务(即“培养基制备、制片、染色及镜检、细菌的分离、培养、临床标本微生物学检验、临床细菌检验的质量控制、医院感染微生物监测和细菌检验的商品化、自动化仪器的使用”),每个任务再分为几个子任务,每个子任务既是一个学习情境,也是一个完整的单任务过程。
1.3理论教学的部分内容移入实践课中传统的《微生物学检验》授课时,常常将理论和实践分开讲,各自为政,互不干涉。这种教学方式讲授抽象的专业理论课,学生感觉较难入门,导致学习兴趣不高,容易产生厌学情绪。特别是在介绍每个细菌的形态特征鉴定时,内容多、学生感觉很枯燥,又容易张冠李戴;老师讲得也“累”,觉得自己的辛苦不被学生所接纳。而专业技能课,由于受到理论学习程度的限制,无法深入,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克服了这种教学的弊端,我们在教学计划里压缩了单纯的理论课,在学生实际操作时,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例如:做革兰染色时,课前让学生预习实验操作步骤,上课时教师只针对操作过程的一些注意事项加以说明,即让学生动手,观察完实验结果后,针对结果出现的问题再导入革兰染色原理、临床意义等一系列问题。
1.4教学方法的探讨《微生物学检验》是一门培养人的思想、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依据本课程教材的特点,教学方法设计遵循以工作任务为导向,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原则,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职业岗位训练,有效地培养职业素质与实际工作能力。我们根据所教模块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1.4.1理论教学方法实施“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设计以问题为中心,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启发式教学、讨论分析式、案例教学法等进行教学。在介绍“常见微生物鉴定技术”这一章节前,先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或临床病例作先导自然引入,并提出当次课教学目标及思考题,然后老师围绕着教学目标展开讲解,学生带着思考题认真听讲,最后由老师进行归纳,学生回答问题。通过实例或临床病例分析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重要微生物的检验采取案例教学法,如讲授“埃希菌属”这一节时,采用案例教学法。先导入一临床案例“5岁男孩在随母亲旅游中,进食小店卖的水果沙拉,回家2d后,出现严重腹部疼痛等症状,到医院急诊,检查有溶血性贫血及血小板减少等溶血性尿毒综合征。”再提出问题“①针对该病例应做哪些微生物学检查?②此病原菌属于什么菌属?如何与该菌属中其他可引起腹泻的病菌相鉴别?”,让学生根据已学过的知识加以讨论。另外也可以通过一些当前的临床实例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近年来,不断有新的传染病出现,如近年对人类生命造成巨大威胁的非典、禽流感、手足口病、H7N9禽流感等。在教学中我们将相关内容在课堂上用微生物及免疫学的知识原理对学生进行讲解,增加同学们的兴趣及信息量,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更觉得贴近实际而兴趣盎然。
1.4.2实践教学方法在《微生物学检验》实践教学过程中,除了使学生获取有关微生物检验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外,更应注重学生对微生物检验基本技能的获取。对实践教学我们首先重新组织实验教学内容:结合当地、当年、当时感染性疾病流行情况设计有关试验内容与环节,删除过时、陈旧、验证性实验项目,增加先进、实用、综合性、创新性实验项目。其二,将课程内部的实验进行整合:将单一独立的小实验整合为系统连贯的大实验。如开设“细菌的培养与形态学鉴定”系统实验,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明确了微生物检查在临床疾病诊断中的重要意义。其三,将实验内容与流行病学调查有机结合:如在实验教学中开展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乙肝。其四,根据专业发展动态更新免疫学实验内容。此外还增加了综合实训课程,在新建设的BSL-2实验中采取“分段实训,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通过见习、实训、岗前培训、顶岗实习,分阶段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使学生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
2“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评价
教学模式评价是教学过程的最终环节,考核结果直接反映了“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成败。我们主要依据“理论+实践”双相考核模式为主,平时表现为辅的原则对学生进行考核,具体做法是将实践课考核与理论考试分开进行,总成绩为100%:其中理论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60%、实验技能成绩占总成绩的30%、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10%。
2.1实验技能课考核分为笔试、操作和平时实验三部分,各占10%。①笔试内容主要是有关实验的理论和技术问题以及实验结果的分析。②操作内容为每个学生在实验课中亲手操作过的、教学大纲要求必须掌握的基本技术,是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考核。③平时实践情况由实践课指导老师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验报告、课堂练习、实践课态度和纪律等综合计分。
2.2理论考核主要包括考试成绩、作业质量情况、任务项目完成质量等。
2.3平时考核主要包括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出勤情况、学习活动参与情况、交作业情况、课堂违纪情况等。
3小结
- 上一篇:工作生活质量的含义
- 下一篇:健康饮食对身体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