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2-28 17:39: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性

篇1

大学生 科技 创新 重要性 意识

一、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1、缓解就业压力推动社会发展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技术的革新,现代化的企业生产和智能化的技术成果已遍地开花,高新技术产业对普通劳动力的需求越来越少,大学生的就业压力逐年增大,就业前景堪忧。因此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不仅需要个人具有较高水平的专业素养,还需要针对严峻形势做出自身的改变。现在的岗位设定都要求人才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局限于自己在大学中所学习的知识,更多的是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合理应用。因此,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培养创新意识,掌握创新的基本形式,努力通过自身转变就业方式,同时改善社会就业形势,迫在眉睫。

2、推动国家科技进步和促进经济建设

高校作为一个国家生产人才和创造知识的最基本的培养基地,对于发展科创型人才应该担起主要的重担。青年强则国家强。近些年我国高新技术的研发应用和经济的成功转型都充分说明了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从而证明了国家发展离不开人才,更离不开科技创新型的建设人才。只有通过培养现在的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才能为祖国未来的科技建设提供助力,做出应有的的贡献,才能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带动各个产业的不断创新,使我国在全球经济化的大潮之下立于不败之地。

二、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及能力的现状分析

1、具有创新的热情,缺乏坚持

创新不仅仅需要灵光一现的感觉,还需要不断地坚持。创新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既要学习肯定前人的优秀成果,又要敢于质疑提出不同意见。然而,当代大学生,仅仅具有创新的热情,却没有对于科技创新坚持下去的勇气。三分钟热度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也是在创新的过程中最忌讳的事情。仅有了热情,不能投入到实际中就是虎头蛇尾,到最后不能坚持,选择放弃。这成为大学生创新的自身阻碍。

2、不善于利用有利条件进行合理创新

作为在校大学生有很多机会和条件去认识和接受新的事物,去发展个人爱好。现在网络的普及,让传递信息的速度不断加快,所以对于大学生来说就要不断补充知识。然而,面对信息量爆炸的时代,大学生对于获取的信息并没有深入研究和探索,也是因为当代大学生对于创新的认识不足,所以很难有所突破。大学有着大量的图书和资料供学生查阅,给当代大学生创新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创设了优越的条件。但许多同学却不能根据自身条件有选择的用学校的资源,这也是大学生在创新过程中,对于身边的资源不能好好利用,导致学生对科技创新意识认识不足的原因。

3、科技创新的氛围不浓郁,吸引力不足

学习能力是当代大学生生活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技能。但是,创新能力却很少有学生掌握。现在的大学生活比较单一,导致大学生的科创意识缺乏。大学中虽然有创新的条件但很少有学生接触到创新,周围同学创新意识缺乏,科技创新的氛围不浓郁,对大学生没有什么吸引力,也没有兴趣。一提到创新,学生就会认为比较困难,很难着手。要让当代大学生对于创新产生兴趣就需要氛围,而不是抵触。由于创新气氛不浓郁,所以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止步不前。

4、对于创新认识不足,不知从何下手

越来越多的同学已经认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但有很多同学对科技创新抱有一定想法与尝试,但仅仅在灵光一现,并没有深入了解科技创新内在的精髓,认识不足,不知如何下手,更不会利用好身边的有利环境,最终导致了许多人仅有想法,并无实践。当代大学生应当充分利用自己的有利条件,接受更多新鲜事物,适应社会的变化发展,紧紧抓住科技创新的变化趋势。不仅要有创新的想法,更要有下手去做的思想准备,将自己的才华和能力发挥出来。

三、关于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建议

1、高校应重视大学生的入学教育

据了解,现在有些高等学校根本没有针对大一新生的入学教育。许多学生以为,他们高考之后到了大学可以自由放松而不是如高中一般拼命学习,所以思想上懈怠,学习能力和探究研发能力也随之减弱。所以高等院校应当加强大学生的入学教育,让当代大学生认识到学习和创新的重要性,认识到当代大学生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的重要性。高校有责任帮助大学生培养创新意识,帮助他们认识到科技创新的意义,指明高等教育着重发展的方向,而不是停留在以教学为主要目的的阶段。

2、组织开展各种科技竞赛和创新成果学习培训,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

现在的大学生活丰富多彩,许多社团活动层出不穷,竞赛也慢慢增加。但是关于科技的竞赛却鲜有耳闻,而针对科技创新成果的观摩学习更是少之又少。高校作为为国家输送科技人才的根据地,应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创意识。对于各类竞赛,要让在校学生踊跃参加,动脑动手,而不是整天漫无目的游手好闲,沉迷网络,更不应该通过各种手段逼迫学生去遵循老师的意见,学生已经是成年人,有了自己的想法。大学要培养的是综合性人才,不是只会学习、玩闹的学生。

3、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

现在学生对于科技创新意识淡薄,即使开展各类竞赛,也难免会不想参加,怕自己能力不足,对自己没有信心。当下应该做的就是加大宣传力度,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能力,加大宣传科技创新的好处,强化大学生对于科技创新的认识。改善现在学生对于科技创新方面能力缺乏的现状,同时要不断深化这些意识,思想决定行动,将科技创新的意识转变为实实在在的行动力,努力为国家和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晗,张婧梅.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与教育教学改革的互动关系[J].科技视,2013(27).

[2]刘春风.浅析科技创新活动对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9).

[3]温习勇.关于创新的哲学思考[J].安康师专学报,2003(1).

[4]陈志瑶,程坤.高校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2013(8).

篇2

【关键词】高校;科技文化竞赛;指导;创新实践;教学改革

一、引言

同志在2006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明确指出:“科技竞争成为国际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当今时代,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在发展上掌握主动。” 在2011年4月24日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时又强调我国高等学校要“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强化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的育人特色,大力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新型的人才”。高校创新实践教学改革关键在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的指导,高等学校大学生科技文化创新的关键在人才的培养,而一个系统有效的培养机制无疑会使工作的开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大学生参与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氛围不浓,意识较为淡薄

许多学生还没有从中学时代的“接受”型学习上转变过来,还没有意识到“创造”型学习的重要性。据统计,有近75.2%的学生把课余的学习时间都用在复习功课上,只有11.5%的学生进入实验室参与科研或者参加学校组织开展的各种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以德州学院为例)。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讲,考试取得优异成绩才是最关键的,这才是提高综合测评名次及获得奖学金以及日后保送研究生、就业的唯一途径。由此,大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的意识还比较淡薄,氛围还不浓厚。

2、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影响面还不够,广泛性不强,普及率不高

通过调查发现,参加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总是集中在一部分大学生身上,这些学生对参加科技活动有足够的兴趣,而且也在实践创新中尝到了甜头。尽管这部分学生参加各种竞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也给学校争得了荣誉,但冷静地看,这部分学生在大学生中所占的比例微乎其微。究其原因,多数学生觉得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离自己还比较远,自己还不具备这样的能力,有的学生想参加,因缺乏正确的引导,无从下手,因而就放弃了参加科技文化竞赛。归根结底,其主要原因在于学校动员的力度还不够,没有很好的使大学生真正认识科技文化竞赛。

3、学校内缺少一套良性的鼓励及奖励机制

许多学校对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缺少规划,把科技文化创新当成一种随性活动,缺少一个系统的培养机制,缺少经常性的培训过程及相应的鼓励制约措施,大学生参与科技文化创新完全取决于自身的兴趣爱好,这样就使工作的开展非常被动,以至于造成组织者找不到学生参于,参与者缺少组织的局面。再者,许多高校没有出台关于科技文化竞赛的鼓励及奖励制度,无论从政策上、经费上、保障上都没有达到应有的重视程度,许多高校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都受到多方面的限制,致使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难以开展。

三、引导大学生参与科技文化竞赛的必要性

同志也曾多次强调:“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高等学校是培养高素质创新性人才的基地,必须把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自己重要的工作目标,为创新人才创造更为宽松的成长环境。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既是大学科技创新体系和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创新体系中最具活力的组成部分。学生参与科技活动,可以促进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为应用所学知识提供了条件。通过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实践能力,缩短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距离,从而可以充分体现教学的内在规律与目的。

四、高校实践教学改革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有效措施

1、合理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技活动,强化青年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

学生参与科技文化创新需要一个长期、持续不断的引导过程,使他们充分认识到科技创新能力对于他们成人成才的重要性。当前,大学生创新意识淡薄、竞争意识不强的现象在一些高校中普遍存在。针对这种情况,应该加大宣传力度,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省、国家级科技创新比赛和各项学术活动,广泛涉猎不同领域的知识,进行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从而不断拓宽视野,强化创新意识。

2、进一步课外科技创新的指导,设立专门的指导教师队伍

目前,在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中的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就是缺乏相应的指导。由于学生自身能力有限,所学的专业知识和经验相对缺乏,使得学生在从事科技创新活动时显得力不从心,虽然有好的想法和较高的热情,但是在实际创新过程中会经常遇到困难。同时,由于学科专业的局限,使得一些跨学科、跨专业的创新项目很难开展。比如,今年德州学院第一次参与的首届山东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由于只有机电工程系学生参加,所以,在技术上受到了很大局限。所以,建立相应的教师指导体系以及跨学科专业的协调体系成为一个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要想作品上层次,没有指导教师参与指导是很难完成的。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当前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教师指导体系尚未真正建立。教师对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指导还基本停留在自发阶段,缺乏相关政策的规范及保障。这需要相关部门早日出台措施,为建立教师指导体系提供政策上的保证。目前,德州学院机电工程系已经把教师指导学生参加课外科技创新竞赛纳入到了学院年终老师的绩效考核当中,并对指导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取得成绩的教师给予奖励,鼓励教师参与到学生的科技创新当中去。

篇3

关键词:高职学生;动手能力;创新意识;“手工饰坊”

一、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高职院校的教育目的

高职院校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高职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高职学生的动手能力是高职院校的教育目的。本科、研究生以上教育的注重培养人才的研究能力。与之相比,高职院校的并不m合培养研究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要想在激烈的教育竞争中崭露头角,必须注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而与岗位对接就要求学生的动手能力必须过硬。

在选择毕业生的过程中,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最受欢迎,这已经成为企业的共识。学生凭借动手能力强,就业之路就会越走越宽广。

药学专业对应的药品生产岗位企业,对毕业生动手能力的要求更高。可以说,员工的动手能力是影响企业能力的重要因素。“强人”乃企业核心能力之根本。

二、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有利于学生就业

创业是一种需要创业者组织和运用服务、技术、器物作业进行思考、推理、判断的劳动方式。大学生通过创业可以充分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改变就业心态,有利于实现自我价值。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信息时代对人才的普遍要求,也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素质和能力。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成果,也关系到我国在未来国际社会中的地位。

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性得到凸显,企业在招聘时对求职者的创新能力更加看重。相比而言,很多高职学生只知埋头读书、认真考试,对未来思考不多,创业意识薄弱,创新能力欠缺。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象牙塔里走出的学生显然并不占优势。创业意识是影响创业者创业动力的意识倾向,它包括创业的需要、动机、兴趣、理想等要素。而高职学生缺乏一定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高职院校尚未充分认识到学生自主创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未将创业教育纳入学校教学的总体规划。

三、江苏建康职业学院“手工饰坊”的创业项目优势

江苏建康职业学院健康科技产业园(中草药产学研基地)为“手工饰坊”创业项目提供了多种中药材,“手工饰坊”开发了一系列中药特色的产品:

中药泡脚包:可以强身健体,驱寒解乏,舒活经脉,预防感冒,美容减肥,改善失眠,消除亚健康,增强抵抗力。其中,由本项目组自主研发的治疗痛风的中药泡脚包已经申报发明专利。

中药绘画:使用各种类型的中药材,设计出具有中药特色的图片,可以进行装裱便于存放观赏,例如中药年画的制作,具有药学特色。

串珠饰品:顾名思义,即用各种类型质地的珠子,设计出属于自己的心爱饰品。而我们主打的特色饰品主要提供以薏仁,红豆等串出的手链,甚至还可以组合成栩栩如生的动物和形象逼真的水果图案。而且我们可以提供原品材料,让顾客买回去自己设计,去创造自己的时尚。

中药标本立体水晶制作:用胶罐在模块里做成水晶一样的透明块,可以保存各种药材,制成具有中药特色的吊坠,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水晶制作将艺术创作、动手能力以及智力开发紧密地结合起来,具有操作方便、简单等特点。

四、以“手工饰坊”创业项目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手工饰坊”的创业项目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团队的所有学生不断开拓创新,开发新产品,并且积极使用互联网微创业手段。高职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善于接受和利用新鲜事物,能够更快地适应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潮流。同时,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和开放的多元化媒体为大学生微创业提供了契机。有调查显示大学生创业的项目,投资额度控制在比较低的水准,最低的只要3000元,平均都在2万至3万元,多数大学生能够承受。

参考文献:

[1]丘磐.“强人”:企业核心能力之根本[J].新快报,2007(11).

[2]王群.多种物理实验方式的有效尝试[J].辽宁高职学报,2011(4):81-82.

[3]张武军.大学生创新创业中的知识产权问题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23):175-177.

[4]杨晓明.高职大学生创新现状的调查研究――以辽东学院部分高职学生为例[J].辽宁高职学报,2009(10).

篇4

关键词:高校 大学生 创业教育

近年来,受高校扩招和金融危机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开展创业教育,不仅有利于激发大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和能力,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创业人才, 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缓解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困境;还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高等教育,是对高等教育的必要补充和有益发展。开展创业教育是时展的必然,已经成为国家和社会关注的焦点。多年来经过政府、社会、高校的共同努力,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已经起步,并取得一定成绩,但是受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影响,仍处于初级阶段,存在很多不足,急需改进。

一、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不足

1、对创业教育的认识有偏差

很多高校对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创业教育仅仅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提升就业率的一个途径,将创业教育作为专业教育的附属,教学方法单一,往往只是知识的传授,没有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部分大学生对创业教育的认识也存在误区,认为创业教育就是教大家如何创业,如果自己不创业,就没必要参加创业教育,没有认识到创业教育对于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多数家长对大学生创业持否定态度,认为学生在校期间学好专业课程更为重要,创业是丧志,很多大学生创业会因为缺乏家庭支持而最终放弃。由于对创业教育认识的不到位,高校、家庭、大学生对参与创业教育热情不高,校园内创业氛围不浓,阻碍了我国创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2、创业教育师资薄弱

创业教育是一种实践教育,对任课教师有较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需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还要有一定的创业经验。目前,高校普遍存在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一是数量上的不足,教师总数不够,不能满足大学生创业教育教学的需求,二是质量上的不足,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教师大多是半路出家,往往缺乏必备的创业理论知识和创业经验。很多高校开展创业教育,主要是以选修课的形式组织教学,覆盖的学生面不广,教学效果不理想,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能力。创业教育师资不足已经成为创业教育发展的瓶颈。

3、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不完善

我国的创业教育起步较晚,还处于初级阶段,创业教育对于我国高等教育来说是一门全新的学科。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和严谨性,创业教育的理念没有融合到高校育人的体系当中,创业教育课程与学科专业教育没有形成有机结合,创业教育与学科专业相脱节。目前,大学开设的创业课程主要有创业学、大学生创业基础等课程,类型单一,数量较少,没有形成系统的课程体系。

4、创业教育模式单一

很多高校创业教育模式单一,忽视学生个性特点,不能因材施教,缺乏创业思维和创新精神。教学内容陈旧,没有以专业为中心,知识结构单一,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教师教学只是单纯的讲解理论知识,忽视了创业教育的实践性,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和自主创业能力。

二、高校创业教育完善途径

1、转变思想理念,正确认识创业教育

创业教育不仅是解决当前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还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关键所在。高校要转变教育理念,重视创业教育,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着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将创业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结合学生的专业,提高学生对自身职业生涯的规划能力,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政府应做好统筹协调工作,制定相应的扶持、激励政策,逐步建立和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打消学生家长的顾虑,推动创业教育的发展。大学生应正确认识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积极主动的参与,强化创业意识,树立正确的创业观。

2、优化师资队伍,提升教师素质

创业教育具有实践性的特点,对任课教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不仅要具备较高的创业理论水平,还要有一定的创业经验。能否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创业教育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高校一方面要创新人才引进机制,聘请有创业经验或其他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担任兼职教师,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另一方面要做好在职教师的培训工作,定期选派教师参加SYB、全球模拟实训等创业师资培训,鼓励教师到创业一线兼职或直接参与创业实践,丰富教师创业经验,提高创业能力和理论水平。另外还可以聘请企业界成功人士或者创业业绩突出的校友来校定期为学生开展讲座,与学生交流创业经验和企业管理经验。

3、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创业教育课程设计是开展好创业教育的基础和关键,不仅要注重创业意识和创业基础知识的学习,还要兼顾创业技能的实践和训练。根据创业教育目标,改革现有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完善课程结构,拓宽基础课程,加强通识教育,增加综合课程,侧重传授创业基本知识、专业技能知识、经营管理知识等内容。高校还应通过高校创业孵化园,与企业合作,引入创业实训(模拟公司)系统等形式,搭建创业教育实践平台,为大学生创业实践提供条件,使创业教育课程从理论到实践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

4、改进教育方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创业能力的核心所在,是高校学生创业实践不可或缺的素质之一,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高校创业教育内容要开放和灵活,教学方法要注重运用案例法、头脑风暴法等方法,营造积极、平等、互动的教学氛围,调动大学生的参与的积极性,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业欲望和进取精神。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创业大赛和创业实践,在实践中调动学生接受创业教育的积极性,在准备的过程中,加深对创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进而提高创业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晓峰,王斌等.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困境与突破[J].学术论坛,2012(9):209-211.

[2] 周营军.我国高校创业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郑州大学学报,2010(1):174-176.

篇5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教育 创业意识趋向 创业教育实现途径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大学生就业成为一个日益突出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通过教育强化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指导大学生由被动就业到主动创业。创业意识教育不应该只局限于个别学生,而应成为大学生综合素质之一。如何培育大学生具备良好的创业意识,做好创业的前期准备等方面的研究相对缺失,因此培养和强化创业意识,成为社会和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新课题,正确认识和把握当代大学生创业意识趋势,存在的问题与需求,是实施和完善大学生创业意识教育体制的重要条件。

1 大学生创业意识的构成

何谓创业意识?创业意识是一个由多个心理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形成的人类意识活动中的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的心理表现形式。创业意识是人们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创造性思维和创造了的前提。大学生应具备怎样的创业意识?许多学生首先想到的是创新意识,的确创造新事物首先要有创新意识,没有创新意识就没有创新成果。所以说,创新意识是大学生创造新事物的关键。但大学生创业光靠把握好了机遇,有了创新意识,是远远不够的,那么作为创业意识的组成要素,自我意识、风险防范意识、合作意识和信誉意识往往是不可或缺的。

2 大学生对创业的理解

创业意识教育作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前提。在访谈中,我们发现对于创业意识,学生并没有深层次的认同与接受。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不少大学生对创业有了朦胧的认识,但并未真正和就业对接,更没有形成主动的,理性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行动。

2.1 对创业概念的理解 社会经济发展使得成功的创业者和企业家,成为大学生仰慕的对象。这一客观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对创业概念的理解及创业意识的树立。在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学生有创业的想法,认为只要创立一份事业都可以叫做创业,部分学生不确定有无创业想法。这表明,当今大学生能较为清晰的认识到创业的价值与意义,并对创业抱有较强的热情和愿望。

2.2 对创业目的的诠释 创业的目的取决于个人的价值观。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可以给与创业者强大的动力。在本次调研中,大学生把实现自我价值作为创业的主要目的,感到创业能自由掌握自己的时间,可做想做的事,这与当代大学生的特点不无关系。当代大学生自主独立意识不断增强,张扬自我个性,实现自我价值的信念在大学生心目中愈加强烈,这也为大学生实施创业活动提供了必要的心理准备和精神动力。

2.3 对承担风险的认识 创业的过程就是开辟新的基业的过程。要创新就会有风险。正确的面对创业中的困难是实事求是的具体体现。本次访谈中,面对创业风险,大学生认为是个学习的过程,并可用来磨练自己。这表明,多数大学生能较客观理性地面对创业风险,这至少为大学生创业增加成功的几率。只有在创业之前清楚客观的认识创业的风险,才可以有的放矢的处理创业中遇到的困难。

3 大学生创业意识现状分析

意识是一个抽象概念,要使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创业意识,我们可以从大学生自身出发,找到创业意识教育的科学途径。

3.1 缺乏经验——最大的制约因素 创业素养最终要在创业活动中加以体现和验证。而大学生大多只是接受课堂的创业理论教育,真正的实践创业理论的活动更是寥寥无几。这使得大学生普遍感到创业启动困难。参与访谈的学生们表示更愿意和经验丰富的人合作创业,这也正好体现了大学生实践经验的缺乏。积极地引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显得尤为重要。

3.2 获取知识——决定成功的因素 创业知识对创业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创业者来说,掌握足够充分的创业知识,无疑是增加胜算的一个重要途径。访谈显示,大学生通过主动寻求创业知识来获取创业的相关信息。这表明,多数大学生存在较为强烈的创业愿望,并希望通过汲取创业知识武装自己,为自己的创业活动建立丰富的知识储备和保障。

3.3 分析认识优势与劣势——创业的最大障碍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有着自身明显的优势和劣势。大学生年轻有活力,勇于拼搏,学习能力强,有创新精神被普遍认为是大学生创业的筹码。但是大学生社交能力不强,信息结构单一,难以把握市场运行规律,急于求成,这些又都是大学生的创业过程中的巨大障碍。

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由于学校教育和社会阅历等因素的影响,对自身认识不足,创业意识淡薄,这严重制约了大学生主动创业活动。

4 国内外创业意识培养的成功经验带来的启示

篇6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精神;素质教育

创新精神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创新精神应该成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点,这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培养创新精神成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点,是时代的需要也是高等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新的社会环境对高等学校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教育不能简单停留在知识的传播这个较浅层面上,教育者应超越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通过科学探索与研究不断物化并生产知识。

创新教育是全新的领域,高等教育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责任就是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因此,正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足给大学生发展带来的弊端,探寻当今教育体系中不利于创新精神培养的因素,进而寻求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的更有效途径,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中心问题。

一、创新精神不足给学生后续发展带来的弊端

1.忽视差异性与多样性,抹杀学生的个性发展

毋庸置疑,推进素质教育使我国高等教育发生了重大的变革,但放眼中国高等教育,应试教育仍占据重要市场。这一方面源于中学应试教育的强大惯性,另一方面高等学校自身也难咎其责。许多领导更喜欢将素质教育当作一句漂亮的口号。不可否认,这种步调一致、标准答案式的模式在培养学生系统掌握知识方面有一定成效。但同时应试教育更易于把学生训练为机械的、被动的答题机器成为缺乏独立思维能力、没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庸才”。在学习方法上,应试教育既忽视了人才个体在性情禀赋、趣味爱好和接受程度上的差异性,忽视了人才个体发展的多样性。而人才个体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恰恰是创新教育的根基,创新人才的产生正是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的结果。应试教育还直接波及家庭与社会教育,使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应试教育的感染带。更为严重的是,应试教育强行把一些不符合一定标准的受教育者淘汰出去,使他们丧失自信与自尊。在这种教育体制下,更多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被教条地扼杀在摇篮里人才的发展失去了其个性特征,高等教育失去了新鲜的活力。

2.缺乏钻研精神难以满足社会需求

伴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我国人才市场上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一方面,数以百万计的大学生难寻职业,毕业即失业,另一方面,数以百万计的中学生渴望踏进大学的门槛。社会学家惊呼,未来社会最不稳定的因素是无业的大学生。当然大学生不能就业具有更深刻的社会原因,但高等教育无疑在其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从表层看,大学生不能就业是人才不能适应社会的变迁造成人才的相对过剩。

但是如果我们从大学教育的角度深入探寻不难发现,这主要是由于过弱的文化陶冶、过窄的专业教育、过重的功利导向和过强的共性制约所造成的,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缺乏恰恰是它的突出表现。随着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知识化进程的加快,职业变更的频繁,单纯由书本知识所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已很难适应社会的变革。因此,人才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低,而这正是我们高等教育的薄弱环节。“援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是对培养和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的最好诠释。二、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

在高等教育中强化培养创新精神关键在于转变观念,寻找科学的途径和方法,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在教学诸环境下审视反思,锐于改革,根据院校的自身特点寻找到一条合理的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办学新模式。

二、确立以创新实践活动为重点的新途径这是培养创新精神的手段

1.应确立新型的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使高校教师和学生形成巨大的时空差距,教师与学生似乎处于两个不同的世界,教师与学生很少进行交流与沟通。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要加强教师的师德培养,增强其服务意识提高其职业素质。教师应该深入到学生之中去,了解自己的服务对象从学习生活各方面关心他们。同时,学生应该走到教师身边,不但学习教师的专业知识,还要学习他们的为人。师生新型关系的确立,教师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实施创新教育,学生可以更直接地创新学习。

2.应建立各种实践活动

知识掌握程度和创新能力水平最终都要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来检验。因此实践活动,特别是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创造技能及实现创造目标的重要手段和桥梁,是培养创造能力的关键环节。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创新实践活动多种多样,如参加模拟大赛等在教学的全过程中都可以进行。教师教学中必须遵循“因材施教”原则,注意选择和发现具有优良个性和创新精神的学生,并对其提供优越的创新条件和环境,加强其个性培养,升华其创新水平。高等学校应进一步完善学分制设立“创新学分”,推进外语、计算机、数理化等基础学科的分层次教学,扩大文理交叉强化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增加以强化文化素质教育为目的的选修课的种类和数量,组织重点培养创新人才的教改实验班,真正使创新人才培养落到实处。

3.给学生提供社会实践机会

社会实践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手段,要不断扩大实验教学范围,加强高校实验室建设,组织学生到社会生活中去锻炼,在实践中发现不足,使他们切实感到探索新知识的必要。要在高校建立创新与技能培训中心,为学生提供科学实验、科技发明、技能培训的场所,鼓励他们自主创业,通过多种多样的适合学生特点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创新能力得以发展和提高,以适应新的时代要求。

参考文献:

[1]徐茂华.高校创业体系初探. [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5)

[2]陈彦丽.高校创业课程设置的目标及体系构建. [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09(5)

[3]曹胜利.创新创业教育呼唤模拟教学与体验式课程. [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9(8)

篇7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能力;课堂教学;科研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0-0161-02

众所周知,当今世界已经进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整个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科技,知识的竞争成为了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一部分。而“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关键在于富有独立创新意识和自主创新能力的人。这无疑对能够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高等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不仅是时代赋予高校的神圣使命,也是目前高校学生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所谓创新型人才,不但应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还应兼备一定的科学素养和科研创新能力。然而,传统的高校课堂教学非常重视理论知识的讲授,但在科研创新能力和方式培养上的投入和重视程度较低。综上可见,科研实践作为培养学生的重要手段和载体,有着理论课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如果可以充分利用课堂及实验室的学―研相结合的优势,将理论知识传授与创新能力培养和提升有机结合,将会成为一种有效的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与方式。笔者结合本人教学的实际情况并借鉴其他高校工作者的经验,在课堂理论教学与科研结合方面,逐步探索并形成了一些认识,具体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大学生对科研创新的兴趣

课堂教学作为大学生获取知识的主阵地,对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将科学研究融入教学过程,以科研促进教学,不仅是提高本科专业教学质量,也是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营造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活动的内驱力,很多科学家、发明家大都是先对所研究的问题有了浓厚的兴趣,随之深入思考与探索,最终有了创新性的发现与成果。教有法而无定法,以化学化工类等理工科专业的大学生为例,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科学理论定律时,可以给他们介绍发现者在相关探索过程中的故事,在此过程中学生们将体会到知识和想法产生的历程和美妙之处,进而他们将会自发地产生学习动力,产生创新意识。其次,尤其是专业课和前沿课,教师通过回顾自己从事科研的点滴故事与感悟,可有效地唤起大学生对科研创新的向往与追逐,使其对科学研究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也可以谈谈在从事教师工作后进一步寻找新的课题、新的研究方向继续做科学研究的探索过程,使学生感受到科研的魅力,在潜移默化中坚定投身科研的决心。另一方面,专业基础课和选修课程的授课老师,在讲授理论课程的过程中,可将生产生活中的实例穿插其中,将理论指导生产的原理及效果展现给广大学生,尤其是理论进步对生产发展的巨大作用,以此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知识的力量和重要性,从而激发和开拓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利用创新实验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

近年来,相关职能部门和各高校鼓励和资助大学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其中大学生创新性训练计划项目已成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改革工程”的有效载体和模块之一。它也是一项综合性的课外教学活动,其实质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自主选题、自主研究为基础,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一个从无到有的全新的研究方案设计的探索和实施过程,并将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加工整理为科研论文。在这一过程中,老师安排学生在课余时间了解领域前沿或进入实验室,利用各种资源条件,有步骤地进行创新实验的研究。在创新实践中,大学生要经历一个大胆假设和小心求证的过程,能够锻炼他们的数据流的处理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分析问题及判断选择的能力。发现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但是由于知识水平和实际动手能力的缺乏,学生自身在创新性实验项目上往往“找不到问题”,因此,指导老师应及时地检查了解项目进展,通过交流讨论发现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给予指导和帮助,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在进行探索实验的过程中,指导老师引导学生关注科研前沿,给学生介绍一些国内外相关度和关注度比较高的学术期刊杂志,并就实验中遇到的问题,鼓励学生自己查阅文献,根据已报导实验方案尝试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此过程中导师的专业素养、科研态度及做事方法对学生将产生直接的引导效应,甚至将长期影响学生的科研活动及其创新能力。由此可见,教师本身的研究习惯及能力将对所指导大学生的习惯和能力产生直接影响和示范效应。因此,高校应把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引导教师爱岗敬业,及时有效地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及前沿动态融入到大学生创新实验和实践活动中。在此过程中可采取多种形式,结合翻转课堂的教学特点特征,有效灵活地将大学生的科研兴趣与科研素养深入其内心,将科研创新与动手实践变为一种自发自觉的习惯。这将会对其今后的科研之路与创新历程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三、利用开放实验室培养大学生的科研实践素质

大学阶段是学生系统学习基础和专业知识的关键阶段,他们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并具备了一些动手研究的能力,此时通过安排他们进入实验室参加课题,并组建研究小组,进行自主创新的实践活动。在此过程中,教授他们实验设备的使用方法与先进的技术,深入了解科学前沿与动态,从而有助于他们理解基础知识,掌握理论知识,激发创新意识与原动力。大多数情况下,实验室都是创新的温床和舞台,催化产生创新成果,可以说实验室是沟通理论知识和科研实践的一座桥梁。相应的,学校应开展各种科研活动并开放实验室,营造积极活跃的科研氛围,鼓励大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深化对学科专业的认识。有效借助开放实验活动,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全面理解掌握,并提高其动手实践和创新设计的能力,进而不断提升其对问题的剖析和分解能力,以及制定策略解决问题,最终产生创新成果。曾有一位本科生在大二时进入笔者所在实验室进行科研活动,通过课题介绍、查阅文献、形成思路、设计方案、实验测试、数据整理、论文撰写这一系统训练,该学生对科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其动手能力、科研自信心及团队意识都得到了很大提高,大三时其主动招募三名本科生成立了一个研究团队,设计新型水处理分离装置,取得了良好效果,并申请了专利。考研面试时该生以其丰富的科研实践经验打动了专家,顺利获得继续深造的机会,目前其在新的课题领域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可见,利用开放实验室培养大学生的科研实践素养是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对本科生能力培养和提升有着重要影响。开放实验室在具体运作的过程中,应坚持以学生为主、教师引导的管理模式。在实验中,指导教师应及时跟进实验,了解实验现象及学生们遇到的问题与困难,然后采用启发模式,引导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以此既巩固了他们所学的专业知识,又培养了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将形成发现问题―查找知识―解决问题的渐进模式,此外他们会发现自己知识储备不够并自发地学习,充实知识并完善知识结构与深度。这种学以致用的方式可使大学生深刻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进而转化为一种自发学习的动力。在创新实践中,指导教师应重点关注学生突破性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帮助他们走出传统思维模式,以发散性的思维来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此外,指导教师应培养学生结合所学基础知识与显在信息资源,通过文献查阅和分析,抽提方案的创新性和特色,把握好方案的可行性并对结果进行预测;完成实验部分后,应指导他们进行数据分析、作图与讨论,得出结论并撰写结题报告;最后通过参加专业课题汇报,讲解项目实施与完成情况以及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的收获与感悟。经过这样一个完整的科研创新训练,项目组每一位成员都将对如何进行科学研究、如何创新有系统的理解和体会,从而有效地帮助他们树立创新精神,形成创新意识并提升其创新实践能力,最终为其进入社会或者从事科学研究打好基础。对大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为时代赋予高校教育尤其是研究型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将课堂教学与科研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具有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分析和完善的过程,在这方面国外一些高校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希望广大专业人士提出更多宝贵的意见并进行有益的探索。

参考文献:

[1]珠娜.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路径x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5.

[2]殷成阳,管恩祥,陈永红.利用课堂及实验教学培养大学生科研创新素质[J].滁州学院学报,2010,12,(5):87-88.

[3]黄大林,戴支凯,陈建宏,莫刚,蒋莲秀.课堂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探索[J].教育理论与管理,2012,14,(9):692-694.

[4]龙激波,阮芳,王平,钟珊.以创新实验计划为契机的地方高校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J].人才培养改革,2012,(236):29-30.

[5]唐俊,黄林生.开放实验室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考试周刊,2012,(8):147-148.

[6]于兵川,吴洪特.实验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1,(2):76-77.

篇8

关键词:霍尔三维结构;创新;竞争;创造力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three dimension structure, the paper maps out three dimensions of innovation ability by the innovation theory and method. It is more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to study the development of innovative ability from the logic dimension, time dimension and knowledge dimension. The hall three dimension theory is applied to the teacher training mode and the training model of students ability, so that the hall three-dimensional thinking deeps into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improve the innovative ability of teachers and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of students. At last, everyone becomes familiar with the theory and recognizes the effect generated by the theory and ultimately improves the innovation system of teachers and innovation ability of students. The students will acquire the right innovative thinking and the right sense of innovation, thus enhancing the cometitiveness of students when they hunt some jobs.

Key words: hall three dimension structure; innovation; competition; creativity

1 霍尔三维结构的系统理论

培养大批创新人才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时代的迫切需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都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因此,贯彻和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努力建立教师队伍的创新体系,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已成为高校的主要任务。而要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要有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1]。

霍尔三维结构是美国系统工程专家霍尔于1969年提出的一种系统工程方法论。为大型复杂的系统进行规划、组织和管理提供了一种系统的思维方法,因而在世界各国得到了广泛应用。霍尔三维结构将系统工程整个活动过程分为前后紧密衔接的7个阶段和7个步骤,同时还考虑了为完成这些阶段和步骤所需要的各种专业知识和技能,这就形成了由时间维、知识维和逻辑维所组成的三维空间结构[2]。

本文基于霍尔三维结构的思想,结合创新理论和实践,提出并构建创新霍尔三维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

2 创新霍尔三维结构模型的构建和分析

2.1 逻辑维

逻辑维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过程。培养创新能力就是为了提高创造力,大学生通过每日一设想,每日一观察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

2.1.1 新颖性

新颖性主要是从“新”字入手。创新如果没有新意,就谈不上创造性思维。所以,创新就是一种求异思维,是具有新奇、罕见和首创的想法。这种新颖性具体表现在同中求异,不满足被认为是真理的结论,努力从不同角度探索新的理解,提出人们意想不到的有价值的见解[3]。

2.1.2 独特性

创新的主体一定要善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对事物有独特的见解,不拘于原有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在思维上体现为怀疑和批判精神,在此基础上,提出不同的理论、方法和技术。

2.1.3 突发性

突发性就是指创新的思维过程是非预期性的。

2.1.4 变通性

创新和创造力的变通性主要体现在灵活,灵活又表现在创新过程中的随机应变,能举一反三,不受原有思维定势的影响,所以能产生独特的构想,提出新的想法。

2.2 时间维

创新一般是先发现问题,再去分析问题,最后采用新知识新方法新技术去尝试解决问题。

2.3 知识维

创新要以专业学习为基础,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会为创新的成功带来机遇。创新是一项综合素质,所以它需要多学科知识作为支撑。大学是当代社会的创造中心,是知识传授和生产的地方。

有些传统的教育观念制约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主要表现在教师只负责传授科学知识,较少指引学生去探索科学知识。学生即使提出异常的想法,也被教师认为“奇思怪想”,从而抹煞了学生探索事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抹煞了学生的创造意识。如果教师拘泥于教学大纲和课本,不进行课程创新,就无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4]。

单一教学不能够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有些教师上课只讲与考试有关的内容,这种模式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使学生思维模式简单化,不利于他们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力。课程设置的缺陷不足以激发大学生的创新精神。

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高校应该深化教学改革,让大学的创新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发展。首先,更新教学理念,采用行动教学法,把以教师为主体转化为以学生为主体,从灌输式教学转化成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教师从中起到辅助和引导的作用。

设置更加合理的课程,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精神。要培养创新精神,就要在大学里开设创造性教育。学生通过专业课学习掌握了基础知识,而通过“发现问题、自我学习”的创造性教育课程不断激发学生获取新的表象知识的内在动力和思维能力[5]。在大学里,开设创造学课程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 结束语

霍尔三维结构中三维在创新实践中是紧密相连的,不可分割。创新意思和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所需的知识三者相互渗透,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本文结合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创造力的开发,灵活运用霍尔三维结构,而不是拘于原有的理论和方法,只有尝试引用不同的理论和方法去处理同一问题才能提高创造力。

参考文献:

[1] 杨振海. 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与能力培养的长效机制构建――基于浙江省高校的调查[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6):81-84.

[2] 李金海,徐敏. 基于霍尔三维结构的项目风险管理集成化研究[J]. 项目管理技术,2008,6(8):18.

[3] 张洪儒. 大学生创新教育与创新能力的培养[J]. 河北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2-3.

篇9

【关键词】实践活动;学风建设;创新能力

为了塑造广大学子的成为应用型人才,众多高校都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摆在首位,以此为学校的战略教育理念予以高度的重视。近年来,各大高校都将积极搭建大学生专业实践创新活动平台,就是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激起大学生的创新热情,树立大学生的创新观念,激发大学生创新潜质,让大学生深刻认识到创新的意义,学会自主学习,自主创新构建新一代的学风建设内容。

一、专业实践创新活动的重要性

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是各大高校的教育重任,更是关乎学生的本身发展和社会经济建设的首要内容。在大学生中间积极开展专业实践创新活动是促进大学生学风建设,而在专业实践创新活动是对大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最好提高手段,为响应社会要求和大学生自身发展,积极开展专业实践创新活动并且将此作为促进大学生学风建设的关键点,以此带动大学生全面的素质的提升。

提高大学生自主创新实践能力,完善专业实践创新活动体系。加强对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能仅仅依靠书本上的知识,除了理论依据,引导大学生自主创新离不开学校的大力培养和支持,以此为教育目标,各大院校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实践,依据大学生不同专业,不同的兴趣爱好等等,以大学生学生组织为平台,以普及大学生专业实践创新活动为重点,以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为关键的大学生专业实践创新活动体系。就近年来的实践综合表明,通过专业实践创新活动平台,让更多的大学生将书本上的知识应用到了实践活动中去,培养了大学生的自主能力,提高了大学生分析判断能力,更加强了大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逐步让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由弱变强。

在专业实践创新活动中,首要的是转变高校的教育思想,大力倡导以创新思想为本,目标多样化的人才教育培养模式;其中,老师作为引导者充分利用自己的学识辅助学生搞好实践创新活动,在此过程中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提点作用。这样充分拉近了师生的距离,让教学不在局限在书本当中,将整个专业实践创新活动融入教学课程中,学习对于学生不再是枯燥乏味的任务了。所以建立一支具有高水平,高学识,高思想的指导老师对于搭建专业实践创新活动是十分重要的,为新一代的国家栋梁保驾护航,为社会科技的发展提供了不可缺少的智力支持。高校自主召开各种专业实践创新活动,与导师们交流协作得到他们的支持,并且聘任专任老师长久的支持这项活动,不仅要激发学生们的激情,更要将老师们加入这个活动,改变教育思想还得从老师们做起,从学院带动老师,老师带动学员的点到面的扩张,积极吸纳思想先进的老师们和同学们参与专业实践创新活动,为学院教风建设、学风建设作出贡献。

二、专业实践创新活动的构建实施

既要创新,就离不开实践,创新多是在实践当中体现。近年来,各大院校积极应对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创新型人才也是在促进大学生学风的建设,而在确保创新活动的实施达到既定的效果,学校在实践创新活动中逐步的完善了一套基本完善且合理的活动机制,在活动开始前,学校相关部门制定相应的活动规章制度和流程,明细活动中的各种活动注意事项,从开始到结束都有依据可循,在公平公正的环境中才能让大学生对专业实践创新活动有更大的积极性,全身心的专注投入到实践创新活动当中,激发更多学子的兴趣爱好。严谨的机制体系规范了活动的开展,使得活动能够正常的运转,又保障了学生们能专注实践活动,从中享受到乐趣,这不仅达到了教育任务,而且为国家为社会培养了更多优秀的人才。

在逐步形成的活动机制中,当然少不了适当的奖励机制,在专业实践创新活动中,学院是以为广大学子服务的想法开展的,同时又将教学任务与专业实践相挂钩,不仅能够大幅度的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热情,更是提高了自身的实践创新能力,为自己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专业实践创新活动对学风建设的促进作用

专业实践创新活动强化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自主动手能力,组织纪律能力,这正是为优秀的学风建设所需要的保证。专业实践创新活动本就是需要学生有极强的组织纪律性,严谨的专业态度加上严密的思维逻辑,能让学生沉下心来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专业实践创新活动中,学生要在遵守规章制度的前提下,不违背规则要求达到想要的实践目的,还要合理安排自己的专业学习,让学生们认识到理论应用于实践,实践离不开理论的指导,两者相结合大大的提高了学习的效率,更是让学生充分掌握学习的内容,在日积月累的学习习惯中形成良好的善于自主安排的学习习惯。

而在专业实践创新活动中大多是团队协作,在活动中提高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在学生们当中形成一种相互学习,相互赶超,相互帮助,不断超越的良好学习环境当中,从而促进了学风建设。专业实践创新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还能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专业实践创新活动能够让学生们认识到专业知识的重要性,这对老师完成教学任务又是一个好的促进作用,学习是学生的本职工作,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有一个好的学习习惯,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让学生做到真正的学有所成,学以致用,学有所得。

四、结语

这几年学生参与专业实践创新活动的情绪高涨,更进一步的促进了校园的学风建设,从而形成了良性循环。越来越多的同学投身到专业实践创新活动当中。近年来,各大高校都将积极搭建大学生专业实践创新活动平台,就是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激起大学生的创新热情,树立大学生的创新观念,激发大学生创新潜质,让大学生深刻认识到创新的意义,学会自主学习,自主创新构建新一代的学风建设内容。今后高校将会更加努力完善专业实践创新活动体系,让学生实践创新得到全面完善地发展,加强大学生实践创新队伍建设,成为新型的人才。学风建设始终又是学校学生工作安排的重要内容,学院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努力开展各项专业实践创新活动旨在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风建设。通过参加专业实践创新活动,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在推进专业实践创新活动过程中,几年来的实践表明通过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学生的专业成绩普遍提高,专业实践创新活动在最大程度的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进而促进了学风建设。学生因此得到了很多用人单位的肯定,同时在保研考研工作中积极参与科技创新的同学具有更加明显的优势,因此这几年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热情更加高涨,进一步促进了优良学风的形成,从而形成了良性循环。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是各大高校的教育重任,更是关乎学生的本身发展和社会经济建设的首要内容。几年来的实践表明通过参与专业实践创新活动学生的专业成绩普遍提高,实践能力增强,得到了更多用人单位的认同,同时参与实践创新的同学在保研考研工作中积极具有更加明显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专业实践创新活动促进了学院良好的学风,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学校到处都营造了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1] 欧进萍.大学的使命与教育本质.大连理工大学校报, 2008.

[2] 陈夏兰.培育高校创新文化 促进创新人才培养[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年03期.

[3] 杨鲁宁,刘中合,尹磊昌,朱婷婷.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平台建设[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篇10

一、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众所周知,这世上错综复杂,形形,很容易对大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造成一定的影响。艺术作品的创作与欣赏对大学生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就能起到正面积极的影响作用。主要体现在好的艺术作品包含了艺术家对人生、对世界的真挚情感,这种情感不断感染和影响了接受教育的大学生们,唤起了他们对现实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之情。大学阶段是学生们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都一一走向成熟的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大学公共艺术教师要通过教育和引导,使大学生懂得世界和历史发展的规律。社会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这已经是不可更改的历史定律,而大学生们也会在这种教育中接受社会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之所以对他们进行艺术美德教育,是因为发现美、认识美、欣赏美是全人类的共同理想,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大学生在公共艺术教育的学习过程中树立一个充满真善美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二、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可以扩大大学生的文化视野,丰富大学生的文化素养

所谓艺术,往往就是通过典型的艺术形象来反映出一个时代的生活或者是一个时代中人们的精神面貌。作为我国新时代的大学生们,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正好能够弥补当代大学生们由于知识局限性或是阅历不足,而产生的不了解各个时期的生活或是文化等情况。学生可以通过欣赏不同时期的艺术作品,从而认识到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和地域甚至是不同民族之间各式各样、具体生动的不同生活情景。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可以使大学生们了解到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和地域甚至是不同民族生活场景以及生活在那个时代中的各种人物的形象,了解这些人物形象性格上的特点、思想上的特点和精神上的特点。通过对公共艺术课程的学习,当代大学生们扩大了自己的生活视野,认识了社会发展的现实,了解了人类发展的历史和真理。由此可见,所有真正的艺术作品,都具有不同程度、不同性质的认识启发作用,对大学生文化视野的丰富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意义。

三、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能够培养和训练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1、 艺术的形象性有助于大学生想象力的开发

艺术是一种非语义的信息,具有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特征,这些特征给人们对艺术的理解与演绎提供了想象、联想的广阔空间,丰富了人们的想象力。以音乐艺术教育为例,古曲《十面埋伏》通过琵琶演奏出的民族性的音乐使人联想到两军对垒的古战场,其中模仿战马的嘶鸣旋律让人仿佛看到撕杀的战争场面,由紧张、急速的旋律想象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是恐惧和灾难。但这种想象并不是唯一的,每个人的联想和想象都是不一样的。音乐作品能触发受教育者运动着的感情波澜,随着乐曲的展现把人的内心世界引入想象活动的高峰,这种想象与联想不像文学作品那样受到语言的限制,也不像美术作品那样受到画面的制约,人们一旦进入这样的世界,便无拘无束,任其遨游,便会产生形形的幻想。

2、艺术的主体性有助于唤醒创新意识及创新精神的培养

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但这种反映绝不是单纯的模仿或再现,而是融入了创作主体乃至欣赏主体的思想感情,体现出十分鲜明的创造性和创新性。创新意识的本质,就是让创造的使命在心灵深处扎根,让求新的欲望长期处于涌动状态。创新意识,是创新人才的必备意识。如果没有这种意识,牛顿不可能在苹果的偶然坠落中感悟到地球引力的存在,瓦特也不可能在壶盖的微微震颤前萌发出创造蒸汽机的构想。因此可以这么说,培养创新人才的首要任务是帮助青年学子建立自觉的、强烈的创新意识。如何完成这项任务?多年来,人们使用的方法通常是,宣讲创新的重要性,阐释创新的必要性,分析创新的紧迫性。总之,采用的是一种由我及他、由外及内的理论灌输。其实,最有效的方法是唤醒,是对沉睡的、懈怠的意识的激活。而唤醒与激活的工作,恰恰是公共艺术教育的强项。有艺术教育工作者曾在“电影导读”课上让学生观看美国电影《美丽的心灵》。那是一部以著名数学家纳什为生活原型的佳作。影片生动地表述了主人公开创博弈论的艰辛以及终获诺贝尔奖的荣耀。许多学生用“备受震撼”、“心潮激荡”、“彻夜难眠”来形容他们的观后感。年轻的大脑若时常受到这样的“震撼”,茫然的心灵若时常发生这样的“激荡”,创新的欲望有望被激活,创新的意识也有望被唤醒。

四、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可以有效的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当今社会竞争的加剧,社会关系越来越复杂,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压力越来越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正在承受着严峻的考验。无论是就业还是升职,都使得在校许多大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在提高人的心理素质方面有重要的作用,也是有效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一味良药,利用好公共艺术教育能够舒缓大学生紧张的心情,给他们增添愉悦的生活态度,使得心理问题在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上得到有效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