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设计调研范文

时间:2023-12-28 17:39: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服装设计调研,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服装设计调研

篇1

关键词:服装设计;灵感;调研;设计素材

人们在购物时往往会被商场里一件件精美的服装所吸引,而服装并不是设计师们挥一挥手中的画笔就造就而成,而是经过设计师的灵感发掘再到成衣制作一系列的流程。通常情况下,服装产品开发一般以下几个阶段:调研—— 服装产品的设计开发——筛选设计——制作样衣——调整总结。而调研是出于最初的一个阶段,调研的深入度和细致度对整个服装设计开发的过程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调研的概念及角色

根据牛津英文大词典所著,调研是指:“针对素材和资料来源进行的系统化的调查研究,其目的在于建立起事实基础并得出新的结论。”通俗来看,调研指的是调查研究,从过去或周围的事物中学到新的东西。调研是我们展开设计开发的基础,对于任何设计过程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时尚又在不断的更新变化,每一季中消费者都希望设计师能对时尚轮回进行重新演绎, 由于这种不断追求新奇感的压力,设计师需要不断对新的灵感进行深入的挖掘与探寻,从广泛到深入的调研,会给设计师们提供设计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资料与灵感元素,从而便可以开始对一组或一个系列的服装进行演绎了。 由此可见,调研是设计师获得灵感的起点,也是日后创作之旅的领航人。

二、调研的意义

调研为我们设计的各个方面提供素材,调研为设计中的廓形与结构提供素材,例如弧形下摆的西装设计可能就来源于对燕尾服的调研灵感。整个服装产品开发过程当中,服装的细节设计往往是不容忽视的,好的细节设计通常会成为服装别具特色的卖点。调研对服装的细节也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设计过程中对细节设计的调研采集往往会成为服装细节的重要灵感来源。调研同样会给设计师带来很多色彩,肌理,及面料装饰方面的灵感素材,我们生活在色彩斑斓的世界中,自然界为我们带来了各种各样的色彩组合,调研的过程中设计师往往会发掘自己想要的色彩,从而奠定整个系列的设计基调。在调研过程当中,设计师会收集到各种天然纹理或者装饰纹样的信息,设计师往往会将这些信息转化为印花和肌理的设计方案。

三、调研途径及素材收集

设计的灵感可以存于我们身边的任何地方,并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好的设计师善于从各个途径去找寻灵感进而进行深入探索,调研通常可以从历史,文化,自然界,书籍,网络,旅行途中,相关艺术领域等多种方面去探索,进而展开深入而细致的研究。 服装作为记录历史的一种方式,世界各国在每个历史阶段的服装都不尽相同,每个朝代的服装都非常具有各自的特色,设计师可以从不同朝代的服饰廓形,或面料及细节装饰上获得很多灵感素材。2012年秋冬大热的羊腿袖造型便是将维多利亚时期的羊腿袖的造型与当今的时尚趋势结合,可以将羊腿袖的造型演绎出全新的风貌。

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世界各国都形成自己独特而绚烂的民族文化,这些颇具异域风情的文化特色往往是设计师汲取灵感的重要源泉。 因此调研过程中不能忽略文化的影响,设计师应当经常对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进行探索研究,寻找可以激发创作灵感的元素。诸多设计大师都非常善于发现和运用民族元素,将其作为自己独特的灵感源泉,演绎出别具民族风情而又不失时尚前卫的视觉盛宴。

缤纷多彩的自然界是众多艺术家的灵感缪斯,大自然的万事万物亦可以为服装设计师带来结构,色彩,图案等各方面的灵感素材,例如法国服装设计师皮尔卡丹从故宫的建筑物越檐屋顶的造型中取得灵感,设计出时装肩袖部耸起的飞袖时装造型。与设计相关的艺术领域如绘画,音乐,戏剧等的探究,往往也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绘画中的色彩和人物通常称为设计师创造是的缪斯女神。而今音乐与时尚的联系更加密切,摇滚音乐经常是朋克之母薇薇安.韦斯特伍德的获取灵感的重要途径,而著名歌手麦当娜也常常成为众多设计师不断获取创作灵感的源泉。

具备探寻和发现周围的世界的能力对设计师非常重要,因此旅行也成为调研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风土人情可以帮助设计师拓展思维,也会为设计创作带来大量的信息资料。如在2010秋冬时装周上,轮廓夸张的粗呢外套,装饰滩羊毛的袖型以及随处可见牦牛毛和羊毛的装饰,无不体现出不羁和原始的美感,源自于设计师在旅行当中体会了寒风扬起闪耀银色光芒的飞雪,冒险的游牧民族跋涉崇山峻岭和想象的疆界,踏着风雪翩然而至而所获得的灵感与创意。

综上所述, 调研是设计师在做服装设计开发的必不可少的过程,给设计师提供源源不断灵感并记录灵感素材。对廓形结构,面料,色彩,肌理等各方面进行深入的调研,可以让设计思路渐渐清晰,启发设计师找到设计方向,从而纵情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优秀的设计师总会不断的挑战自我,通过各种调研途径找寻新的灵感和素材来激励他们的工作,因此设计师应当重视调研的过程,注意观察身边的事物,从自然界,历史,文化及旅行等多方面着手,找寻可以激发创作灵感的素材资料,从而开启刺激而又有趣的设计之旅。

参考文献:

[1](英)西蒙.西弗瑞特 《时装设计元素:款式与造型》 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9.1

篇2

关键词:服装色彩;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教学改革

服装色彩对于服装设计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当人们在远处观看一件服装的时候,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服装的色彩,继而才是服装的廓形、材质等相关因素,所以在服装设计的过程中,色彩往往是优先考虑的因素,色彩对于服装的整体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服装色彩不同于单纯的绘画色彩,在进行服装设计的过程中,色彩还需要和服装材质相联系,因为同样的色彩在不同的面料材质上也会显现出不同的特质,然而在以往的《服装色彩》课程的内容设置中只是单纯的从色彩本身的原理出发,很少联系到服装材质的相关内容,以至于学生在实际的制作过程中容易出现理论脱离实际的情况,对于后续的课程学习产生不利的影响。本文通过对服装色彩理论知识和设计实践相联系的研究,探索《服装色彩》课程教学实践的新思路。

《服装色彩》课程的教学现状及行业需求分析

1.《服装色彩》课程的教学现状

《服装色彩》是服装设计专业的基础性课程,其目的在于将色彩的科学基础理论和现代审美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追求艺术美和技术美的高度统一的思维方式,继而培养学生实践动手的设计能力。可是通过笔者的调查发现,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服装色彩》课程内容的设置存在一些问题:首先,课程内容设置中色彩理论化的学习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作业内容大多是要求绘制色相环,练习邻近色、对比色、冷色调、暖色调等的色彩对比设计,作业大多是停留在纸面的练习上,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仅仅限于纸面的表述,在实际的制作过程中,对于服装面料的色彩搭配缺乏整体性的把握。其次,课程的安排缺乏与市场的紧密结合,学生在进行色彩练习的时候往往都是闭门造车,缺乏必要的市场调研,以至于设计出来的作品往往都是天马行空,忽略了对服装风格、市场定位等因素的考虑,作品缺乏整体性的思维模式。

2.行业需求分析

服装行业在近几年可谓是蓬勃发展,对于服装设计人才的需求也是不断攀升。在如今消费者对于服装产品多元化需求的背景下,作为一名服装设计师不仅需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更需要学会以市场的眼光来衡量产品的设计,否则只会是理论脱离实际,设计出的产品也是无法经受住市场的考验的。服装的三要素是:色彩、廓形、面料,三者之中,色彩往往是设计作品带给人的第一视觉要点。服装色彩的重要性不仅仅是体现在服装设计产品的本身,对于后续的如产品陈列等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掌握色彩的基本原理以及服装配色,关注色彩流行趋势的走向,对于服装产品的设计开发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课程改革的内容及方法

1.优化课程内容设置

科技与艺术学院《服装色彩》是服装艺术设计专业大一年级第一学期的专业基础课,总课时为64学时,分8周完成教学内容,与之相配套的同步课程为《时装绘画》、《服装工艺》等课程,后续相关课程为《服饰图案》、《女装设计1》等课程。按照现有课程的规划,《服装色彩》课程教学改革的内容将作出以下调整:

第一周,色彩构成概述及色彩体系的讲解,主要是为使学生了解色彩的基本概念以及色彩的相关属性等原理;第二周,色彩的对比、调和与秩序构成的讲解,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在了解了色彩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了解色彩的对比、调和的效果,熟悉配色的基本类型。第三周,色彩形式结构与重组的讲解,通过对色彩的提取与重组让学生掌握配色的基本技能;第四周,流行色与服装色彩的关系的讲解,介绍流行色的概念、流行色的研究与机构、流行色的变化与周期等相关知识,让学生了解流行色与服装设计的关系,同时在进行该内容讲解时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市场调研,了解流行色对于服装市场的影响,加深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逐步确立服装色彩的流行意识;第五周,服装色彩的心理效应的讲解,使学生了解色彩的心理联想以及色彩表达的不同情感,能够在服装设计中根据不同的设计要求做到灵活运用;第六周,服装色彩与面料的讲解,通过大量的图例示范介绍面料的材质、组织、图案纹样等与服装色彩的关系以及在服装设计中的具体应用,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掌握色彩基础原理知识与实际服装面料设计的关联性,从而提高学生的服装色彩审美能力;第七周,学生通过系统全面的服装色彩知识的学习以及市场调研后,自主确立设计主题,通过灵感源资料的收集、色彩提取与流行色研究来完成一个主题的服装设计,同时在该系列设计中选取一款,以1/2小人成实物的制作;第八周,老师指导学生进行设计与制作,在学生完成最后的设计成果后予以点评,最终将学生的设计作品加以整理并进行展示。

2.加强色彩流行趋势的市场调研

色彩是服装设计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因素,作为一个服装设计师,必须关注色彩的流行趋势及行业的发展动态,服装色彩流行趋势的调研工作对于服装设计工作将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新的课程设置中,第三周将会重点介绍流行色与服装色彩的关系,届时会在课后安排学生进行市场调研,通过这种途径了解当前国内与国际的面料及服装流行色的趋势与市场的结合,从而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在进行市场调研的时候,教师会有意识的指导学生收集不同色彩和材质的面料样品,并进行归纳整理,在此基础上结合个人对于服装色彩的理解完成服装设计与制作。

篇3

【关键词】创新 高职服装专业 毕业设计 产业转化 教学改革

一、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在当今社会,人才培养目标是文化、技能与未来生产实践相结合、能够迅速适应市场需求的合格建设者。这就给现代教育者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当今市场到底需要怎样的人才?

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市场对服装设计人才的需求是全方位的,不但要有设计、绘画能力,还要懂制作。笔者曾经在外资企业深圳某羊绒设计公司从事服装设计与管理工作,深感企业对人才需求的迫切性。如在招聘服装设计师时,企业要看一个人的综合能力,不仅包括设计图纸水平高低,还要看设计方案中是否能够提供全方位的技术资料,包括服装材料详细描述(各种材料的品种、数量、品级、价位和面料、服饰配件等)、制作工艺流程、整体预算等,还要将个人的设计方案介绍给客户,想方设法说服客户接受自己的设计方案。在考察人员时,既要看其设计能力、工艺、成本、实施经验,还要看具体处理、解决问题等的综合能力。所以说,现在一方面是市场需要综合人才,另一方面,学校培养的学生找不到工作,怎样避免这一尴尬局面?这给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服装设计教育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艺术服装类学校的最大优势是聚集着大量的服装设计人才,而教育创新就要发挥学校的各种优势。笔者大学毕业后在教育岗位工作了多年,这期间曾到外资企业进行设计、管理工作,后又回到教育岗位,在教学工作之余,兼职到外资企业做服装设计、品牌策划及生产管理,对服装行业有一定的了解,尤其对服装设计、工艺制作、生产加工、市场营销等方面了解较多,学习并积累了有关材料、工艺、成本、品牌、市场运作等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因此对服装设计人才市场的需要有一定了解。学校培养出的毕业生最终要接受市场的检验,市场需要综合人才,而学校在服装设计方面的优势又是设计公司和服装企业所需和缺乏的。所以,走市场与学校、企业相结合的道路,既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优势,又能弥补各方面不足和所需,努力创建以市场为导向的运营模式和“三赢”的有效运行机制。

1.在学校,建立以学科带头人为主要引领者、具有前沿性的服装设计公司,可以吸收名牌企业、公司的技术及管理人才,发挥其市场营销、引导开发市场和对市场需求把握较准确的优势。同时,可以利用学校设计人才集中、专业性强的特点,开发出符合市场需要,引导市场审美的新产品,服务于各种客户的需求,降低设计公司对大量设计人员的管理成本。

2.学校的优势是专业服装设计人才资源相对集中。在教学中,对于实践训练和对市场的了解成为高年级学生学习内容的重要部分。在高年级教学中,安排学生到服装企业顶岗实习,学校可利用学生的技术专长资源及原有的设备资源,为客户与市场提供具有一流设计、一流加工技术的服装产品,这对于从事服装设计教育的学校而言,不但节省了工艺制作、设备的经费和场地的投入,还可以把学校的教学与生产实践、市场需求结合起来,使学生有机会针对市场任务去学习、训练创新思维,也能够在限定设计任务的课题设计中,尤其是在毕业设计中,对服装企业需要的设计课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这既对市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又能够为服装工艺设计的创新积累大量的实践经验。因此,学生就能够缩短与社会需求的距离,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通过具体的设计任务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把在学校学习的设计知识与生产实践有机结合,以培养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利于其毕业后更好、更快地适应社会。

三、以毕业设计为平台,力求使优秀学生作品向地方产业转化

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是三年制高职,课程安排占5个学期,第六学期是到企业进行生产实习。第一学年前两个学期安排文化课和专业基础课,从第二学年到毕业,以服装设计、服装制图与工艺作为主线的实训课程贯穿始终,尤其是每届毕业设计,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是重中之重,安排在第五学期完成,占8个学分。具体程序如下:

(一)毕业设计前的实习(利用假期的时间)

在第四学期放假前,由指导老师及实训老师动员每个学生发放毕业实习指导书。如,1.实习时间:2011年7月至8月底实习,2011年5月6日返校。2.实习内容:根据学生自身的服装设计主题、类型,通过艺术系联系相应的服装企业、服装设计公司,或者自己根据专业兴趣、就业方向寻找相应的服装企业、服装设计公司等。在实习期间必须完成已确定的毕业设计项目的草图设计、设计初稿,回来后先由指导老师打第一次成绩(占40%)。在实习企业分别派3位指导老师进行监督管理。3.实习要求:要求学生严格遵守实习企业的规章制度:(1)实习完成后填写艺术系统一发的实习报告单,实习结束后由班长收齐交给毕业指导老师,再统一交到服装教研室。(2)实习要分3个组进行,自愿组织实习小组,并选出小组长,班长将名单报到服装教研室。(3)每个学生要写一份1000字左右的实结报告(市场考察报考)(需打印),由班长收齐后交给毕业指导老师,再统一上交到服装教研室。(4)购买、收集个人设计主题所需要的服装面料、辅料、配饰等。(5)收集学生个人所实习企业、公司的相应资料,以及在该公司所参与的设计项目资料。(6)实习结束后,每个学生都要向系里汇报自己的实习情况(系里安排实习交流会)。(7)下一个学期的返校时间为该年9月1日。

(二)根据企业需要,确定毕业设计类型

毕业设计与制作是考核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几年教学的最好总结,其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毕业、就业及下届的生源及学校声誉、教学质量。结合地方企业的新产品开发和生产需要,确定毕业设计作品类型。具体包括:礼服(包括创意服装设计)、职业服装、休闲服装(包括运动休闲服装设计)、民族服装(包括少数民族服装,特别是内蒙古民族服装、服饰)、针织服装(包括针织、梭织配套休闲服装设计)、儿童服装。

(三)毕业设计具体要求――毕业设计说明书

1.毕业设计说明书

(1)毕业设计的任务:A.学生独立设计、制做完成一个系列的服装,最少5套(必须完成)。一切费用自理,作品在成绩评定后归个人所有。B.另一个系列,可与学生合作、学生个人与厂家挂钩。学生可根据要求自行联系服装公司及厂家,进行系列时装设计,合作方式需签订合同或协议。一份由指导老师备案,一切费用和利益由双方商定。

(2)毕业调研的内容与形式

毕业调研是毕业设计选题的主要依据,是毕业生选择专业设计课题的基础,学生通过实地考察及搜集相关资料,为毕业设计拟定主题。

A.调研范围。a.服装市场销售动态,国际、国内服装市场及不同地区服装市场的现状、特点、发展潜力及变化趋势。b.企业产品的开发与研究。针对某一企业的市场定位和生产能力等客观因素,将产品面料、款式、工艺等与同类产品做比较研究,以提出改进建议。c.对某地区风土人情进行调研。如对少数民族的文化、民俗服饰的现状与流行时尚做横向研究。d.南北服装款式,流行及价格的比较及分析。e.流行预测。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综合国际、国内服装流行预测信息,对本地区流行规律加以分析,并做出对下一季度的流行预测。

B.调研方法。a.学生根据自身环境、条件参考上述调研范围,选择调研方向和重点(也可自行选题),并取得指导教师的认可。b.调研地点,可视情况具体联系。

2.需要完成的设计内容

(1)设计作品册:一册(8K)

A.完成2000字左右的调研报告;B.确定毕业设计作品主题,符合产品类型要求。

C.设计说明书,500字左右,包括设计主题、灵感来源、设计说明等;D.构思创作完成两个系列的服装设计草图(每系列5套以上),经指导教师审阅,反复修改,确定其中一个系列进行毕业设计、制作。E.完成所确定系列服装的彩色效果图(8K图纸)1张,表现技法不限。F.纸样设计,准确绘制每一款的服装生产图及相应的1 : 5纸样设计图(用8K图纸,钢笔绘制)。G.样衣制作:学生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完成样衣制作,要求样衣与效果图、生产图吻合。H.封面设计要新颖。内容包括学校名称、设计主题、设计者姓名以及指导老师姓名、班级、时间。

(2)设计作品展板一面:(1K),内容包括:系列服装设计效果图、设计作品主题、灵感来源等。

(四)毕业设计方法

(1)收集资料

重点对地方经济效益好的服装企业、品牌进行长期的观察、收集、整理,分析其设计风格、服装的定位、销售层次、销售情况等,对这些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建立文件档案,作为设计的第一手资料。

(2)信息分析

对收集到的众多服装信息进行筛选、加工、归纳、整理,对自己的设计作品形成一个初步构思及框架,并以设计草图的形式表现出来。

(3)进行设计

通过上述信息,给产品定位,进行服装的整体设计,画服装效果图,制作成成衣。

(4)设计作品的产业转化

对所设计的作品进行反复修正,与教师共同商量定稿,再进行工艺设计――打板――复板――产品展示――经销商进行定货、评定――小批量试生产――投放市场――市场运作――销售策划、策略――信息反馈――再设计。

(五)让学生作品直接参与地方服装产业转化

(1)学生设计主题的确定

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联系相关服装企业,根据企业产品开发需要和市场流行趋势及市场需要,结合相关企业的实际生产、设备、工艺情况,确定学生设计主题,进行设计。

(2)学生作品,即服装效果图成衣化,具体流程:服装设计构思――服装设计草图――服装设计效果图――服装制作平面图――工艺制版――工业推板――复板――制作成品,学生在电脑上设计完,将完整的设计图、工艺图、意匠图用E―mail发到企业产品开发室,进行打板。样板回来后,学生提出修正意见,再用E―mail发到企业进行复板,直至到成品。整个过程由学生独立完成。

(3)学生作品展示会。包括服装动态表演和静态展览。先在学生内部进行作品展示,针对每一作品展开讨论,互相学习,进行探讨,在教师的指导下进一步改进设计。

(4)选出优秀学生的作品,进行服装动态表演和静态展览,会上,首先可以邀请相关产品的服装企业领导、产品开发人员参加,可当场订货;其次,邀请当地宣传机构的人员参加,进行大面积宣传。

(5)建立学生作品网站,扩大对外展示、宣传。学生的整个设计过程在网络、教室、市场、企业中穿行,使其在市场大熔炉中得到实际训练,企业也直接从学生身上看到了潜力,可决定学生的去留问题,从而创造就业机会,也使整个教学处在一个产、教、研一体化的良性循环中,从而提高学校的声誉及综合竞争力。

(6)根据每期办学经验和市场需要,可随时调整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内容、课程、课时等,以最快的速度适应市场需要,从而提高学校的生存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总之,在国际一体化的当今社会,每个从事服装设计的工作者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作为新时期教育工作者,我们应不断学习,建立创新意识,根据市场需要不断进行教学改革,以毕业设计为平台,使学生设计的优秀作品尽快走向市场,服务于地方服装企业,提高学生的实际设计能力和工作能力,使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社会,服务于社会。

篇4

关键词:针织服装设计;教学模式;实践探索

一、《针织服装设计》课程的特点及教学现状

《针织服装设计》课程是针织技术与针织服装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针织服装的设计特点、针织服装的设计规律等,能根据流行主题设计针织服装单品及款式,能掌握针织服装的流行趋势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形成良好的专业习惯,为专业实习及毕业设计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强调对理论课程的知识点验证,教师针对每个模块知识

点的专业知识讲解、分析之后,再布置相关的练习,学生通过实践练习,来巩固知识点的内容。以针织服装设计课程中的款式设计这一模块知识点为例:教师通过图片和设计师的优秀作品等实际案例,首先对针织外套、运动衫、T恤、泳装、内衣等针织单品的款式、廓型及内部结构进行分析和讲解,让学生熟悉和了解各类针织服装,为了加深了解,通常会布置绘制各类服装平面图的作业,要求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后,在课堂上完成。这种传统模式的教学,虽然对知识的巩固及加深有一定的效果,但比较呆板和乏味,缺乏设计创作的激情,对于设计类课程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信心,我们在该课程教学中引入项目驱动教学模式,使学生既能了解针织服装设计的基本原理,又能从实训项目中找到基本理论的落脚点,可以做到真正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明确《针织服装设计》的课程目标

1 ,职业能力目标

能熟练绘制针织服装单品与系列款式平面结构图;能根据指定风格绘制服装效果;能选择合适的针织常用面、辅料;能进行风格场景氛围营造;能制作针织品牌服装的商品企划。

2 ,知识目标

能描述针织面料的分类及性能特点;能描述针织服装的设计特点及规律;能描述针织服装的廓型特征;能收集并分析针织服装流行资讯;能描述针织服装的风格流派及特征;能分析针织服装目标客户群。

3, 态度目标

养成诚实、守信、吃苦耐劳的品德;养成遵守规章和作业标准的工作习惯;养成善于动脑,勤于思考,及时发现问题的学习习惯;养成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针织服装设计课程项目驱动模式教学的实施

1 ,课程项目设计

课程项目的选取和设计是项目驱动教学的关键步骤。根据教学进度和教学计划,教师选取合适的项目,该项目要包含本课程所要学习的知识和相关前导课程知识.不能包含或应尽量少包含还没有涉及的知识。合适的项日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在融洽与和谐的情境中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本课程与达利(中国)有限公司针织中心合作,根据教学计划内容,共同设计针织服装设计开发项目,以及项目实施的方法及流程,并邀请企业的相关人员到课堂中来讲解项目的相关事项。通过共同协商设计,引入教学的课程项目如下:组织学生对达利的针织品牌进行调研,了解品牌风格,面料、色彩及款,将调研结果进行分析,针对品牌的风格,结合流行趋势,为品牌设计出本季的一系列流行款式,完成品牌的企划书,并挑选有代表性的款式打板制作成衣。

2 ,课程项目实施

(1) 划分小组

小组人数以3—4人为宜,推选组长,引导学生推选的组长能起到带头和组织作用,一般要求组长有较好的设计能力和组织能力,由兴趣比较高的学生担任。组员采用自由组合,但是教师要引导,以保证组与组之间大体上要平衡。

(2 )布置任务

邀请企业的专家到课堂中来讲解项目的相关事项,教师要向学生具体详细地讲清任务,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认清了自己要完成的任务后,自然愿意去完成。

(3)市场调研

组织学生来到达利公司的丝绸世界大卖场,对达利公司的针织品牌进行调研,了解品牌的风格、面料、设计细节等,针对其中的针织系列服装进行具体分析

(4 )学生实施

每个小组的同学在调研之后需完成PPT一份,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汇报,向大家展示调研成果,并结合流行趋势,设计一个系列的针织服装,制作该品牌下一季度的企划书,其中包括:目标企划、情报企划、概念企划、搭配企划、品目企划。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能采取“放鸭式”,教师作为教学组织者、实施者,教学的指挥、调度仍掌握在教师手中,应该让学生知道怎么做,指导学生想办法、找出路,特别是对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要给予适当的辅导,使每个学生都能顺利完成任务。这一阶段,教师既是“指导者”、“导航者”又是学习伙伴,让学生在亲切友好、和谐平等的气氛中进行知识、技能的学习。

3 ,课程项目评价

学生完成任务之后,教师要展示其成果,进行讨论、总结、评比。评价包括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在此项活动中的表现等,多褒奖,少贬低,以激发学生进行下一轮学习的兴趣。本课程项目成果的评价指标包括:品牌风格的正确理解,流行趋势准确把握、针织服装设计手法运用、美感和视觉冲击力及设计的原创性等。此外,还要评价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协作能力及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提倡采用基于工作过程和项目的教学评价体系,以多样化观点取代以往单一的评价标准。

篇5

一、服装设计行业的市场需求状况

目前服装设计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不重学习重能力,不重资历重业绩,这就为中职服装设计毕业生带来了机遇和挑战。行业所需人才应当是理论知识扎实、实践操作能力较强的复合型人才,要对社会流行元素具有深刻理解,对市场定位、产品设计以及面料与款式把握、营销手段运用等方面具有独特造诣。要实现上述要求,中职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活动应当开门办学,将教学与行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理论联系实际,鼓励学生创新,在学校教育和学生未来的岗位顺利就业以及岗位成才之间架起一座快捷的桥梁,提高服装设计专业毕业生综合素质与核心竞争力。

二、对提高中职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成效的思考

(1)建立适合服装设计专业特点的教学体系。服装设计专业具有自身的特征,教学中要体现实践性,紧贴社会发展潮流,与生产技能课更为接近。针对教学实际,教师要在完成基础性教学的基础上,广泛搜集服装设计第一线有价值的信息,并充分融入到教学之中,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并引导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之中,提高学生服装设计能力。

(2)在服装设计教学中突出实践教学的地位。中职学校服装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造就高素质的实用人才,因此要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教学实际需要,走进专业市场开展实地学习,如服装材料教学可以在专业市场中进行现场教学,增强学生的掌握效果。教师直接站在商家布料面前进行相关种类、性质、特点等方面的讲解,效果明显比课堂教学好得多。为了有效开展教学,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师也要强化自身能力素质,定期深入到市场以及企业进行调研和进修、实践锻炼,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聘请企业精通业务的设计师、制版师、工艺师为学生进行实践讲解,完善专业师资的不足。

(3)保证服装设计专业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教师在强化自身专业技能素养的基础上,还应当借助于发达的信息技术,对服装设计行业最为流行的元素、工艺以及服装材料、器械等方面进行密切关注,掌握最新动态。学校还应当创造条件让专业教师外出进修,汲取服装设计行业最新的经验,将其与整个专业的教学改革结合起来,保证学生能够一出校门即可成为实用型人才。

篇6

这类型常选择具有系列性、艺术性,能够体现出独特创意的设计作品,使观众充分赏析出每位设计者的风格特色,创意的妆容与服装服饰相配,设计风格以浪漫、前卫、高雅、抽象等特征表现出来。

二、院校服装设计作品展与市场需求的内在联系

(一)市场化需求对于院校服装设计的要求

灵活多样的设计师在当今服装企业中起到关键作用。许多学院派出身的设计师理论大于实践,缺乏实战经验,所以,培养服装设计人才是高等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不仅要扎实学习专业知识,还要把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增加实战动手经验,补充教学上的不足。

(二)市场化服装设计的现状

当今服装设计专业教育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大的服装品牌与国际流行相接轨,机会日益增多,使服装行业的发展步伐逐渐加快。也体现出服装设计专业教学的成果显著。每年北京、上海、大连的服饰博览会、国际时装周、各种比赛的举办以及为高校新人举办的各种赛事等掀起的服装热潮波及全国各地,更主要的是这些城市接纳有创新专业的设计师。

三、院校服装设计风格与市场化需求的差异

作为院校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因为知识面的狭窄,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设计思维无法拓展,无法百分百的传达自己的设计价值观,导致设计的作品缺乏实现情感化的设计元素,而只有不断创新、实践、分析不同风格设计的要素特征,才能更好地运用到出服装设计整体所需要的表现特征。

(一)实现情感艺术化设计

“情感艺术化没计”就是“注重美、赏析美的设计”,它是以人性情感化的创意来完成设计的,每个设计作品与人都亲和力。同时,将情感融入到设计中,形成相互的情感纽带,满足人们对服装的普通实用性和情感上的深层次的要求。

(二)准确把握设计中的流行资讯

流行资讯作为服装设计中最为灵魂的部分.首先要把新的创意融入到时尚创新设计中,满足不同层次年龄消费的需求。所以,及时把握流行资讯信息已成为设计师的共识。院校中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因学习时间固定有限,所在城市的局域性等原因,影响到学生的知识面,对于外界的流行元素比较闭塞。所以,导致无法衔接市场化流行元素,无法准确把握设计的流行性。

(三)设计价值定位取向

艺术与市场消费相结合是学科合理的。市场营销作为导向,使艺术创作设计才会明确方向,思维才会更准确。院校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对于设计作品的价值观还是很模糊的,不能准确的定位价值取向。如想设计成功,就要市场化,社会化,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效能和运营。不断学习知识、不断更新理念,调研市场,研究品牌定位,参与构筑合理的品牌创新文化。

(四)突出材料应用性

材料是服装设计师强有力的工具和语言,是实现创作的最终媒介,在服装设计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作为院校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如不能完全了解设计作品所采用材料的特点,不能完全突出材料的重要性,会使设计作品暗无创新。在当今时尚化设计中,材料的创新运用体现出设计师的艺术个性。服装设计师可凭借全新的设计理念,利用先进的科技设备与材料工艺,更限度地改变创新材料的外观效果,使许多材料能重放异彩。突破传统的运用方法,解构手法,打乱常规,挖掘延伸材料潜质和作用,创作出独特的表演氛围。

(五)注重市场化需求衔接

完整的服装设计作品,掌握全方位的调控和把握是每位设计师对服装构成重要组成。服装结构与工艺是设计整体造型的必要手段之一,与创新款式互动影响。在院校的服装设计风格中,工艺结构略显单一,无法灵活运用所学的设计知识,导致与市场化需求缺乏衔接。因此,应不断地去拓展创新,寻求更多的艺术灵感来源,以便更新充实创新理念和创作技法。

四、结语

篇7

上个世纪80年代初,中国引进了西方基于标准化批量生产方式的服装设计教学理念和模式,拉开了中国现代服装设计教育的序幕。发展至今,全国已拥有庞大的师资队伍,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教学体系,为产业发展培养出大量的服装设计专业人才。然而,中国服装设计教育在过去30年的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从形式到形式”的教学模式,即国际时尚体系上游的服装形式本土化的问题。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很多,诸如发展历史短,国际时尚体系的制约,产业设计人才的要求等。我们不能断言,中国服装设计教育在过去的30年里,培养了一大批“买手型”设计师,但是,在当今服装产业中买手型设计师大有人在。显然,服装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与产业人才需求相对称,但与中国创新型服装产业发展方向不对称。其对称性表现为:二者均存在设计实践结构的不完整,以及对设计理念的淡漠和摒弃。具体表现为“从形式到形式”,即对服装形态的杜撰和对国际时尚体系上游服装形式的修修改改。[1]出于国情考虑,这种被动务实的学习方式在当时社会亦有它的合理性。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及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这一务实的路径,对于创新型人才培养以及创新型产业建造,显然行不通,中国的服装设计教育和服装产业亟待转型升级。

二、人们认识与表现事物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中国服装设计人才培养需要转型,但其转型过程不是盲目的,需要根据人们对事物循序渐进的认识及表达规律来对症下药。认识的过程一般由表象到结构再到本质,设计、造物则由本质到结构到表象。设计、造物从本质(被造物)开始,即从概念(文本)开始。从本质上讲,概念(文本)即是事物存在的另一种形式,是设计对象的本质,也是设计的理想价值。中国服装产业和服装设计人才的培养,对设计概念(文本)的淡漠或摒弃,其实质是对事物本质和价值的摒弃。毋庸置疑,在过去的30年里,我们在服装设计教育和服装产业领域,的确没有创建多少有价值的本质,因为我们从西方人那里拿来了本质、形式和价值。我们必须根据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造物的基本规律,以及特定的时代背景,培养服装设计人才的创新理念,实现服装设计教育和服装产业的转型升级。转型就是基于造物结构,健全课程体系,即创建新的、有价值的相关学科和知识,视觉化理念的知识和技能,以及生产营销的相关知识。升级就是提升学生文本(概念)创新的能力。

三、中国服装设计人才培养转型升级的途径

人才培养目标是整个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基础,培养目标决定于社会的需求和教育思想,前者是实践的要求,后者是理论的要求。[2]培养目标需要满足理论和实践的双重要求。从历史角度看,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反映当时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人才培养应根据社会需求和当前环境因素的变化而不断地进行调整和变革,所培养的人才方能被社会所接受,为社会做出贡献。针对人才培养目标的社会性,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内容成为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理论与实践双重要求的满足是服装设计人才培养转型升级的基本途径。

1.系统、科学、完整的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立。服装设计是一门时尚的交叉性综合型应用学科,其学科特点决定了该专业知识体系的综合性、课程内容设置的时尚前沿性,以及与其他学科界限的模糊性。当今服装设计专业的课程内容要以其专业特质为依据,建立以跨学科、多维度、宽领域为原则的专业知识系统,使其更加注重设计与社会、设计与人文、设计与科技,乃至与其他多种学科之间的横向关系。[3]服装设计专业的转型升级基础应该包括课程结构的优化,不同科目之间的横向渗透与纵向衔接,以及每一科目各单元之间、各项内容之间的协调。[4]首先,服装设计专业的时尚性要求其专业课程内容应当具有时代前沿性,其国际性要求该专业应融入先进的国际服装设计思想与理念,符合世界服装设计流行发展趋势的技术手段,使学生以更开阔的视野去研究与解决现实当中所遇到的问题。除专业知识外,文学、美学、史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人文学科,材料学、环境学、经济学、市场学及信息技术等现代科学知识,不但能增强学生对社会伦理、环境伦理乃至全球伦理的关注[5],提高学生的人文意识,还可进一步充实服装设计专业的知识构架。其次,服装的文化属性要求提高学生对艺术、文化和生活方式等的理解与学习。正如我国著名艺术大师、教育家吴冠中先生所言:“艺术创造中,路遥知马力的‘力’字,往往隐藏在文化底蕴中。”可见,要想实现中国服装设计教育转型升级,促使中国服装产业繁荣发展,在服装设计人才培养过程中,民族历史文化、传统审美观念以及中华人文精神等相关课程的设置是必不可少的。(图1)因此,在专业课程内容的设置上,我们应当在保证专业知识体系具备国际化、时代性与前沿性的前提下,补充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引导其根植于社会文化的土壤,结合现代审美方式,研究传统文化,增强人文修养,把握历史文脉,将人文内涵贯彻到专业知识传授的过程中,从而以发展的眼光、创新的方法在设计实践中产生符合新时代、新环境的“新思想”,创造新的“设计理念(文本)”和“切实之体(产品)”[6]。

2.高效、有用、先进的专业知识应用系统的建立。服装设计专业的特质决定了其课程设置中实践环节的重要性,服装设计者建立了自己的知识体系及思维方式后,还需要将这种新的设计理念付诸实践,通过实践将其转化成可视的作品,从而完成整个创造过程。通过实践,设计者既能得到自身的完善与发展,又能适应社会,满足社会的需求,这也是在学习者、社会与专业学科三者之间进行有机融合与统一,构建一个高效、有用、先进的专业知识应用系统的必然因素,用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应用能力、社会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新型专业能力。在实践课程内容上,增加与之相关的项目课程与专业实践活动,使学生投身整个活动过程中,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亲身体验并实际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用创造性的眼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参与该类实践课程过程中,学习者还可有意无意间更多地接触他人与社会,通过融入社会,与他人进行交往合作,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竞争能力意识与人际关系的协调能力,从而提升其社会能力,为以后进入社会工作夯实基础。隐形课程的开展亦是非常必要的。在完善丰富了服装设计专业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基础上,可针对服装设计专业的商品属性,引导学生深入社会,深入服装行业之中,进行市场调研,引导学生全面了解社会、了解服装市场,有意地使学生接触更多的隐性课程,以此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与内在意识,培养其以市场为导向的商业设计头脑,促使其树立独特的专业设计理念与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帮助学生激发自身潜力,发现自身不同,实现自我教育,以此来促使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四、中国服装设计人才培养转型升级的关键

有了丰富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环节,并不代表具备一定的创新力,概念(被造物本质)的创新才是真正的创新,因为设计概念作为被造物本质的文本形式,是被造物体现的精神内容,也是设计的本质。怎样实现概念的创新,中间必须经历一个研究环节,才能实现现有认识—研究—深入认识—新的概念—实践—视觉化概念的整个过程。首先,创建有价值概念的基础是认识,对客观对象的理性认识和概括,丰富的理论知识给我们提供了宽广的认识面。概念的创新源于认识的深化,没有认识不能形成概念,没有实践就没有创新概念的形成。概念随着认识的深入而产生变革,变革实现创新。所以,只有通过深入研究,在研究方面下功夫,加深对事物的认识,才能不断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促进认识的深化,进而形成有价值的概念。认识是基础,实践是推手,研究是关键,这也是理论、实践、研究三者之间的关系所在。其次,概念形成的基础是继承,在继承的基础上基于特定的时代背景对现有知识进行深入研究,挣脱原有认识与经验的束缚,实现对原有知识与经验的抽象、提炼、超越与升华,转化成新的、有价值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认识,形成新的有价值的概念,进而通过实践视觉化概念实现真正的设计创新。我们所创建的设计概念不仅指向被造物本质,同时,它对于自然、特定的社会环境、企业和消费者生活应具有价值和意义,这是设计的本质,也是设计的责任。如针对当今服装品牌高库存现象的研究,便于形成以降低库存为导向的设计理念,结合市场营销学和市场管理学,搜集资料并做深入的市场调研,对品牌市场进行认真分析,了解服装市场现状及管理模式。例如,研究日本服装品牌优衣库几乎“零库存”的现象,发现其有一套独特的管理与设计模式——基本款至上。(图2)简单的款式突破了年龄段细分的原则,适合任何年龄段的目标消费者,从而形成大的市场规模,且高比例的基本款降低了设计的犯错率,进而将设计师的精力放在基本款的设计及创新上,同时弥补了其他补充款式不足带来的销量问题。如此,有了设计的参照物,对问题有了深入的认识,有的放矢,才能形成以降低库存、符合企业利益为导向的概念,完成设计的创新。又如图3,是国际时尚大师范思哲的印花作品。不难看出,作者将巴洛克、拜占庭、动物纹样等各种所能想象到的图案从它们各自的历史社会及图形的含义中抽取出来,摇身变成设计师自己的新的概念,应用于服装设计当中,将经典与艺术混搭,风格难辩,加之极简的线条、大胆的用色,使作品不仅成为静止的服装,更是流动的风景,给人们带来绝美的视觉盛宴。概念的形成是一种思维加工过程,对客观事物的深入研究,实现认识的深化,透过事物的表面了解现象的本质,通过实践环节将新的概念视觉化,有助于实现设计从形式到思想的转变,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出综合型创新性服装设计人才。没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作支撑,没有研究这一关键方法做桥梁,没有实践这一物化过程,我们的专业知识、设计理念及设计作品是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以加强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为基础,同时拓宽相关知识领域,通过深入研究深化认识并综合运用是培养创新性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只有这样才能将学习者从他人知识框架的复制者转变为自我知识模式的构建者,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去建立具有服装设计专业特质的新型意识与理念,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服装设计创新人才。

五、结语

篇8

1.围绕着服装设计人才培养理念问题,要改革和探索的问题一是改革和探索服装设计人才培养体系及课程设置的现状和问题,梳理和分析课程与人才培养关系,以适应社会对于服装设计人才培养向具有较强社会实践能力、基础研究能力、艺术修养全面复合型人才转型的需求。二是改革和探索服装设计人才培养系统模式和方法,探寻符合服装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方法,在人才自身述求方面下功夫,进行创新性和实践性有益探索。三是重新思考和构建服装设计学科课程设置,完善人才培养框架课程模式。2.服装设计教育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应用设计领域也得到了飞速发展,特别是我国的服装产量在世界名列前茅,服装产业作为我国的支柱产业,中国服装产业正跻身于世界一线行列。2014年中国服装协会调研,我国服装生产企业超过4.5万家,人才需求剧增。有一定工作能力和工作经验的学生,受到服装企业的青睐。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对教师本身的角色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与设计师并存的“双师型”教师受到学生青睐。教师不仅要在课程上传授书本知识,更要了解市场,把教室变成企业的工作室。创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的思维和动手能力,发掘学生的个体特征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服装设计专业教育理念的更新对服装课程设计上提出新思想。作为服装设计专业教师,我们必须创新自己的授课方式,以配合不断发展的服装企业对用人的需求。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绘画基础,但不能停留在纯艺术的角度,训练学生的造型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审美能力等,必须培养学会运用设计的思维语言进行创作,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二、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及学科建设的思考

1.服装设计专业教师教学思路的提升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环节很少,习惯于沉浸在自我的讲述中。在专业课程设计上缺少与学生的沟通。这就导致老师讲的自我陶醉,而学生的收获却很少,所以服装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我们首先要提出的是教学的互动环节,课堂应该变成企业的工作室,教师在讲授的同时,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学生在工作室迅速记录下自己的创作过程,不断与老师共同,通过一次、二次、三次的设计,不断经历否定、否定、肯定的设计过程,充分发挥学生自觉性,不断的让学生在完成自己作品的同时,分享自我创作的体会,并陈述作品要表达的含义。老师则要记录每个学生创作作品的过程,不断给予修改意见。直到学生完成自己满意的作品。经历这样的过程后,学生不但可以创作出自己满意的作品,而且在不断的提问回答过程中,增加的自己与学习的主动性。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老师忙于迅速讲授课本上的内容,忽略了学生主体的感受。导致学生对专业学习兴趣的丧失,而老师课后又要修改大量的不成功作品,耗时费力。提升服装设计专业教师的教学思路势在必行。2.新形势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在我国服装设计院校的服装设计专业课程中以服装设计的理论知识、美学、服装史论、结构工艺、面料、营销等专业基础课程为主。另外,还有一些相关的选修课程作为辅助,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服装市场的不断发展,对服装设计专业人才需求提出了新要求。作为教师我们要对社会时事与服装设计、市场环境等关系进行分析。设计出一些如“首饰设计”“陈列设计”“时尚埋首”“奢侈品管理”等新型课程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重视交叉学科,在人在培养方案的设计上增加艺术与技术学科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重视艺术理论教育的传授,同时提高实践教学环节的学分。重视实践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老师重视实践课程授课方式、创新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手段。现在学生普遍存在“眼高手低”的现象,想法与作品之间存在着非常大的差距。究其原因,就是实践动手能力太弱,天马行空的想法不能形成作品,一切都室空谈。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加大实践学分在教学计划中的比重。专业课程的考核以理论考试和作品创作结合的形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理论与实践,设计构思与款式结构、材料工艺相结合。重视隐形型课程,鼓励学生参加国际国内设计大赛。多参与企业产品设计实践。3.教学设施的不断完善服装设计专业融合了技术与艺术的结合,艺术、工科、理科、文科、人体工程学等多门学科相交融的一门学科。服装设计专业对教学设施的要求非常严谨,学生的工作室既是学生的实验室,学生在工作室通过设计灵感的来源完成设计思路的表达,无论是面料的二次再造,传统工艺的印染:“扎染、蜡染”学生不断尝试从各种植物中提炼色彩并体验植物内在蕴藏的颜色。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完成服装艺术的造型、材质、技艺的多元呈现,这一切都是在工作室中完成。在高校服装设计教学中,工作室在整个教学环节中起着“核心、心脏”的作用。很多国内外知名大学都把服装设计工作室与企业结合,学生参与服装企业产品研发视为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教学环节。

三、结语

篇9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呈现出多元化的样貌,人们努力追求个性的展现,服装设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服装设计实践中,一些时装设计师设计虽然有设计意图,却没有娴熟的手绘能力,就只能通过计算机后期制作来为自己的设计作品添加效果;有些设计师有了瞬间的灵感,却没有强大的手绘能力来记录和再现,只能遗憾的任灵感溜走。手绘服装效果图可以更直接地表达作者的意图和多角度阐述分析方案,完成服装设计,因此对于服装设计有很重要的作用。

服装效果图是以描绘服装款式结果为主题的绘画,并且是注重展现艺术感染力、反映流行趋势、服装文化和生活方式的绘画。效果图展现了设计师的个性和风格,承载着更多的创意服装欣赏与审美的文化内涵。主要用于高级时装及成衣品牌的与推广。服装流行趋势的宣传,提供时装绘画欣赏与引导消费,也可单独作为欣赏型画种出现。

早在15、16世纪,就有表现服装和化妆的铜版画。可以说是最早的服装效果图。当时,西方的绘画、发型、化妆都是通过时尚插画传达的,充分代替了照相机的作用,为人们提供视觉信息,提供时装形象,铜版画有着写实、唯美的风格,对绘图者的基本功有着很高的要求。后来,随着摄影的进步,服装画渐渐被相机代替,只有少数时尚画家保留。到了九十年代,服装画又重新活跃,再次复苏的服装画完全摆脱了摄影,不像以前那么具象、那么写实,形成了的创作模式。作为一种形象创造者,插画家门把作品用于更广泛的领域,所以,由于这种能够表现艺术、表现时尚的绘画,又重新出现人们的生活中。

实用性质的服装效果图,承担着为服装加工生产商提供穿着者的身份特征、审美情趣和服装造型的款式特点、服装的配色、服装生产流程等实用性工作内容。服装设计者进行服装设计时,通常采用以线为主的表现形式,或者采用以线加面、淡彩绘制等方法描绘而成。有时,对时装的特征部位、背部、面辅料、结构部位等,需要有特别图示说明,或加以文字解释、样料辅助说明。这类效果图,极为重视时装的结构,手绘服装效果图的表现形式能够很快地展现服装的整体造型或局部类型,对时装的省缝结构缝、明线、面辅料等交代清楚,描绘仔细。

历史上,一些服装手绘与版画、油画分不开,不属于服装画,属于艺术创作。随着社会发展,服装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服装的重要性,美术工作者投入设计工作。手绘效果图一方面保留了设计师灵感记录,一方面公司工厂需要用效果图记录款式。

首先,对于刚走出校门的服装专业的学生来说,手绘服装效果图是面试服装助理等职位的敲门砖;其次,成为一名专业的服装设计者之后,手绘服装效果图成为不同行业间的一种特殊的交流语言,服装设计者不可能把所有灵感做成实物,所以需要手绘效果图与同行沟通。由此可见,作为一名服装从业者,手绘服装效果图是其必须具备的技能。

服装设计者在调研采风的过程中,常常需要收集资料,记录灵感,手绘成为捕捉创作灵感的重要手段。一幅成功的作品要把握概念、轮廓、细节、色彩等环节的整体搭配,作为创造性思维和手绘的载体,手绘效果图能清晰的表现出设计师的创意过程,更好地实现设计者的意图。手绘服装效果图是在整个设计过程中的第一步,在较短的时间内设计人员需求以准确的视角,简洁明晰的线条,用手中的画笔将设计意图表现。因此,每个服装设计者都有必要具备良好的服装效果图手绘能力。

服装设计者的艺术修养决定了服装效果图的艺术吸引力。服装效果图的创作过程,讲究如何运用线条和色彩来表达设计师的设计意图,不同性格特征的线条如何运用,怎样的搭配能够展现更好的节奏,都需要设计师熟练的艺术表达来实现;色彩搭配的效果更是要求服装设计者在掌握的色彩理论的基础上有独特的色彩触感和审美能力。因此,掌握手绘服装效果图,能够锻炼服装设计者专业的观察能力和绘画表达能力,在绘制服装效果图的实践过程中,可以提高服装设计者的审美能力和欣赏水平。

服装设计者想要手绘服装效果图有较强的表现力,达到渲染的效果,发挥应有的作用,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任何一门艺术的创作都需要作者扎实的基本功作为前提,服装效果图也不例外。服装设计者想要将自己的设计意图完美的呈现出来,需要在绘画技巧上悉心钻研,戒掉眼高手低的坏习惯,培养良好的创作习惯,在大量基本功训练的基础上形成个人风格,在表现自己的设计构思时才能够下笔如有神,让服装效果图更好的为设计服务。

其次,服装设计与其他纯艺术的概念不同,比如敦煌壁画中,侍女的姿态讲究“三道弯”,这是从正面的角度来看。而19世纪末20世纪初维多利亚时期流行的“S型”就是一种侧视的的视觉效果。服装穿着在人体上市三维立体的结构,所以服装设计师对服装的平面结构和空间结构都要了解,才能合理运用立体思维的方式进行服装设计。

许多人认为,手绘服装效果图只是一种绘画,而事实上,手绘服装效果图是服装设计师有效地传达自己的设计理念和意图的不可或缺的方式,服装设计者可以通过手绘服装效果图与同行交流、与客户沟通,可以通过服装效果图记录和收集灵感资料,更是有着电脑服装效果图所不能比拟的优势。

篇10

一、对目前中职服装设计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服装设计这一新兴的文化形式很快受到国人的瞩目和青睐。各类层次的服装设计专业教育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纷纷建立起来,服装专业毕业生也陆续走上了工作岗位。这无疑是为我国服装行业的发展奠定了可贵的基础。然而,随着毕业生社会信息反馈,服装设计专业教育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开始显露出来。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培养目标不清,办学层次模糊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实行单一的标准化培养规格,尽管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第一线的实用应用型人才,力求为生产实践服务,但这一目标却始终没有真正确立。企业和毕业生不能相互适应,许多毕业生到企业工作不久,往往乘兴而来,败兴而归。企业在屡屡引进人才不成的失望之余,也在连连叹息现今的学生太不扎实,太缺少应变能力。

(二)教学形式枯燥,教学模式单一

纸上谈兵,设计课等于画效果图,是目前中职服装设计专业的主要弊病。众所周知,同一服装造型用不同的材料制作,结果会大相径庭。效果图与实物之间的差距是巨大的。同时,由于中职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模式单一,主要以课堂说教式为主传授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专业意识过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性环节脱节,在学生创新性思维和能力的培养上力度不够,一些陈旧的教学观念甚至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发挥,在课程体系方面与人才培养定位产生偏离,教学计划的重心向理论教学偏移。

(三)课程设置欠佳,跟不上市场需求

服装设计专业课程设置太多,从课程设计上来说,服装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横跨经济、管理、营销、技术四大领域。短短的中职三年,能精通其中一域就已不易,即使有学生苦读三年,成绩优秀,虽各领域均有涉猎,却无特点,这种人充其量可称为通才,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复合型人才。同时,服装设计是个时尚行业,与其他的专业相比,服装设计的风格和变化用日新月异来形容毫不为过。实际上,在时尚界,服装设计一直是引领潮流的行业。服装的更新换代决定了服装设计在风格、材料、工艺上不停地变化中改进。而职校的教学计划制定往往是数年前制定的,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于市场的变化。教师往往使用过时的教材和理念来进行教学,造成学生毕业的时候无法跟上潮流的脚步。

(四)就业方向模糊,专业结构单一

通过几年在教学一线的亲身经历,以及单位对本校服装专业毕业生反馈的信息来看,多数毕业生在毕业时对择业单位的选择,对企业招聘人才的要求都显得茫然和不自信。由于不能准确定位应聘的职业与岗位,因此泛泛的简历不能吸引用人企业,应届毕业生往往失去面试的机会。进入择业单位后还需在原有知识技能基础上重新学习一段时间才能走上工作岗位,这对择业学生的自信心是一种打击,而对于用人单位来说,极少有人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对毕业生进行岗前培训,所以很多单位在招聘牌上标明“具有一定工作经验者优先”的条款,单单这一条就会把很多应届毕业生拒之门外。同时,由于单一的人才结构培养难以满足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导致结构型人才过剩,造成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

(五)教学条件不足,师资力量薄弱

许多中职服装院校没有强大的教学设施,实验室条件跟不上教学的需要。服装院校都有工艺室,但大多仅有简单的缝纫机械和熨烫设备,有些甚至连包缝机、压衬机这些最起码的设施都没有,更谈不上什么高科技先进设施。同时,很多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师,活动半径有限———从学校到学校,社会实践不足。经过几年的教学活动以后,知识更新不足,急需补充。当前服装行业的发展日新月异,先进的思想从各行各业各渠道,不断地渗透和补充到服装领域。如果只有枯燥的理论,而没有身体力行的实践活动,这样的教学是没有说服力的,是不全面的、苍白的。所以,学校所缺乏的正是在服装企业第一线从事设计、管理和营销工作的师资力量。

二、对当前中职服装设计教学改革的思考

有效改变当前中职服装设计教学的现状,全面提升教学效果,全面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为当前社会经济做出积极贡献,可以从以下六方面入手:

(一)确立与市场接轨的培养目标

市场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对服装专业人才的需要,中职服装专业应立足于服装企业产、供、销一体化发展的现实,拓宽专业口径,创办服装设计与营销专业等具备现实性的、实效性的专业,着眼于培养服装企业急需的综合型、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集知识技能于一身,既会设计、又懂工艺,兼通市场营销的人才。中职服装专业培养实用型人才,应强化为企业生产服务的应用性意识,对培养目标和规格重新定位,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人才是为社会需求而培养的,面对这种尴尬的就业局面,教育者应瞄准企业需求,创新教育模式,实行校企合作,做到企业需求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打破让企业被动接受学校培养人才的单一局面。

(二)改革教学内容,注重实践教学

第一,要精选教学内容。服装专业的教材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对于偏离现有生产实际,不能适应社会要求的教学内容,必须适时地进行修订,做到推陈出新、跟踪前沿,注重知识的更新和实用,使理论与实践在教材中有机结合。加强教材建设,加强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实训教材,并确保优质教材进课堂。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扩大受益面。

第二,要注重实践环节,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训和实习。应形成“教学实验—仿真实训—岗位实务”的体系。为实现这一目标,应从校内和校外两方面进行。首先,应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要在校内现有的服装实验室基础上,加快服装CAD设计室和服装设计工作室的建设步伐,进行模拟实验工作。实行产销一体化,走以厂养学、以学促厂、共同发展的道路,进行设计、打样、裁剪、工艺制作、销售一体化的实践训练。其次,要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应在校外建立起一个稳固的实习基地,强化产教结合,争取产业界的支持和援助,本着互惠互利、学习服务的原则,同有关企业建立长期稳固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条件;应着重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结合专业设计的教学内容,直接为服装企业设计产品。最后,要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加强和推进校外顶岗实习力度,使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比例逐步加大,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让学生在在校期间就能够了解服装企业生产一线的最新情况。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三)合理配置课程,加大改革力度

第一,要优化课程设置,及时对教学计划进行动态管理和修订,经常到先进服装企业实地考察职业岗位的要求,以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为依据,不断调整教学计划,保证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与先进性。同时,抓好专业教学的两个方面:一是主干专业课程,包括服装设计、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服装生产与管理等;二是专业技能课程,专业技能主要包括设计、结构、工艺、管理信息系统的使用与操作技能、绘制与修改服装生产图的技能、服装市场管理技能等。课程设置中,要根据专业特点和服装企业的要求进行配比,突出实战性教学环节,改变以往的课程配置面面俱到,课时平均的局面。课程设置要立足现实,突出应用性。

第二,要制定合理而灵活的教学计划。教学计划是培养人才的基本蓝图,是极其重要的教学文件。应根据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针对培养目标和定位,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方案。同时,要开设新鲜课程供学生选择。目前的服装设计教育中,更多地强调了基本功和技法训练,学生普遍市场意识淡薄,缺乏整体性思维,缺乏适应市场的能力,一旦进入企业往往不能很快适应设计师的工作。主持好一个品牌设计,要靠设计师较强的综合能力,不仅需要艺术上的感性创造,还需要用理性的思维去分析市场,找准定位,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操作推广。因此,学校也应该开设一些与服装发展和市场需求相适应的新课程。

第三,要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中职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四)树立正确理念,提升职业能力

第一,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观念。服装不仅仅是商品,它更是一种文化,凝结着一定的文化素养、文化个性和审美意识,展现着一定的文明水平。要提倡学生要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艺术修养,注重培养学生对形式美及前卫时尚的敏锐感受力,使其具有超前的设计意识、设计理念。同时,要强调学生对服装本质的认识,立足于学习服装结构、工艺技术方面所表现的美,做到良好的美感形式体现服装的功能价值;以得体的穿着效果展示高品位的内涵,树立起正确的设计观念。

第二,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学习服装设计,首先要引导学生懂得什么是美,什么是不美。不能认识美,就不能创造美。服装设计是一门综合艺术,它包括视觉艺术、造型艺术等,在体现其设计意图的同时,应追求一定的艺术效果,形成服装设计中所特有的艺术倾向和艺术内涵。服装画中点、线、面、体的视觉语言蕴藏于生活环境,时而悠扬婉转,时而流畅自如,处处充满着节奏感。服装中色彩的组合有着较高的艺术性,色彩的冷暖、动静、轻重、进退都是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和表情作用。它充分发挥色彩的功能,丰富艺术表现,构成艺术美的服装色彩效应。在教学中应要求学生对事物要多观察、多记录,深入大自然中写生,搜集素材,提高学生对美的认识。

第三,采用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把握市场与流行的能力。培养设计专业学生的目的,最终是为市场服务,为品牌服务。学校不应该仅仅将学生限于校园中进行书本教育,而是要引导学生到市场中去,培养学生把握市场与流行的能力。应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市场调研,市场调研是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必不可少的学习方法。设计最终是要推向市场的,设计最忌讳的就是闭门造车。可以让学生在观察市场的时候做这样的练习,将每一个品牌中你认为最畅销的设计记录下来,然后分析其设计与流行的联系,看其是否真正流行,依此判断预测流行和把握市场的能力,同时还可以锻炼自己将所看到的东西默记于心的能力。

(五)全面建设教师队伍,改革教学评估内容

第一,要建立一支理论知识宽厚,专业技能全面的“双师”队伍。定期轮流到企业进行岗位的实践技能和管理方法的培训。学校要鼓励教师积极与企业联合,参与产品开发、技术改造,积极参加各级服装设计大赛等交流活动,提高业务能力。并从服装企业选聘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实习指导教师,充实原有师资队伍,真正建立起一支理论知识雄厚、专业技能全面的“双师”型师资队伍。要加强在职教师的专业培训,尤其是对于青年教师更应进行重点培训。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派教师出国研修、考察或到对口重点院校进修、读研,以全面提高其专业基础理论水平,不断强化其创新意识、更新其知识结构。

第二,要抓好教材与教学文件建设。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中最基本的建设,是实施教学计划和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近年来,伴随服装业的发展,服装专业也基本拥有适应当前行业发展的服装设计教材,可是如何将一些新的设计理念、设计方法和手段融合起来,形成一套相对完备的服装设计教材,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当然服装设计的教材是没有最完善的,也不可能是完善的,这就要求采用灵活的教材选用方式以弥补各种教材的缺陷。另外,加强教学文件资料的建设,把各种服装设计类型的图片资料通过处理成课件或是VCD加以保存,这样为以后的课程讲授提供形象的资料,可以获得多重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