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及其案例分析范文

时间:2023-12-28 17:39: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阅读教学及其案例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阅读教学及其案例分析

篇1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08)12(a)-064-02

案例教学法也称为实例教学法或个案教学法,首创于哈佛大学,19世纪后半叶开始运用于法学教育中,后来又被医学教学所采纳,均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欧美国家的大学里,一些课程如法律、经贸、管理等的课堂教学几乎少不了案例分析这种方式。学生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不但接触、吸收到新的知识和信息,同时还需要他们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去发现、分析和解决案例中的问题,并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和获得新的能力。同我国的高等教育相比,当代的西方特别是英美高等教育更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向学生“灌输”多少知识。他们在大学本科阶段就非常重视培养发展学生的可迁移性技能。可迁移性技能指的是在某一种环境中获得,并可以有效地移用到其他不同的环境中去的技能。

我们在《西医内科学》实施双语教学中,注重医学英语能力的迁移培养,取得了一些成绩,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译能力。

1 实施

1.1实施方法

1.1.1案例选择与撰写 《内科学》案例教学是通过对一个具体病例的描述,把课程内容完全融入到病例中,使病例与整体课程的基本理论有机结合起来,这些病例根据学习的不同需要,按教学大纲要求,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病例供教学使用。病例可以由书籍、杂志或临床中收集而来,也可由教师根据教学目的自行撰写或由现成病例改写而成,然后组织教师翻译成英文。

1.1.2设计教学模式 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的模式,一是在理论讲授中剖析案例,对学生不易理解的、新知识较多的内容,教师可通过举例论证来说明诊断原理和实际应用,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个感性认识,加深印象,逐步理解。二是组织案例分析讨论,联系基础知识,便于学生理解,在教学中可以典型病例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选取典型的病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以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三是创设案例环境,组织学生以病名为题编一临床情景小剧,学生分组进行,互相模拟病人、医生、家长或护士等角色进行英语表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四是课余组织学生对病例材料进行阅读,以组为单位讨论,并用英语回答相关问题或者要求学生翻译中文病例。

1.1.3改革考试模式 为考查学生多向思维能力和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改变过去题型单一的模式,增加病例分析讨论题,给出一个典型病例后提出若干个问题,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分析病例,联系已学过的理论知识,弄清问题产生的原因,找出其中因果关系后,再作英语回答,避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机械记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1.2具体实施

1.2.1阅读分析案例 根据教学内容的深浅选择合适的病例,不打乱教材原来的顺序,不脱离学生水平,通过案例将所讲授的知识串起来,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分析病例的具体内容,思考案例中所提出的问题。

1.2.2小组讨论 每个学生通过阅读分析,得出自己关于病例问题及讨论问题的见解后,可进行英语发言讨论,发表自己对病例的看法、认识。为使讨论充满活力,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以允许意见、见解有冲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充当监督者,监督案例分析、讨论情况,可随时进行示范,向学生演示讲解分析案例中的内容,也可随时向学生提出新的问题并予以指导,力争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切实做到有效参与。

1.2.3总结评述 教师在病例讨论结束后提出讨论的优缺点,进行补充与提高性的讲解和释疑,要求学生写出病例学习报告,对自己在病例阅读分析讨论过程中得到了哪些收获,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等进行反思,以加深对病例的认识。

2讨论与体会

我国双语教学起步晚、双语环境差,师资资源贫乏、缺乏连贯性,学生专业英语听、说、写、读、译能力低。双语教学研究还在起始阶段,目前还主要是借鉴国外特别是新加坡、美国的成功经验。国内大多教师结合自己实际对教学模式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总体效果不理想。这些老师没有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实践能力、运用英语解决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系统地培养,而且也没有对学生专业英语听、说、写、读、译能力进行系统的培养。语言学习心理学的研究表明[1]:第二语言习得的规律是原结构到新结构、由显意识到潜意识、由接受到表达、由模仿到创造、由错误到正确的过程发展。因此医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母语既是医学英语学习不可缺少的背景和基础,也是一种可以开发利用的资源。母语知识和技能可以大大提高学习医学英语的效率和巩固程度。根据这一理论,在英语教学中,先前的语言学习经历(包括母语的习得)和已有的英语学习经历对以后的语言学习也必然会有影响。因此,在医学英语学习过程中,我们应帮助学生促进本族语和医学英语内部的正迁移的产生,抑制他们的负迁移的出现,从而学好医学英语。我们在内科学的双语教学中采取了一些第二外语习得语言策略,重视对学生医学双语的语言迁移技能培养,重视学生听说写读译能力的提高,具体的措施如下:

2.1创设语境,促进迁移的产生,提高听说能力

语言学习的重要条件之一是语言输入。而听觉输入是该条件的重要组成部分。埃利斯(Ellis)甚至指出“在通过‘听’形成足够的能力之后。‘说’的能力自然地出现了”[2];克拉申[3]认为语言输入是第一性的,第二语言习得是通过接受大量的“有效性语言输入”而产生的。在此理论的指导下,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听说能力,我们在教学中,我们利用课件开展了约15分钟左右的听力训练,我们在每个章节均配有相关的听力训练,每次听力练习内容选择符合“有效性语言输入”特点的材料,力求达到“可理解性,趣味性,非语法程序安排和足够的输入量”。例如在讲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上呼吸道感染)一节时,我们就选取了一小段案例英文材料,要求学生在听完三篇后,将所缺的词或句子填上。其次由老师讲解一遍。然后再听一遍让学生校对。基本上第一个章节都有这样的一个听力输入材料,对学生进行不断的听力输入。

而在说的方面,我们主要通过创设案例环境,组织学生以病名为题编一临床情景小剧,要求二或三个学生以角色扮演形式模拟病人、医生、家长或护士等角色进行英语表演,教师根据学生发音是否标准、语句是否连贯等情况记分,并作为平时成绩记载下来或者通过对组织案例分析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保持以上两种方式刺激学生进行语言正迁移。

我们通过教学实践,经过多次摸索,得出结论:角色扮演(role-play)或案例讨论是提高学生听说能力的重要途径。其目的是让学生熟悉中医临床用语,培养语感,锻炼英语思维方式,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在今年的尼泊尔学生的临床实习翻译带教中,大部分学生能自如地与尼泊尔学生交流,忠实地将带教老师的意图传递给留学生,特别是西医内容的翻译,得到了留学生的好评。

Campione(1995)等研究者认为,通过交谈给其他同学讲解自己所掌握的内容及其他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可以促进迁移产生[4]。此外,各种不同形式的课堂结构与气氛,教师对学生的各种期望及其响应的行为表现等,对语言学习与迁移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如果教师能够将自己的积极期望表达出来,让学生体验到教师的信任与鼓励,并且使学生感受到一种宽松的、适宜沟通的课堂气氛,则有助于师生广泛地交谈、合作和倾听。有助于缓解学生的紧张感。良好的情境也为学生应用语言进行交际活动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促进其语盲知识的应用与迁移,进而提高其迁移能力。研究者主张,应该在正常的教育条件下去创设适宜学习与运用的社会文化情境[5]。

2.2增加医学英语阅读量,发挥迁移作用,提高阅读水平

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分析,我们发现“阅读”是学生最薄弱的环节。在阅读教学中,英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自觉地把握迁移规律,促进正迁移,尽量抑制负迁移,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促进迁移的主要方法是帮助学生丰富知识储备,并把所学知识优化组合,精心组织。教师可按阅读理解的三个层次:表层理解、深层理解、评价性理解,由易到难地来指导阅读技巧与方法,逐步完成由知识层面向能力层面的转化。讲到知识储备,不能仅仅理解为英语知识的储备,我们可以充分发挥汉语阅读教学的正迁移作用来提高英语阅读水平。我们在每一个章节后,配上一个相关的临床病案,要求学生用5~10 min的时间阅读,并要求学生进行口头翻译,了解中文意思,如有不懂,则记下生词和术语,然后,老师讲解一遍。此后,要求学生用英文写出西医诊断、中医诊断、辨证、治法、方药,并以8人一个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例子因篇幅而省略)。

从表层来讲,理解专业英语的词根,提高医学英语词汇量。案例里包括了许多术语,西医临床术语有咽部充血(congested larynx),心率120次/min,律不齐( heart rate 120 beats/min, with irregular rhythm),病毒性心肌炎(viral myocarditis) 等、检验科专业用语胸片(fluoroscopy),血沉(blood sedimentation)等、功能检查科室专业用语如P-R 间期(P-R interval),QRS波时限 (QRS duration),房室阻滞(AV block)等等。从深层来讲,学生可通过这个病历来提高学生运用英语来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案例要求学生充分理解,运用英语思维来解决现实中临床问题,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及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小组讨论可以提升学生英语可迁移性技能,如口笔头交际能力、分析批判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说服影响他人的能力、交涉沟通能力等。

在知识更新的速度日益加快,社会呼唤更多的复合型、应用型外语人才的21世纪,医学英语教学应该更多地思考向学生教什么、怎样教的问题,而不是教多少的问题。“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获取知识、信息和技能,并将之内化为受益终生的可迁移性能力,是摆在我们每个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我们在医学英语教学中发现案例教学可以促进正迁移的大量产生,抑制负迁移的出现,从而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案例教学似乎将病房搬上了课堂,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犹如见到患者,有真实感,学生学得活,记得牢,是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思维锻炼过程,缩短了教学与临床实际工作的距离,不仅基本理论得到巩固,掌握了临床思维方法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医学口笔头交际能力、分析批判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说服影响他人的能力、交涉沟通能力等。

[参考文献]

[1]Odlin,Terence.Language Transfer―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 in Language Learn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s Education Press,1987.45-46.

[2]Ellis,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3]Krashen S,Terrel TD.The Natural Approach[M].Pergamon Press,1983.19-32.

[4]菲.第二语言习得中母语迁移现象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2:60.

篇2

关键词 阅读教学 读后活动 活动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12.062

Abstract Taking the reading materials in "Good English" as example, the paper shows emphasis to the design of after-class reading activities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based on the case study and to the reflection on such practices. It focuses on those after-class activities, such as the text retelling and summary, character analysis, interview and defense, writing practice and role-play, with the purpose to set a stay for the expression of the students and arouse their reading interest and finally improve their ability to English use.

Key words teaching reading; after-class activities, activity design

0引言

阅读教学是初中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标所倡导的任务型教学模式下,阅读教学通常包括读前(Pre-reading activities)、读中活动(While-reading activities)和读后活动(Post-reading activities)三个阶段。教师在阅读的不同阶段设置相应的活动和任务,通过创设具体语境并采用循序渐进的语言实践活动,为学生提升“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而服务。其中读后阶段作为阅读教学的最后环节,是对读前、读中阶段的拓展和升华,是教师引导学生由浅层次理解到深层次理解的过程,对促进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提高和批判性、创新性思维的培养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然而,在阅读教学中由于部分教师过分依赖经验,对学生和文本特征分析不够,教学组织与监控能力不够等原因导致读后任务设计与实施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读后活动在阅读教学中所占比例偏低;第二,读后活动设计形式单一或缺乏层次性;第三,读后活动与文本的关联性不强,与读前、读中阶段的语言输系不大或过分拓展;第四,读后语言输出活动缺乏必要且合理的语言支架,与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和知识水平脱节。凡此种种均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本文将结合《典范英语》的教学实践,以教学案例的形式就读后活动的设计方案、思路及其设计原则作深入探讨。

1英语阅读教学中读后活动设计案例分析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读后活动可设计为课文复述及概述、人物评析、采访辩论、拓展写作、录音及小剧表演等。

1.1 课文复述或概述

课文复述主要是通过不同方式或者不同语言对阅读内容进行重述的一种学习方式。其形式有图画启发、表格呈现、转换人称复述等。《典范英语》的每本小说都是一个独立的故事,线索清晰、故事情节生动,而且配有简洁明了的插图,非常适合展开课文复述。

例如,在教学The Boss Dog of Blossom Street时,笔者分别选择了每章节中最重要的几幅插图列举主要事件。学生通过插图既抓住了课文主线,又为课文复述做好了铺垫。同时,每个章节的重点图还为学困生提供了尝试语言输出表达的机会。操作中,每个小组可以自选其中一幅组图,小组成员在准备接龙描述中,安排自己组的学困生说简短的语言或好描述的图,小组的互帮互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最后,多数学生能借助插图信息,适当增加细节,完成小说复述。为了让学生享受复述课文的成就感,笔者还设计了转换人称复述课文的读后活动。

[分析] 英语新课程标准中四级技能目标举例:能在教师的帮助下或根据图片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自己或他人的经历;能理解并解释图表提供的信息;能用词组或简单句为自己创作的图片写出说明。①课文复述能较好地落实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它是一种常用的读后活动形式,尤其是对于配有插图的原版小说这样有故事情节的记叙性课文。学生能够根据清晰的课文脉络,轻松地完成课文复述。为了增强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同时也为了迎合我校学生偏好小组合作的学习风格,在设计课文复述活动时,教师也可以开展小组内的复述接力赛或全班故事接龙。此外,为了增加复述课文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将口头复述落实为书面的概述写作,既可以是内容概要,也可以使用不同人称来转述。

1.2 人物评析

英语新课程标准强调各种语言知识的呈现和学习都应从语言使用的角度出发,为提升学生“用英语做事”的能力服务。教师要通过创设接近实际生活的各种语境,采用循序渐进的语言实践活动。作为历史和语文学科中比较常见的“人物评析”活动,超越了对阅读文本的概述及赏析,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表达,而且可能引发学生对现实生活中如何做人、做事的思考,体现了新课标所倡导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而七年级学生的人物评析是从引导学生采用“观点+支撑信息(supporting details)”的形式开始的。下面是学完The Masked Cleaning Ladies Meet the Pirates后一个学生的写作:

I like the pirates best. Because they told the King and Princess who they were and they didn't have a ship in the story. They are very honest, and maybe that looks very silly. But I think they are very cute and funny.

下面再以The Boss Dog of Blossom Street为例,介绍读后写作前教师的引导、为书面表达所做的铺垫。在分析中心“人物”Snap时,学生围绕老师的问题What do you think of Snap?对这只可爱的boss dog先做评价,接着鼓励学生说出书中的supporting details,根据大家的集思广益,教师在黑板上整理成板书,然后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进行书面表达。

下面是一位中等程度学生的课堂写作:

Snap was a responsible dog. He was a small black and brown dog, but he is the boss dog of Blossom Street.

Every day he walked up and down Blossom Street. When he left Blossom Street for a new house with his owners, he came back, because he was worried about the Blossom Street.

He loved his owners. At half past four he came back, not to let his owners worry about him.

[分析]故事理解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通过人物的分析而进一步理解小说所要传达的主旨,人物分析这一教学设计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归纳论证能力。在小说读后教学中,非语言目标也是值得教师关注的,它具有开放性,课堂教学可以采取师生、生生互动的形式,围绕有意义的话题促进真诚交流的发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使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通过接触、理解、操练、运用语言等环节,逐步实现语言知识的内化;应有助于学生学会用英语做事情,特别是用英语获取、处理和传递信息,表达简单的个人观点和感受,从而提升实际语言运用的能力。①

1.3 采访辩论

英语新课程标准中强调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要尽可能接近现实生活中语言使用的实际情况,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目标语言项目的真实意义和作用。②如果将英语学习仅仅局限于背诵、复述或机械的习题操练的话,肯定无法达到“用英语做事”的教育目的。因此,只有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才可为学生提供参与学习的机会。“采访”正是一种可以鼓励学生利用已学知识进行真实交际的语言活动。例如学完Oh,Otto!这课后选出一个学生做Otto, 回答“记者”同学的问题,问题真是五花八门,学生的热情非常高,下面是问题举例:What’s your name? How old are you? Why are you green? Where are you from? What other color do you like? Do you like Charlie? Why? Why do you choose Jo to work in a pair with you?等等。这个活动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对能力强的学生也是很好的锻炼。

辩论也是经常采用的一种读后活动,它需要教师基于对文本的理解引出两种不同的观点。例如在学习The Masked Cleaning Ladies Meet the Pirates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场辩论:It’s 2 o’clock at night, you find a burglar in the living room. He is looking for some expensive things…Then you will? Keep silent or fight against him? 辩论的结果没有孰是孰非,主要目的在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发挥想象,分析自己可能采取的行动。

[分析] 克拉申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指出:充分的输入,并不一定能保证语言的正确习得,只有交互活动、意义协商和语言输出才能保证语言的习得(斯蒂芬・克拉申,1981)。③有效的采访活动既能成为学生应用语言的过程,也能成为培养学生搜集、统计和分析信息能力的过程。在以“语言为主”的课上,学生们问许多问题的机会并不多,而“采访”可以补偿了课堂的不足。这样的教学设计目的是训练学生积极思考、主动质疑的能力和表达能力。而辩论活动则可以帮助学生明辨是非,并提高逻辑分析能力,是学生喜欢的读后活动形式之一。教师在设计读后活动时,可以根据课文的话题挖掘辩论主题,让学生开展小组辩论赛,并在辩论的基础上进行话题拓展写作。

1.4 拓展写作

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对语言大胆加工,如以小说中人物的视角讲故事、评价书中的人物或事情、续编故事等,这类学习任务为学生的想象插上了翅膀,为他们的语言表达搭建了舞台。如在学完第12本小说Cornflake Coin之后,要求学生可以以书中一个主人公的角度去表达,也可以写概述,也可以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写。从学生书面表达的实验前后对比也能看出学生的进步。有的学生从不会写到会写,有的写作质量逐渐提高,还有的学生从原来的长篇摘抄不知取舍,到后来注重小说内容的缩写。

[分析]目前的外语教学普遍过分强调语言的交际功能,弱化语言的信息功能和思维功能(文秋芳、周燕,2006)。④因此,在读后活动中,教师应具备提高任务的思维含量。比如,故事重点人物评析、以书中的人物的视角写故事以及相关话题作文等,都是为了激活、训练和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注重的是思维的深度、广度及其逻辑性。同时,读写结合的输出训练是促进并加强语言结构内化的有力手段(徐浩,2007)。⑤过程中出现的语法错误不要过分较真,应尽量避重就轻,鼓励其创造的欲望,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要有信心和耐心等候学生语言能力的形成。

1.5 录音及小剧表演

小说文本录音是孩子们喜欢的教学环节,好的录音需要有突出的模仿和较高的流利程度。一般来说,学生需要根据老师随意播放的小说mp3录音或同学的朗读录音的单句或片段完成任务:(1)Repeat, 要求学生模仿语言语调,比赛谁说的“地道”,或挑战对手;(2)回答问题, 如Who is speaking? What is he talking about? Where is the speaker now? What will happen next? Why? How? 等问题。这样做的目的是了解学生听读作业的完成情况,同时也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为学生的语言输出提供机会。学生的注意力通常很集中,特别是听同学的朗读录音时。

课题组建立了专供上传录音的邮箱, 教师经常就学生录的音回复家长,指导家长在家对孩子的监督和帮助。每次课上通报每个上交录音的学生所得的等级成绩,促进学生的进步,感染更多的学生加入进来。播放学生自己的录音,让大家评价优缺点,猜猜是谁的录音等都激励着更多的学生优化自己的录音,愿意尝试这种新鲜有趣的活动。

课本剧表演一直是学生们的最爱,几乎每本书的第二课时都安排学生的小剧表演,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小说、感悟语言,锻炼自己口语表达的热情和自信,最佳剧情设计奖、最佳表演奖、最美语音语调奖、最佳道具设计奖等的评选,更促使学生乐于表现自我。问卷显示,91.13%的学生喜欢小说的表演活动。

[分析]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设计教学,培养良好听读习惯,引导学生对表达的热爱,往往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本着以生为本的理念,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活动设计关注学生兴趣的激发,使之动脑、动眼、动口,鼓励学生的整体输出以表达看法,从而达到训练学生的思维,内化小说语言的目的,形成对阅读的热爱。

2经验及反思

读后阶段作为阅读后语言输出阶段,是英语阅读教学中关键的一个环节。合理的读后活动有利于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和阅读水平的提高,同时也有利于其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首先,确保针对学生实际认知水平和能力展开读后活动。很多时候,教师设计的读后语言输出活动没有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很有可能是其难度要么太低要么太高。因此,教师在设计读后语言输出活动时应认真考量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尽可能多地设计几个不同难度和类型的任务让学生选择,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语言输出活动中。

其次,确保循序渐进地展开围绕阅读主题的读后活动。进行读后阶段的各种语言输出主要是为了巩固和加深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帮助学生建构支架,从而全面促进其听、说、读、写等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的发展。因此,读后活动的设计应紧密围绕阅读主题,脱离了阅读主题的活动是没有价值的。与此同时,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读后任务也必须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

最后,确保读后任务以学生为本,具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读后阶段是英语阅读教学的最后环节,它应该是对读前及读中内容的拓展和延伸。因此,教师应适当拓展话题的深度与广度,让学生在开展听、说、读、写等语言输出活动过程中锻炼思维、发展思维;引导学生挖掘和提炼课文中隐含的思想、文化、价值观,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广度,从而实现英语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3 结束语

英语教育的目标是用英语学习文化,认识世界,培养心智,不只是单纯掌握一种交际工具。语言不仅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人类文明、文化、思想的载体。语言教育的正确途径是“积累”, 即通过“大量的语言输入”让学生多维、综合感知所学语言,进而习得语言。对于基础阶段的学生,语言积累和感悟的方法是“读”,读能带动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全面提高。教学中读后活动设计为学生用地道的口语表达展示自我搭建平台,用书面表达促进语言结构内化的发生,包容性的课堂氛围令学生以轻松愉快的方式感知英语,拓展了视野,丰富了生活经历,发展了思维能力,提高了语言运用的能力。

注释

①②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6.

③ 斯蒂芬・克拉申(Stephen Krashen).第二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学习.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1.

篇3

一、引导教师开展自主性网上研修活动

为了保证教师顺利进行自主研修,学校坚持实行“两个结合”,即教师需求的多样性和研修目标的统一性相结合,教师学习的自主性和研修管理的规范性相结合。学校通常把一个阶段的研修内容分解成几个相关的主题,开展主题式学习,进行专题式交流,引导教师结合本职工作自主研修,互相学习。如在新课程培训中,我们设计了“新课程与教师专业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教师如何反思”“新课标与原教学大纲的比较”“新课程教师角色和学生观”等课题,要求教师开展相应的学习和探讨。

1、开展“主题――研讨――互动”式网上学习活动

通过主题探讨、案例分析、教学反思、教学诊断、教学设计、网上说课评课、模拟演练等多种形式,引导教师走上研究之路,提升教师对新课改的认识,增强其理论素养,提高其教育教学技能。

2、开展视频案例研究

课堂教学视频案例,是一种能够整合现场观察、录像分析与案例研究的有效的研修工具,有利于教师视野的扩展及其创造性的激发。我们在信息网络资源库中,存储了大量的视频课例,这些课例成为教师集体备课、平时学习提高的重要参考内容。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定格、回放视频案例的精彩片段,从而激发教师进行反思,增强他们理性思考的深度。

3、开展有助于团队学习的网上培训

我校的网上培训经历了基于计算机的培训和基于网络的培训两大阶段。通过VOD视频点播、主题式论坛、互动式论坛、E―mail、在线交流等多样化的培训方式,拓展了教师的交流空间。老师之间、学科组之间以互联网为基础,采取便捷灵活的交流方式,让大家共享学习资源,参与网上聊天和B B s论坛上的学习和研讨,为学习型学校建设和校本研修开辟了一片广阔天地。

网上研修具有交互性、时效性、共享性等特点,实现了教师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交互学习,受到了教师的欢迎。通过研修学习,教师对教育理论的接收和理解能力、对教育实践的感悟和反思能力得到了迅速提高。

二、引领教师走进信息化的课题研究

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有效整合,使之统一服务于共同的教学目标,是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变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我校非常重视引领教师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改进课堂教学的研究,突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近几年来,我校申报立项了两项国家级课题。它们分别是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的“基础教育跨越式创新发展试验研究”和教育部教师奖励基金会的“实验学校教育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利用研究――信息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上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五个方面。

1、英语教学资源的开发

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指导思想,抓住儿童语言学习的关键期,着力探索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小学低中年级基于资源支持的、以语言运用为中心的英语教学的理论与方法。以英语专题网站的开发和资源建设为基础,为学习者提供大量的内容广泛、表现形式多样、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与各学习主题相关的拓展性学习资源,扩大英语信息输入量。通过丰富多彩、趣味性强的网络学习活动,为学生创设理想的听说环境,在完成教材内容学习的基础上,拓展听读,扩大单词识记量和阅读量。

2、语文“三位一体”模式

语文的“三位一体”模式即

“充分识字,拓展阅读,提前读写”的教学模式。据研究,一个人要达到比较流利的阅读程度,能读懂杂志、书刊、报纸等文献资料,大约需要认识2500个汉字。这需要完成小学四、五年级的课程后才能达到。本课题的实施缩短了这一进程。让学生从一年级开始,便运用网络资源大量识字,拓展阅读,提前读写。对于识字教学,我们实行了“充分识字,多认少写”的教学策略。低年级的识字教学采用了“上不封顶,下要保底”的原则,采用了“有师指导”和“无师自通”两条途径。让学生充分识字,打破‘冼识字后读书”的做法,借助拼音,在大量的拓展阅读中实现“先读书,后识字”“边读书,边识字”“多认少写”。按字的音、形、义逐步落实,识写分开,寓识字于阅读之中。对于阅读教学,我们把功夫放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认真读书的习惯上。在阅读教学中坚持整体性原则,采用整体――部分――整体的阅读教学方式,利用教学网络资源库,拓展阅读。教学中力求多读少讲,以读带讲,以讲促读,把功夫放在教学生学会读书上,教给他们读书的方法,使学生通过自己动脑、动口、动手,逐步培养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培养自学能力。对于写作,我们试行把写作提前到一年级期中后开始训练。对于小学阶段的作文训练,我们分为三个阶段:一、二年级是“模糊的整体”阶段,也就是学生借助拼音和已识的汉字,提前写作,开篇成文,只求完整;三、四年级的作文突出强化部分,分解训练,以弥补作文初期起点高、粗线条教学的不足,解决学生写作基础知识薄弱、基本技能欠缺、语言材料贫乏的问题,着重要求学生写好重点、精彩的段落,即“清晰的部分”阶段;五、六年级通过读写训练,教学生将课文写作技巧运用于作文实践,这个时候要重视思路的开拓,内容的选择,认识的深化,并正确运用语言表情达意,提高写作水平,即“清晰的整体”阶段。

3、数学思维潜能开发的研究

从小学二年级开始,学校开设思维训练课,利用网上奥校组建数学奥林匹克教练组和数学奥林匹克学生低、中、高训练班。利用兴趣小组活动时间强化训练,培养学生的非常规思维和求异思维,开发学生的解题潜能,开发学生智力。

4、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结合的研究

综合实践研究主要是探究式学习的研究。探究式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它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网络环境的资源下为探究性学习提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文化、人与自我等探究内容。

5、信息资源与课程整合模式研究

教学过程的优化是获得优质教学效果的基础。信息资源被引入课堂教学后,如果利用得好,将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如果利用得不好,将对课堂教学产生负面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利用信息资源获取信息、加工处理信息,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达到建构知识的目的,使学生在获取学科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提高掌握信息技术的水平。

三、依托网络,加强对教师的管理和评价

建立科学的、切实可行的网上教师业务管理和评价体系,关注教师的生命发展,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我校建立了网上教师业务管理系统,主要内容包括教师继续教育学分登记、教师职称评定、教师成长记录袋,教学问题采集卡、学习评价表、学习团队智囊卡等。将教师的工作情况、学习情况、成长历程等信息加以整理,定期统计,作为学校评价教师的重要依据,形成了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等多种网上评价方式,使评价工作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甄别对比向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转变。网上教师管理系统已成为聘任教师、评定职称和评选优秀教师的重要依据。

篇4

2 军队外语网络教学的课程构建和教学模式研究 

3 教育信息环境下,面向学习过程的发展性评价的研究 

4 基于网络的自适应学习系统研究 

5 网络教学交互策略研究 

6 信息技术学习环境中高中语文自我导向式阅读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7 基于自动测评技术的IT技能培训研究 

8 基于CORBA的分布式异构数据库信息检索模型——在高校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研究 

9 支持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概念图的设计与应用研究 

10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教师角色的定位

 

11 应用几何画板促进中学物理新课程标准实施的试验研究 

12 IT技能训练导师系统iTutor——原理、设计与应用 

13 基于农林学科专题学习网站自主学习的设计与应用研究 

14 WebCL的基本理论与系统实现 

15 网络课程中促进迁移的教学策略设计

16 网络课件的设计与开发研究 

17 基于因特网的教师继续教育研究 

18 信息化教学:模式研究和案例分析 

19 示例学习网上课程的建构研究 

20 Internet创新学习环境研究

 

21 现代教育媒体下优秀教师的再定位 

22 学习对象理论与网络课程开发 

23 上海市综合高中的发展研究 

24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中师《教师口语》课程教学的教学设计研究 

25 现代远程教育中的教学设计

 

26 临夏地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27 四川普通高师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考察分析 

28 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模式设计与应用研究 

29 信息化进程中成人高等教育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30 普通高中职业指导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

31 我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历史发展轨迹透析(1985—2000) 

32 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研究 

33 企业e-Learning与学习型组织创建

34 信息化社区教育研究 

35 绩效技术及其应用研究

 

36 校本教育游戏软件的设计研究 

37 信息技术在高等工科院校《数控技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38 多元智能的多元测评研究 

39 我国纪录片形态及影响因素研究 

40 信息技术与初中英语整合的“五步教学法”及其应用研究

 

41 高中阶段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沟通模式研究 

42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问题研究 

43 基于多媒体教室的CPSL教学环境的研究 

44 教育技术学之学科内容体系构建研究 

45 从信息科学角度对网络课程信息的研究与组织设计

46 基于Web的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模式设计与分析 

47 自主创新性学习的教学设计研究

48 基于网络的班级课堂协作学习研究及其过程设计 

49 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办学特色问题研究 

50 多媒体课件中不同色彩文字材料对阅读影响的眼动研究

51 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及其SDL学习研究 

52 开放大学学习支持系统的比较研究 

53 基于网络的语文阅读辅助导读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54 概念图工具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上海市闵行实验小学五年级个案研究 

55 参照SIF规范的EMIS升级模式研究及其简化实现

 

56 基于Web的自适应测试系统的研究 

57 中小学音乐教育主题资源库的建设与应用 

58 基于WebSphere的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电子政务系统的研究与实践 

59 基于Web服务的分布式异构教育资源库信息共享方案的研究与实现 

60 基于Web的远程答疑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61 网络探究式学习的协作学习环境设计 

62 关于计算机音乐制作课程教学的思考 

63 导生角色研究 

64 现代远程教育中基于任务驱动的流媒体答疑教学模式研究 

65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在教育硕士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

 

66 甘肃省中师学校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67 甘肃省城市中学校园网建设与应用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68 信息技术课程实施中高中学生信息技术学习评价的研究 

69 基于动机理论的教学设计策略研究 

70 网络学习日记在现代远程教育中的应用与效果研究

71 大学生自我导向学习实践研究——《学习论》中的探索 

72 现代远程教育中网络教师指导活动研究 

73 发展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GBS学习环境的设计开发与实践 

74 中小学虚拟教研活动的特点、功能与组织管理方式研究 

75 基于学习设计规范的学习内容管理系统设计

76 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学习(PBL)的教学设计方法的试验研究 

77 中小学英语教师ICT技能体系研究 

78 网络课程中电子学习档案设计与制作的研究 

79 信息技术环境下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 

80 网络时代教育电视发展趋势研究

 

81 中小学信息技术考试系统设计与实现 

82 多媒体教材制作系统设计与开发 

83 远程多媒体信息实时播放系统开发研究 

84 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探索—《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85 甘肃省乡村信息资源中心应用现状与发展研究

 

86 甘肃省高师师范生信息素养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87 甘肃省高等院校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养体系研究 

88 甘肃省电大远程教育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89 卫星宽带远程环境下甘肃电大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的构建研究 

90 西北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远程教学平台的搭建

 

91 中小学专题学习网站生成系统的设计开发与应用研究 

92 考试分析系统和标准化题库的设计与实现   

93 中医痛风临床诊治智能CAI系统的设计和开发 

94 教师教育的改革:反思性教学和反思型教师教育研究 

95 英特尔(?)未来教育理念与师范院校职前培训模式探索及资源整合

 

96 网络环境下探究性实验教学过程研究 

97 我国高校网络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98 网络学习中的动机策略研究 

篇5

——学校教育科研工作总结

教育科研是学校上台阶、上水平的重要条件,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同时也是教师提高素质的必然选择,因此,我校坚持走“科研兴校”之路。以科研为先导,以活动为抓手,坚持“向科研要质量,以科研促发展”的理念。将教研、科研、校本培训融为一体,提升学校的教育科研水平。现将一学年来,学校的教科研工作做以总结。

一、基本工作达成

(一)领导重视,强化校本教研管理

领导非常重视校本教研工作,成立了校长任组长的校本教研领导小组,加强对校本教研工作的指导,把校本教研作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手段,通过开展校本教研,大力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学校加强了对校本教研过程的管理,做到了教研时间、内容、人员、考评“四落实”,每周各学科开展教研活动均在学校工作群中进行图文并茂的总结和汇报。做到了教师上课有讲稿,听课教师有笔记,学校有记录和信息反馈记载。

(二)建立激励机制,推动校本教研进程

为了调动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积极性,促进校本教研深入持久地开展,学校添购了教育专业书籍,以改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开拓教师视野,提高教学水平。此外,继续推行《教研积分制管理办法》,把考核结果与奖惩、教师评优等挂钩,促进教师不断进取,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学行为,提高自身理论水平,从而推动以校为本教研活动。

(三)采取多种教研模式,全面提升教师素质

1、拜师结对模式。创新“青年教师成长俱乐部”主题活动的开展,对新老教师的培养采取拜师结对的形式,扩展师徒带教的内容,每月开展师徒课堂,互学互评,要求开展阅读,撰写反思、教育叙事、论文等,赋予这传统的形式以新的校本教研内容,拜师以自愿为前提,能者为师。

2、案例教研模式。借力“校级名师工作室”,打造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精品示范课、展示课以及研讨课等,组织组内教师进行深入讨论。活动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效果较好。通过教师参与式的研讨,引导教师运用课改的理念,对课例进行分析、模仿、借鉴,从中领悟一些新颖的教学方式,启迪自己的课堂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课题研究模式。以我校正在开展的省级科学、英语课题、校级学科专题为抓手,开展系列式主题教研活动。学校充分利用“名师工作室”中的骨干教师资源,以“学科主题式系列教研活动为抓手,以日常课堂教学研究”为载体,组建了各学科的联动小组,由各学科组长具体引领承担本学科的日常研究,将研究重心下移到了教研组,使教研和科研得到有机的整合,开展真正有实效的“组内教研”。

各学科组根据本学科的特点确立研究主题,确立的研究主题基于这样几个思考:一、问题直接来自于教师的课堂,是具有代表性的,亟待解决的;二、围绕课题研究目标能提升教师教育改革适应能力的;三、在前期实践中骨干教师已对这方面有一定实践研究的基础与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与做法的主题,因为引领的力量与能力直接影响课题研究的质量。

(四)校本教研内容丰富多彩

1、加强师德建设,夯实立教之基

本学年学校贯彻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精神,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等规章为依据,以师德建设活动为契机,把师德教育和学校的各项活动结合起来,加强教师思想道德建设,强化教育引导,注重内化,扎实有效的开展师德建设活动,促进学校的进一步发展。通过大力学习和宣传师德教育理论,宣传师德典型等多种形式,提高教师对新时期师德建设的认识,并不断赋予新的内涵,拓展新的载体。不断完善师德建设的相关制度,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使每位教师能够做到遵纪守法,爱岗敬业,为人师表,自尊自律,廉洁从教,团结协作,积极进取,勇于创新,成为教书育人的楷模,学生、家长、社会满意的好教师。

2、扎实开展集体备课。教研组定期活动与分散活动相结合,以分组教研的内容为主,鼓励教研创新。教研组每两周组织一次主题教研活动,以课例为载体进行教学反思、案例分析。做到课前反思新旧教材有哪些不同、新课改的理念如何渗透、三维目标如何落实、运用怎样的教学策略等等;课中根据教学实际,反思如何调整教学策略;课后反思自己的这节课达到了什么目标,用了什么教学策略,有哪些成功之处等,帮助教师寻找课堂教学的优点与创新之处,寻找问题与不足,捕捉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育观念,从而找到改进的切入口。使教学反思过程成为教学研究过程。案例分析有助于教师了解自身的缺失,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强缺失方面的学习与锻炼,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备课组每周一次集体备课,围绕课标、教材,通过个人研读、集体研讨、撰写教案并制作课件、二次备课、执教与反思等系列活动,让集体备课精准高效。

3、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培训。我校校本培训积极推进以教育信息化技术培训,借力荷塘区希沃“种子教师”对全体教职工开展希沃触控一体机操作、班级管理、微课制作、课件制作等系列主题培训,指导教师充分利用优质硬件及海量网络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使教师逐步适应这一形势,并向高素质,高水平发展。

二、特色与成效

1、强化教研组的建设和管理,特别强调要发挥团队精神,群策群力,充分发挥每个教师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打破了以往教师备课各自为战的局面,每一堂展示课都是教研组集体的结晶,教师在互动、互补、合作中不断提高了自己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已形成的教育观念顺利地转化了能动的教育教学行为,使教师不断走向成熟。

2、推行主题式教研,提高教研实效。各教研组推行主题式教研,以提高教研质量。如语文教研组以课例为载体,开展了以“快乐读书吧”为主题的阅读教学研讨活动;数学组开展了以“计算教学”为专题的研讨活动;英语组开展了“在语言学习中培育学生思维品质”的课例研讨、读书交流、问卷调研、主题研讨等系列教研活动。这些专题性的主题研讨真正提高了校本教研的实效性。

3、实行多元联动式教研,实施对教师队伍的分层培养。利用“青年教师成长俱乐部”及“校名师工作室”平台,开展老、中、青不同层次教师的精准培养。实行“结对制”培养方式,树立各学科教学“标杆”,充分发挥各学科团队中领军人物、骨干教师在同伴互助中的积极作用,帮助和指导中青年教师,实现专业成长。在第三届网络赛课活动中,我校被评为“优秀承办单位”。

4、以课堂观察为载体,扎实推进学校教育教学的日常管理,积极开展各种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竞赛活动。为促进教师积极向40分钟课堂要效益,以行政班子牵头,教研骨干参与的形式,开展新教师见面课、驻组督导推门课、主题竞赛课等多元化方式推进教育教学的日常管理,规范教案、听评课的撰写,作业批改,组本教研的开展等。

由于我校校本教研机制的完善落实,校本教研活动的扎实开展,校本教研形式的丰富灵活,使我校逐步形成人人爱教研、大家共教研的学习局面,教师综合素质有了显著的提高,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同时带动了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大大促进了学校各方面的工作,学校整体工作也提高了一个新的水平,得到了社会和广大家长的认可,让我们再次理解了“教育质量就是教师质量,选择学校就是选择教师,素质教育的成败取决于教师素质”。

三、问题与思考

在教师教研过程中,只靠重复强化和外在的诱惑或强迫来维持“填鸭式”的教研活动,不仅使教研质量和效益降低,更严重的是压抑教师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发展;在教研过程中,我们有时采取的“教研者主讲,被教研者听”的单一的“灌输式”的教研方式,必然导致交流的封闭性,也必然使被教研者失去学习的兴趣;我们在日常的教研活动中常常忽略教师已有的经验,认为只要将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观念传授给教师,教师就会认同,就会接受,就会付诸实践。其实教师作为一名学习者,他需要一个体验、接受的过程,才能将正确的观念内化,然后才能带来教育行为的变化。如何使校本教研逐步走上系统化、规范化、制度化、现代化,以什么样的形式展开,还需要探索。

为了使校本教研工作真正能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我们必须继续以全面提高我校教师的整体素质为核心,着眼于教师适应现代教育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不断开发校本教研内容、创建校本教研的新形式,把校本教研真正落到实处,促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篇6

【关键词】文字编排 网络课件 认知 界面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6-0060-02

网络课件是网络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网络教育资源的重要内容而日益得到重视。在网络课件界面中文字既是信息传达的重要媒介,也是直观的视觉传达要素,在界面中的组织、安排及其艺术处理也是界面设计好坏的一个重要评价标准。虽然近几年开发出了大量的网络教学课件。但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对课件中文字编排设计原则进行研究的较少,而且还没有得到有效的推广。此外,本文对认知心理学在课件界面中文字编排设计中的应用规律进行了初步探索,旨在使界面的设计更科学、更符合学习者的认知特点,使课件制作人员有章可循,能够制作出高效的网络课件界面。

一 文字在网络课件界面中的作用

在网页界面中,众多构成要素中文字具有最佳的直观传达作用以及最高的明确性。通过设计与编排,文字的存在价值在界面中体现为提高信息的明确程度与可读性,从而获得较好的浏览学习效率。具体来说,文字在界面中的作用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适合性

文字与具体文字内容以及界面主题相适应。根据主题内容、欲传达的信息含义和文字所处的环境来确定文字的字体、色彩、形态和表现形式是保证适合性的必要条件。

2.明确性

文字的主要功能在于传达外形特征以便浏览者识别,保证信息的准确传递。文字的点划、横竖、圆弧等结构要素造成文字本身的不可变异,因而在选择时须格外注意,在特别强调信息严格准确的情况下应优先选取易于识别的文字,在进行字体创作时也应保证形态的明确性。

3.易读性

文字的形态及编排设计能够提高界面的易读程度。一般情况下,人的视觉对于过粗、过细的文字形态需花费更多的时间去识别,不易顺畅浏览。在版式布局中,合理的文字排列与分布会使浏览变得极为愉快,对视觉适宜的文字色彩配置也能够加强界面的易读性。

4.美观性

文字可以通过自身形象的个性与风格给人以美的感受,使界面更加美观。文字形态的变化与统一、文字编排的节奏与韵律、文字体量的对比与和谐,都是达成美观性的表现手法。

5.创新性

文字与界面信息主题需求相配合并进行形态变化,将文字进行创意发挥,产生创造的美感,进而加强界面整体设计效果的创新件,给浏览者以耳目一新的感受。

二 网络课件界面设计中文字编排设计的原则

网络课件界面中使用的文字除具有信息传达这一基本功能外还应增加它的易读性、明确性,从而使学习者达到较高的浏览效率。要达到这一目的,在文字编排时应注意以下原则:

1.遵循对比原则

通过对比可突出主要成分,使界面主要信息一目了然。主要的手法有以下几种:(1)大小对比。大字给人以强有力的视觉感觉,但缺乏纤细和精致感;小字精巧柔和,但力量感不足。(2)粗细对比。字体粗象征强壮、刚劲、沉默,字体细则感觉柔弱、纤细、活泼。粗字体用于表现主要的、核心的内容。(3)明暗对比。明暗对比也称黑白对比,表现为明度高的文字和明度低的文字之间的对比。(4)疏密对比。疏密对比指文字群体之间,以及文字与整体界面之间的对比关系。(5)主从对比。主从对比指文字中主要信息与次要信息以及标题性文字与说明性文字之间的对比。(6)综合对比。常见的对比手法还有随意与严谨、整齐与杂乱、曲线与直线、水平与垂直、尖锐与圆滑等。

2.统一与协调原则

为了使界面中各种元素协调起来,通常采用的手法是选取同类的造型因素。有相同形态特征的造型因素在界面中反复出现就会形成统一的调子,使整个界面具有整体感,从而达到协调的目的。如字体选用同一字族的不同字体,以相同的字距和行距,选用近似色彩和字号级数,控制近似面积等都是实现界面统一和协调的常用方法。

3.平衡原则

平衡指在界面中合理地安排各个文字群及视觉现象,使浏览者产生稳定可靠的感觉。对称的文字编排形式是获得平衡最基本的手段,但对称的形式显得平淡乏味,没有生命力和趣味感,通常不宜采用。

4.灵活运用视觉运动原则

在界面的文字编排中,依照安排好的结构形式顺序浏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实现:(1)线的引导:通过左右延伸的水干线、上下延伸的垂直线以及具有动感的斜线或弧线来诱导视线。(2)图形的引导:在不同文字群中穿插图形,可起到突出主体文字信息的作用,并引导视线转向说明性文字,视觉流程清楚自然。

三 案例分析

在前面,笔者对网络课件界面版式的原则进行了总结,本部分笔者依照提出的界面文字编排设计原则来分析一个有关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方面的网络课件。

1.对比原则

从图1到图4中界面的文字使用了大小对比、粗细对比、疏密对比、主从对比及明暗对比等对比原则。

2.统一与协调原则

该网络课件界面中的文字编排遵循了统一与协调原则,如图1至图4标题文字都使用了大一级的字号并且加粗,说明性文字都使用了易于阅读的宋体,而且每个界面的标题性文字和说明性文字都保持了近似的色彩和字号级数,整个网络课件界面的文字编排比较协调。有相同形态特征的造型因素在界面中反复出现,形成了统一的调子,使整个界面具有整体感。

3.平衡原则

图1中教学目标四个字使用了醒目的黑体,可以有效地吸引学习者的视线,从而注意阅读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具体内容使用了宋体,我们前面说过宋体刚柔相济,既典雅庄重,又不失韵味灵气,从视觉角度来说,宋体阅读最省目力,不易造成视觉疲劳,具有很好的易读性和识别性。

界面首页左侧的导航字体使用的是圆体,虽然识别性稍弱,但在视觉上给人明亮清新、轻松愉快的感觉,但其识别性弱,故适宜作标题性文字。整个首页界面被文字分为上下左右四个部分,界面上部仅有有限的几个文字,但它使用了粗体,故而并没有不平衡的感觉。整个界面中粗少细多,在平衡方面处理得很好。

图4中的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文化采用的艺术字在这里能引起学习者的注意,使学习者知道这一章的标题,并能活跃界面的气氛,并且艺术字放在右上角也起到了平衡作用,试想如果这几个字没有用大号艺术字体而是用了普通的宋体,界面是不是就会显得左上角很轻,而右下角又过分拥挤。“作业”这两个字也采用了艺术字体,在于提示学习者有作业的存在,引起他们的注意,同时也为浅灰色的下方布局增添了色彩,使上下布局趋于平衡。

4.灵活运用视觉运动原则

在该界面的文字编排中,遵循视觉运动的法则,使一部分文字首先接触学习者的视线然后诱导视线依照课件设计者安排好的结构形式顺序浏览,如图1中通过左右延伸的水平线诱导学习者的视线,图2和图3中使用不同的文字级数来吸引学习者的视线从而达到诱导学习者实现的目的。图4中通过箭头的方向来诱导学习者的视线等。

四 结束语

本文主要以认知心理学为理论依据,对认知心理学在课件界面中文字编排设计中的应用规律进行了初步探索,旨在使界面的设计更科学、更符合学习者的认知特点,使课件制作人员有章可循,能够制作出高效的网络课件界面。另外,对于课件的评价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核心素养;CPCK;学科教学(语文);硕士生教育

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优化学科教学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重点,“核心素养”的提出无疑给优化学科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方向。“核心素养”作为21世纪人才培养的一种新理念,指的是学生通过不断地学习实践逐步形成的、能够满足自身及社会发展所急需的关键能力与素养。“核心素养”的提出是一种新标准,也是一种高要求,指向核心素养的教育已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共同追求。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各个学科都针对自身实际提出了相应的培养目标及策略。对于语文学科来说,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开展语文教育,既顺应了21世纪国际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又符合我国教育改革的现实要求,因此,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势在必行。但是,在实际践行的过程中存在两个不可忽视的现实问题:一方面,语文素养是学生通过积累大量相关的语文学科知识并进行内化、实践后才得以形成的,非一日之功;另一方面,语文素养涉及知、情、信、意、行各个领域,它的形成离不开语文教师日常的培养、沾溉及浸润。由此,“核心素养”视域下语文教师相应的职业素养及职业能力成为职前教师教育领域的核心问题。

一、“核心素养”视域下加强学科

教学(语文)专业硕士CPCK培养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兴国必先强师”。在读的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硕士是未来中学语文教师的主体,因此,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夯实其职业能力,是职前教师教育领域的重要话题。对此,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种理论及实践模型。其中,美国学者ShulmanL.S.提出的“PCK”理念,成为学科教学知识及能力培养的核心词,它给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硕士的学科教学知识培养以重要的启迪。“PCK”是PedagogicalContentKnowledge(即“学科教学知识”)的简称暨英文缩写。学科教学知识是一名合格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和职业素养。教师在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与学科教学知识打交道,只有把学科教学知识掌握透彻,才能更好地“传道、受业、解惑”。根据《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修订)》的文件精神,本着服务辽西基础教育,夯实学生职业素养及职业能力的培养理念,结合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专业基础以及学生就业等因素,借鉴“PCK”教学模式,本研究提出了促进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硕士CPCK发展的培养策略。CPCK是语文学科教学知识(ChinesePedagogicalContentKnowledge)的缩写和简称,这里首字母“C”代表语文学科,CPCK是PCK理念在语文学科领域的深入实践及发展。由PCK的内涵而来,CPCK主要是由语文学科知识、教学教法知识、教育技术知识以及组织管理学生的知识等构成,其本质是教师通过恰当的教育教学方法及手段,将语文学科知识转化为利于学生理解、接受、掌握的教育形态,最终促成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作为未来的中学语文教师,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的硕士生必须拥有CPCK所包括的上述知识及能力。但是,笔者在一线教学实践中感受到,目前在读的学科语文教育硕士CPCK状况不甚乐观。主要呈现出:跨专业学生多,学生的学科知识基础参差不齐,部分学生重理论学习、轻实践训练以及由此带来的部分学生CPCK能力较弱等问题。基于目前学科教学(语文)专业学生的CPCK现状,结合旨在培养热爱语文教育、热爱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及教育学、心理学等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的中学语文专任教师以及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语文课教师的培养目标,细化CPCK内涵,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及方法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及能力势在必行。

二、“核心素养”视域下学科教学

(语文)专业硕士CPCK培养的具体内容基于目前我国学科教学的整体情况来看,各学科都有各自的育人任务及核心素养。从“大语文”观以及终身发展的理念来看,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含“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大板块,学生若想形成这种素养则须积累大量有关语文学科的知识,并且积淀深厚的道德修养。“核心素养”视域下学科教学(语文)专业学生的语文学科教学知识及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

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是语文教师的从业基础及职业logo。如果学科教学(语文)的研究生不具备坚实的语文学科知识及能力,则无法高效开展语文教学活动,堪比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必须下大力气精心培育。概括说来,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1.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语言不仅是人类沟通的媒介和桥梁,还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可以提高个体与他人交流、与书本交流、与自然交流、与社会交流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的根砥及内核。教师作为知识传播的主要输出者,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建构的领路人。因此,对于学科教学(语文)在读研究生的培养要通过专业引领及教学651渗透,敦促其通过学习专业课、阅读相关专业书籍等方式,自觉探寻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及不同语境中的运用规律,保持对语言和文字的敏感度,形成较丰富的语用经验及能力,在未来的语文教育工作中,既能言传,又能身教,能为学生们的语言建构及应用树立典范。2.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生活中处处存在美,美的方式多种多样,每个个体既可以通过视觉来感受美,也可以通过听觉、嗅觉去感受美、发现美。学习语文的过程应该是教师带领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过程。因此,作为未来的语文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学科语文教育硕士必须养成对美的洞察、鉴赏及创造能力。能够引导学生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发现美,并能通过个性化的阅读与探究性的赏析,有效发展学生的审美、想象及思辨能力。教师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得到提升,在课堂与生活中自然而然会对学生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进一步增强其明辨是非的能力,在学习与生活中有更高、更美的人生追求。3.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文化获得的过程。中国在日新月异地向前发展,如何批判地继承祖国的传统文化,在继承中创新是对炎黄子孙的一种考验。语文教师承担着传承、传播祖国的优秀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使命。作为未来语文教师队伍的一员,学科语文专业硕士要树立正确的文化传承观,提高自身的文化传承及理解能力。通过深入阅读古文典籍,增强对文言文文体特征以及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在阅读中形成文言文文本细读能力,能深刻体悟作家的风格及其创作特点,继承古圣先贤们的求知精神与道德品格,为日后教学及文化传播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对于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的硕士生来说,光有语文学科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具备足够的教育教学知识及能力,能够运用适宜的方法将语文学科知识传授给学生,即必须掌握一定的教学之法和授课之道。具体说来,语文教育教学的知识及能力主要包括:1.“7”个文体的教案设计与教材分析能力“7”个文体包括诗歌、小说、戏剧、散文、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在“大语文”观的背景下,语文教师必须具备对这七种文体的教案设计以及教材分析能力。这是一项非常基础但却极其重要的工作,不管是从文体特点、叙事风格出发,还是从学情背景、社会现实出发,扎扎实实掌握好这“7”个文体,能有效地帮助教师顺利地开展教学活动,确保教学质量。2.“三笔字”书写能力“三笔字”是指钢笔字、粉笔字和毛笔字,写好“三笔字”是职前教师的基本职业技能之一。俗话说“见字如面”,学科语文教育硕士作为未来语文教学的从业者,练就过硬的“三笔字”书写能力既是其传授知识信息的必备技能及素养,也是其以身作则、写好汉字,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需要。“三笔字”的训练要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同时,还要多写多练,做到书写规范美观,笔顺准确无误。3.说课能力和试讲能力“说课”是课前教学演练的重要环节,需要“说课”人在较短时间内用口头语言对某节课的教学重点或某一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依据进行精当阐述。与“说课”有所不同,“试讲”则是采用类似于真实的情境、将准备好的教学设计进行充分的讲解。试讲人要清晰阐述自己所要讲的主要内容及教学方法,还要进行必要的师生互动。从本质上来说,“说课”和“试讲”都是上课前的“实战演练”。职前教师可以通过说课和试讲的练习,不断巩固自己的授课能力,找到适合自己的授课风格,为将来上好完整的一节课打下坚实的基础。4.微课制作能力随着e时代、微时代的来临,以短小精悍为主要特征的微课程的地位日益得到凸显。微课程具有知识点凝练、制作后可以存储传播、易于学生在闲暇时间根据自身需要反复观看、学习等优势。作为教学模式的一大创新,目前已在中小学的教学中逐渐普及。但是看似短小的微课程,其设计与制作却并不简单。要在短短的数分钟之内井然有序地精当呈现教学重点,需要教师具备相当的微课程制作能力:良好的微课应该是井然有序的,要灵活使用多样化的提问促进学生思考;教师在屏幕上所展示的问题要具有针对性,能够激发学生探究和讨论的欲望;微课程的界面要干净、简洁、突出重点问题……所有这些能力都需要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实践中逐步养成、提高。5.语文教学研究能力与“学而不思则罔”相类,语文教学也需要进行积极的思考与研究。语文教学研究既包括对语文教材的研究、对教学法的研究,也包括对学情的研究。语文教材中哪些知识应该详略得当地讲解?为什么选择这些知识而不是那些知识来教?这些知识应该怎么教?上述问题是语文教师必须时刻谨记且需反复思考的。不论是进行阅读教学、写作教学还是口语交际教学,都在考验语文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是否合格,是否达到活学活用的标准。以阅读为例,诗歌、小说、散文、说明文、议论文的文体特点不同,因此教法也绝不相同。必须勤于思考,培养良好的语文教学研究能力。因为良好的教学能力与教学研究能力是相辅相成的。若想使自己的语文课具有趣味性、科学性、系统性,就必须进行深入的教学研究。

(三)人际沟通及组织传播的知识与能力

人际传播是现代社会信息传递及信息交流的一种最基本方式,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种社会行为。师生之间的请教与指导,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恳谈交流等都属于人际传播的范畴。从传播活动的互动及反馈来说,人际传播是一种高质量的信息传播方式,便于传播者根据传播对象的反馈及时调整自己传播的内容及方法,因此,对于身兼知识传授、释疑解惑、家校沟通以及激发引导学生等任务的语文教师来讲,必须具备一定的人际传播知识、技巧与能力。组织传播是由多数人参与的、以组织为单位开展的一种传播活动。作为以知识传授、学生培育为主要任务的课堂,学生与教师之间形成了以信息传播互动为特征的教学组织,其间伴随着围绕特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信息传达、讨论、阐释等,由此即形成了组织传播。良好的组织传播技巧会在班级内部营造一个舒适活跃的环境氛围,使每个组织成员的精神状态及积极性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必将促成教学目标的积极达成与实现,因而职前语文教师必须要养成一定的班级建设以及教学组织传播能力。

(四)思维发展与提升的知识及能力

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研创科技产品,撰写书刊读物,都离不开思维的支持。它像是水果的内核,是支撑整体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就语文学科来说,语文学习需要概括、分析、比较、综合等能力,这些能力都属于思维能力的范畴,思维能力是整个智慧的核心。面对求知欲极强且具有不同个性的主体,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必须具备良好的思维发展及提升的知识与能力。教师要积极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使思维变得灵活,同时,要善于创设不同的学习情境,发展学生思维,让学生学会科学思考。“教学有法,绝无定法。”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是学习新知识的最佳动力,因此,作为未来的语文教师要努力练就抓住每一次吸引学生眼球机会的能力,灵活有效地达成对学生思维领域的积极扩展。

三、“核心素养”视域下促进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硕士CPCK发展的培养策略

(一)以CPCK培养为抓手,细化人才培养目标,科学设置课程体系

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人、塑造人,必须遵循一定的目标展开,人才培养目标即是对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在知、情、意、行等各个方面所要达到的规格及要求的设定。培养目标是确定培养策略及评价方式的前提。有了明确的培养目标,才能制定相应的课程体系、培养策略及评价方式,以便达到理想化的人才标准。就目前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的培养目标而言,大多数学校旨在培养热爱语文教育,热爱学生,掌握扎实的语文学科专业知识以及教育学、心理学等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以及研究能力的中学语文专任教师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语文课教师。“大语文时代”,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当下乃至未来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硕士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以CPCK为抓手,以学生未来从业需求为导向,将宏观的人才培养目标细化。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的大部分学生将来都会从事与语文教学相关的职业,语文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完全可以影响甚至决定一个人是否能教语文、是否会教语文、是否能教好语文。因此,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的培养目标要在“立德树人”的总方向下,依据上面我们分析的CPCK内涵来凝练目标,进而依据凝练的培养目标构建理论性与实践性有机融合的课程体系。一方面,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开设“语文课程标准研究”“语文教学设计研究”等理论课,为学生打牢理论基础;另一方面,还必须合理有序地为学生安排实践课程及实践教学环节。开设诸如“三笔字书写”“语文教学基本技能训练”“微课制作”等实训课及专业选修课,使学生收获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得到及时的实践技能指导,将理论素养沉淀为相应的教学能力,以此充分凸显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硕士生的人才培养特色。学科教学(语文)的专业硕士只有两年的学习时间,时间紧,任务重。因此,在人才培养目标以及理论、实践课程设置方面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要对实践要素进行科学的规划、系统的设计,通过完善的理论及实践课程设置,使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真正有机融合,落到实处,达到学生理论及实践能力培养的“链”式融通。

(二)实行“理论+实践”的二元叠加培养模式,夯实学生的理论及实践技能

如上文所述,核心素养视域下,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的学生不仅需要语文学科的知识及能力,还需要教书育人的能力、人际沟通及组织传播的知识与能力、思维发展与提升的知识及能力。所有这些知识及能力的培养绝非单纯的理论传授可以完成,必须实行“理论+实践”的二元叠加培养模式。语文学科的知识理论,教育学的知识理论,所揭示的都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对教学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很难想象一个没有基础学科知识和教法知识的老师能够把语文课讲好,因此,必须进行必要的理论学习。但是光有理论不足以形成能力,还必须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系统且科学的教学实践训练,夯实学生的“实战”能力。诸如教案设计与教材分析能力、“三笔字”书写能力、说课能力、试讲能力、微课制作能力、教材研究能力等,都是语文教师所要具备的,单纯靠理论讲授是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的,必须辅之以实践训练。以说课能力和试讲能力培养为例,理论学习之外,学生们还必须进行反复的练习和打磨。对此,可充分利用学校的微格教室、智慧教室进行训练,老师给予点评指导。通过反复实践,积累经验,得到经验性、规律性的收获,进而逐渐形成能力。对于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训练,可以采用校内学习与校外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通过定期到中小学见习,观摩学习一线教师的授课,亲身参加教研活动等方式积累相应的实践经验;可以到实践基地实习,开展教育调查,及时发现实际教学中的问题,提升教学研究能力;也可以采用职业技能训练周的方式,结合“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微格教学训练”等课程,亲身实践说课、试讲等教学环节,提升相应能力;还可以以“教案设计大赛”“微课程制作大赛”“三笔字”书写技能大赛等各种教学能力大赛为载体,进行实践技能的检验展示。总之,要广开渠道,为学生搭建CPCK实训平台,敦促其职业能力的自觉养成及不断提升。

(三)以OBE理念为指导,建立学生就业跟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