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社会责任的内涵范文

时间:2023-12-28 17:39: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的社会责任的内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企业的社会责任的内涵

篇1

关键词:企业 社会责任 全球契约 法律

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集合,[1]包含许多法律层面的的社会责任。长期以来,企业逐渐形成并完善了传统意义上的社会责任。世界经济全球化之后,企业在遵循传统的谋求利润的基础上,逐步发展成要为社会改革负责的企业,这种理念迅速成为许多企业新的特征、新的追求。“全球契约”的提出,为企业成为对社会“负责任、受尊重”的企业并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际事务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条件,同时,也为企业扩大国际知名度、建立跨国新型伙伴关系、寻找商业机会创造一个难得的机遇。

企业的社会责任,不仅是道义上的责任,而且是一种可以具体追求的法律责任,它包括丰富的法律内涵,除了公司传统意义上的社会责任,还包括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型的法律责任,二者之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是塑造现代企业创新发展服务社会的灵魂。

1.企业传统意义上的社会责任及其法律框架

2005年修订的公司法第五条第一款规定,“公司从事经营活动,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诚实守信,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承担社会责任。”企业或者公司作为一种自主经营、独立核算、依法设立的一种经济组织,其成立、运营、注销均受法律、法规制约或保护。以石油石化企业为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规范公司的组织和行为[2];《物权法》、《矿产资源法》、《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法》保障油气资源安全持续发展。享有一定的权利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因此,企业传统意义上的社会责任也是由许多法律法规构成的框架支撑的。

公司传统意义上的社会责任基本概括为:为消费者提供满足需求的优质产品及其服务;谋取利润最大化并分配给股东;造福员工,并努力保持员工队伍和谐稳定;支付税赋,谋求公司长远发展发展。以上四个方面,其中每一个方面都是由许多法律来规范公司社会责任的,公司履行社会责任,必须在法律的范畴内决策、经营、管理、维权。

1.1企业为消费者提供满足需求的优质产品及其服务所涉及的法律

企业要为社会提供一定数量的优质产品及服务才能生存,这里有三个关键点:产品质量、服务水准、产品规模,与之相对应的法律是《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产品质量是公众关注的焦点,也是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基点。

2008年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三聚氰胺”案件给全社会带来莫大的震惊,几乎葬送整个奶制品企业。究其原因,不仅仅违反《产品质量法》,还违反了《食品安全法》,该法第三条规定,“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对社会和公众负责,保证食品安全,接受社会监督,承担社会责任。”同时还触犯了《刑法》。该公司因此破产,相关责任人受到法律的惩处,制售“三聚氰胺”的犯罪人员张某、耿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被判处死刑,。教训是极其惨痛的,该案所造成的危害短时间是难以挽回的。

1.2公司谋取利润最大化并分配给股东的法律框架

我国为了规范上市公司运作制定许多法律,这其中有《公司法》、《证券法》、《会计法》、《刑法》、《证券投资基金法》等等;同时还出台了一系列行政法规,如:《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证券公司监管条例》、《证券公司风险处置条例》、《关于股份有限公司境外募集股份及上市的特别规定》、《关于股份有限公司境内上市外资股的规定》 、等等,在这里不一一罗列。

上市公司本身具有很强的社会性,谋求利益最大化是其发展的原动力,利润回报每一个股东是不二选择。为践行这一社会责任,公司科学决策、有效利用人力资源,优化资源利用以及资本配置,严格按照国际上市公司的标准,认真作好本公司的信息披露工作。规范关联交易,改善投资者关系服务质量,也提高了企业的形象。

1.3企业造福员工,并努力保持员工队伍和谐稳定的法律依据

企业和员工是一种雇佣契约关系,企业为员工提供发展的平台,员工是企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也是企业发展的支撑力量。保障企业职工的生命、健康和确保职工的工作与收入待遇,这不仅关系到公司的持续健康发展,而且也关系到社会的发展与稳定。《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险法》、《职业病防治法》、《职业教育法》等四部法律构成企业和员工的关系的法律依据。

为了应对国际上对企业社会责任标准的要求,也是为了使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落到实处,企业要多与员工沟通,多为员工着想,构建和谐融洽的劳资关系,形成共赢发展的模式。首先,必须承担起保护职工生命、健康和确保护工待遇的责任;其次,企业要遵纪守法,爱护企业的员工,搞好劳动保护,不断提高工人工资水平和保证按时发放;第三,保障企业员受工教育培训的责任,以及员工人身损害赔偿责任;第四,培养公司员工的社会责任意识,使公司的每个员工在实际的日常行为中处处履行社会责任。如此,企业竞争力必将大幅度提升,其社会责任管理能力必然相应提高,公司的综合竞争力与之成正比,可以预见,在不久的未来,我国将完全有能力打造成功引领国际市场的发展企业。

1.4企业支付税赋,谋求公司长远发展的法律保障

税收收入是国家财政收入的最主要来源,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律规定,通过税收工具强制地、无偿地征参与国民收入和社会产品的分配和再分配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调节社会经济监管管理社会经济活动。

《税收征收管理法》第一条规定:“为了加强税收征收管理,规范税收征收和缴纳行为,保障国家税收收入,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

依法诚信纳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依法诚信纳税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的最根本的要素,一个企业只有依法纳税才能成为“负责任、受尊重”企业,才能更好地规划未来,法律才能为其提供相应的保障。

2.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涉及的新型的法律责任

简言之,企业社会责任已非纯然的道德宣示,而是建立在一定法律支撑之上的正式制度。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进步,随着“全球契约”的提出和推广,企业不仅要对上述的传统的社会责任负责,而且还要尊重国际公认的商业道德、人权、劳工标准和环境方面的国际准则,对安全环保、科学发展、发腐败负责,积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建立一个推动可持续发展和社会效益共同提高的全球机制,从而给全球市场以人道的楷模。[3]

2.1企业的安全环保责任

对于国内一些大型的国际能源企业,要履行其社会责任就必须对员工的健康负责,对省会的稳定和谐负责,对环境的清洁绿色负责,确保提供的产品与服务都凝聚着安全、环保、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要素。反之,将造成人道主义、环境等方面的灾难。如:

2005年11月13日,位于吉林省吉林市的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一车间发生连续爆炸,造成松花江水质污染。入江口水样苯、苯胺、硝基苯、二甲苯等主要污染物指标均超过国家规定标准,随着污染物逐渐向松花江下游移动,这次污染事件的严重后果开始显现。特别是黑龙江省省会、北方名城哈尔滨市,饮用水多年以来直接取自松花江,为避免污染的江水被市民饮用、造成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市政府决定自2005年11月23日起在全市停止供应自来水,这在该市的历史上从未发生过。此后,由于天气寒冷,污染物未能在江面冰冻前流入大海,造成极其严重的生态灾难,也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近几年来,国际、国内海洋石油勘探屡次发生生态灾难,其破坏性短时间内都难以恢复。

HSE管理体系推广和改进,《安全生产法》、《环境保护法》、《消防法》等法律约束,共同构成企业安全环保责任的内涵,一个负责任的企业必须在这些法律法规的规范下发展,才能成为形象良好的受尊重的企业。

2.2科学发展责任

企业科学发展不仅利在当代,而且造福子孙。资源是有限的、不可再生的,这就更加凸显科学发展的意义。企业科学发展,必须做到低能耗、低污染,还要清洁生产、低碳或无碳能源开发、提高能源利用率以保障持续发展。

为了提高企业科学发展,我国先后出台了《循环经济促进法》、《节约能源法》、《科学技术进步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等法律,起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引导和保护作用:

①保障能源安全,维护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稳定;

②保护和促进努力自主创新,提高企业科学发展,提高综合竞争力;

③践行低碳发展,优化能源结构,加强能源开发和利用,推进节能减排,鼓励无害环境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④拓展海外市场,为实现创新性国家的战略目标服务。

2.3反腐败责任

企业界应努力反对一切形式的腐败,包括敲诈、勒索和贿赂。这成为现代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一项重要的内容,是企业发展法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企业外在形象的好坏与此密切相连。2011年,某集团公司下属分公司领导天价茅台酒事件导致全社会舆论哗然,造成很坏的影响。所以,企业必须遵纪守法。只有廉洁的企业才能成为“受尊敬”的企业。

3.企业传统社会责任与新型社会责任的关系

企业传统意义上的社会责任是长期发展形成并不断完善的,是企业实现自身竞争力的前提,新型社会责任是企业新的更高的追求,是企业社会责任的升华。前者是基础,后者是提高,二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不断进步。我国的企业既要认真实现传统的企业社会责任,又要追求和创造企业新型的社会责任,才能发展成为有绝对竞争力的企业,

4.结 论

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对社会上其他利益相关者应该承担的经济、法律、伦理以及其他相关的责任。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是企业必须承担的最基本的社会责任,经济责任是企业的目标,法律责任是企业必须承担的社会义务;伦理责任是除经济、法律责任之外的受社会伦理道德约束的社会责任。这些责任概括的讲就是企业传统的社会责任以及新型的社会责任。

企业践行社会责任就必须在经营活动中对社会承担相应的法律职责和应尽的道德义务,不得虐待员工、破坏环境、贪污、欺诈、牟取暴利,同时接受政府和公众监督。

参考文献:

[1]睢国余 蓝 一 .企业目标与国有企业改革.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

篇2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财务绩效;利益相关者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7)02-29 -03

一、企业社会责任研究进展

(一)企业社会责任内涵的研究

现代企I社会责任最早开始于西方国家,由于在机械化生产的条件下,劳资冲突愈来愈剧烈,企业在工人和政府部门的双重压力下开始重视企业的社会责任,但是早期的学者们对于企业是否应当履行社会责任存在争议。

部分经济学家认为企业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他们要么将企业社会责任当成实现利润最大化的一个途径,要么不赞同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哈佛大学教授Levitt(1958)坚持认为社会问题应该由当局政府解决,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一种越权行为,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不利于企业的成长,甚至对企业是有危害的;Friedman(1970)赞同企业应当以经济绩效为目的,而非社会绩效。他认为企业负有的且唯一的责任就是充分利用其所能控制的资源,尽可能地为股东谋取利润。

部分专家学者则赞同企业承担社会责任。Sheldon在1924年最早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这个概念,他认为企业不仅仅是一个盈利组织,应该把道德因素包含在企业社会责任之中;Bowen(1953)在《企业家的社会责任》一书中强调企业社会责任是商人以相关政策为准则,以服务社会为目标采取的具体行动;Steniner(1971)指出企业规模的扩大会使企业获取更多的利润,因此规模越大的企业应该对社会做更大的贡献。这些学者都超越了以往以经济绩效为企业目的的观点,强调企业应当回报社会,承担社会责任应当成为企业的一种自愿行为。

学者们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进行了深入研究。Carroll(1971)整合了经济和社会两个侧面,将企业社会责任分为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与自觉责任4种,在1991年将自觉责任正式确定为慈善责任;Elkinton(1997)提出企业社会责任可以分为经济底线、社会底线和环境底线;殷格非和崔怡(2005)认为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实施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建立完善的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其二是研究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社会责任;沈洪涛(2005)认为我国的企业社会责任应该是在特定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不仅实现自身的经济绩效,而且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二)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研究

利益相关者理论指出公司在治理中应该对不同利益相关者履行社会责任。利益相关者理论丰富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促进了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Berle(1962)提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能够让利益相关者对企业产生信任,这对企业是有好处的;Ansoff(1965)在其所写的书中提出企业要实现其目标,应该平衡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与冲突;陈宏辉,贾生华(2002)认为只有充分考虑并满足其利益相关者的需求,才能实现企业的目标;World Business Council(2005)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做出的承诺,要和员工、员工家庭、当地社区和全社会一道,促进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并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易开刚(2009)巧妙地运用博弈论构建企业社会责任系统化的理论模型,最终得出实现企业社会责任是各个利益相关者共同博弈的结果。

二、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的关系研究

将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分为企业社会责任对财务绩效起积极作用、企业社会责任对财务绩效起负面作用、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无直接关系和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相互促进四个方面,并对相关文献进行总结。

(一)企业社会责任对财务绩效起积极作用

大部分学者赞同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可以促进财务绩效。Moskowitz(1972),Preston & 0`Bannon(1997),分别以大公司的数据为样本,验证得出企业社会责任对财务绩效是正相关;Simpson & Ko-hers(2002),Ahmed(2012)等通对金融企业进行研究,认为社会责任绩效能够促进企业财务绩效;Oeyono,Samy & Bampton (2011)通过对印尼公司的研究,发现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是有益的;唐芹和郑少锋(2013)通过对金融业分析得出企业对员工、股东、社区和政府履行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是正相关;Mishra & Suar(2013)发现环境责任是重要的,企业如果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关注和保护环境,对于提高财务绩效是有帮助的。

(二)企业社会责任对财务绩效起负面作用

一些学者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不利于财务绩效的。Ingram & Frazler(1980)通过对40家企业有关环境方面的年度报告进行研究,得出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是负相关;温素彬和方苑(2008)通过对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构建CSR利益相关者满意机制,发现企业社会责任会降低企业的财务绩效;高敏(2013)认为企业应当对利益相关者履行社会责任,通过对食品行业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企业对员工、顾客和政府的社会责任不利于财务绩效;Amran(2014)对尼日利亚股票上市的68家公司的年度报告中提取企业社会责任和财务数据进行分析,也得出相同的结论。

(三)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无直接关系

由于影响企业社会责任的因素很多,企业面对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也会采取不一样的行为,一些学者通过多因素综合考虑,提出企业社会责任和财务绩效是互不影响的。Ullman(1985)认为由于两者关系中存在很多中介影响因素,因此很难找到一种合适的理论对两者的关系进行解释,所以他认为两者之间是没有影响的; Van der Laan(2008)指出因为利益相关者本身存在异质性,而且他们的感知反应不同,因此企业社会责任行为与企业财务绩效关系是不明显的;Ilhan-Nas,Koparan & Okan(2014)通过分析63家上市公司在土耳其境内的子公司发现企业社会责任和财务绩效是不相关的。

(四)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相互促进

由于大部分学者只是单方面地研究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之间的单向关系,为了更好地探索两者之间存在的关系,一些学者通过实证分析,选取特定行业的数据对企业社会责任和财务绩效的双向关系进行研究。

施佳(2008)选择了制药、化工品等几个板块在上海、深圳交易所挂牌交易的多家上市公司2006的年报数据进行分析,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是双赢的,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会提高商誉和形象,从而促进财务绩效的提高,同时好的财务绩效也会使企业更多地负担起社会责任;李连华和陈钰(2012)通过对杭州市化工企业社会责任表现和财务绩效进行分析表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和其财务绩效之间是互为因果;朱兰兰(2015)通过选取沪深两市2012-2013年农业和食品业(包括农副食品加工业和食品制造业)的A股上市公司作为样本进行分析,认为我国农业和食品业企业积极履行当期CSR对于提升当期企业绩效有一定的帮助,同时,根据实证检验结果可知,企业同样必须注重CFP的提升,这对企业履行CSR也有帮助。

三、结论与研究建议

对企业社会责任内涵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越来越多的企业愿意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并且将企业社会责任纳入到企业的战略规划当中。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仍然在不断丰富中,可能还受到文化差别、地域差异等因素的影响(David,2002;李双龙,2005)。因此,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学者们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

当前,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是学者和业界关注的热点。部分研究表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能够促进财务绩效的提高,但也有不少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得出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无直接影响,甚至对财务绩效具有负面影响。近年来的研究则进一步发现,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的关系不一定是线性的,可能呈现一种U型关系(Barnett & Salomm,2002)。研究还发现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之间可能会出现动态影响,企业很好地履行社会责任可以提高财务绩效,同时财务绩效的提高也促进了企业更加热衷于承社会责任。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回顾与总结,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1. 通过时间序列的角度去研究两者之间的动态关系。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之间的相互影响并非是静止的,需要考虑时间上的延展性。由于行为与绩效的关系受到时间的影响,因此,我们不仅要研究当期的关系,更要通过多期数据去发现这种连续的滞后的关系。

2. 通过对不同行业之间或者不同性质的企业的对比来分析企业社会责任和财务绩效的关系。由于行业和企业性质的不同,企业的运营模式和盈利效果也不同,因此,如果能够从横向去对比企业社会责任在不同行业或不同性质企业之间的财务绩效影响,这对政府部门规范和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3. 通过考虑文化情境,研究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的关系。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不同国家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会影响企业文化和战略制定,从而影响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因此,今后的研究可以考虑文化因素的调节作用,通过跨国的研究更能够发现企业社会责任在全球的差异和共同点,这对企业进行全球化发展也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Ansoff L. Corporate Strategy[M].New York :MeGraw Hill,1965.

[2]Azlan Amran & Mehran Nejati.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Perception Among Developing Country SMEs: An Exploratory Study[M].2014.

[3]Barnett, M.L. & Salomon, R.M.. Throwing a curve at socially responsible investing research: a new pitch at an old anization and Environment,2002,16:381-389.

[4]Basu, K. & Palazzo, G..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 Process Modelof Sense making.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8,33(1):122-136.

[5]Bowen, H.R.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the Business [M].New York:Harper,1953.

[6]Carroll. A. Three-Dimensional Conceptual Model of Corporate Performance.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79,(4):497-505.

[7]Francisca van Dijken.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market regulation and the evidence.Managerial Law,2007,49(4):141-184.

[8]Frederick. Gluck global Competition in the 1980s.Journal of Business Strategy,1983,3(4): 22-27.

[9]Friedman.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Business is to increase its Profits.The New York Times Magazine,1970(13):4.

[10]James J- Brummer. Corporate Responsibility and Legitimacy[M].Greenwood Press,1991.

[11]Juanita Oeyono & Martin Samy, Roberta Bampton. An examination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 A study of the top 50 Indonesian listed corporations.Journal of Global Responsibility,2011,2(1):100-112.

[12]Moskowitz,M.R. Choosing Socially Responsible Stocks.Business & Society Review,1972:71-76.

[13]Preston LE,O`Bannon D P. The Corporate Social Financial Performance Relationship,A Typology and Analysis.Business and Society,1997,36(12):419-429.

[14]Sarwar Uddin Ahmed, Md.Zahidul Islam & Ikramul Hasan.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 Linkage Evidence from the Banking Sector of Bangladesh.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Management,2012.

[15]R.Bauer, K. Koedijk, R. Otten. International evidence on ethical mutual fund performance and investment style.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2005,(29):1751-1767.

[16]Sheldon O. The Philosophy of Management [M]. Minnesota:west,1924.

[17]Simpson,W.G.& Kohers,T. The Link Between Corporate Social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 Steiner. Business, Government and society[M].New York: Random House, 1980:99.

[18]Supriti Mishra & Damodar Suar. Salience and corporate responsibility towards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 of Indian manufacturing firms.Journal of Global Responsibility, 2013,4(1):44-61.

[19]Lois Mahoney& Robin W. Roberts.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financial performance and institutional ownership in Canadian firms.Accounting Forum,2007,31(3):233-253.

[20]Tülay Ilhan-Nas, Emrah Koparan & Tarhan Okan . The effects of the CSR isomorphism on both CSP and CFP.Journal of Asia Business Studies,2015,9(3):251-272.

[21]Ullmann A. A Data in Search of a Theory:A Critical Examin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Social Disclosur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of US Firms.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5,10(3);540-557.

[22]高敏.企I社会责任对公司绩效影响的研究[D].辽宁:辽宁大学,2013.

[23]李正.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研―来自沪市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J].中国工业经济2006,(02):77-83.

[24]李双龙.试析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因素[J].经济体制改革,2005,(04).

[25]沈洪涛.公司社会责任与公司财务业绩关系研究―基于相关利益者理论的分析[D].厦门:厦门大学管理学院,2005.

[26]施 佳.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的相关性实证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8.

[27]唐雪梅.企业社会责任发展与实践[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5.

[28]温素彬,方苑.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8,(10):150-160.

[29]殷格非,崔怡.摆脱困惑与诱惑间的徘徊―寻求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实施路径[J].WTO经济导刊,2005,(09).

[30]朱兰兰.农业和食品业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D].武汉:武汉轻工大学,2015.

[31]唐 芹,郑少锋.商业银行社会责任对财务绩效影响研究[J].会计之友,2013:25-28.

篇3

中央电视台广告部有一个号称为“央视最牛广告词”的王牌主题广告词,叫“相信品牌的力量”,每年的广告标王正是在这个感召下产生。央视说,创意的目的,是“希望鼓励更多的企业打造自己的品牌,强化品牌意识,在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中,以品牌赢市场,在激烈的竞争中抢得先机”。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品牌”成为中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如今进入了21世纪的第=个十年,“品牌”开始越来越多注入“责任”的要素。越来越多的企业,希望赢得的,不再是单纯的品牌知名度,而是具有美誉度的负责任的企业的形象。我们跟踪了大量企业的行动,发现了这样一种现象:企业社会责任正在重塑品牌市场,全球企业都将面临企业战略管理的大提升。而由此在企业中以社会责任为内涵的品牌行动也正成为继消费者运动、劳工运动、环保运动和反腐败运动之后,具有广泛而持久影响的全球性社会运动,并呈现出波及范围全球化、促进力量多元化、审验评估标准化等崭新特点。

为了更好地定义、理解以及探讨这种现象,我们给了它一个称呼“责任品牌”。我们认为,所谓责任品牌战略,就是企业在品牌塑造过程中,在解决相应社会与环境问题的同时,运用自身专业优势,融入公司及核心产品价值,与公众紧密联系、具有战略眼光的企业公民行为。责任品牌战略能够大大地提升和充实企业的品牌形象和内涵,既是最优化公益行为,也是实现差异化竞争优势的有效手段,能够提高公众认可度,进而将这种品牌效应转化为竞争力。在本期杂志中,您可以看到我们对于“责任品牌”的理解,阐述以及我们搜集到的实例。

“责任品牌”给企业带来了什么?欧莱雅(中国)总裁盖保罗说:“当企业已经发展到相当的规模,社会的竞争实质是品牌的竞争,品牌的经营是最高层次的经营。毫无疑问,消费者更认可具有社会责任内涵的品牌。”这和百威英博亚太区副总裁王仁荣的看法不谋而合:“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带来的第一个变化就是企业品牌认知度和归属感的增强。”英特尔中国首席责任官杨钟仁则认为,“责任品牌”的关键在于,一个是你有没有做,一个是你怎么样来定位它:“我们通过自身的责任行动告诉大家,英特尔是个负责任的公司,使大家对英特尔的品牌内涵有所认同。很多商业模式的创新、商业的成功,都跟社会责任息息相关”。

以品牌内涵的改变为表征,过去的十年,企业社会责任(CSR)正在从CSR1.0升级到CSR2.0,在企业社会责任理念、行为方式、管理工具和社会评估等方面都发生了全面的改变和提升;面对下一个十年、二十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们需要畅想,我们更需要共同努力,以坚定的信念,坚实的步伐、勤勉与智慧勾画出中国CSR发展的路线图,创造有更多奇迹诞生的明天。

篇4

“公司社会责任”一词起源于美,是20世纪以来发达资本主义家学界特别是法学界和经济学界讨论较多、争议较大的问题。早在1924年,谢尔顿就把公司的社会责任与经营者满足产业内外各种人类需要的责任联系起来,认为公司社会责任含有道德因素在内。如今,对于公司社会责任的研究,各种学说众说纷纭,尚未达成共识。美通常将公司社会责任定义为:公司社会责任是指公司董事作为公司各类利害关系人的信托受托人,而积极实施利他主义的行为,以履行公司在社会中的应有角色。在我,学界对公司社会责任内涵的研究也尚未形成定论。有学者认为“所谓公司社会责任,是指公司不能仅仅以最大限度地为股东们营利或赚钱作为自己的唯一存在目的,而应当最大限度地增进股东利益之外的其他所有社会利益。”也有学者认为:“公司的社会责任是指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司除为股东追求利润外也应考虑相关利益人,即影响和受影响于公司行为的各方利益”。同时,还有学者认为“公司社会责任指公司经营的某一事项符合社会多数人之希望,为满足与实现该期望而放弃经营该事项的营利之意图。”

从上述学者们关于公司社会责任的内涵界定来看,目前要对公司社会责任形成定论尚有难度,需要学界对此做进一步研究。回顾公司社会责任理论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公司社会责任的内涵是在不断充实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公司社会责任的内涵也不尽相同。因此,对公司社会责任内涵的界定是一项相当困难而且是永无止境的研究。就目前学界的研究成果而言,笔者认为,继续广泛研究公司社会责任的内涵固然很有必要,但是也必须看到公司社会责任内涵的不确定性以及学界对其界定的巨大分歧,且在短时期很难达成共识的现实。因此,与其在内涵上争论不休,不如换一种研究视角,避开争议,转向学界目前对公司社会责任已经达成共识的研究领域。如果能够促使公司逐一履行这些社会责任,那么本身也是对社会责任理论的一种贡献。纵观理论与实务界,就笔者看来,目前学界认为公司社会责任的内涵除包括股东、债权人以及消费者的责任外,还在以下内容上达成了共识:(1)对雇员的责任。所谓对雇员的责任,是指既包括在劳动法意义上保证雇员实现其就业和择业权、劳动报酬索取权、休息权、劳动安全卫生保障权、社会保障取得权等法律义务,也包括公司按照高于法律规定的标准对雇员承担的道德责任。(2)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所谓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是指公司在谋求股东利益最大化之外所应承担的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责任。(3)对资源开发利用的社会责任。所谓对资源开发利用的社会责任,是指公司在生产经营之外所应承担的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保障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责任。(4)对其他社会公益事业的责任。所谓对其他社会公益事业的责任,是指公司在救助灾害、救济贫困、扶助残疾人等困难的社会群体和个人等问题上,所应当承担的对社会公益活动的责任。

然而,理论界对这些内涵形成的共识并不代表着在实践中公司就会主动履行这些社会责任。因此,在学界对这些社会责任的内涵达成共识后,如何促进公司履行这些社会责任便成为众多法律人乃至整个社会所面临的又一重要课题。

二、公司履行社会责任需要法律发挥作用

一般认为,公司社会责任包含法律意义上的社会责任(法律责任)和道德意义上的社会责任(道德责任),法律责任是法定化的且以家强制力保障其履行的责任,它是对公司的“硬约束”;道德责任是未法定化的、由公司自愿履行并且以家强制力以外的其他手段作为其履行保障的一种责任,它是对公司的“软约束”。落实法律意义上的公司社会责任主要靠法律责任追究机制,落实道德意义上的公司社会责任主要靠奖励、良心、舆论与市场。因而对于这两种性质不同的社会责任,公司履行的态度也是不一样的。一般而言,公司出于对法律惩罚的畏惧,会选择主动地履行社会责任,即使是没有主动履行的,也会由家强制保障其落实;而对于道德意义上的公司社会责任,很多公司都会怠于履行。因为履行一定的社会责任就意味着要加重公司的负担,而“资本的最本质的属性就是增值,以资本信用原则为灵魂的‘资本企业’——公司制企业”必然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因此,这种社会责任往往落不到实处。所以,对公司的社会责任应当区分对待。

在这些学界已经达成共识的公司的社会责任中,我《公司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等法律关于公司对股东、债权人以及消费者的责任已有明确规定,只要保证这些法律的顺利实施,便能够使企业履行这些社会责任;而公司对环境保护、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对员工以及对社会公益事业的责任,法律并未做出明确的规定,或者即使有零星的规定,也尚不完备亦或缺乏可操作性。对于这类公司的社会责任,法律未作规定或不宜采用强制性规范加以规定的,应当发挥法律的指导作用,激励公司履行社会责任。而在众多部门法中,对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激励效果最为明显的首推税法。因为税法不仅具有法律的基本属性,能够以家的强制力保证实施,而且具有与公司的经济利益密切相关的属性,能够通过经济方面的诱导,使公司主动地履行社会责任。遗憾的是税法的这种激励作用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目前我现行税法在激励公司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处于一种无效或者低效的状态,在立法制度的安排上存在严重缺位,很难起到激励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作用。

三、我公司社会责任的税法缺位

(一)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缺位

近年来,我正在寻求一条新型的工业化道路,为此笔者认为,公司履行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社会责任显得尤为重要。但目前我税法对于激励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履行社会责任的规定存在着严重缺位,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缺乏单独的环境税税种,排污征税无法可依。在我现行的法律体系中,并没有开设单独的环境税税种,对企业排污收取的是排污费。与环境税相比,排污收费制度存在以下缺点:

一方面,排污收费制度实际上没有起到导向作用。环境收费制度设立的初衷是希望实现“末端控制”,通过利益机制引导排污者加强对自身排污行为的约束,尽可能采取措施治理污染,减少污染物排放。然而,排污收费制度实施的环节是在污染产生之后,是一种典型的事后监督,缺乏对原材料的选择使用、产品的生产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管,企业关注的仅仅是污染物排放了多少,要交多少钱,而对这些污染物是怎样产生的以及对如何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则关心甚少甚至漠不关心。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因为排污而需要交纳的费用与其获取的利润相比十分悬殊,因此,在治理污染与缴纳排污费的两难选择中,企业往往选择后者。有的企业甚至抱着“缴费排污”的错误思想,认为自己既然已经缴费,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排污,而忽略了保护环境是自己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由此可见,排污收费制度的实效背离了设计初衷,并没有起到实际的导向性作用。

另一方面,排污费的征收制度在设计上缺少必要的刚性,行政部门的主观随意性较大。现行的排污收费制度是建立在政府行政主导的基础之上的,执行的依据仅仅是务院的行政法规而非法律规定。由于我在行政权力的监管上还存在较大问题,使得排污费在征收上缺乏必要的刚性。此外,由于排污费的征收和管理权限往往是按照行政区域被划分到基层环保部门,排污费的使用又存在严重的监管漏洞。地方环保部门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将排污费用来维持经常性开支,甚至用于本单位职工福利,成为可供部门支配的“自留地”。这就使得排污收费制度成为滋生政府部门“寻租”的温床。

如果开设环境税,上述这些弊端就可以得到克服。一方面,公司在排污时会权衡其利益得失,会在排污与引进排污净化设备之间做一个明智选择。因为税务机关在对公司征收环境税时会要求查阅公司的相关凭证,因此公司必须准确记录自己的排污情况,否则便会遭致税务机关的重罚。这样不但会有效地控制偷排现象的发生,还有利于公司引进排污处理设备,从而在客观上激励公司履行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环境税的税收收入全部通过税务机关及时人缴库,避免了地方“自留地”情况的发生,而且还可以通过家运用这些收入补贴公司更新污染处理设备的方式,鼓励公司积极履行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

2、企业所得税对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激励作用有限。我《企业所得税法》第三十四条规定,企业购置用于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的投资额,可以按一定比例实行税额抵免。《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一百条规定,企业所得税法第三十四条所称的税额抵免,是指企业购置并实际使用《环境保护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节能节水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和《安全生产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规定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的,该专用设备投资额的10%可以从企业当年的应纳税额中抵免;当年不足抵免的,可以在以后5个纳税年度结转抵免。这一规定可以说是新《企业所得税法》的一个进步,但是该规定对于激励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作用也有值得进一步完善的地方。首先,这种税收优惠的手段过于单一,激励作用不明显。在我,税收优惠有三种形式,即税基优惠、税率优惠和税额优惠。如果这三种税收优惠的手段运用得当,税收优惠政策将会发挥很大的作用。目前在企业所得税中,对于企业购置用于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的税收优惠属于税基的优惠,手段比较单一;而且这种优惠是直接税收优惠,发挥的作用有限。其次,从优惠的对象上看,针对性不明确,激励作用不大。这种所得税税收优惠的对象主要是针对整个企业而非针对具体的环保研究开发项目的优惠。因为在计算企业所得税时,不是将该项单独列出来进行税额的抵扣,而是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抵扣,这种抵扣针对的就是整个企业,而不是单独的项目,因而这种税收优惠的激励作用也相应地被弱化了。综上,实行这种税收政策对公司的激励作用不大,因此公司便不会过于关注这方面的投资,客观上也就不会主动地承担社会责任。

(二)在资源利用方面的缺位

我现行的资源税实际上是一种资源占用税,主要是为了调节各个企业间由于资源本身的优劣条件和地理位置差异而形成的级差收入,而不是以引导企业自觉承担保护资源的责任和高效利用自然资源为目的的。目前我税制的“绿化”程度还不够,尚未形成贯穿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的“绿色”税收体系,难以起到系统地保护资源和环境的作用。具体来说至少存在以下缺失:

1、征税范围过窄。我目前的资源税是以各种自然资源为课税对象,为了调节资源的级差收入并体现有资源有偿使用而征收的一种税。我现行的资源税只对原油、天然气、煤炭、其他非金属矿原矿、黑色金属矿原矿、有色金属矿原矿和盐征收,而未对其他我目前仍旧很缺乏的资源,如水资源、森林资源等征收资源税。这样就使得我一些本来就很匮乏的资源根本得不到保护,甚至造成很大的浪费。因此,征税范围的设计不利于公司承担在资源利用方面的社会责任。

2、计税依据不合理。现行矿产资源税计税依据的设计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客观上不利于公司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我现行资源税的计税依据是企业的自用量或者销售量,在这种税收制度下,开采资源的公司关注的是其自用量或者销售量,而不是开采量。因此,当遇到贫矿与富矿的选择时,只开采富矿;当遇到伴生矿时,开采矿藏的公司只关心主矿藏,而忽视伴生矿藏的开采和保护。因此,计税依据设计的不合理,不利于公司承担在资源利用方面的社会责任。

3、税率明显偏低。资源税的税率不利于体现税负公平。我现行资源税的税率是定额税率,这种税率的设计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这种税率的设计违背了税负的公平原则。按税负公平的原则,收入多的主体应该承担更多的纳税义务。而资源税实行的是定额税,忽视了各社会主体在纳税能力上的差异。虽然这种定额税是浮动的定额税,但是仍无法弥补税负不公平的现实。另一方面,采用定额税率违背了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资源税采用定额税率,其反应市场信息的能力会受到很大制约。目前很多资源的市场价格都比当初制定资源税法时涨了多倍,而税率一直没有变,这明显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在这种税率设计下,有一些主体并未承担其应当承担的税负,这样就客观上纵容了它们使用廉价的资源,进而会滋生浪费资源的思想。因此,在这种税率下,不利于公司承担在资源利用方面的社会责任。

(三)在社会公益方面的缺位

按照目前学界的观点,公司履行社会责任投资于社会公益事业,家应当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这是家资助社会公益事业的表现。世界各大多对公司投资于社会公益事业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我现行税法也有相应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企业所得税法》第9条和《中华人民共和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53条规定:“企业发生的公益性捐赠支出,在年度利润总额的12%以内的部分,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但笔者认为,我现行税法在鼓励企业投资公益事业、履行社会责任方面仍存在不足。

1、流转税中公司用于公益事业的捐赠不能得到税收优惠。我现行的流转税中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和关税四大税种。按照现行流转税法的规定,公司如果以实物进行公益性捐赠,则一律视同销售产品或者劳务,在计算流转税税额时不能够进行税收抵免,这就增加了公司的负担。公司捐赠这些实物以后,已经失去了对这部分财产的控制,仍然对其进行征税是有悖税收公平原则的。而如果公司把这部分财产作价变卖,以这部分价款进行捐赠,则可以享受到一定的税收优惠。这种对实物与现金的不同处理方式,严重阻碍了公司进行公益性捐赠,影响了公司承担社会公益方面的社会责任。

2、所得税的税收优惠力度不足。我现行《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企业发生的公益性捐赠支出在年度利润总额的12%以内的部分,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但笔者认为这种扣除的力度仍然不够。很多发达家对企业公益捐赠的扣除力度都高于我。如美规定企业进行的公益性捐赠在所得税10%以内的范围允许税前扣除;如果当年的捐赠额超过该限额的,超过限额部分可以向后结转5年。而我没有规定可以向后结转的年限,扣除的力度不大。而且我税法规定,企业必须通过税法上列举的公益性机构进行捐赠,否则不能够进行税前扣除,这也增加了企业进行公益性捐赠的操作难度,直接影响了企业进行公益性捐赠的积极性。

四、我公司社会责任的税法补缺

(一)促进公司履行环境方面社会责任的税法补缺

1、开征环保税。在督促公司履行环境方面的社会责任上,需要摆脱传统路径的依赖,进而由过去的行政处罚手段转变为以经济诱导为主、行政处罚为辅的宏观调控模式。这就需要取消我现行的排污收费制度,进一步推进税费改革,开征真正意义上的环境保护税。通过开征环境保护税,增加公司的运营成本,限制高污染行业的发展;或者促使公司提升其排污处理能力,以此减少在环境保护税方面的税收负担。

2、进一步完善企业所得税。增加公司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科研与开发的税收优惠。企业发生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科研与开发费用,无论当年公司是否盈利,都应当允许其在计算企业所得税时据实扣除;当年科研与开发投资较大的,可以允许其向后结转。对于公司将其收购的废旧物资进行回收利用的,可以适当降低或者免除其相应的企业所得税。

(二)促进公司履行资源方面社会责任的税法补缺

1、拓宽资源税的征税范围。资源税的征税范围应该扩展到关系到计民生的资源、战略性资源,以及目前家紧缺的资源,如水资源、森林资源、土地资源等。只有资源税的征税范围扩大了,资源税法在保护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方面的作用才能充分发挥。将这些资源或资源性产品明确规定列入资源税的征税范围,可以有效地引导公司在经济活动中积极承担起保护资源和提高资源利用率的社会责任。

2、改革资源税的计税依据。目前资源税的计税依据是资源的自用量或者销售量,应当将资源税的计税依据改革为资源的开采量,这样能够有效地保护贫矿和伴生矿,使公司在开采矿产资源时不但要合理地保护矿产资源,也要想办法提高矿产品的开采率。这样,在客观上公司就有效承担起了在保护资源方面的社会责任。

3、改革资源税的税率。现行资源税的税率是定额税率,实行从量计征的征收模式。就中的情而言,由于资源的人均占有量明显不足,实行定额税不足以保证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应当改为比例税率或者定额税与比例税率复合征收的形式。因为随着际物价的上涨,内各种资源的价格也一路上涨,而定额税的税率却不能够根据物价的波动做出应有的反应,很难起到调节物价的作用。如果采用比例税率则不但能够抑制资源价格过快上涨,还能够为家贡献更多的财政收入;更重要的是,实行比例税率能够有效地均衡税负,使得各公司之间的税负平等。这样就减少了一些公司“搭便车”的可能性,使各公司都能够切实承担在资源方面的社会责任。

(三)促进公司履行社会公益方面社会责任的税法补缺

篇5

【关键词】民营企业 社会责任 战略管理

民营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为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国民营企业要想在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参与国内外竞争、谋求可持续发展,就必须站在战略的高度考虑社会责任问题,建立健全企业社会责任战略管理体系,从而最终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共赢。

一、基于战略的企业社会责任基本内涵

企业社会责任的基本内涵。企业社会责任源于社会公众和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期望和要求,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可以将企业社会责任理解为:企业应该对员工、股东、消费者、采购商、投资者、政府、社区、环境等利益相关者负有的经济、法律、伦理和慈善等维度的责任。

基于战略的企业社会责任基本内涵。本文所指的基于战略的企业社会责任就是将企业社会责任提升至战略的高度,使其作为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内容,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企业利益相关者和社会公众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期望,创造企业竞争优势,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共赢,在有关社会责任问题上的定位、实施、控制和评价。

二、我国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现状

中国社会科学院在2013年11月14日的《企业社会责任蓝皮书(2013年)》显示,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指数为26.4分,整体处于起步者阶段,其中国企社会责任指数平均得分为43.9分,整体处于追赶者阶段;民企平均得分16.6分,整体处于旁观者阶段;外企平均得分18.6分,首次超过民营。可以看出,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表现不仅落后于外企,还远远落后于国企,那么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存在哪些方面的问题呢?

诚信缺失。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存在的生产假冒伪劣商品,违约毁约,欺诈客户等一些极不负责的行为,引起了社会公众的强烈不满。这些不道德的商业活动不仅使消费者权益受到了严重的侵害,更严重干扰了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

员工权益保障不到位:劳动合同不规范。有些民营企业有意不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或者在合同里加上明显违反法律法规的条款。雇方在雇佣职工时常以“试用期”为借口任意延长试用期,在试用期将满时又以种种借口解雇职工,使职工很难拿到应得的报酬。延长劳动时间、降低劳动成本。目前,一些民企经营者和管理人员无视员工的工作条件和安全保障,通过压低劳动力价格,延长劳动时间,降低劳动力成本等方式降低经营成本,增加营业利润,严重损害了职工的权益。生产环境差。有的民企工作环境十分恶劣,对安全生产很不重视,严重缺乏劳动保护,有相当一部分民企没有建立和完善安全生产各项管理制度和岗位操作规程,由于安全生产管理不善,火灾、爆炸、肢体外伤等事故频频发生。劳动社会保障弱。一些民营企业无视其在社会保险方面应承担的责任,逃避税收以及社保缴费,参保人员只停留在企业管理人员、股东等层面上,一线的职工参保很少。而对职工实行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的企业则更少。结果,企业节省了成本,却把社会责任成本转嫁给了社会。

环境污染问题严重。目前我国民营企业的环境保护意识还非常淡薄,一些民企缺乏治理污染的实力、经验和技术,为了降低生产经营成本,不顾国家对于企业生产废料排放的有关规定,很多废料不经过处理,就任意排放到大气、土壤和水体中,对地球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污染和破坏。

三、我国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战略管理体系的构建

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战略目标的设定。民营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设定合理的企业社会责任战略目标。首先,民营企业需要对企业所处的内外环境、资源和战略能力、利益相关方期望做一个全方位的分析;其次,需要准确识别责任风险(企业社会责任风险是指由于企业没有或不当承担社会责任而导致企业遭受损失的不确定性),预先识别责任风险中的可变部分,从而进行有效管理;最后,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战略作为企业整体战略的一部分,必须高度契合于企业整体战略。

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战略的实施。企业社会责任战略实施的主旨在于落实战略决策,是企业社会责任应用到操作层面的具体体现,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战略的实施,需要有相应的组织机构、管理制度和监控体系。

首先,在组织结构上,可根据资源条件设立社会责任管理的专门机构,在管理体系中融入社会责任意识,并积极引导企业及其员工的行为活动;其次,企业应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来保障社会责任战略的实施,对资金管理、项目选择、社会责任报告等涉及社会责任实践的诸多事项做出明确规定;最后,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战略管理的实施过程需要企业内外部监控的有效配合,建立健全来自企业、社会和政府三方面的监督和约束机制。

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战略的控制及评价。对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战略的实施过程及结果进行有效的控制,不仅有利于实现企业社会责任战略与发展战略的深度融合,更有利于改善企业将来的社会责任活动。对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战略的控制可以着重从企业社会责任战略的实施过程、企业社会责任战略的管理过程和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等方面来进行。

此外,实施企业社会责任战略还需要明白企业目前的社会责任表现,可以通过设定恰当的评价标准来对企业社会责任战略目标的实现情况以及企业对自身和对社会取得的效益进行全面、综合和动态地衡量。对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战略的评价可以借鉴徐光华、陈良华和王兰芳(2007)在企业共生理论指导下构建出的包括财务绩效、经营绩效和社会绩效三个方面的企业共生竞合战略绩效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尹晓敏.社会责任之船驶向何方—企业社会责任战略论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3,(10).

篇6

【关键字】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综述

一、企业社会责任内涵及其层级划分

在对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以下简称CSR)进行评价之前,首先要明确CSR的内涵,对其范畴进行界定。

1、CSR的内涵。关于CSR的内涵,学术界存在着争议。国内学者普遍采纳国外学者的观点,其分歧主要集中在“企业目标之争”及“CSR与企业责任的区分”上。前者的分歧主要集中在股东价值最大化和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上。何玉润、王茂林等(2011)认为,随着现代资本市场的发展,物质资本的重要性渐渐被人力资源、社会形象、社会认同等无形资本取代,因此,他们赞同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的观点。朱立龙、尤建新(2008),王风华(2011),高洁、彭韶兵(2011)也持类似观点。李正、向锐(2007) 赞同修正的股东利益最大化观点,他们不否认股东价值最大化原则,同时认为企业也负有维护和增进社会公益的义务。

国内学术界关于CSR内涵的第二个分歧在于CSR是否等同于企业责任。何玉润、王茂林等(2011),王铁男(2011)主张从宏观角度界定CSR,认为CSR等同于企业责任。张兆国、刘晓霞、张庆(2009) 则认为将CSR等同于企业责任忽略了企业经济责任与社会责任的异质,他们偏向从微观角度定义CSR,认为CSR只是企业责任的一部分。

2、CSR内容的层次划分。CSR内容层次的划分,实质是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行为的重要程度的规定。我国学者对社会责任内容层次的划分主要有两种标准,其一是根据企业所受的经济、政治、法律等约束条件来划分;其二是按照企业的利益相关主体来划分。按照前者的标准,王风华(2011)将CSR依次划分为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慈善责任四个层次的内容。按照第二条标准,深交所于2006将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定义为上市公司对国家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自然环境和资源,以及股东、债权人、职工、客户、消费者、供应商、社区等利益相关方所承担的责任。

二、CSR评价体系

CSR评价体系是一个多指标的综合评价系统。它的建立主要包括评价指标的选择以及评价方法两方面的内容。

1、评价指标的选取。在CSR评价指标的确立方法上,主要有根据已有研究总结,问卷调查、访谈,或多种方法相结合。众多国内学者的评价指标由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构成,也有少部分学者的评价指标仅包含定量指标。在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之外,一些学者还引入了否决指标、负项指标。王风华(2011)建议针对经济责任设立否决指标,如财务欺诈。一旦企业发生财务欺诈行为,对其CSR评价实施一票否决。

2、评价方法。在确定了CSR的评价指标后,合理、准确地定量评价CSR成了关键,也即需要基于选定的评价指标,用某种评价方法来定量评价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国内学者对CSR评价方法的研究主要涉及到指标权重的设定方法。

2.1指标权重设定方法。对于CSR的各评价指标是否具有同等重要性, 国内学术界存在争议。部分国内学者认为CSR评价指标间的重要性是相同的。如李正、向锐(2007)认为企业的环境责任、员工责任、社区责任等层次的社会责任同等重要,因此对各类指标赋予相同的权重。而近年来,更多的学者倾向于认为CSR各评价指标的重要性有轻重之别,因而赋予各指标不同的权重。在确定各指标权重时,国内学者采用了多种方法。这些方法主要包括层次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及灰色评分法,其中层次分析法是主流。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首先要建立系统的递阶层次结构模型,然后通过专家咨询或问卷调查等方式构造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并根据判断矩阵得出各层被比较指标关于上一层某要素的相对权数。如朱立龙、尤建新(2008)采用层次分析法对CSR进行了定量研究。他们首先将CSR分为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道德、公益慈善及环境责任五个一级指标,称其为准则层。再将准则层下的各个层次细分,形成由15个二级指标组成的方案层。

因子分析法也是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之一。阳秋林、代金云(2012)将因子分析法中的方差贡献率作为指标权重,对CSR进行评价。

2.2动态权重。国内学者一般假定CSR评价指标权重是稳定的。对于该假定,部分学者提出了质疑。高洁、彭韶兵(2011)提出了动态CSR观。他们认为企业资源有限,因而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也有限。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企业对各利益相关者的重视程度会发生变化,因此,在定量评价CSR时,应分行业按企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分别赋予各利益相关者不同的权重系数,最后要把权重系数和各项指标的得分进行加权求和。

三、小结

目前,国内对于CSR评价体系的研究方兴未艾,现有的研究还存在众多不成熟之处。其一是学者间在评价指标的选取上存在很大差异,缺乏统一性,没有形成一套被广泛认可的,能真实有效地反映CSR履行水平的指标。其二是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有待商榷。学术界广泛采用的层次分析法虽然较好地集成了定量信息和定性信息,但它需要依赖专家等被访者的主观判断,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从而影响评价结果的可靠性。再者层次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等均根据各指标得分及各指标权重直接进行加权加总,得到综合得分,即假定各评价指标是相互独立的。这与现实情况不符。社会责任评价指标间不是严格独立的,而是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线性加总法显然有失合理。

对于CSR评价体系的进一步研究,可以从以上两点不足,以及分行业、分生命周期不同阶段对CSR进行评价着手展开。

参考文献:

篇7

以下为求学网为您编辑的:“会计信息披露与社会责任探究分析”,敬请关注!!

会计信息披露与社会责任探究分析

企业社会责任一直受到关注,最初的企业社会责任其实就是指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责任的内涵发生中重大变化。但是,从广义上讲,普遍能接受的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对社会合乎道德的行为。企业的社会责任是“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是决策制定者在促进自身利益的同时,采取措施保护和增进社会整体利益的义务。具体地说,企业社会责任就是企业在创造利润、对所有者权益负责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对消费者、对社区和环境的社会责任,包括遵守商业道德、保障生产安全和职业健康、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保护环境、支持慈善事业、捐助社会公益和保护弱势群体等。因此,本文仅拟就我国企业责任会计及其信息披露的内容、方式等问题进行初步探究。

篇8

在全球化的经济时代,任何一个不断成长的企业,都会强烈地感受到社会责任对于企业品牌战略管理不动声色的推动力。以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和企业公民义务的担当为核心的品牌战略正成为继资金、技术、成本和人才之后企业竞争新的要素,社会责任已成为品牌的下一个争夺空间。

可以肯定的是,企业社会责任正在重塑品牌市场,全球企业都将面临企业战略管理一次大的提升。而由此在企业中以社会责任为内涵的品牌行动也正成为继消费者运动、劳工运动、环保运动和反腐败运动之后,具有广泛而持久影响的全球性社会运动,并呈现出波及范围全球化、促进力量多元化、审验评估标准化等崭新特点。

经济发展的本源和要义在于反哺社会和承担责任。在企业进行战略规划和决策经营的过程中,较好地实现品牌推广和社会责任有机融合的企业战略,是为我们所称之为的“责任品牌战略”。责任品牌战略既表现为责任时代一种具有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营销模式,某种程度上恰恰也正代表了品牌营销向社会责任的本源回归。

事实上,品牌战略大致经历了传统品牌战略市场化品牌战略责任品牌战略的转变。传统品牌战略强调企业的品牌营销要以自身为出发点。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市场化品牌战略强调企业的一切品牌经营活动应该以满足市场的需要为归宿,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自上世纪90年代始,在更加注重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更加注重满足利益相关方诉求的大趋势下,责任品牌战略开始出现并明确要求,企业在品牌传播中不能仅仅看到企业的利润、消费者的需要,更重要的是要关注长期社会福利的增加,企业所应当履行的社会责任,企业所应当担当的公民义务,实现企业与社会的和谐共生和可持续协调发展。

与企业品牌战略出现的重要变化相对应,企业竞争实力的概念、经营管理的模式和企业文化与价值的内涵也都得到了一定的丰富和发展。围绕这些变化,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并创造新的品牌战略模式,以重新认识企业竞争力的潮流逐渐兴起。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企业每年也都通过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抑或是企业公民报告的方式,向世人表明这种转变。

在经过了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和满足消费者基本需求的阶段性品牌战略之后,社会责任正成为企业品牌下一个争夺的空间和抢占市场先机的综合竞技场。

2011年是我国“十二五”经济规划的开篇布局之年,也是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而新的发展方式要求我们尽快从经济增长拉动经济发展的方式向社会发展推动经济发展、经济社会一体化的方式来进行转变。从生产力角度来看,“十二五”规划面临的最大挑战和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正是对资本,劳动和品牌在价值创造过程中地位和作用的重新评估和调整。对于为企业持续性创造价值的资本、劳动和品牌等决定企业竞争实力的因素来说,则需要把握好同步发展、不可偏废的原则。

本刊认为,所谓责任品牌战略,就是企业在品牌塑造过程中,在解决相应社会与环境问题的同时,运用自身专业优势,融入公司及核心产品价值,与公众紧密联系、具有战略眼光的企业公民行为。责任品牌战略能够大大地提升和充实企业的品牌形象和内涵,既是最优化公益行为,也是实现差异化竞争优势的有效手段,能够提高公众认可度,进而将这种品牌效应转化为竞争力。

篇9

关键词:企业 社会责任 竞争力

20世纪末,全球发生了多起因产品质量低劣伤人、环境污染、财务欺诈、劳工歧视等重大社会责任案件。涉案企业或倾覆、或陷入重重危机当中。而一些高度重视和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却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呈现出强大的竞争力。在我国企业家中,关于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的“涂粉之作”、企业家的“暮年壮举”观点也遭受了更多的质疑,更多地专家学者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将在21世纪成为一种最具竞争优势的资源,决定企业的存亡与发展。

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简称CSR)是20世纪60年代首先凸显于西方管理界的一个重要概念,其内涵经历了一个随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的过程。经济学家费里德曼(Milton, Friedman)主张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增加利润。他认为,利用企业资源从事非创造利润的活动是不合法的。这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初期企业惟利是图、榨取利益提供了理论依据。随着时间的流转,企业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企业数量规模的增加、对人类生存环境影响和破坏程度的加大、加之人类自我保护意识的觉醒,人们对企业社会责任内涵的认识有了很大变化。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一个企业对现存社会环境应当承担的义务,主要包括社会义务和道德义务两大类,前者指企业的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是企业责任的基本要求,而后者指企业在公益、文化、教育、环境等方面的责任。

竞争力的内涵

《中国大百科全书(简明版)》对“竞争”做了这样的解释:同种或异种个体之间为争夺共同的资源而相互施加不利影响的现象。使另一方饥饿或得不到机会传宗接代。人类社会的竞争和自然界的竞争是一样的,不过人类的竞争方式却可以高于自然界,通过加强自身优势来战胜对手,这比自然界的竞争更良性化,更带有人类独有的文明特征。竞争力就是各竞争对象争夺有限资源(市场或消费者)中所体现出来的优势,既可能是超过对手的资源也可能是一种能力,或者是二者兼而有之。

人们对竞争力内涵的认知,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它既可以被认为是随着企业竞争的激烈程度而不断发展的产物,也可以看作是随管理理论不断成熟而趋于科学和严谨的结果。

进入21世纪,企业生存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有以下几个新特点,一是生产要素资源的全球配置;二是因特网等现代传播技术使企业暴露在全球监管之下;三是全球社会责任运动的蓬勃兴起。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持续获取盈利和维持自身发展的竞争力取决于企业在社会中的价值。推动社会进步、提升人类生存质量、信誉优良成为企业争相努力的目标,因为只有负责任的企业,才能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良好形象,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此阶段企业社会责任成为企业竞争力中最重要的构成要素之一。

企业社会责任对竞争力的提升

乔治・斯蒂纳和约翰・斯蒂纳在《企业、政府与社会责任》一书中指出,企业与社会之间存在一种基本协定、一种社会合约,如果企业组织得不到社会认可,就无法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下去。能否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成为决定企业能否在全球化运作中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即将全方位多领域参与国际竞争的我国企业,因受各种因素制约,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非常狭隘,把企业社会责任当作一种善举或公关手段是最为流行的观点。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片面理解和漠视,导致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社会责任问题,社会责任事故频繁发生。

虽然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非功利的,但把企业的此项付出看作一种长期投资是完全正确的,因为它能转化为企业实实在在的竞争力。

履行社会责任改善生存环境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有利于优化并创造更广阔的生存环境。如果企业能为保护环境、消除贫穷、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等承担社会责任,就可以免受政府部门、公益团体、社会公众的谴责和惩罚以及行为上的限制,保证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受干扰,使决策和经营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自主性。有的企业还可能因此受到政府的奖励享受优惠政策。企业自行担当适当的社会责任,还有降低政府制订新的法律法规和限制的可能。从短期看,支出意味着利润减少,但从长期看此项付出无异为一种投资,因为,后期回报将持续而来。

履行社会责任可以改善公众形象

企业的发展壮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拥有良好的社会公共关系。若逃避社会责任,企业将受到社会的鄙视,消费者不屑购买其产品的结果必然导致该企业的消亡。在网络、电视等传媒如此发达的当今社会,企业应尽力避免“公众事件”诱发的信任危机带给企业的巨大负面影响。企业经营的利润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众对该企业的认可和拥护。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有利于改善公众形象,增加企业的知名度、美誉度,增强与社会环境的和谐度,吸引消费者,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广阔的市场。

履行社会责任能跨越国际壁垒

提倡社会责任不仅仅为了提升企业社会形象,更能获得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减少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冲击,提升企业的长期盈利能力。国际上关于与企业社会责任的标准越来越多。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的统计,目前全世界的国际环保公约已达到250个之多,而与永续经营及企业社会责任有关的标准或规范,更是越来越多。社会责任已经成为对一流企业“高标准、严要求”的公认指标。从1997年美国推出的社会责任标准SA8000、1999年推出“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到2001年英国的Footsie for Good,再到澳大利亚即将推出的RepuTex,国际社会已经越来越看重企业社会责任,并加以量化。企业如果不关注国际上这些变化的趋势,以及这些重要标准或规范的内容,必将增加企业社会运营成本,甚至招致毁灭性打击。

履行社会责任能吸引人才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对一流人才的争夺是企业成功的必要因素。

经常参与到社会责任事业中的企业,相比而言更具知名度,更易获得人们的好感,当然也更易招聘到并留住优秀人才。据一项调查资料显示,在美国超过3/4的人在找工作时会考虑未来雇主的社会形象。只有在开放创新、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企业中,士气才会高涨,员工才能真正为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感到由衷的自豪,全身心投入到企业的发展中,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

履行企业社会责任能提升财务业绩

企业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可以使股东获取最大利益,从长期看它会使股票增值。因为有责任感的企业在证券市场上,永远是投资者青睐的目标。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的金融分析师发现,企业社会责任美誉度高的公司的股票业绩更佳。2002年美国DePaul大学的Curtis C. Verschoor教授和Elizabeth Murphy副教授进行的一项专门针对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业绩的研究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参考文献:

篇10

(一)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承担经济责任的同时,对员工、消费者、社会和环境承担责任的总称。社会责任要求企业必须摒弃把经济责任作为唯一目标的传统理念,强调对消费者、对环境、对社会承担责任。

(二)企业社会责任计量

社会责任的多样性、影响因素的广泛性,使其计量具有极大的复杂性。目前社会责任评价主要采用定性评价方法,即建立定性的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赋予各指标权重,通过专家打分计算分值,以此评价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定性计量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以及KLD社会责任指数。定性评价方法的评价内容比较全面,包含社会责任若干方面的指标,其缺陷在于指标分值和权重的确定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国外Domini400行业指数、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等的应用,一般是由专业机构进行运作,定性评价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没有纳入企业财务评价指标体系,导致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没有普遍性。为克服社会责任定性评价的问题,2008年5月上海证券交易所了《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承担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在通知中首次提出计算每股社会贡献值概念,开创了企业社会责任财务评价的先河,并给出了每股社会贡献值的计算公式¨为:净利润+税收+工资+每股社会借款利息+对外捐赠额一社会成本贡献值总股数。

(三)建立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的必要性

每股社会贡献值作为评价企业社会责任的指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但是存在下列问题:

(1)涉及的指标较少、较粗。社会责任是多方面的,复杂的,采用单一每股社会贡献值指标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评价,可能出现片面性等问题。如个别员工的极高工资会提高每股社会贡献值,然而对社会的贡献程度并不高。

(2)没有考虑各个因素对社会贡献值的影响程度。直接将各个影响社会贡献值因素的绝对值作为分子计算,不考虑各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如捐赠额相比其他贡献因素的绝对数较小,但它反映了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态度,应享有较高的比重,但每股社会贡献值的计算却没有考虑它的权重。

(3)指标数据来源不统一。通知没有规定计算数据的具体来源,因此计算结果差距较大,计算结果没有可比性。如利息支出在会计处理时有资本化和费用两种方法,计算每股社会贡献值时是否包含资本化的部分没有明确规定,导致有些企业计算含资本化的利息支出,有些企业计算不含资本化的利息支出,其计算结果不可比。综上所述,本文以社会责任的内涵为基础,构建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对每股社会贡献值进行补充,多角度、全面完整地对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进行评价。

二、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及其理论基础

(一)原则

为了保证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科学、全面地反映企业应承担的、已承担的社会责任,应遵循下列原则J:(1)企业社会责任评价要素的全面性,包括对企业利益相关者——股东、债权人、员工、消费者、政府、社区、环境等诸多方面的社会责任。(2)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数据口径的统一,为了保证企业社会责任指标的横向可比性、纵向一贯性,必须统一数据来源。(3)建立企业社会责任财务评价指标体系。企业的业绩、财富的积累等等通常以财务数据反映,同样,社会责任的履行也应该以财务数据反映。以财务指标评价社会责任的好处是:①便于汇总不同的社会责任。社会责任指标体系涵盖的内容广泛且各异,无法直接加总,只有将各因素建立在财务指标的基础上,才能保证其综合反映社会责任。②保障指标的可比。不能量化的社会责任在不同企业之间无法比较,也不能比较各个企业承担了多少社会责任。③采用财务指标计量社会责任,可以直接取自年度财务报告,不需要另辟数据收集的途径。

(二)理论基础

从数量的角度建立社会责任的评价指标体系还是一个崭新的尝试,其指标体系是否科学、合理,必须以理论指导。与社会责任相关的理论有:

1.利益相关者理论。企业的本质是利益相关者的契约集合体,具有一系列可以清晰确认的利益相关者,如企业股东、经营者、员工、债权人、顾客、供应商、竞争者、政府等。因此,社会责任指标体系的建立,首先应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

2.企业竞争力理论。企业竞争力是企业具有的能够持续地比其他企业更有效地向市场提品或服务,并获得盈利和自身发展的综合素质,是企业能够长期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社会责任的履行有可能降低企业的竞争能力,为此应有相关的政策、制度,从法律方面要求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同时,配以相应的激励机制,以保证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后不降低其竞争力,促使企业保持履行社会责任的积极性、主动性、持续性。

3.可持续发展理论。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主席首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为了人与自然的平衡与和谐,必须在经济进步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之间寻找平衡点,这就需要企业能够积极承担环境责任,为实现科学发展观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企业社会责任结构性内容及指标

企业首先具有经济属性,必须通过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取得利润,求得自身的发展,即履行经济责任。经济责任是其他责任的基础,如果没有企业经济利益的实现,其承担的任何责任也是空话。社会是企业的依托,企业是社会的经济细胞,企业离不开社会,社会为企业提供经营的平台。企业的行为已超越单纯的经济层面而被视为一种社会行为,企业价值已不仅体现为其微观经济利益,而且应符合或有益于社会,实现其宏观效益,为此要求企业从个体本位转变为社会本位。观念的转变引致立法的变革,于是基于经济、文化、伦理、慈善等诸多因素的法律或道德规范形成L2J。通过法律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进行强制性约束,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进行法律保障,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实现出资者资产的保值与增值、按期还本付息、依法纳税等等。通过道德规范,促使企业自愿履行社会责任,如扶贫、助残、济老与救孤等社会公益事业。据此分析,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可概括为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慈善责任的四维企业社会绩效_3。经济责任是法律责任、伦理责任、慈善责任的基础和前提,法律责任、伦理责任、慈善责任等是企业经济责任的延伸和保障,四者是一种辩证的互动关系,四者和谐统一才能使企业得到最大的发展,企业越发展,其履行的经济责任越大,其履行的社会责任也就越大。上述四方面涵盖了社会责任的各方面,因此本文据此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评价。

(一)经济责任内涵及其指标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企业作为经营活动的主体应对各财产权利主体承担责任,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股东权益最大化表现为盈利和持续产生盈利两方面责任。盈利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企业履行经济责任的能力,为企业履行其他社会责任提供支持和保障。盈利责任的基础是企业获得利润、保证价值增值的能力,其渐进地体现为销售业绩能够实现多少利润,企业投入的总资产报酬如何,净收益如何,净资产的收益如何,股东投资资产的收益如何。持续盈利表现为企业的长期盈利能力,反映企业经常性经营项目所带来的持续盈利能力,这种持续盈利责任最终体现为股东资本的增值。为此,评价企业对股东承担的经济责任指标有:每股收益、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资本保值增值率、销售净利率、总资产报酬率j。企业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生产经营所需的营运资金越来越多,需要从外部融通资金。企业利用债权人资本进行生产经营,其责任是保证债权人资产的安全完整,到期归还本金和利息。为此,反映企业对债权人的经济责任指标有: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比率。

(二)法律责任内涵及其指标

法律责任要求企业在获取经济利益的同时遵纪守法,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其具体内容为:依法经营、照章纳税。按照我国公司法规定,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必须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在法律允许范围内遵纪守法,合法经营,不得损害国家和集体的利益,并按照企业税法规定,及时、足额缴纳企业税款。实际上企业对政府承担的责任集中体现为及时足额缴纳税款,以税款的形式回馈社会,实现其承担的社会责任。反映企业对政府承担法律责任的指标有:资产纳税率、税款上缴率。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按照我国《安全生产法》规定,企业必须加强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保证员工以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反映企业对员工承担的法律责任有:工资支付率、职工伤亡率、企业员工人均工资、劳动合同签订率。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企业要想提高市场占有率,巩固并扩大消费者群体,就必须严格遵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深入挖掘消费者需求,提供多样化的产品品种,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以优质的产品、合理的价格、完善的服务赢得消费者的信赖。反映企业对消费者的法律责任指标有:营业成本率、产品合格率、产品退货率(返修率)等指标。

(三)伦理责任内涵及其指标

把伦理置于公司责任的核心地位,渗透到企业的目的、规则、业绩和影响力之中。在此伦理责任作为企业行为的底线。伦理责任从道德规范方面衡量企业为各利益相关者所做出的贡献和保护,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最低标准。从社会伦理道德方面约束,为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以及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承担责任,保证企业具备经济和伦理的双重属性,其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的信息:人力资源是社会的宝贵财富,也是企业发展的支撑力量。保障企业职工的生命,健康和确保职工的工作与收入待遇,不仅关系到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而且也关系到社会的发展与稳定。企业必须承担起保护职工生命、健康和为员工提供发展及教育培训机会的责任。反映对员工承担的责任指标有:员工工资增长率、就业贡献率、员工人均年教育经费、员工教育经费比率。“和谐社会”是一个包容面很广的社会系统概念。构建和谐社会,既涉及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又涉及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既是解决生产力层面的问题,又是解决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层面的问题。企业在创造和谐社会中企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在内部对股东、员工等承担责任;另一方面在外部对社会承担责任,为社会积累财富。反映创造和谐社会责任的指标有:社会贡献率、社会积累率。随着全球和我国的经济发展,环境日益恶化,特别是大气、水、海洋的污染日益严重,森林与矿产过度开采,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很大威胁,环境问题成了经济发展的瓶颈。为了人类的生存和经济持续发展,企业一定要担当起保护环境维护自然和谐的责任。保护环境的责任包括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废物废料的管理与回收;工程建设中对当地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使用清洁能源和对原料的循环利用等。反映保护环境的责任的指标有:环保经费额、环保经费比率、环保经费增长率、单位产值能耗量、单位产值排废量5。

(四)慈善责任内涵及其指标

1.慈善责任内涵慈善责任是企业为人类福利事业和社会共同进步采取的实际行动。企业的慈善责任主要体现为支持国家社会公益事业和公共福利事业等。积极参与环境绿化工作、社区文化建设,组织员工参加社会志愿服务工作,宣传普及科技、文体、法律、卫生、社会治安基本知识以及防灾避险、急救技能等应急处理知识,传播先进文化,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大力弘扬扶危济困、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组织开展送温暖、献爱心等活动;热心参与慈善、捐助等社会公益事业,为贫困儿童、受灾群众伸出援助之手,关心支持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福利事业等。在面临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情况下,能够积极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支持和援助,体现高尚的人文关怀。企业的慈善责任表现为很多方面,能够通过财务指标进行量化的指标有:捐赠支出额、捐赠收入。念。构建和谐社会,既涉及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又涉及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既是解决生产力层面的问题,又是解决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层面的问题。企业在创造和谐社会中企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在内部对股东、员工等承担责任;另一方面在外部对社会承担责任,为社会积累财富。反映创造和谐社会责任的指标有:社会贡献率、社会积累率。随着全球和我国的经济发展,环境日益恶化,特别是大气、水、海洋的污染日益严重,森林与矿产过度开采,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很大威胁,环境问题成了经济发展的瓶颈。为了人类的生存和经济持续发展,企业一定要担当起保护环境维护自然和谐的责任。保护环境的责任包括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废物废料的管理与回收;工程建设中对当地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使用清洁能源和对原料的循环利用等。反映保护环境的责任的指标有:环保经费额、环保经费比率、环保经费增长率、单位产值能耗量、单位产值排废量5。

四、企业社会责任评价要素实证分析

为保证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能够科学地评价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采用因子分析法,检验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的有效性。

(一)指标变量的选取构建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是将公布的年度财务报告作为其数据来源,因此多数指标,如每股收益、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净利率、总资产报酬率、资产保值增值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比率、捐赠支出额等指标均可以从国泰君安数据库中直接获取;有些指标虽然反映社会责任,且属于财务指标,但不能从公开的年度财务报告获取,如税款上交率、员工伤亡率、员工平均工资、劳动合同签订率、工资支付率、员工教育经费比率、单位产值能耗量、单位产值排废率、产品合格率、产品退货率等等,在进行实证时不得不将其剔除。因为本文依据公开的年度财务报告的数据进行实证,企业如果按照本文的方法确定评价指标体系时,可将其加入指标体系。

(二)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1、样本选取本文以2008—2009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在样本选取过程中,为了保证样本数据的有效性,数据筛选时考虑以下因素:(1)为扩大研究的覆盖面,样本数据包括主板和中小板的A股上市公司;(2)由于实证分析中所设定的指标变量比较多,因此,剔除了由于信息披露不全而导致指标无法计算的公司。经过筛选,最终得到751家样本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数据处理采用SPSS进行。2、数据来源指标变量的数据主要来自于国泰君安数据库以及2008—2009年巨潮资讯上市公司年报,根据计算公式及上述数据获取结果计算得到指标值(由于篇幅限制,实证过程略)。

(三)实证研究结果

为了能够更好地对公共因子进行解释,对相关系数矩阵进行了方差最大化旋转,并得到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经过方差最大化旋转,可以根据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中各指标变量在因子变量上的载荷,即各指标变量与因子变量的相关系数,对因子变量进行命名,并将F。、、F,、、分别命名为环境和公益事业责任因子、股东责任因子、债权人责任因子、员工责任因子和政府责任因子。(1)环境和公益事业责任因子。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在因子上具有较大的载荷,这些变量分别为社会贡献率、环保经费额、环保投资率、环保经费比、环保经费增长率、捐赠支出额和捐赠收入比,综合这七个财务指标所涵盖的内容,其主要反映企业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公益事业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因此,把公共因子命名为企业对环境和社会公益事业的责任因子。F1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方差贡献率达到31.809%,说明企业社会责任不再局限于经济责任,更重视可持续发展的责任和慈善责任。(2)股东责任因子。、、、蜀、和,在因子上具有较大的载荷,这些变量分别为每股收益、销售净利率、总资产报酬率、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和营业成本率,这六个指标主要反映的是企业股东获利情况,因此,把该公共因子称为企业对股东的责任因子。因子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方差贡献率为21.117%。该方差贡献率表明企业的社会责任还是以股东利益为核心的。(3)债权人责任因子。指标变量、、在公共因子上具有较大的载荷,这些变量分别为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和现金比率,都是反映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指标,这也就表明因子主要反映企业到期还本付息能力的主要信息,体现的是企业对债权人资产的保护能力。可以把F因子称为债权人责任因子,其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方差贡献率为14.300%。(4)员工责任因子。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表明,指标。员工工资增长率、,就业贡献率在公共因子上具有较大的载荷,这些变量分别表示企业对员工工资增长、生活需求等方面提供的保障,为保护职工权益、储备优秀人才而做出的努力。可以把公共因子命名为员工责任因子’,其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方差贡献率为6.287%。(5)政府责任因子。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中,变量上载荷最高的两个变量是资产纳税率和:社会积累率。这两个指标都是反映企业为政府做出贡献的能力,反映企业为社会公共基础设施的建立和维护贡献自身力量的大小。因此,公共因子主要反映了政府责任的履行情况,将之称为政府责任因子,其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方差贡献率为5.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