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健康的理解和认识范文

时间:2023-12-28 17:39: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健康的理解和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健康的理解和认识

篇1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4-105-1

一、体育课中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近些年来,由于受应试教育和高考竞争的影响,使高中学生长期处于高度的心理压力之下,有些学生由此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即便最后考上大学,也不能坚持完成学业,个别学生还由于心理问题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因此,现代学校体育教育不仅要求学生身体健康,而且要求其心理以及其他方面都健康。体育教师作为体育课堂教学的主要实施者,应时刻将增进学生各方面的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确保“健康第一”思想落到实处,使学生健康成长。

1.增进身体健康。能够提高身体和健康的认识,掌握身体健康的有关知识和科学健身的方法,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增强锻炼提高体能,促进身体健康;养成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

2.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在和谐、平等、友爱的运动环境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情感的愉悦;在经历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提高抗挫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在不断体验进步或成功的过程中,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3.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理解个人健康与群体健康的关系,建立起自我、群体和社会的责任感;形成现代社会所必须的合作与竞争意识,学会尊重与关心他人,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

从近几年健康测试的数据可以看出学生的身体指标,尤其是学生的心肺功能、力量等,一直处于下降状态,这也就是为什么近几年从高中学生中招收飞行员,体检过关人数越来越少的原因。新一轮课程改革把健康教育专题规定为《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的必修内容,就是为了让高中学生在获得运动技能的同时获得健康知识,提高学生对健康重要性的认识,培养学生保持与增进健康的能力,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从而为提高国民的整体健康水平发挥重要作用。

二、对体育和健康教育结合的再认识

要提高思想认识。高中学生对健康的认识模糊,认为四肢健全和没有疾病就是健康。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描述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的完善的良好状况,而不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现象”。这说明健康不仅是生理的,而且还是心理的、行为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对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也只有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之中才能称得上健康者。为此,我国提出“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并以此设置了新的课程目标,实施了新一轮课程改革。但是调查发现,目前高中学生普遍对健康的概念缺乏全面认识,还片面认为没有病就是健康。呈现出对体育和健康教育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的状况。同时,繁重的学业负担和巨大的升学压力、电视、计算机游戏、网络情结、饮食习惯、运动条件限制、生活环境变化等,使得高中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不佳,心理脆弱、社会适应能力不强。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验实施和推广,对课程标准也进行了修订。《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将不同性质的学习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领域,这五个领域由两条主线构成一条是运动主线,另一条是健康主线,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健康主线的三个领域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下的定义。同时在课程名称上,高中叫《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指出,初中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不是“体育+健康教育”,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而高中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却是“以体育为主,同时融合健康教育内容的一门课程”,是“体育+健康教育”,并规定了高中学生必修1个学分,一般18学时。因此,课改后的高中阶段,体育与健康教育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

三、体育教师如何在高中教学中加入健康教育的内容

1.兴趣引导。

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就应该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不断得到成功体验,有针对性地对他们提出适宜的要求和目标,让学生经常体验到成功和自己能力的提高,从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兴趣是成功的一半。兴趣是学生获得知识,学好体育课的前提。尤其是对于高中的学生,兴趣的产生取决于学生的需要。在教学中要理解健康的重要性,从而引起学生对健康的需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体育教学是现代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能将体质、意志和精神融为一体的综合教育过程。体育课要上得生动活泼,就要让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转为自主学习,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幻灯片进行实例讲解。

(1)在平时的调查中发现学生想了解健康知识的愿望很强烈。我们在上体育课时,学生会问我们体育老师为什么要进行体育达标测试,为什么要跑800米、1000米;上课时为什么要进行热身运动,为什么要压韧带,跑步时肚子痛怎么办?等等。这些问题都是与我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有关系,作为体育教师,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只有让学生了解健康知识,才会更有兴趣进行体育课学习。

(2)全面讲解体育课对健康的作用,体育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健康是人各种活动的基础。以此为突破口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让学生理解健康和体育的关系,从而使学生具有体育锻炼的动力和需要。

篇2

素质教育的本质就是使受教育者在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上和谐发展,在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这种教育以受教育者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形成健全的个性为出发点和归宿。但长期以来,很多人对身体健康比较重视,对心理健康却很少注意,实际上只有体(身体)魄(心理)健康的人,才算是真正健康的人。当代中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其身心发展有突特性,在家庭或社会环境的影响下,极易形成许多不健康的心态。九年义务阶段学生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是身心发展的“危险期”。本文主要是探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开展的大课间等体育活动对学生健康的促进作用,着重地分析适当的体育活动对心理情绪的积极影响,希望能让更多的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通过体育锻炼行为来调节自己的心理,真正的实现身心的全面发展。

二、对心理健康的认识

(一)健康的概念。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定义:"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的完满状态,以及良好的适应力,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这就是人们所指的身心健康,也就是说,一个人在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四方面都健全,才是完全健康的人。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人的心理健康是一个连续的变化的过程,不可能存在极端的健康,因为那是精神的完美状态;而极端的障碍是精神病的状态。绝大多数人都是处在这两个极端之间的。殷恒蝉等在阐述对心理健康标准的理解时认为:人们在确定心理健康标准时常常具有完善性,指的是一种理想状态,实际上,心理健康的标准只是反映了社会对个体良好的适应社会生活所应有的心理状态的一般要求,而不是最高境界。学者张长力等认为心理健康的要点包括:(1)正确的自我意识;(2)正视现实,适应社会;(3)和谐的人际关系;(4)智力正常;(5)情绪自控;(6)积极的人生态度;(7)人格完整统一;(8)个人能力能得到发挥;(9)适当满足个人需要;(10)心理行为符合年龄、性别特征。必须指出的是,心理健康的标准是相对的,它具有时效性、特殊性等等特点,因为人所要面对的问题是复杂而又不断在变化的。

三、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为了弄清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增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为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教育决策提供参考,更好地贯彻落实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湖南省常德市对全市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即对常德市9个区县(市)52所中小学的11342名中小学生进行了测试与调查。结果表明:①4—6年级学生的心理问题总检出率为25.84%,与全国同类研究比较相对较好;但较严重的心理问题检出率为9.21%,比全国同类研究检出率要高。②7—9年级学生的心理问题总检出率为30.01%,比4—6年级相对要高;7-9年级学生较严重的心理问题检出率为7.86%,比全国同类研究检出率要高。③小学生、初中生内心最大的渴望是“被尊重、被理解”,“减少压力”和“多一些自由空间”。因此,“健康第一”思想已成为肩负培养高素质人才重任的各级学校的指导思想。作为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学校体育应该在健康第一的思想指导下,发挥体育锻炼特有的作用,全面提高学生健康水平。

四、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一个健康的人进行体育活动,从生理上来看,能有强身健体的作用;从心理上来看,能陶冶情操,使不良的情绪得到疏导。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体育锻炼行为与心理状态的改变密切相关。

1、体育锻炼可以疏导情绪,缓解学习压力,学者彭蕾、刘永奇等人研究发现体育锻炼直接给人带来愉快和喜悦,使人得到放松,缓解紧张和不安,控制人的情绪,能使学生情绪稳定,培养学生乐观、开朗的性格,促使学生个性全面发展。体育运动可以疏导情绪,缓解因学习、生活等带来的紧张,使精神状态达到平衡,从而消除学生心理上的疲劳,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2、体育锻炼有助于提高中小学生自我认识和评价。一个人具有正确的自我观,就意味着能客观地认识自己和对待自己。体育运动有助于自我教育,在运动中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在哪些方面有特长,认识自己的不足,不断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挖掘自己的潜能和长处,对自己的不足努力克服,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

3、体育锻炼能培养学生建立自信心。自信心是一个人学习、进步、事业成功的必要条件。体育锻炼对任何人都是完全平等的,站在同一起跑线的位置,是生活当中追求不到的公平合理,无论是什么规模,不管是什么地方,由什么样的人群参与,只要是体育,就能体验到体育的健身和运动带来的快乐。

4、体育锻炼能锻炼意志品质。体育具有强身健体、娱乐,教育、政治、经济等功能。专家贾明俊、黄泽文等研究认为体育锻炼作为一种具有丰富强烈的情绪体验的活动,是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获得奋发进取精神的有效手段。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不仅能促进身体健康,而且能提高生活质量。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自我认识和评价的能力,改善学生人际关系,从而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而大课间提议活动的开展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能有效调节学生的情绪,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彭蕾.体育锻炼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篇3

心理与安全演讲稿篇【1】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今天, 我在国旗下讲话的主题是“ 做个心理健康的孩子 ” 。一个人的健康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身体健康,一个是心理健康。今天我们主要讲心理健康,那么,怎样去判断我们自己的心理是否健康呢?下面,我从我们小学生的 学习、人际关系、自我认识、社会适应四方面进行分析,同学们请认真听听,对照自己是否符合心理健康的要求。

第一个方面是学习。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心理健康的学生首先是能够学习的,能在学习中获得智慧和能力,并将学习得来的智慧和能力用于进一步的学习上面。

下面是与学习有关的心理健康的标准:

1.是能自我满足。这里所说的满足感,实际上就是一种学习上成就感。每个人都希望成功。有些学生,对自己的要求过高,一心想成为全班第一、第二,结果总是对自己不满意;而有些学生却不想有所作为,认为反正自己不行,对自己丧失了信心,甘于落后。这种过于强烈和过于落后的学生都不能算是心理健康的学生。因为大部分心理健康的学生都是能在学习中获得自我满足感,从而不断增强自信心。

2.是能排除学习中各种忧虑。例如:有些学生考试不理想就会很不开心,害怕老师和父母的责备,甚至出现焦虑。结果焦虑过度,甚至害怕回学校,对学习产生逃避的心理。而心理正常的学生虽然在学习中也有烦恼,但会采取积极的方法,会摆脱这一消极情绪。

第二方面是人际关系: 心理健康的学生既有好朋友,又乐于与人交往。能与父母形成良好亲子关系,与老师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同学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我们常发现有些同学喜欢独来独往,把自己封闭起来,这些都是人际关系不健康的表现,不能算是心理健康的学生。

第三方面是自我认识: 心理健康的学生,不但能了解自己,而且能接受自己,接纳自己的不足和缺点,并努力谋求自己的最佳发展。甚至有些学生对自己无法弥补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有时还会自我安慰。而有些学生,一次考试考砸了或做了错事之后,总是极力地找各种借口为自己开脱,或隐瞒同学和家长。还有些学生总是不承认自己某些方面的缺点,总是觉得自己是正确的,别人都在冤枉他。这些都不算心理健康的学生。

第四方面是社会适应力: 人是生活在现实环境中的,社会适应能力对个人的生活和学习有重要意义。所以心理健康的学生都能了解现实,正视现实,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而对生活和社会适应不良的学生就容易产生出各种心理行为问题。例如:有些学生沉迷电脑游戏,沉迷虚拟世界里,对现实的学习和生活都不感兴趣。这些都不能算是心理健康的学生。

最后,在这里我希望各位同学都能做个心理健康的小学生,享受美好的人生,明白知足常乐的道理。

心理与安全演讲稿篇【2】老师,同学们:

早上好!

今天我讲话的题目是“培养健康心理,走向成功人生”。如果我问大家一个问题:"什么是健康?"多数人一定会说:"健康就是没有病呗!"的确,长期以来,人们健康的观念局限在"生理疾病"方面.其实,健康的人既应是"生理健康"的人,又应是心理健康的人.

积极的情绪,顽强的意志,清晰的认知,健康的人格共同构成我们迎接未来社会必须具备的优良心理素质.人们常常把心理疾病同思想问题混为一谈,许多心理疾病被当成是思想认识问题去解决,结果必然是适得其反.

那么什么是心理呢

心理,泛指人的思想,感情等内心活动.是人,便有心理,便会产生心理疾病,而中国人却往往不愿承认自己有"心理疾病",因为观念中,我们常把"心理疾病"同"人品"等同起来,发现有人产生了"心理疾病",便会骂人家是"神经病".错之,错之;缪之千里.在美国,一个成功者身边总有两个人,一个是律师,一个是心理学家.这足以说明美国人是很重视心理问题的.

世界卫生组织报告说:全世界抑郁症患者已经达到2亿人,已经成了世纪病;有30%至40%求医者有精神卫生问题;20%人口存在心理卫生问题和精神障碍;据联合国统计,自杀居意外死亡之首。

科学研究发现,有很多疾病都与心理因素有关,如冠心病、高血压、心绞痛等,统称为心身疾病。心理健康对一个人事业的成功也起着重要作用。1989年,一日本青年报考一家大公司,公布考试结果,名落孙山。得知这一消息,深感绝望,顿生轻生之念。幸抢救及时,自杀未遂。忽传来消息,他被录用了。原来统计出了差错,实际是名列榜首。还没来得及高兴,很快又传来消息,说他被公司解聘了。理由是:一个人连如此小的人生打击都承受不起,曲折的奋斗之路上建功立业呢?

心理健康不仅与疾病、事业的成功有关,还与我们的生存息息相关。杭州有个9岁的孩子张毅,小学三年级,学习优秀,班长、中队长,1989年2月2日上午,被全票通过评为“三好学生”。当天中午,姐姐张萍把茶话会上的4块糖果带回家,分给张毅两块,留给妈妈两块,可张毅不干,坚持全要,并大发脾气,踢姐姐,然后跑到楼上,反锁在屋内,用红领巾吊死在窗框上。

多么惨痛的教训啊!

美国心理学家卡耐基调查了各界许多名人之后认为,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只有15%来自于学士和专业技术,85%靠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善于处理人际关系。1976年奥运十项全能冠军詹纳说:奥林匹克水平的比赛,对运动员来说,20%是身体方面的竞技,80%是心理上的挑战。

同学们,"大浪淘沙"是社会演进和人生长河永恒不变的规律,"不相信眼泪"已成为许多人追求的励志口号。只有那些拥有积极的情绪,顽强的意志,健康的人格的人,才能更好的迎接未来社会的挑战.

最后,祝愿同学们能保持健康的心理,走向成功的人生.

心理与安全演讲稿篇【3】老师们、同学们,早上好!

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主题是心理健康教育。

说到健康,大家想到的就是身体健康,其实这是不全面的。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人的健康一半是身体健康,一半是心理健康。

在我们的周围,有的同学脾气暴燥,因琐碎小事而耿耿于怀,甚至与人争吵,拳脚相加;有的人感到孤独寂寞,意志消沉,;有的人自卑,心理脆弱,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承受不起挫折或失败。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拥有健康的心理?

首先,就要学会沟通。说到沟通让我想起了一个寓言故事。

一把坚实的大锁挂在铁门上,一根铁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无法将它撬开。钥匙来了,它瘦小的身子钻进锁孔,只轻轻一转,那大锁就“啪”的一声打开了。铁杆奇怪地问:“为什么我费了那么大力气也打不开,而你却轻而易举地就把它打开了呢?”钥匙说:“因为我最了解他的心。”“因为我最了解他的心”,这话可谓一语中的。小小的钥匙之所以能打开坚实的大锁,凭借的不是它的蛮力,而是它对锁心的了解。我们与人相处也该是如此。

沟通从心开始。那么如何打开心灵通道呢?简单说来,一是要向他人敞开心扉——与人相处,要懂得尊重理解,或是适当的赞美鼓励,或是及时的建议纠正。二是向自己敞开心扉——自我暗示,自我欣赏,只有爱自己的人才能真正地爱上生活。

其次,是要学会信任和理解。

信任,先是要自信,正确认识自己,不自卑,不自负,相信自己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正确面对挫折或失败。再是要信任老师、父母。老师,培育你成长的人。师者,父母心。老师和养育你们的父母一样,都是这个世界上最关心你们的人。父母的人生经验比我们多,我们也应该向他们倾诉心中的烦恼。任劳任怨的老师父母,就是你们的肩膀。

理解是心灵之间架起的桥梁。每一个人都渴望得到理解,但在此之前先要学会理解别人。理解是一场春雨,滋润友谊的鲜花;理解是一盏明灯,照亮前进的方向。高尔基曾经说过:“如果人们不会互相理解,那么他们怎么能学会默默的相互尊重呢?”

篇4

关键词:体育活动;大学生;亚健康

一、大学生亚健康状况与分析

(一)、大学生对健康含义的认识

为了解大学生对健康含义的认识,我们对河南省10余所高校大学生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

表1 大学生对健康含义认识地调查统计表

学生 体质好 没有疾病 身心健康 身心和适应社会良好

n % n % n % n %

男生

女生

合计 137

91

228 23.26

27.74

24.86 107

63

170 18.17

19.21

18.54 233

126

359 39.56

38.41

39.15 112

48

160 19.01

14.64

17.45

从表1可以看出,大学生对“健康”一词的含义理解不全面,有43.40%的学生认为“体质好,没有疾病”就是健康,而忽视了心理健康和适应社会良好发展这两个因素。有39.15%的学生认为身心良好就是健康,这部分同学没有全面了解健康的内涵和外延,忽视了一个人完美的健康是精神方面、社会方面、体格方面的有机结合,片面的理解了健康。调查显示,理解健康为身心和社会良好的仅为17.45%,不足调查总人数的1/5。因此,学校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体育工作者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方法,要以“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作为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健康教育,从根本上解决和提高学生对健康的认识,为贯彻“全民健身” 、“终身体育”的理念打下基础,使学生的认识不断提高。

(二)、大学生“亚健康”状态表现形式

大学生“亚健康”状态主要表现为长期持续的疲劳、失眠多梦、四肢无力、经常性感冒、精神难以集中、感觉迟钝、记忆力减退、烦躁不安、情绪低落等几个方面[5,6]。据1988年对天津3所高校近4000名大学生的调查,患神经衰弱的比例为1.05%,其中女生为1.23%,男生为0.81%。1989年教育部对126所大学生的调查结果表明,有20.3%的人有心理障碍。北京理工大学调查发现有34.3%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洪家云对海南省 5 所高校的调查结果显示,有 36.74%的学生有心理问题。

(三)、造成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因素

1、心理状态失调

导致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学校、家庭等诸多因素,也有学生个人的生理、心理因素。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学习压力大、就业环境不容乐观的社会现象、情爱方面的挫折等问题使男生易产生焦躁、想打架解闷的情绪,女生易产生莫名其妙的苦恼、消沉、想吵架的情绪,事后又会产生压抑、沉默、后悔等情绪。

2、不良的行为习惯

表2显示,一些大学生不按时吃早餐,有些同学利用课间时间随便吃一点,有些学生因睡觉干脆不吃早餐,从而影响上午的学习,造成营养摄取不足,久而久之,养成饮食无规律,对身体的伤害较大。在新生入学、毕业生离校期间,学生喜欢聚餐大吃大喝,形成饮食无规律的习惯,对身体健康也造成很大的潜在危害。调查还显示,现在一些大学生吸烟、喝酒、长时间上网的现象也比较多。

表2 河南省大学生不良卫生习惯调查统计表

学生 不吃早餐 吸烟 喝酒 熬夜 饮食无规律 长时间上网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男生

女生 92

31 15.6

9.3 101

0 17.1

0 76

20 12.9

6.1 148

53 25.1

16.2 96

77 16.3

23.5 86

29 14.6

8.9

3、参与体育意识淡薄

调查表明,大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意识淡薄,没有充分认识体育运动与人全面发展的深刻内涵。大学生平均每天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比例少。由于现在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不足,自觉锻炼的意识不强,课余自己安排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较少,这必将影响学生今后的运动习惯,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对学生的健康起了深远的不良影响。

二、体育活动对大学生亚健康产生的积极影响与效应

(一)、能增强体质、缓解精神压力,消除身体“亚健康”状态

大学生学业任务重、压力大,使心理紧张度增加。通过体育锻炼有助于缓解肌肉紧张和生活紧张,体育运动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身体运动的方式,把安静时处于长期关闭状态的生理血管、肺泡、肌纤维和神经细胞尽可能地激活起来,从而改善体质,使大学生更富有朝气,有效地消除学习的疲劳,快速走出生理的“亚健康”状态。

(二)、能促进大学生智力与能力的发展

体育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练习者必须组织好自己的注意力,有目的地感知、观察、记忆和思维。在运动环境中,体育活动有助于大学生对事物做出迅速正确的判断,提高认知能力,促进人体感知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发展,并使思维的灵活性、协调性和反应速度等得到改善与提高。

(三)、能提高大学生德性修养,培养良好的品德和进取精神

体育活动能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集体主义精神和开拓进取精神,并能有效地培养自信、自立、自强、坚毅和拼搏等优良个性心理品质。体育常常意味着竞争,意味着达到某一级运动水平或锻炼标准,而这一过程则要求学生付出努力与汗水。

三、结论

经常性的体育锻炼,是增强体质、促进健康的最有效手段。任何体育运动不仅是运动器官在活动,心血管、呼吸、泌尿、内分泌、感觉系统以至全身各组织、器官都会发生相应的机能变化,在神经系统的指挥下,相互配合进行运动。经常进行体育运动,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增加心理坚强性和自信心,并具有减轻应激反应以及降低紧张情绪的作用。而群体的体育活动,则是增加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使社会交往增加,身心愉快,并从中获得社会需要满足感的重要途径。总之,通过体育运动可以娱悦身心、调节情绪、减轻心理压力、防止心理和情绪障碍、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是抵御亚健康侵袭的最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樊炳有,王春生.析体育与健康的“第三状态”――亚健康[J].体育与科学,2002,23(3):37-39

篇5

一、我院高职生心理问题产生的明显原因

职高生在生理上发育基本成熟,但心理发育还很不健全,他们情感脆弱,为人处事与人际交往能力差,遇到问题,第一反应就是维护面子,为了面子可以什么事都去做,不计后果,不惜触犯法律;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两方面:

1.与学生的家庭背景有关。大多数家长不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不善于同孩子沟通;相当一部分学生的父母是工人、农民或下岗人员,是目前社会竞争中的弱者,加之低层次的文化状态使自己又没有更好的教育方法,因而学生长期在如此的家庭熏陶下,表现出明显的自卑心理,自信心不足。多数学生从小学到中学,从未尝过成功的愉悦,听惯的是家长、老师的训斥、批评甚至打骂,使个别学生的心理严重扭曲。

2.与学生人际关系的发展有关。职高学生社会性发展较快,喜欢交往,有着扩大人际交往圈子的迫切心理需求,但又不能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致使部分同学在择友方面存在严重问题,“自我中心”心理严重,只讲回报,不讲付出,从来都没有设身处地替他人着想过。上述心理问题,严重影响着职业教育的质量,困扰着职高生的健康成长,因此,职业院校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

二、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

教师要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和学习的伙伴,自己必须要有健康的心理,具有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并将这种意识融入到自己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去,为教育教学创设良好的心理背景、心理氛围,为学生提供理解和宽容,维护其自尊心,减少学生对学习生活的抵触情绪,满足其恰当的心理需要,并予以情感支持。目前人们对教师的要求,几乎近乎苛刻而完美。然而,教师也是人,教师在生活中同样会遇到一些繁杂而又无法回避的难题,如人际关系、恋爱婚姻、子女问题、身体健康、经济收入、工作能力等。这些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就会严重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就我院而言,教师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有:

1.自卑心理。据有关调查资料表明,有近一半的教师有较强的自卑感,其中青年教师居多。他们自觉当教师低人一等,与进入机关的同学比,社会地位、经济实力相差甚远;与“经商”成大款的同学比,更觉寒酸。在人面前不愿承认自己是老师,特别是职业院校的老师。

2.怨尤心理。有些教师过于强调个人的自由,难以适应严格的规章约束和紧张而复杂的教学工作,加上待遇偏低,负担偏重,学生难管,于是就怨天尤人,怨社会分配不公,怨工作环境不好,怨领导不理解,怨学生不自觉,怨家长不配合,怨英雄无用武之地。

3.消极心理。有个别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不感兴趣,认为误入师门致使自己明珠暗投;学而不精,教而不专,责任心淡薄,得过且过,敷衍塞责。

三、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

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和理解,需要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和维护,甚至通过立法来予以保障。作为职业院校的教师,针对特殊的生源,特殊的工作性质,要保持健康的心理,不仅要捧出一颗热爱教育事业的心,调整期望值和心态、言行,还要善于做好自身的心理调节及保健工作。

1.了解自我,悦纳自我。了解自我,就是要有一个清醒的自我意识,能够正确地评价自我,辩证地看待自身的优缺点。心理学研究表明: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和行为适应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而言,一个人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与本人的实际情况越接近,社会适应能力也就越强,就越不会发生的心理问题;反之,一个人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与其本人的实际情况相距越远,尤其是低于实际情况,其社会适应能力就弱,心理健康的危机就易发生。教师要尽可能地扬长避短,相信自己的实力,只要努力就一定能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取得成功,寻求到最大的满足。

2.调整情绪,保持平衡。清苦、清高概括了传统教师的形象,但如今的教师已走出了象牙塔,面对各种突变感到困惑、不平衡,如不及时疏导,不仅影响自身,更会投射到学生身上。自我调节是保持良好心境的关键。教师遇到矛盾冲突、挫折困难时,要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采取适当的方式发泄自己的情绪,尽快使自己的心理恢复平衡。对生活中的有些事件可以通过个人的努力加以控制,或去寻求朋友同事、亲人的心理支持,以缓解烦躁冲动的情绪,也可以通过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解除心理疲劳,转移消极情绪,减轻内心的不安和压力,恢复情绪的平衡与稳定。

3.善于交往,融洽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教师顺利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保证,教师只有保持自身与社会的平衡,将自己和谐地融于社会之中,才能保证健康的心理。一个成功的教师是乐于和学生及他人交往的,并且能调节好自己的社会角色,师生之间应相互信任,上下级之间应相互理解、支持,同事之间要愉快合作,友好竞争,营造一个宽松愉快、自由民主的工作环境和交往氛围。

4.投身工作,乐于奉献。心理健康的一个标志,就是个体能够在工作中全身心地投入和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智慧与才能。要做一个合格的教师,要注重培养和提高自己对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要善于捕捉平凡的教育教学活动所带来的工作业绩,体味其中的愉悦与舒心,淡泊名利,乐于奉献。这既是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的体现,也是一种无形的、其它教育因素不可替代的重要教育力量,更是一名优秀教师不可缺少的高尚品德。

篇6

语文的个性化教学就是在语文的实际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努力,在师生对话、学生与文本(作者)的对话、生生对话等系列过程中,为学生搭建一个平等的对话平台,让他们的个性有一个自主、健康的发展空间,从而就避免了以往的“考试得高分的乖学生、乖孩子缺少主见、缺少创新、缺少能力,结果社会不认可”的怪现象。个性化教学的实施是一项浩大而复杂的工程。在此,我想根据教学实际工作中的教与学两个方面作些思考:

一、教师“个性化的教”

在实际的“个性化的教学工作”中,教师仍起着科学的联结活动双方的关键的引导作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认为在实施个性化教学的时做好个性化的“四读”。

1.个性化的“读学生”

教师首先要从思想观念上确定学生的主体观念,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学生个性自由、健康、快乐的发展为宗旨。同时,教师要努力适应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做好教学的先期准备: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学生的个性、特长、兴趣、爱好、习惯以及家庭生活背景,尤其是学生的语文学习方面的差异。

2.个性化的“读教材”

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缺少读教材的主动性,更谈不上“个性”,因为“教参”包办了一切,“教参”对教材的解读先入为主的占据了教师的阅读空间。但是新课程的实践中,在个性化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先对教材有自己的个性化的阅读、理解,结合自己生活阅历来理解、阐释教材及课文。通过教师的有个性、有创意、有发展的阅读理解,读出作品的精神与魅力,读出有自己个性色彩的感悟和收获。没有个性化的学习习惯的教师是培养不出有个性化的学习习惯的学生的。

3.个性化的“读自己”

在以往“应试教育”的桎梏下,我们教师其实有过“个性化的读教材、读学生”,但担心与“教参”、与考试的标准答案不符,所以只能将教参的答案照搬了事,埋没了自己的思想。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便是解放了教师,倡导教师的素质发展带动学生的素质发展。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敢于破除陈规陋习,敢于张扬个性,敢于用自己丰富的生活阅历来诠释知识,敢于把自己对语文、对生活的真实想法、真实理解“读”出来,用教师的个性色彩来铺就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应灵活处理教材、教参和自己的思想认识,不必向以往一样看权威的眼色、看考试的风向教学,要实事求是地表达出自己的真知灼见。否则,语文教学将失去底气,甚至于装腔作势,让学生从心底就瞧不起语文课。

4.个性化的“读教学”

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张扬师生的个性,应在教学活动的组织中注意:①转换自己的角色,由“传道、授业、解惑”者发展为学生的学提供帮助的服务者;②教师应根据实际教学工作的需要,对教材、教学内容作些个性化的组合与创新。③提供良好、宽松的学习条件,适宜学生个性的自由、健康的发展;④创造有意义的情景让学生充分的展现各自的特长。

二、学生“个性化的学”

语文的个性化教学的核心是强调学生个性化的学,强调学生积极主动的、充满激情的学习。作为教师,在引导、组织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化学习习惯的时候,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第一、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能动作用以及语文素养、能力对一个人一生的重要性,让其从内心需要的基础上投入学习;第二、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鼓励学生学好语文,从思想、兴趣等方面告诉学生学好语文的可能性,让其乐意学习语文;第三、教师要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语文学习环境,让其自由的学习语文。

篇7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对自己心理健康状况越来越关注。在学校这个特殊群体中,我们经常会听到“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心理咨询”或者是“心理治疗”等概念。心理治疗属于三级预防保健工作阶段,它对从业人员的专业要求更高。在实际运用中,三者是彼此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而心理咨询较之前二者涉及面要窄,但是专业技能要求更高。因此,笔者认为,在职业学校目前的状况下,为一线工作的教师提供必要的专业培训,使教师们掌握一些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的专业技能,树立新的工作理念,对全校学生的健康心理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二、心理教师必备的专业认识和专业技能

要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必须对以下问题有专业的认识:第一,明确心理健康的定义。它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行为三个方面:1.心理健康的人其身体往往存在疾病的概率较小,身体功能在正常范围内,没有不健康的体质遗传。2.具有健康心理的人对自己持肯定的态度,乐于接受自己,同时对他人和外界抱有开放的心态。3.心理健康的个人,能积极适应社会环境,妥善处理人际关系。第二,掌握心理健康的标准。根据国内外学者的论述及我国现阶段职校生心理发展的特点,笔者认为以下七个方面可作为职校生心理健康的衡量标准:1.乐于学习和工作,奋发向上。心理健康的学生珍惜学习机会,对生活和工作更加热爱,并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和聪明才智,尽最大努力克服困难,争取获得好的成绩。2.有正确的自我概念。自我认识、自我接受,体验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CAN存在的价值,认识自己,并接受自己。3.有健康的情绪。心理健康的学生性格开朗,情绪稳定,心理健康的学生往往能控制自己的情绪。4.乐于交往,人际关系和谐。心理健康的学生乐于与人交往,善于理解、信任和帮助他人,并能正确对待他人的缺点和短处。5.正视现实,适应环境和社会生活。心理健康的学生能够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对社会有良好的适应性。在环境改变时能对环境做出客观的认识和评价,不沉迷于不切实际的幻想。同时对自己的力量有充分信心,主动适应环境,改造环境,以积极的心态迎接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当然,在衡量职校生心理健康时,也需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第三,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职业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帮助他们自立、自强、自信,形成积极健康的自我概念,并为他们未来的人生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第四,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成功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要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1.尊重:教师尊重学生的现状以及他们的价值观、人格和权益,予以接纳、关注、爱护,这是建立良好的辅导关系的重要条件,是有效助人的基础。它可以给他们营造一个安全、温暖的氛围,这种氛围使学生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尊重学生,使他们感到被尊重、被接纳,从中获得自我价值感。2.真诚:真诚的基本要求就是教师应该以“真正的我”的身份出现,没有防御式的伪装,不戴假面具,而是表里一致,真实可信地投身于心理辅导中。一方面,真诚尊重导师,可以提供一个安全的氛围,为学生免费服务,可以让他袒露自己的软弱、失败、过错、隐私等而无需顾忌;另一方面,教师能为学生提供很好的例子,他们将鼓励真正的自我,和教师沟通,表达自己的情感,使情绪得到发泄,这样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

三、避免工作中的几个误区

第一,给学生乱贴标签,随意扣上“心理有病”的帽子。在实际工作中,有些辅导教师会不时冒出“我班××心理有问题,有病”,甚至会私下议论某生“脑子有病”“神经有问题”,其实这是对学生很不负责的一种做法。其后果是对学生造成不良的心理暗示。比如,内向的学生从此不再与人交流,胆小的学生从此不愿开口讲话,有不良行为的学生从此索性破罐子破摔等。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辅导教师一定要谨慎地对待学生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对人对事泰然自若地处理,既无麻木不仁,又不大惊小怪。第二,强制要求学生去进行“心理咨询”。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卫生工作重点是立足全体学生,做好心理保健工作,防患于未然,而不是动辄就去“咨询”。当然,如果在实际工作中,经过细致地观察、详细地调查、科学地分析,教师认为确实有必要对其进行心理咨询,那么辅导教师可以心平气和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暗示学生学校这个安全的环境可以让他放松情绪,袒露自我,而且又会得到保护和支持,隐私绝不会被泄露。只有在学生有强烈的求助愿望并自愿地走进咨询室的情况下,心理咨询才会取得一定的效果。第三,对心理咨询期望值过高,希望“立竿见影”。成功的咨询往往不可能一次奏效,心理层面的问题是很复杂的,往往要经过一系列规范的过程才有可能见效。因此,对心理咨询不能期望过高,特别是不能操之过急,如果想要求一次咨询就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最后只能导致治标不治本的严重后果。心理咨询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助人自助”的过程,只有在被充分信任的情况下,求助者才能吐露心声,袒露“真我”,在咨询师的帮助下重塑自我,然而有一点是大家必须要很清楚地认识的,那就是最终的归结点还是求助者自己帮助自己,这需要比较漫长的过程。

四、结语

篇8

1 影响因素

1. 1 单位、社会支持不足:(1) 各级领导对护理工作支持不足是影响护士身心健康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护理人员缺编、护士超负荷工作、而在新的护理模式中护士被赋予多元化的角色,除执行医嘱、做好常规护理,接受各种考核外,还要花大量的精力提高自己,而待遇却很低,医护之间福利差异大,使年轻护士们感到职业前景暗淡,工作无成就感【1】;(2) 由于长期社会偏见,认为护理是从属性的工作,只要能找一个好医生看病就行,至于护理,无所谓好坏,护理工作得不到人们的普篇认同和理解,是护理人员不能从工作中体验到自我的价值,主观上形成不良的身心疲惫状态。

1. 2 护士自身因素:现在的年轻护士大多是独生子女,没有经受过磨难和艰辛的生活,从小生长在被父母宠爱的家庭环境中,护校毕业后,从事着服务性的工作,病人的挑剔,医院严格的管理,同事之间的竞争,繁重的体力劳动,医疗的责任风险,医院里最低的工资报酬等等因素都给这些20 岁左右的女孩子们带来了极大心理压力。再者因为她们临床工作时间较短,经验相对不足,业务不熟练、导致她们自身的心理素质也很不稳定。有许多研究显示,这些工作在高压力、高紧张度环境的人群容易引起心理问题【2】。有些人认为护理人员是医生命令的执行者,不需要太多技术与理论知识。护理人员的辛勤劳动常得不到认可与理解,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得不到体现。调查表明,多数护理人员存在职业自卑感,她们具有强烈的职业责任感,喜爱自己的工作,但在自我体验上感觉护理工作被轻视认为自己社会地位不高,自身价值不能体现。

1. 3 护理工作本身的因素:(1) 护理人员整天面对的是病人,工作任务重、责任大,从生理、心理上感到疲惫不堪,精神、心理压力较大;(2) 护理人员不足、超负荷工作、疲惫得不到缓解,紧张不能及时释放、导致身心疲惫;(3) 不规律的倒班,有限的社交活动减少,与外界交往甚少,致心里郁闷、平衡失调。(4) 工作量较大,护理工作比较繁忙、琐碎,当前还存在着普遍的护理人员缺编情况,超负荷运转容易造成护士的身心疲惫。而由于早中夜班的轮班制造成生活节奏不规律,给临床护士带来了种种心理压力。

1. 4 护患关系的影响:随着医疗市场的日益成熟,病人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增强,对医疗护理质量的需求不断提高,护患纠纷的发生率也逐渐上升,发生纠纷的原因主要为: 对治疗不满意;护理技术操作不熟练;后勤保障不到; 病区环境差;服务态度较差;病人重医轻护;对护士缺乏必要的理解和尊重;护理人员常因防范医疗纠纷而使他们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状态。年轻护士因为经验相对不足,与病友关系不很融洽,沟通交流欠缺,压力也较大,也可能会诱发某种程度心理的问题,如紧张、焦虑、抑郁等。

1. 5 分配制度的影响,护士的劳动价值不能充分显现护士待遇普遍较低,个人发展受限。护士处于医院中收入较低的群体,相对于护理工作量大、任务重、风险大,常使护理人员心态极不平衡,从而也成为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

2 对策探讨

2. 1 广泛开展宣传工作,取得社会支持、理解树立爱岗敬业精神,稳定思想情绪。用积极态度对待工作,认识到为病员服务是一项光荣而自豪的事业; 工作和学习中应保持心平气和、精神愉快,医疗、护理犹如人的左右臂,二者缺一不可,护理质量是医疗质量的重要环节,护士的专业技术水平直接影响到病人安全,医疗质量和医院的工作效率,为此,作为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护理工作的重要性。

2. 2 提高认识、加强学习、增强自信心:(1) 加强政治思想教育,使年轻护士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使她们认识到护理工作的重要性,传授给她们好的经验,使她们尽快进入角色,缓解心理压力;(2) 加强护士人文【3】、社会学、心理卫生知识的教育和学习,培养护士的整体素质,增强对挫折的承受能力,科学地进行自我心理调节;(3) 加强业务学习、提高护理技术操作水平,培养护士的专业形象,深化临床护士角色定位、使其具备爱岗敬业、奉献精神,从而使其增强自信心,使自己的才能在公众面前有所体现。

2. 3 领导给予重视与支持

提高管理者的支持是影响个人工作满意感和心理健康的最有效方式。因此,护理工作也一样,医院护理部甚至医院的管理者应经常倾听护士的心理感受和工作中的压力,遇到病人投诉等情况,不是一味责备,而是应及时进行安抚、反馈及帮助,并针对具体情况和问题及时采取解决措施。主动给予关心和帮助,同时创造一个融洽的人际环境,使护士有一个自然、和谐、宽松的工作和健康的心理环境。

2. 4 医务人员自身的亚健康状态也是影响因素之一,处于亚健康状态时,应积极寻找症结所在,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亚健康状态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通过心理辅导、行为干预、改善环境、自我调节来预防或治疗【4】。心理健康对于每个人都非常重要,对于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护士来说更加重要. 一个心理健康的护士才能热情微笑地面对复杂多变的工作及其不断提出各种要求的病人.一个心理健康的护士才有足够充沛的精力、细心精心耐心热心地为病人提供优质的整体的护理,才能从事辛苦的护理工作。

参考文献:

[1]陈国元,杨磊,刘卫东,等.教师亚健康现状及预防对策的研究[J].职业卫生与病伤,2000,15 (2):101-102

[2]刘理望. 倒班和夜班对作业人员身心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1991,6 (3):108-109

篇9

【关键词】健康教育;社区卫生;作用

【中图分类号】R47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822-02

社区健康教育是以社区为健康教育的基本单位,以社区人群为教育对象,以促进社区居民健康为目标的有组织、有计划、有评价的健康教育活动与过程[1]。是一种进行宣传和普及医药健康知识活动的体现,也是人们预防疾病保持和促进身心健康的必要方法。健康教育的核心是教育人们树立健康意识、促进人们改变不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行为生活方式,以降低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2]。本文就健康教育在社区卫生工作中重要的作用浅析如下。

1 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健康教育

1.1 文字形式教育 包括社区张贴标语、悬挂条幅、分发传单、传发课本、小册子、以及报刊、墙板、板报等。

1.2电化教育的形式 利用广播、收音、电视台、播放光碟等形式开展健康教育知识宣传和报道,宣传车巡回播放音像,达到宣传的形象化。

1.3设立咨询台宣传 利用各种卫生宣传日活动之机,开展健康教育知识咨询、讲解等,以提问或解答等方式宣传,免费向前来咨询的群众发放各种宣传材料,增加受教育者对健康知识的理性认识。

1.4开展健康教育园地 充分发挥健康教育园地的作用,进行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等预防保健知识的宣传,并对家庭生活中易出现的突发事件,如:溺水、电击、煤气中毒、烫伤、噎食等的急救方法给予详细讲述。对重要常见的健康知识采取反复循环宣传,加深居民的理解和认识,真正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1.5电话回访方式 作为健康宣教的一种形式,有着其独特的优势。社区老人因患某种疾病多有行动不便、不愿经常外出、记忆减退、服药依从性不高等特点,故需要反复提醒服药时间、剂量、方法,对日常生活中存在的不良生活方式,需不断提醒才能真正改变;作为一般的健康宣教很难真正起到效果,而电话随访可随时开展,在电话回访过程中进行“一对一”的健康指导。

1.6开展义诊活动 组织医院医护人员开展义诊活动,为广大患者诊断疑难杂症并讲授健康教育知识,免费为广大群众量血压,测血糖,检查身体,开展健康咨询服务;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为群众排忧解难,把健康知识送到广大群众的手上。

2 健康教育在社区卫生工作中的作用

2.1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正确的引导作用 当突发事件来临时,为了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损失降到最低,直接面对公众传播知识和技能的健康教育,是关键的一环; 健康教育可以使公众对于事件的发生和发展有进一步的认识,让群众了解正确信息,了解预防和自我保护的具体知识,起到引导、帮助的作用。同时,良好的健康教育也能够帮助公众认识到事件所处的阶段,使他们保持清醒的状态,避免引起社会恐慌,维持正常的社会和生活秩序,尽快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工作。比如:对人感染H7N9禽流感防控知识,卫计委出台了一系列防控方案,保持勤洗手、咳嗽和打喷嚏时遮掩口鼻等个人卫生习惯,采取开窗通风等措施,作为重要防控内容,能够有效预防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疾病。

2.2发挥独特的保健功能作用 健康教育是提高人群对健康的认识,使他们懂得一些基础的卫生保健知识,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健康教育必须按照各类人群不同的学习需求和学习起点,设计不同的教育方式和内容。既要开展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学习,如家庭护理、婴儿养护、紧急救护等方面的科学知识,也要开展较纯粹的自我提升、养生修性式的学习活动,如健身操、书法绘画、读书学习等。另外,健康教育本来就是一种治疗方式,对于一些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密切相关的疾病,比如:针对一些糖尿病冠心病的患者,通过健康教育的开展,使他们建立合理的饮食、运动方式,保持情绪稳定,定期检查等保健意识,以及在血糖控制和冠状血管扩张治疗上给予指导,使服药更加科学。

2.3具有其它卫生服务的效果 社区卫生服务的预防、治疗、保健、康复和计划生育指导等各项服务内容中,如果融入健康教育,都能增强其效果[3]。健康教育的本质是一个干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健康信息的传播贯穿始终。分析健康教育的重点环节,就是围绕健康教育内容对象、方法和时机等方面。分析哪些因素通过人为因素可以改变;在所有可改变因素中,哪些是最关键因素。关键因素则可认为是某些事件的健康教育重点。如:在预防接种中开展健康教育,通过 量信息传播,让居民特别是流动人口的家长认识到预防接种的重要性,可提高接种率、及时率及预防接种效果,为营造健康和谐的社会做出应有的努力。

2.4能够帮助人们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健康教育可以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觉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其目的是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4]。在卫生保健领域中,健康教育是以消除或减少不健康的行为因素来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为特点的。健康教育通过信息传播、认知教育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和技能,树立健康观念,提高自我保健能力,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如有一些吸烟男医生,并不是他们不懂得吸烟的危害,而是他们的习惯已经形成,而且他们的信念和价值观也存在不健康的因素。要改变他们的行为,需得用健康教育中行为干预的方法来帮助他们戒烟。

3 健康教育工作要因人而异、因病而异

健康教育要因人而异,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要求不应该视患者为“疾病”,而应把患者看作是一个患病的社会的人,每一个患者因年龄、性别、职业、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生活特点不同,对医学知识认识、掌握和了解程度各不相同,这就对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一体化教育,因人而异的个体化教育是健康教育工作获得成功的基础。

健康教育要因病而异,临床上病种是复杂多样,不同疾病的病因、诱因各不相同,预防保健措施也不一样,因此,健康教育工作就要根据不同疾病特点,采取相应的知识进行教育。

参考文献:

[1] 李文娟.浅谈社区健康教育的工作方法及作用[J].健康必读杂志,2011,10(10):367.

[2] 赵丽波.健康教育在社区管理工作中的作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10(19):124.

篇10

关键词:体育健康 竞技性 人文性 课程 改革

一、体育的核心涵蕴

在三十多年的体育教学历程中,我通过不断学习理论知识和体育教育教学实践以及了解国内外体育动态最新体育活动情况,不断加深对这一核心内涵的认识,一方面着眼于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首先是通过体育教学增强学生的身体机能,使学生生长发育的更为完善,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其次是通过体育课教学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不仅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坚强的意识,培养学生积极进取、拼搏向上的坚韧顽强精神;再次是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精神、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增强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和乐于助人、乐于奉献的精神。另一方面从发展祖国体育事业的大局出发,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有用人才,同时为国家培养有较高运动技术水平的后备人才,以推动国家竞技体育的良性发展。由于对体育的认识不断深入、不断提高,体育课成为学生最喜欢上的一门课程。

二、健康教育的和核心意蕴

在体育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树立健康理念,把“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贯彻到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做到:

(一)精准把握健康的含义

何为健康?人们平常往往将其理解为身体各器官无疾病、无伤残、生理功能正常。这样的认识没有什么错误,但比较偏颇、狭隘。健康不仅是身体没有疾病、没有伤残、其所指是多因素的。就以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提出了一个明确而全面的定义:“健康是指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都完美的状态,而不是没有疾病和虚弱。”在教师明确概念的前提下,让学生多了解这方面的知识,澄清认识、提高觉悟,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二)精准把握健康教育的内容

从学校教育的角度说,健康教育的特征在于学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向学生传授健康知识和技能,建设健康的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营造健康的校园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健康习惯,保护和促进学生健康的养成教育,包括身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生理健康教育又包括开设健康教育课程,传授健康知识,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开展训练和练习活动,同时培养和养成学生维护身体健康的各种行为习惯。

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并成为学校教育内容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当前教育改革的新举措。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什么样的心理是健康的心理,或者说如何理解和认识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依据人的心理活动规律采取诸多有效措施,预防和减少行为问题、精神疾病、思维障碍等,从而维护和促进心理健康的教育,包括学习心理疏导和人际关系疏导。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式、方法多种多样,对中小学生,除专门课程外,各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心理辅导是主渠道。在这方面,体育课程教育得天独厚的优势,体育教学应当利用和发挥这一优势。

三、体育竞技性与人文性的辩证关系

人们往往有一种思维惯性,那就是一说到体育就不加思索的想到“比赛”“竞赛”“金牌”“银牌”“名次”之类的词抑或相关场景、情景,这就是只关注了体育竞技的一面,而忽略了体育更深远更广泛的意义。当然,关注体育的竞技性并不是什么错误,因为体育原本就是竞技性的,体育竞猜由来已久,伴随各种体育活动的始终。但是,要深切认识到体育更是一种精神,一种文化,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称之为人文体育或文化体育。从体育与健康课程这个名称看,体育着重关注人的健康,洋溢着人性味、人情味,充盈着人文关怀。有一句耐人寻味的话,道出了体育竞技性一人文性的关系:“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抛开特殊的政治背景和特定的情势,这句话的寓意历久弥新。

四年一度的奥运会,应该说是一个特殊的时空,在这里高度集中地发挥了世界体育运动的高超技能与运动之美,高度集中的展示着五大洲各种文化的绚丽多姿,它是世界最大的体育竞技场,更是一个最典雅的精神博览会。主席曾由衷的说,与物质的遗产相比,精神的遗产更持久、更完美。主席在赞誉参加里约奥运会归来的中国对的赛绩的同时更为称到中国精神、奥运精神。体育竞赛固然是力与美的激烈较量,但是在这种角逐的背后,却有着深邃的文化精神,而且这些精神是以多元的、丰富的、独异的形态存在着。因此,体育的竞技性和人文性并不是相悖的,而是辩证统一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也是遵从这一法则。为此,教学这门课程,更应关注学生健康,关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耿培新.体育与健康(七-九年级)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教育部基础教育组织.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