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技术知识点总结范文

时间:2023-12-28 17:39: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多媒体技术知识点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多媒体技术知识点总结

篇1

一、利用影视多媒体技术,展示通用技术学科魅力

1.利用影视多媒体技术,拓宽通用技术学习资源。通用技术课程是一门立足于实践的课程。立足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亲身经历,立足于“做中学”和“学中做”。注重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让学生主动去探索技术知识。培养技术素养。因为教学条件的关系,教师不可能让学生亲历每一个知识情境,所以通用技术教师在教学中必然要侧重于通过实际生活中案例的分析和一些现实场景的再现来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这时影视多媒体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教学中很多教师用语言讲解或者是一语带过,学生很难在感官上构建出该场景影像信息。如果教师能够影像来展示出该场景,就能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增强其对于事物的认知程度。

2.利用影视多媒体技术,突破通用技术学习难点。通用技术课程是一门高度综合的课程。它强调各学科、各方面知识的联系与综合运用。在教学中通用技术教师通常要用到数学、物理、社会、心理、环保、审美、材料科学等等知识。教师可以借助于影视多媒体技术的帮助,通过视频素材或新产品更加准确形象地传授这些知识。在教学中,我们经常用色彩鲜艳的图片或视频来提高学生们的审美能力,增强其艺术感,提高了学生对于产品美观的鉴赏能力。而在结构与设计章节中,经常有学生不能很好的判断出结构受力的类型,在我们采用了很多经典的视频后,学生直观地理解了结构与力的关系,很容易做出判断。

二、利用影视多媒体技术,提高通用技术教学效率

1.运用影视多媒体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课堂教学中引用精心编辑好的影视媒体素材,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引起学生会兴趣,提高学生课堂兴奋度。一个贴合教学重点的视频能够在声色和心理方面带给学生们方面的冲击,让他们精神为之一振,产生对于该方面的兴趣和好奇。

也可以用影视多媒体技术加强和学生的交流,学生对于影视对媒体技术也充满了好奇和兴趣,很多设备,学生已经具有,同时也具备基础的操作能力,对于深层次的技巧和原理充满了好奇和求知欲。通用技术教师可以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通过对这一突破口的讲解来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和兴趣,从而引申到教学的知识点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出现,也为我们提高教学效率创造了新的平台。智能手机电脑的出现,对于影视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其帮助我们可以在课堂中不必要专业的设备就能应用影视多媒体技术,智能手机就可以满足我们随时拍照录像的要求。在反应学生创意草图时,教师可以在下面巡视的时候随时抓拍学生的作品,在不打扰学生思路的同时,提高课堂的效率,不必要学生上前演示,通过教师的手机或无限摄像头就可以现场向全班同学展示优秀的作品。

2.利用影视多媒体技术,提高通用技术实验效率。通用技术实验通常都会很费时,教师对其是爱恨交加,一方面其实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必要手段,另一方面则要占用大量的教学时间有时又有点劳而无功的感觉。学生对于一些操作要领并不能完全掌握到位,在实验中有很多错误的操作,同事就想到利用数码相机的录像功能拍摄了12分钟的视频,其中包含了实验的全过程和部分同学的正确操作和错误操作的特写场景,在实验总结中利用多媒体演示,向全班同学再现了实验的场景,纠正了不少学生的不良操作。之后又经过非线性编辑制作成5分钟的有讲解配音的教学视频。在其他班级做该实验前,大家都会在实验课前期进行该视频的教学演示,提醒学生注意实验的具体环节和操作要领以及易错点。经过这个视频演示环节发现该实验效率的提高很多,学生的操作能力提高了不少。

三、掌握影视多媒体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1.掌握影视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师基本素养。掌握影视多媒体技术是通用技术教师的基本素养,有利于加深教师对于教材的再认识。在教学中应用影视多媒体技术服务于教学,有影视素材的引用和设备的利用已经素材媒体的采集制作。只用对于教材有深层次的认识才选择出非常切合主题的影视素材,在教学中重视对于教学素材的整理和精炼,对于好的素材加以保存,对于没有达到教学要求的素材要继续编辑使之达到高标准。对于教学中媒体素材的总结和提炼的过程也是教师对于教学知识再认识的过程,只有对于教材中知识点有了深层次的认识才能精炼出符合教学要求的媒体素材。

篇2

关键词:中职;电子技术教学;创新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我国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愈来愈大,因此,我们的教育应该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之中,教师更应该相应时代的号召,探索新的更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其实,对中职电子技术来说,把握住课堂这个主阵地,就意味着抓住了中职电子技术的关键。因此,创新电子技术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电子技术的兴趣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使课堂教学多样化和现代化,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他们创造更加轻松愉悦的环境,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比如,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多媒体是一种现代正在蓬勃发展的新型的教学手段,它集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于一体,能够带给学生最直观最形象也是最直接的感受,生动形象的教学动画或者是视频,图文并茂、色彩丰富的教学课件都能够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新课程背景下,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中职电子技术课堂教学,可以向学生们展示电子技术世界的无限魅力和无尽的精彩。

一、中职电子技术教学的教学模式现状

(一)教学方式落后,教学理念保守

虽然我国的教育体制已经改革多年,但在实际教学中,仍然存在许多不如意的地方,电子技术教学方式仍然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老师的教学观念相对保守。在中职,多数教师采取保守的教学理念,使得很多教学方式停留在“一个讲台,一位教师,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中,致使电子技术教学枯燥无味,难以吸引学生注意力,加之中职电子技术难度增加,传统的教学方式显然已经不适应新时代下学生的发展。

(二)课堂教学设计不尽人意

我们可以说没有枯燥无味的课程,只有枯燥无味的老师,教师要想让学生充分提高课堂效率,就需要进行相对完美的教学设计。很多教师在给学生上课之前,对电子技术课堂的设计很粗糙,刻板,没有新意,使得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感觉电子技术课堂无趣。课堂采取教师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教师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只是单纯地告诉学生,而不去引导他们自己组织问题的答案、自己思考,使学生在课堂上一直处于松懈状态,大脑不活跃,思维迟钝,从而导致学生接受知识难度大,课堂效率低下。

(三)忽视学生知识接受能力的不同

中职学生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大,很多教师为了提高学习的进度,不注重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致使电子技术不好的学生感觉电子技术越来越难,从而失去对电子技术的兴趣。因此,教师要注重因材施教,对不同程度的学生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例如,教师再布置课外作业的时候,对程度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

二、提高高中电子技术课堂效率的意义

电子技术是学生学习中的重要学科,其主要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对所学电子技术知识熟练掌握并且灵活运用,教师紧跟时代步伐,积极探索电子技术教学方法的改革,利于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授课过程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高效的课堂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并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寓教于乐,从而促进电子技术课堂学习效率的提高。

三、中职电子技术教学的教学模式创新的措施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改变传统教学方式

多媒体具有形象生动的特点,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可以进行形象演示,将知识变抽象为具体。在电子技术学习过程中,很多知识非常抽象,学生们很难理解和掌握,即使课本上有一些彩色图片或者例子,但这也仅仅是静态的演示而已,难以带给学生们感官的刺激,使学生们对于问题的理解和掌握不彻底、一知半解。因此,在课堂中使用多媒体,能够使知识点形象起来,带给学生们感官的刺激,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知识的掌握。

(二)进行高效的课堂教学设计

教师不要为讲课而讲课,要给学生思考和想象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可以创设情境,渲染氛围。。例如,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使课堂更加丰富多彩,利用图片、动画、音乐等形式加深学生对相关电子技术现象的理解。新课程背景下,电子技术课堂中的情景设计变得越来越重要,一个轻松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能够减轻学生学习压力,有利于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掌握电子技术知识。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不可否认,学生是需要教师指导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要按部就班地告诉学生所有的知识点,忽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应该适当的给学生指导,对于一些规律性的问题,鼓励学生自己动脑总结规律,以便加深学生对相关电子技术问题的理解。教师在电子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进行自主合作式探究,与其他学生一起进行交流,知识分享、发现问题、证实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让同学们互相帮助,同龄人之间的讲解可能更接近学生心理,更利于接受,有利于提高全班的整体电子技术水平。例如,对一个问题,教师先不要给出答案,先让小组间进行讨论,听听每个人不同的意见,最后再定出一个最终答案。

(四)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电子技术知识

知识源于生活,电子技术知识更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离不开电子技术知识。电子技术就在我们的身边,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电子技术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够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深化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培养学生对电子技术的兴趣。

篇3

关键词:微课;学习资源;高职院校;微课资源开发体系

中图分类号:TP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30-0170-02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on the Design of Micro-less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 Case Study on "The Basis of Photographic Exposure" of Micro-lesson

YANG Qi-fang, LU Jing-feng, TANG Xin-yu, DUAN Jing-bo, PAN Hui-ping, ZHANG Zhi-xia

(GuangDong College Of Business and Technology, Zhaoqing 526020, China)

Abstract: Micro-lesson is a new teaching resources of the modern Internet. Define the Micro-lesson meaning by completing vocational multimedia specialty course work “micro photographic exposure design and production based on” , Micro-lesson desig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Micro-lesson production technology, production process of Vocational Colleges of Micro-lesson, as well as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Micro-lesson construc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o as to find out a more scientific and standardized for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Micro-lesson resources development system.

Key words: Micro-lesson; learning resourc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Micro-lesson resources development system

微n教学发挥了对传统高职教学的补充和辅助作用,促进了各类高职学生的需求,让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在移动智能终端设备和无线网络越来越普及的信息时代,微课越来越受到教育者和学习者的青睐,它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利用零碎片的时间来学习,从而提高了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和兴趣。本人在近年的研究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改革中,积极探索“微课教学”模式与高职课程教学的融合,多次获得全国、省级和校级微课教学比赛和多媒体课件设计比赛的奖项。本文将对“微课”在高职院校中的应用进行分析研究。[1]

1 高职院校微课的含义

微课是基于开放共享的对某个知识点或者课堂中的某个教学环节,来设计制作的10分钟左右具有趣味性、交互性、情景化、简洁性、反馈性、可视性的数字流媒体教学视频。微课可以用于翻转课堂学习、慕课MOOC学习、混合式学习、移动网络学习等新型的个性化自主学习方式。微课学习资源含有记录微课授课的视频,微课教学拍摄脚本,微课教学设计,微课教学课件,微课练习的要求、素材及源文件,学习者评价反馈和微课教学总结等。 [2]

2 高职院校微课程建设体系架构

依据高职院校微课的含义,借助于对微课作品《摄影曝光基础》的制作研究,高职院校微课建设体系架构可以分为六个部分。

2.1 高职院校微课选题

微课不能取代系统性的高职课堂教学,主要为了解除课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突出某个知识点。比如课程中的重点、难点等有代表性的知识点或者反映课堂中的某个教学环节,比较适合被制作成微课。以高职多媒体技术专业《摄影摄像技术》课程的微课选题为例,其中一个重要课堂知识点为“摄影曝光基础”,其概念为:摄影是光的艺术。曝光是摄影的最基本技术元素,摄影本身就是因曝光而获取影像的。合理分配快门速度和光圈,得到适度的曝光,可以得到更加完美的画面表现效果。

2.2 高职院校微课教学设计

根据微课题目进行教学设计,制作教学课件PPT,撰写微课拍摄脚本。微课的教学设计具体而微,包括完整的教学环节,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内容,高职学生的活动,高职教师的讲授等。以微课《摄影曝光基础》教学设计为例,本微课从曝光的基本理论、光圈和景深、快门速度与拍摄特殊效果等四个曝光的典型实训案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在轻松的校园内拍摄实践,师生根据实训结果讨论出实训结论。教学中应用了讲授法、项目分组实训法、演示指导法、问答法、答疑法、启发法、讨论法等多种教法相结合的方式来引导高职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不仅掌握了曝光的基础,还培养了高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分析应用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举一反三创造性思维以及审美情趣。对于摄影初学者(多媒体专业大一高职学生)来说,本微课具有广泛的参考价值,能够协助高职学生走入摄影迷人的精彩世界,拍摄出优秀的作品。

2.3 高职院校微课开发路线

开发制作软件有屏幕录制软件Camtasia Studio、DV拍摄视频和视频编辑软件Adobe Premiere。以微课《摄影曝光基础》开发技术为例,本微课利用相机拍摄微课课堂,结合Premiere软件进行后期视频编辑。

2.4 高职院校微课开发实现

微课呈现形式一般有下面的4种方式: 1)拍摄视频及图片,教师形象出现在微课视频中。2)录制课堂知识点的演示屏幕,教师形象不出现在微课视频中。3)二维动画、三维动画。4)Html页面。微课也可以采用多种媒体组合的复媒体形式。以微课《摄影曝光基础》后期加工剪辑为例,本微课后期制作添加形象的动画演示、漂亮的图片、教学提示板和声音,充分利用动画编制形象生动的多媒体交互视频,激发高职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让摄影曝光的概念深刻的展现在学生面前,使整个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有趣。

2.5 微课应用

开发一个微课学习共享平台网站。把微课作品和研究高职院校微课程教学设计的思路和设计模板、开发微课的实现技术等资源共享到该网站,可以与高职院校的老师进行微课教学探讨,给微课作品学习者答疑等互动。

2.6 高职院校微课评价反馈

微课评价是对微课的一个优劣反馈,要有学习者学习过程的体现,还要有学习者学习效果的体现。高职院校的微课评价指标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化评价体系,它涉及到微课制作的技术,微课授课内容,微课平台等因素。我们可以利用多种方法来评价微课,得到更加准确的反馈。[3]以微课《摄影曝光基础》为例,本微课以高职学习为主体,注重培养高职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根据上面的影响因素制定具体选项让学习者学完之后去点击评价,符合高职高专培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理念。

3 高职院校微课程设计原则

3.1 选题单一,命名恰当

微课选题不大不小。微课选题范围不宜大,在微课的短时间内难表达清楚。选题也不宜过于简单,会导致浪费时间和资源去开发。

3.2 微课作品画面清晰

微课作品规范,视频构图合理,画面简洁,美观。

3.3 教学逻辑好,有条理,语言清晰(字幕)

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精炼简洁,教学设计合理,讲解清晰有条理,重难点突出,有字幕提示,能够适当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辅助教学,让课堂更加形象生动;课堂形式新颖,学习氛围比较轻松活跃,以高职学生为主体,教与做相结合,教学效果好。

3.4 微课作品结构要完整,有设计感,有细节和片头片尾

微课开发实现手段丰富、图文并茂、形象生动、片头要体现选题特色。

3.5 微课时间短,微课内容精炼,具有交互性

微课符合标准,教学视频一般为5~15分钟左右。微n授课内容具有启发互动、引导思考、提升学习者积极主动性。

3.6 材料齐全

微课学习资源应包含微课教学流媒体视频和其他微课相关的辅助学习资料。

4 高职院校开展微课的现实意义

微课在高职院校中,对高职学生的学习、高职教师的教学实践、高职教育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1 建设高职院校微课,丰富职业教育教学资源 [4]

微课能使用图片、文本、音频、动画和视频等多媒体信息,开发成具有可视化,情景化的生动形象的数字教学资源,可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微课学习共享和交流,也可支持高职教育改革中慕课MOOC学习、混合式学习等新型的学习方式。

4.2 提高高职学生的个性自主学习能力

高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业领域需求,来选择合适的知识点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接受的程度,来控制学习进度,对于不懂的地方,可以反复播放。学生可以选择自己的方便的时间和地点来自主学生。

4.3 提高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手段,促进高职教师职业专业性发展 [5]

信息时代高职教师职业要具有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懂得教学法知识,掌握技术知识。高职教师职业专业性不仅是知识和经验之集合,也不仅是一门艺术,同时还是一门技术。通过微课的设计,能够使高职教师提升学科学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与授课表演艺术结合的能力。

5 结束语

经过本人多年教学实践证明,通过微课学习共享平台网站资源共享,微课在高职教学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能有效地激发高职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兴趣,提高本校教师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水平,促进本校教师职业专业性发展。但是高职院校微课设计还存在很多的不足,比如微课开发制作过程要求教师能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技术,这造成了对非计算机学科教师进行制作的限制等问题。为了更好地推进微课领域的发展成效,还要在以后的微课教学中继续实践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沈洋. 基于职业教育移动学习的微课程设计研究[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5(4): 36-42.

[2] 郑小军, 张霞. 微课的六点质疑及回应[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4(2): 48-54.

[3] 梁少刚. 微课在高职院校教学中的应用 [J]. 科技视界, 2014(19): 34-40.

篇4

1 云技术与多媒体技术概述

云计算即计算服务,是将数据资源作为服务供使用者通过互联网来获取。在我们眼前的云技术是一种商业计算模型,它是在大量的服务器工厂架构上进行计算任务的分布,存储空间、计算以及多种软件、服务资源等都是从各种应用系统中进行获取,云技术计算的主要核心是服务,这一点可以从定义上看出,客户只需要接入网络就可以将云计算技术中的服务随心使用。

与云计算技术相比而言,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发展时间则显得较长。将视频、声音、图像、文字等集成在计算机上的技术即为多媒体技术,实质就是将视频、声音、图像、文字等媒体综合到计算机上,并形成有逻辑性的连接,使得它们能够进行量化的采样、压缩、编辑修改以及存储的传输与重建显示等操作功能。多媒体教学是利用计算机作为教学工具,并结合传统教学的手段,进行综合形式的教学,是一个在课堂上进行多媒体合理使用的过程。

2 基于云技术的多媒体技术对教学模式的影响

2.1 减少电脑设备采购,降低学校教学成本

多媒体教学有着很多优势,因此教育机构将会投入成本以扩大多媒体教学的建设,将各个层次的学校都建立成为现代化的教学园地,对于高职院校教学资源的购置更是花费更大的资金,使得这类型的学校内的计算机与相关应用软件都开始增多并投入到教学应用当中。不过相对于时展的今天,这些投入与我国经济的发展显然不成正比,并且所购置的软件和硬件设备都会很快变得落伍,过不了多长时间就要进行更新硬件与软件。云技术最大的特点就是不要求客户具有过高配置的设备,只需开启网络共享即可轻松获取各种教学材料和资源。教师无需购置过于昂贵、技术过于先进的设备,能够达到基础要求的电脑连接到网络即可使用运资源中的软件,因此将大大降低了我国教育资金的投入情况。

2.2 减少教师多媒体课件制作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对教师而言,多媒体教学资源的价值也是非常高的,但是当前背景下影响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因素较多,使得大多数的教师不能进行相关教学课件的制作,并且教师制作一个重复的课件不仅花费时间,同时也加多了教学资源的零散分布性,不利于教学资源的整合,另外教师花费制作课件时间较长而影响到其规划课堂内容与设计知识点的讲解,即不能有效的体现出多媒体教学的优点和好处,对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制约。而云技术就是以共享资源为主要目的和重点思想的,只需将多媒体教学资源库连接到网络,就可以在网络上对多媒体教学资源进行大的方面管理,并且还能见教学资源库的内容进行更新和增添,形成一个多媒体教学资源云。教师只需通过网络进入到云中以筛选出适合自己授课所需的资源,对其稍做修改,不仅节省了大量制作课件的时间,同时也能更好的去规划课堂教学过程和提高授课效率。

3 云技术结合多媒体技术教学策略

云技术出现时间较短,学生还不能做到完全适应,再加上没有充足的锻炼时间,使得学生自身的实践能力非常欠缺。因此教师的任务则是提升学生的实践与锻炼,将考试的形式和制度丰富化,以考察学生学习效果和效率为主。例如增添微机考试、作业网络提交、论文撰写以及日常作业抽查等形式,但是这些都是基于笔试基础之上进行扩展的,不能代替笔试。教师还可以对每个课程进行更加细致化的安排,让学生能够进行自主选择应试,从而对学生自身在一段时间内的知识水平进行分析和总结,对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修改意见。另外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布置在网络上应用上所需完成的任务,并多接触多媒体软件和工具。

多媒体教学模式可以更加丰富,建立一个云架构平台,这样一来就可以使得更多的教育机制相关联,使得各校的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切,有助于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使得教师能够更加容易掌控学生的心理以及学习情况。并令学生产生对教师的喜爱亲切之感,积极主动地向教师请教学习难题,扫除学习障碍,自主地模仿教师,进而获取良好的发展与提升。加强学生自主下载学习多媒体教学云资料的,由于网络上的教学资源丰富多彩,并且几乎每一项课程都有从课前预习、课中讲解以及课后复习、练习等都包括在内,因此基于云技术的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使得教学方式也得到了变化,网络教室开始流行,学生学习的方式也在改变。使学生独立思考,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充分发挥学习主观能动性,使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让多媒体信息通过网络无延迟流畅传送成为可能,使“教”与“学”进入一种真实感更强的虚拟教学环境,从而让云架构平台上的多媒体教学系统对教育模式的变革影响成为可能。假如有学生出现数量过多而导致教师不能全部估计的情况发生,应如何解决?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讨论并不一定非要在学校内,课堂上,课外时间或者放学之后,在适当的地点都可以与教师进行沟通,另外还可以利用互联网使得师生在网络中进行交流和沟通,并根据网上所提出的视频语音等资料进行读后心得的分享与交流。手机也可以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进行架桥,例如打电话或者发信息等。

4 小结

综上,云技术虽然出现时间较短,并且在技术上还不是很完善,但是技术与软件应用在不断发展,云技术也必将会成为多媒体应用的好帮手,两者结合能够为我国的教育提供一个更加方便快捷的路径,且使得我国的教育机制发生了改变,云技术下的多媒体技术能够在很多方面都起到帮助学生学习的作用,还有利于师生之间进行交流和讨论,多媒 体教学课件的质量也在不断增强,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用云技术下的多媒体进行教学的人也越来越多。

参考文献:

[1]于莉.云计算辅助教学应用案例——“多媒体课件制作”课程网站[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1):26-29.

[2]钟锋.云计算辅助教学的协作式教学环境设计与实践[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11):34-36.

[3]朱晓红.精品课程中的网络教学资源共享问题研究[J].软件导刊,2010(5):19-22.

[4]王继尊.浅议云技术下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共享[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18):36-39.

[5]韩宁.云桌面技术在高校信息化建设及教学中的应用[J].软件导刊,2012(5):46-49.

[6]吾买尔·吾守尔.论云技术结合多媒体技术对教学模式影响[J].才智,2011(11):41-44.

[7]罗根源.云技术和云的发展[J].科技传播,2011(9):51-56.

[8]庄天红.云技术+多媒体技术与教学模式的探讨[J].科技资讯,2010(9):29-32.

篇5

[关键词] Java程序设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3)04?0071?03

Java程序设计是高校计算机、电子信息工程等相关工科专业本科生阶段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Java语言具有操作性、技术性和应用工程性很强等特点。Java语言也是大多数软件资格水平考试采用的二种考试语言之一。但从目前多数企业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反馈信息来看,高校培养的计算机编程人才与企业需求之间普遍存在一定的差距,大部分应届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不能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企业希望的是应聘者能很快为企业带来实际的生产力,而不是很多额外的培训成本。因此,当前在高校的计算机编程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将提高接近企业需求的应用开发能力的培养作为目标,特别注重对学生实际创新应用能力的培养。对于Java程序设计课程,这个目标的实现需要体现在课程的整个教学过程中。

一、Java程序设计教学现状

Java语言是学习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公认最佳入门语言。目前高校在Java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中,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第一,在教学内容上,存在与Java技术的应用目标脱节的矛盾。目前在Java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教师大多只讲解Java语言的基本语法及其高级特性,很少涉及到使用Java技术进行项目开发。在学完课程后,学生仅仅熟悉了一些Java语言的基础知识,而对使用Java技术开发完成一个项目毫无头绪。学生的工程性知识仍比较缺乏,“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自然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和适应将来的工作。

第二,在教学方法方面,仍然采用传统灌输式教学,忽视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课程教学过程中缺少团队合作环节,教师在指导学生利用Java技术开发项目和培养他们的职业素质等方面做得不够。课程结束后,学生没有完全掌握学习Java技术的方法,也没有掌握更新自己的Java技术知识和适应Java技术的未来发展及革新的能力。

第三,在课程体系设计方面,缺乏与时俱进的前瞻性。课程培养目标忽视了Java技术的应用领域的拓展及其发展趋势,不能紧随Java技术的发展水平和应用领域的扩展。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提出了基于应用、可持续的教学目标,提高Java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效果,以此来培养学生适应Java技术及其应用的不断发展,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二、面向应用、可持续发展的教学目标

教育部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目标是:通过教育和行业、高校和企业的密切合作,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进而培养大批各类型工程师[1]。结合我校的应用型人才的整体培养目标,针对Java程序设计课程,提出了“基于面向应用、可持续的”的教学目标。

面向应用的目标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应用开发能力,以提高接近企业需求的应用开发能力作为培养目标[2]。可持续的目标是指在Java程序设计的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Java技术的兴趣和动力,使之具备获取和更新Java技术知识和适应未来Java技术发展与革新的能力,由此实现自身专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Java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思想是将Java作为本科计算机相关专业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入门语言,形成面向应用的、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上,采用“计算机科学导论JDK安装与环境配置Java程序设计JavaEE与Android应用开技术”的多层次的课程体系。以Java SE为主线,循序渐进,巩固深化,实现学生知识结构和应用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三、面向应用、可持续的教学改革

(一)理论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1. 优化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兴趣

一是以应用能力培养为目标,量身定做授课计划和教学内容。在制定授课计划时,以培养应用能力作为指导思想,结合学生的专业方向“量身定做、定身培养”。在此指导思想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专业方向及其培养目标的差异,制定出相应的授课计划和大纲,选择适当的教材。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除了讲授Java的基础知识、Java技术的一般应用外,还应涉及Java技术在他们的专业方向的应用。如对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专业的学生,这部分教学内容应较多侧重于网络编程、数据库编程等方面;而如对信息安全专业的学生,则应较多侧重于加密/解密算法实现以及安全类库的应用等方面。

二是因势利导,注重培养学生兴趣。在授课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学习Java程序设计课程的兴趣。俄国文学泰斗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授课内容不能完全局限于教材,应尽量将抽象的Java基础知识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多举Java技术在应用领域的实例。也可通过打比喻使抽象概念具体化和形象化,如“类、对象”可比成“小轿车、大众轿车”;如“接口与类”可比成“产品的设计与实现”。这样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但能够较好地掌握Java技术,而且能了解到Java技术的应用前景,激发了他们学习Java技术的兴趣。

2. 基本教学方法贯穿整个教学活动

在教学活动中,综合运用以下教学方法。

第一,启发式教学法。使用先果后因、分析提问和编程互动等方法,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和参与讨论,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习兴趣。还可以使用统一建模语言UML使面向对象的设计思维科学化、设计思想可视化,如合理使用“类图、对象图、时序图”等描述语言。

第二,讨论式教学法。对于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适当安排课堂上讨论互动。如学习GUI的事件处理机制时,可从一个“登陆界面”实例出发,先由学生思考讨论,给出登陆的事件监听器类和事件处理方法的设计思路,再由教师总结、修改和完善,最终达到预期效果。

第三,案例教学法[2]。提出一个具体的小问题,给学生时间思考和讨论,以更深入地展开学习。如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引入恰当的、有趣的小实例,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完成。也可以引入“大作业”形式的典型案例,围绕该案例展开基本概念阐述和应用性操作,如模拟ATM机设计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

第四,项目驱动教学法[2]。该教学方法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根据项目需要来学习。培养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寻求知识的能力。通过“提出项目、分析与设计、编程与测试、总结和完善”的过程,在教学中体现出面向应用、共同协作、互动创新的教学风格。项目驱动教学法的具体实施体现在实践环节中,需要提前进行整体规划和分组设计,然后学生先演示、教师再总结,使得群体思维与智慧为全班学生所共享。

3. 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培养应用开发能力

一方面采用多媒体课件、启法式和讨论式教学法相结合来讲授Java基础知识点。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完成重点、难点的讲解。另一方面采用多媒体课件、活代码、案例教学和项目驱动教学法相结合来讲解Java技术应用知识点。让学生带着任务学习,教师以活代码形式通过案例或项目,借助多媒体课件培养学生应用开发能力。

(二)实践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1. 优化实验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实验大纲

在现有的Java程序设计实验教学中,验证性实验内容占绝大部分,即验证理论课程讲授的知识点。这种教学模式割裂了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在考虑Java实验学时数和学生的程序设计基础上,可改革实验内容,更新实验大纲,优化实验教学的内容。改革后的实验项目增加项目型实验数量,突出综合设计型实验的主导地位。其中,基础型实验教学内容着重训练学生的Java语言基本知识,使学生的基本应用技能得到应有的提高,为开展综合设计型实验打下坚实的基础。综合设计型实验教学内容是要结合具体问题让学生进行Java程序设计,积极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他们掌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技能以适应未来的工作和满足企业的需求。

2. 采用面向应用、分层次的教学模式

实验方式的选择可根据学生的知识层次、编程能力高低而有所侧重。对于语言学基础好的学生可以采用项目的方式教学;对于语言学习基础差的学生要先以基础型实验为主;基础扎实后,最后再结合项目方式进行系统式的教学[3]。因此在设计实验内容时,需要保留必要的基础型实验,其中包括精简内容单一的验证实验。在教学中还要特别注意因材施教,注重进一步提高有潜力学生的技术水平。

3. 设计难度不同、趣味性的课程设计题目

课程设计是Java程序设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系统地结合与运用。教师可根据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差异,设计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可行性、趣味性、难度以及工作量适中的课程设计题目;也允许学生经指导老师批准自己拟题。教学过程中,教师讲解简单应用系统的设计开发方法。允许学生在一定程度参考范例的前提下,消化吸收范例并独立进行改进、完善以实现自己的项目。教师可以采用定期现场答疑和网上在线实时答疑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指导。

4. 可持续发展目标

可持续的教学目标更多地体现在实践教学中。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掌握Java技术的学习方法(包括学习类库和帮助文档使用),关注Java应用的技术水平和发展趋势,适应Java技术的新发展。如目前本课程以JDK1.6作为基本的开发包,但随着Java技术的发展,更高版本的开发包会陆续,如JDK1.7、JDK1.8,这些新版本的开发包的学习方法与JDK1.6的学习方法是一样的。掌握了JDK1.6的学习方法可以轻松应对更高版本的开发包。对其它的高级Java技术,如Java EE、Android应用开发,其学习方法类似。

5. 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空间

在Java程序设计的实践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需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尽可能地提供完善的软/硬件设备及其它教学条件,如开放的实验室、高质量的教材、完善的实验教学辅导系统等[3]。

(三)教学手段改革

一是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在多媒体教室或实验室中进行互动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可以开发Java程序设计网络课程来整合多种媒体的教学资源,开设学习论坛和进行网上答疑等互动式教学,为学生提供一个在线学习平台。

二是改革考核方式,注重应用动手能力。除理论考试外,还可以采用答辩式、上机考试等形式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应用动手能力。

三是逐步开设创新性实验。在课外实践等环节中,设计难度不同、分层次的研究性和开发性课题,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开发。鼓励学生参加程序设计竞赛,培养学生应用

Java技术的兴趣,为后继课程的开展做准备。

四、结束语

实践证明,改革后的教学方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发现、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该教学过程也使教师拓展了自己的专业技能与教学方法,提高了Java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加快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等方面的进一步改革。更重要的是,该方案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应用开发能力、更新Java技术知识和适应未来Java技术发展与革新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为培养更合格的软件开发应用型人才做出了重要的工作。

参考文献:

[1]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G]//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会会议手册,2010.

[2] 郭广军,戴经国,等.面向应用的“Java程序设计”精品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9(12): 76-79.

篇6

当今社会,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和人才培养的多元性,职业教育的发展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职业教育是对受教育者施以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的知识技能的训练,即令其掌握“一技之长”,在我国尤以中职教育比较发达。所谓中职教育是在完成初中教育的基础上实行的职业学校教育,形式有职业高中、技工学校、中专等。我国中职教育的改革正在向教学领域不断深入,各种讨论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种改革已风起云涌本文由收集表面上看,无论是借鉴还是尝试,各级各类中职学校的教学改革均不甘落后,但当把视角转向最终落实中职教育培养目标的中职学校《机械基础》课堂,不难发现,课堂教学模式“涛声依旧”,没有多少实质的变化。以下本人就中职教育《机械基础》课程的课堂教学如何改革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中职教育《机械基础》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机械基础》课程具有涵盖面广、知识量大、章节联系松散、与生产实际结合紧密、理解和记忆的内容多等特点。一般传统教学模式都是教师在课堂上从头讲到尾,照本宣科满堂灌。就算是采用多媒体教学,也只是把原先应该写在黑板上的内容搬上了屏幕,教学手段变了,教学内容和效果没有本质变化,削弱了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难以创造活跃的气氛和积极向上的学习心态。学生在学习中容易出现对工作原理理解不清、对应用特点产生混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等现象。所以,进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树立一定的专业意识,是《机械基础》课程教学的迫切任务。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只有在教学中变革教学模式,学以致用,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快乐,才能使学生深刻理解、灵活运用理论,产生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并进一步具备举一反三的能力,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既是课堂教学的实施者,也是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者,改革《机械基础》课程的课堂教学内容和方法势在必行。

二、中职教育中课堂教学改革的原则

中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基础单位是课堂,最终的环节也将是课堂,中职教育的课堂教学改革必须以“课堂有效”为首要原则。举例来说,某一堂课的教学严格按照即定的教学计划进行,学生的学习效果良好,教育者既提高了课堂教学时间的利用率,又不折不扣地达成了教学目标。依据传统看法,这堂课是“保质保量”的,也应该说是“有效”的。但如果这堂课传授的知识早已是“过去时态”,或者这堂课所传授的知识和能力对学生的未来(就业或创业)毫无用处,这堂课能说是“有效”的吗?所以对中职教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重新认识。首先,中职教育是为社会的职业活动直接服务的,课堂教学必须面向职业岗位群,“有用”是“有效”的第一表现特征,而且其“有用性”要“远近结合”,基础课程要体现知能的“多接口性”,专业课程要体现知能的“岗位针对性”。

其次,教育产业的最终产品是人,其“有效”的前提是个人价值需求得到满足,它所遵循的是育人的一般规律,其个体差异性和创造性的特质不容忽视。

再次,中职教育课程体系的来源应当是职业能力,但职业的现实性因素决定了职教的课程和教材是多变的,靠得住的只能是有能力把握现实职业环境、有能力创新的教师,可见教师才是课堂教学“有效”最根本的保障。

换言之,中职教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包括三层含义,即有效率、有效果、有效益。课堂效益是指课堂上所进行的教学活动满足社会需求和个体需求的程度,这显然不能忽略。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是课堂教学管理创新的实质,也是其终极目标。依据“有效”的原则,课堂才能真正与市场接轨,中职教育才能最终完成为社会、为企业服务的使命。

三、中职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措施

课堂教学改革要真正有所突破,就必须从教学管理环节

到课堂要素环节,从教师到学生,全面、系统地进行。

1、全面更新传统课堂教学观念,在教学中体现先进教育理念的新起点 。

有位职教人士曾经感慨:“其实最有条件去实现开放教育的是职业教育,但至今未能开放;最有理由去实施素质教育的也是职业教育,但至今未能推行。”这在某程度上道出了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现状。课堂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已不再是各种理论细节的讨论,而应该让所有的教师都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这个新起点就是每一位教师都必须有现代教育的观念和意识,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体现素质教育理念、开放教育理念、能力本位理念等。惟有这样,课堂教学观念才能得到全面更新,教学改革才能真正有所突破,课堂上才可能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主思考探索,学生才能学到终身受益的东西;课堂的教学时空才能真正开放,课内、课外才能成为有机的统一,课堂的利用率才能提高,师生的大部分精力才不至于耗费在识记教材的“只言片语”上,“请进来”和“走出去”才是理所当然;惟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更注重知能的结合,课堂教学才可能真正“有效”。

在教学中,我们将学生从教室带到了实验室(创建理实一体化教室),把机械基础中涉及到的和生产实践相关的理论知识全部融合到每一个实践课题中去。

2、革新课堂教学设计思路,在备课中合理配置课堂各要素。

对于每一堂课的备课环节来说,课堂教学设计思路是关键。变过去以知识掌握为以能力形成为设计思路主线,将知识、方法、技术和情感熔于一炉,使课堂的各个要素得到有机重组。作为备课内容的主要体现,教案设计至少应该包括本堂课的重点、难点、讲解的先后顺序、教学方法、以及最后要达到的效果等,这样才能使教学“有的放矢”,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

3、优化《机械基础》课堂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1)合理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恰当的课堂提问会引起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悬疑,使其思维处于高度自觉和主动状态,从而吸引学生去探索这一问题。教学实践证明,教师授课前应认真钻研教材,针对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问题,使之富有启发性,切合学生接受能力;更为重要的是问题的设置必须紧扣课文,要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要求,并有助于培养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如在讲解螺纹种类及应用时,可有针对性地提出以下问题:①台虎钳中螺纹是什么形状?②自行车轴上螺纹是什么形状?③车床上丝杠螺纹是什么形状?④三种螺纹截面形状是否相同?为什么?再想一想,生产生活中,哪些场合用到螺纹?虽然螺纹在日常生活中学生较常接触到,但需要经过仔细观察比较后才能正确回答出。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自然引导他们得出结论:自行车轴上螺纹采用三角形螺纹,因而联接强度高,自锁性能好;而台虎钳和车床中传动螺纹采用梯形螺纹,因而其强度高,螺纹对中性好,传动效率高。通过合理设疑,然后举例验证,既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动力,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兴趣是调动学生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教师应深入浅出,结合实际进行教学,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大胆探究,质疑对学生的学习是重要的,心中有了疑问,也就有了探究的动力。只有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激起他们敢想、敢问、敢说的自信心,才能充分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探究能力。

(2)结合生产和生活中的实例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结合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实例来授课,比如从缝纫机踏板机构、汽车雨刮器、车门的启闭机构讲解铰链四杆机构及其演化形式的类型、特点和应用;从自行车飞轮、家用晾衣架引出棘轮机构;从电影机卷片机构、六角车床的刀架转位机构引出槽轮机构。如此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利用实物、模型、挂图、参观等增加感性认识。

不能照本宣科,要利用现有的教具、模型等实物,在教学中安排一定的实验环节,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得到一定提高。生动直观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带着一种好奇心理进入学习中。如讲螺纹连接时,可以准备一些常用的螺纹连接件,如螺栓、双头螺柱、螺钉、紧定螺钉、螺母等。把抽象的知识点演变成生动的、易理解的具体形象,教学活动水到渠成,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率。

中职机械基础课程内容主要研究机器的运动、受力、动态性能,平面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机构等抽象的运动原理问题,陈述过多,课堂上花费较长时间又不容易完成的内容,就比较适合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学,以解决一些口头语言难以表达清楚,在日常生活中难以见到或是不容易理解的问题。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内容或整堂课都需要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对于需要推理、演算则还需要采用黑板加粉笔的方式,传统方式与现代方式互相结合更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技术指将文字、图像、动画、影视、声音等媒体结合起来,呈现一个丰富多彩的感官世界。通常使用的多媒体投影机和大屏幕可以讲抽象的概念转化为生动活泼的画面,给学生明显的视觉效果;配合视频展示台可以展示各类实物大小、颜色、形状;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可演示光盘、网上教学,实现人机交互;电视、录像机、影碟机可以用来放映不同影像,使学生如同身历其境;加之配合录音机、功放、音响等设备可收到良好的听觉效果。总之,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可以调动学生的视听感觉,满足学生全方位感知信息的需求,使得教学直观易懂,学生认识深刻,记忆持久,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同时,多媒体教学省去了大量板书时间,加快了课堂教学进度,增加了教学内容,教学效率得以大大提高。

4、调整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

(1)以“实用、够用”为原则,调整教学内容。

让学生更清晰的掌握所学知识,对有关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减,将知识重新组合。例如,理论推导和繁琐计算可以不做要求,只要记住结论,会用即可。对新出现的国家标准、一些新技术、新工艺等内容要及时补充到课程中来,以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发展潜力。

(2)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主体”。

教学的实质是全体参与的过程,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参与到教学中来。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适当引导、点拨、鼓励学生去动手、去思考、去归纳总结,形成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对知识的印象,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把学生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产实践

中去。例如联轴器的功用和类型,通俗易懂,简单明了,可以安排学生自学。老师可以把有关问题写在黑板上,规定适当的时间,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查找问题的出处,也可查阅相关资料,找到问题的答案,最后由师生一起归纳总结出知识要点,使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再因势利导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论,对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大有裨益。让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获得知识、技能。自学能力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学习惯的培养,教师应尽可能地多提供这种机会给学生。

5、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

(1)教师要经常自主学习和参加各种专业培训。

打铁需要自身硬,教师要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尽可能地多去学习和培训,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作为机械专业的教师,应当不仅具有机械理论知识,而且对于在生产中使用的各种加工方法、机床设备的有关知识等有一定程度的掌握和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厚积薄发,成竹在胸,在教学中熟练地将理论与实践巧妙结合起来,上起课来才会得心应手。

(2)组织教师进行多媒体技术知识培训。

篇7

【关键词】项目 项目教学法 图形图像处理教学 Photoshop CS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8(b)-0054-02

当前我国正向现代化、信息化、工业化的国家大步迈进,迫切需要大量的高技能人才。社会各部门人才特别是技能型人才严重短缺。总理在2005年11月7日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目前常用的图形图像处理Photoshop CS(简称为PS)是计算机多媒体专业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在各大专、职业院校中普遍受到教师和学生的喜爱。为了实现“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培养成适合国家发展和企业需要的有用人才,在PS教学中引入项目教学,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增加实际工作经验。

1 什么是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实现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人人参与的创造活动,以教师为主导,采用小组工作的方式,即共同制定计划、共同或分工完成整个项目。其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其前提是项目,在项目设计、实施、管理的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

2 项目教学法在PS教学中的实施

本人多次担任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Phot oshop CS教学工作,并将项目教学法运用到各章节当中。不过此门课程学习的前提条件是已学过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基础,对图形图像有一定的了解。现将项目教学法教学步骤,具体设计为如下六步,并将填充及渐变工具的使用这章为例,应用说明。

2.1 示范项目,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先向学生展示示范图形项目的效果图,让学生产生极大的好奇心,渴望马上学会新知识,掌握新技能,自己动手完成项目的冲动。只有引起学生的强烈兴趣,才能把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

这个示范的项目是教师根据本章要掌握的知识点和操作技能准备的,先让学生了解项目应知和项目应会,通过项目说明、设计思路等对范例项目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设计。

展示利用PS设计制作的“台球满桌”效果图,对关键技术操作进行示范。

2.2 分组完成项目制作

有选择性的分组,如采用好、中、差相结合,每组指定一个项目经理。人人参与,将任务细化到人,各小组成员互相协作、互相学习,共同完成任务。当然教师需考虑分组的原则、组员的搭配、工作的分工、成员的数量等。根据本项目的任务,这里分成4组。

1) 绘制台球桌面:利用图形变换功能和图层样式中的斜面和浮雕样式等绘制出具有透视效果的台球桌面。

2) 绘制各种台球:利用渐变工具中的径向渐变绘制出五颜六色的台球。

3) 绘制台球阴影等各种效果:运用自定义的渐变色绘制。

4) 绘制球杆:利用线性渐变绘制出台球球杆。

每个学生带着任务去看书学习,不懂的可以相互讨论帮助,对突出的疑难问题老师提出指导,解决困难。学生能主动地学习,基本上能掌握教学内容,完成自己分配的小任务。

2.3 知识延伸

对本章项目范例所涉及的知识点进行详细地讲解,归纳总结。

本项目要求能够熟练掌握“渐变”工具、“油漆桶”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技巧,并涉及到了斜面、浮雕、阴影、发光等图层样式,再现真实物体,使之产生以假乱真的效果。介绍“渐变”工具属性栏中按钮的功能,5种类型的渐变,如何对渐变编辑器进行编辑。

2.4 实训项目

在具备前面理论知识和操作实践的基础上所安排的一个实训项目,通过最终效果、设计思路、具体操作来完成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巩固并加深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考察学生的“实战”能力。

由于时间关系学生可从中任选一个项目做:为某电脑公司设计一张安装盘,绘制一个苹果,设计风吹纸卷效果,制作某茶叶的包装。

2.5 检查评价

先要求学生进行自评,互评,以评促学。通过自评从中可以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学习别人的优点,在互评中互相提高,共同进步。

老师对项目工作成绩进行检查评分。一般给出优秀、良好、中、及格、不及格5个等级。考核完毕,老师积极引导同学们对本章项目任务完成情况展开讨论,谈谈完成任务过程中的心得,分享成功的喜悦。同时肯定取得的成绩,分析存在的不足,提出殷切的希望。

2.6 归档应用项目

写出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对本章项目自己所做的工作任务,所运用的知识和技巧以文字的形式及时总结写下来,便于以后参考。

平时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走向社会仔细观看大街小巷门面上的招牌、户外广告、公司标志、电影海报、各种包装盒、书籍封面等,回来后分小组讨论,选出较好的、有代表性的项目进行设计和制作。

3 与传统教学法相比项目教学法的优势

3.1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教学法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学习;项目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当学生参加项目时,将所学的知识与项目挂钩,能看到自己的成果,会产生成就感,激发了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增加了他们的自信心。

3.2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传统教学法以课本为中心,目的在于传授知识和技能;项目教学法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目的在于运用已有技能和知识。项目教学法最终要求学生完成分配的工作任务, 那么掌握知识是手段,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有利于加强学生的技术实践能力。

3.3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传统教学法以课堂为中心;项目教学法主要是培养和锻炼了学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为今后走向社会,融入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阻力,项目小组成员发挥团队精神,相互交流沟通、分工协作完成项目任务。

3.4 有利于职业教育课程大纲和内容的设置与社会实际需要相结合,不断完善和科学

为了满足国家人才培养需要以及对技能型人才需求的紧迫性,职业教育课程内容设置必须具有实用性,技术新等特点,项目教学法就满足了这一要求。课程知识围绕项目而组织,不仅需要相关的理论知识,而且需要很多有实践价值的技术知识,使课程内容设置更加完善和科学。学生毕业就能就业,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

当然,项目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并不是对立的,它们的关系应该是有机结合,相互补充。

4 运用项目教学法应注意和解决的一些问题

4.1 项目的确定,要以就业为导向,贴近生活,具有实用价值

项目是利用有限的资源,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满足一系列特定目标的多项相关工作。采用贴近生活需要、时代要求的项目,使学生能够灵活掌握图形图像处理的基本知识、操作方法、技巧。注重与社会和企业的实际需求相结合,项目的实用性、趣味性强,激发学生自己动手的欲望。项目设计、讲解、实训等,把理论与实际应用、模仿与创作完美地结合起来,形成过硬的实用技能,为就业提前打好基础。

项目是实现价值,成就事业的载体。

4.2 以学生为主体,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项目,扎扎实实学习

设计和制作如贺卡、广告、海报等项目时,采取分组协作学习的方式,以3―7人为一个项目小组,并指定项目经理,项目分工后要求每个学生都参与项目,不能基础差的同学依赖能力强的同学。在具体项目制作过程中,让每个学生充分感受到创作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使学生在学习和模仿的过程中勇于创作出具有个性化的作品。

一名优秀的项目经理是项目成功的关键。项目要获得成功还必须依靠整个团队的努力。

4.3 以教师为主导,并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指导要恰到好处。在项目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做“旁观者”也不能做“保姆”。关键时候要给予恰当的指导,适时的“贴心提示”和“小技巧”提供给学生,使学生拓展知识面。

增大了工作量。项目教学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法,为了项目实施过程完整有序,老师在立项前要充分认真的备课,确保内容的组织、学生的管理、项目操作等顺利、完整。而大部分劳动是在业余时间完成,没有认定教师的课时量。这也影响到项目教学法在教师运用中的积极性。

需要项目经验。职业学校的一部分教师缺乏在公司实践的机会,没有参与过项目的实践,教学以教材为中心,没有完整的实践知识,这也影响到项目教学法在教师教学中的推广。

学会项目管理。项目管理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缺乏有效的项目管理是导致应用项目失控的直接原因。

4.4 及时对项目进行总结,并进行知识延伸和拓展项目的练习

师生共同讨论、评判在项目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学生解决处理的方法以及学生的学习行为特征。对项目内容所涉及到的知识点进行详细的讲解。为了巩固加深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安排相应的项目范例进行练习。

4.5 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站在讲台上讲,学生被动地坐着听课,现已不能满足PS的教学要求,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即时观看图形图像处理的效果,便于编辑和修改。

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制作CAI课件在多媒体教室利用投影来进行教学。利用网络辅助教学,教师可以通过教学网络控制学生屏幕,让学生看到老师在教师机上的操作如TP2000。学生作业和辅导可以通过邮件或QQ的方式进行。

4.6 教材及项目素材的缺乏是一个问题

目前,使用项目教学进行内容组织的教材极少,不能提高学生实际工作经验和动手能力。

从事项目教学使用的项目素材,花时间和精力去搜集,比较难获取,增加教师授课的难度。

5 结语

项目教学法运用到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Photoshop CS课程教学中,有它独特的优势,需进一步总结提高,值得大力试用和推广。但不能只依靠一种教学方法,须把多种教学方法合理结合起来,合理安排教学过程,优化课堂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不断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受社会、企业所欢迎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林家和主编.现代职业教育教学参考丛书.北京师范大学.2005.

[2] [美]凯西?施瓦尔贝著.IT项目管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3.

篇8

关键词:信息技术;机考;试题设计;三维目标

一、试题设计研究背景

根据浙江省新课改高考方案,2011年9月,我省普通高校招生技术考试实施了信息技术笔试+上机考的高考方案,总时间为30分钟,时间紧,容量大,内容分布广,涉及各类知识与操作技能,如何设计高度综合的试题完成对学生信息技术各方面能力的测试,机考试题的质量及命题设计导向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

二、机考试题设计趋势分析

新课程理念下,浙江省信息技术考试的三维目标体现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信息技术考试的内容逐渐跳出教材内容范围的限制,与学生生活实际和信息时代特点密切联系。

1.试题任务凸显综合化,将“学”与“学”有效链接起来

机考是一场在短时间内完成对学生信息技术综合素养的考核与选拔,其试题任务的综合化、项目化是近几年机考命题的一个大趋势。2011年9月浙江省机考新版考试说明中试题综合化更是成为一大亮点。无论是会考试题的小综合还是高考试题的大综合,无不体现了新课程对三维目标达成的关注。具体表现在:

(1)知识构建整体化。综合任务的试题设计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系统理解,把零散的、相互孤立的概念和知识,转变为以概念群或知识结构为单元,考查学生对一组相互联系的概念的总体理解,有助于学生将学过的模块化知识进行有效联系与链接,真正实现知识体系的整体建构。以必修模块内容“网页制作”为例,Frontpage软件的知识掌握并不复杂,在我校开放式网页教学中,问题多数集中在学生在完成个性化网页作品过程中素材的灵活处理上。如何将素材真正有效地为网页的美化服务,网页制作已经不再局限于制作本身,素材的前期处理如尺寸大小的调整、合理地剪裁或后期合成等有关图片处理的操作已与网页制作紧密相连。

示例1(2010年浙江省会考网页操作题):“将images文件夹里的图片‘huizu.jpg’,用图片处理软件将图片中蓝色方框内的部分以‘zu.jpg’为文件名保存到‘images’文件夹里,再插入到单元格中。”此试题将图像处理与网页制作操作知识综合起来,考核“学”与“学”之间的灵活链接,活化了网页制作课堂。

示例2(2011年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技术考试说明,必修模块):“在考生文件夹下的‘word’文件夹中存有两个文件: test1.doc、test2.tif。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使用合适的方法对“‘test2.tif’图片虚线框内文字进行识别,校对文本内容,最后以‘test3.txt’文件名将识别结果保存在‘word’文件夹中。”

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2004年版《信息技术基础》以来,汉字识别技术OCR为实践的智能处理加入到了会考范畴之中,新版高考说明中机考的示例试题把汉字智能识别OCR的使用与字处理软件Word操作紧密结合起来,更能实现学生对信息技术实现汉字处理时所学知识的整体建构。

(2)大型题目小型化。综合题一般规模较大,综合性较强。如果过于开放,容易让学生无从下手,同时也给评分带来较多困难。所以一般采取大型题目小型化的方式,根据题目所考查的能力要素,完成题目所需思考过程,将大型题目分解成若干个小题,设计针对这一情景的任务群,考查学生灵活变通的技术素养。

示例(2011年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技术考试说明,选修2多媒体技术应用操作题):

综合任务目标:利用考生文件夹下的多媒体作品的相关素材,利用多媒体制作软件制作一个参考效果为“Effect.swf”的Flas作品。

分任务目标1:将素材音频进行“音量降低3db”处理并换名保存;

分任务目标2:将背景图片素材进行“垂直翻转、加图层、增加图像并调整大小、滤镜处理”,一系列后期制作,并换名保存作为Flash制作的背景效果;

分任务目标3:利用1、2后期加工制作好的素材完成已知效果的动画制作。

这道试题的设计目的是利用高中所学的多媒体软件完成对各种素材的处理,其中综合了音频编辑、图像加工、动画制作等操作,一个试题几乎链接了整个多媒体模块所学知识。试题设计时对综合任务的分解一方面消除了学生的畏难心理,另一方面也降低了阅卷的难度。

2.试题描述情境化,将“学”与“用”巧妙统一起来

在现实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具有很强的复杂性、不规律性和不可预知性,大多需要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灵活生成技术解决方案。所以试题设计应注意结合问题化情境,以促进学生形成灵活应用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

示例1(2010年浙江省会考PhotoShop操作题):“将‘素材.psd’中的鸟图像复制到‘锦绣江南.psd’中,让鸟‘站’在右下角的木板上。”

以往的试题描述往往是“复制图像到‘鸟’图层”,而“让鸟站在右下角的木板上”这样的试题描述是应用性极强的“PhotoShop图层顺序”的知识考查,真正把操作知识内化成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示例2(2010年浙江省会考Flash操作题):“测试影片时,发现在‘moon’场景中,云朵是翻转着从舞台右侧移向左侧的。若要让云朵移动时不翻转,解决这个问题并保存‘中秋赏月.fla’文件。”

从Flash测试效果来修正操作往往比直接告诉学生该怎么操作更能让学生印象深刻,以“解决这个问题”这样的试题描述更能引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思考,操作不再是枯燥机械的模仿,而是灵活有主动权的尝试。

情境化的试题描述不仅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还结合平时教学的三维目标,体现相应的教学过程和方法,提高了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试题设计呈现人性化,“人文”让机考灵动起来

李艺主持的《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总结性评价》报告中认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结性评价中不仅是可以实现的,而且是必须实现的。”

机考模式下,试题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现在题目的选材上,试题素材除与学生生活应用紧密相关外,还应注重其美观性与欣赏性,2010年浙江省会考的试题取材就有这一明显的特征。2010年浙江省会考PhotoStlop题以春暖花开、锦绣江南、梦里水乡等为素材,F1ash题中以荷塘月色、中秋赏月、枝头鸟等为素材。诗情画意的素材是多媒体模块教学具有强吸引力的天然载体,在视觉上给人带来了美的享受的同时消除了考试带来的紧张感,在知识目标达成的同时不知不觉渗透了隐性的情感目标考查。

三、试题设计研究带给我们的思考

浙江省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尚处于摸索之中,课程评价也必然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应秉承学科自身特点,注重操作技能的培养,关注信息技术课程的工具性质,课程内容与信息时展密切相关。作为学业水平测试的标尺,机考模式下信息技术的试题设计很难,因为信息技术机考时间跨度大而造成需要建设一个大容量、梯度合理、体现信息技术新课程理念的试题库更难。对于一线信息技术教师,加强对试卷命题科学性的探讨与研究,熟知试题设计思路,把握机考模式下试题设计结构和试题导向上的转变,可以帮助我们在以后的教学实际中更有目标地进行有效教学,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技术领域课程标准(信息技术部分).浙江: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李艺.信息技术教学研究与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篇9

关键词:大学信息技术基础;任务驱动;信息素养

作者简介:徐新艳(1980-),女,江苏靖江人,南京工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讲师;杨慧(1976-),女,江苏南京人,南京工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讲师。(江苏 南京 210009)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2-0145-02

大学信息技术基础是大学生进入大学后接触的第一门计算机课程,课程内容涵盖范围广泛,包括计算机硬件基础、计算机软件基础、计算机网络基础、数字媒体及应用基础、数据库知识以及常用的办公自动化软件操作等。虽然教材内容越来越完善,教学手段越来越先进,但是教学效果却并不理想。学生对计算机的认识仍然停留在使用计算机进行娱乐、聊天等日常生活的层面,并未真正发挥计算机的辅助工作、辅助学习的功能。作为教师笔者时常反思自身的教学方式方法是否并未真正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计算机的作用。通过长时间的观察与实践,笔者总结了目前大学信息技术基础教学中遇到的一些典型问题以及一些好的方法。

一、大学信息技术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时偏少,教学进度太快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基础教材的不断修订,教学内容在不断完善和增加,与其相反,很多高校所制订的大学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学时却只减不增。以南京工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为例,目前面向全校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的大学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总学时大多为40学时,其中理论学时为20学时,上机学时为20学时。基本上教师最多两次课就必须要完成一章的教学任务,过快的教学进度使得教师在教学内容安排时难以兼顾趣味性和互动性。而对于学生来说,初高中计算机知识掌握程度层次不一,绝大多数学生对于繁重的学习任务难以在短时间内进行消化,教师和学生压力都很大。

2.投入少损耗大,硬件实验难以实现

大学信息技术基础内容广泛,除办公自动化软件操作实验外,其余理论知识也都需要有相应的实验环节进行辅助理解。如计算机硬件基础、计算机网络基础及多媒体技术基础等,仅仅在课堂上通过图片及简单的动画演示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学习该部分知识时都觉得非常枯燥抽象,难以接受。而该部分知识恰恰又是作为当代大学生在信息化程度高度发展的当今社会中工作和学习不可或缺的。因此只有通过硬件实验才能充分激发学生兴趣,让他们自己动手操作,直观具体地参与其中,从而轻松而又深刻地掌握相关硬件知识。但由于大学信息技术基础是面向全校大一新生的基础课程,人数众多,实验频率高,损耗大,实验所需要的硬件设施必须要花费很多的人力物力去进行维护和更新,这导致硬件投入巨大,因此硬件实验在很多高校的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中难以真正开展,学生对硬件部分知识的学习效果也大打折扣。

3.教学与专业脱节,无法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大学信息技术基础教学对象为全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教师上课教材的选用、教学内容的安排均一致,缺乏教学对象所属专业特色,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意识到该课程的重要性,更无法提前预知到该课程与其所属专业的可能联系。事实上,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在很多专业的实践应用中无处不在,是很多专业学习过程中的一个必备工具。很多学生在毕业设计尤其是撰写毕业论文时才意识到信息技术知识的重要性,结果临时抱佛脚,手忙脚乱,导致毕业设计进度缓慢,无形中与其他同学拉开了差距。从这个角度来看,大学信息技术基础教学并未发挥其基础的作用,没能真正切实做到为专业服务。

4.课程考核方式单一,难以准确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当前大学信息技术基础考核方式大多分为两种:笔试与机试。经过实践,两种考核方式各有利弊。笔试是最为传统也是大多数课程经常采用的一种考核方式,投入少,实现简单,应用范围广 ,但是其组题形式单一,对于操作技能与理论知识掌握同样重要的计算机课程来说显然无法满足需求。而机试则既兼有笔试的优点,又有着笔试无法与之相比的强大优势,比如组题形式多变,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可以自由组卷,轻松完成操作部分的考核,考试结束后能快速客观的自动得出考核结果,并能对各班各专业的考试情况进行全面准确的评价。但是机试也存在着一些缺点:第一,题库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进行经常性的定期维护更新;第二,由于机房条件的限制,必须分批组织学生进行考核,考试内容难易程度不一致,考核标准也不能完全统一;第三,由于受到自动改卷的限制,机试仍然偏向于概念性的考核,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比如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考核无法实现。因此,制订一个更为合理的考核标准,真实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对于为今后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提供有力依据是非常重要的。

二、大学信息技术基础教学中一些好的想法和对策

1.教学手段多样化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教学方式单一枯燥,抑制了学生的主观积极性,教学效果不好。而作为当代大学教师,应该摒弃传统教学的束缚,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首先,教师应精通信息技术,有效利用信息化教学环境,将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整合,在讲授书本知识的同时,可以结合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加深学生印象,提高授课效率,如多媒体动画演示、硬件组装视频演示、计算机软件安装及配置演示等。其次,由于基础硬件实验损耗大,无法安排学生分组完成的弊端,可通过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硬件组件实物演示(如CPU、内存条、硬盘等等),以及带领学生前往实验室进行实物参观介绍等途径进行最大程度的弥补。另外,由于信息技术基础教师学科知识单一以及教学对象专业众多,可邀请相关专业的专家教师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穿行宣讲,让学生能形象而全面的对信息技术基础这门课在其专业领域的应用有个具体的认识,提前为今后的专业学习做好准备。

2.建立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教师应做好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建立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能充分激发学生兴趣,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掌握全面而先进的信息技术,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每一个具体而有意义的任务中去,对整个课程所有任务活动设计的难易度和创新性、任务与专业的结合度、学生完成的期望值都要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教师布置任务后,由学生分组参与学习、讨论、制作及演示交流等一整套的活动。任务结束后,教师及时对任务完成的效果做出客观中肯的评价,并提出有效的建议,让学生对其所完成任务的目的和意义有充分的认识,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断积累其解决问题的能力。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通过任务驱动模式解决考核制度单一的问题,将每一个任务的成绩归入最终成绩的计算,使得对学生的评价不再仅停留在对固定知识点和概念的考核,而更加注重对学生学习态度、主动性、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考核。

3.鼓励学生课后自主学习

由于课程学时较少,教师课堂授课时只能对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进行把握,无法对所有的细节进行全面的讲授,因此,学生的课后自主学习变得尤为必要。但是学生在课后自习中因为基础知识的缺乏,常常会遇到很多问题,而大部分学生遇到问题时除求助于网络外缺少其他有效途径。因此,如何保证学生获取网络信息的准确性也是比较重要的。在实践过程中就充分利用了BBS论坛、留言簿、公告栏等网络手段与学生进行互动式的交流,使学生摆脱了由于单一的网络搜索功能而可能带来的错误信息的干扰。利用网络,教师可以与学生就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和经验交流,及时对学生提供帮助。学生在这种非面对面的教学模式中既可以轻松地学习到新知识,又可以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反馈给教师,使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提高授课效率。

三、总结

大学信息技术基础这门课不仅仅是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授,而且是一种信息技术技能的教授,是其他所有专业学习的重要前趋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掌握利用信息化手段去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从目前的教学效果来看,大学信息技术基础教学的目标还远远没有达到,学生尚未真正掌握信息技术技能并很好将其应用于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大学信息技术基础教学仍然非常重要和迫切。虽然目前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普遍面临学时少、教学条件有限等客观困难,但是仍应从教师自身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充实自身专业知识,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使信息技术基础教学真正发挥其作用。

参考文献:

[1]张筱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2]王吉庆.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篇10

关键词:建筑结构;教学改革;工程管理;建筑学

作者简介:白崇喜(1981-),男,黑龙江肇源人,东北农业大学水利与建筑学院,讲师;邵新妍(1976-),女,黑龙江双城人,东北农业大学水利与建筑学院,讲师。(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1-0116-02

结构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其包括“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钢结构”、“地基与基础”、“建筑抗震”等,这几门课都用较多的学时单独讲授,学生的力学基础扎实,容易掌握结构知识。对于非土木类专业而言,结构课程却不是核心课程,因此,非土木类专业学习结构课程所需的学时及所学的重点明显不同于土木工程专业。目前,“建筑结构”课程采用教材的内容基本是由传统的“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钢结构”、“建筑抗震”等几门课程简单化后的“拼盘”,未能摆脱以培养结构设计人才为目标的内容框架。[1]为此,有必要对建筑结构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改革目标是用简单、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技术问题,进行技术课程的“白话”革命。

一、非土木类专业对建筑结构知识的需求

非土木类专业,比如工程管理专业、建筑学专业,它们与土木类专业在学生的培养目标和要求上存在着较大差别,而这一差别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得不到足够重视,往往“建筑结构”课程都是由结构专业的教师来讲授,教师的授课较容易受到结构专业课程设置的影响。如果未针对非土木类专业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来组织教学内容和选择教学方法,而仅仅参考结构专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思路来授课,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

“建筑结构”课程是工程管理专业一门重要的技术类课程,该课程在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起重要作用。[2]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重点是建立工程概念,使学生掌握建筑结构方面的基础知识及有关的构造要求,具备在实际工作中分析和解决一般结构问题的能力。“建筑结构”课程是建筑学专业的基础课,[3]建筑学专业学生的学习重点是建立结构中的力学概念,将其学到的建筑结构知识应用到建筑设计中,这样建筑师和结构师才能紧密合作。

土木工程专业与工程管理专业及建筑学专业的从业对象都是建筑工程,但是从业目标却不相同,土木工程专业侧重于结构设计和施工管理,工程管理专业侧重于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建筑学专业侧重于建筑设计和建造艺术。从业目标的不同决定了不同专业对建筑结构知识的需求也不相同,即工程管理专业和建筑学专业对建筑结构知识的需求明显弱于土木工程专业。

二、“建筑结构”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1.对教学内容的整体把握

教学内容应根据建筑结构知识与非土木类专业对其需求之间的关系来安排,培养学生结构整体思维意识。教师应从建筑结构整体的角度,阐述建筑结构概念设计,改变传统的只重视基本构件而轻视结构整体分析的教学模式,强调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砌体结构(构件)、钢结构(构件)这三类结构(构件)在设计时的异同点,通过类比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重原理轻公式,侧重于技术知识的有效性,弱化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其参数的讲解,从而引导学生掌握技术课程的精华。[4]

教师还要注重非土木类专业知识体系向建筑结构知识体系的过渡。非土木类专业的建筑结构教材内容过于强调结构设计自身,其与非土木类专业的知识体系之间的联系较少,缺乏非土木类学生在理解建筑结构知识所必需的过渡阶段,不利于学生形成结构素养,这方面的过渡则由授课教师来把握。由实体结构向力学模型简化的过程同样需要引起重视,要加强建筑结构与相关知识体系的联系,帮助学生树立建筑结构整体概念。

最后教师要能把握知识的纵、横向扩展。围绕真实的典型工程设计案例连续地组织授课内容,可使各部分相对独立的课程内容彰显其内在逻辑性,更具工程直观性。以建筑结构知识为主体,授课内容应优选与专业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且工程中易引起误解的主题。

2.增加阅读结构施工图相关知识

工程图一直被称为工程界的共同语言,凡是从事建筑工程设计、施工、管理及相关行业的工程技术人员都离不开图纸,[5]因此,“建筑结构”课程的教学内容有必要融入结构施工图的识读这一内容。先讲解每种结构(构件)的结构设计原理,随后讲解与该部分结构(构件)相应的结构施工图的识读,对结构施工图的识读与对构件计算的理解是相互促进的。

结构施工图主要包括建筑工程结构制图规定、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配筋图、钢结构构件及连接的表示方法,通过介绍有关建筑工程制图标准使用方法,使学生在工作岗位中具有独立工作的能力。结合专业实践,引导学生掌握建筑结构设计的基本过程及结构施工图的形成过程,增强阅读结构施工图的能力。

3.根据科研成果充实教学内容

随着科学研究地不断深入,新材料、新技术不断出现在各类建筑结构中,比如FRP材料、活性粉末混凝土、异形柱等,而书本内容往往不能及时反映新的科研成果。因此,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建筑结构科学研究的发展情况纳入新知识。任课教师要努力承担科研任务并密切关注新的科研成果,坚持教学与科研一体化,实现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三、贴近专业需求的教学方法

1.提升教师非土木类专业的专业能力

“建筑结构”课程的任课教师多数情况下是结构专业的教师,而这些教师缺乏非土木专业的专业素养,这样不利于实现非土木专业知识向结构知识的良好过渡。因此,为适应专业需求及社会发展,需要专业型的教师来完成“建筑结构”课程教学。对于工程管理专业的“建筑结构”课程,则应更多地了解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实践,从中找出相应的结构知识,从而建立管理知识与结构知识之间的联系。

专业型教师除了定期深入到工程第一线学习与结构专业及非土木类专业相关的工程实践知识外,还有必要参加国家注册结构工程师、建筑师、建造师等工程执业资格考试。实践证明,只有具有非土木专业的专业素养的教师才能更好地进行“建筑结构”课程教学,才能培养出与专业需求相适应的专业人才。

2.加强学生的感观认识

拍摄反映工程建设各个阶段的照片,并逐步在教学过程中应用,通过直观的照片将书本上枯燥的知识形象化,增强学生的感观认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结构知识。利用各种渠道借用工程项目的施工图纸,在教学的相应环节对图纸内容及表达方式加以介绍,逐步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培养工程意识。

为满足形象化教学的需要,学校应配置一定量的教学模型。如制作各种结构体系的教学模型,以及配筋构件模型,结合模型讲解结构知识,通过这种直观的教学方式既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是全国九大大学生学科竞赛之一,教师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这种结构设计竞赛,或者搜集历届获奖作品将其制作成教学模型,通过对这类模型的讲解,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3.重视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

教师通过CAI课件将枯燥的知识活化,形象地呈现给学生。课件内容要符合专业特点,尽量多用图片、动画等影音形式,加大Photoshop、Flash等软件在课件制作中的使用频率。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大量的工程实例及各结构形式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通过表情、手势和语调引导学生思路,同时利用黑板讲解调整讲课节奏,避免单一教学手段给学生带来的视觉和心理疲劳。根据近几年的教学经验,完全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可以采取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方式。

对于某些构件的受力破坏过程及破坏形态,如在课堂上通过视频把构件的受力全过程播放出来,可避免语言的枯燥,学生将会有一个动态的全过程认识。比如,讲解钢筋混凝土梁发生剪切破坏的三种破坏形态,即斜压破坏、剪压破坏和斜拉破坏,可用视频把梁发生每种剪切破坏的全过程展现给学生,学生的学习效果会明显好于用语言枯燥的讲解。

4.进行考试方法的改革

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考试方法的得当与否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教师的教学效果。考试应以准确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培养学生独立的设计能力、创新精神及自学意识为目的。建筑结构考试应由平时考核与传统的闭卷考试相结合,这两项各占50分,对研究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考虑一定的附加成绩。以求创新、重能力为导向确定考核内容,主要考察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建筑结构概念和体系;结构基本构件设计(包括计算和构造);结构施工图的绘制及识读;对建筑结构相关规范及资料的文献检索能力。

四、结语

“建筑结构”课程涉及学科较广,是理论性与实践性均很强的综合性技术学科。对非土木类专业人才的需求正从具有单一专业能力向综合素质能力转变,而“建筑结构”课程对综合素质的培养有着重要影响,因此该课程将更具重要性。教学改革实践表明,立足于专业需求,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可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拓展学生的专业能力。经过不断地改革与实践,一定能培养出兼具基础理论知识和全面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胡兴福.建筑结构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2):30-32.

[2]刘雁.建筑学专业建筑结构课程教学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

2011,20(4):89-91.

[3]刘戈,李佳.技术类课程对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J].高等建筑教育,2010,19(3):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