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基础知识培训范文

时间:2023-12-28 17:39: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微生物基础知识培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微生物基础知识培训

篇1

关键词:微生物检验技术;教学改革;职业教育

《微生物检验技术》项目课程的教学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微生物检验工作的基本知识和检验技能,是食品检验、工业品检验、药品检验等职业岗位的一门重要职业岗位技术课。《微生物检验技术》有着一套自己独特的操作技术,因此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技术性很强的专业课程。

目前在职业教育中,《微生物检验技术》项目课程多将理论基础知识与微生物检验技术分开,微生物检验技术部分用相当大的篇幅介绍各种致病菌的检验方法,而忽略了微生物检测基本技能的规范化训练。两部分的教学内容相互重叠现象较严重,理论与实验部分教学相互独立,从课程整体上看,还没有脱离学科体系的架构,课程的培养目标与企业实际需求有差距。为了使课程的培养目标与企业实际需求实现零距离对接,笔者进行了《微生物检验技术》项目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实践。

一、改革思路

根据食品检验、工业品检验、药品检验等职业岗位职业技能与素质的要求,以检验过程中的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微生物检验技能培训为核心建构课程。抛弃学科型体系,以微生物检验操作技能为主线,将必须、够用的微生物理论基础知识融入微生物检验各项检验项目中,突出课程的实用性、职业性、实践性。通过对课程教学内容的疏理合并整合、教学方法的改革、制定标准化的考核等措施,不再把教师掌握的现成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作为追求的目标,或者说不是简单地让学生按照教师的安排和讲授去得到一个结果,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去寻找得到这个结果的途径,最终得到这个结果,并进行展示和自我评价,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锻炼各种能力。

通过课程改革,可解决职业教育中面临的两大难题:一是学生学习被动的问题,传统教学模式以灌输为主,学生学习主动性差,学习效率低下。二是学生能力差的问题,目前的教学主要还是“结果导向”,教师将大部分工作完成后,学生依样画葫芦,不能对知识进行重新组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差。通过课程改革,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及效果,而且提高了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专业的技术与技能,对从事岗位的行业标准具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和执行能力,增强了学生毕业后从事岗位工作的能力。

二、改革目标

以微生物检验岗位的标准检验项目为导向,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课程考核等方面的改革,可使学生明确课程总目标,掌握岗位技能,对从事岗位的国家标准具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和执行能力,提高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三、改革内容

1. 以真实的检验项目为导向,改革教学方法。

(1)现存的问题:传统的授课是在学生学习相关微生物基本理论知识、微生物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础上,最后才根据工作岗位国家检验标准进行实验操作。

(2)改革与建设:在基本技能培训方面,以微生物检验岗位的标准检验项目为导向,将微生物检验国家标准中规定的各项任务分解成各教学单元进行教学设计,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培养检验基本技能。在基本技能培训的基础上,通过项目导向教学模式进行微生物检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根据真实的微生物检验任务设计项目,按照国家标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从微生物检验样品的采集到检验结果的报告全过程的训练。

2. 以检验操作技能为主线,整合教学内容。

(1)现存的问题:微生物课程分为微生物基础部分和微生物检验部分,两部分教学内容相互重叠现象较严重;理论与实验部分教学相互独立,导致整个微生物课程教学内容缺少系统性及实用性;教学内容更新跟不上行业的发展,不符合职业教育的特点。

(2)改革与建设:根据岗位技术知识点、技能点和最新的国家标准,以“检验目标引导教学”为主线重新组合教学内容。抛弃学科型体系,以微生物检验操作技能为主线,将必须、够用的微生物理论基础知识融入微生物检验各项检验项目中,课程体系重新整合为四大块:微生物及检验基础理论模块、微生物检验基本技能模块、微生物检验技术模块和微生物检验综合技能模块,突出课程的实用性、职业性、实践性,强化学生的职业训练。

3. 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实验过程。

(1)现存的问题:通过对相关企业微生物检验技术岗位需要的能力调查结果表明,学生需要的岗位能力除对细菌检验、菌常规、细菌质控等的检验外,实验前准备和实验后处理工作、微生物实验安全、个人防护知识、团队合作精神等也是企业重视的能力。但在目前传统的实验中,实验前的准备大部分均由实验教师完成,这很容易造成学生被动地学习,对整个检验过程不能全面地了解。

(2)改革与建设:在整个实验实训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实验由学生来准备,把大大小小的实验准备工作都下放给学生,使学生从样品采集、仪器包装消毒灭菌、试剂培养基制备到最终检验结果报告都能系统地学习,增强无菌观念和实验室工作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与人协作能力等。

4. 重视技能,改革考核方式。

(1)现存的问题:目前课程的考核多局限于理论的考试及实验操作的“静态”考核,不利于知识的融会贯通,不利于技能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主动学习。

(2)改革与建设:课程考核由三部分组成:①理论考核。紧扣职业岗位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知识及技能理论知识。②小组项目考核。设计真实的综合性实验项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组长的带领下,根据国家检验标准及查阅相关资料,写出实验操作步骤,理解各步骤的操作目的、操作要点、操作注意事项;安排检测时间进度,准备检测所需一切仪器设备,独立完成,直至检测结果的报告。教师根据整个检测过程的表现给予评分,重点关注的是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及团体精神与人合作的能力。③操作技能考核。根据职业岗位技术的要求,将学生必须掌握的检验操作技能归纳为若干小项目,做到技能操作标准化。在学生充分练习熟悉的基础上,考核时由学生抽签决定考核内容,教师一对一进行操作技能的考核。操作技能考核可与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结合起来,开展操作技能竞赛活动。

(作者单位:广东顺德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篇2

1、现代临床微生物学中对病原学诊断的基本要求包括:

(1)提供可靠的临床标本;

(2)了解正常的菌群;

(3)结合临床,准确进行实验;

(4)病原学诊断需准确、合理;

(5)微生物实验室应及时报告实验的结婚;

(6)加强对检验项目的质量控制。

现代感染性疾病诊断最重要的一步为采集恰当的标本,从而要求临床医师能够获取代表感染性疾病的标本。细菌进行实验的前提是了解知晓人体的正常菌群。在做微生物实验时,应联合临床,做定性、定位和定量的实验分析,患者的临床诊断以及恰当的临床实验标本由临床医师提供,然后进行全面的讨论分析,从而更加的为患者负责。微生物室应在涂片结果,敏感结果以及最后结果出来时及时与临床医师联系,对病情做有力的报告。现代临床微生物学应对各种检验项目加强质量控制,从而保证检验结果的可靠性。现代临床微生物学要求参与医院感染疾病的监测、管理和控制。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的作用有:加强对病原学诊断、微生物抗药性以及环境、器械的监测;加强医院的消毒与灭菌;对流行病进行试验,并加以控制。

2、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对医院感染的要求有:

(1)加强对医院感染的监测;

(2)临床微生物室参与医院的教育工作;

(3)对消毒隔离加强管理;

(4)对抗菌性药物进行试验,快速准确试验的报告。

临床微生物室对微生物的检验对医院感染的监测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若在临床实验中发现微生物的感染问题,应及时与临床医师联系沟通,及时与控制感染的科室进行必要的联系;一般提醒临床对于病菌的来源,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病菌的传播与扩散;临床微生物实验室要经常定期抽调人员去参与医院进行的教育工作,从而更加准确的对微生物菌体做出更准确的判断;正确消毒对微生物菌体的预防和控制非常重要。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的工作包括正确的对消毒隔离工作进行指导和监察,并且在特殊情况下,参与对特殊耐药细菌的实验工作并制定消毒隔离的措施。临床微生物室应定期对微生物耐药性的监测结果,这将对临床的救治成功率大有帮助。现代临床微生物学在现代医学中对实际临床中的感染控制工作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临床微生物学要求紧密结合与临床之间的关系,并且还要牢牢掌握最基本的知识,对常规的微生物检验工作要快速进行,判断要准确,并且应即有速度又有质量对实验结果做出报告。临床微生物学要求实验结果与临床尽可能的相符。

临床微生物实验室要加强对教育培训的宣传,并能对在微生物实验室中实验的结果做出合理准确的解释。现代临床微生物学不仅对于高等院校的学生们,或是对医学工作者的知识更新都是极其有必要的。医院应切实加强医院内感染控制的工作,从而为服务临床做到更好的服务。利用临床微生物学的基础知识以及微生物学的理论与技能来进行临床微生物学的检验。临床微生物学需通过检验系统,从中了解各类微生物的特性,快速、有效的做出对病原学的诊断及微生物检验报告,为治疗、诊断措施提供强有力的科学理论依据。为医学感染控制提供病原学诊断是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的目的,从而达到减少、避免和控制病原体的效果。微生物实验室工作者应加强对微生物标本的提取工作,然后写出对其的研究报告,为医学临床提供帮助。现代临床微生物学的任务包括:获取标本信息,并且学会妥善保存与保护,提高对微生物的检验率。利用微生物学知识学会多种对微生物检测的方法,从中选出最佳的检测方式,还包括系统鉴定程序,以及对检测中存在的质量控制。

篇3

【关键词】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效果

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是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而实验教学在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课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随着我校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理论课学时被逐渐压缩,实验教学所占的比重逐渐增加,因此这两门课程的实验教学质量变得越来越重要。近年来,本校不断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加快高层次优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大批青年博士研究生走上了讲台。在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教研室,青年博士教师承担了大量的实验教学任务,成为教学队伍的新生力量,因此尽快提升青年博士教师的实验教学的能力,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关键。本文结合本校的实验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将青年教师在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中如何提高教学能力的一些体会总结如下。

1充分熟悉授课内容和授课学生,做好课前准备

青年教师上课前应充分“备课程”和“备学生”。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是医学及其相关专业学生的必修基础课程,青年教师首先应认真研读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理论教材和实验教材及其相关专业书籍,全面熟悉教学大纲。根据教学任务,对不同专业的授课内容和重难点等做到有所取舍和优化。其次,青年教师应积极参与集体备课。为保证实验教学的规范和质量,在开设新实验课的前一周,本科室的所有授课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都要进行集体备课。在集体备课中,会针对实验课中的重难点及实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进行充分交流,便于青年教师更好地掌握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技巧。同时,青年教师还要充分了解不同专业学生的基础知识及其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而选择或调整教学方法。

2积极参与实验准备,做好预实验

青年教师应积极参与实验准备工作。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的影响因素很多,除了实验者的操作因素之外,还有一些客观因素决定实验的成败,如:试剂的配制和储存条件,仪器的操作等。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课程的准备工作均由我校国家级基础医学形态实验教学平台的实验技术人员准备,从而影响了青年教师对实验准备过程的全面了解。为此,本教研室与医学形态实验学教学平台相关人员积极沟通,让青年教师参与实验准备工作。青年教师通过参与实验准备,能够加深对试剂配置及仪器使用要求等事项的认识,熟悉实验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从而胜任实验教学任务,保证实验课的教学质量。青年教师应主动做好预实验工作。做好预实验是上好正式实验课的提前。预实验不仅能够了解实验细节,掌握规范的操作方法,还能预见学生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本教研室安排青年教师参与预实验工作,对实验过程和结果做到心中有数,这样便于青年教师在实验课程教学过程中,能够做到有的放矢,突出讲解及操作要点,保证学生掌握实验操作要领,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3选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积极互动,及时总结,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根据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实验教学内容的要求,本教研室将两门课程的实验教学进行整合,在保证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增加了综合性实验[1],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在学生实验操作前,青年教师可以先运用案例、板书、多媒体、画图等多种方法和手段对实验内容进行讲解,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实验目的,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是与临床和生活密切相关的课程,引入临床及生活有关的案例,结合实验内容和目的讲授能让学生更加认识到学有所用,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验操作示教时,青年教师首先做到实验操作熟练、准确和规范;在关键的操作步骤需要反复演示,保证学生掌握实验的操作要领,能够顺利完成实验。在学生实验过程中,青年教师要不断进行巡查指导,观察学生的操作方法是否正确,对不规范的操作及时纠正,并加以操作示范,使学生领会操作技巧,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对实验操作规范和结果较好的学生进行鼓励;对于不愿动手操作的学生进行监督;对学生操作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通过巡查指导,与学生及时进行实验教学的互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和积极性。实验结束后,青年教师应对实验结果及时总结讨论。对与预期结果不符甚至是错误的实验结果要及时分析、讨论,通过提出问题的启发式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分析实验相关问题的能力。此外,青年教师对学生的实验报告应认真批改,对实验报告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详细记录,并通过分析实验报告中的问题对学生的实验进行总结,在下次实验课反馈给学生,对实验结果分析和讨论认真的同学进行表扬,提高学生实验操作和书写实验报告的规范性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4积极参与教学改革活动,推进科研促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科研思维能力

目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青年教师应积极主动学习教育法,及时转变教学理论,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与方法以及采用不同教学模式促进实验教学,如问题式教学[2]、互动式教学[3]、案例教学[4]以及翻转课堂[5]等。青年教师平时应多听教学改革相关讲座,并参加一些教学改革活动或者申请教改课题。通过对不同教学模式的学习与应用,更好地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尤其是,近年来引进的博士青年教师,其科研能力较强。青年教师应该利用其科研能力强的优势,积极开展科研促进实验教学活动[6]。一方面,青年教师在自己从事的科研课题中,应充分发掘与实验教学有关的内容指导学生,鼓励学生对所学的实验内容做进一步的探索。另一方面,青年教师应将平时自己查阅的科研知识融入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既有利于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创新能力。青年教师还可以通过指导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带领学生参与科研,让学生在实践中领会科研思路,并充分调动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巩固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理论和实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兴趣和提高实验操作的能力。

5积极参加教学技能培训活动,尽快完成从学生到老师的角色转变

本教研室按照学校的要求,为每一位新近青年教师安排了一位教学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并制定了详细的培养计划、具体措施和目标,要求青年教师至少听取带教导师一个学期的课程,学习其实验教学方法、技巧和教学特点。依托学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教学技能提升平台,要求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各种教学技巧的培训活动,如岗前培训、教学观摩、专题培训、主题教学沙龙和课堂教学实践等。教研室安排青年教师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试讲,对青年教师普遍存在的知识点讲解不到位、语言组织逻辑性不强等问题加以一对一指导改进;并要求青年老师完成实验教学的相关考核,考核合格后,才能从事实验教学工作。青年教师除了按照学校学科安排的培训计划外,还应该积极听取各类教学公开课,以及其他学科教学经验丰富教师的理论和实验课,观摩他们怎样组织课堂教学,学习他们上课的优点,并在实验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尽快完成青年教师从学生到老师的角色转变,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6从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提高自身教学能力

青年教师必须意识到教学能力的提高是自己在高校立足的根本,而教学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需要青年教师付出辛勤的汗水。为此,青年教师应积极进行教学活动的总结。在每次教学活动结束后,青年教师都应该把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优点与不足、一些体会加以思考和总结,不断自我反馈与改正,逐步完善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专业知识,提升教学技能。总之,青年教师要积极主动了解国际国内高等教育尤其是医学教育改革形势,根据不同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充分了解授课对象和授课内容,掌握多样的教学方法,参与多种教学活动和教学改革,积极开展科研促教学活动,并不断的进行经验总结,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课的教学能力,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孙伟,汤仁仙,尤红娟,等.开设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综合性实验教学的体会[J].继续医学教育,2012,26(9):39-40.

[2]齐静姣,张平,谢顺清.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中问题式教学法的应用[J].基础医学教育.2012,14(2):120-121.

[3]昌艳萍,李彦芹,刘鑫,等.《微生物学》教学中互动教学方式的研究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5(50):109-110.

[4]尤红娟,刘晓梅,李小翠,等.CBL应用于医学微生物理论教学的初步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6):100-101.

[5]郭慧君,叶荷平.翻转课堂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实践[J].山东青年,2016(8):43-44.

篇4

关键词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措施;效果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2-0318-02

Abstract The microbiology theory and experimental teaching reform measures of Xinyang College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were introduced,including improving teaching means and methods,examination mode reform and teaching information feedback,the innovation design of experiment,paying attention to practice and model of interaction between colleges to train innovative talents,carrying out teach and research section activities,etc,and the significant effect of the above teaching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learning enthusiasm,initiative and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were analyzed.

Key words microbiology course;the teaching reform;measures;achievements

微生物学是现代生物技术的基础学科,涉及面广,应用性强,是生命科学领域重要的分支学科,也是生物工程、生物制药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该专业学生只有牢固掌握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和实验技能,才能更好地学习专业相关知识。高等学校必须与时俱进,更新观念,创新制度,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信阳农林学院现处于升本初期阶段,亟需重视过渡时期教学改革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结合该校微生物学课程教学现状,从改进教学手段与方法、考试方式及教学信息反馈、创新实验设计、注重实践校企互动培养创新型人才模式及重视教研室活动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改革探讨,初步尝试微生物教学改革新路子。通过多渠道注重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注重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在引导开发学生创造性及提高其综合素质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 课堂教学改革坚持与时俱进,注意信息反馈,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在微生物学教学中要实现教学目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与学习特点,让教师充分发挥教学主导作用,更要突出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并结合微生物学知识和专业特点,制订出针对学生特点、适合学生接受能力的教学方法,且针对具体的育人目标,有的放矢地确定微生物学课程的主要内容,做到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因材施教”[2]。

课堂教学以阐明微生物学基础知识为主线,思路清晰、提纲挈领[3-4]。优选教材,合理配置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强调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针对易于理解的内容,通过提出问题,学生自主学习解答的方式来指导学生自学掌握,而一些与其他章节有交叉的重复性内容,则仅要求学生掌握关键内容,并注重将课程内容与生产实际相结合,以保证学科内容的完整性。

微生物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比比皆是,教学过程中应注重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介绍相关热点问题,如PM2.5、H7N9、HIV和SAR等,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会活跃课堂气氛,优化学习效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穿插一些经典实验应用案例,如神奇的端粒酶、Taq酶的应用,绿色荧光蛋白的发现及应用等,以使学生了解微生物学在各方面的广泛应用,有助于学生今后能够学以致用。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如启发式、引导式、讨论式、问题式、研究式等,变“主讲”为“引导”,变“讲堂”为“学堂”。将教学的重心从“教”转移到“学”上,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主体效应,真正做到教学相长,收效甚佳。

2 创新实验设计,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微生物实验课程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通过实验课程不仅可以有效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验思维,对于学生今后的毕业论文实验课题的有效开展起到了铺垫作用。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根据这一教学理念,在具体的实验课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自主学习实验教材,进行实验准备工作,设计实验方案,并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实验结束后成组讨论实验结果和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互动,并由指导老师进行总结。这对学生理解试验内容、锻炼设计思路,提高动手能力等各方面都大有益处。教师在实验前先布置实验内容,并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进行分析解答;同时,教师要严格审阅学生的实验报告,指导学生对科学研究持严谨态度,注重细节。细节决定成败,培养学生形成认真严谨的学术作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后,学生不仅完成了实验内容,掌握了实验相关知识,并且实验技能和实验思维能力都得到较大的提高,教师应针对学生在实验中困惑的问题进行解答,并对学生的实验设计进行指导优化。利用课堂教学指导实验内容,利用实验课程促进课堂教学效果。实验合理优化设置密切联系服务于课程内容,实验与课堂相辅相成,使学生接受知识由浅入深,学以致用,有利于学生夯实理论知识基础,并形成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在教学上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通过创新实验教学改革,合理设置实验内容达到了既提高了学生的理论水平,又锻炼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了满意效果[5-7]。

3 探讨考试模式改革和考试信息反馈系统

以往教学中向来过于重视学期末考试成绩,现在强调把对学生的考核分配到日常教学考核过程中,通过对学生课堂表现,如回答课堂思考题,课后习题完成情况等进行考核计分,同时学生在实验课中的表现也应作为考核内容的重点,对学生的实验参与积极性、实验设计情况、实验完成情况以及实验报告撰写情况进行综合考核,并将考核结果计入期末整体考核内容中。淡化期末考试的成绩评定,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评定,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尝试考试方式多元化,突出考察学生的思辨力、创造力、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等。通过开卷考试、小组合作进行测试等方式进行期末考核,以提高学生的思维活跃度和团队合作精神。同时,可以采取撰写课程论文并进行答辩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思维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做好试卷评估和分析工作对于提高考试模式水平效果显著,因而教学管理部门应及时对考试试卷进行评估和分析,实现考试对教与学的反馈调控功能。教师将考试结果和预期目标相对照,可以检查结果和期望值的差距,找出教学中成功的部分和薄弱的环节有针对性地选择改进措施[8]。

4 注重学科发展前沿,开创教学新领域

近年微生物学领域发展动向为学生今后在微生物学领域的探索、研究和应用提供有益的启示,对于学生在校期间和今后从事相关专业乃至生活的影响将是巨大而深远的。跟踪学科热点,发展新动向,例如列举诺贝尔医学及生理学奖奖项获奖情况让学生了解学科优势、拓宽视野,以期激发学习兴趣。

渗透就业信息,及时跟踪反馈以往毕业生就业及读研信息,与生物技术相关公司企业如羚锐制药、维雪啤酒集团、双汇集团等密切联系,建立良好合作实践教学。如:企业对对口专业优秀生奖学金机制、校企互动培养创新型人才,通过职业规划、岗前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把行业动态与引起广泛高度关注的学生就业紧密相连。学生实践技能训练同时创新思维能力提高,为培养优秀的综合应用型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尤其是往届优秀毕业生的榜样力量是对同学们学习热情极具点燃效应的正能量。

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普及推动教学中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通过理论教案、试验教案及多媒体课件进行多媒体教学,方便学生预习、复习;通过电子邮箱,增加了学生和老师交流的途径;提供常用的精品课程教学网站、微生物学专业网站,使学生了解微生物学科海量信息、最新的热点知识及发展前景,可以更好地认识和学习微生物,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多媒体教学灵活根据所讲内容插入色彩缤纷、形态各异的高清晰图片,提高课件内容的丰富度和吸引力,增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教师提高授课技巧,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保证整个教学过程“有声有色”。将枯燥的文字表述变为妙趣横生的多媒体教案,既可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印象,又能强化学生学习理解,从而优化教学效果。

5 开放实验室,开展系列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通过开放实验室,开展相关实验兴趣小组,例如果酒酿造、食用菌栽培、酸乳发酵等,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学以致用,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衔接。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尝试让表现优秀的学生参与到青年教师科研基金项目当中,提高学生专业知识水平。聘请客座教授进行专题讲座,提升师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认识新水准。开设第二课堂,鼓励每个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点进行归纳,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设计课件进行讲述,不仅锻炼提高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而且很好地深化了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驾驭能力。可显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6 重视教研室活动

教研室教师间交流互动,专业教师相互切磋推动学科水平总体提高。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不会干涸,教研室间相关课程教师多交流,相互听课学习,讨论不足之处,以期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效果,相互交流反馈提高专业教学水平。备课时要求教师除了要抓住教材核心,还要增添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等内容,并将相应的内容总结、融会贯通后成为其授课资料。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身教胜于言传,专业教师自身较高学术水平和过硬科研素质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专业课骨干教师勇于开拓进取,积极主动学习新知识、了解本学科新动向,不断提高自身教学及科研水平。骨干教师培养带动教研室学科水平整体提升,打造优秀教学团队。

近年来,信阳农林学院组织开展了教学质量评价与奖励、青年教师讲课竞赛、院系本科教学工作评价、校级优质课程评估、重点实验室建设、网络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等工作,取得了以点带面,整体推进教学工作上水平的良好效果。

7 参考文献

[1] 喻子牛,何绍江.微生物学教学研究与改革[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2] 陶树兴,张双民,梁健,等.以学生为中心的微生物学课堂教学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66-69.

[3] 陈向东,唐兵.使用面向21世纪国家级重点教材微生物学进行教材改革的体会[J]微生物学通报,2002,29(2):96-99.

[4] 张玲.建立科学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微生物学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J].微生物学通报,2007,34(5):1018-1020.

[5] 袁生.微生物学课堂教学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尝试[J].微生物学杂志2008,28(2):111-112.

[6] 刘森林.微生物学实验创新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微生物学通报,2005(4):153-155.

篇5

关键词:独立学院;生物技术;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6.11.150

现代生物技术的蓬勃发展从1953年弗朗西斯•克里克和詹姆斯•沃森发现DNA双螺旋结构开始,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技经过60年的发展把整个生物学带入了崭新的应用领域。生物技术的最大特点是涉及的技术种类多样且复杂,是一门跨领域特性极强的综合性学科,可广泛应用于医学、农业、军事、工业、环境、能源等领域,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可以小至分子、细胞乃至纳米层次,也可大到组织、个体、群落甚至整个生态系统。如果没有生物技术的一个公认的定义,就很难区分什么不是生物技术,生物技术学科相对独立的学术体系,相对完整的理论框架将非常难于设置,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确立也无据可依。我国自1997年高校批准设立生物技术专业至今,普遍采用以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蛋白质与酶工程、发酵工程为代表的现代生物技术对生物技术定义进行界定,在人才培养上主要以理为主,以工为辅。生物技术的定义决定了生物技术专业教学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依赖生物技术定义,并随着定义的发展而调整。

1关于生物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

新的工程技术的出现,经常是在学科的边缘或交叉点上。由于一个专业要求多种学科的综合,而一个学科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1],在我国高校现行体制中,生物技术专业往往被等同于一个二级学科,以学科的定义成为高校教学、科研的功能单位,对教师教学、科研及为社会服务进行了界定。在这种模式下,生物技术面对大量的学科交叉应用,在教学上却固步自封,本科专业方向设置狭隘,闭门造车,教育教学和产业应用脱节严重,在医学、农业、军事、工业、环境、能源等领域甘当配角,失去了生物技术专业在学科交叉领域的大好发展机遇。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专业方向课程体现的应该是专业在多种学科的综合后在某个领域的应用,是具体的人才培养应用方向。在生物技术强国美国[2],斯坦福大学的生物学专业包括生物物理、海洋生物、分子与细胞生物学、神经生物学、生态与进化生物学方向;哈佛大学直接将生命科学划成了生物学和生物化学两个专业,生物学从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跨越到生态学和古生物学,而生物化学专业则主要关注的是分子和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含有综合生物学与分子和细胞生物学两个专业,后者包括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方向、细胞和发育生物学方向、遗传学和发育方向、免疫学方向以及神经生物学方向。美国一流高校在生物技术人才培养上的显著特点是:将生物学的二级学科作为本科人才培养的方向(又称为课程方案)。在我国只有“985”,“211”大学才具备将生命科学的专业分支建设为生物技术的专业培养方向的能力,其原因主要是生物技术为实验性科学、需要大量的高端生物技术相关设备以及相应的研究型学者师资。国内独立学院受师资、设备和资金的局限性,2013年办学较好的前十个独立院校中只有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燕山大学里仁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举办生物类专业,而且在传统意义上,独立学院生物技术学科布局非常不完善,不可能看齐国内外一流大学,将生物学的二级学科建设为多个人才专业方向。因此,将生物技术人才培养与产业应用相结合,跨学科建设专业方向,延展学科资源共享效益,建立特色课程体系并付诸实践是独立学院举办特色生物技术相关专业的关键步骤。珠海市食品、医药和医疗机械制造产业发达,社会对跨学科的生物技术专业体现出的能力要求表现为食品安全领域的生物技术应用需求、制药领域的生物技术应用需求以及医疗器械领域对生物技术的应用需求。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在学科布局上对生物技术在专业方向设置上提供了很好的跨专业资源共享平台。我们结合泛珠三角经济发展需求、依据自身实际条件首先确立如下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拥有扎实的现代生物技术基础理论,系统掌握生物技术的应用实践技能,富有利用生物技术研发生物制品的科学思维与实践能力,可从事生物制造与生物制品安全以及食品检验检疫等领域中生物技术应用的相关研发与管理工作的高素质专门化应用型人才。同时,在未来5-10年内逐步规划制药领域、医疗器械领域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服务珠海市生物技术跨学科应用型人才需求。

2关于课程模块的优化实践

生物技术课程模块式优化有利于适用于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也有利于课程设置的稳定性,容易总结经验提高教学质量。经过7年的改革实践,我校生物技术课程模块优化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是精准勾勒专业知识模块。模块优化主要使学生清楚哪些是生物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哪些是自己必须了解的生物基础知识。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包括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动物学、植物学、生态学、植物生理学、动物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工业微生物学育种学、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微生物工程、生化工程、生物工程下游技术、发酵工程设备、酶工程等专业内容。受限于160学分的总限制,生物技术专业不可能将所有的内容都开设成单独的课程,而且各类课程中重复性内容较多,不利于学生综合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因此在专业课程内容设置上,必须做到“有基础,有专业”。有基础,用12个学分构建生物技术的专业基础知识结构,共5门理论课程,知识点覆盖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动物学、植物学、生态学、植物生理学、动物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人体结构与生理等上游生物技术基础知识;有专业,用20个学分构建五个核心专业课程,含基因工程与分子生物学,细胞工程,发酵工程,蛋白质工程原理及应用,酶学原理与酶工程。二是构筑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应用模块。专业方向课程的设置要具备一定的灵活性,以应用性、实用性为准则,必修和选修互补,模块上除设置食品安全检验检疫生物技术必修模块外,充分考虑学生就业、升学、留学需求,尽可能提供适应学生需求的选修课程模块,满足个性发展需求。专业方向必修模块包括:现代仪器分析、HACCP原理与应用、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食品安全控制技术、食品卫生毒理学、现代食品分析技术。专业方向选修模块包括: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细胞和发育生物学、遗传学、发育生物学、免疫学、神经生物学、药物设计与药物研究、生物物理学、生物仪器分析、工程制图、电工电子学等。总之,专业方向课程模块优化的方向是甩开传统学科分类包袱,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现实资源为依托,开展交叉学科人才培养适应社会需求。三是夯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实践模块。人才培养要做到实效性,必须用实验课程来培养学生。我们逐步取消了一课一实验配套的办法,将所有实验课整合成独立规划的实践课程,综合后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在各专业实验课里完成,实行课堂化管理(分为四个技能训练课程,每周4-6学时),最后考察评价,夯实基本生物技术实验能力;第二阶段在专题研究课程内完成,教师单独辅导,以开题报告,研究报告作为评价标准,获得相应学分;第三阶段主要在国内外实践基地统一组织、自由安排时间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以大量的实践、见习、参观为主要手段,融入部分毕业实习内容,独立撰写实习报告;第四阶段主要在校内外实验室完成,根据毕业论文具体要求,在相应实验结果前提下,独立撰写毕业论文,并参加答辩。

3关于保障生物技术课程体系实施的实验条件

生物技术在学科划分上理工不分,即可以发理学学位,也可以发工学学位,实验科学的特性决定了生物技术人才培养的高成本,高投入。独立学院自筹经费的特点决定了学校在举办生物类专业上与公办高校在人才、资金投入上相去甚远的现状。我校作为高等教育改革试验区,举办生物技术专业同样面临资金、人才匮乏局面。只有通过社会资源的整合,协同创新办学体制才能解决生物技术专业对高端设备的需求,同时实践基地的建设要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设备应符合现代生物技术人才培养以及特色专业培养目标的需求。经过文献搜索和对珠海300家企业的调研发现:与用人单位共同培养食品安全领域的生物技术应用人才符合国家和珠海地区发展的需要。2007年我校与国家进出口检验检疫局珠海局正式签署协议协同培养生物技术专业人才。通过办学模式的创新,“平等自愿、产权不变、协同建设、资源共享”的方针使得双方能够大胆持续投入,共建共享实验室,至今我校已经建立了分子生物学、卫生检验检疫两个国家级实验室,部分生物实验室达到生物安全二级水平,实验条件满足生物技术课程体系的教学实践要求。另外,在实践课程经费投入方面,生均实验材料费为750元/人,学院预算仪器购置费为2857元/生,年度生均实践环节总投入为3607元/生,将教育部2004年2号文件“学费20%直接用于教学”的规定不打折扣落到实处。

4生物技术课程体系改革实践效果

学生服务社会的能力是课程体系改革成功与否的试金石。首先,实验条件是实现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规划的重要保障,“检学”协同创建高水平的、可持续发展的专业实验室体系为执行生物技术课程体系,进行人才培养、创造了先进的实验室基础,学生实验训练得到有力的保障;其次,通过实验室共建、资源共享,协同管理,把直接为企业提供食品安全检测的国家级区域性中心实验室对学生开放,作为学生通过高层次技术服务学习的平台,对学生具有深远的“学有所用”的意义,学生能够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直接服务于社会,并作为切身利益方对课程体系设置的反馈能够直接基于社会的实际需求,这优于任何第三方去评价课程体系改革效果;最后,摸索出了适应特殊机制大学应用型生物技术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取得了明显效果,学生升学率达20%,就业率高于地区平均水平,学生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收获。

参考文献:

[1]刘春惠.论“学科”与“专业”的关系[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66-71.

篇6

【关键词】产学研 生物工程 应用型本科 培养模式

生物工程专业是一门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专业。学生不仅要掌握生物学理论知识,还应掌握生物工程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且应用性强。因此,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开设的生物工程专业,不管从自身发展的角度出发,还是从社会经济需求出发,都应当与产学研全面结合。本文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及生物工程专业的特点,以贺州学院为例,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生物工程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

一、“产学研”合作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理论课程体系的构建

为了加强学生的专业基础、生物工程学基础和基本技能训练,生物工程专业主要培养从事生物发酵、生物制药以及环境生物处理和食品加工和设备的生产、研发等工作的应用创新型人才。构建了由通识教育课程平台、学科基础课程平台、专业课程平台三大类课程构成的理论课程体系。课程原专业以微生物体系为主,拓宽至包括动物细胞、植物细胞和酶在内的整个生物体系,并适当增加了上游技术(如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和下游加工过程(生物分离工程等)的课程。建立并完善了由化工原理、发酵工厂设计和生物工程设备等专业课程组成的工程学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设计能力。在课程设置上,实现了“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模式[5]。

(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贺州学院生物工程专业构建了包括由实验课、课程设计、课程实习、认知实习、专业见习和毕业实习(工厂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组成的实践教学新体系。对于基础课程如《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和《微生物学》等开设32学时的独立实验,对于《化工原理》《发酵工程原理》和《工程制图》等学科基础课程,开设24学时的实验。对于专业课程《细胞工程》《蛋白质与酶工程》和《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开设24学时的实验。对于《生物工程设备》《生物分离工程》和《发酵工程设计》等专业课,开设16学时的实验。增设了3门特色专业选修课程:《马蹄脱毒技术》《山楂发酵产品工艺学》和《制茶工艺学》。为了提高生物工程专业学生的综合专业素养,开设了《生物工程综合实验》。专业实践模块由课程设计、专业见习、课程实习、认知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模块构成。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不仅提高了学生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为产学研教育的纵深发展提供了支持。

二、以产学研为依托的专业实习基地建设

生物工程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是实践教学的基本条件,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本保障。

(一)校内实习基地建设

以生物工程创新实验、专业实验室、生物化学实验室、微生物实验室等为主要依托,建立生物工程专业校内实习基地。贺州学院一直很重视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新建了食品科学与工程技术研究院,购置了全自动果蔬生产线、微生物发酵系统和生化检测系统等仪器设备,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平台。

(二)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建设

以市内外生物工程企业和相关科研单位为依托,构建生物工程专业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认知实习、专业见习、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目前已与达安基因生物有限公司、华润雪花啤酒厂、嘉宝速冻食品公司、广州花卉中心、广西农科院、广西科学院、贺州市农业局等企业和科研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签订了相关的合作协议书。同时聘请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学校兼职教师,定期到学校授课或开展讲座。实习基地每年都接纳我校生物工程专业的学生进行实习工作,在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指导下,教师的科研课题与企业需要相结合,有利于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同时也能提高企业接纳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对于学校来说,丰富了教师的科研课题,促进了学科的发展。

(三)依托实习基地,构建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新模式

以产学研合作课题为切入点,安排一定数量的学生走出校门进入企业和科研单位,完成毕业论文(设计)。通过深入基地,进行完全现场环境的实践训练,建立校内校外“双导师”的培养机制[6],在老师和基地技术人员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设计)。这样既可以把理论和实践更好地结合,又可以解决企业生产过程中的一些技术难题,提高学生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双赢。在2016届的生物工程专业毕业班的学生中,有10多名学生直接到达安基因生物有限公司、华润雪花啤酒厂、广西农科院等企业和科研单位,在企业和科研单位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设计)。

三、科研引入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科研带动了生物工程行业的发展,没有科研就没有创新。将科研渗透到教学中去,以科研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搭建良好的科研教学平台,使科研工作成为提升专业特色建设的有效手段。将教师的科研课题引入实验课或毕业论文的选题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目前生物工程专业老师申请的项目有“中田大山楂高产栽培与育苗技术研究”“鸡血藤悬浮细胞培养及异黄酮类合成的代谢机理研究”“贺州马蹄优质品种选育、有机规范栽培技术研究”“贺州油茶优良品种离体再生技术研究”等20多项省级、厅市级项目。在2016届的生物工程专业毕业班的学生中,有60%的毕业论文课题来自教师科研项目。学校还设置了由学生自主申请的大学生创新项目,目前生物工程专业班的学生每年都有2~3项大学生创新项目,且一些成果已在高水平的科学杂志上发表。

四、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综合素质

生物工程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强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还要不断地加强职业技能培训,获取更多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实施专业和职业资格教育有机结合,以职业资格证书来检验学生对专业技能知识的掌握程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学生主要通过化学检验工、微生物检验工和食品检验工等资格培训与考核,为学生就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结合企业和市场需求,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在产学研背景下,学校十分重视教师的实际工作能力,也鼓励教师到相关企业或科研单位实习和锻炼。目前,生物工程专业的教师已有4人挂职到相关企业进行锻炼,5人参与企业“特派员”工作。“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将有力促进生物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六、结束语

应用型本科院校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采用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方式,解决了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的问题,缩小了学校和社会对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的差距,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有利于培养应用型的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晓娟,陈文强,霍科科,等.生物工程专业学生创新及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研究[J].高师理科学刊,2015,35(1): 103-106.

[2]王娣,石中,曹珂珂,等.以就业为导向, “产学研”培养生物工程应用型人才[J].广州化工,2011,39(23): 159-160.

[3]王陶,李文,陈宏伟.应用型本科院校生物工程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微生物学通报,2015,42(3): 591-597.

[4]何满辉,赵宏霞,万君.通过产学研合作强化实践教学[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11,13(2): 194-196.

篇7

关键词:卫生检验与检疫;课程设置;培养特色

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是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高水平卫生检验专门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重要任务,被誉为预防医学的“前哨”。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卫生检验在公共卫生中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重要。目前我国卫生检验从业人员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高素质的专业卫生检验人员短缺;大多数从业人员是非专业或低学历职业技术人员;检验人员知识老化,对先进的检验设备和技术不甚了解;在传染病暴发或流行时期,在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同时具有预防医学、微生物检验、物理化学检验及现场处理技能的人员明显不足。卫生检验人员知识的不断更新、新技术的掌握、高级检验队伍的充实,是我国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

1我国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我国卫生检验高级人才的正规培养起始于1958年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原华西医科大学)开办的卫生检验专业。目前,我国医学院校开办卫生检验或卫生检验方向的院校大约有20多所,每年招收约1000余人[1]。2006年,根据卫生检验专业本科教学的需求,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分析化学》、《食品理化检验》、《细菌学检验》、《病毒学检验》、《水质检验》、《空气检验》等卫生检验专业卫生部规划教材10种,规范了卫生检验专业课程的教学[2]。然而,国内各院校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办学方式多样,现有的办学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授予理学学士学位的“卫生检验学专业”;二是授予医学学士学位的“预防医学专业”后期分流的“卫生检验方向”[3]。2001年,南京医科大学设置预防医学专业(卫生检验方向),培养五年制医学学士,采用“前期趋同,后期分化”的培养模式。该模式前四年所学专业与预防医学专业相同,仅仅在第五学年开设检验专业课程。经过4年的实践,我们发现由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毕业生就业趋向、职称评定等要求不同,五年制预防医学(卫生检验方向)培养模式已不适合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此种培养模式的学生检验专业知识和技能不能够完全胜任用人单位对检验人才的实际需求。因此,四川大学、安徽医科大学等高校根据教育部的要求,于2005年和2007年分别成功开设四年制卫生检验专业。我校于2009年起设置卫生检验学专业,培养四年制理学学士。2013年至今,已有3届毕业生,培养的学生对于检验专业的理论知识掌握更为扎实,实践动手能力更强,岗位胜任力更高。2012年,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正式将卫生检验学专业名称更名为卫生检验与检疫[4]。

2我校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目前,国内开设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的院校不乏少数,各具特色。南京医科大学自2009年起设置四年制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授予理学学士学位。本专业面向全国招生,每年招收35名左右的本科生。根据学生毕业就业去向和用人单位反馈情况,我校在卫生检验人才培养方面不断进行完善,形成了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体系,培养了一批“具备预防医学、卫生检验检疫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能力、能在疾病预防控制、食品检疫、职业卫生检验、环境监测、商检、质检等检验检疫机构以及相关高等院校和研究单位从事理化、微生物、免疫学检验或教学、科研等工作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2.1制定培养目标,确定教学计划

卫生检验工作是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等开展各项业务的重要技术支撑,它不仅为现场调查、疾病监测、控制和卫生监督及时准确地提供检验结果和监测数据,而且为贯彻《食品安全法》、《传染病防治法》等一系列的卫生法规、标准,保障人民的健康、安全提供可靠的定性和定量执法依据,同时也为人们的生活及生态环境安全研究、防止和消除各种职业危害等提供基础资料。因此,我校将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卫生学及相关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较强的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理论及分析检测技能,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卫生检验与检疫专门人才”。按照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切实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教育全过程;加强对学生本专业领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并充分发挥我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等资源优势,以理为主,医、文兼修,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促进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协调发展。经过充分调研,分别制定了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本科培养计划、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本科课程教学大纲、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本科实验教学大纲和各类实践性环节的规范文件。加强学生的理化检验和微生物检验的实践能力训练,专业课程设置中实验课的比例较高,实验课理论课比例接近1∶1,有的课程甚至超过1∶1;着重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构建了设计性实验教学模式,促使学生专业知识、学习能力、科研素质得到全面协调发展;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将学科发展的新动态、新趋势引入课堂,打破学科间的壁垒,按照“科学、规范、拓宽”的原则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设计,突出学生的专业特点。

2.2课程体系设置

课程体系的设置体现了该专业对学生知识结构、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基本要求,反映了培养目标,是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依据,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才的培养质量。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的课程设置应着重于培养具有卫生检验科学技术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能力的高级技术人才。然而,许多学校在课程设置中,直接将预防医学的课程体系纳入卫生检验专业的培养模式中,几乎没有考虑到课程之间的交叉性和互补性,盲目根据规划教材的内容设置课时数,从而导致了内容的重复性。随着新技术和新方法的不断涌现,以及不同学科之间的紧密结合,卫生检验与检疫学科发展迅速,因此,该学科的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方式和方法等,需要适应快速发展的变化,并要求我们积极进行课程体系建设,调整和更新课程内容。我校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教学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课程建设体系仍然不断在完善和改进中。目前,我校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共开设必修课41门,167学分。必修课分为四大类,即公共基础课程、医学相关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在第一学年开设;医学相关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在第一、第二学年开设;专业课程在第三、第四学年开设;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在第四学年进行。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开设的医学相关课程是该专业的特色之一,医学相关课程共5门,包括人体结构学、微生物与免疫学、人体机能学、临床医学概论、人体寄生虫学。专业基础课程共10门,包括分子生物学及实验技术、卫生毒理学、卫生统计学、仪器分析、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环境卫生学、流行病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实验动物学、传染病学。专业基础课程中包括预防医学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为卫生检验与检疫人才了解公共卫生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奠定基础。专业课程共10门,涵盖理化检验和微生物检验相关课程,包括卫生微生物学、细菌学与病毒性检验、实验室管理与生物安全、免疫学检验、食品理化检验、水质理化检验、临床检验基础学、空气理化检验、生物材料理化检验、卫生检验检疫学。除了必修课外,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要求学生选修10学分的选修课,其中人文艺术类选修课不低于4学分。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学习阶段安排在第四学年第二学期,共20周。学生主要安排在省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省级食品质量与安全研究所、省级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和我院进行毕业专业实习,主要进行理化检验和微生物检验实践,包括细菌学检验、病毒学检验、卫生微生物检验、常规医学检验、卫生理化检验等内容。通过毕业实习的实践,培养学生具有基本的卫生检验能力,能够掌握检验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熟悉常用的现代分析仪器的结构、性能。

3我校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培养特色

3.1明确主干课程,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确保有条件开设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所需的核心基础课程。将卫生检验与检疫的基础理论融入专业基础模块和专业课模块的教学及实践中。合理设置每学年的课程进程,并随着相关物理学、化学、微生物学、卫生学等学科的发展,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打破学科课程间的壁垒,加强课程与课程体系间在逻辑和结构上的联系与综合,不断充实反映本学科领域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把理、工、医多学科的交叉与渗透加入教学内容中来。

3.2突出教学重点内容,体现专业特色

根据医科院校的特点和优势,结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给公共卫生带来的挑战,科学规划专业建设。突出“一个理论、三种技能、五个模块”的重点内容:即卫生检验与检疫理论、卫生理化检验技能、卫生微生物检验技能、生物学效应检验技能以及公共课程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课模块、实习与实践模块、实战与发展模块。

3.3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的专业技能培养贯穿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中。我校卫生检验与检疫人才培养的突出特点是与国家级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有机结合在一起,在实验教学队伍、仪器设备、实验室资源等方面融合共享。实验教学采用分层次并渐进提高的方式:基础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除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论文)等校内外实习与实践基地(模块)外,还有南京医科大学卫生分析检测中心独立第三方实验室及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大学生科研训练实践平台(模块)。这些条件和措施为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打下了基础。

3.4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型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目的之一,我校在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在学生入学的第一年即指定专业导师,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并根据学生的兴趣进行科研思维的培训,专业导师的指导贯穿整个本科阶段。第二学年的暑期,开设大学生暑期科研训练项目,为学生介绍本专业的最新研究动态,让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介绍专业文献的检索和阅读技巧,从而扩展了学生的视野,拓宽了知识面,推动了能力和素质的发展。第二学年和第三学年,组织学生申报各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训练项目,通过资料查询、项目申报书的撰写、项目的组织实施,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科研实践训练。第四学年的毕业实习,学生参与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的具体研究工作,更加深入地进行科研训练。这些创新能力培养的环节,不仅让学生接触到最新的学科发展技术和最先进的实验设备,最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意识。

参考文献:

[1]谢惠波,雷章恒,刘杰,等.卫生检验专业人才现状与教学改革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1,(24):15-18.

[2]张凯.构建应用型卫生检验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1,31(2):190-192.

[3]谢惠波,雷章恒,陈润,等.对卫生检验专业人才培养与改革的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2,11(1):28-31.

篇8

作者简介:茹先古力,本科学历 ,主管检验技师,自1991年工作以来一直从事食品、水质、化妆品等的检验工作。

[关键词] 餐饮具; 消毒; 监测

[中图分类号] R115.6+5[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11-370-01

公用餐具的卫生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反映一个城市的文明水平和精神风貌。消毒保洁至关重要,为掌握辖区内饮食业公用餐具的卫生状况,2006-2010年对博乐市区415家餐饮业的6695件餐具进行全年连续监测。现将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来源 2006-2010年全市餐饮业餐具抽样(包括碗、碟、杯、勺)。

1.2 方法与标准 操作方法按GB14934-2003纸片法采样与检验;判定标准按GB14934-2003《食(饮)消毒卫生标准》进行评价。

2 结果

2.1 餐具年度合格率 总体较低,6695件餐具平均合格率为71.4%, 最高为2008达80.3%,2009和2010年仅达到62.4%和62.6%,如表1。

表12006-2010年餐具监测合格率

2.2 不同季节餐具合格率 有明显差异,夏季餐具合格率最低,仅为63.7%,其次为秋季68.4%,春冬季较高>80%。

表22006-2010年不同季节餐具监测合格率

2.3 不同餐具监测合格率 见表3。

表32006-2010不同餐具监测合格率

篇9

【关键词】抗菌药物 问题 对策

抗菌药物在现代临床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但近年来由于药物新品种的不断开发使用,临床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导致机体细菌耐药菌株的不断增加,医源性感染在感染性疾病中也越来越突出[1]。当前我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面临几大问题,如何提高抗菌药物使用的规范化管理,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 我国临床抗菌药物的应用现状

1.1 抗菌药物适应症选择不当

随着抗菌药物品种的不断开发和投入临床使用,医师有越来越多的抗菌药物选择余地,但部分医师往往出于经济目的不分疾病种类和病情程度,只选择价格昂贵的抗菌药物;有的医师在每次用抗菌药物时只习惯性的选择为数甚少的几种药物,没有顾忌到患者的实际病情;有的医师对患者长期使用单一抗菌药物产生的耐药性重视不够,仍然持续使用该药物,造成病情加重;对于感冒发热患者,除非有局部诱发感染,否则并不具备使用抗菌药物的使用指征,可部分医师出于经济目的考虑仍然为患者开具大量抗菌药物,告知患者是预防感染。这种不顾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指征滥用抗菌药物的现象尤其以小型的私人医院或乡镇卫生院、个人诊所为多[2]。

1.2 抗菌药物之间的联合应用不当

为了增强疗效或者患者感染病原体较复杂,临床会在少数情况下使用几种抗菌药物联合使用,而多数细菌感染只需要使用一种抗菌药物治疗即可解决。但令人担忧的是有许多医师在联合应用抗菌药物治疗时,不注意用药指征和药物之间的协同作用,甚至两种抗菌药物会产生拮抗作用,导致治疗失败[3]。联合用药不当两种同类抗菌药物时,不良反应和毒副反应均会增高,如β-内酰胺联合应用会导致肾毒性增加,抗真菌药物联合应用使血液、肝肾毒性增加,两种氨基糖苷类合用,疗程过程会增加耳、肾等毒性;大环内酯类与β-内酰胺类药物同时使用可降低治疗效果,产生药物拮抗作用。

1.3 抗菌药物用量大、使用时间长、更换频繁

现代一些较小的医疗单位由于配备医疗人员较困难,因此会降低医疗人员加入的门槛,这样就大大增加了医疗人员医疗事故的发生率。这些基础知识并不扎实的医师往往认为抗菌药物的作用就是杀灭细菌,正常人应用也没有关系;对于有感染性疾病的患者采用大剂量、长疗程的治疗方式,以提高治疗效果,认为抗菌药物的应用剂量越大治疗效果越理想,至于产生的耐药性问题可以通过提高剂量来缓解。而对于短期使用一种抗菌药物后发现治疗效果不甚理想,就会怂恿患者更换抗菌药物治疗,这样就导致治疗时间短却频繁更换药物的现象。

实际上,一种抗菌药物进入人体后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够充分发挥杀菌作用,而短期内血药浓度并不能达到稳定值,因此应等至少3天后才能够观察抗菌药物是否有效[4],同时还应该按照抗菌药物的药动学、药效学等各方面指标来选择更加有效的药物,而不是单纯凭感觉。

1.4 其他

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表现还表现为无指征的预防用药,无指征的治疗用药,抗菌药物品种、剂量的选择错误,给药途径、给药次数不合理等。在管理层面上,表现为抗菌药物销售自由化及医院运行机制的扭曲,医院抗菌药物应用环节上缺乏管理、监督,缺乏有效的行政与技术干预措施,管理职责不明确,致使相关科室(医务处、院内感染科、药剂科)在监管环节上存在监管职能缺失。

2 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的对策

2.1 加强对抗菌药物应用的管理

医院医师应严格遵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要求的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原则。应以病原学检查为基础,三级医院要建立符合标准的临床微生物实验室,配备相应设备及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工作。二级医院应创造和逐步完善条件,在具备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及设备后,也应建立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开展工作。不具备条件的二级医院应依托邻近医疗机构微生物实验室开展临床微生物检测,根据细菌药物敏感试验选择抗菌药物。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缺乏细菌及上述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证据,诊断不能成立者以及病毒性感染不能应用抗菌药物[5]。

2.2 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品德教育

定期对医院医师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和考核,要求医师熟悉自身科室的各种抗菌药物使用指征、剂量、剂型、应用方法等,学习联合应用抗菌药物的指征及注意点,避免联合使用同一种化学成分的抗菌药物。在使用抗菌药物治疗一段时间后应根据患者症状体征、细菌学检查、药敏实验结果等进行疗效评价,科学的更换更加有效的抗菌药物。加强医务人员的医德医风的教育建设,定期进行医德医风的检查和抗菌药物使用知识,以提高临床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同时对患者投诉的医生进行严肃处理。

2.3 建立个体药物监测系统

为保护和监测每个患者使用抗菌药物过程中的效果和不良反应情况,对每个患者制定最佳的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后应定期进行血药浓度测定,建立患者使用药物过程中的监测手册,对每次就诊后的情况做好记录,根据患者表现及血药浓度检测结果进行用药的调整,避免发生长时间使用单一抗菌药物和滥用抗菌药物情况。

参 考 文 献

[1] 李恩杰,田立华,2型糖尿病并发泌尿系统感染的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1,18(1):142—143.

[2] 胡治丽,莫秀清,我院儿科病房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调查分析[J],广西医学,2011,23(1):67—68.

[3] 李花,我院门诊急诊抗菌药物使用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5(6):124—125.

篇10

【关键词】生物技术 药理学 教学改革 探索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2-0058-02

生物工程专业是工科专业,主要培养掌握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的科学原理、工艺技术过程和工程设计等基础理论、基本技能,能在生物技术与工程领域从事设计、生产、管理和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的工程技术人才。药理学是生物工程专业的选修课程,主要研究药物与机体或病原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和原理,它是现代生物工程中应用极其广泛的一门知识,涉及医药工业、食品卫生、营养健康等诸多领域。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反映药理学知识点多、难理解、难记忆、很难将书本知识应用于实践中。为了提高药理学的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对药理学的学习兴趣,我们在生物技术专业药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一些改革和尝试,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药理学的特点以及研究方法。

一、药理学教学现状与分析

药理学是医学类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它是以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等为基础,为防治疾病、合理用药提供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科学思维方法的一门科学。目前,生物工程专业学生主要通过药理学课程掌握药物治疗的基本理论和知识。[1]我院生物工程专业的药理学课程为专业选修课程,课时为36个学时。我院开设的与药理学密切相关的课程为药物分离纯化、分析检测等选修课程。而生物工程专业本科四年的培养计划中未涉及生理病理等相关医学课程,且授课学时不足医学类专业此门课程学时的一半,因此生物工程专业学生在学习药理学时容易存在难理解、难记忆的现象。如何使学生在现有知识背景的基础上,掌握药理学的基本理论与研究现状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前景,是成功教授此课程的一个关键。因此,我们根据生物工程专业特点和发展的需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革新教学方法,从学科和专业整体角度去认识课程的作用及相关课程间的相互联系,既体现基础性与前沿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结合,又保证讲授内容的深度与广度相结合。在生物技术专业药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制定新的教学大纲,建立适用于生物工程专业学生的药理学教学新框架,使学生在学习药理学的同时,既培养了科研思维与主动学习的能力,又与以前所掌握的知识融会贯通,从而对生物工程专业有更深层次的认知。

二、教材与课程内容的选择

药理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崭新的学科,一方面它有着悠久的研究历史,另一方面,新的药物层出不穷,新的药物作用机理不断获得阐释,新的药理学研究方法不断出现。老师在教学中,在重视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更应注重知识的更新,在教学内容上力求把世界上最新的成果吸收进来。因此,在教材选择上,我们选用了颜光美教授主编的2009年6月第1版《药理学》,这本最新的教材不仅包括了基本的药理学理论,还增加了基因治疗和抗癌药物以及新药研究等最新的研究进展,这些新内容与生物工程专业密切相关,能够促进生物工程专业学生对生物技术在药理学研究中应用的理解,同时也要求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教学大纲是教师教学程序与教学工作的指南,在制定药理学教学大纲时根据该课程的综合性及授课对象是生物工程专业本科学生而非医学类学生的特点,对药理学教学目的与教学内容进行了合理的安排与调整。在课程体系结构上,把药理学课程分为两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是基础部分,是进行药理学研究与应用的人员必须具备的基础理论知识,重点包括绪论、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代谢效应学、新药研发的基本过程等,属于总论部分。

第二部分则分别阐述了各类药物的作用机理,属于分论部分,主要包括抗菌类药物、抗肿瘤药物、基因治疗药物、神经系统药物、心血管系统药物、消化泌尿系统药物等。生物工程专业更注重药物效应动力学、药物代谢动力学、新药研究、基因药物与基因治疗等章节的学习,在常规各类药物授课中,每类药物重点例举两三种临床上常用的药物进行介绍,这样既具实用价值又减轻了学生的记忆负荷。此外,为加强双语教学的需要和促进专业英语的学习,涉及的药名及专业术语在首次讲授时用中英文表述,之后尽量以英文表达,轻松增加学生的专业词汇量。

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1.多媒体教学法在药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课件是一种综合应用影视、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和文字等多媒体信息制作的教学软件,可以使精细的结构宏观化,抽象的概念直观化、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整体的过程动态化。根据药理学教学需要将多媒体技术与课程整合,使学习内容图文并茂、有声有色、栩栩如生,使学生通过多种感官主动获取相关信息,从而克服以往课堂呆板的授课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提高药理学的教学效果。[2]但是,在多媒体教学中也应注重方法,切忌将所有书本内容都制成幻灯片,造成教学信息量太大,内容繁琐,使本已复杂难懂的内容变得更加乏味,并直接导致学生厌学情绪产生;在讲课过程中注意语速及适当停顿,给学生时间理解和消化,跟上老师的进度和思路;配合适当的板书,便于学生对授课纲要的掌握。

2.重视PBL(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教学模式的应用

PBL是指基于问题的学习(也称作问题式学习),1969年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目前已成为国际上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始终处于领导地位,过分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使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受到极大限制。[3]PBL与传统的教学法有很大不同,PBL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而不是传统教学中的以教师讲授为主;PBL将学习与更大的任务或问题挂钩,使学习者投入于问题中;它设计真实性任务,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通过学习者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来解决问题,从而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4]

针对我校创建研究型大学的办学宗旨、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的人才培养目标。药理学教学应当紧密跟踪前沿科学,诱导学生研究的兴趣,注重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教学与科研互相促进,拓展学生知识结构,培养创新意识。讲授药理学课程时,须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必须担负起学习的责任;教师的角色是指导认知学习技巧的教练,培训学生通过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其自学及实际工作能力。可根据课程大纲给定各种题目,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自学各类药物的研究进展,并制作幻灯片课件,完成后由学生毛遂自荐,经教师审核后安排两到三名学生在课堂上讲解自己制作的幻灯片课件,老师可以在原本安排讲授该类药物时留出部分时间由这些学生来讲解,并做好补充讲解和点评。在讲授合理用药原则时,教师可设计些临床病例情况作为作业布置下去,让学生自发运用药理学知识,设计合理用药方案,在下一次课前利用5~10分钟进行讨论。在讲授新药研发时,适当介绍国际先进水平的药理学研究技术、设备、研究团队及其研究历程,还可以在教学中介绍著名科学家突破一些重大课题的思路和实验,以启迪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开拓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对药理学研究领域的整体把握,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同时,将一些研究性的课题介绍给学生,指导他们查阅文献,寻求不同的解决方案并加以讨论,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讲授基因治疗药物时,教师会联系基因工程相关专业知识对学生进行提问,调动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从专业整体角度去把握药理学的作用及相关课程间的联系。实际结果表明,PBL教学模式受到学生们的欢迎,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提高了学习效率。

3.其它教学方式在药理学教学中的综合应用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学校督导团听课专家们的建议,充分注重与学生间的互动,在教学中进行提问式教学,“简单问答”、“自问自答”或“问而不答”可以引起学生注意和促使学生思考,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注意章节内及章节间的归纳、总结,利用分析比较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5]如在讲完抗菌药时,可应用比较法来比较各种不同类型的抗菌药物的抗菌谱、抗菌机理、不良反应等异同。

实践证明,药理学的教学改革的实施,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今后还需把该课程努力建设成一门结构合理、内容充实、特色鲜明的生物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为我国生物工程领域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红胜.生物技术专业药理学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2009(1):95~96

2 赵 晋.药理学多媒体教学使用体会[J].科技信息,2008(2):230

3 王伟霞、李福后、王淑军.微生物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科教文汇,2007(7):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