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概念范文
时间:2023-12-28 17:39: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阅读教学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揭示了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以教材为媒体,实现老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性,就是对这一理念的落实。笔者在研究课题《概念图在中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的实践中发现,运用概念图,不仅可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可以让阅读教学可视化。概念图是一种用图表表征知识的方法。著名美学家鲁道夫o阿恩海姆在其《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中阐述道:"视觉乃是思维的一种最基本的工具",作为一种思维的工具,视觉是人类认知的主要渠道,据测试,在人们所接受的全部信息中83%是通过视觉获得的。研究表明,大多数学生是视觉学习者。"一图顶千字",人类的思维是强烈地倾向于图形的。因此,运用概念图,让阅读教学可视化不但可以让老师发挥主导作用,而且可以使阅读教学更有效。
1.运用概念图,让阅读教学可视化的理论依据
1.1 概念图的提出。概念图是美国康乃尔大学的诺瓦克博士根据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提出的。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可以说是概念图的理论基础。奥苏贝尔认为,有意义学习是指通过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联系而掌握学习内容的学习。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相关知识建立非人为的和本质性的联系,即非任意、非字面的联系,因而它与死记硬背的学习有根本的不同。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则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认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据此,概念图也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构建,着重考察学生是如何组织知识和理解知识的。通过创作一个视觉关系图,学习者可理解思想观念之间的联系。概念图是用视觉再现知识结构、外化概念和命题的一种方法[1]。
1.2 概念图的特征。
(1)直观鲜明性。概念图是利用节点代表概念、用连线和箭头代表概念间关系的知识结构图,从而形象地呈现了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它可使学习者利用自己的空间组织能力,建立概念之间的连接,将一种隐性知识显形化、非结构化知识结构化。它能以直观鲜明的图形结构来促进学习者对知识、技能的反思、理解和提升[3]。
(2)系统整体性。概念图的层级性和交叉连接的特征,使概念图不仅能反映某一领域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同时也能反映不同领域知识的内在关系,使学习者能够从系统上、整体上来把握知识的结构,增进对概念的理解。
(3)简约再生性。学习者对知识的学习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学习者对原有知识的理解就会不断地加深和改变,所以概念图就会不断地被修改和完善。
1.3 概念图在教学中的应用。诺瓦克认为,概念图是用来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它通常将某一主题的有关概念置于圆圈或方框之中,然后用连线将相关的概念和命题连接,连线上标明两个概念之间的意义关系。而广义上说,人类使用的一切用来表达自己思想的图示方法都是概念图。概念图策略最重要的优点就是以清晰的方式表明思维逻辑性,在教学中,它可以把学生内心活动的不可见转化为可见,把在阅读时头脑中激发出的思想和过程转化为教学活动中的可利用和辅导的因素[4]。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能够理解某个概念的含义,但是面对真实问题的时候就不知道如何运用自己所学知识了,只能够凭猜测或者盲目的尝试。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掌握知识之间的关系,机械的记忆了某些概念,但是这些东西在头脑中只是一些无序排列的符号,不能形成系统的有意义的认识。只有将学习过的知识及时的总结,形成有序的结构,找出各个概念间的关系,才能在运用的时候游刃有余,而且从中可以"创造"新的知识[2]。概念图在这方面有比较好的作用,它将原本存在于头脑中的概念知识摆在面前,我们可以通过彼此的位置、连线等观察到知识的联系。
在教学中,概念图有以下作用:(1)帮助学生记忆。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记忆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很多情况下他们习惯于简单的机械记忆,这种机械的记忆不仅效率低,而且容易遗忘。借助概念图,将要记忆的内容通过图示的形式表现出来,先根据概念图的流程复述、记忆,不仅是以语言的形式而且也包含了图象的因素同时引入脑海,提高了记忆的效率,即使有遗忘,通过对概念图的回忆也非常容易将遗忘的部分重现出来[5]。(2)教师通过观察学生设计概念图的构图过程,了解其学习进展和内心思维活动的情况,以便给出及时诊断,改进教学 。(3)教师和学生可以清晰地了解学生学习的状况,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2.运用概念图,让阅读教学可视化的教学实践
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语文》中的《11 蝙蝠和雷达》的阅读教学为例,笔者摸索出概念图在小学阅读教学中的运用,一般有以下几个教学环节:通读全文,绘制概念图,理清脉络;品读语句,绘制概念图,突破难点;研读文章,绘制概念图,学会积累;立足文本,绘制概念图,拓展文本。通过行动研究发现,概念图这种直观的工具,可以把学生的思维过程显现出来,达到可视化的目的,使师生间的对话更有效。
2.1 通读全文,绘制概念图,理清脉络。这个环节是让学生在初读课文后,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绘制概念图,从而理清文章的脉络,使学生对文章的结构和段落有进一步的认识,并初步学会根据概念图概括主要内容。而编者选编《11 蝙蝠和雷达》的意图,就是为了让学生在阅读中抓住要点,准确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学生的作品(见图1、2、3、4),就是学生在初读课文后,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后绘制的,这些作品可以让我们看到孩子间的差异和思维的方式。另外,这些概念图也可以帮助小学生复述课文,学生可以按图索骥进行复述,这时,概念图就起到了良好的协助记忆的作用。
2.2 品读语句,绘制概念图,突破难点。在阅读教学中,对于文章中的一些重点语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概念图的绘制,突破重难点,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1)领悟作者将蝙蝠的探路方法和雷达的工作原理联系起来进行比较的表达方法。这是《11 蝙蝠和雷达》的教学难点。在教学中,笔者先引导学生品读课文第4、5自然段了解科学家是怎样做实验的,并让孩子们小组讨论后填写表格(图5)。这样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得到练习的机会,人人动脑,个个动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也能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填表(图6)。
(2)研究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起来探路的,老师首先引导学生一同绘制概念图板书如下(见图7):
这部分概念图的出现,形象地、概括地展示了蝙蝠夜间飞行的奥秘。用箭头、图示形象而逼真地标明蝙蝠怎样探路夜飞,使学生能看出蝙蝠的嘴能发出超声,耳朵能接收超声的这种特殊本领,从而进一步明确"配合"的重要。在此基础上老师又进一步进行补充,蝙蝠嘴里发出的超声波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蝙蝠不仅仅知道了前面有障碍物,而且能够清除的知道其大小、位置及性质。然后让学生试着说一说蝙蝠是如何捕捉飞蛾的?学生看着这部分概念图,能够清楚地说出蝙蝠捉虫的过程,加深印象,从而起到了帮助理解,加深理解的作用。
然后,老师放手让学生熟悉运用上面所学到的知识规律。为了引导学生理解科学家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雷达,使飞机也能夜间飞行,老师着重指导学生理解的部分是:雷达工作的原理。并且让学生仿照板书上的蝙蝠探路图,画一画雷达工作的原理图,并口头说出雷达的工作原理。学生能迅速根据自己的思考,学以致用,画出概念图(如图8)。
2.3 研读文章,绘制概念图,学会积累。阅读教学中,不仅要让孩子们在读中学会感悟,还要学会积累,概念图的绘制,更加可以使学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这样,既内化了知识,又启发了思维。例如,科学家是如何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是嘴和耳朵的?学生小组讨论这个问题后总结出主要靠做试验。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 )起来探路的。让学生反复读这句话,从而体会说明文用词的准确、严谨,并且学习了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这些说明方法。老师适时地引导学生把文中的重点词、说明方法补充到概念图中(如图9),丰富概念图的同时,也让学生学会积累,为今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2.4 立足文本,绘制概念图,拓展阅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强调小学阶段应完成145万字的阅读量。因此,让语文课堂学习由课外促进课内,再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使课内外有机结合。事实证明,学生只有把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结合起来,即通过文本的拓展教学来促进课文文本的理解,加深拓展文本的印象,在有限的时间里,消化更多的文字内容,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因此,这节课上,老师让学生明白了蝙蝠和雷达的关系后,就进行拓展阅读,联系课后提到的仿生学,引出更多的例子,也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发明更多从动物身上学到的东西,并用概念图表现出来(见图10、11、12)。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消化好课内东西,也可以培养他们的高阶思维能力。
3.运用概念图,让阅读教学可视化的实践思考
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后,笔者对实验班的34个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针对阅读时绘制概念图是否为学生所接受的选项,100%的学生对这种学习方法感兴趣,与以前的学习方式相比,更喜欢在阅读时绘制概念图的方式;88.24%的学生喜欢一起讨论并用概念图来记录阅读收获;当对课文的理解有不同的见解时,85.3%的学生会说出来添加到集体完成的概念图。针对学生绘制阅读概念图的体会和习惯的选项,100%的学生觉得绘制概念图容易;73.53%的学生在课外阅读时,会使用概念图的方法;97.06%的学生喜欢在概念图上画图形;94.12%的学生希望老师以后还采用概念图教学。针对概念图是否促进了阅读写作的选项,91%的学生觉得概念图能帮助自己更容易概括出文章主要内容和分析出文章的结构,9%的学生认为有一点帮助,没有学生认为没帮助;97.05%的学生认为绘制概念图可以更直观地记录自己或他人的阅读理解过程;100%的学生认为通过绘制同类型文章的概念图,对自己的写作有启发;100%的学生对本学期阅读过的文章内容与结构比以前清晰。
由此证明,概念图的运用,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在使用概念图的过程中感受到了用它来辅助学习的乐趣,大大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兴趣是促进学生参与主动学习和有效学习的决定性因素,这对"有效学习"、"有意义学习"的促进与构建起着积极的作用。所以说,运用概念图,让阅读教学可视化的教学策略具备以下优点:
(1)概念图能够适应小学阅读的教学,它运用可视化的手段,形象地向学生展示了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同学之间的合作默契,改变了以往死记硬背的教学观念,有效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通过绘制概念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进行自主探索和自我评价,其思维的独立性、敏捷性、选择性和创造性得到训练和强化,这将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技能和创新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挖掘和发挥学生的潜能。
(3)在阅读教学中运用概念图,易于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突破重难点,化难为易。
(4)学生运用概念图在阅读中学会概括、分析和总结,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语言表述能力得到提高。
(5)由于不同的学生对相同的事物会有不同的理解,每个学生制作的概念图都代表了一种信息组织方式或逻辑思维方式。整合概念图的过程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让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在表达过程中将自己的思想和想法具体化和明确化。学生通过共创概念图,使各自的思维得以延伸、扩展和完善。整个教学过程呈互动状态,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平等的交流与沟通得以顺畅进行。学生在此活动过程中居于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作为引导者指导学生学习,并回答他们在制作概念图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这就让学生获得了更大的自我发挥的空间和自主性。
不过,笔者从中也进行了反思,运用概念图,让阅读教学可视化的教学实践仍存在以下问题:
(1)运用概念图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学生了解、使用、掌握概念图是循序渐进的,教师使用概念图为他们搭设支架的示范与指导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2)语文学科不同其他学科,它比较感性,如果过分注重了使用理性的概念图,将不利于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篇2
关键词:概念图;英语阅读;课堂教学
一 引言
阅读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之能有效地获取书面信息,并对此信息进行分析、推理和评价。[1]随着社会的发展,阅读作为一种基本语言技能,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但是,在传统阅读教学中,不少教师往往只注重向学生传授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而忽视了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的训练,造成学生过多关注语言知识,而忽视对文章整体意义的理解。在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时,教师的分析与讲解代替了学生的思考过程,学生往往机械地从文中寻找问题的答案,没有真正与所读材料进行互动与交流,从而限制了其阅读能力的提高。
二 概念图的涵义
“概念图”是由英文concept map翻译而来的。概念图理论是美国康乃尔大学诺瓦克(Joseph D.Novak)教授等人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诺瓦克认为,“概念图是用来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它是一种以科学命题的形式显示概念之间的定义联系,并用具体实例加以说明,从而把所有的基本概念有机地联系起来的空间网络结构图。[2]概念图是认识论、心理学理论和教学理论相结合的产物,它以其独有的系统整体性、简约再生性,成为外显知识和内隐知识相互转化的一座桥梁,是外显知识结构向学生内隐认知结构过渡的一个脚手架。[3]
三 概念图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实例
概念图作为阅读教学策略被分为两个应用阶段,即作为阅读教学策略的概念图的应用(教师提供图例)和作为阅读学习策略的概念图的应用(学生创造性地绘制概念图)。[4]下面以《牛津初中英语》9A Unit6 “Detective stories”为例。
活动一:展示图片,预测语篇
展示Eddie穿着福尔摩斯衣服的图片,让学生猜猜他在干什么。He is dressed like a detective. Why is Eddie dressed like that? What is he doing?学生利用所学到的知识各抒己见。(Maybe he wants to be a detective. He is looking for a murderer. Perhaps he is playing a game. etc.)There is an important news in today’s newspaper. Last night , there was a murder in Valley Town.过渡到课文内容:Do you know who the murder is? Please look at the pictures and try to find out some clues about the murder. 师生共同引出本文的主题,展示概念图的第一层概念:
教师通过活动设计,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唤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帮助学生找到阅读定位,预测文章内容,培养学生的预测技能。阅读活动由被动式阅读转为主动式阅读,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为实现“自上而下阅读模式”(Top-down model)提供必要条件,同时促成有意义的学习。
活动二:理清结构,掌握大意
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进一步的阅读,教师应用概念图来指导阅读,进行讲解。联系学生已学知识,从概念图的边缘出发,层层深入,最后达到所要讲解的新知识。Skim the text again and try to decide how many parts the text is divided into and what the main idea of each part is. 完成快速阅读部分以确定概念图的第二层概念。
阅读文章都有组织成文的内在逻辑层次体系。学生在初步阅读文章时,可以根据教师指导构建文章框架,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很快掌握文章结构,理解文章主旨的同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并且锻炼学生分析能力。综合的逻辑思维能力,可以促使他们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并从中梳理出文章的细节线索。
活动三:精读课文,完善结构
利用概念图进行细读课文,深层理解本文,构建第三层概念。学生在头脑中创造有关课文内容的全景图,把握文本每部分的主要事实和细节,建立系统和完整的知识框架体系进而对课文信息进行有效整理和组合,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学生在初次运用概念图构建自己的框架时,很有可能分辨不出什么是主要的细节。教师可以给出部分关键词或引导学生提取与课文主题相关的具体信息。在以后的此环节教学中,逐步减少或不给任何提示,让学生独立完成或小组合作完成,培养学生独立提取主要细节的能力,促使他们独立构建自己的知识框架体系。
活动四:反复修正,形成评估
精读任务完成以后,每位学生的头脑中已形成了相关的元认知计划和监控学习策略。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制作的概念图按照不同层次的概念信息,让小组成员按照一定逻辑顺序对课文进行复述,组内进行评价。然后每个小组推荐代表上台汇报阅读成果,师生共同对选出的概念图进行评价,在交流的过程中师生能产生更多的观点和新颖的创意。下面是某位学生构建的概念图:
在教师的示范导图帮助下,学生根据自己制作的经验,结合师生互评结果,对整个思维过程进行评价、反思、修改和调控,对这一策略运用成功与否进行反思,从而促进他们在自我实践及反思中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促进认知策略的迁移,帮助他们形成自己的元认知评估策略,并逐渐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5]
活动五:仿写作文,内化提升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表达;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阅读的应用。当学生有了一定的信息量,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适当的输出训练,教师可以采用仿写的方式,即模仿篇章写作。
教师首先提供给学生一组图片,其中描述了一起凶杀案件,让学生讨论并大胆设想,详细记录,如案发的时间和地点、受害者年龄和身份等,以“Murder in a hotel”为题,按照案发到破案的经过,仿写一个侦探故事。要求学生模仿原文的概念图层级结构,从“Information of the murder”,“The actions that the police take”两个次级概念展开。对于综合运用语言能力较强的学生,他们可以根据所学知识,尽量不直接引用篇章的内容,写出新颖且富有创意的文章。对于其他学生则可以适当引用文章里的某些写作手法,甚至教师可以为他们提供案件分析表格等方式来帮助基础较薄弱的学生,逐步增进他们对主题的思考和认知,提高他们阅读和写作的自我觉察能力。
通过一段时间的概念图教学,包括制作概念图和利用概念图进行课文复述,然后迁移应用到写作过程中,学生的篇章意识明显加强。学生在分析和写作过程中提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 应用概念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概念图为因材施教提供了可能性,教师籍此可以发现学生对阅读篇章的认识和理解程度,从而对于学生存在的具有共性的问题作出具体的指导和相应的教学,教师可以发展并挖掘个体的独特性,最大限度的因材施教。但是,作为一种教学工具,教师在使用概念图进行教学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大班授课下学习小组的合作监督作用不容忽视。在概念图制作和修正过程中,教师很难对所有的学生进行长期、及时的监督,最好组建4-6人的学习小组,以小组的力量监督学生的自觉性,小组长带头推进组和组之间的竞争意识,对概念图制作与学习策略的培养有重要的作用。
(二)学习策略的培养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效果才更加明显。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课时紧、容量大,腾出时间组织策略训练会打乱教学秩序,增加师生教学任务未能完成的焦虑情绪,影响教学质量,只有恰当好处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才能让学生的学习事半功倍。
(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阅读材料的难易程度确定概念图的复杂程度。较容易的语篇可要求学生理解得深些,概念图绘制得全面一些;反之,则要求粗略理解,概念图绘制的简单一些即可。另外,学生的学习风格也不尽相同,在完成概念图的任务时应有独立完成的,也有合作完成的。保证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是任何教学设计都必须关注的问题。
五 总结
通过使用概念图进行教学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它对于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都有巨大帮助。通过使用概念图,学生不再被动地去阅读一串长长的句子,而是积极地对关键字进行加工、分析和整理,并和教师积极地对话,为学生可持续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将概念图引入教学,是为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有效培养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和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同时能有效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另外这一在西方中小学科学教育中广泛采用的策略,必须结合教学实际和新课程背景下的英语教学的现状,加以研究、探索。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Novak,J,D.& Gowin,D. B.Learning How to Learn[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4.
[3]袁成.概念图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8(7).
[4]陈静波. 概念图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中小学外语教学,2006(9).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中年级;阅读教学;改革
一、设置引读性的疑问,激发小学生阅读的兴趣
想要不断激发中年级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参与积极性,就应该改变传统阅读的模式,通过一些新颖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爱上阅读。所以,在小学中年级语文的阅读课堂上,教师应该重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只有对语文产生了兴趣,学生才能够全神贯注于阅读课堂之上,在阅读中细细品味其中的乐趣,从而提升阅读的效率。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好奇心比较强,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进行教学,在阅读课堂上为学生布置问题,这时候学生一定会感觉非常疑惑,教师可以进行一定的引导,带领学生不断地思考和探究,然后再发表言论,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和评价。在这其中,教师要学会鼓励学生,让学生能够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通过这样具有趣味性的问题情景不但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目光,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阅读情境中去,还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拓宽小学生阅读的范围
对于小学生来说,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大纲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为今后高年级阅读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在阅读课程中,教师应该先认真研究阅读的内容,挖掘教材中的内容,并能够提前设计好教学方案,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使学生能够灵活掌握阅读学习的思路和规律性。在掌握了基本的阅读技巧之后,教师应该为学生分析这篇文章,明白文章中的一些基础知识,让学生明白作者想要表达的主旨思想,从而完成教学任务。同时,教师也可以详细地讲述这篇文章,可以为学生分段落讲解,先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文章内容,然后再分析作者的心理感受。通过这样的教学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感受文章的情感变化,与作者产生共鸣。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喜欢接触一些比较新鲜的事物,对着这样不熟悉的事物都非常好奇,想要接触和学习。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性格特点,为学生选择一个比较符合学生性格特点的课外阅读材料,从而不断丰富学生的阅读内容,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促进学生全方面地发展。
三、科学地选择阅读内容
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为了能够提高阅读教学效率,教师应该先了解学生,认识到每一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年龄大小以及对于新知识的接受能力,然后根据学生的特点为学生科学地选择阅读内容。例如一些通话故事或者是具有趣味性的寓言故事。这样的文章都是比较有代表性的,符合小学生的口味,学生喜欢学习这样的文章。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学生会对语文阅读非常感兴趣,体会到阅读的乐趣。在学习这些知识的时候,教师应该学会辅导学生,对于一些寓言故事,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分析文章的内容,然后引导学生、启发学生。同时,使学生能够明白这篇文章所要表达的内容,理解其中的道理,从而得到启发,为自己今后的行为提供借鉴。除此之外,童话故事比较富有魔幻的想象力,是非常典型的创造作品,通过学习童话故事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还能够给予学生一个更大的想象空间,让学生在想象的海洋中遨游,在思想上获得新的体验。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将课堂主体的位置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之后进行大胆的创作,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展示自己,从而促进学生全方面地发展。
四、积极开展合作阅读的学习方式
在开展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应该先对学生进行分组,分组应该科学合理地进行,要保证每一个小组的语文实力上下相当。在分组完成后,要保证每一个小组都有三个层次的学生:优等生、中等生和上进生。随后教师应该在小组内选择一个小组长,小组长应该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几个问题,然后让学生根据问题进行阅读。在阅读完成之后,学生可以在小组内部进行交流,最后得出答案。随后教师应该以小组为单位以比赛的形式开展阅读,这样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阅读参与热情,从而构建一个高效的阅读课堂。
总而言之,在小学中年级的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教学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教师应该高度重视起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认真贯彻落实教学改革方案,改变传统阅读教学模式对学生的束缚,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自主性和探究性,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使学生能够在阅读中体会快乐。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新理念
阅读伴随着人的终身,在阅读中能美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素养,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途径,因此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有这样的阐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就要求阅读教学要改变原有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以及“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阅读教学,建立起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革新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普遍存在“高耗低效”的现象。究其原因,是阅读教学过细、过死,严重影响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发展造成的。小学语文教师在长期形成的应试教育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下,习惯于详细讲、反复讲、全面讲、追求讲深、讲透,生怕有半点的疏漏,严重束缚了学生阅读思维力的拓展。改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关键是教师要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以科学的理念指导教学。
二、转变教学观念
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阅读教学,也必须和新的教学理念相适应。这样,教学的主导者――教师就必须摒弃与新理念不适应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转变教学观念。
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必须确立新的阅读教学价值观,变“一元解读”为“多元解读”,让学生在“多元解读”的过程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提高阅读综合素养。为此,我们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阅读教学理念,为学生个性的彰显和思想的解放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其次要正确处理好“多元解读”与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和标准导向的关系。
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确立新的语文教学方式观,变“肢解分析”为“整体把握”。就教学方法来而言,“整体把握”的方法不仅符合学生学习语文的认知规律和心理规律,而且是丰富多彩的。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谁是阅读的主体,这是必须解决的根本性问题。传统的阅读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课堂教学时,教师常常采用谈话的方法,将预设好的问题与结论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猜测,这种“请君入瓮”式的教学,使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接受状态。显然,这种主体观已不适应现在的教学,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能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学生自主阅读,教师引导点拔的课堂阅读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就决定了学习语文的过程是自主学习的过程,教师则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那么,阅读就应成为学生的自主性阅读。为了落实学生的自主阅读,我的做法主要是:
1、鼓励学生自主质疑
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之门的钥匙毫无疑问地是问号”问题是思维的向导,当一个人有了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会激起求知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特别重视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问难,鼓励他们大胆提问。
2、自读自悟,发表见解
有了问题,学生自然会急于寻求问题的答案,这就充分调动了学生探求真知,继续学习的积极性。对于问题,我并不急于分析、解答,也不马上进入讨论中,而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再进行阅读,“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通过再次的读,学生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3、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自主探究精神。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就要营造一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课堂气氛,规矩少点,束缚少点,让他们思维动起来,语言活起来。在自主的前提下,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展开讨论,畅所欲言。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对一些有争议、答案多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我就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交流,各抒己见,相互启迪。
四、将阅读扩展到课外
凯勒说过:“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无限辽阔的海洋。”书是孩子们认识世界的一个窗口,但如果把眼光盯在有限的课本知识上,那是远远不够的。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因此,我注重把学生的阅读扩展到课外,让他们开拓视野,自觉地在书海里遨游,汲取丰富的养料。
篇5
关键词 语文教学 网络环境 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7-0093-01
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处于9~12岁的年龄段,是成长的关键时期,是形成学习习惯、学习能力、意志能力等的最佳时期,该阶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不再局限于用普通话独立阅读课文,还面临着默读的要求。鉴于此,教师要深化阅读教学改革,把教会学生知识转化成教会学生学习,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这是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以网络环境为基础,拓展学生阅读视野
为改革阅读教学,小学语文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开展课前阅读活动,尝试自主探究、自主解惑。
如当教师在讲解课文《埃及的金字塔》之前,就可引导学生在网络环境里自主预习课文。教师可引导学生先提出若干问题:为什么埃及的金字塔是世界奇迹之一?金字塔是什么样子的?金字塔座落在哪里,为何而建?教师要求学生在自行预习课文之后到网络里搜索与埃及的金字塔有关的电影来观看,或搜索一些相关的文献来阅读,探索问题的答案。通过利用网络,学生或观看电影,或阅读其他文献,纷纷找到问题的答案,并从中学会了自主探究、解惑,这对提高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很有帮助,能促使其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引入多媒体技术,展现阅读教学的动态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新课改要求教学要与信息技术实现整合,多媒体教学也因此不断深入到各个阶段的教学当中。
如当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古诗《望庐山瀑布》时,就可引入多媒体技术,用视频的方式为学生展示庐山,引领学生对庐山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阅读授课内容也不受到瀑布的局限,同时为学生描述庐山的湖泊、雾,通过交替展示近景、远景、全景等,促使学生对庐山的美有更好的领悟,从而按照学生对于“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的理解,引导他们利用同样的手法描述一下庐山的雾,把它表现出来。学生可利用夸张、比喻等手法描述庐山的雾,并把结果展示给全体学生,把阅读教学课堂变得更加活跃、生动,不但学生对诗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且还潜移默化形成乐观、积极、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实现动态化的课堂阅读教学、阅读学习。
三、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WeBlog技术是一种基于网络的信息再现技术,教师利用该网络信息技术辅助阅读教学,就能把阅读文本展现给学生,再配合多媒体技术、超文本,就能向学生展示一个立体化的、比教材更广阔的真实世界,有助于学生形成创新的意识与能力。
如当教师在讲解课文《九寨沟》时,由于该篇课文是鉴赏风景,但很多学生对九寨沟并没有感性认识,课堂教学在时间的限制下也无法展示大量材料,此时依托WeBlog技术改革阅读教学就是一个好选择。一是把课文到WeBlog上,根据课文描述不同风景的段落为学生展示图片、视频,学生可按照自己的兴趣自行浏览;二是设置超文本,通过网络环境优势加深学生对九寨沟的认识;三是设立讨论区,抛出一些话题让学生开放交流。基于WeBlog技术的性质,学生完全能按照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相应模块,接受自己想看的材料,这是多样化的自主学习,摆脱教师对学生的思维束缚,对学生形成独立思考能力大有裨益。教材往往容易让学生产生一种权威性的思维定势,教师则习惯把它奉为经典、范文,以指导学生欣赏、模仿,难以超越教材。但语文的实践性很强,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不要太过刻意地追求语文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而WeBlog技术就能提供开放性的思维引导和可选择的学习材料,有助于教师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从而形成创新意识,这正是网络信息时代的创新型人才必须要具备的素质。
参考文献:
[1]徐明.网络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亚太教育,2016,(27):20.
篇6
一、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
阅读理解在高考试卷中占较大比例。英语阅读理解如此重要,那么目前高中学生的英语阅读情况如何呢?通过调查,我发现学生在阅读方面存在较多问题:
1.逐字阅读,过度依靠视觉信息。把过多的注意力放在所谓的语言点和细节问题上,结果迷失了主题,影响了阅读速度。
2.由于词汇量小,学生不得不依靠词典查找词义。
3.知识面窄,对所学语言的文化背景知识、风俗习惯等知之甚少,导致对部分题材的文章理解困难。
4.母语翻译。学生过多地依靠汉语,影响了阅读的速度和效率。
5.不良的阅读心理。学生在阅读时一遇到不理解的单词或句子就烦躁不安,感到没有信心,甚至失去阅读的兴趣,在无形中给阅读设置了障碍。
二、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形式单一。
部分教师的教学形式单一,阅读课仍然以教师讲解、学生记笔记为主,即使有提问或讨论,也仅局限于在教师与个别学生之间进行。重语言知识的讲授、语言形式的分析,忽视对学生阅读兴趣、阅读速度和阅读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缺乏课后阅读的能力。
2.囫囵吞枣式地进行阅读教学,不作必要的语言分析。
与上述情况相反,部分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一味采用最基本的教学方法:教师布置预习题,学生阅读,然后回答教师的提问。学生一直跟着教师的思路走,处于被动地位。这样做的结果是教师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动力,反而会压抑他们的创新意识。而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忽略了一个重要环节――语言分析。课文中出现的长难句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障碍,教师若是忽略了句型结构分析,那么学生的阅读就只能流于形式,对课文内容一知半解。
三、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策略
针对以上问题,我在教学实践中创设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激发学生自主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解题技能为目标的阅读教学模式。
1.转变教师角色,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应尽快转变角色,把学生当做课堂教学的主体施教。新课标要求教师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教师应当把“教学生学会教材”的教学方法转变为“教学生会学教材”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创造性,把握阅读材料内容,有的放矢地教学。这样,学生通过合作和思考完成了任务,体验了学习成功的乐趣,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强化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2.抓好课堂教学,指导学生提高阅读速度。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检测学生的阅读速度。根据新课标要求,学生每分钟要阅读60~80个词。在阅读文章时,提高阅读速度的技巧主要有略读和跳读。略读的目的是通过扫描快速掌握文章的主旨大意,通过阅读标题或第一段,形成对全篇内容的猜测,或者借助文章的插图、小标题等,帮助自己预测内容,深化理解。此外,通过对关键词的掌握推断句子内容,确定段落主题句,进而了解文章的主要意思。跳读主要用来搜索和确定信息,从而达到找出答案、解决问题的目的。教师可训练学生将所需信息概括为词或词组,以便更为迅速地在文章中找出对应部分。培养学生的速度技能要从课文阅读教学抓起,一方面让学生进行限时阅读训练,另一方面帮助学生确定阅读目标,规范学生的阅读行为。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我注重结合高考英语阅读题型设计练习。比如,让学生做有关主旨大意的单项选择题。以必修6 Unit 1 “Art”的Reading部分“A Short History of Western Painting”为例:
The passage focuses on the ?摇 ?摇.
A. population of California
B. customs and languages of California
C. people of California
D. history of California
学生只要通过阅读第一段就可以快速选出“D”答案,教师可充分利用这样的练习,对学生进行略读和跳读训练。
3.培养学生猜测词义的能力,促进学生自主阅读。
在自主阅读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生词,有时即使是认识的单词,但是它有新的含义,有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总喜欢遇生词就查字典,而不动脑去想,忽视能力的培养。如何根据上下文迅速准确地判断词义,对提高阅读能力、加深理解非常重要。教师应帮助学生掌握不查字典就能理解生词的方法,猜词时可把选项的词汇逐个代入原句中,看哪一个词最为合理。例如:The above are the main reasons for this problem, and therefore we have to encourage young people to be more active, as well as steering them away from fast food shops and bad eating habits.
( )The word “steering” underlined in the last sentence most probably means ?摇 ?摇.
A. forcing B. guiding C. driving D. moving
通过把四个选项放到原文中,我们不难看出应该选择B,即“引导他们远离……”。
另外,对一些拿不准的词义,要根据文章的上下文,结合语境和构词法大胆猜测。常见的猜词方法有:
(1)通过一些前缀、后缀、合成等构词法推测词义。这就要求学生掌握一些常见的前缀、后缀,如:anti-;multi-;-able;-ible等。
(2)根据上下文和语境猜测词义。猜测任何词义都离不开文章具体的语言情景,有时往往会出现熟词新义,因此,词义一定要根据上下文的具体语境推断,绝不可臆断。
(3)通过解释或下定义推测词义。在文章中,会对生词以定语(从句)、表语,甚至用逗号、冒号、破折号等标点符号引出并加以解释,或类似于用to be defined as, to be called, that is to say, to mean, to refer to, to be known as 等对生词作出解释说明。
4.合理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
篇7
关键词:高中英语 阅读教学现状 对策
英语阅读是以文章作为语言实体和信息载体,对书面信息进行认识构建的言语过程。根据《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要求普通高中英语毕业生必须达到七级"读"的技能目标,学生能从一般性文章中获取和处理重要信息;能理解文章主旨和作者的意图:能通过上下文克服生词困难;理解语篇意义;能通过文章中的线索推理获取信息等。这就对高中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但在长期的传统英语教学之中,无论是学生的'学'和老师的'教'都有很大的盲目性,以致造成长期效率的低下,影响阅读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一、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在教学过程中起重要的引导作用。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仅给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但长期以来,很多的老师不注重理论学习,按照习惯性的思维方法,或者是为了学生在高考中取得好的成绩,过多的加强对词汇和语法的解释,停留在对材料的表面理解上,学生成绩的提高仅仅靠"题海"战术,无法体验语言学习的乐趣。具体而言,老师在英语阅读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的问题:
首先,过多强调语言知识传授。很多老师把阅读材料作为用来传授语言知识的一种形式,以词汇、语法为主线,将完整而有意义的文章分解成若干个零散的语言知识点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很难理解文章的含义。
其次,采用单一阅读教学模式,很多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更多地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即便不同程度采用一些启发方式,也只是教师设计提问,学生被动回答,学生很难在课堂中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从而使学生学习的积极能动性大为降低。
再次,缺乏对阅读策略的指导。很多教师缺乏对阅读策略的指导,致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总是不知道用什么样的阅读策略去捕捉有效信息,阻碍他们做出正确的推理判断。同时在教学中,老师实行纯粹的阅读教学也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高造成很大的影响。
二、高中英语教学的对策
1、老师角色的转化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
英语新课程标准提倡任务型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体验、探究、实践、参与、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目标。为此要求老师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满堂灌,填鸭式的方法,进而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积极探索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法。这就要求老师努力从 以下几个方面改变自己的理念,确立正确的教学观念。
首先,老师应该从知识传授者的身份转变为知识的促进者和合作者。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把教师从"知识权威"的神坛上拉下来。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管理者,而是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有力的促进者和合作者,根据学生探究活动的需要而提供有力的帮助。
其次,新的教学理念要求老师应具有多学科的、丰富而渊博的知识。新的英语阅读涉及广泛的科学内容和方法,教师必须对科学、知识等的本质有清楚的了解,对科学探究的方法有明了的系统把握且作为学生学习活动有力的促进者和合作者,教师应该明白在教学中,自己所面对的不仅仅是依靠本门学科知识就能解答的问题,知识的整合性要求教师应具备多学科的、丰富而渊博的知识,才能在帮助学生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把握正确的探究方向,引导学生不断深入。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有力促进者和合作者。教师还该明白学习活动的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来确定自己的工作重点。
2、新的教学方法的运用
新的时代,新的教学要求,不同的学习主题要求老师必须改变过去一成不变的教学理念,不断的加强学习。改变过去的传统的看法。新的,适合不同主体的教学方法是教学成功的一半。
(1)发现式教学方法的使用。从阅读学的角度来看,积极思考是积极的阅读必然具备的特征。发现式思考是指在阅读活动中极大地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中去发现、挖掘,把握文章所传达的各种信息,使学生对文章有一个全面正确的理解。它强化对课文理解,注重学生对课文的自身感悟,使全体学生能够更容易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这样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根据不同的阅读内容提出不同的问题,启发学生在阅读内容中发现问题,并且能自己独立的解决问题。增加学生的成就感。
篇8
关键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先行者组织;策略
随着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教学资源的不断丰富和拓展,教学设备的不断完善,初中学生在英语阅读的学习过程中,效率已经得到很大的提高。但是,在英语阅读教学活动中,学生仍然存在很多的学习困惑,如新旧知识不能很好的衔接上,造成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迷惑与茫然;又如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渴望学习新的知识,有学习的欲望,但是又害怕新知识对于自己过于困难,而造成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望而却步,常常处在观望的状态下。这个时候,老师就应该发挥其作用了,利用“先行组织者”理论引导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处理好新旧知识的过渡。
一、“先行组织者”理论内涵
先行组织者是一种引导学习的材料,它是先于教学中学习任务本身而存在的一种呈现方式。先行组织者与原学习任务相比,它有更抽象、概括水平高和包容水平高等特点,而其最大的特点则是在认知结构够中将原有观念与新知识的学习任务形成紧密的关联。先行组织者这一概念是由美国的认知心理学家和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David Ausubel)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提出来的,所以,先行组织者是一个教育心理学当中的概念,是奥苏伯尔在教育理论上做出的最重要贡献之一。奥苏伯尔认为,学生如果在学习新知识任务之时,在原有认知结构中,没有足够的且适当的同化新知识的上位观念,或者是在这一过程中,对原有观念还没有形成清晰和明确的认识,那么,老师就有必要在学生接受新知识的学习材料之前,设计一个先于它的引导性材料,这个材料可以知识一个简单的概念,可以是一段简练的文字说明,或者还可以是简单明了的语言以及一些形象直观的模型,但是,这些引导材料都必须具备一个条件,即其概括水平和包容水平均必须高于学生所要学习的材料,并且能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起一座连接的桥梁。
二、先行组织者在初中英语阅读中的应用策略
1.教师要了解“先行组织者”
先行组织者这一教学理论在教学中使用的先决条件就是教师必须了解先行组织者的内涵,只有教师对先行组织者的内涵有所了解,才能保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地使用先行组织者这一概念。
首先,教师应该要明白先行组织者究竟是什么,也就是最初的对概念的一个清晰的界定,从对先行组织者概念的认知当中,老师可以了解到先行组织者理论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就是“上位观念”,这是先行组织者理论的核心内容。其次,老师要理清先行组织者中主要的关系,即新知识与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学习任务的关系,要使初中生学好英语阅读,在学生学习新知识之时,必定是与旧知识有所联系的。最后,老师要明白先行组织者之所以称之为先行组织者的必要条件,即要把高于原有概念与包含的条件牢牢把握。当初中的英语老师,自身已经将先行组织者理论的概念弄明白之后,老师们就能发现先行组织者的优越性,也就会通过使用先行组织者这一理论,引导学生将新旧知识任务做好必要衔接,从而帮助学生学好英语阅读。
2.将先行组织者引入学生的生活
对于学生的学习而言,其实,最好的素材来源于他们的生活,这里包括语文学习、数学学习、艺术学习等,同样,也包括英语阅读的学习。生活的多姿多彩与学生的学习有着难以斩断的联系,对生活的观察和体悟,也能很好地作用于学习过程当中。所以,老师在英语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尽量引导和鼓励学生运用生活中活泼、多样的语言环境来培养自己的阅读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学习能力,最后,提高了英语阅读的教学效果。而老师在引导和鼓励学生的这个过程中,所运用到的理论就可以是先行组织者理论。
例如,老师在平时的英语阅读教学活动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演讲、对话或者是辩论赛的形式的活动,引导学生利用这些形式,进行有目的的英语阅读的学习,老师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为学生设置一些具有引导性的学习材料,用以提高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处在一种无时不想学英语,而且无处不学习英语的状态之下。利用这也方式帮助学生学习英语阅读,不仅仅是提高了学生对于英语阅读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它减少了学生在英语阅读学习过程中的迷茫和困惑,减少了学生在英语阅读学习过程中的阻力,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信心。
3.用实际的实例引导学生学习
其实,先行组织者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应用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或者说是一种手段,就是不断地利用现实事例引导学生进行英语阅读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必须必须将具备很强的发现能力,能够挖掘出与阅读教学有必然联系的相关事例来,只有老师具备了这样一个发现、甄别和筛选事例的能力,才能在先行组织者理论的指导之下,利用与教材有关的一些事例作为讲课内容引导学生学习。
例如,在学习《I like music that I can dance》这一课的内容的时候,老师就可以给学生放一些与迈克杰克逊舞蹈相关的视频,让学生在他对音乐与舞蹈的狂热当中,去体会音乐与舞蹈给人们带来的影响和作用。同时,在学生观看视频的过程中,他们能够在头脑中形成自己的思考,在思想中产生强烈地碰撞,从而增加他们对于这一课学习的兴趣。
三、结语
总而言之,学生作为教学中的主体和中心,老师所有的教学方法,都必须是能够使学生最大程度的参与和融入到教学当中的。所有,老师在学生英语阅读的学习过程中,要很好地使用“先行组织者”,为学生在新旧知识学习中搭好桥梁。
参考文献:
[1]赖晓华.“先行组织者”理论在中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语数外学习.2012,12(12):111.
篇9
英语阅读是以文章作为语言实体和信息载体,对书面信息进行认识构建的言语过程。根据《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要求普通高中英语毕业生必须达到七级“读”的技能目标,学生能从一般性文章中获取和处理重要信息;能理解文章主旨和作者的意图:能通过上下文克服生词困难;理解语篇意义;能通过文章中的线索推理获取信息等。这就对高中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但在长期的传统英语教学之中,无论是学生的'学'和老师的'教'都有很大的盲目性,以致造成长期效率的低下,影响阅读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一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在教学过程中起重要的引导作用。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仅给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但长期以来,很多的老师不注重理论学习,按照习惯性的思维方法,或者是为了学生在高考中取得好的成绩,过多的加强对词汇和语法的解释,停留在对材料的表面理解上,学生成绩的提高仅仅靠“题海”战术,无法体验语言学习的乐趣。具体而言,老师在英语阅读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的问题:
1.过多强调语言知识传授。很多老师把阅读材料作为用来传授语言知识的一种形式,以词汇、语法为主线,将完整而有意义的文章分解成若干个零散的语言知识点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很难理解文章的含义。
2.采用单一阅读教学模式,很多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更多地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即便不同程度采用一些启发方式,也只是教师设计提问,学生被动回答,学生很难在课堂中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从而使学生学习的积极能动性大为降低。
3.缺乏对阅读策略的指导。很多教师缺乏对阅读策略的指导,致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总是不知道用什么样的阅读策略去捕捉有效信息,阻碍他们做出正确的推理判断。同时在教学中,老师实行纯粹的阅读教学也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高造成很大的影响。以上的种种现象只是高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基本的问题。其根源一方面是长期应试教育传统习惯的影响,老师和学生仅仅注重眼前的考试成绩,不注重能力的提高和终身学习的培养;另一方面是对英语学习的误解,不能很正确理解学习的真谛。针对上面的各种现象,笔者试就英语阅读教学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以有利于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 高中英语教学的对策
1.老师角色的转化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英语新课程标准提倡任务型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体验、探究、实践、参与、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目标。为此要求老师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满堂灌,填鸭式的方法,进而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积极探索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法。这就要求老师努力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变自己的理念,确立正确的教学观念。
(1)老师应该从知识传授者的身份转变为知识的促进者和合作者。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把教师从“知识权威”的神坛上拉下来。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管理者,而是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有力的促进者和合作者,根据学生探究活动的需要而提供有力的帮助。
(2)新的教学理念要求老师应具有多学科的、丰富而渊博的知识。新的英语阅读涉及广泛的科学内容和方法,教师必须对科学、知识等的本质有清楚的了解,对科学探究的方法有明了的系统把握且作为学生学习活动有力的促进者和合作者,教师应该明白在教学中,自己所面对的不仅仅是依靠本门学科知识就能解答的问题,知识的整合性要求教师应具备多学科的、丰富而渊博的知识,才能在帮助学生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把握正确的探究方向,引导学生不断深入。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有力促进者和合作者。教师还该明白学习活动的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来确定自己的工作重点。
2. 新的教学方法的运用。新的时代,新的教学要求,不同的学习主题要求老师必须改变过去一成不变的教学理念,不断的加强学习。改变过去的传统的看法。新的,适合不同主体的教学方法是教学成功的一半。
(1)发现式教学方法的使用。从阅读学的角度来看,积极思考是积极的阅读必然具备的特征。发现式思考是指在阅读活动中极大地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中去发现、挖掘,把握文章所传达的各种信息,使学生对文章有一个全面正确的理解。它强化对课文理解,注重学生对课文的自身感悟,使全体学生能够更容易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这样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根据不同的阅读内容提出不同的问题,启发学生在阅读内容中发现问题,并且能自己独立的解决问题。增加学生的成就感。
篇10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三个主要环节
1.Pre-reading(阅读前)现阶段英语读前环节基本采取头脑风暴法(Brain-storming)。这一方法最初起源于精神病理学,现在更多地强调为推动和激发产生新的理念与设想而不加任何限制的自由探讨与联想,鼓励学生之间在互相商讨与启发的背景中培养发散性思维,继而帮助学生加快阅读信息理解与英语思维共鸣。2.While-reading(阅读中)阅读中环节的主要方法包含scan-ning,skimming和detailedreading若干种。略读(skimming)部分要求学生限时通读全文,用快速浏览的方式培养学生在阅读初期迅速捕捉文章主题、预测其发展与结局的能力。扫读(scanning)部分是要求学生对细节进行阅读理解,培养其捕捉具体信息与重要内容的能力,训练他们在提取、筛选和重组文本信息过程中归纳和概括文意的能力。细读(detailedreading)方法是要求学生深入分析阅读段落当中的语言,培养其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比如理解文章中结构较难、意义复杂的词句与结构,挖掘作者的主观写作意图和具体阐述观点等。3.Post-reading(阅读后)阅读后的环节也可以称作评价性阅读,也就是reproduction,要求学生以完成一定预设活动的模式,进一步思考文章的观点、主题、语言风格及写作手法的特色等,以任务驱动模式为动机,以独立思维为杠杆,实现对文章的深入理解。
“问题引领”阅读教学设计模式的实践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