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知识范文
时间:2023-12-28 17:39: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气象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气象;档案;服务;研究
档案的记载归类和整理,是气象科技档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全面准确细致地记录档案的各项数据,并且要求时间的连续性、记录的准确性和解释性。针对气象服务区域,气象档案的归类和整理,就是要求做到针对某个区域或者跨区域的气象服务记录,要求时间的连续性和阶段的全面性,更要求数据的准确性,每一个阶段或者一个区域单位时间的气象记录,都是需要记录入档案的,而且能够针对气象的某一个区域做出数据的判断和分析思考,进行相关的预测。
一、确定气象档案的记录点和切入角度
气象记录档案的研究分析,就是要从档案的实用角度去思考,进行气象的有效观测和记录等,做出有效的预测和判断分析,达到有效的分析目的。气象记录的研究,像对于气候变化的卫星云图档案记录,对于气象数据的变化档案记录,温度和空气湿度变化的研究记录等,还有某一个时期的档案研究分析思考等,按照一定的时期和格式进行记录研究等,形成一定的体系。
(一)气象档案服务要求时间的连续性和记录的准确全面性。气象档案的服务,至少要从现在起进行有效记录,而且要做到准确和全面性,最好将近十几年(至少)的相关气象数据进行分类统计,按照固定的格式和样式进行有效的记载和对比,便于以后做出曲线图和数据图进行分析。这种气象图标的转换,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进行有效的利用和比较等。气象档案记录要以时间为横轴,以气象数据变化为纵轴进行数据对比,进行前后相关的分析研究,要求时间的连续性,中间档案的记录没有断层,或者断层时间短暂,而且不具有相关时效性的研究分析。
此外,对于气象档案的服务研究,要求记录的全面性。要在单位时间之内,做到对于当天的温度、湿度、风力及其变化情况等, 做好全面的记录,并且能够做到横向的比较,所以档案的分工需要做到细致与合作。
(二)气象档案的记录需要专人专工负责。气象档案的记录需要做到专人专工负责,就是说气象档案的各个环节,都需要实际观察得来,而且观察有时效性和及时性,并且要做到准确和全面,这就需要提前的安排和约定,避免档案研究主观臆造和弄虚作假。
二、气象服务档案记录需要有全面而专门的格式
气象服务记录档案的研究,需要的格式根据自己所监测的目标自主确定,而且需要有重点有目的,全面而突出。例如,档案的归类在气象云图和温度方面,可以做出专门的云图档案,而且还可以做出专门的温度曲线图或者横纵轴图等,这就是专门的观察方式,通过这种固定模式的记录,便于数据之间的横向和纵向比较分析,提升数据的思考空间。
(一)根据气象档案的工作和任务需要制定专门记录方式。根据气象档案的工作任务和需要,我们针对其中某一项记录或者几项记录,进行数据的统计和分析,按照不同的类别进行分类归档,按照作用或者时间编制,方便以后进行查找。例如我们制定近几年的降雨观测气象档案记录,可以制定相关的表格,而且可以通过表格进行量化,例如对于表格中的雨量数据,降雨持续时间,降雨持续次数以及天数,还有通过历史同期比较等项目,将此项档案详细记录在案,通过数据转化成曲线图或者解剖图,形成对于未来的正确预测和认知等。
(二)根据气象档案的工作和任务需要制定全面的记录角度。根据气象档案的需要,我们要对整个的气象做出整体的判断,而且需要做到有效的预测和分析思考提升,所以我们需要全面而准确地做好相关的记录,检验细节,整体关注,有效构思与合理思考分析。除了以上对于降雨的档案记录外,还有对于温度和湿度的关注和记录,要做到对于未来相关的预测和分析思考,提升对于气象档案的全面性分析。
三、气象服务档案记录的内容以及有效性
气象档案记录的内容,是气象档案记录的重点,也是我们进行有效选择的依据和预测的基础。气象档案的记录基本可以分为图片图标的直观记录方式,还有分门归类的数据记录,还有横向比较的预测分析记录等,这三种记录方式都可以独立,也可以互相交叉,相互比较,可以归为一个档案内容,也可以分别归在不同的档案内容。
(一)关于外显性的直观性记录方式。关于外显性的直观记录,就是将实时的气象图片或者影像资料,还有已经形成的图标等,通过及时而有效的方式进行归档记录,并且将其合理的安排在不同的类别中,例如对于台风等直观的记录,可以通过每段时期的台风云图进行有效的记录,并且可以做到24小时地动态监察,通过视频方式有效记录,工作人员在档案的整理中,可以任意选取其中一段或者几段截图,保留相关视频等,做好相关的档案记录分析,提升对于气象的实时分析。这种记录方式可以独立成段,形成自己的档案,也可以形成自己的横向比较分析,提升对于未来的预测度和关注度等,这种气象档案可以做成多种类别,也可以将其中之一拿出来具体分析。
(二)气象档案的归类整理。关于气象档案的归类,是建立在档案的整体性和全面性上面,也是建立在档案的及时性和长期的基础上,像上面提到的各种气象的观测和数据记录都是可以进行分类和归类的,而且这种分类可以将同一时期和不同时期的数据以及图标资料等,分类或者集中到一个区域中,并且能有效地翻阅和比较,做到省时省力。气象档案的归类需要做到有效的索引,索引建立在档案之前和之后,根据现有的资料进行字母或者关键词的索引,便于档案工作人员或者用户的查找。
(三)气象档案的数据统计和预测记录。根据现有资料的数据统计,我们在档案中可以进行数据的预测和分析,这部分可以独立成档案,可以跟在其他档案之后,并且做好有效的预测和记录分析等, 这也是我们有效进行档案运用的关键所在。档案的作用在于记录和搜索,建立在其基础作用上面,我们要做到有效的观察和预测分析,并且通过数据的曲线转化和直观显示等方式,显示某一种气象现象的发展和演变。这种记录被称为气象数据的内在记录,是建立在外在直观记录和内在数据演变的过程中,气象档案的有效整理和分类提取等。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在气象档案的服务研究中,应该加强气象记录的及时性和服务性,并且要求记载全面准确连续,能够做到前后的判断和对比,像时间段气象云图的记载和对比,气象温度以及适度数据的对比分析等,将其中的数据进行横向或者纵向的比较,从而研究出其中的规律,进行有效的分析。气象档案服务最终是服务人民,并且通过有效气象的预测和分析,要求时间的连续性和阶段的全面性,更要求数据的准确性,能够针对气象的某一个区域做出数据的判断和分析思考,进行相关的预测。达到最终的数据结果提取目的,形成最终的气象结果,历史性的档案研究需要进行数据的分析,而历史性的数据分析是建立在共同研究的基础上,特别是对于短时间细节的记录和提取等,都可以成为我们共同的思考ο蟆
(本文系台州职业技术学院2016年校级课题“数字档案馆知识管理和知识服务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6YB19)
篇2
[关键词]游艺;《天经或问》;气象;影响
游艺是我国明末清初目前,学界对游艺的研究主要是他的著作《天经或问》。游艺的《天经或问》是近代第一本天文学科普读物,但其中也涉及到诸多气象学知识,因此该书也被誉为“中国近代气象学启蒙之作”。该书受当时传教士传入的西方气象学的影响,并结合中国传统的气象学,对一些常见气象现象、大气光象、天气预报等进行了科学的解释,通俗易懂。乾隆年间,该书前集被收入《四库全书》子部天文算法类。
目前,专门针对“游艺”与《天经或问》的研究还较少。石云里《中国古代天文学在日本的流传和影响》一文中谈及了《天经或问》中的天文学知识以及其在日本产生的广泛影响。王国强在《西学汉籍东传日本述略》中提及了明末清初输入日本的西学汉籍,就包含了《天经或问》。此外,在冯《熊明遇内容解析》中提到《天经或问》中摘录了大量《格致草》的内容,也有一些学者对《天经或问》中的天文学知识进行过研究,但对于其中的气象科学知识涉猎较少。本文旨在对书中气象科技知识进行探讨,以加深学界对《天经或问》的认识。
一、明清气象科技发展概况
至明朝末期,中国古代气象事业已初具规模。我国古代关于天气现象形成的理论较多,但都受到“阴阳学说”的深刻影响。如西汉董仲舒在《雨雹对》中这样写道:“攒聚相合,其体稍重,故雨乘虚而坠”,他认为雨滴是因小云滴受风影响,合并变重下降形成的。明代王逵等也持相似观点,诚如他所言:“故云密则雨降,阳施而阴不能化,则有云则无雨。”
元末明初,娄元礼的《田家五行》记录了很多农业天气谚语。明代张燮《东西洋考》中的《占验》一节,记载了航海和渔业天气谚语,如“电光西南,明日炎炎,电光西北,雨下涟涟”等。明代茅元仪《武备志》中收录了《测天赋》、《玉帝亲机》二书,收集了许多有关天气的经验性认识,其中的天气谚语集中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这些谚语来自生活实践,因难免受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不少谚语有不科学之处。
到了明末,我国的气象事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人们对于气象的认识较为分散,而且也局限于知识分子阶层,没有普及到群众中去。《天经或问》作为第一本天文科普读物,以一问一答的形式,像百性普及相关知识,其中也涉及到气象知识,通俗易懂,是中国气象学的启蒙之作。
二、《天经或问》中的气象学知识
《天经或问》共有四卷。卷一共有22图:昊天一气浑沦变化图,黄赤道南北极图,三轮六合八觚之图等;卷二有问答17条,各有标题:天体,地体,黄赤道,南北极,子午规,地平规,太阳,太阴,日食,交食,朔望弦晦等;卷三有问答25条,各有标题:岁差,经星名位,恒星多寡,大星位分,太阳出入赤道度分,经星东移,觜宿古今测异,七曜各丽天,恒星天等;卷四有问答27条,各有标题:分野,年月,历法,霄霞,风云雨露雾霜,雪霰,雹,雷电,霾,慧孛,虹,日月晕,日月重见,风雨徵等。
游艺结合中西科技成果,撰成通俗读物《天经或问》一书,很有独特见解,被收入《四库全书》,并流传日本,多次翻印发行。《四库全书》总纂纪昀评述这部书:凡天地气象、日月星辰之运行,月盈日蚀的道理,以及风云、雷电、雨露、霜雾、云霓的变化,都设有问答,明其所以然,条理清晰,通俗易懂;至于星占应验之术,则摒弃不谈。
(一)各类天气现象
“问:雹,冷物也,何以不降于寒而降于暑也?或谓蜥蜴所喷,或谓龙鳞所藏?是乎?否乎?
曰:气之三际:中为冷际,下为地温,上近火热,极冷之处乃在冷际之中。二时之雨,三冬之雪,盖至冷之初际,即已变化下零矣。冬月气升,其力甚缓,非大地同云不能扶势,故云足甚广;二时之云足亦阔,云生缓迟,即雨舒徐,皆变于冷之初际也。夏月郁积浓厚,决绝上腾,力专势迟,故云足促狭・・・沟浍旋盈,盖因其专锐,故能径至于冷之深际。气升愈厚,腾上愈速,人冷愈深,变合愈骤,结体愈大矣。升入极冷之际,骤凝为雹。雹体大小,又因入冷之深浅、云气之厚薄也。雹中沙土,更多于雪;雹体中虚,以其激结之骤,包气于中也。若夫蜥蜴龙鳞之说,则樵木市语也。”
在该书中,游艺在对雹进行解释时很明显的受到了西方“三际说”的影响。在明末清初之际,有一些西方传教士对“三际说”作了简要介绍,如利玛窦的《乾坤体仪》将大气分为“暖域、冷域、热域”,熊三拔的《泰西水法》将大气分为“温际、冷际、热际”等,但均未对“三际说”作更为深入的分析。作为最早将西方中世纪气象知识与理论介绍到中国的气象学专著,《空际格致》对大气分层学说进行了相对全面地阐述。依据《空际格致》,“气厚分有上中下三域:上域近火,近火常热;下域近水土,水土常为太阳所射,足以发暖,故气亦暖;中域上远于天,下远于地,则寒。”高一志将大气分为上域、中域和下域,三域的特点分别是热、寒、暖。此处所说的下域,和我们今天气象学里面的对流层极为相似。高一志还提到了下域“暖”形成的原因,“下域近水土,水土常为太阳所射,足以发暖”,太阳辐射中的一部分被地面所吸收,所以高一志认为被吸收的太阳辐射足以使下域“发暖”。“上域近火,近火常热”,高一志的“上域”和现在的“热层”相类似,由于太阳辐射中的强紫外辐射的光化学分解和电离反应,使得这一层的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迅速升高。“中域上远于天,下远于地,则寒”,“中域”相当于现在的“中间层”,中间层大气吸收的辐射能量很少,温度随高度而降低,它是地球大气中最冷的部分。
在“三际说”的基础上,对雹作出了进一步解释。冬天的时候,这些气体继续上升,但是十分缓慢,力量也比较薄弱,只能依靠大地上性质相同的云,此时的云范围较为广泛;夏天的时候,气体越积越浓厚,继续上升,力量较强,直达冷际深处。气体越往上升,越来越厚密,速度也越来越快,聚散变化也越来越突然频繁。当气体进入极冷之际时,会骤然凝结成雹。雹体积的大小,与进入冷际的深浅、云的厚薄程度息息相关。雹中所含的沙土也比雪多,而且雹的中心是虚的,这是由于它是骤然凝结而成当中包含了气体的缘故。至于说,是雹是蜥蜴所喷或是龙鳞所藏,都只是老百姓们的市井流言而已。
现代气象学上认为冰雹来自对流特别旺盛的对流云中。云中的上升气流要比一般雷雨云强,小冰雹是在对流云内由小雹体上下数次和极冷水滴碰撞而增长起来的,当云中的上升气流支托不住时就下降到地面。大冰雹是在具有一支很强的斜升气流、液态水的含量很充沛的雷暴云中产生的。
游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了雹的来源,并且指出民间的流言都是不可信的,在一定程度上破除了封建迷信思想。
(二)大气光象
《天经或问》中还涉及到很多大气光象。如:
①霄霞
依据《天经或问》,如霄霞,“问:霄,未见天之何色而指也,霞则见天之五色而著也。虽日月星辰不如霞之彩,测步者独不关之者何也?
曰:霄者,天之无云气而青碧者也。天色在五行之外,青亦非其真体壮生。所谓天之苍苍其正色耶?其远而无所至极耶?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霞者,云正受日光则透白,虚斜相交则起色,皆假日之光或成五彩也・・・”
游艺认为“霞”是由于云受太阳光照射虚实相交后而形成了五颜六色的光象,这与现代气象学对“霞”的解释极为相似,都认为“霞是由于大气对日光的散射作用而产生的一种自然现象。”当阳光透过厚厚的大气层时,被大量的大气分子散射。当空中的水汽、杂质等越多,其色彩越显著。
②日月晕
“问:虹是薄雨为日光所映而成红绿也,然则日月四旁时有红白之气围抱成环,谓之日晕,此晕是何?曰:晕乃空中之气直逼日月之光围抱成环,其有缺者、有围者、抱者、背者、薄者、厚者,皆是气所注射,又有一等气在天上,外浅中深如井者,深是气厚处日光所照,一般浅系气薄日照之,故白色如井栏等。”
晕是由于日月光线透过卷层云时受折射作用而形成的。天空中有一层高云,阳光或月光透过云中的冰晶发生了折射或反射,便在太阳或者月亮周围产生彩色光环。大气的厚薄程度不同,日晕和月晕的形状也大小不一。
③日月重见
“问:日月晕,气是也。日为诸阳之尊,有重出为之抗者,此是何物也?
曰:日有重叠,见两三者,以云封日,一层云稍薄能透光,却被日光所射后,边却又有一层黑而厚者,挡住日光,反透薄云故成重日之象。”
这跟高一志《空际格致》中提到的“日有重叠”现象有相似之处。《空际格致》中提到“太阳行时,不拘南北,忽遇润云在旁,其云间日之面为薄,故深受日光及像,其背日之面为厚,故所受之光与像不能通透,乃退而不及人目,与成虹之云相似,致见日有二,其一系本轮,乃真者,一系旁云,乃伪者。正如对镜者必生像于镜内,凡在旁者见一真人与镜中所退宛有二像矣。”由于云层有厚有薄,日光透过薄的云层,遇到较厚的云层时则被挡住了,又反射至旁边较薄的云层形成了另一轮“太阳”。游艺的解释通俗简单,容易理解,即使是不了解气象学的人,读过之后也是一目了然,清楚明白。
(三)风雨预测
“问:日月晕与重出皆雨征也。然晕与重不常见而风雨则常有者,更有何征乎?
曰:气行空中为湿性所碍,不得上升,观之见其弯曲者,雨征也;晓间雾开而复拥者,雨征也;晨起气昏者,雨征也……日出时云多,破漏日光散射者,雨征也;日光暗淡而色苍白者,雨征也……”中国的气象谚语有很多,如元代娄元礼的《田家五行》中涉及到很多用自然现象来预测天气。游艺在《天经或问》中也对其中的一部分进行了总结,并做了简单扼要的解释,便于理解。
三、影响
《天经或问》融合了西方当时较为先进的天文学、气象学、地震学等知识与中国古代传统天文、气象及地震学,通俗易懂,流传广泛。它被誉为第一本天文气象科普读物,形式新颖,一问一答;卷一是各类图集,从卷二开始以一问一答的形式向人们普及天文气象学知识。同时还有学者称《天经或问》为中国气象学启蒙之作,简明地解释了各类气象要素、大气光象、风雨预测的知识。正如赵超在其论文《“片云头上黑,应是雨催诗”―论自然气象兴感与诗歌审美意境营造》中所言“风、雨、雷、电、云、雾、霜、雪等自然气象亘古长存,乃为天地之大美,但人类对其审美意蕴的发现却是比较晚期的事情。这种大美一旦为人类所感知,就会为文学创作提供无穷尽的题材。”(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1月第一期)(1)
《天经或问》还在日本引起了新一轮的研究热潮,成为当时向日本人传播西方天文学和气象学知识的最重要来源,推动了日本当时天文事业和气象事业的发展。
游艺对中国古代气象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目前学界对游艺的研究还较少,我们应予以游艺及《天经或问》应有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冯锦荣.《明末熊明遇内容探析》.《自然科学史研究》第16卷第4期
[2]高一志.《空际格致》.明西洋.南京图书馆藏清抄本
[3]游艺.《天经或问》.日本早稻田大学馆藏
[4]何金海,郭品文,申双和,银燕.《大气科学概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5]刘昭民.《最早传入中国的西方气象学知识》.中国科技史料第14卷第2期
[6]段异兵.《清代的流星观念和观测》.自然辩证法通讯P39
篇3
关键词:气象灾害;气象科普;工作机制
2015年4月28日江苏省常州市遭遇冰雹灾害,常州市气象_紧急雷电黄色预警信号、雹橙色预警信号及相关避险指南,但这次灾害还是造成了巨大损失,主要原因在于当地群众缺乏科学的灾害预警和灾害防御知识。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受灾人口20821人,农作物绝收面积605.99公顷,房屋损坏19104间,直接经济损失15721万元。鉴于此,气象和科普部门采用持续有效创新的方式实施气象灾害科普是气象和科普行业的重要任务。
一、实施气象灾害科普的社会价值
(一)气象灾害的危害
气象灾害主要包括洪涝、干旱、热带气旋、低温冷冻、风雹、浓雾及沙尘暴等,共7大类20余种,进行细分可达到数百种。中国是世界上气象灾害发生非常频繁、损失严重的国家之一,干旱、暴雨洪涝以及台风是最为常见且易造成严重危害的灾害,此外沙尘暴、霜冻、冰雹、雾灾等灾害的危害也比较大。
建国以来,洪涝灾害年均受灾面积约3000万公顷,共造成26.3万人死亡、11074万间民房倒塌,每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几百亿元,重灾年达到1000亿以上。干旱对区域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也会造成广泛而深远的危害。自1949年以来,全国每年因干旱而受灾的农作物面积达到667万公顷以上,重灾年达到2667万公顷以上,每年因旱灾减产的粮食有几百万吨到3000万吨。我国的沿海地区时常收到热带气旋的影响,尤其在7月~9月最为集中,约占全年登录数的77%。20世纪平均每年有6.5次登陆,最多20次(1961年),热带气旋给我国东南沿海经济社会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风雹灾害造成的损失也十分严重,从全国范围来看,平均每年此类灾害造成的损失约占总灾害损失的10%以上。
(二)实施气象灾害科普的现实意义
从国外经验来看,气象和科普部门及时有效地开展气象灾害科普的实施,会使公众形成对气象灾害的防灾减灾意识。当气象灾害来袭时,公众就会迅速采取各种各样的防灾减灾措施,并且积极落实,合理安排生产生活。一方面,推实施气象灾害科普能帮助公众了解所在地的气候特点,有效掌握当地的自然环境、气候特征、多发气象灾害及其规律;另一方面,有效实施气象灾害科普,让公众了解气象灾害的成因、特点以及气象灾害防灾减灾知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有利于和谐社会构建。
二、气象灾害科普实施方式及其存在的问题
(一)气象灾害科普实施方式
气象灾害科普,顾名思义,就是有关气象灾害的成因、易发生的时段地点、预测预报技术以及防灾减灾知识等的科学普及。目前,气象灾害科普的实施方式主要有:
一是建设气象灾害科普场馆,这些场馆通过放映相关气象灾害防灾减灾的视频、展出各种各样的气象灾害图片,以及相关的文字说明等形式,着重介绍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多发地点和防灾减灾的措施等内容。气象灾害科普场馆为广大群众了解气象灾害、学习气象灾害防灾减灾知识提供一个新的平台。如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的合肥气象科技园,每年可以接待约5000人次进行学习参观。
二是气象和科普部门组织的气象灾害科普活动。政府和气象部门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尤其是在气象灾害多发的地点,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介对气象灾害科普进行多种形式的宣传,开展形式多样的气象灾害科普推广活动。气象灾害科普的实施是一项公益性事业,政府和气象部门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介,既可以将气象灾害科普知识传播到公众当中去,又可以让人们从气象灾害科普的实施中获益。
三是学校将气象灾害科普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不少学校开展了气象灾害防灾减灾的知识竞赛、组织学生进行气象灾害科普文章的撰写、组织了各种各样的气象灾害科普的活动。气象和科普部门应当注重加强同学校的合作,在学校定期举行气象灾害科普的讲座,并聘请专家、高校的教授、知名的学者为同学们演讲授课。此外,气象和科普部门还更应当注重同学们与气象灾害科普实施人员的面对面交流,让同学们真正了解气象灾害科普知识,把气象灾害科普知识牢记心中并正确应用到生活中去。
(二)气象灾害科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气象灾害科普实施过程中存在不少亟需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气象灾害科普的实施方式较为单一,并且缺乏持续性和创新性。目前,气象灾害科普推广的主要形式还是以气象和科普部门的对外集中宣传为主,宣传缺乏创新性,而且对外集中宣传阶段性很明显,宣传时间跨度较长。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快节奏的生活里,不少群众会忽视此类单调的气象灾害科普宣传。这种情况的时常发生,严重降低了气象灾害科普实施的效果。
其次,气象灾害科普实施的广度还不够。近年来,随着极端的天气发生概率逐渐递增,对那些特殊的地域,如信息相对闭塞的农村和气象灾害时常发生的地点。特殊的人群,如气象灾害科普知识缺乏的农民等。针对这些地区和人群则需要加强气象灾害科普工作。而此前的气象和科普部门在实施气象灾害科普的过程中,并没有在特殊的时段,如极端气象灾害集中发生的时间,对农村进行有重点、有针对性的宣传普及。而这些特殊的地域、时段、人群却非常需要气象灾害科普的实施。只有把握好这些方面,才能更好的增加气象灾害科普实施的效果,保障当地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再次,气象灾害类科普场馆还很缺乏,且现有场馆还存在很多不足。目前,气象灾害类科普场馆总量不多,中西部地区很多市县没有气象灾害类科普场馆;现有气象灾害科普场馆建设也缺乏统一规划和标准,一定程度上存在盲目性和随意性,在管理手段上极其落后薄弱;还有相当一部分气象灾害科普场馆由于运营状况差,完全或几乎没有收益,日常运行难以为继。
此外,缺少专业的气象灾害科普人才。目前,气象灾害科普工作的主力军依然是气象部门的一些气象专家和学者,专门科普工作人员极度缺乏。在不少省份,尤其是一些偏僻的县市气象部门,严重匮乏气象灾害科普人才,有些气象部门甚至把气象灾害科普实施作为分流机关人员措施,导致气象灾害科普推广人员基本素质偏低、专业知识欠缺等情况,这严重制约了气象灾害科普实施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气象灾害科普实施方式的改进方案
(一)增加对气象灾害科普工作的财政支持和管理力度
首先,各级财政部门应该加大对气象灾害科普工作的经费投入,将气象灾害科普实施的经费列入到气象事业费用的预算中去;其次,各级气象部门还应该把气象灾害科普实施工作的管理放在优先地位。近些年来,各级气象部门大多成立了气象灾害科普工作领导小组,并把气象灾害科普实施纳入到气象科技事业发展体系中,但成效尚不明显;再次,各级气象学会还应加强对所属科普工作委员会的管理,尽快组建一个以气象科研单位、教育部门、业务单位三方共责的气象灾害科普网络,通过选调专业人才,从人才和组织上对气象科普工作予以保障。
(二)开展气象灾害科普人员的培养和培训
气象灾害科普工作实施的主体是气象灾害科普的工作人员。气象和科普部门可从气象类高校招收一批具备专业知识、综合素质优的毕业生来充实气象灾害科普队伍,也可从气象部门挑选合适的工作人员来从事气象灾害科普工作,而这些从业人员必须要通过相关专业技能考评;此外,从高校和社会上招募一批有热情参与气象灾害科普工作的志愿者,也是弥补人力不足的重要措施。
同时,有关部门应加大对气象灾害科普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即聘请气象行业专家、科普专家或高校教师对气象灾害科普工作人员进行阶段性集中授课,对学员进行专业知识考核并颁发相关培训证书。此外,气象和科普部门还可以通过举办职业技能大赛等形式来提升气象灾害科普工作人员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
(三)创新气象灾害科普工作方式
气象灾害科普实施方式应不拘一格,一定要以更加有效、持续、创新的方式将气象灾害科普知识传递到社会各层面。积极拓展气象灾害科普读物、电视专题、新媒体科普等新途径,充分利用科技手段提升科普效果;此外,气象和科普部门还应该充分利用诸如“世界气象日”这样的主题,推动气象科普文艺汇演进社区和农村,让公众在欣赏精彩表演的过程中接受气象灾害科普教育。
(四)加强气象灾害科普教育基地建设
兴建或完善一定数量的科普基地对做好新时期气象灾害科普工作是非常必要的。一是相关部门要及时制定气象灾害科普基地的发展规划和计划,做好气象灾害科普教育基地的经费预算和实地调研;二是要整合相关气象灾害科普资源,优化管理体制,不断丰富气象灾害科普基地的气象灾害科普内容;三是气象灾害科普基地要结合场馆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符合自身条件的管理标准,努力实现规范管理和运作,把基地教育效用发挥到最大。
(五)加大对信息闭塞地区的气象灾害科普力度
当前,在许多交通不发达、信息比较闭塞的中西部偏远地区,公众防灾减灾意识比较淡薄,而这些地区往往是气象灾害多发易发地区。因此,应加强对这些地区的科普力度,一是要经常组织专家学者去当地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二是要着力同当地政府、村委会紧密协作,编写、散发通俗易懂且适应当地实际情况的气象灾害科普手册;三是要与当地的中小学合作,加强中小学气象科普教育,从小抓起,通过中小学生影响其家庭。
参考文献:
[1]高庆华等.中国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的进展[M].气象出版社,2009.
[2]何学勇.气象科普基地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J].陕西气象,2004(06).
[3]杜婧,张脉惠,朱献献.气象科普工作的几点思考[A].公共气象服务论坛――以公共气象服务引领气象科普工作分会场论文集[C].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2009.
[4]刘林霞.对做好新时期气象科普工作的若干思考[J].湖北气象,2005(02).
[5]成海民,王跃峰,薛玉敏.谈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的普及[J].中国科技信息,2010(18).
[6]王晓莉,陈世银.气象科普与和谐社会[A].公共气象服务论坛――以公共气象服务引领气象科普工作分会场论文集[C].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2009.
[7] 施威,刘青,李忠明.西方气象科技引进与中国气象事业近代化[J].阅江学刊,2016(02).
篇4
关键词:应用气象;气象服务;对策
中图分类号:G25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5-0246-1
在社会的气象意识普遍提高,对服务工作要求越来越高的形势下,全面增强气象信息服务的质量意识,不仅有着紧迫的现实意义,而且有着重要的长远意义。近几年来,提高气象信息服务质量,增加服务品种,注重服务效益,已受到普遍重视,各级气象部门为此做了大量工作,但气象信息服务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技术工作,积极增强质量意识的自觉性,主动适应外部条件的需求,以便创造出更好的气象信息服务新局面。
1 树立服务质量全面观
一提起气象信息服务的质量,许多人都把眼光投向在专业天气预报产品准确度的水平上,认为只要报准了未来的天气趋势,就是很高的服务质量。其实这是一种很片面的看法,从市场销售角度来看,只有疲软的产品,没有疲软的市场,很多事例说明,预报虽然报错了,但采取了积极的补救措施,仍然获得了好的效益,赢得了用户的满意。服务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气象信息服务的成败、兴衰,我们应树立服务质量的全面观。
1.1提高专业天气预报产品质量
这是开展气象信息服务的基础,其质量标准主要体现在产品的针对性、及时性和准确性上。目前各级气象部门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产品还比较少,专业程度也不高,用公众预报代替专业预报的现象还时有存在。要发展气象信息服务的后劲,首要的就是要千方百计地提高产品的品种和质量。
1.2提高服务能力
服务能力是衡量能否把气象科技信息真正转化为生产力,直接为社会创利的主要质量标准之一。它要求我们不仅要给用户高质量的气象信息服务产品,还要帮助用户正确使用产品,使用户趋利避害,获得经济效益。提高服务能力,要求气象信息服务人员要有较深的气象知识功底,要具备较多的边沿科学知识,真正深入用户的生产、经营过程,当好气象与用户的中介。但目前具备这些条件的人才太少,服务还比较一般化,只提供信息,很少调查使用效果,这是当前我们继续拓宽领域,深化服务的主要障碍。
除此外,提高服务能力还体现在:我们服务人员的言谈举止、精神状态、文明修养乃至开展宣传、开展服务、接触用户、洽谈服务、签订合同、电话咨询、回访用户等诸多质量因素上,哪一个环节出了毛病,都会影响服务质量和服务信誉。
1.3提高管理人员专业水平
气象信息服务是一项涉及面广、内容丰富、专业性强的业务。为了把服务管理搞好,这就需要管理人员除了懂得管理工作的基本理论、知识外,还要具有服务业务知识和经验及协作精神,熟悉有关规章制度,学会组织管理艺术,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为此,要重视管理人员的知识更新问题,结合实际工作,采取“交流经验”、“专题研讨会”及“学习培训班”等多种灵活的学习方式。
2 增强气象信息服务质量对策
提高气象工作的服务效益是服务工作的重点。质量、品种、效益三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质量影响效益,效益又是质量、品种的总体现。提高气象信息服务效益可理解为,一是社会和经济效益;二是自身的创收效益。从自身的创收效益来说,气象信息服务已经成为气象部门经费供给不可缺少的一个渠道,为了不断提高气象信息服务的经济效益,应该加强以下工作:
2.1进行有效的基础业务建设,增强发展服务后劲
这是拓宽服务领域,深化服务的基础。“有效”首先就要提高气象信息产品的针对性、适用性和准确度。这样才能保证目前的气象信息服务从外延速度型转向内涵效益型,在长远发展中显示出强大的技术实力。因此,有效的基础业务建设,不是在原有基础上重复或单纯的外延扩大规模,而是在气象信息服务产品的制作技术上有适应发展需要的新起点。多开发专业气象信息服务项目,对今后气象信息服务的发展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2.2深化服务改革,增强气象信息服务人员主人翁责任感
气象台站是气象工作的细胞,增强服务活力,健全自我发展、自我改造、自我约束机制,关系到整个改革的深化,也关系到气象信息服务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在当前,气象信息服务要上新台阶,气象台站领导振奋精神是关键,调动气象信息服务人员的群众力量是基础。服务人员的主人翁地位提高了,责任感增强了,就会堵塞和减免各种漏洞、事故的发生,真正把服务质量看作是服务工作的生命,提高质量就有把握了。同时要不断的提高气象信息服务人员的理论水平,理论水平的高低,表现在服务人员的心理素质、职业素质和认识事物的能力上。有人认为服务没啥学问,不产生经济效益,这是一种很肤浅的见解。目前有的服务出现了停滞徘徊的局面,要想进一步深化服务、拓宽领域,就必须要求我们的服务人员学好有关理论书籍,借助理论指导威力,念好“服务经”。
2.3不断研究气象科技的效益转化机制
为了提高气象信息服务效益必须研究气象科技的效益转化机制。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信息产品价值实现条件就是使用者对信息产品的认识水平。在气象信息服务实践中我们对此也深有体会:用户气象意识的强弱、管理水平的高低对于同一气象产品的应用会产生差异很大的不同效益。研究效益机制转化,不仅要对市场状况进行研究,而且要对用户进行具体的研究,帮助他们提高气象意识,帮助用户学会使用气象信息服务产品,并培养和开展用户应用气象信息产品的主观能动性,这往往可以起到我们自己所替代不了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5
各市气象局、气象学会,各有关会员单位,省局各直属单位:
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2007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天气、气候、水和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指人类社会发展,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进程中,在不破坏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的条件下,使自然—经济—社会得到协调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不仅关系到人类社会的进步,更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永续发展。片面依靠对自然界的掠夺和破坏环境来发展经济,必然会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给人类自身发展带来毁灭性灾难。
伴随着工业化进程而日益呈现的全球气候变暖现象并由此带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发生的事实,已经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敲响了警钟。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变暖导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加,给世界和我国、我省经济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研究表明,气象灾害对我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相当于GDP的3%—6%,而气象灾害引发的生态、环境、社会、人文、经济等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则难以估计。全球变暖还严重地影响我国生态、资源、环境等安全,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既对气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又为我国气象事业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全省各级气象部门、各有关会员单位要紧密结合“天气、气候、水和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围绕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成果和江苏气象事业为全面推进“两个率先”、实现“四个一流”的宏伟目标,积极组织开展世界气象日纪念宣传活动,扩大气象工作的社会影响。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世界气象日期间,省气象局、省气象学会将组织在宁气象部门、气象院校及有关会员单位,联合开展多项活动。各市气象部门可结合当地实际,通过举办报告会、座谈会、科技咨询等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并广泛邀请当地党政领导、政府部门和广大气象服务用户代表参加,以扩大纪念活动的影响。
二、各市气象局和所有具备对外开放条件的气象台站、气象科普基地,要精心组织对外开放活动,广泛邀请大、中、小学学生和社会各界前来参观,积极开展气象科普宣传,增进公众对气象工作和气象知识的了解。
三、应围绕世界气象日主题和“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理念,积极开展宣传活动。应认真做好宣传策划,精心准备宣传材料,主动与当地主要新闻单位联系,广泛利用报刊、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等舆论工具,采用专版、专栏、专题等多种形式,宣传气象工作,普及气象知识,扩大气象工作的影响。
四、请各市气象局、气象学会在4月1日前将纪念世界气象日活动的情况报送江苏省气象局办公室和江苏省气象学会秘书处。
篇6
关键词:气象 行政执法 法律文书 规范 措施
中图分类号:D922.1 文献标识码:B
1999年《宪法》修正案正式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行政是依法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民主参与和监督直接决定了依法行政的实现程度[1]。行政处罚文书是行政机关开展行政行为的文字记录,是相对人了解监督行政执法过程和结果的途径,与实现行政民主化息息相关,所以行政处罚文书规范制作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基本内容。
气象行政执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授权气象部门的法定职权。气象行政执法文书的规范使用和制作是气象依法行政工作的重要组成内容,关系到气象法的严肃性,也是维护行政相对人的人身权和财产权的基本体现。然而,气象执法研究多集中于法律依据、执法内容、责任考核等方面,针对气象执法文书制作中的实际问题研究几乎处于空白状态。
本文在多年气象行政处罚案卷评查活动的基础上,结合法学理论和制作实践,对气象执法文书制作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并针对不同问题提出了改善建议,以期对未来气象行政法治建设有所裨益。
一、气象行政执法文书概述
目前学界对行政执法文书的定义尚不统一,但较为全面准确的定义是:行政执法文书是行政机关在执行法律或进行行政管理行为时所使用的文书[2]。如此,气象行政执法文书就是气象主管机及其依法授权委托的组织依照气象法的授权,对气象违法行为进行调查、处罚以及归档而制作的具有法律效力或法律意义的书面文本和格式。简单地讲,气象行政执法文书就是在气象行政执法活动中所使用、制作的各类文书的统称。任何其他机关和个人均无权制作气象行政执法文书。
根据气象处罚案件性质可以分为气象简易处罚案件和气象一般处罚案件,一般性处罚案件的文书共有24类,可以分为必用文书和择用文书两类[3]。其中必用文书包括:处罚案卷封面、卷内目录、立案审批表、调查询问笔录、现场勘验检查笔录、行政处罚告知书、案件讨论记录、行政处罚决定审批表、行政处罚决定书、送达回证、结(销)案审批表、备考表;择用文书包括: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通知书、证据登记保存审批表、证据登记保存通知书、解除证据登记保存审批表、解除证据登记保存通知书、鉴定委托书、通知书、听证告知书、听证笔录、案件移送书、强制执行申请书、结案报告。
二、气象行政执法文书的作用
(一)气象执法活动的原始记录
气象行政执法文书是气象行政执法人员开展执法活动的原始记录,每一类文书都发挥着对前一环节执法过程进行小结的作用,并作为下一环节执法活动的重要依据,一套完整的气象处罚案卷是每一类文书环环相扣的逻辑集合。通过查阅气象行政处罚案卷,能够清晰地再现案情的真实情况,也可以剖析每一个具体执法行为的正当性、合法性、合理性。
(二)气象执法程序公开的体现
行政执法信息公开是民主行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依法行政的基础。气象行政处罚程序公开包括文书格式统一公开和特定案件文书公开两部分,其中文书统一格式的公开有利于相对人了解气象行政处的步骤和过程,而特定案件文书的公开有利于被处罚对象接受相应的处罚结果,两者相辅相成,公共保障公民对气象行政处罚过程和结果的知情权,增强公民对气象部门的认可和信任。
(三)气象执法民主监督的保障
气象执法文书在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中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首先,被复议和被诉讼的具体行政行为内容必须根据执法文书确定;其次,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案件中的被告应是执法文书上署名的气象部门;最后,当事人提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的期间根据气象行政执法文书的送达时间决定。
(四)气象执法人员培训的实用教材
每份气象行政处罚案卷都能够集中表现出执法人员法律素养、业务能力、逻辑思维、工作态度等内容。执法文书可以作为学习资料供执法人员学习,指导执法人员的执法行为。规范的法律文书可以作为经典的执法案例进行学习,不规范的执法文书可以作为反面教材进行反思。认真学习已有的气象行政执法文书,可以提高应用气象法律法规的能力,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
三、主要文书制作中常见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调查询问笔录制作的突出问题
调查询问笔录是气象执法人员在查明案情的过程中向案件当事人、知情人及证人进行询问时,如实记录询问过程的法律文书。调查询问笔录制作的突出问题包括:一是询问逻辑性、连贯性差,导致对案件的违法事实记录不全、表述不清,降低了询问笔录作为后续处罚证明材料的可信度。二是文书制作时字迹过于潦草,出现调查人员代替被调查人签字确认的情况,使得笔录失去了应有的证明力。此外,调查询问笔录还存在时间地点记录不准确、法律用语不规范、询问笔录不完整、写出拟处罚意见、缺少“此记录属实”等问题。
(二)行政处罚决定书制作的突出问题
行政处罚决定书是气象主管机构针对当事人的违法行为,将处罚理由、依据和决定等事项告知当事人的法律文书。行政处罚决定书制作的突出问题包括:一是违法事实与处罚依据不统一。如在查处“未取得施放气球资质证从事施放气球活动”的案件中,做出给予当事人警告处罚的现象经常发生[ 《施放气球管理办法》(中国气象局第9号令)第二十七条规定:违反本办法规定,未取得施放气球资质证从事施放气球活动,由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按照权限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处1万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根据此条罚则规定,对于未取得施放气球资质证从事施放气球活动的违法行为,并没有警告处罚。],严重危害了气象行政处罚的严肃性。二是处罚随意性较大,主要表现为自由裁量权滥用,在缺少从轻、从重或减轻处罚情节的情况下,处罚不当,导致处罚额度不合理。三是违法事实叙述不完整、定性不准确,如未写明违法时间、地点、违法标的物以及违法行为性质等。
(三)立卷归档材料存在的问题
立卷归档材料是指气象行政处罚案卷归档时使用的案卷封面、卷内目录以及备考表三种文书。其中案卷封面的常见问题包括案件类别简写、案由未使用“违法主体+违法行为+案”的书写格式。卷内目录常见问题包括卷内文件日期混乱、目录内容与卷内文书不对应、页码不连续等。备考表常见问题是案卷确有需要特殊说明情况,但未在备考表中写明、立卷人与案件承办人不一致等。
气象执法文书存在上述不规范情况的原因有很多。一是执法理念有偏差,“执法为完成任务”的观念破坏了气象行政执法的公正性、公平性,影响着执法人员对气象行政执法工作的认识和理解,为了完成任务而执法的理念导致自由裁量权的滥用和行政处罚决定的不严肃。二是执法依据不统一,气象法律法规立法本身存在缺陷,现行气象法律法规的内容不够完善,与现实情况不契合,概念模棱两可,并且气象法相关规定缺少法定解释,导致执法人员在实践中无法准确把握。三是执法行为不规范,由于大部分气象执法人员为兼职身份,所以平时对于法律知识学习不到位,行政处罚程序应用不熟练。四是当事人不配合,法律仅规定当事人有配合行政执法的义务,但在气象执法实践中,当事人不配合询问调查、拒绝接收法律文书等情形时有发生,严重干扰了气象执法的顺利进行。这些都是导致部门气象执法文书不规范的客观原因。
四、气象行政执法文书规范制作的措施
(一)制定不同格式的行政处罚决定书
气象行政执法包括人工影响天气、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雷电灾害防御、施放系留气球、气象预报与传播、气象信息服务单位等方方面面,主要特点是专业性较强,且适用法条单一,所以上级气象主管机构可以根据不同的处罚对象,将经常用到的法律条款规范地写到不同格式文书中,执法人员在处理对应违法行为时只需要填写基本信息即可完成。这样的格式文书既可以实现气象处罚决定的简洁明了,又能够提高气象行政效率。
(二)动态调整行政执法文书
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针对气象法律、法规、部门规章以及执法体制、执法方式的改革、调整情况,动态调整气象行政执法文书格式,完善执法文书内容,细化不同执法文书使用技巧。始终以方便操作为主要原则,及时收集气象执法一线人员对文书使用的反馈意,了解文书在实际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具有针对性地完善气象执法文书内容,满足气象行政执法的实际需要。
(三)健全执法队伍,规范执法行为
一是执法要坚持属地原则,小案自办、要案集结。选拔政治素质硬、法律意识强、工作作风正的优秀人才加入到执法队伍,克服职责不专的问题,逐步建立一支集执法和研究于一体的专业执法队伍。二是要加强对执法队伍的培训,提高执法人员对行政法、气象法等法律法规的认知程度和应用水平。形式上应多样化,在集中培训、法律授课等主要形式外,还应增加案例重演、执法竞赛、案卷评比、外出调研、互助交流等形式,以期从不同角度提高执法人员素质,规范其执法行为。
(四)完善气象行政执法案卷评查机制
国务院在《全面推行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中规定:“健全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制度。”气象部门虽然每年组织开展气象案卷评查工作,但是目前并没有统一的评查制度,各地区的评查模式也存在差异。对此,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可以制定统一的《气象行政执法案件评查管理办法》,并安排专人负责此项工作,定期组织评查并公布结果,配合一定的奖励和惩戒措施。同时可以推行气象案卷电子化共享,有利于实时监督气象行政执法行为,及时发现执法文书中的问题,方便不同气象执法机构间相互学习先进经验。
参考文献:
[1] 金国坤. 依法行政的现实基础[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142.
篇7
回答各不相同,但都在自信满满中显露出深层的担心和焦虑。有人认为,行业已经过热,基金发行的数量和规模太快,良莠不齐,煤老板一夜之间华丽转身就成为了基金创始合伙人,担心过早亢奋必然过早衰竭。有人认为,过多的基金涌向Pre-IPO,专注于中前期的基金越来越少,担心行业结构性泡沫迟早破裂。有人认为,现在是VC“PE化”,PE“全民化”,担心个别PE腐败被媒体妖魔化之后招致国家下重典,行业从此一厥不振。有人认为,拐点已经隐约可见,当下要抓紧募资,多备粮好过冬。
我的看法是:上述种种认知和判断都不是当下VC/PE行业的主流特征和问题,行业发展的基本面没有问题,种种问题都是一个快速发展、充满张力和变数的新兴行业发展中必然会出现、必然要面对的成长的烦恼。但他们的担心进一步触动了我正在思考的一个问题:今日中国之VC/PE行业正如十年前中国的房地产行业,充满生机和活力;我的担心的是:十年之后的VC/PE行业会不会犹如今日中国之房地产行业,成为金融旷野上脱僵狂奔之马。
十年前国家发展房地产行业的初哀是解决普通百姓的住房问题。房地产行业在当初就像餐饮、服装等行业一样,其基本特征和功能是提供基本生活居住品。但十年之间,房地产行业的这种属性不断被弱化,房地产行业作为投资、投机市场的属性和功能逐渐浮现出来,这是当初改革政策框架设计中所不曾防范的,于是,十年之后终成大患。
今日之VC/PE行业正像十年前的房地产行业,青葱茂盛,阳光时尚。VC/PE投资和交通运输投资、石油石化投资一样,是一个非常专业、有其独特规则和门槛、以支持创新创业为宗旨的投资行业。这种专业性、规则性和门槛要求就构成了VC/PE行业支持创业、支撑创新的基本属性和功能。一旦这种基本属性和功能被弱化,就像房地产行业提供基本生活居住品的属性被弱化那样,VC/PE行业成为一个有钱或有关系就可以入场玩几圈的纯投机市场的属性就会蔓延开来,他日的VC/PE行业很可能就像今日之房地产行业,成为国家发展和经济宏观调控之患。
篇8
关键词 地面气象观测业务;问题;质量提高;措施
中图分类号 P4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8-0197-01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们对于天气预报精准度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人类的生产、生活都和气象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是气象业务的基础,其观测质量的指数直接对天气预报的准确性造成影响,进而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1 地面气象观测业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地面气象观测人员的专业素质偏弱
与其他一些行业相比,气象观测是一项相对比较专业的工作,因此该行业对于从业人员的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其专业素质的体现也与最终的观测数据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纵观现如今地面气象观测人员的整体情况,其专业素质偏低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他们大都在工作中缺乏主动性和进取心,固步自封,不愿意进行知识的更新换代。长此以往,各种问题在工作中不断积累,进而导致工作效率低下、工作失误发生。
1.2 气象观测人员缺乏敬业精神
随着地面气象观测业务的不断改革和新的观测设备的投入使用,特别是新设备的使用,其初衷是为了让大量的手工操作被成功解放出来,同时让以往繁琐的人工操作也变得简便化。然而结果却往往事与愿违。在实际工作中,一些观测员认识不到位,思想上麻痹大意,对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工作中不能坚持做到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导致人为失误的发生。同时,由于观测人员的敬业精神不够,导致地面气象观测工作出现了一定的错误,从而大大影响了气象预报的准确性。
1.3 各部门之间缺乏沟通与协调
近年来,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气象部门开始逐步在以往的体制上进行相应的改革。但是改革的力度和程度不尽相同,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匮乏。由于沟通交流的有限,各个部门之间的矛盾层出不穷,让地面气象观测业务在改革行进的过程中表面上显得“轰轰烈烈”,实际上“举步维艰”,进而让整个地面观测业务的质量大打折扣。
1.4 对新设备、新技能的掌握不够熟练
随着气象观测业务的不断发展,许多地面气象观测站都在不断地引进新技术和新设备,这些设备的投入固然是件好事,然而由于观测员对新设备、新技能的熟悉程度不够,对仪器设备的依赖性又过高,一旦仪器出现故障,台站专业维修人员又不在时,观测员就显得“手忙脚乱”,从而导致观测数据错误或缺失,进而影响整个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和连续性。
2 提高地面气象观测业务质量的主要措施
2.1 全面提升地面气象观测业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对于任何一项工作而言,从业人员的敬业精神和业务能力直接关系着最终的工作效果。因此,要想提高地面气象观测业务的整体质量,提升从业人员的敬业精神和技能素质是基本前提[1]。首先,气象部门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定期或者不定期地组织相关人员接受专业培训。通过培训,让他们能够与时代接轨,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观测技能。其次,从业人员应具备相应的从业资格和一定的操作水平,熟悉并掌握《地面气象观测规范》和相关的技术规定。再次,为了提升地面气象观测人员的业务水平,气象观测站应该为其提供足够时间和足够数量的岗前实践操作机会,通过岗前的实践让这些专业技术人员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和差距,并在以后的工作中尽量避免和规避[2]。同时,对于已经在岗人员的培训和教育力度也不可放松,对于老员工在工作中遇到的不懂的问题,单位应该及时地予以解决。最后,在工作中应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让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兴趣始终维持在一个高位的水平之上。
2.2 建立健全相应的地面气象观测工作规章制度
首先,气象观测部门在工作中应建立健全严格规范的工作流程。在具体的工作中,每个气象观测台站和个人都有一套自己的观测操作流程,为了今后更高效地完成工作,建立健全一整套统一的气象观测流程势在必行。在统一规范的流程之下,各项工作变得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工作成效自然成果斐然[3]。其次,各个气象观测站还应该建立健全相应的人事管理制度,通过在全站范围内营造积极和谐的氛围,让全站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始终得以保持。同时,在此过程中相应的奖惩制度和激励机制的建立也显得十分必要。只有在一整套严格且规范的人员管理制度下,整个气象观测站的运作才能始终保持良性,并为社会大众提供源源不断的气象资讯,方便社会大众的生活。
2.3 建立健全相应的各种工作预案
首先,各个气象观测台站应该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和编制一些预警预案。预警预案为了保持其完整性应该保证有手工编制预案和电脑编制预案2份,以便一旦出现问题可以及时应付。其次,气象观测站还应该建立相应的故障应急预案。其常见的故障有供电问题、网络通讯问题和硬件问题等。因此,一旦出现上述这些故障问题之后,工作人员应该及时查明事故原因,并在查明原因之后进行及时进行修复[4]。
3 结语
在气象业务工作中,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显得至关重要。地面观测业务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在实际的工作中,不断提升地面气象观测站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十分关键。只有这样,才能让地面气象观测业务的整体质量水平得以不断提升。
4 参考文献
[1] 李祖敏,梁珊珊,林雪香,等.浅谈如何提高地面气象观测质量综合指数[J].气象研究与应用,2014(4):99-102.
[2] 秦青梅.浅谈如何提高地面气象观测业务质量[J].农业与技术,2015(4):195.
篇9
一、中国企业内向和外向国际化状况
由于篇幅所限,这里主要介绍产品和资金的内向和外向国际化的状况。
图1列示了我国1989年至2004年出口总额、进口总额及贸易顺差。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的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基本上在逐年增长,且基本保持了一定的贸易顺差。2004年,我国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使我国成为仅次于美、德的世界第三大贸易国。
图2列示了我国1989年至2004年外商直接投资总额。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总额基本上保持增长的趋势。在2002年,我国吸引的外接直接投资总额已经成为世界第一。
图3和图4将2003年中国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情况进行了对比。
可以看出,中国企业的内向国际化已经达到相当的程度,而外向国际化,尤其是对外直接投资还处于较低的水平。
二、内向――网络――外向关联模型
战略网络就是指以战略中心企业为核心,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将具有战略意义的战略伙伴通过紧密的契约关系联结在一起的、以相互信任和长期合作为基础的、不断进化和优化的经济合作关系网络。对于一个进行国际化经营的企业来说,国际战略网络在企业的国际化经营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企业在内向国际化的过程中,无论是进口原材料、设备,还是与外国企业合资合作,都会与国外的企业(当然也包括政府、科研机构等)建立联系。这种联系可能是相对简单的买方与卖方关系,或是相对简单的进入国外的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体系中。然而,这种联系也可以被利用成为中国企业建立国际战略网络的一个重要起点,进而成为中国企业的国际战略网络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利用现有的或未来的内向国际化来协助中国企业的国际战略网络的建设方面,合作伙伴的选择是开始的一个环节,也是很重要的一步。在选择国际战略网络的合作伙伴时,特别要关注的一个问题就是合作伙伴的战略适应性,即评估潜在的合作伙伴是否对于企业的国际战略网络的建立提供支持;该网络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其战略目标是否是企业的全面国际化,对于外国企业来说,它的战略目标又是什么,与中国企业的战略目标是否有不协调的地方;中方和外方企业加入网络是为了长期目标还是短期目标等。
三、内向――学习――外向模型
国际化进程是一个以知识的不断积累和不断的接收反馈进行调整为核心的动态的、多维的过程,也就是说知识的获取与利用是企业国际化的核心。内向国际化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机会。一是在进口商品、引进技术等过程中学习。中国企业在进口原料、设备和技术时,不仅可以直接地学习技术,同时也可以间接地获得国外市场的知识。二是与在华跨国公司合资合作中的学习。在合资合作中,我国企业可以从管理经验与能力、文化影响、学习控制手段等方面开展互动学习,通过学习建立起我国企业的竞争优势。三是与在华跨国公司竞争中的学习。内向国际化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机会,然而,知识在获取后,往往并不能自发地在企业中实现转移和被企业应用到国际化经营中,知识的转移需要借助组织学习在企业内部有效地发生。在内向国际化中学习以推动外向国际化的过程由三个层面组成,即搜寻层面、整合层面和运营层面,亦即识别和获取散布全球的知识,包括技术知识和市场知识等;转移和整合全球分散知识以进行创新;通过一个高效率和柔性的网络推广创新。在内向国际化中学习以推动外向国际化过程顺利、有效的进行,需要企业同时在这三个层面赢得竞争优势,每一层面的竞争需要不同的单元、区位、角色、责任、流程、绩效评估和激励系统以及技能要求。
四、内向――技术溢出――外向关联模型
外商直接投资(FDI)作为内向国际化的一种重要形式,其技术溢出效应对东道国的经济会产生多方面的影响,这里重点分析技术溢出效应对中国企业外向国际化的影响。
暨南大学吴三清在对我国珠三角地区中小企业高层管理者进行深度访谈的基础上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了影响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六个因素,即人力资源的资本化能力、资产运营能力、国外市场条件、政策环境、国外市场盈利能力、产品实力。基于中小企业国际化的各影响因素,我们建立了技术溢出-影响因素-中小企业外向国际化模型。即对于某影响因素,通过分别讨论技术溢出对该影响因素的作用,和该影响因素对中小企业外向国际化的作用,来建立技术溢出和中小企业外向国际化之间的联系,进而得到内向-技术溢出-外向关联模型。
由于篇幅的关系,这里以产品实力因素为例进行说明。产品实力因素包括产品核心技术因素、企业品牌和新产品的研发能力等。中国中小企业的产品实力因素可以通过利用溢出效应得到提高。通过示范效应, 中小企业可能通过模仿或者反向工程学习并采用由跨国公司引进的技术,从而提高产品实力;中小企业在成为跨国公司的上游或下游企业后,垂直联系也会推动企业提高产品实力,因为跨国公司往往会拿出较高的标准来要求其上游或下游企业,从而带动这些企业提高产品或服务的实力。
本模型对于我国的中小企业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主要在于:一方面中小企业在直接引进技术(这里指广义的技术,包括生产技术、人才等多方面)上,比大型企业更困难,利用溢出效应可能是一条很好的途径;另一方面前面讨论的网络效应、学习效应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同样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可以把溢出效应作为一个很好的利用内向国际化来推动外向国际化的补充。
五、内向――竞争力提升――外向关联模型
企业竞争力是指一个企业通过对自身及外部资源的整合,在特定环境中比其竞争者更成功地进行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与销售的能力,即能够更好地满足用户和消费者的需求从而促使企业持续发展的能力和优势。中国企业在内向国际化中,例如与国外企业合资合作,引进战略投资者等,可以提高技术水平,改善治理结构,转变经营方式等,整合自身及外部资源,从而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是进行外向国际化,尤其是进行海外直接投资的基础和前提:;企业较强的国际竞争力是开拓国际市场的重要保障,是海外直接投资科学决策的重要条件;企业的管理竞争力是海外企业有效运作的重要保证。
对于许多中国企业来说,在目前的内向国际化中可以很大程度地提升竞争力,而真正提升核心竞争力会受到一定的限制。需要注意的是,核心竞争力才是竞争力真正的力量源泉,在内向国际化中要努力提高核心竞争力,从而为外向国际化提供竞争优势。
篇10
关键词: 气候特征;水产养殖;调研
中图分类号:S96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218001
黄石位于湖北省东南部,长江中游南岸,东北临长江,与黄冈市隔江相望,北接鄂州市鄂城区,西靠武汉,地势西南高,东北低,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市境内由富水水系、大冶湖水系、保安湖水系及若干干流、支流和258个大小湖泊组成本地区水系[1],水域面积比例很大,但普遍是浅水湖,除水库以外,水深一般在3m~8m,高水位时最多不超过15m,天气气候对水体的影响非常大。
1 气候的季节性变化对水产养殖的影响
黄石基本上都是浅水湖,天气的变化引起水体变化的速度较快,湖体动植物的生长根据季节的不同有很大的差别,对养殖业来说,有2个方面的影响:由于周期短、见效快,农民收益当年兑现;由于气候的年际差别,特别是灾害性天气经常造成损失。
1.1 春季
春季是产卵和鱼苗孵化的关键季节,自然产卵和自然孵化全靠天气,在原种场和繁殖基地,一般采用人工孵化,但孵化环境不能与大环境相差太大,仍然以看天行事为主[2]。然而春天是天气变化最频繁的季节,往往由于天气的突变可能会造成直接损失或贻误了季节。经过多年生产实践,很多养殖户都体会到季节的重要性,一般认为,5月底“水花”长度相差20%,年底如草鲩相差1kg以上,白鲢相差1~2kg,花鲢甚至相差3kg以上, 下面是一个专业户的技术笔记(部分):“水花发塘应掌握在饲养池施肥后的5~7d进行为好。在此时间内发塘正是轮虫繁生达到高峰值并向枝角类转化与水花同步生长的时间。水花发塘时应注意:水花发塘时要尽量避开阴雨天气,阴雨天气水花发塘极易使鱼苗染病;在水花发塘时要尽量避开高温,高温时发塘极易使鱼苗窒息;水花发塘时温差不可过大,应控制在2℃以内。水花发塘密度,依据养殖场的设施、设备和人员操作技能现状而定,每667m2有效水面,鱼巢180~200m,水花280~300万尾”。
可见,鱼苗孵化期最重要的是天气。春季天气对养殖业的影响一点也不比种植业差,根据经验,水花放入饲养池内,经过15d,好的年份一般可长到10~12mm,差的年份只能长到8~10mm,而且成活率不高。到年底时,好年份和差年份的产量差别可以达到20%~30%,全市约6~7万t。
1.2 夏季
夏季6、7月份是南方水产养殖生产的关键时期,随着气温、水温的持续升高,水产养殖动物进入快速生长期。但这段时间天气变化无常,暴雨、雷阵雨及阴雨天气一般较多,易对水产养殖造成较大影响,许多养殖塘口病害频发,鱼、虾、蟹死亡率较高,部分养殖户损失较大。
夏季极易发生渔业灾难,黄石常见的有:
1.2.1 群体病灾
夏季天气炎热多变,也是水产养殖管理上最艰难的季节。在这个时期,由于光照强,气温、水温高,鱼、虾、蟹类摄食强度大,新陈代谢旺盛,水体中有机物质增多,发酵分解速度加快,致使水质发生重大变化。水体中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体大量繁衍,感染侵袭鱼体,造成病害的大量发生。淡水鱼易暴发细菌性败血症、烂腮病、赤皮病、溃烂病、烂鳍病、鼓眼病、肝胆综合症、肠炎病、小瓜虫病、孢子虫病。蟹虾易爆发黑鳃病、软壳病、纤毛虫病、红腿病、桃拉综合症等。
1.2.2 泛塘
夏季水温较高,池塘内鱼、虾、蟹等排泄物增多,有机耗氧量增加,加上阴雨天气气压低、湿度大,池水溶氧偏低,大量水生动物集体死亡,死亡后又被微生物快速分解,进一步恶化水质,像滚雪球一样迅速扩大灾害,等到养殖户发觉情况不妙时已经无法控制。
1.2.3 逃逸
黄石的湖泊、池塘都是外流河,水体虽然分开,但都有港道相连,汛期降雨量较多,有时还会伴有大风,易形成短时间内池水暴涨,堤坝冲塌,导致池水溢出,引发养殖对象大量逃逸。
1.2.4 受伤
汛期池塘中水质易浑浊,造成对鱼类呼吸器官和皮肤的损伤。如果比例过高,将造成群发性疾病。
1.3 秋冬季
相对而言,秋冬季是养殖业的旺季,养殖对象基本成熟,捕捞量增大,天气比较平稳。但也有不少季节性灾难,比如秋季的连阴雨或长期干旱,同样可以造成泛塘,寒潮可造成南美白对虾、罗非鱼、非洲鲫鱼等热带鱼类大量死亡等。
2 气象要素对于水产养殖的影响
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渔场和养殖户开始了解到气象要素的变化在水产养殖中的重要性。然而由于技术力量和资金等原因,大多数渔场目前没有能力监测,很多时候是灾难临头时才l觉问题的严重性。
2.1 气温、气压、相对湿度
气温的变化可引起水体各类溶解盐的饱和度,如果短期内变化过大,水生动物将产生不适,造成养殖对象应激反应,极易使养殖对象暴发病害。低气压和高湿度造成水体严重缺氧。
2.2 风
风是搅动水面的最大动力,黄石除长港一线“三机配套”高效渔业走廊外,其他养殖水体基本上全靠风力的搅动补充水体溶解氧,所以风是影响养殖业的重要要素,除部分甲壳类、爬行类、两栖动物外,大量的有腮动物依赖溶解氧。
2.3 暴雨、阵雨
暴雨、阵雨对养殖生态环境影响极大,主要是使养殖池的水质(水温、盐度等)、浮游生物等养殖水环境产生瞬间改变。暴雨前后气压变化极大,在1h内变化可达20Hpa,引起水体内的溶解氧产生极大的波动;暴雨前后的气温和相对湿度变化也大,气温可在短时内变化10℃以上,引起水体内的溶解盐产生极大的波动;暴雨前接近饱和的相对湿度是引起水体缺氧的主要原因;暴雨是造成受伤和逃逸的直接原因。
3 水产养殖气象服务需求调研
为了推进黄石水产养殖业的科学发展,增强水产气象服务的针对性,同时提高黄石水产养殖资源的利用水平,气象部门深入到水产养殖业的各个环节,对黄石水产养殖气象服务需求进行了调研。
养殖户最关心的问题是今年的水位高不高,春天天气变化大不大,夏季暴雨多不多,气温高不高;种鱼养殖户最关心冬季、春季的天气变化,因为做化水时是一次性买卖,根本不允许失败;家鱼养殖户(休闲渔业)关心每一天的天气,因为每天的投食量要根据是否有人垂钓而定,而是否有人垂钓要根据天气而定;螃蟹养殖户关心春季到秋季的天气,春季投放蟹苗时要保证存活率,秋季等一次冷空气过后捕捞价格会大涨;大湖捕捞户最关心突发雷雨大风天气,主要是捕捞时的安全问题。珍珠养殖户关心所有的天气变化,蚌类软体动物和普通鱼类完全不一样,要随时掌握其生长情况。
所有养殖户最害怕夏季暴雨、连阴雨,可以造成灾害;
汛期总降水量是指示养殖户经济投入的指标,围网、堤坝和其他生产资料的投入较高,部分生产资料的周期只有1a,考虑当年的投入产出比;
4 气象服务指标建立
由于黄石的湖泊多,养殖面积大,养殖模式多种多样,水体性状各不相同,承包形式也不相同,大的承包户有上万户,而且各有各自的经验,全市不可能有统一的服务指标,调查中,我们也征求了很多养殖户、技术专家的意见,初步确定了一些气象指标:
冬季的平均气温、最低气温,结冰期、积雪天数、寒潮大致时段,有否连阴雨、有否连晴。要能在进入冬季之前有一个比较准确而精细的预报。
春季的平均气温,最高、最低气温,稳定通过10℃的日期,有否连阴雨、有否连晴,有否倒春寒。最好每月有一次精细的预报。
汛期的总雨量,35℃以上高温日数、出现时段,暴雨日数。在进入冬季之前有一个比较准确而精细的预报。
秋季的平均气温,最高、最低气温,有否寒潮,寒潮大致时段,有否连阴雨、有否连晴。要能在进入秋季之前有一个比较准确而精细的预报。
旬报,旬报的内容要增加气压、相对湿度,风最好精确到乡镇一级或村一级。
目前的常规预报对人们的衣食住行帮助很大,但水产养殖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领域。调研中发现,每一个养殖对象都有一些最适于生存的气象指标,而且在其不同的生长期指标不同,需要同养殖户一起摸索。每一个地域都有其特点,即使是同一种养殖对象,在不同的地域就有不同生存指标,这也需要同养殖户一起摸索。不同性状的水体,就有不同的养殖模式,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服务指标。
5 气象服务模式初探
从气候影响调查中发现天气气候一年四季都对水产养殖业产生较大影响,有时天气的影响已经超出我们的想象:春季的一次寒潮就有可能使人工孵化的鱼苗损失殆尽,盛夏的高温高湿天气可造成全市几十万千克的半成鱼死亡;养螃蟹的、养甲鱼的、养珍珠的那些专业户几乎都有因天气造成损失的,最多的达上百万元。水产业,特别是精养,没有哪一天能离开气象。有3个问题是水产养殖户迫切关注的:气象预报的准确性没有达到能完全按预报行动的那个准确度;长远的预报他们没有办法知道,即使知道长期的预报结果,准确性也有很大的问题;预报的内容,特别是长期预报的内容有的太过专业,他们看不懂,有的太过简单,看了以后帮助不大。
调查中养殖户有一个共同的观点:常规的预报不需要,电视、电台、网络、手机短信等,十分全面精细,随时随地都可以了解,他们需要的,是在市面上找不到的东西,是定点、定时、定量的专业预报内容。
因此在开展黄石水产气象服务中,设想以20hm2以上的养殖户为龙头,为黄石的水产养殖业在产、供、销、科研、检疫、信息等各个方面进行服务;选择重点地域,可以是某一个走廊加上某几个基地,进行全方位的服务,带动其他;选择重点养殖对象,如螃蟹,或珍珠,或其他名优特产品加上某几基地,进行全方位的服务,带动其他;选择一批技术成熟,资金雄厚的渔场或养殖户,加上某几个基地,进行全方位的服务,带动其他。同时也要开发网络服务产品,建立水产养殖专家知识库[3],能根据预报结果提出相应的防范建议,为水产养殖活动提供专业建议。
参考文献
[1]侯建军,王元川,方浪,等.黄石湖泊“灌江纳苗”的资源
与环境效应分析[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
5-9.
- 上一篇:温度变化和热量的关系
- 下一篇:动物细胞培养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