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专业学科评估范文

时间:2023-12-28 17:39: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水产养殖专业学科评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水产养殖专业学科评估

篇1

关键词:水产养殖;生产实习实践

通过实习,使学生既复习巩固课堂所学知识与实验方法,又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与生产技能,培养和提高综合能力与综合素质,并初步建立水产养殖业的总体概念。根据水产养殖学专业(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要求,东北农业大学动方案的基本精神,《高等农林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 物科学技术学院水产养殖系99~O1级学生(每年)进行为期28周(4月12日至10月10日)生产(14周)和毕业(14周)相结合的实习,取得了可喜效果。

一、生产实习基本思路

根据高等教育应培养具有理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适应时展需要的复合型专门人才的综合素质教育总目标的基本精神,结合东北农业大学“面向黑龙江省经济建设主战场培养人才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全面培养、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的原则,全方位、多层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优秀人才;通过构建本科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切实加强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的总体规划,将生产和毕业实习作为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坚持教学实习与养殖生产生态环境相结合,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水产养殖生产经营方式及其设施,以水产养殖技术、土著特产鱼类资源评估与利用为主要内容和结合点,坚持水产养殖学专业的多门主要专业课紧密联合与协作,经过周密策划与科学组合进行生产与毕业实习。通过实习,使学生既复习巩固课堂所学知识与实验方法,又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与生产技能,培养和提高综合能力与综合素质,并初步建立水产养殖业的总体概念。

二、实习方式与方法

实习学生(5~12名)分为8~13组,每1~3组1名实习指导教师。实习前指导教师结合实习单位所从事研究或生产任务,给实习学生进行3~7天专业知识、生产技能或试验方法进行讲授与培训。在实习过程中,每一个试验或生产环节由指导教师或特聘实习指导教师(技术职称为副高职以上)进行讲解和培训,并针对上一个环节进行技术总结 实习内容尽可能由实习学生亲自操作,对当地渔业资源情况进行调查,并写出评估与利用的报告。实习结束时,撰写实习报告;实习单位结合实习期间学生综合表现和所掌握知识与技能情况,给出学生生产或毕业实习业绩。

三、实习课程范围、水域和参观内容

生产实习的课程包括:鱼类增养殖学、甲壳动物增养殖学、 冷水鱼养殖、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水产动物疾病学和水产饵料生物学等6门专业课。参加生产实习的指导教师8名(教授2名、副教授4名、讲师2名),其中鱼类增养殖学1名、甲壳动物增养殖学1名、冷水鱼养殖1名、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2名、水产动物疾病学2名和水产饵料生物学1名。

实习地点:东北农业大学科技园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松浦试验站和冷水鱼试验基地(牡丹江宁安市)、黑龙江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黑龙江省鲟鳇鱼试验站(鹤岗市萝北县)、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水产分院、哈尔滨市水产技术推广站、齐齐哈尔市金三角渔业公司、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房山冷水鱼试验基地、哈尔滨市鱼苗繁殖场、黑龙江省军区政治部农场、佳木斯市农垦佳南养殖场等12处长期实习地点,其中东北农业大学科技园区、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水产分院和齐齐哈尔市金三角渔业公司为“挂牌”长期合作实习、试验、试训、教学基地。

四、教学目标及其要求

教学目标:复习和巩固所学的鱼类增养殖学、甲壳动物增养殖学、冷水鱼养殖、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水产动物疾病学和水产饵料生物学等6门专业课的基本内容和实验方法;学习养殖水域渔业资源调查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初步掌握养殖水域渔业资源调查方法与渔业合理利用的综合分析能力;培养和提高综合能力与综合素质;初步建立水产养殖业的总体概念。

教学要求:鱼类增养殖学、甲壳动物增养殖学、冷水鱼养殖、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水产动物疾病学和水产饵料生物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生产技能;初步具有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综合分析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熟悉养殖生产的主要环节和基本设施。在研究制定水产养殖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方案的基础上,东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水产养殖系先后多次召集有关人员进行研讨,并撰写生产和毕业实纲与实习指导书印发给学生,同时相应作好各种物质准备和实习地点、参观地点选定工作。实习前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印发实习工作计划并召开全体师生动员大会,实习过程中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水产养殖系定期召开指导教师总结会,研究解决实习中出现的问题与难题,这是作好生产和毕业实习工作的基础条件。

五、结语

针对目前我国高校招生数量大幅度增加和单门课进行教学实习存在的弊端等实际问题,教师们以深刻地认识到水产养殖专业(本科)“教学实习的目的是复习与巩固课堂讲授内容和实验方法”的旧观念已不适应教学和教育发展的要求,必须将单门课独立实习改为多门课联合进行综合教学实习(即生产和毕业实习),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生产技能。转变教育观念、增强改革意识是生产和毕业实习改革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淡水养殖;适宜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 S965.9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2.06.016

天津市地处华北平原东北部,环渤海地区的中心地带,北依燕山,东临渤海,与北京市和河北省相接壤,区位优势明显。天津市平原辽阔,河流纵横,坑、塘、洼淀星罗棋布,素有“九河下梢”之称,是海河五大支流南运河、北运河、子牙河、大清河、永定河的汇合处和入海口。流经本市的一级河道就有19条,二级河道79条,还有6条人工河道,大型水库3座、中型水库12座、小型水库60座、水系干流闸坝13座。

由于独特的地理条件,天津市水产养殖业发展由来已久。尤其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高速发展和近年来的调整整顿,水产养殖业已成为天津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农业经济增长点。然而,随着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天津市经济进入高速发展的新时期,水产养殖业如何发展,还有多少发展空间,急需进行科学的规划研究。

本研究采用了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1-4]这一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突破传统的水产养殖用地评估依靠经验和人为主观方式进行,缺少科学定量分析的模式,着重对天津市淡水养殖自然资源、社会经济资源进行适宜性评价,并将其结果划分出等级,帮助水产管理部门制定科学的水产养殖发展规划,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天津市水产养殖资源的生产潜力,更合理地配置和利用全市资源,以保持我市水产养殖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1 GIS技术在渔业领域的应用

GIS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是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在计算机软硬件的支持下,对空间相关数据进行采集、管理、操作、分析、模拟和显示,并采用地理模型分析方法,适时提供多种空间和动态的地理信息[5-6]。GIS技术的最重要特征是具有集成管理大量多专题的空间与属性数据的能力,其强大的空间数据处理和分析功能,不仅可以成功地支持整个评价过程、实现指标的空间分布可视化,还可以获得评价目标的深层次的信息。

目前,GIS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众多领域,尤其在农业土地、林牧业土地、城市土地等土地资源规划、评价上的应用研究已日趋成熟。在渔业领域中的应用则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用于内陆水域渔业管理和养殖场的选择,20世纪80年代末期,GIS逐步运用到海洋渔业中。发展到今天,GIS在渔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科研人员及国际组织的重视。1999 年,第一届渔业 GIS 国际专题讨论会在美国西雅图举行,之后每3年举办1次,目前已举办了4届。综合目前国内外 GIS 技术在渔业中的应用,更多的还是在海洋渔业领域,通常涉及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渔海况数据采集与分析,渔业资源与海洋环境关系,水产养殖选址,渔业资源评估与分析,标志放流,海洋生态系统以及渔情预报等[7]。

我国20世纪90年代中期才将GIS技术引入渔业领域,与国外相比发展较缓慢,但近几年我国在渔业信息收集和数据库建立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目前已建立实用性数据库和信息系统,如渔业科技文献、科研成果管理、全国渔业区划、淡水鱼类种质资源、使用养殖技术、渔业统计、海洋渔业生物资源、基建项目与财务管理、海洋捕捞许可证与船籍证管理、远洋信息、管理系统等,为渔业管理提供了有效的方法。海洋管理中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主要是将数据资料整理后进行统计,建立相关数据库,如南海海洋渔业GIS管理系统、渤海生物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环境信息地理信息系统及我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生物资源地理信息系统等项目[8]。在大量的研究中也有开展渔业养殖区域规划方面的,如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综合信息研究中心同世界渔业中心(FishCenter)合作开展了河南省渔业养殖区规划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 建立天津市淡水养殖影响因子评价指标体系

2.1 指标筛选

适宜性评价过程需要自然科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各方面的力量,只有全面、综合地分析研究区域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才能客观地对土地做出评估,增强区域评价成果的科学性和运用价值。影响水产养殖生产的因子很多,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所有因素都一一进行评估。通常,只选那些与当地水产养殖生产密切相关的因素作为评估因子[9]。各地条件不同,不可能采用统一的影响因子指标。为了获得科学、系统和符合实际的评价结果,本研究主要遵循以下三方面原则。

(1)主观性与客观性相结合原则。水产养殖评价体系构建中,既要注意客观构成要素的科学测定,也要充分考虑主观评价的感受,既要利用专家的知识和经验,如召开专家会,对各指标的重要性做出判断,又需要定量数据作为评价支撑,充分利用当地现有的资料,尽量选择可以量化、直接的指标,如年鉴和问卷调查,即我们通过相对客观的手段获取指标值。

(2)主导性与差异性相结合原则。在全面分析每一个质量因子的基础上,既需要选取对研究区水产养殖生产力长期起主导作用的质量因子作为适宜性评估影响大的因素,又需要体现空间分布差异性的因子,对于那些对水产养殖适宜性有重要影响,但在评估区内基本一致的因素应视为背景因素。

(3)可操作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原则。指标体系不宜求全、求细,否则将会因指标群过于庞大而减弱可操作性,甚至导致无法应用。这就需要尽可能简化,只保留核心指标,将指标内部之间有因果关系或关联程度大的指标删减。尽可能采用现行的国家和天津市统计口径,便于收集和计算分析,避免或减少调查项目与工作量。

2.2 确定指标权重

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通常分为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两大类,但两种方法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主观赋权法客观性较差,容易受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客观赋权法可以减轻主观因素的影响,但确定的权重缺少稳定性,不能充分体现指标本身的相对重要程度,有时与指标的实际重要程度相悖,解释性较差[10-12]。同时,学者认为选择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方法时必须根据评价对象的具体特征来进行,且在农业相关指标评价中,除了定量分析外,还存在有一些定性的判断[9,13-14]。

因此,本研究考虑到水产养殖评价的特殊性,选用了能够将定量分析和定性判断相结合、对非定量因素进行量化分析的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相结合的方法来确定天津市淡水养殖发展影响因子指标的权重。

结果表明,在影响天津市淡水养殖发展的因素中,自然资源是最关键的影响因素,权重高达63.39%,其次是市场前景,权重为23.19%,最后是发展基础条件13.42%。在自然资源方面,水资源对淡水养殖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权重超过了97%,其中地表水资源量和浅层地下水可开采量发挥较大的作用,而地表水接近程度的作用较小;在土壤资源方面,由于天津市土壤pH值和坡度较为相近,因此观测指标只选取了土壤质地类型。在市场前景方面,产品竞争力起主导性作用,权重为67.45%,其次是产品销售模式,而产品消费能力的作用较小;在产品竞争力方面,注册商标数量、名特优水产品产量占总产量的比例和有无出口水产品都发挥着较为重要的作用,在产品销售模式中,销售方式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发展基础条件方面,从业人员水平和养殖技术水平共同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权重为49.23%和42.73%;其中养殖总体投入产出比、渔业专业从业人员管理水面情况、乡镇渔民人均纯收入的作用较为突出。

3 天津市淡水养殖适宜性分析评价

3.1 建立淡水养殖适宜性分析模型

本研究利用IDRISI作为适宜性分析软件,这一软件集地理信息系统和图像处理功能于一身,为众多相关应用研究领域提供了强有力的研究与开发工具[15]。水产养殖适宜性分析就是将影响水产养殖的各种因素数据栅格化,在IDRISI中利用各分析工具,依据专家赋予的权重,建立层次分析模型,最终得到客观计算结果的过程。整个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指标数据准备过程,通过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将表格、矢量等多种格式的指标数据转换为统一标准的栅格数据;二是在IDRISI软件中,利用各种分析功能对栅格数据进行叠加运算和分类。

3.2 淡水养殖区域适宜性评价结果

天津市淡水养殖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全市淡水养殖可以规划区域为7.258 2万hm2。非常适宜养殖的区域仅为391 hm2,占可规划面积的0.55%,分布在宝坻区;比较适宜区域为29 945 hm2,占可规划面积的41.25%,分布在宁河县、武清区、滨海新区、宝坻区和蓟县;一般适宜区域最大,为41 969 hm2,占可规划面积的57.82%,所有区县均有分布,以滨海新区、武清区、西青区的面积较大;不适宜区域最少,为277 hm2,仅占0.38%,分布在东丽区、北辰区和西青区3个近郊区。经综合分析,更加适合淡水养殖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滨海新区、宁河县、武清区和宝坻区。比较而言,本研究得出的可规划养殖区域高出2010年天津市实际养殖面积的近1倍,这一结果有利于未来的天津市淡水养殖规划布局。研究结果中条件较好的规划区域与天津市淡水养殖现状较为吻合,说明本研究方法具有可操作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相信GIS技术的数据处理和空间分析功能将更加强大。在水产养殖适宜性分析、实时监测、管理和预警等方面,GIS的研究与应用将显示其不可比拟的优势和巨大的潜力。

参考文献:

[1] 吕雄杰,贾宝红,宋治文,等.中国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发展现状以及对天津的启示[J].天津农业科学,2010(5):76-79.

[2] 栾青,马雅丽,李伟伟,等.GIS支持下的临汾市冬小麦动态估产模型研究[J].山西农业科学,2012(5):563-539.

[3] 腊贵晓,刘国顺,曹杰,等.基于地统计学和GIS的喀斯特烟田土壤肥力综合评价——以贵州省毕节地区为例[J].河南农业科学,2012(4):63-68.

[4] 李翔,杨宝祝,郭天财,等.基于WebGIS和ES集成技术的农作物管理地理信息系统研究[J].华北农学报,2003(2):106-109.

[5] 吕雄杰,陆文龙,宋治文,等.GPS和GIS支持下的田间土壤含水量空间变异试验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06(1):8-11.

[6] 赵俊英,刘晨璇.GIS软件在农村土地调查中的应用[J].山西农业科学,2011(9):1012-1213,1016.

[7] 龚彩霞,陈新军,高峰,等. 地理信息系统在海洋渔业中的应用现状及前景分析[J].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11,20(6):902-909.

[8] 郑晶予. 地理信息系统在渔业中的应用[J]. 河北渔业,2011(11):44-45,50,61.

[9] 杨宁生,欧阳海鹰,杜宁. 利用GIS评估地区水产养殖发展潜力的研究[C]∥中国农业信息科技创新与学科发展大会论文汇编.北京,2007:92-101.

[10] 周鑫,刘志斌.模糊模式识别理论在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J].山西农业科学,2012(3):252-256.

[11] 郑海霞,秦烟辰.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的评价——以河南省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02(2):5-6.

[12] 贾凤伶,李瑾,李树德,等.农业科研机构自立创新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09,15(1):77-82.

[13] 钟甫宁,孙江明. 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立[J]. 现代农业,2007(1):21-27.

篇3

关键词 水产检验 检测实验室 建设与管理

中图分类号:TE254.7 文献标识码:A

水产品及水产加工品是农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重要的地位。随着国家对水产品质量、水质的关注程度不断提高,水产检验检测在科学研究、科学探索中是理论基础和基本的数据来源,在水产业生产和水产品养殖、渔业发展科研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建设和管理好水产检验检测实验室是日常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而目前实验室管理在运行和制度建立上还没有与实际需要形成同步发展,从而限制了实验室检验检测水平的提高。水产检验检测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对于保障我国水产品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 水产检验检测实验室建设与管理面临的形势

进入21 世纪以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环节被大量的新信息、新知识所包围。实验室作为实验、科研、保证产品质量的重要基地,其特殊性决定了它在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作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水产检验检测重点实验室密切关注水产品灾害发生演变规律,有效地开展水产品质量、水质污染突发性事件应急应对,提高了科技对水产、水质突发性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为水产品药物残留、水质监测数据的代表性、准确性、完整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如何加强实验室日常制度建设,如何健全仪器设备的管理体系,加强检测设备的管理,如何有效实施检测人员队伍建设,以保证所出具检测数据的准确和检验结论的可靠,已成为实验室管理中的重要部分。

2 水产检验检测实验室仪器设备的建设与管理

水产检验检测实验室仪器设备主要是为完成相关的试验而基本配备的,实验室主要有水产品农药残留检测,水质监测相关研究等方面,仪器设备的采购要根据实验室发展规划、科研方向和检验检测内容制定相关设备采购计划,同时要加强实验室的一线检测设备仪器建设,确保重点仪器的集中投入。针对新开发、新承接的重大检测项目的设备采购,要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和超前性。检验检测仪器设备的选择必须要能够满足实验室的实际工作需要,所选购的检测设备计量特性应与检测要求相匹配。

实验室常用仪器诸如原子吸收仪器、原子荧光仪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超高相色谱仪的管理是实验室质量体系中的重要部分,需要实验室相关检测技术人员的认真负责和各部门间的相互配合与支持。实验室应着重建立仪器设备档案管理、日常使用维护、维修报废程序,检测技术人员必须按照质量手册和操作指导书要求,定期维护保养,使仪器设备处于最佳的运行状态。水产品质量、水质监测只有规范设备的日常运行,科学化、标准化管理,才能提高仪器设备的综合使用能力,才能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可靠。

3 水产检验检测实验室人才队伍的建设与管理

水产检验检测实验室工作是一种多功能的综合性工作。实验室人员作为承担工作和完成科研任务的主体无疑是首要因素。实验室日常工作、实验管理、实验研究三项基本任务的服务性、技术性和专业性都很强,这就要求实验人员的素质、人员配备和使用要科学合理。实验室需要一个专业结构和人才层次合理的优秀团队,科技创新人才尤其是本学科杰出的学术带头人,是保持实验室向更高层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首先,学术造诣深厚、治学严谨、具有创新思想和较强科学管理能力的学术带头人是实验室人才队伍建设的核心。其次,将培养人才队伍作为重要战略任务,通过体制改革、完善机制、加大专项扶持力度等措施,培养一大批年轻检测技术人才,关系到实验室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同时应注意加强专业管理人员队伍和高水平实验技术人员的选聘。第三,强化实验人员服务意识,提高责任心,增强大局观,做到诚恳待人、科学检测、公正处事。

4 水产检验检测实验室检测质量体系的建设与管理

水产品质量和水质检验检测是实验室工作的基础,检验检测报告则是检验检测工作的综合反映和工作质量的最直接体现。因此,全面提高检测、服务、管理能力,不仅是实验室生存与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发挥好自身优势和作用,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外在要求。在实验室工作开展中要细化实验室工作单元,细化工作任务和目标,不断加强内部管理,要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大力开展技术革新,要不断适应科技创新的形势,逐步由单一检测型向检测、研究、服务的复合型机构转变。要开展合作,整合检测资源,增强检测实力,提高检测能力。要加强对检验检测工作质量的管理,特别是检验检测报告的管理。严格按照《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要求,制定切合实际的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确保出具符合标准、规程要求的原始记录和报告、证书。这样,通过检测能力的增强,提高检测报告的公信力,保证检验检测数据的公正、准确、及时,争创规范化实验室。

5 加强水产检验检测实验室规划,实现整体效能提升

水产检验检测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资金需求量大,人员配备复杂,涉及方方面面,建设和管理水产检验检测实验室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突出重点,始终以国家目标和所在地的现实需要为工作重心,加强实验室长远发展战略目标的规划和研究,争取实现实验室实力水平的整体提升。还要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处理好向更高层次目标发展与服务当地发展的关系,推进实验室管理制度与运行机制的创新,包容整合,激发实验检测人员的工作热情。要加强合作与交流,有选择地参与一些国家重点项目,争取多方面的投入。实验室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推进水产检验检测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邓子新,夏有为.实验室重在培养创新型的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3).

[2] 王国华.加强高校实验室管理工作的若干措施[J].纺织教育,2007(3).

篇4

无线传感器网络和物联网领域的资深专家

随着江苏省启动物联网十大示范工程建设,物联网这个从无锡起飞的产业再次引发众人的关注,然而对普通民众来说,似乎仍然是雾里看花。物联网到底是什么?尽管网上以及行业内人士对此有着各种理解和定义,但在陈俊杰看来,“现在我国很多领域对物联网的理解偏差比较大,我们所做的工作就是使我国的物联网尽快走上正轨,推动中国科技经济的发展。”在他眼中,物联网最核心的精髓就是两个字――智慧。

具体而言,陈俊杰认为适应现在和未来科技发展和人们需求的物联网定义应该是――把世界上所有的事物(有人简称为“物体”)通过信息传感设备(如各类传感器、二维码、RFID、GPS等)及其网络与互联网、无线公共通信网、广电网以及有线数字集群等连接起来,实现对物理世界自治的动态的智能化传感、采集、处理、收发、识别、协同和控制,形成一个更加智慧的生产生活体系。

陈俊杰认为,从技术层面上讲,物联网的架构包含三个层次:一是传感器网络,是感知层,是物联网的基础设施层。这个层次是以信息传感设备为主,实现信息的智能化、网络化传感、采集、处理、收发以及协同识别和控制等,其核心技术主要有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s――WSN)和RFID技术、生物传感及MEMS技术、嵌入式计算技术以及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四类,其中无线传感器网络早在上世纪末就被全球政界、学术界和企业界公认为未来全球四大高技术产业之一。二是传输网络,是物联网的主干传输层,为中间层。通过互联网、无线公共通信网、广电网以及有线数字集群等,实现海量数据的动态传输、动态存储与动态计算,实现云计算与云服务。三是应用网络,是网络应用层,是物联网的监测、决策和控制终端,是最上层。通过各类移动智能设备(如智能手机、POS机、PDA等)、各类固定计算设备(如个人电脑、工控机、服务器、录像设备、录音设备等)等输入输出监控终端设备构成的终端系统或网络,实现所感知信息的各类应用服务。

之所以对物联网有这样独到的见解,缘于陈俊杰二十余年来对于无线传感器网络以及物联网领域持续不断的探究。

“我的研究方向是从无线传感器网络拓展到物联网领域的。”1982年,陈俊杰本科获南京工学院测试与控制学科学士学位,2002年7月获东南大学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博士学位,2002年11月至2005年6月,在东南大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做博士后研究。1982年9月至今都在从事着高校教学、科研和产品研发工作,主要涉及领域为无线传感器网络理论及应用、物联网系统集成理论及技术、普适计算理论及方法、智能传感及控制技术。

20余年来,陈俊杰作为项目主持人承担无线传感器网络和物联网方面的国家、省部委和地市级科研项目28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无线传感器网络及其物联网领域的研究论文60多篇,其中被国际三大检索系统收录30多篇,并获多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作为第一负责人,他的主要科研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国内领先水平。作为第一发明人或设计人,他被授权和受理无线传感器网络和传感网方面的国家发明专利18项、实用新型专利17项、软件著作权登记7项以及外观设计2项。目前,作为第一发明人或设计人,他正在申报国家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软件著作权登记3项。正在承担国家、省部和市厅级项目多项。

在专业领域耀眼的表现让陈俊杰在本职工作之外,更兼任江苏省仪器仪表学会理事、中国自动化学会智能自动化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机器人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高级会员、中国计算机学会普适计算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评审委员会评审专家、国家863高技术项目评审专家、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评审专家、教育部项目评审专家库专家、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项目评审专家、江苏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项目评审专家、江苏省科技咨询专家、江苏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基金项目评审专家等和《电子学报》、《仪器仪表学报》、《控制理论及应用》、《传感技术学报》、《中国科技大学学报》、《上海交通大学学报》、Journal of Measurement Science and Instrumentation和Journal of Control Theory and Applications等国内外20多个学术刊物编委及特约审稿专家等学术职务。

试水物联网在行业推广应用的领军先锋

关于物联网,美国权威咨询机构FORRESTER曾做过一个具有震撼性的划时代意义的前景预测:到2020年,世界上物物联网的业务,跟人与人通信的业务相比,将达到30比1,因此,“物联网”被称为下一个万亿级的通信业务。它也因此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

这个未来有着万亿市场的新兴行业对中国的发展乃至世界的发展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遇。同时,推进科技成果应用和产业化,学以致用,产学研结合,以及为推进中国物联网健康发展也是他多年来一直努力的方向和愿望。虽然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做学术的人比较刻板守旧,难以在产业化的浪潮中游刃有余,但陈俊杰却用自己的努力和坚守令我们对他刮目相看。由他担任董事长的南京拓诺传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和南京英埃格传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目前已是国内物联网行业的翘楚。

由陈俊杰教授带领的南京拓诺传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是从事无线传感器网络及物联网技术、产品和装备研发、生产、销售、咨询和服务的高新技术股份制企业。公司自主研发的产品包括各类无线收发模块产品、无线传感器网络各类节点产品和网关产品、无线传感器网络基站产品、融合射频识别的无线传感器网络WSID标签产品、WSID节点产品、WSID网关产品、WSID基站产品、有线及无线传感网接口模块产品、传感器件、无线传感器网络及物联网各类开发套件及涉及工业、物流、家居和环境等应用领域的设备产品和系统产品及其解决方案,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并且其综合评估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国际先进水平。

由于看到了物联网在农业领域的发展应用有着巨大的需求和政策的大力支持,陈俊杰认为,“农业物联网与其它许多领域的物联网一样,这样的物联网时代的到来将给我们带来千载难逢的机遇。”基于此,由他带领的南京英埃格传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是中国最早专注于农业无线传感器网络及物联网技术、产品和装备研发、生产、销售、咨询和服务的高新技术股份制企业之一。目前,该公司自主研发的产品包括各类农业无线传感器网络传感节点产品、无线传感器网络控制节点产品、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继节点产品、无线传感器网络网关产品、无线传感器网络基站产品、物联网各类接口产品、物联网各类终端数据管理软件产品及农业物联网系统集成产品及其解决方案。

在中国乃至全球的农业物联网整体发展上,陈俊杰认为,要使农业物联网真正落实到实处、真正发挥作用,应在规划智慧农业(涵盖大田农业、作物温室栽培、食用菌温室栽培、设施畜禽养殖、设施水产养殖、农产品安全溯源、农产品仓储冷链物流和农业休闲观光等)全产业链物联网最优体系架构及最优设备配置方案的前提下,建立具有颠覆性的融智慧农业全产业链种植/养殖生产加工仓储物流和服务基地、物联网设备制造和系统集成商、物联网系统运行商和科研院所专家四为一体的商业运行、服务、交易、监督和管理及盈利模式(平台),并采用B2C、C2C交易和服务的O2O(on line to off line)体系。通过这个农业物联网平台的良性运营,才可能有望推动整个农业信息化、农业现代化以至中国农业经济的迅猛发展,并产生巨大社会效益。陈俊杰这么说的,也正在致力于这么做。

2012年,南京英埃格传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率先制定了“作物温室栽培物联网监控系统”、“畜禽设施养殖物联网监控系统”和“水产设施养殖物联网监控系统”标准,并经第三方及政府权威认证机构组织标准化、通信工程、电子信息、测控技术、机电一体化、作物温室栽培、畜禽设施养殖和水产设施养殖等领域权威专家审查,获很高评价,并获第三方及政府权威认证机构认定、备案。2013年,公司获得“江苏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和“江苏省民营科技企业”称号,设立为东南大学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及江苏省研究生工作站,并且公司的“IA-W WLW-SSZW型作物温室栽培物联网监控系统”、“IA-W WLW-SSXQ型畜禽设施养殖物联网监控系统”、“IA-W WLW-SSSC型水产设施养殖物联网监控系统”圆满通过了江苏省农业装备产品推广鉴定,获得相应的推广鉴定资质证书,并率先列入江苏省农业装备产品推广目录。

对于一段成功故事,人们往往只看到其表面的辉煌而忽略掉其背后的艰辛,从学术界转身产业界,陈俊杰并非一帆风顺,“做物联网需要积累,虽然我在学术界做出了一些成绩,但学术研究跟企业运作还是有很大差别的,我抱着一方面把学术做好,一方面推进学术成果产业化的愿望,试图促进二者之间的优势互补,为学科和产业的发展做一点贡献。”

篇5

一、自我分析

为了家人的期待目光,在学习方面,我认真刻苦,懂得运用各种途径获得有效的学习方法,学习成绩也都不错;在处事方面,我的原则是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尽全力做到。在待人方面,我常告诫自己应当做到“律己严,责人宽”,尽的能力去帮助别人,只有这样才能获得他人的尊敬。小时候梦想当科学家,懂事后不敢想了,然而现实似乎又逼着我想着科学家迈进!我也就放手一搏了。做好规划,稳扎稳打,成功只会给做好准备的人

二、环境分析

1.家庭情况分析

我出生于X年X月X日,像许多九零后一样是家中的独生女儿,从小就是温室里的花朵。但是,在家中我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待人真诚,会为家人分担家务,有着较正确的价值观。

2.学校情况分析

扬州大学坐落于长江、古运河之滨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扬州市,是江苏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全国率先进行合并办学的高校,1992年由扬州师范学院、江苏农学院、扬州工学院、扬州医学院、江苏水利工程专科学校、江苏商业专科学校等6所高校合并组建而成。扬州大学的办学历史早可以追溯到1902年由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先生创建的通州师范学校和通海农学堂(后成为南通学院的一部分)。原江苏农学院和扬州师范学院便是在南通学院农科和通州师范学校文史科的根基上发展起来的。扬州大学也被誉为中国高校改革的一面旗帜。

3.就业环境分析

就业方向能够从事植物保护、农产品安全与检验、无公害农产品的农药残留安全与检验、农药加工和经营管理工作。植物保护学专业就业面向水产技术检验检疫、行政管理、水产养殖业的相关部门。可应职于各级植保站、植检站、植物病虫测报站、环保站、农药检测、农药生产、农业销售部门等,从事植物病虫害测报、有害生物防治、农药推广与营销、农业生产技术与服务和经营管理等工作。主要有考研和就业两个就业渠道,毕业生就业主要面向各级植保植检部门、农技推广站、海关及农药、食品加工企业等,每年有65%左右的同学考入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等众多高校及科研院所攻读硕士学位,其他同学的初次就业率也高达90%以上,终就业率均为100%。

二、目标职业与自我匹配度分析

1.确定职业目标

我现在所学的专业是植物保护,主要培养养具备植物保护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农业及其它相关的部门或单位从事植物保护工作的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主要有考研和就业两个就业渠道,毕业生就业主要面向各级植保植检部门、农技推广站、海关及农药、食品加工企业等,每年有65%左右的同学考入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等众多高校及科研院所攻读硕士学位

2.个人职业选项:

(一)植物病理学方面的开发人员(通过考研植物化学专业)

(二)相关的部门或单位从事植物保护工作的技术与设计(替补)

(三)大学老师及科研(替补)

(四)农药销售或其他家人给找的工作

首先,从自我的个人因素来说,我的实验动手能力较强,善于分析思考问题及推理,并符合我的所有职业测试。我所选择的这些职业,无一不需要动手实验能力和紧密的思维能力,这一点比较有优势。这些职业都是和植物保护(即我所学习的本科专业或我将要考研的专业)对口性很强的职业,我通过大学或是以后研究生阶段充足的知识与能力的培养,与其他非专业的求职者来说,有更强的竞争实力。

其次,我所选择的职业,在目前看来是社会上收入处于中上层次的职业,对于从业人员的素质能力要求很高,所以,有利于自己在大学生活学习中始终以更高的要求约束自己,做社会需要的人才。

三、具体目标实施历程

首先以我倾向的职业:植物保护方面的科研工作。

1.短期计划:2013~2015,充分利用大学和研究生阶段的理想学习平台,认真学好专业知识,为将来从事相关职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要培养自己多方面的能力,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成为一名的毕业生。

2.中期计划:

2016~2020,在相关企业找到一份工作,利用这五年,熟悉各项技能,成为一名的科研人员,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

2021~2025,在企业中得到提拔,成为中高级带头人员。

3.长期计划:成为植物化学界的精英领头人!

4.短期计划的具体实施

大二下半学期阶段规划与目标:多读些课外书,重点培养自己在英语,写作,交际方面的能力,加强文学素养。大三阶段规划与目标:多读植物保护方面的专业刊物,积极参加专业实践,增加专业经验,逐渐进入专业领域。

大四上学期规划及目标:首先,必须的完成本专业剩下的仅有的两门课程。同时,充分利用暑假时间和有限的时间里抓紧,认真,深入,高效的复习考研,合理制定复习计划,持之以恒地加以完成。

考研分数目标:英语80,有机化学110,植物病理学125,政治80,总分395分。

研究生规划及目标:认真学习,钻研相关理论知识及研究。勤奋,刻苦实验,并有成果,学好本领,有得一技之长。

四、职业目标评估及调整

通过分析本人自身各项测试结果与目标职业,本人很适合做研究型工作,我也一直感觉我适合做研究型工作,若想达成目标,就必须努力学习了。

植物保护永不过时!我认为对于植物化学学及相关学科的人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此职业能够造福农民朋友,服务整个社会。所以摆在面前的的挑战就是考研顺利进入植物所深造。

五、结束语

篇6

一、主要目标

(一)提高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全市高新技术产值同比增长30%,高新技术企业新认定15户;

(二)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0项,培育战略性高新技术产品5个以上;

(三)引进和示范新品种新技术25项,建设市级以上农业科技园区5个及农业科技示范基地8个;

(四)新认定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户,新增市级以上创新型企业10户;

(五)加大项目争取力度,力争项目经费比上年增长15%;

(六)力争专利申请量较上年增长25%,新培育专利试点企业10户;

(七)包装招商引资项目5个,签约项目1个。

二、主要任务

(一)实施科技项目推进工程,加快重大关键技术攻关

围绕全市的重点领域,组织实施一批科技项目,加快重大关键技术攻关,突出项目引导示范作用。

一是积极推进重大科技项目攻关。结合全市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需求,着重抓好机械及汽车零部件、特色冶金建材、电力能源、再生资源、食品加工等方面科技项目攻关,力争在再生资源再制造、环保特种车关键技术及汽车零部件关键产品、新材料技术及产品等方面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提升全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二是积极争取国省重大科技项目。围绕全市的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和招商引资企业,主动深入企业和基层调研,筛选一批项目纳入项目库。加强与省厅各处室的沟通联系,全力做好2011年科技项目的推介工作,特别对接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项目,力争项目经费比上年增长15%。

三是完善市级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机制。认真落实《内江市市级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和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规范市级科技项目管理程序,加大项目监管力度,努力提高项目实施绩效。完善市级科技计划专家评审制,逐步形成科学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

(二)实施新兴产业培育工程,拓展高新技术产业科技行动

发挥科技支撑引领作用,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力争高新技术产值实现同比增长30%。

一是进一步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环境。加强与财政、税务等部门沟通协商,进一步落实企业研发费税前扣除政策和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有效引导高新技术产业健康发展。加强与科技风险投资机构对接,协调做好风险投资的引进与调研评估工作。

二是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信息技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机械汽配、冶金建材、食品饮料、电力能源等传统支柱产业,着重提升中国循环流化床电站节能环保示范基地、中国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基地、中国汽车(摩托车)零部件制造等六大基地的创新能力,力争新建1-2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三是进一步壮大高新技术企业主体。加快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工作,新认定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5户,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户。积极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争取国、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快发展。

四是实施战略性新兴产品的培育工程。按照《四川省战略性新兴产品“十二五”培育发展规划》,积极培育新能源电动汽车、电子信息产品、新材料等特色产品,加快形成特色产业,带动区域结构。

(三)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推广示范工程,支撑现代农业发展

一是搞好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推广统筹协调工作。积极完善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推广工作目标考核工作机制,进一步探索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新途径,整合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资源,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水平,构建大农村科技工作格局。

二是抓好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引进与推广工作。以内江市农业科学院《优质农作物品种引进及选育》等10项农业科技创新项目为重点,引进和推广优势特色农作物、林果、畜禽、水产、蔬菜等新品种。以优势特色产业科技项目为重点,集成示范10项农畜综合配套种植养殖技术,推广应用新型节水、节肥、节能技术。开发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优质名牌农产品技术,提升我市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三是开展现代农业科技示范。抓好3个省首批和2个市级新农村示范片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实施白乌鱼、特色蔬菜、枇杷等5个技术集成与综合示范项目。组织实施一批“四新”协调、“五良”配套的生产、生活和生态集成技术项目,支撑引领新农村示范片建设,辐射带动全市新农村建设。建设内江江龙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特种水产科技示范基地》等8个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基地。

四是支撑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抓好柑橘特色优势农业科技创新产业链示范项目,集成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5项,开发新产品5个。探索技术链支撑延长产业链的体制机制,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深化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试点,以隆昌县《水禽无公害生产技术集成、推广与产业化开发》等3个国家级和2个省级科技富民强县试点县科技项目为重点,推动科技富民强县试点县生猪、水禽水产、林果、蔬菜、蚕桑等优势特色产业发展。

五是健全农业科技创新和服务体系。拓展以科技特派员工作站、专家大院为载体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探索农村科技服务长效机制。继续探索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科技特派员、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及专业技术协会等农村科技创新服务模式。

(四)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深化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

强化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把科技成果转化作为促进全市科技发展的牵引性工作。

一是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市厅合作为抓手,举办科技成果对接会,吸引更多的成果落户内江,优化全市产业结构。完善内江市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建设,促成实施成果转化项目10项,更好地为内江企业解决技术需求、实现成果转化提供服务。加大财政科技投入,设立市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鼓励成果转化项目的产业化发展。

二是全面推进市校企合作。出台《关于加强产学研合作的意见》,建立和完善促进产学研合作的长效机制,创新促进产学研合作的平台载体,实施促进产学研合作的科技项目,举办促进产学研合作的交流活动,使得产学研合作成为推进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力量。

三是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整合高校优势科技资源,组建一批产学研合作战略联盟,力争新建1个省级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联合共建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学研中试基地等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力争新认定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户。积极组织有条件的企业申报市级以上创新型企业,新增市级以上创新型企业10户。

四是建立和落实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长效机制。建立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协调机制。组织专家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进行评价咨询。制定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认定、评价办法和相关政策措施。组织企业参加西博会、深圳高交会等科技成果转化交易活动。

(五)实施民生科技示范工程,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一是提升疾病防治技术水平。重点开展高血压、脑血管病、病毒性肝炎、老年性痴呆等防治研究,临床重大和多发疾病的早期诊断、预防、治疗和疾病预后的关键技术研究,提高疾病防治水平;开展中医药治疗常见病、多发病优势病种研究,运用中药、针灸、非药物疗法等不同的干预措施开展具有中医特色的综合治疗方案研究。

二是强化资源环境与公共安全领域研究。围绕城市现代化建设,加强智能交通、节能生态建筑、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防灾减灾、公共安全等领域技术开发应用,加强生产安全、食品安全科技攻关与成果转化。

三是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广泛宣传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等先进理念,积极倡导科学精神,培育创新文化,激发创新、创造、创业活力,营造全社会关注、支持、开展创新的浓厚氛围,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举办好2011年科普活动月、科技活动周活动,发挥基地辐射效应,推进科普教育进社区、企业、学校。

(六)实施知识产权培育示范工程,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

一是加大知识产权管理、运用和保护力度。继续做好知识产权宣传培训工作,利用“3.15”“4.26”“12.4”等重大节日,创新宣传形式、内容和手段,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知识产权宣传报道和执法活动,不断增强全社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完善专利管理工作体系,研究制定《知识产权培育示范工程方案》。加大专利申请的力度,力争2011年专利申请量较上年增长25%。深入开展试点示范工作,新培育10户专利试点企业。积极探索知识产权转让和质押贷款的有效途径和具体办法,建立科技、企业、金融合作机制,帮助企业解决“创新难、融资难”问题。

二是做好科技成果管理和奖励工作。组织全市科技成果鉴定20项;组织召开2010年度内江市科学技术奖励暨全市科技工作会;做好2011年度省级科学技术奖推荐工作以及2011年度内江市科学技术奖申报和评审工作。

(七)以加强科技系统自身建设为着力点,提升科技管理服务能力

一是进一步加强机关自身建设。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广大干部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人生观,切实增强公仆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积极营造机关“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努力推进党建工作、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树立良好的科技部门形象。

二是进一步加强部门和县市科技工作。加强市级部门间的科技交流与合作,推动形成大科技支撑大发展的长效机制。强化对县区科技工作的指导,加大对县区科技管理部门的考评力度,从完善科技投入机制、提高科技服务能力、促进县域经济发展,营造科技系统“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三是努力提高执行力。进一步理顺机关内部工作关系,优化政务程序,深化政务公开,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强化督查考核,确保政令畅通。

三、主要措施

(一)培育创新文化,优化发展环境。完善促进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建立和健全科技计划、科技成果和科技奖励等一系列制度和机制,形成鼓励和引导科技创新的良好制度体系。积极开展科技活动周、行政执法宣传日等科技专题宣传活动,加大科技普及推广力度,深入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充分利用电台、电视台、网络、报刊、简报等加大对科技工作的宣传推介,营造全社会重视科技、尊重人才、崇尚创新的良好环境。

(二)深化服务意识,提高工作效率。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重点工作,深入重点园区、企业和基地,主动了解科技需求,提供科技服务,帮助解决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实施过程中和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对新引进和新建的重点企业、重点项目要提前介入,全方位提供科技服务,变坐等企业单位报送科技需求为主动深入企业单位了解科技需求;变被动掌握科技项目实施情况为主动强化课题监督检查;变被动组织申报科技计划项目为主动搞好科技计划项目储备。

篇7

关键词:重点学科;影响因子;期刊

中图分类号:G255.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6-0216-04

一、影响因子的概念及意义

期刊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IF)是1972年由美国SCI创始人加菲尔德(Garfield E)率先提出的,现已成为国际上通行的一个期刊评价指标。

影响因子是利用引文分析法评价科技期刊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它是以期刊为对象,统计一定时域内(通常为两年)期刊论文的平均被引率,其公式为:影响因子= 指该刊前两年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该刊前两年总数。是指该刊前两年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占该刊前两年总数的比例,是用来描述期刊被引用情况的计量指标,或者是用来描述期刊影响力的指标,是用论文的平均被引率反映期刊近期在科学发展和文献交流中所起作用的指标,可测度当年期刊的学术影响力,是衡量一个学术刊物地位的主要因素,对核心期刊的遴选起着重要作用,已成为科技期刊评价最重要的指标。影响因子越大,表明该刊所载论文被引用次数越多,从而说明该刊所载论文的影响力较大和水平较高,因而该刊的质量也高。

国际著名的科学计量学专家普赖斯经过大量的文献统计后得出结论认为,科学后的两年是论文被引用的高峰期。因此,目前国际上比较通行的做法是将计算影响因子的引文年度规定为两年,依据影响因子的计算公式,其主要受三大基本要素的影响:时间、载文量、被引频次。美国科技信息研究所(Institute of Scientific Information,ISI)对使用影响因子非常谨慎地说明,尽管影响因子是评估期刊的非常实用的工具,但在使用时(主要针对学术评价)应该慎重,必须考虑到期刊类型的不同、学科之间的差别、文献款目类型差别、自我引用的频率、期刊是否被收录、期刊名称是否有过变更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期刊的IF值受多种因素影响,在用它评价期刊质量和论文水平时,必须分析其影响因素,充分考虑它的局限性。

二、重点学科期刊影响因子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馆藏重点学科期刊影响因子情况

什么是重点学科?教育部将其定义为“应承担教学、科研双重任务,要逐步做到能够自主地、持续地培养和国际水平大体相当的博士、硕士、学士;能够接受国内外学术骨干人员进行深造;能够为国家重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开拓新的学科领域、促进学科发展作出较大的贡献”。

我校经教育部(教研函[2007] 4号)审核批准的国家8个重点学科是:作物学一级学科(含作物遗传育种和作物栽培与耕作学两个二级学科)和微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果树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水产养殖、农业经济管理等六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是国家根据发展战略与重大需求,择优确定并重点建设的培养创新人才、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在高等教育学科体系中居于骨干和引领地位。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的认定在中国尚属首次。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的建设,将突出综合优势和整体水平,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和新兴学科的生长。

(二) 影响“影响因子”的主要因素

1.有学科差异的影响。期刊影响因子的大小与期刊所属的学科领域有显著的相关性。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发展历程、不同的成熟程度和不同的研究方法。一个正在发展的学科和一个古老成熟的学科。一个理论研究型学科和一个应用研究型学科在引用动机和引用规范上有很大差异,一个大学科(有众多研究者或热门研究领域)和一个小学科在引用程度上也有较大差异,相同或相近研究领域的论文倾向于互相引证,影响因子值的差异当然也很大;各学科在研究规模、研究水平、研究方式、合作程度、引文行为都有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各学科在引文频次水平上的差异;同时,不同学科由于发展速度和成熟程度不同,期刊数量差异很大,从而使收录的不同学科的期刊数目差别很大。

由于学科(领域)自身的特点以及发展规律和发展阶段等差别,不同研究领域的文章被引频次是不同的,从而导致不同领域期刊的影响因子缺乏可比性。从表1、表2可以看出,农业经济管理类期刊的影响因子高于其他学科刊物,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在中刊查阅利用率、中外文期刊复印利用率和平均影响因子方面基本上都是最高的,作物学学科排第二,其中果树类期刊最低。同样是学科影响因子排名前十 位的,值却有明显区别,某一学科最好期刊的IF值可能比另一学科最差期刊的IF值还低。这主要与学科的发展动态、历史以及引证习惯等因素有关。所以,影响因子的大小与期刊所属学科的性质和论文内容所涉及的研究领域的大小有关,同时也与期刊的历史长短、知名度大小有关,还和其内容是否为当前的研究热点有关。

2.有发表时滞的影响。期刊被引频次中两年的时间限制可导致不同刊物论文的被引次数有较大差异。对于出版时滞较短的刊物更容易获得较高的影响因子,因为最先发表或公布的成果最容易或有可能引起较大的影响而被引证,相当一部分引文就因为文献老化(超过两年)的原因而不能被统计参与影响因子的计算;再者,不同学科论文的引证行为有所不同。这是因为不同研究领域或研究主题的成果在完善或验证过程中经历的时间段可能很不相同,如对于分子生物学方面具有创新研究的论文来说,则可能很快引起较大的影响并被引证,因此有研究证明,中国不同学科、不同类型的学术期刊的被引高峰期存在明显差异。

出版时滞较短的刊物容易获得较高的被引频次,所以缩短刊期,可以提高被引频次,进而提高影响因子,刊期的缩短更加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从而有利于期刊论文更快更多的被引用。科学技术新理论、新方法、新成果、新知识不断涌现,这种现状必然要求期刊缩短刊期。缩短刊期,减少出版时滞,可使刊载的信息尽快地传递给读者,从而为文章的及时被引创造条件。以《安徽农业科学》、《中国农学通报》、《江西农业学报》为例,这三种期刊在不断缩短出版周期后,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也稳步提高。

然而,如果评价一项科研成就或一位科学家的贡献,就更不能只看那个期刊两年里的影响有多大了。最优秀的科学成就都不是以一时影响面广,而是以影响的深远取胜。比如,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的相对论,一百多年后还在广为传播;20世纪40年代,物理学家黄昆提出的缺陷导致x光散射的理论,六十多年后也仍然被同行所引用。这些具有开拓性的成就有一个共同特点,影响的持续年限很长很长。

3.有期刊类型的影响。期刊的办刊方针不同,期刊类型有所不同。自然科学类期刊大致可分为学术类期刊、技术类期刊、研究进展类期刊和科普类期刊四类。学术类期刊主要刊发综述论文和研究论文,技术类期刊主要刊发技术应用论文。即使在同一学科领域,论文类型也会不同,有的为基础研究论文,有的是应用研究论文,因而形成了多样的期刊类型。文章简短且出版周期短的期刊通常有一个较高的快引指数,对于评述、综述类期刊,快引指数相对来说是非常低的,要在出版后许多年才会达到被引用高峰。综述类期刊的绝对被引数非常高,其平均影响因子往往超过其他类型的期刊。自然科学学术期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课题组经大量统计分析发现:中国不同学科、不同类型的学术期刊其被引高峰期有明显差异,一般理论性较强的基础研究三年后才出现引文高峰期,如数学期刊被引高峰期大于两年的占62%,被引半衰期较长;而应用研究论文因知识更新快,一般引文高峰期为两年,被引半衰期短。这样两年影响因子,应用研究类期刊明显占优势,像生命科学期刊的平均IF值在2.5左右,而数学期刊的IF值却在1.0左右。《中国农村经济》IF值2.743与《中国南方果树》IF值0.159相差甚远。因此,每一类期刊由于各自发表的论文类别不同,引用率和引用习惯各不相同,导致每类期刊间的影响因子差别较大。在比较影响因子时,必须考虑到期刊及其所刊载文章类型的不同。

另外,专业期刊、交叉学科期刊和综合性期刊IF值的差异,限于某专业为主引用的期刊,根本不可能被数十种或数百种期刊所引用,交叉性、综合性期刊的性质决定了它们会被广泛引用。

4.有统计差异的影响。不同的源期刊库对载文量的统计不同,有的将全部文章视为载文量,有的仅将综述、研究论文算作载文量。一方面在IF的计算中,被引用总次数(分子)统计了相应期刊中所有论文被引用的总次数,而总数(分母)则只统计论文、综述类栏目的文章数,对评论、来信、简讯和其他一些常被引证的栏目的文章则不进行统计,实际上,这些未被统计部分的被引用频次对IF值的贡献很大,影响了IF值的准确性。其次,对于一些科普类、工程技术类等期刊,根据不同期刊的不同办刊宗旨和服务对象,这些期刊的被引用次数可能不高,但是他们的实用技术被广泛采用,在生产中产生很好的经济效益。可见,期刊的被引率并不完全等于利用率。再者,在自然科学类期刊中,学术类综述性文章多由相关专业资深专家写作,具有权威性,且多数十次上百次地引用文献,包括自引,这就自然增加了引用的次数;另一方面,作者从事课题研究时,往往是从阅读综述性文章开始的,学术论文引言部分也常引用综述性文章,这无疑大大增加了这类文章的被引频次。加菲尔德给出1945―1988年43年间的100篇高引论文,第l篇被引187 654次,第100篇被引3 204次,这些被称之为热门论文的高引率提高了来源期刊的影响因子值。同一刊物中不同论文被引频次的差异源来一是论文类型的差异,二是论文性质的差异,三是论文所涉及研究领域的差异,这种差异一方面表现为快速发展的或较新研究领域的论文比相对较成熟研究领域的论文的被引频次高,另一方面表现为不同研究领域间的相互引证并不等价。

5.有源数据库的影响。由于大多数数据库对所收集的期刊进行数据采集和评价,因此其来源期刊的数量也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来源期刊中,很有可能由于学科发展的不平衡带来来源期刊学科、语种分布的不平衡,这就造成了该数据库在影响因子统计上的失均衡和全面。如SCIE目前只收录了约7 000种期刊,而全世界总期刊数达210 000种,其中只有3.8%的期刊被其收录。IF反映的是一种期刊在源期刊库范围内的影响,不同的期刊库有不同的源期刊。所以,源期刊库是对IF值起决定性的一个因素。现在的大型引文数据库收录期刊的学科、出版地、语种等是非均衡的,很难全面公正地反映不同国家、不同学科、不同语种和不同规模期刊的情况。例如SCI收录各国的期刊数极不平衡,一般情况下,作者总是喜欢引用自己最容易得到的最熟悉的语种的文献。由于SCI收录中国期刊量小,所以国外作者对中国期刊的引用就少,而同国科学家之间因研究成果传播的快捷性、研究主题的相关性等因素而倾向于互引,如美国科学家之间的相互引证可提高美国论文被引证频次的30%。另外,研究表明,同语种刊物的相互引证概率较大,由于SCI更倾向于收录英文期刊,这就使得其他语种期刊在SC1中的影响因子相对较低。

对某一特定期刊而言,由于其所在的期刊库收录的期刊构成不同,因而统计的IF值有较大的差异,由于源期刊库的数量及侧重点不同,同一期刊的被引频次在不同的引证报告中会有所不同,进而导致计算出的影响因子也有差异。依据《2008 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2008年版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和2008年版《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统计数据,《中国农业科学》总被引频次依次为4 746 、5 941、6 014,影响因子依次为1.519、1.871、1.889,差异较大。这是由于这三个库收录的来源期刊不同所造成的。笔者认为,在讨论刊物的影响因子时要考虑统计来源库是否具有真实的代表性。

6.有引用行为的影响。在影响因子对中国期刊的评价发挥越来越大作用的同时,也出现了自引对相应刊物影响因子的贡献过度的问题。自引主要有作者自引和期刊自引。有的期刊工作者为了使自己的期刊尽快提高引用频次和影响因子,通过各种途径要求或示意作者增加对该刊的引证量。在世界其他国家也有些期刊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要求作者尽量引用本刊文章的情况,其目的显然是为提高自己期刊的被引率,一旦此刊排在前列,往往可以收到广告性效果。自引可以增加被引频次,进而提高影响因子。正常的自引体现了研究的继承性,但是过度的、不切实际的自引,即便不是“ 人为” 结果,也至少反映了期刊的封闭性和排他性。一般自然状态下学术类刊物自引率不会高于20%,过度自引是不良行为,但又不肯放弃这一“广告”手段。同时,一些组织或部门对期刊绩效的评价时过分地强调影响因子指标的评价作用,对过度自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由于引用行为及引用动机复杂多样,存在伪引(未用而引)、漏引(用而不引)、错引(尤其是期刊名缩写错误)、集中标引、过度自引、负面引用、中性引用等一些不规范的引用行为,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不正确的引文统计结果,从而使学术期刊的影响因子失真。

参考文献:

[1]李炜.浅谈期刊影响因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30).

[2]刘笑达,牛艳萍.影响因子对科技期刊评价的客观性分析[J].太原科技,2009,(8).

篇8

关键字:英国;职业教育;农业职业教育

中国分类号:K561

众所周知,英国是世界上最早的资本主义国家和最大的殖民帝国,号称“日不落帝国”,同时又有“世界工厂”之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政府出台了以农业土地利用为主旨的通告,并提出对土地实施分类,让农民拥有土地的使用决定权。

一、英国农民职业教育的历史背景

英国政府非常重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早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英国农业本来处于欧洲领先地位,但随着工商业的迅速发展,却渐渐改型为“英国工业、其他国家农业”的国际分工[1]。在轻视农业的政策诱导下,英国农业逐步衰退,食品供应严重依赖英国远洋商船,粮食进口运输受阻,是国内出现“粮荒”为解决吃饭问题,英国政府不得不实行食品分配制,转而加强对农业的干预。

二、英国农业职业教育主要体系

在英国,农业职业教育和培训是英国农业的基础,农民培训工作由农业培训局、地方教育局和农学院合作社进行。提供农业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机构主要有三类:设有农业院(系)的大学、农学院和农业培训组织。

以农业大学和大学农业院系为例。英国的农学院于本世纪30年代形成,目前全国共有多所。最初,农学院只是对已有农业背景的农民子女(主要是男孩)提供理论教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们开始提供的英国有15所农业大学和食品相关的院系,如伦敦大学维伊学院、爱丁堡大学工学院等,均开设高能农业、环境和农业经济管理方面的专业(系)。入学资格要求,包括自然学科在内的2门科目为优,其他3门科目及格,入学前应有一定的农业实践经历,学士学制3-4年(兽医6年),硕士和博士学位各1-2年和3年。毕业生主要当农业顾问和教学科研人员[2]。

三、英国农业职业教育得以实施的保障

(一)政府重视农民职业教育有相应的立法、机构与规划

英国为加强农村职业教育与技术培训,曾于1982年颁布了《农业培训局法》,1987年又对该法进行了修改和补充[3]。在政府中,教科部负责院校教育,同时也抓院校的职业培训,就业部的培训局专门负责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的方针政策与宏观管理,并制订有成人就业培训计划、青年培训计划等。农业部和地方教育部门共同负责实施“技术与职业教育计划”。为了保证农业职业教育技术培训工作的执行质量,政府还不定期地进行调查研究,针对其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制订改进措施。如为改进农村技术培训工作,政府于1989年成立专门班子开展农业培训调查,随后采取了加强农村技术培训工作的措施,改组了农业培训局,在全国成立了 16个地区培训中心[4]。

(二)有机结合高校、科研咨询部门和农业培训网

英国将高校、科研咨询部门和农业培训网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展多层次的教育与培训,适应不同层次人员的需要。其中,以农业培训网为主体力量,以高校及科研与咨询机构为辅,形成了一条从高到低层次分明、正规教育与业余培训相互补充的、可以适应不同层次人员需要的农民培训系统。比如,郡级农学院,主要培养有较全面知识的新一代农业劳动者,科研与咨询部门(如农业开发与咨询服务局)针对的是较高层次的专项培训,而绝大部分的农民则是由地区培训中心培训。英国每年有30% 的农民接受各种不同类型的培训活动[5]。

(三)建立奖励和严格的考核制度

英国于1987年建立了“国家培训奖”,奖励在技术培训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单位[6]。为保证教育与培训质量,负责培训的部门严格把好承担教学与培训任务的教员或辅导员的质量这一关。如农业培训,除邀请学院教师和研究咨询部门的科技人员任教外,还请在农业第一线工作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任教。但对于后一类教员,一般先由农业培训局组织培训,经考核拿到合格证后才能负责教学工作。

另外,对于参训学员,尤其是参加学院各类职业训练班的学员,有严格的考试制度。经考试合格后,发给“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职业资格共分五级,一级为最基本技能,二级为担任农业工人必需具备的资格,三级为农场顾问必须具备的资格,四、 五级为农场经理必须具备的资格[7]。为控制资格证书的发放,还成立了专门的职业资格评审委员会,农业领域的资格评审委员会由农业培训局、教育界、国家职业技能考核委员会、农民协会及政府部门的代表组成。

(四)农民培训的经费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

英国唯一能得到政府资助的产业培训就是农业职业培训,英国农民培训经费的70%由政府财政提供,还从法律上保障,对农民参加培训期间的工资和津贴给予补助。英国规定,农场工人上课时间的工资由农业培训局的政府基金支付,农场主不用支付。在法规方面对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农民给予优惠待遇,主要有:①有权购地租地,申请建立自己的农业企业和经营农场;②可得到政府提供的低息贷款;③创办第一年可得到政府提供的资助和补贴;④初始几年政府可对农场减免税收;⑤为使农场现代化,可向共同市场理事会贷款;⑥国家可派农业顾问对农场提供技术援助;⑦受过农业教育的子女在继承农场时享有优先权。[8]这些政策的实施不仅保证了农民职业培训的顺利进行,而且提高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促进英国农业经济的蓬勃的发展。

四、英国农业职业教育的供给主体

农业职业教育是英国农业的基础,农民培训由农业培训局、地方教育局和农学院合作进行,国家调控,政府承担主要的经费,具体课程的实施和教育教学培训则由相应的农业职业培训机构进行。

(一)政府组织的农民培训

英国的农民培训是农渔食品部的农业培训局负责,而且英国应用拨款机制,激励学院提高教育效益。设立“教育拨款委员会”,把国家预算中划给地方当局的教育经费,由该委员会按照一定的条件和标准分配给每所学校。经费的分配实行“三挂钩”:一是与上年学校的招生规模效益挂钩;二是与教学质量挂钩;三是与生均费用挂钩,拨款委员会制定不同专业的生均消费综合评定“标准单位”,支出越少拨款越多,以激励提高培训的经济效益[9]。为确保教育质量英国政府对学院的具体业务活动绝不干预,但对教育质量非常重视。主要通过国家教育拨款委员会的评估和拨款的方式间接实现。官方的权威机构每年要对全国农学院从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和教育质量效益等方面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监督评估。权威机构定期公布每所学校的综合评估结果,提倡公平竞争,激励先进督促后进。

(二)模块式的教学管理

模块教学法是英国农学院组织教学的主要模式,他按职业岗位所需技能划分为若干模块实施教学,其宗旨是服从岗位所需,培养实际能力,确保学业质量。对岗位所需技能进行需求分析是制定培养目标的依据。学院聘请农业科技人员,农场主和农业管理部门的专家共同进行需求分析,依据岗位需要,制定专业培养目标。然后按其技能划分教学模块,每个模块划分为若干分项并具有具体的教学目的,所有教学目的必须是可量化、可测定的,便于实施和学业评估。培养能力是实施模块教学的根本目的。教师在教会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突出培养学生的市场意识,分析和判断能力,交际和公关的能力以及以及利用最新杂志信息和现代传播技术获取的资讯更新知识及技能的能力。

(三)国家农民协会

在英国,国家农民协会的主要主要职能是听取和反映农民意见,并替农民进行各种调研。目前,国家农民协会已有相当大的实力和影响。该协会设有专门的出口部,成立了农产品贸易公司,主要负责小麦、水果、蔬菜等农产品的销售,并帮助农民贷款。

(四)农业合作社

英国的农业合作社也发挥着巨大作用,英国最早的农业合作社是发源于曼彻斯特的由300多个小合作社合并而成的COOP合作社[10]。该合作社于2002年与约克郡消费合作社合并,现在已经成为一家经营时间最长、经营状况最好的全国性的合作经济组织,它是用极少的的人力经营者全国15%的可耕地[11]。每年的生产计划由农场经营者提出报上级公司同意后实施,生产出来的产品直接送到合作社所属超市销售,这就大大缩短了中间环节降低了生产成本,真正实现了农民向农业工人的转变。

(五)私人出资办的农业研究机构

这些研究机构有的侧重于应用研究,如动植物育种、畜禽防疫、水产养殖等;有的侧重于动植物生理、遗传学、生物化学、分子结构、土壤肥理、生物固氮等基础科学的研究。英国设有4种专门机构,即大学、三年制的农学院、农业专科学校和不脱产的职业培训中心。

1.大学

大学培养的都是未来的农业专门人员,大多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和分析思考能力,毕业后一般成为农业科技研究院、经济或行政方面的负责人。

2.农学院

农学院招收的学员一般是具有1年农场实践经验的人员,培养目标一类是农业技术工人,一类是农场主、农场经理、政府机构或农业企业的管理人员。

3.不脱产的培训中心和专科学校

不脱产的培训中心主要针对农业工人、农场主的子女和农场主本人的,依据不同对象安排不同的理论和实际操作课程;专科学校则以培养农业工人为主,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农业基础知识安排理论学习和田间实践两类主要的学习课程,但理论学习的时间要占整个学习时间的80%,农作物农业机械及畜牧生产为必修课。

五、英国农业职业教育的参与主体

英国农业职业教育参与的主体来来自于不同层次:农业工人、农场主的子女、农场主、以及愿意从事农业的学生及需要接受继续教育的社会人员和需要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

(一)农业工人

在英国,农业工人可以进入专科学校和不脱产的培训中心学习,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学习想要掌握的技能和知识,但入学前必须掌握一定的农业基础知识。他们的必修课是农作物农业机械和畜牧生产,在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视理论在知识的学习,只有20%的时间在田里或车间参加参加实践活动[12]。

(二)农场主的子女

在英国,受过农业教育的子女在继承农场时享有优先权,他们可以进入不脱产的培训学校学习,也可以中学后直接升入农业学校学习。

此外,在英国为所有接受继续教育以及14~19 岁需要接受职业教育的在校学生,尤其是那些来自社会弱势群体的人提供接受职业培训的机会。

参考文献:

[1] [11]李春光.国外”三农”面面观[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9:77,83.

[2] [5] [8]杨茹,宋国恺.国外农民的职业培训[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90,94,93.

[3]同上,92-93.

[4]梁艳萍.发达国家农民教育的经验与启示[J].哲学社会科学报,2010(07):25-27.

[6]李景光.英国的农村职业教育与技术培训[ J].教育与培训,2005 ( 2):27.

[7]刘英杰,张凯.英国的农民农业职业教育与培训[J].世界农业,1986.6.

[9]李晶宜.英国农业职业教育概述上[J].eBook. 2009-3-25 22:39:40.

篇9

按照上述目标任务要求,今年政府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激发创新活力,推动科技城建设开创新局面

完善科技城体制机制。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中国()科技城建设的意见》,推进科技城体制、机制、政策和评价“四大创新”。完善工作平台和运行机制,全面落实省政府授予的19项省级经济管理权限。强力推进科技城产业投资基金年内挂牌运营,确保50%以上的资金用于科技城产业发展和项目建设。加快园区管理体制调整,引导产业向园区集聚,建设专业化产业园区。确保科技城生产总值增长30%以上,财政总收入增长40%以上,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增长50%以上。

建设五大支撑平台。设立科技城民及科技成果孵化转化资金,以科技城孵化中心、省民技术转移基地、西科大国家大学科技园等为载体,加强综合和专业孵化器建设,建设科技成果孵化平台。以企业为主体,以省内外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为支撑,以中科院电子设计自动化中心为载体,建设利益共享、政策引导支持的产学研对接平台。以国家民科技园、中物院民品生产基地、29基地军民共建共享试验基地等为载体,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设立民创业和科技项目孵化风险投资机构,以科技城产业基金为依托,建设科技成果转化投融资平台。聘请“两院院士”等专家学者和企业家组建科技城顾问团,以各类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人才交流培训机构为载体,搭建人才支撑平台。

促进军民结合成果转化。加大人才和信息交流力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加快推进院地、军地合作。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加快建设以利益为联结的军工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激励机制,支持军工科研单位以技术入股等形式,大力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以军民结合为重点,围绕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积极开展联合攻关,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积极争取“委省共建”军民结合产业项目来绵发展。加快建设国家民科技园、中物院技术转移中心、29基地空气动力学国家实验室,引导在绵国防科研院所的民项目加快转化步伐。

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全面落实科技创新的财税、金融和政府采购等扶持政策,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加快组建研发平台,推动利尔化学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新增1个国家级实验室,建设1—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5个以上市级企业技术中心。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争骨干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达到3%以上。积极开展新一轮国家知识产权试点,依托长虹、攀长钢、九洲等大型骨干企业和国防科研院所研发平台及重点项目,大力开展差异化自主创新。新增专利授权460件以上,完成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开发50项以上,参与制订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10项以上,不断提高科技城主导产业和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二、狠抓工业强市,推动工业发展实现新跨越

培育中小企业集群。引导科技人才创办民营科技型中小企业,积极鼓励民营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上市融资,着力在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积极申办第三届中国中小企业节,引进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依托长虹、九洲、攀长钢、新华等大企业,延伸产业链,大力发展配套型中小企业。围绕比较优势和资源优势,加快资源深加工和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的发展,全力培育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狠抓企业技改和节能减排。调动企业技术改造的积极性,切实用好企业技改、中小企业贷款贴息资金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地方创新基金。积极推进长虹低附加值产品改造、攀长钢和巴蜀江电节能、双马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安县纸业浆纸平衡等重大技改项目建设,确保更新改造投资增长20%以上。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健全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加强工业节能节水、清洁生产、重点污染治理、环保产业发展等工作,搞好长虹、九洲、华润、东材、美丰等5户企业节水示范。挂牌限期治理12户工业企业排污,加快攀长钢节能技改、启明星磷化工黄磷尾气回收利用、银河建化15万吨铬渣处理、环境和资源综合利用国债等项目的建设步伐,完成列入国家“千家企业节能行动”的3户重点企业和省“百户企业节能行动”的9户重点企业节能目标,确保规模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6%以上。

大力提升工业经济效益。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大力促进工业经济从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不断提升工业经济质量和效益。继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健全现代企业制度。

三、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县域经济取得新成效

推进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发挥绵江、绵安产业带的示范带动作用,确保全年新增类别村60个、农民专合组织20个、农村专业营销大户1500户、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个,农产品加工经营销售收入增长10%以上。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和规范农村土地流转。加快实施粮食、油料、水果、蔬菜和道地中药材、无公害茶叶等特色农产品建设工程,建设一批优势农产品基地。大力发展畜牧业,推进优势畜产品产业化经营,进一步提升畜产品加工能力。市财政安排2000万元扶持生猪产业发展,加快推进“千万头优质生猪工程”,建设西南地区最大的良种猪繁育基地、全国优质商品猪生产基地,确保出栏生猪660万头以上。积极培育水产龙头企业,扩大水产养殖规模。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健全农产品标准化体系和农产品检测体系,加强动植物病虫害和疫病防治工作。大力推广先进适用农业装备,增强农机服务能力。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和就业服务指导,实现劳动力转移123万人次,劳务总收入67亿元。

发展民营经济。毫不动摇地支持民营经济加快发展,以民营经济大发展带动县域经济大提速,力争县域民营经济增加值增长20%以上。认真贯彻《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全面落实财政扶持、用地保障、融资担保等各项政策措施,切实为民营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力争年内培育产值过30亿元的民营企业1户、20亿元的5户、10亿元的5户,新增亿元企业20户。

统筹城乡发展。全面落实支持县市区发展的各项政策,统筹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切实简政放权,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和村社合并,深化、“扩权强县”试点。联动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积极支持重点镇加快发展。进一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加快通乡、通村公路和乡村机耕道路建设,建成农村公路1250公里。抓好病险水库整治,加强小、微水利工程建设和江河管理,新增节水灌面、恢复改善灌面和新增旱涝保收面积15万亩,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0平方公里。支持农民新建沼气池3.5万口。继续完善农村饮水、电力、通信等设施和网络,建好基层派出所、法庭、司法所和乡镇卫生院。

四、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第三产业迈上新台阶

扩大社会消费。全面启动县市区商业网点规划建设,进一步完善商业网点体系。积极构建新农村流通网络,新建“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103个。全面开展“家电下乡”工作。进一步支持和引导连锁企业进入社区。大力实施“双百工程”和“三绿工程”,积极推行绿色市场认证制度。加快发展餐饮服务、文化娱乐、实物租赁等综合性消费,培育和扩大汽车、通讯、教育和体育等新的消费热点。保护和传承传统品牌,培育“中华老字号”和“老字号”餐饮企业。加快城区危、旧房改造,规范房地产业发展,繁荣房地产市场,确保房地产交易总额突破60亿元。

发展现代服务业。抓紧制定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培育大市场、大企业、大物流。加快建设现代物流园区,引进和培育大型物流骨干企业,打造川西北商贸中心和物流中心。加快新皂工业物流中心和龙门农副产品物流园区建设,推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市场建设。加快发展科技、中介、金融、保险、会展、交通运输业和涉农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新型流通业态。打造科技城服务外包品牌,做大做强服务外包产业。

壮大旅游文化产业。整合机场和旅游集团等优势旅游资源,积极培育航空旅游市场。启动三国文化及蜀道旅游线建设,加快建设仙海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继续推进以科技(工业)旅游为重点的城市旅游,确保科技博物馆如期开馆、李白纪念馆创建国家4a级景区、虎牙旅游景区年内营业。启动旅游小商品市场规划建设。继续落实扶持旅行社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深化国内主要客源城市的宣传促销,开辟新的客源市场。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97亿元,增长20%。整合古玩市场,打造古玩一条街。积极培育演艺市场,规范和发展文化、新闻出版市场,建设一批有规模、上档次的文化经营项目,促进重点文化设施规模化和产业化。

五、加强开放合作,推动外向发展实现新突破

增强招商引资实效。抓住外资西移、内资西进的机遇,围绕支柱产业、科技成果转化、民等制定和落实有效的招商政策。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突出抓好大型骨干企业配套产业、优势资源开发、农业产业化发展、会客厅建设等方面的招商引资工作。完善项目管理责任制,扎实搞好项目策划、组织、包装、推介和引进,切实抓好项目的跟踪落实工作,确保东部四省(市)招商、科技城产业推进会等活动签约的重点项目尽快开工建设、投产达效。建立和畅通“大院、大所、大企”联系渠道,着力办好第二届中国()科技城产业推进会、世界500强企业投资科技城高峰论坛及项目推介会、“三线”建设项目推介会等重大招商活动,依托西博会、西部产业承接及重点投资合作圆桌会等省内外招商平台,努力拓展招商领域。不断创新招商方式,大力推行小分队招商、点对点招商、网络招商,力争引进世界及国内500强企业5家、行业500强企业10家、亿元以上企业20家,确保全年到位()内资180亿元以上,到位外资1.8亿美元以上。

加强区域合作。以建设川西北重要交通枢纽为突破口,实施大开放战略,充分发挥科技城的集聚和辐射作用,全面加强区域合作,积极融入成渝经济区、西南经济协作区和泛珠三角区域,加强与等地区的合作,深化同港澳台地区、国内外友好城市的合作与交流,推进产业互补,实现资源共享,提升合作水平。大力实施“走出去”和“请进来”战略,支持优势企业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扩张发展。

扩大外贸出口。加强海关、检验检疫、口岸管理等工作,提高外贸服务水平。办好出口加工区,尽快引进一批外向型企业进区发展。加快国家科技兴贸出口创新基地和加工贸易转移承接基地建设,提升外贸出口档次。鼓励和扶持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化工产品出口,着力培育3—5个拳头品牌。在扩大长虹、九洲等骨干企业出口的同时,继续壮大中小企业出口队伍,年内新增进出口中小企业30家,确保全市实现外贸出口9亿美元,增长28.5%。

六、优化投资结构,推动重点建设取得新进展

加大投资工作力度。年是的项目年,要以重大工业项目、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着力优化投资结构,扩大投资规模。设立重大项目管理办公室,建立重大项目筛选、策划、审批、建设推进机制。在做大做强投控集团的同时,积极搭建新的投融资平台,用市场化的手段筹措建设资金。完善政府投融资监督管理体制,确保项目建设资金合理、安全、有效使用。

加快重大项目建设。在抓好重大工业项目建设的同时,切实加强交通、水利、能源、城建等方面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吴家渡电航、燕儿河水库、仙女堡电站、九环线响岩段改线、城市供水管网工程等项目。加快建设北(川)松(潘)路、涪江三桥、武都水库、阴坪电站、梓潼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等项目。开工建设绵遂高速公路、成绵乐城际铁路、城区—仙海景观大道、和盐亭污水处理厂、涪江河堤综合整治一期工程等项目。做好成绵第二条高速公路、绵安快速通道、武引二期灌区工程、平武铁龙堡电站和古城电站等项目前期工作。

建设百万人口大城市。加强规划编制和管理,抓好以会客厅、园艺片区为重点的城市新区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全面完成涪滨路、绵盐路会客厅段改造提升、塔子坝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示范、市中心医院改扩建三期等工程。加快推进城市电源点及配网建设、城市环境治理、会客厅1号桥和桃花岛建设、三江大坝及道路改造提升。开工建设涪东片区城市水环境治理、涪江二期上段防洪堤、一环路改造和二环路续建等工程。完善提升给排水、人防和城市管理信息化系统。做好第二垃圾填埋场、永兴和塘汛污水处理厂等前期工作。

七、强化资金保障,推动财金工作再创新业绩

优化财政收支结构。严格依法治税,挖掘增收潜力,加强税收征管,加大非税收入征缴力度,确保财政收入实现新的突破。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切实加大对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化、技术改造、民生工程和社会事业的投入。深化政府收支分类和部门预算改革,推行部门预算绩效考核制度,稳步推进市县两级公务员津补贴规范工作。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认真落实化解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债务的各项政策。

创建金融生态环境模范城市。继续落实部门工作责任,全面推进信用体系建设,深化金融生态环境模范城市创建工作。积极发挥信贷担保机构的职能作用,加快建设长虹配套企业产业链融资平台,充分利用国家开发银行等政策性融资渠道,进一步改善中小企业投融资环境。加强企业上市融资工作,力争利尔化学等2户企业成功上市。增加有效信贷投放,确保全年各项贷款余额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建立激励机制,引进2—3家异地股份制商业银行来绵设立分支机构。支持邮政储蓄银行组建分支机构,加快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步伐。积极推进政策性保险工作,促进保险业健康发展。

八、切实改善民生,推动社会建设取得新进步

深入实施民生工程。各级财政投入19亿元以上,大力实施就业促进、扶贫解困、教育助学、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百姓安居、道路通畅、环境治理民生工程。确保新增城镇就业3.7万人,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培训农民工12.7万人。免除49.6万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并免费提供教科书,为5.5万名寄宿生补助生活费,确保城市低保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同步享受“两免一补”政策,对5.5万名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给予资助。实现城乡低保动态管理,做到应保尽保,确保城镇和农村低保月人均补助分别不低于105元和34元;确保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45.3万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覆盖人数达5000人。全面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工作,确保年内参保率不低于50%。解决1500户农村特困危房、无房户住房困难问题。新建廉租房1200套、经济适用住房600套。启动省级村庄人居环境治理试点14个。解决12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完成红层打井1.4万口。切实解决“老、小、困”问题。将符合条件的农村“五保”对象全部纳入供养范围。新建、改扩建50所敬老院,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达到35%以上。加强城市社会福利机构建设,新建盐亭和安县社会福利中心。改进和深化青少年社会教育,加强青少年活动阵地建设,搞好农村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和帮扶。继续健全和完善城乡居民医疗救助制度,将城市月人均收入250元和农村年人均收入12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惠民帮扶范围。实现2.4万户、5.2万名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救助城市困难群众13.8万人。

协调发展社会事业。继续巩固和发挥基础教育的品牌优势和影响力,普遍实行城乡免费义务教育,积极创建省级义务教育示范县,努力建设“读书之城”。鼓励民间资本、科研院所、大中型企业进入中高等职业教育领域,支持职业技术学院创建国家100所高等职业教育示范学院,着力打造2—3个万人中等职业教育集团。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力争师范学校创建绵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通过评估。着力构建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乡镇综合文化站66个、农村书社10家、农家书屋40家,实现1993个20户以上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完成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普查。认真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加快城乡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建立重大疾病防治和医疗急救联动机制,以县市区为单位实现新农合全覆盖和就诊“一证通”。落实加快中医药发展的政策措施,抓好中医药人才培养和市县中医院建设。大力推进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网络和信息化建设,强化流动人口管理,确保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以内。搞好奥运火炬传递活动,举办市第五届运动会,抓好体育场馆综合开发利用。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和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实践活动,切实提高市民素质,积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节水型城市。强化基层基础统计,加强经济运行监测,做好全国第二次经济普查准备工作。基本完成县市区第二轮修志工作。

加强资源环境保护。科学有序推进矿产、水能、土地、森林等开发利用,提高资源保障和环境承载能力。启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搞好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和科技城集约节约用地试点,开展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试点,确保全市耕地保有量40.6万公顷以上。切实推进生态市建设,做好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确保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省政府下达目标以内。严格治理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排污,完成2个小集镇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和10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综合整治。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深入实施天然林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退耕还林等重点生态工程。

切实维护社会稳定。高度重视物价上涨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影响,认真落实临时价格干预措施,加强生活必需品价格管理。完善各级和群众工作机构,全面落实市、县领导定期接待群众和“两代表一委员”制度,推行制度,着力健全社会综合管理体系。继续坚持用解决问题的办法维护社会稳定,积极化解社会矛盾。切实办好市长公开电话,真心诚意解决好市民反映的问题。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进一步加强法律服务、法律援助和人民调解工作。严格执行《劳动合同法》,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加强国防教育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做好双拥工作,创建国家双拥模范城市。认真落实民族宗教政策,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实施《突发事件应对法》,完善应急管理体系,提高防灾救灾能力和水平,加强气象服务和地质灾害整治。严格食品、药品等重点监管。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重点加强消防、矿山、道路交通、危险化学品、建筑施工等领域的安全监管,确保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提高社区建设和服务水平。继续深化平安创建,健全基层治安防控网络,积极推进“乡村、校园、社区”三大警务建设,严厉打击各类犯罪,巩固省级平安县市区创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