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技能技术培训范文

时间:2023-12-28 17:39: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技能技术培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业技能技术培训

篇1

[关键词] 农业机械化 农机技术 培训问题 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4-0227-01

我县非常重视农机技能人才的培养,以开展农机职业技能培训为抓手,全面推进高素质农机技能人才培养,农机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在具体农机技术培训过程中采取了以下措施:首先,通过对农机驾驶操作、营销、维修等行业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加强了农机从业人员管理,提升了农机化管理水平,使农机管理部门的职能得到有效拓展;其次,增强了农机从业人员的转移就业能力,通过开展农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了农机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操作水平,使其具备了转移就业条件,择业竞争能力明显增强,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步伐;最后,通过开展对拖拉机、联合收割机驾驶操作人员的培训,提高了农机驾驶操作人员的驾驶操作、维护、保养等技能水平,增强了机手安全意识,消除了大量影响农机安全生产的事故隐患。

1 新形势下农机技术培训工作存在问题分析

首先,培训内容滞后。现阶段,农机技术培训只注重对农机手现有农机技术结构、工作原理、操作技能、机械维修保养以及操作人员法律意识和安全常识的教育和培训,而对于新机械技术、新机具以及新知识和新信息的培训教育不足,降低了农机技术培训的先进性和吸引力,严重影响了农机技术培训工作的高效开展;其次,农机技术培训对象范围不广。很多农机推广人员存在着就农机抓农机的思想,在农机技术培训工作开展过程中,只对农机操作者、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忽视了农机技术培训工作面向全社会的职能作用,造成了培训对象单一,影响面不足,导致了农机培训事业发展滞后;再次,农机技术培训教师队伍素质不高。在农机技术培训过程中,培训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直接决定了农机技术培训的质量和效果。现阶段,农机部门培训教师专业素质不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由于社会分配和行业差距的影响,农机技术培训教师工作不专注,缺乏对专业知识的深度研究,自身的业务能力荒废,另一方面农机技术培训教师队伍实践能力不足,只注重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比较缺乏,当遇到突发问题后,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比较差,最后一个方面是部门农机技术培训专业教师不对口,并不是相关专业毕业的教师,这就对农机技术培训的专业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最后,农机技术培训方法十分单一。目前,由于农机技术培训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和制约,在培训过程中缺少必要的工作场所和设备,培训教学只能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理论性过强,学员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不高,严重影响了农机技术培训的质量。

2 新形势下农机培训思路分析

2.1 转变思路,树立市场化意识

任何被称为商品的东西都需要在市场中销售,农机技术培训也一样,同样需要树立市场化意识,在进行培训过程中,要结合中市场人才需求,培养市场需要的农机技术人员。保证农机技术培训和市场需求紧密相连,让学员通过农机技术培训能够学习到实实在在的知识和技能,并保证能够将这些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到实际的生产操作中,从而将农机技术最大程度的转化为实在的生产力,同时,还要积极与学员进行沟通交流,关注学员在实际生产中遇到的各种技术问题,并做好及时反馈工作,不断总结问题,提高农机技术培训效果。

2.2 积极拓展农机技术培训对象的范围

农机技术培训是农机推广服务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想把农机服务体系做大做强,保证全方位服务社会,就要求农机技术培训工作不断解放思想,更新发展理念,面向全社会积极开展农机技术培训工作。在对农机操作人员和管理者进行专业培训的基础上,还要对社会其他成员进行培训,保证社会大众都能够掌握基本的农机知识、技术和信息,拓展农机服务的领域,从而引导社会大众积极参与到农机推广工作中,推动整个农机事业向前发展。

2.3 加强农机技术培训师资队伍建设

要想保证农机技术培训的质量,首要工作就是解决好农机技术培训师资队伍专业素质不高的问题。要引进专业人才,通过提高教师待遇,提高办学条件,选拔一批有学历、有水平、懂技术、热爱农机事业的专业教育人才,以此来提升农机技术培训教师队伍专业能力,同时,对现有的农机技术培训教师应该做好继续教育和培训工作,定期和不定期的举办各种专业技能培训班,加强现有教师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进修和学习,从而提高整个教师队伍的专业业务能力,增强实践能力。此外。政府部门还要重视和支持教师队伍、教学设备和教学设施建设,从财政中划拨专项资金,提高农机技术培训的整体质量。

结语

在新形势下,农机技术培训是实现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新形势也给农机技术培训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因此,在具体工作中,必须时刻保持清新,分析好其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将其解决,提高农机技术培训的质量,最终为农业机械化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闫立国,荣长武,程权,陶泉林,杨春财. 县级农机培训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路[J]. 农机化研究. 2001(02)

篇2

一、统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与农业科技培训

伴随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民从农业向非农业、农村向城镇化转移步伐也不断加快,这既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由之路,也是解决我国农业资源禀赋不足,提高农业集约化经营、规模经营、产业化经营水平,发展现代农业的客观要求。那么,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业科技培训是农民教育培训的双重任务,既要培养一批适应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需求、有一技之长、能够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又要培养一批适应现代农业发展、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能够留守务农的农村实用人才。

二、统筹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与农民创业培训

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民创业培训都是农民科技培训的重要内容,但各有所侧重。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主要是面向一般务农劳动力,结合农时季节种植要求开展的现代农业生产知识和实用技术培训。当前,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要围绕“一村一品”和农时关键环节,就农业新技术和生产新模式,开展“农民点菜、技术人员掌勺”的菜单式培训。

农民创业培训主要面向有一定文化基础和创业愿望的中青年农民,对其教授创业知识和开展专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创新创业的能力,以此拓展涉农行业尤其是高效农业的就业空间,培养出一批具有较高专业技能、较大生产规模、较强创业能力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者。创业培训把培训建立在产业链上,既要传授创业的基础知识,更要传授技能、组织生产实践、参观考察和指导创业计划的制定。如果说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是面广量大的普及性培训,那么农民创业培训则是职业性、专业性培训。

三、注重短期培训与长期培养相结合

农民教育培训具有多层次性,这是由农民教育培训的目标任务所决定的。一方面,要根据农业生产经营的需要,在农时关键环节举办短期培训,传授一些简单易行、适用性强、宜于操作的知识和技能,旨在解决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要从建设新农村和发展现代农业的目标出发,按照产业发展的目标要求,设置相应课程,传授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市场经济知识、法律道德知识等,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尤其是留得住、用得上的各类种养大户、科技能手、合作组织带头人等富于创造和实干的农村实用人才。

四、融合传统培训方式与现代传播方式

篇3

关键词:农户需求;绩效分析;农民培训;农广校

此次农民需求与培训服务供给状况调查问卷200份,通过邳州市农广校组织实施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和农民创业培训班进行问卷调查,回收171份有效问卷,涉及江苏省邳州市16个乡镇和2个办事处,参加调查农户171人。农民培训实施单位调查共涉及16个乡镇和2个办事处,200户农民。其中邳州北部8个镇,南部8个镇。

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调研和专家座谈相结合。

在调查对象的选择上,根据邳州市的地理位置和人口分布进行区域划分,结合人口素质、劳动力流动状况、农技推广组织、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状况、农业产业分布等特点,从26个镇、办事处选择16个镇和2个办事处进行调查。

一、农民接受可供技术培训服务与需求统计

(一)参加调查农户基本状况

在被调查对象中,男性占90.58%,女性占9.42%,平均年龄40岁,家庭成员平均4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67.37%,高中文化程度32.63%,专科及本科以上0%;从事完全务农27.3%,完全非务农24.6%,兼业49.1%。

(二)农户参加农民培训总体状况调查

在被调查对象中,参加2006年后农民培训的农户占94.7%,未参加的占5.3%。

参加农民培训的农户中88.3%是由乡村安排,11.7%是农户自愿报名参加。培训性质主要是实用技术培训和创业培训,各占70%和30% ,所有费用均由政府承担。66.08%的农户参加了1次培训,其余农户参加2~3次培训。

农户对培训的时间普遍认为3~5天正合适。对内容的适应性感到比较满意的占82.46%,感觉很实用的占36.26%,比较实用的占43.27%,一般的占12.87%。

调查结果表明,农户对授课老师构成情况及对其满意度比较高,包括对本培训单位的业务人员、单位领导、上级部门业务人员及领导、高等院校专家学者授课的内容都给与认可。80%的农户认为,培训单位提供的硬件条件很好,提供的服务比较满意。农户对培训的总体评价,68%的农户对农业生产和非农业生产都有所帮助。经过培训能够熟练掌握种养技术,能够对经营能力有提升的占86%。收入水平普遍认为有所提高,培训后农户对新品种和新生产经营技术的采纳大大提高,75%的农户都采纳,培训后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在调查中,农户普遍认为政府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业龙头企业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其提供了培训及技术服务,农业新品种知识介绍、农业生产技术、农产品市场营销技术、农产品安全质量技术以及农民创业知识及技能尤为受到农户青睐,另外,劳动力转移培训、新农村建设知识培训和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培训也受欢迎。

农户比较期望加强种植业养殖业方面的培训,包括粮食、蔬菜、猪羊鸡及水产养殖等,同时部分农户也希望得到农产品加工、储藏和流通方面的培训,对非农技术培训比较冷淡,但对营销、财会、家电、机械也有少量需求。

(三)对未参加培训农户的调查

调查中,有5.3%的农户未参加任何培训,44.4%的农户认为政府没有提供培训机会,44.4%的农户认为有机会,但没有参加。参加培训的意愿比较强,对农业新品种、农业新技术、农村创业知识以及农产品市场营销知识渴望的程度较高,并对现场指导较为期待。通过调查,影响农户未参加培训的因素很多,主要集中在认为自身经营规模有限,暂不需要培训。

二、农户对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组织提供的服务调查

在调查对象中,接受过乡镇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提供的服务的有64.32%,接受的服务中技术推广及培训占52.63%,提供品种及农药、化肥服务占32.75%。

农技推广组织提供的服务中,农户对完全无偿服务的满意度较高,达到70.76%,具体服务主要以技术推广、技术培训为主;对既有有偿又有无偿服务的满意度一般,主要涉及品种推广服务;而对完全有偿的服务,农户调查缺少评价。农户比较喜欢完全无偿服务的技术推广和技术培训,对部分无偿服务的品种推广则比较满意。农技推广人员的服务态度越好质量越高,农户的满意度越高。选择推广人员服务质量高、态度好的农户中,很满意和较满意的比例约占86.55%,虽然农户选择态度一般和服务质量不好的比重不大或没有明确表示,但农户对态度不好、服务质量不高的满意度明显低于态度好、质量高的满意度。

农技人员对农户的技术指导主要包括田间指导、广播集中指导和专家集中授课的方式, 这次调点是对农技人员到田间指导的方式进行调查。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农技人员采用田间指导方式,农民对技术掌握的熟练程度较高,占60%, 很难掌握的比例不足10%。而通过广播统一指导和集中专家授课的指导方式,农民对技术掌握熟练程度较高的比例仅占30%。因此, 农技人员的指导方式是否得当也是影响农户对技术掌握熟练程度的重要因素。

三、农户参加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调查

在调查对象中,40.94%的农户参加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组织成员平均在200人左右,注册资金约为200万~300万元,45.71%的农户以现金入股,45.71%的农户以土地入股,8.58%的农户以劳动入股。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农户提供的服务主要是提供生产资料、培训和技术服务、销售服务和运输服务,提供加工储存保鲜等服务、资金服务和保险服务相对较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还通过组织成员之间交流技术信息、外聘专家授课、大户示范和派遣学员出去学习回来传授等途径服务组织成员。成员从组织中取得的收益以在交易中买卖收益为主,约50%,股金分配和劳动分配收益较少。农户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生产经营决策参与一般,而从组织中得到生产资料和技术培训服务很多。在调查者中,有59.06%的农户未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其中30%的农户认为缺少资金入股、34%的农户认为本地缺少这样的组织; 但当问及是否愿意参加时,84%的农户选择愿意,6%的农户认为被大户垄断,加入后不合算,并表示不愿参加。

四、数据分析与结果

(一)农民参加培训情况分析

1. 农民参与培训率高,培训完全免费。调查结果显示,约有94%的农民在2006年后参加了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民创业培训,其中每年参加培训的农户占全市农户的5.2%,农民为培训支付的费用几乎为0,培训为免费培训。

2.政府组织是农户参加培训的主要组织形式。据调查,有88.3%的人认为参加培训的原因是乡村安排,而个人自愿报名的比例较小。可见,农民培训工程仍然是以政府主导为主,在以后的培训中应逐步过渡到农民个人自愿参加为主。

3.农民接受培训内容以传统农业技术为主,培训需求呈现多样化。种植业和养殖业在调查中占培训需求的80%以上。在培训的农业技术中,粮食种植仍然是种植业的主体,蔬菜、温室大棚、苗木花卉等技术的需求也比较高,粮食生产达到43.27%,其次为蔬菜和温室大棚生产技术40.5%。养殖技术中传统畜禽养殖如猪羊鸡的需求量大约占58.48%,水产养殖22.7%,特种养殖也有所需求。在农产品加工和非农技能培训方面,培训内容需求表现得不太突出,对农产品加工储藏、通信、机械、财会、营销、建筑和餐饮都有需求,呈现多样化,其中农产品加工和机械占到40%。同时培训需求还涉及到运输、服装、家电、美容、旅游、文秘等技能,可见,农民对创业技能的需求也呈现多样化。

4.传统的培训方式是当前培训的主流。在培训方式中,参加培训班进行技术培训为主要形式,占85%,其中田间指导和广播集中指导占65%。由于受到经费和其他原因影响,专家集中授课仅占35%。根据前面调查数据,农户对培训班和田间指导的满意度很高。农户采用的农业技术来源主要来自农业部门,约占78.82%,来自电视和报纸、杂志的占5%,邻居朋友和企业的约占15.38%,通过网络和其他途径获得的技术相对较少。由此可见,传统的培训方式和传统媒介推广是主要的培训形式,现代信息化传媒较少。

(二)农民技术、技能掌握情况分析

1.掌握种养实用技术是农民技术培训的主要内容。在掌握农业技术中,粮食种植最高,为80%,其次蔬菜和大棚种植技术,为43.27%,养殖技术中传统畜禽养殖(猪、羊、鸡)比重较大,在掌握其他农业生产技术中有农产品加工、储存与流通等技术。

2.掌握实用化的创业技能也是农民培训的主要内容。在非农技能培训中,农业机械、农产品营销等技能是农民创业的重点培训内容,从农民掌握的劳动技能来看,符合农民本身素质和实际需求的技能较多,劳动技能的掌握趋向实用化。

(三)农民对技术的需求与培训服务供给的均衡性分析

在对农民需求的调查中发现,农民的需求以传统农业生产技术为主,主要集中在种植业和养殖业,特别是粮食种植和猪羊鸡的养殖。农民对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也有相当的需求,如蔬菜、温室大棚、特种养殖种植,在农产品加工和非农技能培训中内容需求不太突出,对农产品加工储藏、通信、机械、财会、营销、建筑和餐饮都有需求,农民对技能的需求呈现多样化,其中农产品加工和机械占到13%,需求同时还涉及到运输、服装、家电、美容、旅游、文秘等技能。

通过邳州市农民培训供给菜单发现,培训主要以农业实用技术和农民创业培训为主,也包括各个产业特色和发展前景、农民创业理念的改变、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新农村建设、“三农”政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民经纪人知识等。

对比农民需求和培训供给不难发现,二者能够基本达到平衡,农户对培训的满意度也较高,但是,培训没有充分满足农民对劳动技能的需求。

五、邳州市农民培训的绩效评价分析

(一)农民培训对农户采用新技术能力的影响较强

农民培训的直接目的就是提高农民素质和农村人力资本,传播新技术、推广新品种,使农民能够接受它、应用它。调查表明,参加过农民培训的农户在近3年内累计采用1~2项新技术、新品种的占75.44%,没有采用过新技术、新品种的占24.56%,总体上说,有75.44%的农户经培训后采纳了新品种和新技术。

(二)农民培训对农作物产量增加影响显著

调查表明, 80.12%的农民在参加农民培训后,家庭粮食和其他作物产量有所增加。这表明农民培训能有效增加农户的粮食及其他作物产量。

(三)农民培训对农户家庭收入的影响较大

参加培训后,有87.98%的农民认为家庭收入比以前增加了。基本没有变化的占12.02%。调查表明,农民认为培训后采用新技术、新养殖品种是家庭收入增加的主要原因。

(四)农民培训对生态效益的影响较弱

通过培训不仅能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还应该产生一定的社会效益。调查表明,农民在参加培训后单位耕地面积上农药、化肥和灌溉水的使用量比培训前减少的农户仅占25.1% ,比以前增加和没有变化的分别占51.2%和23.4%。这表明,目前的培训对生态效益的影响较小。

(五)培训对农民组织化程度的影响不大

调查显示,在参加培训后只有40.94%的农户主动参加了各种专业协会;59.06%的农户未加入协会,其中6%的农户不想参加协会。这表明,农民自我参与意识、集体意识和抗风险意识仍很低,各种协会在农村所发挥的作用不大,农村的专业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还有待提高。

六、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结论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统计资料收集、专家咨询和个别访谈等方法,根据调研所得数据资料,完成了邳州市农民培训现状与绩效实证研究。通过对邳州市农民培训情况的调查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 目前农民培训参与率高,接受培训的时间适宜,参加培训的渠道和培训形式比较集中。

2. 农民参加培训的愿望强烈,最希望参加生产技术培训。而在生产技术培训中,最需要的培训是粮食、蔬菜种植和养殖技术培训。但农民不愿意为学习和培训支付太多费用,农民对培训的需求主要受生产规模、自身文化素质和经济条件的影响。

(下转10页)

(上接8页)

3. 农民培训提高了农户对新技术、新品种的采用率,增加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养殖产出率,增加了农户家庭收入。但目前农民培训对社会效益和农民组织化程度的影响还较弱。

(二)政策建议

1.加大对农民培训的投入力度,不断扩大培训规模及资金支持,满足农民对培训的需求。

2. 提高农民参与程度。基层农广校要建立农民培训需求动态管理模式,有针对性地为农民提供培训。在培训项目的规划、实施、监测和评估的各个阶段保证农民的参与。在培训前,根据农民的需求设计符合实际需要的培训内容,包括农业实用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等。培训内容要围绕当地农业结构调整、“一村一品”发展、生产关键环节和技术等开展培训,提供适合农民需要的实用技术教材。培训时间要符合当地农民的生产需要。

3. 培训项目的设计、实施要根据产业的不同体现出特色。如培训资金重点向现代农业倾斜,提高培训的补助标准;制定完善配套的扶持政策,如信贷、补贴、优先承包、尤其创业基金支持等惠民政策。

4. 建立培训效果评估体系。农广校应针对培训的各个环节建立起一整套标准化的农村农民培训监测和评估指标,把监测和评估的结果作为重要的反馈信息用以调整以后培训的计划,增强培训效果。

5.充分发挥调研作用,定期将农民需求与政府技术供给结合起来,改变政府的单一政策行为,建立以农民需求为导向的农民培训新模式。

参考文献:

[1]陈华宁.我国农民培训分析[J] .农业经济问题,2007(1).

[2]张红宇.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J] .学习论坛,2006(4).

[3]周逸先,崔玉平.农村劳动力受教育与就业家庭收入的相关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1(4).

[4]钟甫宁.农民问题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J] .农业经济导刊,2004(2).

[5]徐辉,李录堂等.湖北农村人力资本投入调查与分析[J] .农业技术经济,2007(2).

篇4

为进一步提高我区农业机械化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和水平,促进农业机械化又快又好发展,根据市农机局全市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大行动年实施意见;,结合我区实际情况,制定如下农机教育培训大行动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大行动围绕农机化管理、技术和作业服务三支人才队伍建设,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为目标,以农机化管理、技术服务、驾驶操作、营销、维修服务和农业设施操作人员为培训重点,充分利用阳光工程农机培训和重点农机化技术推广等手段,大力开展好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为促进农村各业机械化全面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目标任务和培训重点

年内计划培训各类农机人员3100人,其中培训农机管理人员50人,农机技术人员320人,各类农机操作人员2740人次。

今年我区农机化教育培训大行动重点搞好四方面培训:

一是围绕粮食生产,抓好玉米机收和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培训;

二是围绕全面推进农机化,抓好经济作物机械化技术培训;

三是围绕提高“三率”水平,抓好农机驾驶技术培训,努力提高驾驶员持证率;

四是围绕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劳动力转移,抓好农机职业技能技术培训。具体如下:

(一)购机补贴农民机手培训,年内计划培训500人。

主要对享受购机补贴的农户机手进行培训,包括机械性能操作及维护保养常识等。

(二)各类农机操作人员培训,年内计划培训2740人

1、农机化新技术培训,主要对新技术农机作业操作手进行培训,包括机械深耕、小麦玉米收获、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玉米直播、经济作物机械化技术基本原理、操作规程和维修常识等,计划培训1540人。

2、农机驾驶操作技术培训,主要对全区拖拉机驾驶员进行培训,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和《省农业机械化管理条例》等,计划培训1200人。

(三)农机管理人员培训,年内计划培训50人

主要对农机推广站、农机监理站、农机化学校相关人员及各乡镇、村农机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包括国家惠农政策、农机化法律法规、购机补贴管理办法等知识。

(四)农机技术人员培训,年内计划培训320人

主要对农机推广站、农机监理站、农机化学校相关人员及各乡镇、村农机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包括当前重点推广的农机化新技术新装备及安全监理技术等知识。

结合重点工作和重点技术推广项目,我们将通过举办培训班或现场演示会等形式,多批次、多层次做好技术推广培训工作,进一步提高机手的驾驶操作技能和安全生产水平。

三、培训具体时间安排

第一季度:制定农机科技教育培训实施方案,分解落实任务指标。

第二季度:通过举办培训班,开展科技下乡等方式展示、演示农机新技术、新机具,主要对从事三夏生产的农机操作人员进行技术培训。

第三季度:围绕三秋生产,主要开展玉米联合收获、玉米秸秆还田、小麦保护性耕作技术培训,对玉米秸秆禁烧区内农机操作人员进行普训。

第四季度:认真搞好职业技能鉴定、农机管理技术人员、农机维修保养等培训。

四、保障措施

篇5

关键词 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成效;问题;对策;云南省

中图分类号 G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1-0341-02

到2011年末,云南省总人口4 631万人,其中乡村人口占63.2%。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是提高农村劳动者整体素质水平、为地方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缩小城乡差别的重要措施,因此成为近年来国家及地方政府高度关注的民生工程之一。据了解,云南省级财政筹集资金从2008年的不足2亿元增加到了2009年的近3亿元;2010年省农业厅和省扶贫办分别比2009年增加了2 390万、2 000万元以上,各州、市投入资金达7 000万元以上,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筹集的培训经费达3.6亿元,为转移就业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保障[1]。

然而在项目快速推进的背景下,也暴露出很多问题,如培训资金集中于市郊而偏远地区缺乏、培训内容与老百姓需求不一致、实用技术的培训变为理论讲授、培训重数量轻质量、群众对培训的长远效益认识不到位等,导致部分地区群众的积极性不高,严重影响了培训的效果,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效率。因此,通过调研,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为用好政策、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素质,促进缩小城乡差别做出努力。

1 云南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取得的成效

1.1 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多年来,云南省先后开展了“失地农民培训”、“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阳光工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特别行动计划”等多项对农民免费的实用技术培训项目。据悉,云南省委、省政府2010年启动实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特别行动计划”,在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165万人中,已培训农村劳动力162万人。截至2011年底,全省累计实现转移农村劳动力逾850万人,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比重由2009年的20.33%增加到2011年的24.12%[2]。

1.2 与地方产业发展相结合,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结合云南花卉、橡胶、小粒咖啡、烟草、核桃、板栗、蔬菜等产业的发展,开展了大量有针对性的培训项目,提高了农户的种植管理水平,促进了产业的发展。仅2011年中央下达云南的阳光工程示范性培训任务人数就达10万人,培训资金4 000万元,培训工种涉及种植业生产服务、畜牧和渔业生产服务、兽医服务、农机服务、农业经营管理和农村社会管理、涉农企业、农业创业等7个方面[3],面向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和农村社会管理领域开展短期技能培训、创业培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了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和新农村建设。

1.3 提高农民文化素质,传播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理念

因为历史的原因,云南农村依然存在大量的文盲和半文盲,尤其是很多农村中年妇女,在子女离开家乡进城读书或打工的背景下,她们成为农村的主要劳动力。但她们一直为自己的没文化而自卑,因而成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的主要受众和积极支持者,她们往往学得很认真,虽然写字对她们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一期培训下来,很多人说,她们不仅学到了实用的种植技术,还捡起了忘了多年的字,以后要坚持读报和看书了。一些之前羞于看书学习的农民,也不再认为这是丢人的事了,不再认为读书写字有那么困难了。很多调皮的孩子甚至从父母认真的学习态度上受到感染,而好好学习。

1.4 推动了三农问题的解决

很多有经验的教师,在传授实用知识和技术的同时,还引导群众针对当地的生产实际,利用现有的书籍、广播电视、技术宣传手册等资源,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生产技术水平,达到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带动脱贫致富和地方产业发展的目的。基层组织者很多也利用培训的机会,发放《外出务工手册》《防艾知识》,宣传国家的有关政策,促进农户与地方管理者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化解矛盾,促进和谐村寨的建设。

2 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2.1 资源分配不均,多集中在城市附近

近年云南实施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项目,大多集中在市郊、地方产业发达地区,尤其是昆明周边地区,而州、县地区的培训资金投放、培训力度要小得多。尤其是失地农民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主要针对的是城郊土地被征占的区域,有些农民甚至参加了4~5次不同培训,其中不乏有些工种的培训是被动的,为了完成上级的培训任务而被说服参加的。而在一些偏远的地区,很多农民一次正规的培训也未接受过。

2.2 培训机构良莠不齐,市场存在无序竞争

农村实用技术的培训资金主要来自国家和地方财政,少量来自征占地补助。掌握培训资金的地方政府在选择培训机构时,因目前的培训市场监管机制不健全,主要靠人情关系,而不是通过公开、公平竞争的程序来选择实力强、专业的培训结构。同时,对培训机构的资质认证不够严格,一些既无师资,也无规范办公场所和实训器材的培训机构,通过非正常手段取得了培训资格,进入培训市场后,往往只着眼于短期经济效益,强调应付上级的检查而不是认真地考虑如何提高培训的质量,使农民真正受益。

2.3 培训多为短期行为和行政任务,缺乏持续性

一方面,因为培训项目为财政资金,往往以行政任务的形式下达,完成任务情况与工作人员的考核挂钩,而有些培训科目的设置事先没有进行详细的民意调研而脱离现实,加之管理环节多,任务下达时间晚,导致一些出发点很好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成为为完成任务而凑人数、赶时间、应付检查的行政任务,而农民实际需求、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实用操作技能条件等核心内容没有得到重视。最终大多数培训仍然是计划经济条件下那种“讲大课、满堂灌、搞运动”的方式,甚至走过场。实践操作技能培训因工具缺乏、班级人数过多、交通、场地、教师动手能力等多方面的原因而不能开展。培训结束后,也很少有对培训效果、农民意见和需求的反馈调查,更谈不上后续跟踪服务。

2.4 农民对培训的认识不足,被动接受培训

这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有些农民认为他们多年凭经验生产,照样收入不错,培训没有用;二是认为自己文化水平低,担心听不懂、不会写字,怕考试不过丢人;三是忙于农业生产和打工,时间上有冲突,保眼前利益更重要;四是培训内容与群众的需求脱节,群众不感兴趣。而有的教师培训中不顾群众实际,语言过于书本化,群众不易接受,导致群众不感兴趣,需要地方政府多次说服,甚至通过分任务派指标、给予误工补助、提供餐费等手段来组织培训,完成培训任务指标。

2.5 现有教学资源未得到充分整合利用

据调查,为切实解决广大农民群众“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2007年3月,新闻出版总署会同中央文明办、科技部、民政部、农业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国家人口计生委联合发出了《关于印发〈农家书屋工程实施意见〉的通知》,并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至今已组织编写了大量针对农民、农村的书籍,仅云南省的农家书屋就涵盖了种植、养殖、病虫害防治、卫生防疫、劳动力转移、农民素养6个方面共85种图书;配合农业部正在大力推进优势农产品产业建设,农业出版社、金盾出版社还出版了大量有关农村种植、养殖、卫生等方面的光碟,内容形象直观,非常适合农民使用。但据了解,很多农民并不知道农家书屋有哪些书,大多书籍锁在柜子里,利用率很低。在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中,因为多数培训管理人员不懂专业,教师又多是临时聘请,教材的选用很多脱离农村实际,现有的很多针对农民的培训书籍、光碟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另一方面,当地的很多土专家、技能人才的能力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发挥。

3 对策

3.1 结合全省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在全省范围内推广使更多的农民受益

2012年8月7日,云南省委常委会审议通过《关于加快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决定》,提出推进“高原粮仓、特色经作、淡水渔业、山地牧业、开放农业、高效林业”六大特色农业。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是最直接、有效传播现代农业知识和技术并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途径。云南94%的国土面积为山区,农村人口占到63.2%,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生产技能直接影响到农业产业的高效、安全、优质及“三农”问题的解决。因此,建议把这一有效的惠农措施继续向全省扩大,使全省更多的农民受益。

3.2 以行业项目的形式,进行公开招投标选择培训机构

建议以行业或工种为单位,整合培训项目,以项目的形式对社会进行公开招投标,选择声誉好、专业对口、实力强的培训机构,这一方面可增加培训市场的透明度,另一方面也引导培训机构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做精做强某一领域,从而降低培训成本,提高培训效果。促使一些短期行为、弱小培训机构的自然淘汰。

3.3 与行业产业协会合作,严格培训机构及培训人员的资格准入制度

在很多发达国家,行业产业协会在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中承担着重要任务[4]。而我国的农业行业产业协会经过多年努力后,虽然得到了初步的发展,但在行业发展中的应有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依然受到行政权利的强大制约。建议有关部门制定相应的管理机制,把认定、考核专业培训机构及培训人员的工作交给行业协会承担,建立行业协会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人才库,发挥行业协会中专家、技师的的业务专长,保证农村实用技术的培训有效进行。

3.4 逐步建立村寨实用技术辅导员体系

云南的烟草产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这离不开其完善的烟草种植和管理技术服务体系。苗木的培育、园地规划、整地、种植、施肥、病虫害防治、采收和烘烤,每一个环节都有技术服务,每个生产队、每户烟农都有技术员。任何一项技术,不是一次培训就能解决问题的。建议在地方农林产业的发展中,设立专项技术服务资金,建立由返乡技校、乡镇农科员、中专毕业生、远程专家、当地技术能人等组成的技术骨干队伍,使农村实用技术的传播做到有针对性和可持续性[5-6]。

3.5 开发并整合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的教学资源

目前,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涉及项目和资金渠道多,建议地方政府做好协调工作,整合与农村书屋、科技下乡、示范基地建设、乡土人才培养、劳务输出与培训基地、特色产业发展、中介服务组织、驻外劳务机构、信息网络建设等多方面的资源,做实做强农村技术服务[7]。农村实用技术具有很强的地域性,不能照搬全国、全省的教材。建议结合全省实际,设立专项资金,在已编写的通俗易懂、实用性和操作性强、适合当地农民阅读和使用的图文并茂好教材的基础上,由专业人员制作一批形象直观的多媒体光碟、挂图等,利用培训、科技下乡、农家书屋建设等途径,促进农村实用技术的持续传播[8]。

3.6 做好培训前的调研工作,因需开展培训

目前的培训项目,因为任务下达晚、各部门协调配合不到位,加上农村人口居住分散,有些宣传也不到位等原因,培训前往往缺乏调研,或调研仅停留在表面,不够深入。建议充分利用目前的互联网、手机短信、村社负责人等资源,认真听取对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时间、培训地点等方面的意见,在考虑群众培训需求、文化基础、农业劳作时间安排、接受能力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合理务实地安排组织培训,提高培训效果[9]。

4 结语

在全国关注“三农”问题的大好形势下,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但云南省农村劳动力总体素质偏低、技能人才不足、总量过多的矛盾仍十分突出,严重制约了全省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如笔者一次在农村调研时偶然发现,农民在稻谷、玉米等粮食贮藏中,大量使用剧毒农药甲胺磷来防虫。另一方面,农民平均工资性收入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3,云南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因此云南在“十二五”期间的培训力度还需加大。针对项目实施中的问题,及时调整实施方案,完善有关管理机制,才能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培训效果,落实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达到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传播农村实用技术、服务全省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目标,促进缩小城乡差别,构建和谐社会。

5 参考文献

[1] 浦超.云南今年将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投入[J].农村实用技术,2010(9):29.

[2] 云南省农业厅.关于做好2012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通知,云农劳转〔2012〕2号[EB/OL].(2012-07-04)[2013-12-04].云南农业信息,http:///km/news934/20120704/1751700.shtml.

[3] 冯稚进.云南省2011年阳光工程项目全面部署[EB/OL].(2011-09-07)[2013-12-04].云南农业信息网,http:///news13/20110907/1137626.shtml.

[4] 刘立仁.现代农业呼唤职业农民——关于做好职业农民工作的有关建议[N].新华日报,2012-10-07.

[5] 吴敬才.福建省农村实用技术远程培训的成效分析与拓展对策[J].农学学报,2013,3(1):64-70.

[6] 庄文彬,蔡一生.创新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培训模式的若干思考 [J].福建农业科技,2012(11):73-75.

[7] 蔡淑芳,吴敬才,蔡培良,等.基于传播学理论的福建省农村实用技术远程培训研究[J].福建农业学报,2011,26(5):870-876.

[8] 翁伯琦,郑回勇,陈敏,等.福建省农村实用技术远程培训实施成效与调研分析[J].发展研究,2011(10):105-108.

[9] 朱田香.结合新形势和新要求 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J].上海农业科技,2010(4):2,4.

基金项目 2012年度中国民主同盟云南省委“云南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调研课题。

篇6

关键词:农机合作组织;培训

中图分类号: S23-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14-63-1

1 农机合作组织从业人员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

1.1 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一是专业技术水平偏低。随着农机购置补贴的实施和农民购买力的提高,尤其是农机合作组织的参与,使过去人们望机兴叹的大中型农业机械逐步进入人们的视线,耕耘在田间大地。这些拥有液压、电控、激光甚至全球定位等新部件、新技术的农机装备,对操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文化水平高的农机驾驶员而言,可能操作起来不算复杂,其实他们远没有达到真正掌握农机的水平,主要原因在于操作驾驶人员缺乏专业培训。一是生产厂家和销售厂家只重视技术培训或进行简单的培训,而没有关注维护、保养等细节;二是没有同实际生产相结合,这种脱离现场的课堂式培训,对许多驾驶员而言,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三是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缺乏相应的知识和经验,管理粗放,随意性强,影响农机合作组织健康发展。

1.2 传统的土地观念有待更新

农业机械高效功能的发挥,有赖于土地规模化、标准化。在零散的地块,大中型农业机械没有用武之地。因此,农机合作组织的良性发展,同持有可耕种的耕地面积有着直接的关系,但从目前情况看,有的种植户小农意识强,不愿把土地交给农机合作组织去管理经营,农机社会化服务的范围受到限制。

1.3 目前培训的对象有待改变

当前,农机培训的主要对象是农业机械驾驶员,而农机合作组织从业人员的培训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实际上,除了开展技术培训外,还需要在管理、财务、营销等方面开展培训,提高农机合作组织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水平。

2 搞好农机合作组织从业人员培训的措施

2.1 充分利用国家的优惠政策

近年来,国家及省高度重视农民技术培训工作,划拨专项资金用于培训工作,各地培训班也开办了很多。但在培训实践中发现,一些县(市)的农机主管部门并没有真正落实这项国家优惠政策,缺乏责任感和使命感,报名人数远远没有达到预期。这就要求有关部门加强监督,确保专款专用,以把有限的资金真正用到提高农机合作组织从业人员素质上来。大中专院校作为农民培训的主力军,应充分利用国家有关培训的优惠政策,用公益心和实际行动,积极为农机合作组织从业人员进行学历、技能教育,并提供助学金。同时,在培训课程的设计上,充分结合学员的工作特点和知识水平,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突出技能培养,强化素质教育,使学员掌握较强的操作技能,为农机合作组织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2 充分发挥农机推广部门和农机校的作用

农机合作人员培训应同当地农机推广部门、农机校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利用农机推广部门和农机校的人才、技术、教学资源优势,做好驾驶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工作。省级农机推广部门应加大培训力度和资金投入,改变以往只注重理论脱离实际的说教式培训,将农机新技术推广同实践操作紧密结合,提高培训的实用性。农机推广部门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制定计划前要进行充分调研,划分所辖地区不同种植区域,掌握不同地区的农机推广技术的需求,编撰通俗易懂的农机推广技术实用教材,让农民一学就会,一看就懂。

2.3 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开展培训活动

网络信息技术以其高效快捷的优势,将成为未来农机合作组织从业人员培训、信息交流的重要手段。省级有关部门要建立健全农机合作社的信息网络,并将其纳入到农网系统。建立专门的覆盖面广的农机合作社网站,开设与农机合作社工作相关栏目,将技术培训列为重点,设专人进行信息更新、网站维护工作。

2.4 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培训活动

篇7

以科技专家服务中心和农村科普工作队为支撑,以县委十二届六次会议精神为指导。以科技服务现代农业发展、培养新型农民为目标,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农民以及种养能手、科技带头人、农村经纪人和专业合作组织领办人等农村实用人才为培训重点,结合年气候特征以及农牧业发展新形势,根据全县各乡镇经济区域化特点开展农业生产技能和相关知识培训,为新形势下农村经济发展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全面提升我县劳动力生产能力和经营水平。

二、基本原则

(一)设计培训课程,服务主导产业。按照主导产业的发展要求和农民实际需求制定培训计划。加强技术指导和跟踪服务。

(二)主导产业确定、基本学习选择、培训课程协调以及培训时间安排、方式方法都要广泛听取农民意见和建议,尊重农民意愿。坚持以农民为本。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重点做好玉米种肥选择、旋心虫、玉米螟防治、棚膜栽培等技能以及猪、鸡、兔、牛等养殖技能培训。突出培训重点。根据年气候特点和我县农业发展具体情况。

(四)切实提高培训质量,注重培训实效。坚持培训、指导、服务三位一体。

三、培训内容

培训专业农民,按照“围绕主导产业。实施整体推进”思路,以传播科技知识,普及科学技术,提高农村劳动者科技素质和劳动技能为目的以农村养殖业、种植业实用技术为主要内容,着力培养一大批懂科技、善经营的新型劳动者,每个主要培训对象要辐射带动10个以上农户。特别是长农辅道和长白西线乡镇开展棚膜蔬菜栽培实用技术培训,深入镇村集中培训,发放蔬菜栽培技术图书,发放宣传单。并根据农户需要及时深入棚膜蔬菜栽培现场进行指导,鼓励农民群众从事棚膜经济生产。

四、目标任务

通过深入乡镇、村屯、协会、合作社、牧业小区集中培训以及具体指导等形式,重点组织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农业科技示范户、骨干专业农民、养殖户、加工户、广大农民开展培训。年。实现科技培训40万人次。发放测土配方施肥、玉米旋心虫及玉米螟防治等各类科普宣传单30万份。

1培训1000名农业科技示范户。每人负责10户左右,通过入户服务、现场指导、集中培训等,指导科技示范户应用农业新技术、新成果。

2培训500名农村养殖大户。

3培训12000名骨干专业农民。

4培训20万名农业生产明白人。依托县内各类培训资源。广泛组织农民开展实用技术培训。

五、培训形式

1各乡镇设中心会场集中授大课。以农村科普工作队和科技专家中心为支撑。重点做好测土施肥、良种选择、玉米旋心虫、玉米螟防治、棚膜经济技能、养殖业技能的培训工作,每场培训不低于200人。

2组织农村科普工作队专家深入全县各牧业小区开展科技服务。

3各乡镇自办培训。以各乡镇行政村科普活动室为基层培训点。

4深入科技示范村培训。科技专家根据农村经济的区域特点。就项目引进、试验示范进行技术指导,跟踪服务。

5深入全县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合作社。对会员进行技术培训,为会员提供市场信息等。

6根据种植、养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下到农户田间地头、养殖户家中现场指导。

7利用电视台科技知识讲座、播放科教电影、为农民免费测土等形式为农民提供技术服务。

六、时间安排

1(集中培训阶段)

一是各乡镇中心集中讲大课。

二是深入科技示范村培训。搞好新品种试验示范,推进示范村科技示范园区建设。

2(分散培训阶段)

一是组织专家深入牧业小区进行现场指导培训。

二是深入农户田间、地头、家中进行现场指导。

三是对小型加工企业进行分类指导。

3(新品种新技术总结阶段)

一是召开科技示范村支部书记培训会。就年新品种引进推广情况现场参观、研讨。

二是做好年土地深松深翻总结和年深松工作指导。农机校专家向农民讲解土地深松的好处以及土地深松操作技巧。

4(集中培训阶段)

进行养殖业、种植业专业技术培训。根据各乡镇经济的区域特点和年气候、降水等特点。

七、组织保障

篇8

建立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牵头统筹规划,劳动、教育、农委、科技、财政、人事以及建设等行业管理部门按职能分工,落实各自工作职责的城乡劳动者职业教育技能培训管理新体制。

(一)劳动保障部门根据试验区建设十年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工作目标和统筹城乡充分就业工作任务,统筹安排“五三五规划”,健全完善城乡劳动者的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制度,全面覆盖城乡“五大类人员”:一是城乡新成长劳动力职业技术教育;二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三是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技能培训;四是企业员工职业技能提升培训;五是农业劳动者实用技术培训。统筹规划“三个层次”的工作:一是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工作;二是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三是加强实用技术培训工作。制定实施“五个计划”:一是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二是职业资格证书技能导航计划;三是能力促创业计划;四是新技师培养带动计划;五是失业人员技能再就业计划和岗位对接行动计划。

(二)教育部门牵头,劳动保障部门协助,重点做好新成长劳动力和初中、高中毕业后未继续升学的学生(以下简称“两后生”)职业技术教育工作。

(三)劳动保障部门重点做好城乡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工作。

(四)农业、科技、建设、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相关职能部门和团体做好农业劳动者和建筑行业农民工的实用技术培训工作。

(五)人事、机构编制部门负责根据城乡统筹工作中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工作需求,促进发展公共职业教育院校和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调整编制充实职业教育技能培训教师力量。

(六)财政部门要根据城乡统筹工作中职业技术教育院校、技师学院、公共实训基地的建设发展需求,筹措资金,加大财政的建设投入。重点支持开展农村劳动力免费技能培训和落实企业员工技能提升培训的补贴投入。

二、完善城乡劳动者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制度

按照城乡统筹的覆盖城乡“五大类人员”和发展“三个层次”职业教育技能培训统筹规划,加快完善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制度,为产业发展和企业用工提供合格劳动力,加强职业教育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劳动者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

(一)职业技术教育要以职业技术院校、技师学院、高级技工学校、成人教育机构、部省市属专科层次职业教育机构为基础,根据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以提高就业率为目标,积极开展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以下简称“双证制”)职业技术教育工作,开展“两后生”职业技术教育和劳动预备制培训。按照国家政策规定落实职业教育院校学生、技工学校学生、“两后生”的生活困难补助和奖学金制度。

(二)职业技能培训以公共培训机构、社会力量培训机构、企业培训机构和实训基地为基础,根据产业发展和企业用工需求,以提高城乡劳动者就业竞争能力为目标,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失业人员再就业技能培训,企业员工技能提升培训。根据促进城乡比较充分就业扶持政策,落实技能培训补贴和技能鉴定补贴制度。

(三)农业劳动者实用技术培训由农业管理部门牵头,以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机构等公共和社会培训机构为主体,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补充,通过财政投入,开展免费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

三、整合城乡职业教育技能培训资源

(一)完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牵头的职业技能培训职能。

1.组织实施城乡劳动者技能培训工作,紧密结合产业发展和企业用工需求,组织公共技能培训机构、社会培训机构、企业培训机构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完善劳动预备制度、高技能人才培养制度和特殊工种持资格证书培训上岗制度。

2.根据城乡劳动者充分就业和稳定就业要求,制定就业前培训、在职培训、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计划,并牵头组织实施。

3.负责按国家政策规定统一编制全市职业技能培训教学大纲和教材,负责职业技能考核、技能鉴定标准和职业资格证书颁证工作。

4.加强社会培训机构和社会鉴定机构服务管理,做好各类技能培训机构、技能鉴定机构资质认定工作。

(二)完善教育行政部门牵头的职业技术教育职能。

1.组织实施职业技术教育院校的学历教育、技术教育。

2.组织实施农村实用技术的学历培训和成人教育。

3.组织实施职业技术教育中落实“双证制”要求。

4.组织全市各类职业技术教育机构开展初中、高中“两后生”职业技术教育和劳动预备制培训工作。

(三)完善农业、科技、建设、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相关部门和团体牵头的实用技术培训职能。

1.组织实施阳光工程培训、新型农民科技培训。

2.组织实施农民素质教育、绿色证书培训工程。

3.组织实施农业劳动者农业实用技术培训。

4.组织实施建筑行业实用技术和农民工夜校培训工作。

5.组织实施“星火科技培训示范工程”,加强农村实用技术和就业技能培训。

6.组织实施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技能培训、女性就业技能培训、残疾人就业技能培训。

(四)完善各行业管理部门督促用人单位开展员工职业技能培训职能。

1.组织企业广泛开展员工职业技能提升培训以及技能鉴定工作,监督企业提足用好成本列支的工资总额2.5%的职工教育经费。

2.督促行业内企业开展特殊工种工作岗位员工的持证上岗培训工作。对涉及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的特殊工种、特殊岗位实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普通岗位实行持证上岗制度。

(五)鼓励企业建立员工技能提升培训制度,鼓励有条件的大企业、大集团积极开展内部培训培养产业技术工人,鼓励无条件实施内部培训的企业与有资质的职业教育技能培训机构建立合作关系,通过校企合作方式提升员工的职业技能和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政府给予企业和培训机构相应的技能培训补贴和技能鉴定补贴。

四、完善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市场对接机制

建立满足产业发展和企业用工需求的以市场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技能培训机制,构建职业教育技能培训与就业市场需求对接的信息网络和产需结合的衔接平台,建立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市场运行的新机制。

(一)充分利用全社会资源构建企业用工需求和职业技术院校和各类技能培训机构共享的信息平台,政府各职能部门积极协作构建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公共信息交换平台,为职业教育技能培训机构和企业牵线搭桥;鼓励引导职业院校、技师学院、高级技工学校和各类培训机构通过校企合作方式,积极开展定向订单培训,为产业发展输送合格的高素质劳动者,为企业用工需求提供技术工人。

(二)职业技术教育院校专业设置要对接市场需求,社会培训机构技能培训项目要对接企业用工,企业员工技能提升培训要对接企业发展需要。职业教育技能培训机构要根据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结构,主动同本地区的大型企业、大集团公司进行目标对接,设置培训工种和技能科目,进行储备式、协约式、订单式的培训。组织企业实施“新技师培养带动计划”和“职业资格证书技能导航计划”,突出高技能人才培养,带动中级技能、初级技能劳动者队伍的梯次发展,满足地区各工种产业技术工人的市场需求。

五、建立购买职业教育技能培训成果机制

加大对公共职业教育技能培训的投入,加快建立我市基础性的公共实训基地,扩大职业技术教育办学规模和壮大技能培训机构,通过建立购买成果机制,大规模、高质量地培养符合就业市场需求的城乡劳动者。

(一)支持和鼓励企业开展员工技能提升培训,财政加大对企业开展员工职业技能培训补贴和技能鉴定补贴的投入,适度提高技能培训补贴和技能鉴定补贴标准。通过政策引导企业广泛开展内部培训提升员工的技能水平和经考核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政府按照初次取得的相应职业资格等级实行初级、中级、高级职业资格分级补贴支持。

(二)加强对公共和社会培训机构的管理服务,以技能培训达到的职业技能质量标准和实现就业为目的,建立城乡劳动者定点技能培训机构招标机制,对已认定的200余家城乡劳动力定点技能培训机构实行“奖优汰劣”的动态管理。

(三)完善城乡劳动者职业教育技能培训补贴制度。技能培训补贴的标准由劳动保障部门会同物价、财政等部门按职业技能培训成本的80%确定;职业技术院校、技工学校学生生活困难补助和标准由教育部门会同财政部门根据相关补助政策规定执行。

1.经初次技能培训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补贴标准,按培训成本的80%确定;经职业技能培训初次进行职业资格技能鉴定的补贴标准,按技能鉴定成本确定。

2.经初次技能培训取得国家、全省统一标准培训合格证书的补贴标准,按培训成本的80%实施分段补贴。即城乡劳动者经培训合格并发放统一合格证书时给予70%的补贴,实现就业后再给予30%的补贴。

3.职业技术教育院校、技工学校学生的生活困难补助和学费补助按相关政策规定执行。

六、健全完善职业教育技能培训评价考核标准

职业技术教育要以取得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制”为基本标准,城乡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要以取得国家统一的职业资格证书为基本标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以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全省统一培训合格证书为基本标准,农业劳动者实用技术培训以取得全省统一标准的绿色证书等合格证书为基本标准,建立统一的职业教育技能培训考核评价体系,政府给予技能培训补贴和技能鉴定补贴,均以统一的评价考核标准作为衡量标准。

(一)完善职业技术院校和技能培训机构的设立资质审批管理,职业技术教育和技能培训机构按国家规定和办学要求,师资力量、教学规模、教学场地、教学设备必须达到国家标准。

(二)职业教育技能培训补贴制度与城乡劳动者职业教育技能培训考核评价标准挂钩,建立职业教育技能培训的评价考核标准体系。劳动保障部门会同教育、财政等职能部门对全市职业技术院校和技能培训机构培训后达到的质量和完成的数量及培训成果制定统一的评价、考核、补贴标准。

(三)建立统一的职业资格考核鉴定和证书管理办法,以国家职业技能培训大纲和技能鉴定标准为统一标准,加快建立全市职业技能培训考试中心,实行全市统考制度,加大职业技能培训、技能鉴定质量监督检查力度,落实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质量责任制,提高技能培训实效性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含金量”。

(四)城乡劳动者就业技能培训要以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为标准和实现就业为目的,实行分级分段财政补贴。

篇9

一、坚持学历教育,加快农村人才队伍建设。

1、落实“百万中专生计划”,加快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今年各地普遍重视招生

二、拓展农民培训,提升农民职业技能水平。

1、抓好“阳光工程”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各地广校采取与企业联合、与中介机构联合等多种方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岗位技能培训为重点,全力开展“订单、定点、定向”培训,开辟了具有地源特色的电动缝纫工、电子操作工、计算机应用、建筑工、保安等多种相对稳定的专业,抵御经济危机影响,扩大当地就业率,保障农民工资性收入。截至五月底,全市农广校已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任务1770人,占全年计划45%。

2、大力开展农业专业技术培训,增强农民应用技术能力。今年全市农广校承担了800名农业专业技术培训任务,为保质保量完成全年培训任务,各地集中力量,开展农业专业技术培训。全椒广校组织人员集中力量已累计办班18天,培训总人数300人,共培训900人次,现场指导8次,指导总人数300人,现场指导400人次,手把手、面对面传授水产立体养殖高效种养模式,有效促进农民实现生产技能提升、经营思路拓宽,为发展特色农业,增加收入,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3、全力组织创业培训,提升农村经济发展后劲。一是组织2008年创业培训学员开展理论联系实践学习活动。二是认真实施承担的2009年新型农民创业培训规划。4-5月份,组织开展基层调研,征求专家意见,精心实施开班设计等前期准备工作;6月20日,将举办新型农民创业培训开班,集中第一期200名学员培训。通过培训,将增强新型农民创业意识,激发创业热情,壮大产业实力,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三、完善教学管理,提高全市广校整体实力。

1、教学质量管理得到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一是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教学管理、学籍管理等各项规章制度;二是加大声像教学、实践性教学的力度,明光广校精心制作甜叶菊高校栽培技术电视片深受好评;三是引导学员自愿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增强就业资格和能力。

2、自身建设得到加强。我市广校办学水平得到中央农广校的高度肯定。根据中央和省广校统一部署,完成全市县级分校办学水平评估自评和复评工作,天长、凤阳、明光、南谯等4家分校被评为a级县校,其中天长分校、凤阳分校位列全省14个a级县校的第一名、第三名。根据我校实际,聘请8名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农业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和农民创业指导员,将进一步壮大师资力量,提升农业科技培训水平和档次。

下半年工作计划

1、加强督促指导,力争中专学历教育全面完成省下达任务,大专以上联合办学稳步推进。

2、加大监管力度,确保全体系“阳光工程”培训任务如期完成,加快学员职业技能鉴定发展步伐。

3、发挥各级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职能作用,构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有效地组织开展农民创业培训、农业专业技术人员、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等。

4、强化岗位技能培训,提高农广校整体素质。一是加强系统岗位培训;二是加强教学培训的管理和检查督促;三是加强工作调研;四是加强信息服务;五是建立市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人才资源库;六是加强专职师资队伍建设,做好专职教师聘任与《教师聘书》发放工作。

篇10

(利津县北宋镇人民政府,山东 利津 257400)

【摘要】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伐,要特别重视大力发展农业信息技术培训,努力为农业生产一线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加快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增加农民收入,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宝应农广校成为主要的农业科技培训阵地。“十二五”期间让农村教育培训体系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 加强农业信息;技术培训;农业现代化;农广校键

农业现代化要求运用具有高科技含量的现代农业技术和设备武装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农业信息技术作为软支撑部分,通过收集、加工、传递应用各类信息,使硬支撑部分的潜力充分发挥。农业信息化将使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方面的农业产业经营者更快得到新的知识,加速科学技术的应用速度,促进农业实用科学技术的全面推广和普及。农业信息化通过网络进行远程技术培训和教育,促进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科技意识的增强,从而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促进农业现代化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1]。

1农业信息技术在实现农业现代化中的作用

1.1农业信息技术加速了传统农业改造和农业现代化管理

农业是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中国土地辽阔,自然条件复杂,气象和生物性灾害频繁,农户规模小而且分散,再加上几千年传统的生产方式,因而呈现出生产的分散性,很低的可控性和稳定性。而先进的信息收集、处理和传递技术将有效地克服传统农业生产的分散化和小型化的行业弱势。将农业信息技术与航空航天遥感技术(RS)、农业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AGIS)以及全球定位系统(gps)等相结合,大大加强了对影响农业资源、生态环境、生产条件、气象、生物灾变和生产状况的宏观监测和预警预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可控性、稳定性和精确性,并能对农业生产过程实行科学、有效的宏观管理。

1.2农业信息技术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

落后的生产管理水平和小农意识经营管理水平,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障碍。随着农业信息系统(GIS)的建立、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农业信息网站及时准确地向农民提供政策信息、技术信息、价格信息、生产信息、库存信息以及气象信息,提供中长期的市场预测分析,指导帮助农民按照市场需求安排生产和经营。建立农产品和农业服务贸易的快速交易通道,农民在网上洽谈,交易在网上实现,降低了农产品的销售成本。在网上获得农业生产订单,减少了农业生产的盲目性。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农业生产者可以与不同产业结盟,共同经营,共同管理,共同打造品牌,稳定市场占有量,并不断拓展新的市场。由此可见农业实现了信息化,就可以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因此,可以说农业信息技术对整个农业生产、农业经济、农业科研、农业教育以及农村发展和农村文化生活产生了无法估量的积极影响,成为现代农业的主导技术之一,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2]。

2农业信息技术培训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要途径

2.1加强信息技术培训的重要性

“十二五”农业发展方向就是建设农业现代化,就利津县来讲,农业现代化最大的“靠山”是科技信息,但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低,成为制约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要因素。要改变这一现状,出路只有一条,必须加快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及农业生产者在计算机操作、网络知识、农业信息采集上传技术和农业专家系统应用技术等高新技术培训,让更多农民掌握现代农业科技技术,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大幅度提高农民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对先进农业技术及工具的采用,决定着对农产品市场信息的捕捉、分析与判断。农民不仅是农业的主体,更是农民增收的主体,只有培养出觉悟高、懂技术、善经营、能创业的现代职业农民,才能使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2.2新型农民学校是农民信息技术培训的重要阵地

利津县新型农民学校在农业科技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已成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推广的一个重要渠道。2014年利津县新型农民学校实施了农业信息技能培训工程项目。累计培训学员3500人,培训对象从对农民的培训向农村干部、农村加工、流通、生产经营等龙头企业和乡镇企业的领导、技术人员和从业人员延伸。利津县农广校在科技教育培训工作中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取得较好的培训效果。通过问卷调查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76份,涉及14个乡镇。从调查的学员分析看,90%以上的学员都掌握了农业信息技术,80%的学员,特别是村干部学员能用所学的农业信息技术和生产技能发家致富,成为广大农民群众致富的领头雁,一大批学员成为当地发家致富的典型户。

2.3农业信息技术教育培训的新路子

在终身教育已成必然趋势的新世纪,随着农业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农民对教育培训的需求必然是多层次的。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要适应农民的广泛需求,农广校要积极创造条件,拓展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的科技培训,实现各层次教育的连贯和沟通。采用更多为广大农民乐意接受,为广大农村干部和科技人员所欢迎的形式和载体。大力发展远程教育,利用网络教学,增强培训手段。如农广校借助网络等高科技手段开展远程教育培训就是借科技之力传播科技之业的好形式,使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更加富有成效,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更为直接有效的服务,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闵文江,陈保华,侯亮.河北省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发展[J].农业图书学报情刊,2006,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