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转型发展范文

时间:2023-12-28 17:39: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能源转型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能源转型发展

篇1

德国能源转型的第一个重要标志是,可再生能源在未来成为主导能源。德国2050年可再生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耗总量的60%,占总电量的80%;可再生能源将替代煤发电和核电。中国2011年煤占总能耗的70%,可再生能源仅占8%左右;除了水电以外,太阳能、风能和其它可再生能源发电占发电总量1.5%。即使采用现有的最激进的情景分析,中国可再生能源在2050年也仅占35%左右,还不是主导能源。中国需要创新性的能源战略思维。

德国能源转型的第二个重要标志是能效大幅度提高。到2050年,德国每年的能源生产率(即能源强度的倒数)要提高2.1%;电耗、油耗和热耗都要大幅度地降低。中国的能耗强度与德国比,要高1.2-1.5倍。如果中国在2050年赶上德国的能源强度,中国每年的能源生产率要提高3.9%,即能耗强度每年下降3.8%。中德两国的合作创新领域包括发电、节能改造、电动汽车、未来能源网络、智能电网和智能电表、网络通讯技术、燃气燃煤电厂、蓄能技术、热电联产以及先进的各种节能技术。

德国能源转型的第三个重要标志是一次能耗下降。一次能耗不仅包括矿石能源,还包括可再生能源。2050年与2008年相比,一次能耗要下降50%。换句话说,德国2011-2050年的能耗弹性系数为负,经济与能耗绝对脱钩(经济增长,能耗下降)。中国现有的能源需求的各种预测和情景分析中,到2050年能源耗是增长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为正,经济与能耗相对脱钩(能源增长比经济增长慢)。德国能耗下降是一种革命性的思维,有了绝对脱钩,可以摆脱“经济零增长”束缚,使能源资源得到可持续发展和利用。

德国目前88%的天然气和98%的石油靠进口,德国在未来仍然面临着进口能源安全的挑战。因此德国与欧洲、与世界各国都要开展更紧密的合作,以保障能源供应安全。中国的石油和天然气进口的依存度在大幅度上升,供应安全也是中国面临的挑战。与德国不同的是,中国的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完全可以满足中国能源发展需要。中国电网将来也可与欧洲电网联接,向德国供应可再生能源电力。

篇2

山西省能源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战略主要有五方面的工作。第一,明确提出发展目标。综合考虑资源、环境、安全等约束条件,全省提出的能源基地发展战略目标是:进一步巩固山西在全国能源生产、外输中的地位,煤炭产量控制在10亿吨以内,电力装机容量达到0.8亿~1亿千瓦,煤层气开发总量达到200亿立方米,新能源开发总量占到一次能源生产总量的10%,实现能源结构的转型与优化,建成国家新型能源基地。同时,提出了“双控”目标,即煤炭供应总量严格控制在10亿吨以内,能源消费总量为23800万吨标准煤。

第二,积极推动新兴能源发展。大力开发煤层气资源和推进煤层气综合利用。到2015年,煤层气抽采量达到200亿立方米,其中地面抽采量达到143亿立方米,井下抽采量达到57亿立方米。以大企业、大集团为龙头,围绕“燃(气)、(发)电、化(气转化)”三条发展主线,全面建设煤层气产业下游利用市场。同时适度发展煤基替代燃料,到2015年,焦炉煤气制甲醇达到450万吨,煤制甲醇达到150万吨,煤制合成油达到300万吨,煤制天然气规模达到40亿立方米。

第三,实施煤电一体化战略。鼓励企业积极探索煤电一体化组织结构模式,坚持政府推动和市场引导相结合的原则,在政府推动的同时,充分尊重企业的自,使煤炭、电力企业通过资产重组、联合上市和企业相互兼并等形式,实现战略合作,并逐步形成煤矿、洗煤厂、电厂为同一投资主体控股的煤电一体化发展模式。

第四,加强输煤、输电通道建设,煤电并举。输煤通道建设要围绕煤炭基地开发,重点加强北、中、南三大通道的汇集;输电通道建设成“西纵”“北横”“中横”特高压通道,晋东南——江苏500千伏直流通道及“三纵四横”500千伏电网为主网架的坚强山西送端电网;加快省级“三纵二横”燃气环形主干管网和连接主要市县的支线管道以及城市输配管网建设。

篇3

>> 台湾经管类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培养及其启示 地方性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分析 高职经管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及对策建议 经管类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浅析 地方院校经管类本科生就业能力培养策略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的路径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工科院校经管类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 河北省高职院校经管类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地方本科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研究 大类招生模式下经管类毕业生就业能力研究 浅谈经管类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培养 承德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培养研究 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创新性举措研究 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分析 广西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产学研合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思考 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产学研合作问题研究 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高师院校政法类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困境与解决途径初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4]陈啸.突破学科定势:高等学校转型发展的一个新视角――兼论重构能力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大学教学,2015(2):21-25.

[5]钟志贤.大学教学模式改革的十大走向[J].中国高教研究,2007(1):88-91.

篇4

关键词 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 课程体系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新能源主要包括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氢能和核聚变能以及由可此衍生出来的各种非常规能源。相对于传统能源,新能源普遍具有储量大、可再生、污染少的特点。因而也常被称为可再生能源或清洁能源。在2010年制定的全省“十二五”能源发展规划中,积极推进可再生能源发电。重点发展生物质能发电和太阳能发电。以湖北省为例,预计2015年湖北电网发电装机容量6220万kw,其中水电装机3771万kw,火电装机2332万kw,新能源发电装机120万kw(风力发电20万kw、光伏发电30万kw、生物质能50万kw、垃圾发电20万kw)。①

新材料与新能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命脉,广泛渗透于人类的生活之中,影响着人类的生存质量。新材料是高新技术与产业发展的基础性与先导性行业,每一次材料技术的重大突破都会带动一个新兴产业群的发展,其研发水平及产业化规模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国防实力的重要标志。新能源的迅速发展,最终离不开新材料推进。新能源材料的开发已经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研究机构的广泛重视,新的技术和成果不断涌现。可以说,新能源材料的开发和利用已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为适应时代的需要,国家大力培养这一新兴产业的专业人才。工学材料类专业的调整幅度最为突出。新设置的材料类冶金工程、金属材料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工程等四个专业从原则上覆盖了原来的(1993年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院本科专业目录)材料类的有色金属冶金、冶金物理化学、冶金、金属材料与热处理、金属压力加工、粉末冶金、复合材料、腐蚀与防护、铸造、塑性成形工艺及设备、焊接工艺及设备、无机非金属材料、硅酸盐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以及化工类的高分子材料及化工等近十五个专业。近几年来我国材料科学教育改革的迅速发展,几乎全国所有设有有关材料专业的院校均已程度不同地参与了材料学科教育改革,并且开始出现了力图根本突破原教育模式的新思路新方案。教育部2010年7月批准在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等十一所高校设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在四川大学、中南大学、湘潭大学等十五所高等院校设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目前,湖北省武汉市共有高校26所,大部分的工科院科都设置有材料学科,且教学和科研实力都较强。其材料专业中以金属材料、无机材料、高分子材料为主,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等一流大学已经进入了新能源材料的研究。

1 当前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自1998年国家教育部将原铸造、锻压、焊接、热处理等专业合并成为“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后,原铸造、锻压、焊接、热处理等老专业变成了新专业所包含的学科方向。我国新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总体上的一致之处是压缩了原来的专业知识的教学内容,但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模式。②“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是宽口径的新专业,办学历史很短,完善的课程体系尚处于初始探索阶段。现行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以金属材料为主要方向,与新能源产业的高速发展不适应,对学生的就业也造成一定影响。

1.1 学科导论课定位不准

在目前“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中,金属材料仍占有较大的份量,教学内容对非金属材料,特别是新型复合材料的阐述较少,没有体现新能源的发展对新材料的重大影响。

1.2 课程分配没有结合新材料的发展

虽然在现行的课程体系中,理论课时较多,但专业课程中力学基础理论课时少,相关的基础理论支持性理论不全面,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项目较少,致使学生面对大型结构件材料的认识不足,对新能源领域中计算机软件的接触机会较少。

1.3 所开课程与实际应用联系不够紧密

目前开设的课程中,学生的实际应用环节较少,生产实习中,学生大多以参观的形式进入相关企业,时间仓促,无法深入地认识企业。实验设备有限,与新能源材料相关的实验设备更少。学生很难理解课程内容,实际应用更难。在课程体系中,只注意传统材料科学与技术教学的设置,不能满足现代工程教育的需要。

1.4 实践教学目标不明确

实验教学中采用金属材料工程的设置内容较多,大多数为对理论教学内容与知识的验证。实践教学的系统性不强,缺乏创新性的设计性强的动手实践内容,不能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系统的工程思维进行训练。实践课程设置形式单一,理想状态下的实验实训脱离了“面向岗位”的宗旨。③

2 面向新能源发展的优化方向

为满足社会需求,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培养的人才应比原来单一专业的人才所具备的知识结构应更合理,知识面应更宽,所具备的综合素质应更好,适应性应更强。④课程体系的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

2.1 面向新能源的快速发展,提升专业的方向特色

随着新能源的不断发展,新型复合材料及大型材料结构件的覆盖面越来越广,与其他学科间的交叉渗透也在不断加强,本学科目前的专业设置和学科研究方向要能满足本学科相关行业今后对人才的需求,结合地理优势加强特色内容的教学,不断通过专业课程的调整和改革,培养出合格人才,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2.2 优化课程体系,培养综合素质,突出“实践、实用”

课程体系可按图1的模式进行优化,在完善现有的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注重知识体系的构建和课程内容的设计,体现培养的科学性和专业化。从知识结构、能力培养来满足新能源发展的素质要求,同时抓好课程内容和实践环节,梳理完整的学科结构,重视生产技术的应用和获取知识的科学方法,以综合能力的提高为目标,并推动专业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

2.3 模块分类强化,突出“实践、实用”教育理念

对课程体系进行模块分类(如图2)后,逐一完善和改进。新的课程体系强化核心基础课程,形成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工程热力学等不同层次的力学知识体系。引进新能源材料的热点,加入杆塔设计、大型材料结构件设计方向的课程。实践学习类课程加强对当前新能源科技发展信息的吸取,增加应用软件的学习,以工程软件实训的形式加强计算机应用能力。在人文社会科学类模块中,加入锻炼学生的沟通及表达能力的课程,如学术讲座、论文写作、沟通与交流等内容,培养未来现代工程的职业精神。优化的课程体系既夯实基础又提高综合素质,学生也具有了相应的材料应用维护、管理所必需的设计和测试能力,突出了“实践、实用”教育理念。

2.4 探讨专业新需求,实现本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对“材料成型及控制专业”毕业生的社会就业情况进行全面的社会调查,研究本学科专业的发展态势和对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人文素质、创新素质的具体要求,探讨新能源的发展对“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课程新需求,一方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专业办学特色;另一方面,通过课程体系的优化,促进教学思想的不断更新,以“新材料”推动师资培训的“新发展”,以合理的课程体系帮助学生顺利就业。

3 结语

在结合当前新能源快速发展的条件下,探索“材料成型及控制专业”课程体系特色,新的专业培养模式既要体现国内外的“大材料”思想,又要具有较为鲜明的新能源和地方特色,以适应专业发展的要求。优化的课程体系既满足“大材料”通才教育,又合理规划好新能源发展条件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新内涵和外延,突出金属材料、复合材料的在新能源行业的应用和设计专业范围,探索新的专业课程结构和完整的培养体系。

注释

① 周世平.新能源技术与湖北能源发展综述[J].湖北电力,2011.35(5):1-6.

② 樊自田,魏华胜,陈立亮,等.建设新型课程体系 培养宽知识面人才[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1):11-12.

篇5

1.1传统的煤炭能源利用的技术遇到了困难低碳经济的实质主要是指能源的高效利用。煤炭行业的转型主要是指实现低碳经济,并且要不断提高煤炭能源的利用率。目前,我国煤炭能源的利用主要是粗放式的,这主要是由于煤炭能源的利用技术比较落后,从而造成了煤炭资源的浪费,最终造成了环境污染。在煤炭产业转型的过程中,突破煤炭能源的利用技术是一个重大的难题。

1.2研发投入不足,影响了煤炭行业的转型在煤炭行业转型的过程中,由于研发投入的不足,最终影响了煤炭行业的健康发展。第一,在研发和推广低碳技术存在不足。由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通过科技手段来推动低碳技术的研发,然而在煤炭产业转型的过程中,由于研发低碳技术研发投入的资金以及人力的不足,从而使得研发低碳技术的进步比较缓慢。第二,在研发新型能源过程中存在不足,为了能够推动煤炭产业的转型,这就要求积极发展新兴能源产业。目前,在新型能源研发过程中存在不足,主要是指在研发风能、太阳能等能源研发过程中存在不足,最终阻碍了低碳经济的发展,从而阻碍了煤炭产业的顺利转型。

1.3煤炭产业的沉淀成本过高,使得转型资金匮乏从低碳经济的角度来看,煤炭产业的沉淀成本比较高,从而使得煤炭产业生产要素的专用性比较强。煤炭产业要想转型,这就要使得煤炭行业中的生产要求的用途要发生改变,从而促使煤炭行业的转型。

1.4煤炭产业体制改革停滞不前,影响了煤炭产业的转型在煤炭产业转型的过程中会受到体制环境的影响。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一方面由于国家的政策不能够与经济发展的市场化以及多样化保持一致,最终制约了煤炭产业的转型。另一方面,产权结构的问题严重阻碍了煤炭产业的转型。在煤炭企业发展的过程中,由于政府的所有权保持不变,最终使得产业机构分配不合理,给煤炭产业转型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1.5缺乏煤炭产业转型的科技人才从煤炭行业的现状来看,结构性的人才的较为缺乏。一些矿区虽然拥有专业的技术人才,但是大多数人才主要从事煤炭采掘、维修以及机械加工等工作,这就使得懂经营以及懂管理的人才比较少。除此之外,由于我国的煤炭企业大多数分布在偏远的地区以及欠发达的地区,最终严重制约了矿区产业的转型。

2、低碳经济下煤炭行业转型的对策

2.1不断加强对煤炭资源利用的技术研究,不断提高煤炭的利用率煤炭产业转型为了能够与低碳经济的口号保持一致,从而能够实现节能减排,最终能够很好促进煤炭产业的转型。在煤炭产业转型的过程中,要加强研究传统煤炭资源的利用技术,最终提高煤炭的利用率。比如:要聘请专门的技术人员,并且要提供优厚的待遇,从而可以延长煤炭的产业链,使得煤炭资源的使用率得到提高。

2.2不断加强对低碳技术以及新能源的研发以及推广力度在煤炭产业转型的过程中,要不断加强研发力度。第一,政府以及相关的部门要加大人力、物力资源的投入,从而不断推进低碳经济技术的设立、研发以及推广。随着时代经济的不断发展,这就要不断加快低碳经济的发展步伐,并且要制定符合低碳经济发展的煤炭产业转型的规划,通过不断加大对低碳技术的研发以及推广的投入,从而使得煤炭产业转型得以顺利进行。第二,要加强对风能资源、太阳能资源等新兴能源的技术研发推广力度,并且要积极开发可再生的清洁资源,从而为煤炭产业转型奠定良好的基础。

2.3不断拓宽煤炭产业的融资渠道,为煤炭转型筹集资金目前,在煤炭行业转型的过程中,沉淀成本严重阻碍了煤炭行业的转型。为了能够很好解决这一问题,这就要求煤炭企业要充分利用煤炭产业的沉淀成本,并且要鼓励煤炭企业要不断进行创新,从而使得煤炭产业的生产要素的沉淀成本能够变废为宝。除此之外,还要充分考虑拓宽融资渠道的方式,在煤炭产业转型的过程中要不断筹集资金,从而能够促进煤炭行业转型的顺利进行。

2.4加快煤炭产业的体制改革,不断优化产权结构目前,煤炭企业的产业转型工作由于缺乏长远的规划,从而使得产业转型的工作出现了较大的困难。为了能够很好的推动煤炭行业的转型,第一,煤炭企业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促使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第二,要促使煤炭企业顺应时代的潮流,并且要积极发展股份制经济,通过控股、参股以及资产重组的方式,从而能够实现产权主体的多元化,最终为煤炭产业的转型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2.5不断引进高端人才,对现有人才实施相关的技能培训在煤炭产业转型的过程中,要注重人才的引进。煤炭企业通过不断引进高素质的人才,从而能够推动煤炭产业的转型。为了防止煤炭企业中的高端人才外流,这就要鼓励煤炭产业要给与高端人才较高的待遇。

3、结束语

篇6

[关键词] 中国经济 低碳转型 困境举措

一、前言

全球能源与环境问题的日益紧张,催生了“低碳经济”概念的生成,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目标的发展型经济体制得到了全球范围的认可。中国近年来的飞速发展,无疑为全球的经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处在环境保护的风口浪尖,高速的工业化进步也带来一定的能源与环境弊端,积极响应“低碳经济”倡导,向可持续经济发展转型,成为了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转折点。

二、中国经济低碳转型面临的主要困境

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同时也伴随着其它相关问题的滋生,国际环境保护机构与各国联合发出声明,要求遏制过高的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正处在工业化进程的中国,不得不面临做出经济发展重大调整的局面。中国经济的低碳转型,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与工业化进程的一记“刹车剂”,成功转型才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1.中国经济的低碳转型压力巨大

由于环境问题的日趋严重,在国际法律的约束下,每个国家都有义务调整自身的发展结构,促进“低碳经济”的开展。这一决定,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作为以制造业为经济主体的中国,不但要控制能耗,还要收到减排制度的严格约束。尽管如此,我国依然积极响应国际发展号召,提倡“低碳经济”,履行承诺加快实施经济转型。目前我国的工业能源主要以煤炭为主,工业化发展带来了巨大的二氧化碳排放,成为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国。因此,从整个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低碳经济”亟待实施。然而,我国的碳排放70%来自于工业产业部门,给经济转型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由于发达国家相继完成了工业化,随着中国的对外开放,很多重工业已经先后进军中国等一些发展中国家,因此,与发达国家实现“低碳社会”的发展目标相比,“低碳经济”的转变则更为艰巨。中国作为世界范围内的出口大国,也不断受到“碳贸易保护主义”和“碳贸易歧视主义”压力,一些国家拟定的“碳关税”的征收势必也对我国的出口造成巨大的影响。

2.中国低碳技术滞后,推动低碳转型被动

低碳技术是一种新兴的环境保护方式,我国长期处于高增长、高排放的发展模式,粗放型的工业化进程,使得我国对低碳技术的掌握和开发程度明显不足。特别是处于经济转型期,低碳技术的相对滞后,为我国地毯经济转型提出了新的难题。一直以来,我国能源领域的高新技术创新能力不高,依赖技术引进的方式来推动发展,缺乏自主低碳技术的积累,是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缺乏自,在技术上受制于人。美国现任总统奥巴马极力主张绿色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积极促进绿色经济的增长,鼓励和倡导新型清洁能源的使用,将美国的低碳技术能力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欧洲与日本也在太阳能的开发上走在了世界的前列,碳排量逐年递减,并掌握着国际上最为先进的太阳能技术。与以上优势国家相比,尽管我国目前也在积极的进行新能源建设,但基础技术与设备仍然依赖进口,国内自主研发能力水平滞后。以太阳能产品为例,尽管我国已经是全球第一大太阳能产品出口国,但却并不拥有先进的技术,只具备自造能力,国内应用也不乐观,产品95%依赖外销。因此,解决我国低碳技术问题才是成功实现经济转型的重要保证。

三、推动中国经济低碳转型的应对举措

面对国际上各方面的压力,我国积极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方向是肯定的。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依靠低碳经济的转型来完成,因此,我国应当审时度势,及时、果断的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争取低碳经济发展的主动权和国际话语权,并在保持持续经济增长的前提下,实现低碳经济的平稳过渡。

1.制定和实施必要的低碳转型发展战略

近年来国际社会围绕着环境问题展开了一轮又一轮的谈判和磋商,“低碳经济”成为继WTO之后,有一个全球性共识问题。为此,各个国家都在积极制定各自的低碳发展战略,力求在新时期的国际变革中占得先机。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应当针对本国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做出切合实际的低碳转型发展战略。一方面要保持中国特色经济的高速发展;另一方面要通过产业调整来实现新的经济突破,在低碳经济下谋求新的增长点。“十一五”与“十二五”国家发展战略,都将新能源列为了重点发展的行列,特别是对于低碳技术的研发更是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因此,从国家层面来看,低碳发展的框架已经构建。此外,通过对能源相关的立法,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制度扶持发展的力度,《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可再生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以及《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等法律法规的颁布,从制度上初步建立了低碳发展的雏形,为今后的具体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重视和加强低碳技术自主创新及推广运用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始终是我国长远发展的战略目标。对于低碳技术的研发和创新,是我国能否实现低碳经济成功转型并始终保持经济高增长的关键。在以国际合作为基础的前提下,先由借鉴开始,向发达国家或技术领先国家进行技术合作,从中不仅要实现技术的应用与推广,更多的是要了解技术研发的能力与要求。“以市场换技术”的道路我们已经走了很多年,然而却收获平平,自主创新能力始终得不到有效的提高。因此,低碳技术转移工作将成为我国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内容。鼓励推广包括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能源技术在内的“低碳能源”技术,构建低碳型经济发展体制,从而实现工业化的绿色发展。

四、结语

由此看来,尽管低碳经济转型将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攻坚性问题,但随着国家战略规划的实施和相关技术的发展,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并不会因此而减缓,新的中国低碳经济体制将会在不久的将来引领世界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山西省;转型发展;战略措施

山西省作为我国重要的煤炭产地之一,素有“煤炭之乡”的称号,煤炭长期以来一直都是山西省产业发展的中心环节,但是从前高强度、大规模的粗放生产模式使山西的生态环境遭到极大的破坏,同时,面临着资源枯竭,开采成本不断上升,产业结构落后的问题,调整能源产业结构,推动煤炭产业转型发展,已经成为山西省一个长期的战略要务。近几十年,我国煤炭企业加速战略转型,积极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发展低碳经济,促进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大同市和孝义市两大煤炭产地成为全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山西省进入了一个全面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低碳经济的新阶段。

一、山西省资源型城市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山西位于我国的华北地区,总面积15.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374.6万,辖11个地级市,119县市区。从山西能源生产结构看,山西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原煤、焦炭、电力的产能位居全国前列,长期承担着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能源和原材料的任务,但随着各种矛盾的不断突出,实行资源型经济的转型优化,成为解决资源环境矛盾、适应国内外市场变化、促进经济综合发展的迫切需要。

(1)产业结构单一,发展潜能不足。依托丰富的资源优势,长期以来,山西的产业发展都是以煤炭为主开展的,导致产业结构极其不平衡,第二产业发展迅猛,而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严重不足,城乡差异明显,二元结构明显。由于资源产业枯竭,且产业结构单一,导致财政收入锐减,失业人员增多等一系列不良后果。产品的科技含量决定着产品的竞争力,山西省的煤炭技术装备落后,发展速度放缓,利润率下降,无法为经济增长提供动力,而不利的区位因素又阻碍了产业的发展。

(2)资金投入不足,转型难度大。煤炭企业转型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和成本,转型过程中需要处理好产业结构调整,剩余劳动力的再分配,而且对生态环境的恢复也都需要大量资金。但是大多数煤炭企业严重缺乏资金,地方财政短缺。政府资金支持不到位,无法给产业转型提供后盾,导致产业转型困难重重。

(3)资源长期粗放开采,资源枯竭不断加剧。煤炭资源一直以来是山西经济发展的支柱,但是由于长期的不科学开采,使得资源枯竭速度加速,资源的不可再生性以及资源的枯竭不可逆转使得资源型城市的发展面临着不可忽视的瓶颈问题。同时由于生产技术落后,开采过程中对资源的浪费严重,资源回收率极低,经济价值极高的伴生资源没有得到合理回收,如煤层气等。山西的煤炭生产基地将在十几年内资源枯竭。

(4)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由于煤炭资源的高强度开采,煤尘污染造成大气环境恶劣,地下水系遭到严重破坏,致使水资源严重短缺、水质受到重度污染;采空区塌陷引发的地质灾害不断,造成耕地破坏和植被受损。由于生产技术落后,开采中出现的大量废水废气等有害物质得不到妥善处理,长期以来对大气土壤以及地下水系造成了严重破坏。而且管理者在开发过程中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环境保护,没有把生态环境作为企业的绩效评价指标,没有把资金投入到改进生产技术,实现绿色生产。不仅如此,在环境遭到破坏后找不到责任主体,没有法律作保障,无法追究相关责任人,企业在破坏生态环境时无所顾虑,造成恶性循环。不仅如此,由于长期开采引起的地面沉陷,以及尾矿、矸石带来的土地和林地破坏也十分突出,随之产生的地质灾害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5)煤炭市场不景气,社会问题严重。今年以来,煤炭行业延续下行态势。数据显示,全社会煤炭库存已连续34个月超过3亿吨,其中煤矿库存1.1亿吨,为历史最高水平;1~8月,全行业利润同比下降46%,大中型煤炭企业亏损接近70%。煤炭市场仍旧延续自去年开始的“寒冬”:国内外经济形势导致国内煤炭需求不旺,进口煤冲击愈演愈烈,过剩的产能还有待进一步消化。在多种因素的叠加影响下,煤炭市场总量宽松、煤价下跌、煤企效益下降的状况在并未好转,煤炭行业悲观情绪蔓延。从历史来看,山西的煤炭企业基本都是国有企业,而且规模都十分庞大,随着转型发展的不断推进,企业为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不可避免的会精简人员。但是煤炭企业曾经承载了大量的劳动力,而其他产业发展滞后,无法对剩余劳动力进行再分配,而且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又没有其他技能,导致再就业困难,不仅给社会保障带来巨大负担,而且不利于社会安定。山西省长期对人才的不重视导致大量人才流失,这非常不利于长远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

二、山西省转型期应该遵循的几点原则

山西省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发展需要做长远的规划,不仅要谋求新的经济增长点,更要保证社会的和谐和稳定,从实际出发,吸取其他城市的成功经验并结合自身特点,选择合适的经济转型模式,明确发展过程中应该遵循的原则。

(1)以创新为导向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原则。山西省作为老工业基地,一直把煤炭相关产业作为主要发展方向,在知识、人才、管理、体制方面重视不够,要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应该实现三类产业协调发展,尤其优先发展第三产业,推广高新技术产业,新能源等附加值大的替代产业,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才,实现可持续发展。

(2)优先发展循环经济为原则。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综合开发,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是实现传统型资源城市转型的重要目标,在完善工业循环体系建设的同时,与农业循环体系和社会生活循环体系密切相连,通过三环体系的交叉组合构建循环经济体系,最终完成煤炭城市的彻底转型。

(3)实现城乡统筹兼顾原则。山西省城乡之间差异明显,从前只重视第二产业导致农业发展十分缓慢,农民收入低下,收入来源少,针对山西省主要煤炭城市城乡交错、市矿伴生的实际情况,必须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市矿联动、统筹乡村、矿村、城市发展,改善乡镇面貌,增加农民收入,发展现代农业,为转型发展提供动力。

(4)坚持政府引导尊重市场的原则。在转型期的重要时刻,政府应该适时地进行宏观调控,促进产业向多样化、可持续、高收益的方向发展,积极引导企业的改革,同时政府也应该充分尊重市场选择,完成市场的优胜劣汰,为市场提供较宽松的发展环境。

三、煤炭城市工业经济结构转型的战略对策

(1)延伸产业链,发挥传统优势。山西省必须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同时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循环经济,生态经济,提高选煤洗煤技术,努力实现企业集团化、产业集群化,利用重点企业,核心产业带动整体发展。实行煤炭深加工,大力推动相关产业发展,如电厂、焦煤厂、水泥厂、砖厂等,促进资源的深度利用,提高产品附加值,形成煤炭产业化链条做到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新型生产道路。依托煤电资源优势,重点延伸电――工业硅――硅橡胶,电――硅铁――金属镁――镁合金,电――预焙阳极――超高功率电极等几个产业链,建立镁产品深加工基地、煤质活性炭、高岭土加工生产基地。加快推进山西焦煤集团与山西焦炭集团、阳煤集团与太原化肥厂、潞安集团与天脊煤化工集团、阳煤集团与太化集团的实质性联合重组,大力发展煤制化肥、煤制油品、煤制天然气、煤制甲醇等煤炭液化、煤炭气化工程项目。

(2)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大力吸引国内外投资。山西省在实现产业优化升级的同时,必须实现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对外开放,积极吸引和鼓励外资企业进入,为外资企业提供适当的政策支持,改善投资环境,尤其是关于高新技术、新能源、现代农业等方面的企业。同时积极引导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革、重组,积极利用外资,实现政府之间、企业之间、政企之间的合作。2014年,山西省围绕“综改区”建设,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为外来投资者提供最优惠的政策,对外资的吸引力进一步增强。前5个月,全省新批外资企业、项目投资总额、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均同比增长五成以上,吸引外资势头强劲。从外商投资项目涉及的行业看,包括机械制造、电力燃气供应、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以及卫生社保和社会福利业等,制造业和服务业占比高达80%以上,外资结构明显改善。从投资方式看,合资企业10个,独资企业6个,合作企业3个。其中,仅5月份新批外资企业13个,投资总额3.9亿美元,合同外资额1.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金额1.7亿美元。

(3)发展新型产业,增加经济增长点。发展以风能和太阳能为主的新能源产业,发展新能源不仅符合科学发展观,并且有利于实现与国际能源格局接轨,探索出一条国际化、生态化、低碳化的发展道路。实现新能源产业与传统产业、新能源技术储备、新能源城市建设、金融资本资源相结合。近日,国内首个煤层气、过境天然气和瓦斯气综合利用示范园区――山西省国新能源寿阳县煤层气天然气综合利用示范园区正式投产运行。这对于调整能源产业结构、治理环境污染现状、带动山西经济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山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山西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春秋时为晋国,故简称晋。悠久的历史留下众多的文化遗产,加上复杂的地形地貌、河流山川形成的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同时山西省是老革命根据地,革命活动遗址和革命文物遍布全省。山西省应该根据自身特点,逐步建立起以观光旅游、度假旅游和专项旅游三大类产品为主体的旅游产品体系。

(4)改善生态环境状况,建设美丽山西。山西省必须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加强区域的综合治理,对供水、供热、供电管网进行改造,优化污水、垃圾处理系统。增加城市绿地面积,增加城市防护绿地、城市内部公共绿地的比重来改善城市的生态功能。同时对采空区,塌陷区进行综合治理。今后,山西省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山西。以建设国家循环经济和生态试点省为抓手,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深入实施绿色生态工程,积极发展清洁能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加大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力度,实施水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工程、水土保持工程和造林绿化工程,

四、结束语

山西省实现转型发展不可能在短期内完成,必须制定科学的,详尽的计划,以产业的转型为发展动力,促进资源合理利用,城市的发展,营造生态绿色城市。借鉴其他省份发展的经验结合本省自身特点,发挥已有的优势,增加经济增长点,吸引外资,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借助国家发展中部地区的大好时机,积极提升自己,构建成一个富裕文明、和谐稳定的美丽山西。

参考文献:

篇8

加快跨越是山西的必然选择

“加快跨越是山西的必然选择。必须抓住今天,把握明天,否则我们就会犯历史性错误。”在讲话中,袁纯清把跨越发展之于山西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这是基于对山西省省情的精准把握。近年来,尽管山西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成就,但面临的最大问题仍然是发展不足。据统计,2005年山西GDP在全国排第16位,2009年则跌至第21位。4年后退5位的尴尬事实表明:山西纵向比成绩明显,横向比差距不断拉大,欠发达的省情没有改变。而作为欠发达地区,山西要想尽快缩小与先进地区的差距,就决不能“四平八稳地走”,必须“三步并作两步地跑”。

工业化跃升期、城镇化加速期、节能环保攻坚期、新技术革命成长期、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期,当前鲜明的这一时代特征,给各地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和广阔空间。一方面,这让山西看到了自己有望在新一轮竞争中脱颖而出的“曙光”。另一方面,山西必须抓住这一宝贵机遇,加倍努力,奋力跨越;否则,机遇一旦流逝,再想后来居上难上加难。

山西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有着丰富的资源,有着光荣革命传统并孕育了伟大的“太行精神”,有着“敢为天下先”的晋商文化,有着共和国重要能源基地的承载,更有着3400万勤劳智慧的三晋儿女。凡此种种,让山西加快跨越底气十足,大有希望。

这更是对3400万山西人民盼发展愿望的积极回应。放眼三晋大地,广大干部群众热望发展,激情澎湃,令人感动。如果发展速度慢、质量差,首先就向人民交不了账。实现跨越发展目标的提出顺民心、合民意。

全面转型是山西的必由之路

山西跨越发展的出路又在哪里?袁纯清在讲话中给出了答案:“全面转型是山西实现跨越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要把转型发展作为全省工作的主题和主线,在发展中促转型,在转型中谋跨越,努力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转型发展,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在经济增长的质量上下工夫,在可持续发展上做文章。其本质就是科学发展。

转型发展是世界潮流。跨越发展的真谛,就是以科学转型为“跳板”,探求一种速度与效率并重、当前与长远兼顾、经济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模式。可以说跨越是目的,转型是手段。纵观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跨越进步,都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大转型:英国依靠技术进步转向工业立国,成为跨越两个世纪的世界经济发展领头羊;上世纪80年代,美国把信息技术转向民用领域,一举成为信息时代最大赢家……目前,世界经济增长格局孕育着重大变革,新一轮产业调整、升级和转型势不可挡。在经济全球化的大势下,山西必须抓住这次世界经济转型的历史机遇,以大转型促进大跨越。

转型发展是国家取向。近年来,转型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基本特征,并将在“十二五”规划中成为制定政策和布局项目的战略重点。在此背景下,各省区市之间一场新的发展赛跑,围绕转型发展全面展开。山西只有奋力加快转型,抢占新兴产业制高点,才可能在新一轮“赛跑”中成为“黑马”。

转型发展是山西主题。能源重、化工轻;采冶重、制造轻;生产重、服务轻;材料重、加工轻。作为能源资源大省,山西的产业结构长期不合理。而且,在现有增长模式下,山西省的经济增速越高,结构重型化、不协调、不安全的问题越突出,发展的成本、代价和难度越增大。鉴于此,山西不转型就没有发展、没有和谐,也没有民生的改善。惟有转型的文章做好了,山西跨越发展的目标最终才能实现。

山西实现转型发展亟待破题

只有转型发展,才能实现发展的跨越。那么,山西转型发展的大文章该如何破题?对此,袁纯清在讲话中有着精辟的论述:“转型发展不是推倒重来,是对原有发展的扬弃,是一个整合、提升、深化、创新的过程,是发展的发展。”

的确,转型发展必须从实际出发。脱离现实谈发展,不切实际谋转型,就是建“空中楼阁”,注定难成大业。以煤为例,山西“因煤而困”,但山西的优势在煤,山西的潜力和希望也在煤。因此,山西的转型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要围绕煤来展开和推进。但与过去不同的是,我们须充分认识到煤炭不仅是能源资源,也是碳材料资源,更是重要资本;不仅要挖好煤,更要用好煤;不仅要做好煤炭本身的文章,更要做好煤炭延伸发展的文章;不仅要开发好地下资源,更要开发好地上资源。

正是在这种科学发展理念的指导下,袁纯清紧密结合省情,指出了山西转型发展的重点:“推动发展由主要依靠资源开采、初步加工向资源深度开发、深度加工转变,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由传统产业一枝独秀向多元发展转变,由粗放、高耗、低效、单一线性发展向集约、低碳、高效、多元循环发展转变,最终实现绿色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

“以建设国家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为基础,努力建设全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中西部现代物流中心和生产业大省,早日建成中部地区经济强省和文化强省。”袁纯清代表省委提出的山西转型发展、跨越发展总定位,振奋人心,引人遐想。

实现基于能源的工业新型化

袁纯清在谈到工业新型化问题时,他多次强调,山西的优势在煤,山西的潜力和希望也在煤,山西工业新型化在一定程度上讲要围绕煤来展开和推进。这是基于省情的深刻认识和准确判断,指出了山西转型跨越发展的“七条路径”:

围绕传统产业实行循环化,实现高碳产业低碳发展;围绕煤炭装备制造业高端化,实现由采掘文明向制造文明转变,建设以太原为中心的世界煤机产业基地;围绕煤炭运销形成的巨大运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提升山西发展活力和竞争力;围绕煤焦冶电等高耗能产业的清洁生产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实现环境压力向发展动力转化;围绕能源资源优势做大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把一个优势变成两个乃至多个优势;围绕煤炭及关联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鼓励资源型企业利用资本优势引进高端人才和技术;围绕发挥传统产业优势加快文化旅游产业转型发展步伐,坚持大片大作大戏表现、大集团运作、大景点支撑、大服务引领、大会展集聚,培育新的经济支撑点。

作为煤炭资源大省,山西工业经济发展中,煤、焦、冶、电四大支柱产业占80%,其中挖煤卖煤又占到60%。在推进工业新型化进程中,煤炭资源优势不能丢,要以煤为基、以煤兴产、以煤兴业、多元发展。首先要提升煤炭产业的整体水平,提高煤炭开采的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实现煤炭

本身高效、绿色、安全发展。在此基础上,加快提升焦炭、冶金、电力、建材等传统产业,加快壮大现代煤化工、装备制造、新型材料、文化旅游、物流会展、特色食品等优势产业,加快发展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研发设计、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实现产业结构多元化、合理化、高级化拓展,实现由煤炭大省向以煤为基的现代产业大省的跨越,实现由单一煤电“基地”向立体能源“中心”的转变。

全省煤炭资源整合和煤矿兼并重组为“以煤为基,多元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们要抓住机遇,结合产业特点,坚持全循环、抓高端,构建具有山西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用信息化、自动化和高科技推动主导产业向产业链的高、精、尖延伸再延伸,在不断加工转化中实现发展效益最大化。

有这样一组数字:山西省年外调煤炭5亿多吨,调进调出货物10亿吨,总物流量全国第一;全省道路货运车辆38.7万辆,而空驶率在40%以上,每年浪费货运能力400多亿吨公里。2009年全省物流总成本占GDP的比重高达28%,远远高于18.3%的全国平均水平。如果山西省物流总成本降到全国水平,相当于增加700亿的GDP。利用这一优势,我们应瞄准建设环渤海、黄河中游地区现代物流中心的目标,将物联网等信息技术融入物流业,形成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现代物流体系,在畅通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商流中提升山西发展活力和竞争力。由此可见,把传统煤炭运输业提升为现代物流业,将会产生巨大效益。

篇9

关键词:城市发展模式;低碳经济;转型

改革开放以来,依靠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榆林凭借能源、原材料和重型化工业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模式,其经济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榆林能源化工基地已成为全国重要的能源输出地。但是,其发展模式却属于传统的自然资源依赖型经济发展模式。在低碳经济成为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大背景下,实现城市发展模式的低碳化转型成为榆林这个新兴资源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榆林城市发展模式转型的背景分析

榆林市经济发展速度很快。被誉为“中国的科威特”,但城市竞争力远远落后于东部资源贫乏的沿海城市。在对中国294座城市的竞争力进行排名的结果是榆林名列第189位,和中东部的同类型地级市排名相差甚远。若等到资源枯竭才转型其成本必将剧增,因此目前正是榆林城市发展模式低碳化转型的最佳时期。但是,各种制约因素构成了榆林实现低碳化转型的基本背景。

(一)经济发展存在“三大失衡”

在以能源化工产业为动力的跨越式发展进程中,榆林面临着产业结构、南北发展、城乡收入“三大失衡”的突出问题。2010年,榆林市三次产业结构比为5.4:66.1:28.5,呈现出一产弱、二产强、三产滞后的特点:重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的98.6%,轻工业持续萎缩,资源开采业产值远远大于加工转化利用产值:产业之间协作配套能力差,特别是装备制造能力不足:以国有经济为主。集体和私营经济比重很小。南北差异明显,南部六县资源相对贫乏,原有地方传统工业大多萎缩,农产品深加工长期徘徊不前,造成南北产业发展失衡、经济发展差距拉大。榆林脱贫的速度远远滞后。现有2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9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贫困人口在全省最多,全市35%的行政村尚未脱贫。农民人均纯收入还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三大失衡”的根本原因是,没有形成工业反哺农业的良性机制,工业的高速增长并没有带动农业以及农产品深加工业的发展。

(二)生态环境恶化

在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的同时,生态环境保护与基地建设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能源化工产业的高污染性与长期粗放型经营模式,造成地质塌陷、水土流失、植被枯死、水资源污染等问题,榆林市环境负荷不断加重。2010年全市因采煤、产油的环境代价高达160多亿元,而同年市地方财政收入还不到100亿元。目前全市煤炭采空区已达499.41平方公里,每年新增约70-80平方公里,已塌陷118.14平方公里,每年新增约30-40平方公里;全市湖泊由开发前的869个减少为79个:由煤炭采空区塌陷引起的矿震频繁发生:世界文化遗产万里长城密集区和风景名胜保护区遭受严重破坏:榆林城北重要支流芹河的主河道面临地下水系破坏、河流干枯的危险:而另一处森林覆盖率达80%的红石峡沙漠实验林及沙生植物园也已出现枯死现象。

(三)政府经营城市能力低

榆林市政府经营城市的能力相对较低。经济快速发展掩盖了管理方式粗放,存在着管理职能交叉、行政区域交叉、职责权限交叉等问题,造成管理体制不顺、事权财权不统一,市县、县县间的利益分配也有待进一步理顺:资源富集开发掩盖了市场发育滞后,市场外向度低,集聚力差,要素配置市场化程度不高,改革发展迟缓:财富的大幅度增长掩盖了民生窘境,社会发展总指数排名全省后列,科技力量薄弱,城镇化总体水平滞后于工业化水平而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四)周边城市间产业趋同和竞争加剧

随着国家能源战略调整,榆林能源化工基地面临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严峻形势。鄂尔多斯经济总量和区域影响力都超过了榆林。山西、内蒙、甘肃、宁夏4个周边省区也有煤、天然气等资源优势。也都在规划建设煤电、煤化工及天然气化工等大型能源化工项目。产业同质化竞争将日趋激烈: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已经建成一大批能化工业园,具备得天独厚的区位和交通优势。因此,在资源禀赋相近、产业规划雷同、项目布局重复的情况下。能否在与同类地区特别是周边地区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是榆林市“十二五”时期面临的最重大挑战。

二、榆林城市发展模式低碳化转型的基本路径

城市发展模式的低碳化转型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次深刻的产业经济和社会观念的革命。为此,必须结合榆林市城市发展的现状,努力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转型道路。

(一)产业低碳化发展

榆林市非能源产业发展十分薄弱,高碳产业特征显著。在低碳经济背景下,调整产业结构,推进高碳产业向低碳产业逐步转型,是资源型城市发展转型的关键。榆林的产业低碳化发展对策包括:

1.传统能源清洁化

按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要求和资源转化能力,实现矿产资源开采的有序化、有限化、有偿化。积极推广应用煤炭洁净生产技术、煤炭高效安全生产技术、煤炭深加工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在火电行业推广动力配煤和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大力开展矿区水、发电水的重复利用与循环利用,加强污染防治重点应用技术的研究,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量,促进节能减碳目标的实现。

2.化工产业循环化

以煤转化为突破口,重点发展煤制油、煤制甲醇、煤制烯烃等基础性化工工业。同时将煤、石油、天然气、盐及生物等优势资源进行科学组合,发展精细化工产品,打造煤化工循环产业链、油气化工循环产业链、盐化工循环产业链和精细化工循环产业链,实现资源的深度转化和综合利用,形成具有独特竞争优势的榆林化工产业体系。

3.载能产业规模化

走高起点、规模化、集约化开发的路子。坚持清理整顿与规范发展相结合,推进煤电向载能工业品转化。通过全面的技术创新,降低物耗能耗,发展市场前景好的高载能产品,如电石、电解铝、硅铁、金属镁、镁合金。全面淘汰落后生产方式,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优化产品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实现规模经济效应,增强综合竞争力,使载能产业成为新型工业体系中强有力的支柱产业。

4.装备制造配套化

实施科技先导战略和产业集群配套战略,使榆林市装备制造业由传统服务农业向服务能源化工转变。由大型分散向集中集群发展转变,由生产简单配套组件向产业分类发展转变,重点发展高新、高端、高智能、低碳、低排、低能耗的煤炭机械装备、化工机械装备、石油机械装备、工程机械装备、环保节能资源综合利用装备、农业机械装备、食品机械装备以及能源化工产业所需的测量仪器、分析仪器、检测仪器等。

篇10

【关键词】自主品牌汽车 转型 问题 对策

21世纪以来,中国汽车市场得到迅速发展,众多合资汽车品牌的大手笔使中国汽车市场竞争愈加激烈。2010年之后,国内自主品牌汽车业务销量剧减、利润下降等问题初现端倪。其缘由体现在行业影响及品牌尚不成熟,但根源在于公司对汽车业务实施错误战略。

一、文献综述

(一)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Johannes和Hashimi(2006)使用模糊数学模型研究科技创新对汽车产业工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发现其对汽车工业发展影响显著,而对外部条件影响不显著。

凯丽・西蒙斯盖勒格(2007)在《Automakers, Oil, Pollution and Development》研究外企对中国技术转移,论述了国外汽车企业对中国清洁能源汽车开发方面的技术转移,探讨了其对中国汽车行业整体影响。

(二)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2006年史天舒论述了国内自主品牌汽车从IT转汽车行业特点和短期内高速增长成因。2012年孙喜保论述了国内自主品牌汽车2011年形势低迷和汽车业务问题并提出建议。2013年饶霞飞论述国内自主品牌汽车通过公交市场来找回业绩,并对其能否助推下轮业绩增长进行剖析。

二、国内自主品牌汽车转型原因分析

(一)外部原因

1.国外汽车大量挤入国内市场

随着跨国汽车巨头进入我国市场,汽车品牌种类和产量大大增加,政府对国内汽车工业保护削弱,国内汽车企业丧失低成本优势。2010年我国汽车销售量增长放缓,国内市场内部竞争加剧。

2.合资品牌成熟和价格下探

合资品牌日渐成型和车价下探挤压自主品牌生存空间。迫使国内自主品牌汽车压缩成本,而过分压缩忽视部件开发和实证试验严谨性,进而出现大规模质量问题。

(二)内部原因

1.过于注重数量规模,产品质量发展受限

2011年之前,国内自主品牌汽车对新能源汽车仍处于投入期,传统燃油汽车主要在低端市场销售,收益甚微;而传统燃油汽车偏重销售的背后存在品种过少,安全性、舒适性等不足,尤其是产品质量问题阻碍销量增速。

2.新技术、新能源战线冗长

国内自主品牌汽车新能源核心技术未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传统燃油汽车方面,引擎技术落后,模具研发处于劣势,新能源布局被无限拉长导致战略严重失衡,出现资金缺口无法解决。

3.人才培养不力,内部管理缺位

国内自主品牌汽车战略注重汽车产品销售,轻视企业内部规章制度建设管理,人才培养机制严重缺位。急速发展导致成本攀升,员工忠诚度和执行力下降,市场策略无法有效传达和执行。

三、国内自主品牌汽车转型后业务竞争战略分析

(一)外部分析

1.政治法律因素

(1)2013年国家推出《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提高惩罚力度,对汽车质量要求更加严格。

(2)2012年国务院出台《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规划2015年在中国新能源汽车的累计产销目标。

(3)政策降低对小排量汽车优惠。

2.经济环境因素

(1)近年我国宏观经济明显放缓。

(2)我国汽车消费信贷市场仍存发展空间。

3.社会文化因素

(1)消费者对购买价格和相关费用支出不敏感。

(2)目前我国汽车消费者偏好倾向中低端车型,但愈加注重安全性和舒适性。

4.技术因素

(1)目前汽车行业重点关注新能源汽车发展,但目前尚处于试点阶段。

(2)传统燃油汽车技术竞争愈加激烈,非自主品牌以高技术含量逐步占领汽车市场。

(二)内部分析

过去三年,国内自主品牌汽车实现众多技术突破,在质量控制、销售渠道及品牌形象等方面全面提升。

1.从传统燃油汽车方面

(1)动力系统领域,以比亚迪为首成功全球领先TID技术并应用。

(2)汽车电子领域,将IT技术成功移植到汽车上,实现汽车电子化和智能化。

(3)汽车质量领域,实现IQS10,承诺超长保修。

(4)销售渠道方面,削减经销商数量以整合网络,加强与经销商长期结盟。

(5)品牌方面,逐步从成本领先转向技术领先,推出中高端车系提升品牌形象。

2.从新技术、新能源汽车方面

(1)成功开发双模二代技术和双向逆变技术。

(2)e6成功入选中央国家机关新能源电动公务用车试点示范项目。

(3)K9获得欧盟WVTA整车认证,其电动大巴得以向欧盟国销售。

(4)推出“零元购车、零成本、零排放”方案,得到信贷支持。

(三)综合分析

以比亚迪为例,通过SWOT分析,如果转型后国内自主品牌汽车业务劣势稍大于优势,外部威胁稍大于外部机会,可选择S+T战略和W+O战略实施。

四、国内自主品牌汽车转型后的问题以及对策

(一)国内自主品牌汽车转型后的问题

1.从传统燃油汽车业务方面

(1)品牌形象仍处低端

战略调整之后,内自主品牌汽车品牌形象仍需摆脱固有低端形象,其需要国内自主品牌汽车快速做出相应调整,把汽车业务重点转向中高端产品研发,以技术核心为重。

(2)传统汽车模具制造工艺仍然粗糙

战略调整之后,仍未解决其汽车模具粗糙。缺少模具外包和与外合作机制,在外形、内饰等模具制造方面处于绝对劣势。

(3)车型制造模仿痕迹明显

转型之后的国内自主品牌汽车仍未走出模仿的困境。

(4)过于注重垂直整合战略

前期由于采用低成本战略,所以国内自主品牌汽车注重垂直整合战略,战略调整后仍注重此战略而忽视外购。

2.从新技术、新能源汽车业务方面

国外新能源汽车企业核心技术一直优于国内自主品牌汽车,其国内优势也不明显。现阶段国内自主品牌汽车新能源汽车业务上未处于竞争优势,传统燃油汽车业务又处于转型期间,未达到领先地位,新能源汽车过度投入必将影响传统燃油汽车业务发展。

(二)对策

1.完善品质、塑造品牌

(1)继续加大对汽车产品质量控制;

(2)丰富汽车种类,加快中高端汽车车型转型;

(3)寻求其他中高端品牌合作;

(4)完善汽车模具制造工艺;

(5)完全抛弃模仿策略,加快建立自主设计体系。

2.调整垂直整合战略

由于国内自主品牌汽车已失去低成本优势,所以调整后应在此重新审视垂直整合战略。

3.传统燃油汽车与新能源、新技术汽车业务的平衡发展

国内自主品牌汽车必须确立传统汽车业务和新能源汽车业务的优先级。调整前,传统汽车业务是其主赢利点,在战略调整之后更应注重传统燃油汽车与新能源汽车的平衡发展。

五、结语

国内自主品牌汽车遭遇发展瓶颈,已危及其国内市场进程,国内自主品牌汽车纷纷做出战略调整。在对国内自主品牌汽车转型问题和对策的研究上,还需对企业内部进行深入调查,梳理更深层次存在的问题,提出更科学的有效对策。

参考文献:

[1]肖辉阳.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发展现状与品牌竞争力分析.经济研究导,2012,35

[2]纪淑平,李振国.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发展瓶颈及发展策略探讨.河北企业,2013,12

[3]杜春霞.中国自主品牌汽发展战略探讨.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11,05.

[4]陈力华,杨亚莉.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发展战略研究.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05.

[5]柳东威,刘恩华.我国自主品牌汽车发展现状.中国品牌与防伪, 2010,04.

[6]李刚.汽车品牌竞争力的理论分析.企业导报,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