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生态修复治理方案范文

时间:2023-12-28 17:39: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草原生态修复治理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草原生态修复治理方案

篇1

一、目标任务及完成情况

(一)集体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和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牵头单位:环林局责任单位:环林局)

1.目标任务。11个贫困村集体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总面积115142.2亩,按每亩14.75元,总投资169.83万元;巩固退耕还林成果2385.13亩,按每亩155元,总投资36.96万元;巩固退耕还林成果2385.13亩,按每亩155元,总投资36.96万元。

2.序时进度。1-12为常规管护,12月底完成资金兑现工作。10月前完成农户考核;11月底前通过农村信用社以“一折通”一次性兑付到农户手中,全面完成集体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和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作,完成率100%。

3.完成情况。已于9月底前通过农村信用社以“一折通”的方式一次性兑付到农户手中,超前完成兑现工作。

(二)草原生态保护(牵头单位:环林局责任单位:农牧科技局)

1.目标任务。11个贫困村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其中享受禁牧补助2.5799万亩,按每亩7.5元,总投资19.34万元;草畜平衡奖励9.5265万亩,按每亩2.5元,总投资23.81万元。

2.序时进度。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和退牧还草工程。1-3月,收集年度补奖基础数据资料;4-6月,完成年度草补实施方案的编制报批;7-9月,开展草原巡查、生态监测,启动牧户考核;10-12月,完成牧户考核,将2017年度草原禁牧补助和草畜平衡奖励补奖资金兑现到户,完成率100%。

3.完成情况。已于10月底前通过农村信用社以“一折通”一次性兑付到农户手中,超前完成兑现工作。

(三)地质灾害治理(牵头单位:环境保护和林业局,责任单位:国土资源局)

1.目标任务。

2.序时进度。

3.完成情况。已于10月底全面完工,超前完成。

二、工作开展情况

(一)高度重视,积极上下对接到位。为确保2017生态扶贫专项目标任务尽早实施,个各相关单位理清扶贫工作发展思路,认真梳理扶贫建设项目,积极主动地与州级主管部门就2017年度生态扶贫工作进行了多次衔接,与县发改、县扶贫、县财政等生态建设扶贫专项责任部门积极联系和沟通,并组织工作人员就生态扶贫专项工作与各乡镇逐一、逐项对接,确认贫困村、贫困户的脱贫需求,核实生态扶贫项目清单,明确工作责任主体。在充分对接的基础上制定了目标任务,梳理出工作计划和资金投入情况,明确了时序进度和工作责任主体。

(二)制定方案,层层细化落实到位。生态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拟定了《生态建设扶贫专项2017年实施方案》,方案明确了生态建设扶贫的年度目标任务,成立了生态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细化了工作措施,制定了时序进度,落实专人专班负责工作推进,并重强调了年度重点工作和对工作进度作了详细安排,确保生态扶贫项目落到实处。

(三)积极筹措,确保项目资金到位。2017年,退耕还林工程落实资金754万元,巩固退耕还林成果7.9万亩,完善退耕还林政策补助面积2.9万亩,(其中涉及2017年“摘帽”贫困村16个、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面积3426.53万亩,9月底通过“一折通”兑现资金53.11万元);集体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落实资金2120.2万元,继续依法有效管护全县集体公益林143.73万亩(其涉及16个“摘帽”贫困村41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管护集体公益44212.70亩。9月底将兑现集体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65.21万元);落实11个贫困村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资金19.34万元,草畜平衡奖励资金23.81万元,已于10月底前通过农村信用社以“一折通”一次性兑付到农户手中;落实梭坡乡共布村1处排位除险工程资金46.13万元,并于10月底全面完成工程建设任务;

(四)强化保障措施

1.加强生态用地用途管制。根据我县自然资源差异、现有开发强度、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和重点保护的生态功能,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制定生态红线管理办法,严格生态资源监管,坚决打击破坏生态红线行为。在上级林业主管部门指导下,结合本县实际,科学制定生态用地项目禁限目录,控制城乡建设使用生态用地,限制工矿开发占用生态用地,确保全县生态资源不减少、生态功能不降低、生态环境得到持续改善。

2.加大生态治理投入。根据我县生态保护与建设的实际,谋划一批生态保护与建设重大工程项目,积极争取国家、省、州财政的支持,加大地方公共财政对生态保护的投入,制定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社会力量投入我县生态治理,积极落实各级财政对农村环境基础设施运行维护补助制度,确保生态项目的落地实施。

3.增加农牧民生态收入。以《农牧民参与工程项目建设和管护暂行办法》为指导,制定出台全县支持农牧民直接参与重大生态工程建设的地方性政策,鼓励农牧民组建管护队、造林队、防治队,参与政府购买社会化服务,增加农牧民生态建设管护收入。鼓励农牧民有偿转让生态景观资源使用权,参与旅游企业经营等,增加财产性收入和经营收入。

4.积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进国有林场和国有林区改革,完善草原承包经营制度和禁牧休牧巡查制度,加快推进农牧区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土地使用权、国有土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探索建立庄园式生态牧场或联户经营模式,鼓励支持发展庭院经济;深入推进以林地经营权流转证、经济林木(果)权证、村级农民互助担保合作社为主的林权抵押贷款改革试点,盘活森林资源资产。

5.构建科技服务支撑体系。以生态扶贫工作为契机,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各类技术人员;加大生态环境监管能力建设的资金投入,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监管机构,按工作需求配备人员和设施设备。加强生态环境监管人员队伍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执法队伍建设,使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规范化、程序化和标准化。加强优良林(草)种快繁、森林高效培育。加强林业、草原科技标准化体系建设,建立林业、草原科技标准体系。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利用、提升我县生态建设和生态保护利用水平和效益。

6.建立健全生态扶贫考核评价体系。建立生态扶贫考核评价制度,将生态扶贫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增减等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始终坚持贯彻环保“三同时”制度;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和环境责任离任审计。建立和实施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有责任的领导干部严肃追责。

三、下一步工作

篇2

1.切实提高草原沙蓬化对经济社会造成危害性的认识

在人类当今面临的诸多生态和环境问题中,草原沙蓬化是最为严重的灾难,发展形势愈演愈烈,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生态问题,已演变成经济和社会问题。从世界来看:目前,全球草原沙蓬化面积已达到3600万平方公里,占到整个地球陆地面积的1/4,相当于俄罗斯、加拿大、中国和美国国土面积的总和。全世界受草原沙蓬化影响的国家有100多个,约9亿人。截止到20世纪末,全球已经损失1/3的耕地面积;在撒哈拉干旱荒漠区的21个国家中,80年代干旱高峰期有3500多万人受到影响,1000多万人背井离乡成为“生态难民”。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草原沙蓬化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扩大加剧的趋势,每年以5-7万平方公里的速度在蔓延,相当于一个爱尔兰的面积,全球现有12亿多人受到草原沙蓬化的直接威胁,其中1.35亿人在短期内有失去土地的危险。从内蒙古看: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库布其四大沙漠和科尔沁、毛乌素、浑善达克、锡林郭勒、巴音温都尔五大沙地构成我国大西北4000公里风沙线。6359万多公顷可利用草地面积中,目前退化草地面积已达3867万公顷,占可利用草原的60%。以往沙尘暴基本上是从阿拉善盟和巴彦淖尔市的沙漠地带发起,近几年却东移到乌兰察布市和锡林郭勒盟,向世人拉响了最令人担忧的生态警报。美丽的锡林郭勒草原也已严重沙化。内蒙古乃至世界上最为典型的草甸草原东乌珠穆沁,草场退化面积已占全旗可利用草场的66%以上。以荒漠草原为代表的阿拉善盟,草原退化、沙化之势更为严峻。与50年代相比,阿拉善左旗的草地覆盖度降低了30%至50%,荒漠和半荒漠已占到了全旗草地的96.9%。日益严重的草原沙蓬化,不仅造成生态系统失衡,而且给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影响。这一现实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改变,将成为制约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

从锡林郭勒来讲,由于近年来持续干旱,加之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且保护和建设的速度远远滞后于沙化的速度,导致固定沙丘活化,造成了锡林郭勒草原退化、沙化。据2004年全国第三次草原沙蓬化监测结果显示,全盟沙地总面积达到130.5万公顷,占全盟牧区六旗市区国土总面积的15.6%,目前正以每年100多万亩的速度在蔓延,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危害。一是沙蓬的蔓延使草地植被明显退化。由于沙蓬扩展,大面积的优质草场被沙蓬覆盖,植物种类趋于单一,植被密度下降10%—40%,草层高度下降7-15厘米,沙蓬等一年生杂草随面积的扩大日益增多,牧草的产量和质量明显下降;由于沙蓬蔓延,以栗钙土为主的典型草原也出现大量沙蓬,据不完全统计,严重时每年因沙蓬导致草地变劣的面积达10万亩左右。

一定要切实提高对草原沙蓬化危害性的认识,生态较好地区要全面加强保护和建设力度,防止草原沙蓬化;生态条件较脆弱的地区要下大力气,加大治理力度,坚决遏制沙蓬的蔓延。

2.遏制草原沙蓬化是我们的神圣职责

多年来,各地重视防治草原沙化工作,并提出了沙蓬防治工作的阶段性目标、具体措施,积极开展沙蓬综合治理工作。截至去年,锡林浩特市已累计完成治理流沙蓬面积110多亩,封育保护沙地樟子松面积240亩,投入资金超亿元,成效显著。但与美丽与发展双赢的要求相比,与锡林郭勒草原生态功能的重要性相比,与人民群众的殷切期盼相比,目前每年几万亩的治理速度远远跟不上沙蓬蔓延的速度,如不加大治理力度,锡林郭勒草原迟早有一天会失去美丽的容颜,被遍地的沙蓬所吞没。为此,市委、政府决定全面启动沙蓬综合治理工程,目的就是要以沙蓬综合治理工程为依托,全力推进草原沙蓬化防治和治理工作,全面遏制草原沙蓬化扩展趋势,实现锡林郭勒草原生态状况根本好转。

3.确保沙蓬综合治理工作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篇3

“十三五”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保障肉蛋奶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推动种养结合循环发展、促进养殖增收和草原增绿,任务繁重而艰巨。实现畜牧业持续稳定发展,面临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畜产品消费增速放缓使增产和增收之间矛盾突出,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对传统养殖方式形成了巨大挑战,廉价畜产品进口冲击对提升国内畜产品竞争力提出了迫切要求,食品安全关注度提高使饲料和生鲜乳质量安全监管面临着更大的压力。新阶段新形势,要求我们必须积极进取,勇于创新,妥善解决发展中积聚的问题和矛盾,推动畜牧业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率先取得突破。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畜牧业发展要深入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按照农业部党组确立的“提质增效转方式,稳粮增收可持续”工作主线,统筹保供给、保安全、保生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型升级,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转化率和畜禽生产力,不断增强综合生产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推进现代畜牧业建设。

加快畜牧业转型升级

1.持续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继续开展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创建500家国家级示范场,加强示范场监督管理,引导发挥示范场辐射带动作用。加强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重点加大适度规模养殖扶持力度。推进生猪区域布局调整优化,加快生猪产业转型升级。研究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路,重点明确畜牧业节本增效的主攻方向和技术路线。研究推进养蜂业持续稳定发展。

2.加快推动饲料产业提质增效。全面实施《饲料质量安全管理规范》,继续组织开展部、省级示范企业创建和省级饲料管理评估,督促各地落实饲料行业管理工作。研究推进饲料产业发展新机制新模式,加快推广散装饲料,促进饲料工业与畜牧业融合发展。

3.提升奶业发展水平。办好第二届中国奶业D20峰会,充分发挥D20企业联盟作用,使之品牌化机制化,引领奶业优质安全发展。加强奶源基地建设,扶持奶农合作社发展,引导支持企业自办、收购、托管、参股奶牛养殖场,指导奶牛养殖小区牧场化,提升奶业组织化、一体化发展水平。推动落实液态奶标识制度。

大力推进种养结合

4.加大粮改饲试点力度。组织召开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暨粮改饲试点工作推进会,以“镰刀弯”和黄淮海等地区为重点,扩大粮改饲试点实施范围,加快推进牛羊优质饲草料产业发展,推动建立粮饲兼顾的新型农牧业结构,促进种养业效益“双提升”。加强试点工作考核与技术指导,制定完善绩效考核办法,实施目标考核管理机制,切实推进试点工作,努力确保试点成效。

5.抓好现代草牧业发展。大力推进草牧业试验试点,促进种植结构调整和草畜配套,建设现代饲草料产业体系。实施南方现代草地畜牧业推进行动,扶持草产品和畜产品生产加工营销,统筹一二三产业发展。大力推进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增强奶牛优质饲草料供给能力。以肉牛、肉羊和奶牛为重点,兼顾兔、鹅等特色品种,加快发展草食畜牧业。

推动畜牧业绿色发展

6.大力推进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启动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创建活动,整县推进畜禽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根据环境容量调整区域养殖布局,优化畜禽养殖结构,引导生猪养殖向环境容量大的地区转移。组织召开全国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暨粪便综合利用现场会。实施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试点项目,推广高效实用畜禽粪便综合利用模式,强化典型示范引导,推动养殖粪便综合利用产业化发展。

7.加快推动农副资源饲料化利用。组织开展重要农副饲料资源调查,完善饲料原料目录。组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农副资源饲料化利用项目,推动农副资源产业化开发、农牧循环利用。

8.着力抓好草原生态保护。启动实施新一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提高补奖标准,扩大实施范围。推进天然草原改良,研究完善退牧还草政策,扩大退牧还草工程实施范围,开展农牧交错带已垦草原治理试点,继续推进京津风沙源治理,扩大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规模,加大草原生态保护和修复力度。推动启动牧区草原防灾减灾工程,加大草原火灾和生物灾害防控力度。

切实保障质量安全

9.加强饲料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加强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生产质量安全监管。以卫生指标、禁用物质和牛羊源性成分为重点,继续组织实施全国饲料质量安全监测计划,强化检打联动,加大对不合格产品的查处力度。以防止非法添加、查找潜在风险、强化原料把关为重点,组织开展隐患排查和预警监测,加强监测结果研判运用,强化检防联动,提高主动防控风险的能力。

10.继续开展“瘦肉精”专项整治。继续组织实施养殖环节“瘦肉精”监测计划,监督抽查中增加牛羊养殖场抽检数量,异地拉网监测中增加对外调活畜问题多发地区的突击抽检。健全上下联动、区域联动、部门联动的案件查处机制,加大跨省案件督办力度和工作薄弱地区督查力度。继续组织开展“瘦肉精”速测产品质量评价,指定技术机构开展可疑样品筛查,强化对基层监管的技术支持。

11.加强生鲜乳质量安全监管。全面运行生鲜乳收购站管理信息系统,加强全国奶站和运输车的动态化、精准化监控。组织实施生鲜乳质量安全监测计划,以婴幼儿配方乳粉奶源基地为重点,对奶站和运输车进行监督抽检,严厉打击生鲜乳违法添加行为。以D20企业奶源质量安全监测结果和控制措施为重点,编撰中国奶业质量安全报告,宣传乳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成效。

着力强化科技创新与推广

12.大力推进现代畜禽种业建设。全面实施生猪、奶牛、肉牛、肉羊、蛋鸡、肉鸡遗传改良计划,扎实推进生产性能测定、遗传评估等育种工作。建立种猪育种评价体系,推进中国荷斯坦牛全基因组选择遗传评估。加快国家级畜禽核心育种场建设,加大种畜禽场建设的支持力度,提升良种供应能力和质量。完善畜牧良种补贴政策,加快家畜品种改良。提高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场、保护区、基因库保种能力,促进地方品种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

13.强化畜牧业科技支撑。加强先进适用技术及品种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重点强化优质饲草料作物品种选育和区域适应性研究,加快饲草料栽培管理、青贮调制加工、饲养饲喂等技术示范推广,依靠技术集成创新和组装配套,指导基层的科学生产和高效应用。加强与现代畜牧业产业技术体系及科研教学机构的协调互动,充分发挥专家队伍的技术优势和支撑作用,加快推进畜牧业科技进步。继续做好畜牧业标准制修订工作。

大力推进畜牧业信息化

14.加强统计监测预警体系建设。运用互联网技术,开发规模养殖场和种畜禽场直连直通直报系统,建立信息采集和反馈服务互动机制。开展生鲜乳收购站自动化监测试点工作,提升数据上报的及时性准确性。做好统计员培训工作,加大数据核查力度,保障数据质量。加强数据质量建设,推进畜牧业相关业务统计数据的精准化。

15.强化形势分析和预警信息服务。定期开展畜牧业生产和畜产品市场的跟踪监测与形势会商,做好关键时点的形势分析研判,及时上报和预警预判信息。举办畜牧业监测预警信息平台会,加大宣传力度,提升畜牧业监测预警数据的权威性。开展面向养殖场户的综合信息服务云平台建设试点,提升信息服务水平。

16.加强畜牧业行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着力促进畜牧兽医监管监测一体化,推动畜牧业统计监测、行政许可、项目管理、资源管理、质量安全监管、应急指挥等系统的互联互通,运用大数据手段实现多渠道信息共享。深入调研“互联网+” 畜牧业新业态发展情况,积极推动畜牧业生产经营信息化。建立种公牛信息化管理平台,完善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管理系统,强化种畜禽生产经营信息化监管手段。建立国外畜牧业发展情况数据库。整合升级饲料行业管理信息化平台,推动饲料生产企业管理精准化。

积极探索体制机制创新

17.组织开展重大课题研究。重点开展区域发展布局策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扶持政策创设等课题研究,梳理行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和趋势等,谋划畜牧业中长期发展的宏观思路和政策体系。开展畜牧业产业精准扶贫机制模式研究,指导贫困地区推进畜牧产业扶贫攻坚。做好战略研究成果转化工作,积极推动研究成果上升为具体扶持政策。

18.全面研究落实草原改革任务。按照《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要求,重点组织开展包括草原承包经营制度在内的18项草原改革任务研究,为推进草原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奠定理论基础。完善草原承包经营制度,加大草原生态系统和物种资源保护力度,加强草原执法监督。

19.着力做好规划编制工作。编制《全国草食畜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全国生猪生产发展规划》和《全国饲料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编制实施《全国“十三五”草原保护建设利用规划》和《草原休养生息规划》。积极争取政策支持,确保规划含金量,引领各行业科学发展。

20.加快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修改形成《基本草原保护条例》送审稿,完善《草原法》修订稿初稿。加大草原违法案件查处和通报力度,严格草原征占用审核审批管理,保护和巩固草原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研究制定《饲料添加剂质量安全管理规范》和《自行配制饲料使用规范》。

篇4

生态学家方精云有一个宏伟而颇具诗意的设想:把90%以上的草地都“圈”起来养着,只开垦剩下不足10%的耕地,种出优质的饲草,一方面喂饱牛羊,进而丰富人们餐桌上的肉类食物;另一方面保护绝大部分的天然草地,或能再现“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并非痴人说梦。这位中科院院士、中科院植物所所长已经将这一想法写成报告,呈交国务院。在报告中,方精云率先提出“草牧业”――即在传统畜牧业和草业基础上提升的现代化生态草畜产业的理念。他希望通过这一理念的计划实施,从根本上回答“要生产效益还是要生态文明”这一难题,解决草畜矛盾问题。

如今,这个被称作“生态草牧业试验区”的解决方案,已经在呼伦贝尔落地:由方精云领衔的中科院22个研究所、近200名科研人员,在呼伦贝尔农垦集团提供的上万亩草地上研发实践,科研国家队和农业国家队联手,共同开垦着这块位于我国北方草原上的农业结构试验田。

警钟敲响 :约90%的草地在日益退化

事实上,方精云提出这一设想的背后,还隐藏着一个大命题,即关乎民以食为天的农业结构问题。

根据统计,2003年以来,我国粮食产量不断攀升,至2015年已实现了“十二连增”,粮食总产量从4.3亿吨/年增长至6.2亿吨/年,增长了44%。

然而,粮食“十二连增”背后的社会经济问题却日益凸显。方精云说:一是国产粮成本居高不下,进口粮不断增加;二是粮食库存超负荷,难以消化;三是粮价下跌,种粮户收入减少;四是养殖需求攀升,饲料用粮缺口增加;五是劳动密集、资源粗放的粮食生产不可持续。

以“养殖需求增加,饲料用粮不足”为例,方精云说,由于国内的粮食生产主要面向居民口粮,因此,尽管粮食不断增产,饲料用粮仍面临着巨大缺口,已出现了将粮食作物用作饲料的情况。

换句话说,给人吃的“口粮”够了,但给牲口吃的“饲粮”还远远不够,而后者则影响着给人吃的牛肉和羊肉。“现在基本不缺口粮,但老百姓对肉类食物,尤其是优质肉类食物的需求还很旺盛。”方精云说。

他介绍,国内粮食生产的高成本显著提升了饲料的价格,饲料行业大量进口饲料玉米、苜蓿干草以及干酒糟等玉米替代原料,进一步抑制了库存粮食的消化。

从深层次来看,这些问题是我国农业结构长期失衡的集中体现。具体到草产业,则是缺乏草产业体系,畜牧业发展水平低下。方精云列举了两组数据――

第一组数据是,我国当前的农业生产主要集中在种植业,畜牧业发展水平不高,仅占农业总产值30%左右,而西方发达国家的畜牧业产值均占50%以上。其主要原因是当前我国没有形成草产业体系。发达国家的集约化人工草地和饲料地占耕地总面积的20%-40%,而我国不足5%,只能依赖于农区的粮食发展畜牧业。

第二组数据是,我国拥有草原、草甸、草丛等各类草地约60亿亩,占国土面积42%,理应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发挥重大作用。但长期以来,我国缺乏科学合理的草地管理体系,草业甚至没有被纳入国民经济统计体系。

由于不合理利用,草地退化严重,载畜量不断下降。据统计,我国约90%的草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

方精云说,要改变这些问题,必须转变思路,大力推进农业结构的优化。而要解决我国饲草料短缺的问题,必须改变农业种植结构,建设集约化人工草地,增加饲草在种植业中的比重。

科学与技术在草原上齐飞

草牧业理念应运而生。方精云介绍,2010年以前,他所在的中科院植物所便开展了大量的草地基础研究和小面积的试验示范,对草地的生态功能和生产功能进行了分析和测算。

草牧业是以草(牧草或饲草)为基础的畜牧业,可以粗略地理解成是草业和畜牧业的合成词。从生产功能上讲,草是牧的物质基础,牧是草的出口;从生态学角度讲,草牧业在强调草地生态与草产业的同时,更关注草地的生态功能和生产功能的合理配置和协调发展。

2015年3月,呼伦贝尔生态草牧业试验区建设启动。自此,一系列与此相关的科学与技术开始在草原上崭露头角。

在试验区,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昆虫病毒学研究组组长秦启联正在特泥河农场上放飞一台无人机,其中携带的赤眼蜂是目前国内外应用范围最广、使用面积最大的天敌生物农药。

在数十公里之外的呼伦贝尔农垦总部,中科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常务副所长、研究员王儒敬则展示着其牵头研制的农牧业生产指挥决策管理系统,这一系统被称作整个试验田的“指挥官”――通过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智能检测等手段,针对不同地块“对症下药”。他介绍,该系统将根据采集到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气象记录、表层土壤肥力分布、土壤墒情、作物病虫害、作物长势等农业大数据,有针对性地给地块“开处方”,做到精准施肥,精准应对病虫害,科学规划作物种植规模、比例和分布等。

期待重现“风吹草低见牛羊”

作为科学家,潘庆民却有着诗人一般的人文关怀,在整个试验区的任务分工中,这位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员负责的是“天然草恢复与合理利用板块”,即通过科技手段,重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他说,近年来,国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用于草原生态环境治理,但“局部好转,总体恶化”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原因很简单,草原牧区仍一直沿袭着传统的掠夺式草地畜牧业经营模式。其特点是:放牧场连年超载放牧,打草场连年刈割,片面追求草地的生产功能,忽视其生态功能,不断地从草原上索取而没有回补。

如此,草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出现了问题,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进而显著地削弱了草原的自我修复能力――在冬春时节,雪大的年份往往就演变成“白灾”,雪小的年份就会发生“黑灾”。

潘庆民开的“药方”是“一休、二轮、三调、四补”。一休是指季节性休牧,主要包括春季休牧和秋季休牧。他说,春季休牧是让牧草能够很好地返青,进入快速生长期,秋季休牧是让牧草能够大量结出果实,种子能够入土,以补充土壤种子库。二轮是指放牧场的牧刈轮替和打草场的分区轮刈。三调和四补是草地恢复和改良的集成技术。根据生态草牧业试验区的结果,通过一个生长季的改良,草地生产力由46公斤/亩提高到161公斤/亩,优质牧草羊草的比例由10%提高到50%-80%。

篇5

一、“十一五”畜牧经济开展回忆

“十一五”期间是我省极不服凡的五年。我们上下同心专心,共克时艰,打败了汶川特大地动、干旱、洪涝、低温雨雪冰冻等天然灾祸,克制了国际金融危机、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情、畜产物价钱猛烈动摇等多重压力,以科学开展观统率畜牧经济开展全局,果断贯彻落实省委、省当局各项决议计划摆设,环绕“两个加速”,以农人增收、企业增效、财产增值为目的,以机制立异、科技立异、品牌立异为动力,以现代畜牧业试点提质扩面为抓手,统筹统筹动物卫生平安、畜产物质量平安和草原生态平安,加速改变畜牧经济开展方法,推进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跨越。估计2005年至2010年,全省肉、蛋、奶产量和畜牧业产值辨别增进30.7%、37.6%、27.1%和35%,农人人均畜牧业现金收入增进25.9%,畜牧业占农人家庭运营现金收入的46%。总结“十一五”任务首要有五个方面的特点:

(一)“5.12”汶川特大地动发作后,全省畜牧兽医系统自动把灾区动物防疫应急任务归入灾后卫生防疫保平安的大范围,出动防疫人员近2万人,实时无害化处置灭亡畜禽3217万头(只),情况消毒16亿平方米,紧要免疫灾区1256万头(只)动物;指点灾区展开出产自救,震后7个月,灾区简略修复畜禽圈舍60%,种畜禽出产才能恢复70%,饲料加工才能恢复85%,实时补栏畜禽9172.1万(头、只),成功完成了“大灾之后无大疫,重灾之年不减产不减收”。恢复重建中,科学编制重建规划,精心组织项目施行,到2010岁尾,畜牧业灾后重建累计完成投资86.7亿元,占规划总投资的96.7%,开工项目121个,开工率100%,竣工项目112个,竣工率93%,圆满完成“三年目的义务两年根本完成”的要求。灾区畜牧业在恢复重建中完成了跨越和提拔,出产总量和开展质量均超越了灾前程度,为灾区群众安身立命供应了强有力的财产支撑。安县踏水镇联盟村经过专合组织开展林下土鸡养殖,农人人均纯收入由灾前的3100多元进步到上一年的5300多元;兴仁乡长沟村开展禽兔,由灾前的4000多元进步到11000元。

(二)出产方法加速改变,财产程度上新台阶。“十一五”时期,全省畜牧业开展方法发作明显转变,首要显示在六个方面:一是规范化规划养殖疾速开展。2010年各类畜禽规范化规划养殖小区从2005年的3158个开展到17718个,62个养殖小区(场)被农业部授牌认定为全国畜禽规范化示范场,生猪规划养殖比重到达47%,比2005年进步29.5个百分点。新增优质生猪出产才能工程发展顺畅。以建立国度优质商品猪计谋保证基地为载体,2008年到2010年新增出栏优质生猪1167万头。二是畜禽良种化率分明进步。优质种畜禽场从2005年的577个开展到1084个,生猪外三元杂交面比2005年进步20个百分点,牛、羊、兔良种面进步6个百分点以上。三是财产构造进一步优化。“一猪独大”的财产构造获得优化,非猪产值占畜牧业产值比重进步到45%。四是财产化运营措施加速。发卖收入过亿元的畜牧龙头企业开展到128家,个中国度级畜牧财产化龙头企业18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02家,亿元畜牧龙头企业比2005年新增60家;全省畜产物加工才能到达700万吨,精湛加工才能到达100万吨,较2005年辨别增进2.5倍、19倍,肉类加工跃升为我省食物工业仅次于白酒的第二大支柱财产。五是联系关系财产蓬勃开展。到2010年,全省工业饲料总产量到达742.5万吨,产值到达279亿元,辨别比2005年增进47%和62%,居全国前列;兽药GMP出产企业到达104家,年产值21.8亿元,比2005年增进5倍。六是专业协作组织方兴未已。全省养殖专业协作社开展到7321个,比2005年新增3326个;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及各类畜牧财产化运营组织带动农户600万户,占全省农业财产化运营带动农户总数的56%。畜牧业开展进入产量、质量和效益偏重的新阶段。

(三)投入力度不时加大,支撑系统健全完美。“十一五”时期,争夺中心和省级财务投入畜牧业开展资金达100亿元,比“十五”增进3.5倍,在现代畜牧业试点、规范化规划养殖小区建立、畜禽种类改进、动物疫病防控、畜产物质量平安监管、草原维护与建立等方面的搀扶政策框架系统根本构成,支撑系统进一步健全。启动完成兽医治理体系体例变革,乡镇畜牧兽医站建立具体增强,树立了不变的底层防疫步队,人员经费包罗村级防疫员任务津贴和严重动物疫病的监测、预防、节制、息灭等归入了财务预算,动物疫病防控完成了被动应急向自动防备改变、春秋时节性防控向全年四时常态防控改变。“十一五”时期,全省没有发作区域性严重动物疫情。畜产物质量平安检测监管经费归入了财务预算,启动了国度级兽药平安评价实行室建立,新建31个县级畜产物质量平安检测站,在全国领先展开饲料、兽药全掩盖抽检,在146个县(市、区)展开家畜标识及疫病可追溯系统建立,全省无公害畜产物和产物基地辨别到达455、531个,辨别比2005年添加235、189个。五年来,面临全国严肃的畜产物质量平安情势,全省没有发作严重畜产物质量平安事情。上一年,农业部对我省屠宰企业、超市、农贸市场、养殖小区(场)畜产物4次随机抽检中,4次及格率和全年及格率均到达100%。畜牧科技投入继续增进,科技立异硕果累累,“十一五”时期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效果奖33项。个中,中华农业科技奖3项、省当局科技提高奖30项。市场流畅系统进一步增强,树立了14个全国性畜产物定点买卖市场,领先在全国树立了生猪监测预警系统,与重庆农畜产物买卖所展开计谋协作,积极开展生猪现货和远期买卖,抗市场风险才能进一步加强。

(四)立异才能不时加强,开展机制日趋完美。“十一五”时期,在资阳、遂宁、启动并展开现代畜牧业试点,获得阶段性明显成效,经过总结推行试点经历,推进现代畜牧业提质扩面,建成了12个现代畜牧业重点县。全省以工业化的理念经营畜牧业开展,不时立异开展机制,鼎力推行“龙头企业+专合组织+适度规划养殖户”开展形式,探究总结出“六方协作+保险”、托养、寄养、订单养殖等财产开展新机制,将财产链上的各个主体无缝整合,构建了出产开展、多方共赢的财产化框架。“六方协作+保险”机制,被总理指示印发全国粹习借鉴。立异风险防备机制,施行生猪、奶牛政策性保险,进步了抵挡天然风险的才能;探究树立种畜禽、饲料、养殖、加工、贮藏、营销等环节合理的市场风险分摊机制,进步了养殖环节的市场风险防备才能。立异投融资机制,发扬财务资金的导向效果,整合涉农资金,推进畜牧业公益性根底设备和环保设备建立;注重经过财务贴息和建立投融资平台供应借款担保等方法,撬动金融本钱和社会本钱投入现代畜牧业建立,扩大财务资金的支撑效应。

(五)草原维护建立措施加速,生态情况分明改善。“十一五”时期,积极履行草原承包运营、根本草原维护、草畜均衡和禁牧休牧轮牧等根本准则,深化推进退牧还草、鼠虫害防治、草原防火系统建立等严重工程,草原维护建立成效明显。五年来,在川西北牧区33个县施行国度退牧还草5820万亩、管理退步草地7550万亩、灭鼠治虫5739万亩次、栽种推行优秀牧草56.5万亩、牧草种子基地20万亩。

展开人工种草5846万亩,全省草原生态恶化的趋向获得有用遏制,部分生态获得分明改善。建成1个省级、1个州级草原防火批示中间和1个省级、3个州级、4个县级防火物资储藏库(站),进步了草原防火才能。启动牧区现代畜牧业试点,加速畜种和草种的“两个改进”措施,履行家畜舍饲、半舍饲与轮牧、休牧相连系的科学豢养方法,鼎力开展牧区特征畜牧财产,促进了农牧民增产增收。

“十一五”的五年,中心和省委省当局高度注重畜牧业,全社会关怀支撑畜牧业,畜牧业财产位置明显提拔;“十一五”的五年,搀扶畜牧业开展的政策系统加速树立,畜牧业投入大幅添加,财产支撑明显加强;“十一五”的五年,畜牧业开展机制不时立异,开展生机明显加强,出产方法加速改变,走出了一条龙头企业做强做大、基地开展标准有序、产加销一体化的开展路子。“十一五”是变革开放以来四川畜牧业开展速度最快、质量最好、农人增收最多的五年,发明了畜牧经济继续不变开展的黄金期间。成果来之不易,这是省委、省当局准确指导和各级党委当局全力推进的后果;是各有关部分关怀支撑、通力合作的后果;是全省畜牧兽医系统干部职工、广阔农牧民辛勤奋动的后果。在此,我代表省畜牧食物局向关怀支撑畜牧经济开展的各部分、各单元和社会各界透露表现衷心的感激!向长时间奋战在畜牧阵线的干部职工、科技人员透露表现最真挚的慰劳和高尚的敬意!

“十一五”全省畜牧业开展的艰苦理论,赐与我们良多主要启迪,经历极端珍贵。

一是坚持不懈地把优化种类、调整构造作为建立现代畜牧经济强省的主攻偏向。顺应市场对畜产物优质化和多样化的需求,提拔畜牧业开展质量、出产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必需把优化种类、调整构造作为推进现代畜牧业提质增效的严重计谋行动,常抓不懈。要具体推进种类改进,增强动物、草种新种类选育推行及配套技能开拓与运用,不时进步畜禽良种和优质牧草比重,构成特征种类优势。在持续施行新增优质生猪出产才能工程,加速建立国度优质商品猪计谋保证基地,稳固和开展川猪财产优势的还,发扬草山草坡资本丰厚的优势,调整畜禽养殖构造,选择有比拟优势和市场潜力的节粮型草食家畜、特征小牲畜禽作为主攻偏向,加速推进“以草换肉”、“以秸秆换肉奶”工程,构成特征光鲜、优势凸起、效益优越的养殖构造。

二是坚持不懈地履行农户规范化养殖为根底、适度规划为主导、种养连系、生态轮回的畜牧业出产方法。传统涣散养殖的天然性、切割性不顺应社会化大出产的需求,无法应对市场动摇的冲击,不契合现代畜牧业的开展偏向,是不成行的。照搬兴旺国度、兴旺地域在高度工业化、城市化根底上的大规划工场化养殖方法,不契合我省省情和农人增收致富奔小康的财产定位,是不实际的。我省加速开展现代畜牧业的起劲偏向在于加大对传统畜牧业革新力度,具体履行“龙头企业+专业协作社+适度规划养殖农户”开展形式,把广阔涣散农户引入现代畜牧财产系统;生态养殖与绿色栽种相连系,以牧促农、以农养牧,履行“生态养殖+沼气+绿色栽种”的情况友爱型农牧互动出产形式。

三是坚持不懈地立异开展机制,走龙头企业做强做大、基地开展标准有序、产加销一体化的开展路子。财产化运营是完成畜牧业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四川地处西部内陆的区位劣势和畜产物特征,决议了对龙头企业的高度依靠。必需优化情况、强化效劳,鼓舞和指导龙头企业兴办种畜禽场、精湛加工、现代物流营销等农户办不了的现代企业,在进步市场中心竞争力和分散带动农户开展等方面持续赐与鼎力搀扶。必需发扬专业协作社组织、纽带、联合、载体功用,指导农户依照良种化、规范化、规划化出产的要求结合起来,进步进入财产系统的组织化水平。必需着眼市场效益和加工需求,优化种类质量构造,组织农户为龙头企业建立优质不变的原料基地。必需立异完美畜牧财产各环节分歧好处主体的联合方法,树立“对等参加,协作合作,风险共担,多方共赢”的开展机制,完成家庭出产与现代化大出产连系、千家万户出产与千变万化市场连系、培养龙头企业与农户开展致富相连系。

四是坚持不懈地把搀扶畜牧业开展作为党委、当局推进农业乡村经济开展的主要行动。“十一五”时期,我省畜牧经济开展获得的宏大成就,是多种要素综协作用的后果,是多种力气同向合力的后果,基本的一条是各级党委当局高度注重,构建了搀扶财产开展的政策系统、投入机制和一支贯穿省、市、县、乡、村不变的畜牧兽医任务力气。理论证实,省委、省当局把畜牧业现代化作为打破口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决议计划摆设,契合农业现代化建立的普通规则,契合我省乡村实践,是完全准确的。在推进我省由传统畜牧业大省向现代畜牧经济强省跨越的要害期间,应该把推进现代畜牧业提质扩面作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出力重点,坚持不懈地把开展现代畜牧业定位为农人增收致富奔小康的支柱财产,进一步加大对现代畜牧业开展的政策支撑和财务投入力度,进一步增强畜牧兽医机构建立和步队建立,加速改变畜牧业开展方法,提拔畜牧业开展质量和程度,促进农人继续不变增收。

二、“十二五”畜牧经济开展的情势和义务

当时,我省畜牧业出产方法正在发作深入的转变,零散涣散豢养正在向适度规划化、规范化豢养方法改变,畜牧业进入了一个出产平稳开展、质量稳步提拔、综合出产才能不时进步的新阶段。

站在新的前史起点,将来五年畜牧经济开展面对一系列主要时机。国度扩展内需的方针,深化施行新一轮西部大开拓计谋,支撑地动灾区开展复兴,搀扶民族地域跨更加展和贫穷地域加速开展。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八次全会辨别提出了“推进农业开展方法改变和农业构造计谋性调整,开展现代农业”、“出力培养一批现代农业财产基地强县和现代畜牧业重点县,建立优质商品猪和特征畜禽财产基地,打造一批特征农产物品牌”的要求。中心、省上“十二五”规划建议确定了将来五年开展目的,在光鲜指出推进开展依然是最主要义务的还,愈加存眷民生,强调要深化收入分派准则变革,进步城乡居民收入和劳动待遇。跟着群众收入程度的进步,为扩展畜产物市场需求带来长时间的开展时机。国度对现代畜牧业开展的搀扶力度不时加大,畜禽规范化养殖小区建立、畜禽良种津贴、严重动物疫病防控和畜产物质量平安查验投入继续增进。跟着工业化、城镇化历程加速和乡村劳动力的转移,为培育职业农人开展适度规划养殖供应了更大的开展空间和市场空间,有利于持续从事养殖的农人进步劳动出产率和效益。还,疆土资本部、农业手下发的《关于完美设备农用地治理有关问题的告诉》(疆土资发〔2010〕155号),对规划养殖用地有很多新打破;本年将树立草原生态维护津贴奖励机制,启动南边草原维护建立项目,以及国度正在研讨制订促进地动灾区开展复兴的专项规划等,这些为我省加速现代畜牧业开展供应有力的政策支撑和开展时机。

还,我们也要看到畜牧业开展面对诸多应战。从开展要求看,跟着工业化、城镇化措施加速和生齿添加及生涯程度不时进步,畜产物需求刚性增进,产物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畜牧业促增收、保供应、保平安、保生态的压力越来越大。从外部情况看,国际金融危机的深条理影响仍然存在,通胀预期治理的难度加大,畜牧业开展的资本情况约束趋紧,财产动摇的诱因越来越多,市场风险和天然灾祸风险等各类影响要素日趋复杂。从财产本身看,出产方法总体还比拟掉队,规范化水平和出产效率不高;畜牧业信息监测预警伎俩和财产调控机制还不敷完美;影响平安的要素很多,畜产物质量平安隐患长时间存在;大局部自然草原分歧水平退步,牧区根底设备前提掉队,草原维护建立和牧区经济开展义务艰难。从疫景遇势看,禽流感、口蹄疫等严重动物疫情点状分发态势没有获得基本改变,天然灾祸频发和活畜禽跨区域运输使防控情势愈加严肃。

综合剖析“十二五”畜牧经济开展面对的新情势,与“十一五”比拟,畜牧业开展的根底前提更好、政策力度更大、支撑才能更强。大时机,需求谋大开展。只需我们积极应对应战,掌握时机,加速改变开展方法,“十二五”畜牧业就大有作为。

“十二五”期间畜牧经济任务的计谋义务是: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化开展中同步推进畜牧业现代化,领先建成西部现代畜牧经济强省,建成国度优质商品猪计谋保证基地,初步树立长江、黄河上游草地生态樊篱。畜牧业综合出产才能不变提拔,畜牧业产值年均增进3.5%;农人牧业收入继续较快增进,到2015年农人人均畜牧业现金收入到达2500元;财产构造愈加合理,非猪畜禽比重到达50%左右;草原生态情况分明改善,完成草原增绿、牧民增收和牧业增效协调开展。

完成上述目的,要害在理念,成败在任务。我们必需深化贯彻落实科学开展观,以科学开展为主题,以加速改变畜牧经济开展方法为主线,把促进农人继续增收作为基本起点和落脚点,把优种类调构造作为主攻偏向,把推进规范化适度规划养殖作为出力重点,把科技提高和机制立异作为基本动力,进步畜牧业综合出产才能、抗风险才能和市场竞争才能,加速推进畜牧业良种化、规范化、规划化、集约化、财产化开展,实在保证动物卫生平安、畜产物质量平安和草原生态平安,推进畜牧大省向畜牧经济强省跨越。

三、2011年畜牧经济任务

本年是“十二五”残局之年,做好畜牧经济任务,为往后五年的开展打好根底,至关主要。全省畜牧兽医系统要深化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心乡村任务会和省委九届八次全会、省委乡村任务会精力,紧扣“高位求进,加速开展”任务基调,抢抓国度新一轮西部大开拓时机,凸起优种类调构造和规范化适度规划养殖两大重点,统筹保证动物卫生、畜产物质量和草原生态三大平安,以灾区畜牧业开展复兴、现代畜牧业重点县建立(牧区试点县)和规范化示范创立工程为载体,加速改变畜牧经济开展方法,起劲在以适度规划养殖为根底的规范化养殖小区(基地)建立、以种类改进为抓手的质量系统提拔、以专合组织为纽带的统分连系双层运营机制立异、以龙头企业加工为牵引的财产化系统构建、以种养连系为中心的农业轮回经济开展上获得新打破。

2011年畜牧经济任务首要预期目的是:具体完成畜牧业灾后恢复重建规划义务。全省肉、蛋、奶产量辨别增进3.4%、5%和3.8%,畜牧业产值增进3.5%。畜牧业完成投资50亿元,新增出栏优质生猪200万头。畜牧业为农人人均增收奉献60元以上。

环绕上述目的重点抓好以下任务:

(一)出力调整优化财产构造。一要优化财产构造。加速建立国度优质商品猪计谋保证基地,持续施行新增优质生猪出产才能工程,加大外系三元杂交猪推行力度,新增出栏优质生猪200万头。用好畜牧业构造调整项目资金,争夺启动南边草原维护建立项目;加速推进“以草换肉奶”工程,鼎力开展林下养鸡等特征光鲜、优势凸起、效益优越的小牲畜禽,进步非猪财产比重,进步养殖效益。二要优化质量构造。抓住国度推进现代种业开展的政策时机,增强动物、草种新种类选育推行及配套技能开拓与运用,推进畜禽牧草种业开展。深化施行畜禽良种工程,加速构建主导财产畜禽原种场、扩繁场、商品场互相配套的畜禽良种繁育系统,力争全省生猪外三元杂交面进步3—5个百分点,牛、羊、禽、兔良种面有分明进步。三要优化种养构造。履行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元栽种构造,与草食家畜开展规划结构相顺应,配套开展青贮玉米、人工种草,特殊是要鼎力开展饲料玉米基地,添加省内饲料粮和优质牧草供给,降低畜禽养殖本钱。

(二)深化施行畜禽养殖规范化示范工程。施行畜禽养殖规范化示范工程,是“十二五”加速改变我省畜牧出产方法的严重行动,是处理诸多矛盾的要害地点。要在上一年规范化出产推进年运动的根底上,在更高条理、更大局限内推进。连系农业部示范创立任务,本年具体启动省级规范化养殖示范创立运动,除国度施行的生猪、奶牛、肉牛、肉羊、蛋鸡、肉鸡外,我省添加肉(獭)兔、牦牛等特征畜种。各地要依照畜禽良种化、养殖设备化、出产标准化、防疫准则化、粪污无害化“五化”要求,一是依据盆地、丘区和山区等分歧地域特点,总结推行一批顺应性更强、更符合实践的畜禽规划养殖技能规范和标准,本年我省要制定出台林下养鸡出产技能规程。二是仔细总结现有规范化示范小区的经历,发扬典型引路效果,组织养殖户现场进修培训,让他们看得见、摸得着、弄得懂,不时复制推行,真正做到树立一个示范小区,带动一片养殖户,培训一批主干,提拔全体实力。三是各地要增强对畜禽养殖规范化示范小区建立的监管与指点,依法对饲料、饲料添加剂和兽药等投入品运用,畜禽养殖档案树立和畜禽标识运用施行有用监管,从泉源上提拔畜产物质量平安程度,一切规范化规划养殖小区,尤其是部、省级示范小区都应到达无公害出产基地规范,并鼎力展开“三品一标”建立。省局将制订规范化示范小区建立治理方法,树立监视审核评价机制,执行动态治理、有进有出。经过施行规范化示范工程,力争本年创立100个国度和省级示范小区,首要畜禽规范化规划养殖比重进步4个百分点以上。

(三)不时进步龙头企业的实践带动。一要出力提拔带动才能。集中培养和引进一批发卖收入财产排位靠前、好处联合机制完美的畜牧重点龙头企业,鼎力开展畜禽产物精湛加工,延长财产链条,提拔财产化带动才能。二要出力完美带念头制。要指导龙头企业进入畜牧财产化链条中农户家庭干不了的要害环节和财产开展的单薄环节,要特殊留意从机制和政策设计上搀扶龙头企业一头开展种禽畜场、精湛加工、现代物流营销,一头参加基地建立,与养殖户构成严密好处联合,推进财产一体化开展。三要出力加强带动实效。要鼎力履行“龙头企业+专业协作社+适度规划养殖农户”开展形式,把畜牧财产开展的结果真正落实到农人增收上,确保农人在财产开展中充沛受益、继续受益、长时间受益。往后评选龙头企业、布置项目资金都要把带动农人开展财产、带动农人继续增收作为一个根本前提。

(四)鼎力开展畜牧业轮回经济。一要畜牧业结构与栽种业开展相连系。依照畜禽渗出量和外部消纳量相匹配的准则,科学规划栽种业、养殖业结构和规划,执行区域内栽种业为养殖业供应饲料,养殖业为栽种业供应有机肥等资本,鼎力履行“生态养殖+沼气+绿色栽种”轮回经济形式,尽能够经过农田渠系、滴灌管网把畜禽渗出物或沼液排到农田,构建种养均衡、农牧互动、生态轮回、情况友爱的财产开展系统。二要畜牧养殖与环保财产开展相促进。加大畜禽养殖抛弃物资本化应用力度,变被动的粪污处置本钱性投入为自动的出产性投入,积极开展有机肥加工等新兴财产,鼓舞大型养殖小区应用沼气发电。三要养殖小区建立与新乡村建立相配套。在新村建立中合理结构规范化规划养殖小区,将沼气池建立与规范化养殖小区建立相配套,既处理洁净动力问题,又处理情况维护问题,美化净化乡村情况。

(五)进一步增强草原维护建立。树立草原生态维护津贴奖励机制,鼎力推进禁牧、休牧、轮牧,起劲完成草畜均衡,实在改变牧区畜牧业开展方法,促进人草畜调和开展。进一步抓好退牧还草工程建立,连系牧民久居举动、富民安康工程、阿坝州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加速草地改进和家畜种类改进,鼎力开展牧区优势特征畜牧业,做到“牧民有住房、家畜有棚圈、草地有围栏、冬春有贮草”,促进农牧民增产增收。增强草原防火、鼠虫害防治、抗灾保畜等草原防灾减灾任务,维护好草原出产才能。指点红原、炉霍牧区现代畜牧业试点,提拔畜牧业出产程度和经济效益。

(六)完美推行财产开展新机制。各地要连系实践,完美推行“六方协作+保险”、“寄养”、“订单养殖”等财产开展机制,鼎力履行“龙头企业+专业协作社+适度规划养殖农户”集中建立规范化圈舍的养殖小区(园区)开展形式,指导涣散农户改变开展方法,进入现代畜牧业。做到但凡构成必然规划主导财产的,都要有各类方式的龙头带动;但凡开展的主导财产,都有要农人为主体的专合组织;但凡一致规划的财产基地,都要探究“大园区、小业主”形式。推行财产开展新机制,要害在于鼎力开展专业协作社,进步农人组织化水平。各地要把开展养殖专业协作社作为出力重点,积极推进各类农人协作组织向法人社偏向开展,推进农户由天然人向法人社成员改变。要从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加大搀扶力度,经过专业协作社把涣散农户有用组织起来,与龙头企业构成不变的联合机制和运转机制,进步农人在市场竞争中话语权和博弈权,促进农人继续不变增收。

(七)实在增强财产风险防备才能建立。一是稳固兽医治理体系体例变革效果,进一步增强底层动物防疫系统建立。抓好严重动物疫病防控的免疫、监测、检疫、消毒、应急措置和引种治理等要害办法,确保不发作区域性严重动物疫病。二是增强市、县畜产物质量平安查验检测系统建立,推进无公害畜产物和基地一体化认证,持续施行饲料、兽药“全掩盖”检测和“安心肉”工程,严厉落实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四到位”,进步畜产物监测频次和密度,实在保证上市畜产物质量平安,确保不发作严重动物源性畜产物质量平安事情。三是实在进步养殖农户的风险防备才能。鼎力履行生猪、奶牛政策性保险,争夺扩展优势畜禽种类政策性保险掩盖局限,进步农户应对天然风险的才能。增强市场监测和信息,指导养殖户合理布置出产营销;树立风险调理金,依托企业、专业协作社、养殖农户之间构成的好处一起体,树立以峰填谷的机制;指导养殖专业合社、营销大户等市场主体积极参加生猪远期买卖,防备市场动摇风险。

(八)具体完成畜牧业灾后恢复重建义务。地动灾区要严厉依照灾后恢复建重建规划,以畜牧兽医效劳系统、种畜禽场、草地植被修复等尚未竣工的恢复重建项目为重点,加大任务力度,加速任务进度,具体完成灾后重建收尾任务。增强工程完工验收,维护好治理好运营好各类重建立施,实在发扬项目成效。全力推进灾区畜牧业开展复兴,依照《汶川地动灾区开展复兴规划》,容身特征资本优势,细化畜牧业开展复兴方案,依托恢复重建的畜牧财产基地(小区、园区),加大承接财产转移力度,培养强大财产化龙头企业,鼎力开展标准化专业协作社,推进灾区现代畜牧业提质增效,促进农人增收致富和灾区乡村经济的跨更加展。

(九)狠抓系统本身建立。面临新情势新义务,我们要实在加强责任感任务感,持续深化展开创先争优运动,具体增强系统本身建立,不时提拔推进现代畜牧经济科学开展的才能。一要增强计算监测和进修调研。计算监测是畜牧业主要的根底任务,是畜牧业落实科学开展观的根本要乞降要害切入点,也是完成畜牧业又好又快开展的前提和前提。数字不明、状况不清,行业治理无从谈起,更说不上科学开展。从本年起,乡村经济开展各项目标是由国度计算局驻川查询总队担任,为客观真实反映畜牧业开展程度,各地要留意与查询队和计算部分沟通,精确把握本地计账户散布状况,从项目布置上关怀支撑他们开展畜牧财产。还,要以进修型组织建立为抓手,增强政策理论进修,出力研讨事关现代畜牧业开展全局性严重问题和畜牧经济开展中呈现的新状况新问题。二要增强法律才能和作风建立。深化展开畜牧业“四法三条例”进修,标准部分法律行为,实在实行司法付与畜牧兽医部分的职责。要把存眷民生、解除民困、协助民富作为首要职责和最大的政治义务,持续发扬真抓实干的优越作风,做到重实践、讲实情、出实招、办实事、务实效,营建“提拔才能、真情为民、崇尚实干、据守清凉”的行业新风。三要增强协作。系统内部要讲连合、讲大局,增强上下联动,发扬全体作战才能;对外要增强沟通协调,积极争夺各方面的支撑共同,构成推进现代畜牧经济强省的任务合力。

最终,强调一下当时春防和防灾减灾任务。

本年春防任务情势严肃、义务艰难。从国外看,上一年39个国度发作口蹄疫疫情,我国周边多个国度口蹄疫疫情尚未获得有用节制,18个国度发作家禽禽流感疫情或从野鸟中检出病毒,非洲猪瘟等外来动物疫病迫近国门。从国内看,病原污染普遍、多种亚型并存、病毒变异加速,禽流感等严重动物疫病发作风险仍然存在,一些人畜共患流行症有上升趋向。当时正值禽流感、口蹄疫等严重动物疫病高发期,节后畜禽补栏、活畜禽及其产物调运买卖频频,疫情远间隔、跨区域传达风险机率上升,加之机构变革后一些当地底层防疫任务有所放松,疫情防控情势严肃复杂。

对此,全省畜牧系一致定要做好防大疫、打硬仗的预备,要依照春防任务会议摆设,强化免疫、监测、检疫、消毒、应急措置等要害办法,集中免疫做到不留空白、不留死角,确保免疫密度100%,有用抗体及格率高于农业部规则规范,起劲确保不发作区域性严重动物疫情,起劲确保不发作严重畜产物质量平安事情。春防完毕后,省局将持续接纳市(州)集中穿插抽样、省上一致检测有用免疫抗体及格率的方法,强化免疫结果评价和目的审核。

篇6

关键词 浑善达克沙地;草原牧鸡;自由放养;生态恢复;可持续管理

中图分类号S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56-0037-02

0 引言

我国拥有天然草地近60亿亩,占国土总面积的41.7%,约为全国耕地面积的3.2倍、天然林面积的3.4倍,是中国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草原在缓解气候变暖、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以及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然而,长期的人为破坏及不合理的利用方式,已使我国成为世界上草原退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人口及牲畜数量的快速增长使得天然草场超载过牧严重,可利用天然草地资源不断退化,导致草地生产能力降低,引发了土地沙漠化、碳汇丧失、生物多样性丧失、土壤退化、水土流失等一系列环境问题。目前,已有90%的可利用草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退化,严重威胁着国民的生存和国家的生态安全。

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围绕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和草原可持续性管理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如飞机播种、人工造林、生物网方格、舍饲轮牧、禁牧围封、季节休牧、人工草地建设、自然力修复等,然而,种种尝试结果并不尽如人意,往往无法兼顾生态恢复和经济发展的双重利益,探寻生态治理新方法的任务依然艰巨。中国科学院的科学家们以浑善达克沙地为试点,开展了新的探索,即草原牧鸡技术试验与示范推广,即示范推广放牧养殖各类小型禽类消费者(以鸡为主),控制大型消费者(以牛、羊为主)数量,改善经济结构,以期改善因牛羊过度啃食、践踏等引起的草原退化问题,达到生态可持续发展,同时保证当地牧民的经济效益。本文从草原牧鸡是否可行及为何开展草原牧鸡两个方面展开综述。

1 草原牧鸡的意义

1.1 草原牧鸡有利于提升草原固碳潜力,加快生态恢复步伐

草地是面积最大的绿色资源,具有固碳能力大、固碳成本相对低廉、固碳形式比较稳定、地球温度调节器等多重功能,是推动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保障。通过提高草地管理水平来增加草地生态系统的碳储量是一种低成本的固碳减排途径,其固碳形式稳定,具有明显的优势。退化草地在现有的气候条件下,具有自然修复的能力,如果加之适当的人工干预,恢复的速度将加快。李青丰等[1]研究发现每羊单位日需干物质(草)量为2 000g,而Rivera-Ferre等[3]研究证明每只鸡日需干物质(草、饲料、昆虫等)量仅为10.7g。由此推算,牧鸡对草原的破坏性将远远小于牧羊。草原牧鸡通过调整畜牧业结构来完善经济结构,控制大型牛羊数量,产出高端的代表未来发展的优质禽产品,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属于低碳经济模式。

草原牧鸡的生态养殖模式,秉承了广大牧区牧民务牧的传统观念和劳作方式,有利于广大牧民在维持收入不变甚至提高的情况下控制牛、羊等大型牲畜的数量。相对于牛、羊等的过度放牧,低密度的草原牧鸡模式不会对草原造成过大伤害,有利于生态恢复。有研究表明,合理轮牧的草地,牧草层次分明,生长明显好于未放养鸡的草地[2]。

1.2 草原牧鸡有利于充分利用资源,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lender[4]发现放牧鸡比舍饲鸡具有更适宜的脂肪酸组成:必需脂肪酸(亚油酸、亚麻酸)以及多不饱和脂肪酸(ω-3、ω-6)的含量很高。近年来,散养柴鸡数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要,柴鸡和柴鸡蛋的价格长期居高不下,特别是赶上传统节日,价格更是一路上涨。以林地养殖生态鸡为例,从鸡仔到出栏平均每只鸡的成本约为25元,每只鸡售价为40元,就可获纯利润15元[5]。新疆石河子八一农场也通过生产“蚂蚱鸡”获得了可观的效益[6]。于海清等[7]统计了辽宁喀左县羊草甸草原20年来的牧鸡数据,发现自1985年以来,全县牧鸡70万只,共获得经济效益1 650万元。此外,放牧鸡获取的营养丰富,成活率一般可达90%以上[8]。陶宇航等[9]研究发现,放牧散养鸡的成活率显著高于舍饲鸡的成活率,原因就是放牧鸡食物广、营养全面、运动多,接受阳光照射等因素增加了鸡体的抗病能力。由此可见,高品质的禽产品能够为当地牧民带来可观的收入。

草原牧鸡符合畜牧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转变牧区生产方式,解决牧村剩余劳动力,使广大牧区妇女、待业青年等社会闲散人员一起参与到生产中来,发展牧村经济,增加牧民收入,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新牧村建设,促进社会和谐。

1.3 草原牧鸡有利于减少粮食消耗,控制蝗灾

优质牧草、草籽和各类昆虫是鸡的主要饲料来源,且营养丰富,提高了肉鸡生产的经济效益。苏本营等[17]在浑善达克沙地的研究发现25周龄的散养柴鸡体重与同龄的笼养鸡的体重无显著差异,但草原散养可节料约2621.9g(26%)。Fanatico[10]认为,野外放养使鸡能够自由采食植物、种子、昆虫等,可以节约30%左右的饲料。Eyles[11]估计新鲜的牧草可以为小鸡提供5%~10%的干物质;Swatson等[12]发现,昆虫的营养成分和能量含量可与鱼粉和大豆相比,具有相似的氨基酸。Ali[13]报道牧草的粗纤维和磷的含量要高于谷物,灰分和钙的含量也高于谷物。蠕虫及昆虫中的可消化吸收的蛋白质高于标准饲料4倍[4]。Nielsen等[14]研究发现,饲喂低能量的饲料可以使小鸡更好地利用野外环境资源。

Lomu等[15]发现自由放养家禽能够减少放养围场内的害虫数量。蝗虫是草地的主要害虫,牧鸡灭蝗是达到生态平衡的一种灭蝗新途径。此项技术已在新疆、青海地区取得了成功经验和显著效果[16]。鸡捕食蝗虫的能力较大,1只鸡1天可捕食蝗虫150g~180g。卢俊德等[16]在兴海县的研究发现,放养5 000只鸡,灭蝗治虫60d,可防治草原蝗灾面积2.64×103hm2,平均灭效94.6%,生态效益高;同时每年可挽回牧草损失74.6 kg/667m2,按羊单位折算后发现项目投入产出比1:2.3,经济效益显著。

1.4 草原牧鸡有利于满足广大消费者对生态产品的渴求

20世纪50年代以前,所有的家禽均是户外饲养的,后来为了提高劳动效率以及疫病控制等原因,逐步出现了家禽的机械化室内饲养。然而随之而来的是食品安全问题的日益突出。除疫病外,各类药物、化学物质、重金属、生物激素残留和污染对畜产品卫生质量的危害日益加重。自1998年以来,我国的机械化笼养蛋鸡、肉鸡药物残留量严重超标。进入21世纪,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膳食结构的改善,人们更加注重肉食品的质量和安全。广大消费者对无公害、无污染的绿色食品的需求不断增长,特别是加入WTO后,随着国家对有关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广大消费者对生态绿色食品的需要显得尤为突出。草原牧鸡远离污染,回归自然,能够满足人们对鸡肉、鸡蛋产品优质、绿色、生态、安全的需求。

篇7

2000年以来,鄂尔多斯全市上下高度重视生态建设,采取大面积保护、小面积治理的策略,实施了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小流域治理等生态建设工程,生态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截至2007年底,全市森林总面积达到2620万亩,森林面积年均增长速度达到了147.49万亩,相当于前20年年平均增长速度的3.7倍;森林覆被率达到20.07%,比2000年增加了7.91个百分点,年均增长1.13个百分点,2007年实现了2个百分点的跨越。在森林面积不断增长的同时,草原生态系统也有比较明显的恢复,植被覆盖度达到75%,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鄂尔多斯市的生态建设后续产业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为生态事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截至2007年底,全市已建成沙柳工业原料林基地585万亩,年产灌木枝条117万吨;建成柠条、杨柴饲料林基地1310万亩,年产饲料268万吨;建成沙棘林基地4|0万亩,年采果1.2万吨。林沙企业丰厚的利润,吸引了各地投资者来鄂尔多斯投资,林沙企业数量不断增加。目前,全市已经建成碧森种业、碧海木业、宏业人造板、天骄人造板、东达纸业、高原圣果、天骄食品等规模以上林沙企业20多家。随着生态环境的整体好转,“沙棘封沟、柠条缠腰、松柏戴帽”成为了鄂尔多斯生态的真实写照,成吉思汗陵、响沙湾、恩格贝、七星湖等20多处旅游景点吸引了广大游客。2007年,鄂尔多斯建成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共接待游客16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2亿元。2007年,鄂尔多斯市林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达到23亿元、16亿元,农牧民来自林业的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780元,成为农牧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和繁荣农村经济的有效途径。鄂尔多斯走出一条实现沙漠增绿、农牧民增收、企业增效、地方增税的可持续发展路子。

生态环境的改善为全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创造了巨大的生态价值。2000年全市沙尘暴发生数量为10次,扬沙天气达到21次,而2007年全市仅有2次沙尘暴,12次扬沙天气,分别减少了80%和43%。全市森林资源每年将吸收二氧化碳约3.2亿吨、吸收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约62万吨、释放氧气约2.3亿吨、消减粉尘约11亿吨、涵养水源约15亿立方米、防风固沙约8385万亩、阻滞入黄泥沙约2000多万吨。

二、鄂尔多斯市生态修复工作的经验及几点启示

(一)领导班子高度重视

长期以来,鄂尔多斯市历届党委、政府将生态建设作为求生存、图发展、谋富裕的根本大计和最大的基本建设来抓,坚持不懈地开展生态保护与建设;同时注重生态建设后续产业的培育,将后续产业的发展作为经济建设的特殊部分予以扶持,以后续产业的发展拉动生态建设,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鄂尔多斯市抓住国家支持生态建设的历史机遇,乘势而上,艰辛拼搏,终于实现了生态状况由严重恶化到整体遏制、局部好转的历史性转变。

(二)统一规划、分区发展

2007年,鄂尔多斯市编制了《鄂尔多斯市农牧业经济“三区”发展规划》,将全市分为优化开发区、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三个主体功能区;其中,优化开发区的生态环境较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农牧业生产条件和基础设施优越,开发潜力大,产业发展空间较为广阔,是农牧业经济主要发展区;限制开发区的农牧业生产条件较好,基础设施基本齐全,具备一定的发展条件,是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重点,发展方向是重点抓好人口转移和农牧业集约化发展;禁止开发区的生态环境严重退化,不具备农牧业生产条件,不宜人居和从事农牧业生产经营活动,发展方向是重点搞好生态修复。“三区”规划为科学发展,集中恢复生态环境奠定了基础。

(三)财政大力支持

目前,虽然环保产业和生态建设后续产业的发展能够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但由于这一类产业的发展仅仅是起步阶段,尚未形成规模化效应,产生的经济效益与生态修复需要投入的资金之间差距还比较大。从全国甚至全世界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实践来看,生态环二境的保护和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但这一领域的投融资渠道单一,主要依靠政府的财政投资;因此,财政的大力支持是必要条件。截至2007年底,国家累计投入鄂尔多斯市退耕还林建设资金达14.3亿元,完成退耕还林工程建设502.7万亩,完成飞播造林684万亩、封山封沙育林130.96万亩,完成三北四期工程人工造林32.9万亩;在各级财政的大力支持下,建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7个,全市保护区面积达到了1163万亩,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8.9%;城市绿化也需要公共财政投入来完成,全市2007年投入“四区”绿化投资达到了22.19亿元。

(四)积极发展生态建设后续产业

2007年,鄂尔多斯市林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达到23亿元、16亿元,农牧民来自林业的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780元,成为农牧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之一,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牧民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

后续产业的滚动发展也可为生态建设提供一定的资金,缓解生态建设资金短缺这一“瓶颈”制约;给农牧民带来的增收效益能调动广大农牧民和其他经济体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积极性,从而成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五)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水平,转变生产方式

1 工业生产方面。工业开发和污染是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鄂尔多斯在发展工业经济的过程中,提出了高起点、高科技、长产业链、高附加值、高度节能环保的总体发展思路,着力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形成工业园区内小循环和全市范围内大循环的循环经济发展格局,有效地转变了经济发展方式,使节能减排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发展循环经济,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和非资源型产业,通过技术进步提升工业经济发展水平,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减少工业发展对环境造成破坏的根本途径。

2 农业生产方面。牧区过度放牧、农区种植业粗放式经营是造成鄂尔多斯市农村、牧区生态环境破坏的直接原因。针对这一问题,鄂尔多斯市按照“立草为业、为养而种、以种促养、靠养增收”的农牧业产业发展新思路,全面调整了农牧业产业结构。首先是种养结构从过去牧区单纯放牧养畜,农区单一种粮的格局,调整为牧区“引种入牧”、农区“引牧人农”,使农牧业经济协调、合理的向前发展,逐渐形成了种植业为畜牧业服务的生产方式;其次是种植结构由原来的粮、经二元结构调整为粮、经、草三元结构,加大了优良牧草在种植业中的比重,高产优质的牧草种植面积大幅度增加;再次是农牧业生产方式由过去的粗放型逐渐向集约型调整,一些产业化、集约型项目实施后,农牧民科学利用资源、靠养增收的愿望显著增强,有力地推动了全市农牧业产业化进程。

产业水平低、生产方式原始落后、资源利用效率低和

排放量大是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最主要原因,因此,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优化三次产业内部结构,提升产业水平,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发展现代农牧业,转变生产方式;这是区域生态环境修复的根本出路所在。

(六)坚决贯彻执行国家有关生态环境保护及建设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鄂尔多斯市不折不扣地落实国家出台的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短短5年内,植被覆盖度就提高到75%,生态环境有很大的改善;近些年,国家出台了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和《防沙治沙法》、《污染防治法》等一系列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克服重重困难,坚决贯彻执行这些法律、法规、政策,是生态环境修复取得成功的强有力的政策和法律保证。

三、鄂尔多斯市生态修复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支持生态修复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

鄂尔多斯市不断完善政策,活化机制,形成社会各方面多元参与生态建设的格局;坚持“个体、集体、国家一齐上,以个体为主”,“谁造谁有,合造共有,长期不变,允许继承”,“立草为业、舍饲圈养,为养而种、以种促养,以养增收”,“一矿一企治理一山一沟,一乡一镇建设一园一区”等生态保护建设政策,调动了广大群众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但这些措施仅仅停留在政策层面,应该将其制度化、法律化,以确保其连续性和稳定性。此外,生态建设主体与政府、金融组织、排污企业、研发组织、技术服务机构之间的利益互动机制尚未形成,这也直接影响生态修复的可持续发展。

(二)对水资源的稀缺性重视不够

鄂尔多斯市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贫乏。根据《鄂尔多斯市能源与重化工产业布局规划报告》,鄂尔多斯市总的水资源量为37.62亿立方米,预计“十一五”期间,水资源需求量约为每年2.23亿立方米,到2015年,水资源需求量将达到每年6亿立方米,水资源压力很大;但从鄂尔多斯市目前的工业项目生产情况看,每生产1吨焦炭需要水1.5吨,而其它正在发展的煤化工产品耗水量均要比焦炭耗水多10倍以上,每生产1吨甲醇要耗水17吨,每生产1吨二甲醚要耗水14吨,每生产1吨合成氨要耗水18吨,每生产1吨煤制油要耗水12吨,而这些产业的大部分生产企业节水技术落后,回水利用效率低,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若不立即采取相应的节水措施或限制生产,势必造成地下水位的迅速下降,导致大量的原生固沙植被的根系难以吸取地下水,一旦遇到大旱天气,将引发难以估计的生态灾难。

四、支持鄂尔多斯市生态修复的财政政策建议

(一)建立、健全投融资体制和机制,确保资金供应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筹措生态修复资金必须解放思想,广开门路,扩展主体,分散风险,提高筹措资金的效率。建议采取以下途径筹集资金:

1 财政拨款。生态环境的服务功能,其受益对象是全社会,具有公共性,因此,理应由政府的公共财政来支持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政府可通过直接投资、财政补贴和财政转移支付等手段来实现投资目的。

2 实行绿色保证金制度。规定企业按照其可能造成的污染程度在年初或某项目建设之前缴纳一定的环境污染保证金,如果到年末或项目运行过程中造成的环境危害超过了一定标准,那么这笔保证金就自动地被充公并人生态补偿资金中去;反之,则可收回。建议鄂尔多斯政府在管理当地矿产资源开发企业过程中一定要实行严格的环境保证金制度,这是一条切实可行的筹资途径。

3 滚动发展生态建设后续产业。鄂尔多斯市的生态建设后续产业已经具备一定的发展规模,探索出了有实践价值的发展模式,也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后续产业,逆向拉动生态修复工作,是完全适合鄂尔多斯市市情的。坚持走这条路子,必将呈现出新的发展格局。

4 BOT融资方式。通过政府或所属机构为投资者提供特许协议,准许投资方开发建设某一生态项目,项目建成后在一定期限内独立经营获得利润,协议期满后将项目无偿转交给政府或所属机构。这种由政府承担投资风险、企业直接出资的方式是西部生态建设摆脱资金短缺困境的可行方式,在资源富集的鄂尔多斯地区,这一方式的可行性更强。

5 培育和发展生态资本市场。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资本市场的筹资功能越来越强,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功能是金融支持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重点。首先,可以考虑利用股票市场支持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生态环保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将效益好的企业推荐上市。在上市公司的审批上,国家应给予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生态环保企业上市发行股票,通过社会融资实现企业资本的筹集和扩张,增强企业的环保投资能力。其次,利用债券市场发行生态环保债券;再次,引进国际信贷,环保投资公司既可作为法人吸引外资,也可作为中介人、担保人协助企业吸引外资。今后10年内,全世界对“绿色工程”投资的银行贷款数量将增加2倍,各级政府应抓住这个机遇引进国际信贷,发展环保产业。

6 通过公益性部门筹集基金。基金的来源主要是接受国际组织、外国政府、单位、个人和国内单位、个人的捐赠或援助。生态效益具有公共性,各国的生态环境对世界的生态环境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接受一些国际组织和外国政府、单位的捐款或援助是可能的;目前已经有一些国际组织对我国保护森林资源提供了资金援助,如世界环境基金(GEF)、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等。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收入及生活水平将不断提高,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也将提高,一些高收入单位和个人对生态建设捐款也将会增加。

(二)重点扶持,突出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

生态修复需要的资金数量较大,但目前能够用于生态修复的公共财政资金是有限的;为了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应对财政支持的项目或工程予以排序,突出重点。建议鄂尔多斯市的生态修复资金重点支持生态建设后续产业发展、科学研究及科技成果转化、重点生态修复工程、重点污染治理工程。

(三)科学管理,创新资金使用模式,发挥财政资金的乘数效应

1 整合资金,发挥要素聚集的规模效应。财政部门可以根据全市生态修复的总体规划制定出财政支持生态修复的规划,将分散于各部门的生态保护与建设资金(如现有水土保持、防沙治沙、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专项资金等)整合使用,并确定资金投放的重点和顺序;具体实施时建议以项目或旗县为单位整合资金,便于发挥资金聚集的规模效应。

2 设立专项基金,创新资金管理模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为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筹集到的生态修复资金建议设立分类专项基金如污染治理基金、生态建设后续产业发展基金,植树造林基金等,而且基金的使用与管理应组建专业规范的基金管理公司,采用市场化的方法和规则去运作,强化投资风险约束机制,建立专家评估体系,完善项目立项办法和审批程序;在具体项目资金管理方面可以采用招投标的方式对社会公开招标,以降低生态修复的成本,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在生态补偿资金效益评价方案中应确定明确的、可计量的生态环境目标和指标体系,以保证评估、检查和验收的可行性。设立专项基金,建立基金的投资决策系统,健全资金管理与运行机制是有实践探索价值的资金管理模式。

(四)完善对生态产业、环保产业的税收优惠和财政支持政策

整合分散于各项税收中的环保优惠措施,制定环保产业、生态产业的优惠政策:如环保企业可享受一定的所得税减免的优惠;对环保设备采用低税率;对环保设备实行加速折旧;实行投资退税,以鼓励社会资金投资于环保产业和生态产业。制定环保技术标准,对高新环保技术的研究、开发、转让、引进和使用给予税收鼓励和财政补贴,如对技术转让给予税收减免,技术转让费允许税前扣除,对引进环保技术给予税收优惠和奖励等。

篇8

水文化的分类包括:道水文化、饮水文化、用水文化、治水文化、嬉水文化、求水文化、消水文化、探水文化。水不但是生命的源泉,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生活的源泉。中华民族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了具有独特内涵的水文化。水文化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人类文化的瑰宝。

水不但影响着人的素质,还给人以美的、美的享受。长期与青山绿水的和谐共处,不断陶冶和强化着中国人对大自然的亲和感和审美意识,崇尚自然、追求自然之美是华夏民族最重要的审美特征之一。文化沟通着历史与未来。毕达哥拉斯说“万物‘水’居第一”;孔子说“智者乐水”;老子说:上善若水。综观的一生,也体现出诗词艺术思想体系的水文化现象,因他从小熟悉水、喜欢水、钟爱水,与水有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和极深的渊源。他的所有著作中蕴含碧绿的水、含充满着灿烂水文化的韵味,具有水的灵性、水的深沉、水的勇猛、水的精美。绿水青山培养了他的艺术天性、悟性和灵性。

在我国,湖泊的称谓却是多种多样的,在不同的地区湖泊的名字可是大不一样。湖泊的这些称谓,有着明显的地域分布特征,它反映了不同民族与语言的特色。汉族称之为湖;;蒙族称之为诺尔等,而汉民族又因地区和地方语言不同,对湖泊又不同的称谓。江苏、浙江和上海人称之为荡、漾;山东人称之为泊,河北人称之为淀,四川人称之为海子。平平常常的一个名字,包含了极为丰富的民族文化的内涵。湖泊以其特殊的价值,更是生命之源、农业命脉、工业血液。与沼泽、沿海的一些滩涂、鱼塘、水利设施等构成了一种独特而重要的生态系统——湿地。湿地是地球上最为迷人的自然景观之一,它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不仅为人类的生产、活提供充沛的资源,为野生动物提供了生长.栖息和繁衍的场所,而且具有强大的环境功能和生态效益,因此湿地又别称为“地球之肾”。湖泊,是湿地系统的重要构成成分,它孕育了地球上最早的生命,记录了生命在大地上留下的最初足迹,感受到最古老的文化与智慧,而它象征着的才是人类最本质的财富。因此,湖泊也带有了某些深刻的文化内涵。湖泊是美的,它将其具有的形、影、色、声以及与之朝相辉映的山石相配合,形成了和谐的自然风采。如果说山脉是沉雄苍劲、伟岸崔巍的话,湖泊则具有灵逸幽深的品性,更显得有一种纯洁安宁、柔静的温情。水天相接之处,碧波绿影,烟波浩渺,山水交汇浑然一体,构成了一幅幅饱含诗情画意的天然奇观,无不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居住在湖泊的居民群落,由于其家庭世代利用当地资源,在长期的生活中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信仰,他们对湖泊有着强烈的精神依附,而形成了许多不同于草原、森林的风俗习惯。湖泊,是生物的栖地,更是文化的源泉。生活在湖畔的渔民自创了许多源自湖泊的动人歌谣、诞生了许多美丽的传说。湖泊的传说.歌谣,湖泊的诗文辞赋,湖泊的自然风采,千百年沉淀融合成我国的独特湖泊文化,它与山、江、河文化一起构成了中国的山水文化。同样,环境需要保护,那么我们在保护的自然生态同时也保护了湖泊文化。因此,我们应该倡导“爱护湖泊文化”。

湖泊文化的定位

####是我国第一大内陆淡水湖,是新疆最大湖泊。··湖区是一块古老文明的土地,既有西蒙古文化内涵,又有独特的湖泊文化底蕴。··县是全国唯一因湖设置、借湖得名的县份。··是¥州的"母亲湖",素有"塞外明珠"美誉,··因水而得名,水是··最为宝贵的财富。如何发挥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使其造福于子孙万代?水与¥州人结下了不解之缘。如何发挥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使其造福于子孙万代?发挥水的作用,做水的文章,以“湖泊文化”为定位和龙头,全力打造··的“湖泊文化”品牌,已经成为··各界人士的共识。“湖泊文化”对··影响深远,在多年的调研和探索中,··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在国内是极为少见的,水的开发、利用对··独具意义。塑造出观水、玩水、嬉水,饮水、吃水、游水,读水、论水、拜水的一幅独特的··文化图。

··是西部“湖泊文化”的一块瑰宝,这里平湖如镜,形状各异、大小不同的湖泊鱼塘星罗棋布,湖泊周边地区的生态保护良好,丘陵起伏,高低错落,变化多姿,是一块未被污染的净土。####是一个古老而年轻的湖泊,她既有塞外西域文化的内涵,又有其独特的湖泊文化的底蕴,这里人杰地灵,风华物美,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演绎了千年的韵致。特别是近年来,··县浓郁的塞外民族风情为突破口,以民俗为主线,以蓝色唱响为主调,致力打造属于自己的湖泊文化,以··多民族区域文化冲撞交融积淀的湖泊文化为依托,挖掘这一自然特性和文化内涵,进一步打造··湖泊文化品牌,有力的推动了··水文化、水经济的健康发展。

“没有个性的东西就没有生命力”。··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跨越式发展以及科学的发展,就必须要立足··“水文化”的特色,科学规划,做好水文章。在水文化与··产业开发的过程中,必须要处理好新型工业化发展与城市化进程、跨越式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有为政府与依法行政等三个方面的关系。··的发展既要体现湖泊特色,又要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注意经济发展中的文化、制度因素,实际上,水文化的概念更准确地反映了··地域文化的根本性特征。从这 里特有的地名即可看出。如同大家都熟悉的区域文化概念一样,最直观的文化分类均以山水地域特征为标志,是一种典型而纯粹的水文化,是一种内陆水文化,体现了对包容量较大、开拓风险意识很强的海洋文化的一种向往。

宣传湖泊文化助推旅游文化和水产产业

培育··湖泊文化,要依托旅游产业、水产产业,才能赋予··湖泊文化以新的生命力。要大力宣传和打造“塞外江南水乡”这个品牌,要超前发展文化事业。··民族民间文化繁荣,教育事业昌盛,旅游资源较为丰富。然而,我县文化产业基础却十分薄弱。发展具有对外扩张力的传媒和音像制品等现代文化产业,显然让··勉为其难。如何在落后、偏僻的地区发展文化产业?··县找到了一个突破口,就是把民族民间文化和旅游、水产紧密结合起来,主推文化旅游业。把文化与经济结合,将文化与旅游、水产结合,使文化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几千多年来,承载了许多科学、文化内涵,王兆国同志题词:“春风绿··,疑是江南岸”。20__年11月被列入中国十大名湖名录。在这里,自然与人文景观良性互补,融为优美的旅游胜地,。其“天人合一”的可持续发展内涵,在世界上也是仅有的。古今中外,许多诗人学者对此赞美不绝。水与渔业、水与民风、民俗、水与建筑、水与民间传说、水与诗词歌赋、水与绘画、水与散文游记、水与音乐、书法、雕塑等,在··都有其丰富的内容。丰富的民间传说、谚语、开度河流域的民间传说故事,表达了人们的爱和恨,表达了人们对生活充满的希望和理想。赞扬真善美、鞭打假恶丑。体现了先民的生态保护意识和不与洪水争“路”的良好的水土保持意识等。民间习俗活动中,形成了民间习俗,水,是旅游业的重要资源,既有自然属性,又有文化属性。前者是一种自然客体,后者是以前者为载本的人文意识,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水的文化属性在旅游业中具有重要地位和重大开发价值。

旅游业中丰富的水文化现象。水文化,是一个较大的文化概念,因此要开发旅游文化,加快以下水文化在旅游业中的深层次开发:

人格修养类。水被特定的人格化。与人格修养紧密联系,被人们或崇拜、信仰、或规避、畏惧。诸如新疆等地以及有泉的地方多是冠以智、慧、灵等吉祥之词。

崇拜景仰类。水是人之生命之源,人一生离不开水,“载舟亦水,覆舟亦水”,在政治上都给了水至高无上的地位。因而在旅游中,对奇山异水无限崇拜、景仰,甚至神化。··的传说十分丰富,景点多样,以水命名,大做文章,文化沉积量大,不一类举。

人文景观类。人文景观是以水为载体的再生型水文化。这类型中,大体有四种基本的构架。一是以水为背景的构筑物,并用水或水部类字命名,以追求典雅时尚,二是把独特的水现象水文化,如迎神庙会等风俗。三是人工造景中,水的一部分有意识的注入人文意识。四是因人而名。

风俗时尚类。风俗时尚是旅游资源的深层次开发,而水文化在风俗时尚中又十分突出。这一类中大体可分为五个层次。一是民族风俗。如那达慕、叼羊赛、庙会、婚嫁丧娶等。二是宗教仪规。如点灯节、庙祭等。三是方术析占,也可称俗信行为,在民间已习俗化,旅游中已游乐化。如新船下水;四是饮食风俗,主要是酒、茶、汤、粥、汁。此类名目繁多。品种殊异,地方特色极浓,为饮食文化的一大门类。五是行业风俗。水上运输。至于渔民、水上职业者的风俗更为较为常见的普通现象。

文体游乐类。水文化中文体游乐源远流长,在我国历史久远。屈原的《九歌》中《湘君》、《河伯》等多篇即是描述了古代大型的水上祭祀和娱乐活动。唐宋以来,水戏、水傀儡亦很盛行。龙舟竞赛、划船、滑水冲浪等水上竞技已成为世界体育运动项目。现代化的水上公园,游艇是水文化在当代的发展与进步。水文化的文体游乐还向陆地延伸,如“拔河”虽系陆上运动,其竞争冠名以河,含有居其险,背水一战之意。中国象棋中,中间明确标以“楚河”,应当看到这是水文化特征向陆上运动和进军的结果。另外滑冰、滑雪等运动自然与水有不解之缘。

工艺美术类。水文化所反映出的工艺美术,大到水系改造,因地制宜,各有千秋。北方冰雕,山水风景等等都充分展示了水的工艺美术,使水文化向艺术的高档次升华,同时也成为难得的水文化旅游资源。

建筑工程类。以治水、水资源开发的重大工程,是人们对自然的认识改造和开发利用的成果,是劳动人民辛勤与智慧的结晶,是历史与现实,科学与进步的高度文化积累。除了对社会发展的贡献以外,也是重要的旅游资源,诸如宝浪苏木分水枢纽工程、大小湖隔锑等工程,还有大小湖众多的湖泊开发都成旅游业的新景点。

总之,湖泊文化在旅游业中的反映是多侧面多角度的。对水赋与文化色彩,使其在旅游中得到充分的显现和发展。特别是现代化的大众传播手段,使水文化的传播速度加快,范围更大,手段更高级科学,挖掘度也深。对于提高··湖泊文化的价值和在旅游业、水产业中的地位,具有深远的意义。

1、弘扬湖泊文化,推进建设先进文化。水文化凝聚着··人民的优秀文化,记载了先辈创造的文明成果,研究水文化是继承和借鉴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途径之一。水文化是我们推动和建设先进文化的一项重要工程。水文化的内容博大精深,开展水文化研究,是试图在人、水、社会、经济、文化之间找到一个结合点和支撑点。水文化的研究正是要求人们以水为出发点,研究社会,发展经济,繁荣文化,提高人们对水利基础设施战略地位的认识;同时为建设好··爱国主义基地充实、增加其丰富内容。

2.弘扬湖泊文化,促进可持续发展。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急剧增加,水资源的短缺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加强水资源综合管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建立节水型社会,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已经成为全球水行业的必然选择。人与环境相融、和谐的意识及其相应的新的环境价值观念和理论道德,这就是可持续发展的灵魂。目前,世界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都在积极探索加强水资源综合管理和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途径、对策和措施。20__年颁布的我国的新水法规定,“国家对水资源实行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流域管理是我国水资源管理体制的基础。中国各流域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差异,所面临的水问题各有特点。时代要求,必须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实现人地和谐。如庄子认为“与天和者谓之天乐”意思是只有与自然达到同一,才取得极乐。形成[社会文化环境。如我们面临的环境危机,它使人类生存有了危险(例今年沱江水污染事件)从而对人类提出了严峻挑战,;因而形成一种新的强制,要求人类做出改变或调整,当我们认识这种危机的历史根源、性质和规模以及它对人类生存的意义时,就会面对挑战进行调整,选择人类新的生存方式。在都江堰水文化中,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论述有很多,它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交融和呼应,使之有了深厚的文化根 基。

3、弘扬湖泊文化,确立旅游在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中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重要地位。搞好"水文化、水经济"的要求,要从水生态、水环境、水经济、水文化、水设施、水法制等方面积极治理··,打造亲水文化。

··的旅游资源丰富,雪峰、沙漠、湖泊、珍稀动植物一应俱全,有广大区域未受过任何工业或城市污染,保持着原生状态,发展旅游有很大的潜力。景区特点为集中具有沙漠,湖泊,山丘,草原,鸟类等不同旅游资源为一处,同时有浓郁的蒙古族地方文化特色和历史文化遗迹.··水质良好,清澈见底,甘甜爽口;湖中盛产鲤鱼、鲫鱼、鲢鱼。盛夏,这里蓝天丽日,绿水白沙,水平如镜,锦鳞游泳,群鸟集翔,牛羊哞咩,堪称塞外江南;湖周草甸,夏秋时节,绿草如茵,牛羊成群,野花盛开,牧歌悠扬,一派典型的草原景象;海心山后是广大的沙漠,流动起伏的沙丘一望无际,充分展现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观景象。开都河畔有清代的喇嘛庙等历史文化遗迹优美迷人的多样化自然景观和良好的生态条件,构成了··景区极具潜力的生态旅游价值。

####是我国第一大内陆淡水湖,是新疆最大的湖泊。··地域文化既有西蒙古文化内涵,又有独特的湖泊文化底蕴。··县是全国唯一因湖设置、借湖得名的县份,举办中国··水上运动会暨中国··旅游文化节,对于丰富湖区渔民精神文化生活,振奋全县干群精神,挖掘大湖文化内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发展旅游事业,以赛会友,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展示、宣传、推介··,谋求··文化、旅游、经贸和招商更快更好的发展,拓展招商引资,加快地方经济发展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该活动由体育文化、经贸、旅游等三大板块构成,菜单包括:中国··水上运动会、中国··文化发展研讨会、··风情文化暨··名特优农产品、旅游资源展示推介、十一黄金周千人百车··行及媒体聚焦··等;不仅有鲜明湖区特色的体育比赛,还将举办当代··书画摄影展、“日出斗金”··风情大型广场文艺演出、具有地方特色的风俗民情巡回演出;同时还有招商引资重点项目推介、洽谈、签约及项目集中开工仪式,举办名特优农产品展销,推介旅游资源及产品。在··举办水上运动会暨中国··旅游文化节,无论是社会条件、经济条件,还是自然条件、办会经验都具有很大的优势。比赛项目和表演项目可有龙舟竞赛、划船竞赛、水上拔河、浮桥行走、水上篮球、障碍游泳、钓鱼比赛、撒网捕鱼、编织虾笼、水车竞踩、湖泥塑身、渔姑织网、丝网张鱼、撑船比赛等;表演项目设千人竞渡、沙滩排球等。运用底蕴深厚且丰富多彩的文化,独特且完整的从远古到现代的文化链条,充分展示了湖区人民的风土人情、生产劳作、舟楫往来、饮食居住、风俗习惯、民族服饰、民俗庆典等文化内涵。

湖泊是重要的旅游资源,但湖泊的生态系统相对脆弱,适度的旅游发展有助于湖泊的保护,湖泊旅游的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在湖泊旅游发展中要坚持严格保护、合理开发、统一管理、永续利用的原则,科学规划,严格执行旅游地开发建设方案,防止因旅游开发不当,造成建设性破坏。要大力发展休闲度假产业,加快湖泊旅游从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变,不断地开发和推出符合地方特色的湖泊旅游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目前,中国的湖泊旅游正处于发展时期和转型期,而且发展不平衡,各地要加大湖泊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经验交流,积极开展经营管理和发展模式的探讨,学习借鉴国外先进旅游发展经验,快速与国内湖泊旅游业接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