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课总结体会范文
时间:2023-12-28 17:39: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课总结体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计算机科学的课程不但有较强的理论性,也有较强的实践性,理论和实践是紧密相关、相辅相成的,理论能指导实践,实践能加强对理论的理解。特别是以职业教育为主的中职院校,计算机课程的实践课在教学计划中所占的比重是相当大的,例如,动漫专业教学计划中《AE影视特效合成案例教程》的总课时数是104,其中理论40课时,实践64课时,由此可见,计算机课程的实践课是计算机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下面我们从几个方面来讨论怎样上好计算机课程的实践课。
一、完善的实践课计划和提纲
上机实践计划是实践课的总体安排,包括实践题目、时间、地点、课时分配、实践次数、硬件和软件环境等内容,以便任课老师和实践室管理人员之间能够很好地配合,提前安排上机实践的有关事项。每一次上机实践都要有实践提纲,实践提纲格式为:1、实践题目;2、实践目的;3、实践要求;4、实践内容;5、实践步骤及注意事项;6、实践思考题。
实践提纲必须和实践计划一起编制,两者协调一致,实践提纲是实践计划的具体内容和实施细则。由专业课教师对所教学科的实践计划和提纲进行精心策划编制,在教学中按照实践计划和提纲进行实践;学生在实践提纲的指导和安排下上机,完成实践课程,根据实践提纲执行情况书写实践报告;教师也是按实践提纲的要求来检查实践结果,评定学生成绩。因此,教师在进行实践提纲编制时对每门课程的每一次实践课都要有周密的安排,进行精心的设计。
二、计算机实践课程的准备工作
计算机实践课程的准备工作是非常繁琐同样也是非常重要的,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硬件环境。实践室内学生上机所需的计算机及有关外部设备都要能正常运行,功能完好,适合学生上机实践;学生所用的磁盘要合理分配、集中管理,一些辅助教学设备(如投影仪、无尘黑板等)都要能满足上机实践的要求。
2、软件环境。实践室管理人员要根据实践计划,选择好所需的操作系统软件、高级语言环境、应用系统和辅助教学软件,预先把这些软件装入计算机内并调试好随时可供调用。若有网络环境,管理员要为每一个上机的班级设置各自的账号,根据实践计划分配所需的软件和必要的权限。另外,版本新、功能强的杀毒软件也是必不可少的,管理人员要随时用它来清除计算机系统内的病毒。
3、组织和管理。
计算机的使用要严格管理,要保持良好的秩序,严令学生遵守实践室各项规章制度。如果实践学生的人数超过计算机台数,最好是分组进行实践,使每个学生都有上机的机会,同时也便于管理和辅导。管理人员要严格控制学生使用外来磁盘,预防计算机病毒带入实践室。
4、教师和学生。教师要对实践课的全过程进行周密的思考,要避免出现漏洞和疏忽;而学生要按实践提纲作好实践课前的准备工作。
三、实践课的实施
计算机实践课是计算机课堂教学的继续,也是教学效果的初步体现。为了上好计算机实践课还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实践课开始时,老师要重申本次实践课的目的和要求,指明实践要点和要注意的事项,对实践中的疑难之处和可能出现的问题要给予必要的提示和说明。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初次使用的应用软件,教师要首先进行演示和讲解。
在实践中要尽可能发挥计算机的优势,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特别是学生进行实例制作的实践时,教师可以先演示和讲解该应用软件的一些功能,将一些制作技巧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有了一些感性认识以后能尽快动手进行实例制作。另外,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一些效果比较好的辅助教学软件,例如《AE影视特效合成案例教程》课程的实践课,可选择相关课件,为学生理解该软件提供便利。
最后一点,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要有高标准、严要求。学生在操作计算机时一定要按规范和标准进行,如开机、关机、入网、退网等要按正确的步骤,键盘打字的姿势要正确,特别是学生在编程时要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编程习惯和风格。要注意培训学生在计算机使用中的应用能力和应变能力,为学生今后独立操作和使用计算机打好基础。
四、实践课的总结
通过上机实践,学生对老师讲授的计算机理论知识、技术都有了较为深刻的体会和认识,每个学生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收获。此时,教师要及时督促学生总结上机实践中的收获,巩固所学的知识。为此,要求学生写好实践报告。
实践报告直接体现了学生上机操作的情况,是对实践过程进行概括和总结。具体内容如下:1、班级、学号、姓名、实践时间及课时数;2、实践题目;3、实践目的;4、实践要求;5、实践过程;6、实践总结。
篇2
关键词 素质教育 计算机教学 现代教育理念
新课改实施以前,我们的高中计算机教学大多是重讲授轻操作;重笔试轻上机。导致原本精彩的计算机教学枯燥、抽象,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不高,学习积极性差,教学效率低下。现代教育理念要求大力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计算机技术的更新变化飞快,所以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内容总是在不断发生变化,这就要求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必须不断进行改革。如何使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是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的关键问题。
一、了解学生的情况,立足于实际引导
(一)将自己的实际经验放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知道,计算机知识就像一个浩瀚的海洋,每个人在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都会有一些与众不同的体会,都会积累一些独特的方法和经验,它是一般教科书上所没有的。老师的经验和方法对于学生来说是很宝贵的捷径,通过它们学生可以轻易地掌握一些技巧,并在实际应用中受益。所以,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应该将自己的实际经验积极地传授给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穿自己独到的见解,这对学生来说是非常有益的,可以使学生对于计算机课程有深入的理解和把握。
(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计算机学习对于实践能力的要求是很强的,以往重讲授轻操作的教学理念下,学生上机实践的时间太少导致高中学生普遍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差。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加学生的实践课数量,根据教学要求注重增加课程设计的内容,学生学习水平的不同设计不同难度的课题,通过实训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多提供机会让学生去上机实践。学生的学习体验在计算机教学中是很重要的一项内容,不动手实践就能学好计算机,几乎是不可能的,计算机课程就应该让学生去操作,以实践为主,去尝试,让学生在实践中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创造性,大胆地进行思维创新。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探索、创造的力量源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之一,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了兴趣就容易发挥出自己的想象力,进而激活创造力。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将日常的生活、学习与计算机课程学习结合起来。
三、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自主学习
计算机网络教学是利用浩瀚的网络资源,在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学生进行积极自主的学习,加强师生交流,优化教学的过程。计算机网络教学是将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体,网络信息经过教师的引领进入学生的视野,转变成为学生自身的知识。计算机网络教学可以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和结构,有效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和弊端,是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的。学生可以调用网络上教学软件、查询信息,还可以通过网络跟老师和同学交流,充分实现学习的自主性。
(二)利用多媒体进行自主学习
现在绝大多数的计算机软件都是以直观、便捷的鼠标操作为主,如果不使用演示设备而只是在黑板上板书加讲解是无法向学生讲解明白的,传统的板书加讲解的授课方法使得学生只能把操作步骤机械化地一步一步的记下来,由于没有实际操作,所以接受起来比较费劲,而以讲解+演示+操作的授课方法进行讲授,学生接受起来就容易多了。
四、注重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有效发挥互动性,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互动性在计算机教学中所起作用越来越大。计算机教学已从过去的教师传授,学生接受的学习形式发展成为多种形式的教学,教学过程存在着极大的交互关系。教师在授课的同时要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领会情况和吸收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对教学进度和内容作出及时合理的调整。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又可以通过提问,测试等形式积极主动地向教师反馈学习情况,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快速有效地提高学习成绩。
(二)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教学情境
计算机课程教学要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给学生创设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自己动手的机会,这会让学生产生很高的学习兴趣,保持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的动力的有效途径。利用情境创设和任务驱动相结合的方法对计算机教学来说是一个不错的方法,教师应可以安排一些适合自主学习的内容,在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后,让学生在这特定的情境中接受学习任务,这样学生会比较乐于参与,而且能够积极主动地思考,不断地总结教训、吸取经验,从而提高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开展第二课堂,积极引导学生创新
计算机教学仅在课堂上是很难完全展现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而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可以打破单一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在计算机第二课教学中,教师适时对学生加以指导可以使学生在技能上轻松取得进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互相探讨发现的新问题和新方法,这样可以有效激发学生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使学生的创造性得到很大限度的发挥。
五、结语
总之,高中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操作为核心,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其教学方法应生动、有趣,使学生容易接受,让学生乐于学习计算机课程。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具备把所学的计算机技能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的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对计算机学习产生强烈的兴趣,从而实现更完善的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计算机课 实效性
新学期开始,第一堂计算机课,如果你问学生:“你们喜欢上计算机课吗?”绝大多数学生都会回答说:“喜欢!”,这个回答听起来很悦耳,而事实上,在后来的教学工作却会逐渐发现学生的兴趣不在于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而是在于上网聊天等各种娱乐操作!学生将计算机看成是一个可以玩耍的工具而不是学习的工具,所以他们对于这种枯燥的计算机知识的掌握,五笔打字练习充满了对立感,课堂效果非常的不好,因此如何上好计算机课,充分发挥计算机的作用,切实提高计算机教学的质量,使计算机真正成为学生们的良师益友,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以下是我在实际工作中总结出的关于这个问题的几点想法。
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改变学生把电脑当作一种玩具的观念,这一点我觉得非常重要,要让学生清楚的认识到现在是信息时代了,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是对一个人才最基本的要求。而且随着计算机技术的突飞猛进的发展,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不断加快,社会人才竟争也日趋激烈,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给职业技术教育的就业形势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如果只是单一的学好某门专业课,要想找到一个好的工作对一个职高生来说真的是非常困难。观念的转变势必带来行为的改正,有了学习的目标,学习起来才能有动力,那么计算机课程的学习才不会枯燥乏味。
其次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深受学生敬重和爱戴的教师,学生对他们的教导确信不疑,言听计从。当前的职业学校普遍存在学生素质和基础较差的问题,这些学生大多本身就有自卑心理,体现在学习上更是如此,因此教师更要公平地对待学生,赏识每位学生,决不厚此薄彼,视学生为自己的朋友,对他们要更多的关心和耐心。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树立关爱、激励的教育指导思想。现在大部份学生经常在外或在家里上网,可以相互留下QQ号码或e-mail,课余可随时和学生聊天、沟通,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并从正面引导、感化和熏陶学生。感人心者,莫过于情。只有师生关系处在关爱,平等的和谐氛围之中,学生才能以愉悦的心态和积极的态度接受新知识,才能消除学习中的紧张感、自卑感,才敢直言面对教师,大胆地投入到学习之中,以饱满的热情去体验、去完成教学任务。
二、 以学生为主体,精心设计教案,优化教学过程
我们要明确职业学校培养的方向是技术工人,是应用人才,计算机课重在培养学生的上机动手能力,教师要明确能力目标,并让学生了解,主动投入学习,发挥其创造性,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做到学懂会用。要根据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教案。要正确处理好教学中的难与易、快与慢、多与少的关系,使教学内容和进度适合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水平。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对教材进行加工,把教材内容处理成符合认知规律、学生容易理解和感兴趣的教学体系。
在教学中教师把新知识的难点、操作要点作为主要内容讲,把课堂的多数时间尽量留给学生操作,学生在操作中更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思考、实践,比如可以让他们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自主学习、上机实践并适时组织学生讨论。在讨论时可利用多媒体电子教室,让学生演示操作,学生讲评。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搭建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舞台,让每一个学生、每一小组都有展示能力的机会。
三 、任务驱动教学法为主,其他教学法为辅,进行多样化教学探索
计算机课是一门以练习为主线的课程。如果教学步骤设计不好,安排不紧凑,学生往往自顾自的操作,从而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步骤,将学习目标简化成若干个任务。每个任务都有明确的目的,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展示任务的样张、效果,教师再适当分析样张的精华所在,制作时注意的事项,从而诱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开阔学生的视野,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进行指导和鼓励学生,让学生珍惜有限的时间,勇于尝试,在每个任务完成后,教师应对学生的操作及时作出评价,让学生在得到教师的肯定及指导后,兴趣更浓,学习的劲头更足,这样课堂教学效率更高。
在完成了若干基本任务后,教师可安排自由设计任务,这既是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活动的环节,又是让能力较强的学生充分发挥。很多学生都有创作的欲望,要给学生机会去设计、创造,同时展示其才能,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如学习了“画图”之后,可以把学生的作品保存为墙纸,桌面的图案换成了自已的作品,学生自然是兴奋不已。在学习word之后,可让学生设计名片、公益广告、贺卡等,学生感到其乐无穷。
在课后作业任务中,可让学生进行知识的整合创造。如用word制作班级小报,用Frontpage制作个人网站;用Excel分析班级成绩;通过Internet进行信息传递、资料查询等等,这些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地学到、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有效提高了应用已有知识进行创造和规划的能力。
总之,教师一定要想方设法,让学生想学、乐学、爱学。我相信,作为计算机教师只要重视和关注每一位学生,结合教学实际、灵活运用教学原则,便一定能找到适合自身实际教学的最佳方法或创新更为优化的模式,以真正激发学生的兴趣,达到切实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之目的,让学生掌握计算机这一现代工具使之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篇4
要想提高计算机操作课堂的教学效果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授课内容的改进与丰富
由于计算机课在职业教育中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计算机知识来更好的为本专业和实际工作服务,一本教材的编写不是一个短期的行为,而计算机的发展水平又相当快,再新的教材也可能出现滞后性。因此,教师授课,要保持自身知识的更新跟得上发展的速度,在课本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目前的计算机发展水平,保证传授给学生昀新的知识。另外,我们在授课时也要充分考虑到所教学生的专业,有意识的结合专业特点进行授课,让学生明白计算机在所学专业中的作用,有学习的目的,才会有学习的兴趣。因此,公共计算机课程虽然只是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普及课程,教师仍然要做好知识储备,要紧密结合计算机的发展及所授专业的情况。
二、授课方式的多样化
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授课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熟练的使用计算机这个工具,为将来所从事的职业服务。传统的授课方式无法适应这门课程,用多媒体手段授课更加直观,更便于理解。例如:系统的操作、属性的设置、尤其是制作幻灯片的动态效果,是必须要让学生看到操作的过程,才能迅速的了解并且掌握。
目前,由于条件的限制,计算机课虽然采用了投影教室的授课方式,学生接受知识的效率比起传统讲课方式大大提高,但无法通过实时操作来掌握所学内容,造成一部分信息的流失。交互式多媒体网络教室可以很好的弥补这个缺陷,教师可以分阶段的授课,随讲随练,有问题可随时解决并演示。讲授―练习―解惑。反复循环的进行,可加快知识掌握的速度,提高操作熟练的程度。
三、讲练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计算机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让学生亲自上机动手实践远远比听老师讲要有效的多。所以,每节课,我在对知识进行必要的讲解、演示后,立即结合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布置一些练习,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把握真知、掌握方法。而且在练习的过程中不同的学生对问题的掌握程度不同,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每次在学生做练习的时候,我都是随机辅导,最后,把学生掌握比较薄弱的地方总结出来,再次演示、讲解,这样,每节课遇到的疑难问题都能随时解决,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还可以自由的讨论,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这也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与就业相结合
计算机专业作为一门动手操作能力强的专业技能课程,在课时安排上应以上机实践操作课大于理论课来安排专业教学,让学生多动手多练习。以理论带动实践,引导学生对相关课程进行深人的学习。特别在引导的时候要注意结合当前社会实际,比如,学习word的时候就要注意教学生一些文印店或是办公室常见的文档排版或是表格制作,而不仅仅是简单地教一下改变字体大小、字体颜色等。只有在教学的时候与实际社会就业需求接轨,学生理解了自己所学的内容有什么用处,可以用在哪里,对自身就业有那些帮助,才更容易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进而给自己树立一个学习目标。
五、注重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篇5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信息技术学院,黑龙江大庆163319)
摘要:本文分析当前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介绍了计算思维的概念及其发展,提出了农业院校以计算思维为指导的三层次计算机课程设置体系及各层次教学中计算思维教学的具体内容,为农业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提供了一种以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为目标的新模式。
关键词 :计算思维;农业院校;计算机课程;课程设置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5—0034—04
基金项目: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项目“培养计算思维能力、服务农林院校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大学计算机课程建设”(项目编号:2-11-ZXM-09)。
收稿日期:2014—01—08
作者简介:陈争光(1973— ),男,湖北黄陂人。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信息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实验室管理,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及管理。
衣淑娟(1965— ),女,山东栖霞人。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信息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农机及农业信息化。
冯惠妍(1980— ),女,黑龙江肇源人。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信息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空间数据库。
计算机科学已经成为支撑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科技创新的最重要的信息基础科学,计算机科学技术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基本国力和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标志。[1]但是,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各个高校的开展,计算机课程教学在各个高校的重视程度均比以往有所下降,体现在教学计划中最明显的特征是计算机课程和学时数的大量减少,课程性质也由原来的必修课和限选课变为选修课。计算机课程的重要性得不到专业课教师和学校教学主管部门的重视,计算机课程教学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计算机课程教学在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这样一种错误观点:计算机仅仅是工具,而不是科学,这是典型的“狭义工具论”观点。这种观点会使学生对计算机科学的认识淡化,无助于学生对计算科学中最重要的、核心的思想与方法的掌握,无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尽管如此,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各高校包括校领导在内的教学主管部门的领导以及专业课教师大都存在这种“狭义工具论”的认识倾向,这部分人的错误认识严重影响了各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的完整性。
其次,由于我国对于高中和义务教育阶段的计算机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没有统一要求,造成新生计算机应用水平良莠不齐,这种现实情况给各个高校的计算机课程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
此外,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材基本是一个大杂烩,其内容是诸如操作系统原理、网络原理、数据库原理等多个专业领域的浓缩,学习内容很繁杂,对于简单的内容,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对复杂的内容,学生又不能及时理解,致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加之学时一再压缩,教师的教学过程也基本上是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标,所有这些情况掺杂在一起,使学生理解和消化这些知识存在一些困难,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厌学情绪。在国外,这种情况也存在。学生在学习程序设计类课程时必须面对纷繁复杂、晦涩难懂的语法现象,在学习过程中,有近一半的学生选择放弃;而且,试图通过抄袭或者其他违规行为完成课程的学生不在少数。许多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整个计算机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从未体会过“使用计算的相互影响有效解决问题”所带来的成功的喜悦。[2]
二、计算思维研究进展
(一)什么是计算思维
“计算思维”(Computational Thinking,CT)一词由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周以真教授于2006年提出,其定义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去求解问题、设计系统和理解人类行为。[3][4]
科学思维有三种形式:理论思维、实验思维和计算思维。其中,理论思维以数学为典型代表;实验思维也叫实证思维,以物理和化学为典型代表;计算思维是早已存在、只是最近几年才提出并逐渐被广大科技工作者重视的一种思维,主要以计算机科学为典型代表。现在普遍认可的观点是,理论科学、实验科学和计算科学是拉动人类文明进步和科技发展的三驾马车。这种认识得到美国联邦政府以及广大企业的一致认可。
(二)计算思维在美国的重视与发展
2005年6月,美国总统信息技术咨询委员会给美国总统提交了一份报告——《计算科学:确保美国的竞争力》。[5]报告认为,计算科学是一门能促进其他学科发展的基础学科。从最近一个世纪的科学发展史来看,最重要和最有影响力的研究结果均或多或少地运用了计算科学的方法和手段。该报告给总统的建议是,必须将计算科学的发展重新重视起来,并且将其置于美国科技发展领域的核心地位,予以优先支持。
自此以后,美国政府极其重视计算思维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计算科学发展的培养和投入。在2007年,美国启动旨在改变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内容的国家教育计划(CISE Pathways to Revitalized Undergraduate Computing Education);美国NSF于2008年启动了Cyber-Enable Discovery and Innovation计划,并投入巨资,推进该计划的实施。NSF认为,该计划的实施会促进计算思维的发展,从而进一步促进美国科技领域产生重大成果。[6]时隔3年,NSF于2011年再次启动The Computing Education for the 21st Century,试图通过该计划的实施提升小学、中学和大学低年级师生的计算思维能力。[7]
(三)计算思维在国内的发展
计算思维是计算科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依据周以真教授的定义,计算思维内容包括问题求解、系统设计和人类行为理解等。徐志伟认为计算思维是地球上每个公民都应该具备的一种思维能力。[8]2009年,中科院信息领域战略研究所组织编撰了《中国至2050年信息科技发展路线图》,[9]该路线图对21世纪基于计算思维的信息科技的发展趋势、目标任务等做了详细的阐述,建议政府和教育部门对计算思维给予足够的重视。报告认为: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解决科技难题、保持国家竞争力的基础。这是对当前计算机教学领域存在的“狭义工具论”观点的有力驳斥。新一轮基于计算思维的高校计算机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将计算思维培养与传统的计算机课程教育相结合、与学生的专业课教育相结合、与学生日常生活经验相结合,全方位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克服普遍存在的“狭义工具论”的偏见。
2007年11月,中科院自动化所的王飞跃教授在《从计算思维到计算文化》等多篇论文中对周以真教授提出的“计算思维”进行了深入分析。他建议各级政府对“计算思维”的研究给予经费支持,并希望我们能借“计算思维”的东风,尽快把中国的人情世故的“算计文化”转变为科学理性的“计算文化”,以提高我们民族的整体素质。[10]200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计算机科学代表团出访美国考察之后得出结论:计算思维是美国计算机科学界的一个最具基础性和长期性的思想。[11]由此可见美国对计算思维研究的重视程度。
2010年7月,在西安交通大学举办的首届“九校联盟(C9)计算机基础课程研讨会”,重点讨论了如何在新形势下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质量。研讨会后,发表了关于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九校联盟(C9)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联合声明》。该声明从计算机课程教学的基础性地位、计算思维培养的核心任务、大学计算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设置等方面为全国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3]
三、农业院校计算机课程设置
(一)农业院校计算机课程设置调查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基本采用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2006年的《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基本要求)来确定本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课程设置。国内较知名的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采用2+X模式,即大学生在4年中学习两门必修课、选修一门或多门其他计算机相关课程。而地方二本院校由于其培养计划的要求,大多采用1+X的课程设置方式。[12]
我们对全国大部分农业院校的计算机课程设置情况进行了电话调研,各个学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不尽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在大学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均开设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这门课程基本上是必修课程,平均学时为54学时。
对于不同的农业院校,第二门计算机课程设置差别较大。课程主要集中在各种程序设计语言课程、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方面,不同专业根据自己的需要在上述课程中选择适合自己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的课程,课程性质有选修,也有必修,平均学时为56学时。
近年来,各地方院校,特别是地方农林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时量呈不断减少的趋势。农林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是国内大部分高校计算机课程教学现状的一个缩影。计算机课程教学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课程改革必须进行。改革不一定成功,但不改革必然灭亡。所幸的是,计算思维概念的提出为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提供了一线生机。
根据《基本要求》,结合农业院校的教学内容和特点,我们提出了如表1所示的农业院校三层次计算机课程建议体系方案。
(二)各层次课程教学要求
1.大学计算机基础
现阶段,随着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提前和信息技术的普及,大学新生在入学时已经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大学生在使用网络获取信息、网络购物、即时通信、游戏、计算机基本操作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基础。因此,作为表1中第一层次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不能从基础的键盘鼠标操作开始。但是,由于高考科目中对计算机课程没有任何要求,义务教育及高中阶段的计算机课程教学受到高考指挥棒的指引,各个学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开课情况不容乐观。新生入学时在计算机基础应用方面仅停留在一些简单的操作方面,掌握的知识不够系统和深入。因此,以计算思维为指导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掌握系统的计算机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大学计算机基础”中大量的计算机名词、繁杂的计算机硬件细节、毫无用处的软件分类使该课程的教学过程变得枯燥乏味,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降低。因此,必须对此进行裁剪,突出基础核心内容的理解。例如,对于操作系统功能的讲解,可以通过简单的、典型的、易于理解的日常生活实例来进行。实际上,计算机中的许多算法都是来自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比如,计算机中的队列完全来自于日常生活中的排队,计算机网络中的邮件发送也是和日常生活中的收寄邮件过程极其类似。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讲解计算机中的复杂概念和算法,既便于学生理解,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将所学的计算机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和专业学习中的意识。
2.程序设计类课程
长期以来,人们的普遍认识是,学习程序设计类课程就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其实并不尽然。但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是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极佳载体。对大多数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理解程序设计比学会程序设计更重要。基于程序设计的算法可以培养学生建立模型的习惯,而不是就事论事的方法。[3]乔布斯在1995年的一段70多分钟的访谈视频中谈到计算机编程时说到:所有美国人都应该花一年时间学习一门编程语言。学习法律的人不一定非要成为律师,但法律能够教会人们一种思考方式。同样,学习编程的人不是一定要成为程序员,但编程能够教会每个人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所以,美国应该把计算机科学看成基础教育。[13]
在程序设计类课程中,算法的实现、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对程序设计语言语法的深刻理解。在讲解程序设计语言时,教学重点应该突出语言中基础知识的介绍:程序的开发与执行过程,注释的作用,标识符作用及命名规则,变量,数据类型及其转换,数组,字符串,分支结构,循环结构,基本输入/输出,函数概念、作用及使用。
3.数据库技术及应用
作为第二层次中的数据库技术及应用课程,一般在文科管理类专业中开设。数据库技术及应用课程是计算机课程教学体系中“管理信息系统”领域的核心课程,同时,也是与各相关专业应用结合得比较紧密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具体开设的课程可以是VFP程序设计、SQL Server数据库应用、PowerBuilder数据库开发及应用等。数据库技术教学除了讲解基本的程序设计语法之外,重点要介绍数据库的概念、数据表、视图、存储过程、约束、触发器、数据的插删改查等与数据库技术密切相关的概念和技术。在讲授这些内容时,应该结合应用实例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目的是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而不是熟练掌握这些技术,因为有限的学时不可能使学生熟练掌握某一课程的所有知识和技能。在介绍数据库基本理论的同时,应该把利用数据库的方法和思想求解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放在突出的位置,使学生领悟应用系统级的问题求解方式,培养学生软件工程的思想,达到计算思维能力提升的目的。
4.第三层次课程
事实上,第一、二层次的课程尽管体现了计算思维教学的思想,但是,课程本身并没有显示出太多的农业院校特色。原因有两个,其一,第一、二层次的课程更多的是一种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是一种思维的培养,是为将来的深入学习做准备。其二,第一、二层次的课程是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和第二学期开设的,在这一阶段,学生并没有太多的数学和专业知识储备,专业知识很欠缺,在第一、二层次的计算机课程教学阶段涉及过多的专业知识只能适得其反。到了第三层次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数学知识,对本专业也有了大致的认识和了解,为第三层次的课程开设打下基础。
表1中第三层次列出的课程是最能体现高校特点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是计算思维教学的较高层次。在农业院校,第三层次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的能力。农业院校各农科专业应该选择适合本专业特点、能为本专业科研起到积极促进作用的计算机课程,强化各学科专业和计算机科学的融合,借此大力提升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
在农业院校,第三层次课程可以以专题的形式开设课程。对于农业信息化技术、数字农业技术等课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安排教学内容:[14]农业数据处理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农业数据统计分析、3S技术、农业信息采集技术、农业信息网络技术、虚拟农业、精准农业、农业信息资源建设、农林专家决策支持系统、农业数据库及管理信息系统、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等。
此外,Web技术、Windows编程技术等偏重于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内容也可以安排在第三层的课程中,这不仅满足了少数学有余力并且渴求计算机知识的学生的需求,更为学生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机会。
四、结束语
作为三大科学思维方式之一的计算思维,与人们的日常学习和工作密切相关。将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真正融入农林院校计算机课程教学还需较长时间的摸索,需要各方面的支持和努力,特别是需要广大农科院校从事计算机课程教学的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经验。将计算思维的精髓融入到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融入到学生的专业课教学中,融入到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中,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为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提升起到积极的作用。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广大计算机基础教育工作者锐意改革、勇于创新精神的感召下,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春天很快就会到来。
[
参考文献]
[1]中国计算机学会.2010中国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报告[R].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2]Denning,P.J.Great Principles of Computing[J].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2003(11).
[3]何钦铭,陆汉权,冯博琴.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任务是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九校联盟(C9)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联合声明》解读[J].中国大学教学,2010(9).
[4]Wing,J.M.Computational Thinking[J].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2006(3).
[5]Benioff,M.R,E.D.Lazowska.Computational science:Ensuring America’s Competitiveness[R].2005.
[6]Jackson,A.Cyber-enabled Discovery and Innovation[J].Notices of the AMS,2007 (6).
[7]NSF.Computing Education for the 21st Century[EB/OL].http://nsf.gov/pubs/2010/nsf10619/nsf10619.htm.2011.
[8]袁开榜.二十一世纪,人们应该具有计算思维能力[J].计算机教育,2011(3).
[9]Li,G.Information Scsience & Technology in China:A Roadmap to 2050[M].Beijing: Science Press,2011.
[10]王飞跃.从计算思维到计算文化[J].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07(11).
[11]孙家广.计算机科学的变革[J].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09(2).
[12]龚沛曾,杨志强.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计算思维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2(5).
篇6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的三个基本要素。正确的教学思想必然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体现出来,科学的教学内容也只有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计算机技术具有发展快,更新变化快的特点,所以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内容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与此对应的就要求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方法也要不断的进行改革。
过去,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是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操作为辅,考试以笔试为主,上机考试为辅。对此,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积极性差,实际操作能力低,就业时,很难适合就业单位的要求。鉴于这种情况,我们对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具体做法如下:
一、了解学生的情况,因材施教
1.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智能水平、学习习惯、知识基础等,都是选择教学方法的重要依据。因此我们在上课之前要对自己所代班级的学生进行深入了解,调查研究学生的这些特点,掌握实际情况。然后根据情况制定讲课的内容、重点和进度。这样有的放矢,因人因时而异,提高了教学的效果。
2.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使大多数学生习惯于以书本为准,以教师为准,学生的主体意识薄弱,求新、求异思想欠缺。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启发学生自己去发展知识,而不是停留在书本或讲课内容上。任何一个问题都不是只有唯一的一种解法,学生可以充分发挥出自己的聪明才智,他们完全可以超过老师,我们在讲课中会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主体意识。
3.教师要做的工作不仅要把有关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要研究学生的认识规律,即:他们是怎样接受知识的,怎样才能让他们更快更容易更有效地接受知识。只有知道了这些问题的答案才能使教学效果达到最好。学生对计算机课程普遍都存在这样的看法,就是应用软件好学,程序设计语言(如VB、ASP等)及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如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等)难学。为了消除学生的这一想法,提高程序设计语言课程及理论性较强课程的教学效果,我们在授课时采用的是这样的做法:从具体问题入手,提出问题,通过大量例题说明讲解课程内容,然后归纳总结出几点结论,说明使用规则。这样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思想跟得上,学了就能用。每一章为学生制定一个小目标,让学生一点点的深入学习。通过这样循序渐进的授课方式,学生对程序设计语言课程及理论性较强课程的学习产生了兴趣,学习的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二、大力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传统的授课方法是板书+讲解。用这种方法进行计算机课程的授课,学生只能是把操作步骤一步一步的记下来,看不到操作的结果,所以接受起来有些费劲。由于现在的计算机各种软件,特别是WINDOWS下的各种软件,均以图标方式和鼠标操作为主,其操作直观、便捷,这些软件的应用与操作在黑板上是无法向学生讲解明白的,需要使用演示设备向学生讲解,也就是说,现在计算机的许多课程,应该以:演示+操作+讲解的新的授课方法进行讲授。教学地点也应该从教室转移到现代化教室或多媒体教室,利用大屏幕投影或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直观教学。多媒体技术具有声、光、电、色等多重元素,突出信息的形象性及感染力,使计算机具有综合处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和视频信息的能力,它以形象生动的图文并茂的人机界面,改变了人们使用计算机的方式。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已成为教学手段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多媒体教学具有很多优点:1.它使得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直观地显示在学生面前,给学生以极大的吸引力。2.大大增加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提高了教学效率。3.利用多媒体课堂教学可以集中教师的智慧与教学经验,使教学内容更加规范有序。4.可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的优势,将授课内容上网,为学生的课外学习提供辅导。现在,我们的计算机课程均改在了现代化教室或多媒体教室。我们还大量的实施了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组织教师收集、研制和使用多媒体CAI课件,部分课程(如基础课、图形处理软件、网页制作软件等)都是以CAI教学为主,这样,大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的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将自己实际的经验及见解放在授课中
每个人在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都会积累一些自己的体会和经验,别人的经验不能代替自己的实践。在讲课中应该体现出自己的见解,这对学生是很有益处的,因为它是一般书本上所没有的,是教师通过自己实践积累的经验,很可能有一定独到之处。在长期的实践操作中,我们不断的积累了自己的经验、计算机使用及各种软件应用方面的技巧。把这些内容溶入到我们的讲课中,使学生对于这门课程的理解和深入有很大的帮助。
四、增加实践性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以往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普遍较差,主要原因是上机实践的时间太少,而且学生不重视上机练习。计算机专业是实践能力要求很强的一个专业,针对以往学生的情况,在现在的教学中我们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尤其是一些应用软件,我们基本上都能安排每个学生每周每门课程平均上机时间数不少于2课时。在课时安排方面,实践课时与理论授课课时为5比5或6比4。实践的考核成绩同样不低于课程总成绩的50%。另外,在实践课程中,对于低年级学生,注重计算机基本概念和基础操作能力的训练,对于高年级学生,着重培养他们的应用能力,能够熟练操作和应用各种专业软件,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够应用这些软件进行设计和创作。在计算机软件应用中,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十分重要,这就对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去,计算机实践课程主要以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为主,如在程序设计中,学生上机多数是将书上的程序作业在计算机上运行一遍,形式单调,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不能够对课程内容作深入的理解。为了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加强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除了平时安排的实践课之外,对于一些应用性很强的软件和一些编程软件,如静态网页制作软件,动画制作软件、VB、ASP等课程,我们设置了一周到两周的实训课程,在这段时间里,我们更注重增加课程设计的内容,根据学生学习程度的差异和兴趣爱好的不同,设计不同难度、不同内容的课题,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通过实训,学生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知识,并加强了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在完成实训作业的同时,检验了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并学到了很多新的知识。由于实践动手能力增强了,毕业生在就业中逐渐受到了计算机市场的欢迎。针对学生上机操作不认真的情况,我们还采用了讨论法教学,就是利用课堂时间,让学生分组讨论解决上机课的一些问题,教师对于共同的问题根据情况进行解答或给学生提示让学生再去上机实践从而得出正确答案。在实施时,分组采用男女学生以及善于言谈者与不善言谈者适当的比例,来保证讨论的气氛热烈。这种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培养他们的兴趣,督促他们勤于上机实践起了很好的作用。
五、营造浓厚的计算机学术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大多数学生都知道计算机重要,但对计算机在其专业的具体应用尚不了解。因而学习起来有点茫然。所以我们在学生入学时,专门组织计算机专业介绍报告会,让学生了解社会各个行业的计算机应用和需求情况,明确学习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另外,我们还不定期地举办全校范围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网页制作、动画制作等比赛。比赛结束后,对部分优秀学生给予奖励并颁发证书。这样,既增加学生学习计算机兴趣,我们也从中发现了一批计算机应用较好的学生,不仅大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增强了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质。
六、考核方法的改革
以往的考核几乎都是笔试,学生学计算机如同学语文、政治一般,去背书本上的知识,对计算机课程的掌握,大多只限于理论方面,在实际应用中总是觉得难以动手。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对考核方法做了改革。现在除笔试外,更加大了上机考试的分量,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考核方法分成两个部分:笔试考核和实践能力考核。
笔试考核:主要对理论知识和基本概念进行考试。
实践能力考核又分成基础考核和能力考核两种:
基础考核:主要考核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和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程度,以上机作业作为考核依据。
能力考核: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以实训作为考核依据,根据学生对实训课题完成的程度、设计的效果和创造能力进行评分。
此外,针对不同的年级我们还举办了校内计算机认证考试,包括基础知识、多媒体制作及软件编程三种。
经过以上的改革,计算机的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不仅使学生学到了很多知识还提高了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率。
参考文献:
[1]张萍,《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2]朱龙祥,《怎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组织教学》.
[3]赵继承,《中专计算机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及教学方法初探》.
篇7
一、 学习用计算机: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学会怎样规范地使用计算机
信息技术课不同于其它课程,它有一个固定的使用工具——计算机,如何正确的操作计算机就成了我们信息技术课中必须掌握的知识。这又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如何避免损坏计算机:根据我多年教学的经验,了解到这一部分成为学生最容易忽略的问题,其实学生并不是不知道如何正确地操作计算机,只是因为他们想多操作一会儿计算机或其它一些原因让他们偶一为之,而且他们认为偶一为之并不会带来不良的后果。为了养成好的操作习惯,我主要通过三个方面来训练学生:首先尽可能地用事实说话。能让学生直接发现的就让学生直接发现。如拿着鼠标连线摆动鼠标造成的损坏。拿一个坏鼠标,把它的外壳取下,把鼠标连线与线板的焊接接点的接触面焊得较小,然后拿着连线摆动鼠标,让学生看到焊点断开,用事实说明该如何爱护鼠标。不能直接看到的,也用类比的方法进行讨论。例如为了说明为什么要按正确的程序关机。我首先介绍一下硬盘的工作原理,然后把硬盘工作比喻成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地面就像硬盘中读写数据的表面,而非法关机就是急刹车,再播放汽车急刹车的录相带,让学生发现急刹车对汽车和地面造成什么影响,通过讨论让学生深刻体会到非法关机对计算机造成的损坏。其次使用一种好的评价机制来激发学生爱护计算机。我通常是采用评比的方式,每学期评比“计算机小卫士组”。每节课由学生互评,同桌的学生互相打分,并说明扣分的理由,老师总结。期未由老师统分评比。因为一个学生的评分,影响了一个组的总分,所以如果有不当操作,这一组的学生都会给他教育,久而久之,学生自然养成了正确操作计算机的习惯。另一方面是如何操作计算机:像每个学生都必须建自己的文件夹,自己的文件都保存到专用的文件夹中,以便于自己查找文件,老师也便于管理。还有学生操作三步法等。对于这些习惯的养成,我一般采用重复提问,重复记忆的方法,让学生先养成习惯再讲道理。因为学生对结构的理解不是能很快地掌握,如果一开始就讲结构学生很难接受,只有在学生使用了一段时间的计算机后,才能慢慢地体会。如我的“三步法”教学,第一课时我提出,今天我们学习操作步骤,请你总结一下我这几次操作步骤的规律。我故意让我的每个操作都是遵照这三步完成:打开我的电脑,打开C盘,在C盘中新建文件夹,修改文件夹的名称,打开文件夹,演示的同时讲解自己怎么操纵鼠标。学生首先就对我打开电脑等操作觉得新鲜,不是双击而是按右键,然后不同的同学能分别重述我的每一个操作的步骤,最后有部分同学在老师的引导下能总结出三步:第一选定(可选定对象,也可选定地方);第二按右键打开菜单;第三具体操作。老师总结,几乎90%以上的操作都可以这样完成。以后紧接着大约十周的时间都在让同学自己探索之前提示:第一步是选定,第二步是按右键,第三步操作。开始可能都需要我说,后来,我只要说第一步是……,学生就都心领神会,由此养成了“三步法”操作的习惯。
二、 用计算机学习——了解计算机的多项功能,养成在学习生活中广泛运用计算机的习惯
现在的信息技术教材多以介绍各软件的使用为主,这样学生对计算机的功能了解得不够透彻。如学习WORD或WPS他们知道是文字处理系统软件,但因为学生用计算机做文字处理的工作不多,所以学生学习起来兴趣不高,学后也容易遗忘。随着综合国力的发展和人们对高科技的向往,计算机已走进了千家万户,作为一个实用性非常强的工具,计算机本应成为人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助手,其实不然,从我的个人调查发现,走入家庭的计算机80%以上都只成为了一种娱乐工具,玩游戏和上网聊天。如何让计算机发挥它应有的效益,这也是信息素养如何培养的一个重点。我一般从三个方面去做:第一把握课堂,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因为我们学校是每周两节计算机连堂课,这就让我有时间在学习软件之余,让学生多了解计算机的功能。每堂课我都准备了25分钟时间让学生利用计算机自主学习,我在计算机中装了一系列的CAI软件,让学生通过一个软件学会一些知识,同时也可以上网进行学习,如建议学生到“洪恩在线”学习它的“每日充电”中的每日一词、每日一句、每日听力等,还可以有针对性地查找一些资料,如有没有外星人等一些与其它学科知识相连接的学习。这样,学生从计算机课中就了解到计算机可以帮助我们学习或获取信息。第二和其它各科老师紧密联系,让学生把计算机做为工具使用到各学科中,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我充分抓住每一个使用电脑的机会,例如学完了文本处理后,语文老师每次布置的家庭作业中的作文和日记就要求只要有计算机的家庭,必须交磁盘或打印的文稿。再如美术课“光与影”,让美术老师在机房再上一次,或我们就他这堂课学一学电脑的处理方式,让学生体会到利用一些软件轻而易举地就能达到光与影的效果。还有数学课的“统计”等,有些软件尽管学生没有学过,但演示给学生看就是一种信息的传播。也为以后学习这种软件奠定了基础。第三使用评价机制来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如用文本处理软件做的作文,我评出最美观的作业,在电脑课上进行展示给一些作文并不是很出色但排版美观的同学一种新型的肯定;不定期地举办CAI软件知识抢答赛;让学生做专题讲座、写专题论文等,激发学生使用计算机学习的热情。
三、 活学活用:不管是用计算机学习,还是学习用计算机,学生始终作为学习的主体,养成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篇8
【关键词】中学;计算机教学;教育
1. 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学好计算机课程的前提。首先,抓思想工作,从端正学习态度着手。引导学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克服“混”的错误做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实现“从自然成长到自觉成长”的转变,做一个积极的主动学习者;其次,加强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要“手脑”并用,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学习动机,使学生自己能够提出问题,设计假设,进行推断,解决问题,让学生把动脑、动口和动手结合起来、发展他们运用各种方法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他们的创新意识,使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2. 计算机教学要善于借助辅助教学软件
计算机教学要善于借助辅助教学软件――这一不受时空限制的好老师。目前辅助教学软件发展空前课堂辅教型和个体自学型软件应有尽有:课堂辅助型CAI系统、智能助教、特级教师讲台、多媒体课堂、家庭教师等等。
课堂教学可以借助辅助教学软件。教师可以改变过去那种上周一堂理论课下周一堂实践课的传统方式,将优秀的教学辅助软件带入课堂,用多媒体进行计算机的理论知识教学。
课后辅导也可以借助辅助教学软件。现在计算机普遍进入家庭,计算机教师应该发挥计算机家庭教育的指导作用,特别要注重“借”一些计算机教学软件作为辅导孩子各科学习的“老师”。由于各种辅助教学软件水平良莠不齐:有的能适应现代化教学模式要求,界面友好,直观性强,易于操作,能为学习者提供系统的学科知识结构,且重点明确,难点分析透彻,单元练习配合得当,题库内容丰富,联系教材紧密,针对性和交互性强。
3. 计算机教学要善于借助家庭教育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学校,家庭的教育作用是巨大的。现在不少学生的家长、亲友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并经常使用计算机,这种家庭环境的熏陶对于提高孩子计算机学习兴趣,丰富计算机知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充分的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教师可以向具备条件的家长提出一定的辅导要求,对内容的选择提出一些建议。
4. 计算机教学要善于借助计算机网络学校的教育
现在互联网上的各种网络学校风起云涌,对于已上网的学生家庭可以通过网络学校接受各学科的辅导。教师应该要求家长对孩子上网的时间、地点、内容加强监督。时间适度(一般不要超过2小时),以免伤害视力和影响学习;在没有家长陪同下,禁止其进营业性的网吧和游戏厅。
5. 计算机教学还应善于借助社会上培训学校的教育
应该鼓励学生在节假日参加社会上适合于学生的的电脑培训,这些培训内容多为较流行的软件,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学生不但可以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获得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重要的是学生有了一定的实践体会后,在今后的计算机基本理论知识学习中,有助于对抽象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培训学校都适合于学生,比如,有的培训班教的软件过于专业,有的培训班所学软件版本过于陈旧等等,就很不适合学生。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好的培训学校,建议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
6. 巧设教学结构,活用教学方法
教学结构的设计应当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动起来,教学方法则应该使教学结构更细致化,更具体化,也更应该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同一事物上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相对较短,因而在一堂课里,要尽量使用更多、更灵活的教学方法,使同一个教学内容能以不同的教学方法逐层递进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仿佛感觉随时都在以新的方式接受新的知识、趣味无穷;又仿佛这些知识都十分相近,简单异常。
7. 计算机教学应该尽量为学生创设实现自我价值,证明自我能力的舞台
教师可以广泛收集青少年报刊上或者网上适合学生参加的计算机活动、比赛,组织学生踊跃参加,学生一般会认真准备,教师要加以辅导,同时可以借助前面提到的“老师”、“学校”、“朋友”,这样,学生通过训练、比赛、交流、总结、成功、失败、就会开阔视野、丰富知识、磨练意志、总结经验、提高能力。
计算机教师可以借助学校的支持,举办计算机比赛和开办计算机学习适合成果展览。计算机教师可以和其他学科的教师密切合作,开展一些活动,使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得以应用和展示。通过这些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综合能力和创新思想,使学生获得成就感,树立自信心和荣誉感,从而更加努力的学习计算机。
8. 分层教学,发挥学生特长
不容置疑,学生在理解能力、操作能力和爱好特长上都存在着个体差异。如果教师在对学生的操作要求、考核标准上都一视同仁,就很难让学生的特长得以充分发挥,甚至压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如何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我设计了不同的练习。对软件同一功能的学习,我也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篇9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探究
随着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已经逐渐应用到各个领域,并且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尤其是在教育领域,其应用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但是,目前各高校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还存在很多有待解决的问题。
一、大学生专业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现状
目前,各高校对于计算机专业技术的培养,已经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而对于非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还存在诸多不足,造成计算机课程设置、实践指导、教学评价等方面与实际教学需要不符。主要表现在:
首先,计算机课程设置不合理。很多高校都没有认识到,对于培养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应用能力的重要性。因此,只是简单的设置了一些,计算机导论、数据库原理等基础课程,没有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不同情况和实际需要,去设置具有针对性的课程。虽然开展的计算机导论等基础课,对于学生打牢基础知识很有帮助,但是却不能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学生也不能利用计算机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来解决本专业的问题。
其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实践课程较少,导致学生掌握了大量的理论知识,却不能在实践操作中得以巩固和应用,也就导致了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普遍较低。在实际教学中,理论课程占据了学生大量的学时,而对于实践操作却常常得不到保障。学生也难以将计算机技术与本专业的相关知识联系在一起,造成学习计算机技术无法为学生本专业提供帮助。
最后,是教学评价过于片面。高校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很有可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未来学习和发展的方向。但是目前,很多高校教师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评价,还处在低水平的状态。没有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计算机教学评价体系,其教学评价对于学生来讲,也往往没有形成积极的影响。单纯的运用学生最后的笔试成绩,来评判学生的整体素质。不仅缺乏客观性和专业性,也不能正确的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
二、加强大学生专业计算机应用能力的策略
随着信息时代不断进步,对各专业人才的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要求也逐渐提高。这就要求各高校必须要重视起,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使计算机教学内容和学生本专业的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各高校必须从各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出符合各专业学生的计算机教学方案和课程,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构建高效课堂、完善评价体系,从而提高大学生专业计算机应用能力。
(一)设置科学的教学内容
计算机课程设置是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关键部分,课程设置的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在设置课程时必须要将课程的规范性、科学性、灵活性有机结合起来。第一,系统性。教师要认识到大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充分认识到各专业的性质和特点,以及学生未来的就业方向。然后还要细致的分析计算机基础、硬件、软件等方面的知识与学生本专业知识的内在联系和重要性,结合实际教学条件,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课程顺序、内容、教学计划,构建出科学合理的计算机应用课程。第二,专业性。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要使学生能够利用计算机知识和技术,去进行本专业的学习和研究。在设置课程上就要尽量开展具有本专业特色的计算机课程。第三,实践性。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讲,其研究的对象不是计算机本身,只是其具有的功能,学生不需要掌握计算机本身的构造和原理。因此,在设置课程时,应该尽量多设置实践操作课程,从而加强计算机技术与学生本专业间的应用联系。
(二)创建良好的实践环境
首先,就是在开展实践课程时,要摆脱传统计算机教学的局限。教师要不断钻研计算机技术应用和各专业间的内在联系。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将计算机应用,巧妙地的融入到专业课程当中。使学生能够利用计算机技术去认识、分析、解决与本专业相关的问题,提高实践应用能力。其次,是要将校园网与教学活动结合,组织学生多进行计算机应用方面的交流、竞赛、评价等活动。也使学生在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中,体会到计算机技术应用的乐趣,提高学习兴趣和动机。
(三)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评价是教学的总结和反馈,对于促进学生学习,以及教师调整教学方案等方面有着关键作用。第一,权威性。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评价,必须要具有权威性。对于学生的学习态度、过程、内容、成绩的方面,必须给予客观真实的评价,使教师能够及时的发现学生的不足,并且引导学生能够正视自身的缺点。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提供有力的依据。第二,层次性,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评价,由于各专业间的性质和应用都存在一定差异,评价的侧重点和要求也就不同。因此,在建立教学评价体系时,一定要强调其具有的层次性,对不同专业学生的应用能力,要给予不同程度的评价要求。第三,动态性。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也在不断更新换代,同时也带动着相关硬件不断更新。这就要求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教学评价要做到与时俱进,及时的更新评价内容和标准,促进学生不断完善自身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进步,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讲,仅掌握基本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求学生能够将学到的计算机知识、技能,灵活的应用到解决本专业的实际问题中。教师还要对教学内容和方式不断探究创新,根据学生每阶段的实际需要,对教学方案和计划做出科学的调整,从而促进学生计算机应用和操作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陈琪锋.关于加强大学生专业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2,28(3):73-81
篇10
在80年代中期,计算机的主流操作系统是DOS 3.2或3.31,到了90年代初期是Windows 3.x 和DOS 6.x,95年以后,则是Windows 95,现在又正在向Windows 98过度。一种操作系统和一种软件应用的知识可以享用一生的时代已经过去。在学校的计算机课程教学中,讲过了Windows 3.x 和书写器,要不要讲Windows 95和WORD 97呢?我们认为应该讲,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意识到“帮助系统”对于学习新的软件是十分有用的;同一种软件的不同版间,低版本的知识可以迁移到高版本中,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在80年代中期,计算机主流的操作系统是DOS 3.2或3.31,到了90年代初期是Windows 3.x和DOS 6.x ,95年以后,则是Windows 95,现在又正在向Windows 98过度。主流操作系统的变化,也深刻地影响着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一种操作系统和一种软件应用的知识可以享用一生的时代已经过去,仅仅跟着技术发展的潮流讲最先进的知识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所面临的是信息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异常迅速,怎样在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中教给或引导学生学习在未来社会生存和发展的能力,是我们应该考虑的问题。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了“教育的四大支柱”的新构想,认为要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学习能力来重新设计、重新组织。其构想的基本内容是指能支持现代人在信息时代有效地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四种最基本的学习能力: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与他人一起生活)、学会生存。
因此,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选择上,应该围绕着教给学生最基本的知识,培养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学习能力来发展和进行。
对于开计算机课较早的学校,普遍存在着一个问题,讲过了Windows 3.x 和书写器,要不要讲Windows 95和WORD 97。要讲,是显而已见,必须的。但选择什么内容,怎样讲却是应该进行研究和探索的。下面结合我们对该问题一学期的教学研究与实践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和体会,供大家参考指正。
二、我们的考虑
我校是在六年级开始学习Windows 95的,学生们在小学阶段学习了:计算机基本操作、DOS初步、Windows 3.2简介、画笔和书写器、全拼输入法、LOGO语言。
Windows 95是继Windows3.2之后新一代32位的图形化操作系统,两种之间是有密切的关系但又很不一样。相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图形化的界面,都有固定的图形窗口和操作方法,可以通过剪贴板实现数据应用程序间数据的共享。不同之外在于:Windows 95的桌面已经简化,使定位文件和启动和切换应用程序更加快捷;帮助系统也比以前更易于使用等。针对Windows 95的这些特点,我们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模式:
Windows 95的进入和退出(1课时)
教学目标:使学生初步了解Windows 95的进入和退出
Windows 95系统介绍、帮助系统的进入与使用(2课时)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Windows 95系统的特点
(2)使学生会进入Windows 95的帮助系统
Windows 95图标的操作、任务栏及“开始”按钮(1课时)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Windows 95的桌面组成
(2)使学生会操作Windows 95桌面中的图标,会使用“开始”按钮
Windows 95窗口的外观组成及操作(1课时)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Windows 95的窗口组成
(2)使学生初步会Windows 95的窗口操作
Windows 95菜单操作各种类型的对话框(1课时)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Windows 95菜单的基本操作
(2)使学生了解和初步会使用不各种类型的对话框
评价测试(1课时)
评价目的:(1)了解学生对Windows 95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
(2)了解学生对Windows 95基本操作的熟练程度
(3)了解学生对Windows 95“帮助系统”的意识和应用情况
三、实施过程:
1、在讲Windows 95的进入和退出时,结合上机规范一块讲,把正确的进入和退出纳入上机的规范要求,用进入、退出过程的实录片在上机前进行讲解,突出强调Windows 95 与Windows 3.2在启动时的不同,使同学们有深刻的印象。第一次上机结果表明,学生对新的操作系统Windows 95的开机、关机过程掌握得非常好,完全是按规范要求做的。
2、在讲Windows 95的“帮助系统”时,先简单介绍Windows 95系统的特点(对照Windows 3.2),在上机前,只简单介绍怎样进入帮助系统和怎样选择和阅读帮助系统。而在上机练习时,则精心选择了涵盖Windows 95的操作的基本内容的“漫游,十分钟学会使用Windows 95。”这是一段十分适合学生自己学习的内容,包括以下部分:使用帮助;启动程序;查看磁盘;切换窗口;查找文件。每一部分都有文字途述、操作演示及相应的操作练习。在上机过程中,注重设计上机的顺序以及上机辅导,让每一个学生在自己“机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需要,一步一步地进行学习,还设计了上机作业,让学生及时总结并内化刚学生到的知识。对于练习较快、掌握较好的同学,在富裕时间里,按教师指导继续学习其它的知识内容。
3、在学生对Windows 95的界面和操作有初步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开始讲它的桌面组成和图标的操作、任务栏及“开始”按钮的使用。讲解演示时,用POWERPOINT把Windows 95的桌面和Windows 3.2的桌面放到了一块,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比较两个桌面的不同,并且演示了在Windows 95下定位文件和启动及切换程序的快捷性;上机则结合上一节课的“帮助系统”,继续在“机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练习。
4、在讲Windows 95窗口的外观组成和操作时,结合以前学过的Windows 3.2的窗口进行比较,基本相同,就是最大化、最小化和关闭按钮不一样,更加直观便于记忆。而且在上机过程中,引导学生回忆在Windows 3.2环境下窗口是怎样操作的,比如:改变窗口尺寸、移动窗口、最大化、最小化、复原及关闭、窗口的排列、复制窗口内容等操作在Windows 95也同样适用,而窗口的切换在Windows 95中更方便,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意识到有些知识可以迁移到新的操作系统中。
5、在讲Windows 95的菜单操作,让学生自己分析比较在Windows 3.2的情况下和在Windows 95的菜单有什么异同,实际上没有什么大的差别,操作方式可以同样迁移到95下。另外,让学生从“帮助系统”中找查相应内容进行学习,结果很多同学能独立地找到相应的内容。学生们感觉到我跟着“帮助系统”也能进行学习,而且内容和时间可以自己控制。充分感觉帮助系统的好处。而且帮助系统在某些知识的总结方便也比较全面、简洁、明了,如各种类型对话框的图表式总结。
在使用对话框的标题下,列出了Windows 95常用的七种对框,在每一种对话框处都有一个超链接,指向该对话框的使用介绍,学生很自觉地在出现手形光标处单击,进一步地了解相应的知识。
6、小结测试采用书面方式进行。对于操作系统的学习,应用包括两个方面,即知识的学习和操作技能的训练。在操作过程中学习到的知识,应该通过书面的方式及时加以总结,上升为内化的知识。操作上大家都会的东西,不一定能通过语言出来,所以书面测试的目的有两:检查操作水平、检查知识的掌握程度。其测试的结果,和预想的差不多,1/3的同学基本全对,1/3的同学大多数答对了,1/3的同学掌握得不够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