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范文

时间:2023-12-28 17:39: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

篇1

关键词:机械制造自动化专业人才;人才培养;制造业

1概述

机械制造业是我国各个工业部门生产设备的重要来源,是现代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在制造业中处于主导地位,为我国工业体系的完整性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是促使我国生产技术水平提高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大力发展重工业,以东北重工业发展为主,支撑了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如果没有现代机械制造业的存在,那么我们的生活资源、生活工具也不会存在,人们的生活水平可能会始终处于“钻木取火”“衣不蔽体”的落后时代,严重影响了现代文明的进步,所以机械制造业水平的提高关乎国计民生的发展。然而,机械水平的高低、技术含量的高低与人才培养是密切相关的。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的培养尤为重要与紧迫。

2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自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机械制造业的规模在不断扩大,制造产品技术也在不断提高,在机械制造业的大力发展中,对就业人员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大。2013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排名世界第一,但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2.1机械制造高级人才缺乏

机械制造行业技术人员集中并且需求量大,大多从事制造工作或者流水线组装工作,中低层技术人员是供过于求。对于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才相对缺乏,没有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的高级人才做产业支撑。

2.2产品缺乏创新并且开发时间长

产品设计和制造理念落后的主要原因在于缺乏创新思维和改变意识,导致机械制造的机械设备落后、陈旧,不能跟随现代产业发展的需要。

2.3缺乏核心技术支持

我国的机械制造技术大多需要引进外国先进技术,没有自我开发意识,过度依靠国外技术,导致许多先进创新的科技不能跟上各发展阶段的需要,始终比发达国家落后。

2.4管理形式粗放

我国大多数企业都缺乏协调能力强和具有市场开拓意识的管理层,导致企业管理水平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

2.5机械制造的自动化利用水平低

机械制造有自动化技术但不能充分合理地利用,就会导致在制造生产的过程中出现大量资源浪费或者资源利用不充分的现象,无论从资源的利用还是技术水平的高低都不能跟上发达国家水平。综上所述,说明我国始终处于中国制造阶段,还待成为中国研发,对高级专业人才的培养已迫在眉睫。

3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3.1专业性人才培养方案和规划不完善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在技术应用型大学中是重点专业课,本专业的教育培养方案应结合当前工业、产业发展需要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规划。许多大学对人才的培养注重理论知识多,对专业的总体格局要求多,对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了解少,导致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粗泛,对技术学习的反馈能力差。加之学校的培养方案大多是综合应用型,没有具体细化到各个专业,认为与其专业有关的课程知识都是重点都需要深入学习,培养方案的制定太宽泛,导致学生不能抓住学习重点。就学校本身而言,加强专业性人才的培养本是其职责,但长期都没有一个确定的培养方案,不断探索更改培养计划,学生也始终处于适应学校方案的过程中,对自我学习方向及学习侧重点始终处于迷茫状态。所以对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不完整、不完善导致学生学习不能准确定位专业,使专业技术的学习不到位,影响工作技能。

3.2专业技术人员思想老化,不能满足现代产业需要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思想老化、技术陈旧远远落后于当今制造业的发展水平,更不能满足用人单位对专业技术水平的需求,主要来自于两方面原因:

3.2.1就专业技术人员自身来说,其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始终认为自我专业技术强,不需要学习的态度,导致其技术水平徘徊不前,始终处于自我认为的技术水平状态,对现代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更新换代的技术要求一概不知,使企业生产整体水平处于落后状态。

3.2.2就外界因素而言:(1)学校对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教学水平长期不改变,相关专业的硬件设施不加以完善,学生接受的知识理念和技术水平的要求也就处于陈旧状态;(2)对在职技术人员,企业没有定期举行技术培训或学习活动,不能及时更新技术人员现有技术水平。专业技术人员对外界信息和国际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技术水平的了解少,学习机会少,使得大多专业技术人才的技术水平不能达到时代需求的专业要求。

3.3对专业人员的教育方式和手段不能适应新要求

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引起了对高新人才的需求加剧。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力资源已不再是按部就班、各守岗位的现象,人力资源也不断市场化,对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都参与到资金雄厚的生产企业中,使得学校教育的师资问题受到威胁。专业的师资力量流失,急需非专业或者专业技术水平不高并且经验缺乏的教育工作者参与到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中,由于教育方式不到位、知识理念不专业的原因使专业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偏低。除此之外,在许多职业技术学校中,由于资金短缺,实训的机械设备落后,并且数量不足,所达到的教学目的与现存的技术水平要求存在很大的差距。学校教育更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强调理论原理多,注重实践教学少;注重教师的单向知识传输多,而师生互动活动少;强调课程学习的系统性多,而对专业的综合实训机会少等诸多不符合现代技术要求的教育方式或手段,都导致了专业人员的专业程度不能适应新要求。

3.4对学生的教育缺乏创新、创业意识的教育

现代学生教育最大的弊端在于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在各高校的教育学习中,都侧重于理论教学,无论是教学的资金使用程度,还是教学的人才培育方针,都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要求。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学习是有难度的,一方面,教学的工作者都是经过我国多年的教学方式培育出来,对于实践教学本身就缺乏实际的教育经验,教学方式就不能满足专业技术水平的要求;另一方面,学校的实践教育设施有限,只能进行简单的实训操作。实训操作课程松懈,不能达到真正实训的目的。结合以上两方面原因,我国教育制度中缺乏实践的执行力度,对学生创新、创业思维的教育更是落后于发达国家。

4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4.1制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符合时展要求

要培养出专业的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人才,应摒弃陈旧的教育方案,不断更新,制定适合各阶段专业技术水平发展要求的教学方案。将培养的专业目标定位于实际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相结合,注重“抓基础、强实践、善应用、多方向”的教学原则。对教学课程体系应不断优化整合,使其能达到对专业技术教育的目的。优选教学内容,抓侧重点技能培养,更要体现出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的专业特色和优势,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方式。将原来的《工程材料》和《金属工艺学》两门课程合并为一门《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将《机床电气控制》与《PLC原理与应用》合并成《电气控制及其PLC》,通过相关课程的整合,减少大量的重复知识,减轻了教学压力。压缩教学内容,抓重点,缓解了因教学内容多和学时少而产生的矛盾,同时也能开设其他相关的新课程,以提高专业人员的自身素质。

4.2专业技术人员应主动学习,紧跟时代前沿

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性应体现在先进性、实用性方面。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技术人员是发展现代文明的重要领导者,要不断学习先进技术,增加自我认识,注重技术的适用性才是一个优秀专业人员的表现。专业技术人员的学习应适合专业发展要求、时展要求,不断吸取最新的发展成果和先进技术,与现代机械制造领域的发展相适应。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是一个与时俱进的专业,又是一个含有传统因素的专业,在学习先进的科学成果时,也应该巩固传统知识的学习,不断钻研,提高自我素质和专业技能。

4.3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整体优化教学过程

培养专业机械制造人才首先应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采用现代教学方式,如开发CAI教学课件等方式能使教学课件直观易懂,综合多种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将专业知识与生产实践相联系,这就相当于学习的过程就是工业生产的实际操作过程,让学生能直接感官到学习的目的以及学习的效果。除此之外,加强实践教学,还需要培养实践意识和动手操作的能力,比如校外实训、实验室试验、毕业设计等都能考验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培养实操意识。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参与到学生的实践讨论中去,做到师生互动。相互交流不仅能解决学生的技术疑惑问题,还能从中感受实践教学效果。优化教学过程有利于提高学生专业的基本能力、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4.4注重创新能力培养,提高专业技术能力

培养专业人员的创新意识首先应为学生培养创新意识创造良好的条件。在高校的教学过程中,教学应围绕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的专业技能与创新能力相结合,从不同教学层面和教学形式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如对系统构型创新、功能创新、集成创新的训练还能促进专业人员科研能力的形成。除了外部条件能加强专业人员创新意识的提高,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员自身还应该具备危机意识,培养创新意识,具有创新能力是时展的需要,作为专业的技术人员更应如此。对实际的生产操作或者综合设计、毕业设计的处理中要时刻具有钻研精神,才能综合提高专业技能。

作者:廖秋琴 全坤 单位:长江师范学院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于涛,王素玉,杨俊茹.机械类专业特色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11).

篇2

据数据统计,我国截至2009年,开设本科院校(不含民办)720所,其中有440所院校开设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以下简称机自动化专业),在校本科生约16万人,是我国目前普通高等学校中开设规模最大的本科专业之一。作为机械产业的重要支柱专业,近年来,机自动化专业和其他工科专业一样存在师资队伍、教学方法等薄弱环节:课程之间内容互为交叉而设置又缺少联系,教学人员对专业课程的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影响培养质量,传统的课程设计与社会的迅猛发展脱节。本文从专业课程的设计,教师与学生自身方面加以探讨,以对机自动化专业出现的问题解决有所帮助。

二、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构建

1.准确把握专业培养目标。

教高[2006]16号《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明确培养目标。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机自动化专业应以经济需求为导向,优化专业教学内容,加强师资队伍与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形成以能力培养为宗旨的高职办学模式。通过教学一体、工学结合的教学,培养学生职业道德,掌握职业技能,具备创新研发能力,掌握现代工业技术,拥有高学历层次的一线应用型人才。

2.构建相应的课程体系与适应培养目标。

机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以工作岗位对学生能力的要求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注重专业能力,突出专业特点。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带动了传统制造技术,机自动化专业课程的设置体系中应包含制造技术与信息技术相融合的课程,除用“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整合了“机械制造工艺学”、“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金属切削机床概论”等几门课程[1],另开设有关信息技术的课程,如数控、网络制造等。因机械专业课程实践性较强,在完成该课程后,教师应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运用计算机辅助理论知识进行课题设计,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运用计算机分析一般零件的工艺设计问题与某一工序的专用夹具。

(1)构建以数控机床为主轴的课程体系。数控技术是机械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应用之取代原来的“机床设计”,按照机电相融合的思路,对学生进行综合设计训练。通过此课程体系,学生能熟练运用“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等所含的相关知识,掌握数控机床设计方案的拟定、分析与必要的计算,掌握零部件的计算方法与结构设计,增强收集资料、编写技术文件的能力,提高解决机电一体化问题的效率。

(2)开设综合课程设计。在学习了“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数控技术”、“生产过程信息技术”等课程后,教师应对学生进行为期一周左右的实践锻炼,使其了解机械基本理论,网络设计的原理,以及零件从CAD到数控加工的全过程。主要内容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在计算机上用Pro/Engineer软件设计自己感兴趣零件的三维模型,训练用计算机设计的能力,之后拟定该零件的加工过程,计算加工参数等并在计算机上加以演练,根据零部件的具体情况进行数控加工仿真并进行后置处理,最后通过网络传送该程序至数控机床加工所设计的零件并撰写设计说明书。整个过程是先进制造技术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较完整过程,完全符合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可极大地提高学生们从事现代制造技术的兴趣[2]。

3.打造一支过硬的师资队伍。

高职教育不同于一般的大学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也必不可少,才能将实践中的生产管理知识内化并传授于学生。学校应建设一批高教学水平兼以强实践能力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教师的舞台不局限于学校,学校应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走出去”,让教师到企业参观学习,增强实践经验,更新专业知识;“请进来”,聘请企业中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技师参与指导教学和实践基地建设,培养一支真正意义上的“双师”队伍。

机械设计制造领域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是机自动化专业的培养目标,任何一个层次的教育目标都可分为三个部分,即知识、能力、道德。显性知识以记忆为主,而高等教育中大部分为显性知识,即要求掌握的实践技能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无法用文字表达的,但恰恰对于机械人才的培养目标至关重要。能力是整个教育活动的关键,知识靠教师传授加以自学完成,能力靠实践锻炼形成,而道德目标的实现则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整体上把握教学内容、方法与目标之间的关系,提高教学效果和培养人才的质量。

4.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

当今处于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迅速加快。学校教育的完成不是一个终点,终身教育才是根本发展途径。在学习理论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学解答遇到的问题,能学会经常思考,如何思考,理清思路,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巩固基础理论知识,体验成功的喜悦。机自动化专业实践性强,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应充分利用学校安排的实践机会,带着问题去企业实习,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结语

古语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时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速度加快,机械专业密切联系现实经济发展,课程设计的改革,必将引起教学内容方法的相应改革,高职院校应抓紧建设“双师”队伍,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形成机自动化专业的特色,培养符合岗位需求的高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篇3

【關键词】机械制造;自动化;专业人才;中职

前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与不断进步,国家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也是日益剧增。经济新常态下,随着我国科教兴国、实业强邦发展战略的提出,全社会逐渐加大了对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视程度,制造业与自动化专业的发展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是我顺应我国时展的产物,并且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与民生工程中扮演着关键之角色、发挥着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为此,当前形势下进一步发挥出中职学校特色,依托课程建设与优化教学方法,培养专业的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探究。基于此,文章结合个人实践工作经验,针对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提出了个人的一些看法,希望可以推动我国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和谐发展有所裨益。

一、树立正确的学习理念

传统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理念多以传授理论知识为重点,忽视了动手操作能力与实践历练方面的培养。科技在各行业上的发展日新月异,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理念已逐渐被各专业学校所革新,将培养专业人才的核心转移到学生动手操作、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轨道。通过教学理念的变革,中职生逐渐在学习理论中掌握了所学知识,并且在实践环节运用所学进行动手操作,同时在其适应社会、团结协作、自主创业及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也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在新教学理念的指引下,中职学校不再单纯将学生的应试分数作为评价学生水平的唯一标准,而是更加注重中职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中职生的综合素质为终极目标。学校降低了考试分数在综合测评中所占份额,将中职生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企业实习等均计入测评得分之中,从而大大提中职生参与到实习、实践中去的积极性,中职生动手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等均有了显著的提高,毕业后能更快地适应企业工作环境。

二、树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为提高企业竞争力,调研发现企业对本专业中职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等方面的要求在日益提高,为此,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培养目标应设置如下:本专业人才通过系统的知识学习与技能培训,应具备扎实的机械制造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精通机械加工工艺方案设计与现场工艺实施、工艺装备设计与制造;掌握各种常用机构和通用机械零件设计;有较强的机械加工设备操作、调试和各类机械零件加工、产品质量检验分析的能力,具有安全意识、责任意识与良好职业道德,能适应生产、建设和管理第一线需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此,中职学校要树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为中职生指导方向,管理老落实到位,引导中职生要学有所成,需具备良好的职业认同感与企业归属感,能够为企业老板分担解忧,成长为企业欢迎的莘莘学子,将来才有可能成长为企业的栋梁。

三、创新理论教学范式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虽然是应用型的专业学科,但课堂理论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依然占据着大部分的内容和课时。因此,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专业教师就必须利用好课堂,向理论教学要效率,让理论教学发挥出应有的价值和作用。理论性教学,在专业教师的讲授中往往容易造成课堂气氛的沉闷,中职生也容易走神发困,对理论教学的内容提不起来兴致。因此,专业课教师在课堂理论教学中,为了能够提高课堂理论教学的效果,应当对以往的教学方式和手段进行创新和改变,丰富教学模式。理论教学方式的创新多种多样,教师要用好PPT,开展多媒体教学手段与讲授相结合,突出技术环节与专业课的重难点。

四、注重提升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要求中职生掌握一定应用实践能力,能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因此注重提升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对中职生来说非常重要。实践应用能力也是企业对所需人才的未来要求,现在的企业越来越看重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这也要求中职生必须具备实践应用的能力,才能在未来的人才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作为本专业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必须重视对中职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让中职生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实践教学的开展要坚持贯穿到毕业,中职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是在短时期内就能完成的,必须经过长期的训练才能具备,因此,专业教师从一开始就必须制订好实践教学环节,合理安排好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时间,将实践教学穿插在理论教学之中,让中职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又能得到实践锻炼,让中职生能够学会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这样既可以避免中职生对所学理论知识遗忘得过快,又能够提升中职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通过实施长时期的实践教学,中职生的专业知识会更加牢固,而同时又能培养中职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对中职生未来的就业有重要的帮助。在开展实践教学时,专业教师除了可以利用学校的实验室之外,还应当多带领中职生到真实的实习岗位去参与实践锻炼。只有到真实的岗位中去才能帮助中职生树立职业理想,做好个人职业规划。

五、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整体优化教学过程

培养专业机械制造人才首先应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采用现场实践操作示范方式能使教学课件直观易懂,再综合多种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将专业知识与生产实践相联系,这就相当于学习的过程就是工业生产的实际操作过程,让中职生能直接感官到学习的目的以及学习的效果。除此之外,加强实践教学,还需要培养实践意识和动手操作的能力,比如校外实训、实验室试验、毕业设计等都能考验中职生的动手能力和培养实操意识。在教学过程中,专业老师应该参与到中职生的实践讨论中去,做到师生互动。相互交流不仅能解决学生的技术疑惑问题,还能从中感受实践教学效果。总之,优化教学过程有利于提高中职生专业的基本能力、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他们成长为深受企业欢迎的专业人才而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李世军.浅析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革新[J].河北企业,2015.5 

[2]白雪宁.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人才需求与人才培养分析[J].浙江交通职技学院学报,2016.6 

【作者简介】 

篇4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机械制造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结合课题组成员对省内高职院校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设置情况的调查研究,发现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所设置的课程体系与企业对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人才的需求有明显差距。一是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存在一定差距,毕业生往往需要重新学习半年至一年的时间才能初步适应机械制造类企业的工作需要;二是课程设置模式还是以传统的理论教学方式为主,缺少企业实施人才培养的思路和经验;三是许多高职院校机械制造类专业虽然也建立了与企业的密切合作关系,有些院校也引入了大量的企业资源,但未能进行校企深度融合,不能真正做到工学结合,难以很好地解决学校理论教学与企业实践工作的衔接问题;四是许多高职院校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对学生入学要求较低,因学生理论基础较差,则出现学习能力较低、思路僵化、后劲不足等问题。

2 构建符合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所需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课程体系

2.1 校企共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根据职业岗位所需设置课程体系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实施课程体系改革的前提是做好调查研究工作,正确全面分析本专业职业岗位所需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在此基础上实施课程体系改革。近年来,课题组所在专业积极探索与周边企业合作模式,主动适应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先后与郑州日产等多家企业合作建立了长效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成立了由机械行业专家、企业人士、兄弟院校骨干教师、本校教师、教学管理部门领导共同组成的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定期召开专业人才培养研讨会,每年修订一次人才培养方案,找准专业定位,及时了解人才需求情况,与企业共同探讨专业相关职业岗位能力的内涵。本专业主要培养机械制造及其相关工作岗位的第一线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主要从事数控机床的操作与维护、机械加工工艺、数控加工编程、模具制造与设计等工作。次要就业岗位主要有机电设备的检测与维修、机电设备的营销与技术服务、生产管理等。能够以职业岗位行为技能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并合理调整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按照职业岗位任务需求设置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把学生需求、社会需求与学生素质及技能培养有机融合。

2.2 校企深度融合,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根据河南省郑州市产业结构调整及支柱产业发展趋势和企业的用人要求,加强与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建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根据对机械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分析,结合企业用人的实际情况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基于工作过程”、“必需、够用”的原则,重新组合课程内容,重点建设一些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专项技能课程。以培养学生职业综合能力为目标,以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为主线,以真实的生产工作任务为载体,(下转第89页)(上接第44页)设计开发专业核心课程并实施教学实践。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市场人才需求调研,听取行业、企业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将行业、企业生产的主要技术环节和关键技术纳入教学内容之中,生产部门的各工作岗位过程作为教学过程,融教学做为一体。坚持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满足岗位或职业需要为导向,按照职业素质要求和技术需求构建课程体系。

2.3 与企业生产相结合,构建工学结合课程体系

(1)构建并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坚持以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和企业生产为宗旨,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就业为导向,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途径,以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培养为核心,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开发专业课程,改革不适应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实施有企业参与课程开发与教学的订单培养计划,构建并完善具有自己特色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

(2)以就业为导向,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健全“厂中校”和“校中厂”的“双主体”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根据合作企业的实际需要成立企业冠名班,其课程体系将依据企业的岗位能力需求而构建,培养切实符合企业岗位需求的专业高素质技能人才,探索出“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课程体系新模式。在“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过程中,学校教师、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授课,以实验、实训、生产为载体,突出学生关键职业能力培养,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3)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根据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岗位要求,通过对职业岗位(群)从业人员和与职业岗位(群)专家及有关的人员进行调查,对在职业岗位上工作的学生的反馈信息进行分析、归纳、整理、综合,并参考相关职业标准,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为主线,以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为重点,整体优化实践课程教学体系、理论课程教学体系及素质课程教学体系,将素质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

3 实施效果分析

3.1 形成特色鲜明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不断完善“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课程设置体系,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整体提升了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技术建设水平,使专业特色更加鲜明,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学生岗位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明显增强。

3.2 建设了一批特色鲜明的工学结合课程及课程教学资源

通过不断开发、创新、完善课程体系,有针对性地建设本专业的核心课程,从而有力地促进校企合作机制更加完善,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内涵建设模式,使校企合作更加深入,工学结合更加紧密,教学资源更加丰富。

篇5

关键词: 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实验实训教学 探索与实践

2005年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进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是促进社会就业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第一线急需的既掌握一定科学技术知识,又具有很强的专业技能、能把先进的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我们在探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以下简称“机械专业”)实验实训教学体系改革的过程中,从把握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和基本规律出发,分析传统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实验实训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以新的实验实训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分析岗位能力,确定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我们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先确定机械专业职业岗位群,然后通过广泛的社会调研和相关企业专家顾问委员会论证,掌握社会对该专业高职人才知识、技能和素质方面的实际需要,确定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整体目标,再按能力层次划分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由此制定出符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践教学计划,统筹安排学生在校的实践教学内容。

我们根据对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实验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和改革趋势的分析,从培养学生合理的智能结构出发,按照模块化设置思路,提出了由“课程实验教学”、“仿真实训教学”、“职业技能训练”、“校内工程训练”和“校外工程训练”五个基本模块组成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实验实训教学体系。其结构见图1。

二、按能力划分模块,设计实验实训计划

我们根据所确定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按机械专业大类将实践教学的内容按能力层次划分为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技术应用技能三大模块,这三大模块是递进型。然后,根据这些模块的要求确定实训课程并制定教学大纲,再将实训内容划分成训练单元对应的实训项目。例如钳工训练划分为:平面划线,立体划线、錾削、锯削、锉削、钻孔、扩孔、锪孔和铰孔,攻螺纹与套螺纹,金属刮削,研磨,矫正和弯形等实训项目。

三、制订实训教学方案,创设实训教学环境

实践教学文件包括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课程大纲、指导书、教材、管理规章制度,等等。

我们根据机械专业特色积极进行教学管理的改革和建设,搞好教材建设,营造产学研结合的教育教学氛围,形成较为稳定的产学研结合、合作办学的形式,建设一个适应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环境(主要包括建设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习基地和对传统实验室进行改造等内容)。

四、组织实训教学

按照实践教学计划安排,由学院教务处统一下达教学任务,组织实训指导教师根据机械专业的特色、社会需求安排实习实训内容,填写实验实训教学计划表,合理安排实习进度。系部组织实训室管理人员做好实训课程准备,制定实训方案,进行安全教育。

实训指导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认真指导、示范操作准确、讲授清楚;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师生间交流沟通,及时进行反馈,使教学过程在和谐、合作的环境中进行,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实训课程结束时必须布置相应的作业、安排撰写实习报告,教师批阅报告并记录成绩,通过批阅了解学生实习的效果。建立一套与教师和学生进行多层次沟通的渠道,保障学生、教师、管理人员之间的信息交流,更好地改进实训教学管理和教学过程。

五、完善实训项目考核标准和方法,组织进行实训教学评价与反馈

我们强调实训考核过程严格按照实践教学课程教学大纲和实训项目规定的考核标准进行,注重过程考核和综合能力测评,在客观、公正、合理、严格的基础上进行考核,以确保实践教学的质量。

充分发挥督导的作用,除坚持教学工作常规检查外,还实行每门课程结束后进行问卷调查,在学生毕业离校时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填报教学日志、师生座谈会、教学问卷、各类检查性听课和总结交流及教学例会制度,形成一套比较全面的实训教学信息采集与反馈系统,并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手段,提高监控信度,建立相应的数据系统。建立院系二级实训题库,提高教学质量机制信度,提高教师质量意识,严格教学纪律,建立领导干部听课制度等,通过建立健全实训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促进实训教学质量提高。

近几年来,机械专业的学生就业率一直维持在98%以上,招生规模从2001年的30多人到2005年的200多人。经过近几年的实践教学研究,我们逐步认识到高职院校只有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积极拓展思路,加强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改革和建设,才能建立起一个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平行、相互独立,彼此联系又相互渗透,适合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需要的、科学合理的实践性教学体系,才能更好地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张振林等.高职教育机械制造专业的教学体制研究[J].天津理工学院学报,2000.6,VOL16,(增刊):12-15.

[2]李东君,陈光明.数控加工技术的模块化教学探讨[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6,VOL4,(2):70-72.

[3]安连锁,米增强,尚锦山等.面向21世纪,高等工程教育实验和工程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0,17(1):1-5.

[4]黄英等.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实验与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2):96-98.

篇6

[关键词]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 专业英语 教学方法

一、引言

专业英语是继大学英语之后,结合专业知识而设置的一门后续课程。机械工程科技人才掌握好专业英语,是获取专业信息、掌握学科发展动态、参加国际间学术交流的基本前提。在当代信息社会,随着科学技术和对外交流的日益发展,国际交往日益频繁,从事机械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与国外同行进行合作交流的机会不断增加,这一形势使得专业英语的重要性日趋明显。然而,现阶段机械制造专业英语的教学效果不尽人意,不能很好地满足现代社会对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需求。如何开展和改进专业英语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成为值得关注和探讨的问题。

二、教学中存在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机械制造专业英语的教学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教学学时偏少

目前,我校的机械制造自动化专业英语课安排36学时,同大学英语相比,专业英语的教学学时大大减少了,造成专业英语教学目的难以实现。

2.学生学习兴趣淡薄,对专业英语的重视程度不够

专业英语课程中,学习内容有着浓厚的专业色彩,文章的形式和风格不像大学英语教材中那么生动有趣,同时专业英语有其特定的句型特点,长句较多,容易令初学者感到困难。机械制造自动化专业词汇也很多,学生记忆起来很吃力,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我校的机械制造专业的专业英语课程安排在大四上学期,这个学期50%的学生忙于考研,上课也只是应付老师的点名,更是没有兴趣学习专业英语。目前,社会上用人单位多看重的是大学英语四、六级成绩,因而,学生普遍重基础英语而忽视专业英语的学习,很多同学认为学习专业英语这门课程,不过是增加一些专业词汇、专业术语而已,在专业英语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远不及基础英语。

3.师资力量不够

由于近年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生源差别较大,学生英语程度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公共英语基础较差,使得专业英语的教学体系与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体系不能连贯起来,给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难度。英语程度较好的学生有时会觉得浪费了时间,而程度较差的学生有时又难以理解,造成了教学资源和时间的浪费。专业英语的教学目标定位在以培养较强的阅读能力为主,一定程度上对听、说、写等英语综合运用能力重视不够,使学生出现聋子英语和哑巴英语的现象。另外,对专业英语重视不够,教师队伍建设没有受到重视。

4.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效果不理想

在专业英语的教学中,受学时的限制,任课教师一般过于侧重阅读和翻译,讲解比较多,课堂气氛沉闷枯燥,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另一方面,由于专业色彩浓厚,任课教师多由英语水平较高的专业课老师担任,他们对教学内容能很好的掌握,但是在口语表达和教学手法上不及大学英语老师,根据期末考核和教学实践的反馈结果,专业英语的教学质量令人担忧,许多同学觉得学完以后专业英语的应用能力提高不明显,特别是专业英语的听说能力,几乎没什么进步。

以上情形表明,专业英语作为机械制造自动化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其教学状况难以满足形势发展的需要,要让专业英语成为学生将来步入社会之后的有用工具,对其教学进行改革已势在必行。

三、机械制造专业英语的教学

1.机械制造专业英语的特征

在从事机械制造专业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在学习该课程时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词汇难。机械制造专业英语的词汇与机械制造、结构、材料、热处理、流体传动、设备、机器人等密切相关,日常基础英语很少涉及这些专业化的词汇,加上学生专业知识有限,因而生词量很大;另一方面,英语单词一词多义,学生习惯用基础英语中了解的意义来理解专业英语,往往造成误解。

(2)句子难。词汇难是造成理解句子难的一个原因。此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英语采用正式文体,逻辑性强,每个句子包含的信息量大,容量大,句子特别长,语法结构复杂,从而增加了理解的难度。

(3)汉语表达难。由于专业英语词汇的特殊性,大多数学生都存在英译汉时汉语表达难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学生对翻译技巧不太了解,习惯于采用译电码那样的机械式翻译,极易写出不达意或者不规范的中文;二是学生本身中文基础薄弱,显得力不从心。

2.教学内容

我们选择了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章跃老师编写的《机械制造专业英语》教材,该教材的专业知识涵盖面大,教学内容涉及工程力学、机械零件与机械设计、汽车主要零部件、公差与配合、液压与传动、工程材料、金属材料成形加工、金属热处理、机床、刀具、金属切削加工(车、铣、钻、磨)、特种加工、以及与现代制造技术相关的微机原理、数控技术、机器人、FMS、CAD/CAM、PLC应用,及利用Internet查询工程技术文献资料等;教学内容在涵盖专业基本知识的同时,体现了该专业的时代特征,其中与现代制造技术相关的内容占整个教学内容的1/3;有充足的阅读材料,基本专业词汇丰富,结合课文还配有大量的练习,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和翻译能力的提高,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该教材的可读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选择某些内容进行重点讲解,安排学生自学相关阅读材料。

3.教学方法

学生经过基础英语的训练,有一定的英语知识作为基础,专业英语应训练学生如何使用英语这一工具,有效获得专业知识,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专业相关的活动,强调英语的功能性和交流性,这一点专业英语有别于基础英语。在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如何正确确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培养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兴趣,改变他们为应付考试而学,缺乏学习热情的状况。除了在课堂上经常强调专业英语的重要性以外,更重要的是要在教学方法上下功夫。改变过去以教师课堂讲解为主的形式单一的教学模式,教学中应采用启发式教学法的思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才能有效提高专业英语的教学质量,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在专业英语的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法,大部分时间都是老师在台上讲解词汇和翻译文章,学生做笔记,仅有一部分同学能专心致志地听讲,课堂气氛十分沉闷乏味,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习效果,因此,要努力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必须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起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动脑筋、勤思考。培养他们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教学实践充分表明,一味地灌输知识效果往往不理想,许多知识其实要靠学生自己去领悟其中的奥妙,在课堂上老师宜精讲,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为他们提供思考的空间。

培养学生课外自学能力,专业英语水平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仅仅靠课堂上有限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指导学生广泛地开展课外学习,在学时少的情况下就更是如此,课外学习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收看英文电视节目或收听英文广播来提高英语的听说能力。可以参阅一些机械工程类的英文期刊杂志或者访问专业网站,以培养专业英语的阅读与写作能力,为督促和了解学生的课外学习情况,教师可适当地布置一些课外作业,也可让学生在课堂上就某方面专业知识展开热烈的讨论。只有将课内外的学习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培养出具备良好的语言能力和专业能力的科技人才。

引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采用电化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利用多媒体技术来配合教学,将文字、图表、动画、录像剪辑等教学信息通过屏幕投影设备呈现给学生,这种教学手段形象、生动、直观,信息量大,使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受到直接的刺激,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状态。这也是弥补专业课教师口语表达不足,提高学生听说能力的一个很好途径。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如果注意情感教学,有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调动各种层次的学生参与教学,体验成功,那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让他们保持英语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由于专业英语教学学时少,如何在最短的时间里使学生获得最大收益,在教学中的作法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即专业英语课的意义更多体现在帮助学生发掘自身的英语潜能,而不是教会他们多少英语知识。

四、几点思考和建议

1.加强专业英语师资队伍的建设

专业英语课程的特殊性要求专业英语教师不但要懂相关专业知识,还要有过硬的英语基础。目前,基本上是由各专业的专业课教师承担专业英语的教学工作。这些教师有足够的专业知识,但不熟悉语言教学法,口语能力也不尽人意。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高素质的专业英语教师。由英语专业资深教师指导,定期举办英语及英语教学方法的培训班,促进专业英语教学的专业化和规范化。

2.加大对专业英语教学的投入

在新大纲和新形势下,基础英语教学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学生对专业英语有了更高要求。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加大对专业英语教学的重视和投入,对从事专业英语教学的教师给予更多的培训、深造机会,不断提高专业教师的专业英语教学水平。

3.在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阶段,要求学生翻译不少于3000字的相关英文文献。

参考文献:

[1]何锋,陈君德.提高机械工程专业英语应用能力的研究[J].理工高教研究,2004,(2):116-117.

篇7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talent demand of the machine engineering,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 of the major of machine design manufacture and automation is discussed in the paper. The construction target and train of thought of the dominant specialty was given according to diversified talents target, and the cultivation plan was carried out.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team was introduced. Education and teaching reform in the dominant specialty construction was discussed in detail. The perfect talent training scheme was built up, and the training of college students engineering practice and the creative ability were strengthened. So it should provide the compound talents adapted to the time tide for the fast developing mechanical manufacturing industry.

关键词: 优势专业;人才培养;专业建设;产学研

Key words: dominant specialty;talent training;specialty construction;production-study-research

中图分类号:G642.30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9-0208-02

0引言

在国家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指导委员会及我校总体办学指导思想和人才培养思路的指导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是以机械工程为主导,以工程力学为基础,以设计为前提,以工艺为核心构成了制造技术的全部内容,注重机电结合。注重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本科教育为主体,以学科发展为依托,以教育思想和观念的更新为先导,以教学管理体制改革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开展专业建设,使专业建设与市场需求、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结合[1],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为石油、石化、机电行业输送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这一主题来开展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专业以“宽专业、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为人才培养目标,突出办学优势,同时又具有石油石化特色,注重产学研相结合,加强素质教育,全面培养和造就基础扎实、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机电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1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人才培养目标是通过人才培养方案和具体教学计划实施的[2]。培养方案的制订以发展办学特色,注重产学研相结合,全面培养和造就基础扎实、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3]。专业培养方案特色和优势是建立在机械工程学科特色和优势的基础上,依靠学科特色和优势建立专业的特色,并具有了石油石化特色的宽专业、厚基础、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同时注意教学、生产和科研相结合,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区域经济发展而服务。本学科有实力雄厚的机、电、气、液、磁传动与控制技术的人才,致力于新型传动与控制的设计。机械设计突破了传统的机床设计范畴,学生在掌握了常规与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注重知识的运用,学生既可从事制造装备的设计制造,又能适应石油石化行业的需求,从事石油机械、化工设备的设计制造,使专业发展道路拓宽。从学生的毕业设计可见,有机床传动系统设计、抽油机设计、换热器及石油储罐设计,又有输油泵设计、压力容器的制造工艺等。在培养计划中明确指出了大学本科培养方案实施的时间年限为四年制,高职专升本为两年制。培养方案对课程设置、教学进程和实践安排都做了详细说明,经过多年在各教学环节中的执行并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不断调整和修订,培养方案已得到逐步充实和完善。

2培养方案的实施

专业培养方案注重机电结合,突出石油石化机械与设备产品设计的特色,以适应石化行业和机电行业对机电复合型人才的广泛需求,立足东北、面向全国石油石化行业,充分发挥专业的人才优势和科技优势,积极主动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为了适应“重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要求,在学习过程中,强化工程基础课,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加强了对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分别在校内实习工厂和典型生产企业进行金工、机械制造工艺学、数控加工技术等生产实习。

面向石油、石化机械产品与设备的设计及制造专业培养具备机械制造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生产第一线从事机械工程领域内的机械设计、制造、管理、科技开发、应用研究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在掌握机械工程领域相关技术的基础上,强调以现代设计、现代制造、计算机应用为核心,通识教育,厚基础,宽口径,分类培养的教学管理模式,以油气钻采及输运机械设计和石油产品造型设计为特色,服务于石油、石化的机械产品和设备。

面向机电行业的设计及制造专业培养注重机电结合,在学习和掌握现代机械设计与制造理论及方法的基础上,加强机电一体化、电子技术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学习与实践,以适应社会对机电复合型人才的广泛需求。培养的人才具有机、电、计算机等多方面综合知识,具有较强的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篇8

您好!当您浏览这一页的时候,您已经为我打开了通往成功的第一扇大门。感谢您能在我即将踏上人生又一崭新征程的时候,给我一次宝贵的机会。希望它不同于您手中若干份雷同的求职材料,并能有助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与知识经济的大潮中录求到你正在寻找的综合型人才。

我是XX科技大学制造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一名应届毕业学生,主修的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数控技术方向,另辅修本校的电子商务专业。欲在各企事业单位寻找一份与计算机相关的管理或技术工作,如:行政文秘/高级文员,网页设计/电脑美工,网站策划/信息采编,网络管理,也愿意从事与本专业数控技术有关的管理技术性工作。

作为一名本科生,“合格加特长”始终是我的目标。在学校里我的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并积极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已获得多项证书,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我深深知道只学习本专业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阅读了各个方面的书籍并参加了各种极其有用的培训课程的学习,在充实自己的同时也获得了许多权威人证证书。

经过大学四年的努力,我已具有较高的理论及实践能力,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能适应新环境。计算机和英语知识的掌握使我工作责任心强,富有创新意识,愿意从事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并且,具有一定的组织、社交能力。对未知领域充满热情,自信。有相当的发展潜力,以求不断完善自我。我肯吃苦,踏实苦干,从点滴做起,在工作中始终保持勇于创新的信念和乐观向上的态度。

相信自己能够胜任与计算机相关的各种管理和技术工作。计算机是我最大的爱好和特长,可以说是一个电脑爱好者。通过自学掌握了许多计算机知识,现在已经通过了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三级(网络技术),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并顺利通过了ADOBE公司的图形图像工程师认证。

四载匆匆,现在的我深深懂得:昨天的成绩已成为历史,未来的辉煌要靠今天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努力去实现。在这斑斓多彩日新月异的时代,只有培养能力、提高素质、挖掘内在的潜能,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我即将离校的时候,我携带着学到的知识和年轻人满腔的热情与梦想,真诚而又衷心地向贵单位自荐。山外青山楼外楼,强中更有强中手,然而我坚定地认为:天生我才必有用!虽然我很平凡,但我并不平庸。尽管在众多的应聘者中,我不一定是最优秀的,但我仍很自信,未来将证明我是最值得你现在选择的!

在此,我期待您的慧眼垂青,静候佳音。相信您的信任与我的实力将为我们带来共同得成功!

最后,再次感谢您阅读此信,期待着您的早日答复。 祝贵单位事业一浪高过一浪,明天更胜今天!

此致

敬礼!

篇9

毕业论文(设计)撰写方法及基本要求

(适用于环保机械、数控技术等各方向)

一、 开题报告的撰写方法及基本要求

1、 如何选题、开题

选题、开题必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1)课题有没有价值,从为什么要选这个课题?选取这个课题有什么背景,这个课题的研究,从理论上看有什么价值,从实践上看,有什么价值。

2)从实际出发,根据自身的知识结构、实验条件、资金等方面的情况选取适合自己研究的课题。

3)课题要与所学专业相关,且忌选择与所学专业相差太大的题目。作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本科生,所选课题最好与过程装备的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生产制造及工程科学研究有关,尽量选择结合生产和科研单位的实际任务,也可以是教师科研或研究生课题的一部分; 或者是同本专业、学科内容密切相关,符合教学要求的自拟课题。

2、开题报告一般包括哪些内容

开题报告一般包括:

1)课题的名称。课题名称是所要研究内容的高度概括,要简练,一般不要超过20字;

2)问题的提出。从为什么要选这个课题?选取这个课题有什么理论的价值,实践的价值,预计从几方面来完成。

3)这个问题研究的现状。国内研究到什么程度,国际研究到什么程度,主要通过文献综述来阐述。

4)确定自己要研究的主要内容。

5)确定研究拟采用的方法和步骤。就是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对这个课题进行研究,研究这个课题具体分哪几个步骤进行。

6)对研究课题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如自己具备哪些条件、研究路线是否行得通等。

7)列出时间安排。

8)列出参考文献。

3、如何查阅文献资料、怎样写文献综述查阅文献资料可根据如下步骤进行:

1)课题确定后,要根据课题的研究的内涵确定课题的中英文关键词;

2)根据中英文关键词检索该课题领域的期刊、学位论文、专利、国际会议、经典著作或专职部门的研究报告。建议从以下几条途径入手:一是通过检索学校图书馆的电子资源,如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系统、超星数字图书馆、Elsevier数据库等,一般能查到较新的文献,找到几篇“经典”的文章后“顺藤摸瓜”,留意它们的参考文献。质量较高的学术文章,通常是不会忽略该领域的主流、经典文献的。二是利用学校图书馆的外文过刊阅览室,能够查到一些较为早期的经典文献。三是利用国家或省市图书馆或一些科技情报检索机构,也能够查到一些相关文献。四是利用互联网,从一些专门的网站上也能获取一些信息。

在写文献综述时,可参照以下步骤:

1)首先要将与你课题题目相关的国内外研究认真介绍一下(先客观介绍情况,要如实陈述别人的观点),从而了解到国内外目前研究的现状如何,别人都采用了什么方法进行了研究;

2)然后进行评述(后主观议论,加以评估),评述目前研究的水平,研究方法的适用性或其不足;

3)最后评述一下自己拟研究课题有何意义,目前处在什么水平,自己拟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否科学合理。

4、如何合理的安排时间进度

根据拟定的研究内容及拟采用的研究方法、手段,详细列出进行课题研究所需的工作(工作划分得越细,越容易统筹安排)根据总的课题时间进行统筹安排,合理分配。

有的研究内容相互之间关联性较强、则需要分步进行;而有的研究内容关联性不是很强,则可以齐头并进,同时展开研究。例如,很多课题需要实验分析且往往需要在理论分析或数值模拟分析之后进行,但是实验分析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如果按部就班地进行研究,往往会拖很长的时间,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将实验分析的内容进一步细化,如可分为试样制备、实验条件准备、实验、检验或标定等,可以将试样制备和实验条件准备等实验工作提前,在进行理论分析时就开展这些工作,这样就节省了时间。

合理安排时间进度与具体的课题有关,此处只给出了指导性原则,建议同学们可参照企业施工或维修计划图的方法,将细化的工作排列在时间进度表中,找出最优工作进度安排路线。

5、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包括书籍、期刊、专利、会议论文等,总数一般不少于10篇,其中外文文献一般不少于3篇,参考文献要能体现相关研究领域科技发展的新进展。

二、毕业论文撰写基本要求及方法

1、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

论文篇幅为1.5万字左右,一般不少于30页。

主要内容及编排顺序如下:

1)摘要;

2)目录;

3)前言或绪论(包括研究课题的目的意义、相关情况的介绍、前人工作等、课题研究内容等);

4)按研究的内在逻辑关系给出理论分析、数值分析、程序或实验等研究过程中的步骤、数据、结果等的描述;

5)结论与展望;

6)参考文献,参考文献不少于10篇,其中英文不少于5篇,需要在正文部分引用出处。

2、毕业论文撰写的方法

毕业论文是在完成各项研究内容的基础上,按上述内容阐述研究的目的、过程、成果及结论。

在撰写论文过程中,理论依据要充分,数据要准确,公式推导要正确,能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毕业论文中。另外,要注意论文结构的合理性;数学模型建立的正确、合理性;实验方案的合理性,实验数据的准确性;社会调查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是否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或者创新。

另外,撰写论文时要概念清楚,内容正确,结构严谨,文字通畅,用语符合技术专业规范,各种标准资料的运用符合学科、专业国家标准的规定,图表清楚,图面质量符合要求,书写格式规范。

三、毕业设计的要求

1、 设计说明书内容

1)文献综述(研究课题的意义与作用、研究方案确定的原则与说明);

2)总体结构设计、技术方案依据及原理说明(有实验的应包括实验流程示意图);

3)技术实施过程、工艺计算、机械设计和强度设计、零部件结构设计;

4)材料的选用和说明、机器或设备的制造、安装或检修;

5)结论、总结或专题讨论。

2、设计图纸的内容、图纸量的要求

设计说明书篇幅为1.5万字左右,一般不少于30页。

设计图纸:指机械设计标准所指的图纸,图纸绘制的规范及标准优先采用国家标准。设计图纸的总量不少于2张A0或4张A1的图纸。对于大纸画小图的现象应予避免或进行适当的折扣计数。

所有图纸须有图框和标题栏。图纸要有人审核并在“审核”一栏上签名,学生在设计一栏上签名。原理图、程序框图和流程图以及其它一些抛去文字就失去

意义的图不计其内。图纸可以用计算机绘制;任何人不得拷贝或抄袭他人的图纸,一旦发现则以作弊论处。

四、论文(设计)选题方向

1、产品设计

2、创新设计

3、表面工程

4、机械设计技术研究

5、机械设计

6、机器人设计

7、动画设计

8、振动控制及减振材料

9、逆向工程

10、图形处理网页设计

11、虚拟样机

篇10

关键词:职业教育;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校企深度整合随着“人才强国”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国高度重视人才建设,职业院校作为培养专业人才的摇篮,必须大力加强学生的专业化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使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取得更好的成效。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要想培养更加优秀的人才,必须使学生适应市场、适应企业需求,而校企深度融合能够在这些方面取得一定突破。对此,要深入研究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校企深度融合”模式,着力提升人才培养的专业化程度。

一、“校企深度融合”对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教学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工业化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在“工业制造2025”全面深入实施的历史条件下,对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增多,但当前一些职业院校在培养人才方面缺乏专业化,导致学生毕业后不适应企业需求,而通过“校企深度融合”能够解决这一重要问题。加强“校企深度融合”,还能够解决职业院校实训基地不足的问题,同时也能够解决实训内容不够丰富以及缺乏创新的现状。特别是通过大力加强校企合作,使学生能够较早地接触社会、接触企业、接触专业,进而能够使学生更加了解自身的优势,进行实践操作,为毕业后就业奠定坚实基础,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在未来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提升自身的职业发展能力。

二、“校企深度融合”在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校企深度融合”对于加强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和创新、培养更具有专业素质的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想使“校企深度融合”得以顺利实施,应当对“校企合作”模式进行不断完善。结合多年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在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教学中推进“校企深度融合”,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开展“订单式”校企合作模式。要想使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教学取得更好的成效,必须高度重视校企合作的战略性以及深层次性,而“订单式”校企合作模式具有很强的战略性,企业根据自身对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的需求,以“订单”的形式,加强与职业院校的深入合作,高校按照企业的要求培养所需的专业人才,进而使校企合作步入更高级的阶段。职业院校应当高度重视“订单式”校企合作模式,加强与企业的战略性合作,设立专门的“订单培养班”,使学生毕业即就业。

二是开展“实训式”校企合作模式。这是职业院校与企业进行联合的模式,通过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在企业建立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实训基地,解决职业院校实训基地不足的问题,加强实训教学。这就需要高校与企业进行深入合作,既要增加企业的数量,又要与不同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使企业的实训基地在数量和质量上得到加强。比如可以采取“2+1”的模式,学生进行2年的理论学习以及校内实践,第3年则重点在企业进行实训,这样能够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特别是能够使学生在企业学到学校学不到的知识。

三是开展“共建式”校企合作模式。所谓“共建式”校企合作模式,就是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同建立实训基地,将“企业模式”引入职业院校的实训基地,聘请企业人员进行实训,同时还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采取更加灵活的共建方式。通过“共建式”校企合作模式,能够充分利用企业的相关资源,解决职业院校实践资源不足的问题。这种“校企深度融合”模式需要职业院校与企业建立“共建、共享”的关系,相互之间要做好利益的分配,如职业院校免费为企业培养人才,企业则提供设备、技术等等,这样能够使职业院校与企业实现“双赢”,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企业的积极性将得到极大的调动,职业院校应当进行积极探索。

综上所述,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必须适应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否则就会制约学生的就业,这一点需要引起职业院校的高度重视。学校在开展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大力推进“校企深度融合”,着力提升校企合作的科学性和效能性,特别是在开展“订单式”“实训式”“共建式”校企合作模式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和实践,这样能够使校企合作模式取得新的成效,使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教学质量和水平得到提升,培养更多、更好、更专业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朱银锋,Z兴书,杨启耀,雷声,雷经发,陈雪辉.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139-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