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保护修复制度范文
时间:2023-12-28 17:39: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态保护修复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尽管我国生态补偿实践中对与水有关的补偿已有大量涉及,国内部分学者也针对水生态补偿进行了初步探讨[1-5],但总体看仍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特别是与水生态环境面临的突出问题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1.1水生态补偿的范围和对象不够明确
合理划定水生态补偿范围是开展水生态补偿的前置条件。根据“庇古税”理论,水生态补偿可大致归纳为两类:一是对水生态保护和修复区域的补偿,即“谁保护、谁受益”;二是对资源开发造成水生态损害的补偿,即“污染者付费”。无论是水生态保护或治理抑制了当地经济发展,还是资源开发活动导致了水生态损害,受益主体都有必要向受损主体予以补偿。从各地实践看,目前对水生态保护和修复区域的补偿主要集中在江河源头区、饮用水水源地以及水土流失治理区,资源开发造成水生态损害的补偿则主要集中于矿产资源开发和水能资源开发等领域。一些重要河湖修复区、地下水严重超采区的水生态补偿尚未有效开展。比如,近年来随着我国粮食生产重心北移,“南粮北运”转变为“北粮南运”,粮食中蕴含的大量虚拟水发生了由北到南的隐性转移,导致南北水资源失衡加剧、北方地区地下水超采严重等,反观南方地区,则通过“进口”虚拟水,将节约的水资源用于经济效益更高的工业和服务业,拉动了经济增长,因此也存在地区间的利益补偿问题。而目前的水生态补偿框架对此并未体现[6-7]。
1.2水生态补偿的资金来源和方式比较单一
稳定充足的资金投入和科学合理的补偿方式是保障水生态补偿效果的重要支撑。从资金渠道看,目前水生态补偿最主要的资金来源是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从“大账”来算,中央财政安排的生态补偿资金总额从2001年的23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约780亿元,占了所有生态补偿资金的“大头”。与此相比,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投入、优惠贷款、社会捐赠等所占份额明显不足。从补偿形式看,目前开展的水生态补偿多以“输血”为主,普遍做法是将生态补偿资金以“一卡通”的形式支付给利益受损主体,优点是可以直接弥补水生态保护个人和地区的利益损失,但缺点是由于监管不足,因此资金不能确保高效用于水生态保护和修复,难以增强受损地区的后续经济发展能力。从补偿方向看,目前水生态补偿多以“纵向补偿”为主,即由中央政府作为补偿主体开展对地方的补偿,或者地方政府针对区域内某一领域进行补偿,而由于水的流动性、时空分布的差异性,因此区际间、流域上下游的利益失衡较为普遍,长期以来利益双方对补偿责任、补偿标准[8]等难以达成共识,流域上下游、不同区域间的横向生态补偿仍在“摸着石头过河”[9]。
1.3严格的水生态补偿责任机制尚未完全建立
严格高效的责任机制是规范水生态补偿行为的重要制度约束。我国水生态补偿长期存在责任主体不明确、责任履行不到位等问题,导致水生态补偿难以有效开展。从补偿主体看,水生态保护具有显著的“外部性”,补偿主体存在“搭便车”心理,缺乏补偿意识,难以就补偿责任与履行生态保护义务的主体达成一致。特别是流域上下游之间,不同利益主体对水生态补偿的义务、补偿范围、补偿方式和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认定上分歧较大,缺乏有效协商,导致区域间横向生态补偿机制迟迟未能建立。从补偿对象看,对“造血”补偿的方式过度依赖,补偿资金与保护责任脱钩,补偿资金并未完全用于水生态保护,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边享受补偿、边破坏生态”的现象。从事中事后监管看,目前对水生态补偿的实施过程、实施效果缺乏有效监督管理,比如在地方政府绩效考核中缺乏与水生态有关的评价指标,从而影响了补偿资金效益的充分发挥。
1.4水生态补偿的政策体系仍不健全
尽快明确水生态补偿的范围、标准、方式,并将行之有效的做法予以固化,必须通过出台法律法规加以保障。但目前我国还没有对生态补偿进行专门立法,涉及水生态补偿的法律规定分散在不同部门、不同层级出台的法律之中,缺乏系统性和可操作性。从已出台的政策文件和部门规章看,也与现实要求不协调、不适应,如水资源费征收标准总体偏低,难以充分反映水资源的稀缺程度,各地水土保持补偿费征收标准尚未全面明确,难以合理体现生态损害成本和治理效益等。此外,还有一些地方性法规,由于地域性特点较强,在普适性、权威性和约束性上有所欠缺,因此难以在更广范围、更高程度上推动水生态补偿顺利实施。
2加快健全水生态补偿机制的对策建议
2.1进一步明晰水生态补偿范围
要充分考虑水的多功能性、水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水资源开发利用活动的多样性,在已有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水生态补偿实践范围,明确补偿对象。一是从水功能区的基本特点出发,全面考虑涵养水源、保护水土、调蓄径流、改善水质等功能。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等为依据,将江河源头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土保持预防保护区、蓄滞洪区以及重要水生态修复治理区列入水生态补偿范围,特别是要重视对严重污染和地下水严重超采区的生态补偿,推动实施水污染治理,推进耕地、河湖休养生息。二是从虚拟水流动的维度着眼,重视区域间以粮食贸易为主要载体的水资源隐性转移效应。科学衡量区域间虚拟水流动对区域水生态状况的影响,将虚拟水“出口”较多的地区纳入水生态补偿范畴。建议在合理测算的基础上,尽快将华北、东北、长江中下游等虚拟水“出口大户”纳入水生态补偿的范围,将虚拟水“进口”数量较多、具备一定经济条件的地区作为补偿主体,通过资金、项目等方式进行补偿,还可以考虑就南水北调供水水价对部分受水区进行适当优惠,以弥补当地虚拟水大量“出口”产生的负外部效应。三是从“谁破坏、谁付费”的原则入手,采用资源收费或开征资源税的方式。将与水生态状况高度相关的矿产资源、水能资源等开发利用活动纳入水生态补偿框架。
2.2进一步丰富水生态补偿实践
针对水生态补偿资金来源渠道狭窄、补偿方式单一等问题,加快推动建立水生态补偿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和多样化补偿模式,以增强补偿的适应性、灵活性和针对性。一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建议在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事权与支出责任的基础上,对具有重大生态功能的跨流域、跨区域水生态保护区加大中央财力性转移支付力度,对水生态重要保护区域特别是贫困地区加大省级政府的财力性转移支付。条件满足时,可仿照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做法,从中央层面设立水生态补偿专项基金,在公共财力上与转移支付形成有效互补。制定鼓励性措施,引导一批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力量通过资金投入、优惠贷款、社会捐赠等渠道参与水生态补偿。二要建立水生态补偿“造血”机制。为确保补偿资金合理、高效用于水生态保护和修复,应进一步丰富水生态补偿的形式,减少纯资金补偿的“输血”方式,大幅增加以项目支付的方式投入受补偿区域,如投资一批水生态保护、水生态修复建设项目,通过项目建成运行后经济和生态效益的发挥,弥补生态保护区的利益损失,并可适度带动当地就业。要大力实施产业扶持,加强对重要水生态保护区和修复治理区的产业扶持力度,通过银行信贷、财政贴息、投资补贴和税费减免等政策,在不超过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的基础上,促进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等产业发展壮大,以达到生态补偿的目的。三要推进水生态补偿试点。以2014年中央1号文件强调的水生态补偿内容为重点,按照轻重缓急,选择典型流域和区域开展不同类型的试点工作。特别是对于流域上下游的生态补偿,要在总结新安江生态补偿等经验的基础上,考虑在全国层面启动一批试点,加快建立流域上下游、不同区域的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总结成功经验,凝练有效模式,尽快将一批复制性高、推广性强、示范作用明显的做法通过法规政策予以固化。
2.3加快建立水生态补偿责任机制
要进一步明确有关利益主体的权责,强化对利益主体的监管和考核评价,逐步建立事权清晰、监管高效的水生态补偿责任机制。一是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事权。中央政府主要负责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重要生态保护区以及跨流域的水生态补偿,流域内或辖区内的水生态补偿事务则主要由地方政府负责,中央给予适当支持。将各类水生态补偿列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以确保补偿资金足额发放。二是推动建立横向生态补偿制度。按照中央关于建立横向生态补偿制度的要求,在明确地方政府水生态补偿责任的基础上,对于跨省界的中小河流及水源保护区域,搭建区域之间、流域上下游之间的协商平台,通过地方政府间横向专项支付、项目支持等形式,逐步建立流域水生态共建与效益共享机制。三是建立事中事后监管制度。严格督促补偿主体切实履行水生态修复治理责任,严格督促补偿对象切实履行水生态保护责任,加强对生态补偿资金使用、项目建设等补偿措施的全过程监督管理。四是完善考核评估体系。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的要求,尽快把水生态保护、补偿有关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和地方政府绩效考核体系,激发各地开展水生态补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提升水生态补偿的实际效果。
2.4进一步完善水生态补偿政策法规体系
篇2
走进黔东南州丹寨县兴仁镇岩英村,村口的几十棵古树拿云攫石,树干上挂有一块方形木牌,牌上标明了树种、珍稀程度、保护责任人等信息,并明确了监督部门为丹寨县人民检察院。
在一棵红豆杉树下,记者问路过的一位村民:“老乡,这里怎么有这么多古树?”
“咦!这种树可不能动,挂牌了的,砍伐破坏都是要坐牢的,而且这树长得多好看,我们都要保护它!”村民轻声细语地说。
2014年以来,黔东南州创新林木管护方式,探索司法力量介入生态保护,不仅增强了生态保护的威慑力,还对生态保护行政职能部门履行职责具有监督和促进作用,其经验值得推广。
探索林木管护长效机制
4月22日上午,黔东南州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科科长孙运刚和往常一样,带着队员驱车出发。在丹寨县扬武乡,他们对上百棵名木古树的挂牌情况进行核查,并明确相关责任人要尽职尽责。
黔东南州是贵州省主要林区,也是全国28个重点集体林区之一,有林地面积2850.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3.44%,树木品种丰富,其中不乏有珍稀的闽楠、红豆杉、鹅掌楸等古树名木。
“名园易得,古树难求”,古树名木历经千百年的风霜雪雨,是无法复制的绝佳风景和沧桑历史的有力见证。加强古树名木的保护,无论是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还是研究树木生理、记录人类自然与社会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近年来,随着用古树名木制作的工艺品价格不断走高,一些人受利益驱使,盗伐盗卖古树名木的案件见诸报端。在基层农村,由于群众对古树名木的辨识能力不高、法律意识淡薄等因素,采伐破坏也时有发生。
黔东南州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龙江平向记者讲述了一个案件:2013年,天柱县一位村民采伐了自家自留地上的一棵红豆杉,后来被检察机关起诉了,还被罚了款。
《森林法》规定了采伐林木必须申请采伐许可证,而对农村居民采伐自留地和房前屋后个人所有的零星林木并没有明确规定。但是,这位村民采伐的是国家一级珍稀保护植物,应当受到法律处罚。
“后来我们调查发现,这位村民并不知道他采伐的是国家珍稀保护植物,完全是由于对古树名木的认识不够造成的,像这样的案例,我们处理过很多件。”龙江平意识到分布在广大农村的珍稀林木,亟待找到一种方式,既能提高群众的辨识能力,也能提升他们的法律意识。
在黔东南州林业局调研员刘贵和看来,虽然林业部门长期以来对古树名木保护都在进行大力宣传,但由于方式过于传统,效果并不明显。
刘贵和表示,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专门保护古树名木的法律法规,各级地方人大或政府一般是根据森林法、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来制定本地保护古树名木的的地方性条例或办法。
“正是由于缺少国家统一的、强有力的法律依据,过去仅仅是靠林业部门单打独干,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难以起到应有的保护作用。”刘贵和坦言道。
刘贵和还指出,过去林业部门的执法刚性也存在明显不足,尤其在广大农村,对古树名木的保护很大程度是依靠村规民约和村民对古树名木的敬畏。他认为,保护珍稀林木需要创新机制和方式。
经过多次协调汇报,2014年初,在黔东南州委政法委的牵头下,检察院、法院、林业局、公安局等多个部门联合开展林木保护行动计划。其中效果最明显的一个方式,就是给古树名木挂上司法“保护牌”。
生态修复实现一判多赢
除了挂“保护牌”之外,黔东南州各级检察机关还联合林业、环保等部门,先后成立了17个生态环境保护检察机构,为生态环境保护罩上“司法防护网”。
2015年9月,施秉县检察院发现牛大场镇牛大场村一处林木被砍伐。经过调查了解到,系村民郑某某所为。郑某某在未办理林木采伐许可证的情况下,擅自雇请他人采伐了几十棵大树。
检察机关立即监督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在该案的开庭审理中,检察机关结合郑某某自愿认罪,积极承诺补植复绿,自愿签署生态补偿协议等情况,提出从宽处罚的量刑建议,得到法院采纳。
在该案的办理中,施秉县人民检察院还发现此案背后存在机关工作人员渎职犯罪线索。经初查发现,吴某某在任施秉县牛大场镇林业生态资源保护站站长期间,对2013年以来已构成刑事犯罪的涉林案件,降格为行政案件处理,以罚代刑,未移送司法机关处理。于是,检察院对吴某某立案侦查。2015年12月29日,法院一审以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判处吴某某拘役六个月,缓刑一年。
“这起案件取得了多赢的效果,不但将直接破坏生态环境的犯罪分子绳之以法,而且挖出了后面隐藏的职务犯罪,同时还修复了生态环境,实现了一判多赢。”黔东南州人民检察院生态环境保护检察局局长田维松说。
田维松表示,过去由于生态环境保护案件受制于法律规定,一般判刑较轻,但其对森林资源造成的损害具有长期性和难以修复性。
为了突破这一瓶颈,黔东南州首推“补植复绿”工作机制,对于因破坏林业资源而被判处刑罚的被告人,责令其补植相应数目的树木或缴纳补植基金,最大限度恢复生态环境。
“林木保护不但要在‘止’上下功夫,还要在‘补’上做功课。”龙江平说,“补植复绿”工作机制用于实施林业行政处罚,形成了一种恢复生态的良好模式。
近年来,黔东南州检察机关着力推进生态环保检察工作的制度化、常态化,建立专业化办案协作机制,主动加强与公安、法院、环保、林业、国土等部门联动并制定各项机制,积极推动建立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开启办案“绿色通道”。
目前已建立“两审查一告知”内部协作机制,实行破坏生态环境资源刑事案件“侦、捕、诉、监、防”联动,实现信息共享、无缝衔接。
公众参与提高执法效率
“给古树名木挂上牌子,除了提高群众的法律意识之外,更大的作用是让群众参与进来。”田维松说。
台江县台拱镇登交村是一个苗族村寨,村里参天大树满眼皆是,500多户苗族村民世代生活在满目苍翠的林海里。
在登交村,记者看到全村18棵楠木和62棵红豆杉如今都挂上了“保护牌”,一些牌子上还明确提到破坏古树情节严重的,根据《刑法》将处以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65岁的村民张永胜对村里的大树如数家珍。在一棵3人才能合抱的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闽楠前,他告诉记者,此前村里办农机加工厂时,有商家来偷砍这棵树,被村民制止了。
如今,这棵留有刀斧砍凿痕迹的闽楠获得了司法“保护牌”。张永胜说,村民都知道有法律支撑,司法部门撑腰,“哪个再敢来砍树,是要被抓的”。
刘贵和认为,充分发挥群众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进来,配合监管这些古树名木比相关部门单独管理效果要好的多。“只有群众的保护意识提高了,偷盗砍伐的空间才会变小。”
目前,黔东南州2万余棵百年树龄以上的古树、直径1米的大树和国家重点保护的树种均挂上了保护牌。
在挂牌保护的基础上,黔东南州在创新宣传方式上也做了不少探索,“现场开庭”就是其中之一。
“过去开庭都是在法院内,老百姓很难现场观庭,宣传效果并不太好,如今我们选择性地到案发地开庭、组织观摩庭平台,做到以案说法,可以达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效果。”田维松说。
黔东南州森林公安局副局长杜佐林向记者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2014年全州森林公安破获森林刑事案件426起,2015年破获森林刑事案件609起。“这些案件绝大部分都是群众举报的,说明群众的保护意识在不断提高。”
“司法机关介入生态保护之后,群众的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更强,相关职能部门底气更足,执法环境得到有效改善。”龙江平表示,这无疑是将保护古树名木纳入了法治轨道。
篇3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市委、市政府“保增长促转型、抓改革促发展、重民生促和谐”的工作主线和省、*市环保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建设生态市的要求,整合资源,齐抓共管,推进节能减排,开展重点整治,打击不法排污,努力实现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整治总体目标和要求
总体目标:全市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实现比上年削减3.5%和3.6%的目标。全市8个市控断面和出境水断面的水质、城乡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比20*年有明显提高;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天数达到90%,城市环境空气中主要污染物年均和日均浓度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声环境按功能区达到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危险废物无害化利用处置率达60%以上;企业飞行监测达标排放率保持在95%以上。
总体要求:坚持对环境违法行为“三铁”方针,确保实现“三大目标”:生态环境质量主要指标持续改善、主要污染物减排指标圆满完成、不发生重大环境污染和环境腐败案件;着力突出“三个重点”:加强环境能力建设、严格环境执法、整治突出环境问题;不断强化“三项举措”:推进制度创新、营造环保氛围、提升队伍素质,努力实现环保工作再上新台阶。
三、环境综合整治实施工作
(一)污染减排工作
1.全市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实现比上年削减3.5%、3.6%的目标。
2.完成第一次污染源普查任务,确保数据质量。
3.进一步加强污染减排统计、监测、核查、预警、考核和公告等制度建设,按要求建立污染源动态管理信息系统,督促企业建立健全污染物增量、减量、变量等“三量”台账。
4.鼓励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加快推进印染、造纸、化工、制革等行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
5.加快拆除链条炉、抛煤炉和集中供热区域内的分散小锅炉。热电企业年度用煤量控制在市政府下达的用煤指标范围内。
(二)水污染防治工作
1.合理划定和调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取缔水源保护区内的直接排污口,防止养殖业污染水源,禁止有毒有害物质进入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切实加强饮用水源地有机污染物监测和防治,加大定期监测密度。
2.健全饮用水源安全预警机制,完善饮用水源污染事故应急预案。按照城市供水突发事故应急预案的要求,加快建设饮用水第二水源或备用水源。
3.深入实施《浙江省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方案》和《浙江省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一五”规划》,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的太湖流域“十一五”治理任务。
(三)工业污染防治工作
1.推动今年56个二级管网范围内污水排放企业的集污支管网建设和入网工作,确保市级飞行监测达标率达到95%以上。
2.进一步推进省级开发区(工业园区)环境整治工作。按照上级整治办的要求,全市二个省级开发区(工业园区)在2009年底完成环境整治任务。
3.基本完成高桥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不达标、龙翔化工园区废气和废水污染、畜禽养殖污染、制革行业重金属污染、污水处理厂及所有排放氮磷企业废水超标、植绒行业废气污染等问题。高桥屠甸蔬菜加工废水污染问题提出整治方案。
4.切实加强开发区和工业园区规划环评,完成省、*市下达的规划环评任务,把规划环评作为环保部门参与宏观决策的重要切入点,加强生态环境功能区划与主体功能区的衔接,增强其约束力。
5.严格实施建设项目总量削减替代制度,严把建设项目审批关,加强房地产业开工许可等关键环节的环保审查,实现关口前移,加强房地产业“三同时”验收工作。
6.加强监测力量,提高监测能力,完善污染源自动监测监控系统,进一步推进企业污水排放总量自动监测监控系统建设,建立健全各类重点污染源档案和污染源信息数据库,对超浓度、超总量排放的企业,一律实施限期整改。
7.加强全省环境统计重点调查企业的环境监管,全面建成治污设施,建立规范的环境管理制度。
8.全面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禁止排污单位无证或超标、超总量排污。对污染物排放不能稳定达标的单位,实施限期治理,不能限期完成治理任务的,依法予以停业、关闭。对超总量排污的单位,依法实施限产、停产。
9.开展浙江晟钛科技工业有限公司、*市恒越纺织后整理有限公司及*市汉邦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等3家企业省级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完成*市钢铁有限公司、*市新光明印染有限公司等9家企业市级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
10.及时安全收贮废旧放射源和放射性废物。
(四)城镇环境综合整治
1.完善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加快推进配套管网建设,提高城镇污水截污纳管集中处置率。
2.全面完成污水处理厂脱氮除磷改造和在线监测装置建设。新建污水处理厂必须同步配套脱氮除磷设施。
3.对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现有污水处理厂进行限期治理,逾期仍未实现达标排放的,对其规划管网覆盖范围内的建设项目实行区域限批。
4.健全固体废弃物环境监管体系。加快建设分类收集系统,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综合性和专业性处置机构有机结合的固体废弃物处置体系。
5.大力推进工业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妥善处置历史遗留的危险废物。研究出台污泥处理的相关政策措施,启动污泥处理项目建设。
6.出台市区大气污染整治三年规划和市区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三年整治工作方案,深入开展工业企业锅炉升级改造,限期淘汰燃煤锅炉。
7.大力推进污水处理厂及入网企业执法检查,提高入网水质达标率,以确保全市污水处理厂污水稳定达标排放。对城市生活污水入网工作进行全面排查,对未入网小区提出整改意见,落实责任主体。
(五)农业农村环境污染防治
1.严格执行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制度,控制散养密集区饲养量。积极推进畜牧业布局调整,加快畜牧生产方式转变,大力推广农牧结合、循环利用的生态养殖模式。实行规模化养殖场排污申报登记制度和排污许可证制度,新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
2.加快推进现有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完成省级督办畜禽养殖业污染整治。
3.组织开展水产养殖污染调查,依据水体承载能力,科学确定水产养殖方式。加强水产养殖污染监管,禁止在一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从事网箱、围栏养殖。
4.加快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厂临近镇和行政村的截污纳管建设,实现城乡生活污水一体化处理;不具备截污纳管条件的镇和行政村,要因地制宜,采取建设独立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生物技术处置和沼气工程等多种方式,有效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加快实施“百万农户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
5.按照“户集、村收、镇运、市处理”的要求,积极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建立健全村庄环境卫生长效管理制度,加快实现生活垃圾日产日清。
6.积极推行测土配方施肥和减量增效技术,引导农民科学施肥,减少农田化肥氮磷流失。鼓励开发使用有机肥等新型高效肥料。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生物防治和精准施药等技术。积极推进秸杆综合利用。
7.全面实施河道清淤、清障、保洁。努力恢复河道池塘自然功能,提高水体自净能力。严禁随意填埋或改变河道池塘用途。
8.深入开展绿化示范村创建活动,积极推进村庄道路、水体沿岸和庭院绿化,加强农田林网建设与改造,绿化美化村庄和村居周边环境。
(六)生态修复保护
1.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建立土壤污染调查建档、监测和修复制度。开展土壤生态修复综合试点。
2.加强对农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生态保护,强化农田土壤重点污染区的治理和修复。
3.科学规划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并符合生态环保的要求。
4.继续开展主要骨干河道、河网生态护岸综合治理。科学调度水资源,修复改善河道自然生态。
5.地下水禁限采地区要加快地表水厂管网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城乡统筹的区域一体化供水。加强执法检查,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依法及时查处违法开挖新井的行为。
6.加强交通工程水土保持和弃土方治理。采取生态修复措施,推进绿色通道建设。
7.继续开展“三沿五区”坟墓专项治理,全面推行生态葬法。
8.全面推进生态公益林、生态保护林、生态经济林和防护林建设,加强湿地保护,促进城镇、平原绿化和水系生态环境建设。进一步提高重点公益林林分质量。
(七)生态创建
1.按照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继续开展绿色系列创建活动,开展保护母亲河系列活动,建立多层次的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平台,不断扩大公众参与面。积极探索社会化的生态创建机制,充分发挥环保民间组织、志愿者队伍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2.推进环保模范城市、节水型城市建设,巩固提高卫生城市、园林城市创建成果,营造优美的城市人居环境。
3.创建生态村、生态镇(街道)。注重生态创建实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严把生态创建考核验收关。
(八)其它
1.扩大污染源在线监测监控面。加强环境自动监测监控系统的运行维护管理,确保长期稳定运行。
2.按国家标准化建设要求,加强环境监测机构和环境执法机构建设。
3.完善环境应急指挥体系,建立环境安全预警预测系统、突发环境事件应急专家决策系统和环境污染应急处置及信息传输系统。
4.整合环保志愿者力量,扩大参与者的数量,提高骨干参与者的组织能力。搭建环保志愿者网上交流平台,促进环保活动的经常性沟通交流。
5.围绕“生态*”建设实践活动,进一步加大环境宣传投入,开辟生态文明宣传新途径,建立环境新闻宣传奖励制度。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职责
环境污染整治实行地方政府首长负责制。各镇街道、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工作领导机构,切实加强领导。市环保部门要进一步分解落实整治工作的任务和责任。各镇街道、相关部门要按照确定的任务和责任,加强协调,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对市政府确定的环境污染整治重点工作,要进一步细化,提出具体可操作的办法,认真组织实施。
(二)加强环保执法、推进协作监督
强化监督管理,建立完善环境污染整治监督机制。认真实施污染有奖举报制度,积极组织开展群众举报,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监督作用。认真组织污染整治专项检查,对严重环境违法行为要予以曝光,并根据《浙江省环境违法行为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的有关规定,追究有关责任人员的责任。
篇4
(一)确保完成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
1.健全污染减排统计、监测、考核三大体系。进一步加强环境统计队伍建设,强化岗位培训,提高统计质量;进一步规范减排重点工程监督性监测,督促企业建立并完善“三量台帐”;进一步建立减排工作考核,落实乡镇、部门和企业的责任制,实行问责制。
2.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结构减排。禁止新建造纸、制革等重污染行业,严格控制医化、电镀等新扩建项目,巩固提高医化、造纸、电镀、橡胶等行业整治成果,鼓励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和清洁能源替代,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轻污染、低排放产业。实施建设项目环保审批与减排绩效挂钩制度,依据生态功能区规划,优化产业布局,严格建设项目环境准入关,全面落实总量替代方案,严控增量,有序推进取心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
3.加快减排工程速度,促进工程减排。加快推进县城污水处理厂投运进度及配套管网的建设,提高污水处理率,着手建设沿海工业城和健跳镇污水处理厂。继续开展重点污染源深度整治,减少污染物排放量。全面完成4蒸吨/小时及以上锅炉脱硫工程,禁止审批2蒸吨/小时及以下的燃煤锅炉,逐步淘汰1蒸吨/小时及以下的燃煤锅炉,对10蒸吨/小时及以上锅炉安装在线监测装置。
4.加强监督管理,促进监管减排。加强工业污染源和城镇污水处理厂日常监督检查,加快污染源在线监测监控设施安装与联网工作,建立健全在线监测设施运行管理制度,确保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率和达标率分别为95%、90%以上。
5.完成第一次污染源普查任务,确保普查质量,为污染减排打好基础。
(二)继续重点推进水污染防治
1.切实保障饮用水源安全。合理划定和调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坚决取缔一级、二级水源保护区内的直接排放口,严防养殖业污染水源,切实加快饮用水源地有机污染物监测和防治。健全饮用水源安全预警机制,完善饮用水源污染应急预案。按照城市供水突发事故应急预案的要求,加快供水工程佃石水库、白溪地下水库的建设。逐步淘汰现有珠游溪、亭旁溪等取水点。完成全县乡镇以上合格规范饮用水源保护区创建工作。
2.深入开展水环境整治。编制并全面实施县内河网水污染防治规划、工业企业达标整治规划、农业污染整治规划和生活污染整治规划。到年,主要河网水体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等污染物浓度比年降低10%以上。进一步加强河网水环境综合治理,严格控制河流污染物排放总量。沿线新建扩建增加污染物项目,严格实行河流总量替代,强化措施,加快河流沿线老污染源治理和截污步伐,有效改善河流水体、水质。
(三)继续加大工业污染防治力度
1.巩固深化化工、造纸行业的整治成果。认真组织实施《台州市医药化工行业中长期发展规划》,调整优化产业产品结构,关停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造纸企业,淘汰污染重的化工产品,实现稳定达标排放,着手做好医药化工企业集聚搬迁工作。
2.开展重点监管区整治工作。按照重点监管区摘帽验收要求,年底前完成高枧乡方下洋工业集聚区污染整治任务,年前完成全县橡胶行业污染整治任务
3.加快推进工业集聚区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县沿海工业城1.6万吨/日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建立集中处置和排污单位自行处置相结合处理系统,力争年底建成。坚决杜绝各类工业聚集区建设项目未批先建、批建不一、批小建大等环境违法行为。
4.加强对工业污染源监管力度。全面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严禁排污单位无证排污。对污染物不能稳定达标或超总量排污单位,实施限期治理或限期整治,责令“三同时”项目限期验收,逾期未完成任务,依法责令关闭,对超总量排污单位,依法实施限产、停产,同时加大处罚力度。建立健全企业环境管理档案,及时企业环境管理信息。
5.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全面完成国控、省控、市控重点污染企业和重点耗能、耗水企业的清洁生产审核,对超标、超总量排污或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实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全面实施循环经济“511行动计划”、“工业循环经济2525示范工程”,加快在重点行业、产业园区、乡镇和农村培育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工程。
6.严格建设项目环境准入。依据总体功能区规划和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落实各项产业政策和节能减排的约束性要求,严把建设项目环境准入关。强化建设项目环保审批、跟踪、环境监理、试生产全过程管理,严把建设项目“三同时”验收关。依法开展区域规划环评。
7.加强放射源监管。加强辐射环境保护,严格放射源的使用管理,防止发生辐射伤害、污染环境、丢失盗窃等重大事故与案件。及时安全收贮废旧放射源和放射性废物,废源上缴收贮率100%。积极开展消耗臭氧层物质生产和消费企业基本情况调查,按计划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
(四)深入开展城镇环境综合整治
1.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完善污水处理设施,加快推进配套管网建设,切实提高城镇污水处理截污纳管集中处理率,确保年县城生活污水处理厂实际污水处理量达到设计能力的60%以上。完成健跳镇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加强污水处理厂进水水质控制和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确保出水水质达标率85%以上。
2.提高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继续加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体系建设,推进垃圾处置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全面完成县城生活垃圾填埋场无害化改造,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全面达到无害化处理标准,确保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5%以上,着手建设第二生活垃圾填埋场。
3.加强城区大气和噪声污染防治。制定并实施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管理意见。到年,建成机动车尾气监测和管理体系。继续巩固和扩大“烟尘控制区”、“噪声达标区”和“禁燃区”,重点防治交通噪声、娱乐业噪声、建筑业噪声、餐饮业油烟和燃煤小型锅炉等污染。
(五)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环境污染防治
1.继续深化养殖业污染防治。严格执行禽畜养殖禁养区、限养区制度,控制密集散养区饲养量,新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开展水产“千亩无公害、万户信得过”活动,推进生态养殖场(塘)建设工程,依据水体承载能力,科学确定水产养殖方式,控制水库、湖泊网箱、海水围塘养殖规模,探索和推行生态健康水产养殖模式。
2.全面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按照平原农村“户三包、村收集、镇中转、县处置”,偏远山区和海岛农村“就地分拣、综合利用、无害化处置”的要求,做好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工作。建立健全村庄环境卫生长效管理制度,加快实现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的行政村覆盖面达到85%以上。全面推进农村生活污水达标治理,力争25%以上行政村建成污水处理设施。加快实施“千万农户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
3.大力开展化肥农药污染防治。大力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和减量增效技术,积极引导农民科学施肥,减少农田化肥氮磷流失。加强农作物重大病虫网络建设,加强技术培训与宣传,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生物防治和精准施药等技术。积极推进秸杆综合利用和沼气、沼液、沼渣资源综合利用。
4.积极推进河沟池塘污染整治。疏浚淤积的河道,建立农村河道长效保洁管理制度,努力恢复河道自然功能,提高水体自净能力。严禁随意填埋或改变河道用途。
5、着力提高村庄绿化水平。深入开展“绿化示范村”创建活动,积极推进村庄道路、水体沿岸和庭院绿化,加快实现村庄和村居周边环境绿化美化。到年,村庄周围宜林荒山和迹地更新绿化率达95%以上,以乔木树种为主的农田林网控制率90%以上。
(六)积极推进近岸海域污染防治
1.严格控制排海污染物总量。严格执行海洋功能区划和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因建设项目需要调整区划的,必须从严把关,符合相关条件。探索建立重点海域排污总量控制制度,加强陆污染源入海控制。全面清理入海排污口,严格执行持证排污制度,确保达标排放。新建入海排污口必须依法办理行政许可手续。
2.大力推进海洋生态养殖模式。统一规划近岸海域和滩涂利用,合理布局水养殖,控制养殖规模,推行规模化养殖模式。加强海洋保护区、渔业资源养殖区建设,严禁在自然产卵区和重要渔业水域布局污染项目
3.严格涉海工程环境监管。完善港口、码头、船舶排放油类、化学品、垃圾及生活污水的接收和处理设施,加强造船业、修船业的环境监管。强化沿海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对有可能造成海域生态环境破坏的项目实施环境影响后评估。科学控制海岸或海上作业风险,有效防止溢油、泄漏等污染事故发生。
4.加强海洋生态环境监测和赤潮灾害预警能力建设。建立重点入海污染源、重点港湾和生态脆弱区监测体系,实施重大沿海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跟踪监测。完善赤潮监测系统,建立赤潮灾害应急响应机制,建立跨区域、跨部门的海上环境应急体系,提高海上环境事故快速反应和处置能力。
(七)加快推进土壤、矿山、河道等生态修复保护
1.切实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完成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建立土壤污染调查档案、监测和修复制度。开展土壤生态修复综合试点,确保到年全县土地退化指数小于15。科学规划土地整治、复垦和滩涂围垦,符合生态环保的要求。
2.进一步加强矿山生态环境保护。认真落实矿业产业政策,加快调整矿业结构和布局,减少矿山数量,促进规模化开采。到年完成90%以上废弃矿山的治理,创建绿色矿山1座以上。
3.继续推进“万里清水河道”建设。继续对主要骨干河道、平原河网开展清淤、疏浚、清障、保洁、生态保护等综合治理,修复改善河道自然生态。全面整治城区内河水环境,新增农村河道综合治理30公里以上。
4.加快生态林建设。全面推进生态公益林、生态保护林、生态经济林和沿海防护林建设,加强湿地保护,促进城镇、平原绿化和水系生态环境建设,进一步提高重点公益林林分质量。到年基本建成25.6万亩生态公益林,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的比重达到50%以上。
(八)持续深入开展生态创建
1.广泛开展社会化绿色系列创建活动。按照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继续开展绿色企业、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医院、绿色饭店、绿色家庭等绿色系列创建活动,开展保护母亲河系列活动,建立多层次的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平台,不断扩大公众参与面。积极探索社会化的生态创建机制,充分发挥环保民间组织,志愿者联合体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到年创建市级绿色企业3个,市级生态环境示范教育基地1个,市级绿色社区2个,市级绿色家庭54个,省级绿色企业1个,省级绿色学校5个。
2.深入开展区域性生态创建活动。积极推进生态村、生态镇创建活动。努力创建卫生城市、森林城市、节水型城市,力求营造优美的城市人居环境。到年,创建4个以上省级生态乡镇,30%以上行政村建成市级以上生态村。
二、保障措施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力求从源头上解决环境问题。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积极发展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经济效益高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努力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产业体系。以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深入实施“511”行动计划,制定实施重点污染行业的准入标准,严格控制单位产品排污量,推动企业调整产业产品结构,严格执行落后生产能力限期淘汰制度。
(二)全面实施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严格执行分区环境准入政策。落实主体功能区的规划要求,全面实施生态功能区规划,实行差别化的区域开发和环境管理政策,严把建设项目环境准入关。规划确定的禁止准入区,要依法实施强制性保护;限制准入区,支持保护优先,严格限制工业开发和乡镇建设规模,禁止上高污染工业项目,适度发展先进制造业,鼓励发展生态农业和现代服务业;重点准入区,要严格落实生态环境功能区划要求,优化布局,有序推进产业发展;优化准入区,要依据环境容量,优化调整城乡布局和产业结构。继续依法开展规划环境,推行环境工程监理制度。
(三)继续加强环境法治,严格环境执法监管。坚持依法监管环境、依法保护生态、依法治理污染,严格落实环保行政执法责任制,完善部门联合执法。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等监督的作用,继续实行环境污染有奖举报制度,鼓励社会各界依法有序监督生态环保工作。
(四)按照城乡统筹的要求继续完善环保基础设施,切实加强运行监管。统筹规划各类环保基础建设,完善城乡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工业废水、工业危险废物、医疗废物、污泥等集中处理设施和代处置措施。完善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加强运营监管,确保集中污水处理厂污水收集率、处理率、达标率达到要求。加快建设城乡固体废弃物分类收集系统。推进城乡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的一体化、网络化、标准化。继续完善城乡一体化生活垃圾集中处置体系和供水体系,积极实施区域一体化污水处理工程。
(五)进一步健全环境监测监管网管。加强环境自动监测监控系统的运行维护,确保长期稳定运行。完善县级环境监控中心建设,充分发挥自动监测监控数据在环境执法、环境统计、总量核算等方面作用。完善海洋环境监测体系,切实提高海洋环境监测预报能力。加大农村环境质量监测力度,扩大污染源在线监测监控面。
(六)进一步提高环境应急处置能力,切实保障环境安全。完善环境应急指挥体系,建立环境应急响应系统。以保护饮用源为重点,建立固定污染源排查机制,对化学品运输等流动源建立预防和应急措施。加强环保应急装备建设,不断完善技术储备。加强特殊污染因子、饮用水源有机物的分析监测装备建设,提高分析监测能力,完善核应急指挥系统和辐射污染应急监测系统,提高核与辐射事故应急响应水平和处置能力。
(七)加强环保科技平台建设,切实强化环保科技支撑。加大环保科技投入,充分发挥科研院校、企业和行业协会等各方面在环保科研中的作用,深化产学研结合,加快推进环保科技创新。加快实施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工程,重点推广电镀废水回用、合成革和橡胶废气治理、污泥处置、生态养殖、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等方面先进适用技术。积极推行污染设施专业化运营。加快培育环保咨询业市场,在建设项目决策和污染治理工程实施中推行咨询报告制度。
(八)落实完善经济政策,引导鼓励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落实和完善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价格、税收、信贷、贸易和土地等经济政策,加快开展企业环保信用等级评定、上市企业环保信息公开、排污权交易、生态补偿等制度,作为企业资信评价的重要依据。实施严格信贷环保要求,坚决遏制耗能高污染行业扩张。大力探索排污权交易机制,实行环境资源有偿使用。建立能反映污染治理成本的排污价格和收费机制,全面实施集中污水处理厂和生活垃圾处理收费政策,实施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处置经营服务性收费。对超标排污单位,严格执行加倍收费。综合运用各种政策措施,积极支持环境污染整治企业整治、搬迁、转产、关闭或改造。实施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及投资政策,进一步完善鼓励环保型产品开发、有机肥推广、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废弃物综合利用的优惠政策。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统筹区域协调发展。
篇5
[关键词]循环经济;综合评价;类型特征;提升路径
[中图分类号]D0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863(2015)04-0107-06
循环经济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基本方式,近年来在政策、机制、技术等方面实现了突破,并在区域、园区、企业等层面构建出发展典范。现阶段,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资源能源短缺与生态环境脆弱形式更加严峻,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循环不经济、经济不循环”的问题越发凸显;同时,我国国土面积辽阔,自然资源特征较为复杂,各省域因地理区位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环境禀赋、产业结构分布等条件差异所反映出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及制约因素也有很大差异。[1]因此,有必要对我国省域循环经济发展类型进行划分,分析不同类型地区循环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和问题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推进省域循环经济发展的实现路径,以推进我国省域循环经济协调发展。
一、我国省域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
(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涉及自然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经济社会发展等各个方面。基于整体科学性、系统层次性、动态可比性的设计思路,遵循循环经济发展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减量化优先”的原则,参考国家发改委、统计局等制定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和部分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2],从资源减量、循环利用、防污减排、环境治理、经济发展等五个层面,构建起我国省域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二)评价过程
通过查找《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和《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收集2005―2013年的相关指标原始数据,采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方法对省域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因受数据可得性等因素的制约,未将、台湾、香港和澳门纳入研究中。将收集到的2005年―2013年30个省市的24项指标数据按照时间顺序排列,构成(30×24)×9的全局样本数据表并进行正向化和标准化等处理,利用多元统计分析软件SPSS16对样本数据进行KMO和Bartlett球形假设检验,检验结果显示:变量间偏相关性的KMO统计量数值为0.793,球形假设检验的结果显著性水平为0.000,样本数据适合用于全局主成分分析。在此基础上,计算标准化数据表的特征根、特征向量以及贡献率,并提取前八个全局主成分作为新的综合变量(累积贡献率达81.085%),根据主成分负荷矩阵、特征值和贡献率可计算出2005年―2013年我国30个省份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得分(如表2所示)。
表1 省域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三)评价过程结果分析
从全国来看,2005年以来全国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稳步提高,30个省份的综合得分每年都有不同幅度地增长,全国均值水平从2005年的―0.70提高到2013年的0.78,反映出近年来我国加大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投入、制定执行循环经济税收优惠政策以及开展循环经济技术创新等方面的综合成效。从地区分布来看,我国各地区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异:东部地区发展水平较高,东北和中部地区较为接近,西部地区发展水平较低。2005年―2013年我国省域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前8名的省份均集中在东部地区,排名后7名的省份均集中在西部地区。从各省份循环经济发展变化态势来看,2005年―2013年前8位和后7位的省份排名相对稳定,排名9―23位的省份变化较大。内蒙古和重庆的综合得分有大幅提高,2013年排名分别比2005年上升了11位和9位;海南、黑龙江、四川等省市增长幅度相对较慢,排名分别下降了13位、11位和9位。
二、我国省域循环经济的类型划分与发展形势分析
为分析我国不同类型地区循环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和存在问题,根据2005年―2013年我国30个省份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综合得分的平均值,运用四分位分类法,将30个省市循环经济发展分为四大类型:领先型地区、挑战型地区、追赶型地区和后进型地区(见表3)。
表2 我国省域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综合得分及排名变化
(一)领先型地区循环经济发展的优势与挑战
领先型地区是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典范,具有经济社会条件优越、产业结构相对合理、市场化程度较高等优势条件,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技术、资金、人才、制度等方面的支撑。在2005年国家提倡“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之时,领先型地区就已经开展循环经济实践工作,北京、上海、江苏、山东、天津等省市陆续被纳入国家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单位,依托循环经济项目、企业、园区(基地)建设,初步构建起了以资源节约集约和废物循环利用为特征的循环型生产方式,“三废”资源的处理率和回收利用率不断提高。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雾霾等新的资源环境问题形势严峻,循环经济发展的外在压力逐步加大;同时,以政府财税政策支持为主的循环经济动力结构不够合理,尚未形成以企业为主导的动力机制,导致领先型地区循环经济技术研发能力较弱,循环经济市场化程度较低,部分企业出现“循环不经济、经济不循环”的现实问题。因此,领先型地区必须以创新驱动为核心,在循环经济发展中承担更加重要的角色和任务,成为我国循环发展的先行示范区。
(二)挑战型地区循环经济发展的基础与不足
挑战型地区是我国煤炭、铁矿等矿产资源集中的区域,重化工业特征突出,能源、钢铁、有色冶金、机械、化工等产业占据主导地位,依托资源优势有力推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同时,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通过实施循环经济项目综合利用重化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余热余压、工业废水和固体废物,初步建立起了以矿产资源为核心的循环型重化工业生产体系,增强了各产业间的横向耦合度,推进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日益协调。挑战型地区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突出表现为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率较高、污染物排放强度较低,但资源消耗量偏高、资源产出率较低、污染物排放总量较大。受资源有偿使用、生态环境保护、环境损害赔偿、生态价值补偿等制度因素制约,在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必然会出现难以突破的瓶颈。因此,必须以制度设计为突破口,持续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三)追赶型地区循环经济发展的条件与问题
近年来,以四川、江西为代表的追赶型地区逐步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经济社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发展方式正处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过渡阶段。但受工业化程度不高、高新技术发展缓慢等多种因素制约,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第一,部分内蒙古、山西的县市属于资源丰富地区,在资源开采和利用过程中过度强调经济发展,忽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循环利用;第二,工业化发展程度不高,企业规模不大,产业集群程度不够,难以形成高度关联和有效互补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第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缓慢,尤其是循环经济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不足;第四,节能环保产业、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和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发展较慢,污水、垃圾、固体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率和回收利用率较低,环境治理能力不高。因此,追赶型地区必须以产业循环为主导,加快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快速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四)后进型地区循环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循环经济发展需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和资源环境作为支撑。后进型地区集中于我国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较为薄弱,同时受生态环境相对较为脆弱、法规政策支撑不足等多种因素制约,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普遍较低。首先,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大多省市仍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产业结构以“高污染、高能耗、资源性”为基本特征,经济发展方式较为粗放。其次,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森林草原退化、水资源短缺等问题严重,这对于经济基础薄弱的后进型地区发展循环经济提出了更高要求、再次,政策法规的激励与约束力度不够。一方面,政府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监管缺失,对于滥用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处罚力度不够,造成整体污染排放较高,资源循环利用率低;另一方面,政府财政资金有限,对循环经济的投资强度小,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滞后,企业缺乏循环经济技术研发应用、设备改造更新、人才培育引进的积极性。因此,后进型地区必须以政府引导为重点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
三、我国省域循环经济协调发展的提升路径
围绕我国省域循环经济发展的不同类型,遵循“因地制宜、差异化发展”的设计原则,综合考虑各类型地区所处阶段以及发展形势,以系统化、差异化理念有针对性地引导不同类型地区选择和制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
(一)领先型地区:以创新驱动为核心引领循环经济发展
1.创新循环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
加快转变以政府政策为主导的动力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高度重视价格、竞争、供求等市场要素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中的推动作用,逐步形成以节能量和排污权交易、合同能源管理、清洁发展机制为重点的循环经济市场体系。首先,加快建立节能量和排放权交易市场。建立和完善节能量、排放权交易的法律法规,明晰节能量和排污权归属,科学合理确定地区节能和排污上线;完善企业节能和排污数据监测体系,建立信息数据库。其次,大力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出台更多激励政策鼓励节能服务公司发展,支持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建设;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参与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拓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融资渠道。[3]再次,积极建立碳交易市场。加强与国外发达国家的交流合作,不断吸取国外清洁发展机制运作的先进经验;完善清洁发展的申报机制,简化审批流程,推进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实施;加强碳排放的监督管理,建立碳排放交易平台,为建立交易市场提供信息服务和平台支撑。
2.构建循环经济技术创新体系
坚持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发展思路,以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主要方式,以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生态环境修复大气污染综合治理等方面的技术研发为重点,构建循环经济技术创新体系。[4]依托沿海地理区位优势和基础条件,加强与国外先进地区技术交流合作,引进循环经济先进技术。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和平台建设,鼓励组建以企业为主导、高校和科研院所参与的循环经济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技术联合开发中心,设立循环经济关键技术研发项目,集中优势资源对节能减排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技术、大气污染防治技术等开展联合攻关,形成以关键技术为核心的循环经济技术链、产品链和产业链,提高循环经济发展的经济效益。制定循环经济技术推广目录,建立循环经济技术推广应用的网络平台,促进循环经济技术成果转化与推广。
(二)挑战型地区:以制度设计为突破加快循环经济发展
1.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是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核心。一方面,政府应加快资源性价格体系的市场化改革,积极调整资源性产品与最终产品的比价关系,开展资源的全成本定价,让资源以价格的形式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和市场供求关系。[5]另一方面,对于重要的资源性产品,收取高于同一时间、同一地区、同一市场均衡条件的环境补偿费用,加大高排放、高污染企业的生产成本,使其价格利润不能弥补企业的环保成本支出,倒逼污染型企业开展技术改造、产品更新和生态化转型。
2.建立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以土壤环境、水环境、大气环境为重点,建立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优质的生产、生活环境。首先,建立矿区生态环境修复制度。遵循“谁开采、谁修复”的原则,要求修复主体综合采用风险评估技术、工程修复技术、化学与生物修复技术等手段,制定严格的生态修复标准,开展矿区生态环境修复。其次,建立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大对重点污染排放企业的监督管理,对于超标排放或造成环境污染的企业,依托第三方机构对污染情节和影响程度进行评估,科学合理确定环境损害赔偿范围;对于造成重大环境污染的企业,要加大环境损害赔偿力度,并严厉查处。再次,建立跨区域协同治理大气污染制度。针对雾霾等大气污染问题,成立跨区域协同治理机构,统一部署、科学决策,协调相关省份之间的行动安排。
3.建立生态补偿制度
以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发展为目标,以省域间财政转移支付为主要方式,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制度,推进流域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统一。根据生态保护者投入、生态受益者获利、生态破坏恢复成本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科学合理确定生态补偿标准。[16]成立流域生态补偿管理委员会,综合协调各省份生态补偿的监督管理,民主协商生态补偿的重大问题。建立生态补偿纠纷协调制度,以生态利益至上为原则,协调处理好整体利益与地方利益、生态利益与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建立省域间信息通报制度,加强各管理机构的交流沟通,促进流域生态环境等相关信息的互通共享。
(三)追赶型地区:以产业循环为主导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1.选择性承接沿海产业转移
遵循循环经济理念,充分把握好沿海产业向内陆转移的机遇,积极发挥土地、劳动力、市场的优势,科学规划产业空间布局,有序、有选择地承接产业转移。在项目引进上,要从“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必须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范围内围绕主导产业有选择地引进项目,不断延伸主导产业链条,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严格审查项目的能源消耗、污染物排放等节能环保指标,严禁引进“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生产项目。在空间布局上,对于承接沿海产业转移新开发的产业园区,要以物质流和产业关联性为切入点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居住布局、绿地布局,充分发挥产业集群和循环链接效应,避免盲目、无序开发。
2.因地制宜构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加快发展壮大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根据产业发展特色因地制宜构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向集约高效方向转变。围绕项目间、企业间、产业间的物质、能量、信息流动态势,以纵向闭合、横向耦合、循环共生为总体思路,重点加强对煤炭、能源、化工、冶金、建材等产业的物质循环利用和能量梯级利用,构建水资源回收利用、废物资源循环利用、余热余压梯级利用、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等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建立一批循环经济示范项目、企业、园区(基地)。加强农业、工业、服务业、社会领域等层面的共生耦合,逐步构建工农业复合、工业与服务业协同、工农与社会互补、多产业共生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多领域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3.加快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产业
节能环保产业是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必须将其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快建立和完善节能环保产业生产运营体系、技术创新体系、管理服务体系和政策标准体系,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市场化和规范化发展。[7]加快发展高效节能电动机、新型节能材料、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照明等节能产业;大力发展大气治理技术装备、污水处理技术装备、固体废弃物处理设备等环保产业,推进环保新技术、新产品的应用;积极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重点加强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旧轮胎、废旧汽车、废旧电子产品的加工处理和再制造。加快建立和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守一批“城市矿产”示范基地,推进废物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
(四)后进型地区:以政府引导为重点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1.充分利用好国家政策扶持的机遇
目前,国家层面已出台多项优惠政策支持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城市矿产”基地等项目建设。后进型地区应积极了解国家关于循环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精神,制定省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或实施方案,确定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领域、工程和重大项目,争取国家财政、税收等优惠政策的支持。国家层面应针对后进型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薄弱等实际情况,专门制定后进型地区循环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每年划拨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循环经济项目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
2.完善循环经济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
紧密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的相关规定,围绕各行政区域循环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加快出台节约能源、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的法规条例,并研究制定水土流失治理、土地荒漠化治理、森林植被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废旧家电间收、污水处理与回用、垃圾排放与处理等方面的地方政府规章,规范企业的生产行为和社会公众的生活方式,提高循环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意识。
3.健全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
加强政府政策引导,建立以政策激励为主、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循环经济政策体系。第一,制定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政策。落实淘汰落后产能政策,严格淘汰生态功能保护区、水源地及其汇水区、城市中心区等重要生态功能区内的企业;引导企业入驻产业园区,积极构建循环经济产业园,实现废物资源的集中治理、处理与排放。第二,制定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每年安排循环经济专项资金鼓励企业和园区的节能技术改造、环境治理设备购置和基础设施建设;针对企业在循环经济科技研发、推广应用项目给予税收优惠,对投资“减量化、资源化和再利用”项目的企业实施税收抵扣。第三,制定后进型地区政绩评价考核政策,切实转变以GDP为核心的地方政府政绩评价考核体系[8],加大资源综合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维护与修复等评价指标的权重,以更加全面、综合的视角评价地方政府绩效。
[参考文献]
[1]曹旭.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类型以及区域效果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3(8).
[2]国家统计局“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课题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统计研究,2006(9).
[3]商惠敏,李朝庭. 美国合同能源管理融资模式及经验探析与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13(13).
[4]曹光辉,齐建国. 循环经济的技术经济范式与政策研究[J].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2006(5).
[5]沈丽,张攀,朱庆华. 基于生态劳动价值论的资源性产品价值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11).
[6]才惠莲.我国跨流域调水生态补偿制度的完善[J].中国行政管理,2013(10).
[7]王宁,薛维梁,韩晓丽,王永昌. 山西省节能环保产业制度体系的创新与完善――论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措施[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8).
[8]申亮. 实施节能减排的地方政府行为研究[J].经济评论,2011(2).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Type Analysis and Paths of Provincial Circular Economy Development in China
Xi Yongqin Ai Liangyou
[Abstract]Influenced by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geographical locatio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here is a big divergence in the development lever of China's provincial circular economy. Based the data from 2005 to 2013 , the provincial circular economy development in China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types: the advanced, the challenged, the chased and the backward. There are different basic conditions and causes of the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circular economy in different types of areas, which should respectively apply the differentiation of innovation - driven , institutional breakthrough , industrial circulation and government guidance to improve its paths, and harmonically push China' s circular econom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篇6
法国著名美容品牌【圣蒂丝JEAN D′ESTREES】创立于上世纪50年代。其创始人MR. JEAN D'ESTREES,贵为好莱坞首席化妆大师,曾为无数的天王巨星,缔造出经典无比的美丽传奇。【圣蒂丝】全球供应的所有产品均在法国里昂进行研发、生产及包装,以保证产品天然、无污染的高品质。其产品及服务已遍布法国及全球20多个国家,备受欧洲、北美洲及亚洲等地区的推崇及欢迎。
天万化妆品有限公司
香港咨询:00852-27630832
咨询电话:020-38870366
地址:广州市体育东羊城国贸东塔1309-1310室
中文网址:省略
法国网址:jean-destrees.fr
法国欧琳格诚征全国空白区域经销商和加盟店
始创于1976年的法国PROMAT’S国际实验室通过创新科技和专利技术将纯植物精华和海洋元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研制成天然、高效、精纯的专业护肤产品。该品牌行销至今已有30多年的时间,遍布世界66个国家,在法国有近7成的专业美容院使用该品牌产品。PROMAT’S国际实验室推出的高效深彻皱纹修护系列在行业内享有盛誉。
PROMAT’S国际实验室旗下有三个品牌系列,产品曾多次获得国际大奖。
Le Club Des Professionnels 专业美容护肤产品系列
Oligo Spa 专业纤体水疗系列
Oligodermie 个人护理产品系列
现诚征全国各地经销商和加盟店,为您提供专业系统的技术培训,打造国际性专业护肤品牌形象。
法国欧琳格(中国)化妆品有限公司
电话:010-6561 7980,6561 7099
手机:13391516019,13901312531
网址:省略
Pevonia的RS2玫瑰柔和修护系列招商
特别针对痤疮性红斑、微血管扩张、充血及脓包等严重的肌肤敏感问题。蕴含天然有效的成分:绿茶、甘草、甘菊、尿囊素、维生素E、法国玫瑰精油及乳香等,能强化微血管、舒缓及保充水分,给予肌肤平衡的健康状态。
保安水疗顾问有限公司
电话:00852-2755 7182 020-8104 9149
010-6246 4043 021-5822 0405
蝶恋花公司旗下抗衰老专家 ――玛凯玛莉诚征或加盟
应用国际顶尖的法国Sederma公司的最新科研成果、数十项国际专利技术核心,是迄今为止中国女性专业和完善的抗衰老品牌。品牌系出名门,起步即与世界同步,产品功效足以挑战专业抗衰老美容手术!
因业务发展需要,以下区域现调整招商:
山东胶东(青岛、烟台、威海)、陕西、江西、贵州、湖北、湖南、海南、、青海。 欢迎各优秀公司来电来函!
广州凯利化妆品销售有限公司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珠江新城华明路9号15层1509号
电话:020-2238 2528
传真:020-2238 2529
网址:省略
法国诺曼姿(香港)公司旗下四大品牌 ――强势出击 诚征空白地区或加盟
产品采用国际顶尖的科研成果,将传统天然美容秘方与现代医学科技完美结合,使用真空高速微乳化技术,并配合天然植物活细胞提炼技术,将神奇的天然植物精油融入护肤品中,克服传统护肤品在吸收上的障碍,真正有效改善发黄、灰暗、粗糙肌肤,一向被誉为现代美容品专家和肌肤护理之先驱。
诺曼姿、欧蕊儿、莱特维佳、凝兰四大旗舰品牌分别适合专业线、前店后院及日化线总有一个适合你!
品牌权属: 诺曼姿(香港)公司
本品仅供中国香港、澳门、台湾、大陆地区及新加坡
进出口代码:150075667964X 海关编码:1512960042
中国大陆运营机构:北京欧蕊尔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瑞都国际中心10层
电话:010-80811201 80811202
传真:010-80811796 80811736
网址:省略
访韩交流团开始报名
由中华全国工商联美容化妆品业商会(CBC)色彩形象设计专业委员会组织的访韩交流团,将于今年6月正式发团,报名工作正在进行中!
行程路线:参观韩国电视台、知名化妆品公司、美容院、行业知名大学等。同时将对时尚都市首尔进行实地考察,还将游览济州岛、釜山等知名景点。
报名方式:010-62270644
联 系 人:专委会石小姐
由于人员名额限制和办理签证等具体事务,报名请从速!
柏纷脱毛抑毛“畅销”传统淡季市场
PAYVEN柏纷,在国内具有15年的终端操作经验,特别是核心竞争力产品――专业脱毛类,畅销传统的化妆品淡季市场。柏纷仅专业脱毛类产品就有10多个单品,零售价为29.8元至198元,从低到高全方位价位均有。更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包装的成功定位和升级,一方面保留了原有的经典元素,以供老顾客认知;另一方面,升级为自选货架包装的特点,直面产品卖点和品牌LOGO,色彩丰富。并且脱毛产品全部配备利于超市货架展示的陈列盒,以达到3米之内柏纷脱毛产品在超市货架上一跃而出,一目了然,从而为顾客自选带来方便,从另一个角度,也省去了超市终端人员的介绍,节省人员费用,使产品的利润率达到最高。
柏纷化妆品(深圳)有限公司
地址:深圳市宝安区公园路柏纷化妆品工业园
电话:0755-27963388
传真:0755-27963366
网址:省略
美容界再创神话之颠 ――EGF― 再创美容创富神话颠峰
美容市场经过历年来的发展和变化,使得很多美容从业者及经营者陷入了一种极度的疲惫及困惑阶段,我们的未来在哪里?
随着消费者美容观念的提升,美白、祛斑、整形已经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了,故而金丝植入、HGH注射、肉毒素等火了一部分人,也伤了一大批人。
EGF-促表皮生长因子的研发、诺贝尔奖的科技验证、到批量生产,开创了当今基因美容真正应用于临床的先河,满足了高端女性的需求,从市场而言,掌握了美容化妆品的新趋势,摆脱了同行竞争的撕杀,EGF以专业、专一、安全、功效掌握着基因美容趋势并再创美容致富颠峰。
招商咨询电话:
0535-21277712127772 2127773
2127774 2127775 2127776
省略
走近露莎琳娜,认识教育营销
露莎琳娜的“美容院经营管理十一化”教育营销策略分为教育、管理和销售三个部分,包括接待服务程序化、人员管理制度化、行为规范口诀化、技术训练晋升化、经营业绩目标化、职位晋升透明化、数据分析表格化等内容。分门别类地总结升华为美容院经营管理十一化,是美容院店务管理的经验总结的精华。
职业店长驻店实施教育营销,是令“十一化”在加盟美容院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有力保障。“150计划”责是在全国范围内经营150家高质量加盟网络,用直营店管理手段与方式进行管理,由此来保证各加盟美容院在复制了经营模式后步步攀升新台阶。
露莎琳娜美容顾问管理有限公司
电话:020-3759 0577 0451-8276 2250
网址:省略
E-mail:
国际著名海洋护肤品牌―― 法国蒂妮奥诚征或加盟
THALION法国蒂妮奥海洋疗法专家,融合了海洋与护肤美学,采用联合国生态保护区-法国布列塔尼半岛孕育出的天然无污染海水、纯净海藻及海洋精华,透过全面的面部及美体thalassotherapy海洋疗法,引导身体重回美与健的天然平衡,舒缓放松压力,带来最彻底的身心洗涤,达致从内到外的和谐美。THALION法国蒂妮奥遍布全球超过40个国家,是多家世界知名水疗中心的合作伙伴。欢迎全国各大美容机构分销加盟,共创国际美容SPA新领域!
诚聘英才:区域培训经理欢迎优秀及有自信之精英加盟。
广州市卡嘉莉贸易有限公司
地址:广州市东风西路191号国际银行中心703室
电话:020-8135 1508
传真:020-8135 1233
手机:138029 98149
E-MAIL:
以色列死海SPA ORIGINAL+DEAD SEA―― 有机矿物自愈力“DIY”美容诚征或加盟
提倡最新的“DIY有机美容”和“有机饮品、有机食品”相结合的时尚理念,已受到广大消费者的万分青睐,而其成功稳健的营运管理模式更是您永续经营的最佳选择。同时,我公司拥有一批专业的SPA项目导师,可为贵机构解答SPA产品的任何难题,拓展更大的市场空间,达成更高的经济效益。
俊宝俏温泉概念商贸(深圳)有限公司
地址:深圳市人民南路嘉里中心2705
电话:0755-82219218 传真:0755-82366036
网址:省略
蝶恋花公司旗下问题皮肤基因修复专家―― 活能诚征或加盟
首家通过省级科技创新产品技术鉴定、唯一获中华医学会专业认证的“问题皮肤基因修复专家”专业美容护肤品牌。产品由多所国家级科研机构提供核心技术,国际顶尖的研发中心支持升级技术,在本质上修复与更生问题皮肤。
现因业务发展需要,诚招如下区域:重庆地区、上海地区、自治区。欢迎各优秀公司来电来函!
广东活能化妆品销售有限公司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珠江新城华明路9号15层1508号
电话:020-2238 2518
传真:020-2238 2519
网址:省略
MATISPA 完美体验 ―― 品味法兰西・缘起魅力匙招商进行中
法国MATIS魅力匙品牌日前上市的全线“MATISPA”系列身体产品及疗程,运用高科技手段,将各种珍贵植物精华及海洋成分添加到产品中,利用天然能量与人体相互产生的微妙作用及自然反应,自内而外地满足身体五感及心灵减压的需求,营造健康舒适、宁静清纯、远离压力与尘嚣的SPA之旅。欢迎全国各专业美容机构及会所加盟MATISPA。
广州科伦诗化妆品有限公司
地址:广州市人民中路555号美国银行中心
1508-1509室
电话:020-8130 0587/8130 0696
网址:省略
日本诗蔓诚征经销商
诗蔓护肤品是原装进口的高档护肤品,以针对性、改善皮肤护理为主,除了有专业的美容院装产品外,市场上最受欢迎的就是给家庭所用的零售装了。每年公司致力发展新产品,把爱美人士照顾到无微不至,并在市场上赢得越来越多支持者。现诚征空白区域经销商。
可贺国际有限公司电话:
香港:00852-2744 5211 深圳:0755-8230 0880
广州:020-8357 7020 北京:010-6917 3505
上海:021-6508 8053
网址:省略
进修新方式,精品新课程――劳动保障部形象设计远程职业培训
为了满足社会对形象设计职业人才的需求,普及大众形象设计基础教育,日前由劳动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组织开发,由全国工商联美容化妆品业商会色彩形象设计专业委员会(CBC)和北京千惠美容艺术学校提供专业资源,上海双威理想通讯网络有限公司提供多媒体技术支持,在国家级远程职业培训网站――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远程职业培训网( 省略 )上,开设了形象设计远程职业培训课程。课程分为化妆造型、色彩、服装服饰搭配、整体造型4个模块,现面向全国美容美发、化妆、形象设计、服装、广告等相关行业以及爱好形象设计的其他在学、在职人员招生。
学员合格后获得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劳动保障部形象设计职业培训证书(CETTIC证书)。诚邀各地有实力的形象设计学校申请建立该项目的地方学习中心。详情请登陆:
北京千惠美容形象设计艺术学校网站:
省略
色彩形象设计专业委员会网站:省略
咨询电话:010-62270644。
法国海之韵诚征
PHYTOCEANE诞生在法国北部一个非常美丽的MONT―SAINT―MICHEL海湾,是法国国家海洋自然生态保护区海域,其能量之多样性,深深吸引了PHYTOCEANE的研发人员,引导他们发明了新一代的护肤品,结合东方古老的子午流柱原理,创出符合人体子午线(NATUROPLASTIE)的疗法和获得专利的WENFA技术,被法国500家专业美容美体机构与SPA温泉俱乐部所使用及推崇。
爱雅化妆品有限公司La Souhait Cosmetic Limited
香港电话:
00852-3151 7832
广州电话:
020-8130 4384
成都分公司电话:
篇7
关键词:城市群;互补发展;特色发展;联动发展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苏州市域城市群特色发展、互补发展与联动发展探析
收录日期:2016年10月14日
一、苏州市域城市群研究背景
城市群是指在特定地域范围内,以1个以上特大城市为核心,由至少3个以上大城市为构成单元,依托发达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网络所形成的空间组织紧凑、经济联系紧密、并最终实现高度同城化和高度一体化的城市群体,是庞大的、多核心、多层次城市集团,是大都市区的联合体,是城市从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高空间组织形式。“城市群本身有一定的等级体系,大城市群套小城市群;城市群本身也在不断地发育和发展中。”(原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魏后凯语)对苏州而言,发展市域城市群,建立健全市域城市群发展协调机制,推动跨区域城市群之间在基础设施共建、生产要素流转、公共资源共享、产业特色分工、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等互补发展、特色发展、联动发展,实现苏州市域城市群一体化高效发展目标,这是一个必由之路。
苏州地理位置优越,山水人文旅游资源丰富,外向型经济发展给苏州插上了经济腾飞的翅膀。2015年江苏的GDP总量超过7万亿元,其中苏州达到了1.44万亿元,占比近五分之一。伴随苏州经济的发展,开发区经济产业集群获得了长足发展,就业机会也得到大大增加,筑巢引凤带来人口激增;城市快速路和轨道交通及基础设施建设的全面推进,交通的便利、环境的改善,城市中心辐射效应显现;带来外来人口的安居乐业,苏州城市形态出现重大变化,迈入了大城时代,苏州市域城市群建设逐渐成熟,2015年《江苏66(市区)经济实力排名》(新浪网图片新闻):苏州市属城市群――昆山市列冠,张家港、常熟、吴江、太仓入前十(三、四、七、九),2016年中国地级市民生发展从5个二级指标即:民生基础、收入消费、居住出行、文化教育、安全健康指标体系考察,262个地级市苏州排第一名。可见,苏州市域城市群之间山水相连、人文相亲,自古以来就有着特殊的吴地文化渊源;对外经贸往来频繁,市域城市群联系非常密切,整体实力不可小觑;苏州市域城市群发展百花齐放,具有发展成为跨区域大型城市群的深厚基础。
2016年6月,国家发改委公布了长三角城市群规划中明确显示――苏州定位为大城市,建设苏州工业园国家开放创新综合试验区,发展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推进开发区城市功能改造,加快生态空间修复和城镇空间重塑,提升区域发展品质和形象。这个国家级跨越行政区划的城市群发展规划给苏州对接城市群发展大格局,布局市域城市群互补发展、特色发展、联动发展带来了契机。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依据党的十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加快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推动完善开放合作、互利共赢、共建共享的一体化发展机制,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着力推进城乡、产业、基础设施、生态文明、公共服务五个协同发展,积极探索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转型发展、合作发展新路径和新模式。按照《苏州市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规划(2014-2020)》,其中明确阐明了苏州未来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1450”的空间形态和建设城乡一体的新型社会总体目标。“1450”指的是1个中心城市――苏州市区,4个副中心城市――昆山、太仓、常熟、张家港以及50个中心镇。
城市群的出现是一个历史过程。一旦突破行政的藩篱,发展的潜力就会迅速释放出来。面对区域一体化趋势,苏州市域城市群的建设必须立足中心城市经济发展的辐射力,劳动人口就业支持,带动城市副中心特色发展,协同发展,互补作用强,具有政治、文化和高科技的优势、具有港口和制造业的优势,具有商贸业的优势,对城市群发展的影响更大。可以肯定,城市群在未来20年仍将主导中国经济的发展。苏州如何在城市群发展组织架构中优化区内城市群协同发展作用,辐射城市乡镇,城乡层次互补合理布局市域城市群各具特色?如何根据自然、人文资源条件,形成城市群生态空间布局?如何建设一个市域城市群之间要素资源联动使用,苏州市域各城市群共享与发展?实现城市群之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城市群齐头并进,共同发展的态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苏州市域城市群,努力将苏州市域城市群建设成为长三角区域乃至全国经济新增长极和具有一定国际影响的城市群,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苏州市域城市群整体规模发展现状
(一)区位、人口、地区生产总值分析
1、苏州市域城市群区位资源优越。苏州位于江苏省东南部,是江苏省的东南门户;东临上海,是上海的咽喉,濒临东海;南接浙江,与嘉兴接壤;西抱太湖,背靠无锡,隔湖遥望常州,所辖太湖水面紧邻浙江湖州;北枕长江,与本省南通、泰州隔江相望,是苏中和苏北通往浙江的必经之地。苏州是中国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也是4个全国重点环境保护城市之一,是长三角经济圈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市内湖泊水网众多,太湖、阳澄湖、金鸡湖、石湖、澹台湖、独墅湖、尹山湖、同里湖、盛泽湖、肖甸湖、漕湖、青剑湖、春申湖、尚湖、昆承湖、金仓湖、傀儡湖、淀山湖、暨阳湖(人工湖)等;京杭大运河自北向南贯穿,达江近海,江岸线绵长,具有良好的深水口岸有利条件;丘陵山脉散落,林木环境秀丽,穹隆山、上方山、天平山、灵岩山、天池山、横山、七指山、香山,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更有几千年的人文传承,名人荟萃,苏州园林、昆曲、评弹、吴门画派等各类艺术精致典雅,2006年随着中国大运河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苏州段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大运河苏州段遗产由河道和7个遗产点组成,其中,河道包括城区故道(含山塘河、上塘河、胥江和环古城河)、现京杭运河苏州至吴江段等河道,以及盘门、山塘历史文化街区(含虎丘云岩寺塔)、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含全晋会馆)、宝带桥和吴江运河古纤道等7个点段,带来了东方水文化,水成就了千年姑苏文化最鲜明的记忆特征。可以毫不客气的讲:苏州城市群集秀美山水和灿烂的吴文化资源于一体,基于独特的资源禀赋、文化底蕴和千载难逢的发展机会,是最具发展潜力的宝地。
2、人口规模。(表1)2015年苏州总户籍人口比2014年增加5.9358万人,2015年苏州总流动人口较2014年同期减少0.8万人,人口密度约799.66人/平方公里。按照2014年国家公布的城市规模人口标准:城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上100万以下的城市为中等城市;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上500万以下的城市为大城市,其中300万以上500万以下的城市为Ⅰ型大城市,100万以上300万以下的城市为Ⅱ型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1,000万以下的城市为特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1,000万以上的城市为超大城市。从人口规模来看,即使剔除了流动人口,按照户籍人口数量计算,苏州市域城市群中心城市市区达到I型大城市标准,常熟市属于大城市,太仓、张家港、昆山则属于中等城市。
3、地区生产总值。(表2)可见,苏州市域城市群资源丰富,人口众多,经济实力强,具备发展城市群的基础条件。以昆山市为例:2015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80.0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7.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8.88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1,695.68亿元,增长5.6%;第三产业增加值1,355.45亿元,增长10.3%,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44%,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18.66万元。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84.76亿元,增长8%。其中:税收收入251.85亿元,增长6.6%,税收占比88.4%。荣获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最具投资潜力百强县两个第一。实现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县级城市“七连冠”。
(二)苏州市域城市群发展基本特征。关于苏州市域城市群发展笔者偏向于学者崔功豪所说:依据城市群发展的不同水平,以城市群的面积、总人口、城市人口、城市数量和城市等级结构为指标来划定不同级别的城市群结构:即城市区域、城市群组和巨大都市带。苏州市域城市群符合以上实证情形。详细而言,分成以下部分:一是苏州市区。作为中心城区,基本上是按行政区包含:园区、新区、姑苏、吴中、相城、吴江区城市建设、交通出行、人口规模基本已经形成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大城市的等级体系;二是以昆山、常熟、太仓、张家港县级市4个副中心城市,凭借绕城高速、沿江高速、苏虞张、环线高架等交通快速道路连接中心城区,形成中心城向的圈层式发展局面;三是50个中心镇,城市总体规划的城镇体系对乡村社区的扩展,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应该属于目前加快发展的重点区域。
四、苏州市域城市群互补、特色、联动发展的必要性
城市群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是形成合理的城市职能分工体系,苏州市域城市群如何达到深化和发展1个中心城市4个副中心城市,职能的分工与协作联系至关重要。在经济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下,使经济要素的空间扩散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导致新的国际劳动地域分工的形成,苏州历来是开放型经济的重点城市区域,市域城市群在空间布局、产业升级和区域架构重组及空间转移是必然趋势。
(一)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城市发展必然要开发和利用周围地区的各类资源,因而城市与区域的发展条件、发展前景密切相关,互为牵制。
1、城市群建设在当前需抛开行政区划的瓶颈。政府需在改变执政理念,倡导资源共享、协同发展中担责,政府、行业协会对产业布局、资源要素需要发挥信息渠道作用,形成城市群共同发展,达到多方共赢。
2、产业的集聚与扩散需要突破行政区域的界限,战略布局城市产业延伸,充分拓展区域与城市空间产业联系。在苏州城市群产业发展“退二进三”,服务业型经济不断发展,应该探讨并实施从城市空间布局产业体系,从城市空间多层次规划入手市域城市群的整体发展。
3、合理定位各市域城市的特色支柱产业带、依托突破传统行政区划的城市群功能架构模式。剥离传统的只关注GDP的增长模式,平衡优势布局,才能实现资源发挥最大效用,城市群才能得到平衡发展,社会经济发展才能有绵延后劲。只有资源发挥最大效用,生产要素才能得到极大的节约,形成稳定的经济发展动力,最终带来可持续性发展。
4、苏州城市群未来发展建设必须注重公共资源平台利用,现实发展与法规制定滞后存在矛盾。城市群发展对市域城市群的建设与管理,政府部门必须担当建规立制的责任,摒弃传统的行政区划局限,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机制,才能有利于公共职能部门走得更远,但是苏州市域城市群公共资源的合理使用必须有跨区域协调部门,才能产生联动、产生合力,才能推进苏州市域发展有足够的竞争力,才能依托城市群发展优势,提升管理标准化程度,提高社会服务水平。
(二)区域条件对城市群发展的影响。全球经济一体化是强化“跨”城市合作的力量,苏州作为外向型经济发达的城市区域,区域的竞争与合作是必不可少的。如何摒弃原有传统的在封闭行政区内组织城市经济体系的模式,以大都市区组织模式来进行区划调整并建立和配套有效的制度与政策来实现跨行政区组织、建设和管治。
(三)协调城乡发展,促进乡镇中心镇发展。在乡村布局有竞争优势的产业或产业群是城市群带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在目前经济形势下,借助有效的产业整合创建城市群独特的产业发展模式以及合理且高效的经济和产业结构来达到可持续发展是苏州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另外如何创建合理的城市群可持续发展指标和评价方法,引导城市群整体持续健康的发展;如何把握城市群的结构演化和处在何种发展状态;如何促成城市群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在较高水平上的融合等都将成为城市群研究的新趋向。
五、苏州市域城市群互补、特色、联动发展实现途径
市域城市群发展是一个城市化逐渐发展的进程,其在城市化前期主要表现为工业化的进程,要求并促进人口向城镇积聚,在城市化后期主要表现为较高的城市化水平所直接带来的生产集约化、生活集约化、管理科学化和文教科技的进步,集合资源实现城市群协调发展可以借助于以下途径:
(一)利用“江、海、河、湖”优势,构建国际物流岛设想。大举推进物流运输业发展,把苏州港建成国际物流岛。借助于快速路张家港合兴港区疏港公路、太仓港区新泾作业区疏港高速公路、太仓港区浮桥作业区疏港公路,借助于江河、江海连接优势,国际物流岛,是一种区别于传统物流形式的具备科学化、现代化、信息化的以港口物流为中心的复合型物流产业集群模式,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格局中的一个能源流、货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汇集地,是各种物流作业的集中地,是多种物流设施和服务功能的集合体。主动对接“一带一路”,探索创新物流联动发展新模式。苏州港具有江海交汇、成片岸线和腹地经济优势,以苏南和长江沿线集装箱集运直接出海,把苏州港建设为江海联运的核心港区,辐射带动长江沿线经济发展的重要进出口门户,为市域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着力推进“远洋干线、近洋干线、内贸干线、洋山快线、长江(内河)支线”五线同步发展,形成苏南、长江(运河)沿线的近洋和内贸货物在太仓港、张家港、常熟港直接出海、远洋货物在太仓港、张家港、常熟港直接或中转出海的运输格局。发展多式联运培育特色精品航线,构建新型高端物流模式,打造物流特色服务品牌,配套完善航运服务业,全面提升港口和港航企业的运营质量效益。
依托苏州港地理位置优势,借助苏州城市群外贸企业发展的基础、开发区发展的经济实力,构建发展国际物流岛思维,建成全国领先的口岸通关环境,加强信息化建设深度融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主动对接上海自贸区,复制推广上海自贸区成功经验,扩大和优化区域通关通检一体化,完善提升口岸载体功能,为苏州创建自贸区提供支持和服务。因此,物流岛已跳出传统物流形式和交通概念的范畴,是一种大产业、大经济背景下的全局的全新概念,对苏州而言也是一个可以互补、特色、联动发展的产业,更是一个可以推动苏州市域城市群持续发展的基点。
(二)利用资源地理位置优势,做足“山、水、园林、江、湖、河”自然资源、人文特色产业文章。苏州市域城市群资源优势浑然天成,得天独厚。北依长江,西抱太湖,大运河横贯南北。2015年苏州全年接待入境过夜游客149.7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17.9亿美元。全年接待境内游客10,630.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6%。年末全市共有5A级景区6家(11个点)、4A级景区33家。阳澄湖半岛旅游度假区创建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年末省级以上旅游度假区10家,其中有2家被列入国家级,尽管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1,884.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1%,但对于地理位置优越,旅游资源丰富的苏州而言,还有足够的旅游“蛋糕”需要全力去获取。君不见:眺望太湖,水天一色帆影竟发,极目浏河,江海交汇沙鸥齐飞;清风轻抚,金鸡湖环湖竞走,夜来停泊,寒山倾听钟声;阳光下漫步狮子林、拙政园,品雕花窗格,夜幕下熙熙山塘、平江河边,闻铮铮丝竹,好一个“湖上美人弹玉筝,小莺飞度绿窗楞”;春来游穹隆、树山、上方山、香山,秋至游天平山、灵岩山、大阳山,夏日观虞山、天池山,冬日赏雪西山缥缈峰、东山莫厘峰。苏州市域城市群发展需要统筹考虑资源和环境生态发展,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原则,顺应各个城市群发展规律,因势利导,坚定不移的发展苏州市域城市群观光旅游服务产业。初步设想:(1)真山真水,山水特色游线――高新区、吴中、姑苏区、张家港、常熟;(2)长江江海游线――太仓、张家港、常熟;(3)环太湖游线――高新区、吴中、吴江,但见湖水共长天一色,可谓是“八百里太湖尽收眼底,三千年历史默数胸中”;(4)千年大运河游线――高新区、姑苏区、吴中区、吴江区;(5)水乡古镇特色游线――昆山、太仓、吴江区、园区、吴中区;(6)农业种植观光特色游线――相城、昆山、张家港、常熟、高新区、太仓;(7)环湖竞走线――环古城河、环金鸡湖、环石湖、环太湖、环阳澄湖线等;(8)体育健身运动爬山线路――香山、天平山、灵岩山等。为此,苏州市域城市群之间产业布局要把握特色,多方挖掘,协调发展,依托资源优势,带动苏州城市群50个中心乡镇发展,城市群之间联动布局,特色发展,形成苏州市域城市群山水人文观光旅游产业带状生态立体发展空间。
(三)利用苏州市域城市群拥有的不同类别的开发区功能,让高端制造业、智能制造业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形成不同城市群独特的产业研发基地。推进产业互补集聚能力,提升苏州城市群下属的园区、苏州高新区、昆山高新技术开发区、吴江开发区、张家港综合保税区、常熟开发区等开放型经济走廊发展水平,站在科技教育的高端,创新发展文化创意、商贸物流服务等功能,形成各具优势的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中心、港口物流服务中心,为苏州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建设服务。
依据工业园区、高新区等国家级开发区发展的分类优势,布局苏州市域城市群产业差异化发展,实现各城市群产业各有优势,各有特色,达到城市群产业互补发展。苏州市区高新区主打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产业成为新先导产业;工业园主打纳米技术及材料应用、机器人及精密装备、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轨道交通及高端装备制造业等高技术行业;张家港着力打造科技创新、玻璃基板、现代装备、新型能源、特种纺织“五大基地”;昆山市则在现代服务业方面,重点主攻总部经济,在制造业方面,重点主攻高端制造业扩产项目;在旅游产业方面,重点主攻上海迪士尼乐园相关配套项目。常熟主推产业与城市的同步转型,打造金融、科技、生态为一体,力争建设特色产业园区。因而,面对不同城市群经济发展的类别,着手盘活开发区存量资产,全力推进城市群产业布局特色互补,协同发展。
(四)利用苏州智慧城市建设东风,建立对接平台,提升城市群整体管理水平。重点解决城市群之间户籍、劳动、医疗、教育、再就业等管理,满足生产要素最基本的人员大市范围内自由流动需求。智慧城市建设归根到底是在于跨越了城市、跨越了行政部门、跨越了不同领域、跨越了不同管理系统,要实现城市互动、信息资源共享,城市群之间的整合和交互必不可少。必须用互联网思维,来推动城市群转型发展,通过智能交通、数字化医疗、智能政务、城市群之间安全监管等实现智慧城市发展,才能实现更加精准化、高效化的城市管理模式。
依托沪宁高速、沿江高速、常台高速等高速线路,形成沿线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和中心城镇合理分工、互补发展的格局,依据市域城市群各自生态及自然资源布局,建成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生态良好的现代产业密集带、新型城镇连绵带和生态文明示范带,推动苏州、昆山、常熟、太仓、张家港中心城市与副中心城市一体化联动发展,辐射带动市域城市群整体发展,必将加快生态经济区建设。
六、结论
未来区域综合实力的竞争,不是单个城市的实力竞争,而是城市群域的竞争,未来经济发展的竞争就是城市群的竞争,苏州市域城市群决定了苏州发展的未来。城市群的特色、互补、联动发展总体体现在全局的思维,以发展的眼光推进苏州的城市群建设。推行城市群是打破行政区划疆界最有效的方式,发展苏州市域城市群应列入苏州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曾说:“我们这个小农经济的国家已出现了城乡一体化的宏伟前景”,互联网与信息化技术力量和其他制度的创新,可以期待一种城乡平衡局面的出现。“当前人们已迫切需要一个共同认可和理解的价值体系,才能继续共同生存下去”。苏州城市群区域一体化建设成功的前提是切实保护生态,尊重民意,保障民生,城市发展应是一个与乡村交织共同发展在一起的环境、生态、公共服务共享,城乡和谐共生,并行不悖、互惠发展,才是值得共同追求的幸福生活。而苏州城市群的特色发展、互补发展、联动发展也是毋庸置疑的,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苏州市域城市群城市空间布局生态、产业带布局协调有序,整体经济能够稳步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得以进一步提高,这就是苏州市域城市群建设的终极目标。
主要参考文献:
[1]2015年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2015年昆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3]2015年太仓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