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生物的主要措施范文

时间:2023-12-28 17:39: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保护生物的主要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保护生物的主要措施

篇1

;评价了自然保护区对生物多样性各组分保护的效果;分析了存在问题并提出加强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的措施。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 自然保护区 就地保护

1. 前 言

一般而言,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分为“就地保护”(in situ conservation)和“迁地保护”(ex situ conservation)两种方式,前者是主要措施,后者是补充措施。普遍认为,生境的“就地保护”是生物多样性保护最为有力和最为高效的保护方法。就地保护不仅保护了所在生境中的物种个体、种群或群落,而且还维持了所在区域生态系统中能量和物质运动的过程,保证了物种的正常发育与进化过程以及物种与其环境间的生态学过程,并保护了物种在原生环境下的生存能力和种内遗传变异度。因此,就地保护在生态系统、物种和遗传多样性三个水平都是最充分、最有效的保护,它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根本的途径。

就地保护措施就是建立自然保护区,通过对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有效管理,从而使生物多样性得到切实的人为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在全世界得到普遍的推广,至l993年,全世界已建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有关的自然保护区8619个,面积达79226.6万hm2,约占全球土地面积的6%[1]。

篇2

[关键词] 确定依据 自然保护区 保护范围 外来物种引进 措施 法律制度

1992年将生物多样性定义为:指所有来源的活的生物体中的变异型,这些来源除其他外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构成的生态综合体;这包括物种内,物种之间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自此,各种关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思想和活动应运而生,其中,确定生物多样性保护对象的范围及其依据已经是当今理论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并且成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立法的基础和首要任务。

一、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依据

1.生物多样性的决定因素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目的

生物多样性,取决于生态系统中生物链的稳定性。而生物链的稳定性又是由环境决定的, 因此,生物多样性的状况最终由其生存环境和整个生态系统决定。关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目的,使物种在自然系统中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结构性和功能性得以保证,从而维持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和丰富多彩。

2.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

(1)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的理论关系

目前,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主要集中在濒危物种上,而事实证明,我们未来的工作必然转向生态系统功能上。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目的是为了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不仅体现在濒危物种上,更重要的体现在生态系统和与人类的关系上。人们关心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对人类生存的威胁,首先会注意到最易灭绝的物种上, 越是濒危越重要,这一点是非常合理的, 然而,随着实践的发展,人们便会认识到物种与森林保护、湿地保护和生物圈等有着更为重要的关系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的平衡才是最终目标。

(2)自然保护区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有效性分析

自然保护区是指为了保护珍贵和濒危动、植物以及各种典型的生态系统,保护珍贵的地质剖面,为进行自然保护教育、科研和宣传活动提供场所,并在指定的区域内开展旅游和生产活动而划定的特殊区域的总称。世界各国划出一定的范围来保护珍贵的动、植物及其栖息地已有很长的历史渊源,一般都把1872年经美国政府批准建立的第一个国家公园――黄石公园看作是世界上最早的自然保护区。20世纪以来自然保护区事业发展很快,目前全世界自然保护区的数量和面积不断增加,并成为一个国家文明与进步的象征之一。截止2007年,中国也已建立各级自然保护区900多处,大家普遍认为,自然保护区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善环境和保持生态平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对濒危,珍稀物种的繁殖、驯化贡献尤为重大.而我认为,看到自然保护区效果的同时其负面影响也值得探讨:这种保护技术虽然在短期内起到了保护物种生存的目的,但它将动物与其自然栖息地隔离开来,不同程度的干扰了生态进程, 物种与环境,物种与物种之间的演化过程就此消失,是目前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个严峻挑战.以大熊猫保护为例,建立专门的保护区使其在一定程度上回归了自然生态环境,在人工帮助下繁衍生息,但本质仍是被保护而非自然生存状态,它作为生态系统元素的一部分,功能并没有得到发挥,其野性和生存能力不是加强了,而是大大减弱了,长远看来,反而不利于其未来的发展.此外,自然保护区的经营和管理也已出现问题,主管部门较多 ,各自为政,影响了整体规划;许多保护区由于国家和地方政府没有提供足够的经费,而不得不面对现实,通过各种途径增加收入, 把开发利用保护区的旅游资源与其他生物资源作为保护区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径;部分地区由于资源紧张,还出现了居民和保护区争夺资源使用权的现象,这些因素都影响了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物种目的的发挥,因此, 自然保护区的有效性问题至得认真商榷。

3.生物多样性的区域性

(1)生物多样性的区域性理论

不同的物种适应不同的地理和气候条件,生物多样性保护并不意味着地球上每一个角落的生物都一样多,结构都完全相同。不同地区都有适合其条件而生长的物种,该物种在此地数量多起积极作用,在另一地方则可能相反。例如外来物种入侵问题,由于人们对物种特性的不了解,致使某个物种的引进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了极为严重的破坏。由此可见,物种的区域性本身就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个重要方面。

(2)外来物种引进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有效性分析

为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开展,一段时间内我们便将引进外来物种作为快速增加物种数量的重要手段,这种方法短期内看似有效,却带来了一个长远和影响深刻的大问题,即外来物种入侵: 生态系统是经过长期进化形成的,系统中的物种经过上百年、上千年的竞争和适应,才形成了现在相互依赖又互相制约的密切关系。一个外来物种引入后,有可能因不能适应新环境而被排斥在系统之外,必须要有人的帮助才能勉强生存;也有可能因新的环境中没有相抗衡或制约它的生物而成为真正的入侵者,打破平衡,改变或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以“紫色恶魔”的凤眼莲即俗称的“水葫芦”为例,1884年,原产于南美洲委内瑞拉的凤眼莲被送到了美国新奥尔良的博览会上,来自世界各国的人见其花朵艳丽无比,便将其作为观赏植物带回了各自的国家,殊不知繁殖能力极强的凤眼莲便从此成为各国大伤脑筋的头号有害植物。在非洲,凤眼莲遍布尼罗河;在泰国,凤眼莲布满湄南河;而美国南部沿墨西哥湾内陆河流水道,也被密密层层的凤眼莲堵得水泄不通,不仅导致船只无法通行,还导致鱼虾绝迹,河水臭气熏天;而我国的云南滇池,也曾因为水葫芦疯狂蔓延而被专家指称患上了“生态癌症”。由此可见,盲目引进外来物种,不仅不能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开展,严重的情况下还可能发展为一场生态灾难。

二、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范围

生物多样性保护对象的范围包括哪些,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要采取措施保护濒危及珍稀物种,减小物种灭绝速度.另一种则认为, 保护生物多样性,那就是保护所有生物,任何物种都不应从生态系统中消失.这两种观点都是片面的,确定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对象必须有科学的依据,以下两个问题值得大家商榷:

1.是否每一个物种都应受到保护

从各类研究数字可以看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现状是不容乐观的,过去60万年间10万种左右的物种才消失,而现在每一个小时就会消失一种生物,物种灭绝的速度是相当惊人,自1600年以来, 人类已经导致75%的物种灭绝。由此,许多人提出,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要保护地球上所有存在的物种,使物种的数量保持在最大数目.我认为这一点是需要认真考虑的:从进化论而言,每一个物种在长期进化过程中能保存下来,都有它的合理性.但同时,自然界也遵循自然选择的规律,随时淘汰那些不符合环境,地理状况及气候物种,达到自然状态的最优化.生态系统中所有物种都是彼此联系的,但它们的作用并不完全相同,某一个物种灭绝、或者濒危,并不足以使生态系统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关键还要看灭绝或濒危的是什么样的物种,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并不是简单的保护所有物种,而是要尽可能的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和环境的影响,使不该灭绝的物种降低灭绝的危险。

2.物种的保护应注重量和质的结合

目前,我国已经采取许多措施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取得了明显效果,所建的自然保护区涵盖了我国70%的陆地生物系统、80%的野生动物和60%的高等植物,使绝大多数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得到保护.我们在保护物种上做出的成绩值得肯定,另一方面,还应该充分认识到物种质量的重要性.保护生物多样性不单单是盲目的维持和增加物种的绝对数量,还要考虑物种的未来发展,其年龄结构必须合理,性别结构必须稳定,优势基因必须发扬,从整体上提高物种的质量,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和生态系统本身的需求。

三 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应采取的措施

保护生物多样性是我国目前的一个重要任务,确定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对象及其依据,完善相关法律制度首当其冲,我认为,实践中应该对各个物种的情况具体分析,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

1.就地保护: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把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就地保护的对象,主要包括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动植物的天然集中分布区等. 目前,全世界的生态专家已经得到一个共识,如果你要去保护野生动物,那么最好的理念就是在野生动物的家乡、原始栖息地去保护它。比如说保护大熊猫,不是将其放在动物园里,而是将它放到保护区内更为合理。当然,待情况转好后,大熊猫的最后归宿不是被人们养起来,而是被放归大自然自由生存.就地保护是现今我国最重要,涉及面最广的一项保护措施。

2.迁地保护: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把因生存条件不复存在,物种数量极少或难以找到配偶等原因,而生存和繁衍受到严重威胁的物种迁出原地,移入到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迁地保护为行将灭绝的生物提供了生存的最后机会,然而,将物种放进动物园,植物园是不是就达到最终目的了,答案是否定的,迁地保护目的是使即将灭绝的物种找到一个暂时生存的空间,待其元气得到恢复,具备自然生存能力的时候,重新回到生态系统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迁地保护是就地保护的一个重要补充。

3.建立基因库

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人们已经开始了一项新的计划,建立基因库,来实现保存物种的愿望。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把各种珍稀动物的胚胎、基因冰冻起阿种措施听起来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实践中必须予以严格控制。因为它一定能够程度上挑战了大自然的生存规律,一旦滥用会对人类和生态系统造成无法弥补的后果。

4.为了保证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顺利高效开展,我们必须运用法律手段,完善相关法律制度:第一,补充自然保护区制度,明确保护区的设立和管理体制。第二,建立严格的控制外来物种入侵制度。从维护国家和地区生态安全的角度出发,加强对外来物种引入的评估和审批,实现统一监督管理.如加强生物引种,交通运输,国际货物贸易等分方面的监督,建立生物引进风险评价等。第三,建立基金制度。要有效的保护生物多样性就要有强大的经济基础.有关部门应建立完善的基金制度,保证国家专门拨款,争取个人,社会和国际组织的捐款和援助,为实践工作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财力支持。

参考文献:

[1]孙儒泳:《生物多样性的启迪》[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

[2]胡嘉滨: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法律体系的重构[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6(2)

[3]陈晗霖:我国生物多样性法律保护制度的建立和完善[J].安徽农业科学,2006(3)

篇3

1运用生物技术处理废水

1.1活性污泥法

微生物类型非常多,不一样的微生物它们的特性是不一样的,按照它们自身的特点可以分成很多的去污措施。利用微生物的喜氧性使水和污浊物分开,这种微生物可称为有生命的去污剂。接下来介绍具体的去污措施。在受污染的水里面有很多化合物,此类物质是很多生物的食品。将大量含有氧气的空气注入被污染的水中,水中的各种微小生物迅速地得以繁衍,与那些被污染了的有机化合物一起漂浮于水面,其中喜氧性微生物将水中溶化了的有机化合物作为食物,不断地繁衍增多,水中被污染的有机化合物最后消除,将处理后的水与漂浮物分开。

1.2生物保护膜法

这也是利用微生物喜氧性进行污水处理的一种方法。具体做法如下:首先要进行微生物保护膜的挂膜。在生物滤池中投放滤料,使那些喜氧性的细菌和大量的真菌粘附在过滤性的材料表面,形成一层带粘性、薄膜状的微生物混合群体。在生物滤池中微生物保护膜与水充分接触,溶于水中的被污染的有机化合物被微生物保护膜吸住,变成了他们的食物,被污染的水得到处理。此措施在当前阶段的应用非常普遍。

1.3天然微生物处理法

大自然里面有许多的微生物,通过它们来治理污水效果非常好。人们可以建立大小合适的生物塘,把土地合理的的处理,在其附近布置围堤等,借助里面的微生物来实现污水处理的意义。主要是利用菌藻的共同作用处理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在生物塘中各种菌藻通过光合作用提供大量的氧气,用以溶解有机污染物,这些被溶解的有机物成为好氧微生物的食物,从而达到污水的净化。生物塘污水处理系统具有建设投资和运转费用低、维护和维修简单、便于操作、能有效去除污水中的有机物和病原体、无需污泥处理等优点。

1.4厌氧生物处理法这是利用

一些微生物的代谢过程,不需要氧气就能将水中的有机底物降解进而转化为甲烷、二氧化碳的有机污水处理方法。这种处理方法分为酸性消化和碱性消化两阶段。在第一阶段,在产酸菌分泌的外酶作用下,大分子有机物变成简单的有机酸和醇类、醛类氨、二氧化碳等;第二阶段酸性消化的代谢产物在甲烷细菌作用下进一步分解成甲烷、二氧化碳等构成的生物气体。这种废水处理能耗少,是一种低成本的废水处理技术。它是一种将废水处理与能源回收利用相结合的技术,十分适合废水浓度高,环境污染严重的部门使用。

2生物技术应用于废气净化处理

现在较为常用的废气净化方法主要有:利用微生物进行过滤法、利用微生物对某些废气的吸附法,还有微生物洗涤法。通过微生物开展的废气处理工作和之前的处理措施比对来看,它的优点是所需的资金较少,而且不存在危险,不会生成垃圾。它指的是结合废气的特征和微生物自身的独特性,借助吸收以及过滤等步骤开展的处理工作。吸附法主要是含有胺、酚、乙醛等污染气体通过微生物时,它们会将气体吸附,净化效果非常好。而过滤措施指的是当有气味的气体经过生物体的时候,它们就对这些气体分解。

3生物技术应用于固体废弃物处理

所谓的固体废物具体的说是在开展生产工作时生成的废弃物质,以及生活产生的废弃物质和水净化生成的污泥等。当前我们常用的处理措施有三种,分别是积聚,深埋以及焚烧。对于第一种来讲,它是最早使用的措施,当前已经不再使用了,这个措施的缺点是它的占地规模很大,由于很多的废弃物制聚集到一起,也会生成难闻的气味。对于第二种来讲,它指的是先确定一个场地,然后挖掘出坑洞,将废弃物制放到洞里面,再在上面盖上一层土,这时在封闭的区域之中,物质就会发生各种反应。除了盖上土之外也可以在上面开展建筑工作或是种植植被等。对于焚烧来讲,它具体指的是将废弃物品加以高温,不过此措施在开展的时候非常耗费资金,而且面对后续的污染现象。我们可以将废弃物质中的有机物获取出,将其变为肥料,这样不但能够节省资金,还能够再次使用,不论对于生态亦或是农业发展来讲都是很有帮助的。

4生物技术应用于环境污染修复

所谓的微生物修复具体的说是通过微生物自身的代谢活动把生态中的有毒成分去除的一种科技,当前常用的措施有三种,分别是增加透气数,补给营养,添加生物群。通过微生物本身独特的生命活动治理环境,把自然界中的有毒成分去除。在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国家在利用该项技术的时候都是参考国外的案例和工艺等来进行的。在经过长久的发展滞后,获取了很多成就,不过却很少涉及理论方面的内容。最近几年,该项技术的发展速度加快,此时的修复内容也增加了很多。除了之前使用的修复技术之外,目前还使用了植物以及真菌修复等措施。能够利用生物修复科技的区域非常广,结合具体的处理环境可以分成很多种,比如土地生物修复、堆积物生物修复、用水生物修复和大海生物修复等;而按照参加者的具体状态又可以分成自然界生物修复和人为生物修复,人为生物修复又包括原位置生物修复、移动位置生物修复和运用器械帮助生物修复。

二结束语

篇4

关键词:两河口;湿地公园;植物资源;脊椎动物;生物多样性

中图分类号:X8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8007603

1引言

河南两河口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境内,北枕中原,南襟荆楚,左轭两淮,右控汉江。这里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又有深厚的茶文化底蕴,是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是进行科普宣传教育的博物馆。平桥区位于中国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上,具有明显的季风气候特征。这里气候温暖,光照充足,降雨充沛,四季分明,温度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降雨随海拔的升高而增加,适宜多种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动植物生长繁衍。

2研究地概况

平桥区位于河南省南部、大别山和桐柏山北麓、淮河上游,东连罗山县,北接确山县、正阳县,西界桐柏县、湖北省随州市,南邻浉河区。湿地公园主要包括平桥区的东双河、杜河、浉河、南灌渠、七龙溪及其周边部分地区。总面积752hm2,地理坐标为:东经113°42′~114°25′,北纬32°02′~32°37′。

3现状生物调查

植物多样性调查分为物种与群落两部分,物种调查采取全面调查与重点详查相结合的方法;群落调查采用取样方法,在各个典型样地内随机选择 10m×10 m的大样方,按对角线取9个1m×1 m 的小样方,分别记录群落特征。动物调查采取GPS地面辅助取样,结合实地路线调查和重点调查相结合的方法。鸟类调查主要采取样线法,辅以样方法,共调查了浉河、东双河、杜河、南灌渠和七龙溪5条样线,保证生物调查的全面覆盖和可靠性。

3.1植物资源

湿地内环境独特,是动植物资源的天然“基因库”,森林覆盖率高达80%,森林植物景观良好,季相变化丰富,种类繁多。初步统计,境内有维管植物113科、377属、781种,其中蕨类植物有14科、19属、41种。裸子植物有4科、9属、14种。被子植物95科、349属、726种。在科的组成中,含1种的科27个,占全部科的24.1%,含2~9种的科68个,占全部科的60.71%,含10种以上的科17个,占全部科的15.2%;其中禾本科含74种,菊科含64种,豆科含53种,蔷薇科含31种,莎草科含37种,上述5科含259种,占全部种的33.1%。在属的组成中,含1种的属201个,占全部属的53.3%,含2~5种的属156个,占全部属的41.3%,含6~9种的较大属18个,占全部属的4.77%,含10种以上的大属2属,分别是莎草科11种,蓼属18种。种子植物特有属7个,银杏属、杉木属、水杉属为栽培品种,翼朴属、枳属为该区常见木本植物,地构叶属、星毛芥属是该区的草本植物。

该区位于江淮之间,属我国北亚热带范围,水热资源丰富,自然条件优越,山地乔木主要分布有栓皮栎、马尾松、枫杨、麻栎、化香等。灌木主要有杜鹃、白鹃梅、算盘子、黄荆群落、酸枣、胡枝子。草本植被主要有五节芒、黄背草、隐子草、荩草、蒿类等优势品种。河滩地和浅水湿地沼泽分布有香蒲、芦苇、菰草、菖蒲、水蓼、水花生、酸模。水域分布有莲、野菱、狐尾藻、沮草和黑藻。栽培的人工植被主要有水稻、小麦、花生、红薯、豆类、棉花、芝麻、油菜等农作物及板栗、梨、桃、葡萄等果树和茶园;在村旁、路边、河堤、渠岸还有欧杨、河柳、泡桐、水杉、湿地松等乔木树种以及水竹、毛竹、刚竹、桂竹等竹类。两河口湿地内生长着基本与陆地一样的植物群落,物种丰富。存在着以狗牙根、莲子草为主的草本植物;两岸多以成片的竹林及高大的乔灌木为主。陆地部分的覆盖率均在90%以上。水生植物有20余种,主要是斑块分布的芦苇、菱角、菖蒲、阔叶蓼等,鸭跖草、稗草、苔藓植物伴生其间。根据吴征镒主编的《中国植被》(1980)“中国植被区划图”,以及《河南省植被》的划分,该地区植被划分属于亚热带东部常绿阔叶林区域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地带淮扬山地丘陵落叶栎类、青冈栎、马尾松林区。

3.2脊椎动物资源

两河口湿地公园内水栖类动物种类繁多。在调查时,GPS样点是卫星遥感影像判读各类景观类型的基础,根据室内判读的环境类型初图,现场核实判读的正误率,并对每个GPS取样点作以下几方面的记录:海拔表读出测点的海拔值和经纬度;记录植被、地貌和人类活动状况;记录样线观察到的动物及相关信息;拍摄动物群落生活环境和典型环境外貌。在调查过程中,确定规划范围内动物种类及资源状况,珍稀濒危动物的种类及生境等。针对优势种和常见种这些非常熟悉、数量又多的物种,利用其外形和生态环境就可以辨别,并利用实地计数和统计丰度断定数量;少见种和偶见种这些大部分动物群体,分布广,遇见率高,但是数量较少,针对这类动物,除利用外形和生境进行判别外,还参考其他因素,特别是利用专用设备记载和辨别其形态特征,最后加以判读,定出其名称和数量。如果还有疑问,利用数码相机和摄像机进行拍摄,返回基地后再进行室内综合分析,判断其种类。对于数量很少的稀有动物,处理用上述方法进行辨别外,主要是采集标本,进行传统检索判断和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进行室内鉴定。 经统计,区域内脊椎动物共有5纲34目63科300种。其中,鱼纲9目15科76种;两栖纲2目5科13种;爬行纲2目7科27种;鸟纲16目43科165种;哺乳纲5目9科19种。

4公园生物多样性保护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的基因库、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所以必须保护生物多样性。根据《生物多样性公约》,所谓生物多样性就是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体及其构成的综合体。它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3个层次,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在基因、物种和生态环境3个水平上的保护。

4.1生物多样性保护原则

4.1.1生态学原理

采用生态学方法来治理环境污染和解决生态破坏是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因此,项目团队在进行天然植被恢复、生态环境的改善中所采用的手段和方法要按照生态学的原理,尊重科学,尊重自然规律,按照自然演变规律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013年8月绿色科技第8期

尹春,等:河南两河口国家湿地公园生物多样性调查研究自然与生态

4.1.2系统学原理

河流是两河口湿地公园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内水域、陆地植被生态系统交错分布,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各系统内为不同物种的生存提供了多样化的栖息环境,蕴藏着丰富的物种。因此,在加强森林植被保护的同时不能只是水域生态环境的保护,而是要从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与平衡的高度出发,全面保护湿地生态系统。

4.1.3岛屿生物学原理

岛屿上栖息的物种种类和数量与岛屿面积的大小有关,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要尽可能地扩大适宜生物栖息繁衍的环境,达到保护区内新物种迁入与原物种迁出之间的平衡,从而丰富保护区内物种资源。

4.1.4就地保护原则

保护区内的现存生物是在长期地质和环境演变的过程中,适应本地气候、土壤、生物等环境因素的产物,开展就地保护更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和发展,更有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在保护区内生存的野生动物的活动范围有时会超过自然保护区,栖息的最佳环境不一定在保护区内,因此在保护区内采取就地保护措施的同时,也需要加强自然保护区以外的就地保护。

4.1.5可持续利用原则

发展必须以保护为基础,必须保护好物种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在保护的基础上持续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1]。

4.2公园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

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有广泛的领域和规模,这个过程通常分成3个基本部分:抢救生物多样性,研究生物多样性,持续、合理地利用生物多样性。从更广泛的视野来看,保护行动必须通过多层次的合作才能进行。河南两河口湿地公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采取了以下措施。

4.2.1健全保护管理体制

由于两河口国家湿地公园面积较大,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处于起步阶段,湿地公园内的动植物资源统计还不全面,因此建立珍稀动植物物种的档案管理是首要工作,应坚持档案的延续性。另外根据生物分布情况和生长繁殖习性,建立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体制,制定和落实相关的保护措施,依法加强管理。

4.2.2建立生物资源监测网络

对珍稀濒危物种,及时展开抢救性的保护行动,建立生物资源监测网络。通常恢复前和恢复后的都进行一定强度的监测。对受干扰物种进行恢复前监测可以为恢复提供有效的基础数据,同时恢复后长期的监测对于评价和理解生物恢复技术的有效性也是非常重要的,恢复后的监测在前期保证了数据的精确和有效性,按月为周期进行监测,等生物群落逐步成长和稳定之后可以按低频率如3个月或1年进行继续监测,直到系统进入自然循环状态。监测应该记录的是恢复后长期的自我持续状态。

4.2.3积极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活动

通过国际合作,促进保护生物多样性活动的开展。保护物种、种群和遗传多样性,提高在自然生境中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能力;加强迁地保护[2]时的建设以保护生物多样性教育民众并为可持续发展做贡献。扩大人类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能力,增加对生物多样性价值和重要性的正确评议和了解;帮助公共机构传递保护生物多样性及发挥其效益所需的信息;改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4.2.4栖息地保护

针对野生动植物资源,对其栖息地进行保护。按照两河口国家湿地公园的分区分级保护区域,设置相应的界桩,明确区域的范围并设置标志牌。对两河口湿地特有的珍稀濒危植物加强管理,必要时在相应区域设置隔离保护设施。严禁在公园范围内捕鱼,同时开展特有鱼的保护工作,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进行方案论证,避开保护鱼类的产卵区域以及鱼类的洄游路线。建立野生动物救助站,及时对湿地公园内伤残、病害动物提供必要的人工救治,待其康复后放归大自然[3]。

4.2.5栖息地恢复

一个正常的生态系统富有弹性,能自我维持,能承受一定的环境压力及变化,其主要生态因子能在一定的自然变化范围内正常运转。湿地恢复是恢复退化的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及其组成、结构、功能与自然生态过程,湿地公园的生物栖息地恢复采用自然恢复法和人工促进恢复法消除导致湿地退化或丧生的威胁因素,从而恢复湿地的功能和价值。

4.2.6建立湿地宣传、展示园

在湿地走廊的岸边,结合南灌渠生态柔性护坡工程,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结合音响系统展示两河口湿地文化、水利文化和农耕文化。游客在湿地文化长廊中游览时,一方面体验湿地自然植物景观、生态群落景观,一方面通过沿路的宣传资料增强生物保护的责任和认识。在河州榭地域建立了湿地植物园。河州榭属于两河口的分水嘴,区域湿地类型多样,湿地植物种类繁多,鸟类资源丰富,植被覆盖率高,地势平坦,在此建立鸟类文化展示平台、湿地植物收集与展示区。湿地植物园一方面展示两河口湿地丰富的植物景观和优美的生态景观,打造以湿地植物为特色的田园风光,让游客学习湿地植物的相关知识[4]。

5结语

两河口湿地公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做到逐步改善、持续增长,把严格的科学分析和能为广大公众所确认的社会、经济和精神上的价值结合起来。做好豫东南生物多样性保护,不仅有利于豫东南地区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而且有利于河南履行国际公约、树立国际形象,为全省乃至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探索和积累经验,有利于河南省“生态立省”和“绿色经济强省”战略的实施。 参考文献:

[1]孙建忠,柴文运.永昌东大河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策[J].甘肃科技,2008(1):17~18.

[2]徐广,李萍.张掖黑河湿地资源现状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策[J].甘肃林业科技,2010(12):52~53.

篇5

[关键词] 生物 防治

生物防治是利用自然界中各种有益生物(天敌、鸟类、虫、病菌、线虫、蜘蛛等)来控制病虫害的种群数量以压低或消除其危害的方法,包括天敌的保护和利用两方面,其形式有种间竞争、招引、忌避和不育等。生物防治对人畜、植物和有益生物无害,没有发现任何残毒和其他不良影响,依靠种间斗争,在天敌害虫间建立了相对平衡,故而对害虫能起较长期的制约作用,利于促进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

一、我国生物防治研究与应用现状

1.资源研究

我国生物天敌资源丰富,已研究证明有价值的包括昆虫类33个目200多个科,主要有蟑螂目、蜻蜓目、半翅目、鞘翅目、膜翅目、脉翅目、双翅目食蚜蝇科的一些种类,蜘蛛类以及捕食螨类,有益菌有细菌、放线菌、真菌、病毒、MLO、线虫、鸟类等。

2.生产应用

研究并应用于生产的有赤眼蜂、松毛虫黑卵蜂、平腹小蜂、天牛肿腿蜂、草蛉类、瓢虫类、蜘蛛、蠋敌、白僵菌。已能批量生产的苏云金杆菌(Bt)杀虫剂粉剂16种,液剂12种,用于防治粮、棉、果、疏、林等作物上20多种害虫。斜纹夜蛾NPV杀虫剂一明瘟一号,黄地老虎GV杀虫剂及菜青虫杀虫剂等9种昆虫病毒杀虫剂均已注册使用,在南方每年应用白僵菌大面积防治林区松毛虫和东北地区玉米螟。中试阶段的有绿僵菌(主要用于防治地下害虫、天牛、蝗虫等),淡紫拟毒霉(主要用于防治大豆孢囊线虫和烟草根节线虫)、虫霉和蜡蚧轮枝霉等。新的生物资源农药的研究日益深入,生物源农药是利用生物产生的次生代谢物质对害虫或病原菌具杀伤作用。生物源农药包括植物源、动物源和微生物源农药。目前已研究并能人工完成的植物源农药有除虫菊素、鱼藤酮、烟碱、胡椒碱、墙草碱、千日菊酰胺等胡椒酰胺类化合物,三噻吩、软骨藻酸、红藻氨酸等谷氨酸类似物,动物源杀虫剂如梨小食心虫、桃小食心虫、苹果蠹蛾、二化螟、棉红铃虫、舞毒蛾等20多种,昆虫性信息素已研制成功。这些研究与应用成果从总量上不算多,仅个别品种应用相对丰富,在综合防治的各项措施中,生物防治所占的比例较低,而化防占有举足轻重的比例。

二、生物防治意义及发展趋势

1.生物防治意义

在病虫害防治中,我国倡导”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综合防治的方法有检疫、农林业技术防治、化学防治、物理机械防治、生物防治。

植物检疫是通过法规防止新的危险性病虫害和杂草输入或输出。

农林业技术防治是根据病虫害的生物学特性和其影响数量消长的因子,通过栽培管理、抚育间伐和株伐等一系列措施来改变病虫害的适生条件,促进作物健壮生长发育,达到控制病虫害的一种方法。

物理机械防治是根据害虫的某些习性,利用多种物理因素和机械设备防治害虫的方法。

化学防治是用农药控制植物病虫害的方法。

在几种防治方法中,往往过度依赖化学防治,其他几种方法基本不用,因此造成了病虫害的抗药性大大提高和环境受到污染,为杀灭病虫施药浓度加大,污染再加剧,陷入恶性循环。

在病虫害综合防治策略中,生物防治以其对人蓄安全、不留残毒,无副作用,不污染环境、天敌资源丰富,可就地取材的特点,十分符合当前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并重的理念。专家学者研究指出,综合防治五种方法措施是要分先后的,必须改变目前偏重依赖化学防治的局面。林农业技术防治是第一道防线,主要是预防性的,生物防治是第二道防线,利用天敌调节有害生物,使其在某段时间内保持平衡而又相互制约,化学防治是第三道防线,是在保护和利用天敌的基础上,应急控制病虫害的措施。

2.生物防治发展趋势

在过去五年间,世界生物杀虫剂的需求量以每年9.9%的速度强劲增长,由2005年的6.7亿美元增加到2010年10亿美元,而同期传统化学合成剂需求则以年均1.5%速度递减,从260亿美元降至2010年的242亿美元。2010年亚洲生物杀虫剂需求将达到1.2亿美元,平均增速为12%,生物防治发展前景是十分广阔的。

三、生物防治对策

1.加强宣传,提高生物防治的群众认知度

新闻媒体、农林技术推广部门要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大规模宣传推广生物农药,让广大农民群众认识和掌握生物农药的杀虫机理和施用技能,转变传统的病虫害防治观念。

2.加强技术监督,控制高毒高残留农药使用

继续强化农药残留监控措施,加强对农药生产销售部门监督检查,全面禁止甲胺磷、甲基1605、久效磷等高毒农药在生产上使用,开展相应的专项检查活动,确保常规农药质量不下滑,力争高毒有机磷农药在市场上不出现。

篇6

在篱挡墙、埋根、扦插以及灌丛垫等生物工程措施的截流以及减沙效果方面,使用了人工降雨的策略。将针孔式降雨仪器作为试验仪器,仪器周围利用遮雨布进行挡风,这样能够降低风对降雨造成的影响。进一步需要对不同降雨强度下以及不同生物工程措施下的初始产流时间以及产沙量等指标做好详细记录。基于降雨试验前期,需做好土壤含水率的测定工作,在这方面所使用的工具是铝盒,并完成铝盒取土工作。在降雨器雨滴开始滴落的时候进行计时,做好降雨时间以及坡面起始产流时间等方面的记录,每间隔5分钟完成1次采集,使用量筒测量体积。另外,经过滤之后,还需要做好径流过程中泥沙含量的测量。

2土壤生物工程减少坡面侵蚀效果探究

2.1径流特征分析

结合试验策略可知,所应用到的生物工程措施包括篱挡墙、埋根、扦插以及灌丛垫等。在这些措施跟随雨强变大和土壤含水率增大的情况下,初始产流时间发生了很大程度的改变,和边坡比较,这些生物工程措施的延缓产流效果非常显著,地表产流经过的时间显著向后推移,从而使水土时间实现有效延长,使雨水入渗功效得到有效增强。基于土壤生物工程措施当中,使产流时间停止最长的是灌丛垫,同时它的滞留效果也非常好。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对于土壤生物工程措施来说,延长坡面水土作用时间的效果是非常显著的,同时使水流动力得到有效降低,进一步起到了保护坡面的作用。

2.2土壤侵蚀特征分析

可以清楚地判断出4类土壤生物工程措施坡面产沙率的大小顺序,即为:扦插>灌丛垫>埋根>梢捆。基于降雨过程当中,梢捆生物工程措施的坡面产流以及产生率较小,这是由于梢捆受到土壤水分含量小的影响。另外3类土壤生物工程措施的产沙率维持在每分钟0.01~0.08g。由此可知,若雨强<1.0mm/min,那么每一类土壤生物工程措施均能够发挥出降低坡面侵蚀的显著效果。

2.3防护效果分析

结合其他一些学者的研究,可以发现:对于土壤侵蚀过程线来说,是存在比较大的波动的,各类土壤生物工程措施对坡面产生的防护效果也存在各大的差异。要想使坡面的侵蚀得到有效改善,最好选择扦插与埋根两类土壤生物工程措施。主要依赖于这两类措施能够使植物枝叶生长较稀疏,这样便能够为草本植物的覆盖提供便利,在草本植物根系庞大的情况下,便能够使坡面侵蚀得到大大减小。与扦插与埋根比较,灌丛垫与梢捆两类土壤生物工程的效果却显得比较差,主要会造成较大的产沙率。在雨强变大的情况下,每一种土壤生物工程坡面产沙量均会呈不同程度的增加。但是,和边坡比较,各类土壤生物工程措施还是起到了制约坡面侵蚀的良性作用。

3结语

篇7

关键词: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可持续发展

1 工程概况

陂头面铁矿矿区面积0.148 k㎡,开采深度:0~-30m标高,采矿许可证核定的开采方式为露天开采,开采矿种为铁矿,生产规模为8万吨/年。1985年阳春县人民政府将矿山划归阳春矿冶开发总公司,1986年10月矿冶开发总公司解体,同年11月由阳春县铁矿公司接收,矿山采用露天开采方式,设计年开采量8万t。由于经济及开采不规范等原因,2008年12月停采,部分采坑已回填至地面标高,部分采区被水体覆盖。目前矿区内最深采坑已达-30m标高,矿区内共消耗资源储量:铁矿石量2113.74 kt,伴生铜金属量4794.97 t。

矿山经多年开采,对原有地貌破坏较大,现在矿区在开采范围内并形成了长约50m,高15m,坡角约70°的挖方边坡。边坡大部分表层岩石风化比较强烈,残积土厚度较大,土体较松散。由于切坡的规模不大,边坡主要为第四系坡残积层,岩性为灰黄或浅红色砂质粘性土,局部为砾质粘性土。局部地段曾经引发过、崩塌和滑坡等地质灾害。

此外,原有矿山的建设和开采活动,已造成的地质环境问题还有矿山占用土地改变利用功能对土地资源的破坏、含水层破坏、地形地貌的改变对地质地貌景观的破坏等。

为了保护矿山地质环境,减少因矿产开采活动造成的地质环境破坏,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必须采取一定措施对矿山的地质环境问题进行全面的综合治理,全面恢复矿山的地质环境、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

2 矿区地质环境背景

陂头面铁矿位于阳春市境内,行政隶属岗美镇管辖,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该区的气候特点是夏长冬短,日变幅大,暴雨多,强度大。该区年平均气温22℃,最高气温37.2℃,最低气温-1.8℃。年降雨量为1050.1~3342.31mm,多年平均年降雨量2480mm,日最大降雨量338.1mm(1976年10月23日)。雨水集中在4~9月份,占全年雨量83.28%。常年主导风为东北风,最大风速16m/s(2006年4月14日),平均风速2.2m/s。

矿区出露地层主要为石炭系和泥盆系,其中石炭系岩性主要为含砾石英砂岩、细粒石英砂岩、粉砂岩及砂质页岩所组成,部分经接触变质成为石英角岩或透辉钾长角岩。泥盆系岩性主要为灰岩,夹有粉砂岩及砂质页岩薄层,尤其上部与帽子峰组接触附近夹层较多,经接触变质成为大理岩、条带状大理岩或矽卡岩,其中砂页岩夹层则变质为角岩。矿区内的岩浆岩属于燕山二期花岗闪长岩,中粒半自形结构,块状构造。矿区断裂构造以成矿后北北东向之逆断层为主,走向为北东10°,倾向南东,倾角约55°。断层为后期石英脉所充填,长1.4km以上,宽1~20m,对矿体有破坏作用。

根据地下水赋存条件,含水层水理性质和水力特征,矿区地下水含水层可分为: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层、砂岩裂隙含水层、花岗岩裂隙含水层、大理岩类岩溶裂隙水、矽卡岩(或角岩)隔水层和风化破碎承压含水带。大气降水是本区地下水主要来源,受地形和构造线控制,地下水迳流主要沿岩石裂隙及溶隙从西向东,由高地向谷地顺地形运动,在山脚及侵蚀基准面附近地形低洼处以下降泉的形式排泄。

陂头面矿区主要分布的土壤主要为山坡地红壤。主要植被类型为常绿季雨林、马尾松林、阔叶混交林以及丘陵常绿灌丛。主要植物类型有凹叶红豆、密花树、竹节树、变叶榕、桃金娘等。草本植物主要为芒箕、省藤、黑莎草等,总体上矿区植被覆盖率较高。

3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工作部署

(1)总体部署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工作的各项措施贯穿于采矿活动的全过程,是工程措施、生物措施与监测措施合理结合的过程。按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边开采边治理,分阶段逐步推进”等原则,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工程总体部署为:

1先破坏先治理、工程措施、生物措施与监测措施相结合进行治理。

2对地质灾害主要采取工程措施、配合生物措施进行治理,用监测措施进行预防;

3对地形地貌景观破坏的恢复,采取生物措施、配合工程措施进行治理。

4对土地资源的破坏主要采取土地复垦的方法进行恢复。

(2)防治措施

1露天采场边坡失稳:根据其边坡高度、边坡岩土物理性质特征以及稳定性等情况,加强监测和处理效果的检查,确保边坡的安全。

2废石堆场:采用工程措施进行废石的转运,同时恢复植被,修复其地形地貌景观;对其下游区域地下水水质的变化情况,主要采取监测措施进行监控。

3各种运输道路形成的不稳定边坡,以工程措施进行防治;其地形地貌景观的恢复主要采取生物措施进行治理。

4 矿山地质环境防治工程

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既要统筹兼顾全面部署,又要结合实际、突出重点,集中有限资金,采取科学、经济、合理的方法,分轻、重、缓、急地逐步完成。最终达到地形、植被在视觉和环境上与周围的区域生态融为一体。

篇8

植物保护的概念最早出现在农业中,主要是针对农作物的病虫害进行化学防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科研究广泛而深入,植物保护又发展到林业上,之后又分支到城市园林上。由于研究的对象不同,也就决定了园林植保有着与农林业不同的特点。园林植物涉及的品种多,既有乔木又有灌木和草坪,形成的植物生境比较复杂,各种有害生物之间的关系也很复杂,这就要求园林植物保护要讲究科学性、效益性、人文性。当前的植物保护已不限于有病治病,有虫治虫,而是从植物本身、环境本身这个大系统上做文章,达到植保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所谓可持续,就是以保持自然,使生态良性发展为基础,使经济发展与人口、环境、资源的承载能力相协调。作为城市环境建设的园林树木绿化,具有保护环境与资源的鲜明特征,这就要求病虫害的防治必须采取IPM策略(综合治理)。在考虑害虫种群动态及其环境的基础上,利用所有适当的方法和技术,相互配合,将害虫种群控制在经济危害水平之下。IPM要求无论采取什么防治措施,不要“彻底消灭”,只要求降低害虫的种群数量,使园林系统内的病虫害种群与植物类群达到生态平衡,城市生物多样性得到保护,对于促进生物物种丰富、营养梯度增多、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更趋复杂和完善,具有重要作用。这样作为城市的园林绿地,真正代表着城市中的一片片“净土”,才能不断满足人们欣赏红花绿草、流水潺潺的要求。

2城市园林植物保护新理念

2.1全程监控理念

植物保护工作不仅仅限于农药的使用,还涉及到植物检疫、土壤消毒、新技术培训与推广、抗病性植物选育、生产管理技术提高等方面。根据欧盟有机农业发展的最新成果,可将其“回溯追踪管理”体制引入我们的园林植物保护工作中,形成全新监控理念。从新型无公害环保药剂的使用到植物保护全新技术的推广使用,脑傲种参锏募煲叩酵寥老毒都要制定相关的政策,并形成法规,一切按规定办事,从始至终要跟踪管理。哪个环节有差错和纰漏都可通过回溯找到,便于及时修正,使植物保护工作全程科学化、规范化、无害化。

2.2综合治理理念

在病虫害的防治上,应优先考虑生物的、生物技术的、植物育种的、物理的,以及苗木栽植技术的综合治理措施,是园林植物保护的基本策略。如通过品种选育、科学栽植方式、土肥水合理管理、天敌保护、声光电等物理方法控制病、虫、草害,尽可能综合各种非化学措施,以最优组合,最低成本投入达到最佳保护效果,同时保护生物资源和环境。

2.3善待环境理念

环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外部各种条件的总和。善待环境的理念是在环境问题危及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传统的发展模式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背景下产生的1989年第15届联合国环境署理事会通过了《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对可持续发展作了定义:这就是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由于化学农药的滥用使环境遭受大面积污染,同时使园林有害生物产生了顽固的抗药性。随着天敌的大量杀伤和死亡,生态环境失去平衡,一旦有利于病虫害的发生条件形成,会造成病虫害的流行和猖獗。因此,园林植物保护要建立无公害药剂防治示范区。“善待环境,共生共存”,应该成为植物保护的目标。

2.4规范操作理念

植物保护工作中存在着许多操作不规范的现象,如药剂配置不按要求浓度、配比不均匀、雾化不好,这样做的后果往往造成药害或防治无效;另外在苗木引进、栽植方面忽视检疫,不对土壤进行消毒,引起外来有害生物的入侵,使土壤中发生病虫害而造成苗木死亡,严重影响绿化效果和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所以,应该提倡规范操作的理念,在农药使用上必须按国家允许使用的药品名录进行选用,对特殊要求的要在特定范围内使用。喷药技术操作规范,检疫消毒严格,从各个环节把关,规范操作。

3园林植物保护的主要技术措施

3.1测报防治

植物保护的一条重要原则是:“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在建设生态园林城市和提倡植物保护工作可持续发展的今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显得尤为重要。根据病虫害的发生规律,结合气象、土壤、植物长势等条件对病虫害的发生进行预测预报是植物保护工作发展的新趋势,这需要很强的专业知识、先进的测报监测设备和一定的数学模式。只要及时病虫害动态,就能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减少危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同时在节约资金、人力、物力时又不破坏生态环境,使自然界各种生物达到一种动态平衡。

3.2农药、药械

引进及开发研制植物保护新产品、新技术,进行示范试验,筛选适合本地推广应用的新品种、新药械。采用植物源、动物源物质、微生物制剂和新型无公害环保农药,如除虫菊酯。天然除虫菊的提取物作为农药使用,明胶作为杀虫剂,植物油作为杀虫剂、杀螨剂、杀真菌剂防治效果良好。纯活性微生物制品,如Bt病毒、磷酸氢二铵作为诱饵,用于昆虫诱集。新型无公害环保农药,如猎手、30%苦参碱、4.50%氯氰菊酯等。

3.3建档管理

建立园林植物保护的技术、信息档案,及时进行收集整理和归档,便于在制定工作措施时参考,对养护管理进行技术指导,使管理更加科学。

3.4实验室

建立小型实验室,可对病虫害种类进行鉴定,搞好植物的检疫;对非病原体引起的植物生长不良等现象,要进行土壤、肥料及环境因素分析;对无法及时判断的病虫害,要进行室内培养和观察,同时开展课题研究。

3.5病虫检疫

“引种”作为生产力提高的重要因素和先进手段,推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的进步,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面貌。但是,国外引进、国内交流的一些新物种已经开始影响到国家和地方的生态安全,形成“生物入侵”,这就要求必须对病虫害检疫提高警惕。古今中外生物入侵危害人类健康和生物安全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是十分沉痛的。园林作为生物物种“输入”的主渠道和“引进”的主战场,必须在植物保护上采取严格的措施。监测、控制要着眼于源头防治,切实搞好植物病虫害检疫工作,确保城市的生态安全。

4建立相应的植物保护法律体系

篇9

【关键词】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措施;生物防控

1 林业有害生物现状

目前,国内外诸多学者对林业有害生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林业有害生物的传播途径、危害形式、预防治理措施、生态经济评价及其法律政策制订等方面,这些研究成果对开展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有效保护当地森林资源,推动区域林业生态的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但是目前尚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综合性预防治理实用技术体系,无法形成独立完整的立体防治网络,难以实现对林业有害生物的持续监控和有效治理,无法满足生态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不利于我国林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 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应采取的具体措施

针对林业有害生物传播途径、传播机制、发生发展的特点,制订一套行之有效的综合防控技术体系,才能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措施实施好、落实好,从而达到预防与治理相结合,发挥最大的防控效果。具体措施:

2.1 建立预警机制

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必须坚持“预防为主,治理为辅”的方针,采取因地制宜、有的放矢的治理策略。对通报发现有疫情的区域,应全面调查和清理病死木,做到全面无公害处理,防止疫情扩散;同时,加强对疫区苗木的监管,严控从疫区调运苗木,加大对苗木的检疫检查力度,杜绝疫病向外传播。加强对隶属不同区域的苗木及其木制品调运的检疫检查力度,特别是应加强对外贸进出口的苗木及其木制品的外来有害生物的检疫检查力度,对检疫出有害生物的物品应就地封存,尽快查明传播源后做无害化处理,并及时向有关部门通报相关情况,防止疫情进一步扩散。因此,加强植物检疫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植物检疫水平和科技含量,建立以林业苗木检疫检测为主、进出口检测检疫为辅的联合防御体系,实现共建共防,联合预警。

2.2 做好干群联动机制

目前,我国造林类型种类繁多,分布范围广,造林面积大且较为零散,伴随而来的森林有害生物种类和数量也呈现复杂多变的态势,加之防治经费有限,专门从事林业工作的人员相对缺乏,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任务十分繁重,导致治理效果不理想。因此,在当前森林经营管理权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的条件下,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林区职工群众参与森林有害生物的防控工作,不仅可以大大提升有害生物的防控效率及其防控效果,而且对提升营造林的治理效果、增加林区职工的收入、缩减投入产出成本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森林有害生物防治中,采取有力措施,调动群众的参与积极性,彰显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实现群控群防,干群联动,对森林有害生物防治的成败至关重要。

2.3 建立生物防治技术体系

对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除采取人工去除染病林木植株,就地销毁外,还可以利用诱捕器、黑光灯诱杀等对成虫进行诱捕,利用化学试剂进行药物毒杀等。然而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还是根据有害生物特性选择适用的生物防治技术,如推广使用对有益生物和生态环境影响小的病毒、Bt、白僵菌、昆虫生长调节剂等生物制剂、仿生制剂等。根据对有害生物的系统分析研究,在系统评估论证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地引进、释放天敌,充分发挥天敌对有害生物的自然控制作用。如利用周氏啮小蜂防治美国白蛾、杨扇舟蛾、杨小舟蛾等;利用大唼腊甲红脂大小蠹等。此外,随着科技水平的提升,适时将遗传生物工程和基因技术应用到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中,同样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2.4 防治技术实际应用与开发

应对林业有害生物的损害,除强化对有害生物本身的防治,采取生物、化学或者物理的方法将有害生物消灭,达到保护林业资源的目的外,更为直接科学有效的措施是充分利用森林植物本身的持续抗性作用,即通过混交的方式建立抗病虫的林分结构,或通过加强森林抚育管理,将森林植物的防御、耐害、补偿和诱导抗性等调整到最佳状态。

此外,充分挖掘有害生物的潜在利用价值,变废为宝,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生态经济允许的范围内,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如某地区,利用有害生物紫茎泽兰通过“脱毒、脱苦、脱臭”处理,变成优质饲料,一方面,提升了群众防治有害生物紫茎泽兰的自觉性和推动力,有效地抑制了紫茎泽兰的蔓延,保护区域生态经济;另一方面,为当地畜牧业提供了廉价的饲料来源,有力地推动了地方畜牧业的发展。

2.5 建立奖惩机制

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与治理,应坚持“奖惩并存,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政策,决不能顾此失彼。为遏制林业有害生物的入侵和传播,除林业检测检疫人员恪守职责、严格执法外,应通过立法或建立风险基金的方式予以规避,以减少林业有害生物传播发生的机率。为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参与治理林业有害生物的积极性,应建立健全必要的奖励机制,激发人们参与的热情,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措施真正落到实处,使之发挥最大的防控效果,进而推动林业生态工程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我们在对林业有害生物进行治理的同时,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分区治理。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出发,以实现可持续控制为目标,遵循预防为主、标本兼治的原则,严把检疫关,在加强监测的基础上,以营林措施为主,环保型药剂防治为辅,协调运用人工、物理等措施,进行综合防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林业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之内,确保森林资源安全,促进我国林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执中等.森林昆虫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

[2]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中国森林昆虫[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

篇10

关键词 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现状;保护对策

中图分类号 S759.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7-0203-02

生物多样性可以反映区域环境质量和生态文明程度,对人类社会生存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对其地位和作用进行强调。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生态环境脆弱地区,但其具有丰富、独特的生物多样性,是重要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了建设生态文明,保护区域的生物多样性,应当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1 宁夏贺兰山生物多样性概况

贺兰山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中心之一――阿拉善鄂尔多斯中心的核心区域,处于青藏高原、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交界处,特殊的地理位置、复杂的地形组合和气候、土壤等自然因素表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布,塑造了该山地比较丰富的植物种类、复杂的植物区系组成、多种多样的植被类型及接线明晰与带谱比较完整的山地质被垂直结构和丰富的生物资源。贺兰山也因此成为西北干旱区重要的生物资源宝库和天然实验室,也是我国唯一位于北方的生物多样性中心。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贺兰山山脉东坡的北段和中段,南起银巴公路,西北依宁夏、内蒙古行政区界,东至西夏王陵、西北煤机总厂及石谊甲和三柳高压输电线路为界,地理坐标为东经105°49′~106°41′,北纬38°19′~39°22′。保护区南北长150 km,东西宽约20 km,地跨银川、石嘴山2个市6个县(区),总面积193 535.68 hm2。

1.1 植物多样性概况

贺兰山主要植物区系成分包括亚洲中部草原成分(蒙古草原成份)、哈萨克―蒙古成分、亚洲中部荒漠成分、古地中海成分、东亚成份和华北成分、青藏高原成分、泛北极成分、世界分布成分、特有成分等。贺兰山有维管束植物788种,2个亚种和28个变种,隶属于87科,357属。贺兰山还分布有苔藓植物30科81属204种。此外,贺兰山有大型真菌200余种,27科66属。

1.2 野生动物多样性概况

贺兰山属于蒙新区西部荒漠亚区的东端,与东部草原亚区相邻外,与青藏区、华北区也相距不远,因而动物区系成分混杂,属于温带草原―森林草原―半荒漠动物群落,具有华北区、蒙新区的特点,主要以蒙新区特点为主。贺兰山分布有脊椎动物218种,其中鸟类143种,分属于14目31科;兽类56种,分属于6目15科;爬行类14种,分属于2目6科;两栖类3种,分属于1目2科;鱼类2种,分属于1目2科。有昆虫952种,分属于18目153科647属,其中有蜘蛛80余种,分属于16科,其中新记录种有4个:乌氏掠蛛、阿拉善小蚁蛛、贺兰山狂蛛、贺兰山拟赛蛛[1-2]。

2 宁夏贺兰山生物多样性价值评价

2.1 生态效益评价

贺兰山由北至南犹如一堵天然巨壁,阻隔了腾格里沙漠的东侵,使黄河在宁夏平原得以流畅,使蒙古冷高气压受截,又以茂密的山地森林植被阻沙固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对宁夏平原的工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发挥着重要的生态作用。保护区内乔、灌、草植被丰富,能发挥巨大的水保土效益。贺兰山森林涵养水源功能主要表现在丰富的植被调节水分变化,使降水对地表土壤的冲击力降低,从而减少水土流失,同时减少地表径流。贺兰山保护区内的林木具有茂密的林冠,是良好的水分调节器,可以截留降水20%,其林地的腐殖质厚达30 cm,又是很好的蓄水层,可以减少地表径流、降低流速,增加水量。随着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保护区自然生态系统不断恢复和完善,森林面积扩大,其改善小气候的功能将不断增强,对当地农牧业生产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3-4]。

2.2 社会效益评价

贺兰山自然保护区优越的景观资源和独特的动植物资源为开展生态旅游和多种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在生态旅游区和实验区发展旅游业和多种经营,可以为保护区内和周边地区的群众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优化就业结构,有利于社会安定和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促进保护区和社区共管的良性循环。同时也为投资经营者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对促进贺兰山保护区及周边地区的经济腾飞具有重要的意义[5]。

2.3 保护价值评价

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全世界人民的目标,也是保障人类发展和生存的最佳选择。宁夏贺兰山保护区内保存有干旱地区典型的森林生态系统,是天然的物种资源宝库,也是多种植物模式标本的原产地,更包含有多种特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通过自然保护和科研规划的实施,将为保护贺兰山这一干旱地区典型的森林生态系统提供科学手段和方法,由此产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是巨大和不可替代的。同时,保护区的建设意义在于积极主动地保护自然资源,尤其是干旱地区典型的森林生态系统中珍稀濒危动植物资源。这部分资源不仅要为当代人所利用,而且要保留给子孙后代,从这个意义上可以称之为世界公众遗产,而保护区正是提供了这种遗产保存地、基因库,使之成为科普教育的最好课堂和天然实验室。

3 宁夏贺兰山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

近年来,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加大对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初步建成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主要形式为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风景名胜区等,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积极开展研究,并与其他科研机构进行协作,成效明显。目前,与区内外各大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开展了贺兰山珍稀、濒危、特有植物的驯化;1998―2003年与西北濒危动物研究所联合开展得岩羊种群动态及保护对策研究,获得2004年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自2004年以来,一直与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合作进行岩羊专项研究,共列7个研究专题。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岩羊研究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贺兰山物种丰富但多数物种的种群数量少,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环境承载能力有限,许多物种生态适应能力弱,对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抗御能力差,容易陷入濒危境地甚至灭绝。保护区生态植被恢复和演替过程缓慢,由于多种因素影响,如山高坡陡、干旱少雨、土地贫瘠等,一旦遭到破坏就极难恢复。因此,贺兰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任务格外繁重。

4 宁夏贺兰山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策

4.1 在发展中解决保护问题

为解决保护区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开展保护区保护地和国家公园建设、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外来有害物种生物防治、生态文明示范保护区建设、重要公益林保护、生物多样性监测信息网络建设、重要和退化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极小种群和珍稀濒危物种保护等工程建设。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积极争取国家有关自然保护区建设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1996年完成了自然保护区一期建设工程;2004年完成自然保护区二期建设工程;2006年完成自然保护区扩建工程,为自然保护区各项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2 健全和完善政策法规

通过建立健全较为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以《全国生物物种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纲要》为依据,结合相关国家法律法规,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办法,同时制定与配套实施细则和政策措施,保障贺兰山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4.3 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完善综合管理机制

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健全管理机构,加大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及时制定保护规划,保护影响生态安全的生态功能退化区,遏制生态恶化趋势。采取强制性措施,治理重点生态敏感区和脆弱区,把生物多样性损失减少到最小。全力阻止有害物种入侵,严厉打击破坏生物多样性的违法行为,防止珍稀物种资源流失。限期淘汰资源消耗大和环境代价高的产业和项目,禁止发展威胁生态安全、对生物多样性危害大、超过环境承载能力的产业和项目,综合运用法律、行政和经济手段实现有效管理。

4.4 加大投入力度,强化保障体系

生物多样性保护是一项长期工作,必须形成长效投入机制。要积极争取政府投入,主要用于生态保护、林政执法、环境治理、科学研究等项目,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撑。

加大生态建设力度,继续实施封山育林和天然林保护工程,减少水土流失,提高森林覆盖率,恢复生态系统功能。加强污染防治,采取最严格的措施保护生态环境,坚决取缔各种破环保护区生态环境的项目建设。从独特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优势出发,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体系,构建与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生态产业体系。矿产资源开发要确保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旅游资源开发从规划制定、产品开发到基础设施建设都要注重环境保护。

4.5 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保护

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科普宣教基地,利用各种媒体在全社会大力提倡绿色消费,倡导节能环保、爱护生态、崇尚自然的生产生活方式,把生态保护变为每个企业、单位和个人的自觉行动。大力弘扬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优良传统文化和习俗,让广大群众更加自觉地参与到生物多样性保护中来。扩大环境信息公开范围,健全社会监督机制。鼓励民间环保组织依法开展保护活动。

5 参考文献

[1] 邓琳.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7(23):7261-7281.

[2] 许成,汪一鸣.西夏京畿的皇家林苑――贺兰山[J].宁夏社会科学,1986(3):80-85.

[3] 米文宝,李龙堂.贺兰山自然保护区的特点及保护价值[J].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2):9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