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管理体系建设范文
时间:2023-12-28 17:39: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能源管理体系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高校具有很多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与社会普通企业有所不同,能源管理体系建设不能生搬硬套企业的模式,在借鉴企业的先进经验的同时,更要彰显高校的特色。有效地实施能源管理体系能够促进组织健康快速发展,对于规范能源利用行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节能降耗等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
能源管理;高校
能源管理体系,是指用于建立能源方针、能源目标、过程和程序以实现能源绩效目标的一系列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要素的集合。它是从体系的全过程出发,遵循系统管理原理,通过实施一套完整的标准、规范,在组织内建立起一个完整有效的、形成文件的能源管理体系,注重建立和实施过程的控制,使组织的活动、过程及其要素不断优化,通过例行节能监测、能源审计、能效对标、内部审核、组织能耗计量与测试、组织能量平衡统计、管理评审、自我评价、节能技改、节能考核等措施,不断提高能源管理体系持续改进的有效性,实现能源管理方针和承诺并达到预期的能源消耗或使用目标。GB/T23331-2012《能源管理体系要求》国家标准已于2012年12月31日,于2013年10月1日正式实施。
一、能源管理体系建设的实践
2012年11月28日,国家发改委、认监委联合发文,要求列入“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的企业和单位开展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工作。2013年1月5日,山东省经信委等部门联合发文,将淄博和德州列为能源管理体系建设示范市。2013年2月25日,淄博市《关于印发〈淄博市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实施计划〉的通知》,将山东理工大学确定为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单位。山东理工大学于2013年3月正式启动能源管理体系建设,是全国最早开展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并通过评价验收的高校之一。在建设过程中,学校聘请专业的咨询机构给予指导,制定了《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提出了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界定了体系建设的范围,明确了建设步骤和时间安排,对各项工作进行了周密部署。同时,学校确立了“安全保障、合理用能,精益管理、持续改进”的能源方针,了最高管理者承诺,在全校范围全面展开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工作。经过标准宣贯培训、初始评审、文件编写、体系试运行、内部审核、管理评审等过程,历时近9个月,学校的能源管理体系初步建成。2013年12月,在行业主管部门组织的评价中,学校以“优秀”等级通过验收。
在能源管理体系的运行过程中,学校针对评价中专家组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制定详实的持续改进方案,深入学习和领会体系文件内容,将能源指标逐项分解到部门和主要用能设施设备,进一步完善能源绩效参数,继续聘请咨询机构给予运行维护指导,定期更新体系材料,安排专人参加体系标准、节能知识、内审员等方面的培训,积极开展节能技改活动,充分发挥能源管理体系的作用,促进学校能源绩效不断提高。实施能源管理体系后,山东理工大学的能源管理水平大幅提高,能源支出明显下降,国家和地方下达的节能减排指标超额完成,多次被国家、省、市评为先进单位,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
二、对高校开展能源管理体系建设的思考
(一)充分认识高校能源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性。能源管理体系,是在我国能源日益短缺的形势下,国家大力倡导和积极推动的标准化管理模式,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有力保障,它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已被越来越多的组织所重视。高校作为知识汇聚的殿堂和人才培养的基地,理应成为当今社会先进生产力的引领者。因此,在高校中推行能源管理体系,是时代的召唤,是社会责任的体现,是高校自身发展的客观需求,意义重大。首先,高校一般都是用能大户,能源经费在教育经费中所占比重比较高,是高校快速发展的沉重负担。通过建设并运行能源管理体系,可以大大提高能源管理水平,淘汰落后的管理模式,引进先进的节能技术和设备,杜绝不必要的浪费现象,有效降低办学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其次,大学生是高校的主体,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高校的能源管理体系会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使大学生在学校树立勤俭节约的用能观念,养成节约用能的良好习惯,并将这种美德带向未来的工作岗位,从而产生广泛而深远的社会示范效应。
(二)能源管理体系建设要适应高校的特点。高校具有很多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与社会普通企业有所不同,能源管理体系建设不能生搬硬套企业的模式,在借鉴企业的先进经验的同时,更要彰显高校独有的特色。教学和科研是高校的中心工作,为教学和科研提供稳定可靠的能源保障是能源管理工作的天职。因此,高校能源管理体系建设,既要考虑经济效益,又不能忽视社会效益,要找到两者的最佳平衡点。在高校能源管理体系建设中,学校要合理确定能源方针和能源目标,正确识别高能耗设备,科学设置能源绩效参数,突出抓好重点管控环节,把合理用能作为工作的重点,多在开源节流、挖潜增效、减少浪费、节能降耗、技改创新、规范行为等方面下功夫。
(三)专门的管理机构和专业的管理队伍是能源管理体系建设的关键。能源管理体系是一项专业性强、工作量大、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原有的能源管理部门开展此项工作困难重重,步履维艰。为确保此项工作的顺利进展,学校应从大局出发,统筹帷幄,设立专门的机构,聘任专业的人员,专职从事这项工作。同时,学校还应强化各用能单位在能源管理方面的职责,在用能单位设置兼职能源管理员或内审员,形成全覆盖的管理网络。另外,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对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以适应能源管理体系建设的需要。
(四)全员参与关乎能源管理体系建设的成败。能源管理体系建设,是一项全校性的工作,涉及到学校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每一位个体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首先,学校领导应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在政策上大力支持、在工作上周密协调、在行动上以身示范。校长作为能源最高管理者,要向全校做出能源管理体系建设的承诺,并向全校。其次,全校师生员工要积极响应国家和学校的号召,以实际行动支持学校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工作。每个人都应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自觉养成节约用能的良好行为习惯,并主动抵制各类浪费能源的现象,形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五)要建立切实有效的奖惩机制。学校要以制度的形式,形成良性的政策导向,鼓励节约用能行为,反对浪费能源现象,对于在能源管理过程中业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一定的奖励,对于严重浪费能源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适当的惩处。学校应逐步建立用能定额管理制度,将能源目标进行细化分解,层层落实到基层单位甚至个人,并加强能源绩效考核,对于超额或结余的单位和个人,采取相应的奖惩措施。同时,学校还应加强对日常用能行为的监督检查力度,成立专业或兼职的巡查队伍,可以聘请学生巡查员,定期或不定期对校园用能情况进行检查巡视,发现能源浪费现象及时采取处置措施。
篇2
对装备管理模式的不断优化是能源行业企业提升装备管理能力的主要手段,在装备管理模式优化的过程中,对信息系统的需求也逐渐增多,大量的数据需要记录、存储、分析。另外,在信息化的过程中,也必须对装备管理业务模式进行不断地梳理、细化和优化。因此,装备管理业务模式与装备管理信息化这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着企业装备管理水平的逐渐提高。
然而以资金流管理为核心的ERP系统模块对部分不发生费用的装备维护活动无法覆盖到,还有一些维修的费用发生非常复杂,ERP的系统设置中无法进行完全清楚地定义,于是许多企业开始自主建设或引入一些装备管理信息系统,如PMIS、巡检系统、GIS等等。这些软件由于大都是根据装备管理中产生的各种需求应运而生的,在开发水平、理念、灵活性、适用性上都参差不齐;更重要的是,这些系统在一个企业内都没有统一的数据接口,一个功能单一的系统散布在企业的各个角落,无法实现信息共享,形成信息孤岛。
通过装备信息化提供的大量数据来提升装备管理的水平。
面对这样那样的问题,能源行业企业在装备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过程中应站在全局的角度,对装备管理信息系统架构进行设计,以规避上述问题。满足装备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管理的需求,使得设备的管理、操作、维护、维修、监测、故障诊断等一系列内容有效协同,各个环节紧密配合,又相互支持。
为了达成上述目标,国内管理咨询公司能源资源行业专业团队研究表明,企业装备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应当重点关注如下两个方面:
1.装备管理信息系统的构成
为了能够解决装备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达成上述目标,装备管理信息系统应当有以下两大部分组成:
(1) 专业集成
对于装备管理来说,信息系统建设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工作,就是一线的装备管理信息化。由于各个种类的装备特性不同,其相关的装备管理软件也不尽相同。如果希望开发一套专业软件对所有的装备进行专业管理,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我们建议对企业中已有的专业系统进行集成汇总,形成一个能够共享的装备专业管理集成系统。将企业中众多的装备管理专业软件进行集成和整合,让原本孤立的各个系统在全局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从而解决装备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中产生的信息孤岛问题。从装备运行一线获取数据,同时,集成的专业系统能够对装备状态实时、全面地监测了解,促进装备管理模式的提升,为装备高效率、低风险运行提供信息技术保障。也使得CBM、TPM、RCM等先进的管理理念更加顺畅地融入到企业的装备管理模式中来。
(2) 决策支持
在专业集成系统实现的基础上,为了支持各层级装备管理人员的科学决策,应当根据管理决策的要求,从专业集成系统中进行数据抽取,并辅助统计分析的功能。将各层级、各专业的装备数据进行统一的汇总分析和共享。保证装备管理的科学决策能够得到切实有效的信息化保障。
2.装备管理信息系统与企业中其他系统的关系
站在企业全局的角度来看,装备管理信息化工作是企业整体信息化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装备管理信息系统也必然是企业整个信息体系的一部分,在装备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过程中也应当注重装备管理信息系统与企业中其他信息系统的关系。
篇3
关键词:能源管理;体系建立;标准;要求
中图分类号:F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3)03-0124-03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能源管理体系概念源自对能源问题的关注,能源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问题,发展需求与能源制约的矛盾唤醒和强化了人们的能源危机意识。随着对节能工作的重视和质量、环境等管理体系在我国的深入推广,一些先进企业将节能融入企业经营理念中,把能源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能源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开发积极进行探索,不断接受先进管理思想,采用系统的管理模式来提高企业能源精细化管理水平,能源管理体系概念逐步形成、完善。
能源管理工作既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和地方能源管理系统的终端环节之一。企业能源管理工作涉及范围广泛,除了做好能源的利用规划、保证供应外,更需要做好能源的合理利用,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力求以最小的能源消耗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企业能源管理体系的建立有助于上述目的的实现,能源管理体系是建立并实现能源方针、目标的一系列相互关联要素的有机组合,包括企业的组织机构、职责、惯例、程序、过程和资源等。2011年12月,国家12部门制定下发的《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实施方案》第三部分“万家企业节能工作要求”的第三项内容明确提出:“建立能源管理体系。万家企业要按照《能源管理体系要求》(GB/T 23331),建立健全能源管理体系,逐步形成自觉贯彻节能法规与政策标准,主动采用先进节能管理方法与技术,实施能源利用全过程管理,注重节能文化建设的企业节能管理机制,做到工作持续改进、管理持续优化、能效持续提高。”
二、能源管理体系标准情况
进入21世纪以来,一些发达国家如英国、美国、丹麦、瑞典、爱尔兰等进行了能源管理体系的研究与实践,陆续出台了一些能源管理体系标准,主要有英国《能源管理体系要求》(BS EN16001-2009),美国《能源管理体系》(MSE2000),2005年和2008年进行了修订,丹麦《丹麦能源管理规范》(DS2430-2001),目前已被欧洲标准EN 16001《能源管理体系》取代,瑞典《能源管理体系说明》(SS 627750-2003),目前已被欧洲标准EN 16001《能源管理体系》取代,爱尔兰《能源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I·S·393-2005)、目前已被欧洲标准EN 16001《能源管理体系》取代。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也在关注并组织编制能源管理体系国际标准,2011年,ISO能源管理体系国际标准委员会了ISO50001《能源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
我国重视能源工作,研究能源管理标准较早,1995年国家了GB/T15584《工业企业能源管理导则》,2008年进行了修订。该标准对我国工业企业加强能源管理起到了重要作用。2002年我国提出了能源管理体系的概念,并组织专家进行系统研究,2009年我国出台了《能源管理体系要求》(GB/T 23331-2009),目前我国正依据ISO 50001《能源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对其进行修订,配套《能源管理体系实施指南》国家标准正在制定过程中。
三、建立能源管理体系的总体要求
企业建立能源管理体系时,应结合企业生产、管理状况,特别是企业自身能源管理情况,依据GB/T 23331-2009《能源管理体系要求》,借鉴ISO90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要求》、ISO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规范及使用指南》等先进管理模式的理念和方法,建立适合企业自身情况的能源管理体系。
(一)能源管理体系标准基本框架
(二)能源管理体系核心思想
能源管理体系采用过程方法和管理的系统方法,采用其他管理体系普遍采用的、先进成熟的PDCA循环管理模式。能源管理体系与质量、环境等其他管理体系相比,针对能源管理和利用的特点,强调能源利用全过程的监视测量和控制,强调对用能设备运行参数的控制,强调建立和持续更新能源目标指标,注重能源绩效的评价和持续改进。
企业能源管理体系总体结构框架示意图如图2所示:
四、能源管理体系建设步骤
能源管理体系采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包括四个阶段:策划阶段(P)、实施阶段(D)、检查阶段(C)和改进阶段(A)。
(一)体系策划
体系策划包括统一思想、领导决策,组建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开展宣传培训,制定工作计划,开展初始能源评审,识别评价能源使用,建立能源方针、目标和指标,职责分配与资源管理,策划能源管理和利用活动,编制能源管理体系文件等十项工作,我公司自“十一五”以来,公司领导非常重视节能工作,但没有实现对能源管理和能源利用的全过程、及时化、系统化管理,下面根据公司能源管理现状建议体系策划阶段开展如下工作。
1.组建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公司需要在2012年公司修订完善的节能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基础上,重新建立能源管理体系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领导小组负责体系建立实施工作的决策和协调,由公司董事长与能源管理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主要任务是审议有关体系建立和实施的重大决策,协调体系建立和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工作小组负责能源管理体系策划阶段的组织和实施工作,工作小组建议由具有企业管理经验、掌握能源管理制度、了解节能技术、有体系建设经验、有较强文字水平的相关管理人员组成。工作小组从各相关职能单位抽调,他们的主要任务是负责能源管理体系的策划,负责联络各相关单位,提出初步方案,起草体系文件。
2.开展宣传培训。能源管理体系的建立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作,涉及到公司的各个单位。在开展工作之前,培训工作由人力资源部负责,外聘老师对公司领导、中层干部、内审员及能源管理体系中的关键岗位人员进行培训,培训内容重点是《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方案》、GB/T 23331-2009《能源管理体系要求》、能源管理体系标准内容、能源评审内容、公司建立能源管理体系的目的和初步计划等。宣传教育由工作小组负责,将建立实施体系的决策和意图传达到各单位,在公司内形成良好的氛围,引起全体人员的重视并予以配合。在体系建立和实施初期,宣传的主要内容是体系建立、实施的目的和意义及执行体系文件的重要性等。
3.制定工作计划。由工作小组编制建立能源管理体系工作计划,确保能源管理体系的建立工作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步骤进行。工作计划编制完成后报领导小组审议批准后进行实施。结合公司实际情况能源管理体系工作计划如表1所示:
4.开展能源评审。能源评审是企业建立能源管理体系的基础,是企业对其本身的能源管理行为及能源利用状况进行全面、综合调查和分析的过程。近几年,由南车集团安排戚墅堰节能监测中心对我公司进行能源监测和能源诊断,但没有进行过能源评审,而且南方汇通正在重组,建议南方汇通重组工作完成后重新开展一次能源管理评审,首先要确定能源评审的范围,即确定企业能源管理体系的边界,只要确定了范围,企业在这个范围内的所有活动、产品和服务都应当包括在能源管理体系中。
公司目前的能源管理部门为建设装备部,能源管理人员配备相对较弱,建议请外部专家评审组为我公司进行能源评审,可以请戚墅堰节能监测中心或贵州的评审机构,同时,公司内部要组织相关精干力量,协助评审组工作。
能源管理评审的主要内容包括对法律法规、能源管理现状和能源利用状况三个方面的评审。法律法规主要是识别评价收集与获取适用法律法规、标准和其他要求情况,识别应遵守的具体条款和评价落实情况。能源管理现状主要是评价现有的管理机构及其职责落实情况,与标准要求的差距,各项操作的可操作性、适应性以及各规定间的系统性。能源利用状况主要是分析掌握目前能源利用全过程的管理情况和控制现状、水平,发现能源利用全过程的薄弱环节和节能潜力。能源评审结束后由评审机构为公司编制能源评审报告。工作小组将根据能源评审报告针对公司现状建立有效的能源管理体系。
5.识别评价重要能源使用。识别能源使用是工作小组针对能源评审所发现的问题,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分析,识别出影响公司能源利用各过程、环节能源消耗的原因和条件,根据能源使用的能源消耗和节能潜力大小,评价出重要能源
使用。
这个阶段的工作重点是确定公司能源基准,广泛收集标杆,针对能源评审中发现的薄弱环节,采用一系列科学的方法和适用的工具,对产生能源浪费和能耗较高的用能设备设施进行深入系统的原因分析,找出造成能源浪费的根本原因,采取完善的管理制度或节能改造等方式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利用过程中的浪费。
公司主要消耗能源为电、工业液化石油气、氧气、压缩空气、水、煤油和汽油,识别时按照种类和车间进行识别即可,分析哪些条件或原因能够对能源的消耗产生影响,将这些条件或原因逐条记录分析结果,并分类汇总。在评价重要能源使用时应重点考虑以下方面:能源使用是否产生了能源浪费或出现了用能违规行为;产生能源浪费或出现用能违规行为的频次及造成的影响;产生能源浪费或出现用能违规行为的原因;改变重要能源使用的技术难度;采取措施减少能源影响所需投资资金。
识别评价能源使用应把握以下原则:一是识别能源使用要全面、系统并具有针对性;二是确定重要能源使用要按照程序、按步骤分类进行;三是对重要能源使用的排序应符合公司实际、切实可行。
6.建立能源方针、目标和指标。
(1)制定能源方针。能源方针应包括:对法律法规的遵守、为能源目标、指标体系的建立提供框架、优化能源结构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承诺以及与公司经营方针的协调。
制定能源方针时,首先收集相关信息,包括国家、省市等的总体规划和政策方针,公司总的经营方针、理念和目标,能源评审结果内容,公司员工的节能意识,公司能源管理现状,计量监测设施配备和运行情况,员工的意见和建议等。然后领导小组根据收集的信息,以会议的形式进行充分讨论,最后达成共识,确定公司能源方针。最后由公司董事长签署。
(2)制定能源目标、指标。2010年公司虽然开展了前方修造车系统单耗定额,但指标的制定不太科学,工作小组必须根据公司已经制定的能源方针,依据能源基准,对比能源标杆,综合分析公司当前的能源状况和节能潜力,确定能源目标,而且制定的目标、指标应该是具体、可测量、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比如铸造事业部电炉钢单耗,目前的实际单耗与标杆差距太大,制定目标、指标时必须综合考虑,制定的指标如果责任单位通过努力达不到,反而达不到制定目标、指标的
目的。
7.职责分工与资源管理。
(1)能源管理组织机构及职责分工。合理的职责分工与充足的能源管理人员配置是能源管理体系运行的保障。能源管理职责目前由建设装备部归口管理,但涉及到多个管理部门,如物料部采购、技术部工艺管理和计量管理、建设装备部设备管理、动力车间动能供应运行管理、储运部储存发放煤油、汽油、人力资源培训、企业文化部宣传等。因此,公司在建立能源管理体系时,应在满足节能法律法规及《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方案》要求的前提下,针对各职能和层次的人员,说明其在能源管理体系实施运行中的位置和作用,并赋予职责和权限,特别是对于能源利用全过程的各个关键环节,公司应指定专人负责。
(2)策划资源管理。提供适宜的资源支持,是保证能源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基础性条件,包括人力资源、设备设施和资金。
人力资源管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节能意识、岗位能力评价和培训。公司通过建立、运行能源管理体系,采取宣传节能降耗所带来的效益,提高员工认识,培养节能习惯和落实制度细化考核、开展表彰奖励活动等措施不断提高员工的主动节能意识。公司应明确各岗位特别是关键能源管理岗位在能源管理、节能技术等方面的能力需求,每年利用公司绩效考核平台通过技能、教育、培训和经验等方面对相关人员进行岗位能力评价,并通过采取培训等措施使其满足所需的能力。
设备设施主要指基础设施、能源计量器具和用能设备设施。设备设施的采购、使用、配置、维护保养的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公司的能源利用效率。设备设施是公司用能的终端环节,消耗了绝大多数能源,因此,在保证正常生产经营的条件下,加强了用能设备设施的节能管理,才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公司对用能设备应实行全过程管理,即从技术部的工艺提出、设备设施选型、选择生产厂家、设备设施安装、投产使用、设备操作、维护保养、技术改造到设备报废整个过程。
资金是能源管理体系各项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建议公司每年考虑一定资金确保体系的运行。
8.策划能源管理和利用活动。在能源管理体系策划阶段,公司应利用能源评审过程中现有的管理机构、制度、职责权限与能源管理体系标准要求的差距,对现有管理组织机构进行整合、调整或增加,明确职责、权限,策划各管理层次、部门、岗位在能源管理体系中的作用、位置及具体的能源管理和利用活动,将策划结果以文件形式将其固定下来,形成能源管理体系文件,并依据体系文件定期检查、评价各岗位开展工作、活动的履行情况及效果。
9.编制能源管理体系文件。能源管理体系同质量、环境管理体系一样,需要编制体系文件。编制体系文件是公司建立和有效运行能源管理体系的重要基础工作,也是公司达到能源目标、指标,实现能源方针,评价与改进体系,实现加强能源管理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依据。公司在体系运行过程中,应当根据发现的问题、按照规定的程序评审和修订所编制的体系文件,以保证体系的适宜性和有效性。能源管理体系文件包括:能源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相关记录等支持性文件。
(二)体系实施
策划阶段已经建立了系统化的能源管理体系文件,体系的实施就是按照编制的体系文件要求运行能源管理体系,对能源利用的各个过程加以控制,从而实现能源管理的规范化、系
统化。
能源管理体系实施可按照以下五个步骤进行:体系文件,培训体系文件,执行体系文件,监视测量和不符合、纠正、纠正措施及预防措施。
(三)体系检查
检查是保证能源管理体系持续有效的重要手段,主要通过内部审核的手段进行。在此过程中,公司应检查能源管理体系覆盖的各部门是否履行了能源管理体系的管理职责,体系文件是否能够有效执行;能源利用的各个过程及采取的节能改进方案是否按照预定安排执行并达到了预期效果;检查公司遵守法规贯彻机制运转情况,评价能源管理和利用的各个过程是否能够满足法律、法规、产业政策、标准及其他要求,确保能源管理体系运行的充分性和有效性。
(四)体系改进
改进能源管理体系不是阶段性的,而是经常性、持续性的,主要通过管理评审的手段进行。能源管理体系具有自我完善的功能,在建立实施的任何阶段、任何活动和所有过程中,主要发现问题就要及时改进。
五、建设实施能源管理体系应注意的问题
公司在建立实施能源管理体系时,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建立能源管理体系要以现有管理为基础。
2.能源管理体系建设是动态的过程。
3.公司能源管理体系应反映自身特点。
4.能源管理体系应融入公司其他管理体系。
5.能源管理体系建设的关键是领导重视。
6.建立能源管理体系要防止“两张皮”现象。
参考文献
[1] 赵旭东,朱辉.工业企业能源管理体系[M].中国标准出版社,2010.
[2] 杨申仲.能源管理工作手册[M].中国计量出版社,2009.
篇4
关键词:卷烟厂能源管理;体系建设;意义;技术因素
中图分类号:F206文献标识码: A
能源管理体系与其他管理体系一样,都是通过对产品、服务和活动中影响主体对象的因素进行控制,以实现规定的方针和目标,即确保那些影响节约能源(降低能耗和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的因素处于受控状态,以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
1卷烟厂能源管理体系建设的意义
能源管理体系是建立能源使用的方针目标、能源管理因素以及实现这些方针目标的一系列要素的集合,建立和实施能源管理体系是从根本上解决能源管理问题的有效手段。能源管理体系作为管理节能的主要工具之一,对全面提高企业能源管理水平、推进能源管理的常态化运行、提升能源使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国家烟草专卖局已明确要求包括卷烟厂在内所属各单位力争在“十二五”时期内全面建立和执行能源管理体系。
卷烟厂通过建立和保持能源管理体系,能够持续改进能源绩效,从而建立能源管理长效机制。具体体现在:通过建立法律法规、“四新”(新技术、新方法、新经验、新工艺)的收集渠道,并将其应用于能源管理活动,使企业能够紧跟科技进步的步伐;通过“建标、对标、创标”的有效实施,有利于企业细化指标、找准差距,瞄准方向;通过节能目标管理与考核,以及构建员工建议奖励机制,形成全体员工自觉推进节能工作的氛围,激发出企业持续改进、落实精益生产的原动力;通过监视测量、能源评审、内部审核、管理评审等发现自我改进的空间,持续改进节能工作。
能源管理体系可以帮助企业消除管理盲点,系统高效地开展节能工作。传统能源管理活动往往是零散开展的,多项工作各自为政,比如:统计分析、计量、审计等等,繁重却见不到效果。而且,往往做了很多工作却仍然存在管理盲点,有些需要做的一直没做。这些问题都会极大地削弱能源管理积极性,导致节能工作虎头蛇尾。而企业实施能源管理体系后,可将这些管理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识别对节能有增值的工作,剔除非增值工作,理顺各项工作间的逻辑关系,有序展开,以PDCA的方式不断推进组织能源管理工作的持续改进。
能源管理体系帮助企业从多个渠道进行拓展,最大限度挖掘节能潜力。通过建立渠道和方法,系统全面地获取节能技术和节能运行方法,通过节能评估、经济和技术可行性分析,结合企业实际进行筛选,确定最佳的节能技术改造方案。企业也可以通过疏通外部沟通渠道,加强与国内外先进企业的对话与交流,挖掘和利用最佳节能实践经验,为我所用。能源管理体系的成功实施,还能有效利用能源管理工具(例如能源审计、能量平衡分析、物料平衡分析、清洁生产审核等),最大限度挖掘节能潜力。
2卷烟厂能源管理体系中的技术因素
企业用能管理是指企业对使用能源的各个环节进行合理有效的管理,达到减少能源损失,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目的。尽管不同的企业使用的能源不同,但使用过程都包括四个相同的基本环节:购入存储、加工转换、输送分配、终端利用。要做好以上环节的管理,企业必须要成立相应的能源管理机构,建立能源管理制度,加强能源计量器具配备与管理及能源的统计管理,通过能量平衡、能源审计、能源计量和用能设备管理等手段,对能源因素进行控制,不断地改进管理绩效。同时,作为能源管理的基础,能量平衡、能源审计、能源计量管理和用能设备管理等,对于能源管理体系的建立和有效运行也是必要的手段。
2.1能量平衡
我国20世纪80年代初期就巳开始进行企业能量平衡工作,国家先后了《企业能量平衡通则》(GB/T3484-2009),《用能设备能量平衡通则》(GB/T2-087-2009)和《用电设备电能平衡通则》(GB/T 8222-2008)等国家标准。能量平衡在企业综合能耗、产品能耗及产值能耗计算中发挥重要作用。
以企业为对象,对输入的全部能量与输出的全部能量在数量上的平衡关系的研究,也包括对企业能源在购入贮存、加工转换、输送分配、终端使用各个环节与回收利用和外部各能源流的数量关系进行的考察,定量分析企业用能情况,称为企业能量平衡。能量平衡的根据是能量守恒定律。对于一个确定的边界(企业整体或具体的用能设备),输入的能量必然等于被有效利用的能量与损失能量之和。其能量平衡方程式为:输入能量=有效能量十损失能量
能源平衡的计算采用以统计计算和测试计算相结合,统计计算为主的综合分析方法。分析的工具主要是企业能量平衡表。
企业能量平衡表的主要内容为:
(1)企业能量平衡表采用矩阵形式表示,横行一般划分为购入贮存、加工转换、输送分配、最终使用等四个环节;纵行一般是能源的供入能量、有效能量和损失能量、回收能量和能源利用率等项。
(2)购入贮存环节等价值栏右侧使用双线,平衡表双线右侧数字均为当量值。
(3)最终使用一般划分为主要生产系统、辅助生产系统、采暖(空调)、照明、运输及其他等六个用能单元。
(4)以购入贮存、加工转换、输送分配与最终使用四个环节的企业能量平衡表可用表1表示。
表1 企业能量平衡表示例
2.2能源审计
能源审计是审计单位依据国家有关的节能法规和标准,对企业和其他用能单位能源利用的物理过程和财务过程进行的检验、核和分析评价。能源审计是开展节能工作和建立能源管理体系的基础。通过把审计的管理和控制方法引入企业的能源管理工作,有效的帮助企业合理利用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如下图1所示,能源审计的思路是通过对用能单位的能源生产、转换和消费进行全面检和监督,了解造成能量损耗和损失的原因、分布等情况,然后有的放矢地提出对策,制定节能方案,以促进节能,制止浪费,不断提高能源利用率和经济效益,从而实现“节能、降耗、增效”的目的。
能源审计程序主要分为七个阶段,即审计准备、预审计、审计、节能方案产生和筛选、节能方案可行性分析、节能方案实施、持续能源审计。企业能源审计报告必须涵盖以下10项内容:(1)企业概况(含能源管理概况、用能管理概况及能源流程);(2)企业的能源计量及统计状况;(3)主要用能设备运行效率监测分析;(4)企业能源消耗指标计算分析;(5)重点工艺能耗指标与单位产品能耗指标计算分析;(6)产值能耗指标与能源成本指标计算分析;(7)节能效果与考核指标计算分析;(8)影响能源消耗变化因素的分析;(9)节能技术改进项目的经济效益评价;(10) 企业合理用能的建议与意见。
图1 能源审计思路
2.3能源计量管理
能源计量是指在能源流程中,对各个环节的数量、质量、性能参数、相关的特征参数等进行检测、度量和计算。能源计量是工厂用能统计和考核必不可少的手段,也是用能系统不可缺少的组成之一。如果企业没有合理配备能源计量器具,能源管理部门就难以获得准确可靠的能源计量数据,对企业的节能监测、能源审计、能源统计、能源利用状况也就难以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统计。从而无法为企业的能源管理和节能工作提供可靠、准确的指导,这可能造成企业能源浪费,增加生产成本。
篇5
能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近年来,能源紧张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企业能源消耗占了社会总能耗的绝大部分,企业提高能源管理水平,积极推行节能减排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强大推力,是社会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也是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必然要求。建立高效运行的能源管理体系,需要解决传统能源管理方式中“职责不清、结果不明、程序不规范”等问题。
1 工厂能源管理着眼点
1.1 完善能源管理体系,注重体系建设
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国发[2006]28号文件精神,完善节能管理体系和管理机制,健全节能管理网建立“工厂-车间-班组”三级能源管理网铬,建立严格的节能管理制度和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员工持续开展节能改善活动。
1.2 加强能源计量管理
按能源管理要求提高计量器具配备率,完善能源计量网络,特别是三级计量完善工作,为能耗统计分析提供基础;建立能源消耗实时监控系统,全方位分析能耗状态。
1.3 建立能源管理评价标准,注重目标管理,强化责任落实,重点耗能单位实行重点管理
按照国家能源管理标准和要求,从能源管理体系,能源基础管理,能耗管理,合理用能,现场管理,节能技术进步等六方面对工厂和车间进行诊断和评价。逐步提高工厂的能源管理水平。加大现场检?与考核力度,消除能源使用单位的浪费现象。特别是对重点用能单位,重点耗能设备进行重点监控。强化过程管理。
1.4 注重节能管理与推进TPM相结合,提高设备综合效率
开展下TPM(全员生产性维修)活动,提高了设备综合效率,设备使用人员及生产管理人员在生产的过程中充分考虑提高设备负荷率,尽量减少设备空运转造成的能源浪费。
2 节能减排项目探讨
为了达到最佳节能减排效果,按照《能源合理化利用法》(第5条)规定的六项工厂评价标准:(1)燃料的合理化利用。(2)加热、冷却和传热的合理化利用。(3)热量损耗的循环利用。(4)热量动力转换的合理化。(5)防止散热、传导中的热量损失,防止电阻等造成的电能损失。(6)电能转化成到动力、热量等的合理化。工厂筹建阶段,就可以通过对工厂生产工艺流程的整体分析,核算各个环节的热量需求、能量的品位、使用时段,充分调配相互利用生产过程中生产的冷量及热量。
如一般饮料灌装厂为例,可参考(表1)所列项目。
如下为具体节能减排项简单介绍。
2.1 冰蓄冷(适用于一般工厂,特别是冷量需求大的工厂)
冰蓄冷实际上是对能源的一种储备,基本工作过程是:在用电低谷、电价较低时开始制冰,蓄存冷量;而在用电高峰、电价较高时停止制冰、同时依靠冰的融化来制冷,从而完成能源利用在时间上的转移,节省运行费用,降低运行成本。蓄冷技术已非常成熟,已无技术瓶颈问题的制约。不同类型的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蓄冷系统。在中国,冰蓄冷技术已被学术界、行业和相关政府部门认定为节能技术,如2006年即被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科技部认定为节能技术,并列入《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
冰蓄冷系统前期一次性投资较一般中央空调系统高,但由于其可以有效利用谷电相对较低的电价,运行费用低这一特点,冰蓄冷系统的投资回报周期都非常短。一般来说,如果在新建工厂使用冰蓄冷系统,投资回报周期一般在2年。如果旧厂通过现有设备改造用于冰蓄冷系统,投资回报周期一般在4年,如果旧厂新引进冰蓄冷系统,投资回报周期一般为5年。
2.2 热量回收利用(适用于生物燃料发电厂)
将锅炉150 ℃烟气余热回收利用。回收方式:在锅炉烟道处布置高效气-气热交换器,将150 ℃的烟气降到100 ℃左右排放,回收热量加热空气,利用热风烘干生物燃料(树皮、蔗渣混合物),降低燃料含水率,减少水蒸气汽化潜热的损失,同时降低锅炉排烟温度,提高锅炉热效率,实施后既能节约燃料消耗,降低生产成本,又能减轻环境污染,节能环保一举两得。
在烘干装置底部热风室布置高效气-气热交换器,锅炉排放的160 ℃烟气经过热交换器后,降温至100 ℃。30 ℃的常温空气经过换热器后升温至90 ℃左右,进入烘干装置,物料经投料口进入烘干装置,炉排缓慢移动,物料随之进入烘干腔体内,通过物料隔板控制物料的高度,鼓风机启动,烘干装置热风入口风阀打开,热风鼓入烘干装置热风室,通过对流的形式直接烘干物料,换热后暖风经过物料后进入排风室,暖风经出风口由引风机引致第一级除尘系统―旋风除尘器,再经过第二级除尘系统―水膜除尘器,经过2道除尘,暖风再经过水滤除尘后排放至大气,经过3道除尘工艺后可实现无尘排放。
篇6
今年初,国务院批复的《工业转型升级“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工业绿色低碳发展是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和任务之一。今后我国工业的发展,要按照十提出的加快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坚持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的方针,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毫不松懈地加强节能降耗,切实推进工业绿色低碳发展。当前,要着重做好以下七个方面。
一是以节能环保为抓手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加快实施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把能耗作为项目核准和备案的强制性门槛;要建立和完善落后产能和高耗能落后机电设备的退出机制,切实采取经济、法律、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等一系列综合措施,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力度,把新增产能布局与落后产能淘汰结合起来。
二是大力推进节能降耗技术进步。把技术进步作为降低工业发展能源消耗需求的重要举措,切实加强节能减排共性关键技术开发、示范和推广应用。
三是加快建立完善节能环保标准体系。切实把好节能环保准入关,实施更严格的行业准入条件,提高能效、环保、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准入门槛;加快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环保标准、准入条件,避免新兴产业发展出现新的浪费能源资源和污染环境的问题。
四是强化重点行业和企业节能管理。加强重点耗能行业和企业节能管理和指导,开展重点用能产品能效标杆指标及企业评价工作,加强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完善能源管理制度。组织开展工业能耗在线监测试点,推进全国工业能耗在线监测预警系统建设。
五是组织实施节能产品推广政策。会同财政部、国家发改委认真组织实施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切实抓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推广信息监管工作,发挥好节能产品财政补贴政策对产业升级换代的引导促进作用。
六是积极发展低碳技术和低碳产业。贯彻落实国务院“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工业领域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方案,推动工业领域气候变化应对工作。制定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实施方案,开展低碳工业园区建设试点示范。加强低碳技术研发、推广和产业化,选择一批技术成熟、减排潜力大的低碳技术,积极推动传统产业低碳技术改造。
篇7
中国行业信息化最佳解决方案奖
海顿新科致力于高危行业物联网应用,推出“现场作业许可管理系统”等产品,实现高危环境下的全面感知、智能分析和即时控制管理 。
海顿新科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顿新科)自2000年成立以来,一直以构建更加健康、安全、环保的企业生产环境为己任,面向石油、化工、煤炭、电力、交通等企业,提供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设备综合管理以及健康、安全、环境和能源管理等方面的产品、解决方案和专业服务,是中国HSE(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体系)信息化产业的领军企业。海顿设备资产管理系统(EAM),占有中国EAM管理软件10.26%的市场份额,并成为SAP国内EAM领域唯一的解决方案伙伴。
作为国内较早从事物联网技术应用研究并率先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到高危行业HSE管理体系信息化的企业,海顿新科已承揽了多家国内顶级企业的物联网项目,同时在高危行业物联网领域取得了技术领先优势。
海顿新科坚持品牌建设,服务的上百家用户涵盖了石油、化工、煤炭、电力、交通、工程等资产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大中型企业,积累了高危行业的大量客户和行业知识资源,为物联网产品开发提供了基础。海顿新科拥有物联网开发所需的强大研发团队。在质量体系建设方面,海顿新科获得了CMM(能力成熟度模型)3级资质。
海顿新科创新地将物联网技术与传统的生产安全管理技术相结合,应用到石油、化工、煤炭、电力、交通等行业中,并通过物联网系统的感知、互联互通及智能化,把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的触角延伸到了“人的不安全行为、机的不正常运行、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安全因素、管理的不合规流程”等实时管控层面。
篇8
日前,《北京市“十二五”节能减排全民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行动计划》紧扣“全民参与”主线,立足首都特大消费型城市特点,内容涵盖市民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是向广大市民、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发起的号召,是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节能减排的倡议,是引导全民共同践行绿色低碳生活的指南。
三大目标
《行动计划》提出到2015年要达到三大目标:
一是公众节能减排理念深入普及,如家庭节能减排宣传材料普及率城区≥75%,郊区≥70%,中小学节能减排教育课程开设率达到100%,每万人拥有百名以上节能减排志愿者等。
二是节能减排行为不断深化,市民经常参加节能减排活动的人数比例≥80%,二级及以上能效产品市场占有率≥80%。市发改委资环处副处长郭庆山解释,《行动计划》对此目标的设定,意在从居民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着手,树立节能减排意识。
三是节能减排先进典范广泛创建,评选创建500户节能减排家庭标兵和100个节能减排示范社区、500个节能减排示范企业和10个节能环保低碳园区、500所绿色学校和50个节约型机关等,而且每年评选设立10个节能减排新闻奖。
五大主题活动
《行动计划》提出促进节能减排工作的五大主题活动:
一是有针对性地开展节能减排科普知识进家庭社区、进政府机关、进学校等“十进”活动。编制节能减排科普挂图、科普知识读本、《首都节能减排公民指导手册》、创意科普剧等科普宣传品,广泛宣传节能减排知识。建设一批科普教育基地,支持有条件的科普教育场所设立专门展区,向公众展示开展节能减排等方面的科普实践活动。
二是充分利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和互联网、移动网络等新媒体,开展节能减排“四个一”主题宣传活动。制作一批以节能减排知识、法规、政策、行为宣传引导等内容的公益广告。组织一批节能减排优秀方案征集、知识竞赛、公益演出、法规宣讲等特色宣传活动。拍摄一系列群众喜闻乐见、故事性强、科普性强、富有教育意义的节能减排主题宣传片。组织一系列节能减排方面的展示展览活动。
三是在全市范围内推广“节能减排‘一二一’模式”。倡导每位市民做到每天进行一次以上节能减排相关活动、每年学会两种以上节能减排新知识新方法、每年参与一次以上大型节能减排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倡导企事业单位等各类机构设置不少于一名节能减排专兼职岗位、每年开展两次以上的节能减排专题推广活动、每年召开一次创优评选活动,鼓励创新开展形式多样的节能减排活动。
四是鼓励相关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和市民积极开展群众性、社会性、基础性技术创新活动。组织“节能减排科技需求调研“系列活动。开展“节能减排创新创造”系列活动,研究开发一批节能减排先进适用新技术与新产品。建设“节能减排适用技术成果库”,开展“节能减排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系列活动。
五是建立科学规范的评选标准体系,评选创建出一批理念新、行动实、示范效果好、诚信度高的绿色发展典范。持续加强本市绿色发展成就的宣传推介,绘制绿色发展地图,为社会各界提供信息资讯,推介节能减排实践示范标杆。
推进十大领域行动
《行动计划》提出要推进十大领域行动。包括:
一是家庭社区节能减排行动。倡导家庭节能减排行动十件事。组织开展万户居民家庭节能示范创建活动。搭建节能减排社区服务平台,开办周末社区旧货交易市场。推广社区“绿袖标”服务行动,指导居民正确投放垃圾,组织开展社区节能减排小窍门入户宣讲等活动。深化开展社区垃圾分类收集活动,鼓励分类垃圾定时定点投放和安装厨余垃圾就地制肥设施。
二是政府机构节能减排行动。推行有利于节能减排的6个办公行为习惯。深入开展政府绿色采购、强制采购具有高效节能、环境标志的办公设备和照明产品。推行政府机构合理用能,着重建立定额管理岗位责任制、目标责任制、节奖超罚等制度。带头践行公务绿色出行,严禁超标准、超编制采购公务用车,推动公务车节油。
三是学校节能减排行动。加强校园节能减排知识教育,组织节能减排社会实践和征文、摄影、演讲等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打造节能减排校园创新阵地,加强相关专业学科建设,支持广泛开展节能减排技术项目合作。组织校园节能减排宣教队伍,在中小学组建20万人的小卫士护卫队,在高等院校组织10万人节能减排志愿者。积极推进校园节能减排,实现餐厨垃圾“日产日清”和规范化回收处置,加强公共水房、实验室等用电智能管理。
四是企业和园区节能减排行动。广泛发动企业职工参与节能减排,广泛开展“我为企业节能减排献计策”的小革新、小发明、小设计、小创新、小窍门等活动。组织行业能效领跑者活动,开展重点用能企业与国际国内同行业能效现金水平对标活动。积极创建节能环保低碳园区,鼓励高标准规划建设园区基础设施,推动入园企业间形成能源资源阶梯循环利用体系。支持企业加强能源审计和情结生产审核。开展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活动,鼓励企业设立能源管理岗位和能源管理中心,培养1500名能源管理师。
五是农村节能减排行动。统筹推动农村生活领域节能,积极开展农民住宅抗震节能改造工作,加强农村清洁能源利用。深入推进农村垃圾分类达标工作,推广户分类、村收集、镇运输、区处理的方式。深入挖掘设施农业和农机节能,示范推广一批节能省力专用设施农机具。广泛推广节约型农业种植模式,持续推行“区域灌溉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试点。推进畜禽规模化养殖,减少农村面源污染。
六是宾馆饭店节能减排行动。积极推广绿色服务,鼓励减少一次性可用物资消耗量,推广绿色餐饮服务。健全符合行业特点的节能减排管理制度,鼓励建立合理用能指南和内部巡视检查制度。推行能耗水耗设备智能化管理,全面普及节水设备。推进餐厨垃圾定向回收和集中处置,建立餐厨垃圾分类责任人制度和排放网络登记申报机制。
七是商场超市节能减排行动。深入开展节能超市创建活动,建立节能减排产品的畅通供应渠道。加强绿色消费标识引导,鼓励商场超市设立节能产品展销专区或专柜。继续推行“限塑”与“限制过度包装”活动。开展节能减排日常自查见效活动。
八是休闲场所节能减排行动。加强节约用电管理,加快安装LED、太阳能灯等高效照明产品。强化水资源的集约利用,严格限制高耗能水行业发展,全面推广使用先进适用的节水产品、器具。倡导绿色文明的休憩娱乐方式,布放位置醒目、有利于游客投放废物的分类垃圾箱。加大园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探索园林绿色废弃物的多元收集、专业回收、集中处置模式。
九是建设工地节能减排行动。推进施工工地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严格执行禁止与限制落后淘汰技术、工艺和设备的现行有关规定和标准规范,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高能效设备。加强施工工地污染减排防治。加强施工现场噪音和振动控制,对建筑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加强建设施工工地标准化管理,定期评选创建节能减排型工地。创建节能减型工地活动与建筑施工企业、项目部信用评价挂钩。申报市安全文明标准化诚信工地的项目应符合创建节能减排型工地基本要求。
十是交通节能减排行动。鼓励乘坐公共交通,提倡大型超市、商场开设班车。鼓励自行车出行,推进不同自行车租赁公司之间形成资源统一共享机制。持续改善公共交通服务环境,建立“无缝隙”交通换乘系统和微循环交通网络。加快发展现代物流,组建5万辆规模“绿色车队”。开展绿色出行宣传引导,推行泊车熄火,轻装行车灯节油措施。
八项重点活动
在《行动计划》提出要推动的十大领域行动中,市发改委联合市住建委等其他相关委办局,对其中的重点活动进行了具体说明。包括:
组织开展家庭社会区万户居民家庭节能示范创建活动
家庭是全社社会节能减排工作的实践者。为倡导崇尚节能减排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计划》在社区、大型家具建材市场开办居民家庭节能改造课堂。研究支持政策,鼓励居民家庭结合家庭装修自愿开展节能改造,完成上万户居民家庭节能示范改造。组织开展“节能减排家庭标兵”评选活动,对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的家庭给予荣誉和奖励。
组织校园节能减排宣教和志愿者队伍
在大力加强校园节能减排工作的同时,要强化以节能减排为内容的校园主体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着力培育节能环保技术专业人士,将学校打造为节能减排基础教育、技术创新和知识传播的阵地。在中小学组建20万人的小卫士护卫队,动员学生参与家庭和社区节能减排活动。通过“大手带小手,小手拉大手”全面提升家庭节能减排意识。在有节能减排相关专业和配套设施条件的学校,鼓励学校建设一批面向社会开放的节能减排教学实践基地。在高等院校组织10万人节能减排志愿者,走近家庭社区、工业企业等进行节能减排理念、知识宣讲。
开展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活动
鼓励企业挖掘节能减排潜力。“十二五”期间鼓励企业建立完善节能管理机构,设立能源管理岗位,明确节能工作任务和职责。在电力、供热、交通灯重点领域企业,推行能源管理师制度,累计培养1500名能源管理师,基本实现全市重点用能企业能源管理负责人由能源管理师担任。鼓励企业建立能源管理中心,对企业能源系统的生产、输配和消耗环节实施动态监控和数字化管理,促进企业科学用能、合理用能。
宾馆饭店推进餐厨垃圾定向回收和集中处置活动
宾馆是城市资源能源消耗的重点领域。做好节能减排工作,打造首都服务的绿色品牌形象意义重大。未来在全市范围内全面推广配置餐厨垃圾油水分离装置,配置分类收集容器。在餐饮服务单位推广餐厨垃圾就地资源化处理,餐厨废弃油脂集中统一,规范有序收集、运输和处理。建立餐厨垃圾排放网络登记申报机制,鼓励餐饮服务单位积极参与申报登记。
深入开展节能超市创建活动
商场超市是引导绿色消费行为的主要阵地。未来五年,本市将进一步加强“节能超市”的宣传和建设,将电子商务网站、专营店、商场超市专区专柜等多种方式有机结合,建立节能减排产品的畅通供应渠道,提高消费者对“节能超市”的认知度。并计划开展节能减排产品集中展示推广活动,在每年节能宣传周期间,组织节能减排产品特价促销品类折扣促销等活动,进一步强化商场超市的绿色商务服务功能,推广绿色产品。引导市民绿色消费、文明消费。
休闲场所加强节约用电管理活动
北京集聚的丰富文化、体育与休闲娱乐资源设施,是市民业余活动的重要空间。要在广泛推广节能减排先进技术的同时,完善公共服务,加强这些场所用地、用水节约管理。减少文博场馆、影剧院、体育场馆、城市户外景观等大规模用电场所亮灯时间和降低开灯等级,在非重大活动和节日期间,一律按平日要求开启夜景景观照明设施。加快安装LED、太阳能灯等高效照明产品,改进电路布设和控制方式,优化照明系统运行。关闭非必要使用的户外广告牌、霓虹灯等设施设备和大功率用电设施设备。倡导在自然光足够亮的情况下不使用照明设备,做到人走灯关,杜绝浪费现象发生。
加强建设施工工地污染减排防治活动
建设工地是建筑节能减排工作一个重要领域,是建筑“全生命周期”节能减排的一个重要延伸。要加强施工现场噪音和振动控制,确保现场噪音排放不超过国家标准。使用密目式防护网、定期喷水等措施减少施工现场扬尘。施工场地生活垃圾实行袋装分类收集,及时清运处理。对建筑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加强可回收利用建筑垃圾的回收利用,其他建筑垃圾处理应符合有关规定。禁止在施工现场焚烧垃圾。并加强建筑施工工地的标准化管理,定期评选创建节能减排型工地。创建节能减排工地活动与建筑施工企业、项目部信用评价挂钩。申报市安全文明标准化诚信工地的项目应符合创建节能减排型工地基本要求。
篇9
一年多来,本市大规模利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推动实施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在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市场机制建立、管理体系建设、示范项目培育、技术路线研究、激励措施制定和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工作成效。1、工作成效一是形成了运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推动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的市场化机制。建立了由建设主管部门负责牵头,相关委办局共同支持、项目业主单位具体组织,节能服务公司负责实施、节能量审核机构等第三方机构承担改造效果核定和金融机构提供融资支持的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新模式。二是着力加强公共建筑节能改造管理制度建设和体系建设。制定了公共建筑节能改造示范项目申报办法及指南和公共建筑节能改造节能量核定办法,明确了改造示范项目实施流程以及项目申报、方案评审、施工实施、过程监管、工程验收、效果核定、补助资金拨付等流程环节的具体管理要求,切实规范改造项目实施程序和工作行为,保障改造项目实施质量和节能效果。三是以公共机构办公建筑、宾馆饭店建筑、医疗卫生建筑、高校、商场等建筑为重点。运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吸纳社会资金,目标任务进度较好。四是积极推广应用技术成熟、成本低、效果好、施工周期短的节能改造技术措施。形成了具备地方特色且经济、适用、可靠的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路线,改造示范项目节能率全部达到20%以上,节能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五是在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基础上,落实了市级财政补助资金一比一配套的政策。根据改造主体和改造效果不同,建立实施了差异化的财政激励措施,充分调动了各方主体推动公共建筑节能改造的积极性,示范效应正逐步显现。六是培育发展了一批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培育发展了一批技术能力水平较高的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和第三方节能量核定机构,建筑节能服务市场正有序发展。2、工作措施一是完善配套政策,加大激励力度。由市建设交通委、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联合了《关于组织申报上海市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重点城市示范项目的通知》(沪建交联[2013]311号),于2013年4月17日实施,明确了示范项目的申报主体、目标要求、完成时间、资金安排等各项具体要求。该文件最大的亮点就是上海市公共建筑节能改造示范项目提供了大幅度的政策优惠:除了中央给予的20元/平方米补贴外,本市再给予15-20元/平方米补贴(其中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的是20元,非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的是15元)。希望通过政策优惠,试点探索建立一套符合本市特点、具有可复制可推广的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长效机制。二是建立工作机制,有序推进示范。通过成立建筑节能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推进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工作。领导小组的由各个委办局组成,各成员单位依据各自职责,“自上而下”,分头落实改造任务,确保工作的推进力度,为上海市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工作形成全社会和行业广泛参与、共同推进的局面奠定了坚实基础。三是完善技术文件,规范项目管理。203年初相继编制了示范项目申报的各类技术模板文件,如《申报单位承诺书》、《上海市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重点城市示范项目申报书》、《项目改造方案》等。同年12月,还出台了《上海市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重点城市示范项目节能量审核办法(试行)》,科学指导对示范项目节能效果的审核,并通过大量调研和深入分析,充分依据国家、行业、地方标准的规定,突破性的采用“等效电量”作为计量单位,客观反映上海市实际供电和用电过程中各环节的能源损耗,体现各类能源品质差异,使之更具合理性。四是夯实基础工作,动态监测能耗。通过建筑能耗监测平台,实时采集能耗数据,实现重点建筑能耗在线监测和动态分析,实时掌握建筑用能状况且诊断发现用能问题,清楚地看到节能改造的效果。每一个示范项目改造完成后都需要安装完成用能分项计量,并进行数据实时上传到能耗监测平台。五是开展宣贯培训,拓展项目渠道。自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工作实施以来,在各个层面各个领域进行广泛宣传,第一时间告知社会公众和相关企事业单位示范内容和要求,调动各界参与节能改造和示范申报的积极性。通过各个区县建筑节能主管部门、相关行业协会、各类能效测评机构、能源审计机构、合同能源管理公司等节能服务机构宣讲政策和要求,还通过建筑节能宣传周、新闻通气会、媒体报道等形式,广泛深化宣传,“由下而上”,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有利局面。六是排摸节能潜力,培育潜在项目。从区县入手,从能耗监测平台的项目入手,从大型房产企业入手,培育潜在的项目,有力促进了节能改造示范工作的起步。
二、存在的问题
1、管理问题上海市的示范项目都能享受国家和市级财政补助资金,确定补助资金量以及拨付对象的主要因素是产权人和示范项目建筑面积,在实际工作中,会遇到如下问题。一是示范项目产权和面积界定有一定困难。例如一些公共机构没有相应的产权证明,导致界定项目单位较费周折。又如,一个项目有多栋楼组成,本次改造仅涉及部分楼,而产权证明上只有总的建筑面积,导致划分示范项目面积有困难。再如,示范项目面积大于产权证明核定的建筑面积,主要是有违章搭建的因素,如何界定也是问题。所以产权和面积的界定很重要、很关键。二是多个服务机构实施同一项目,界定对象有一定困难。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并非一蹴而就,其特点是大部分项目需要经历多个单项改造,如照明改造、空调改造、锅炉改造等,各个单项改造由于内容不同,差异大,就会选择不同的节能服务机构来实施。上海市补助资金的原则是谁投资,给谁补助,作为一个项目,如何界定节能率的组成,补助资金给予哪个节能服务机构都需要和业主单位认真核定,界定有困难。三是新型节能技术发展快,确定节能效果有一定困难。整个社会的节能意识在提高,建筑节能是朝阳产业,各类节能新技术和新工艺不断涌现,运用到具体示范项目上,由于其尚无国家、行业和地方的标准规范,如何界定其节能效果具有一定的困难。2、市场问题一是部分公共机构类业主积极性不高。由于部分公共机构运行资金由财政拨款,运行费用多少和业主单位无关,同时实施节能改造的话,还需要另行向财政申请资金,改造过程中还有许多工作需要承担。为减少麻烦,宁愿不进行节能改造。二是部分多产权人建筑,改造意愿各异,不能达成一致。上海市中心城区,多产权人的建筑数量很多,其中部分产权人有意愿进行节能改造,但是如果意愿改造的产权人不能达到一定比例的话,无法实施节能改造,这是个难点。另一方面,建筑的节能改造需要有产权人主要负责承担,如果授权物业管理单位行驶职权,需要法定比例的产权人同意,这也是个难点。三是合同能源管理模式谈判时间长,影响改造周期。由于合同能源服务公司承担了所有或大部分的改造投入,以及合同期内项目的风险,前期的调查、分析诊断非常严谨,同时双方利益的博弈是谈判的要素,导致谈判周期很长,而示范项目改造的期限是明确两年内完成的,为此,影响了改造周期。四是融资渠道不够通畅,拓展项目有困难。目前,擅长建筑节能合同能源管理的服务公司,规模都不大,自身的融资条件不是很好。融资的渠道也不够宽泛,导致看好谈妥的项目可能因为资金的问题而不能及时实施,影响示范项目的落实。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篇10
关键词:大燃料体系;管理变革;建议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01
2012年,该集团公司进入新的发展时期,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形势。针对企业盈利能力不强、项目开发没有突破、燃料物流体系建设尚未有效启动的实际,该公司积极重新定位、转变职能,构建“大燃料”体系。
“大燃料”体系的构建是一项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实施过程中应统筹考虑以下几点建议:
一、分步实施,有序推进
由统分结合的三级电煤管理体制,转变为集“大管控”、“大经营”、“大开发”为一体的电煤运作体系,结合该集团实际情况,转变过程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个阶段,将三级电煤管理体系转变为两级管理体系,具体就是形成集团总部和省公司两级的电煤管理体系。主要转变集中在:
1.原有电煤入场前的管理职能收归省公司燃料管理部统一实施,电厂只对入场电煤进行入场入炉检验和入炉电煤的掺配指令。电煤堆场的管理由省公司燃料管理部门负责运营,按电厂掺配指令提供适炉电煤。
2.电煤采购及合同签订由省公司燃料公司在集团总部燃料公司的指导下进行。
第二个阶段,由集团总部和省公司的两级电煤管理体系转变为集团总部燃料公司统一专业管理的“大燃料”体系。
二、集约整合供应链
构建“大燃料”体系过程中,电煤供应链整合应本着集约化原则进行战略布局,也就是在转变过程中要体现集约化和战略化。
体现集约化是指在构建电煤供应链时,不能一味追“大”求“全”,应谨慎进行固定资产投资,提高资金利用效率、降低风险。采用整合的方式利用低廉的社会资源构建企业的运输体系,在满足对运输能力需求的同时,降低资金的占用,在市场较大波动时,能及时作出反应,降低运营风险。
体现战略化是指转变过程中,应适当着眼长期收益。如在构建运输网络时,要抓住有利时机抢占关键资源。或是现有廉价的资源可供使用,不能满足可预见的需求或其可靠性不能满足要求,且后果对整个集团的影响是巨大的,就应考虑增加现在看来不划算的战略备用。
三、电煤管理模式转变应以服务为重
电煤管理模式的转变应以提高服务能力为根本。管理模式转变是市场的要求,市场的竞争是提供服务的竞争,所以“大燃料”体系的主体应将服务能力的提高作为电煤管理模式转变的根本。
1.围绕电煤的信息服务。利用信息技术搭建的信息化平台与服务对象进行信息共享,用信息创造价值。
2.电煤供应和调配服务。利用整个集团的资源,统筹安排电煤采购、储运、加工和配送,为各个电厂提供适时、适炉、适量、经济的电煤供应,并提供电厂电煤堆场的管理服务。
待服务能力达到一定水平,有余力且有竞争力时,就可以走出集团,为集团外电厂等企业提供第三方专业服务。
四、优化组织结构,妥善处理各方关系
管理模式的变革会带来相应的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重组。构建“大燃料”体系,就要建立燃料专业管理的组织和工作流程。主要工作是将原属电厂和省的燃料管理组织和人员纳入集团总部燃料管理公司的组织中,统一根据业务流程需要,优化组合、统筹配置,形成合力。
实施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个人意愿、能力和整体需要,在充分发挥人力资源潜能,构建高效组织的原则下,尽量满足个人的志愿,妥善处理全局和个人的利益,灵活配置资源。
五、管理模式变更应以盈利为目的
市场化推动的管理模式变更的效果,应以市场化的方式来衡量,即管理模式变更要以盈利为目的。谋求更强的盈利能力也是该公司在新的发展时期,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的必然选择。以盈利为目的,就要求“大燃料”体系下燃料管理公司应把经营职能放在更高的位置上。具体来说,可从开源节流这两个方面着手。
1.开源。利用集团掌控资源,充分挖掘潜能,迎合市场需求。如通过对电煤的合理利用创造更多价值,对集团统一采购的电煤在中转堆场进行筛选,将筛选出的优质煤以高价出售。再如通过合理调度,将富余的物流能力用于对外服务,创造规模效益。逐步使企业由集团的燃料公司转变成为市场中第三方的燃料服务企业。
2.节流。通过应用先进技术、管理能力降低集团整个供应链的成本。如通过利用信息平台共享信息,借助统购统调的能力优势,降低各电厂的安全库存外的存煤量,即减轻了电厂堆场的经营管理压力,又节约了集团流动资金的占压,还能适当减小堆场的规模,这就从多方降低了成本,实现了第三利润源的产生。在电煤的利用上也能实现节流,在经过筛选高价卖出优质煤后,通过科学掺配、配合负荷要求,合理使用低质煤,从而降低成本。还能利用政策,多购进低价的高硫高硝煤,售出高价的低硫低硝煤,充分利用环保设备创造经济效益。
由以上谈到的几点问题和建议可知,“大燃料”体系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新形势下面临机遇和挑战的必然选择,同时“大燃料”体系的构建对该集团来说也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工程。所以,应充分认识其复杂性,制定周全的变更方案和计划,妥善处理各种关系,以提高服务和经营能力为途径,以增强盈利能力为目的,有序开展“大燃料”体系的构建工作,才能早日成为在国内燃料市场具有较强影响力和竞争能力的大型燃料经营企业。
参考文献:
[1]张天宝.发电企业燃料采购中存在的问题及管理措施[J].科技与企业,2013(12):55.
[2]蔡玉涛.浅谈燃料接卸、存储、掺烧管理[J].科学与财富,2012(10):128.
- 上一篇:美丽乡村建设取得的成果
- 下一篇:财产保险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