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消费的困难范文
时间:2023-12-28 17:39: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绿色消费的困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F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7-0005-02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理念,推动形成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绿色低碳生活和消费模式是从产品和服务的最终环节入手,通过引导需求结构向绿色化、低碳化发展,实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引导公众树立和接受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是当前我国面临资源能源瓶颈的必然选择,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目标相一致。
一、我国构建绿色低消费模式存在的问题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消费者更加强烈地感受到环境恶化带来的生活质量下降、健康状况下降、极端气候等不利影响,消费者更有意愿转变消费模式,提高生态意识、环保意识。近年来,政府的重视和媒体的广泛宣传使得绿色低碳理念逐渐得到普及,公众对环境问题、气候变化等关注程度逐渐提高,绿色消费理念开始形成,绿色化、低碳化的生活方式逐渐开始体现。然而,由于产品技术标准、认证制度、生产成本较高、缺乏竞争力等因素,绿色消费模式的推广仍困难重重。
(一)公众绿色消费意识有待提高
绿色消费在我国仍处于发展阶段,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意识虽较以往有所加深,但还不够全面,绿色产品和服务普及程度不高;绿色消费群体比较局限,集中在年轻群体;消费者对绿色产品和服务的认知程度和接受程度总的来说不高,绿色消费模式还未成熟 [1]。
(二)供给制约
绿色产品和服务要求广泛运用新技术、新工艺,短期内需要进行大量的专门性投资,生产的规模效应无法发挥,可能导致产品价格有所上升,缺乏市场竞争力;并且绿色产品和服务开发难度大,风险高,面临的市场需求不稳定,导致利润没有保证;此外,绿色产品开发方面的专业人才缺乏、科研成果产业化程度不高,投资缺口大,生产企业意愿不高。
(三)需求制约
在短期内,消费者无法获得消费绿色产品带来的可持续发展、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等外部收益,消费积极性不够;绿色产品认证标准相对较低,也没有建立起完善的标准体系,执行也不到位,绿色产品认证制度没有公信力,无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志,产品质量检验标准建设滞后,市场秩序混乱,失去消费者信赖。绿色产品信息不对称,信息平台未建立,制约了绿色消费。
(四)流通制约
绿色产品高效流通渠道尚没有建立,物流效率低,市场准入制度不完善,产品销售渠道不通畅,关卡繁多,缺乏统一运输标志,绿色流通体系不健全。全国尚没有构建起绿色产品专门销售渠道 [2],绿色产品展销专区、绿色产品超市等专门营销渠道不健全。
二、发达国家推进绿色消费的经验
绿色低碳消费模式的树立首先必须符合消费者利益,在成本收益分析的基础上,确保消费者利益最大化,使消费者能够自发地树立绿色低碳理念,自主选择绿色低碳产品,因此,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的推广不仅仅要在产品和服务最终环节努力,还需要产品供给结构的调整、相关法律保障体系建设、激励政策以及社会监督等多方面的配合。主要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政策体系,并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可供借鉴。
第一,发达国家政府十分重视绿色消费的立法工作,使得绿色消费、低碳消费能够得到法律保障,为消费者营造一个良好的有保障的消费环境。如德国早在1972年就制定了《废弃物处理法》 [3],随后又颁布了《电力输送法》和《可再生能源优先法》。美国则在1976年制定了《固体废弃物处置法》,来规范废弃物的处理。2009年6月26日,美国众议院通过了《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日本于2001年4月1日开始实施《绿色消费法》 [4],由国家制定推动中央政府部门及独立行政法人采购商品的绿色消费基本方针。而且同一时期还出台了绿色消费基本计划,作为指导绿色消费的具体行动指南。
第二,由于绿色低碳产品生产企业面临的特殊困难,发达国家政府在财政、经济政策上给予绿色、低碳产品的生产企业一定的税收优惠和补贴,在政府采购方面也向绿色低碳产品倾斜。如1990年,德国颁布实施的《电力输送法》明确规定,电力运营商有义务有偿接纳在其供电范围内生产出来的可再生能源电力,政府则给予电网运营商必要的财政补贴,偿付金额最少为其从终端用户所获平均收益的80%。发达国家政府还通过政府采购推广绿色低碳产品,给予生产企业直接支持,提高企业竞争力。如日本政府通过绿色采购政策,优先采购绿色低碳产品,引导和支持企业调整生产。1994年,日本制定实施了绿色政府行动计划,拟定了绿色采购的基本原则,鼓励所有中央政府管理机构采购绿色产品。2000年,日本颁布了绿色采购法,规定所有中央政府所属的机构都必须制定和实施年度绿色采购计划,并向环境部长提交报告;地方政府要尽可能地制定和实施年度绿色采购计划。美国《联邦政府采购法》对政府绿色采购做了详细规定,并以联邦法令与总统行政命令作为推动政府绿色采购的法律基础 [4]。
第三,发达国家政府鼓励绿色产品生产企业实施环境管理,严格打击生产销售中的违法行为,保证良好的绿色消费环境,并加强绿色产品的标识的统一管理。德国大力推行绿色产品责任制,《循环经济与废弃物管理法》规定生产者对其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都承担着实现循环经济目标的产品责任,即从产品的开发设计、生产、加工、处理或销售、售后服务,直至产品回收或者废弃物处理,生产者必须承担相关的废物利用或者清除的费用。发达国家都比较重视制定绿色标志制度 [4],如德国的“蓝色天使标志”、美国的“再生标志”、日本的“生态标志”等,使绿色标志和价格、质量一样成为市场竞争的重要因素。
第四,发达国家政府在引导公众树立绿色低碳消费理念中发挥了积极作用,针对不同层次的对象,采取不同方式进行不同内容的教育培训,宣传绿色消费理念,传播绿色消费知识,普及生态文化理念,引导消费者自觉自愿接受绿色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取得了良好效果。
三、政策建议
长期内,随着绿色低碳产品生产技术的日益成熟,生产规模扩大,相对成本降低,价格更具吸引力,因而,长期内,绿色低碳消费模式是必然趋势。但从政策层面而言,短期内大量的绿色投资和政策支持是必要的,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缓解资源能源缓解瓶颈是非常有效的,能够尽快发挥需求环节的“倒逼”作用。
(一)拓宽低碳产品流通渠道
加快建设高效快捷的绿色产品物流体系,减少流通环节费用,并规范产品检验检疫标准和程序,对检验结果实行互认,避免重复检查。拓宽绿色产品销售渠道,培育专门的绿色产品流通企业,对销售绿色产品达到一定比例的流通企业给予相应的财政补贴或税收减免,设立绿色产品销售专区,建立专门的绿色产品超市,扩大产品销售。建立绿色产品信息和查询平台,方便消费者查询,提高产品和服务信息的公信度。
(二)发挥公共机构示范作用
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团体组织等公共机构要积极践行绿色理念,加强国家机关办公区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管理。逐步建立完善绿色产品政府采购制度,将绿色认证产品列入政府采购清单,完善强制采购和优先采购制度,逐步提高绿色产品比重,实现政府采购绿色化、低碳化。
(三)强化绿色标准建设,健全法律保障体系
健全绿色产品和服务的标准、认证和市场准入制度,建立绿色产品质量监测体系,对产品质量进行严格把关。建立法律保障体系,如研究制定《绿色消费推进法》,为实现绿色消费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出台绿色产品消费指南,指导绿色消费行为。加大执法力度,整顿和规范绿色产品和服务市场秩序,保障消费者利益。
(四)建立完善的经济激励机制
从绿色产品供求两方面提供激励,一是完善生产环节的绿色税收体系,加大对绿色产品生产的支持力度,促进绿色技术开发和应用,引导企业调整生产结构,提供更多的绿色产品和服务;二是改革现有消费税,适当扩大高排放消费品的征税范围,加强对绿色产品的减免税程度,对购买绿色产品和服务的消费者提供补贴,为消费者提供激励,形成绿色化、低碳化的需求结构。
(五)强化舆论引导和监督
大力开展绿色产品和服务的宣传推广活动,引导公众树立与绿色低碳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消费观和价值观,并发挥社会各界力量以及媒体的宣传、监督作用,加强对政府、企业、个人消费行为的监督。
参考文献:
[1] 刘伯雅.我国发展绿色消费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09,(1):115-116.
[2] 唐方方.我国绿色消费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经济研究参考,2011,(2):3-7.
[3] 刘战伟.我国绿色消费存在的问题及营销对策[J].改革与战略,2009,(10):39-40
[4] 丁丹丹.西方发达股价发展绿色消费的经验做法及启示[J].经营管理者,2010,(7):98.
篇2
[关键词] 旅游 酒店 营销策略 关系营销
我国改革休假制度和承办奥运会后,旅游市场迎来了更多的外来客源和国内客源,然而旅游城市的酒店业出现了经济效益持续滑坡的现象。本文在旅游城市酒店的市场分析为基础上,提出各种营销策略为酒店摆脱恶性竞争,提高效益提供参考。
一、旅游城市酒店的市场分析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旅游消费也呈现出了流行化和个性化的趋势,消费者的预期也不断上升,加之旅游酒店之间的竞争加剧,且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趋向于同质化,要真正令顾客满意越来越困难。为了适应顾客的需要,旅游酒店的经营和管理也必将更加细分化,市场细分越来越个性化,并且为各个细分市场的客户提供更加符合其消费特点的产品。
旅游城市酒店的消费者具有独特的消费特点,主要表现在消费者地理分布广泛,年龄分布跨度较大,个体之间的文化差异明显,个人收入和消费心理更是千差万别,这些给酒店的产品组合设计、服务规范管理都带来巨大压力;并且,旅游消费者具有有限“一次性”消费的特点,入住酒店之后,无论其满意与否,一般情况下都不会再次入住,这与一般城市的商务酒店的消费有着很大的区别。旅游消费也具有很强的周期性和季节性,营销策略的制定和执行也就具有很强的周期性。旅游酒店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不能储存,具有时效性,且旅游城市酒店的大多数消费者具有不同的消费行为,因而酒店必须了解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应用不同的营销策略。
二、旅游城市酒店的营销组合
1.产品策略
一家酒店不可能让所有类型的顾客都非常满意,因而,酒店应该根据自我的优势确定一个或几个核心的子市场,针对不同的细分市场制定不同产品组合,既可以满足酒店的特殊定位,又可以避免产品同质性的恶性竞争。因而酒店产品可以进行不同定位,可以突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或优良环境,也可以突出酒店附加产品功能,如商务、会议、娱乐功能,或者突出豪华客房、绿色餐厅、酒吧等。简言之,提供提供性价比较高的特色服务,且价格合理。
2.渠道策略
酒店产品不能存储,决定其渠道较短,但其目标客户分布广泛,决定其渠道较宽,因而旅游酒店的渠道呈现出宽而短的态势。品牌知名度高、实力强的企业,既可利用品牌直接吸引客户,也可以与商的合作,实力较弱的企业对中间商依赖较大。酒店也根据不同的消费群体选择不同的渠道,酒店本地零散客人较多一般采用直销,酒店外地零散客人和自发组织的团队客人较多,也采用直销,这些客人是酒店削峰填谷的最好客源,是淡季利润来源的一个重要方面。酒店没有零售商,只有商和批发商,大多数服务通过批发商――旅行社卖给团队客人。旅行社购买具有批量大、批次多的特点,而且往往签订购买合同,中间商与酒店的经营有密切的联系,酒店应该注意与其合作和利益分配。旅游酒店通过旅行社、机场机构、铁路部门或长途汽车站等市场中介帮助酒店销售产品,酒店应该加强这些的机构的管理。
3.促销策略
由于旅游消费者分布广泛,酒店产品服务不可存储,酒店呈现渠道宽而短的态势,旅游促销策略应该采用拉动为主的策略,主要手段为广告和销售促进,同时也可采用签约预售等形式针对中间商进行推动促销策略。
针对客人的拉动促销策略,主要是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给客户带来满意及信任,可以根据酒店财务状况,目标客户群体的分布情况而采用不同的促销策略。各种广告除网络广告外都有着明显的地域特征,且各种广告受到文化、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的影响在各个文化群体间的应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比如,旅游酒店可以运用电视广告在各地生动直观的展现酒店外部形象和内部齐备设施、优良服务,但成本较高,适用于集团酒店;也可以采用赠品、优惠券、累积消费优惠计划、赠券等营业推广促销策略,促进客户口碑宣传,带来新的客户进而推动销售额增长。
三、旅游城市酒店的其他营销策略
对于旅游酒店来说,大部分的顾客只是一次性顾客,在其应用关系营销时尤其自身的特点。旅游城市酒店关系营销策略的应用,发展并保持同顾客的关系,目的是赢得顾客的满意,为酒店赢得口碑效应和品牌效应,实现的主要形式是通过提供更高的消费价值,运用用产品、价格、促销等基本促销组合鼓励顾客或其身边的顾客或团体与酒店进行更多交易。酒店的关系营销还在于与中间商关系建立和维持,重点解决好利益分配和协同运作等问题,酒店内部关系营销策略应用也能够解决员工满意,进而带来客户满意。
旅游城市酒店根据自身的消费者的特点,还应该大力开展网络营销,酒店电子商务系统能够帮助酒店克服消费者地域分布广泛、信息传递困难和促销复杂的困难,在各个目标市场开展有效的营销;同时,帮助收集、传递、储存、加工、维护酒店经营管理信息和客户信息,综合地运用企业资源,进而提供快速、周到的高附加值的服务。
旅游城市酒店还应该开展绿色营销,避免陷入恶性的价格竞争。旅游酒店可开发的绿色产品主要有绿色客房、绿色餐厅和绿色服务三大类。绿色客房方面,从酒店的设计、建筑材料的选择到施工都符合绿色标准的要求,大多数酒店可在改造装修时应用无公害、无污染的绿色材料。在客人入住后减少一次性产品的应用,餐厅食品符合安全、优质、营养、健康的标准,选择符合绿色质量和卫生标准的供应商,通过自身服务和供应商原材料的控制,保证绿色产品和服务的全部性、完整性、高效性。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绿色营销;问题;对策
1绿色营销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1)绿色营销观念未得到应有重视,企业进行绿色营销的积极性不高。
我国企业大多数还是坚持传统的营销观念,强调最大限度地刺激并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面对残酷的市场竞争,很多企业忽视了企业应负的社会责任,忽视了事关企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很多企业不重视对绿色消费市场进行认真细致的市场调查、市场细分,不掌握绿色营销的目标消费者的情况,使得企业的绿色营销失去根本。据统计,绿色产品在我国GDP中的比例不足1%,与发达国家相比明显落后。这突出说明了我国对绿色营销尚需加以更大的重视。
企业经营的最终目的是追求利润最大化,但是由于绿色营销中较高的科技含量及相对较高的成本投入会直接影响企业的市场进入和利润,再加上其他非绿色营销企业造成的竞争不公平情况,使得很多企业开发绿色产品、进行绿色营销的动力不足、力度不够,只在传统营销上下功夫而不愿意加大投入进行相应的技术工艺改造、绿色产品开发、管理流程再造。这是一种典型的“营销近视”,只重视既有产品的营销,一味追求短期、微观的经济利益,忽视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忽视绿色营销发展的前景,没有看到绿色需求带来的新的营销机会、绿色问题带来的企业竞争能力方面的差异化,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致命障碍。
(2)消费者的绿色消费观念淡薄,绿色消费行为尚显幼稚。
消费者的绿色消费除了取决于绿色需求外,还受价值观、环保态度、环境生态知识、人口统计变量和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而绿色消费对绿色营销又有拉动的作用,是绿色营销发展的根本动力,所以消费者的绿色消费观念和绿色消费行为是企业开展绿色营销的前提和基础。然而由于历史原因,我国消费者的绿色消费观念相对淡薄,很多人对绿色产品、绿色消费的概念认识模糊,或者是对绿色产品不了解、不信任。另外由于社会文化背景不同、收入不同、绿色产品知识的不同等,使得消费者的绿色消费行为具有很大的差异性,总体说来很不成熟,显示出较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缺少选择绿色产品的主动性。其中对于一些利己型的绿色产品,如绿色食品、绿色农产品等接受程度较高,而对于一些利他型的绿色产品,如清洁燃料、高排放标准的汽车等接受程度较低。
(3)政府对绿色营销的调控措施尚有待加强。
政府作为市场经济活动的调控者,对于绿色营销负有倡导、调控和示范的作用。目前我国政府提出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强调经济“又好又快”地增长,这对于开展绿色营销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但除了倡导外,政府还应在政策制定、市场调控、自身示范等方面加大力度。目前,绿色营销出现的许多问题,如绿色产品标准和市场秩序混乱,市场进入及流通困难,企业绿色营销投入的政府鼓励措施不足,绿色营销企业面临的不公平竞争环境,政府自身示范不够等等,都说明政府在推动我国绿色营销方面尚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2解决问题的对策
2.1树立并重视绿色营销观念,提高企业绿色营销的积极性
企业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执行国家的产业方针,顺应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潮流,树立并重视绿色营销观念,担负起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同时也应当看到绿色营销所带来的巨大的发展空间。从逆向思维的角度来看,我国目前处于起步的绿色营销虽然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较低,但这也正说明了绿色营销的巨大发展潜力,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企业应当认真进行绿色消费市场的调查、细分,有针对性地开展绿色产品的研发、绿色营销手段的引入、绿色企业文化的构建,积极调整企业战略、竞争战略,争取抢占绿色营销的先机。事实将证明,谁能先意识到绿色营销的深远意义和发展趋势并抓住这个发展的机会,谁就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
2.2加强消费者绿色消费观念的培养,引导正确的绿色消费行为
消费者绿色消费观念的培养和绿色消费行为的引导对于企业的绿色营销而言意义不言而喻,这是绿色营销得以发展的根基所在,政府、企业、社会都对此负有义务。首先,政府可以通过制定政策法规,倡导消费者树立绿色消费观念,营造一个全社会都崇尚环保节约的绿色营销环境;第二,企业应当通过其营销过程向消费者宣传绿色消费的观念,传播绿色营销的知识,因为好的消费者是教育出来的,消费者的绿色需求相当程度上与企业的教育、引导是分不开的;第三,社会各方面,包括消费者自身都应当顺应时展的潮流,顺应市场营销变化的方向,自觉地加强对绿色消费知识的学习,培养自己正确的绿色消费观。总之,通过各方共同努力,使得绿色消费成为一种时尚,一种规范。有了较为成熟的绿色消费者,绿色营销的发展便有了强大的基础。
2.3加强政府调控职能,有效调控企业的绿色营销
政府要加强其宏观调控职能,在绿色营销中起到更大的作用。首先,政府要倡导科学发展、制定可持续发展政策,倡导企业进行绿色营销,加大对企业绿色营销的扶持力度,为其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对于浪费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的企业行为要加大惩处,实施绿色GDP,将企业的资源、环境消耗核算纳入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对企业和各级政府实行新的绿色考核和审计;第二,加强对消费者绿色消费观念、绿色消费行为的引导,树立良好的社会规范,使爱护环境、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第三,规范绿色营销的市场秩序,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绿色认证制度的推行,使消费者能够正确识别绿色产品,同时加大对市场上绿色产品良莠不齐混乱局面的整治力度;第四,加强政府自身的示范作用,政府要从自身做起,切实减少各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和对于环境的破坏,以实际行动表明对绿色营销的支持。同时,政府采购要坚持实行绿色采购,着力引导企业实施绿色营销,政府应当通过其绿色采购行为向企业发出支持绿色营销的响亮信号。
综上所述,绿色营销在我国的发展虽然存在着各方面的问题,但是通过企业、政府、社会的共同努力,从企业绿色营销观念的树立、政府调控职能的加强、消费者绿色消费观念的培养几个方面着手来解决这些问题,绿色营销在我国的发展还是具有非常美好的前景。
参考文献
篇4
当前我国煤炭企业营销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营销观念落后。我国的大多煤炭企业仍然以生产为主导,没有从企业自身和产品的实际状况出发,导致营销效果不理想,难以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形势,最终导致企业陷入困境。因此对于煤炭企业来说,创新营销观念成为当务之急,这是确保企业效益的关键之所在。
(二)市场调研不足。在市场经济环境和条件下,企业要想获得长远的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要做好市场调研,全面了解和掌握市场发展动态,从而在市场竞争中把握一定的主动权。但是当前我国的不少煤炭企业忽视市场调研,从而导致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具有主观性、盲目性和片面性,不仅没有取得显著的发展,还浪费了很多不必要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
(三)全员营销意识淡薄。市场营销是一门哲学,市场营销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在当前的市场经济形势下,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煤炭企业必须要树立全员营销观念才能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但是,当前很多煤炭企业的员工全员营销意识淡薄,认为营销工作与自己无关,应当是由营销部门和营销人员来负责,这就造成企业内部难以形成和谐的工作环境,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带来不利影响。
(四)营销人员的素质不高。由于人是营销活动的主体,因此营销人员的营销水平和能力直接关系到营销工作的好坏。当前我国一些煤炭企业的营销部门直接是从以往计划经济年代的运销处转化而来,很多营销人员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缺少一定的市场营销技能,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再加上企业对现有营销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力度不够,导致营销人员的整体素质较低。
郑煤集团强化营销工作、调整营销策略的实践
2012年以来,面对煤炭市场转冷、销售困难、货款回收难度加大等严峻形势,郑煤集团科学调整营销策略,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积极应对。
(一)提升运营能力,应对市场变化。一是严格量化考核。对煤炭销量、货款回收等指标实行月度量化考核,严格奖惩兑现,提高销售人员工作创造性和积极性。二是实行领导分包销售制度。明确省内区域销售、地销煤销售、省外销售领导责任,各司其职、各司其责,通力协作,推进销售工作。三是完善市场信息管理机制。围绕营销中枢,延伸驻外、驻矿、地销等触角,强化信息获取,保障销售顺畅。
(二)创新营销思路,力克销售难关。一是开展亲情营销。大力宣传集团公司形势,建立特殊时期支持郑煤的用户档案,双方签字备查,对于在困难时期支持郑煤用户坚决在形势好转时予以回馈。二是实施全员销售。积极转变思想,进行全员营销,大力培育新用户,不因户小而不为,积少成多。三是调整价格策略。
(三)加强质价管理,提高市场竞争力。一是认真贯彻落集团公司煤质管理办法,严格落实煤质考核。二是强化现场煤质监督检查,严把各环节煤质关;加强筛选系统管理,保证商品煤规格质量,铁运煤要保证13mm筛分,地销煤筛分要控制在25mm以下。
困难时期煤炭企业的营销策略的理性思考
从郑煤集团营销策略的调整,我们会得到一些启示,以告诫广大煤炭企业在困难时期,不断优化、调整企业的营销策略,应对危机、科学发展。
(一)品牌营销策略。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市场环境的日益复杂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励,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打广告战和价格战,力图占据更大的市场和更多的市场份额。为此,一个比较有效的方式就是努力打造自身品牌,依靠品牌优势取胜。
(二)服务营销策略。服务质量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因此在市场经济形势下煤炭企业必须要创新服务营销策略,提高服务质量。
(三)绿色营销策略。绿色营销策略也就是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①建立有关绿色营销的信息系统,收集和整理包括技术信息、组织信息、消费信息等在内的绿色信息,并对所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和评估。②制定绿色产品和服务战略。充分考虑绿色产品的设计、品牌、种类、质量、包装以及保修和退货服务等,使产品形象深入人心。③确定绿色产品价格。这时要考虑用于环保的绿色成本、产品消费所产生的绿色收益以及消费者对于绿色产品的需求状况等。④选择绿色分销渠道。煤炭企业可以在市场上直接建立销售渠道,使自身的绿色产品打出一定的知名度,打造绿色品牌。
(四)网络营销策略。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营销工作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煤炭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来了解不同地区和环境下的消费者对自身产品的看法和需求,以及同行业的其他企业在该地区所占的市场份额,从而确定营销的重点区域。同时在制定产品价格时,要进行网络调查,了解消费者所愿意付出的成本,实现成本定价模式向需求定价模式的转变。此外,还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网上订货和网上交易,方便企业经营活动。
篇5
[关键词] 金融风暴 环保行业 挑战 机遇
由两年前的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终于升级为金融风暴,由于国际贸易的发展,任何一个国家都很难将自己置身于这场风暴之外。不管是政府还是企业都关心自己的业务会受到多大的影响,从个人的角度来看,对相关行业的影响也许是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环保行业或许也不可独善其身。
一、环保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增加,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国家对环保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数字显示,“十一五”期间,我国环保行业发展迅速,2010年环保行业年收入总值将达8800亿~10000亿元。2006年~2010年全国环境保护计划投资总额将比“十五”期间计划投资增加120%。我国环保产业总体年均增长速度达25%,成为国民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为环保行业提供了无限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市场机遇。但是面对当今全球金融风暴的席卷,或对环保行业产生什么影响呢?
二、全球金融风暴下我国环保行业面临的挑战
1.金融风暴威胁绿色能源
绿色能源具有可再生、用之不竭、潜力巨大和利于环保等特点,各能源消费大国均把这类能源的开发利用放在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并已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从目前中国技术水平情况和企业经济效益看,可再生能源利用前期投资大,成本高,面临形势还是较为严峻。
随着美国华尔街金融危机的持续加深,可再生能源公司不得不重新考虑获取未来项目资金支持的渠道。我国的股市的下滑正使得这类公司在股市上募集资金变得困难。清洁技术集团的股票与其他股票一样急剧下跌;如今的高度风险环境使得这些公司说服投资者投资于可再生能源项目变得更加困难。
2.金融风暴或使环境贸易壁垒抬升
华尔街金融风暴,实质上是一场信贷危机,它与疯狂透支的消费方式有着极其密切的关联。当债务链出现断裂,消费的热度就会急剧下降。深陷衰退中的美国不仅是一个不再像以往那样大胆借贷消费的美国,也必然会是一个不那么喜欢“中国制造”的美国。中国的另一个主要贸易伙伴欧盟也因自身经济发展迟缓,又受到美国金融风暴的冲击,加之对华贸易逆差不断增加,出现了贸易保护主义倾向加大的趋势。当发达国家的消费乏力,贸易壁垒抬升。发达国家一向借助本国的环境标准较高,以环境为理由阻止他国产品的进口,因此环境壁垒也有着抬升的可能。
3.金融风暴波及环保制造业、放缓绿色消费
环保制造业一方面需要政府扶持、鼓励和强制力环境管理,另一方面企业自身依靠绿色消费拉动产业发展。面对全球金融动荡和全球制造业相对下滑,各国纷纷救市,大量注资。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可能对环保直接投入下降,市场消费的紧缩使环保产品消费的减少,政府为减少失业率或对企业环保要求放松,减弱对企业环境管理力度,企业将可能自身难保。
同时,针对疯狂透支的过度消费方式与金融风暴极其密切的关联的思考,我们来看看最近社会所提倡的绿色消费。绿色消费的重点是“绿色生活,环保选购”。环保选购中以选购绿色产品为主要内容,但绿色产品成本较高,市场价格较为昂贵,因此绿色消费需求动力很可能放缓。
三、全球金融风暴下我国环保行业的机遇
中国环保行业“短期来讲是有一定的压力”,个人认为这次的经济下调如果做一个总体的判断,企业也许会有一定的阵痛,但长期来讲是机遇。“把压力转变成促进结构调整、经济转型的动力,让短期的平衡为长期的可持续增长做出牺牲,短期经济的降温为我们长期的经济繁荣做准备”。
1.环境资源品的价格机制改革是好时机
据有关经济专家预计,这一轮国际油价的下降可能会时间比较长,而且下降幅度会比较大,70美元以下都有可能。这对我们的成品油的价格改革无疑是一个机遇,今后的定价权可以从此逐步企业化,这样政府就可以减少补贴。要不然油价高了要补消费者,油价低了补企业。当价格放开了,既可以减轻企业负担,同时又可以使我们的环境资源品价格体制市场化。
2.绿色商品企业贷款利息减少,增加企业流动资金
金融风暴8日当天引发世界主要经济体纷纷采取行动施以救援,就在美联储、欧洲央行等主要央行宣布减息的当天,我国央行也宣布了降息举措。从10月9日起下调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各0.27个百分点,其他期限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作相应调整,同时还宣布了我国银行存款准备金率9年来首度下调的决定。据市场人士预测,此次存款准备金率下调0.5个百分点,可释放超过2200亿元的流动性。“其中,利率下调意在降低企业用资成本,存款准备金率下调则意在解决企业的流动资金可得性问题。”
3.政府或给绿色企业减税
面对金融危机,我国政府很可能还要做好一件事,即减税加薪,政府给企业减税,企业给工人加薪。扩大内需,有力提高我们的大众消费购买力。减税是未来财政对经济增长的很重要的措施。
从目前中国经济的整体情况看,虽然金融系统开放程度有限,对华尔街“病毒”具有一定的免疫力,但其对中国的金融、出口、制造业影响已初现端倪。全球各国纷纷救市,拉动内需促进经济持续增长。诚然环保行业占据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人们对生存,健康和舒适环境需求增长,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更值得期待,警惕全球金融风暴或对环保行业的影响,从而尽早提出对策,消除影响,能使环境、经济和社会都能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2007-2008年度中国环保行业研究报告.2008,8,4
篇6
[关键词] 绿色农业标准体系生产者消费者
一、问题的提出
世界农业发展出现许多问题,石油农业遇到不可克服的弊端,(1)能源浪费严重;(2)环境污染加剧;(3)减少生物的多样性;(4)人类健康受到威胁,造成农业的不可持续发展。西方国家提出替代农业――有机农业。由于有机农业产量低,价格高,适合高收入人群,不适合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首先解决粮食数量安全问题,中国提出绿色农业,绿色农业落实不够,以十七大“加强能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造成农业的不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本文对发展绿色农业的障碍进行分析,提出对策建议,推动绿色农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二、实施绿色农业的障碍分析
1.宣传力度不够,导致消费者认识不足
认知是消费者产生购买行为的基础。只有消费者较全面地感知了某种产品消费确实能够极大化地满足其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时,才会产生积极的购买行为,并在消这费过程中通过对该产品优良特性印象的不断强化,从而形成持续性的购买激励。而消费者认知度的提高,尤其是对新事物的认知,又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宣传推介的力度。事实上,有人有绿色消费观念,有人根本就不知什么是绿色食品。有的消费者以为绿色食品就是绿叶蔬菜;有的只知道绿色食品是无污染食品,而不太了解这些食品中蛋白质各种维生素以及矿物质元素的含量一般均高于非绿色食品,有些是低胆固醇、低脂肪、高纤维素的食品,有些含有抗癌及降血脂、降血清胆固醇、降血压的成分。据广州市统计局2001年的调查,有78.5%的人听说过绿色食品,其中24.1%的人对“绿色食品有识别标志”未听说过,具备标志识别能力的人仅占21.9%。落实到行动上,则仅有42.5%的人曾经购买过。即使是在听说过“绿色食品”的人群中,买过的人也只有54.2%。还有很多人认为,绿色食品是绿颜色的食品或纯天然的食品或保健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是不同地区的不同叫法等等。这表明“绿色食品”还未成为一种普遍的消费潮流。
2.生产者与政府、消费者信息不对称,缺乏对生产者、销售者的激励约束机制
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理论是,人们的经济活动是能够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有理,即经济人假定。按照这一假定,生产者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能够通过成本――收益的比较或根据趋利避害原则来对其所面临的一切社会和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手段进行优化选择。因此,在商品经济中,任何独立的商品生产者都将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标,即力求使总收益与总成本之间的差额达到最大值。总而言之,每个有理性的生产者主观上考虑的既不是社会利益,也不是自身的非经济利益,而是追求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尽管可持续发展理论从理论思想和伦理观念上对经济人假设提出了挑战,但作为规范理论的应用,依然不能无视经济人假定这一前提条件。发展绿色农业开发绿色食品无疑将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但对作为“经济人”的生产者而言,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不过是生产行为的副产品,不能构成其动力机制,而唯有经济效益才是致力追求的第一目标。
3.生产者趋利行为导致供给动力不足
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理论是,人们的经济活动是能够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有理,即经济人假定。按照这一假定,生产者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能够通过成本――收益的比较或根据趋利避害原则来对其所面临的一切社会和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手段进行优化选择。因此,在商品经济中,任何独立的商品生产者都将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标,即力求使总收益与总成本之间的差额达到最大值。总而言之,每个有理性的生产者主观上考虑的既不是社会利益,也不是自身的非经济利益,而是追求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尽管可持续发展理论从理论思想和伦理观念上对经济人假设提出了挑战,但作为规范理论的应用,依然不能无视经济人假定这一前提条件。发展绿色农业开发绿色食品无疑将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但对作为“经济人”的生产者而言,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不过(三)惩罚造假者的机制不健全,造成绿色食品市场的无序和混乱。
4.流通渠道不畅:产销脱节,绿色农产品优质不优价
绿色农产品面临着销售困难,这里所指的销售困难并非是指生产的绿色农产品卖不掉,而是指生产出来的绿色农产品不能优质优价,获得合理的社会回报或收益。只有少部分是以绿色农产品出售的,而大部分是以普通食品批发或市场直销,原因是缺少一个完善的绿色农产品销售系统,目前绿色农产品的销售仍沿袭普通农产品的销售老路,缺乏有效的市场建设,没有合理的市场组织,销售手段单一,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销售网络,营销手段和措施也不配套。目前,全国除北京、深圳、上海、天津等大城市建立绿色食品专卖外,大部分地区尚未形成专业化的营销网络体系。另外,中国绿色食品的生产者或经营者都把目光放在了国际市场,而怎样开发国内这个隐藏着无限商机的巨大市场,却没有在绿色农业的推动者中得到认真思考。导致产销脱节,优质不优价的现象,影响了农民的收入。
5.转换期生产成本高,经济风险大
在常规农业向绿色农业转化的过程中,有机生产实体有着不可避免的“阵痛”,主要表现为:一是绿色生产方式的前期投入较大。由于人工防治病虫害和沤制有机肥等有机生产方式用工增多,活劳动成本大幅度增加;生产基地的物质成本增加,有机肥料的供应和使用效能不能满足生产需要;技术和监管成本高,二是投资回收期较长,绿色(有机)农业需要在2~3年转型期后才允许出售其农产品,增加了生产者的经济负担。从总体上说,在转换期间,多数情况下,生产者的收入是下降的,转换完成后,绿色农业生产方式将对农户收入的增加有益。
6.政府支持力度不够
要搞好绿色农业,必须有三方面的积极性――政府、生产者、消费者三方面的积极性,要照顾到这三方面的利益,还有利益集团的矛盾要协调。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拉坦有一句话值得深思:如果不能从技术和政策机制两方面进行设计,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将是一种充满诗意的夸夸其谈。绿色农业的正外部性特点导致生产者的积极性不高,绿色食品成本高于普通食品成本,因为生产绿色食品除正常成本之外还有外部成本(包括选用生产资料的成本费用、选择食品产地的成本费用、产地环境监测的成本费用、绿色加工、包装、标签、储运的成本费用、其他成本费用――申请绿色食品标志费和标志使用费、年检、续展认证费、绿色农业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费、人员培训费等),绿色食品的价格高于普通食品的价格部分即外部成本应该由政府通过政策制定解决,不能由自己负担,导致优质不优价,农户无法直接受益,承担了成本而减少收益。生产者的风险高,政府没有制度创新,解决风险问题。
另一方面,从消费者角度考虑,消费受收入、文化层次限制,因为绿色食品价格高于普通食品价格,有消费能力的人群存在如下问题:绿色农产品的差异性往往难以用肉眼辨别,导致良莠难辨,消费者对生产厂家的信任持怀疑态度,没有营销网络,购买市场没有检测系统,消费者平肉眼难以辨别真伪。政府相关部门没有制定政策解决这些问题,导致消费者积极性不高。还有一部分消费者的消费水平没有达到一定程度,接受不了绿色食品价格。
总之,政府对绿色农业支持不够,处于“只管不扶”的状况,质量保证监管体系不健全,使不法商贩有了假冒的可乘之机,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损伤了消费者和生产者的积极性,影响了绿色农业的健康发展,政府尽管对其发展持鼓励提倡的积极态度,但仅限于口号而并没有落实到具体的扶持政策措施上。
7.标准体系建设和检测工作均不到位
我国目前标准体系建设和检测工作不能满足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农产品生产标准、质量标准数量少,适用性差,使很多农产品的生产和质量检测无据可依。另外,已有标准执行难。据农业部有关专家介绍,我国食品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等四级构成。目前我国已制订了包括各类食品产品标准、食品污染物和农药残留限量标准、食品卫生操作规范在内的众多标准。但从暴露的案例来看,不少标准没有得到有效执行。有关部委权威人士分析认为,标准“执行难”的原因很复杂。主要是标准分散交叉,缺乏协调机制。目前的各类食品标准分散于农业、质监、卫生等六七个部门,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QS”(质量安全)制度等,多种标准在市场上往来冲突,不仅云里雾里,就连企业也不知其里。
多人监管,造成了“谁都管不好”的局面,出现了一些监管的“真空地带”出了问题后,又互相推诿,或默不作声,这种局面必须尽快通过体制创新得到扭转。
三、实施绿色农业的对策建议
1.加强宣传,提高全民环保意识和绿色消费意识
提高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加强人与自然的和谐,提高国民的社会道德水平,杜绝假冒伪劣产品以及有毒、有损人体健康的产品充斥市场,从“以财为本”转为“以人为本”,从“以物为本”的发展观转变到“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上来。现在绿色消费虽然已开始成为一种趋势,但并非每个人都有这种意识,由于知识水平、收入水平、社会阶层等的差别,在对绿色消费的认识上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要通过广播、影视、报刊等各种形式宣传环保和绿色农业知识,积极倡导绿色消费,加强环保和绿色农业及绿色产品知识的培训,提高管理者、科技人员、劳动者素质。培育和建立一支素质高、业务精的农业生态保护技术人才及执法队伍。
2.政府加大扶持、形成绿色农业的支持制度
欧、美、日的有机农业发展速度之快得以政府的大力支持。而我国政府扶持力度不够,只是制定标准,规则等方面,而对绿色农业企业和农民没有真正的支持同时对绿色农业技术研究的相关费用、推广费用和农民应用新技术的风险、环境监测成本,市场监管等流通管理系统没有纳入到财政预算,对绿色农业生产者承担的环保成本政府没有补偿,对绿色农业产生的外部性问题,政府没有加大力度解决,没有制度创新。因此,要加快绿色农业的发展,使绿色农业制度化、规范化和持续化,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要从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角度出发,加大对绿色农业生产经营者资金支持力度,加快技术研究、转化速度,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使绿色农业健康、快速地可持续发展下去。
3.加强管理,建立规范严格的绿色农业管理体系
绿色农业的终端产品是绿色农产品,是否赢得消费者的信赖,认证的水平和准确度是关键。首先,加强对认证机构的监督与资格评审,提高它们的素质,加强立法,防止认证机构寻租,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防止和减少市场上“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的出现,保护绿色农产品生产者的正当利益不受侵害。其次,建立并完善“双层申请、双向调查、双审认定、发证监管”的严格规范的绿色食品认证管理制度,加强绿色食品的整体质量水平建设,树立良好的市场信誉,加强发展。
4.加快立法,建立完善的绿色食品标准法规体系
欧、美、日有机农业标准不仅包括生产过程管理方面的要求,还延伸到收获、加工和包装、标签等方面的要求,为有机农业的规范化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而我国绿色农产品及其加工食品的标准与国际标准并不接轨,政出多门,多失管理,几个部门争相出台办法,标准制定成了相关管理部门的垄断资源,以此为其谋取部门利益。首先应参考和根据CODEX所制定的有机农产品标准;在我国建立一套与之相协调的绿色农产品及其加工食品标准及相应的认证程序和标志管理模式,其次,改革现行的由国家环保总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农业部分别管理有机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的管理体制,明确一个部门负责制定绿色农产品的标准、认证程序和标志管理,再次,新的绿色农产品认证和标志管理办法,应做到标准公开、程序透明、标志管理科学。
5.拓展流通,采取灵活多样的农产品销售渠道
在绝大多数农产品购销体制已经开放,农产品总量相对供过于求,许多地区出现农产品销售难的今天,找出适当的办法提高销售渠道的销售能力、拓宽绿色食品销售渠道。为此,必须大力发展流通,采取专业市场销售、销售公司销售、合作组织销售、销售大户销售、农户直接销售、网络销售、超市销售、专卖店销售等销售渠道。
四、结束语
通过上面分析可看出,绿色农业实施有许多障碍,既有来自生产者的障碍也有来自消费者和政府制度建设方面的原因,为了使绿色农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政府必须加大扶持力度,加强管理建立规范严格的绿色农业管理体系,加快立法建立完善的绿色食品标准法规体系。
参考文献
[1]王绍凤:绿色食品的环境成本及其价格制定[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8,5
[2]尚杰:绿色食品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9
篇7
关键词:绿色酒店;绿色酒店现状;绿色酒店营销策略
绿色酒店在国际上被称为“green hotel”,也可称为“eco-efficient hotel”,意思是生态效益型酒店。所谓“绿色酒店”是指运用环保、健康、安全理念,坚持绿色管理,倡导绿色消费,保护生态和合理使用资源的酒店。科学内涵是根据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把生态环境保护观念和有益于消费者和公众身心健康的理念融入酒店的经营之中,从酒店经营的各个环节着手来控制污染与节约资源,以实现酒店的可持续发展,达到酒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一、我国绿色酒店现状
1、绿色酒店社会责任意识开始形成。从《哥本哈根协议》到“世界环保大会”,节能、减排、绿色、环保似乎一直是世人瞩目的焦点。《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多次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的旅游方式,“生态旅游、绿色会议”已成为一种风尚创建绿色饭店更是国际饭店业的发展需求和趋势。这些无疑会推动着酒店业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正如率先响应“创绿”活动的酒店代表表示:我们并不吝惜投入,只是希望减少浪费,让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饭店无意限制客人的行为,只是希望与客人共同致力于环的改善,并获得整洁美好的“绿色”感受;
2、生产绿色产品已成为绿色酒店的宗旨。不少绿色酒店在客房内放了这样的卡片,“如果你不需要更换被单,请把卡片放到你的枕头上”,一位酒店老总对此表示,绿色营销客观上可能是省了钱,但这不是主要目的,我们只是希望减少浪费,让有限的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生产绿色产品已成为绿色酒店的宗旨。
3、绿色酒店目前存在的问题: 1)能耗太高,能源利用率低,资源浪费严重,缺乏正确的资源观。2)绿色产品尚未成为饭店的首选产品。在许多国家,绿色产品已成为最好销的产品,成为消费者的首选产品,但在我国却远非如此。 3)在绿色饭店营销手段上尚未引进绿色思维方式。
二、绿色酒店营销策略探讨
营销贯穿于酒店的每个环节,理念是核心,组织是基础,文化是保证,策略是关键。因此,首要的是改变传统观念,树立绿色理念,然后构造企业绿色文化,建立内部制度。再通过引导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意识,提高市场占有率。最后制定营销组合策略,取得竞争优势,促进绿色酒店可持续发展。
1、树立绿色理念。绿色理念是酒店绿色管理从理论向实践转换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实行绿色管理的核心。绿色价值观是酒店实施绿色管理的前提条件和基本保证。绿色理念为酒店经营活动提供指导思想,是酒店为适应市场,求得生存和发展,为员工所认同的一系列理念。绿色理念即是“保护环境,崇尚自然、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环保意识。这一理念的宗旨是保护环境、资源和人类自身的健康。
2、塑造绿色酒店文化。绿色酒店文化是指在酒店文化中融入了环保理念,以绿色意识贯穿于企业活动的各方面、全过程的文化,是酒店业价值观的一种体现。这种价值观旨在保护资源、环境和人类自身的健康。创建绿色文化是酒店业实施绿色管理的先导,是培育员工绿色意识的重要工具。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在发展中所形成的为广大员工共同遵守奉行的价值观念、基本信念和行为标准,具有导向、约束、凝聚、鼓励、辐射等功能,给员工的日常行为规范提供了指导方针。
3、营销组合策略的实施。营销组合策略是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的市场营销观念。市场营销组合是指市场营销手段的综合运用(如图所示)。它包括产品、定价、渠道、促销四个因素,只要其中一个因素发生变化,就会出现新的组合。酒店营销组合是酒店的综合营销方案,也就是说酒店根据目标市场的需要和自己的市场定位,对自己可控制的各种营销因素(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的优化组合和综合运用,使之协调配合,构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绿色营销组合策略。
4、绿色产品策略。
1)开发绿色产品。绿色营销的核心就是开发绿色产品。绿色产品的开发应根据绿色信息,遵循4R的原则,采用绿色技术,使产品从内在质量到外部包装等都无害于人体健康和安全,而且在其生产、使用及处理过程中符合环保要求,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主要包括:营造绿色环境、开辟绿色客房、创办绿色餐饮、提供绿色服务;2)绿色渠道策略。绿色渠道的建立是酒店绿色管理的关键。这就要求酒店对供应商、中间商进行全面的评价,最重要是考虑他们的绿色信誉,尽量采购绿色产品。酒店应加强渠道成员的绿色意识,建立绿色营销网络,在满足消费者方便购物需求的同时还要高度重视其绿色问题。绿色渠道的建立应注意以下几点:销售渠道扁平化,缩短渠道长度,减少运输、存储的成本和污染;包装绿色化,减少运输过程包装物的使用,不使用不可降解的包装物;设立专门的生产基地,建立固定的渠道;强化渠道工作人员的绿色意识,制定其绿色工作标准,保证流通绿色化;采用信息化管理技术,快速掌握市场信息,降低酒店业渠道管理的成本。3)绿色促销策略。以顾客为中心的绿色促销策略应从酒店的绿色形象、绿色产品、绿色信息等内容,通过绿色媒体,向消费者进行宣传,创造绿色氛围,从而引起绿色需求和绿色消费。在绿色促销中,要运用整合营销和网络营销等理念,采用绿色广告、绿色公关等宣传方式。
三、结论
随着经济的增长和绿色需求的蓬勃发展,酒店业拥有更多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改变传统经营观念,树立绿色理念,开展绿色营销是酒店取得竞争优势、赢得顾客、占领市场所必须采取的一项战略管理。目前,我国绿色酒店的创建还面临着艰巨的困难,需要国家制度、法律的规范和绿色技术的支持。更重要的是酒店自身重视生态环境,着眼于绿色管理,不断完善内部机构,才能进一步地的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品牌知名度,与环境、社会协调发展。绿色酒店营销策略的研究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部分及根本途径,符合酒店的长远发展战略,是21世纪酒店业实现稳定、协调、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陆净岚.绿色饭店[M].沈阳:辽宁科技出版社,2000.
[2]王海云,常昌武.新编市场营销学[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
[3] 陆朋.我国绿色饭店的发展及对策[J].扬州大学烹饪学报,2009,
[4] 吕建中,严燕莉.绿色管理:饭店管理新主题[J].商业研究,2009,
篇8
关键词:绿色认证;品牌信任;购买意愿;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08)12-0066-05 收稿日期:2008-07-14
一、引言
在全球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生态危机频发的背景下,保护生态环境,创造和谐生存环境已成为政府、企业和消费者都关心的问题。从企业的角度看,生产绿色产品,树立绿色品牌形象不只是企业的营销行为,也不只是政府的政策问题,绿色产品和品牌必须能够超越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价值期待,鼓励消费者优先购买绿色产品和品牌。
目前,对绿色品牌的研究多集中在传统的营销组合策略上,其出发点是认为只要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有助于环境保护,有助于保护消费者健康,消费者自然会乐于接受。然而,在全球竞争环境下,企业不仅要保证绿色品牌对环境友好,还要向消费者传播绿色品牌的绿色价值,让消费者确信绿色品牌具有绿色价值,激发消费者主动购买绿色产品品牌的意愿。
在绿色品牌传播过程中,突出绿色价值定位的战略被称为“绿色品牌化”(greenbranding),企业有意识突出品牌传播中的绿色识别(brand identity),使绿色的品牌能够在功能属性(functional attributes)和情感利益(emotional benefits)方面更加优于非绿色的普通品牌(Patrick Hartmann,Vanessa Apaolaza Ibd?ez and F,Javier ForcadaSainz,2005)。企业在实施绿色品牌策略时,基本路径是获得相应的绿色认证,并在包装或产品上显示绿色标志,使这些绿色标志成为消费者比较产品绿色属性和利益的重要线索。
绿色标志的积极作用已在发达国家受到广泛重视。绿色标志常被标识在产品包装上,或以证书形式连同产品说明书等文件一起被放置在产品包装内。许多公司在网站上宣传介绍获得的绿色认证标志或证书。在国际贸易中,绿色认证制度是一种绿色壁垒,它把那些没有通过绿色认证的产品拒之门外,使本国企业和消费者利益都得到保护。
绿色认证机构主要有两类,一是政府职能部门组织的认证,如我国消费者熟悉的绿色食品认证和标志。二是第三方的民间机构组织的认证,如我国的节能节水标志和绿色之星标志等。政府部门的绿色认证因具有某种强制性而影响力最大。欧盟国家的绿色认证制度堪称典范,一方面,欧盟委员会制定了针对所有成员国的绿色产品认证制度,如“欧洲之花”生态认证制度是欧盟国家在1992年制定的一种独特而唯一的生态标签认证制度,旨在帮助欧洲消费者更好地识别绿色的对环境友好的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欧盟各国也设立了适合本国利益的绿色产品认证制度,如德国使用“蓝色天使”标志,北欧诸国使用“天鹅”标志等。所有这些绿色认证制度都在不断强化欧盟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积极态度。从而坚定了消费者优先购买绿色产品的信念。
近年来。我国的绿色产品认证制度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并且正在与国际上通用的绿色认证接轨。然而,在学术研究领域,绿色认证和绿色标志对绿色品牌的价值增值作用还没有被充分认识。本文旨在探讨绿色标志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数据并尝试回答三个问题,一是绿色标志是否会增强消费者对品牌的信心:二是绿色标志对消费者的购买意愿有什么样的影响;三是价值观是否会影响绿色品牌信任,影响消费者对绿色品牌的态度和意愿。
二、文献回顾
(一)绿色认证
早在1990年代初,学者们已注意到绿色认证在企业绿色营销中的作用,当时讨论的一个焦点是绿色认证应当由什么性质的机构进行,政府部门和民间组织是两个基本选择。另一个焦点是,一个国家应该设立单一的认证标志,还是设立多个认证标志(Marc Lampe and Gregory M.Gazda,1995)。在实践中。对这两个问题仍然没有统一的认识,各个国家的绿色认证往往由多种性质的机构进行,并且很难对所有产品都授予一个统一的认证标志。
从营销角度讲,企业最关心的是绿色认证是否会对消费者购买决策产生积极影响,因此,近年来的研究焦点开始重视绿色认证对绿色品牌形象和购买决策的影响。作为绿色品牌的符号,绿色标志有助于提高消费者为绿色品牌支付高价的意愿,但是,当消费者的环保意识不够强烈时,因获得绿色认证的品牌价格过高可能会使消费者望而却步,从而寻找替代品,其结果是消费者购买绿色品牌的意愿受到影响(彭志勇,2006)。
有研究认为,消费者的环境意识与教育程度、收入、性别、年龄、价值观等个性心理因素有关(Andrew Gilg,et al.,2005),在这里,消费者的环境意识仍然是个含糊的概念,由于没有在消费者环境意识这个概念上取得一致,在回答什么样的消费者会对绿色认证产品更加偏好这个问题时就遇到了麻烦。实际上,消费者的环境意识是个多维度的变量,一方面,消费者环境意识是指称消费者对整个人类生存环境的关注程度,另一方面,消费者的环境意识又是指称消费者对自己生存社区环境的关注程度,还有,消费者的环境意识仅仅局限在对与个人生存环境直接相关的环境问题的担忧。可见,从环境意识角度研究绿色品牌态度和购买意愿存在概念上的缺陷。事实上,绿色品牌态度和购买意愿的主要驱动因素是消费者对绿色品牌的信任,如果消费者对产品和品牌的绿色属性和绿色价值存在顾虑或不信任,就不会轻易做出购买高价的绿色产品和品牌的决策,例如,如果消费者不相信某个品牌的绿色食品真的会是对健康和环境有利,任何形式的绿色品牌营销也很难打动消费者。由于绿色认证源自政府或第三方的权威机构,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消费者对获得绿色认证企业和产品的信任,绿色标志是消费者信任绿色品牌的触发器。
(二)品牌信任度
信任(trust)是用来描述人际关系的概念,但它在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以及营销学领域的应用很广(Elena Delgado-Ballester,2004)。在品牌管理研究领域,品牌被认为具有某种人性的特征,即所谓的品牌个性。许多学者都认为。消费者很难与品牌制造商之间建立直接的信任关系,但是,通过实施适当的品牌形象传播策略,在消费者与品牌之间建立类似人际之间的信任关系则是可能的。根据Elena Delgado-Ballester(2004)的研究,品牌信任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消费者相信品牌履行其价值承诺
的可靠性,二是消费者相信在产品消费过程中如果出现出乎意料的问题,品牌会首先考虑消费者利益的可能性。根据这两个方面的内涵,消费者对取得绿色认证的品牌的信任度是指相信该绿色认证品牌履行其“绿色”价值承诺的程度,而第二个方面的内涵则是对所有品牌,无论是否取得绿色认证都是适用的。本文研究的品牌信任度就是指消费者相信取得绿色认证的品牌履行其“绿色”价值承诺的可靠性。
(三)购买意愿
与没有取得绿色认证的品牌相比,当消费者在作出购买决策时。由于已取得绿色认证的品牌多了一个绿色识别标志,使消费者更加有信心选择这样的绿色品牌,因此,可以推测取得绿色认证的品牌增强了消费者的信任度,消费者会更加愿意购买已取得绿色认证的品牌。然而,是否会信任绿色认证和绿色认证标志,也与消费者价值观因素有关,对于那些坚信权威、个性顺从的消费者可能会增加对绿色认证品牌的信任度,而对于那些个性独立,不太相信权威的消费者,绿色证书对品牌态度和购买意愿的影响会小一些。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设(图1):
假设一:消费者会更信任取得绿色认证的品牌。
假设二:消费者对取得绿色认证的品牌信任度与态度和购买意愿正相关。
假设三:消费者对取得绿色认证的品牌的信任度与个人价值观有关。
假设四:消费者对购买标志品牌的态度和购买意愿与个人价值观有关。
三、数据收集与分析
(一)测量与问卷设计
本文的重点是检验绿色标志对消费者品牌信任度和购买意愿的影响,因此,根据品牌信任度的内涵及前人的测量方法(Elena Delgado-Ballester,2004),通过设计自填式问卷调查了广州市居民500人,共收回有效问卷470份,其中,男性占42.8%,女性占57.2%;年龄35岁以下的占65.5%,35岁以上的占34.5%;未婚者占51.7%,已婚者为48.3%。
在测量消费者对取得绿色标志的品牌信任度和购买意愿时,均以5分李科特量表测量(“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用语句“我信任取得绿色认证的任何产品”来测量品牌信任度;用语句“我喜欢取得带有绿色标志的品牌”来测量消费者对待获得绿色认证的品牌态度,用“我喜欢购买带有绿色标志的品牌”来测量消费者的购买意愿。
(二)数据分析
在被调查者中,除中立者(90人,占19.1%)外,表示信任获得绿色认证的产品的人数(329人,占70.0%)是表示不信任(51人,占10.9%)的6.5倍,因此,假设1得到支持。
表1是数据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对绿色品牌的信任度与消费者态度和购买意愿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即越是信任绿色认证的产品,就越可能喜欢绿色认证的品牌。并喜欢购买通过绿色认证的商品,假设2得到支持。
为了检验消费者价值观与品牌信任度和态度以及购买意愿之间的关系,除了测量被调查者的人口统计变量外,还运用跨文化研究中常用的普世性Schwartz价值观量表(SVS)测量被调查者的价值观(Marjaana Lindemanand Markku Verkasalo,2005)。通过主成分因子分析,巴特利球体检验结果显著(KMO=0.757),表明SVS量表数据适合作因子分析。分析结果表明,SVS量表共提取4个因子,因子命名和负荷见表2;4个因子累积解释方差为65.329%。
为了检验个人价值观与对取得绿色认证的品牌信任度和态度以及购买意愿之间的关系,将4个价值观因子与品牌信任度和品牌态度以及购买意愿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见表3。在绿色品牌信任方面,4个价值观因子中,只有“平等和谐”与“服从权威”价值观与品牌信任度正相关,而“新奇刺激”和“财富权力”这2个价值观与绿色品牌信任度相关性不明显。这表明,消费者是否信任绿色产品和品牌,受个人价值观影响,假设3得到支持。在品牌态度和购买意愿方面,只有“平等和谐”价值观与绿色品牌态度和购买意愿存在正相关关系,这表明,在消费者的购买决策方面,主张“平等和谐”价值观和“服从权威”价值观的消费者都可能成为绿色品牌的偏好者和购买者。假设4得到支持。
四、结论与启示
本文通过实证研究,一方面,验证了绿色认证对增强消费者对品牌信任度的假设。另一方面,通过相关分析,也验证了消费者对获得绿色认证品牌的信任度对消费者态度和购买意愿有强化作用。这说明企业在绿色营销过程中,要增加绿色认证意识,充分认识到绿色认证对消费者态度的积极作用。
在品牌差异化日益困难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利用所获得的绿色认证标志向消费者传播本企业的绿色品牌形象,有助于确定差异化定位,为消费者创造绿色产品价值。具体来说,在品牌识别过程中,不妨在包装上、包装内或公司网站上突出绿色标志,加强对绿色认证制度的介绍和对绿色认证标志的解释和说明,使消费者真正懂得企业获得的各种绿色认证的含义和给消费者带来的附加利益。还有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绿色认证制度不仅是对企业生产过程的绿色程度进行评价,也不仅是对产品的消费价值的绿色程度的评价,它更是一种对企业的社会责任的一种评价。在说明绿色认证制度和标志内涵的过程中,要特别突出购买绿色认证产品和品牌所产生的社会福利。
通过对消费者价值观的测量,本文还进一步验证了消费者价值观与绿色认证品牌信任度和购买意愿之间的关系,其中,“平等和谐”价值观与品牌信任度、购买意愿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这表明,坚持“平等和谐”价值观的消费者是绿色产品和绿色品牌的主要目标顾客群,企业在宣传绿色认证及其标志的涵义时,要特别突出产品对社会和对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平等所作出的贡献,让消费者感到自己购买通过绿色认证的产品和品牌也是在对人类社会的平等和谐做贡献。
有趣的是,只有“服从权威”这个价值观因子与绿色品牌信任度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这表明,对于那些坚持服从和相信权威的消费者,绿色认证标志就是一种权威的符号,它意味着品牌已通过权威部门的认证,自然值得相信。这一结论的意义在于,绿色认证不仅可以吸引那些强调平等和谐价值观的消费者,也可以吸引那些相信权威、喜欢服从的消费者。在跨文化消费者行为的研究中,中国消费者往往被认为权力距离较大,有相信权威和服从权威的倾向,因此,对于中国消费者而言,绿色证书和标志也许更有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新奇刺激”和“财富权力”两个价值观因子与消费者的品牌信任度和购买意愿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一种可能的解释是,如果绿色认证的产品和品牌不能满足那些强调新奇刺激的消费者的需要,即便取得了绿色认证的品牌也很难打动这群消费者。对于那些重视财富和权力的消费者,如果绿色认证产品和品牌不能让他们感到自己的财富增加了,或者是能够通过购买和消费绿色认证的产品和品牌让他们感到一种优越感,那么,这群消费者也不会对绿色认证品牌感兴趣。由于绿色产品和品牌往往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从而提高产品的成本,较高的价格会让这群消费者感到自己的财富受到威胁,因此,可能会拒绝优先购买绿色认证品牌。另一方面,绿色认证产品和品牌具有公共财富的性质,绿色认证品牌很难在奢侈品中出现,因为奢侈品往往是象征权力的符号,显然。重视财富和权力的消费者也很难成为绿色认证产品和品牌的重度消费者,除非在社会文化环境中,崇尚绿色生活方式成为一种奢侈。
篇9
一、绿色循环消费主义倡导下的设计
绿色循环消费主义源于绿色消费,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出发点、保护消费者健康为宗旨、符合现代人健康与环保标准的各种消费行为和消费方式的统称。[1]不仅包括绿色产品,还包括资源的回收利用、能源的有效使用、对生存环境的保护等。绿色服装是指在原料、生产、加工、使用、资源回收利用等全过程中,能起到消除污染,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对人体无害,有益于身体保健的服装。又被称为生态服装、环保服装。绿色环保作为一个设计理念引入时装始于80年代,1997在德国杜塞尔多夫成衣展中,首次集中展示了环保服装,并颁发时装环保奖,将绿色环保理念推向了一个更新高度,使得环保、休闲、健康开始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语言。[1]目前在欧美国家绿色服装成为时尚名流的热门话题,顶级设计师正看好它的未来。这种环保型服装掀起的风潮正如火如荼。
二、绿色可循环服装的设计的关键(绿色服装设计应坚持的5R+1D设计理念)
绿色可循环主义要求服装设计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充分考虑环境因素,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其核心是“5R+1D设计理念”。即为减量(Reduce)、再利用(Reuse)、回收(Recycle)、循环再生(Recycle)、环保选购(Reevaluate)和降解(Degradable)而设计。
1.为减量而设计是指产品在既定的功能和价格前提条件下,通过对产品的非物质化、结构、材料、空间等要素的改进。如省掉不合理的包装与装饰部分。
2.为再利用而设计是指设计的产品有利于在使用后无需特别加工即可再利用。一种再利用,是指服装整体形式的再利用。它要求设计时要考虑:衣服成型以后是否有利于维修保养,以延长使用寿命;是否有利于功能性转换并具有多种穿配方式;另一种再利用,是指服装局部的零配件形式的再利用,它要求设计时要考虑服装结构是否有利于拆卸分离;是否能给消费者提供二次设计的空间。
3.为回收而设计是指设计的产品可以重复使用,多次利用。他要求设计时要考虑:避免使用回收困难的材料,不易服装材料的分类回收和循环再生;要尽量选用可降解与再生循环性材料。
4.为循环再生而设计是指设计的产品有利于生产原料再生、回收与利用、他要求设计时要考虑:避免使用多种不同复合性材料,不易材料分离与再生;避免使用高难度裁剪技术和制作工艺,不宜于款式的改良性设计与再利用。
5.为环保选购而设计是指设计的服装在销售时能向消费者准确并的传达绿色信息。从产品外观、包装、宣传等方面引导消费者带着环保的眼光去评价选购商品。如果每个消费者都有意识的选择环保服装,这些信息将汇集成一个信号,引导生产者和销售者走向绿色循环消费主义的道路。
6.为降解而设计是指在设计时充分考虑服装的原材料选择,不管是面料、辅料、装饰品材料还是服装包装材料上都应尽量选用天然可降解的材料。[1]即使将来衣服废弃也可以在不污染环境的基础上快速的降解掉。
三、如何进行绿色可循环服装的设计
1.服装款式设计。对于服装设计师而言进行绿色服装设计不仅仅要考虑面料的选择,更多的应该把目光放到设计层面上来。绿色服装设计要求放弃过分强调造型上标新立异的做法,应在实用、简约、质朴的设计风格的基础上寻求变化与创新。消费者服装消费者可根据自身特点及当季流行因素对服装单品自行增减、替换设计,进行重新组合搭配。这样可以让消费者自己成为设计师将穿着与设计过程结合起来, 还可以有效提高服装的利用率、延长服装寿命。这将是未来服装设计的主流方式。
2.服装结构工艺设计。服装拆卸是回收再利用的前提,直接影响服装的可回收性。在服装设计时,设计师通常较多的考虑服装各部件的连接性,而很少考虑服装的拆卸性。然而,废弃服装的部件可以被重新回收使用,那么这些部件必须能够并且方便地拆卸。服装拆卸的作用有两个:一是服装材料的回收。二是服装部件的重复利。绿色设计中拆装技术已经在被设计师们逐步融入自身的设计理念与实际的服装设计之中。随着绿色设计理念的深入人心,伴随设计师们对绿色服装设计的推崇,服装的拆卸技术将大范围被推广。
3.服装材料选择。选用绿色材料是绿色服装设计最直接有效的途径。随着纺织科学的不断进步, 新型保健面料的开发对维护人体健康, 增强衣物舒适性, 实现绿色设计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保证。[3]设计师不仅要重视传统面料的使用, 同时也要加快对高科技纺织产品的认识。可以通过在设计中强调材质的天然肌理,让人们感知天然面料的魅力,从而尽量远离化学物质。
篇10
【关键词】绿色物流;物流发展;发展策略
1、绿色物流的含义
绿色物流这个概念是进入21世纪才有人提出的,到现在依然没有一个完整的含义。然而在世界上,绿色物流已经成为了同绿色制造、绿色消费一样的绿色焦点。在中国,伴随中国成功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国际上的贸易往来越来越多,中国的许多公司不只是有来世界各地企业的产品质量的竞争,更要面对环境贸易壁垒的威胁。中国一些公司和研究人员已经在绿色生产、绿色包装、绿色流通、绿色物流等方面开展了一些研究,他们将绿色物流定义为传送、保存、包装、装运、流通加工等流程中,使用先进的物流技术、物流装备,使在物流过程中对环境污染的程度降到最低,增加资源的利用率。
绿色物流的特点:
(1)可持续发展是绿色物流的目的。绿色物流是对生态环境友好的物流,也叫做生态型物流。它的目标是降低资源的损耗、减少不必要垃圾的排放;这个目标本质上是经济利益、社会利益以及环境利益的结合;这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不谋而合。所以,绿色物流还有另外一个名称就是可持续物流。
(2)绿色物流是在产品整个生命周期中运作的。一个产品从原料的采购到加工再到出售最后要报废这整个生命周期中,对环境都有不同的影响。但绿色物流不但含有从原材料的采购、产品的加工、包装、物流、出售、一直到消费者的那里的前进物流方向的绿色化,同时还含有客户退货以及产品回收等逆向物流的绿色化;所以,其绿色物流是在产品整个生命周期运作的。
(3)绿色物流的行为一般含有公众、政府以及供应链上的员工。对于一个完整的物流公司,对运输、包装、储存等物流工作流程的绿色化是有一定责任和衣服的。处于供应链上主置的制造公司,不但要保障产品和包装的绿色化,还必须和供应链的上、下游公司、物流公司协同共进,以减少资源浪费、保护环境为目的出发,转变过去的物流管理机制,指定绿色物流的发展策略;做到绿色产品和绿色消费的无缝对接,让公司获取长久的核心竞争力。
2、绿色物流在我国的实施以及问题研究
我国非常重视绿色物流技术的发展,从近几年网络消费的情况来看,物流产业以不可阻挡的势头崛起。但是,随着各种消费网站的建立,以及监管的不力,实现绿色物流成了很大的问题。
2.1理念上绿色物流认识的不足。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互联网在我国兴起的比较晚,物流产业也是如此。绿色物流是物流产业的高级经营管理模式,政府机关、生产厂家以及消费者对于这一概念都很陌生。首先,政府在思想上没有绿色物流这一概念,或者说,对绿色物流的理解并不充分,仅仅停留在传统的物流理念上,以最低的成本,将产品运送到消费地点,满足客户的要求。这种物流方式虽然能节约资金,实现利润最大化,但是没有考虑到是否影响环境,对环境的污染有多严重,缺乏长远的眼光。其次,生产商与消费者对绿色物流的意识淡薄,生产者认为我们只要使产品原料绿色化、生产绿色化、包装绿色化就可以了,消费者也只认为是绿色产品就可以,在产品有关物流方面的考虑有所欠缺,甚至没有。
2.2制度上绿色物流的缺失。物流在我国兴起不就,在监督以及管理体制上都有所欠缺,政府在这方面也是“挠头骚耳”。物流产业遍布全国各个省份,涉及各行各业,但是在管理上,又被不同的机构管理,每个机构又“各自执政”,不能形成一致的统筹规划,导致物流产业在管理上混沌不堪,很多产品没有相应的检验标准,发展状况混乱,甚至严重的破坏了环境,为今后的治理造成非常不利的局面。许多领导没有对物流产业进行充分的思考,听凭其自然的发展,不加领导和过问,缺乏对物流的监督,绿色物流的实施更是困难。
2.3设施上绿色物流相对落后。物流全程绿色化需要有一定的技术基础,这也是实现绿色物流的关键问题。我们不仅仅要在思想上有所转变,还要在技术以及设备上创造条件。我国的物流水平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物流技术相对落后、装备不完善、物流人员水平偏低。绿色物流是可持续物流,材料和物流资源都是需要循环使用的,实现这一环节需要高水平的物流技术,但是我国当前的能力还让人堪忧,效果不理想。在物流相关软件方面良莠不齐,物流模块少、经验不足,而且不能为客户量身载体的开发服务。
3、绿色物流发展的“大纵深”战略
3.1提倡绿色物流理念的教育与传播。绿化环境是近几年来政府要做的重点工作,也是实现可秩序发展的必经之路,环境的优劣影响着我国公民每一个人,保护环境也是为子孙后代造福,需要全国人民的广泛参加。要想实现绿色物流,必须让绿色物流理念深入人心,加大对绿色物流的宣传。
(1)绿色消费的教育。绿色消费是一种节约型消费方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以崇山自然消费与保护生态环境为基础的新型高层次的消费方式,其重点是“绿色生活,消费环保”,反对攀比和炫耀、反对危害环境、反对过度消费。倡导绿色消费,对人们宣传绿色消费可以让广大群众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将环保意识深入到人们日常消费中,对参与绿色消费的人们采取奖励政策,鼓励人们进行绿色消费。并且,让群众们意识到绿色消费不仅仅是一种义务,也是每个人应有的责任,从而实现发展的可持续性。
(2)绿色企业文化传播。绿色企业是指企业在满足一定的经济效益的情况下,将环境保护以及环境治理加入企业的日常生产管理之中。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企业文化,这种文化理念从高层到基层都已经深入人心。要想实现绿色物流,就必须在企业中大力宣传绿色企业文化,从经营的各个环节入手,首先要建立的是员工的意识问题,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人不能离开自然,二者相互依存,需要协同发展。开展绿色企业文化传播工作,需要高层领导的支持,将绿色管理的思想贯彻到企业文化之中,树立绿色形象。
3.2确立政府、企业、消费者在绿色物流发展中的位置。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改变传统的消费模式,构建绿色物流的消费方式势在必行。不管是政府,还是企业、消费者都应该具有绿色物流的意识。政府应该做好绿色物流中的督促工作,在体制上进行改革创新,中国消费者协会也应该配合各级政府,拿出与实施绿色物流计划配套的方案,为企业创造绿色物流的环境。企业应该响应政府号召,与政府配合做好绿色物流工作,做到企业科学、规范、严格,在原材料选取,生产、运输以及管理上实现全面的绿色化,不能为了企业的利润做广告来夸大消费。消费者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从自身做起,选择绿色消费,并在网络上、舆论上做监督,新闻媒体也要给不符合规定的企业曝光。
3.3培养绿色物流方面的人才与科研工作。我国的绿色物流工作才刚刚起步,实现全面绿色物流有一定的难度,绿色物流综合性很强,涉及到各个学科,物流人才也应具有处理这些方面的能力,为了培养现代物流行业的人才,必须在教育上设置各层次的物流专业。同时,需要在科研教学上下大力气来弥补我国物流人才短缺,培养物流方面的人才。要知道,物流任何环节出现错误都可能引起重大经济损失。企业也要配合物流人才培养工作,实现研企结合,如此,我国的绿色物流才能实现,物流系统才能完善。
【参考文献】
[1]翁心刚,姜旭.日本绿色物流发展的状况及启示[J].中国流通经济,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