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自动化专业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3-12-28 17:39: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电气自动化专业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电气自动化专业的特点

篇1

一、让知识形象化

电气自动化专业属于技能型较强的专业,与专业相关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技能层出不穷。为了让学生学习有关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技能,在教学中需要使用到大量的实物和最新的产品,但由于学校现有的条件限制,相关的设备和产品得不到及时的更新,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大量的图(图片)、实物作为开展教学活动的蹊径。让学生通过图片、实物亲身感受。如在C650普通车床电路故障排除项目实训环节中,教师可以通过现有的实物给学生讲解和实践操作,也可以通过网络和产品介绍资料等渠道收集到不同产品的图片,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实物的结构、不同器件的结构等,让学生从观察维修人员的操作过程中得到启示,并能学习他们的维修经验。体现出“看着机器教机器”“开着机器做产品”的现代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做”中求知,实现了教学与实践操作的零距离对接。

二、让知识层次化

教师在专业知识教学中,对理论知识的教学要做到“浅”,让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听懂即可;对操作技能的教学要做到“深”,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操作,又要教会学生为什么要这样“操作”,还应教会学生如何操作更加“科学”“合理”。如:在洗衣机原理与维修课程中,“洗衣机不能进水”是一个常见的故障。教师只需要简单地介绍不同种类洗衣机的进水系统,也可以让学生通过实物自己找出进水的管路;特别是进水电磁阀的结构、工作原理等可以不讲,只需要通过实物让学生认识进水电磁阀及其功能、如何工作的即可。需要深入学习的是进水电磁阀的故障有哪些、如何进行检测和判断等。

三、让知识技术化

在专业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将理论知识的传授与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并重,以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带动学生学习理论知识,达到以技促理,以理促技的效果。将传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实践操作—综合运用的“三段式”教学法柔和在一起,相互促进。在电冰箱原理与维修课程教学中,通过“如何判断制冷剂钢瓶中存装的是哪一种制冷剂?”的教学项目,让学生掌握制冷剂的特性。因为,学生要判断,必须要掌握这两种制冷剂的特性,非常自然地引出了理论知识,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的介绍、阅读资料、网上查询等方式来了解。又如:在电冰箱原理与维修课程中,教师在介绍了“PTC、重锤式启动器”后,学生自然地联想到“如何来检测这两个器件,这两个器件发生故障时的现象是什么?”等,促使学生想办法进行检测,这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也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并能不断地促进学生对操作工具的使用能力等。

四、让知识适度化

以往教学中,教师主要把介绍理论知识作为重点,枯燥的专业术语、深奥的工作原理,往往使学生“云里雾里”,学生普遍反映所学的理论知识不够实用,难懂,这会严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对理论知识的教学做到了“适度”,满足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所需要的“度”即可,达到简单、高效的目标。

五、让知识目标化

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校企文化融合;异同;意义;方法和措施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6-0183-02

高职院校专业文化建设是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专业文化建设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改革。在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专业文化建设中,将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专业文化与电气自动化企业的企业文化进行融合,是指在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专业文化建设中, 围绕此专业的培养目标,将电气自动化企业的企业文化融入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专业文化建设之中,将企业文化的价值观念、管理制度和方式方法与专业文化建设相融合,营造职场化的教学氛围,从而建设有特色的专业文化体系,形成此专业所特有的精神风貌和行为规范。

1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专业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异同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之间有很大差异,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专业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差异尤为突出。

高职院校重在教育,企业重在管理,在精神文化、管理文化、物资条件建设等方面,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存在各自的特点和规律。校园文化重在培养人格中的主体意识,多以终极价值关怀为核心的人文精神文化。企业文化更多的是对员工群体的规范、整合、凝聚和激励,通过文化的力量形成一种行为准则、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企业的盈利性和社会责任,要求其在追求利润的同时,必须加强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文化建设。两种文化的相对独立、缺少交流形成专业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显著差异。

高职院校校园环境主要从教书育人的需要出发,环境优美、整洁、舒适。校园文化崇尚个性发展,不同同学行为差异大。校园管理制度重在引导、教育,在校学习行为往往是老师安排好的,老师讲授、示范,指导如何做。在校学习,允许错误,再纠正错误,60分过关。

而企业园区为了生产需要,更注重高效、安全。企业文化强调合作、团队精神和行为规范,企业管理制度重在严格、规范、标准、可执行,常常使用奖金、福利、处罚等等手段。比如行为时间统一、动作划一,走路靠右行,物品摆放整齐,甚至宿舍鞋子等等都要放在规定的圈圈里,否则会被罚款。对于工作任务,大多是给出要求或目标,员工自己或协作,想方设法去完成。对于产品质量,要求六西格玛,最好100%无差错。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文化与企业文化之间具有较大的差异。

电气自动化企业拥有众多的电气自动化先进设施,其工作流程特殊,高技术、高危险。对劳动者的要求不同于其他专业。电气自动化企业要求员工具有过硬的人文素质与职业素质,敬业精神、爱岗敬业、团队合作、基本功扎实,有突出的专业特长。电气自动化企业要求员工了解企业生产流程,具备实战能力。有较强的合作精神。企业非常强调员工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不仅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专业能力要求特殊,更强调敬业精神、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注重安全规程、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创造力。要求有强烈的敬业精神、团队合作、学习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为重视。同时必须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具有一定的拓展能力。

高职学生就业前接触企业文化的途径还不充分。媒体、短工、传闻、参观实习、课堂、父母兄长等是他们的主要了解途径。进入企业工作之后,对企业文化需要一定时间的不适应。这不利于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由于在校的宽松环境、所学知识与企业实际脱节等,学生就业后感觉工作压力大、工作枯燥乏味、企业人际关系难处、工作时间太长等。对工作的心理期望值过高、工作缺乏主动性、缺少敬业精神。

因此,在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中,要实现专业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实现两种文化对接,增强高职毕业生岗位适应能力。

2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专业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意义

将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专业文化与电气自动化企业的企业文化进行融合,从而建设有特色的专业文化体系,对于本专业建设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将电气自动化企业的企业文化与本专业文化相融合,可以凸显本专业的专业特色,建设有特色的专业文化体系,提高专业竞争力,有助于实现本专业可持续发展;

(2)有利于本专业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

(3)有利于本专业学生的专业价值观、专业意识、专业气质的形成;

(4)有利于本专业学生尽快熟悉、适应企业文化,学生学会处理企业人际关系,使毕业生工作后能迅速融入企业文化环境中,尽快在工作岗位上发挥作用;

(5)有利于本专业学生熟悉企业工作制度、工作流程、工作环境、规章制度,适应企业工作节奏,引导和规范学生的思想行为,使学生养成自觉遵守企业规章制度的习惯;

(6)有利于提高本专业学生工作主动性和敬业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增强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利于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

(7)使本专业学生未来具备参与企业文化建设的素质与能力,成为未来推动企业建设和发展的中坚力量;

(8)有利于推进“双师”型的教学队伍的建设,引导教师树立服务地方经济的理念,提高教师的教科研能力;

总之,将电气自动化企业的企业文化与专业文化相融合,有利于学生成人成才,培养高职学生良好职业素养,提升学生职业综合能力;

3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专业文化建设的校企文化融合的方法和措施

在校园整体文化建设的框架下,重视各个方面之间的有机联系,构建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有特色的专业文化体系,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中深化本专业校企文化融合。广泛的专业文化校企融合,要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到学生的专业素质、行为习惯等都要满足企业的要求。我们采用多种方式方法进行研究。在研究传统校园文化的同时,将电气自动化企业的企业文化与传统校园文化比对研究。比如,通过网上查找、到电气自动化企业拜访、调研、鼓励教师到电气自动化企业顶岗学习来研究电气自动化企业文化;与友好电气自动化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友好交流合作;吸纳企业中一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参与专业文化建设;请企业专家参与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研究兄弟院校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专业文化建设成就等等;深入研究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校企文化融合方式方法和内容。

(1)建立健全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管理制度,为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校企文化融合提供保证。研究电气自动化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融入到本专业教学管理制度之中。在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责任、职业纪律、职业技能等方面形成运作、发展机制。培养与企业员工相同的行为规范,督促学生遵规守纪、遵守按章操作,养成良好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习惯;

(2)为了有效提高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效果,保证专业可持续发展,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工作岗位,采用工学结合、“做、学、教”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模仿企业工作过程和环境,营造电气自动化企业仿真教学氛围,开展“做、学、教”一体化的教学。将学习过程与生产运作过程结合起来,使学生工学结合,在体验企业工作过程、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优秀的职业素质。

(3)注重用电气自动化企业的企业文化熏陶学生,给学生营造一种职场的环境,使学生处处感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从新生入学起,循序渐进安排,积极宣传企业文化;从教室、实训场、课程内容等等各个方面展现电气自动化企业文化;加强专业网站校园网建设,通过网上咨询、微博、组建聊天群等形式让学生熟悉企业文化;布置专业发展历史展、专业技术能手展、专业新技术展、专业新工艺展等,宣传专业文化历史,建设专业特色的文化环境;根据本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特点,在实训场所悬挂生产流程、安全规程、操作流程、电气自动化行业企业精神等,营造企业氛围;根据专业理念,发掘师生创意潜力,设计励志格言、专业格言。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会和感悟专业精神,充分得到专业文化熏陶。

(4)走出去,请进来。不定期组织学生走进企业去感受企业文化,假期、期中短期组织学生到电气自动化企业参观、实习、实训;定期邀请电气自动化企业专家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教育,指导学生学习电气自动化企业操作技能和规范;加强教师的培训学习,选派教师到企业工作学习企业文化和专业技能,定期组织教师和学生到企业中顶岗实习,使教师具备双师素质,在教学中能够灵活的用企业文化熏陶学生;

(5)模仿电气自动化企业操作工作流程,在培养学生岗位技能的同时,使学生感受企业文化、适应企业文化,提高自身文化素养。重过程控制,形成良性循环。比如,挂工作流程、挂工艺卡、打卡制度、唱票制度、入实训室登记制度、过程记录制度、穿工装、戴安全帽。

(6)引入国际质量认证体系,进行规范的专业教学管理。日常工作必须依文件要求执行,并留下可追溯性记录,强调过程管理及过程控制。

(7)由于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特点,单靠学校自身建设一时难以满足教学需求,为此,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在校外与企业联合,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在校内,除了院校自我建设之外,引进企业资金和设备建设实训场地。建设“厂中校”、“校中厂”实践模式。在加强校内实训场地和实训课程建设的同时,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也可以采用订单培养、定点培养、定点就业方式探索人才培养新形式,深化校企文化融合,实现双赢。

(8)开展广泛的课外活动。高职学生学习基础较差,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自觉性,按部就班的课堂教学显得枯燥乏味,会大大地降低教学质量。广泛开展课外活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就需要建立学校、班级、社团活动等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的校园文化体系,比如组建专业协会、举办各类技能大赛,促进学生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接受企业文化熏陶。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校企文化建设,要物质、职业、精神等多层面进行建设。要吸取优秀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例如,团队合作精神、客户至上理念、激励与创新理念、“零”缺陷理念等,与专业文化深度融合。

4 结束语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文化校企融合,是专业建设的重要部分。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进行专业文化建设。通过合理的取舍、提炼和升华,形成有特色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文化,促进高职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产生积极的情感和职业意识,成长为社会主义的创新型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建荣,姚婷.校企文化融合视角下高职院校专业文化建设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12(1).

篇3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

DOI:10.16640/ki.37-1222/t.2016.08.267

0 引言

高等职业院校在社会中担负着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的重任,现在俨然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方向主要是培养技术型的人才,培养就业,因此,高等职业学校在教育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实践教学。但是按照目前的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来看,大多数的职业院校往往重理论轻实践,这是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不足,因此高职院校应该重视如何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不断地完善与发展教学方案,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专业化人才。

电气自动化专业主要的培养方向是培养可以从事电气自动化设备的安装、设计、调控、维修与管理等等,并且可以参与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的高技术型人才,其就业方向也是电气自动化系统与设备的研发、调试、操控、维修等等,这些岗位对专业化技术都有着很高的要求,所以对于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教学不仅仅是在理论中就可以完成的。在电气自动化专业中的高技术人才的培养方案是当前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应该重点研究的课题。

1 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

在电气自动化技术的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方面要达到怎样的一个水平,要实现什么样的结果,必须要确立一个明确的培养目标,只有有了目标才能做出措施和手段,而确立目标的同时也要根据多方面的因素进行准确的定位。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对人才的需求是能够适应当前的电气自动化系统与设备的设计、维护维修、运行操作与调试安装等。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推动我国的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快速变革,当前我国的电气自动化技术已经逐渐走向电子化、信息化、网络化等等,老一辈的电子技术专业人员已经无法适应变革后的电气自动化,因此急需能够适应当前以科学技术为基准的自动化技术的专业人才,当前企业的发展也越来越快,电气自动化技术也被广泛的应用,所以对电气自动化技术的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高等院校培养大量的电气自动化技术的专业人才是责无旁贷的,为满足当前电子自动化对人才的需求,高等职业院校就要确立培养专业的适应当前经济发展与科技发展并且满足专业技术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不仅仅要掌握电气自动化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还要熟练掌握电子计算机的全面型、应用型的技术人才。

2 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

当前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对人才的需求是应用型的,也就是重点在于实践,但按照当前大多数学校的培养方案,都把理论知识放在了前面,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学校都只是封闭式的教育,只重视了课堂教学而忽视了学生接触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此基础上,培养专业技术化的人才就要先从学校的专业课程体系的构成比进行重新划分。

(1)专业课程的重新整合 在教学的过程中,虽然应该注重实践,但不能表明就可以轻视理论知识的培养,优秀的实践能力是以扎实的理论知识做基底的,因此学校对人才的培养要理论与实践两手抓。专业的基础课程可以安排在第一学年来完成,必须让学生充分的消化,为实践能力的培养打好理论基础,而后在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强化。

(2)专业课程的删减与扩展 删减掉一些难度较大的课程,将一些研究的过深的课程可以放到选修中来满足有继续学习深造的意向的学生的学习,增加一些当代科学技术等实践性与实用性比较强但是难度不高额课程,扩大学生的知识体系。

(3)顶岗实习 要想满足当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必须要让学生深入的了解岗位内容,了解电气自动化专业在现实岗位中的工作方式以及技术需求,可以让学生了解自己掌握的技术与现实需要的技术之间的差距,更好的完善自己的技术体系,同时也为日后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3 学校与企业建立合作,培养实用性的专业技术人才

学校与企业建立起合作,共同为培养专业人才作出努力,学校与企业建立一种长期的合作关系,一方面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和职业培训的机会,使工学结合进行,在工作的过程中学习,可以使学生学习到在课堂中学习不到的知识和技术,更加适应岗位需求;另一方面企业可以获得专业人才,增强人力资源的储备。

校企合作是满足学生专业技术的实践强化,同时企业与学校也可以建立“校中厂”来满足学生的时间需求,学校提供场地,由企业投资提供设备与师资技术等,学生可以在校内就完成实践教学。同时还要加强对指导教师的专业培训,教师是传授学生知识的主要来源,所以教师的专业技术与个人素质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因此学校在师资力量方面也要加大投入,必要时可以打破传统的封闭式的教学,聘请具有高级专业技术水平的兼职教师对学生进行培养,但是仍然要重视对兼职教师的培训与管理。加强对教师管理制度,组织不定期的演讲和讲座等,增加教师的阅历和专业技能,使教师可以带给学生更专业的理论指导与技术指导。

4 针对时代的发展不断的调整培养方案

电气自动化专业与科学技术和电子计算机等紧密的挂钩,当前时代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因此,学校在对学生的教学培养方案中一定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根据不断变化的需求及时的调整培养方案。在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中也要紧跟时代的要求,不断的完善与发展,培养出可以适应时代进步与发展的高技能人才。

5 总结

篇4

Abstract: 3+3 sectionalized training of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The key of the link of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establishment of talent training objective and structuring integrated course system. The author introduces the talent training objective of the"3 + 3 sectionalized training teaching reform project" in Jiangyin Polytechnic College, the basic idea and framework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and the teaching arrangement of the main course.

P键词:中高职;3+3分段培养;电气自动化技术;人才培养方案

Key words: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3+3 sectionalized training;electrical automatic technology;talent cultivation plan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23-0169-02

0 引言

为了贯彻落实《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苏教高[2012]5号)的精神,2012年,江阴职业技术学院与江苏省江阴中等专业学校联合,选择中高职“3+2”分段培养项目进行试点,由江阴中等专业学校的省级品牌专业与江阴职业技术学院的省特色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进行对接,2013年至今,根据省教育厅最新文件要求,两校试点模式改为中高职“3+3”分段培养。经过近五年的合作试点,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师资、实习基地、校企合作、教育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实行共建共享。已初步达到了办学目标实、培养模式活、课程体系新、实践效果好的预期目标。

1 中高职3+3分段培养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1.1 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分析

通过广泛的企业调研,分析各类调查问卷和麦可思公司的关于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得到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市场需求基本情况如下:①电气自动化技术就业口径宽、企业需求大;②企业需要操作、维护和检修合一的复合型人才;③以PLC应用技术为核心的自动化生产线及电气控制设备维护、维修人才最为稀缺;④维修电工高技能人才市场需求旺盛;⑤电气技术类班组管理岗位大部分由高职院校毕业生承担。根据市场需求,分析得到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职业岗位对专业技能和知识要求见表1。

1.2 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上述电气自动化技术的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的分析结果,在校企共建的平台上,按照行业企业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人才要求,依据企业工作过程的要求,中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共同制定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目标见表2所示。

2 中高职3+3分段培养电气自动化技术课程体系构建

中高职3+3分段培养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应从职业面向分析入手,根据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要求,构建以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中、高职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资源。中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既要避免课程或教学内容的重复,又要使中高职教育课程的相对独立与完整。因此中职阶段重点加强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和继续学习能力的培养;高职阶段要深化课程改革,重点在新知识、新技术和综合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中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重点在衔接性、实践性和职业性。

中高职3+3分段培养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主要课程安排见表3,表中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四个模块以及每个模块中的主要课程和开设学期。

3 结语

从13年开始,江阴职业技术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试点3+3中高职分段培养,就重点着手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衔接的研究和实践,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取得可喜的成果。但一方面自动化生产领域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涌现;另一方面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也在不断变化,因此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尚需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吴繁红.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与实践[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5):37-40.

篇5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高职;工学结合;课程开发;现状;策略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电气自动化技术成为当今工业发展的主流,该专业人才需求缺口大,尤其是应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和高校作为该行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主要输出地,其教学质量关乎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但该行业普遍存在普通劳动力多,高素质专业技能型人才少的现象,这就牵涉到教学质量问题。在高职院校的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开发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技能型人才具有基础性、长期性作用。高职院校只有认清人才培养形势,深刻领悟课程开发的内涵,才能形成课程开发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开展课程开发和建设,既体现出本校教育特征,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 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开发的基本内容和原则

1.1 基本内容

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快速实现学校到职业的转变,缩短毕业生适应生产岗位的时间,而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就是要实现更好更快地就业,而学生从学校走向岗位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工学结合模式使学生在学校长期与企业接触,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这有利于学生在毕业后迅速融入就业岗位。同时,工学结合模式是检验高职院校教学水平的试金石,是高职院校进行课程开发的依据。

课程开发是一种特殊的课程形态,与学生经验、社会需要密切联系。具体来说,课程开发就是教师根据课程目标进行教学活动的计划、组织、实施、评价和修订,最终达到课程目标的整个过程。工学结合模式下的课程开发是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教学和教学内容这几个方面进行的开发活动,其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素养。

1.2 原则

高职院校的专业目标已经确定,就必须围绕其人才培养目标构建课程体系,而课程体系的结构、内容必须合理,实现教学目标。所以说,高职院校的课程开发一般要遵循适应性、多元性、基础性、协调性原则,以培养应用型职业人才为目标,紧扣市场发展形势,构建与时俱进的教学内容体系,加强基础训练,开展多元化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

2 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开发现状

电气自动化专业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加上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特点,课程开发必须体现理论知识与技能培养的结合,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促进学生顺利就业,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专业人才。目前,其课程开发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开发动力不足、开发环境差、开发系统差。

第一,开发动力不足。课程开发是一项非常艰辛的长时间的工程,需要教师付出许多时间和精力,努力研究学生特点、社会发展趋势、课程目标、教学情况等,进行系统的课程开发和建设。但是,电气自动化专业的课程非常多,教师不仅有繁重的教学工作,还有科研工作,这使得教师很难抽出大量时间来进行课程开发。教师的开发动力不足,课程开发效果差。在这个过程中,学校最重要的是给予教师足够的财力支持和时间支持,以合理的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促进教师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做好课程开发工作。

第二,开发环境差。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是以岗位需求为根本,以职业能力为课程内容进行的教学活动,在实践中学习理论知识、深化理论知识、提高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强调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一体的一种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课程开发也要以岗位需求为基础,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培养职业技能。因此,课程开发人员不仅是专业教师,还有企业人员,但企业投入到课程开发中的人力、物力、财力都偏少,开发环境差。

第三,开发系统性差。课程开发是一个系统的问题,要解决的内容很多,如课程目标、学习领域的课程体系、课程门类、教学标准、评价标准、教学环境建设、师资力量等。就高职院校的电气自动化专业而言,其课程开发包括十几门课程开发,涉及领域广,课程开发不仅是单门课程的开发,而是多门课程的系统开发。而高职院校的课程开发投入过少,系统性不强。

3 课程开发的发展趋势和策略

3.1 发展趋势

3.1.1 开发主体的多元化

前文已提到过,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开发主体不应仅仅是学校的专业教师,还应有企业员工,使学习内容与工作内容紧密联系起来。所以说,未来的课程开发主体应是专业教师、企业领导者、行业专家等人组成,共同进行课程开发,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3.1.2 评价的社会性

课程评价也是课程开发的一项重要内容,而评价是一种价值判定,反应学生的学习状况。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下的评价要从社会需求出发,参照行业职业资格标准,将学生的学习内容与岗位要求结合起来,从学生专业知识掌握情况、技能水平、学习态度、社交能力、随机应变能力等方面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主体既是专业教师和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同时也是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而评价结果则必须综合考虑各方评价主体的意见。评价不是用简单的分数或是优良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而是要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优缺点,看到自己今后努力方向,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做好职业规划,促进学生进行针对性提高。

3.1.3 开发内容的针对性

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要求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内容开发必须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岗位实际结合起来,理论知识不再是纯粹的课本上的知识,它必须具有非常强的针对性,让学生看到知识的应用,使学生在实践学习中深化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获取理论知识。理论知识与岗位技能学习内容是相互渗透的,开发的内容从生产岗位实际出发,结合当前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开发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使电气自动化专业的课程内容变得更加生动、具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开发策略

3.2.1 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从学生将来从事的岗位和岗位能力要求入手,分析电气自动化专业培养目标,并将其与高校、中职等学校的该专业培养目标进行对比分析,紧密结合高职院校的教学特点和教学深度,确定专业培养目标。简单来说,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扎实的电气自动化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良好职业技能,面向冶金、汽车、电力、化工等行业电气自动化设备及系统的制造、安装、调试、运行与维护等岗位的高技能人才。

3.2.2 确定工作任务

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要求学校重视学生的实训,重视实习,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实习,在实习中获取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就必须进行生产岗位分析,确定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一个工作过程的四要素是劳动者、工具、产品和行为,所以在分析时就要注意:劳动者在工作过程中扮演何种角色、产品是用什么工具制成的、生产何种产品、劳动者的行为。结合本校电气自动化专业面向的生产岗位群,开展调研活动,深入调查行业发展现状以及趋势,确定各个岗位的工作任务。比如说:电气维修工的典型任务有:电机维修工具的使用方法、部件故障维修、电机运行与维护、电力系统操作、总线控制设备操作等。

3.2.3 归纳典型任务,确定行动领域

每一个岗位都有大量的工作任务,而学校的教学时间有限,只能选择其中的典型任务来开展教学活动。因此,课程开发中的课程内容开发就必须归纳典型任务,确定学生的行动领域。由专业教师、专业带头人、行业专家共同探讨典型任务,并将典型任务转化成学生的学习内容,对这些学习内容进行简单归类,比如说,将本专业的课程内容分成公共学习领域、基础学习领域、专业学习领域和拓展学习领域,每个领域都有明确的理论知识和实习任务。

3.2.4 编制教学标准

编制教学标准遵循以下几个原则:校企共同参与的基本原则;课堂教学与生产活动的结合的原则;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适度够用的理论知识为辅的原则;以经验型和策略型知识为主、概念性知识为辅的原则;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合二为一原则,注重知识的主动建构原则。

3.2.5 在课程开发中进行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贯彻教学过程始终,在教学活动中起指挥棒作用。如前文所说,课程评价应积极实现主体的多元化、内容的社会化,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结合结合起来,将评价内容与职业资格鉴定结合起来。安排学生参加维修电工、电气安装等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给学生的顶岗实习做出专业的工作鉴定书评价,在教学活动中努力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课程评价不是一个简单的形式,它是课程开发的内容之一,也是课程开发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良好的课程评价有利于学生提高职业适应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4 结束语

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越来越成熟和电气自动化行业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领导和教师要认识到课程开发在提高教学质量上的重要作用,并积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与企业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一起探讨课程开发与建设,构建行之有效的课程体系,为社会培养大量高级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郭艳萍,赵璐.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开发与实践[J].当代职业教育,2010(11):18-20.

[2]朱霞清.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校本课程开发:以电气自动化专业为例[J].现代企业教育,2012(10):188-189.

篇6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技术 国家骨

干专业 建设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2C-

0063-03

一、国家骨干专业建设项目背景及意义

(一)项目背景

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启动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遴选了100所高职院校进行重点建设。2010年,教育部、财政部继续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扩大国家重点建设院校数量。我院作为2008年示范建设的八所培育院校之一,成为第一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我院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获得国家财政重点支持建设。

(二)项目意义

2010年1月,广西出台《关于做大做强做优广西工业的决定》和40个配套文件,明确了广西“14+4”的工业布局及未来十年的工业化发展路径,以加快广西工业化进程,带动百业发展,振兴广西经济。要加快工业化进程,必然要运用先进的自动控制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教育部、财政部决定继续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扩大国家重点建设院校和重点支持专业的数量,更好地发挥各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的辐射作用,使其在培养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服务本地经济,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等方面起到骨干和引领的作用。

二、骨干专业建设的总体目标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是我院重点建设专业,也是自治区级优质专业,经过国家重点培育建设,目前已成为广西高职院校同类专业中综合办学实力最强的专业之一。该专业主动适应地区经济发展,主要定位于服务北部湾地区铝业、制糖造纸两大资源型产业和汽车、机械两大先进制造业(以下简称“两资两制”产业)。

电气自动化技术国家骨干专业建设的总体目标是:重点面向广西北部湾地区“两资两制”产业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长效运行机制,深入践行“1+3合作,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参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教学内容,重构课程体系,建立以校内电气控制柜装调车间和校外实习点为重点的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建设“校企一体,互聘共建”的专业教学团队,提升社会服务能力,进而以“校企共担,资源共享”为原则,带动专业群发展,实现互利共赢。

三、骨干专业建设内容

(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

在学院校企合作理事会指导下,按照“利益驱动、成果共享、责任共担、互利双赢”的原则,推行“1+3”合作模式,促进校企合作共赢。“1+3”合作即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1”)选择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3”类企业,即广西永凯糖业有限责任公司和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等自动化设备应用商、广西春茂电气自动化工程有限公司等自动化工程商、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等自动化产品供应商,由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团队与这三类合作企业的相关部门负责人共同组建“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校企合作理事分会”。通过制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校企合作理事分会议事章程》,明确各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针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建设所涉及工作,分别成立专业人才培养组、教学组织实施组、实习基地管理组、教学团队建设组、社会服务技术组等五个组来承担相应实施细则的制定工作,并按照《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校企合作理事分会专门工作组办事章程》来规定和明确各自的权责,从而保证理事分会的各项议题均能得以落到实处。

另外,为了进一步明确校企各方权责利,由专业校企合作理事分会起草并组织实施《电气自动化专业校企合作获益分配原则及责任分担方案》,规定校企各方在合作完成的教改、技改、研发、培训等社会服务项目方面应遵循的分配原则和承担的职责。如企业兼职教师参与专业的项目培训、课程开发、教材编写、教学改革、科学研究等应承担的职责和享受的利益分成,以及专业教师参与企业的产品设计、工艺开发、技术改进、设备维护等应承担的职责和享受的利益分成。积极探索项目股份制等运行机制,校企合作方可根据各项目来源、软硬件投入情况,签订项目合作协议,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真正发挥合作企业与高职院校专业资源的各自优势,调动起各自的积极性,从而建立互利共赢的校企互动长效机制。

(二)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

1.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实施。充分发挥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理事分会的平台及纽带作用,成立由专业负责人、骨干教师、专业建设专家、企业专家共同组成的项目团队,通过调研典型企业,确定工作岗位群;围绕工作岗位群,分析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岗位职业能力要求;根据岗位职业能力要求,融合岗位技能认证,构建课程体系;针对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按课程实施的要求和进程,校企合作组建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和建设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最终形成了符合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职业成长规律的人才培养方案。同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完善和补充,使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符合区域经济发展。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上,按照“1+3合作,工学交替”的教学指导理念,推行“三年八段”的教学模式(见图1),在学校和企业两个场地工学交替实施教学,引导、培养、提高、强化和完善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使学生逐步适应职业岗位,最终成为合格职业人。

2.课程及教材建设。成立由课程负责人、骨干教师、课程建设专家、企业专家组成的课程开发团队,课程开发流程包括“课程开发调研”、“岗位工作任务与岗位能力分析”、“课程标准制定”、“教材建设”、“课程配套资源建设”,通过对应用情况的反馈,优化课程标准、教材及配套资源的内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重点建设了电气控制系统设计与装调、PLC控制系统安装与运行维护、变频器应用与维护、集散控制系统运行与维护、机器人技术、电工基础、广西支柱产业生产经营概况及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概论等特色课程及教材。

(三)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主要依托“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校企合作理事分会”中的教学团队建设组来开展具体工作,校企共同制定师资培养标准,共同参与教师培训、管理及考核,实施校企讲师工程师互聘互认,实现教学团队校企互聘共建。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包括专业带头人培养、骨干教师培养、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等三方面内容。选聘了具有电气自动化行业影响力的企业专家与校内专业带头人形成“校方+企业方”双专业带头人,通过共同主持科研与教改项目、参与企业技术开发与管理等,培养深刻理解职教理论、把握专业发展方向、具备较强教研教改与组织协调能力的带头人组合。通过采取境内外培训和学术交流、带课题下企业锻炼、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开发等多种形式,重点提高专任骨干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与教研课改能力。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是选聘一线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主要参与实践环节课程教学、生产性实训与顶岗实习指导、课程开发等。考虑到企业骨干的工作性质,除实行弹性灵活的教学时间安排制度外,还采取“1+1”双主体教学模式,即“1名兼职教师+院内1名专业教师”共同承担专业课的教学任务,由专业教师讲授课程基本知识,再与企业兼职教师共同实施实践性环节的教学,提高了教学质量。

(四)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引进西门子等企业对原有的工业控制技术中心进行了扩建,包括电气制图、电机与电气控制、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可编程控制器、变频调速、单片机应用等六个专项实训室,以及仪表与过程控制、机器人与机电一体化、电气控制系统设计与安装等三个综合实训室地。引进广西春茂电气自动化工程有限公司入校共建“春茂电气控制柜装调车间”,实现企业真实生产环境下的“做中学”。通过制定实训基地管理制度、编写实训教材、开发技能培训项目、完善考核标准等不断提升内涵,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已建成集教学、科研、培训、技术服务于一体,具备全国示范作用的校内实训基地。

根据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就业特点以及企业情况,扩大和优化校外实习基地组成,选择专业定位对口且毕业生就业相对较为集中的企业合作,试点设立“校外实习点”,主要承担三年八阶段教学模式中第三段(岗位认知实习)、第五段(岗位跟班实习)、第七段(岗位定向实习)的教学内容,根据企业所处地理位置的不同并考虑生产的周期性,校企双方根据具体情况,就学生的生活食宿、实习内容、指导教师安排、安全教育及预案等制定管理办法,确保学生在企业以准员工的身份、主要由企业能工巧匠或工程师进行技能传授的教学顺利实施。

(五)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以校内“工业控制技术中心”和“春茂电气柜装配车间”为基础,专业校企合作理事分会组织相关企业成立自动化技术服务中心,集中优势资源开展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生产与技术服务、对口帮扶等各项服务。

四、骨干专业建设成效

组建了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校企合作理事分会,以挖掘利益共赢点为基础,调动三类相关企业积极性,探索出符合自身专业特点的“1+3”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

根据就业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将“工学交替”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针对电气自动化技术的专业特点,按照能力递进原则弹性设计教学进程,创建了“1+3合作,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推行“三年八段”的教学模式。2011年,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获得院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全国机械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将职业标准纳入课程标准,将职业资格认证内容渗透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和教学环节之中,把认证目标要求作为教学目标要求的重要内容,强化学生的技能培养,构建了“基于企业岗位技能认证”的课程体系。经过几年建设,PLC控制系统安装与运行维护、变频器应用与维护等两门课程被评为自治区级精品课程,2011年又双双获得2011年度全国机械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充分利用专业理事分会的平台优势,校企合作,创建“校方+企业方”双专业带头人、团队教师校企互聘双重身份、管理考核校企双向保障的教学团队校企互聘共建模式。经过三年建设,双师素质比例达90%,教学团队被评为2011年自治区级优秀专业教学团队,两名教师获得院级教学名师奖。

不断深化“1+3”的校企合作,互利共赢,高标准建设和完善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为工学交替的教学安排提供坚实保障。经过三年建设,本专业的校内实训基地被评为自治区示范性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以此基地为基础,每年开展技能与工种培训1200人次以上,承担企业项目与技术服务经费达50万元以上。

【参考文献】

[1]马树超,郭扬.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历史的抉择[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基金项目】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建设立项单位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重点建设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建设项目(教高函2010[27]号)。

篇7

关键词:中职教育;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质量;提升策略

中职学校培养的对象多是初、高中的毕业学生以及一部分需要提高专业水平的电力行业员工。由于参训人员知识水平较低,学习能力不强,而所学内容又是一些设计电气设备结构的认识、原理、运行条件参数计算等相对专业性较强的知识,所以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遇到难懂的问题如不及时解决,长期下去就会出现学习兴趣差学习效率低等不良现象,影响到专业学习的效果。针对这些现象,作为中职学校的教师如何改进教育教学方式,提高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教学质量,就成为急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多年教育教学经验,探索出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质量的提升策略,供大家参考。

一、教师要拥有深厚的专业知识,不断自我更新发展能力

教师是从事教育工作的专业人员,要拥有高尚的思想道德素养,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及适应教育教学工作的各种能力。教师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具备专业知识素养是每一位教师所必须的。教师要成功完成教学任务,首先要精通所教专业的知识,对自己所教学科的内容有深入的了解,“资之深,则左右逢源”。中职学校的电气自动化专业对教师要求较高,不但要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了解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要既“专”又“博”。而且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还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学习,参与科研项目,学习新设备的使用等等,不断更新知识提升能力,让教学紧跟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专业技术型人才。

二、帮助学生找到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树立学习目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如果对自己所学专业或所从事的工作感兴趣,那么就会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和工作,而且常常会取得很好的效果。因此,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找到专业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树立学习的目标,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电气自动化专业虽然专业性较强,偏于理科,对于中职学生学习起来确实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教师要善于找到学生学习的兴趣点,从而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比如,在进行专业知识学习之前,可以先让学生了解自己专业的特点,让学生知道将要从事的电气专业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对未来充满希望;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了解电力系统中各个岗位重要作用和专业需求,知道从事各个岗位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质等等。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发展方向,树立坚定的学习目标,激起学习的兴趣,从而更加努力的进行学习。同时,教师要善于与学生沟通,帮助学生做好学习规划,使当前的学习与未来的就业紧密结合,学生的学习才更有动力,也才能给主动积极的学习专业知识,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三、多种教学方法相互渗透,不断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粉笔加黑板的传统一言堂教学模式枯燥单一,教师费力的讲,学生被动的听,效果差强人意。随着科技发展,越来越多的多媒体电教手段被应用到电气自动化专业的课堂教学中来。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需要,采用计算机、大屏幕等教学手段,让专业课堂生动、直观,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比如,在进行三相交流电动机运动原理教学时,传统的课堂教学就是教师用语言对电动机内部磁场运动进行描述,学生边听边在脑海中想象运动的画面。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但是在引进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课件以动画的形式将运动场景进行展现,学生在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共同作用下,对知识点有了直观、生动的了解,学习兴趣浓厚,学习效果好。此外,在专业知识教学中还可以利用教学模型和实验设备,帮助学生有效观察和透彻理解动态教学内容以及运动原理等。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替代危险现场的参观和观察,提高安全系数。

四、开展专项综合专业实训,加强职业经济校企合作

中职学校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内容,不仅包含着专业理论知识,也包括大量的专业知识实践训练内容,是至关重要的实践操作环节。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实训内容包括电子实训、电工实训、电机拖动实训和工厂供电实训以及登杆作业实训等众多项目。通过实践操作的训练,让学生把课堂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动手操作结合起来,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训。从而体会理论知识的重要,及时发现掌握不够熟练的理论知识。通过专业实训课程的开展,极大的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基本技能得到训练和提高。同时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意识和能力。通过实践锻炼,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培养学生相互沟通相互协调相互合作的能力。此外,实践操作还可以激发学生对专业领域的探知,并在体验实际操作成功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怀。通过开展专业技能比赛,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体会职业荣誉感。在教学中,开展内容丰富、项目多样的专业技能比赛,展示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熟练的专业技艺,从而让学生体验成功,体验快乐,体验荣誉。进而增强学习的动力,更加热爱自己的专业,更积极主动的学习。中职学校要转变观念,以就业为目标,实现教育与就业零对接。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了解市场需求,根据企业需要培养能够尽快进入职业状态的专业技术型人才。校企合作模式为中职学校开辟了一条新的教育道路。采用校企合作的实训方式进行教学,不但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了培养和提高,还使企业节约了吸纳专业技术人才的时间,实现了企业、学校、学生的三方共赢。校企合作的实训教学模式,提高了中职学校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促进了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

作者:赵晶晶 单位:北方工业学校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 高职 工学结合 课程开发 现状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1-0103-01

一 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开发的基本内容和原则

1.课程开发的基本内容

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快速实现学校到职业的转变,缩短毕业生适应生产岗位的时间,而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就是要实现更好更快地就业,而学生从学校走向岗位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工学结合模式使学生在学校长期与企业接触,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这有利于学生在毕业后能迅速融入就业岗位。同时,工学结合模式是检验高职院校教学水平的试金石,是高职院校进行课程开发的依据。

2.课程开发的原则

高职院校的专业目标已确定,即必须围绕其人才培养目标构建课程体系,而课程体系的结构、内容必须合理以实现教学目标。所以,高职院校的课程开发一般要遵循适应性、多元性、基础性、协调性原则,以培养应用型职业人才为目标,紧扣市场发展形势,构建与时俱进的教学体系,加强基础训练,开展多元化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

二 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开发现状

电气自动化专业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加上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特点,课程开发必须体现理论知识与技能培养的结合,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促进学生顺利就业,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目前,其课程开发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开发动力不足、开发系统性差。

第一,开发动力不足。课程开发是一项非常艰辛的长时间的工程,需要教师付出许多时间和精力,努力研究学生特点、社会发展趋势、课程目标、教学情况等,进行系统的课程开发和建设。但是,电气自动化专业的课程非常多,教师不仅有繁重的教学工作,还有科研工作,这使教师很难抽出大量的时间进行课程开发。

第二,开发系统性差。课程开发是一个系统的问题,要解决的内容很多,如课程目标、学习领域的课程体系、课程门类、教学标准、评价标准、教学环境建设、师资力量等。就高职院校的电气自动化专业而言,其课程开发包括十几门课程开发,涉及领域广,课程开发不仅是单门课程的开发,而是多门课程的系统开发。而高职院校的课程开发投入过少、系统性不强。

三 课程开发的发展趋势和策略

1.发展趋势

第一,开发主体的多元化。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开发主体不应仅仅是学校的专业教师,还应有企业员工,使学习内容与工作内容紧密联系起来。所以,未来的课程开发主体应由专业教师、企业领导者、行业专家等人组成,共同进行课程开发,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第二,开发内容的针对性。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要求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内容开发必须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岗位实际结合起来,理论知识不再是纯粹的课本上的知识,它必须具有非常强的针对性,让学生看到知识的应用,使学生在实践学习中深化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获取理论知识。

2.开发策略

第一,明确专业培养目标。从学生将来从事的岗位和岗位能力要求入手,分析电气自动化专业培养目标,并将其与高校、中职等学校的该专业培养目标进行对比分析,紧密结合高职院校的教学特点和教学深度,确定专业培养目标。

第二,归纳典型任务,确定行动领域。每一个岗位都有大量的工作任务,而学校的教学时间有限,只能选择其中的典型任务来开展教学活动。因此,课程中的课程内容开发就必须归纳典型任务,确定学生的行动领域。

第三,在课程开发中进行课程评价。课程评价贯彻教学过程始终,在教学活动中起着指挥棒的作用。课程评价应积极实现主体的多元化、内容的社会化,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结合起来,将评价内容与职业资格鉴定结合起来。安排学生参加维修电工、电气安装等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给学生的顶岗实习做出专业的工作鉴定书评价,在教学活动中努力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四 结束语

随着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越来越成熟和电气自动化行业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领导和教师要认识到课程开发在提高教学质量上的重要作用,并积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与企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一起探讨课程开发与建设,构建行之有效的课程体系,为社会培养大量的高级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篇9

摘要: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是现代先进科学技术方面的核心领域,其未来发展方向是能够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本文首先介绍了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现状,然后探讨了其发展趋势。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现状发展趋势

引言

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引领着现代化工业的前进方向,建立在先进科学技术上的电气自动化工程对于社会和企业的伞面发展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能够帮助企业最大程度地减少劳动力成本和强度,提高检测的精确度,增强传输信息的有效性和实时性,确保了企业生产活动的顺利展开。另一方面,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大大地减少了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生产设备的安全运行。

一、工业电气自动化的发展现状

1.1 Windows 正成为事实上的工控标准平台

微软的技术如Windows NT、Windows CE 和Internet Explore已经正在成为工业控制的标准平台、语言和规范。PC和网络技术已经在商业和企业管理中得到普及。在电气自动化领域,基于PC的人机界面已经成为主流,基于PC的控制系统以其灵活性和易于集成的特点正在被更多的用户所采纳。在控制层采用Windows作为操作系统平台的好处就是其易于使用和维护以及与办公平台简单的集成。

1.2 现场总线和分布式控制系统的应用

现场总线是一种串行的连接智能设备和自动化系统的数字式、双向传输的分支结构的通讯总线。它通过一根串行电缆将位于中央控制室内的工业计算机、监视/控制软件和PLC的CPU 与位于现场的远程I/O站、变频器、智能仪表、马达启动器、低压断路器等连接起来,并将这些现场设备的大量信息采集到中央控制器上来。分布式控制意味着PLC、I/O模块和现场设备通过总线连接起来,将输入/输出模块转换成现场检测器和执行器。

1.3 IT 技术与电气工业自动化

PC、客户机/服务器体系结构、以太网和Internet技术引发了电气自动化的一次又一次革命。正是市场的需求驱动着自动化和IT平台的融合,电子商务的普及将加速着这一过程。信息技术对工业世界的渗透来自于两个独立的方向:一是从管理层纵向的渗透。另一方面,信息技术横向扩展到自动化的设备、机器和系统中信息技术已渗透到产品所。

Internet/Intranet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在自动化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企业的管理层利用标准的浏览器可以存取企业的财务、人事等管理数据,也可以对当前生产过程的动态画面进行监控,在第一时间了解最全面和准确的生产信息。虚拟现实技术和视频处理技术的应用,将对未来的自动化产品,如人机界面和设备维护系统的设计产生直接的影响。

二、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发展趋势

2.1 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统一化

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统一化对于自动化产品的周期性设计、安装与调试、维护与运行等功能的实现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从而大大的减小了从没计到投入运用之间的时间和成本。实行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统一化的主要同的就是为了把开发系统从运行系统当中独分出来。

同时也为了能够方便达到客户的要求。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主要发展趋势就足能够把电气自动化系统通用化,电气自动化网络结构应该保障现场的设施、计算机的监管体系、企业工程的管理体系之间数据交流的畅通。需要注意的是,网络计划的实行,不管是采用现场总线还是以太网,其都需要保证控制元件到办公室环境之间的自动化的整体通讯。

2.2 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市场化

作为一种工业产品,要实现长久的发展,必须深化制造部门内部的体制改革,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保障发展的成果。而且还需要密切的关注产业市场化所带来的后果,保证产品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制造企业不仅需要对开发技术和集成系统进行研发投入,同时还需要运用分工外包和社会化之间的合作,使零部件的配套生产逐渐的市场生产化、专业化,从而能够保证对高端装备技术开发研究资源综合利用,提升自主装备制造的比例。

2.3 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创新技术

在我国电气自动化发展战略的指导之下。伴随着市场化的环境,使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创新能力得到不断的提升,并且对引入的创新技术进行及时的消化、吸收、再创造。电气自动化工业企业应该不断的提升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对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加大科研的投入,为电气自动化的研究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而政府同样应该意识到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在经济发展当中的主导力量,加强政策上的扶持,建立和完善机制体系。

2.4 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标准化接口

因采用了微软公司的标准化技术,使得工程的成本和时间大大的缩减了,实现了数据资源的共享交换。当企业进行系统之间的连接时,鉴于自动化系统策划方案的重要性,需要采用微软操作系统,即办公室通讯使用的标准就是IP 系统,自动化控制和管理系统两者之间的重要接口之间的建立就是通过PC 系统的。标准化的程序接口保证了厂家之间进行软硬件的数据交换,使通讯产生的困难真正的得到了解决。

2.5 电气自动化工程的生产将更加的安全

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一个发展方向就是安全防范技术的集成化,重点就是如何保证系统的安全性,即人、机、环境三者的安全实现。在非安全状态时,用户要如何选择利用最低费用实现安全方案制定的问题。

2.6 未来的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需要更加专业的技术型人才

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高度智能化和集成化,决定了研发制造人员技术专业性要强,同时也对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相关岗位的操作人员有专业性的要求。对岗位的操作人员培训尤其需要加强。对于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这一现代化技术装备,在进行安装的过程中就应该安排岗位人员进行培训,让他们在安装的过程当中熟悉整个系统的安装流程,加深技术人员对于自动化系统的认知。特别是对于从未接触过这一新设备、新技术的企业和人员,显得更为重要。并且企业应该注重对员工的技术操作水平的提升,让技术员工必须掌握操作系统硬件,软件的相关实际技术要点和保养维修知识,避免人为降低系统工程的安全与可靠性。

结论

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能够有效提高行业领域整体的自动化水平,特别是行业的运行管理水平。并且电气化控制系统可以大大节省企业的成本,提高设备、生产线等的可靠性。当前的电气化自动控制系统已经在众多领域崭露头角并发挥重要作用,未来,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也必将有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为企业和国民创造更多的经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石磊,李国栋.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及设计[J].黑龙江科技

信息,20l l(20).

篇10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专业英语;必要性;问题;探索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08-0048-02

一、电气自动化专业英语教学的必要性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信息产业的发展,不同国家先进的电气自动化产品不断问世,其使用手册及说明书都用英语编写,难免使用电气自动化专业技术知识和术语,这就使当今社会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与以往相比发生很大变化,社会对专业人才的英语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如果是英语专业的仅懂得实用英语,与电气自动化专业英语的表达方式、技术词汇与实用英语差异较大。例如,技术词汇“machine tool(机床)”,不懂专业的有可能翻译成“机械工具”,他们作为专业技术人员用英语进行国际间学术上的交流时,可能出现听不懂、翻译不当的现象,甚至闹出很多笑话;如果只懂专业技术而不懂专业英语。则无法胜任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更谈不上进行国际间学术上的交流。因此,理工科的高职学生除了应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外,还应掌握一些本专业基本词汇,具备阅读本专业英语资料和进行专业交流的能力。

二、电气自动化专业英语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

1 学生对专业英语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学习兴趣。笔者在讲授专业英语之前,曾与该专业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面对面地交流。目的是了解学生对这门课程的真实想法。交流过程中,学生畅所欲言,他们普遍认为:“专业英语虽是一门专业课程,但它是一门考查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与专业考试课相比,学院给予的重视程度就不够,缺乏学习兴趣。”还有学生认为, “我又不是学习英语专业的,以后工作用不上。”

2 教材内容繁多,课时量少,学生掌握知识量相对减少。随着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电气自动化产品得以开发和应用,不断涌现出新的专业术语和词汇,继而专业英语的教材也随之增多,但其中真正适合讲授的却很少。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研究,笔者选取了高职高专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规划教材王琳主编的《电气自动化专业英语》,该教材主要介绍了电工电子技术基础、电机和电机控制、工业计算机控制技术、传感器和自动控制系统五章内容,共计26课,其内容繁多,知识面广,然而学院安排的课时有限,使得教师不得不删减部分内容,导致学生掌握的知识量相对减少。

3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限制了教学信息的传递。专业英语不同于实用英语,它更偏重于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实用性。重于理论联系实际。然而,如今在大部分院校,教师讲授专业英语时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却同于实用英语,完全按照传统的单一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授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单纯地讲授,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学生对所学内容不容易理解和记忆,板书也限制信息量的传递,影响教学质量。

三、电气自动化专业英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1 提高学生对专业英语的重视程度,激发学习兴趣。笔者在讲授专业英语的第一次课堂上,用了近一小时讲述专业英语与技术的关系。告诫学生学习专业英语不是为了应付考试,更不是一种额外负担,而是国际环境变化的要求,更是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需要。随着社会变革的深入,竞争越来越激烈,具有较强专业英语交际能力的技术人才能在求职关口永处优势。同时,通过讲述有成就的专业技术人才出国进修、参加国际间技术交流的真实经历,帮助学生端正学习专业英语的态度,从而提升对专业英语的重视程度,激发学习兴趣。学习兴趣对鼓舞和巩固学习目的,调动学习积极性起着决定性作用。只有对专业英语产生兴趣。才能以更佳状态进入学习。歌德说:“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然而,专业英语语言习惯的形成、语法的正确使用和交际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记忆。

2 合理选取教材内容,增加课时量,扩充学生的知识量。考虑到现实教学存在的基本问题,笔者利用假期,结合电气自动化专业培养目标和该专业核心课程深入钻研教材,合理选取教材内容,认真备课,设计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该专业核心课程,如电机及电力拖动、PLC、单片机、现场总线等内容进行重点讲解,同时将专业英语中涉及的语法和翻译技巧融合其中,增强学生对专业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对于该专业非核心课程的内容,笔者要求学生自学,并完成教材的相应习题。还利用每周课余时间对学生遇到的问题开展辅导答疑,实则增加课时量,使学生扩充知识量。

3 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手段现代化,提高教学信息的传递效果。教学方法多样化是指教师针对不同学科、不同教学内容、不同学生,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与之相适应,以增强学生的智力。与此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教学中必须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果只是遵循“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教学模式,这门课程讲起来、听起来就会相当乏味,缺乏生动性。针对这种情况,笔者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技术使教学手段趋向于全方位、多层次,可以使教学内容变得生动形象,引人人胜。多媒体技术集图形、图像、声音、动画、文字为一体,多种刺激并重,使学生能够闻其声、观其行、临其境,完全沉浸在教学要求的氛围之中。同时,针对讲授电动机、PLC、单片机等内容,笔者尝试着带领学生到相应的实训室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使学生通过实践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结合相应专业术语、词汇与语法,与学生用专业英语进行交流,提高了教学信息的传递效果和教学质量。

时代赋予了教师神圣的使命!作为新世纪的教师。要用科学的思想指导教育教学工作,用科学的方法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用科学的程序规范教育教学工作,用科学的成果发展教育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