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产保险案例范文

时间:2023-12-28 17:39: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产保险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财产保险案例

篇1

( 一) 案情介绍

2011 年,申海公司就其固定资产、流动资产、代保管财产、在建工程等向天安保险公司投保财产综合险。投保单显示,保险财产位于海门市海门港、青龙港共两个地址。保险责任期限为2011年3 月26 日至2012 年3 月25 日。2011 年3 月19 日,天安保险公司出具了对投保标的的风险查勘报告,对海门港、青龙港的财产( 两个地址) 进行查勘,承保建议为拟同意承保,请分公司领导审核。申海公司在该报告上加盖公章。2011 年3 月25 日,天安保险公司向申海公司签发保险单。保险单中载明,保险财产坐落地址为青龙港,即一个地址。这表明,保险单规定的保险财产与投保单载明的不一致。同时,二者对保险标的、保险价值和保险金额的确定方式也不一致。例如,投保单规定,流动资产保险价值依据2011 年112 月份账面余额确定。保险单规定,流动资产的保险价值按出险时账面余额确定。此外,保险人在保险单附页中对保险免赔额和免赔率作出了规定: 免赔额和免赔率所确定的免赔金额,以高者为准。但是,在投保单中却不见以高者为准的字样,保险单附页上也没有申海公司的盖章或公司人员的签字。

( 二) 本案的争议焦点

投保人主张,本案的保险财产为一处,即发生保险事故的青龙港厂。对没有发生保险事故的海门港厂的投保,投保人不予认可。同时,投保人主张,其以不定值方式投保青龙港厂,即在发生保险事故时,作为新厂的青龙港厂在签订保险合同后增加的财产均应算作保险标的。投保人认为,保险人从未对投保单、保险单及二者所附条款履行任何的提示和明确说明义务,因此对保险人主张的出险时以保险单载明的保险标的账面原值确定损失的方式,投保人认为实属不妥。投保人表示,投保单是先由其盖章,后交由保险人填写的,其对该份投保单的真实性表示怀疑,投保人更愿意援引保险单中保险财产为一处厂房的规定作为支撑其主张的依据。保险人主张,既然投保单中载明保险财产为两厂,且投保人长期就海门港厂进行投保,因此可以认定,投保人的真实意图就是要以两厂进行投保。

保险人认为,对新厂青龙港厂的投保方式为定值投保,即后续青龙港厂新增的财产不应被算作保险标的,投保人不能就保险合同签订后新增的财产向保险人索赔。对于保险免赔额和免赔率,投保人认为,因保险单中没有对二者的规定,因此保险人主张1000万元的免赔额或10% 的免赔率是没有依据的。保险人认为,投保单与保险单附页上均对免赔额和免赔率作出了规定,这表明投保人对此是认可的,因此在保险理赔过程中,保险人可以主张免赔部分损失。从保险人和投保人的主张中可以看出,二者对保险金额的认定是一致的,即均为100 298 423. 23元。经过法院的认定,本案的投保方式为不足额投保,保险人的赔付数额应为保险金额与保险价值的比例与保险损失的乘积。投保人主张不定值方式的保险以及一处保险财产,均能够使其获得更多的赔付金额。在保险金额确定的情况下,保险人对两处保险标的的主张能够使其支付更少的保险赔偿金。投保人否认是保险标的的海门港厂未发生财产损失,因此把该厂认定为保险财产只会增加保险价值的数额,不会让投保人获得更大的利益。由于保险标的、投保方式等在投保单和保险单中存在不同的规定,本案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争议焦点是,当投保单和保险单对保险标的等内容约定不一致时,应如何处理? 法院如果处理不当可能难以实现投保人、保险人双方的利益均衡。因此,本文着重研究当投保单与保险单的内容存在分歧时,二者孰能优先适用的问题。

二、投保单效力优先的理论与实践

( 一) 投保单效力优先的理论主张

投保单效力优先的观点主要表现为:( 1) 投保单是保险合同成立的前提,投保单与保险单载明的内容不一致,很有可能是填写保险单时出现失误所致,因此投保单的效力更高。( 2) 《保险法司法解释二》规定了保险单证的优先顺序,当不一致的情形系经保险人说明并经投保人同意的,才以保险单为准。否则,投保单的效力优先。 ( 3) 当投保人与保险人对保险合同的条款有争议时,应遵循意图解释原则,推断投保人与保险人双方订立保险合同时的真实意图,从而作出最合理的判断。投保人的真实意思表示反映在其填写的投保单中,保险人在不经投保人同意的情况下,无权变更投保单的内容。( 4) 对一个不知悉保险业规则的普通人来说,让其仅凭自己的生活经验就可以找出保险单上与投保单不一致的地方非常困难,如果一律判定保险单的效力更高,这会侵犯投保人的合法权益。

( 二) 投保单效力优先的实践

在福建省长乐市金沙港针纺实业有限公司与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长乐支公司保险纠纷案中,再审法院认为,二审认定保险单效力优先的判决实属不当。 在南通美感邦塑业有限公司与中国人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财产损失保险合同纠纷案中,二审法院认为,投保单与保险单记载的保险价值在内容上并不完全一致。由于保险人无证据证明其已将该不一致情形向投保人说明并经投保人同意,因此,法院最终判定应依据__《保险法司法解释二》,以投保单的记载为准。在1998 年泰中轮保险索赔案中,审判法院认为,对于投保单载明的合同条款,保险公司应在保险单上如实记载,非经投保人同意不得任意更改。当投保人和保险人对保险条款存在争议时,应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 简称《保险法》) 第30 条的规定,作出有利于投保人的解释。

对于保险单证相互冲突时的认定规则问题,其他国家也作出了相关规定。《立陶宛共和国民法典》第991 条第3 款规定: 若保险单的内容与被保险人递交的书面投保申请内容不一致,且最终的保险合同是根据被保险人递交的书面投保申请做成的,则此时被保险人的书面投保申请具有优先效力。在Conheeney v. Westgate Ins. Co.Ltd. 案中,法院最终以投保单作为判决依据。

三、保险单效力优先的理论与实践

( 一) 保险单效力优先的理论主张

保险单效力优先的观点认为: ( 1) 既然投保单是投保人为订立保险合同作出的要约,对于受要约人保险人来说,必须接受要约的内容,保险合同方能成立。如果保险单的内容异于投保单,这视为发出新要约。投保人如果接受,视为双方以新要约成立保险合同,因此,合同内容应以保险单所载内容为准。 ( 2) 投保单仅为书面形式的要约,其本身不是正式的合同文本。保险单签发于保险合同成立之后,其作用表现为保险合同的书面凭证。书面形式要约的效力自然比不上合同书面凭证。当投保人与保险人就保险合同的条款产生争议时,还应结合保险合同的有关语句和条款等予以解释,两单证载明内容不一致的,以保险单载明的内容为准。

( 二) 保险单效力优先的实践

在《保险法司法解释二》出台前,各地法院相继颁布了相关规范以确定投保单和保险单的效力顺序。《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二庭关于审理保险合同纠纷案件的规范指引》第13 条规定: 在审理保险合同纠纷案件中,投保单与保险单或者其他保险凭证不一致的,以保险单或其他保险凭证载明的内容为准。《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财产保险合同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第32 条规定: 投保单与投保单或其他保险凭证记载不一致的,保险人已将保险单或其他保险凭证送达投保人,投保人未提出异议的,以保险单或其他保险凭证的内容为准; 保险人未将保险单或其他保险凭证送达给投保人,或投保人在收到保险单或者其他保险凭证后已提出异议,保险人仍同意承保的,以投保人填写的投保单记载内容为准。《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保险合同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第28 条规定: 投保单与保险单、其他保险凭证不一致的,以保险单、其他保险凭证的内容为准。此外,江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均作出了类似的规定。

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规定,当两单证载明内容不一致时,除非投保人有充分证据推翻,否则原则上以保险单为准。在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梁平支公司与梁平县和林镇卫生院责任保险合同纠纷案中,二审法院认为,《保险法司法解释二》第14 条适用的前提是,投保人或受益人对保险单的内容不认可。法院认为,投保人在收到保险单后未提出异议,说明其认可保险单的内容,判定以保险单为准不违反《保险法司法解释二》。在刘桂林、杨少如与中国人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分公司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案中,法院认为,只要投保人在收到保险单正本后未提出异议,应视为其认可保险单的全部条款。如果保险单的内容里包括请详细阅读承保险种对应的保险条款,特别是责任免除和投保人、保险人义务等内容,就可以认为,保险人已经在保险单上对免责条款作出了足以引起投保人注意的提示。因此理应以保险单为准。 在郭某与某人寿公司海门支公司保险合同纠纷案中,海门法院认为,基于《保险法》第13 条的规定,保险单是保险合同的法定载体。其他合同条款与保险单不一致的,应以法定载体为准。《德国保险合同法》第5 条规定: 当保险单与投保单内容不一致时,若投保人自收到保险单之日起1 个月内没有以书面的形式表示异议,视为投保人接受保险单。前提是保险人要以足以引起投保人注意的方式告知投保人这1 个月的异议期,否则,以投保单为准。

在美国合同法领域,口头证据规则被广泛适用。保险合同作为民事合同的一种,也应受口头证据规则的调整。美国《统一商法典》第2202 条规定: 当事人之间的确认书所认可的条款,或在书面文件中表明旨在作为最终协议的条款,不得以任何先前协议或双方达成的口头协议作为证据加以否认。在美国合同法中,当事双方一旦以书面形式确定了最终协议,之前或同时存在的口头及其他形式的协议就不能对抗此最终协议。在保险合同领域,合同双方不得以保险单签发前的口头或书面约定对抗保险单的效力。

四、对本案判决结果的评析

( 一) 判决结果的合逻辑性探究

在本案中,一审法院( 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简称江苏省高院) 认为,保险标的在投保时必须处于确定状态。投保单中明确载明投保财产是两处,财产以账面原值投保。且投保人此前一直就海门港厂进行投保,风险查勘报告也表明保险财产是两处,因此投保人主张保险单所规定的一处保险财产,法院不予认可。此外,江苏省高院认为,投保单明确记载了免赔额和免赔率,这与保险单附页的内容一致,这表明双方对免赔额( 率) 意思表示一致,因此保险人可享有10%的免赔率。最高院二审认为,一审法院判定保险标的为两处财产的判决理由确实充分。二审法院表示,因保险单签发时间在投保单之后,在二者冲突的情况下,应以保险单所载内容为准。二审认为作为案涉保险标的的流动资产可能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如果在投保之后取得的流动资产不能作为保险标的,则该保险对投保人无价值。因此应根据保险单,判定投保人以不定值形式投保。

同时,二审法院维持了一审法院对免赔额和免赔率的判决。对于两法院作出的判决结果,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第一,对于保险标的究竟为几处财产的问题,显然,判定保险财产为一处更有利于投保人。当投保单和保险单对保险财产规定不一致时,需要援引《保险法》上的解释原则作出判断。根据《保险法》第30 条的规定,对保险合同条款有争议时,人民法院或仲裁机关应当作出有利于被保险人和受益人的解释。这种解释,应充分考虑到订立合同时所使用的语句、合同的目的、交易习惯及诚实信用原则。 对保险标的的认定,如果按交易习惯来说,双方长期一致就海门港厂进行投保,这似乎体现了双方的意图。但是,投保人投保时,正是其新厂刚刚建成之际,如果投保人主张其仅对新厂投保而并非旧厂,这似乎也并无不妥。一审法院认为应以投保单作为二者真实意图的体现,认定双方就两厂进行投保,二审法院认同一审法院的观点,判定保险财产为两处。但二审法院随即又表示,因保险单签发时间在后,部分内容应以保险单为准,而保险单载明的保险财产却为一处。这样看来,二审法院作出适用保险单的结论说服力不强,判决结果也未能体现出对投保人利益的保护。第二,本案究竟是以定值还是不定值的方式进行投保。

之所以要确定投保方式,是因为发生保险事故的是新厂,如果认定保险合同签订后新厂增加的财产属于保险标的范围,则当其发生财产损失时,投保人显然能够得到更多的赔付。保险合同是射幸合同,投保人支付保险对价说到底就是为了在出现损失时能够得到赔偿的机会。综观两法院的判决可以发现,对保险方式的认定,二审法院所做的以不定值方式投保的判决更有利于投保人。第三,本案对免赔额( 率) 的主张是否应该得到支持。由于免赔额( 率) 出现于投保单和保险单附页上,保险单正文中并没有体现,投保人以保险人没有尽到提示和说明义务为由否认保险人享有免赔权利。两法院在审理后均认为,投保单上对免赔额( 率) 的规定应代表投保人的意思表示,保险单上虽然没有相关规定,但结合保险单附页,可以视为投保人和保险人意思表示一致。但是,对于两法院对保险人最终以计算后数额较大的10%的免赔率享受免赔,而非免赔额1000 万元的认定,本文难以认同。以较高者为准的字样仅出现在保险单上,投保单中没有此类规定,因此可以认定,投保人与保险人对于免赔额和免赔率的意思表示并非完全一致,同样,免赔额10% 的认定也不利于保护投保人。综上,本案最终生效的二审判决大部分遵循《保险法》的解释原则,一审法院以投保单更能代表投保人的真实意思、二审法院以保险单成立在后为理由判断两保险单证的效力顺序,这两种理由均不够充分。笔者认为,本案最高院认定的保险单成立在后意味着,两单证内容不一致,视为保险人在出具保险单时,没有全盘接受投保人作出要约的意思表示,而是通过签发保险单的形式对要约作出变更,提出反要约。在本案判决书中仅能看出保险单附页上没有投保人的签字,由此可以推定投保人在保险单正本上是签了字的,二者就保险单正本的内容视为意思表示一致。反要约的作出时间自然在要约之后,因此也就可以解释为何二审法院以保险单证成立的先后顺序作为判定单证效力的依据。但是,笔者认为,根据《保险法》第13 条,签发保险单的时间点可以在保险合同成立之后,而承诺或者是反要约的作出必然早于保险合同成立之时,因此,保险人签发保险单不能被认定为反要约。

( 二) 判决结果与《保险法司法解释二》的冲突

根据最高院对保险单和投保单效力问题的表述,不禁会让人产生疑惑,即投保单与保险单谁更具优先性仅仅由其产生的先后顺序决定? 这样一来似乎与《保险法司法解释二》的规定相悖。《保险法司法解释二》第14 条规定: 投保单与保险单或者其他保险凭证不一致的,以投保单为准。但不一致的情形系经保险人说明并经投保人同意的,以投保人签收的保险单或者其他保险凭证载明的内容为准。即根据《保险法司法解释二》的规定,当投保单与保险单内容不一致时,投保单的效力似乎更高。本案最高院因保险单签发在后而认定其效力更高的观点显然与《保险法司法解释二》的规定相冲突。投保单和保险单是投保人、保险人双方签订的保险单证,要厘清二者的关系,应首先对保险合同的订立情况加以分析。《保险法》第10 条规定:保险合同是投保人与保险人约定保险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保险合同是诺成合同,投保人提出保险要求,保险人作出同意承保的意思表示,保险合同即告成立。

保险合同以投保和承保代表一般合同的要约和承诺。所谓投保,是指投保人提出保险要求,填写投保单的行为。投保单是由保险人事先印制,经投保人就其条款逐一填写的单证。保险理论界通常认为,投保是投保人向保险人发出的要约。投保人提出书面投保要约,经保险人作出承诺之后,投保单即成为保险合同的一部分。所谓承保,是指保险人审核投保人的投保要求,向投保人表示其同意接受投保的意思表示。作出承诺表明其已经完全接受了投保内容,保险合同也随之成立。《保险法》第12 条规定: 投保人提出保险要求,经保险人同意承保,并就合同的条款达成协议,保险合同成立。保险人应当及时向投保人签发保险单或者其他保险凭证。根据该条的规定,保险合同成立后,保险人应及时签发保险单。保险单是保险人向投保人签发的书面正式凭证,载明合同双方在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保险单载明保险合同的内容,亦以书面的形式证明保险合同的成立。除投保单和保险单外,保险界也存在暂保单、保险凭证、非格式化的保险协议等其他形式的保险单证。这些保险单证也以书面形式记载投保人和保险人双方的意思表示,与保险单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综上,投保单、保险单以及其他保险凭证共同构成保险合同。

保险合同自保险人承保后即告成立。从《保险法司法解释二》的制定目的来看,第14 条是为了解决保险实务中存在的保险公司经营不规范、被保险人索赔受影响等问题。具体而言,该条出台的意义主要体现在: 《保险法司法解释二》对保险单和投保单效力问题的规定,是为了保证投保人与保险人自就保险事项进行磋商伊始,至保险合同成立,再到保险公司进行保险理赔这一系列过程中的每一环节,双方对保险合同事项的意思表示始终是一致的。《保险法司法解释二》的出台也对保险人恪守保险法原则作出了要求,有利于强化保险公司对保险单证的管理程度。根据《保险法司法解释二》第14 条,笔者认为,适用保险单的前提是保险人对两单证不一致的情况进行说明并经投保人同意,保险人对不一致的内容是负有说明义务的。根据《保险法》第17 条的规定,对保险合同中免除保险人责任的条款,保险人在订立合同时应当在保险单上作出足以引起投保人注意的提示,并对该条款的内容以书面形式向投保人作出明确说明。 对保险合同来说,双方一致的意思表示建立在双方充分理解合同内容并愿意受合同约束的基础之上。不充分理解的接受,不能算双方达成合意。从该条的规定来看,保险人对免责条款是存在提示和说明两个义务的。所谓保险人的提示义务,是指保险人在保险单证上以显著的、区别于其他条款的、足以引起投保人注意的方式作出提示,以便投保人在阅读保险单证条款时能够发现并知晓保险人提示的内容。保险人履行提示义务能够起到提醒投保人注意的作用。所谓保险人的说明义务,是指保险人以书面或询问告知的方式,对免责条款向投保人解释说明,保险人履行说明义务能够起到使投保人对说明的内容完全理解的作用。

究竟保险人怎样才算达到了履行提示和说明义务的标准? 这一点《保险法》中没有明确规定。如果保险人主张,其已经在保险单中以字体加粗、加大的形式提醒投保人注意,投保人在收到保险单后的合理期限内,从未提出过异议,并以保险单的内容向保险公司索赔,那么是否表示保险人已经充分尽到了提示和说明义务?关于提示义务,有观点认为有效的提示应达到标识规则确定的标准,即投保人不用做出额外的努力便可轻而易举地注意到保险人提示的内容,而不是简单以在视觉上可区分的形式作出投保人根本注意不到的提示。关于说明的界定,理论上有主观和客观的区分。主观说认为,保险人是否尽到了说明义务以其自我感觉为判断标准,客观说主张,判断标准应为投保人是否对合同条款达到完全理解的程度。根据最高院研究室对《保险法》第17 条的答复( 2000 年1 月24日,法研[2000]5 号) ,保险人应对免责条款的概念、内容及法律后果均向投保人作出解释和说明,并使投保人达到充分理解的程度。考虑到投保人与保险人实力不对等,笔者认为以客观说为判定标准更为妥当,即需要通过保险人的说明,投保人确实对保险单上的内容达到理解的效果。

《保险法》第17 条中并字的运用,表示对免责条款进行提示和说明是保险人应对投保人承担的双重义务。在本案的判决书中,没有发现保险人是否提示并说明了两单证不一致的内容。笔者认为,如果不一致的部分在保险单中以足以引起投保人注意的方式明确标识出来,且保险人对投保人作出了说明,即可认定本案以保险单为准,否则,以投保单为准。本案中的免赔额和免赔率规定于投保单和保险单附页上,但保险单附页没有投保人的签字,这表明保险人对投保人没有尽到充分的说明义务,投保人也没有对保险单附页的内容表示认可。因此,笔者认为保险单附页不能被认定为保险合同的一部分。

五、投保单与保险单冲突的解决

( 一) 投保单与保险单相冲突的原因

虽然投保单与保险单均以书面形式记载保险合同的内容,但是,二者内容规定不一致的情况屡屡发生。保险单签发时间在投保单之后,如果两单证内容冲突,很有可能是以下几种原因造成:第一,保险人在签发保险单时出现疏漏。这属于业务上的失误,这种错误完全可以通过对合同目的进行解释加以补正。第二,投保人和保险人协议变更保险合同的部分内容,如果双方均对变更内容无条件接受,根据双方真实的意思表示,保险单效力自然优于投保单。第三,保险实务中,签发保险单的权利掌握在保险人手上,投保人与保险人往往处于信息不对等的状态。保险人在拟定投保单上的格式条款时,常常不会把保险合同的全部内容体现在投保单上,投保人要通过保险单或其他保险凭证才能看到合同的全部条款。保险单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其中的专业术语对投保人而言理解较为困难,实践中甚至可能有保险人相关部门为了规避自己的责任,在保险单上擅自改动( 如保险公司人员营销时对承保范围许诺过大,但保险人并不承保部分风险,此时保险人某些部门为了业绩,出具给投保人的保单就与客户原来填写的投保单不一致) 。投保人在签收保险单时,通常不会逐字逐句地把每一条保险条款理解到位。很多隐患,在投保人投保时没有发觉,等真正到了保险事故发生之时,投保人才会得知保险单上的部分条款并非其订立保险合同时的本意。有时,保险人也常常把特约条款、实质变更条款等放入到保险单中,而投保人对此常常因忽视而持沉默态度,这会对保险凭证行为性质的认定造成困难。

( 二) 冲突的解决方案如何判定

投保单和保险单的效力顺序,首先,应明确投保单是投保人为订立保险合同作出的要约,其上记载的内容构成保险合同的一部分,代表合同双方的真实意思,任何人不得在无正当理由的情况下减损投保单的效力。其次,最终保险合同的内容是否以投保单作准,还需明确投保人和保险人是否就保险合同内容作了协议变更。如果变更的内容体现在保险单上,就要明确保险单上与投保单不一致的内容是否是双方合意的产物。究竟保险单和投保单谁的效力优先,不能单纯只看两保险单证的签发顺序,还应从多方面加以考量。如果投保人主张其不知晓保险单上所载的变更内容,此时就要对二者的真实意图和签订保险合同时的具体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判断保险人是否履行了提示和说明义务,以及在保险合同条款存在争议时,是否作出了对被保险人更为有利的解释。因此,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出应对投保单与保险单的效力冲突问题的解决方案。

1. 督促保险人切实履行提示和说明义务

我国保险相关立法中没有对保险人的提示和说明义务作出具体的规定,但是在实践中,保险人的提示和说明义务却十分重要。因此,应采用以下两种方式,以督促保险人能够切实履行提示和说明的义务。第一,规定在保险人向投保人出具保险单时,保险人要对保险单中与投保单不一致的条款进行口头上的说明,并以录音或录像的形式固定证据。这是从程序上加强保护投保人利益的做法,如果所有的提示和说明均以书面形式呈现,实践中很可能会出现投保人忽视文字内容、见单就签的情况。关于录音和录像的做法,可参考2015 年6 月26 日银监会的《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加强银行业金融机构内控管理有效防范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的通知》中的规定,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在营业网点现金区实施同步录音录像。通过录音录像的形式,可以使投保程序更规范。第二,增强变更内容、免责条款的醒目程度。笔者查阅了多家保险公司现通行的保险单,发现保险单上的特别约定、免赔条件、重要提示、明示告知等部分,均存在于保险单页面的中下部,且其中条款大多以加粗、变颜色方式标注,虽然变换了字体形式,醒目程度也较其他条款有所增加,但是还是没有达到足以使投保人注意且理解的程度。因此,可以把需要提示的条款移到保险单顶端,对其进行加边框、更换背景颜色的修饰,或将需要提示的条款独立成为保险单证的第一页,因为通常在合同文本中,人们对第一页的关注程度最高。

2. 让有利于被保险人和受益人的解释更明确地体现在立法和司法实践中

回顾本案,二审法院以保险单附页所载以较高者为准为依据,判定保险人享有10% 的免赔额,但投保人却没有在该保险单附页上签字。法院判定保险人可免赔更多金额,体现出法院未足够重视对投保人的保护。《保险法》第30 条规定:对合同条款有两种以上解释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应当作出有利于被保险人和受益人的解释。这种解释方法,在理论界也称有利解释规则或疑义利益解释规则。该条旨在应对保险交易过程中的不公平现象,侧重保护在保险交易中处于相对弱势的一方,有利于公平、正义的实现。但是,当保险单证所载内容不一致时,适用何种单证算是作出有利于被保险人和受益人的解释,我国在立法层面没有对这一点作出明确规定。本着保护被保险人和受益人的合法权益的出发点,笔者认为,以法律条文的形式确定两保险单证的性质及关系确有必要。我国《保险法司法解释二》仅规定了投保单附条件的优先效力,其与同样作为保险合同一部分的其他单证的效力顺序需要更细致地加以明确,这样也能尽量避免法院对同类案件在判决结果上完全相悖的情况。虽然《保险法司法解释二》第14 条是为了解决不同保险条款间冲突的适用问题,《保险法》第30 条旨在解决缔约双方对同一保险格式条款的含义在理解上存在分歧的问题,但二者的制定目的不矛盾,即规范保险活动,保障保险活动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笔者认为,在立法层面,应把《保险法》第30 条中有利于被保险人和受益人的解释的内容体现在对保险单证效力顺序认定的问题上。

例如,可以规定当投保单与保险单存在争议时,以对被保险人和受益人有利的保险单证为准。同时,应明确《保险法》第30 条规定的争议,是指当事人对条文本身存在理解上的疑义,还是仅对保险合同内容有争议。前者的争议更具客观性,后者的争议更具主观性。对于具有主观性的争议,如果也受《保险法》第30 条的约束,那么即表示,只要投保人和保险人存在意见上的分歧,就应适用对投保人有利的单证,这未免有些武断。因此,本文建议,在立法中也应体现对争议的范围界定。实践中,法院在作出对被保险人有利的解释时究竟享有多大的自由裁量权往往也很难确定。

笔者认为,应采用以下两种方式,确定在何种情况下应作出对被保险人有利的解释,从而确定两保险单证的效力。第一,如果对争议存在不同理解,法院在适用《保险法》第30 条时,应更加关注缔约双方的争议究竟来源于保险条款文字上的歧义,还是仅对合同内容的主张存在争议,如果是后者,则不应适用有利解释原则判定保险单证的效力顺序。作出有利于被保险人的解释,不是一旦出现争议,法院就要照顾被保险人,而是应从格式条款本身出发,探究文字背后的含义,在此基础上保护被保险人的合法权益。第二,法院应区分《保险法》第30 条规定的格式条款的类型,确定条款是由保险监督管理机构制定的基本条款、保险人预立的格式条款,还是保险合同缔约双方协商一致订立的保险条款等。对于保险监督管理机构制定的基本条款,因其反映政府对保险市场的宏观调控等特点,法院在解释争议条款时,可以较少或原则上不考虑有利解释规则。对于保险人预立的格式条款,因其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保险人的意志,因此,法院需要综合分析投保人在订立合同时对该条款所持态度等多方面因素,作出有利于投保人的解释。对于由缔约双方协商一致订立的条款,因其基于当事人的意思表示产生,因此解释时,应更加关注缔约双方的真实意图,不能轻易作出有利于被保险人的解释。关于缔约双方的真实意图,本文将在下一部分加以论述。

3. 充分顾及缔约双方的真实意图

再看本案的判决,法院认为投保人的真实意图就是投保两厂,以不定值方式投保,并基于缔约双方的真实意图作出判决。在对投保方式的判断上,二审法院运用语义推理方式确定了投保形式为不定值 在对保险标的等的确定上,法院充分考虑缔约双方长期的交易习惯、双方工作人员就保险合同事项的磋商内容以及勘探保险标的等缔约过程,因此,判决意见并不拘泥于保险单成立在后,所以应适用保险单的观点,判决书中有部分内容还是以投保单为准的。实际上,无论是以投保单为准还是保险单效力优先,作为保险合同的组成部分,两单证所载内容能充分展现缔约双方订立合同的真实意图才是关键。对于合同解释的标准,理论界存在表示说和意思说两种观点。表示说主张,解释时应以条款所表示出来的意思为准,具有客观性,但该学说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缔约双方的内心真意。意思说主张,解释时应着重探究当事人的真实意思,从一个理性且无利害关系的第三人的角度出发,以逻辑推理的方式探究当事人本来的内心意思,但该学说唯心主义色彩较为浓厚。

本文主张要探究缔约双方的真实意图,并非全盘接受意思说,否认表示说,而是要在充分了解客观事实并进行逻辑推理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还原缔约双方的真实意图。如何探究投保人和保险人的真实缔约意图,笔者认为,应采用以下几种方式:第一,从整体和目的上探究缔约双方的真实意图。当保险条款存在争议时,要根据合同相关条款的上下文合理斟酌,通过上下文的内容和联系仔细推敲缔约人的真实意思。同时,充分考虑缔约双方以语言和文字等形式向法院传递出的信息并综合加以判断。例如,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企业财产保险条款》第2 条规定: 金银、珠宝、玉器稀有金属和其他珍贵财物,不属于保险财产范围。此处的其他珍贵财物,应解释为前文所列举的其他同类物品,不包括非同类物品。此种解释即为整体解释。第二,从交易习惯和诚实信用原则方面探究缔约双方的真实意图。因保险合同具有长期性,其与能及时履行和履行期限较短的普通民事合同相比,缔约双方的交易习惯更有迹可循。例如,在财产保险合同中常存在投保人多年来多次就同一保险标的投保的情况。因此,在判断投保单和保险单的效力问题时,双方的交易习惯不能忽视。同时,认定两保险单证效力顺序时应考虑诚实信用原则,法院应对缔约过程中每一环节所体现的意图综合分析,探究双方就保险事项的洽谈、磋商,对保险标的的勘验、评估等活动中双方的真实意图,并对其中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意图加以排除,参照缔约双方的交易习惯确定保险单证的效力。第三,加强对保险单证的监管。

由于保险条款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复杂性,能够完全掌握并理解保险条款含义及相关变化、及时向保险公司提出异议的投保人为数不多。在实践中,保险公司的业内标准化规范也有很多,这些标准化条款一般不会擅自变更,但有时会因保险销售部门、保险核保等部门间未能进行有效的沟通等多方面的因素造成投保单与保险单载明内容不一致的情况。保险单上记载内容的变更往往不容易被察觉,一旦发生保险纠纷,对投保人极为不利。让监管部门审核每一张保险单是否完全体现了缔约双方的真实意图不现实,但相关保险业监管部门应该定期着重对保险公司的保险单证处理情况进行抽查,同时,也应通过一定的奖惩手段敦促保险人切实履行合同。加大对保险公司的监管力度,避免因保险单证冲突损害投保人的合法权益,这样也能使保险单证更完整地展示保险合同缔约双方的真实意图。

六、结论

篇2

在社会经济竞争的推动下,我国的经济市场为财产保险行业提供了充分发挥的舞台,有效地提升了财产保险行业在我国经济市场中的竞争地位,推动了我国财产保险的可持续发展性,也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效发展。

一、我国财产保险行业在财产保险经济市场中的发展

1.在财产保险市场竞争中数量大幅度的增加。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市场体制的不断改革,财产保险行业的体制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同时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在我国的经济市场发展中兴起了一些新兴的财产保险企业,在这样情况下,就导致我国的财产保险市场竞争中的数量越来越多,根据我国的保监会的调查和分析,近几年我国的财产保险企业已经达到62家,其中中国企业41家,外资财产保险企业21家。例如:在2004年,我国的财产保险企业和外资的财产保险企业数量几乎在一条水平线时,为了有效的活跃我国市场竞争的气氛,就要不断提升财产保险企业的实力,让国内的财产保险企业数量远远要超过外资财产保险企业的数量,这样有利于我国的财产保险企业的发展,可以在我国的经济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也使我国的财产保险市场更加活跃,提高了我国的财产保险的经济效益,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2.我国的财产保险的费用增长速度较快。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推动了我国中小的企业的发展,导致我国的经济市场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我国的财产保险行业凭借着改革开放,以改革开放作为发展的基础,更为重要的是我国加入WTO以后,我国的财产保险行业的经济得到全面的发展,并且也得了优异的成绩,财产保险行业也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人均生活水平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在一些财产保险企业中,将财产保险的费用不断的提升。根据我国的保监会调查和分析,在2004年的时候,我国的财产保险费用已经达到1000亿的关口,这样成为了我国的财产保险行业发展的起点,也是我国财产保险行业发展的重要依据。在2012年,我国的财产保险依然在不断的持续增长中,已经高达5000亿,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的保监会机构分析认为,我国的财产保险费用平均以22.22%的概率增长。但是我国的外资财产保险企业只占有一小部分,只占有总概率的1.30%。尽管外资财产保险企业在我国的财产保险经济市场中具有一定的地位,但是上面的案例中的相关数值上面来分析,我国国内的财产保险企业在我国的财产保险经济市场中还是具有一定的优势的。

二、我国的财产保险企业在经济市场结构的解析

1.国内财产保险企业在市场结构中较为集中。近年来,随着我国财产保险费用不断的上涨,也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我国国内的财产保险企业占有一定的优势。随着新兴的财产保险企业的发展,并且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的扩大,成立了分支等机构,这样使我国的国内财产保险企业较为集中。从我国国内的财产保险企业发展的角度分析,财产保险费用排名没有太大的变化,剩下的变化幅度较大。例如:根据我国的保监会调查分析显示,我国的财产保险费用的前三名,一直都是平安保险、太平洋保险、中国人保,其余的是华泰、天安、永安、大众等。从上面的案例就可以知道,国内的财产保险企业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重要的地位,并在不断的发展中得到我国广大人民的认可,这样有利我国的财产保险市场的发展,同时也不断的完善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市场的竞争结构。

2.我国的财产保险在经济市场中的地位。从我国国内的财产保险行业中的经营手段的角度进行的分析,可以我国经济市场中的地位看出财产保险企业的经营发展情况,换句话说,财产保险企业在我国市场中的地位是反映经营效果重要的途径,也是最直观的反映。国内的财产保险企业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在我国的市场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财产保险企业的结构在不断的完善,也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市场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国内的财产保险企业由于受到制度、地区等条件的约束,因此在国内财产保险企业发展中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例如:在我国国内的中小型财产保险企业发展中,在成立的过程中,就有区域性公司的名称。但是在外资财产保险企业中,一般是以采用组织的形式展开的,以省为单位的财产保险业务。根据我国相关的保险法规条例,在资金和偿付等条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满足的情况下,这样财产保险企业不再受到区域等因素的限制。在这样的条件下,可以有效地促进了我国国内财产保险企业的发展,使我国的财产保险市场中的结构得以完善。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市场发展中,我国的财产保险行业成为市场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正是我国的财产保险市场结构不断的完善,使我国国内的中小财产保险企业得到有效的发展,不再受到区域等因素的限制,促进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家庭财产保险与房屋保险的区别:家庭财产保险包括装修、家具、衣物等;房屋保险保障的是房屋的建筑结构。两者保障范围不同,不是一个险种。

案例解析:本案例涉及的是“重复保险”的问题,我国《保险法》并没有禁止重复保险,在人身保险业务(如养老保险、重大疾病保险等)惯例中,一般对重复保险没有限制,因为人身保险所保障的是人的生命和健康,人的生命和健康都是无价的,不具有确定的经济价值。这里的重复保险通常是指财产保险和医疗费用保险,财产和医疗费用具有确定的经济价值,适用于重复保险的有关规定。

一、发生重复保险,采用分摊原则进行赔偿。

一旦在财产保险和医疗费用保险投保中发生重复保险行为,根据《保险法》规定,各保险公司按分摊原则进行赔偿,赔偿金额的总和不得超过保险价值。重复保险的分摊原则对于防止保险欺诈、降低道德风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投保人在重复保险且发生保险事故时,应当将重复保险的情况如实通知各保险公司,除当事人另有约定外,各保险公司按其保险金额与保险金额总和的比例承担损失赔偿责任。有意隐瞒重复投保的事实而获得额外收益的,一旦被查出,将被认定为恶意重复投保,额外的收益将被取消。虽说这种行为不构成保险欺诈,但你的名字将会被列入保险同业公会的“黑名单”中,以后想要购买任何保险都会比较麻烦。

二、以医疗费用保险为例

医疗费用保险之所以也对重复保险有限制,是因为该险种是作为一种补偿型保险,适用财产险的补偿原则。因此投保人在多家保险公司投保医疗费用保险,出险后,其获得的赔款总额仍不会超过实际损失。在各家保险公司条款中,均要求提供原始凭证作为获取医疗费赔偿的先决条件,复印件或其他收费凭证均不被受理。比如,私营企业主高先生分别向两家保险公司投保了意外伤害医疗保险,保额均为10000元。某日高先生因车祸事故发生医疗费用16800元。由于高先生没有纳入医保体系,其住院医疗费用全部自理,因此最后高先生手头有总额为16800元的发票,他可以选择先去其中一家保险公司理赔,如果符合全额给付的要求,那么他就能先从中报到10000元保险金,然后等额的发票就被这家保险公司拿走存档了,高先生就只能拿剩下的6800元的发票去另一家保险公司理赔。因此,投保人若想拥有更多医疗保障,只需提高保费缴纳水平,而没必要在不同保险公司购买同一险种。

篇4

2013年中秋节前夕,一款名为中秋赏月险的保险产品出现在人们的视线内。它以人身意外险的附加险形式出现,具体指中秋节当天,如果因被保险人指定城市的天气原因而致使无法赏月的,那么他有权按照保险合同的约定要求保险赔偿。各方对于赏月险的态度不一,有人当成是创新,而有人却认为是赌博。个人认为区分赏月险是否涉嫌赌博的一个最重要依据就是看其所承保的利益是否在财产保险利益的范围之内,但《保险法》目前并没有明确界定财产保险利益的范围。

二、完善财产保险利益范围的界定

(一)从财产保险利益的特征界定财产保险利益必须具备的三个基本特征为合法性、经济性和可确定性,因而可以将它们作为界定财产保险利益范围的参考标准。

1、合法性关于合法性特征,一种观点主张财产保险利益的存在必须要依据实体法上的权利,故只有投保财产的合法权利人才能享有财产保险利益。另一种观点则主张财产保险利益不能局限于实体法上的权利,还应包括事实上的经济利益关系。个人赞成第二种观点,因为在权利发生变动的过程中,如果根据第一种观点,则存在很多利益不能被投保的情形。

2、经济性财产保险是为了确保真正遭受经济损失的当事人能够获得金钱上的补偿。从法律的角度来看,财产保险利益应包括物权、债权等被法律认可并予以保护的各种可以表现为金钱的利益。如果发生的损失根本无法通过金钱计算,比如精神上的损失,就不能成为财产保险利益。

3、可确定性可确定性是指财产保险利益应当是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确定的,而不是被保险人主观想象的利益,有一定的现实基础,在这个基础之上确定可以实现的利益或将来发生的可能性已经相当大的利益。因此,对于财产保险利益能否确定的判断标准应为客观的实际情况,而绝不能依赖于被保险人的主观判断。

(二)从财产保险利益的类型界定我国学界目前将财产保险利益划分为现有利益、期待利益和责任利益三大类。

1、现有利益根据产生方式的不同,财产上的现有利益可分为以下三种:第一,基于法定权利而产生,如所有权利益、担保物权利益等;第二,基于合同关系而产生,如承租人基于租赁合同而享有对租赁物的利益;第三,基于某种事实而产生,如无因管理人对管理财产所享有的利益。

2、期待利益期待利益具有很高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其必须满足两个条件才能成为财产保险利益。第一,必须以现有利益为基础,具有现实的法律依据或合同基础;第二,必须具有较大的实现可能性。如继承人对被继承人财产所享有的利益便属于期待利益。

3、责任利益责任人对其应承担的责任具有财产保险利益,是因为责任的发生会必然会导致责任人支出的增加或收入的减少,这也是一种经济上的损失。责任利益一般被划分为合同责任利益和法定责任利益两种。合同责任利益是指因发生意外事件,致使合同义务无法履行,责任人需要承担的违约责任利益。保险公司对合同责任利益的赔偿仅限于责任人的实际经济损失,对继续履行等其他责任承担形式都不予赔偿。法定责任利益包括侵权责任、不当得利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赔偿责任利益。双方在签订保险合同时,赔偿金额不能超出责任人依法应承担的责任范围,否则会出现超额保险问题。在保险事故发生后,保险人的赔偿金额也应以被保险人依法应承担的责任为限,而且承担责任的形式也仅是限于支付保险金,至于赔礼道歉、恢复原状等行为或者对被害人的精神损害赔偿都无法实现。

(三)对实践中争议较大的情形进行界定需要注意的是,财产保险利益虽然从大的方面可以分为上述三大类,但这三大类中又包含许多具体情形,在司法实践中往往就是这些具体的情形会引发纠纷。因此,为方便纠纷解决,下文将对司法实践中争议较大的几种情形进行界定。

1、物权物权中争议较大的是共有人、合伙人以及夫妻对共有物是否具有财产保险利益。因为对于共有物,他们都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一定的处分权,如果共有物发生保险事故,那么他们不可避免地会遭受经济上的损失,所以作者认为他们对共有物具有财产保险利益。

2、债权债权人对债权应当具有财产保险利益。首先,债权是一种合法且确定的经济利益,债权人会因债务人的违约行为而遭受经济损失,反之也会因债务人的履约行为而获得经济上的利益。其次,债权人获得的保险赔偿是其依据债权本来就应该获得的经济利益,并未因保险事故的发生而获得额外收益,不会出现道德风险。

3、股权股东对股权应当具有财产保险利益。首先,如果公司财产受损,虽然是公司遭受直接损失,但同时也会必然影响到股东的投资收益等权利,这表明股东对公司财产所拥有的权利符合经济性的特征。其次,股东因出资而对公司资产享有收益权;在公司解散或破产时,股东依规定分配公司剩余财产的权利也是被法律所承认的,这符合合法性的特征。最后,股东对公司的投资收益和资产分配等权利是按其出资比例或认购的股份比例来确定的,所以股东能够获得的预期收益是明确的,这符合可确定性的特征。

4、占有关于占有人对占有物是否具有财产保险利益,要区分占有的具体情形来讨论,绝不能一概而论。如果是合法占有,占有人对占有物当然具有财产保险利益。但如果是非法占有,则又要分为善意占有和恶意占有两种情况进行分析。在善意占有的情形下,因占有人在当时并不知道其占有是非法的,甚至还有可能基于取得时效而取得占有物的所有权。而且善意占有人因占有物的毁损灭失而遭受经济损失的事实也确实存在,故法律仍应承认善意占有人对占有物具有财产保险利益。但在恶意占有的情形下,如小偷对赃物的占有,因占有人的占有没有合法依据而不能享有财产保险利益。

5、保管保管人对保管物应具有财产保险利益。首先,保管人与被保管人之间因签订保管合同而形成的债权债务关系是被法律所承认和保护的。其次,在保管期间,因保管不善而造成保管物损坏的,除非是无偿保管或保管人能够证明自己没有重大过失,否则保管人就要承担赔偿责任,这必然会损害其经济利益。根据保险填补损害的功能,法律应该赋予保管人对保管物进行投保的权利,以减少保管人的经济损失。

三、对案例的评析

篇5

【关键词】企业;财产保险;保险责任

随着全民保险意识的不断增强,财产保险的概念也越来越多的为人所接受,其中企业财产保险是比较特殊的。对于怎样正确看待并认识到财产保险在企业正常的运营管理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并在正确的时机发挥其作用以降低企业的财产损失,这对于目前很多参保的企业来说还并不是件手到擒来的事情,也就是说,企业财产保险责任对于很多参与其中的单位来说还比较生疏。

1 企业财产风险的分类

1.1 企业财产面临的自然风险:所谓自然风险,指的是自然灾害给企业财产带来的不可预见的损害威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火灾、爆炸、暴雨、洪水、台风等灾害。

1.2 企业财产面临的社会风险:在现代企业的经营发展过程中,来自公司内部和社会方方面面的因素都会对企业财产带来威胁,诸如盗窃、人为的恶意破坏等外来因素,再比如公司内部相关工作人员挪用公款等违法行为给公司带来的直接损失,员工在工作岗位甚至大规模的举行罢工等违规行为。以上列举的风险形式都是企业不可控制的,其不确定性相当明显,而不管哪一种,一旦发生对企业的正常经营和发展都存在很大的影响。

1.3 企业财产面临的经济风险:企业所面临的经济风险一方面来自企业内部,比如相关岗位工作人员对公司设备的使用及保养不当,日常管理混乱等给企业带来的风险损失,另一方面企业外部的经济风险也是屡见不鲜,企业相关债务人由于经济原因而不能按合约履行债务偿还,这些也都会给企业财产造成一定的损失。

2 企业财产保险的索赔

在企业参保的整个流程中,作为双方权利义务关系认定的协议,保险合同是保障企业利益的法律依据。但是在目前财产险的索赔处理过程中,因为保险合同中所标明的保险项目以及对于相关内容的表达不规范、不完整等问题产生歧义的情况不在少数,也就是说,保险合同所界定的保险责任并不能最大程度的起到明确作用。在这样的现状之下,企业和保险公司双方由于索赔分歧导致最后不得不走法律诉讼途径的现象也是经常发生。除此以外,出于各种原因和目的,企业对于参保险种和相关条款的理解错误而导致不当运用而产生风险,在这个前提下索赔失败而出现分歧的状况也逐渐成为一个社会现象。一般来说,由于保险责任理解而导致的索赔分歧有以下几种:

2.1 保单对相关保险项目的表述不规范:一般情况下,企业所投保的财产保险所包含的保险标的分为实体资产、表外资产和涉外资产三种,实体资产指有实物形态的资产,比如建筑、机械设备、生产原料、商品等。国内财产险保单所描述的保险项目一般按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项目表述,其标书形式为――固定资产、存货和在建工程。而表外资产指没有实物体现的财产形式,表述形式为――代保管财产、已摊付账外财产。而涉外财产险保单则一般直接按实物类别名称表述,比如房屋建筑、装置家具、设备、仓储物等,但在实际承保操作中也可以按照具体财产的名称来表述。但需要注意的是,所有表述都必须规范、清晰,不能含糊不清,令人费解,否则索赔时容易产生歧义。而企业在投保过程中对于这些往往并没有认真阅读并充分理解,保险公司方面有时候也存在一定的解释不当,导致本身存在歧义的保单为保险双方日后的责任界定和索赔埋下隐患。

2.2 承保环节上对于保险金额确定存在书面依据的缺乏,由此导致索赔过程中无法确认保险标的以及比例赔付的依据。一般来说,保险金额是投保人对保险标的所承担的经济补偿的最高限额,这也是保险费计算的依据所在。而在实际情况中,企业财产保险的保险金额计算方式比较多也比较灵活,比如固定资产的保险金额可按账面原值或者账面原值加成数来确定,也可按重置价值或其他方式确定,如评估价值、估价等方式确定。而存货的保险金额则可以由被保险人按最近一年中任意月份的账面余额来确定,或者让投保人自己确定。不过虽然对于固定资产和存货保险金额的确定方式种类很多,但是比例赔偿方式是赔偿时一致采用的,也就是出险时标的的保险金额必须与保险价值相比,并按保险金额与保险价值的比例进行赔付。但无论采用什么方式,保险金额的确定都要有书面依据。比如按照账面投保,就需要注明所采用的资产负债表的时间;估价投保,应附投保资产的明细清单。总的来说,就是要做到有帐可查、有据可依。不然出险后难以确认保险标的和进行比例赔付。

2.3 对于特别约定(补充项目)的描述不明确以至于索赔出现难度:一般情况下,一份保单都会有特别约定这一项,这主要是基于格式化的保险合同不能涵盖实际情况中的所有内容,以此来作为补充,或是对相关保险内容进行深入的说明解释。比如对分期付款缴费方式与时间的约定、保险项目和保额组成的说明,其他双方共同认定的事项等,这些都事关双方权利义务,所以在内容表达方面应该保证措辞解释的一致,清楚无误,不能有半点含糊。否则,索赔时双方就会因对特别约定内容理解的不一致而产生分歧,导致索赔工作的被动。

3 关于企业财产保险责任的建议

3.1 企业在相关财产保险的管理方面需要有具体的管理程序。而所谓管理程序指的是设立专门的保险管理组织,围绕此进行相关的保险规划并提出保险购买方式,同时在企业财产遭受损失时确定保险索赔流程,在索赔出现争议的情况下积极做好协调解决工作。此外,在日常工作中做好保险培训和工作总结等。

3.2 在相关保险的管理方面,其工作所属部门需要明确,也就是说要建立相对独立的保险管理机构,在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至少要由专人负责相关工作。而对于部分由已经设立了独立风险管理部门的企业来说,保险管理的相关工作可以交给风险管理部负责,风险评估和保险管理在工作内容的从属关系方面由此得以明确。

3.3 保险政策需要统一,需要当依据公司自身的实际经营情况以及管理条件,在风险评估结果的基础上,就高风险的业务提出相应的企业保险管理规划,通过这一系列的分析和评估来统一采购相关保险。

3.4 注意保险后的集中补偿政策的建立,对于企业统一规定保险的所有单位而言,当意外事故发生并导致损失之后,如果经由保险公司赔偿后仍不足以恢复正常生产经营,可以从公司建立的保险赔偿基金中获得差额补偿。

4 结语

总的来说,企业财产保险所涵盖的内容很多,而其责任认定和管理往往触及企业运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在具体的管理工作上,要保证统一部署,多方面工作的协调配合,只有这样才能让企业财产保险利益最大程度的发挥。而在企业财产保险责任方面,对相关条款充分理解是必要的,同时也要分析清楚相关责任认定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避免分歧的出现。

参考文献:

[1]兰虹.保险学基础[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2]吴小平.保险原理与实务[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3]孔建国.论我国企业财产保险的发展[J] .保险研究,2000 (9)

[4]蒋正华.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报告[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篇6

近年来,众多挂靠或没有办理所有权过户登记的机动车在发生保险事故后,保险人以投保人对保险标的不具有保险利益为由拒绝赔付。法院受理了大量的因投保人对机动车不具有保险利益导致的纠纷案件,此类案件不仅涉及到挂靠经营及未过户的车辆的所有权归属问题,还与保险法中的保险利益原则等有紧密的联系,投保人对该机动车是否具有保险利益,成为案件争议的焦点,本文拟从两则案例进行一些有益探讨。

案例一

车牌号为xxx号的小车原系潘某所有并挂靠于车队从事运输经营。潘某于2001年12月12日为该车向保险公司投保车辆损失险,第三者责任险等;保险期限自2001年12月13日0时起至2002年12月12日24时止。保险期限内潘某将该车转卖给黄某,但双方没有到有关部门办理机动车辆买卖过户手续,亦未告知保险公司该车辆转让事宜并办理相关的保险变更批改手续。黄某又与王某合伙经营该车,并雇用驾驶员张某。2002年5月10日晚,张某驾驶该车发生了两车碰撞的重大交通事故,造成对方车辆驾驶员死亡及车辆损坏的后果。该事故经交警认定,张某应负事故的全部责任。为此,黄某、王某要求保险公司理赔。保险公司以黄某、王某不具有诉权和保险合同约定的免责条款等为由而拒绝支付赔偿。原告黄某、王某于2004年3月2日诉至法院,请求判令保险公司支付保险赔偿金。

一审法院认为:投保人潘某与保险公司签订机动车辆保险合同后,已按合同约定交纳保险费,双方签订的合同已依法成立生效并已实际履行。在保险合同的有效期内,潘某已将该保险车辆及其保险单证等有偿转让给二原告合伙经营,虽因双方未办理车辆过户手续和未履行转让保险车辆的告知和变更义务,发生了合同履行程序瑕疵,但这并不影响保险合同继续履行或加重被告的保险责任。鉴于保险车辆已由原告实际支配营运,且经人民法院生效判决确认由二原告作为该保险车辆实际车主直接对保险合同的第三人承担了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责任,又保险公司已明示不对原投保人、被保险人潘某理赔,因此该保险合同的赔偿请求权依法可由二原告直接行使。故保险公司既不向保险车辆法律上的车主潘某理赔,又拒绝二原告作为事实上的车主的赔偿请求,于法于理不合,二原告的赔偿请求依法有据,判决保险公司应支付给原告黄某、王某保险赔偿金。

经上诉,二审法院认为:该机动车辆在保险合同有效期限内发生交通事故,造成车损及第三者死亡等后果,损失已客观存在,作为保险公司自然应当承担理赔义务。潘某将保险车辆及其保险单证有偿转让给被上诉人合伙经营,虽因双方未办理车辆所有权转移登记手续和未履行保险车辆转让的告知和变更义务,在合同履行程序方面存在瑕疵,但不足以影响合同的继续履行或加重保险公司的保险责任。保险车辆已由黄某、王某实际支配营运收益,且经人民法院生效判决确认黄某、王某为实际车主直接对保险合同的第三人承担了交通事故的损害赔偿责任,保险公司也明确表示不对原投保人潘某理赔。因此该保险合同的赔偿请求权依法可由黄某、王某直接行使,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案例二

2004年8月16日,陈某为车牌号为粤xxxx的汽车向保险公司投保了车辆损失险(全部损失和部分损失)、第三者责任险、全车盗抢险、玻璃单独破碎险、车上责任险(车上乘员)、无过失责任险、基本险不计免赔特约险等,保险公司出具保险单,保险单上显示:被保险人、联系人、索赔权益人均是陈某,行驶证车主是xx公司,车牌号是粤xxxx,新车购置价是580000元,实际价值是270000元。保险期限白2004年8月17日0时至2005年8月17日O时止。2005年7月17日,陈某驾驶被保险车辆到某市洽谈生意业务,将该车停放在一小区商铺前,在当晚21点取车时发现该车不在,遂报警,但该案至今未破。后陈某向保险公司就车辆被盗请求理赔,保险公司以陈某不是车辆的所有权人,对车辆不具有保险利益,保险合同无效为由拒赔,陈某不服,向法院提讼,要求保险公司支付保险赔偿金人民币270000元。

一审法院认为:根据《保险法》第十条第二款的规定:“投保人是指与保险人订立保险合同,并按照保险合同负有支付保险费义务的人。”保险单以及支付保险费的发票上显示,与保险公司签订保险单和支付保险费的人均是陈某,故投保人应认定是陈某。又根据《保险法))第十二条的规定:“投保人对保险标的应当具有保险利益。投保人对保险标的不具有保险利益的,保险合同无效。保险利益是指投保人对保险标的具有的法律上承认的利益。”因案涉保险标的——车牌号为粤xxxx汽车的所有权人是xx公司,而不是投保人即陈某,故陈某对保险车辆不具有保险利益,保险合同应认定无效。但保险单上明确显示行驶证车主是xx公司,支付保险费的人和被保险人均是陈某,可以推断保险公司在订立保险合同时是知道陈某对保险车辆不具有保险利益,而保险公司仍旧与陈某订立保险合同,并收取保险费,故保险公司对保险合同无效具有过错,应承担相应责任。陈某不能举证证明是受保险公司欺诈、胁迫而订立的保险合同,亦存在过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五十六条和五十八条的规定,无效的合同自始没有法律约束力,且合同无效后因该合同取得的财产应予以返还,双方都有过错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基于以上分析和公平原则,保险公司在承保期间对保险车辆发生事故已赔付金额不作退回,且应当退还陈某保险费,而陈某的诉讼请求原审法院不予支持。一审法院判决保险公司向陈某退还保险费。

经上诉,二审法院认为,保险单即是投保人与保险人之间订立的保险合同,依保险合同产生的保险法律关系当然在投保人与保险人之间,本案保险单是陈某与保险公司签订的,该保险法律关系的主体当然是陈某与保险公司。根据《保险法))第十二条的规定:“投保人对保险标的应当具有保险利益。投保人对保险标的不具有保险利益的,保险合同无效。保险利益是指投保人对保险标的具有的法律上承认的利益。”而本案诉争丢失的车辆的所有权不是陈某的,那么陈某即投保人对本案诉争的车辆就没有保险利益,依据上述保险法的规定投保人即陈某对保险标的不具有保险利益的,应认定保险合同无效,因合同无效,陈某即投保人不能依据无效合同请求保险赔偿,陈某请求保险公司理赔丢失车辆的诉请应予以驳回。二审法院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通过以上两则案例对比,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的法院对保险利益有着不同的理解,作出的判决也存在着巨大才差异,要正确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正确理解作为保险法的基本原则之一的保险利益原则,它不仅涉及到保险金额,更决定保险合同的效力、履行、解除、终止及保险人补偿义务的履行。那么什么是保险利益?《1906年英国海上保险法》第五条第二款对海上保险利益问题做出了一个定义,很有参考价值:“当一个人与某项海上冒险有利益关系,即因与在冒险中面临风险的可保财产具有某种合法的或合理的关系,并因可保财产完好无损如期到达而受益,或因这些财产的灭失、损坏或被扣押而利益上受到损失,或因之而负有责任,则此人对此项海上冒险就具有可保利益。”①;我国《保险法》第12条规定:“投保人对保险标的必须具有保险利益,投保人对保险标的不具有保险利益的保险合同无效。”,财产保险的目的在于填补被保险人在经济上的损失,故保险利益必然是一种经济上的利益关系,是一种可以确定的利益和合法的利益。

对财产具有保险利益的人可以分为以下四类:一是财产所有人对其所有的财产具有保险利益。财产所有人因其所有的财产一旦损失就会给自己带来经济损失而具有保险利益,他可以对该项财产进行投保,如汽车所有人为自己的汽车投保;二是财产的合法占有人、经营人对他们所占有、经营的财产具有保险利益,这些人虽然没有所有权,但如果财产遭受损失,同样会给他们带来经济损失,因而也具有保险利益;三是财产保管人、承租人、承包人对他们所保管、租用、承包的财产具有保险利益;四是抵押权人、质权人、留置权人对他们所抵押物、质押物、留置物具有保险利益。汽车所有权的转让标志着保险利益的转移,出卖人不再享有汽车所有权,也就丧失了对汽车的保险利益。虽然汽车的买受人取得了对汽车的所有权,对汽车具有保险利益,但是因出卖人没有办理保险合同主体变更,故买受人不是保险合同中的当事人,不能享有相应的保险权益。我国《保险法》第34条规定:“保险标的的转让应当通知保险人,经保险人同意继续承保后,依法变更合同。但是,货物运输保险合同和另有约定的合同除外。”,故其应当履行通知的义务,并向保险公司申请办理保单批改手续。对于车辆过户登记与保单批改手续,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保险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试行)》,第40条作出了明确规定:“财产保险合同中,被保险车辆所有权转移过程中,谁为被保险人的情形:1)保险车辆已经交付,但尚未完成过户手续,保险人已办理保险单批改手续的,新车主是实际被保险人;(2)保险车辆尚未交付,但已经完成过户手续,保险人已办理保险单批改手续的,新车主是被保险人;(3)保险车辆尚未交付,且未完成过户手续,保险人已办理保险单批改手续的,新车主是实际被保险人;(4)保险车辆已经交付,过户手续已经完成,并已向保险人提出保险单变更申请的,新车主是被保险人。(5)保险车辆已经交付,过户手续已经完成,但未向保险人提出保险单变更申请的,新、旧车主都不是被保险人。”

篇7

【关键词】 健康保险 补偿原则 定额给付

我国商业健康保险起步较晚,结合实际仍然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健康保险实行补偿制和给付制相结合的原则,还是完全的定额给付制是这个问题的焦点,笔者认为,健康保险拟全部适用定额给付,将更有利于其又好又快地发展。

1. 健康保险现行条款在实践中引发的赔付争议

健康保险是以人的身体为保险对象,被保险人在疾病或意外事故所致伤害时的费用或损失获得补偿的一种保险。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医疗费用支出急剧地攀升,人们对健康保险的需求在不断增加。然而,就在健康保险迅速发展的同时,其自身存在的一些不适应我国实际国情的因素逐渐地显露出来。一些健康保险诉讼案例,值得关注。

案例一:工伤保险和意外伤害险可以兼得 盛全公司为本单位229名职工在保险公司投保团体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每人2万元、附加团体意外医疗保险每人1万元的险种。保险期间内,员工陈大志在工作中意外受伤,定为七级伤残。在宜兴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领取了工伤医疗费7932.9元及伤残补助金。随后,陈大志向保险公司提出理赔申请,被保险公司拒赔。之后,将其告上法庭,法院判决:保险公司给付陈大志保险金12900元。

案例二:第三者的补偿不能免除保险人的责任

骑自行车过公路的周某与陈某驾驶无号牌的二轮摩托车相撞,致周某受伤,此事故认定,陈某负主要责任。在保险规定的时间内,周父向保险公司提交了赔案材料。保险公司不予受理,随后,周某将保险公司告上法庭。法庭判决被告赔偿原告周某医疗费、护理费等共计人民币50000元。

类似上述案例还有很多。归根结底是现行法规与保险合同之间的冲突引发了这些诉讼案件。这些冲突、争议严重地影响到保险公司的形象。如果不能尽早尽快地解决这个问题,会影响健康保险业又好又快地发展。所以,我们需要研究健康保险的赔偿原则,即补偿制与给付制的关系 。

2. 在发展健康保险中实行定额给付更适应我国国情

2.1损失补偿与定额给付的关系

“损失补偿原则” 适用于财产保险理赔。一方面,必须以“保险人代位追偿权制度”和“物上代位权制度(委付制度)”为基础;另一方面,必须以法律的明文规定以及财产保险合同当事人的事先约定为前提,这在我国《保险法》相关条款中均有明确的规定。

“定额给付原则”适用于人身保险给付。一方面,人身保险金额的确定没有实际价值作为客观依据,只能由投保人和保险人双方协商确定;另一方面,投保人通常依据其对人身保险的需要程度和其缴纳保费的经济能力约定保险金额。在保险范围内的事故发生后保险人按照事先约定的保险金额支付保险金。

由此可见,二者是适用两个领域的互不相干的原则。但是,健康保险恰适用这两项原则,并成为相辅相成的关系。

2.2在我国健康保险将补偿与给付原则结合使用,不便操作,难取信于民

根据中国保监会于2006年颁布的《健康保险管理办法》,商业健康保险可分为医疗保险、疾病保险、失能收入损失保险和护理保险。在实践中,按照保险金的给付性质,健康保险产品主要有定额给付型、费用补偿型两类。定额给付型保险包括疾病保险、失能收入损失保险和护理保险。费用补偿型医疗保险包括医疗保险。医疗保险从形式上看是人身保险,但其保险标的实质上是被保险人因治疗疾病而支出的费用支出即财产,因而属于财产保险性质。然而,医疗保险中的重大疾病保险的被保险人一经患有责任中约定的疾病,经过专科医生的诊断,不必治疗即可获得约定的保险赔付,因此,可以看到医疗保险既有费用补偿型医疗保险又有定额给付型医疗保险。但是,在理赔实践中,保险人认为为了避免道德风险和重复赔偿,应适用损失补偿原则。面对这种保险法律规范的不明确,导致对健康保险理赔的混乱和不统一。保险人为了自身的利益总是想法不赔付或少赔付,因此,难以取得被保险人的信任。

3. 实行全部的给付原则能促进健康保险的快速发展

3.1健康保险适用全部的定额给付原则是历史发展的要求

我国《保险法》修正案,第92条对保险公司的业务规定,允许经营财产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经保险监督管理机构核定,可以经营短期健康保险业务和意外伤害保险业务。2005年国内第一家专业化健康保险公司—中国人民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正式开业。截止到2012年我国有5家专业健康保险公司。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保险市场巨大需求的吸引,专业健康保险公司的数目还在增加。

在这种多家经营的激烈竞争局势下,健康保险已经以独立的保险形式而存在。如果健康保险不调整赔付原则,那些享有公费医疗和社会保险的人就会质疑。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谁不会算账呢?人们都知道意外伤害医疗和住院医疗的损失不仅仅是住院医疗费,还有事业损失、学业损失、拖累亲人的损失等费用。享有社会保险和公费医疗保险的人虽缴纳了与其他人同样的保险费,却只能报销剩余部分的医疗费,深感有失公平。保险公司经营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利润,如果健康保险实行全部的定额给付原则,将有利于其业绩的增长。实行全部的定额给付原则是适应我国国情的有益选择。

3.2健康保险实行全部的定额给付原则的积极作用

3.2.1体现公平原则。商业健康保险体现“个人公平”原则。投保人按照自己的实际收入投保健康保险,缴纳保险费,多缴多保。体现着保险人与投保人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对等,调动投保人的积极性。

3.2.2控制医疗费用。我国健康保险的经营模式是,“被保险人看病,医院治病收钱,保险公司买单”。这种“买单式健康保险”,刺激医疗机构多提供服务,造成保险公司的风险难以控制。如果保险公司在对医疗机构做充分的调查和研究后,可设计适应当地特色的平均定额给付方式。这是国际上比较流行的一种付费方式,有效地控制了医疗费用,减少了保险人的赔付风险,控制经营成本和医疗费用。

3.2.3减少法律纠纷。保险法律对健康保险的赔付规范不明确,导致保险纠纷与争议时有发生,给法院判案带来很多麻烦。在笔者关注的案例中,法院均是适用定额给付原则对案件进行审理。这些案件在法院受审后,均得到了令人满意的答复。本文列举案例适用法律恰当,这不仅对以后的判决意义十分重要而且保护了被保险人的利益,维护了保险公司的形象,也为我们指明了经营的方略。

参考文献:

[1] 魏华林,林宝清.保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中国保险报.商业医疗保险是否适用“损失补偿”原则[OL].2010-07-27.

篇8

(1)保证保险是一种财产保险还是一种保证担保。保证保险是一种财产保险,保险人为被保险人的履约承保。①合同的主体不同。保证保险合同的主体包括投保人、被保险人和保险人。涉及保证担保合同的法律主体是债权人、债务人和保证人。保险人履行保险责任是以收取保险费为前提;而保证人履行保证责任则无需对价条件。②合同的内容不同。保证保险作为一种保险手段,是以转嫁被保险人(即债权人)所面临的投保人(即债务人)不能履行债务的风险为目的的一种保险,保证保险合同以经营信用风险为合同的主要内容。保证担保是指保证人和债权人约定,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保证人按照约定履行债务或者承担责任的一种法定担保形式。保证合同作为保证担保的法律形式,是以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作为合同的核心内容。③合同的性质不同。保证保险合同一经成立便产生独立的权利义务关系,属于双务有偿合同。保证担保合同则表现为单务无偿合同。④保证的范围不同。保证保险合同中,被保险人履行保证保险责任仅限于保险合同约定的保险金额限度内的贷款本金和利息,对于违约金、逾期利息、罚息等均不属于赔偿范围。保证担保的范围包括主债权及利息、违约金、损失赔偿金以及实现债权的费用。当事人对保证担保范围未做约定或约定不明确时,保证人应当对全部债务承担责任。

(2)保证保险合同是主合同的从合同还是独立的合同。关于这个问题,一种观点认为保证保险合同是主合同的从合同,主合同即引起债权债务发生的合同,保证保险合同为该合同提供保证,就应当为该合同的从合同。另一种观点认为保证保险合同是一个独立的合同。对该问题的认识涉及到对合同效力的认定等等问题,对案件的审理有重要影响。目前我国法学界通说的观点是第二种观点,即保证保险合同与借款合同之间不具有主从关系,两者处于并存状态。

2审理保证保险案件中存在的问题

2.1何种情况视为保险事故的发生

一般的财产保险合同是以特定的财产及其有关利益为承保标的的保险合同,如果发生保险事故则受益人可以获得保险理赔。保证保险合同是一种特殊的财产保险,其承保的不是实际的财物,而是投保人的信用,如果投保人没有履行相应的义务即视为出险。如在汽车消费贷款合同中,当事人往往约定以借款人连续或者累计几个月未还款为保险事故的发生。

在审理中常见的问题是当事人因基础合同发生纠纷,造成债务人未履行,此时是否构成保险事故。因为保证保险不同于一般保险,形成保险理赔的情形也是千差万别,若不加考虑无条件赔付,势必加大保险人的风险,保护了不正当的利益。

对借款合同的履行的不同情况是否导致保险事故发生逐一进行分析:(1)借款合同有效且正在履行,借款人按期还款或者偶尔有

一、两期未还尚不构成保险合同约定的连续几个月未还款的情况,那么就不视为保险事故发生,保险公司自然无需理赔。(2)借款合同有效,在履行借款合同过程中借款人不能按期还款(一般为连续三个月或累计六个月未还款)时引起的诉讼。这种诉讼又分为两种情况:①银行仅要求继续履行合同的情况。双方当事人对保险事故的发生处于不稳定的状态,诉讼过程中,借款人有可能还款,如还款则不发生保险事故。②银行要求解除合同的情况。这种情况下,如果借款人与银行就解除合同达成协议,那么保险事故是否发生也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对于这两种情况,保险公司可以以保险事故是否发生处于不稳定状态来进行抗辩。(3)借款合同被认定无效、解除或撤销。如果借款人和银行对借款合同发生诉讼,法院已做出终审裁决,借款合同被认定无效、解除或撤销的,则保证保险合同的保险标的消灭,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应当注意的是,这种情况下不是由于借款合同与保险合同的主从关系导致保险合同的无效,而是保险标的消灭导致保险合同权利义务终止。

2.2法律的适用问题

确定保证保险合同纠纷所适用的法律,是案件审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目前对于适用《保险法》还是《担保法》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应当适用《保险法》,因为保证保险是一种财产保险。第二种观点认为应当《保险法》与《担保法》并用。保险法无具体规定的,适用担保法的规定。保证保险合同是合同的一种,也是一种保证性质的保险。按照特别法优于一般法的原则,保证保险合同在保险事故的索赔、理赔以及保险责任等方面应当适用《保险法》,按其性质对于保证关系可以适用《担保法》,对于《保险法》和《担保法》都没有规定的涉及保证保险合同的签订、解除、违约责任等应适用《合同法》的一般规定。

3关于规范保证保险业务的几点建议

3.1完善立法

《保险法》第92条规定:“财产保险业务,包括财产损失保险、责任保险、信用保险等保险业务。”可见,《保险法》没有把保证保险明文列入财产保险业务范围,更没有对其进行具体的规定。保监会《关于规范汽车消费贷款保证保险业务的有关问题的通知》的出台,对汽车消费贷款保证保险业务进行了一些规范,缓解了之前的很多保证保险合同不够规范造成的问题,但还是存在如下几点有待完善的地方:①该文件是保监会以“通知”的形式下发的,效力位阶较低。②除汽车贷款保证保险外并没有对其他保证保险业务做出规定,适用范围较窄;③该文件大多是一些倡导性的规定,很少有具体的规范性条文。目前,个人消费贷款日趋发展成熟,法律却相对滞后,因此尽快完善《保险法》及对保证保险的相关规定是当务之急。

3.2保证保险合同签订时保险人应当尽告知义务

在审理保证保险案件以及消费借款案件中,很多借款人提出自己交了保险费,而受益人是银行,这是显失公平,但是为了达到贷款的目的,不得不应银行的要求投保。还有的借款人称,交了保险费为什么不保险公司?有的投保人提前还清全部贷款,但却不知道可以退回相应的部分保险费。这些情况表明,借款人即投保人对保证保险合同是很不了解的,为了达到贷款的目的才交了保费,而保险公司对于这类保险合同一般不会有专人进行讲解,很多情况是投保人只向银行交一定的保费,而根本看不到合同条款。保险合同作为最大诚信合同,要求保险人和投保人都应尽到告知义务,保证保险合同也不能例外。

篇9

保险中的代位求偿,又称“代位追偿”或“权益转让”,简称“代位”,是指保险标的由于第三人的责任发生保险事故而导致损失,保险人向被保险人支付保险赔款后,依法取得对第三人的请求赔偿的权利。

保险中的代位求偿是财产保险以及同财产保险具有相同属性的损害补偿保险所专有的性质。在保险实务中,代位求偿权的行使,往往在保险人、被保险人、第三方之间存在很大争议,主要集中在保险人向第三方索赔是基于保险标的损失还是保险人的赔款金额?从第三方获得的赔款在保险人和被保险人之间如何分配?等等。

保险人向第三方索赔是基于保险标的损失还是保险人的赔款金额?根据《保险法》中的有关规定,一些观点认为,保险人只能在其赔偿金额范围内代位索赔,超过赔偿金额的部分,应该由被保险人自己向第三方索赔。笔者认为,这种否认保险人代位取得被保险人向第三方请求赔偿权利完整性的观点,存在很大的弊端。首先,混淆了代位索赔和代位求偿的概念。前者是保险人以自己的名义代替被保险人行使其向第三方主张赔偿的请求权。该请求权是基于第三方对保险标的的侵害,也就是保险标的损失的请求权。后者是保险人因其向被保险人支付了保险赔款而代位取得的向第三方主张得到利益补偿的权利,是基于保险赔款的一种债权的转移。显然,《保险法》的规定是基于后者,即保险人从追回的款项中得到的利益补偿,以其支付的保险赔款金额为限,超过部分应归被保险人所有,以免保险人因代位求偿权而额外得利。但是,这并不影响保险人以保险标的的损失金额向第三方索赔,这是因为损失标的以及基于损失标的的权利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也只有以损失金额向第三方索赔,才能一方面最大范围保全保险公司利益,另一方面保全被保险人的利益。其次,体现不出财产保险的功能。财产保险的好处之一是,当被保险人遭遇保险事故造成损失时可直接向保险人要求赔偿,以使其免于和第三人的索赔纠纷,尽快恢复生产。若保险事故造成损失,被保险人必须就保险公司未补偿部分向第三方索赔,和损失全部部分向第三方索赔相比,不但没有省去索赔的麻烦,还多了保险这个环节,增加了麻烦。保险的功能无法体现,保险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一个重要理由。第三,若保险人和被保险人必须分别向第三方索赔,则增加了诉讼费用,不利于索赔成功。根据我国法律规定,诉讼费用由败诉方承担,若保险人就其赔偿金额向第三方索赔,被保险人又就其未获保险赔偿部分也向第三方索赔,则会增加第三方的诉讼费用负担,这样势必影响第三方的合作态度,增加索赔难度。因此,在保险实务中,保险人通常会以保险标的的实际损失金额向第三方提出索赔,追回的赔款在保险人和被保险人之间合理分配,这并不违反法律规范有关代位求偿权的规定。

保险人支付保险赔款之后,从第三方追回的款项如何分配?在足额保险中,保险人足额赔偿了被保险人的损失,从第三方追回的款项只要不超过保险赔款,理应归保险人所有。但是在不足额保险中,按照这种观点处理显然会侵犯被保险人的权益。不妨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被保险人就一个价值100万的财产向保险公司投保,保险金额80万,后因第三方侵害造成财产损失60万,保险人按照不足额保险比例赔偿原则赔付被保险人48万,取得代位求偿权,向第三方追回赔款40万。在这个案例中,保险人负责100万财产中80万的风险保障,被保险人自负其他20万的风险保障。保险人既然按比例赔给被保险人48万,则剩下的12万是被保险人自己负担的。保险人向第三方索赔事实上是基于损失标的这一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追回的款项也应该按照各方负担损失的比例进行分配。保险人负担了60万损失中的48万,占80%,应得追回的40万赔款中的80%,即32万,被保险人得到另外的8万。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各方当事人权利和义务的对等和公平。在这一分配原则基础上,保险人得到的款项仍以其保险赔款为限,也就是说,只要从第三方追回的款项不超过60万,都是按比例分配,保险人最多能得到48万。假如保险公司代位向第三方索赔时,第三方也许出于同情或安慰受害人的目的,也许为了维护自身形象,赔款可能会超出保险标的实际损失。那么超出的部分在保险人和被保险人之间如何分配呢?显然,第三方的赔款是基于损失标的向受害人(也就是被保险人)的赔款,保险人只是代位取得向第三方索赔的请求权以及从所追回款项中得到补偿其已支出保险赔款的债权。损失标的的物权仍归于被保险人,基于物权的其他补偿,如安慰费等,理应归于被保险人。也就是说,在保险实务中,保险人绝对不可能额外得利,但被保险人可能获得超过其实际遭受损失的赔偿。

综上所述,代位求偿权是法律赋予保险公司的权益,代位求偿制度的目的是维护保险的补偿原则、避免道德风险,同时体现社会公平原则。因此,在保险实务中,应该弄清保险代位求偿的真正内涵,尤其是其法律概念,避免造成不必要的纠纷。随着保险市场经营主体的多元化,保险公司服务和管理的多样化,只有真正的按照保险合同办事,按照法律规范办事,把握保险代位求偿权的实质,才能正确开展代位追偿工作。

篇10

关键词:财产保险;理赔;车险;问题研究

一、某财产保险公司理赔中心车险人伤理赔情况

(一)车险人伤案件赔付概况

2015年,某财产险公司投保汽车保险案件3976起;2016年,交通事故4025起;2017年,汽车事故数量为4418起(来自某财险数据,与保险公司理赔中心内部统计数据一致)。过去三年,汽车保险案件总数一直在上升。此外,从2015年到2017年,车险理赔金额从17046元增加到21057元,增长23.5%,增幅较大。三年来,人身伤害赔偿比例分别占汽车保险理赔总额的18.53%、19.46%和20.34%,总体增幅继续上升。

(二)诉讼案件情况

索赔案件是依照车险事故进行的相关操作,在这个过程往往会发生赔偿的差异造成的相关诉讼,或者在金额赔偿的标准中存在赔偿金额无法满足被保险人的要求所产生的索赔纠纷,2015-2017年,人身伤害诉讼案件数量分别为366件、389件和417件,人身伤害诉讼案件数量继续上升。

(三)人伤理赔投诉情况

在人身伤害的情况下,客户对索赔工作的要求较高,处理各种索赔的索赔人也容易受到客户的投诉。2017年,保险公司的索赔中心的投诉人身伤害索赔服务的三大:人类伤害的损失金额(135年,占23.19%)和文档的集合(117年,占20.09%)和索赔期限(88例,占15.08%)。

(四)人伤理赔时效情况

2015年至2017年之间,保险公司对于理赔时效的规定在一个月30日为基数的情况下,结算率依次为35.65%、37.32%和38.44%;90天为基准的情况下,结算率依次为72.36%、73.74%和74.65%。

二、车险人伤案件理赔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理赔工作量大,人员配置不足

2017年,某财险公司理赔中心人身伤害理赔部有6名调查员,主要负责全县郊县人身伤害案件的现场调查和后续理赔;有2人在核事故中受伤情况。负责索赔中心对人身伤害案件的损害赔偿的确定。一方面,人员受伤人数继续增加,而受伤调查人员只有六人。每一名受伤者的调查员不仅对郊区住院患者的住院情况进行住院调查,而且了解伤者和估计的医疗费用;受伤调查人员还负责对案件进行详细的了解与判断,并调解其中的争议,因此在工作要求上范围较广,这会造成在工作中疲于全面的控制,对相关的索赔工作效率大大降低,导致在时间周期上花费的较多,在这个过程中索赔人会不断提提出各种要求,这无疑加大工作量的同时增加了投诉量。第二个层面,人身损害赔偿部门只有2人受伤。以2017年为例,2017年财产保险公司理赔中心的汽车保险理赔案例为4418起,可以计算出每人在案件审查中平均值差不多在2209起,依照过往三年的发展趋势,受伤总人数呈上升趋势,工作量不断增加,医务人员明显不足。

(二)人伤案件理赔流程复杂

根据公司规定,医疗费用索赔所需的文件包括医院诊断证明、出院证明、出院小结、用药清单、医药费发票、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证明、投保身份证原件、被保险单位所需单位、被保险车辆驾驶证复印件、驾驶证复印件。索赔要求需要更多的文件,客户往往需要多次往返才能在完整文件的情况下成功处理索赔,这很容易导致客户投诉索赔人。2017年,涉及索赔单证的投诉共117件,占投诉总数的20.09%,在人身伤害索赔服务投诉中位居第二(第一个是“人身伤害损害金额”)。大量的投诉也会降低客户对公司的满意度。

(三)人伤理赔案件结案周期长

在车险案情的索赔情况上,整个流程需要花费的时间较多,从住院治疗、再到后来的出院的伤情鉴定,以及后续的康复治疗。与其他类型的保险相比,收款周期较长,这可能会导致客户抱怨“索赔缓慢”。根据公司内部统计,2017年个人的相关投诉事件总共有88起,这个比例占据到了15.08%。另一方面,在人身伤害理赔率上来分析,可以看出这些指标是保险公司对公司内部评估的重要参照标准,就依照2017年的数据分析,财产保险公司在15天、30天、45天、90天内的结算率依次为22.73%、38.44%、42.61%、74.65%。这可以看出,在理赔的时间上存在的时间过长。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客户对财产保险公司工作效率不满的主要原因。

三、对策建议

(一)提前介入协谈调解,与司法部门积极沟通

沟通是保险公司在处理相关的诉讼案情之前必备的,因此保险公司在处理相关的工作事宜上需要加强对诉讼案情的了解与分析,并积极沟通,保证在索赔阶段客户对于赔偿事宜的认可度,在这个层面上要求业务员对于公司的相关索赔政策能有清晰的了解,尽量减少客户提起诉讼来造成对公司形象的影响。在另一方面需要与相关的司法部门进行积极的交流,保证在沟通基础上解决相关存在的纠纷问题,进而建立好沟通机制。

(二)增加人伤理赔人员数量,提高理赔效率

人员的储备是保险公司需要注重的问题,因此保险公司需要加大相关的专业人才培养,增加理赔人员人数,解决人员和审核人员不足的问题,保险公司应加强对理赔人员的考核管理,加强技能考核,服务考核,提高整体服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