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树木保护方案范文
时间:2023-12-28 17:39: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古树木保护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古树名木;复壮技术;生长现状;实施方案
中图分类号:S78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9944(2013)12007802
1引言
古树一般指在人类历史过程中保存或遗留下来的年代久远的树木;名木指历史或社会上有重大影响的中外历代名人、国外贵宾栽植的“友谊树”,或国外政府赠送的树木,本地区稀有珍贵或特有的树种。古树名木作为一种重要的自然资产,种类繁多,特种丰富,蕴含着丰富的政治和历史文化内涵,是我国的活文物,比一般的观赏树木价值高,为一般树木所不可比拟。它的保护对于一个国家和地方的政治文化研究和生物特性研究起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同时也是一个地方历史文化悠久的典型代表。
古树名木由于树龄大、树体生长势逐渐衰弱、根生长力减退、死枝数目增多、抗逆性差、极易遭受不良因素的影响,或遭受人为破坏直至死亡,导致古树名木数量急剧减少。为此,对古树名木的管理就极为重要,尤其要把这项工作提到各级政府及主管部门的重要日程上来。如何保护好这些历史文化遗产,怎样做才能为古树名木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本文探讨了平阴县于林白皮松的复壮技术措施,供大家探讨研究。
据考察平阴县于林白皮松林,树龄均在400年以上,按国家“古树名木分级标准”多数应属Ⅱ级古树。相传为明代资政大夫、太子少保、东阁大学士于慎行的墓地,是万历皇帝为报答师恩而敕建,植有万历皇帝下赐的白皮松56株,现存38株(古树名木普查编号实存植株42株),长期以来,该林地由于权属不清,疏于养护管理,加之林地过去曾存有房屋建筑设施甚至小型工厂(酿造、建材),人为活动痕迹明显,林地毁损比较严重,古树生长势日趋衰弱,枯死株渐增。平阴于林白皮松无论是树龄的高龄度或是数量的聚集度都较少有。为了更好地保护好这些“活文物”本着对后人负责的原则,平阴县环卫绿化管护中心在济南市园林科研所的帮助下对于林白皮松的复壮进行了实地观测勘探并制定出确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2生长势现状
2.1树干机械人为伤害较多
据查,38株立木,主干有伤疤植株达31株,占全部树木的81.58%。其中:
(1)主干伤害严重的3株(主干1/4以上树皮及濒临死亡者),占全部树木的7.89%;
(2)主干伤害较重的8株(主干伤害2处以上及主干1/4以下无树皮者),占全部林木的21.05%。
2.2树冠主侧枝枯死现象突出
据查,整个林地树冠有枯死枝的植株共22株(包括零星侧枝枯死1株在内),占全部林木的57.89%。其中:
(1)树冠主枝枯死的7株,占全部林木的18.42%;
(2)树冠主侧枝枯死1/3~1/2者8株,占全部林木的21.05%;
(3)树冠主侧枝枯死1/5~1/4者6株,占全部林木的15.79%。
其中:
(1)针叶生长势良好的(Ⅰ级)7棵,占全部树木的18.42%;
(2)针叶生长势较好的(Ⅱ级)13棵,占全部树木的34.21%;
(3)针叶生长势较差的(Ⅲ级)12棵,占全部树木的31.58%;
(4)针叶生长势极差的(Ⅳ级)4棵,占全部树木的10.53%;
(5)针叶明显死亡树(Ⅴ级)2棵,占全部树木的5.26%。
由此可见,该林地白皮松生长势优劣基本上各占一半,养护管理亟待加强。但是,该林地古树布局相对比较集中,排列也比较整齐,除个别植株比较孤植偏离外,多数呈单行排列,株距差异不大,整体呈矩形布局。白皮松属深根性植物,适应性较强,发育不良者,多数与立地环境、土壤、根系发育有关。
3复壮方案
(1)迅速明确权属关系。根据国务院《城市绿化条例》、《济南市城市绿化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确认具有法律效应的主管部门、单位、法人,对林地的社会属性和所有权明确“定性”、“定位”。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明确由平阴县洪范池镇政府负责管理。清除古树周围30m范围之内建(构)筑物或其他人为设施、物品,恢复古树生长的原始地貌和立地条件;设置护栏进行防护,防止人为破坏。
(2)明确古树名木受国家法律保护,任何部门、单位、个人(即便是“属地管理”的主管政府、部门、单位、个人)也只有保护的义务,而无放弃管理更无毁损的权利。
(3)要明确责任,保障古树名木经费、物资、人力的投入(包括复壮期作业投入和此后正常管理持续投入)。
(4)地方政府(或地方政府授权的业务主管部门)对古树保护行为的运行和效果要实行跟踪检查、奖惩到位。
3.1复壮技术措施3.1.1地面作业
(1)围栏护林。在“矩形”布局内的两列单行白皮松各向东西南北外延5m,实行全封闭,避免闲人入内践踏植株地面和接触伤及树体。在“矩形”布局外的孤立白皮松,从根标外延3m(半径)实行围栏封闭,实现植株隔离保护。
(2)在封闭圈内,深翻土地30~50cm,施有机肥(25~30kg/m2)。
(3)在每棵树根际外延(半径)1.5~2.0m处,按东、南、西、北4个方向,挖直立型竖井(深1.0~1.5m,直径20cm)4个;同样,再在根际外延(半径)2.5~3.0m处,按东、南、西、北4个方向,挖直立型竖井(深1.5~2.0m,直径20cm)4个,这样每棵树有放射形竖井8个。
井内插束扎成捆的紫穗槐条或秫秸树枝,或埋PVC管,管壁钴密集的不规则的小孔(直径1.0~3.0cm),管内填充直径1~3cm的陶粒或鹅卵石,以此作为根系通气孔道和日后补充水分及营养液直达根系的通道,每个竖井顶部应高出地面20~30cm,平时可加盖有筛孔的护盖,下雨或实行灌水施肥时可揭盖作业。
(4)第一次复壮时,可通过竖井追施0.5%磷酸二氢钾+0.5%尿素+0.5%硫酸亚铁混合溶液,每井5~10kg混合溶液。
7~10d后追施N∶P∶K=4∶3∶3比例的复合肥(溶液),每井10~15kg溶液。每次施肥均可加适量“活力素”和“生根粉”。
3.1.2树冠作业
(1)通过修剪清除枯死枝,直径3cm以上的刀、剪、锯口,涂抹石硫合剂原液,或1%硫酸铜溶液,干后刷一层油漆保护截面。
(2)树冠施肥。喷0.5%磷酸二氢钾+0.5%硫酸亚铁混合液,每隔10d复喷1次,每年4~6月,每月3次;7~10月每月2次,连续作业2~3年。
3.1.3树干作业
(1)树干脱皮伤疤处,刷石硫合剂原液,外敷经1%硫酸铜溶液或0.1%L汞溶液消毒的柏树皮(干、鲜皆可),保湿包扎,待树体伤疤愈合组织形成后可拆除敷皮。
(2)树势特弱者,可在树干上从离地面1.5m处钻孔(斜度45°,孔径1.0~1.5cm,孔深10~15cm),然后每隔50cm在不同交错方向钻同样规格注射孔,直至树干的第一分枝点。挂吊瓶用“点滴”法注射以下药肥溶液:
①0.5%磷酸二氢钾=0.5%硫酸亚铁+0.5%尿素;
②N∶P∶K=4∶3∶3复合肥。药液内均可加适量活力素。
根据具体情况(天气情况,有害生物发生情况),在春季和高温干旱季节分别注意防治“松大蚜”和“红蜘蛛”,个别情况下注意“松毛虫”的监控和防治。
根据复壮作业时深翻地及挖直立竖井所获土壤实况,另行确定是否做土壤取样化验测试。
篇2
1城市生态系统与古树的相互关系
城市生态环境对古树起决定性作用,古树的长势反映着城市生态环境变化趋势及程度,城市生态环境与古树二者呈现出相辅相成、相互统一的关系。历经数百年甚至千年风雨沧桑存活至今的古树,是一座城市园林最珍贵的绿色遗产。古树长期立地于当地,已经完全适应周围环境,枝繁叶茂、长势旺盛的古树成为城市与自然和谐共处、城市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的标志。
1.1良好的城市生态系统与古树的统一关系
良好的城市生态系统表现为物质流循环良好,气候环境适宜且稳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正常,能够为古树提供更适宜的生存条件,使其获得充足的阳光、空气、水分、土壤肥力,病虫害得到有效控制,古树生长旺盛,得以延年益寿。生长势健壮的古树同时也会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质量,营造良好小气候,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市民生活品质。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与古树的关系表现为和谐统一、相互促进。古树在城市生态系统中体现出指示作用机制,人们可以根据古树年轮累积得到年表与气候单因子相关性分析,从温度、湿度、干旱等指数推测城市气候变化,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规律。古树在城市生态环境中具有保持生物多样性的功能,是多种鸟类、哺乳动物、爬行动物及其他生物的栖息地,也是多种生物的寄主,是食物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和链接场所。古树的死亡意味着其生态服务功能的丧失,是城市生物多样性不可逆的损失。
1.2城市生态环境复杂化与古树生存间的矛盾
近200年的气候观测数据表明,全球气候呈现变暖趋势进而引发一系列气候变化,气候变化主要表现为全球变暖、降雨变化、海平面上升和极端天气频发等。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随着城市化加速和现代工业城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生态环境变得日益复杂、不稳定。例如:城市空气污染物浓度的增加及空气流通方式受到阻遏,空气质量下降,“雾霾”、“光化学烟雾”、“氮氧化物复合物”等成为城市环境代名词,特别是悬浮在空中的重金属微粒随着空气流动被古树枝叶吸附,也会造成不可忽视的伤害。…在这种高浓度的污染环境下,古树的正常生长发育必然受到严重影响。受到全球气候变暖和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树木生长的规律也发生了变化。在苏格兰地区过去30年间,植物春季发芽时间越来越早,秋季落叶越来越晚,植物的生长期变长。当地政府研究表明:20世纪末期,当地植物生长周期延长30~80…d。城市生态系统具有极强的依赖性,其稳定性、平衡性表现相对脆弱。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得到空前发展,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在物质财富得到极大丰富的同时,城市生态环境较以往发生显著变化。近几十年来,中国城市热岛效应问题凸显,高温时间周期和最高气温连破纪录,古树在这种高温环境下也必然发生显著的生理变化和调节代谢来提高抗逆性,这对长势衰弱、生理机能退化的古树构成严重威胁。此外,城市地下水位下降、地面硬化铺装以及人为原因造成的土壤透气性下降,融雪剂大量施用等多种原因使得古树土壤质量严重恶化,酸雨、城市病虫害的高发生率,沿海地区的强台风也使得古树的正常生长发育受到很大影响。由于气候发生变化,城市生态系统循环中的自然流、物质流等循环不畅,对古树生存所需要的资源供给产生阻遏作用。每棵古树都有自己的最佳生长环境,一旦城市环境超过古树的环境忍受极限,古树的生长势必然会急速衰弱,严重会引起死亡。面对新的问题,开展城市生态环境变化与古树适应性阈值范围研究已经迫在眉睫。
1.3城市建设与古树原生境保护的冲突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正如火如荼地展开,城市建设与古树原生境保护的矛盾显得尤其突出。电力、通信、排污、自来水、供热、供气、涵洞、人防工程等大量城市地下管网的新建或维修严重破坏古树的原生境,造成树体损伤,施工过程中破坏树体根系、树冠尤为严重,干扰古树正常的生命活动周期。近年来,由于市政管线破损,泄露的污水、热气、电力等已经威胁到古树的生存,甚至造成古树的死亡,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如:2013年12月,由于热力管道漏气,使得太原市东缉虎营编号B035的1株国槐古树死亡。城市发展进程中,开发商一味追求建筑高容积率,使得城市高楼林立。新建高楼距离古树过近,造成古树遮光;高楼的玻璃幕墙“光污染”,会直接反射强光照射古树,盛夏时节极易使其热灼伤;高楼风对古树危害日益显现;有些古树被开发商野蛮堆土埋干,呼吸困难,生长势严重衰弱。随着城市化快速推进,众多城中村被整体拆除,产生的大量建筑垃圾、粉尘、污物对古树造成严重危害。垃圾中有毒有害物质非常多,主要有废电池(含有汞、镉、铅等重金属)、未处理的生活污水及污物、化工药品等。垃圾中有毒有害物质一旦渗入土壤就会污染土地,对古树造成的伤害尤其严重。
1.4城市极端天气对古树保护的冲击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强台风、瞬时强风、干旱、暴雨、冰雹、雷电等极端恶劣天气经常侵袭城市,造成诸如地面塌陷、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这些都会对古树的生存产生巨大的威胁。例如:2013年9月22日超强台风“天兔”登陆广东东莞,瞬间将其寮步镇横坑古村1棵341年树龄的古芒果树连根拔倒。2014年9月1日“威马逊”台风重创海南省海口市,被刮倒和严重损伤的古树名木多达355棵。2003年11月8日,北京市突降大雪,有5…000余株大树发生严重断枝劈裂,其中有古树800余棵。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内的古树受灾最重,90%的树木出现折枝断杈现象。
2城市生态系统中古树保护对策建议
2.1推进古树保护规划工作
为应对复杂多变的城市生态环境,应加速推进古树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古树保护规划应将古树个体或群体纳入到城市植物多样性保护规划与城市绿地规划设计体系中。古树保护应与城市绿地系统相结合,努力扩大古树栖息地面积,减轻外界干扰作用,发挥缓冲功能,将边缘效应降到最低。在城市生态廊道建设过程中,尽力确保城市绿地、城市森林与古树栖息地相连接,使古树周边地区成为环境生态控制区,进一步降低人为因素的干扰和破坏。合理应用古树周边植物的科学配置,不仅有利于古树生长,还能增加生物多样性,提升古树周边生态环境效应和景观效果。王瑛对12种植物在古树周边的应用,提出合理的配置方式和养护要点;古银杏周边种植紫三叶、红花酢浆草和常春藤后,对土壤微生物量有明显影响,其中紫三叶对古银杏周边土壤的健康保育效果最好。…王晓辉研究发现侧柏古树周围种植早春发芽甘野菊,适时修剪,促使瓢虫、食蚜蝇等食物链迁移,达到保护古树的目的。古树在整个城市生态环境中的自然生态位稳定,更应提升其社会生态位及经济生态位。古树保护规划应纳入到历史文化保护体系之中,编制保护规划应注重古树名木本身就是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很多古树名木多包含在文物古迹中。将古树与古建一起列入当地历史文化保护体系中,对古树保护也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古树保护规划还应纳入到城市基础建设的规划体系中,当编制城市基础设施规划方案时,应对古树生存地范围予以标注,并预留未来拓展空间,将对古树生长有重大影响的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应在其保护范围之外。古树保护规划应纳入到城市建设红线范围内,严禁一切挤占古树生存空间的违法行为。古树保护范围目前国内较为权威的要求是树冠投影范围外5…m为限,古树保护规划范围红线应结合实际情况及未来空间发展需求,适度扩大规划保护范围。
2.2开展城市古树安全监测及预警工作
古树经过上百年的生长,许多古树出现衰老迹象,且绝大多数古树树体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朽蚀和空洞,一旦遇到大风、暴雨等极端天气,古树极有可能发生倒伏、枝条劈裂等威胁人身及财产安全的不确定危险。城市中的古树必须是安全的。北京、广州等城市,根据古树名木树体生长的情况与立地环境,针对性地提出古树名木监测预警保护等级标准及相应的安全检查、保护措施,建立起整套古树树体状况系统基础资料、动态保护标准等级及保护措施规程,使古树保护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郑然等对古树风险产生原因归纳为自身状况和古树管理两个方面,依据特尔斐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相应指标权重,建立古树风险分析指标体系和评分标准,对古树风险进行定量分析,确定风险级别。园林工作者可借助应力波微创木材探测仪确定古树树干、主枝空洞位置及木质部腐蚀程度,划分危险等级,重点确定优先保护对象,制订一树一保护方案和措施。根据古树症状与立地条件,结合根系复壮技术,采取古树树冠逐层修剪、硬质支撑及弹性拉纤、活体靠接支撑等措施,使得城市环境中古树得到更科学有效地安全应急保护。城市古树多分布在景区、道路、寺庙等地,周边人流密集,加之古树树龄较高,自身朽蚀及蛀干害虫危害严重,一旦遇到极端天气,古树倒塌、劈裂危及第三方安全的事故时有发生,因此给古树投保很有必要。古树保险,主要用于因意外事故导致古树倒塌或树枝折断造成第三者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失的赔偿。
2.3提高古树就地保护水平
古树长期与环境协同进化,对当地环境产生生态依赖,古树保护应全面分析影响古树生长的气候、土壤、水分、光照、热、生物等生态因子,运用生物适宜性原理,切实提高古树就地保护水平。并结合古树名木保护存在诸如立地条件、树冠空间拓展、其他树木竞争等的主要限制因子,科学把握并调控生态因子范围和程度,制订古树最适宜生存条件的技术措施和实施方案。古树就地保护中的衰弱诊断是最为重要环节之一,园林从业者应确定古树衰弱原因的主次关系,把握技术措施的轻重缓急,科学计划保护步骤和周期,完善专业队伍现场施工应急准备方案,明确古树复壮恢复技术标准和质量要求,统筹古树复壮及恢复周期日常养护管理,建立一整套适宜当地的古树诊断及复壮技术规范。城市应做好灾后古树恢复保护工作,制订灾后古树保护的技术程序、操作规范、人员组成、机械配备、后期养管等详细计划。广东省林业厅出台《台风灾后恢复林业生产技术指南》。《指南》提出要在做好已认定古树名木救护工作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救护古树后续资源;针对每1株树木尽快制定相应的救护方案,尽力减少古树的二次伤害,注意恢复树木的景观性。《指南》确立了古树名木的一般救护程序,包括:树木及场地清理,根系、树干恢复前处理,挖树坑、扶正、培土、灌根消毒和养护观测。
3展望
篇3
一、调查目的和意义
开展林木种质资源调查,摸清我市林木种质资源本底,对加强我市林木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维护生态安全,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林木种质资源是遗传多样性的载体,是良种选育和遗传改良的重要物质基础,不仅关系到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而且是林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资源。查清我市林木种质资源(包括珍稀濒危树种资源)、主要栽培树种(品种)种质资源、古树名木、引进树种(品种)种质资源,还将为我市林木种质资源的保存、利用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我市现在和将来林木遗传改良提供科学服务。
二、调查对象和内容
(一)野生林木种质资源。指在我市自然分布、以原生群落存在和生长的树种,包括珍稀濒危树种。调查内容包括:种类、地理分布、单株或群体信息、生长情况等。
(二)主要栽培树种(品种)种质资源。指用材林、生态防护林、经济林和观赏树木及花卉(木本)等树种(品种)种质资源。调查内容包括:种质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以及生长情况。
(三)古树名木。指具有百年以上树龄的古树,具有特殊文化历史纪念意义的名木,以及人类活动密集区内树体胸径大于100cm的大树等。调查内容包括:古树名木资源的类型、分布、数量及生长情况。
(四)引进树种(品种)种质资源。指在自然分布区以外(省外、国外)引进的本市没有的树种(品种)种质资源,已经适应当地环境条件,正常生长发育并获得相应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调查内容包括:引种树种(品种)产地、引种时间、驯化方法、栽植立地条件、生长发育情况、用途、繁殖方法等。
三、方法和步骤
(一)制定方案。各市(区)结合本地实际,科学制定林木种质资源调查实施方案,报市林业局审批备案。
(二)收集资料。各市(区)责成专人收集本辖区的有关资料,主要包括:本辖区森林资源清查资料、林业区划资料、果树花卉及古树名木等单项类种质资源调查资料、树木或有关植物的考察报告、林木引种情况、良种基地建设、地方志、树木志、植物志等。
(三)培训人员。各市(区)组织对调查技术负责人员和调查队员进行业务培训,使其全面理解技术规程、实施细则的规定,掌握调查方法和野外工作方法。
(四)外业调查。林木种质资源调查遍及全市山、滩、村庄各个角落,要把这些资源准确查清,是一项面广量大的细致工作。要深入发动群众,忆查当地林木种质资源,同时组织召开各种座谈会,了解当地林木种质资源概况。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调查对象制定详细的调查方案,明确调查方法,初定调查线路,在做好材料准备、调查工具准备和安全防护准备后,科学安排,进入实地调查。所有树种都要按要求拍摄影像,采集制作标本。
(五)内业整理。外业结束后,各市(区)对调查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后报市林业局,调查资料由市林业局进行全面审核,审核不通过的要退回进行补充调查。市林业局按照规定格式进行全市统计汇总,并以市为单位编制调查工作报告和报表,上报省林业局。
(六)督导检查。为了保证调查工作的严肃性,督导检查工作贯穿于全市种质资源调查工作全过程。调查工作启动后,各市(区)要进行阶段性自查,市林业局将全面检查各市(区)工作,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四、时间安排
(一)2011年9月
1.制定《市林木种质资源调查工作方案》。
2.做好全市林木种质资源调查的宣传发动工作,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宣传调查的意义、任务和要求。
3.各市(区)建立林木种质资源调查队伍,制定本市(区)具体调查方案,报市林业局审核备案。
4.组织林木种质资源调查技术培训。
(二)2011年9月—11月
1.开展外业调查工作,重点抓住秋季果期这个季节。
2.进行必要的内业整理。对一些调查任务量大的地区或山系,为避免遗漏和重复,可进行阶段性简要内业整理。
3.开展专业指导。市林业局将到各市(区)检查指导林木种质资源调查工作。各市(区)也要组织专业人员对本市(区)面上工作进行巡查督导。
(三)2011年12月—2012年4月
1.开展内业整理工作。对已开展的外业调查情况全面整理,掌握各市(区)调查工作进展。
2.做好继续调查和补充调查准备工作。
(四)2012年5—11月
1.继续调查和补充调查工作。全面完成外业调查工作以及必要的补充调查。
2.内业整理。各市(区)对本辖区的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汇总,编制调查工作报告。
(五)2012年12月—2013年12月
1.市(区)汇总。各市(区)编制完成调查工作报告和报表,上报市林业局。
2.检查验收。所有工作结束后,编写调查成果报告之前,市林业局组织对各市(区)调查工作进行验收。
3.全市汇总。市林业局根据各市(区)及市直有关单位的统计汇总材料,进行全市汇总,完成全市林木种质资源调查工作总结,撰写《市林木种质资源调查报告》。
篇4
第一条为了促进城市绿化事业的发展,改善生态环境,美化生活环境,增进人民身心健康,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在城市规划区内种植和养护树木花草等城市绿化的规划、建设、保护和管理。
第三条城市人民政府应当把城市绿化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第四条国家鼓励和加强城市绿化的科学研究,推广先进技术,提高城市绿化的科学技术和艺术水平。
第五条城市中的单位和有劳动能力的公民,应当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履行植树或者其他绿化义务。
第六条对在城市绿化工作中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由人民政府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七条国务院设立全国绿化委员会,统一组织领导全国城乡绿化工作,其办公室设在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
国务院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等,按照国务院规定的职权划分,负责全国城市绿化工作。
地方绿化管理体制,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规定。
城市人民政府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城市规划区的城市绿化工作。
在城市规划区内,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由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等管理的绿化工作,依照有关法律、法规执行。
规划和建设
第八条城市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和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等共同编制城市绿化规划,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
第九条城市绿化规划应当从实际出发,根据城市发展需要,合理安排同城市人口和城市面积相适应的城市绿化用地面积。
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和绿化覆盖率等规划指标,由国务院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根据不同城市的性质、规模和自然条件等实际情况规定。
第十条城市绿化规划应当根据当地的特点,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水体、植被和历史文化遗址等自然、人文条件,以方便群众为原则,合理设置公共绿地、居住区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和风景林地等。
第十一条城市绿化工程的设计,应当委托持有相应资格证书的设计单位承担。
工程建设项目的附属绿化工程设计方案,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审批时,必须有城市人民政府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参加审查。
城市的公共绿地、居住区绿地、风景林地和干道绿化带等绿化工程的设计方案,必须按照规定报城市人民政府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上级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建设单位必须按照批准的设计方案进行施工。设计方案确需改变时,须经原批准机关审批。
第十二条城市绿化工程的设计,应当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体现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城市公共绿地和居住区绿地的建设,应当以植物造景为主,选用适合当地自然条件的树木花草,并适当配置泉、石、雕塑等景物。
第十三条城市绿化规划应当因地制宜地规划不同类型的防护绿地。各有关单位应当依照国家有关规定,负责本单位管界内防护绿地的绿化建设。
第十四条单位附属绿地的绿化规划和建设,由该单位自行负责,城市人民政府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监督检查,并给予技术指导。
第十五条城市苗圃、草圃、花圃等生产绿地的建设,应当适应城市绿化建设的需要。
第十六条城市绿化工程的施工,应当委托持有相应资格证书的单位承担。绿化工程竣工后,应当经城市人民政府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或者该工程的主管部门验收合格后,方可交付使用。
第十七条城市新建、扩建、改建工程项目和开发住宅区项目,需要绿化的,其基本建设投资中应当包括配套的绿化建设投资,并统一安排绿化工程施工,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绿化任务。
保护和管理
第十八条城市的公共绿地、风景林地、防护绿地、行道树及干道绿化带的绿化,由城市人民政府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管理;各单位管界内的防护绿地的绿化,由该单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管理;单位自建的公园和单位附属绿地的绿化,由该单位管理;居住区绿地的绿化,由城市人民政府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的单位管理;城市苗圃、草圃和花圃等,由其经营单位管理。
第十九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擅自改变城市绿化规划用地性质或者破坏绿化规划用地的地形、地貌、水体和植被。
第二十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擅自占用城市绿化用地;占用的城市绿化用地,应当限期归还。
因建设或者其他特殊需要临时占用城市绿化用地,须经城市人民政府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并按照有关规定办理临时用地手续。
第二十一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损坏城市树木花草和绿化设施。
砍伐城市树木,必须经城市人民政府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补植树木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
第二十二条在城市的公共绿地内开设商业、服务摊点的,必须向公共绿地管理单位提出申请,经城市人民政府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授权的单位同意后,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批准的营业执照,在公共绿地管理单位指定的地点从事经营活动,并遵守公共绿地和工商行政管理的规定。
第二十三条城市的绿地管理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保持树木花草繁茂及绿化设施完好。
第二十四条为保证管线的安全使用需要修剪树木时,必须经城市人民政府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按照兼顾管线安全使用和树木正常生长的原则进行修剪。承担修剪费用的办法,由城市人民政府规定。
因不可抗力致使树木倾斜危及管线安全时,管线管理单位可以先行修剪、扶正或者砍伐树木,但是,应当及时报告城市人民政府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和绿地管理单位。
第二十五条百年以上树龄的树木,稀有、珍贵树木,具有历史价值或者重要纪念意义的树木,均属古树名木。
对城市古树名木实行统一管理,分别养护。城市人民政府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古树名木的档案和标志,划定保护范围,加强养护管理。在单位管界内或者私人庭院内的古树名木,由该单位或者居民负责养护,城市人民政府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监督和技术指导。
严禁砍伐或者迁移古树名木。因特殊需要迁移古树名木,必须经城市人民政府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并报同级或者上级人民政府批准。
罚则
第二十六条工程建设项目的附属绿化工程设计方案或者城市的公共绿地、居住区绿地、风景林地和干道绿化带等绿化工程的设计方案,未经批准或者未按照批准的设计方案施工的,由城市人民政府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施工、限期改正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
第二十七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城市人民政府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授权的单位责令停止侵害,可以并处罚款;造成损失的,应当负赔偿责任;应当给予治安管理处罚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有关规定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损坏城市树木花草的;
(二)擅自修剪或者砍伐城市树木的;
(三)砍伐、擅自迁移古树名木或者因养护不善致使古树名木受到损伤或者死亡的;
(四)损坏城市绿化设施的。
第二十八条未经同意擅自占用城市绿化用地的,由城市人民政府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退还、恢复原状,可以并处罚款;造成损失的,应当负赔偿责任。
第二十九条未经同意擅自在城市公共绿地内开设商业、服务摊点的,由城市人民政府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授权的单位责令限期迁出或者拆除,可以并处罚款;造成损失的,应当负赔偿责任。
对不服从公共绿地管理单位管理的商业、服务摊点,由城市人民政府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授权的单位给予警告,可以并处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城市人民政府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取消其设点申请批准文件,并可以提请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吊销营业执照。
第三十条对违反本条例的直接责任人员或者单位负责人,可以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一条城市人民政府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和城市绿地管理单位的工作人员、、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二条当事人对行政处罚不服的,可以自接到处罚决定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作出处罚决定机关的上一级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接到复议决定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当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逾期不申请复议或者不向人民法院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对治安管理处罚不服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执行。
附则
篇5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市城市规划区内城市绿化的规划、建设、保护和管理。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城市绿化是指在城市中进行的植树、种草、栽花、育苗、园林设施建设及其管护等活动。
本办法所称城市绿地包括:
㈠公园绿地:指向公众开放,以游憩为主要功能,有一定的游憩设施和服务设施,兼具健全生态、美化景观、防灾减灾等作用的绿化用地;
㈡生产绿地:为城市绿化生产苗木、草坪、花卉和种子的苗圃、草圃、花圃等;
㈢防护绿地:城市中具有卫生、隔离和安全防护功能的绿地;
㈣附属绿地:指城市建设用地中绿地之外各类用地中的附属绿化用地;
㈤其他绿地:指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居民休闲生活、城市景观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有直接影响的绿地。
第四条新余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以下简称市城管部门)是本市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管理本市的城市绿化工作。
各区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所辖区域内的城市绿化工作,接受市城管部门的业务指导。
第五条城市公民都应当依法履行义务植树和城市绿化的义务,爱护城市绿化成果和园林绿化设施,并有权制止、检举、控告损害城市绿化的行为。
第二章规划与建设
第六条市城市绿化规划由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和市城管部门共同组织编制,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后,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一并实施。
市城市绿化规划应当因地制宜地规划不同类型的防护绿地。各有关单位应当依照国家有关规定,负责本单位管界内防护绿地的绿化建设。
第七条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建设项目,其绿化用地面积与总用地面积比率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㈠新建居住区不低于32%,其中居住小区按居住人口人均不少于1平方米;
㈡工业企业、交通枢纽、仓储、商业中心不低于22%;
㈢产生有害气体及污染的工厂不低于32%,并根据国家标准设立防护林带;
㈣学校、医院、休(疗)养院(所)、机关团体、公共文化设施、部队等单位不低于37%;
㈤城市主干道应达22%以上,其他道路都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绿化。
城市内河、湖等水体岸边应当进行绿化,重点地段应当逐步建成河滨公园、湖滨公园。
属于旧城改造区的,可以将本条第一款规定的指标降低5个百分点执行。
第八条城市的生产绿地,应当适应城市绿化建设的需要,其用地面积不得低于建成区总面积的2%。
第九条鼓励房地产开发等企业推广垂直绿化、屋顶绿化,建设室外生态停车场。屋面地栽绿化面积或植草砖面积可折算成地面绿地面积,折算比例按下列规定计算:
㈠屋面标高与基地地面的高差不大于1米,平均覆土厚度不少于1米,绿地率按100%计算;
㈡屋面标高与基地地面的高差不大于1米,平均覆土厚度少于1米,绿地率按30%折算;
㈢其余屋顶绿化绿地率按20%折算(铺装地摆盆花不列入其中);
㈣生态停车场绿地率按20%折算。
第十条单位和居住小区现有绿化用地低于本办法第七条标准,尚有空地可以绿化的,应当自接到市城管部门通知之日起1年内进行绿化。逾期拒不绿化的,由市城管部门指定的绿化施工单位代为补种,所需费用由违反规定者支付。
第十一条城市绿化工程的设计,应当委托持有相应资格证书的设计单位承担。
城市的公园绿地、道路绿地、防护绿地、风景林地等绿化工程的设计方案,应当按照规定报市城管部门或其上级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工程建设项目的附属绿化工程设计方案,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审批时,必须有市城管部门参与联审。
市城管部门应加强绿化工程建设的监督管理,实行绿化企业资质审验、绿化工程招投标制度和工程质量监督制度,确保城市绿化质量。
第十二条因特殊情况,工程建设项目绿化用地面积达不到本办法第七条规定标准又确需建设的,经市城管部门审核,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并由建设单位在市城管部门指定的地点按所缺面积补足绿化用地。建设单位不能自行补足的,由市城管部门代为补足,所需易地绿化费由建设单位承担。
前款所指易地绿化费由市城管部门按照省制定的标准收取,所收费用全额上缴市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专门用于城市绿化建设、养护和管理。
第十三条城市绿化工程的设计,应当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体现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城市公园绿地和居住区绿地的建设,应当以植物造景为主,选用适合当地自然条件的树木花草,并适当配置泉、石、雕塑等景物。
第十四条城市绿化工程施工单位进行绿化工程施工时,必须执行城市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按工程设计图纸和工程合同组织施工。
确需变更设计方案的,建设单位应当报原审批机关批准后,由设计单位或建设单位出具变更设计图纸或变更通知书,施工单位应当按变更后的图纸进行施工。不按变更后的图纸施工的,必须在规定的期限内整改,由此发生的相关费用由施工单位自行承担。
第十五条城市绿化工程的施工,应当委托持有相应资格证书的单位承担。绿化工程竣工后,应当经市城管部门或者该工程的主管部门验收合格后,方可交付使用。
城市绿化工程交接验收后,建设单位应在15日内将规划设计方案、竣工图、施工合同、土壤和水质化验报告以及外地购进苗木检验检疫报告等工程档案资料,报送市城管部门。
第十六条新建、扩建、改建工程项目,需要绿化的,其基本建设投资中应当包括配套绿化建设投资。城市建设项目的配套绿化工程须与主体建设工程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及时施工,绿化工程应于建设工程竣工后的第一个绿化季节内完成。对未能按原批准绿化规划方案完成绿化的,责令其限期完成;逾期仍不能完成的,责令建设单位依法重新组织招标,选择绿化施工队伍,尽快实施。
第十七条在城市给排水设施建设中,应当安排绿地用水的管网和设施。
第三章保护和管理
第十八条经城市总体规划和绿化规划确定的绿化用地,不得擅自改变用途。城市绿地不得随意侵占。
因城市规划调整,确需占用城市规划确定绿地的,由市规划部门制定调整规划,征得市城管部门同意后,报经原规划批准部门批准。
第十九条城市树木所有权和收益权按下列规定处理:
㈠在公园绿地上和街道上种植的树木归国家所有;
㈡机关、部队、企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在其用地范围内种植的树木,归单位所有;
㈢居住小区绿化所植树木,所有权归国家所有,树木管护的收益归管护部门;
㈣居民在庭院内种植的树木,归个人所有。
第二十条城市绿化养护管理实行专业养护管理和群众养护管理相结合,并按下列情形确定管理单位:
㈠城市的公园绿地、风景林地、防护绿地、行道树及干道绿化带的绿化,由市城管部门管理;
㈡单位附属绿地、自建公园及其管界内的防护绿地,由该单位管理;
㈢居住区绿地由业主委员会委托的物业服务企业负责管理;没有成立业主委员会,属前期物业管理的,由开发建设单位委托的物业服务企业管理;无物业服务的小区由所在地街道办事处管理;
㈣生产绿地由其经营管理单位管理;
㈤居民在私有庭院或宅基地种植的树木,由该居民管理;
㈥法律、法规规定由林业、水利、交通等部门管理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
市城管部门应当加强城市绿化的监督和管理工作。各管理单位应当做好花草、树木及其设施的保护工作,按照城市绿化养护管理技术规范进行养护管理。因管理单位养护管理不善造成绿化苗木死亡缺株或设施损坏的,管理单位应当及时予以补植或修复。
第二十一条市城管部门应当开展城市绿地认养活动,向社会公示认养项目。认养人(单位或个人)自愿认养的,可以向市城管部门提出认养申请,签订认养合同。认养合同应当包括认养人为城市绿化种植、养护和管理等活动提供费用或劳务的内容。
第二十二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城市绿地范围内进行拦河截溪、取土采石、设置垃圾堆场、排放污水以及其他对生态环境构成破坏的活动。
近期不进行绿化建设的规划绿地范围内的建设活动,应当进行生态环境影响分析,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规定,予以严格控制。
第二十三条因特殊原因,需占用绿地在1000平方米以下,应当经市城管部门批准;需占用绿地在1000平方米以上、5000平方米以下的,应当报市人民政府审批;需占用绿地在5000平方米以上的,应当报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经批准占用本单位附属绿地,且占用后本单位绿化用地面积达不到本办法第七条规定标准的和占用其他绿地的,占用单位必须按照本办法第十六条的规定易地进行绿化。
第二十四条在城市公园绿地内开设商业、服务摊点,必须向公园绿地管理单位提出申请,并报市城管部门同意,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批准的营业执照,在公园绿地管理单位指定地点和范围内从事经营活动,并遵守公园绿地和工商行政管理的有关规定。
第二十五条严格控制砍伐或者移植城市树木。城市内任何树木不论其所有权归属,确需砍伐、移植的,必须按下列规定报经批准后,方可砍伐:
㈠一次一处砍伐或者移植乔木10株、灌木10丛或者绿篱10米以下的,由市城管部门审批;
㈡超过第㈠项规定限度,一次一处砍伐或者移植乔木100株、灌木100丛或者绿篱100米以下的,由市城管部门审查后,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㈢超过第㈡项规定的,须报经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经批准砍伐树木的建设单位应当对树木所有者进行补偿,并按“伐一栽三”的比例就地补植树木。不能就地补植的,由市城管部门易地补植,其费用由建设单位承担。
第二十六条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审批划定建筑红线时,应当严格保护树木。新建建(构)筑物应当与树木主干保持4米以上的距离,保证树木生长不受影响。如确需砍伐或者迁移树木的,应当事先经市城管部门审核同意,再划定建筑红线。
第二十七条敷设通讯、电力、燃气、热力、上下水管道等公用设施管线,应尽量避让城市绿化,确实无法避让的,工程主管部门应当在施工前,会同市城管部门商定保护措施。
为保证管线的安全使用需要修剪树木时,应当经市城管部门批准,按照兼顾管线安全使用和树木正常生长的原则进行修剪,修剪费用由管线管理单位承担。
因不可抗力致使树木倾斜危及管线安全时,管线管理单位可以先行修剪、扶正或者砍伐树木,但应当在2日内报告市城管部门和绿地管理单位,并补办相关手续。
第二十八条城市中百年以上树龄的树木、稀有珍贵树木,具有历史价值或者重要纪念意义的树木,均属古树名木,由市城管部门调查立档,作出标志,划定保护范围,明确管护单位,实行统一管理、分别养护。单位管界内和私人庭院内的古树名木,分别由该单位和居民负责养护,市城管部门负责监督和技术指导。
严禁砍伐古树名木。对因特殊需要迁移古树名木的,应当由市城管部门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鉴定后,报市人民政府批准,由绿化专业队伍组织实施;申请迁移的单位支付移植费用,落实后期管护措施。
第二十九条境外的苗木、花卉、种子和其他绿化物种,须经植物检疫机构检疫合格后方可引进。引进时报市植物检验检疫机构进行复检,复检合格后,方可栽种。
第四章责任
第三十条有下列情行之一的,由市城管部门责令停止侵害,赔偿损失,并可处以10元至100元的罚款:
㈠攀、摘树枝、花果,剥树皮;
㈡损坏护树桩架,踩踏绿篱、花坛和封闭管理的草坪;
㈢其他损坏公园绿地和园林设施的行为。
第三十一条未经批准擅自砍伐、移植和非正常修剪城市树木的,由市城管部门责令停止侵害,赔偿损失,并可处赔偿额2倍以下的罚款;擅自砍伐,迁移古树名木或者因养护不善致使古树名木受到损伤或者死亡的,可处赔偿额3倍以下的罚款;应当给予治安管理处罚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有关规定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前款所指罚款限额,在非经营活动中,属处罚公民的,不得超过200元;属处罚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不得超过1000元;在经营活动中,没有违法所得的,罚款不得超过10000元;有违法所得的,罚款不得超过30000元。
第三十二条工程建设项目的附属绿化工程或者公园绿地、居住区绿地、风景林绿地等绿化工程的设计方案未经批准或者未按批准的设计方案施工的,由市城管部门责令停工、限期改正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
第三十三条擅自改变城市绿化用地性质,或者擅自占用城市绿化用地的,由市城管部门责令限期退还绿化用地,恢复原状,赔偿损失,并可处以每平方米20元至100元的罚款。
前款所指罚款限额,在非经营活动中,属处罚公民的,不得超过200元;属处罚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不得超过1000元;在经营活动中,没有违法所得的,罚款不得超过10000元;有违法所得的,罚款不得超过30000元。
第三十四条对不服从公园绿地管理单位管理的商业、服务摊点,由市城管部门给予警告,可处以10元至100元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取消其设点批文,并可提请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吊销营业执照。
第三十五条在城市绿地范围内进行拦河截溪、取土采石、设置垃圾堆场、排放污水以及其他对城市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活动的,由市城管部门责令改正,并处10000元以上30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六条对拒绝或者阻碍园林绿化管理人员依法执行公务的,由公安机关按照有关规定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篇6
一、绿地改造的原因
1 绿地内的设施及植物配置等已不能满足现代城市发展的需要,不能充分发挥绿地应有的生态、社会等功能的要求。因此,对不适于现代城市发展的绿地要进行调整改造。
2 随着树木生长,树体、树冠逐年扩大,部分地块的树木表现出密集、拥挤,甚至出现影响某些树木正常生长发育的现象,需调整移除部分树木。
3 城市规划变化和城市改造的影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迅速增加、车辆越来越多、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城市原有的各项基础设施呈现滞后现象时,城市总体规划随城市发展而做适当的调整,被牵涉到的绿地也将随之变化。比如:道路拓宽占用绿地、旧城改造后部分土地用于绿化增加绿地面积等都应在原有绿地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城市发展对绿地进行调整改造。
4 由于养护管理不到位、自然灾害、绿地的人为损坏等因素导致绿地内部分树木生长势衰弱,甚至死亡。这些树木不进行调整势必影响绿地的景观效果,降低绿地应有的各项功能,而需要对树木进行调整补植。
5 绿地内的道路、铺装、建筑小品及其他设施等已经严重损毁或已不能满足现代城市居民交往、游憩、健身等的需要,需对其进行调整改造。
二、绿地改造的原则
1 绿地的调整改造要能体现遵循原设计者的设计意图的原则。绿地改造不同于绿地建设,调整改造是在原有绿地基础上进行的,要充分考虑其内的植物配置、建筑小品、道路铺装等,这些都与原设计者的设计意图紧密相连。比如:原设计者根据植物品种、色彩、树形、季节等设计出不同分区的,调整时补进的植物也应与之对应。又如原设计的造园形式是按自然式的仍应保留自然式配置,规则式的以规则配置式为主,混合式的最好保留混合式设计配置的方式。
2 绿地的调整改造要体现现代城市发展的时代特征的原则。近些年来,城市建设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城市园林绿化提出更高的要求,紧跟时代步伐、体现时代特色,建设环境优美、适宜人居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园林城市成为当前城市绿化的主旋律。
3 绿地的调整改造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园林绿化是为人服务的,要以满足人的需要为目的,调整改造中一切要从人们的需要出发,要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紧密相连,要能体现人情味和地方特色,要使人们有回归自然的感觉,以满足人们健身、休憩、交往等的需求。
4 绿地的调整改造要本着经济、实用、美观的原则。经济就是要本着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的原则;实用就是绿地要能满足遮阴降噪、吸滞尘埃、降温增湿、杀菌吸毒、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涵养水土、防风固沙等改善环境的目的;美观就是要通过筑山、理水、植物配置、建筑营造等创造出符合现代人们审美要求,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的园林景观。经济、实用、美观三者要通盘考虑,三者兼顾,不可分割。
5 绿地的调整改造要能体现该绿地所处的地理位置特点的原则。不同的区域、不同的人群,对绿化有不同的需要,调整改造时就要有针对性的选择植物、设置设施。比如:该绿地靠近学校,就要考虑学生的疏散、学生的需要、学生的特点等问题。
6 绿地的调整改造要遵循绿地内的建筑、小品、水池等的位置一般不做变动的原则。在绿地改造中,这些是绿地内相对固定的设施,一般不做位置的变动,只是对其进行整修即可。当然,建筑的外观、水池驳岸等的改造还是可以进行的。
7 绿地的调整改造要遵循古树名木位置不做变动的原则。古树是珍贵的植物资源,是“适地适树”的最好佐证,具有重要的科学、经济和观赏价值。名木是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纪念意义的树木。因此,我们要保护好古树名木,不要随意的移植古树名木。
8 绿地改造中植物的选择和配置一定要与绿地整体面貌相协调,要符合植物配置的生态学原则。可根据绿地内的土壤状况、地形状况及所在地的小气候状况等条件选择所要补进的植物,做到乔木、灌木、地被植物合理搭配,并注意补进植物与绿地内现有植物相协调。既能突出植物的个体美,又能体现植物的群体美。
9 绿地的调整改造要遵循体现所在城市的地域文化特点的原则。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历史背景造就了不同的文化背景。独特的城市文化不仅表现在城市建筑风格上,而且表现在城市绿化上。因此,调整改造时要充分考虑城市的地域文化特点,不能照搬其他城市的经验模式。
三、绿地改造前的准备工作
1 准确掌握需调整绿地的绿地面积及其内的铺装面积、水面面积、种植区面积和健身活动区面积等。
2 准确掌握需调整绿地内常绿乔木、常绿灌木的规格、数量及生长状况。
3 准确掌握需调整绿地内落叶乔木、落叶灌木的规格、数量及生长状况。
4 准确掌握需调整绿地内的地被植物的面积与草坪的面积。
5 准确掌握需调整绿地内需要内调、外调树木的品种、规格与数量。
6 确定绿地内需补进树木的品种、数量和规格。
7 准确掌握需调整绿地内原有植物的配置情况。
8 准确把握需调整绿地的造园形式。明确绿地是规则式布局、自然式布局、还是混合式布局。
9 保证需调整绿地内路通、水通、电通。
根据对以上信息的掌握和分析,制定出详尽的绿地改造方案。
四、绿地改造的时期
调整时期主要是根据绿化工程的需要、根据当地的气候状况和树木的生长习性等确定,一般选择在树木的休眠期,最好在早春进行。早春进行绿地调整,一是可以尽可能的保证栽植树木的成活率;二是可以节省苗木运输、栽植的成本。如生长期调整,落叶、常绿苗木均需带土球移栽,运输、栽植、机械、养护、人工等成本将大大提高,栽植成活率也将受到~定的影响。当然,如工程需要也可以在生长期进行,生长期调整应注意起苗的质量,运输过程的保护,苗木到后的及时栽植,且应严把栽植质量,栽后及时做好浇水、遮阴及其他有效提高树木成活率的工作。
五、绿地改造的步骤
调整中,各地应根据本地的地理环境、人文特点、气候状况及树木在本地的生长、抗性等情况,选择植物、配置植物、安排调整时间、制定调整方案等。然后,根据制定的调整方案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对绿地进行调整改造。
第一步,根据事先调查确定的苗木需外调的情况,先将绿地内需外调的苗木起出、运走。
第二步,根据调整方案对地形进行改造。改造地形时,一般不对地形进行较大改动,特别是中小型绿地,这主要是考虑到绿地内原有树木的保存及维护原设计者的设计意图。
第三步,根据调整方案对绿地内的建筑、小品、水池等进行修整、改造。
第四步,根据调整方案对绿地内的道路、铺装进行修整改造。主要是对道路、铺装的修整,根据需要可适当扩大或减小绿地内的铺装面积,可改变绿地内道路的走向、延长或缩短园路,也可更换道路和铺装用的材料等,但园路、铺装一般不作大的变动。
第五步,根据调整方案对绿地内需要内部调整的树木进行栽植调整。调整时,尽可能地少动生长多年,且规格较大,特别是移栽不易成活的珍贵树种,尽可能地做到树木随起随栽,以保证树木调整后的成活率。
第六步,根据调整方案确定的苗木补进计划充实绿地内的苗木。补进苗木时,要先大后小,也就是先栽乔木,后栽灌木,再栽地被植物。
第七步,平整土地,播撒或铺装草坪,栽植应时草花。
篇7
关键词 古香樟;复壮;制度化管理;浙江杭州;湖滨景区
中图分类号 S718.4;S792.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4-0178-01
1 湖滨古香樟的历史地位和重要性
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为樟科常绿性大乔木,是杭州市市树,在杭州市的古树名木中占有较大比重。杭州西湖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已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因此,在杭州市和国际接轨之际,加强对环西湖香樟的保护管理,开展香樟的救治和复壮工作是历史交给今人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
新湖滨景区作为西湖风景名胜区的精华地带和倚城临湖的黄金地带,是西湖综合保护的重点地段。目前,湖滨管理处辖区内古树名木共52株,其中香樟34株,占总数的65%。湖滨沿岸的香樟景观带,是环湖景区的亮点,在为西湖沿岸景观塑造丰富林冠线的同时,也集中体现了西湖悠远的历史文化底蕴,更好地将西湖的自然空间、山水景观引入城区,使整个街区与旅游、休闲、商贸功能相匹配。
2 湖滨古香樟保护的制度化管理
2.1 湖滨古香樟的生长现状及原因
近年来,由于西湖环湖景区的环境容量增加、游客人为干扰系数提升、西湖保护工程中大量硬质铺装的增加、西湖水位的上升以及地区气候变化异常等因素,使湖滨景区内的古香樟生长势逐年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上部树冠收缩、树叶卷曲的状况,甚至个别古香樟树出现濒近死亡的状态,如不及时进行救治和复壮,这将对湖滨景观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2.2 实行湖滨古香樟保护的制度化管理
2.2.1 制度化管理的重要性。国内大中城市相当重视古树名木的保护,主要通过普查当地的古树名木资源,建立相关等级名录,并根据当地树木生长状况及当地的经济技术状况,对古树进行科学的保护和复壮措施。通过对浙江省情报中心馆藏资料库、中国科技经济新闻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库、中国科技论文数据库、学术会议论文库等逾17种渠道的文献检索,发现绝大部分研究都只注重对古树名木在技术层面上的保持研究,而将这些技术研究成果整合在一起并以此为据建立科学的制度化管理细则的案例甚少。
杭州市园林文物局分别于1962、1973、1979、1984、1998、2002年,对杭州市区的古树名木进行了6次调查统计,并采取了相应的保护措施。但是这几次的工作重点仅是保护技术的提高及加大对古树名木的普查力度上,在日常保护养护工作没有形成一套科学先进的体系,在操作上仍然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因此,实行基于科学研究调查基础上的古树名木保护的制度化管理显得十分必要。这样做一是可以将传统的和创新的科学养护方法融为一个体系,日常园林工作有据可考;二是古树名木保护制度化管理可以使日常养护工作有统一的考评标准。实则早在2002年就已经有学者提出将古树名木的保护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政府部门要制订古树名木保护的专项法规,建立专业执法队伍,落实管理职能,提高人们参与古树名木保护的自觉性。
2.2.2 如何进行制度化管理。古树名木的制度化管理就是强调要依照各类规范标准进行养护,在管理中受到规章制度的约束,注意管理养护中软件、硬件的有机结合,重视管理养护方法的科学化。要实现制度化管理,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必须制订一套科学合理、符合实际的规章制度。古树名木的养护是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作,在制订规章制度时,要以实地研究调查、数据分析以及养护措施的对比为科学依据,综合考虑内外因素,让全体成员充分参与和讨论,慎重全面地制定出规章制度,制度必须具有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二是必须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只有科学合理、符合实际的规章制度还不够,还必须建立配套的考核制度。考核是检验规章制度落实情况、评价其合理性的方法。同时,考核工作要规范,并且要有制度保障,而且必须更具操作性和标准化。三是不能放松思想工作。要实现制度化管理,必须有一整套强有力的思想工作做保证,使工作人员提高认识,自觉遵守古树名木的养护管理制度[1-3]。
2.2.3 湖滨古香樟制度化管理。研究人员历时3年多,初步建立起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古香樟保护规定。此次研究从2009年10月开始调查,基于香樟在西湖景区中的重要性及其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参照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的《全国古树名木普查建档技术规定》,对1998、2002年杭州市园文局的古树名木记录中树龄60年以上、胸径60 cm以上,且在景区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及景观价值的香樟进行了调查。其中,湖滨管理处所辖景区内古香樟共34株,其中一级古香樟(树龄300年以上)有13株,二级古香樟(树龄200~300年)有9株,三级古香樟(树龄100~200年)有12株。树高10 m以上的33株,15 m以上的有31株,20 m以上的有17株。胸径60 cm以上的有33株,100 cm以上的有5株。平均冠幅20 m以上的有4株,平均冠幅15 m以上的有23株,平均冠幅10 m以上的有33株,平均冠幅小于10 m的有1株。有树池的有18株;处于绿地中的有16株,其中10株树下为灌木,5株树下为草坪,1株树下为芬兰木铺装。对古香樟的位置、树龄、树高、胸径、基围、冠幅、生长势、立地环境、树木生长状况、分布情况、生境条件及生理指标等要素进行资料收集,以现有古香樟保护措施的实施年限及实施效果作为数据积累,利用现代化精密仪器,诸如手持全球卫星定位仪、胸径尺、测高仪、皮尺等来实测每株古树的相关数据,拍摄树木整体照、树体特殊部位照(包括树洞、断枝、伤疤、病斑、开裂等树干坏死部分和较大体积丛生枝、树瘤、露出地面的根等非正常部位)和古树立牌情况、生长环境等。研究人员还对香樟的生长状态进行等级分类,重点分析了各类病危香樟的病源特征,探寻出了各等级香樟树体修复新技术和复壮救治措施,研究人员十分重视科学理论依据,制定了合理科学的技术路线(图1),从湖滨景区大香樟生长环境的调查、香樟根际土壤的监测、香樟生长状况分析入手,建立相应的香樟生长衰退原因诊断程序,对需要保护的香樟采取相应的复壮与抢救措施,地下复壮主要包括古树生长立地条件的改善,古树根系活力的诱导,通过地下系统工程创造适宜古树根系生长的营养物质条件和土壤含水通气条件,并施用植物生长调节剂,诱导根系发育;地上复壮以树体管理为主,包括树体修剪、修补、树干损伤处理、树洞修补、叶面施肥以及病虫害防治;并专门对湖滨五公园的大香樟采用“去除树冠下石板――去除石板下混凝土层――加客土――添加有机质――表层覆盖”的措施;对于圣塘码头的古香樟,采取了“去除树冠下石板――去除石板下混凝土层――加客土――添加有机质――设置龙骨――表面加芬兰木”的措施。最后这些古香樟生长态势均得到了改善。研究人员通过试验数据得出的相关结论建立起一套科学有效的古香樟日常保护中需要的技术和管理制度[4-6]。
3 小结
此次通过使用科学合理的实地复壮措施及多种复壮技术方案的效果对比,结合实地的外部硬件设计的改善措施,根据实践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制定出了湖滨古香樟养护管理规定(涵盖技术层面和管理层面),也制定出新的古香樟日常养护管理考核制度,并建立古香樟的活档案,便于跟踪营养状况和生长指标。并提出管辖权和养护权的分离,即部分在其他单位或者城区的古香樟或其他古树,保护不到位的可以一并纳入到一个专业单位进行养护管理,对古香樟实行有序、有据的制度化管理。相关规定还可以逐步推广,同时古树名木的保护应因地制宜、因树而异,不能完全照搬经验。因此,对古树名木的管理养护体制的完善不能因课题的结束而放松。将其他课题小组的相关研究成果纳入规定体系也是通向更全面化的一条新的途径。
4 参考文献
[1] 赵慧兰.杭州古树名木保护略论[J].中国园林,2003(3):73-75.
[2] 孙光明,宋瑞珍,冯少锋,等.古树名木保护及复壮措施初探[J].河南林业科技,2002(12):52.
[3] 孙象钩,聂原.观赏植物病虫害及其防治[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1.
[4] 徐炜.福州古树名木[M].北京:中国图书出版社,2006:5-8.
篇8
本次林木种质资源调查是我省第一次系统的林木种质资源调查,按照省林业局的工作部署,查清我县野生林木种质资源(包括珍稀濒危树种资源)、栽培树种(品种)种质资源、古树名木、引进树种(品种)种质资源,是为我县林木种质资源的保存、利用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我县现在和将来的林木遗传改良提供服务。
二、调查对象和内容
(一)野生林木种质资源
指在我县自然分布、以原生群落存在和生长的树种,包括珍稀濒危树种。调查的内容包括:种类、地理分布、单株或群体信息、生长情况等。
(二)栽培树种(品种)种质资源
包括用材林、生态防护林、经济林和观赏树木及花卉等树种(品种)种质资源。调查的内容包括:种质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以及生长情况。
(三)古树名木
指具有百年以上树龄的古树,具有特殊文化历史纪念意义的名木,以及人类活动密集区内树体胸径大于100cm的大树等。调查的内容包括:古树名木资源的类型、分布、数量及生长情况。
(四)引进树种(品种)种质资源
指在自然分布区以外(省外、国外)引进的本县没有的树种(品种)种质资源,已经适应当地环境条件,正常生长发育并获得相应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调查的内容包括:引种树种(品种)产地、引种时间、驯化方法、栽植立地条件、生长发育情况、用途、繁殖方法等。
三、组织领导
(一)成立领导小组
全县林木种质资源调查工作由县林业局统一领导,调查以各镇办为单位进行。县林业局成立调查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县调查工作的组织协调。由分管局长任组长,成员由局财务室、营林站、果树站、林政站、国有林场苗圃管理办公室、森保护站相关人员组成。
各镇办要成立调查领导小组,负责本镇办调查工作的组织协调。由分管领导任组长,并确定林业站长靠上具体抓此项工作。
(二)建立调查队伍
县调查队伍由县林业局熟悉林木种苗工作的人员组成,以能够识别树种、品种,熟悉种质资源调查业务的工程技术人员为主,相关站室配合。主要做好全县种质资源调查的技术指导。
各镇办林业站是进行林木种质资源调查的基本组织单位。镇办调查队伍要以能够识别树种、品种,熟悉本辖区种质资源情况的技术人员为主,相关单位配合。要做好调查的发动、宣传和组织工作,具体落实种质资源调查工作。
(三)任务分工
调查工作由县和各镇办共同组织实施。
1、县林业局
负责本县各镇办调查工作的技术指导、协调和督导,帮助解决各镇办在调查工作中遇到的疑难等技术问题;负责本县各镇办调查材料的审核、汇总以及上报工作;负责全县林木种质资源标本的制作。
2、镇办林业站
调查工作以镇办为基本单位进行。各镇办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开展本行政区域的面上调查工作,要保证种质资源调查材料的规范性和完整性,并报县审核汇总。
3、国有林场、苗圃的林木种质资源调查,按照隶属关系,由县调查专业力量统一调查。
四、步骤与方法
(一)宣传发动
县林业局组织召开全县林木种质资源调查工作动员大会,动员部署全县林木种质资源调查工作。并组织举办林木种质资源调查技术培训班,组织专家讲解外业调查及内业整理工作的有关技术问题。各镇办种质资源调查领导小组要组织召开专门会议,做好宣传发动工作,组成调查小组,在本辖区内全面启动林木种质资源调查工作,并通过各种形式宣传种质资源调查的意义。
(二)收集资料
县、镇办林木种质资源调查机构要责成专人收集本辖区的有关资料,主要包括:本辖区的森林资源清查资料、林业区划资料、果树花卉及古树名木等单项类种质资源调查资料、树木或有关植物的考察报告、林木引种情况、良种基地建设、地方志、树木志、植物志等方面的资料,将各种资料收集齐全。
(三)培训和试点
县林业局统一组织技术培训和试点。技术培训重点培训各镇办调查技术负责人员和调查队员,使其全面理解技术规程、实施细则的规定,掌握调查方法和野外工作方法。
试点,可以有效检验工作方案、技术规程以及实施细则的可操作性和各调查队员对调查方法的理解,也是一次很好的锻炼队伍的“实战演习”。通过试点,统一调查方法,解决技术难题。
(四)外业调查
林木种质资源调查遍及全县山、滩、村庄的各个角落,要把这些资源准确查清,是一项面广、量大的细致工作。首先要深入发动群众,忆查当地林木种质资源,同时,要组织召开各种座谈会,了解当地林木种资源概况,各镇办在此基础上,要确定重点村和非重点村,重点村以镇办行政村总数按比例确定(不足50村的按20%确定,超过50村的按10%确定),其余为非重点村。要针对不同的调查对象制定详细的调查方案,明确调查方法,初定调查线路,在做好材料准备、调查工具准备和安全防护准备后,科学安排,进入实地调查,做到不漏、不重、不错。
(五)内业整理
外业结束后,各镇办对所辖区域调查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后报县,调查资料由县进行全面审核,审核不通过的要退回进行补充调查。县按照规定格式进行全县统计汇总,并以县为单位编制调查工作报告和报表,上报市调查办公室。
(六)督导检查
为了保证调查工作的严肃性,督导检查工作贯穿于全县种质资源调查工作的全过程。调查工作启动后,各镇办要阶段性自查,县林业局根据调查进度情况随时到镇办及有关单位,对调查及现场调查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予以纠正。
五、时间安排
(一)2015年6月10日-2015年7月31日
1、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做好林木种质资源调查工作的宣传发动工作。
2、各镇办建立林木种质资源调查队伍。积极做好调查各项准备工作,并制定本镇办的具体调查方案。
3、此阶段主要是开展外业调查工作。重点抓住林木的生长季节,完成外业调查工作。
4、开展专业指导。期间县调查人员到各镇办指导、督导林木种质资源调查工作。
(二)2015年8月1日-2015年8月10日
1、各镇办主要开展内业整理工作。对已完成的外业调查材料全面整理,形成纸质、电子版两套资料。
2、各镇办为避免遗漏和重复,做好补充调查工作。
(三)2015年8月11日-2015年8月20日
1、内业汇总。各镇办将调查汇总资料(纸质、电子版)上报县林业局,县林业局将各镇办上报资料进行审核汇总。审核不合格或不完善的要限期进行重新调查和补充调查
2、检查验收。镇办所有工作结束后,县林业局组织对各镇办调查工作进行验收。
(四)2015年8月21日-2015年9月20日
1、全县汇总。县林业局根据各镇办调查数据、统计汇总材料进行统计分析汇总,撰写《林木种质资源调查报告》。
2、县林业局编制完成调查工作报告和报表,上报市林业局。
六、工具准备
1、器材:GPS手持机、数码相机(1600万像素以上)、电脑、钢卷(围)尺、皮尺(10米、50米)、计算器、望远镜等。
2、表格与文具:调查用表、调查用图、铅笔、粉笔或腊笔、文具盒、工作包。
3、标本采集器械:采集箱(袋)、标本夹、高枝剪、枝剪、放大镜、吸水纸、台纸、透明纸、浸制试剂、烘干机等。
4、其他:药品、防护服、安全用具等。
篇9
关键词:森林生态;生态文化;建设规划;思考
近年来汉中市生态文明建设步伐突飞猛进,有效促进了汉中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曾先后获得“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市”、“世界特色魅力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荣誉称号,呈现出人民安居乐业、城乡面貌日新月异的局面。
但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口高度集聚,生态环境面临严峻挑战,可持续发展正成为全球的共识。面对新的发展要求,汉中市在实施“双百”战略的基础上,以务实稳进的姿态主动接轨国际,积极融入西部大三角(西安、成都、重庆),旨在在更大视野范围内认知和构建“汉之渊源,西北江南”的鲜明特色,为西部建设提供生态保障,努力把汉中建成“生态宜居城市”和“汉民族人民心中的一座殿堂”。2013年1月,汉中市委、市政府向全市发出生态建设动员令,并根据《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制定了《汉中市生态建设规划纲要》。提出通过8年时间(2013-2020年)在全市范围内建立稳定健康的城乡森林生态系统。前3年努力达到国家创建森林城市的标准,后5年全市形成以生态网络为骨架贯通城乡,山青水秀、城镇森林繁茂、花团锦簇的新格局。建立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和稳定的生态安全体系。笔者与同事通过多年调查与交流,并参与规划纲要的讨论与制定,对汉中市森林生态文化体系建设规划提出了以下思路,供同行们参考。
1 森林生态文化建设的目标和理念
森林生态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是树立生态理念,倡导绿色发展,共建生态文明。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前提,就是充分肯定自然界及其存在的内在价值,担负起人对自然的责任和义务。因此,森林生态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通过文化启蒙将生态意识和责任意识根植于公众的心灵,即以先进的生态理念为指导,在微观上逐渐引导公众的价值取向、生产方式和消费行为的转型,在宏观上逐步影响和指导决策行为、管理体制和社会风尚。汉中森林生态文化建设要始终围绕提升森林生态生产力、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这一目标,提高各部门联动协作能力,增强全社会生态意识,推行健康文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 森林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2.1 规划目标
通过开展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结合全市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提供给市民一个学习、认识森林的生态文化平台,提高市民的生态意识,推动全市的生态文明建设。
2.2 建设内容
2.2.1 森林生态文化宣教场所建设。为了弘扬汉中市的山水文化、树文化、竹文化、茶文化、药文化、湿地文化为主题森林城市生态文化,结合森林生态旅游、森林人家游、生态文化展示等形式,发展以森林风景资源为背景,以生态文化为内涵,以文化展示和传承为重点,通过征集、典藏与森林文化遗产有关的文献资料、图片资料、影像资料等森林文化产品,制作森林地貌沙盘,建设一批起点高、水平高、高科技、规模适当、独具特色的集动植物标本馆、林业科技、森林文化等为一体的森林文化博物馆,珍藏森林文化产品,并对其科学性、历史性分类陈列。也可以国家级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和汉江湿地等为依托,在秦巴山区建设一批能充分反映该区域生物多样性的专题博物馆,命名为汉中生态民俗文化馆、汉中花卉园艺博览馆、北亚热带森林文化园、汉中中华养生园、汉中农林观光园等馆(园区),激励全社会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2.2.2 科普教育建设。规划选择一批典型性、代表性且交通便利的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和生态文明教育深入扎实的学校、团组织命名为森林生态文化教育示范基地。规划每个县(区)建设生态科普知识教育基地2~3处,全市建森林生态文化教育示范基地30处以上,为构建汉中国家森林城市打下良好的生态基础和文化基础。
2.2.3 森林文化广场。在城周边或城郊,以森林为背景,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科技的原则,以区域历史文化特色为主调,通过微缩群雕,结合石碑文字,配以彰显秦巴山水独特魅力的园林造景,建设以刘邦占汉为王、筑台拜将、暗渡陈仓、逐鹿中原、平定三秦、成就一统天下霸业历史典故为背景,以北亚热带林区丰富的山石、动植物资源为依托,打造集生态、科普、文化、休闲、旅游、度假为一体的城森林文化主体广场。
2.2.4 全民义务植树、纪念林基地。规划到规划期末在全市范围内建设面积至少1333m2全民义务植树基地200个,规划总面积66.7hm2。通过实施全民义务植树基地建设,将义务植树尽责率保持在90%以上,使义务植树的观念深入人心,使义务植树活动日常化。
通过建立各种形式的纪念林基地,深化全民绿化意识,积极履行植树义务,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做贡献。规划全市范围内建设纪念林基地40个以上,规划总面积13.3hm2以上。通过开展营造纪念林活动,丰富义务植树形式,加大对植树造林的环保知识宣传力度,提高城市文化品位。
3 森林生态文化创作、保护与宣传
3.1 规划目标
通过创作生态文化作品、开展生态科普实践活动等方式,积极宣传、倡导生态文明,充分发挥文化工作的特殊作用。大力宣传和加强生态文化建设、维护生态安全;通过深入社会、深入生活,全面细致地了解和反映生态环境发展的生动实践,创作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生态文化产品;通过组织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各单位结合“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土地日”、“世界水日”等活动,采用座谈会、专题讲座、义务植树造林活动、环保义务劳动等形式,开展生态环保实践与宣传活动,提高市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3.2 建设内容
3.2.1 全民义务植树活动。为进一步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规划结合汉中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促进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为目标,以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加大对《森林保护条例》、《义务植树条例》的宣传和贯彻力度,使广大群众了解义务植树的义务性和法定性,进一步提高适龄公民履行义务植树的自觉性,并积极探索开展形式多样的义务植树活动,不断提高义务植树的尽责率。
3.2.2 公民绿地认建、认养、认管活动。为增强全体公民绿色环保意识,改善人居生态环境,提倡公民绿地认建、认养、认管。各人或集体以志愿者的身份认领绿地,承担协助社会做好绿化和管护工作,使城市的每一株行道树、每一簇灌木、花丛都得到有效的保护。
3.2.3 企业绿地认建、认养、认管活动。企业绿地认建、认养、认管是实现企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一方面,通过该活动大大提升了企业的社会名望,间接地为企业带来了经济利益;另一方面,该活动有利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应能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使企业所处的环境同经济协调发展。把企业绿地认建、认养、认管的目标(生存、获利和发展)同减少工业污染、建设优良生态环境紧密相连。
3.2.4 森林生态文化宣传教育。将与城市建设有关的科学知识纳入宣传教育计划,充分利用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媒体,系统传播森林生态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科学知识。大力弘扬先进的森林生态文化,摒弃落后的思想观念和发展理念,树立符合人与自然和谐要求的生态价值观,提高整个社会的生态文明素养,使更多的人认识生态文化,接受生态文化,吸引更多目光关注林业,凝聚更多力量建设城市林业。
3.2.5 古树名木保护活动。古树文化是森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切实保护好珍贵稀有树木或者具有重要历史、文化、科学研究价值和纪念意义的树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古树名木保护坚持以政府保护为主,专业保护与公众保护相结合、定期养护与日常养护相结合的原则。汉中市各地应当将古树名木保护纳入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并将古树名木保护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对古树名木实行分级保护,树龄在1000年以上的古树,实施特级保护;树龄在500年以上不足1000年的古树,实施一级保护;树龄在300年以上不足500年的古树,实施二级保护;树龄在100年以上不足300年的古树,实施三级保护;重要名木一律实行一级保护。
加强古树名木资源普耍搞好古树名木养护、抢救、复壮以及保护设施的建设,搞好古树名木建档,切实保护好这些珍贵的活文物资源;依托秦巴山区独特的种质资源,充分发挥其"基因库"功能, 通过对现有珍贵、珍稀苗木、花卉种质资源收集、驯化、繁殖、造景能措施,发掘区域种苗、花卉的内涵,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4 结论
汉中市森林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应遵循国家林业局《创建森林城市评价指标》和陕西省《陕南山地森林化建设实施方案》,运用生态学原理、系统工程方法和循环经济理念,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改善环境质量为前提,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保障生态安全,全面实现“宜居、文明、和谐、美丽”的汉中可持续发展目标。以森林生态文化建设为目标,将进一步打响“住在汉中、游在汉中、学在汉中、创业在汉中”的城市品牌,提升汉中综合竞争力,勾画一幅升级版的“山清水秀小江南、和谐幸福宜居城”美丽画卷。汉中人民一定会把汉中建成美好生态家园,使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收稿:2014-10-10)
参考文献:
[1]汉中市林业局,国家林业局西北规划设计院.汉中市生态建设总体规划[J].2014,2.
[2]陕西省林业厅.陕南山地森林化建设实施方案[R].2013,11.
[3]但新球,舒勇.广州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中的生态文化内涵分析[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8,27(4).
篇10
冬春季节,正值植树造林的大好时机,加强校园绿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绿色校园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创建现代化学校的重要内容,实现学校环境育人的重要基础。现就中小学校绿化工作提出如下要求: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绿化造林黄金季节已经来到,各中心学校、中小学校要全面部署今冬明春校园绿化工作,把校园绿化工作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列入重要工作日程,做到校长亲自抓,分管校长(主任)具体抓。各学校要主动与当地绿化、林业部门沟通,争取尽可能的技术支持。在今冬明春掀起植树植绿美化校园的新。凡校点布局调整永久保留的学校,校园道路、校舍周围、应植树植绿的场地,都要抓住冬春植树植绿的黄金季节全面植树植绿。能花则花、宜树则树、适草则草,达到三季有花、四季有绿,草要成片、树要成荫,校内无空地,黄土不露天。市教育局将把校园绿化美化纳入学校和校长工作考核的内容,强化责任。
二、科学规划,注重实效。各中小学校要坚持“因地制宜,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重在实效”的原则,科学编制学校绿化美化整体建设规划,并纳入校园发展总体规划中。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绿化年度计划和逐年实施的具体方案,抓好校园绿化的具体实施工作,把校园环境整治和校园绿化美化工作统一结合。新建、扩建学校时需留足绿化用地,校园绿化应与基建同步规划设计。要按照教学区、生活区及体育运动区等不同区域功能与特点进行绿化布局,做到平面与立体、主体与空间点、线、面的交融结合,乔木、灌木、草坪、花卉和爬藤植物搭配科学合理,积极发展垂直绿化和地被植物,在有限的空间内,取得最佳生态效应和视觉效果。各学校绿化美化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制定后应报市教育局备案,并作为今后全市项目建设资金计划安排的重要依据。
三、强化管理,确保质量。学校校园绿化美化要认真落实管护责任制,加强绿化养护与环境管理,强化养管措施,严把校园绿化的质量关。要加强新植苗木的管理,提高成活率,力争种一株活一株,造一片成一片。提倡师生每人养护一棵树木,在中小学中开展“树苗成长我成长,树木成林我成材”活动。定期组织学生开展除草、浇水、除虫、剪枝等力所能及的劳动实践,把学校绿化工作落到实处。要以创建“绿色文明校园”为契机,逐步实现校园绿化覆盖率达30%以上,绿化率达到95%以上的目标。
- 上一篇:量子力学概念
- 下一篇:矿山生态修复可行性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