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范文

时间:2023-12-28 17:39: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如何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如何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

篇1

关键词:舞蹈表演者;心理素质;相应的培养措施

中图分类号:J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0-0128-01

一、心理素质对舞蹈表演的重要性

影响舞蹈表演效果的因素很多,但是心理素质对舞蹈表演效果的影响最为重要。因为舞蹈表演是一种艺术发挥的行为,观众们只能看到你在舞台上的表演,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在舞台上克服自身的紧张感,使每个舞蹈动作都表现的较为舒展和灵活,甚至有些心理素质较好的表演者能够在舞台上超水平的发挥,心理素质较好可以从容的面对一些突发现象,及时出现一些错误的舞步,也会因为能够及时协调好舞蹈动作而避免在舞台上出现混乱的现象。有较好的心理素质不仅可以将舞蹈动作表现的较为完美,还能够赋予动作强烈的个人情感。

二、舞蹈表演者存在的心理素质问题

(一)缺乏自信

在上场之前,演员总是过多的考虑自己在日常练习中的错误,怀疑自己的表演能力,过度的害怕自己在表演中出现各种问题,由于情绪不稳定,所以在演员上台后,会出现心慌、无力的感觉,总是认为别人比自己表演的好,而在自己的表演中会出现舞蹈动作僵硬或者错误的现象。

(二)过度紧张

在舞蹈表现的过程中,过度紧张,容易出现大脑一片空白的现象,甚至忘记自己的表演内容,有的表演者虽然能够将舞蹈动作都正确的表演出来,但由于紧张,不能将自己的情感表现出来,对观众没有吸引力。

(三)随场应变能力较差

在平时的表演训练中,一般都是在特定的表演场地进行,但在具体的表演中不可能每次都是相同的舞台,所以就要求表演者能够在各种陌生的场地都能够完美的进行舞蹈表演,但如果表演这的随场应变能力差,就不能及时的调整自己的心态,使表演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三、如何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一)不断加强日常训练

克服表演者紧张和表演不自信最好的办法就是训练扎实的基本功,要想在舞台上得到出色的表演,必须在日常的训练中加大力度。只有在台下进行艰苦的训练,把每一个舞蹈动作都训练到像熟悉自己的名字一样,将感情与舞蹈动作完美的融合,使自己的舞蹈表演得到老师、同学的认可和满意,不断增强自己的表演自信。由于在日常的训练中表演者肯定会感到枯燥无味,这就需要教师在旁边对其进行不断的鼓励,并使表演者认识到基本功的重要性,使表演者克服各种困难,加强对基本功的训练,当我们在台下的训练达到了最佳的程度,在舞台表演中才能更好的克服紧张的情绪,使舞蹈表演更出色。

(二)对学生进行心理训练

由于表演者在进行舞蹈表演时,要面对大量的观众,所以总是会出现一些紧张的情绪,所以对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心理训练,使其能够及时的调节自己的情绪,避免因紧张导致发挥失常的现象。可以使学生掌握心理暗示的方法,在上台表演前有效的调节自己的情绪,比如,在心里告诉自己“我是最棒的,我一定等将自己的水平发挥出来”,“我不紧张,要以最平静的心态来表演”,“我要以最佳的心态来面对表演”,通过心理暗示,消除自己的紧张情绪,保持内心的平静。还可以让学生掌握深呼吸的方法,在紧张的时候,深吸一口气,再慢慢的呼出,使大脑和肌肉都得到一定的放松。这些方法都能够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进行舞蹈表演。

(三)进行多种场地的训练

在学生们的日常训练中,不要固定在一个地方进行表演训练,根据学校的具体条件,可以在练功房训练,也可以在操场上训练,或者在周边的小广场上训练,使学生经常在陌生的环境中训练,培养随场应变的能力。而且在周末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在广场、养老院等地方进行演出,使学生得到较多的锻炼,只有在日常训练中见得场面多了,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最终在真正的舞台表演中提高自己的随场应变能力,在舞台表演中正常发挥甚至超常发挥。

四、结束语

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使表演者在舞台中更出色的发挥自己的表演水平,得到观众朋友的认可,所以在日常的训练中一定要提高心理素质,消除表演者的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

参考文献:

[1]杨仲华,温立伟.舞蹈艺术教育[M].人民出版社,2012,23.

篇2

随着急救医学的迅速发展,急诊急救,特别是院前急救越来越受重视,而一个敏捷、高效的急救体系,可使急危重症患者的伤亡减少到最低限度。作为一线急救人员,每天接触大量的不同种类、病情复杂的患者,承受着很大的精神和心理压力。现将对我院急诊科医护人员进行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测试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我科全体医护人员共34名,其中女24名,男10名,年龄23~53岁。均符合:①既往无精神病史及心身疾病史;②中专以上学历;③无服用抗精神药物史。

1.2评定方法采用由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年出版的(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中的焦虑和抑郁自评量表,由医护人员在统一的条件下按照所要求的评定方法自己同时填写,计算出所得粗分。SAS经R=1.25×粗分,换算成标准分,≥50分为阳性;SDS计算出抑郁严重指数=各条目累计分/80(最高总分)。评分指数在0.5以下为无抑郁,0.5~0.59为轻度抑郁,0.60~0.69为中度抑郁,0.7以上为重度抑郁。

2结果

34名人员中,焦虑为10人,阳性率为29.4%;抑郁为13人,阳性率为38.2%,其中轻度抑郁为5人,中度抑郁为6人,重度抑郁为2人。

3讨论

急诊急救人员长期面对突发性危重患者和各种死亡患者,战斗在第一线,需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对我们测试的结果,分析其原因可能存在下列因素:①随时处于应诊状态,并且应诊的患者的严重程度具有不确定性;②部分患者及家属的期望值过高,极易使病人及家属在遭受创伤事件时产生心理应激障碍,谩骂甚至殴打医务人员;③工作不规律带来的不方便,工作强度大和疲劳;④工作中带来的挫折感,专业技术是否熟练的压力;⑤经常面对重症患者的痛苦甚至死亡时产生的抑郁和悲伤情绪等等。急诊工作时间越长,压力就越大,如果自己不能很好地进行心理调整,压力得不到有效缓解和释放,就会带来多种危害。首先,会造成医务人员个人精神衰弱、疲劳,注意力不集中,心情不佳、紧张、失眠、焦虑、抑郁和恐惧,对自己能否胜任工作没有把握等情绪。在人际交往中往往表现出敏感、易激惹、冲动等沟通方面的问题,容易和他人发生争执,影响与家人、同事之间的人际关系。其次,医务人员的心理障碍还会引发身心疾患,如高血压、心率失常、消化道溃疡和糖尿病等。再者,医务人员的心理素质下降,还会降低工作效率,易出现医患纠纷和医疗事故。

篇3

引起这场悲剧的根源,关键就是两个字――嫉妒。

案例二:高三学生王晶石由于学习成绩好,受到同学马娟的嫉妒。在高考前的冲刺阶段,处心积虑的马娟想到了一个影响王晶石学习成绩的办法:她花16元钱买了一瓶硫酸,泼到了同学张静的脸上,造成张静双目失明并毁容。原来马娟和张静有矛盾,张静又是王晶石的好朋友,她这样做既报复了张静,又达到了影响王晶石学习的目的。但她却没想到自己将为此付出沉重代价。

本案中,马娟就是求胜心切,嫉妒心太强,最后冲昏了头脑。

嫉妒心理透视:

心理学家认为,嫉妒是一种心理病态。嫉妒心理有明确的指向性,嫉妒者往往不择手段采取种种方法打击所嫉妒的对象。达不到目的则妒火中烧,心情抑郁烦躁。

现代身心医学研究揭示,脑和人体免疫系统有密切联系,嫉妒可使大脑皮层功能紊乱,引起人体免疫系统的胸腺、脾、淋巴腺和骨髓的功能下降,造成人体内免疫细胞和免疫球蛋白生成减少,使机体抗感染的能力下降。由此可见,嫉妒不仅使精神受到折磨,对身体也是一种摧残。另外,嫉妒心强的人,常想方设法阻止他人发展,试图压倒别人。长此以往,朋友会越来越少,人际关系也会越来越差。

心理导航:如何克服嫉妒心理

1.认清嫉妒的危害

遭别人嫉妒的人自然是痛苦的,嫉妒别人的人一方面影响了自己的身心健康,另一方面因为整日沉溺于对别人的嫉妒之中,没有充沛的精力去思考如何提高自己,恰恰延误了自己的发展,一举多害。认清这些是走出嫉妒误区的第一步。

2.克服自私心理

嫉妒是个人心理结构中“我”的位置过于膨胀的具体表现。总怕别人比自己强,对自己不利。因此,要根除嫉妒心理,首先根除这种心态的“营养基”――自私。只有驱除私心杂念,拓宽自己的心胸,才能正确地看待别人,悦纳自己,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心底无私天地宽”。

3.正确认知

客观公正地评价别人,也要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别人取得了成绩并不等于自己失败了。强烈的进取心是人们成功的巨大动力,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一个人不可能事事都走在人前。只要客观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为自己找到一个恰当的位置,就可以避免嫉妒心理的产生。

4.将心比心

当嫉妒之火燃烧时,不妨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扪心自问:“假如我是对方又该如何呢?”运用换位思考,可以让自己体验对方的情感,有利于理解别人,有利于抑制不良的心理状态的蔓延,这是避免产生嫉妒心理最有效的办法之一。

5.提高自己

嫉妒的起因就是看不惯别人比自己强。如果能够下意识地自觉地集中精力,不断地学习、探索,使自己的知识、技能、身心素质不断得到提高,也可以减少嫉妒的诱因。

6.完善个性因素

大凡嫉妒心理极强的人,都是心胸狭隘、多疑多虑、自卑内向、心理素质不好的人。努力完善自己的个性因素,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用健康的心态面对生活,加强修养,克服私心。

7.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

篇4

感悟一:要努力成为一名师德优良、业务精湛的教师。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通过这次师德修养的培训,我对教师这个职业,又有了新的理解。听了魏院长精彩的讲座和谆谆的教诲,我铭记了作为人民教师所需要的九个“心”:真心、小心、专心、用心、倾心、诚心、静心、安心和爱心。我也想了很多,高尚师德的养成靠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的磨练。教师要善于从师德修养的角度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善于从自我教学行为的变化改善师德修养。也只有在变化中发展自己,才能始终“与时俱进”,跟上时代潮流,做出不平凡的工作业绩。因此,今后我会从思想上行动上提高自己的工作责任心,树立一切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提高自己的钻研精神,不要遇难而退,要发挥敢于与一切困难做斗争的思想和作风,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师德优良、业务精湛、学生、家长欢迎的人民教师。

感悟二:要努力成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

回想起这几年报刊电视上对教师的一些负面报道,往往探讨的不是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如何,而是关注一个教师的言行带给学生的不良影响。或许,我们的一些教育工作者在对如何为人师表的问题的认识上还一直存在着偏差,这也就是袁教授向我们提出的“新时期,如何做一名老师”、“今日,应当如何做教师”。这个看似普通实则不一般的问题。“今天怎么做教师”,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关注,去思考。通过袁教授的讲座,我认为在新时期,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应以爱心为教育前提,热爱学生,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其次以广博的知识增强教育的力量,教师要有精湛的业务水平,主动学习新知识,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第三,以独立的现代人格影响学生素质,师德高尚,为人师表。第四,以创新意识开拓教育新境界,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鼓励创新,在教学中要以新理念组织教学。第五、以崇高的教育理想为毕生追求,一个好教师,应该把他的全部身心献给教育事业。在今后我们应该有更高的觉悟,要将自己的工作定位到较高的格调上,要做一个教育工程师,而不是简单养家糊口的教书匠,要努力做个健康、全面、新时期师德高尚的人民教师。

篇5

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是一场深刻的教育改革。这场变革首要的和根本的任务是教育目标的转变。它以发展人的素质为总目标,实施立足未来的长期教育行为,追求教育的长久效应,“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个个成才”。要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形成协调统一、密切配合的教育网络,创造人人关心、支持和参与素质教育的社会氛围。同时我们更要意识到学校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站在这个主阵地前沿的则是广大教师,因此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求广大教师更新观念,转变思想,提高自身素质。常言说“打铁需要本身硬”,教育者素质的高下是能否进行素质教育的前提和保证。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工作者,劳动技能和身心素质几方面,那么教师也应该从这几方面来提高自己的素质。

首先,教师要具备优秀的思想品质。

要加强师德修养,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格规范自己的言行。凡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比如要求学生遵守校规校纪,教师更要遵守工作纪律,忠于职守;要求学生清除污言秽语,教师必须禁绝一切不文明语言。要增强热爱学生的感情,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素质教育活动,充分发扬民主,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形成平等相待,心心相通的融洽的师生关系。要认识到教师道德修养如何,不仅是教师本身素质问题,更重要的是它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第二、要不断提高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

素质教育对教师的文化科学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大教师就要努力学习素质教育所必须的教育理论和文化科学知识,不断提高教师工作能力,做到全面发展,一专多能,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以后,教师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就有了较充裕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专业知识,研究和改进教育方法,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

第三、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

教师首先要有较高的劳动技能,对于教师来说,劳动技能主要表现为教学技能,因此教师要积极探索适合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熟练掌握教师应具备的语言表达、板书、操作等基本功。要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改进教学方法,彻底改变“应试教育”中的拼时间,加班加点,“题海战术”,单纯灌输等陈旧方法。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上下功夫,培养他们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要通过教师富有创造性的教学劳动,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它们感到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这样我们的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四、教师必须有良好和身心素质。

篇6

关键词:飞行安全 作风建设 安全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3-0041-01

一、飞行作风建设在保障飞行安全的工作中重要性日益突出

随着我国民航事业的发展,行业对飞行员的需求量不断增加,飞行员的培养量也越来越大。而现阶段我国培养飞行员能力还比较有限,如何既能保证飞行员的培养数量,又能保证飞行员较高的整体素质,就不能仅仅局限于培养其飞行技术这一层面,更重要的是培养过硬的安全责任意识、良好的心理素质及严格的飞行作风。严谨的飞行作风是一名优秀飞行员必备的素质,能够让机组在复杂的情况下保持冷静的头脑,准确判断,正确处理,化险为夷。细节决定成败,一个看似不经意的细节,却往往对结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曾经在哈德逊河完成迫降,被誉为“哈德逊奇迹”的美航机长萨伦伯格在其著书《最高职责》中曾经这样阐述:“看着窗外,我感觉到我们在快速下降。我必须立即做出决定:我们有足够的飞行高度和飞行速度掉头飞回机场而且在掉到地面上之前抵达跑道吗?没有时间来计算这些,但是我根据从窗外观察到的情况很快建立了一个关于我们所处位置的三维构思模型。”作为当代飞行员,应该以此为鉴。在日常飞行训练中严格培养严格的飞行作风、良好心理素质和过硬的飞行技术,从而更有力地多方位地保障飞行安全。

二、模拟机教学为飞行员综合素质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硬件环境

在整个飞行教学阶段,模拟机训练同样为飞行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硬件环境。模拟机与真机比较来看,其优势在于能够模拟真实飞行中的各种突况和机械故障,飞行学员不仅能够在模拟机训练中提高自身的飞行技术和处理特情能力,也能从中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培养过硬的驾驶舱资源管理能力,为今后飞行安全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提高飞行员自身安全责任意识,避免“事故链”的形成

如何衡量飞行员素养的高低,主要不外乎两点,一是飞行技术、心理素质是否过硬。二是遵守规章法规的观念强不强。因此安全状况好的飞行员,必定是那些飞行技术水平高、心理素质好、遵章守纪、作风严谨、职业素养过硬的,这类飞行员飞行时一定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在法规规定的范围内操纵飞机,安全可靠性始终较高。但是飞行员有时往往过于相信自己的操纵能力,在飞机性能边缘操纵飞机,降低了飞机安全可靠性,促使“事故链”的形成。同时也有飞行员因为个人技术不强,理论基础差,心理素质不过硬,特情处置能力弱等,所以正常情况下,他们可以将飞机控制在“安全区”内,但是如果外界出现稍微复杂一点的情况,处置起来就会显得力不从心,从而使飞机滑入“危险区”,同样降低了飞机安全可靠性,促使“事故链”的形成。另外,强烈的法规意识会给个人技术的正常发挥带来积极正面的影响,因为他们在“飞行的四个阶段”中,主观上就始终绷着保证安全的弦,操纵飞机全神贯注,从而更好地保证飞行安全。

在飞行学习阶段应具备以下几点:

一是要学好飞行理论和各机型相关的操纵手册知识,并结合运行规章搞清各方面的规定标准和安全裕量。

二是个人要客观地认识自己。只有实事求是地看待自己的飞行技术水平,认真公正的挖掘自身存在的安全隐患,善于通过日常飞行训练,提高自身飞行技术以及特情处置能力,才能更好地保证飞行安全。

三是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素养,扎实保证飞行安全的思想基础。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是飞行员提高技术、遵守规章制度、保障飞行安全的动力和条件。

四、了解客观因素,避免违章飞行

违章飞行,就是违背飞行的客观规律。其实主观上几乎没有人会想违章飞行,但客观上违章的不安全行为却比比皆是。造成违章飞行的客观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一是对飞机系统工作及相关运行的法规知之甚少。二是飞行的随意性,对于同一条法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和衡量尺度,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而法规需要通过人的实践得以实现,由于存在这种不确定性,表现出来的行为过程和形式不尽相同。三是操纵能力不强,复飞意识淡薄,程序、标准、动作不定型。比如在“五边”进近阶段,有的学员则不能及时发现存在的偏差,或者发现了偏差不能够及时修正。复飞意识淡薄,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违章飞行,危害很大。一是使飞机的运行越出了相应规章的保护圈,二是使飞行的安全裕度被剥去,运行系统显得十分脆弱。通过各种安全准则、标准和操作来使“危险”的界定具有可操作性。航空界对航空器的运行规定了最优、正常、应急、危险等多重界限。超出规定的安全边界,系统就是“危险”的。因此安全需要规章来维护。

五、结束语

“安全第一”是我国民航一以贯之的指导思想。“预防为主”完全体现了航空安全的客观要求。通过行政与法规、经验与科学相结合的方式,借鉴国际民航安全管理的先进方法,逐步完善适合我国民航事业发展的管理方案以及飞行员培养办法;加强保障航空安全的法规、技术、物质、培训等基础方面的建设,努力把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落到实处;把主要精力放在安全生产和培养的综合监管上来,放在加强法律法规、政策办法的调查研究上来,放在问题的解决上来。减少和遏制安全机制上、运行中存在的显性和隐性问题,努力防止“事故链”的连接,提高飞行员整体素质素养,保证飞行安全。为我国民航事业的蓬勃发现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教师素质;心理素质;自我提高

一、教师素质现状

教师心理素质定义为:“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教师的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自卑心态严重;嫉妒情绪突出;虚荣心明显;焦虑水平偏高;性格忧郁孤僻;逆反心理较强。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

(一)工作繁重,心理压力大

教师的工作时间远远超过8小时,加之多数学校仍按“升学率”、“优生率”来考核教师,决定评优晋级和奖金发放;名目繁多的检查、考评、验收也使教师穷于应付。

(二)心理安全感不足

教师的社会地位、物质待遇仍然“不尽如人意”。新的竞聘制使不少处于弱势的老师不适应。

(三)教师需要的多元化长期被忽视

社会赞美教师强调的是奉献、责任,可是相比较而言,却忽视了教师作为一个平凡人的需要,对他们的关爱不够。

(四)对教育改革的不适应

在一些地方许多教育、教学弊端没有改变,素质教育迟迟不能推展,在错误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作用下形成的教育环境,造成教师思想的矛盾与困惑,压抑了教师的个性发展,扼杀了创造精神;另一方面,实施素质教育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愈来愈高,不少教师不堪重负。所以,教师心理的焦虑、困惑日渐增多。

二、教师的心理素质问题解析

(一)教师角色期望与自我价值观的冲突

教师的角色内容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知识的增长与更新而不断改变。从社会对教师的角色期望来看,心理学家认为,教师要充当知识的传授者,集体领导者,模范公民,纪律维护者和家长人等,就要求教师知识博大精深,无所不知。而社会中人人对教师应做什么和怎样做都有自己的看法,这样教师受到各种相互冲突的角色期望的冲击,同时这些角色期望也与教师自我价值观产生对立、冲突。

(二)自我期望值过大,追求“完美主义”

教师常把“完美”当作自己为人处世的目标。在工作上要求尽善尽美,并渴望他人看到、肯定自己的成绩。这种追求“完美”之心态容易忽略自身条件的限制,如个性、能力、机遇等。一旦过高的自我期望,当目标不能实现,就会有很强的挫败感,对自己自怪、自责,对他人怀有敌视、对立情绪。

(三)教师评价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评价主要采取终结性评价方式,评价结果与奖励结合,有的还成为解聘不合格教师的依据。但在评价过程中有两个问题需要引起注意: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评价方式简单划一,教师评价目的是为了完善教学、教育过程,现在学校进行终结性评价,结果基本上体现在对教师的奖惩上,无助于从根本上提高教师专业能力和整体素质。

三、教师心理素质自我提高的途径

(一)热爱教育事业,是教师提高自身心理素质的前提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教师不仅是一个职业,而且是一个需要甘于奉献的事业。对学生真诚的爱,既是教师良好心理素质的一种表现,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亲其师,方能信其道。热爱自己的教育岗位,所授学科,不断进取,不断学习先进科学,先进文化,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做长流水。能够自我接纳,一个能够善待自我,尊重自我的人才能更好地理解、接纳和善待学生。

(二)面对现实,自我认知

人是独立而特殊的个体,只有对自己的认识越深刻,越能帮助自己有效地调适工作压力、生活挫折及内心冲突所带来的困扰。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优势,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扬长避短。教师的性格是内向还是外向,处事主观、迅速还是民主、松散。教师若不能勇敢地面对教育现实的挑战,仍然采用一成不变的教育策略,容易产生职业适应障碍,降低工作效率。

(三)促进教师人际关系

首先,认识、接纳自己,了解、尊重他人是教师良好的人际关系之基础。教师必须正视并接受来自于内部和外部,对自尊心有威胁的各种因素。教师勇于向自我挑战,不断超越自我,才能拥有健康的心态,以积极的人生态度与他人和谐相处。国外研究发现,师生关系紧张的原因中,有60%的因素是缺乏有效的沟通。沟通既能了解别人,又能从别人那里进一步了解自己,也能容纳别人与自己不同的观点。

(四)塑造教师健全的人格

教师健康的人格特征突出表现在如何对待教育工作,怎样对待所教的学生。其中,教师性格特点对学生的影响不能忽视。如果教师经常为不良的情绪所困扰,就会把烦恼、怨愤迁移到学生身上。高情商的教师首先善于控制与疏导自己的情绪,不在不适当的时候对学生生气、发怒。人格健康的教师既知道如何工作,同时又有多方面的生活情趣,善用休闲时间缓解工作压力;当压力过多难以承受时,懂得寻求社会支持以避免心理失衡。

参考文献:

1、王卫红.教师心理素质状况调查与研究[J].心理学,2003(1).

2、吴惠青.论教师个体的生存方式[J].教育研究,2003(6).

篇8

迈入大学校门后首先让我在军训中练就了将强和毅力,让我能够努力的控制和坚持,能于自己的思想做斗争,在军姿中把自己从强人还是弱者中做个抉择。对人生的意义做了栓释。去战胜自己,克服自己。培养了自己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做准备,使我终身的都受益。

其次,在这段时间,我做到了坦诚、自信、乐观、处事冷静,人际关系良好,我不仅努力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不断接受新的文化知识的能力,还注重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能够积极的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

做为一个大学生,我们的天职就是学习,最主要的任务和根本目的就是学习,第一学期正式上课后,每科老师都对我们将如何学习做出规划,帮助我们调整学习方法。让我们借鉴学长和同学门的长处,来克服自己的短处,使我们很快进入大学的生活中来,让我们少走了许多摸索的弯路。并告诉我们在大学的学习中如何把握自己,也让我对大学的学习生活有所了解。

进入正式上课后,各科老师对我们的情况都非常了解,所有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都作了调整。在教师的引导下,我做到课前预习、课上认真听讲,记笔记、课后系统复习,独立完成作业。但对一个文科生的我,对医学中的理科学习感到吃力,在加上突然有了大量的自己利用的时间,更让我一下子放松了起来,让我一时没有好好的利用时间,把大量的时间都放到了我的爱好上面和去做一些无聊的事情,这些时间甚至远远超过了我学习的时间,所以在学习方面没有太用心,使的自己在考试中出现了很多问题。经历了上学期的学习生活和考试,让我意识到,我的身份有了显著的变化,作为一名文科生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和其他人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篇9

关键词:全面自由发展;找准位置;学习;作用

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研究生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坚实基础,更应发挥重要作用。目前我国研究生规模虽不小,但质量却让人不很乐观,主要问题是研究生不能很好的找准自己的位置,因此我们更应结合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理论,实事求是,找准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作用。

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理论与找准自己的位置

(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理论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指,是指人类在现有物质财富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生产力,挣脱旧式分工和私有制的桎梏和异己力量的束缚,达到人的社会关系的极大丰富和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

具体来说,包括四方面内容:第一,“每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第二,社会关系的丰富和发展。马克思曾提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他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第三,人的活动及其能力的全面发展。第四,人的个性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二)找准自己的位置

研究生教育是高层次教育,更强调学生的科研和自主学习能力,然而,很多学生却无从适应这种学术氛围较浓的生活,研究生生活本就短暂,如果我们不能找准自己的位置,发挥特有的作用,那么我们就很有可能一事无成。

(三)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理论与找准自己位置的关系

1.二者之间的联系

马克思所说的全面发展,是指发展要有全面性、整体性。研究生的发展也要有全面性、整体性,不仅应是知识的全面发展,还应是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第一,研究生知识和能力的全面发展。研究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应有广博的其他学科知识,这样有助于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从而有助于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第二,研究生素质的全面发展。研究生在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还应拓展自身素质。研究生素质的发展包含很多的内容,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等等。

虽然国家倡导全能型人才,但是作为研究生的我们,也应该在自由的基础上,找准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特有的作用。

二、影响研究生找准自己位置的因素

(一)个人因素

研究生处于人生发展的成人前期,对于精神和自我的关注普遍都会提高。研究生多数都是本科中的佼佼者,在学习和生活中受的挫折少,也因此面对挫折的时候缺少足够的承受能力,自我调节的能力也较差。然而,在研究生生活中,大家的起点都不差,个体往往会感到和别人相比,自己一无是处,这往往更让个体找不到方向,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二)家庭因素

在父母、亲友眼中,研究生往往处于社会学历层次较高的群体,因此就对他们报有很大的期望,然而研究生却是学的东西很多,实用和锻炼的机会却不多,往往父母的期望只会给他们带来更大的压力,怕辜负父母的期望,怕给自己的家庭丢人,相反的却是越来越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三)学校因素

研究生除除完成规定的学业外,还必须钻研课题、实验等,压力并不小,特别是现在的研究生多为应届考生,缺乏实践锻炼,面对科研任务无从下手,更不能很好的应对研究生生活所谓的“轻松”。整日疲于奔波,却不能很好地找准自己的位置,发现自己的特长。

(四)社会因素

当今社会不仅需要高学历,而且要求高能力,往往理所当然的认为,研究生的高学历就代表着他们的高能力,因此对毕业研究生的要求过高,以至于许多在校研究生,为了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本末倒置,碌碌无为。

三、如何指导研究生找准自己的位置

学习仍然是研究生的第一要务,其中学术研究尤其重要,因此要转变并很好的接受这一观念,找准自己的位置是关键。

1.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创新精神

研究生的培养,一方面需要广泛地学习专业知识,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培养他们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科学上的创新精神。因此,在研究生的课程学习中,必须做到“点面”结合,既要学习和深化自己的专业知识,又要重视自己知识面的扩张,全面发展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2.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培养自己的社交能力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化的程度也在不断提高,人的全面发展不仅取决于个人的努力,也有赖于社会所创造的条件。

3.协调学习和社交,培养身体和心理素质,找准自己的位置

一些学生对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生活缺乏科学定位,加上高校研究生管理工作的松散,导致了研究生的一些不良生活习惯,对学生本身的身心健康发展影响极大。因此采取必要的措施帮助研究生确立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素质是十分必要的。

五、结语

研究生是民族的未来和希望,他们能否找准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作用,体现自己的价值,直接影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败,研究生找准自己的位置,处理好全面发展与自由发展的关系,不仅是人才成长的先决条件,更是造就人才的基础。也就是说,帮助研究生找准自己的位置,学习好科学文化知识,培养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并且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是促进研究生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卷:516.

[2]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J].1845年:1.

[3]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53.

篇10

关键词:钢琴舞台演奏;表演心理素养;紧张心理

钢琴舞台演奏是演奏者钢琴弹奏技术水平及个人心理素养的综合表现,从本质上来说受到各种因素影响。研究表明,演奏者需要面对环境及自身压力,在演奏过程中均难以将自己的水平发挥到100%的程度,所以如何控制好来自外界的压力与提升舞台演奏质量息息相关。一些演奏者具有高超弹奏技能却无法在舞台上发挥出来,所以演奏者要提升现场表现水平就必须提升自己心理素养,从容面对舞台演奏的各种压力,最大程度发挥自己真实水平。

一、钢琴演奏心理素质问题

(一)钢琴演奏中可能发生的状况

钢琴演奏或比赛过程中,受多种因素影响,演奏人员会有一些反常表现,例如心里忐忑、反应迟钝、肌肉紧张无法跟上节奏、手脚冰凉、呼吸急促等,甚至一些心理素质较差者在紧张环境下会晕倒。从现场来看不难发现一些心理素质较差者在舞台上会表现出不敢直视观众、面部紧张、弹奏开始前呼吸急促等不良情况,且未经过有效调整便开始弹奏,弹奏速度逐渐加快,并在慌乱中出现错音频发等状况,最后连自己都不知道该如何表达情感及对节奏的掌控,一错再错,导致演奏完全偏离自己的节奏,更不用谈演奏过程中的感情把握,最后弹奏草草收场。一些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经常出现忘谱现象,原本烂熟于心的乐谱在演奏中突然出现断片现象,使得演奏者无法完成演奏。一些演奏者由于心理因素导致在比赛中出现不适应场地、比赛用琴等难以掌控的现象。

(二)钢琴舞台演奏者演奏心理分析

音乐会或比赛等演奏过程中,演奏者自身心理活动与其对乐谱熟悉程度及理解深度等存在一定关联,一些演奏者心理互动会随环境变化而变化,这些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演奏者对作品演奏欲望、感情的控制及表达、旋律拼接处理等。心理活动是一种不可见影响因素,虽然看不见却是关系演奏成败的重要因素。一些钢琴弹奏水平相当的演奏者在舞台上给人的表现却差了好几个档次,就因为演奏者无法掌控自己的心理,在舞台表演过程中无法发挥正常水准。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有意R提升自我心理调节能力是保证舞台演奏的必要条件。

(三)导致演奏者心理障碍的原因

1.思绪混乱

演奏不同于日常练习,一些演奏者在日常练习过程中弹奏十分流畅、情感丰富,很少甚至不会出现弹错音、忘谱、中断等情况。一些人在上台前做好充分准备,上台后却仍旧出现各种问题。造成该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演奏者思绪混乱、经验不足或给自身施加较大压力导致自身心理情绪与正常演奏出现较大出入。不仅仅是初学者,甚至一些经验丰富的演奏人员也会出现该种情况。心理学研究表明,该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演奏者心理出现下意识抵制情绪,导致自己行为在不自觉中受到阻力。出现该种心理情况往往难以完成整场高质量演奏。

2.缺乏自信

演奏者只有先征服自己才能在舞台上征服评委和听众,因此必要的自信是演奏成功的关键所在。自信不仅仅是一种自我胸怀和气度,还包括对自己能力的认可,自信可提升勇气,是克服恐惧的关键所在。缺乏自信不仅仅是心理层面原因,还包括演奏者自己准备不充分,仅仅是在日常练习中记忆弹奏节奏及指法,并未将乐曲融入自己脑海中,属于机械性弹奏,难以达到收放自如的境界,因此导致在演奏中极易因为各种原因出现失误。

3.舞台表现经验不足

舞台表现不同于日常练习,舞台表现中会出现各种练习中不存在的因素。首先演奏者需要克服来自观众的压力,集万千目光于一身往往导致演奏者在经验不足情况下出现紧张或兴奋导致失常情况。其次舞台设施较之练习环境存在一定差别。舞台上灯光以及音响等会将演奏者本人行为表现及演奏琴声放大,演奏者被完全暴露于观众视野之下,让演奏者形成一种观众和评委利用“放大镜”形式找自己错误的观点。其次演奏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不同于以往的情况,演奏者在缺乏经验情况下不知如何面对并处理这些问题,例如演奏用琴与练习用琴不同导致自己无法适应,演奏过程中舞台下面有观众骚扰、舞台断电等均会造成演奏者心理状态发生变化。基于此,演奏者需要在登台前做好准备,并通过不断实践提升自己的舞台经验,从容面对各种突发状况,只有这样才能高质量完成钢琴舞台演奏。

二、演奏者登台前准备

(一)技术准备

演奏者在舞台上如何将自己的水平发挥得淋漓尽致与其登台前技术准备息息相关。演奏者在登台前需做好弹奏曲目选取、读谱、练习各个环节的技术准备。

1.选择合适曲目

选择合适演奏曲目是钢琴演奏者能否有效发挥自身特长的关键所在,也是提升舞台演奏效果重要途径。演奏者之所以会出现临场紧张等情况主要是对自己要演奏曲目缺乏了解。演奏者在演奏前需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合适曲目,不可好高骛远,选取高难度作品并试图在舞台上超水平发挥。若演奏者演奏曲目无法达到自身水平和舞台表现熟练程度,会在其心理上出现暗示,认为自己会出错,并出现患得患失的心理,引起心理紧张。不否认一些演奏者在演奏时会出现超常发挥,但总体而言演奏者在舞台表现会不如日常练习,超常发挥也是建立在自身对曲目十分自信的基础上。因此在实际演奏过程中应该选择与自身水平接近甚至略低的曲目,只有这样才能克服自身心理障碍,发挥出真实水平。

2.正确读谱及练习

经过严格选曲后还需做到对演奏曲目精读谱,根据乐谱确定其调性及速度,在此基础上首先对曲目有全方位认识。或许演奏者已经对曲目相当熟悉,因此选定曲目后会急于模仿及表现,该种情况极易导致乐曲原本节奏被打破。练习过程中需注意力度控制,应做到手耳并用,对音符、指法、分句、强弱等进行比对。此外在练习中不仅仅是简单进行强弱对比及速度变化等,还应加上一些情绪变化。

3.适度使用踏板

演奏过程中使用踏板可适当丰富演奏音色效果,延音踏板可使用在连奏地方,若需要进行柔和处理可使用弱音踏板。在练习中可适当增加踏板使用,注意手脚动作协调,对每个动作进行谨慎处理,并通过自己的耳朵判嗍欠裨擞煤侠怼

4.将乐谱熟悉于心

在实际练习过程中需要同步展开读谱,只有保证读谱和练习有效结合才能保证自己充分掌握演奏技巧,并形成一种非主观演奏习惯。演奏者在练习过程中可以采用反复练习、脱稿练习等方式,加深曲目在自己脑海中的印象,让旋律萦绕在耳边。此外还需安排记忆特定的段落接口及键盘位置,如可做到以上练习便可将乐谱熟悉于心,对登台表现有重要帮助。

(二)人文素养的准备

钢琴表现需要演奏者将作曲家的乐谱以声音形式再传递给观众,在观众脑海中形成一种抽象乐谱,通过演奏赋予乐曲新的活力。基于此,演奏者只有和作品融为一体才能演奏出具有生命力的琴音。在演奏过程中不仅要求演奏者具有一定演奏技巧,还需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具备一定理解能力。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应该对琴谱了然于心,充分理解作品所要传达的用意。演奏者在演奏前应该充分了解作品内涵,这其中包含作品作者及其所在时代背景、个人创作风格、创作目的或意图等。以创作者角度看待作品的内涵,可最大限度将创作者情感进行还原,并掺加演奏者自己对作品的理解。由此可见,演奏者不仅需要对作品在演奏技巧方面的理解,个人对作品的理解以及作品背景的了解必不可少。

(三)心理准备

心理准备是钢琴演奏必不可少的环节。演奏者首先需要端正自己的态度,在练习中严格要求自己,不放过一丝一毫,做到精益求精,且不可有侥幸心理。认真对待每次练习,将每个演奏环节烂熟于心,不仅提高自己的演奏技能,还提高自己演奏自信心。在演奏过程中需要有一点正常紧张状态,保持自己的呼吸、手指、肩部等部位有一定紧张感,保证自己的肌肉紧张度与实际演奏相接近。

三、提升钢琴演奏者的临场应变能力

(一)提高心理素质

演奏者在演奏前需做足心理功课,无论是对舞台演奏过程中的临场应变,还是经验总结,都需要演奏者具备一定心理知识基础。弄清楚产生紧张的原因以及应对策略,在此基础上展开针对性训练。从心理学角度而言,人对世界万物的客观反映主要建立于其脑海主观意识之中,主要包含对事物的认识、情感建立、深度意识等,这几个阶段是人类心理活动的必然过程,钢琴演奏过程中演奏者对实际演奏过程的感觉、对音乐的联想以及思维能力、情感表达、演奏难易等均与演奏者心理素质有一定关联。演奏者在演奏中若能做到将演奏看作是一种情感的抒发,通过钢琴向听众和评委表达自己内心情感,阐述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这样,不仅演奏者本身从演奏中获得能量,还会感染到听众,这种演奏过程会最大限度降低因为心里紧张而导致的各种失误。

演奏者通过学习心理基础知识可明确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有助于形成针对性策略。演奏本身就是演奏者情感抒发与动作、脑力的有效结合。演奏者在练习过程中可通过反复练习将对琴谱的记忆及演奏动作转化为肌肉记忆,在实际演奏过程中不需通过思考便可将动作表达出来。因此在实际演奏过程中演奏者必须保持成熟的演奏心态,以充沛的精力及清晰的思绪进行演奏。演奏者学习心理基础知识后只要做到在紧张中保持清晰的思绪便可高质量完成舞台演奏。

(二)积累演奏经验

“实践出真知”是钢琴演奏的必然规律,通过实践不仅可提升演奏者对作品的熟悉度,提升演奏者的自信心,还可提升自己的乐感,在无意识情况下也能跟上节奏弹奏出美妙的音乐。此处所谓实践与练习存在一定差别,主要指的是演奏者在平常应多参加钢琴演奏活动,为自己创造实际演出机会,例如在聚会、酒吧、餐厅等场所可表现自己的弹奏能力,积累现场演奏经验,从听众处收集各种意见,将其转换为自己的演奏经验。通过参加各种钢琴比赛或钢琴等级考试并在有听众情况下展开演奏,可不断丰富演奏者钢琴演奏的经验,演奏者在不断实践中不仅演奏水平逐渐提升,个人应对突况的能力也会不断提升,遇到问题不会手忙脚乱,为登上更大舞台奠定坚实基础。

(三)提升个人文化修养

钢琴演奏不仅是技能体现,还是个人文化素养的直观流露。从音乐角度而言,演奏过程本身就是演奏者个人情感的外在流露,不同素养的人通过钢琴表达出来的情感必然存在一定差异。评委和听众在聆听演奏过程中个人体验也有所差异,因此如何通过个人演奏带动听众和评委的思绪与个人文化修养有重要联系。若演奏者可成功抓住听众及评委的心,让其沉醉于演奏中,对演奏过程有重要意义。演奏者通过不断提升个人文化修养、个人涵养及品味,有利于其更准确掌握钢琴演奏技巧,并在演奏过程中与台下产生共鸣,有助于将突发事件出现概率降到最低。即使在演奏过程中出现问题也会通过其强大心理素质以及临场应变能力做出有效应对,保证演奏不出现中断等情况。

四、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及个人魅力

从性质上看,钢琴演奏可作为一种个人情感的载体,而高尚情操及个人魅力则是演奏的灵魂,在演奏过程中可从多各方面展示演奏者个人修养。演奏者若要通过演奏打动别人,首先自己得学会如何做人,懂得如何爱人,人与人交往过程中懂得换位思考,懂得替别人思考,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避免出现自我中心等问题。只有将钢琴演奏看作是情感表达和艺术行为才能真正从内心与钢琴演奏产生共鸣。演奏是技巧与情感的双向抒发,若缺少高尚道德情操及个人魅力,钢琴演奏往往只能停留于机械弹奏阶段,无法达到更高境界,在演奏中也难以通过情感等与听众产生共鸣,单纯地弹奏极易因为现场环境以及个人心理原因出现各种问题。基于此,演奏者需培养自身道德情操、加深自己对万物的理解、提升个人魅力、从正确角度出发看待问题,并将做人与钢琴演奏联系在一起,实现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