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对社会的影响范文

时间:2023-12-28 17:39: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物联网对社会的影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物联网对社会的影响

篇1

联网对城市管理的影响

物联网对城市管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城市安全的统一监控和对城市的数字化管理。城市安全的统一监控是基于宽带互联网的实时远程监控、传输、存储、管理的业务,利用宽带和3G网络,将分散、独立的图像采集点进行联网,实现对城市安全的统一监控、统一存储和统一管理,为城市管理和建设者提供一种全新、直观、视听觉范围延伸的管理工具。

目前,物联网技术已用于城市安全。由中国科学院微系统所自主研发的“电子围栏”即是物联网对城市安全统一监控的一种形式,该系统已应用于上海世博会,为3.28平方公里围栏区域的世博园提供24小时安全防护,其作用低得上成百上千名保安、警察的轮番值守。

城市的数字化管理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系统RS等关键技术,开发和应用空间信息资源,建设服务于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和管理,服务于政府、企业、公众,服务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系统。

物联网对个人生活的影响

物联网对个人生活的影响现阶段主要体现在智能卡和手机的扩充功能上。智能卡的功能又主要表现在电子交付和身份识别两个方面。商场超市购物、医院看病、乘坐各种交通工具、旅馆住宿、饭店吃饭、各种费用缴纳等等,一切消费行为都能刷卡解决。此外,门禁卡、图书借阅卡等还具有身份识别的功能。

手机不仅是通讯工具,而是发展成为人们不能离开的工作、学习、娱乐、通讯的信息中心。人们的一切工作、学习、娱乐等将有可能全部在手机上完成。如果需要大屏幕显示,办公室、家里及公共场合都有无线键盘和显示器、打印机等外部设备;如果去野外,有无线可折叠键盘、显示器等便携式外部设备,手机的定位技术将随时随地传递手机持有者的精确位置。

然而,物联网的应用就仅限于此吗?家中的冰箱不再只是保存食物,还可以是个好“管家”――食物不足了,它会提醒;食物过期了,它会提醒;它甚至还可以在网上帮主人收集菜谱。像这样的智能冰箱、智能洗衣机、智能电视机都将是物联网生活的一部分。

物联网发展“雷声大,雨点小”

目前,距离物联网“物物相连”的宏大愿景我们仅仅走出了第一步。我国政府也高度重视这一领域的发展,已经将其列入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兴产业之一。地方政府也纷纷出台产业专项规划,布局“十二五”期间物联网的发展。各地物联网建设如火如荼,但是专家指出目前我国物联网的发展现状是“雷声大,雨点小”,从下列的数据我们就可以看出:

我国2010年几大运营商在传感网和RFID上的服务收入约3亿元,是其业务收入的0.03%,即便算上全球眼等视频监视系统的收入,也只有30多亿元,只比其业务收入的0.3%多一点儿。如果进一步考虑投入产出比问题,那结果可能更不乐观。目前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大多停留在专业化的行业领域。

物联网作为一个新兴市场应用也面对着来自各方面的挑战。首先是技术挑战。目前缺乏在统一框架内融合虚拟网络世界和现实物理世界的理论、技术架构和标准体系。其次,我们也不掌握核心芯片和传感器技术。另外,传感器成本居高不下,80%以上靠进口芯片,可靠性、安全性和隐私权令人担忧。最后,整体技术落后,例如落后的RFID单信道体制在某些应用领域需要升级换代。在日前结束的物联网博览会上,我国物联网企业大多是卡片、设备的制造商,拥有芯片自主研发技术的企业少之又少。

篇2

【关键词】智能 社会 形态

目前的信息智能化技术对人类社会影响越来越大,我们如何深刻认识和有效把握,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关键,也是我们每个人需要思考的问题。下面主要从智能时代到来的确定性认识、主要技术支撑及未来发展等几个方面,进行初浅的探讨研究。

一、社会发展正朝智能型方向方向跃迁

首先,对信息价值利用不同,对社会的影响不一样。当进入20世纪50年代末,计算机的出现和逐步普及,把信息对整个社会的影响逐步提高到一种绝对重要的地位。信息量、信息传播的速度、信息处理的速度以及应用信息的程度等都以几何级数的方式在增长,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化使社会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但与智能时代相比,总体来说,信息时代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信息的积累上,信息价值的利用是直接的、局部的,只是智能时展所必需的信息与技术的原始积累。

其次,信息时代的关键技术是智能时展的基础和前提。如,在信息时代,以电子和光子作为信息载体的技术快速发展,集成电路的发展遵从摩尔定律,集成电路的芯片的集成度每18个月翻一番,集成电路刻线宽度更小,信息传递速度更快,消耗功率更小,为智能化处理所需的高效信息汇聚与分发提供了有利条件;信息时代的信息大膨胀为智能化时代的到来做了一个很好的信息汇聚平台。如世界各国2000年一天的贸易额、科研课题量和电话的通信量分别相当1949年一年的量。

第三,两种不同时代对人类环境影响效果截然不同。信息时代的发展过程带来了环境的变化是:一是使我们时间压力增大,强化时间管理,要求我们的组织、业务、管理等采用新的模式;二是更强调资金成本,追求效益的最大化;三是为适应信息化社会,要求人们学习速度加快。然而,智能时代的智能化使物通过网上的各种设备具有智能化功能,使人们从繁重的体能中解脱出来,使人们的智慧效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二、智能社会发展的主流技术

智能时代是从信息时展而来,除信息时代中的信息传输与处理技术得到更好更快发展外,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对信息数据的大范围、更高效处理上,主要技术有物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和云计算技术等。

(一)物联网技术是智能时代科技发展的物理基础。物联网使物品和信息服务功能都发生了质的飞跃。它高效处理信息感知和网络互联,是达成信息有序汇聚与分发的实体平台。物联网的功能给使用者带来较高的效率、便利和安全,由此形成基于物联网的新兴产业。对于各种感知网络比比皆是,主要体现在信息的采集和汇聚,但这里只列举一个有关从网络信息分发到使用终端的例子,如3D打印技术,它就是在物联网上得到更好的运用,只要远方传过技术图,就可及时进行制造打印输出,得到最终的产品。物联网可以说构成了如人体一样的,从信息感知到分析,到事件处理的实体网络平台,是智能时代科技发展的物理基础。

(二)大数据技术是智能时代科技发展的信息支撑。信息时代的发展为智能时代打下良好的物质和信息基础,各种大量数据的并存和相互嵌套与堆积,使数据分析难度加大,大数据技术可以有效挖掘海量数据中的“宝藏”。随之产生的数据仓库、数据安全、数据分析、数据挖掘等技术成为大数据技术发展的各个方向。大数据技术可实现远超人们所能感觉到的、具体的、直观的结论,并可从表面上无关的数据中挖掘出关联的、有价值的信息,能直接从海量数据中实时找出各种隐藏的规律及其运用的价值。可以说,当今世界,谁能驾驭好大数据技术,谁就能取得时展的主动权。

(三)云计算技术是智能时代智能实时转换的可靠保证。云计算技术主要解决智能时代运算能力的问题,就如一台好的计算机要有高配置的CPU一样。但目前的计算机技术,很难用一台计算机解决海量数据的处理问题,这就要通过挖掘网络资源,进行网上协同运算,达到整体运算能力的提升。通过云计算技术,可有效保证在海量数据下人对实物作用能效发挥的实时性。

三、智能社会的发展憧憬

智能时代的发展,可有效让人们超越现实的物质世界。在智能时代,只需通过人意识形态中的构想和软件操作,就可实现与物联网相联的实体硬件设备具有一定的智能功能。可以说,这些设备的智能将成为人类智能的延伸。人们所处的智能社会将体现实体与虚拟的融合统一,具体会体现在各行各业的变革上。

(一)制造业的变革。3D打印技术会取代各种传统的模具化的制造业。未来的生产将不再是大规模标准化生产的天下,只要有相关的创意构想设计、3D打印机以及配套的打印耗材,哪怕在家里也能够自动实现整个打印流程,“生产”出自己想要的物品。

(二)生物领域的生理解密与运用。人们通过对生物演变的海量数据分析,从宏观和微观可解密生命中的一个个“奇迹”,实现意识与物质的高度统一诠释。人们通过智能思考,运用这些生命原理进行再造或创造将实现世界物种的更多元化的同时,可更好地实现生物的智能性控制。

(三)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融合协调发展。目前的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发展迅速,但做好它们的协调发展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目标。随着智能时代的发展,人们通过大数据的准确分析,可实现对社会实体经济的精准把握,对虚拟经济的调节作用将发挥得更好。

(四)军事领域的运筹帷幄。智能时代的发展将使军事上的较量变成对数据信息控制权的争夺。军事战争将通过相关平台进行智慧、能力的较量,得出胜负,无需刀枪相见,拼得你死我活。

总之,随着智能时代的发展,人类的智能作用将发挥到极致,硬件与软件、现实与虚拟会得到高效协同发展,一草一木都将被智能化,整个地球都将会成为一个智能地球。

四、结束语

我们通过对社会发展现状和方向的分析,有利于各项细化领域方向的有效把握,使人类有限的人才和物力资源得到更有效发挥。

参考文献:

[1]周洪波. 传感网与物联网[M] .电子工业出版. 2012.6

[2] 杨刚. 沈沛意.郑春细 . .物联网理论与技术[M] .科学出版社. 2010.4

[3] 张福生. 物联网开启全新生活的智能时代[M]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0.4

[4] 戴汝为. 智能系统的综合集成[M] . 浙江接掌技术出版社. 1995.12

篇3

关键词:物联网;电子商务;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F31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04-0062-01

在最近的十年来,我国的电子商务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无论是发展规模还是对经济社会产生的影响都被社会所共知。但是我国的电子商务的发展,却因多种因素的作用,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与发达国家相比之后我们发现,我国在基础设施、理论研究以及在人才培养等方面都难以符合电子商务的发展要求。可是在近几年来,物联网技术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顾客购物、电子商务企业营销和管理等方面都起到了促进作用[1]。作为互联网与通信网的延伸与拓展,物联网将新一代信息技术进行了高度的集成与优化,甚至在某些领域已经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也对电子商务这一新型的经济模式产生了重大的推动作用。本文以此为视角,探讨了物联网的内涵和当前发展的瓶颈,并对物联网视域下电子商务的发展模式进行了分析。旨在通过本文的工作,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可供借鉴的信息。

一、物联网的内涵解析

物联网指的是通过装置于各类物体上的射频识别电子标签、红外线感应器、GPS、激光扫描器等,共同构成的智能传感器。因此,物联网实际上是这样一种网络,它能够通过接口和无线通信网络和因特网互联,完成人和物之间、物和物之间信息的智能化传递和获取,实现信息的智能传输和处理。从这个角度讲,物联网实际上包含着以下两层含义:(1)经过物联网的作用,用户端得到了极大的延伸与扩展,任何物品和物品之间都能够进行信息的交换与通讯,可以说,物联网为物品赋予了“生命”,使其真正成为了现实意义上的有机体;(2)物联网将“物”连接到了互联网上,因此,这一技术的核心部位与基础便是互联网或者其他类型的无线网络;此外,物联网的本质在于对信息的智能感知,而感知又包括基于传感器的信号采集、协同处理、智能组网和信息服务等,其目的在于最终实现对物品的智能控制和指挥[2]。

二、当前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瓶颈

我国当前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我国的目前的电子商务市场是以传统的零售市场为基础的,而传统的零售市场本身就存在着诸多缺陷,比如市场的自动化程度较低,商品生产和销售的规模化程度不高,对电子商务的支撑能力十分薄弱;(2)在基于电子商务的订单环节存在的瓶颈十分明显,基于网络的零售商多以中小卖家为主,在库存、物流、支付手段方面都显得及时性、更新性、安全性不够,使得订单确认、物流配送、资金安全等方面都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3)在电子商务领域,交易双方在建立信任时,往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但是基于在当前情况下,电子商务处于虚拟的环境之中,用户或者客户端是难以真正的感知商品的属性的,想取得信任就相对困难,基于电子商务的网络交易也就不再快捷。

三、物联网视域下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模式构建

(一)提高库存管理水平

通过物联网技术可以对库存商品信息进行实时的感知和传输,以此形成自动化的库存系统[3]。这样一来,就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库存管理成本,增加营销绩效。与此同时,库存中的任何一件商品都具有相应的电子标签,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商品信息――尺寸、库存位置等。因此,在仓库中,商品能够实现按照尺寸进行有效的摆放,也能够按照销售数据进行摆放,比如,最畅销的商品可以摆放在靠近通道的货架位置,这样方便拣货和出货[4]。此外,还可以通过物联网,向贴有电子标签的商品发射信号,借助无线局域网技术把相关的数据传递到后台或者控制中心,使其能够自动接收商品的位置、数量等信息,提高库存管理水平。

(二)提高物流配送质量

通过物联网技术和GIS与GPS技术的有机融合,可以快速的响应物流,对货物的状态和在途信息进行实时的监控,以此实现智能的物流运行。比如,当网上订单到达后台系统之后,借助这些技术,能够及时的生成相关商品的库存位置和拣货清单。利用仓库传感技术还能够获取商品的库存位置等相关信息,以此实现快速的响应;而通过对传感器技术的采用,还能够完成对商品状态的监控,及时了解商品的破损信息等。

(三)实现对商品的溯源

通过物联网技术能够实现对商品的追踪和溯源,能够为任何一件商品贴上特定的标签,消费者或者用户只要通过网络查找商品的信息就能够获知其基本的属性。这样一来,不但能够保证商品的真实性,防止假货进入到消费领域;还可以做出以下预防:当交易的商品出现了质量问题时,能够相对快捷的获取供应链中出现问题的环节,并通过追根溯源,挽回消费者的损失,增强其对消费的信心与积极性。

四、结束语

随着电子商务时代的到来,我国经济社会从中获得了极大的发展,网络交易占现实交易的份额不断的增大,并在可预见的将来,电子商务的发展还会在多种现代技术的作用下实现更大的进步。而在当前情况下,物联网的运用,极大的推动了电子商务的信息化和电子化发展进程。此外,物联网技术作为世界信息产业新的浪潮,必定能够促使电子商务的各个环节、各个节点都高效的运行。本文以此为基础,对物联网视域下电子商务的发展模式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得出了一些结论。当然这些结论还是初步的,需要在后学的实践中不断的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

[1]崔艳清,曲云龙,陈伟卫.物联网技术对B2C电子商务模式的影响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2,4:46.

[2]孙玮.物联网对电子商务发展的推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3:12-13.

篇4

论文摘要:新媒体是社会管理系统在创新和演化过程中所需信息的重要来源。它通过影响社会的认知方式、组织方式以及表达方式,对社会管理的变革需求、主体完善、动力来源产生积极影响。

当今是媒体的时代,媒体重塑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以及整个社会形态。在众多的媒体当中,以互联网和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逐渐成为主流媒体。当前我国正在积极推进社会管理体系创新,新媒体如何影响和推进该过程,机制如何,本文将做初步分析。

一、新媒体及其特征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大众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通过互联网、移动通信网、卫星等信道连接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终端,传递信息或提供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当前又称数字新媒体。

与传统媒体报刊、广播、电视等相比,新媒体具有互动性、即时性、海量性、开放性、共享性、匿名性,以多媒体融合方式满足个性化需求。

二、新媒体对社会的影响

麦克卢汉将媒体视为人体的延伸,它能改变人的感知范围,提升人的感知能力,能引起人间事物的尺度变化和模式变化,能塑造社会的组合方式和形态,促进社会结构的变迁。新媒体作为媒体的新秀和集大成者也不例外。

(一)新媒体环境下社会认知方式的变化

传统媒体是“点对面”的单向传播,其信息客观性较难判别,动态性和时效性较差,且以被动接受为主。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媒体接近权的实现,不仅使人的感知范围和能力空前的提升,更使个体的传播能力和沟通能力得到加强。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不再依赖单一、单向的信息来源,往往是在多信道中通过沟通和辨别来完成。

(二)新媒体环境下社会组织方式的变化

随着单位型社会的解体,社会的分化越来越严重,人的原子化程度越来越高,小范围内社会成员的同质性越来越明显。他们有着类似的经历和境遇,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甚至有着近似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只是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隔离他们没能联系和组织起来。新媒体提供的沟通联系平台,让陌生的人有了重建社会关系的可能,为群体价值观的重建和社会自组织提供了条件。很多民间组织和民间活动就是在互联网或手机上孕育、发酵、成熟的。

(三)新媒体环境下社会表达的变化

传统媒体化境下社会的声音并不强。新媒体通过技术手段清除了种种障碍,使社会的声音得到空前加强。

在网络公共空间,公众通过博客、播客、维客、论坛等表达观点和意见,对公共议题进行讨论,达成共识,形成压力,对公权力施行监督。这种在网络公共空间形成的压力被称为第五权,而且是唯一被社会自己所操控的权力。

三、新媒体对社会管理创新的影响

当前我国正出于社会的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凸显,社会问题不断,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围绕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党和国家提出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创新社会管理体系,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的要求。

新媒体作为社会管理系统的外在环境,对社会管理创新需求、社会管理主体完善、社会管理创新动力都有重要影响。

(一)社会认识方式和表达方式的变化促进了社会管理创新时代的到来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实行以经济建设为主的发展模式。不少政府部门形成了GDP至上的理念,把GDP增长作为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灵丹,忽视社会管理创新。这种发展模式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

新媒体在社会事件呈现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强大力量逐步被社会了解和认识,使得更多不为人知的社会不公正现象、丑恶现象、不法暴力事件在网络上纷纷被曝光,社会稳定、社会管理水平的真实情况开始为公众所了解,并引发了各方面的担忧,正是由于这些担忧促进了社会管理创新时代的到来。 转贴于

(二)社会组织方式的变化促进社会管理主体的发育和完善

作为社会管理的主体之一,社会组织在当前的社会管理中发挥的作用还远远不够。这既和社会组织的数量有关,又和社会组织自身的管理水平有关。

影响社会组织数量的因素众多,就互联网来说,它为社会的组织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属于积极因素。

社会组织能否发展和壮大的一个根本性因素是能否得到社会的认可与支持,这与其管理水平、公开透明程度、是否接受来自社会各方面的监督有很大关系。互联网为社会组织向社会公开其管理和运作提供了平台,也为广泛地接受监督、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多渠道获得社会支持提供了机会。

(三)社会表达方式的变化引导和约束社会管理创新

社会管理创新的目的是通过改善社会管理方法、创建社会保障体系,为社会提供优质的服务,满足社会的正当需求,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社会管理作为公共服务其消费者是社会公众,缺少社会期望的融入和公众参与,其生产和运行很容易陷入僵化,造成资源的浪费。同时,社会管理体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在动态调整和改进过程中逐步走向完善。从现在的管理体制演化到理想的模式,需要方向和动力,方向应该包含社会公众的期望,动力应该来自公众的参与和国家的支持。就算将来的管理体制比较成熟,其运行仍需要社会的监督和约束,否则就会倒退。社会期望的表达、监督与约束,都离不开以网络为主体的新媒体公共空间。

参考文献

[1]石磊.新媒体概论.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篇5

关键词:物联网 技术思想 应用策略 关键技术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2(c)-0001-02

物联网技术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科技创新和信息技术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相反的,物联网技术的出现及使用也是有效地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助力。物联网技术是融合了多种先进技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融入监控技术和通信技术等重要信息技术的综合技术。物联网技术运用几乎涵盖了信息通讯技术所有的领域,包括无线技术、互联网、智能芯片技术、软件技术等,其优点表现为实用性强、使用范围广、沟通与协调功能较强等。该文通过梳理物联网技术的基本概念,重点讨论物联网技术的结构和关键技术分析,并就其在实际中的应用探讨物联网应用策略,为物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促使物联网技术能够在所有运用领域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功能。

1 物联网关键技术分析

一提到“物联网”这个词,可能第一次接触的人马上会想到另一个词――“互联网”,理所当然地认为物联网技术其实就是互联网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新的网络概念。互联网与物联网的确在某些环境下很容易让人混淆,不仅是因槊字的相似度较高,更因为两者的技术基础相同,都是建立在分组数据技术基础之上的,以数据分组网作为他们的承载网,而业务网和承载网是相互分离,独立发展的。该文章从物联网的核心技术层机构和关键技术角度深度分析物联网技术。

1.1 物联网结构分析

物联网结构可以大致分为4个技术层次,分别是:感知识别层、网络构建层、管理服务层和综合应用层。

1.1.1 感知识别层

物联网的感知识别层主要依赖的技术是RFID无线射频感应技术、无线传感技术、GPS定位系统、传感器网络、自组织网络以及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等核心感知技术,也包括各种智能设备,比如智能手机、计算机、多媒体播放器、PAD等,前者属于信息自动生成方式,后者属于信息人工生成方式。多样化的信息生成方式是物联网的重要特征之一。感知识别技术虽然位于物联网四层网络构建中的最低端,却是物联网核心技术中最关键的一层,所有上层技术结构都以其为基础。通过感知识别技术,让事物“开口说话,生成信息”是让物理技术和信息技术建立联系的重要一环,也是物联网和互联网等其他网络的不同处之一。

1.1.2 网络构建层

物联网的网络构建层在物联网四层网络构建层中扮演的角色是联络员。重要的网络形式主要分为互联网、无线个域网、无线广域网、无线局域网以及无线城域网5种网络形式。其中物联网是各种网络构成中的核心网络、技术支持以及平台,IPv6扫清了网络终端设备在数量上的限制;无线宽带网如WiFi/WiMAX等无线宽带技术网络的覆盖范围较广;ZiBee、蓝牙以及红外等无线低速网络能够适应物联网中能力较低的节点的低速率、低计算能力、低通信半径以及低能量来源等特征;移动通信网络将成为“全面、随时、高效”的数据传输平台,其高覆盖率、方式多元化、高速实时、可移动性的数据处理特点打破了物联网多方面的局限性。

1.1.3 管理服务层

管理服务层主要解决的问题包括数据存储、信息检索、数据挖掘以及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等四方面问题,当大量的数据信息和内容信息经过前两层――感知识别层和网络构建层的生成传输汇聚到管理服务层,如何解决上述问题将成为其考虑的主要技术难题。下面将针对上述四大问题展开探索。

(1)数据库。物联网的数据特点包括关联性、语义性、海量性、多态性等。通常情况下,我们物联网数据库将物联网数据库分为关系数据库系统和新型数据库(NoSQL数据库)两类。关系数据库系统随着时代的要求不断地发展自己以适应现代社会的数据库技术要求;新型数据(NoSQL数据库)主要应用于分布式、非关系型的数据信息存储中,通过避免连接操作的方式来提升数据库性能,并不要求数据库一定要具备确定的表模式。

(2)海量信息存储。网络存储结构主要分为三大模块:DAS――直接附加存储;NAS――网络附加存储;SAN――存储区域网络,其主要缺陷在于只能满足中等规模的商业需求,面对大规模或巨型规模的商业需求仍存在信息存储难题。数据中心实际上是一个大型的系统工程,例如:Google与Hadoop,涵盖了主要的计算机系统和通信、存储设备以及辅的环境控制设备、监控设备、安全装置以及数据通信链接等。适应了物联网数据的关联性、语义性、海量性、多态性等特点。

(3)Web搜索引擎。Web搜索引擎是:“能够在一个合理时间内,根据用户的查询关键词,返回一个包含相关信息的结果列表(hits list)服务的综合体。”在传统Web搜索引擎基础上建立的现代搜索引擎要求相关信息的更高精确性,能够主动识别并精确提取有效信息,建立多模态信息搜索引擎模式。

(4)需求分析。需求分析要求具有高效感知能力和智能分析能力。一方面,数据信息感知能力的提高是建立在海量的数据存储和快速的搜索引擎基础上的,另一方面,智能分析能力通过多维数据分析和整合。

(5)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主要的安全和隐私隐患包括窃听、跟踪、诈骗、病毒、信息篡改等,主要的防护措施是物理安全机制、密码技术等。以上都是传统的网络安全问题,必须要有个非常强大的安全管理平台作为支撑,所以需要给物联网开发系统性的安全保护机制。

1.1.4 综合应用层

架构物联网的综合应用层是全结构的目的,所有前期的技术投入都是为了在实际生活中最终得到实践。同时,综合应用层实际上是一个新信息反馈的阶层,在这一阶段,物联网的缺陷将在实践中被发现并反馈,是促进物联网发展的重要环节。

1.2 关键技术介绍

通过上述内容对物联网的整体层次结构介绍,我们对关键物联网技术有了一个整体的印象,接下来将有选择地介绍几项关键物联网技术。

1.2.1 异构融合平台

实现物联网资源共享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经过异构融合平台。其资源共享实现的方式是:在不同网络平台共建的基础上,融合不同异构网络间的共性,保留自身特有的功能即个性的同时,形成不同异构网络间共性与自身个性之间的统一。什么是不同异构网络间共性的融合?就是建立不同的异构网络与公共通信平台之间连接,通过同骨干传输网的对接,将异构网络融合到更为宽泛的移动通讯网络中。

1.2.2 节点与终端口

该文中提及的节点,专指感知节点。感知节点的主要功能是收集事物自身的基础信息,并自动针对其基础特征和基础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分析处理以及信息储存等,有利于帮助物联网获取更全面的事物信息并@取更多本事物相关信息。在日益先进的智能标签技术、通信技术、嵌入式技术等技术的支持下,感知节点也越来越智能化,对管理对象及其外在环境进行监督控制越来越高效。

1.2.3 业务支撑

业务支撑中最重要的功能是确定物联网的各项具体业务需求,并就每项业务需求确定其需要用到的场景。主要工作流程:首先,根据业务的特性进行分类,同时界定各项业务的主要性能以及功能;其次,抽象化处理物联网现有网络资源;最后,设计结构。此结构的主要功能是支撑各项业务。

2 应用策略

毋庸质疑,在经济社会与物联网紧密结合的现代社会中,物联网一定是未来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之一。物联网将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诸多领域,无论是对社会的发展进步,经济的迅速崛起,还是人们整体生活水平的改善,都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2.1 树立共享与融合的意识

在物联网往后的发展中,树立共享与融合意识至关重要。首先要明白何为融合,所谓融合,是指各相关领域之间通过一系列手段实现网络资源共享,这也是前文中屡次提及的融合问题。这种融合的目标是对未来所有的网络形式进行资源共享,扩揽各相关信息领域的不同业务活动,最终实现物联网横向以及纵向的深度和宽度融合。

2.2 加强行业与产业之间的合作

加强行业与产业之间合作的第一步,就是要实现行业之间的协调。虽然现在物联网在我国各行业的应用范围已经相当广泛,但是各相关行业之间仍然存在共享阻碍,这是由于行业间存在业务交叉,一定程度上致使物联网不能实现更好的管理和技术方面的共享。第二,加强物联网整个产业链之间的合作。实际上物联网自身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产业链,自动控制技术、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等处于产业链初端的技术指标目前已经取得了较好的发展。因此,物联网更好的发展依赖于产业链之间的联合,只有每个环节进行结合才能有效地推动物联网向更好、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3 结语

人们经常讲:“物联网的兴起和使用,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是一场技术领域的革命。”的确,物联网的发展影响社会的各方面,小到人们的生活方式,大到行业的兴起,甚至技术领域的创新,但是任何发展都是基于我们对物联网的美好期许与祝愿,任何技术的革新带来便利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很多困扰,我们要做的就是通过反复的思考、不断地进行技术革新以及加强各行业间的协作,来改善或弥补新技术缺陷。

参考文献

[1] 周津.物联网环境下信息融合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D].吉林大学,2014.

篇6

【关键词】“互联网+”;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

随着互联网、自媒体、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成熟与普及,互联网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形成了“互联网+传统行业”的发展格局,这些不仅深刻影响着教育、医疗、社会治理、公共服务、商业模式等,也对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逐步形成了以应用为导向、各种技术相互融合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发展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应当从“互联网+”的视角考察计算机技术的基本特征、发展趋势等,以更好地发挥计算机技术在服务传统行业、推动产业转型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互联网+”背景下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现状

进入21世纪以后,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并广泛普及,人类的生产及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比如互联网技术和互联网思维开始影响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改变着人类的社会交往、商业活动、社会治理等,变成了人类生存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的广泛普及,人类社会进入了万物互联的新时代,这些深刻影响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计算机技术更新速度更快、运行方式更多元化、实用性和功能更加强大、自我防御和修复能力更完善等。

(一)计算机技术运行速度快。从运行速度看,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人类对计算机的运行速度提出了更高要求,比如天气预报、用户数据分析、科学研究等活动都需要计算机拥有超级运算能力,这些对计算机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所以许多计算机公司都将计算速度作为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核心指标,同时政府也加大了对计算机运算能力研究的投入,比如我国就成立了国家超级计算中心,专门负责计算机运算速度研究工作。

(二)计算机技术运行方式更加多元。从运行方式上看,随着芯片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开始向小型化、微型化的方向发展,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成为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新方向,这些智能终端不仅体积小、携带方便,而且功能强大,能够较好地满足用户的各种上网需要。

(三)计算机技术基本功能更加实用。从基本功能上看,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发展,电脑成了网上购物、电子支付、社会交往、网络学习、生活娱乐等活动的重要平台,可以说人们每天的生活都离不开电脑,从而使计算机技术发展更加多元化,计算机性能更具有实用性,比如有些电商就以CRM系统实现了销售存储一体化管理,利用计算机技术极大节省了人工成本。

(四)计算机技术运行更加安全。从运行能力看,在“互联网+”时代人们对计算机的要求更高、更全面,要求计算机操作简便、运行安全等,在这种情况下计算机安全技术有了长足发展,计算机可以通过相关设备监理一套完整的防御体系,极大提升了计算机运行的安全性。

二、“互联网+”背景下计算机技术的应用领域

近年来中国大力推动工业信息化进程,将“互联网+”作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方式,在这种情况下计算机技术与商业、国防、社会等领域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形成了许多计算机边缘技术。

(一)计算机技术在商业领域的应用情况。从发展过程看,“互联网+”首先产生于商业领域,而后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推广开来。从总体上看计算机技术在电子商务、网上支付、网络媒体等领域的应用范围最广,并且推动了这些行业的繁荣发展,比如计算机技术与传感技术、物联网技术、网络技术、大数据技术的有机结合,催生了许多重要的产业形态,推动了淘宝、京东、今日头条等一大批互联网公司的诞生。

(二)计算机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情况。计算机技术在能源、电力等领域也有许多应用,推动了智能电网的发展。比如一些新能源电力系统经常受到恶劣天气的攻击,像雾霾天气、冰雪天气等往往会影响发电质量,为了更加准确地获取相关数据,就需要以计算机技术快速获取相关数据,以便在第一时间传输到相关人员手中。此外,互联网技术与传统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也推动了计算机应用技术在工业生产活动中的应用,促进了工业智能化、工业自动化的发展,促进了计算机技术与传感技术、物联网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发展,大大提升了传统制造业的信息化水平。

(三)计算机技术在国防领域的应用情况。计算机技术在国防领域有着广泛应用,像雷达、无人机、导弹等尖端武器上都应用了大量的计算机技术,特别是无人机技术与计算机技术有着密切联系,军事侦察、电子干扰等都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有效应用。美国等发达国家就利用无人机精确打击各种战略目标,并能够在复杂的自然环境和高偶然事件中完成供给任务。这些都说明计算机技术在国防领域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此外,随着空天战、网络战的发展,卫星、网络等成为军事打击的重要目标,这些对计算机技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

(四)计算机技术在社会领域的应用情况。“互联网+”不仅改变了商业模式、工业生产和现代战争,也给社会领域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推动了教育、医疗、社会治理等与互联网技术、计算机技术的融合。比如随着“互联网+教育”的发展,电子图书馆、网络大学、多媒体课堂、慕课、网络付费学习等有了长足发展,这些推动了计算机技术与现代教育的融合发展。在社会管理活动中,信息管理及查询系统、指纹识别系统、人脸识别系统等有了广泛应用,这些推动了计算机技术在信息管理方面的应用。此外,计算机技术在精准医疗、健康体检等医疗活动中也有着广泛应用,医生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传感器技术等精准了解病人的病情、成因等。

三、“互联网+”背景下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前景

从总体上看“互联网+”不仅深刻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商业模式、工业生产、社会管理、教育医疗等,也深刻影响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前景。因此应当从“互联网+”的时代背景出发分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问题,把握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趋势。

(一)各种新型计算机将不断涌现。1.光计算机。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人们对计算机的运行速度要求越来越高,但是传统计算机无法满足人们的运算需要,于是各种崭新的计算技术不断涌现,比如当前科学家就在考虑以光子代替电子和电流为载体,以纳米电浆子原件作为计算机的核心原件,对海量数据信息进行处理。与传统计算机相比,光计算机以光内连技术、空间光调制器等为基础,具有运算速度极快、耗电量非常低、存取信息方便等特征,在天气预报、水文变化、资本市场等方面具有广阔应用前景。2.量子计算机。量子计算机业有计算速度快的特点,并且在理论上已经成熟,在实践上也处于实验室阶段。英特尔、IBM、华为等企业不仅在研发大规模集成电路,还在研发量子计算机,谷歌、微软就相继宣布研发了200秒内可以完成普通计算机1万年完成的计算任务的量子计算机。中国专家潘建伟、陆朝阳、汪喜林等也通过调控6给光子的偏振、路径等,实现了18个光量子比特纠缠;中科院、浙大、背景计算科研中心等共同开发了量子芯片,在国际量子计算机研究中处于领先地位。3.纳米技术。纳米技术在计算机领域仍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并成为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新趋势。与传统电子元器件相比,纳米技术原件的体积远远小于普通电子原件,而且拥有导电性能超强、质地优良等特征,所以说纳米芯片成了当前硅基芯片的良好替代产品。当前纳米技术已从微电子方向向传感器方向发展,未来将成为传统计算机的重要替代方式之一。4.化学计算机、生物计算机。化学计算机、生物计算机等新型计算机技术也都处于理论和实验阶段,化学计算机是以炭基制品代替硅基芯片,实现信息传输和存储,能够以较小体积实现快速运输;生物计算机是以生物传感器实现信息计算、传输和存储的计算机,它能够直接受人脑控制,不过这一计算机尚处于理论研究阶段。

(二)计算机技术将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1.计算机技术将与网络技术深度融合。毫无疑问,人类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学习新知识、浏览新闻、休闲娱乐、社会交往、商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彻底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存在当时,也促进了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人都将计算机等同于互联网,这些充分说明了计算机和互联网的融合程度。随着网络化的深入发展,计算机技术将会与网上购物、网上学习、网上办公、电子商务等更加紧密地连接在一起。3.计算机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计算机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将成为必然趋势,如今智能家居、无人驾驶、无人超市、工业机器人等在社会生活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成为信息技术发展的新趋势。比如小米、华为、海尔等科技企业都在大力推动智能家居的发展,这些必然对计算机的计算速度、运行方式等提出更多要求,推动计算机技术与大数据、云计算的融合发展。

(三)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范围会越来越广。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将会深刻改变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这将使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比如随着GIS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将被广泛用于农业资源规划、林业数据分析、土地资源开发、自然灾害预警等方面。计算机技术将进一步推动农业资源管理,对土地资源进行利用规划,对农业进行区域化管理,促进农业信息技术更加精细化。计算机技术可以用于林业发展中,通过对大量地理信息、林业数据的分析等,推动森林防火、林业资源开发等,提高林业管理的数字化程度。计算机技术可以用于土地资源信息采集和处理,促进土地信息资源整合,有效解决土地资源信息逐级上报、弄虚作假等问题,推动土地资源管理信息化和科学化。计算机技术还将用于自然灾害预测、灾情评估、灾后救援等活动中,极大提高人力对自然灾害的处理能力。

四、结语

篇7

    [论文摘要]网络语言是网民们广泛使用于论坛和聊天室的一种基于规范汉语的语言变异形式。网络语言的产生及流行是社会发展与网民群体心理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从社会外部原因、群体内部原因、语言心理三个方面对网络语言的产生及流行原因进行深入分析,以期更全面的看待网络语言的形成,为如何对待网络语言提供更深层次的认知角度。

    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发展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新事物、新概念层出不穷,人们的思维愈来愈细致复杂,这些都会向交际提出新的要求;不同社会的联系、交往、接触也必然会推进语言的发展。[1]网络语言作为一种言语现象,其形成及被广泛使用与时代、社会、文化均有着密切的联系。简言之,网络语言无论其“语言”的身份是否得以承认,但作为一定社会群体的一种言语现象,依然是语言和社会共变的结果。本文拟从社会外部原因、群体内部原因、语言心理三个方面对网络语言的产生及流行做简要分析。

    一、社会外部原因

    对社会外部原因的分析,网络语言研究者们达成了比较一致的看法,依据吉林大学吕明臣教授在《网络语言研究》一书中的概括,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中国网络时代的到来提供了产生网络语言的物质载体

    网络语言是产生于网络并广泛使用于网络交际与网络表达的一种语言变异形式,因此,网络的出现是网络语言产生的首要前提和物质基础。互联网最早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繁荣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互联网(Internet)被誉为是20世纪末最激动人心的事情。互联网1989年开始进入我国,从而揭开了中国网络时代到来的历史序幕。1994年4月中国正式加入国际互联网,从此,中国计算机网络用户经常坐在屏幕前进行沟通。起初,由于对这种“无声”的即时交流方式的不适应,加之“说话”的速度要求与文字输入较慢的矛盾,“词不达意”或“言者无心听者有意”的情景常常发生;为了消除这些矛盾,维护交际的顺利进行,经过网络用户的不断实践,网络上就渐渐形成了自己的语言形式,这就是网络语言。网络为网络语言的形成提供了物质载体。

    2.网络提供了产生网络语言的最佳环境

    “网络这种工具本身提供给人们很多创造语言的灵感。网络语言的创造是充分利用、又只是利用键盘提供的符号系统和拼音输入法的结果。”[2]当人们用汉字、数字、符号、字母来尽情组合、改造词语,甚至用谐音、怪词、错字、别字来玩语言游戏的时候,享受到的是一种创造的快乐和一种打破传统语言规范的犯禁的。网络世界没有现实世界的复杂规则,人们可以而且也试图在网络中忘记自己的真实身份,忽视交际双方的年龄、性别、职业,不必担心自己因为说错话而导致人身伤害或遭致种种麻烦。在网上,人们很容易将本性表露出来,少了伪装,多了轻松和自然,这也正是网络语言使用的最佳环境“。可以这样说,除了现实性,网络给了网民最大限度的交际自由,使他们在网络世界里可以任意创造富有鲜明个性特点的语言形式。”[3]

    3.中国改革开放提供了产生网络语言的社会背景

    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社会的分化、统一、相互接触也会相应地引起语言的分化、统一和接触,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发展,观念的变革及新鲜事物的出现都会在语言中反映出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呈现出政治民主、经济繁荣、文化交流活动空前活跃的整体局面,新事物、新观念的层出不穷,这是网民们乐于创造、敢于创造、便于创造的重要的社会背景。网络语言的重要特点就是与传统语言不一样,就是标新立异,就是求新求异。如果缺乏宽松的社会环境,网民们哪敢放开思路、张扬个性,去大胆创造形形的网络语言呢?如果没有广泛的文化交流,外语中的某些表达法又怎能运用到网络语言中来呢?

    4.人们文化素质的提升为网络语言的产生提供了保证

    网络交际的实现依赖于计算机这一物质基础。网络和计算机都是现代科技发展的产物。网络语言主要出现在网络论坛、网络留言板和虚拟聊天室中,受制于特定的交际环境。这一交际环境要求使用者必须懂电脑、必须会上网、必须能顺利的完成文字和符号输入、必须多少懂点外语。而当今中国会使用网络语言的大部分正是具备中等或中等以上文化程度、并且略懂外语的年轻人。这批年轻人相对于他们的父辈来说,其文化素质普遍提升了,这就为网络语言的产生提供了保证。

    5.计算机汉字输入法的制约是网络语言产生的重要因素

    由于汉字的特殊性,输入电脑并不像英语那样简单。计算机汉字输入法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笔画输入法,如五笔字型和台湾的仓颉码等;一类是拼音输入法,如全拼输入法和智能ABC输入法。笔画输入法输入汉字时重码率较低,但因为这种输入法常将汉字拆成100-200个字根,较难掌握,需经过专门训练;因此,大多数网民均使用汉语拼音输入法。汉语拼音输入汉字的弊病是重码率较高,在网络交际过程中,需要选用的字或词很难找到,网民们没有耐心打准确的字,于是使用大量的同音字词代替,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网民公认的词汇形式。如用“斑竹”代替“版主”,用“幽香”代替“邮箱”,用“青筋”代替“请进”。“斑竹、幽香、青筋”都是网民们使用智能ABC输入汉语拼音“banzhu/you xiang/qing jin”直接跳出的词语。网民们并不追究这些错误,他们追求交际中能为交际双方理解就可以了。

    二、群体内部原因

    外部社会原因是网络语言得以产生的外在条件。除此而外,网络语言的产生还有网民这一特殊群体的内部动因,这种内部动因一方面突出的表现为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接受与认同,无论这种接受是自发的,还是自觉的;另一方面表现为浅阅读时代图像文化形成的对表象思维的依赖。

    1.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追求自我、张扬个性、蔑视传统、崇尚创新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盛行于西方世界的泛文化思潮,也是对现代文化哲学和精神价值取向进行批判和解构的一种哲学思维方式和态度。后现代主义思潮在语言学、哲学和一般知识论中产生了深远影响。后现代主义突出人的个体性、主观性、个体间的协同性、实用性;在一系列问题上都离经叛道,突出自我表现,蔑视社会认同;反对理性和逻辑作用,强调非理性和潜意识作用;反对权威和人为中心,主张无政府主义和返朴归真;反对一元论,主张多元论;反对本质主义和基础主义,主张描述现象、解释学和解构主义;反对哲学、终极和绝对,主张多标准、多规则、多模式和相对主义;反对群体意识,主张个体主义和。

    80年代后期,后现代主义在中国悄然登场,导致了我国新型“现代人”的出现——即所谓的80后、90后。他们通过无孔不入的大众媒介接触,对后现代主义思潮进行有意无意的接受与认同。需要注意的是,我国互联网的开始普及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权威统计报告显示,1997年以来,我国网民以高中及以下学历的青少年网民为主,这一情况的年龄描述实际上即为我国网民目前主要以80后、90后为主(随着社会的发展,网民年龄结构上将呈现更大的包容性,80后、90后作为现在互联网的主要使用者,他们将持续作为一股重要力量,和他们之后的青少年共同分享网络资源,80后、90后在网络使用上的共存就是这样形成的)。这实际上是说,作为互联网使用的重要力量,80后、90后是携带着与之几乎同时出现的弥漫于中国社会的后现代主义思潮而步入网络交际的快车道的。后现代主义的颠覆、解构、张扬与去标准化的多元追求是网络语言产生的内驱力量。

    2.浅阅读时代图像文化对思维习惯与表达习惯的影响

    简单来讲,浅阅读就是以简单轻松、不做过多思考的方式进行的一种较为浅层次的阅读,这种阅读有时甚至以娱乐性为终极追求。浅阅读主要表现为:一是流行所谓的“读图时代”,二是鼓吹所谓的“速读”和“缩读”,三是鼓吹“时尚阅读”和“轻松阅读”。这里的读图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赏画”,而是指插上零碎文字的图片、卡通、动漫等图书。事实上,随着浅阅读时代的来临,读图已经不仅仅指读“图书”,也指依据严肃的文字文本制作的视频文本。如现代年轻人不愿意阅读需要充分调动思考和想象的文学名着而热衷于看经过名着改拍而成的影视剧作,这也是一种读图现象。这种对文字文本的疏离而对图像文化的热衷久而久之必然会对人的思维习惯和表达习惯产生影响,从而在思维与表达中产生对图像或形象化符号的依赖心理。另一方面,由于长时间“读图”的习惯,网民们也更乐于接受新颖、诙谐、轻松的图形化的表达而对一本正经的规范语句不敢兴趣。网络语言中大量的表情类、图片类词汇形式大概就是基于这样的群体心理创造出来的。

    三、语言心理

    如果说社会外部原因是网民群体创造网络语言的外部基础,群体内部原因是内部的心理基础,这种心理基础是无意识的,那么这里所说的语言心理则是网民群体创造使用网络语言的有意识的心理需求,这一心理需求无疑是基于网络这种特殊的媒介平台而产生的。

    1.娱乐性

    哲学家奥斯汀认为,说话就是实施一种行为。任何行为都是带有目的性的,没有任何目的的行为是不存在的。网络言语交际作为网民群体的一种特殊言语交际形式,当然也有着明确的目的性。

篇8

关键词 纸媒;传播;社会的发展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18-0037-02

科技改革日新月异,人们已经进入了各种新媒体时代,这些传播方式和纸媒相比有很大的优势,如,信息方便接收、成本较低、信息来源广泛、更新快等。 相对而言,纸媒存在的问题是成本较高、更新速度慢,而且其支撑点需要大量的受众群体以及广告赞助,从而导致纸媒在当今社会的发展越来越难,各种新媒体的产生对纸媒不仅是一种挑战同时也带来很大的压力,然而,在这种情况下纸媒也有一定的发展机遇,但需要发挥纸媒自身的独特的优势,对其传播理论和方式进行改革创新,让纸媒在各种新媒体下立于长盛不衰之地。

1 分析纸媒衰落的原因

1.1 受众群体老龄化

现在社会,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很多人根本没时间去阅读报纸,除了一些比较空闲的成功人士或者老年人,就读书的青少年和上班族青年群体来看,更钟爱于采用一些更方便时尚的新媒体工具进行信息的阅读和浏览。

1.2 纸媒周期性长 阅读受制约

周报一周发行一次,日报每天一次,纸媒传播具有的间断性、间隔性、周期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阅读者对信息的获取,媒体信息根本不能够在第一时间流通或者传播出去。但网络媒体却相反,它更新内容的速度很快,而且可以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传播跟新,这是纸媒至今无法超越和模仿的。

1.3 纸媒企业理念思路不正确

从传统媒体企业自身来说,很多报业单位在经营管理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不仅制度落后,且没有创新精神,这是导致纸媒走下坡路的重要因素。

2 传统纸媒传播形式的优势

2.1 信息的权威性、真实性

传统纸媒信息传播可以建立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开展工作,因为传统纸媒流通的信息更真实可信。纸媒的信息是记者亲临现场得到的信息资源,再经过非常严谨的编辑审核之后才能传播出去。但是网络媒体却与之相反,比如微博,每个人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任意的,没有任何监控和审核,这种信息根本没有办法进行追查,其机制是不完善的,最后得到的信息很难具有真实性和权威性。

2.2 纸媒信息传播更专业

现在,纸媒的传播在每个领域都有专业人才研究分析,尤其是那种非常优秀的纸媒媒介,在进行深度报道的同时也会用独特的观点对传播信息做出专业的解释报道。人们在看新闻的时候,对整个事件发生的原因、地点以及未来的走向趋势都会有一定的了解,这样人们可以融入事件当中,加强人们对事件的认知度。

2.3 传统纸媒信息便于把握

纸媒信息是直观传播出来的,白纸黑子方便信息阅读,整个新闻信息一目了然,且价格不贵,可以保存。但微博会受到网络覆盖程度的影响制约,由于更新快原因会自动删除,相反,纸媒却可以保存文本,长期阅读。

3 新兴媒体对传统纸媒的冲击影响

3.1 转变了信息传播的主体

在新媒体还没有成熟之前,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是纸媒,纸媒的主办方是地方政府单位或者国家部门,由通讯员、记者采集资料,经过筛选审核之后传播出去。报社也呼吁市民用邮件、短信、电话等通讯工具提供需要的新闻线索,但没有得到回应结果并不乐观。在各种新媒体成熟之后,人们开始使用网络、手机阅读信息,用博客、微博对身边的事情进行,这些信息涉及面广,收集到的信息远远高于专业记者,从而导致信息传播的主体转向人民群众。

3.2 传播形式的改变

图片以及文字是报纸的主要传播形式,这有一定的局限性。新媒体可以把写、读、说、听结合起来,用独特的形式把信息传播出来得到人民的青睐,传统的纸媒是单一的传播,信息传播者与阅读者之间没有任何交集。但新媒体可以接收媒体互动,让信息更加公开化、互动化、民主化,激起人们对事件关注的热情和兴趣,并给与评论。

3.3 改变了传播空间

财力、人力都有限是报社最大的问题,特别是一些地方报纸,传播空间非常小,一般只在当地传播。新媒体的载体是网络,只要有网络就能最大范围的进行信息传播。从传播信息的覆盖率以及内容的丰富方面来说,纸媒都无法超越模拟。

4 纸媒传播在当今社会的发展方向

4.1 吸引受众 改变传播方式

由于新媒体的出现,纸媒对传播方式进行优化,电子报慢慢兴起。新闻信息真实、可靠以及内容准备是纸媒的特有优势,但纸媒的传播形式太单一,需要进行改革调整。除单一的报纸传播方式之外,纸媒更应该采用一些科学的方式寻找新的信息渠道,同杂志、广播、电视相融通,用资源整合的方式吸引更多受众。

4.2 注重品质 建立品牌意识

新媒体以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传播速度快等优势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传统纸媒想要共存就必须提升自身的竞争力。报业和商业是一样的,随着生活品质的提升,人们更注重追求一些可以提高生活品质和效率的事物。所以纸媒在现在社会的发展,就必须强化质量,除了自己独有的价值性、真实性和时效性以外也要打造富有纸媒特色的板块。比如一些专题报道,专家点评等等。纸媒只有在新闻信息内容上保证质量,板块上不断创新才能赢得广大受众的认可。

4.3 改变传播模式

新媒体的影响下,在进行新闻信息阅读时读者不在局限于之前简单的了解和接受,慢慢的开始对事件进行评论并提出建议。因此,纸媒要改变传统的单一传播形式,可以设置一些讨论板块,用互动平台引起人们的注意,这样更能带动受众的兴趣和热情。除此之外,纸媒媒体也要加大力度打造电子报,从而对新闻的实效性加以跟进。

5 结论

从以上叙述可以看出,世界一直在变化,经济不断发展,科技日益进步,每一个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关系。当具有“互动、及时、海量”的新媒体出现的时候,对传统的纸媒带来强烈的冲击和挑战是前所未有的。但这些新媒体的出现对纸媒而言既是冲击挑战也是一种难得的发展机会。通过大量的社会实践证明,经历互联网以及电视广播强烈冲击的纸媒也赢得了一定程度上的发展,其自身优势得以体现的并在不断学习更新中得到进一步强化。这也提醒我们,传统纸媒更应该不断的创新改革,强化机制,积极的去适应当今社会的新环境,为自身的发展开阔新的广阔空间。

参考文献

[1]陆荣春.论微博时代纸媒传播的变革策略[J].中国地市报人,2013(9):33-35.

篇9

【关键词】网络技术;犯罪心理学;影响

犯罪心理学就是研究犯人的作案动机、实施犯罪行为的影响因素以及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规律的学科。犯罪心理因素包含多个方面:性格、气质、意志、情感、理想、动机、需求、兴趣、信念、世界观、价值观以及心理状态等等。犯罪的心理因素及其复杂,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各种外部因素的作用造就了一个人的犯罪心理,这也就是一个人犯罪的原因。犯罪的原因多种多样,有外部的有内部的,有个体的原因,也有社会的原因。人的大脑对客观现象的反映有一部分反映在心理上,个人的心理水平是其社会认知、科学文化认知、观念的反映,决定了一个人的整体素质水平。客观现实对一个人犯罪心理的形成、犯罪行为的实施有着强烈的制约作用,当前,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的普及、互联网成为了连接万物的桥梁,网络技术逐渐成为了人们离不开的工具,它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学习、交流、休闲等,打破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也给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平台。

1网络技术发展影响犯罪心理形成

简单来讲犯罪心理就是个体在一定生理素质的支持下,受到外界不良环境因素的影响时,心理在逐渐内化的过程中所逐渐形成的。犯罪心理的形成受到社会、情景、自然以及个体等各个因素的共同影响。归根结底来讲,犯罪心理的形成是人在受到社会中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后而在头脑中形成的一种不良思维。由此可见对犯罪心理的研究离不开对其形成外界因素的分析。而计算机网络技术作为21世纪以来的重要新生事物,对人们的生活、生产都产生着巨大的影响,这其中当然也包括犯罪心理的产生。具体来讲,网络技术发展对犯罪心理形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网络信息时代促使个人的私欲逐渐膨胀,再加上文化差异以及社会不同阶层的影响导致犯罪心理的形成。其次,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信息成为了如今最为宝贵的财富,这就导致了以窃取他人信息来谋取利益的黑客的产生。

2犯罪心理学跨入网络技术时代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结构的的变化、人际间的复杂化以及全球化的加深,人们的心理也随着时代在变化,西方价值的侵入、传统价值观的变化以及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提出使得人们的价值观念错综复杂,日趋多元化。当代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年轻人,他们更加追求个体的价值,却又跟西方的利己主义不太相同;他们对社会上的时事满腔热血,却又不赞同完全的利他主义;他们追求个性解放,却又愿意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融合;他们追求个人的自由、平等、民主,却又对西方的社会价值不完全认同。他们在社会和学校中接受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却在其中加入浓重的个人特征,使得个人价值观和社会主义价值观形成互补,总之,当代互联网时代的年轻人在整体上具有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同时还呈现出多元化个性价值观的特征。犯罪心理学是将犯罪学科与心理学科结合到一块的学科,是一种交叉学科。心理活动的产生就是客观事物作用于感官,然后引起大脑的反射,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是对客观现象的反映。犯罪心理学主要是对引起犯罪人犯罪的主、客观原因进行研究,因为,客观现实对主观因素有指导的作用,因此,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更偏向于客观现实对主观心理的影响。通常所理解的客观现实包括文化、经济、政治、科学等各方面因素,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犯罪客观因素的研究更加科学规范,尤其是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使得信息的收集、分析更加便捷。尤其是网络信息的互通互联,使得全球的信息信息传递成为可能,人们不仅通过网络可以获取全世界的信息资源,还通过网络制造了大量的信息资源。这种对现实世界的虚拟现实使得网络信息传播更加肆无忌惮。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犯罪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无国界的互联网络使得有国界的现实产生了大量的网络犯罪,他们有许多人是青少年、是网络黑客、是高科技工作者、是普通大众;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犯罪目的更加不确定,互联网上信息的多样化促使犯罪内容的多样化,只是出于好奇、好玩就会走上犯罪的道路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传统犯罪呈现网络化特点,计算机网络已经渗透到各个行业,一些传统的犯罪行为也紧跟时展,进入虚拟的网络世界,进行诈骗、洗钱、敲诈等,给别人带来严重的伤害。

3网络技术对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影响

3.1犯罪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网络化

犯罪心理学研究的特点、学科性质以及课题研究的方向决定了该学科的研究方法,研究成果是否有效也取决于研究方法的有效性。我们在对传统犯罪心理学的研究主要使用的方法为:实验法、心理测试法、调查法、观察法、案例分析法、数量统计法、经验总结法和归因法等等,这些方法方式是随着犯罪心理学研究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是犯罪心理学科发展的基础,在现代化的今天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但是随着研究的继续向前发展,特别是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也使得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发生了重大的变革。传统的犯罪心理学研究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当前社会的需求,要想打破传统心理学研究在现代社会造成的困扰,就要创新方法,依靠信息网络技术与传统技术相结合,为现代犯罪心理学研究开创一个新的路径。

3.2犯罪心理学研究中预测、预防的网络化

犯罪心理学研究中的犯罪心里预测是为犯罪心理预防提供信息的手段,也是犯罪心理预防的前提,在实际工作中首先进行科学的预测,才能有效的预防。犯罪心理学预测方法多种多样,据统计,目前常用的犯罪心理预测方法就有:心里测试法、谈心法、活动产品分析法、调查访问法、观察法、心理征兆预测法等等。在社会逐步迈进网络社会的过程中,法律法规、道德准绳势必会落后于实际的发展,而网络社会中犯罪方式、犯罪群体变得更加多样化,犯罪动机和犯罪目的变得更加不明确,这就使得传统犯罪心理预测在实际工作中变得不再那么适用,心理预测也变的更加困难。而网络技术既有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信息搜集能力,使得信息的发放、收集变得更加便捷准确,使得各类群体的犯罪特征更加易于分析,有利于犯罪心理学研究者及时、准确把握群特特征以及犯罪心理状态,有利于拜我犯罪心理产生的原因和发展趋势,有利于及时作出调整,将犯罪消灭在萌芽状态,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犯罪心理预防主要是采用外部干预的方式消除引发犯罪的外界因素,阻止犯罪心理的产生,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诱发人们的犯罪因素更加多样化,但是,如果能更好的利用网络技术去引导网络群体的心理,给他们加以正确引导,必定会减少犯罪的发生。当前,互联网已经渗透到各个行业,我们应该加强开展网络心理课程培训、网络心理咨询等,使人们通过网络进行心理疾病的治疗,为心理疾病患者提供一个网络渠道,进一步达到消除犯罪隐患的目的。

4网络技术在犯罪心理学发展中的展望

网络技术的发展给犯罪心理学研究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网络技术的发展必定前景光明,我们的生活必定会更加依赖于网络,因此,加强网络技术在犯罪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是未来大势所趋,我们都无法左右。如何在网络信息时代更好的促进犯罪心理学与网络技术的融合,是我今后发展的目标。当然,现在才刚刚起步,很多问题我们还没有认识到,但是我相信,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以及犯罪心理学研究改革,网络技术肯定会在犯罪心理学研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为犯罪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一条广阔的大道。

5结论

研究犯罪心理是我们完善法治社会的重要途径之一,加强犯罪心理的研究有助于犯罪的预防、有助于和谐社会的有序发展。文章从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出发,结合网络技术的发展现状,对犯罪心理学跨入网络时代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并分析了网络技术对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影响,最后预测网络技术必定在犯罪心理学的发展过程中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罗大华.法制心理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45.

[2]王桂华,吴绍琪.论计算机网络技术对犯罪心理学研究内容与方法的影响[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06).

篇10

一、物联网的构成

站在技术应用的角度分析,物联网可以分为三个层面[1]。第一,感知层,支撑物联网传感,由传感器构成,用于准确识别物联网内的集成信息,完善采集应用,达到采集标准;第二,网络层,负责运送信息,包含各种类型的网络,如:互联网,处理感知层的信息内容,承接感知层的全部信息;第三,应用层,属于物联网的终端构成,各项信息处理完毕后,经由应用层输出,连接物联网与用户群体,体现智能应用,符合行业发展、需求。通过分析物联网的构成可得:物联网对运行技术具有较高要求,促进物联网的积极发展。

二、物联网的关键技术

物联网的关键技术主要有:通信技术、传感技术以及射频技术,共同支持物联网发展,构成物联网的核心部分。对其做如下分析:

(一)通信技术。通信是物联网不可缺少的环节,物联网利用通信技术提供信息传输的通道,体现专业通信,满足互联需求。基于通信技术的支持下,物联网可以适应多样化的业务需求,不仅可以在低移动环境内运行,还可应用在数据效率低下的平台内,仍旧可以保障物联网的通信安全。物联网中的通信技术,集中体现在广域或近距通信两方面。广域通信有:现代移动信号、互联网及卫星定位等,由于受到iIPV6的影响,物联网的通信功能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明确信息传输目标,形成稳定的传输通道;近距通信有:IEEE 802.15.4。

(二)传感技术。传感技术在物联网中的体现,依赖于技术与网络,采集物联网应用对象的信息,经由传感技术传输到指定设备,再由设备统一转换,连接物联网的各个层面。目前,物联网趋向于以传感技术为主的传感器,嵌入到传感设备中,处理不同领域的信息,满足多个行业的需求[2]。例如:物联网确定系统传感模式后,设置微型处理器,综合集成物联网的信息,通过传感器时刻监督内部信息的运行情况,避免出现高危行为,不论是物联网的采集环节,还是处理环节,都可处于高效传感的过程中。传感技术随机组成通信网络,促使物联网在中继方式的作用下传输信息,迅速抵达用户终端,体现传感技术效率,有利于提高物联网的传感速度。

(三)射频技术。射频技术是物联网运行的重点,同时也是主要技术,用于提升物联网的识别能力。射频技术的运用原理为:物联网中的商务物品被电子标签标识后,主动通过读写器,读写器通过电波识别物品电子标签内的信息,迅速将读取的信息输送到物联网的信息系统,在射频技术自动采集的协助下,管理物联网内的物品,存储电子标签,达到高效管理的状态。物联网中的物品对应独立、唯一的识别码,恰好对应射频技术内的标签,由此必须规范电子标签内的识别标准,以此提高识别效益,避免射频识别受到编码限制[3]。射频技术不仅为互联网提供识别功能,更是实现质量认证,促使物联网的运用处于质量约束的环境中,降低质量风险。由此可见:射频技术为物联网提供保障性支持,避免物联网出现识别干扰,有利于物联网的稳定发展。

(四)综合技术。通信、传感与射频是物联网的关键技术,但是物联网安全、稳定的发展还需综合技术的参与,保护物联网的核心内容,发挥物联网的实际价值。例如:测量技术、监控技术等,推进物联网多样化的发展,更是提高物联网的发展能力和应用水平。

三、物联网的应用前景

物联网推动信息产业的发展,带动我国信息化发展。目前,物联网已经应用于多项领域,分析物联网的应用,展示其良好的应用前景。如:(1)医疗领域,物联网在病患群体中设置编码,降低管理难度,医护人员根据编码调出病患信息,避免病患资料存储错误,物联网在医疗领域中的应用逐步拓宽,由病患信息管理发展到药物管理、人员管理等方面,实行电子标签,如果出现信息错误,既不会对整体信息系统造成影响,还可以体现追溯责任,防止对医疗领域造成干扰,稳定发展;(2)交通领域,物联网在交通方面的应用,主要以智能化为主,交通领域利用物联网,缓解交通压力,保障行车安全,物联网智能化调动交通道路上的车辆,实行全国联网,快速查询交通事故,部分道路已经实行实时、全程监控,促使交通管理处于动态状态,交警能够随时掌握路面信息。

基于关键技术的支持下,物联网提升应用能力,拓宽应用领域,渗透到多项行业中,如:物流、金融、通信等等,体现物联网的应用价值。我国各大行业意识到物联网的重要性,加强对物联网的应用,推进物联网的发展。

四、结束语

物联网的技术性比较强,综合体现技术价值,物联网逐步成为信息社会的构成,通过物联网的技术支持,实现信息整合,增强各类信息的连通性。由于物联网属于现代社会的新兴领域,发展空间比较大,利用强化、高效的技术建设,完善物联网的应用,提升物联网的信息水平。物联网渗透到各行各业,我国逐渐提升对物联网的重视度。

参考文献:

[1]云晓东;孙欣斐;杜凤晨.物联网关键技术分析及应用研究[J]科技创业家.2014, (02):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