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动力技术分析范文

时间:2023-12-28 17:39: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航天动力技术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航天动力技术分析

篇1

关键词:动力装置;加速器;保护

中图分类号:TP273 文献标识码:A

航天动力装置在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之下对于其性能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其中动力装置的加减速控制需要越来越精确,燃油控制也要更加重视。燃油控制在动力控制中属于最根本的地位。燃油稳态控制是对于动力的运行和操作都呈现稳定的态势,但是对于加速装置和动力装置是过渡态势,这里要求过渡的平稳性和爆发力,对速度要求比较高。加速减速的控制是航天动力研究的关键领域,是过渡区的关键部分,也是研究的重点。由于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航天动力的控制也逐渐变成电子控制,这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压力,减轻了操作复杂性。PID控制是用在燃油控制上面的一个控制方法,可以有力地提升控制的精确性。

一、涡轴机发展历史

世界上第一台涡轴机是由一个美国人在20世纪中期发明创造的。在涡轴机被发明之后便不断得到改进和创新,涡轴机具有以下几个特点,身轻、体小、易操作、动力大。这些特点在涡轴机实际运用时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渐渐地涡轴机被运用到航天领域,飞机会用到它。随着涡轴机不断地改进,涡轴机被运用到各个领域,在动力装置面前树立了一道丰碑。很多船舶和军工交通工具也运用到了发动机,因此对于涡轴机的研究也渐渐步上更深一层领域。一些资本主义国家首先进行了发动机研究,对涡轴发动机进行改进,促进涡轴发动机进行更新换代。美国的VAATE计划便是其中典范,其针对涡轴发动机进行了深入地研究。涡轴发动机的综合性能指标不断提高和优化,为新型号的研制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有力地支持了产品的不断升级换代,牢牢地占据了世界航空发动机技术的领先地位。时至今日,发动机已经进展到了第四展阶段。20世纪中期为第一代;60年代进行再发展;80年代进行创新改革;90年代是第四代的发展。

1.我国涡轴发动机发展现状

我国的涡轴发动机的发展历史并不长,仅有短短30年的历史。因此对于涡轴发电机的研究并没有像欧美发达国家一样深入,我国的涡轴发动机的技术水平比较低,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衔接不够精准,对于发动机研究没有一套比较详细的计划方案。因此在涡轴发动机的设计发展上我们落后别人一大截,为了追赶科技发展的脚步必须进行改革创新,进行深入性研究阶段。目前的市场多依靠国外的涡轴发动机,进行引进。但是引进的发动机水平普遍性不高。所以对于涡轴发动机的研究迫在眉睫。

二、涡轴发动机的状态控制

涡轴发动机的状态控制又有3个方面,一个是稳态控制还有限制保护控制以及过渡态控制。稳态控制是其中的一个基础控制。稳态控制中会运用到加减速控制回路。这是一个对于航天动力装置的控制,是我们一致的重点研究对象。PID控制回路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研究对象。

基于对涡轴发动机的研究,设计人员明确研究目标,对于相关控制器做了说明。其中对于加减速控制是研究重难点。对于加减速运动进行有效地控制要采用PID控制和传统的控制方法相结合。利用非线性控制理论去进行加减速控制。PID控制是一种在BP神经网上的控制。这种控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在发动机操控过程中通过加减速进行参数调整。在确保控制器的安全前提下进行相关性操作。通过限制燃油量来进行一种安全状态保护就是限制保护控制(如图1所示)。限制保护控制器会对发动机的性能做出测评,可以有效地保证发动机运行时的安全,防止出现不必要的损失。

加减速控制是我轴发动机速度控制中的重要一环。它能够保证发动机的功率状态稳定,对于功率转换有很大的平衡稳定、快速性。加减速运动中,发动机承受的压力会比较大,为了保证发动机的状态稳定,要通过多个外部控制进行稳定调整。因此对于涡轴发动机的加减速过程的回路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通过对PID控制的掌握,还要选择合适的变量进行控制,实现航天动力装置的加减速有效切换。航空动力装置加减速控制起始并终止于稳态过程。稳态控制回路是一个基础性控制。可以通过转子转速和动力装置压缩系统增压比EPR都能有效反映动力装置的推力和功率,因此,稳态控制回路通常可设计为以或EPR为被控变量的闭环PID控制回路(如图2所示)。经典控制理论中的PID控制器由于其易实现、鲁棒性强等特点,在航空动力控制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以差分方程表示的计算方法如下。

三、限制保护

可以使用组合型的控制器进行动力装置的保护。有些动力装置会出现一些预期以外的事故,使动力装置异常。而限制保护则是通过一些强制性的条件对动力装置进行约束,避免动力装置被破坏。

四、相关保护措施

1.转子转速

当动力装置出现超转的现象时通常是由传感器失效等状况导致的。因此需要对动力装置的转速进行限制。限速有对高压转子转速的限制和低压转速转子的限制,也就是双转子动力限制。

2.防止压力机出口超压

动力装置通常是有低压出口的压力限制,这个压力限制通常是为了除冰或者是对换气系统引换气。对压力机的出压值进行压力最大值的限制。对航天动力装置中的各种动力数据进行比对限制。可以通过PID控制器进行数据监控,确定限制压力数值,对电流限幅。

五、减速实验

将发动机的转速进行相关调整,一般是调整到最大转速的90%,在转速稳定后再进行转速降低调整。可以通过对油门杆角度进行调整。在前50个时间单位内,燃油速度降低,转速也降低。在第50个时间单位后,转速平缓地下降,切换器已将控制权由减速控制器交给稳态控制器,过渡过程平顺。减速控制算法在时间、稳定性和准确性上达到设计要求。

结语

对航天动力装置进行各项数据勘测和对加减速进行控制是航天动力研究的重难点。本文就航空动力装置的加减速装置进行分析。涡轴机动力控制和稳态控制回路是动力控制的重要基点。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参考对于航天动力装置速度控制进行研究,对于切换动力转换装置进行研究。通过相关的电子操作系统进行科学化管理。稳态控制系统是动力转换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稳态控制系统的设计需要进行重点设计。

参考文献

[1]王旭昊,杨帆,王济,等.基于切换器的航空动力装置加减速控制方法[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6,16(8):137-142.

[2]姚华,袁鸯,鲍亮亮.航空发动机神经网络自学PID控制[J].推进技术,2007,28(3):313-316.

篇2

[关键词] 人力资本 企业剩余分配 高新技术企业

近几年,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迅猛,但其人力资本的状况令人担忧。人才的积压与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高技术人才匮乏并存。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之一是企业没有意识到人力资本参与企业剩余分配的重要性,企业更没有一套有效的分配模式和人力资本价值计量的方法来激励员工。

一、西安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参与企业剩余分配的现状调查

为了了解并分析西安市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参与企业剩余分配的现状,笔者采取抽样调查的方式,对西安市9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中的10家企业的人力资本参与企业剩余分配的状况进行了仔细的调研。

1.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参与企业剩余分配的现状

笔者从三个方面对10家西安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参与企业剩余分配进行了实地调查:

(1)对现有薪酬结构、净资产收益率和金额最高的前三位高管的平均年薪进行了调查:笔者首先对现有薪酬结构进行了调查,笔者发现西安高新技术企业在人力资本参与企业剩余分配上绝大多数是以固定薪酬加福利的方式为主,占到了总薪酬的80%以上,而对于像利润分红、期股期权、绩效奖金,及长期激励等方式的运用,仅占到了总薪酬的20%以下。其次对净资产收益率和金额最高的前三位高管的平均年薪进行了调查(结果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净资产收益率最高的前三位分别为:广电网络、西安标准、航天动力;高管年薪最高的前三位分别为:天地源、交大博通、航天动力。根据相关性分析,西安市高新技术企业的薪酬水平与净资产收益率的相关系数r=0.3031,据相关性研究理论,若0.3

(2)对高新技术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总体报酬进行了调查。根据对西安市高新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总体报酬的调查显示,高管人员的报酬普遍偏低(见表2)。

从表2中可以看出西安市高新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年薪大概分布在4万~10万之间,这个数字远低于全国高管人员的年薪平均25万元~120万元的水平,甚至包括上边十家企业的高管的平均年薪也仅为11.16万元。

(3)对高管人员薪酬满意度进行了调查。高管人员薪酬的满意度调查结果(见表3显示),员工对薪酬体系较为不满、公司尚未建立起与激励机制相关的薪酬收入体系、现行薪酬收入体系不具有长期激励作用、期望采用更能体现经营者个人价值与贡献的薪酬收入制度。

二、西安市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参与企业剩余分配存在的问题

从以上调查的结果分析可知,西安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参与企业剩余分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薪酬结构不合理。在薪酬结构中,基本工资等固定收入所占的比重相当大,缺乏激励性。二是薪酬结构单一。西安市高新技术企业以民营企业居多,薪酬结构多是传统的基本工资加福利的形式,很少有年薪制、股息加红利、股票期权等形式。三是企业长期激励不突出。四是薪酬水平相对低下。五是薪酬地计量方式有问题。六是人力资本的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

三、人力资本参与企业剩余分配的模式探讨

通过对西安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参与企业剩余分配的情况调查、分析,笔者认为,应该在高新技术企业中参照国内国际知名企业的做法,重新构建人力资本参与企业剩余分配的模式,在采用和保留部分基本工资和福利的前提下,应该加入一些变动工资。

1.EVA分红计划。EVA(Economic Value Added),即经济增加值,它是企业的税后净营业利润减去所有资本成本的差额,其中,资本成本包括了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的成本。

在EVA业绩评价体系中,当EVA>0,表示企业为股东创造了财富,当EVA<0时,则表示股东财富发生了损失。

在高科技企业中,具体的奖励计划为:红利=EVA×β(0<β<1,EVA表示计算当年EVA相对于上一年EVA的增加值)。因为在高科技企业中,业绩的增长与管理者的努力程度成正相关,因此采用EVA增量来测量管理者的业绩可以最大限度的调动其积极性,使业务得以迅速扩展。

2.股权激励模式。股权激励通过使经理人在一定时期内持有股权,享受股权的增值收益,并在一定程度上承担风险,可以使经理人在经营过程中更多的关心公司的长期价值。它对防止经理的短期行为,引导其长期行为具有较好的激励和约束作用。股权激励方式可分为三种类型:现股激励、期股激励、期权激励。

3.员工持股计划。员工持股计划(Employee Stock Ownership Plans) ESOPs 是让员工获得一部分企业确定的股权,成为企业的所有者。推行员工持股有利于实现企业产权结构的多元化,有利于调整职工收入结构,是企业能较快获得自有资本的有利的途径。

对于高新技术企业中的一批特殊的高科技的技术员工,可以对其实行技术入股,根据其贡献的大小,折合成一定的股份,按其股份的多少参与分配,从而减少科技人员薪酬待遇与其应有的市场价值之间的差距。

4.风险收益计划。风险收益计划是从共同分担风险的角度来激励员工,强调了相互的合作、交流和参与。风险分享计划通过在基本工资上进行变化安排,向员工传递这样一种信息:当公司业绩不好时,员工只能拿到全额的工资的80%,但通过大家的努力,公司业绩好起来的时候,员工则可以拿到原来工资的140%。

5.收益分享计划(斯坎伦计划)。斯坎伦计划最核心的特点在于强调员工的参与及合作,使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达成一致,最终与员工分享由于他们的成本节省建议而带来的收益。

总之,通过对西安高新企业人力资本参与企业剩余分配的模式探讨,能够让企业清楚地意识到在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人力资本参与企业剩余分配的重要性。只有让高级管理人员拿到与他的贡献相匹配的股权数和红利,才可能真正调动其积极性。对于普通员工与科技人员,则应以实行员工持股计划和科技入股的方式来达到更好的激励作用。

参考文献:

[1]胡 燕:《EVA:人力资本收益分配模式创新之路》.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4.7,第19卷,第4期.

篇3

关键词:物理学 电磁力学 电磁动量 宇航动力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b)-0159-02

众所周知,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科学,其崇尚理性并非常注重逻辑推理。因为自然界不会主动告诉我们其本质规律与内在联系,因此,这门科学也充满了想象力,需要我们不断去洞察和思考。实践证明,通过物理学的研究,所发现和形成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实验方法、精密测试技术等,如今已被其他学科广泛得以推广应用,发挥着巨大的价值。其不仅使人类更加理性地认识我们生活的物质世界,推动了科学技术的革命与创新,同时对于人类物质世界的繁荣以及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电磁作为特殊物质之一,其与其他物质同样存有能量,且可以与其他物质实现能量的转换,符合能量与动量守恒规律,本文重点对这一内容进行了探讨研究,即主要通过电磁与带电系统之间发生相互作用,以及电磁能量与系统机械能的相互转换作用,有效证明电磁动量能够转化成带电体系统冲量,例如火箭的反冲过程,并且提出了该理论在航天航空、宇航动力学上的实用价值。

1 通过带电系统与电磁波组成体系模型,验证系统的总动量守恒规律

物质系统与电磁波之间的相互作用,大致可以归纳为如下四个类型。

1.1 光电效应

主要指光子与束缚电子之间发生作用,其中金属中的束缚电子完全吸收了光子的hv,让e成为一个自由电子从金属表面得以逸出。由于e吸收了光子的全部能量从金属表面脱离出来,因此能量是守恒的,系统的总动量也是守恒的。

1.2 康普顿效应

其大致相当于是光子与自由电子之间发生作用,此时自由电子只吸收了光子能量中的一部分,就是光子能量失去的这部分,使飞行方向发生了偏转。在康普顿效应中,e与光子弹性碰撞,因此能量与动量是守恒的。

如果光子与外层电子发生碰撞时,其中光子的部分能量会传递给了电子,此时散射光子的能量会减少,导致散射光波长比入射光波长大,而反冲电子动能与光子能量之差相等。由此可证,微观粒子在发生相互作用时,是遵循动量、能量守恒定律的。

通过观察我们发生,反冲电子受到的冲量(力)为光子传递(光量子)动量,这时的作用力与牛顿第三定律并不相符。

1.3 黑体辐射

光子能够被物质发射或者吸收,在此过程中,是遵守动量、能量守恒定律的。

1.4 电磁感应

带电系统与电磁波共同组成了电磁体系,带电系统与电磁波能够进行能量和动量的交换,在单位时间内如果带电系统动量增加,则与电磁波动量输入相等。电磁波能量由发信天线辐射而出,之后沿着各个方向向前进行传播。如果在交变电磁波中置入一条导线,因磁力线会对导线进行切割,会在导线两端激励产生交变电压,即电动势,它的频率和发信频率是相同的。当导线处于闭合状态时,会产生感应电流。流入带电系统的电磁动量之于带电系统所作的功率可用公式表示为:

以下针对我们针对电磁波与带电系统的相互作用,通过动力学方法进行探索分析。换句话说,即研究电磁波之于带电系统在宏观运动时的受力情况,其中的关键是对电磁能量、动量传递的研究。电磁波之于带电系统的作用遵守能量、动量守恒规律,此时的带电系统所受冲量(力)为电磁波传递动量,然而带电系统中电子所受作用力与牛顿第三定律并不相符。

2 电磁能量的传播

通过麦克斯韦方程组可以表明:电场变化会使其周围空间有磁场产生,该磁场会环绕变化电场进行闭合,而磁场变化同样会使其周围空间有电场产生,该电场同样会环绕变化磁场进行闭合。因此,交变电场与交变磁场之间就会形成一个互相耦连的、不间断的、旋涡状的电磁场整体。当该电磁场由空间的某一点开始后,即会逐点相邻地按照恒定速度C向外进行传播。如此传播下去就会形成电磁波。对于已经发射出去的电磁波来说,就是在激发场源消失的情况下,其仍会继续存在和向前进行传播。因此,电磁能够与电荷和电流相脱离,单独存在的,通常按照波形进行运动。电磁能量在电磁场里是以体能密度来定域的。电磁场在空间里按照确定的速度进行传播。有实验可证,当观测点处于发射源较远距离时,需要经常一段时间,观测点才能收到场源发射过来的电磁波信号,这就表明电磁波传播是要经常一定时间才能完成的;电磁波是有能量的。电动力学研究表明,平面正弦电磁波能量的传播速度也即电磁波(相位)的传播速度(大小和方向)。可见,在单位时间内流过垂直于传播方向单位面积的能量应该是:

当电磁波传播的同时,电磁能量也随之进行传播。某一空间点上电磁场的能量密度(单位体积内电磁场的能量)应该是:电磁波的能流密度矢量。

大小―― 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垂直于传播方向的单位面积的能量;方向―― 电磁波的传播方向。

针对电磁场而言,我们从力、能角度探讨研究,可以分别得到两个物理量(表征电磁场性质),应当从能量角度揭示出物理现象的本质:例如,在电场中电势能与重力势能、粒子动能之间的转换,电路中电能、化学能、内能之间的转换,磁现象电本质其实就是运动电子所产生的磁场,而电磁感应现象的本质就是能量转化和能量守恒,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就是以能量转化和能量守恒为本质依据的,电磁波传播的本质就是传播能量与动量,电磁振荡的本质就是电场能和磁场能之间的相互转化和能量守恒,以上表明电磁波不仅传播能量,同时还传播动量,以下探讨电磁波的传播动量问题。

3 电磁波之于带电系统的作用

该式也表明了系统中的电子所受作用力的原因,其与牛顿第三定律并不相符,具体表现在带电系统之于电磁波能量和动量的接受(感应电流)。我们若应用该作用力让系统在外太空做定向运动,就能够为航天航空、航天动力提供一种新的设计方案,其在航天航空和宇航动力方面具有很广的实用价值。

4 结语

针对本文带电系统的讨论,都是在能量守恒定理、动量守恒规律基础上进行的,如果是非纯电阻电路系统,则:电功=电热+电路中转化成的其他形式的能,如果系统电路里有电流通过,电能就会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发生物理变化。带电系统中的电流通过用电器作功(电场力移动,电荷作正功),电能会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非纯电阻电路中,电功W>电热Q。该系统中,因有电磁波输入,带电系统电路里的电功会有部分产生电热,其他部分转变为机械功。即W=E机+Q。具体而言就是:

参考文献

[1] 赵凯华.大学物理[J].

[2] 赵凯华,陈熙谋.电磁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3] 郭奕玲,沈慧君.物理学史[M].2版.

篇4

你只要轻轻一踮脚,人就会腾空而起,在空中自由地飞来飞去,前后翻滚,本领之大,远远 超过《卧虎藏龙》和《笑傲江湖》等影视中那些能“腾云驾雾,飞檐走壁”的大侠的水平。

上面描述的这种奇妙的,甚至有点荒诞不经的现象,不是神话,不是魔术,不是幻想,而是活生生的事实。不过,这个事实不是发生在地面,而是发生在太空中,发生在航天器上。其原因是,当一切物体在航天飞行时,它们的重量都不见了,这种现象叫做“失重”。

失重的机理

失重是航天飞行中最为奇妙独特和违背“常理”的现象,而且是在地面上最难再现和模拟的物理过程。人们在对这种现象感到无比有趣的同时,常常希望了解它产生的原因和机理。然而关于失重原因和机理存在着一些似是而非的,或者并不准确的解释。

科普读物上常见的有两种解释:一是“引力为零”;二是“离心力与地球引力相抵消,或相平衡”。

对于第一种解释,《太空探索》杂志2001年第4期《读者心声》栏目(第41页)中已有读者指出,这“是错误的”。该读者还告诉我们:“引力为零有两种情况:质量为零,或者距离无限远。”科学性是科普读物的灵魂。这位细心的读者指出了这一常见的错误,是值得我们科普刊物重视的。

首先应当指出的是,“失重”是指物体失去重量,而不是失去重力。重量是物体对其周围相接触的物体或介质所表现出来的作用力;重力则是地球(或其他天体)对物体的引力。在普通物理学中,定义物体重量的大小就等于它所受到的重力。重量与重力(引力)有联系,又有区别。重量消失(等于零),不等于重力或引力消失(等于零)。我们可以说 ,失重是零重量,但不能说零重力或零引力。

根据牛顿万有引力定律,一切具有质量的物体之间都存在着引力。两物体之间的引力与该两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两物体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在宏观世界,一般的物体的质量不够大,而相互之间的距离也不像微观世界那样小,所以,普通物体之间的引力微乎其微。只有当两个物体中至少有一个物体的质量达到宇宙天体那样大时,引力才显现出来。

通常,在地球表面及地球附近,物体受到的引力主要是地球的引力,亦称“重力”。实际上,物体还受到太阳和月球的引力,但与地球引力相比很小,可以忽略。至于太阳系内的其他行星和遥远的恒星,可以认为离我们已无限远,引力为零。

人造地球卫星等在太空中运行的航天器所受到的地球引力或重力,可以根据它们到地心的距离计算出来。假设一个物体在地面所受到的重力为1,它在距地面不同高度处,所受到的重力如下表所示。

由表中可知,在太空中运行的航天器所受到的重力绝不是零。当然,随着离地心越远,地球的引力越小。即使在离地面1万千米的高度上,引力还是地面上的15%。在离开地球远至384400千米的月球处,地球引力虽已减弱到万分之2.8,但照样能拽住月球,使它成为地球的天然卫星。

太空中,引力无处不在。如果一个物体飞到月球附近,距离月球在几千千米以内,这时物体所受到的引力主要是月球的引力了。如果再往远处飞,根据天体摄动理论,当物体离开地球的距离超过92万千米时,可以认为地球引力已经小到可以忽略(为零)了。但物体并没有完全摆脱引力的作用,而将在太阳引力的主宰下,以太阳为焦点,沿椭圆、抛物线或双曲线轨道运行。

第二种解释说“失重是由于物体的离心力与地球引力相平衡的结果”。这在科普书籍和科普报刊上更是屡见不鲜。这个解释是不准确的。

普通物理学告诉我们,所谓“力”是“物体或介质施加在另一物体上能使其改变形状或运动状态的作用”。力的存在必须有产生力的施主,而所谓“离心力”或“惯性离心力”的施主是不存在的。它只是一种为了便于分析计算(使牛顿定律在非惯性坐标系中仍能正确应用)而提出的一种假想力。离心力惯性力实际上并不作用在所研究的航天器上,所以它不能与其他作用在航天器的力(例如重力)保持平衡。

科普刊物上还常说:人造地球卫星不掉下来是因为物体围绕地球作圆周运动产生的离心力与地球引力相平衡的结果。如果事实如此,又怎么解释,有的航天器并不作圆周运动,而是做抛物线或双曲线等非封闭曲线运动,它们没有“离心力”作用,为何也不掉下来,也处于失重状态呢?

在太空中运行的人造卫星等航天器之所以失重,唯一正确的解释就是它们“只受到引力的作用,而没有任何其他外力的作用”。

假设地球没有大气层存在,即没有空气对物体产生作用力,那么,在地球表面及其附近,一切没有支承或悬吊的自由物体都是失重的。只要你随手抛出一个物体,不管向上、水平、或向下,一出手这个物体就失重了。人们可能知道,自由落体是失重的。但不一定理解,物体在自由上升阶段,也处于失重状态。例如,向上射出的炮弹,一旦离开炮口,从上升到下落,沿整个抛物线飞行过程中,全都处于失重状态(在没有空气的假设下)。

所以,在太空飞行的航天器,不论它是环绕地球作圆周、椭圆运动,还是离开地球沿抛物线或双曲线飞行,由于它们只受引力(无论是地球的、月球的、太阳的还是其他大小行星的引力)作用,因此,都处于失重状态。只有当航天器为调整姿态或修正轨道,开动发动机工作产生推力,或者到达有大气的行星,受到大气制动力,或喷气产生制动力时,才变成有重量的状态。

失重物体的特征

判断物体是否失重一个最重要的标志是,物体内部各部分、各质点之间没有相互作用力,即没有拉、压、剪切等任何应力。这是因为引力是一种“体力”,物体在引力的作用下内部所有质点均具有相同的速度和加速度。

平衡是我们最常见物体的一种运动状态,但是,力的平衡与失重完全是两回事。例如,人站在地上,坐在椅子上,躺在床上,浮在水面,沉在水中,乘坐飞机等速飞行或乘坐气球升空等,都是处于力的平衡状态,但并不失重,因为在这些情况中,人体内部各部分之间都存在相互的作用力。

航天员在地面利用浸沉在水池中做模拟失重试验。这种水下试验,其实并不能真正模拟失重。因为人在水中,除受到地球引力外,仍受到水的浮力作用而保持平衡。只是平时人们所受到的支承力只作用在人体很小的表面,例如,站立时,脚底受力;坐着时,臀部受力;躺着时,半个身体表面受力;沉浸在水中时,整个身体表面受力,但是头、躯干、四肢以及身体内部的内脏、器官等都是有重量的,它们相互之间存在挤压或拉牵等作用力。

真正的失重模拟,应使人体各部分特别是体内器官、内脏之间相互作用力消失。在这种情况下,人的前庭器官中的耳石由于失重,不再与周围的神经细胞接触给中枢神经传输信号,从而丧失定向功能。前庭器官与人体主管呼吸、消化、循环、排泄、发汗等功能的植物神经系统有密切关系。所以,一旦前庭器官不起作用,身体内脏之间正常的相互作用力消失,就会引起航天员初登太空时产生的那种头晕、恶心、呕吐等所谓“运动病”的症状。

航天员在地面水池中做模拟试验时,是不会出现这种“运动病”症状的。倒是人们在乘电梯开始下降的瞬间,或是在乘飞机飞行中,由于气流扰动使飞机突然下沉时,敏感的乘客往往会有心慌、头晕、恶心等不舒服的感觉。这就是瞬间的失重引起的。水池模拟试验只能模拟人的手足、身体因水的浮力而变轻的情况下,能否协调自如地完成机械装配、拆卸等操作。

微重力

完全失重是一种理想的情况,在实际的航天飞行中,航天器除受引力作用外,不时会受到一些非引力的外力作用。例如,在地球附近有残余大气的阻力、太阳光的压力;进入有大气的行星时也有大气对它的作用力。航天器在调整姿态或修正轨道时,有发动机喷气产生的推力。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力对物体作用的结果,是使物体获得加速度。航天器在引力场中飞行时,受到的非引力的力一般都很小,产生的加速度也很小。加速度的标准单位是米/ 秒 2,在航天动力学中,人们常将非引力产生的加速度与地面上的重力加速度来比较, 用地面重力加速度g(9.8米/ 秒 2)做单位。这种非引力加速度通常只及地重力加速度的万分之一(写成10-4g)或更小。为了与正常的重力对比,就把这种微加速度现象叫做“微重力”。

航天器因受到外界的非引力作用力而产生微加速度或微重力,这一点比较容易理解。不易理解的是,航天器即使只受引力作用,它的内部实际上也存在微重力,原因是航天器不是一个质点,而是具有一定尺寸的物体。这个原因稍为深奥一些,需作进一步解释。

原来,人们研究航天器在引力场中的自由运动时,是把航天器看成质量集中在质心的一个质点。在一般情况下,由于航天器各部分到航天器质心的距离与航天器质心到地心的距离相比非常小,可以忽略不计,航天器各部分到地心的距离都等于质心到地心的距离,所以,航天器各部分的单位质量所受到的重力与质心处单位质量所受的重力相等,就是说,航天器的所有各部分都是以与质心相同的加速度在运动。把航天器看成质量集中在质心的质点的假设是成立的。

篇5

关键词:物资管理;信息化;重要性;有效措施

1物资管理信息化的现状

1.1物资管理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部分企业在选用人才时,聘用管理人员机制松懈,导致招收的物资管理信息化人员技能低下,或者并无技术能力可言。这就造成技术管理人员却不熟悉物资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工作,也可能造成一些信息泄露问题,从而给企业物资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带来严重危害。

1.2物资管理信息化技术应用程度偏低

计算机技术及网络的普及,带给诸多企业新的挑战。然而,很多企业没有抓住要点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的便利。虽然在企业内部配置了计算机,但大多数情况下仅用于简单的信息查询或者打印报表等。同时,一些企业网站的运行,具体上流于形式,并没有安装一系列物资管理软件等方面的内容,导致实际效果不佳。有的方面还存在通过传统物资管理方式进行物资管理工作,网站的信息时效性也不高。这些都体现出未能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

1.3物资管理信息化重视程度不够

在物资管理信息化建设中,一些企业管理者对物资管理信息化方面重视程度不高,资金投入力度较小,管理方式也不到位。由于管理层的思想意识不够,传统固守,缺乏创新思维,不愿在这方面投入更多金钱、时间等。长此以往容易在企业内部造成企业竞争意识不强,松散之风形成,那么企业员工整体素质也逐渐降低,物资管理信息化工作不能正常开展,企业的物资管理效率将难以提高。

2物资管理信息化的意义

2.1简化工作量,减少了物资管理人力

传统物资管理主要依靠大量人员相互沟通来处理种类繁多的信息,明显的花费了大量人力与时间,也增加了出错几率。而信息化物资的管理在这方面极大的解放了人力,减少了物资管理的人力,方便了管理者查阅信息,提高了物资管理的工作效率。

2.2实现资源共享,提高数据信息利用率

物资管理信息化建设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对物资管理信息进行有效控制和统计,并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物资管理数据,进而做出可靠的决策。极大的改善了传统物资管理的不足,也提高了数据信息利用率。在物资管理数据标准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使物资管理工作趋于人性化、透明化,有效地实现数据资源共享。

2.3加强了信息化物资管理工作的管理性

物资管理信息化可以让企业在信息化物资管理工作系统中有效的查询信息和数据,减少了很多中间环节,便于企业合理安排资金、人力等资源。企业物资的出入库等情况可以清晰的了解到,明确了各系统的功能,对物料需求做出合理计划,加强了企业物资的管理工作。

3物资管理信息化的有效措施

(1)顺应时代脚步,加大对物资管理信息化的重视程度。当前很多企业在物资管理信息化的建设中,对各类信息的掌控力度还有所欠缺。所以企业应该与这个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相同步,增强物资管理信息化意识,重视起信息化建设的力度。企业在物资管理信息化建设中,管理层应该加强对当前信息形势的了解,也要促使全体员工重视相关知识的学习并懂得如何应用相关理论,力求做到与时展相同步,实行时展的潮流。(2)重视网络化工具的使用,提高信息利用率。在企业中,物资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务必要重视网络工具的使用,全方位有效的让各类信息能够高效利用,对各类信息有效的存储、传送,力求最大程度上改善企业的管理。同时这要求企业对物资信息化管理的重视要到位,加大对其投资力度,全面考虑到各类因素,才能发挥网络工具的作用,有效的提高信息的利用率,提炼出精准有效的信息。(3)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物资管理信息化系统。企业之间规模,发展时间不会是完全吻合的,所以不能一味的去模仿其他企业的物资管理信息化建设模式,要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起属于自身发展需要的科学合理的物资管理信息化系统。企业在物资管理信息化建设中,不单单只是配备计算机互联网等信息化设备,不能局限于一些简单的办公软件中,更需要重视软件的开发和采购,开发出适用于自身的物资管理软件,能够对企业的物资采购、物资库存、物资查询等实行高效的管理。(4)加强物资管理信息化人才的培养计划。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各行各业中都不会忽视人才的重要作用。在企业中,建设物资管理信息化,离不开人为的操作监控,必须要充分重视人才的主体地位。所以为了保证能够成功的建设起物资管理信息化系统,企业应该加强对物资管理信息化人才的培养。一方面企业应该着手对物资管理人员二次教育,进行人才培训计划,让原有的员工能够二次学习,增强员工的专业理论基础,胜任时展的趋势。另一方面要注重对员工的奖励制度,对在物资管理信息化建设方面有出色成就的员工进行奖励,让其再接再厉,以达到鼓励全体的效果,促进企业物资管理信息化的大力发展。

4结语

我国信息化技术发展速度加快,建设物资管理信息化不仅适应了目前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企业走向现代物资管理的必由之路。如今,企业物资种类繁多,管理难度大,而物资供应部门是企业生产单位之间的重要枢纽,所以企业必须进行物资管理信息化建设。这就需要企业结合实际情况,通过信息化管理技术,提高物资管理信息化意识,加快物资周转,促使资源得到合理优化配置,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加快建设物资管理信息化工作。

参考文献:

[1]周桂英.关于物资管理信息化的思考[J].商业文化,2014(26).

篇6

关键词:空间作战仿真;作战仿真体系结构;动画;轨道快速计算方法;OpenGL;Visual C++

中图分类号:TP39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73X(2008)0303703

Research for the Key Technology in Space Operational Simulation Virtual Environment

YU Yan,TANG Xiaoan

(School of Electronic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Technology,Changsha,410073,China)

Abstract:According to actual demand and the characteristic of space battle,the paper discusses the key technology that realized space operational simulate system.Including operational simulate architecture,space targets′orbit calculation,the earth and satellite draw as well as the realization of animation technology.According to the condition that huge space targets′orbit calculation can directly affect emulation speed,it puts forward a kind of orbit fast calculation method,can effective shorten orbit calculation time.The programming technology that uses OpenGL and VC++6.0 has realized a system that can calculate for satellite orbit,shows the orbit track and dynamic control the satellite.

Keywords:space operational simulation;operational simulate architecture;animation;fast calculation method of orbit;OpenGL;Visual C++

1 引 言

航天技术的发展与太空兵器装备的出现,使得现代战场逐步由陆地、海洋、空中延伸到太空。太空作战是现代化的航天武器装备、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侦察技术、网络技术、高级决策能力之间的较量。我国空间战场虚拟环境研究现在尚处在起步阶段,而通过国外的软件如STK,WTK进行作战仿真研究又存在版权、保密性的问题。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形象直观的空间作战仿真系统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文根据空间作战仿真的特点,就实现空间作战仿真虚拟环境的关键技术进行了论述,给出了作战仿真的体系结构,为了提高仿真速度简单描述了一种空间目标轨道快速计算方法[1],只对可见的轨道进行轨道计算,不可见部分不予考虑。对于地球与卫星的绘制和动画的实现的关键技术也进行了说明,利用OpenGL和VC++6.0的编程技术实现的对卫星轨道的计算、显示和动态控制,该系统可以直接应用于空间作战仿真虚拟环境中。

2 空间作战仿真体系结构

体系结构是系统完成的首要环节,根据空间作战仿真的实际需求,指挥者和作战员需要对空间目标进行实时观察并能够及时做出作战决策,进行作战仿真。因此这一仿真体系按功能可分为四个部分:空间作战可视化系统、空间作战仿真系统、空间作战流程仿真系统和数据库支撑系统。体系结构图见图1。

图1 空间作战仿真体系结构

空间作战可视化系统是是接收并处理其他系统所产生的仿真数据,利用计算机三维真实感图形技术/计算机动画技术将仿真数据以有效的形式表现出来。为指挥者和作战员提供直观、逼真的战场表现形式。空间作战可视化系统又分为战场态势显示子系统和战场环境显示子系统。空间作战仿真系统是依据航天动力学模型模拟航天器等空间目标在轨道运行情况,使其为作战提供服务。空间作战流程仿真系统是对作战过程中各步骤(或称活动、环节)发生的先后次序,以及同各个步骤相关的人力、资源、信息资料的调用等进行管理,从而实现空间作战过程的自动化管理,是一种在作战流程逻辑形式化表示的驱动下,通过软件的执行从而实现完全地定义、管理和执行作战流程的系统。本系统数据库主要是由轨道数据库、目标模型数据库和三维场景数据库组成。

3 空间目标轨道快速计算

空间目标―卫星及空间碎片的轨道计算直接影响着仿真速度,是空间作战仿真系统的关键技术之一[1]。

根据北美防空防天司令部的预报[2],目前在轨卫星和空间碎片的总数是11 770,如若同时对这些空间目标进行轨道计算,计算的目标相当多,计算量势必会很大,仿真速度会有明显的下降,所以提出一个高精度,更简单的轨道计算方法。利用卫星的初始轨道根数预先对空间目标轨道曲线进行了分割,筛选出落入视线内的轨道曲线,只对可见的轨道进行计算,不可见部分不予考虑。因此轨道的快速计算方法分为两个步骤:

(1) 轨道的可见性判断;

(2) 可见轨道的计算。

3.1 轨道可见性判断简单描述

借用了透视裁剪体对轨道进行可见性判断的预处理。透视裁剪体与空间目标轨道有3种位置关系如图2所示:轨道完全可见;轨道部分可见;轨道完全不可见。以这3种位置关系为依据,借用了推广的Cohen―Sutherland端点编码的算法[2]思想,对裁剪体六个表面分成的27个空间区域进行了6位二进制编码,具体编码方法可见文献[3]。之后是对轨道曲线选取控制点,控制点的选取见图3。利用这些控制点对轨道进行可见性判断,本系统通过函数OrbitClip(parameter orbitpara)来实现轨道可见性判断的。

图2 透视裁剪体与轨道位置关系

3.1.1 控制点选取

如图3所示,A,B,C,D四点是椭圆轨道的特殊点,这4个点将轨道曲线平均分成了4个部分,M,N,P,Q四点连线形成了包围轨道的最小矩形。A,B,M三点连线组成了包围1/4椭圆的三角形。因此我们将A,B,C,D,M,N,P,Q八个点叫做轨道的控制点。在进行可见性判断的过程中还会陆续的增加控制点,如图3中看到的L,K两点。

3.1.2 轨道可见性判断描述

首先计算8个控制点的ECI坐标,进行编码并进行存储,通过函数pcode( )实现编码。根据M,N,P,Q四点的编码情况判断整个轨道曲线是否完全在裁剪体内。若不能确定进而取轨道曲线的1/4进行判断,这里选取曲线AB。判断三角形ABM,若完全在裁剪体内,说明曲线AB是可见,如若不是分别考虑3种情况:

(1) A,B均在裁剪体内,用函数CountJoint1()实现。

(2) A,B有一点在裁剪体外,用函数CountJoint2()实现。

(3) A,B均在裁剪体外,用函数CountJoint3()实现。

利用了二分的思想来求取轨道曲线与裁剪体表面的交点,取曲线两端点之间所夹真近点角的一半对应的轨道曲线上的点作为二分点,如图3中的Pm点所示。以Pm为一个端点分别判断曲线PmA和曲线PmB,最终找到交点为止。具体算法的论述参见文献[1]。

图3 轨道控制点选取

3.2 可见轨道计算

轨道完全可见的情形可以直接用考虑J2项的轨道摄动模型进行计算。若轨道不完全可见,对于任意给定时刻t,首先对二体运动下的时间周期T取余运算得到tL,将存储的交点所对应的一个周期内的时刻粗略求出(利用真近点角与运行时间的关系),将这些时刻与tL进行比较便能够估计此时空间目标是处在哪个可见段上,然后加入摄动模型进行较为精确的计算。通过函数CountOrbit()完成轨道的计算。

4 空间环境建模与绘制

空间目标模型的建立与实时显示也是本作战仿真系统的关键技术之一。根据空间目标模型的复杂程度,我们对地球的绘制采用了纹理贴图的方法,对于卫星则是先在3D建模工具中实现然后通过OpenGL与3D文件的接口程序读入。

4.1 地球的绘制

采用纹理贴图的方式是绘制地球最简单有效的方式,他可以更加真实、形象的显示地球。为了简化分析,将地球当作球进行处理,采用球面的纹理映射方式对其进行贴图,纹理图片保存为位图格式,首先是用利用函数AUX_RGBImageRec*LoadBMP(char *filename)完成对纹理数据的读入,然后调用OpenGL中的glTexParameteri函数设置纹理过滤类型,调用gluBuild2DMipmaps()函数生成mipmap子集。

因为所采用的地图是方形地图,必须采用整球面的纹理映射方法[4]。关键点是建立物体坐标空间(x,y,z)与纹理空间坐标(u,v)的一一对应关系,这里采用了基于自然参数化的整体球面映射,映射公式见(1):

以下是实现球面纹理映射的核心代码:

//计算球形纹理坐标,vx,vy,vz为矢量正交化后的球面坐标

地球并非是静止的,他有一定的自转角度Angle,通过函数Rotate()来完成对Angle的更新。Rotate()由OnTimer()函数定时触发。

4.2 卫星的绘制

由于卫星模型较复杂,OpenGL只提供一些画点、线、面的基本函数,因此利用OpenGL直接对卫星进行绘制比较困难。这里利用了建模工具3DS MAX,然后通过编程实现3DS文件的调用。卫星都是沿着固定轨道运转的,每一时刻的位置不同,通过调用OpenGL中的glTranslatef()将局部坐标系平移到更新后的卫星坐标上[4]。

卫星的位置坐标更新是通过调用函数SatPos()实现,他将计算出的卫星ECI坐标读入,通过OnTimer()函数的

定时触发实现位置更新。

4.3 动画的实现

利用OpenGL中的双缓存技术实现了动画的效果。该技术使用两个前后台和两个缓存绘制画面,在显示前台缓存内容中的一帧画面时,后台缓存正在绘制下一帧画面,当后台缓存绘制完毕,后台缓存内容便显示在屏幕上,而前台此时又在绘制下一帧画面内容[5]。具体的程序实现是在场景绘制函数中调用SwapBuffers(m_pDC->GetSafeHdc())。系统三维实现如图4所示。

图4 系统三维动画实现

5 结 语

系统采用了多文档形式,可以同时显示二维视图、三维视图和数据视图。数据视图主要是对卫星的轨道参数以数据报告的形式给出,可以自行添加卫星也可以从数据库中添加,形式较灵活。采用了本文提出的空间目标轨道快速计算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仿真速度,以后研究的重点是如何进一步提高算法效率。本系统可以为航天侦察和决策提供更为直观的显示形式。

参考文献

[1]Woo M.OpenGL 编程权威指南[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1.

[2]/satcat/boxscore.asp.

[3]Donald Hearn,M.Pauline Baker.计算机图形学[M].3版.蔡士杰,宋继强,蔡敏,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4]代丽红.卫星在轨运行实时视景仿真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5.

[5]彭剑,陈文彤,贾东乐,等.利用OpenGL实现的卫星轨道可视化[J].计算机工程,2005,31(14):62―66.

[6]和平鸽工作室.OpenGL高级编程与可视化系统开发(高级编程篇)[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于 燕 女,1983年出生,山东章丘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图形学与信息可视化。

篇7

基于目前传统纸质表单审批流程中存在的“时间精力浪费较大、审批过程难以掌控、审批执行不够严格、流程变更难以宣贯”等问题,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基于表单的通用流程管理系统。重点介绍了该系统的系统结构、功能模块设计和关键问题研究等。

【关键词】表单 用户控件 通用流程管理

1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企业运行管理的各个方面均得到了信息化手段的广泛支持,得益于此,流程管理工作也相应得以深化。信息化是实现业务流程电子化、自动化的重要途径,借助信息化应用,可以把经过梳理、优化后的流程固化下来,提高流程运行的质量、效率和可分析性,从而不断提高流程管理的有效性。本文所设计的通用流程管理系统以表单为载体,以流程处理为核心,兼顾灵活性和易用性,实现了业务流程的电子化审批模式,促进了流程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2 系统方案

2.1 需求分析

流程管理系统的业务处理流程如图1所示。

业务表单的设计是系统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企业在对业务活动进行梳理和优化后,会总结出一定数量的表单,每张表单都会设置特定格式的填写内容,在使用过程中这些表单会发生数量的调整和结构的修改。因此通用流程管理系统需要提供方便灵活的流程表单开发方法,使用户可以根据具体的业务流程进行业务表单的深度定制。

流程定义是流程管理系统的另一个核心问题,为了使整个平台能够灵活的适应业务需求的变化,流程的设计应能通过系统配置来实现。流程定义时需要参考员工、职务及应用程序数据,每一步的流转过程都要与表单中的具体填写项目对应起来,包括这些项目的数据格式及权限控制,保证每项内容与填写人之间有明确的对应关系,避免填写或修改未被授权的内容,发生填写责任不明确的情况。业务表单的流转要遵循一定的路由规则,在流程定义阶段需要为每一步的流转定义路由规则。

流程定义完成之后,有访问权限的员工填写第一步流程,转出后就启动了流转过程。流转处理中需要根据流程的定义生成工作列表。通过权限控制流程中的每个节点只能由特定的人在界面中操作自己被授权的内容,确保工作流程的准确性。流程的处理过程如下:

(1)对第一步流程具有权限的人员填写一个新的业务表单,填写完自己负责的部分内容后转出,表单进入流转过程。

(2)该表单会自动出现在对下一步流程节点具有权限的人员的工作列表中,系统会对相应人员进行待办提醒,该人员同样操作自己负责的内容后转出,表单继续流转,直至最后一个流程节点,该节点的人员对表单进行编号与归档,并生成稿签单,进而结束流程。

(3)流程启动后,在每一个流程节点都可以按要求进行回退和特送操作,保证流程的灵活性。

2.2 功能模块设计

基于表单的通用流程管理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功能模块:表单定义模块、流程定义模块、基础数据管理模块以及人员权限管理模块。

2.2.1 表单定义

为了能更好的适应表单项目数量及结构的调整,为用户提供业务表单的深度定制,表单定义模块设计了一个简单通用的流程表单开发方法,用户不需要具备软件开发基础,经过简单的培训,并遵循一定的编程接口和命名约定,就能轻松的将业务表单转换为用户控件。如果该业务流程要打印纸质单据存档,则还要根据表单和用户控件定义稿签单。

2.2.2 流程定义

流程定义模块包括节点定义和路由定义。系统中的业务流程是由一个个业务节点按照一定的路由规则进行流转而组成的。在节点定义中需要与表单定义中的表单项关联起来,定义在当前节点中表单项的必填项只读项,以及当前节点的类型,是否需要填写审批意见及是否为会签节点等。路由定义则要定义节点的流转顺序并为每个节点指定可以操作的人员、部门或角色等。节点的流转规则可以是唯一路由、条件路由和公式路由等。

2.2.3 基础数据管理

基础数据管理模块主要提供对数据字典及编号规则等基础数据的维护和管理。为了最大限度降低表单定义的复杂性并提高表单的自适应性,表单中如下拉列表项等有可能或经常变化的项目都以系统配置的方式在基础数据里面进行管理,避免了由于这些数据的更改而要重新编写代码的情况。

2.2.4 人员权限管理

人员权限管理模块定义系统中人员的基本信息、组织机构信息、人员职务信息以及系统角色信息。流程中为每个节点分配的操作人员可以是某个员工、整个部门的员工、部门中具备某职务的员工或者是具有某个系统角色的员工。一个员工只能隶属于一个组织机构,但可以承担多项职务并具备多个系统角色,其权限为这些职务和角色权限的并集。

3 系统实现过程中的关键问题研究

3.1 表单用户控件开发

在本流程管理系统中,业务表单要转化为用户控件,如何保证没有软件开发基础的使用人员成功的将业务表单转化为系统中的用户控件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系统本着最大限度简化最终用户使用的原则,将表单的公共部分及业务处理逻辑剥离出来,用户只需在界面上拖拽Label、TextBox等控件,调整控件的位置将表单在界面中画出来并按照约定为可编辑控件进行命名即可,其它的工作都通过界面配置的方式来实现。例如,表单中的选择项可以通过在界面中拖拽一个下拉列表(DropdownList)控件来实现,而下拉列表的值则通过在界面的数据字典中配置实现,系统运行时会按照之前的命名约定,读取数据字典的配置为表单中相应的下拉列表进行数据绑定并赋值。如果下拉列表的值发生了变化,用户只需在界面中改变配置项,而不用编写代码修改已经开发完成的用户控件,这样既简化了用户控件的开发,又能适应表单内容的调整。

3.2 流程定义工具开发

流程定义部分要兼顾流程的准确性和灵活性,以适应各种流转要求,下面结合流程定义的窗体界面(如图2所示)来具体说明流程设计部分的处理思路。

首先要定义流程中的各个节点,指定在当前节点中表单项目的必填项和只读项,以及当前节点的类型,是否需要填写审批意见、是否为会签节点、是否可以上传附件或生成稿签单等。然后需要为每个节点绑定操作人员,可以按部门、角色或公式来绑定操作人员,其中角色可以由管理员自由定义,公式则是系统中内置的,考虑到了系统使用中的大部分情况,作为对其它两种方式的有效补充。最后要定义节点的流转规则和顺序,即为每个节点定义分支,一个节点可以有一个或多个分支,按照条件路由规则,根据请假天数的多少决定下一步流转到哪个节点。

由整个流程定义的过程可以看出,系统流程的设计是非常灵活的,用户可以随时根据业务流程的变化对系统流程进行重新设计和调整,而不需要编写任何代码,大大提高了流程系统的适用性和通用性。

4 结束语

本文为企业业务流程的标准化和信息化提供了一种基于表单的通用流程管理的思路和方法,具体实施时完全可以采用不同的编程语言和开发环境来实现。按照上述的设计思路,作者用.Net平台开发了一个流程信息化管理系统。企业可以基于本文的设计思想,根据自身管理系统的具体现状和特点,选择合适的软件开发工具,实施自己的业务流程管理系统。

参考文献

[1]刘光伟等.基于业务流程的信息化建设与应用[J].信息技术,2012,10:159-160+164.

[2]张洪山,殷人昆,张素琴等.基于Web的工作流引擎设计[J].计算机工程,2004,(4).

[3]佟雅娟等.FileNet平台下企业通用ERP流程模块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与现代化,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