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对企业战略的影响范文

时间:2023-12-28 17:39: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气候变化对企业战略的影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气候变化对企业战略的影响

篇1

世界金融危机催生了低碳经济的到来。2008年世界环境日确立的“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的主题,必将引起社会结构和生产方式的一场深刻变革。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必然之路。勿庸讳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举世瞩目,但同时也付出了资源和环境惨重的代价,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国的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不高,但消耗量却迅速增加,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单位GDP 的碳排放强度很高,生态承载力不断下降,自然环境逐渐恶化,我国的经济增长面临着资源瓶颈与环境代价的双重困境,而发展低碳经济、促进绿色增长则成为破解这种困境,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2009年11月26日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谈判会议召开前夕,中国政府宣布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决定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其后于2009年12月7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我国长期发展战略目标。

在发展低碳经济的新形势、新环境下,我国企业要摆脱困境,要复苏,重振雄风,必须正视困难,认识到企业生存的严峻性。从统计数据看,我国可以称得上是“超级制造大国”。然而,在高产销量的背后,我国绝大数企业的现状却是“大而不强”,目前企业实行的基本上是旧的线性经济发展模式,是以“高开采、高生产、高消费、高排放”为导向,因而资源和能源利用率很低,大量高耗能、高排放的“两高”企业,已进入高成本经营时代。反之,在气候变暖、环境恶化、资源紧缺背景下,“绿色消费”意识逐渐成为社会共识,目前,世界500强的企业中,实施绿色营销战略的企业比例大概在30%,而这一比例今后将越来越高。许多世界500强企业,紧抓低碳产业发展潮流,通过绿色经营,抢占了发展机会多、潜力巨大的绿色产品市场,在满足绿色消费需求的同时,也为其品牌注入了新的生命活力,巩固了在世界产业中的领先地位。而我国的500强企业,多数是“三高一低”型的垄断企业,管理手段不高,设备陈旧,技术工艺落后,只追求经济效益,轻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据统计,我国平均每年约有上百亿美元的出口商品,因不符合环境要求而遭受各种损失。我国数百个品种、70多亿美元的出口产品,因不符保护臭氧层国际公约,而被限制或禁止生产和销售;50多亿美元的出口产品,因主要贸易对象国实施环境标志,而面临市场准入问题;因农药残留量超标,我国部分粮油食品出口受阻;部分纺织品出口,也因染料等问题面临退出欧盟市场的风险。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在他国“绿色条款”的限制下,一批国内企业已经败下阵来。为此,作为直接反映理财环境变化的财务管理目标,必须随着企业所处的国际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等的变迁而随之变动,才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二、对财务管理目标的新认识

确定一个适合自身发展的财务管理目标应是首要任务,为了适应新经济的发展趋势,确保企业具有持续的竞争力,企业必须站在战略的高度强化管理,制定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

其一,提高对财务管理目标的深层次认识。企业环境复杂多变,往往会给企业带来经营风险、财务风险。为防范风险,企业财务必须实施战略管理。即财务管理要以企业发展为核心,在低碳经济新环境下,不断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以求获得企业效益增长的战略。从另一角度看财务管理战略是以企业战略来制定的,财务管理整体目标就是实现企业战略目标为目标的,是一种“血肉相连”的关系,也就是由单一的财务资本运作和收益分配等传统的财务管理提升到与企业发展战略同等重要的核心管理,这即是一种财务管理目标的创新,也是一种以企业为核心的理财理念。实施战略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对企业未来发展进行长远规划,力求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从而保证企业未来持续的获利能力,而传统的财务管理只以企业作为一个独立完整的主体,只对其资金运动进行管理,不能超越主体,不能以企业在降低各类经营成本和缩短产品进入市场的周期寻找平衡点来研究外部环境,忽视环境的战略关联,因此企业需要将战略管理延伸到财务管理领域,将战略渗透到对财务资源的管理上。财务管理与战略的结合是必然的。所谓财务战略管理是指在企业战略统筹下,以价值分析为基础,以促使资金长期、均衡、有效地流转和配置为标准,以维持企业长期盈利能力为目标的战略性思维和决策活动。即其关注的焦点是企业资本流动,根本目的是维持企业的长期盈利能力。为了适应企业战略管理.必须对传统财务管理进行相应的改革,那么,开展战略型财务管理活动也就成为必然的趋势。

其二,财务管理目标必须紧扣战略管理制定。作为企业总体战略和战略目标的具体化,财务管理目标随企业总体战略和战略目标的变化而变化,是一个动态过程,而不是一个终极的静态过程。战略管理视角下财务管理目标具有全局性,涉及内容广泛,既重视有形资产的管理,更重视无形资产的管理;既重视非人力资产的管理,更重视人力资产的管理,而且同时注重现有的活动和将来可能的活动,可以提供更多的重要的非财务信息。战略财务管理目标不再仅仅局限于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活动,更加强调外向性,更加注重观察分析外部环境变化及对企业财务管理活动可能带来的机会与威胁,增强了企业对外部环境的应变性,从而大大提高了企业市场竞争能力。战略财务管理目标不再只追求短期效益,而是从战略角度制定财务管理发展的长远目标,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资源配置和预警功能,以增强企业在复杂环境中的应变能力,在保证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上,使企业综合价值达到最大。在量上体现为企业价值即企业全部资产的市场价值的不断增长,在对企业评价着重的不是企业已获得的利润水平,而是企业潜在的获利能力:在质上则体现为职工生活质量的提高、社会生态环境的改善、资源的优化配置等,实现企业长期稳定、快速可持续发展。

三、低碳经济背景下财务管理目标思考

其一,低碳经济和财务管理目标理念的结合。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财务管理目标则是一切财务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成功经营企业的关键。低碳经济“经济”是核心,低碳是一个修饰词,关键是如何借助低碳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建立以低碳思维为基础的财务管理目标,提升和变革财务管理目标的内涵,才能有效进行理财,为企业发展低碳经济所需资金所好准备,符合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其二,明确低碳战略的财务管理目标。我国企业应该深刻认识到:发展低碳经济对于各国而言都是一个历史性机遇,我国企业应该把握机遇、把握商机,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才能抓住未来的发展趋势和脉搏,培育以低碳为特征的新经济增长点。所谓低碳战略,就是以低碳作为发展模式、产品标准和无止境目标的宏观架构。低碳战略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企业使命与理念、产业结构与项目规划、科技创新与技术改造、原材料和初级产品及其他上下游供应链采购、生产销售与物流、产品服务与回收、企业文化与品牌传播、人才团队与规模控制、建筑节能与资产管理、资本运作与融资模式等。企业要谋求长期的稳定发展,必须注重企业的长远利益,确立战略性目标。通过战略性地将气候变化问题纳入企业运营管理的决策之中,确立低碳战略,企业就能够减少气候变化问题带来的影响,降低由此带来的相关的气候风险、法规风险和市场风险,并且在降低能源强度和碳强度的同时,提高企业的资源环境利用效率,赢得消费者和市场的认可,并最终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和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财务管理目标可划分为总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层次。财务管理总目标应体现企业的战略发展思想,避免财务管理以牺牲长远利益为代价换取眼前利益的短期化行为,同时企业应审时度势,制定和实现不同时期的具体的财务目标,取得阶段性利益,积聚发展实力,在确保长远利益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获取短期利益.以期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战略一旦制定就应作为财务管理的总目标,作为发展低碳经济和生态经济科学的发展规划。通过财务管理的理财,调整企业的资产管理和投资、融资战略、开拓创新,为未来市场做好低碳技术、产品服务、资金保障等准备,围绕财务管理总目标,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使企业积极发展获利丰厚的低碳经济产业,分享低碳经济发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张坤民、潘家华、崔大鹏:《低碳经济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2]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道路》,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篇2

Abstract:Low-carbon economy is a new concept. It was deeply affected b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nergy, economic, social, national strategies and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ttracts worldwide attention the Shanghai World Expo is transmitting the intense low-carbon economy information. With all of the developing and developed countries, China also faces enormou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is economic model of the transition process, enterprises should first be a strategic focus and adjust in order to seize the opportunities to realiz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关键词:上海世博会低碳经济 企业战略 转换模式

keywords:the Shanghai World Expolow carbon economy company strategic conversion mode

作者简介:姚莉,女,湖北经济学院工商管理系教授、主要从事企业管理与战略管理研究。

举世瞩目的上海世博会拉开了大幕,这是一次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探讨人类城市生活的盛会。每一届世博会的展览,无一不展示了人类的创新能力和不断的想象力及勇气。当世界跨入21世纪的门槛之时,全球都在关注如何减少资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因而本次上海世博会以其 “低碳世博”为特征必然为全世界所瞩目。我们可以期待,以上海世博会为契机,促进世界各国在变革既有生产方式,推动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获得更多的启发与共识,由此开启中国乃至全球的低碳经济新时代。对于我国企业来说,本次世博会既是一次观摩学习和合作交流的机会,也是一次发掘商机、判断趋势的机会,更是促使我国企业加快转变经营方式的驱动力。

一、 低碳经济的步伐愈来愈急促,加快我国企业经营方式的变革迫不容缓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由于“哥本哈根”成为低碳经济的转折点,低碳经济代表了世界经济发展的未来。发达国家已将发展“低碳经济”作为本国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观念,并上升为国家战略,纷纷采取措施提早应对,希望探求和走出一条迈向生态文明的新路。例如,英国设立“碳基金”促进低碳技术研发、商业化,致力于节约能源和供应清洁能源;美国制定了低碳技术开发计划,投入巨资研发从生物燃料、太阳能设备到二氧化碳零排放发电厂的环保技术等。欧盟从2003年开始,就在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领域进行了大量投入,目标是到2020年使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达到20%。巴西的石油储量居世界第15位,但仍大力发展替代能源,借助丰富的土地、风能资源,大力推进生物燃料、风能等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在上海世博会赞助阵营中,已有众多引领低碳经济未来发展潮流,拓展绿色经营、抢占绿色产品市场的企业。

上海举办的“低碳世博”不仅仅是一种理念的倡导,更是依托于“低碳经济”发展基础之上的经济发展模式的探讨,它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驱动力。长期以来,在传统发展模式下,企业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这一传统的以数量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已被证明不具可持续性。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首先是要加快传统经济生产方式向现代经济生产方式转变。由于企业是现代国民经济的细胞,是现代社会的基础单位,只有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才会有整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从实施低碳经济发展的行为主体看,关键在于企业。这要求企业的生产经营模式转变为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生产模式,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向低碳经济发展的微观主体和主要动力。

二、充分认识低碳经济对我国企业的严竣挑战性

一场以新能源革命和低碳经济为主题的绿色浪潮正在席卷全球,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这场竞争中并未在同一起点。由于发达国家早已完成工业化,碳排放量呈下降趋势,在节能减排技术上拥有绝对领先优势,在根据全球气候谈判确定的世界新体系中必将进一步强化其主导地位。从长远来看,碳交易市场及其碳金融市场不断扩大,发达国家因此增加了一个主导世界格局的新平台。我国经济发展的轨迹显示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的经济增长点常滞后于发达国家。低碳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首先,我国现有的高碳经济模式,严重不适应低碳经济要求。

作为一个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现在正处于工业化阶段,基础建设规模庞大,出口产品数额巨大,碳排放量大、碳排放强度偏高,能源用量仍将继续增长,目前我国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二氧化碳排放第一大国。与此同时,西方发达国家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已进入了后工业化时代,出现了经济增长与能源需求增长相对脱钩的现象。一方面,它们用相对清洁的高热值的天然气和石油代替了污染重而热值低的煤,提高了能源使用效率,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另一方面,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很多发达国家把重污染企业转到发展中国家,通过进口商品来满足其国内需要,从而转移了污染。

其次,企业向“低碳”模式转换还仍受到以下因素的约束:

(1)政府规制的转换。经济发展方式的转换,必须有相对应的政府监管方式的改变。各级政府执政理念和政策必须创新,真正的实践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重视并鼓励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和开发清洁能源,出台并严格执行符合低碳经济要求的能耗和环保标准;平衡能源需求和低碳经济发展。将直接关系到低碳经济在我国发展的前景。

(2)低碳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我国现有的科技水平仍较落后。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经济由“高碳”向“低碳”转变的最大制约,是整体科技水平的落后,技术研发能力有限。尽管《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发达国家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转让,但实际情况与之相去甚远,我们不得不主要依靠商业渠道引进。我国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需巨量资金。另据世界自然资源研究所一项研究表明,在基准减排情景下,中国需要60多种技术,其中40多种是我国不掌握的核心技术。我国节能环保产业还存在产业发展滞后、创新能力不强、产业集中度低、管理能力薄弱等诸多问题。

(3)评价标准体系的改变。低碳经济下碳排放将成新的评价体系,低碳产业将产生新的技术标准和贸易壁垒,从而使得在全球化的经济格局中,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或将会因新的低碳模式而再次拉开差距。企业甚至国家实力都要重新排序。在可以预见的将来,碳排放指标将对企业、产业产生巨大影响。

(4)“碳”关税将形成新的国际贸易壁垒

未来国际市场的竞争很大程度将是低碳产品的竞争。国际上的碳关税属于以环境名义设置的贸易壁垒将会对我国能源密集产品的出口起到限制作用。我国出口产品中高碳行业产品占有较大比重,碳关税若实施,将极大削弱我国出口产品的价格优势,必将导致我国产品市场份额的减少。而开征碳税在一定程度上则迫使企业走节能、低碳、低污染排放的道路,以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三、低碳世博为企业开启了未来之窗

挑战也是机遇,尽管世界各国国情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战略意图不同,但都面临着“低碳经济”所开启的机会之窗:即新兴产业的孕育、巨大的创富机会、新的转型契机、新的游戏规则和新的金融市场。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也证明:经济转型时期和新技术应用初期,往往是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契机。此次上海世博会上的许多展品显示了低碳经济为新技术的开发利用和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此外,低碳世博正式启动了自愿减排交易机制和交易平台构建,通过这一平台,参加世博会的各国参观者可以购买自己行程中的碳排放,实现自愿减排。交易平台的构建将有助于推动我国自愿减排市场的发展。作为全球第二大碳排放资源国,2008年中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产生的核证减排量的成交量,已占世界总成交量的84%。去年全球有800亿到1000亿的碳量排放进行了交易。而据估计,中国未来很有可能成为世界最大的碳交易市场、最大的环保节能市场、最大的低碳商品生产基地和最大的低碳制品出口国。企业减少碳排量,其减排指标可在国际市场出售,进而有可能获得一笔资金补偿。

四、以“低碳经济”为核心理念,加快企业战略转型

低碳经济正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作为具有广泛社会性的前沿经济理念,低碳经济涉及到广泛的产业领域和管理领域。低碳世博将从多角度多方位展示并引领企业未来发展的方向。企业应以低碳世博为驱动力,着力实现以下的战略转换:

(1)将低碳理念作为企业战略的核心价值理念,促使企业发展思路、方法与生产经营方式作深刻变革。由于低碳经济深刻影响到企业运营的外部环境,企业产品设计、产品价格、产品市场、国际贸易政策无一不充满新的挑战和变化,低碳经济上升为影响企业战略的关键战略因素,企业战略理念中必须将低碳理念作为企业战略的新的核心价值观,企业在制定其发展战略时必须在战略目标、战略思维方式上,彻底改变和摆脱既有思维方式的束缚和路径依赖,真正做到走可持续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围绕这一新的理念,企业战略在优化资源配置、企业竞争战略选择、核心能力培育等也将做出新的决策。企业战略目标将实现多目标,不仅是经济目标,而且将包括经济社会目标。企业战略的设计与执行过程中要最大限度地降低污染和废弃物最终排放量,直至实现“零排放”。

(2)抓住重大的战略投资机会,,以抢占先机和产业制高点。低碳经济将带给企业许多重大投资机会和创业机会,涉及的行业和领域非常广泛。当前低碳经济的产业主要分布在环保产业、节能产业、减排以及清洁能源上。我国最新出台的新兴产业振兴规划中包括新能源、新材料、生命科学、生物医药、信息网络、空间海洋开发和地质勘探等七大行业,这七大行业基本都为“低碳”行业。企业向这些低碳领域投资将有广阔的前景。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服务业占社会经济的比重将极大地提升,社会教育、研发、就业、消费领域也将向低碳和绿色经济倾斜,这为第三产业的企业转型同样带来机遇。

(3)加大加快企业自主创新力度,大力开发低碳技术,培育企业新的核心竞争力。避免陷入发展中国家技术落后的“锁定效应”,直接进入低碳发展模式。"锁定效应"是指人们对初始路径和规则的选择的依赖性。因此及早筹划,跳出对传统的化石能源技术和高碳产业的路径依赖,避免高碳产业和消费的锁定,直接进入低碳发展模式,着力于构建“低碳产品”、“低碳技术”。

篇3

【关键词】SWOT分析;低碳经济;低碳房地产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4)011-0031-02

一、前言

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使用,世界气候面临越来越严重的问题,严重危害到人类的生存和健康安全[1]。因此大力倡导低碳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已成为现阶段世界各国的主旋律[2; 3],目前低碳经济正逐渐成为世界引导型经济发展的模式[4],房地产行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性产业,同样也是行业耗能大户,尤其在2009年12月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以后,“低碳房地产”被日益高度关注。因此,积极推动低碳房地产开发,是推行低碳经济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房地产低碳化,不但提供了新技术、新理念施展的机会,而且也为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目前房地产业的低碳化之路绝对不会是一马平川的,其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面对、去解决。本文将基于SWOT模型分析研究现阶段我国低碳房地产业的发展情况、趋势、存在问题及相应对策。

二、 SWOT分析法及其应用

又称为态势分析法或优劣势分析法,是哈佛大学商学院的企业战略决策教授安德鲁斯(K. Andrens)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来的[5],由于具有清晰、简明、具体的特性,该方法自形成以来,广泛应用于战略研究与竞争分析,成为战略管理和竞争情报的重要分析工具。SWOT四个英文字母分别代表Strengths、Weakness、Opportunity、Threats,其中文意思为:S强项(优势);W弱项(弱势);O机会(机遇);T威胁(对手)[6]。因此,SWOT分析可以作为可持续发展中房地产业的基础分析模型,对中国发展房地产业的发展及策略制定做出具体的分析指导。

三、我国低碳房地产业的SWOT模型分析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房地产业甚至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随之也浮现了大量的问题:如一些城市房价上涨过快;中长期制度建设相对滞后;尤其是房地产开发模式传统粗放,资源、能源消耗大,城市生态体系遭到了巨大的破坏。哥本哈根会议之后,“低碳”成为各方热议的焦点。房地产业也不例外。低碳房地产是一个涉及面广、构成要素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涉及到住宅产品的设计、建设、而且贯穿于消费和管理服务的整个过程。然而,低碳房地产并不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立体绿化,它不仅意味着在房地产开发过程中要重视环境因素,而且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地理优势,尽可能减少污染,做到低碳减排,这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或象征[7]。

(一)低碳房地产业发展的优势

(1)有利于调整房地产行业内部的结构。当前的形势下,房价居高不下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房地产市场的门坎过低,行业内部的结构不合理,市场热炒的性质让消费者只怕买不到合适位置、合适价钱的房子而对房子的舒适性和内在质量并不看好,所以发展低碳房地产可以说从根本上改变了这种局面,而且随着政策的调节和技术的成熟,这类房子的成本就回到正常的水平,从长期来看,这是一定有利于房地产行业的内部调整的[8]。

(2)能够促进房地产行业长期的健康发展。房地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中游产业链,它的低碳发展关系到许多传统高排放、高耗能的行业,在房地产业走低碳发展路线,将有助于拉动房地产业上游产业绿色生产,并带动房地产业下游绿色消费。低碳房地产使资本与绿色低碳地产相结合,是房地产长远发展的“平衡基金”和控制资产泡沫、平抑房价的“对冲基金”。

(3)有利于实现房地产业的节能减排和建筑的智慧化。建筑智慧化和节能减排一直是研究的重点,但是由于房地产市场被资本所左右,所以,开发商都在追求短期内收益最大的投资方式,忽视了建筑智慧化和节能减排,在低碳经济的情况,有利于加快将市场的庞大资本和先进的低碳技术相结合,实现未来建筑的智慧化和低能耗。

(二)低碳房地产业发展的劣势

(1)国家的相关规范与量化标准不到位,缺乏有效的监管体系。“低碳房地产”在当今市场上早已不是新鲜的概念,然而,当前市场上大多数号称低碳的项目,仅仅把低碳作为促销的噱头或抬高身价的镀金。目前国内还尚未制定操作性强、科学、统一的低碳标准,针对低碳房地产发展制定的法律、政策体系也不完善。《住宅性能评定技术标准》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是我国目前低碳房地产业主要的法律依据,但美中不足的是,以上两个法规均未明确对建筑物的碳排放指标进行界定。同时,由于缺乏有效而完善的政府监督机制,市场上充斥着形形打着“绿色、低碳”旗号的地产项目,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整个产业的健康发展。可见,在房地产企业制定整个低碳发展战略的过程中,最大的障碍是来自于体系和制度,而不是仅仅是技术研发。

(2)消费者对低碳成本的认可度不够。从市场分析,当前我国消费者住房刚性需求强烈,低价房成为首选,其次是地段、环境、功能,而低碳、节能、环保往往排在最末位,甚至被忽略。而低碳房建筑成本高于普通建筑,故其成本的增加必定会通过提高房屋初始价格转嫁给消费者,结果将远远超过绝大多数消费者的承受能力,继而使得低碳建筑未成为当今房地产市场的消费主流,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低碳建筑的推广进度

(3)现有节能设计及技术水准相对落后。近年来,我国的一些房地产企业(万科集团等)虽然在发展低碳地产上已有了良好的开端,但是整个产业掌握的核心技术较少,与发达国家仍有很大差距。发达国家掌握了全球最先进的技术,但发达国家却不会完全把技术转让给发展中国家。同时,我国自身在低碳技术研发等方面也面临着如研究经费不足、技术落后、市场前景不明确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在客观上阻碍了技术创新。

(4)低碳房地产产品稀缺。市场和运行环境应该是低碳房地产发展的基础,但目前由于市场和运行环境等各方面条件的制约,房地产企业在低碳房地产的发展中还是承受着较大的风险(主要表现为政策风险、市场风险、成本风险、技术风险等)和责任,因此许多房地产企业即使支持“低碳”发展,但仍没有付诸于实践行动。此外,我国大部分房地产公司的注意力仍然主要集中在产品的质量、外观形象及相关配套等方面,业内建筑节能意识薄弱,进入低碳地产领域的企业仍然为数不多。目前我国在低碳减排的技术方面有很多研究成果尚无法转变成现实产品,造成了投资者缺乏投资低碳住宅的积极性,难以普及低碳房地产。

(三)低碳房地产业发展的机遇

党的十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并对各级政府加大环保投入、促进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以生态文明理念走集约、智慧、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四)低碳房地产业发展的挑战

低碳房地产是长期的系统工程,受到众多因素影响,面临许多现实挑战。2014年以来国内一些主要城市连续多次被列入全国十大污染城市,表面上看是空气质量问题,深层次却反映出城市布局不合理、产业结构不优、能源使用方式落后、绿地空间不够、公共交通不足等问题,城市总体环境质量较差。

四、低碳房地产业发展的相应对策

中国房地产业发展速度世界领先,每年约有20亿O的新建建筑数量,通过建筑产品实现低碳,促进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上态度积极,某些方面已走在世界前列,但总体而言还处于起步阶段,因而需要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低碳发展道路。随着低碳经济理念逐步深入到社会经济的各个层面,传统的房地产业思维模式已难以适应低碳经济的要求。房地产业的绿色低碳化必然会带动低碳相关的产业发展,加快我国经济转型的进程。在这一过程中,房地产企业,作为房地产项目的主体,必将通过产业政策调整,开发低碳技术产品,依靠技术进步作为核心竞争力来带动整个产业升级。同时,政府应整合低碳房地产价值体系,积极推动住宅产业化的发展模式,充分调动房地产企业和消费者的积极性,营造形成发展低碳房地产的政策、制度、社会和舆论环境。因此,在未来房地产业发展中,低碳将成为房地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房地产的低碳发展不仅促进了我国走低碳经济的进程,同时加快了我国经济转型速度,为经济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IUCC . Climate Change. UNEP andWMO.(1995)

[2]李克让 .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研究进展和未来展望.”地理学报.(1996) 5(1): -12.

[3]廉丽姝. “全球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 3(27): 84-87.

[4]Government UK and Paper Energy White . Our Energy Future: 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 (2003).21-28.

[5]李建波 ,钟美. “SWOT分析法及其在某企业的应用.”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02).27(6): 143-146.

[6]张智光. “江苏林业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优势与机遇.”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 4: 62-65.

篇4

关键词:制造企业;低碳化运营;绿色转型;低碳产业;低碳经济;漂绿

基金项目:[F]天津市01重点调研课题“天津市制造企业低碳化运营现状调查及实现路径研究”(14);天津市01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天津制造型企业参与低碳经济建设的战略选择与运营模式研究”(JL103)

作者简介:[F]丹,女,天津财经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天津 300);张英华,男,天津财经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图分类号:F4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169(013)03003606收稿日期:[F]0130

制造企业低碳化运营是指在特定经济、社会背景下,组织在确保其主体目标实现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策略组合,不断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实现低能耗、低排放、高收益(包括经济和社会收益)的过程[1](P548-570)。从内涵来看,制造企业低碳化运营既包括企业直接的碳减排活一、文献评述

制造企业低碳化运营的焦点问题有两个:一是制造企业低碳化运营的影响因素有哪些;二是制造企业低碳化运营如何实现。

[JP3]对于第一个问题,lassen等早在1999年就提出低碳技术包括环境保护技术(如产品和工艺的低碳化)和污染控制技术(如末端处理技术)对企业生产绩效及环保效果的重要推动作用[5](P599-613)。itazawa等指出积极引进ISO14001项目有助于企业进行环境管理[6](P5-84)。Markard等认为减少气候变化需要社会技术系统的转换,这就需要低碳技术创新[7](P506-615)。Batisti等发现政府强制性的制度安排是企业采取低碳相关生产行为的重要驱动力[8](P-31)。Frantzeskaki等进一步指出企业低碳化运营是社会规制、规范及认知等深层假设的反映,针对全球气候变暖的现实及各种节能减排的强制性规定,企业低碳化运营应该是可持续发展价值观的真实写照,反映了企业适应社会情境的能力[3](P84-98)。综上,企业低碳化运营的影响因素较为复杂,已有研究缺乏就其影响程度及其作用机理的探究。

对于第二个问题,Corbett等认为企业运营的着眼点应从客户端延至利益相关者,并指出基于低碳理念的生产流程全周期设计对全面质量管理的实现十分重要[9](P68-83)。Parrish等发现利用新能源等低碳技术,并将这些技术植入企业战略,就能使企业在低碳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发展(P47-61)。Engau等在指出企业应对气候变化政策不确定性的主要方法是积极参与政策的制定,最大程度地增加企业战略的灵活性[10](P766-777)。Butner等认为企业应在产品设计、原材料采购、生产、销售、服务和废弃回收各个环节实行低碳化,以建立企业竞争优势[11](P1-16)。张英华等提出线状发展模式、网状发展模式及环状发展模式等,认为企业应通过内部自我调节、内部多元化扩展及内部治理等实现低碳化运营[1](P7-78)。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丹,等:制造企业低碳化运营的影响因素与实现路径研究

从现有研究来看, 虽然很多文献与企业低碳化相关(如生态友好, 循环经济,绿色消费,能源保护等),但专门研究企业低碳化运营的文献较少,对制造企业低碳化运营模式的作用机制缺乏深入的探讨。因此,本研究拟针对制造企业低碳化运营探索其影响因素,并对这些因素的作用路径进行分析,以期为实现企业低碳化运营提供思路。

二、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由于衡量企业低碳化标准的缺失,目前没有成熟的变量范畴和理论假设来界定企业低碳化运营。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主要研究步骤如下:(1)确定分析单位,常用的分析单位一般有关键词、主题;(2)抽取分析样本;(3)统计分析,通过常用的统计指标如频次、百分比、平均数等对某种分析单位出现的频次进行计量;(4)根据统计分析结果,进行分析和推断可能的结论与关系[13](P41-76)。

通过发放“制造型企业低碳化运营”调查问卷的方法,对制造型企业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在随机抽取的196家企业中,不同规模的企业分布数量如下:小型企业(0-99人)79家,占抽样总数的4031%;中等规模的企业(300-999人)58家,占抽样总数的959%;大型规模(1 000人以上)的企业59家,占抽样总数的301%[ZW(][BF][JP]调查问卷按企业人数将企业规模分为五个层次。其中,0-99人为小型企业,300-999人为中型企业,其他的三个规模范围(1 000-1 999人、 000-4 999人及5 000人以上)都属于大型企业。[JP][BFQ][ZW)]。问卷填写人员主要是制造企业中负责具体环境工作的管理者(如果企业没有负责这方面工作的人员,那么其中高层管理者是问卷发放的主要对象),因为这部分人员了解企业低碳化运营的态度及具体实施情况,又对国家政策规定有一定程度了解,可以保证问卷的信度。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份,回收问卷11份,回收率为844%。其中有效问卷数共计196份,问卷有效率99%。

在问卷处理中,首先使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196份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借助统计软件提供的频数和百分比分析,汇总企业在低碳化运营方面的基本信息,获得影响企业低碳化运营因素的层次和分布特征;然后,依据统计分析结果,对调查问卷中出现频次最高的陈述语句进行筛选和讨论,得到影响企业低碳化运营的初始概念;第三,提炼各影响因素并构建制造企业低碳化运营影响因素整合模型;最后,探求各影响因素的逻辑关系及对企业低碳化运营的影响机制。

三、范畴提炼和模型构建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本研究采用SPSS软件对调查问卷进行描述性分析,归纳出主要影响企业低碳化运营的四个层面:企业层面、政府层面、企业间层面和消费者层面。由于篇幅有限,本文仅就每一类别下面的相关条目节选部分呈现:

企业层面:企业的低碳化意识从根本上决定企业低碳化运营的实施,企业的低碳理念、企业内部的管理支持、可行的技术和方法、知识型人才、明确的环境标准等都对低碳化运营的实现产生影响。企业层面上低碳化运营影响因素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JP]

从统计结果来看,税收减免及技术创新方面的政策对企业低碳化运营作用较明显。在列出的6种政府约束企业高碳行为的管制政策中,被调查企业认为设置高碳处罚标准对约束企业行为最为重要,其次是设立市场准入机制。

3企业间层面:企业间合作是企业低碳化转型可以采取的一种方式。企业之间可以通过密切的联系建立一个“碳网”,通过这个网络每个企业可以实现其诉求,达到“多赢”。企业间的合作对企业低碳化运营的影响如表3所示。

已经采取企业间合作形式发展低碳环保的企业只有64家,占抽样总数的37%。可见,大多数企业还没有采取企业间合作的形式来开展低碳运营。

4消费者层面:随着消费者低碳意识的逐步增强,其购物行为会发生变化,而消费者的购物行为又会影响到企业产品的销售情况,因此企业应该更加关注消费者向低碳产品转型的消费倾向。消费者层面对企业低碳化运营的影响如表4所示。

表4消费者层面对企业低碳化运营的被调查企业是否因消费者的低碳环保意识而感到低碳转型的压力非常有压力,必须马上进行低碳转型有一定压力,但可暂缓实行低碳转型不确定没有压力,短时间内不用实行低碳转型完全没有压力合计

从统计结果来看,大部分企业已经意识到消费者的低碳消费倾向对企业运营的影响。有184家企业认为消费者低碳意识的提升会给企业带来压力,占总数的94%;仅有1家企业认为没有压力。

(二)初始概念分类与归纳

依据描述性统计分析的结果,对调查问卷中出现频次较高的陈述语句进行筛选和反复讨论,得到影响企业低碳化运营的初始概念。由于问卷中的陈述句数量庞杂而且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经筛选和反复讨论,最后得出34条描述性统计分析中频次较高的陈述句(如表5所示)。

依据上述陈述句的基本语义,对其进行归纳和分类,得到以下初始概念:低碳概念认知、低碳建设意愿、低碳意识培训;行业内形象、社会公认度;成本预期、效益预期;制度建设、技术建设;政府推动力、政府约束力、公众期望。

(三)影响要素的提炼及模型构建

对以上初始概念进行系统整合,提炼出影响制造企业低碳化运营的五大因素:低碳心理意识、企业形象预期、成本效益预期、制度技术情景和社会公众引导。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低碳心理意识、成本效益预期、企业形象预期和制度技术情境这四个因素,本研究采取对问卷数据分析的方法来发掘它们对企业低碳化运营的影响作用;而对于社会公众引导三个因子,则是从文献中加以提取和归纳,采用理论推导的方式解释该因子对企业低碳化运营的影响作用。

低碳心理意识属意识范畴。制造企业实现低碳化运营,首先需要有低碳理念上的认知。只有企业对低碳理念认同,形成一种特定的企业文化,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低碳化运营。企业形象预期、成本效益预期则属于行动范畴。通过行动才能将认知转化为实现目标的具体路径。制度技术情境和社会公众引导属于环境范畴。环境既为认知和活动提供发生的背景,同时也对其产生影响。依据意识—环境—行动之间的联结关系,构建制造企业低碳化运营影响因素的整合模型

丹制造企业低碳化运营影响因素整合模型

根据归因理论,把行动的产生归结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内部原因包括认知、态度、努力、能力等,外部原因包括社会环境、气氛等。内部原因具有稳定性,可导致行为的产生;而外部环境属不确定因素,主要是对行为起调节作用。由此进一步挖掘模型中各影响因素对企业低碳化运营的作用机制。

低碳心理意识(由对低碳概念的认知、低碳建设意愿和低碳意识培训等因子决定),是企业产生低碳化运营动机的内部因素并促使低碳活动的发生,因此在企业低碳化运营模式中是诱导因素。低碳心理意识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通过环保宣传,包括视听、图片、宣传册等对环保概念的认知;二是企业对员工进行低碳管理方面的培训,包括低碳技术的使用、日常管理的低碳意识等;三是企业出于社会责任的考虑,拥有的低碳建设意愿。这三个因子在低碳心理意识中所占比例的强弱会影响从意识到活动的一致性。当出于社会责任考虑的低碳建设意愿居于主导时,低碳心理意识对企业低碳化运营效果有显著影响;反之,企业的低碳心理意识如果仅仅停留在对图片、视听等概念的认知,会降低其对企业低碳化运营的效果。

成本效益预期(由成本预期和效益预期等因子决定)与企业形象预期(行业内形象和社会公认度等因子决定)是企业低碳化运营实现的内部因素,决定着企业低碳化运营能否实现,属于活动范畴。只有将低碳心理意愿付诸行动,才可使其外在化进而实现企业低碳化运营。

制度技术情境(由制度建设和技术建设等因子决定)和社会公众引导(由政府推动力、政府约束力和公众期望等因子决定)是影响企业低碳化运营的外部因素,在从低碳心理意识到低碳活动的关系中,起到强化或减弱的作用。当企业低碳化运营模活动主要受低碳心理意识中低碳意愿或社会责任的影响时,意识与行动之间具有很强的联结关系,那么上述外部因素的影响较微弱;而当企业低碳心理意识仅是停留在对低碳概念的认知时,意识与行动之间的联结关系较弱,则上述外部因素的影响作用就会大大增强。因此可以得出:外部因素对企业低碳化运营模式的调节效果与低碳意识有关,当企业的低碳意识较强时,外部因素对企业低碳化运营模式的影响较强,反之较弱。[J]

四、制造企业低碳化运营实现路径

通过探索低碳心理意识、企业形象预期、成本效益预期、制度技术情境以及社会公众引导等五大影响因素对企业低碳化运营的作用机制,从政府层面、企业层面、企业间层面、消费者层面提出企业低碳化运营的具体实现路径。

(一)政府层面

政府应出台企业低碳转型的激励管制政策,对低碳企业实行减免税收、财政补贴、政府采购等措施;组建环境监察组织,对企业实施碳评估,碳审计和碳披露,量化企业对环境的影响;由于低碳技术的开发、低碳产品的生产、新能源的利用需要大量资金,政府可通过组建融资担保机构为低碳转型企业担保申请贷款并充分利用高校和科研院所等资源,为企业的低碳转型提供智力支持。

(二)企业层面

企业的首要职责是将低碳理念融入企业文化中,使其在企业长期的生产或服务中逐渐形成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制造型企业要努力实现原材料采购方式的低碳化和原材料选择的低碳化,在生产环节进行低碳技术创新,减少不必要的销售费用和能源消耗,发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另外,在日常管理中也要贯彻低碳理念,比如采用目标管理思想,实现低碳节能的具体化;应用细节管理思想,实现低碳管理的细节化; 应用5S管理思想,实现低碳运营的习惯化;应用全面质量管理思想,实现低碳管理的全面化。

(三)企业间层面

企业间层面的低碳实现路径可以通过构筑行业联盟信息资源管理平台来实现。借助行业联盟信息资源管理平台,企业间不仅可以实现低碳信息资源的共享,而且还能够实现低碳技术合作、低碳项目研究、低碳产品的协同开发,同时可以加强与科研院所间的联盟过程管理、知识管理和信息交流,为低碳技术的开发提供知识援助,形成有效的价值网络体系。

(四)消费者层面

提倡低碳消费与提高公民低碳意识是建立低碳发展模式、推进企业实现低碳转型的重要途径。企业产品最终必须在市场上接受消费者的挑选,公民低碳意识的提高必将对企业的生产管理方式产生深刻的影响。内容包括充分发挥媒体作用,做好宣传普及工作;多方位开展低碳教育活动;实行企业低碳标识化,引导消费行为等。

参考文献:

[1] [Z(#]Andersson,LM,SBatemanIndividual environmental initiative:Championing natural environmental[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000,(4)

[2]Parrish,BD,JFoxonSustainability entrepreneurship and equitable transitions to a lowcarbon economy[J]reener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006,(2)

[3] Frantzeskaki,N,JSlinger,Vreugdenhil,et alSocialecological systems governance:From paradigm to management approach,nature and culture[J]Berghahn Journals,010,(1)

[4] Fremeth,AR,BRichterProfiting from environmental regulatory uncertainty:Integrated strategies for competitive advantage[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011,(1)

[5] lassen,RD,DCWhybarkhe impact of environmental technologies on manufacturing performance[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9,(4)

[6] itazawa,S,JSarkis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SO 14001 and continuous source reduction programs[J]Production Management,000,(2)

[7] Markard,J,Bruffer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ystems and the multilevel perspective: owards an integrated framework[J]Research Policy,008,(4)

[8] Battisti,Innovations and the economics of new technology spreading within and across users:aps and way forward[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008,(1)

[9] Corbett,CJ,JNPanEvaluating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using statistical process control techniques[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00,(1)

[10]Engau,C,VoffomannEffects of regulatory uncertainty on corporate strategy—An analysis of firms responses to uncertainty about postyoto policy[J]Environmental Science & Policy,009,(1)

[11]Butner,,Deuder,JitterMastering carbon management:Balancing tradeoffs to optimize supply chain efficiencies[Z]New York:IBM lobal Business Services,008

[1]张英华,张建宇企业环境友好运营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010

篇5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 低碳经济 绿色管理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危机对世界各国的经济都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在各国积极的经济政策刺激下,金融危机肆意破坏经济的恶劣态势得到了有效地控制,全球经济开始复苏,即全球正在进入“后危机时代”。此次金融危机使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冲击,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国际环境愈加复杂和动荡不安,产品外销受阻,国内需求不旺。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双重夹击下,中小企业经受着严峻的考验。如何在这个后危机时代把握机遇,转危机为转机,是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

1 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主要特征

1.1 全球金融格局改变与金融监管体系加强

随着美国在全球经济总量中所占份额的下降,美元国际结算货币的霸主地位、美国金融市场的中心地位受到了严重挑战。全球金融重心正在从西半球偏向东半球,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有所增强。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政府放松了对金融业的监管。人们感受到了失去监管的金融市场的破坏力,加强金融监管已成为全球共识,金融谨慎发展原则与回归实体经济已成为一种良性发展之所需[1]。2010年g20峰会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卡恩表示将继续推动国际金融机构改革,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份额向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以及币值低估国转移6%以上。其中,中国的份额将从3.72%升至6.39%,超越德、法、英,位列美国和日本之后。

1.2 新科技革命蓄势待发

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某种意义上来说,经济危机是由于科技创新不足而导致经济增长缺乏推动力而引发的。以电气革命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由1857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以电子、航空航天和核能等技术突破为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由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现在,无论是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强烈需求,还是科学技术内部所积蓄的能量,都正在催生着一场以新能源技术和生命科学重大突破为标志的第四次技术革命。目前,全球经济都面临巨大的资源与环境压力。研究开发新的替代能源和节能环保技术,推动传统产业的技术提升和产业升级,发展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必须的选择。

1.3 环保问题空前严重,低碳经济渐成时尚

在金融危机下,各国正积极调整经济发展战略,结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低碳经济正成为传统实体经济的转型方向。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高碳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各国正在积极应对金融危机,推动全球经济复苏,一场以开发清洁能源和节能减排产业为基本内容的绿色产业革命正在悄然兴起。欧盟已计划启动“绿色汽车”、“低能耗建筑”、“未来工厂”三大行动,明确提出加快向低碳经济转型;美国计划让新能源产业成为带动经济复苏的驱动力;日本不断出台重大政策,将重点放在发展低碳经济上,尤其是能源和环境技术开发上;“八国”集团提出到2050年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至少减半[2]。

2 我国中小企业的必然选择:大力推行绿色管理,走低碳之路

后金融危机要求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以低碳作为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中小企业如何顺应这一潮流,抓住此次机遇,完成自身的凤凰涅槃,是管理者应该着重考虑的问题。本文认为,我国中小企业要想化危机为转机,重新在市场上获得发展,离不开“绿色管理”。所谓绿色管理,就是企业根据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把生态环境保护观念融入现代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之中,从各个环节着手控制污染与节约资源,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增长。对于我国中小企业,系统的实施绿色管理,首先要构建绿色管理体系,即绿色企业文化、绿色生产、绿色营销、绿色再循环和绿色管理评价体系[3]。

2.1 绿色企业文化

绿色企业文化是企业实施绿色管理的前提,也是绿色管理的重要内容。只有员工特别是经营管理者具有绿色意识,企业才有可能实施绿色管理。绿色产品的开发、设计等,需要研发人员的绿色价值观发挥作用。

2.2 绿色生产

这里的生产是广义上的生产,指产品从设计到产出的整个过程。本文认为,绿色生产主要包括绿色设计、绿色制造和绿色包装三部分内容。

①绿色设计。绿色设计就是进行面向环境的产品设计,将环保意识加入到产品设计中。

②绿色制造。绿色制造是指以节能减排为目标,以技术、管理为手段,通过对制造过程的全面监控,实施污染防治措施,来减少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排放,并且提高经济效益的综合型措施。

③绿色包装。绿色包装就是按照对环境的破坏性影响最小化的原则,对包装材料、包装方式等进行的一系列改进。

2.3 绿色营销

绿色营销即企业在市场调查、产品定价、促销活动等整个过程中,都以 “绿色理念”为指导,维护生态平衡、重视环保,使企业的发展与社会的利益相一致。包括收集绿色信息、实行绿色包装、重视绿色促销、制定绿色价格、树立绿色形象等。同时广告的绿色效应非常重要,它既能起到宣传作用,又加深人们的绿色意识和环保观念[4]。

2.4 绿色再循环

绿色再循环就是将在生产、消费过程中所形成的废弃物加以充分有效地循环再利用,从而最小化地污染环境和浪费资源。企业可设立绿色处理部门,负责废旧产品的回收和拆卸处理等工作,然后将拆卸后的零部件重复使用,或者处理后再投入使用,从而减少了资源的浪费。

2.5 绿色管理评价体系

绿色管理体系实施成功与否,要从企业内外部效益来看,内部效益指企业的经济效益,外部效益指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根据不同的企业制定相应的指标来测量,以检验绿色管理系统实施的效果。

绿色管理体系的各部分是相互联系、相互辅助的,绿色企业文化,为企业实施绿色管理规定了理念、意识和行为准则。绿色设计、绿色制造和绿色营销是绿色管理的中心工作,绿色再循环对企业实现绿色经济起到辅助作用,绿色管理的效益评价提供了衡量绿色管理效果的标准。

3 如何建立企业绿色管理体系

我国政府应积极发挥其宏观调控作用,制定绿色发展战略,相应的法律法规和监管体制,进行管理监督和政策引导。企业构建高效绿色管理体系,固然离不开企业外部的推力,主要是来自政府规制,然而从根本上还要靠企业的自觉行动,从企业战略和战术层面确保绿色管理体系的运行[5]。

从企业战略层来讲,企业要以绿色战略为指导。绿色战略是构建企业绿色管理体系的灵魂。绿色战略的制定要求企业进行使命和目标的重构以及战略重构。企业要制定追求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与企业经营效益相统一的使命和目标,以有效地引导企业的战略决策。首先要树立正确的环境意识,摒弃“环境保护不经济”的成见。其次,将环境意识强化到企业的决策部门,分别制定公司层绿色战略目标和职能层绿色战略目标,包括研发、生产、营销、财务、人力战略,全面绿色发展战略。

战术层面上,企业需要从产品的采购到进入市场的全过程入手完善绿色管理,根据上述绿色战略所制定的目标,认真完成各个环节的具体要求。首先,绿色研发要求利用新型能源和材料,减少物质和能源的消耗,开发低耗高效的绿色产品。第二,绿色生产要求企业选取低能耗低污染的原材料,在生产过程中采用节能减排技术,以绿色产品为目标。第三,绿色营销要求企业将绿色理念融入到营销过程当中,从市场调查到售后服务,都以有利于环境保护作为出发点,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第四,绿色财务管理是指企业在资金的筹措、使用及分配全过程中,将环境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理念融入,实现企业价值与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协调。第五,绿色人力资源管理要求在招聘、激励、员工关系等各个环节遵循绿色理念,关心员工的需求、成长与发展,促进员工与企业的和谐发展。

4 结语

金融危机过后,资源能源问题成为各国关注的对象,节能减排迫在眉睫,建立低碳社会、发展低碳经济可望成为人类社会的一种共识,“低碳经济”将成为不可忽视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中小企业应抓住这次变革机遇,加快自身发展模式地转变,走“绿色”之路,实施绿色管理,在“后金融危机时期”走出一条成功之路。

参考文献:

[1]阮兢青,陈文标.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小企业的机会和生存发展策略研究[j].集体经济.2010.4:40-42页.

[2]杨益.“后危机时代”我国经济和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挑战及战略选择[j].国际贸易.2009.9:4-7页.

[3]丘尔卫.企业绿色管理体系研究.黑龙江工程大学[d].2006.46-47页.

篇6

对于一些企业来说,新的环保视点是一种变革,将带来崭新的思路、全新的市场、更多盈利,并增加价值。而对于其他企业来说,环保视点会以更为谨慎的渐进方式浮现出来,成为企业战略的另一个重要元素。

这些企业不会即刻就从环保行为中得到可观的收益,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从中获得长期的、持久的优势。对于大型重工业企业而言,从环保中获益是在板上钉钉的事情。但是,较小、较“干净”的企业也会获得意料之外的收益。

当然,这股绿色浪潮所带来的机遇和风险,对于不同企业、不同行业也有所不同。在取得环保优势时,大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没有哪种战略或工具对所有企业、所有情况都奏效。但环保潮流的发展已经成为几乎每家机构的日常要素。躲避这股潮流,一味认为这股潮流将很快过去的企业,终将因其百折不挠的持久存在而失败。

企业面临新挑战

对于当今的企业而言,除了面临着竞争者的压力,还同时面临着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带来的挑战,它们都与企业声誉紧密相关。

任何企业如果认为自身良好的环保表现能掩盖其在社会表现方面的缺点,那只是自欺欺人。举例来说,沃尔玛近来开始致力于解决一系列环保问题,包括可再生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渔业,以及土地使用所带来的影响等。但在工资、医疗保健及劳资关系等基本社会问题存在不足的情况下,他们不应寄望获得任何企业责任方面的奖项。

信息时代降低了跟踪小规模行动者的成本。新型传感器、信息系统和通信技术,使得追踪污染以及监控法规遵守情况的成本日益下降。即便是小企业,现在也会发现难以逃脱各种监控。大客户也会对小供应商施加压力,要求遵守环保标准。掌握了环保与商业如何“对接”的企业,已经着手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即“环境足迹”,同时产生可观的利润以及持久的环保优势。这样的企业并非“千企一面”。它们规模不一,从全球性的财团到特殊用途纺织品制造商都有。不过,我们发现了某些模式。那些引领潮流的企业,其行为比仅仅遵守法规更进一步,它们减少废弃物,运营更高效。它们将环保思维贯彻于运营的方方面面。

研究表明,那些用环保视角看问题的企业往往比竞争对手更具创新性和进取性,比大多数人更早发现新出现的问题,从而为应对影响市场的不可预测的力量做好更充分的准备。他们也更擅长发现新的机会,帮助客户降低成本并减轻环保负担。他们重新改造产品和服务,以满足客户需求,从而促进收入增长,并提高了客户忠诚度。

对于顶级公司来说,在开始时,环保管理是不得已而为之,但今天已不再如此。它们已将环保管理视为日常工作,致力于从环保战略中挖掘财富。

这些聪明的企业从环保节能方面可收获更高的收入、更低的运作成本,甚至可以从某些银行获得更低的贷款利率,因为这些银行认为,认真构建环保管理系统的企业所面临的风险相对较低。他们同时也收获了更富创新性的企业文化、更高的“无形”价值,以及企业诚信度和品牌信任度的提高等。

环保战略是社会责任

企业有很多方式来谈论它们处理环境和社会问题的方法。有些将焦点放在“三重盈余”的业绩或可持续发展上,有些将工作范畴放在企业社会责任、管理职责、公民义务,或者环境、健康以及安全等方面。所有这些方法都可以用来激发行动并创造环保优势,而关键在于执行,包括商业运营中的环保和社会问题。

在考虑环保挑战时,如果同时考虑解决社会问题,诸如医疗保健、扶贫帮困,以及如何服务金字塔底层的世界最贫困人口组成的未开发市场等,将令人感到困难重重。通过调研表明,管理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技巧截然不同。

正如没有人能够预测到丰田公司的油电混合动力汽车普锐斯的成功,包括熟知汽车市场的丰田自己。鉴于电动车以往的糟糕业绩记录,这一冒险看起来绝不是一条通向盈利的坦途。

然而丰田汽车的高层却看到了这条路的潜在价值。他们真是太正确了。经过长达10年之久的研发,普锐斯在2004年荣获《汽车动向》杂志评选出的“年度汽车”称号。在那时,顾客们要等6个月才能提到他们的混合动力车。正当底特律的汽车企业濒临破产,数万工人下岗,并且对所有人提供“员工折扣价”的时候,丰田却在提高售价,扩大生产,2006年的利润达到了创纪录的118亿美元,离全球头号汽车制造商的桂冠更近了一步。

同样,英国石油公司把自己重新塑造为一个能源品牌,准备向石油之外的领域进军,开始投资于可再生能源。这些企业已经认识到,最好主动改造自己的市场环境,捍卫自己的地盘,以防他人来分一杯羹。

发掘潜在机遇构建可持续战略

要强调的是,所有这些问题在科学上并不是非黑即白。有些问题,如臭氧层空洞或缺水,是非常明显的,其趋势显而易见。而对于其他问题,尤其是气候变化问题,仍有人持怀疑的态度。

目前,各界广泛认为应该对这些问题提起注意。世界各国的监管部门也不再对污染问题视而不见。社会各界也都付出很多努力,来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并让污染制造者为他们给环境造成的危害付出代价。在商业领域,现在有其他的力量在环保问题上起着更突出的作用。非政府组织、顾客以及员工越来越多地对形形的此类问题提出尖锐的质疑,并呼吁采取行动。惠普表示,在2004年,有60亿美元的新生意就是部分依赖于如何应答客户关于公司在环境和社会效益方面的要求,这个金额比2002年提高了660%。这些需求开始重塑市场,带来新的商业风险,也为准备好回应此类需求的企业创造了机会。

实际上,在核心战略中添加环保视角有三个基本原因:潜在盈利、对潜在亏损风险的管理,以及基于道德价值对环保职责的考虑。正如麦当劳资深高管马茨・利德豪森所说,“在一个繁荣社会里,你其实只有两项资产:人(他们的创造力和技能)及其周围的生态系统。这两样都需要细心呵护。”

聪明的企业逐渐认识到,对公众来说,他们自己的市场观感与企业披露的事实一样真实。就像英特尔公司,他们已经发现,管理认知并诚恳关注企业所在地的环境问题,能为盈利带来积极作用。了解这一状况,对于企业培养正确的思想意识以创造环保优势是至关重要的。

专家学者们发现,如今企业面对的是一个新世界:竞争优势的传统构成元素,如获得更廉价的原料和较低的资金成本等,由于商业化的加剧已被削弱殆尽。

在这个已经改变的竞技场中,重视绿色环保为企业创新及创造持久价值并建立竞争优势提供了一个至关重要的新途径。耐克公司的高管菲尔・贝里对此作了简要说明:“我们有两个信条:第一,创新是我们的本性;第二,做正确的事。但是我们围绕可持续发展所做的任何事情,其实都是基于第一点,也就是创新。”

互联网提供的前所未有的透明度,正在改变商业世界。

在博客遍地开花,连公司里也不例外的情况下,企业或者供应商在运营中若有任何地方出现任何错误,都有可能几乎同步地暴露在网络上。

篇7

【关键词】 自愿性环境管理;企业价值;驱动机理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转轨进程中,伴随经济的高速增长,环境问题日趋严重。2007年以来,政府将节能减排作为当前加强宏观调控的重点,并且在2010年“十二五规划”中提到“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节约能源,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但是,作为我国目前主要环境管理手段的强制性环境政策,由于没有涉及任何关于成本最小化、资源配置效率的机制等问题,排污税、许可证交易等以激励为基础的市场机制也存在巨大的行政压力等实施困难,导致企业与政府之间的非合作博弈,使得污染问题屡禁不止,政府虽投入较大,收效却未能如意。

在这种背景下,一种新的环境管理方式――自愿性环境管理,为国家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自愿性环境管理是指通过自愿协议的方式建立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其他组织间的相互制约关系,旨在促进企业或行业改进其环境管理行为,改善环境质量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方法。目前国际上比较成熟的自愿性环境管理手段主要有: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标准;清洁生产;环境标志和欧盟的EMAS等。自愿性环境管理将使企业从被动地适应政府和公众的环保要求转变为主动环境管理,把环境关注结合到企业战略管理中去,创造更为和谐的柔性化环境管理,提高环境质量,促进资源效率的提高。企业采取自愿性环境管理的动力主要来自通过形成绿色差异化竞争优势和消除绿色贸易壁垒以追求更大的经济绩效,获得可持续的价值增长。自愿性环境管理所具有的价值驱动效应,会使更多的企业在利益机制的引导下采取自愿性环境管理行为,也就是说,自愿性环境管理的价值驱动属性将会直接影响企业对环境管理战略的决策。

二、自愿性环境管理与利益相关者和谐:契约扩展的价值效应

Freeman(2001)对利益相关者的定义有一定代表性。他认为利益相关者是能影响一个组织目标的实现或者受到一个组织实现其目标过程的影响。一般而言,广义的企业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政府、客户、竞争者、行业、供应商及股东 。

第一,从政府角度来看。政府部门是制定和实施法律法规的单位,其对环境行为作出的相关规定是企业改善环境问题最显著的压力,是驱使企业进行环境管理的有效机制。与此同时,政府对于企业进行自愿性环境管理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于通过自愿性环境管理认证的企业,政府会给予特殊的待遇,比如在认证过程中给予相关信息和技术上的支持,在相关法规处罚上给予优惠,企业在此基础上对于环境技术进行创新和改革,从而以最低的成本达到政府的要求。第二,从客户的角度来看。随着公众环境意识的提高,人们已经不再局限于获得高质量的产品,同时还要求产品是安全、环保的。如Elkingdon(1994)的调查结果显示,22个国家中有16个国家的公民表示拒绝购买对环境有害的产品。所以客户的选择偏好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环境行为,消费者会有绿色购买意愿,选择对自身和环境都有益的产品。这样就使得企业有自愿环境管理的意愿。企业通过参与认证,把产品、管理体系和生产流程上的优异环境绩效向客户进行宣传,从而达到价值的获得。第三,从竞争者及行业角度来看。大多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都想要与同行业保持一致,它会模仿成功企业所采取的措施,而行业协会会促使企业采取自愿性环境管理行为。这主要是因为当行业中的少数成员采取了不当环境责任的行为时,会影响整个行业的环境声誉。第四,从供应商角度来看。目前跨国公司和国内成功企业都非常重视对供应方的环境评估,这就迫使供应商要采取主动的环境管理模式来适应这种变化,这又进一步推进了自愿性环境管理的发展。企业会意识到加强对供货方的环境评估,会减少后期的环保投入,不仅提高了最终产品的质量,更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第五,从股东角度来看。作为企业最直接的利益相关者――股东而言,在评价企业价值时会想到环境问题,认为环境绩效低的企业其风险更高,需要较高的风险收益。而通过自愿性环境管理的企业,在一系列认证后,会大大提升自身的环境价值,稳定股东的心态,使得企业得以持续发展。

三、自愿性环境管理与外部不经济性:环境成本的补偿

外部性是指经济当事人的经济活动对非交易方所产生的非市场性的影响。经济活动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具有外部性,而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在经济学中是典型的外部不经济效应。造成外部不经济的实质在于私人成本的社会化。从经济学原理分析,外部不经济是由于环境资源产权制度缺损以及对于环境资源使用上的社会贴现率与私人贴现率不一致,导致了“市场失灵”,产生了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私人纯收益和社会纯收益的不一致。由于社会成本相当于私人成本加上外部成本,而社会纯收益是私人纯收益与外部成本的差额,所以为使社会纯收益达到最大化,应该想方法来降低外部成本,这样也就达到了社会成本的减少,完成“最优污染水平”目标。而社会成本最小化就是“外部成本”的完全内部化,这也正是环境管理手段作用于排污企业的结果。环境管理就是要将私人生产产生的外部成本重新进入私人成本的过程,在降低外部成本中社会成本也在降低,直至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相等,重新回到“帕累托最优”。

假如微观经济单位能够因其产生的外部经济而向得益者收取相应费用,或是因其产生的外部不经济而向受害者支付相应的补偿,从而使经济意义上的外部性不存在,这样就把外部影响内部化。而自愿性环境管理恰恰是作为一种新的协调环境与经济的管理手段,它的实行不仅使得我们周围的环境有所好转,同时,提升了企业的环境保护意识,将环境成本纳入到企业的总成本中,从而使得企业收益与成本达到最优的平衡状态。自愿性环境管理其目标是使排污者以最小的费用达到污染削减目标,而对社会来说则是达到规定环境目标时社会总费用最小。

四、自愿性环境管理与可持续发展:长期价值提升的内生动力

自愿性环境管理直接源于全球可持续发展及相关理论。对环境问题产生根源和解决途径的不断思考和反省,是全球可持续发展思想产生的重要根源。1983年成立的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1987年提交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对未来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定义,即“可持续发展”,认为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能力的发展 。

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不应该仅仅只有宏观层面的可持续发展,也要实施微观层面的可持续发展,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助于从微观层面形成国家的生态持续、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企业由于生产经营的需要占用、消耗了大量的资源,是保护自然资源中需要关注的重要环节,尤其是对于能源型企业而言更是如此。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企业实现传统的经营管理目标的前提和保障,是企业长期价值提升的内生动力。当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不能持续,不管是企业的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还是利益相关者权益最大化等目标都无法实现,所以说可持续发展是企业的管理目标之一。任何企业态度和企业行为都是与企业动机相联系的,企业的环境管理态度和环境管理行为也不例外。Bansal和Roth(2000)提出企业环境管理行为的动因可以通过图1的一个基本框架来说明。根据图中所示,企业环境管理态度和环境管理行为主要受三个因素的影响:一是政府管制,二是市场机会,三是社会责任。政府的环境管制和市场机会是企业环境管理的外部动力,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是企业环境管理的内部动力。

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可避免地将消耗资源,产生物质废弃物和能源废弃物。企业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按照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企业的价值最大化也必然要以资源消耗最大化和环境污染最大化为代价换取。所以企业为了谋求高收益,就会出现资源使用过度的情况,生态平衡必然要遭受破坏,形成环境受到严重污染的现象,而最终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也将遭受破坏。可见,企业的这种发展方式是短视的,不可持续的。而企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然要求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兼顾环境利益,使企业在持续经营的前提下,保持长期价值提升。投资者在做投资决策时,逐渐青睐于承诺可持续发展的公司,因为这些公司通过管理经济可持续性、环境和社会发展方面的风险而创造长期股东价值(Knoepfel,2001)。

自愿性环境管理要求在企业现有稀缺资源的存量和增量的约束条件下,通过适当优化企业财务活动、妥善处理各种财务关系,对企业可持续发展进行合理的财务预测和评价,以实现企业长期价值的持续增长,这就要求企业在资金的筹集和使用上做到合理配置和结构平衡。在自愿性环境管理过程中,企业严格而恰当的环境规制能促使企业克服惰性,投资于创新活动。达到监管要求的新工艺或新产品既能减少污染,又能同时降低生产成本或提高产品的市场价值,实现创新补偿,提升企业的资源生产率和竞争力,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五、自愿性环境管理与信息经济:对价值的传导

信息在现实经济中至关重要,而且信息是不完全、不对称的。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价格不再成为市场的准确信号。绿色厂商不能将自己与非绿色竞争厂商区分开来;规制者不能细察厂商的环境污染情况;消费者也不能作出理性化的购买决策。因此,在发达国家,很多客户都把环境绩效作为选择的标准之一,企业需要通过相关的认证把自己与非环保企业区分开。当然,这需要企业通过有效的途径把自身的有利信息传递出去。在这种环境下,企业无形中就会形成一种自我约束的要求,而应运而生的自愿性环境管理为其提供了很好的手段与形式,可以通过环境认证来节约交易成本。以ISO14000认证为例,通过环境认证,可以节约交易成本,有效降低市场交易中不可避免的、因信息识别和显示而增加的交易费用。认证机构以自身的无形资产(信用)为抵押,对企业进行审核、认证,使信息交换更加顺畅,促进市场信息的有效转化(传递)。因此,认证的信用机构可以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同时,通过认证,建立中介信用系统,帮助生产者和其利益相关者建立起交互信用关系,促使标准化和信用机制间的内在激励反馈循环,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争取利益相关者的选择偏好,争取消费者更多的货币投票,最终获得企业价值的可持续提升。基于目前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性,自愿性环境管理提供了一种务实的解决方案。在这一管理制度下,企业通过自愿的方式进行参与,或是企业与政府进行集体或单独的协商与谈判来寻求适合于企业自身情况的策略,使得企业能够充分发挥其所拥有的信息与技术优势。

在自愿性环境管理的实施过程中,环境管理部门和排污企业之间构成委托关系,而委托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往往是市场失灵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能否获得充分信息是自愿性环境管理实施的关键。通过信号传递,实现充分的信息披露,这样才能保证自愿性环境管理得以顺利实施。而自愿性环境管理的中心内容是提供信息技术支持,提升公众认可度,为参与企业提供信息或技术支持,关键在于其能够转化为企业的竞争优势。一方面是企业获得低成本优势,这是竞争优势的核心,自愿性环境管理所提供的信息与技术支持减少了企业的研发成本,增加了企业的边际利润,这可以为企业提供较强的市场竞争优势;另一方面是企业提供差异化产品,也是竞争优势的表现。在社会环保意识日益提高的今天,消费者对那些环境友好型产品的偏好更加强烈,对这类产品的需求也在逐步提高,其市场份额也在逐步增加。

目前,对于我国实行自愿性环境管理还需要更多的时间与经验,笔者通过自愿性环境管理对企业价值驱动机理的分析得知,企业对于命令式或强制式的规制付出的成本越多,或者说预测政府和社会对环境污染造成的危害惩治更严厉,那么企业就越会有动力进行自愿性的环境管理,而消费者和投资者都会更加注重环境保护问题。同时,市场、效率、社会及道德等因素也会影响企业自觉地进行环境管理。从社会经济效益看,自愿性环境管理使企业拥有跨出国门的“护照”,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改善企业形象,避免强制管理造成的矛盾,对促进世界贸易,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波.经济增加值理论及在我国上市公司应用的研究[M].黑龙江: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2] 郑亚南.自愿性环境管理初探[N].中国环境报,2003-5-23.

[3] 任曙明.企业价值导向的资本结构优化模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46-48.

[4] 胡美琴.在华跨国公司生态环境管理影响因素研究[D].复旦大学,2007:2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