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课与微课的区别范文

时间:2023-12-28 17:39: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微型课与微课的区别,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微课 Java语言 课程教学

1.引言

微课是一种短小精悍的课程,首先它符合课程的特征,即是一种教学科目,具备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是一种学习经验或体验。微课和一般的学科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的主要区别是时长很短,基本控制在5分钟至15分钟,集中说明一个教学问题,其特点是泛在性、可视化、关联性。微课得益于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当超文本、海量的数据在网络上出现后,微课以其数字化资源为主要特征的形式发展起来。

微课不是在中国首次出现的教学形式,张一川、钱扬义[1]论述了国内外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进展,早在2008年,美国新墨西哥州胡安学院的戴维彭罗斯就正式提出了微课的概念。杨明[2]就高职教育阶段实施微课开发进行了大讨论,分别从利用微课做好教学研究、实践教学与社会服务、学生课内与课外的活动等三个方面详细论述高职教育中融入微课技术的建议。

2.微课的设计

要搞好微课的设计,必须掌握以下几个基本原则:课程结构具备独立性、课程设计具备模块化和知识内容具备微型化。

课程结构具备独立性是指微课以独立的结构出现,尽管微课之间是存在松散耦合的关系,但是单个微课有完整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内容。

课程设计模块化是指将一门课程设计成微课的时候,由于时间限制,因此需要将课程首先进行有机的分割,成为彼此之间有互相关联的模块,然后根据模块的内容制作微课。

知识内容具备微型化是指微课所传授的内容不是长篇大论,而是将一门课程的知识点根据知识结构碎片化,使之成为微型的知识模块。

微课的设计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针对核心概念,清晰地说明主题。同时应该有丰富的教学策略,利用足够的教学资源,提供不同层次的练习,帮助学习者完成集中而又完整的知识总结。在学习评价阶段,要提供离线或在线的习题,健全信息反馈系统,让学习者在第一时间得到有价值的反馈。

3.Java语言的微课设计

《Java语言程序设计》是我校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专业核心课程,由于该课程本身原理性强、知识点丰富,而高职阶段又要求突出学生对程序的编写与调试能力,因此为了更好地教学,本课程组将该课程的重点与难点以微课的形式,让学生随时随地都能巩固学习。

微课的设计有一个流程,从知识萃取到教学设计再到媒体设计。在实施微课设计的时候,要遵循如下的流程。

首先是知识的萃取,先将该课程形成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创设出四个学习情境,将每一个学习情境转化为若干个项目。由于项目彼此之间存在前后的关联性,因此根据项目设计的微课就有关联性。例如在基本编程思想确立的学习情境中,学生基本信息系统项目中出现了Java的基本语法,主要是不同数值类型的介绍及变量与常量的应用。这里,变量与常量就是教学难点,很多学生知道变量是一种可变的数值定义形式,而常量却是不能产生变化的数值定义形式,但是应用起来却很困难。

我们进行了变量与常量的微课设计,微课的名字很重要,要吸引学生观看。我们取名为“认识变量与常量的区别”,为什么不提定义和应用呢?主要是学生会感觉到定义和应用已经是他们知道的内容,他们现在比较关心的是两者的区别。

教学设计我们以1+1+1的形式,即引入一个案例,灌输一个知识,说明一个问题。我们引入的案例是在房子里放入两个盒子。房子代表的是计算机内存,盒子代表的是内存的一部分空间。当盒子没有加锁的时候,那么盒子里的东西是可以更换的,只要东西存放进盒子。这样的盒子就是变量,而里面存放的东西就是变量的值。如果盒子是加锁之后放进房间的,那么盒子里的东西就不能更换,原来是什么,现在还是什么。这样的盒子类似于常量,一旦被定义了,那么常量的值就不能产生变化。

接着我们会让学生上机操作,定义和初始化变量与常量,变量的值在定义结束后还能重新赋值,所以是一种可变的状态,但是常量一旦初始化后就不能重新被赋值,一旦再次赋值,编译器就直接报错。

学生通过盒子的形式,牢牢记住了常量与变量的区别,上机的过程无非就是学会如何定义常量和变量。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对本来很难的内容就记在心里了,以后再碰到这样的问题,迎刃而解。

微课的制作我们采用了录屏软件,由于盒子放进房间的状态,我们设计的Flas,并提示回答信息,两个盒子中哪个盒子的存放的东西可以产生变化。通过简单动画演示,学生根据自身的社会经验,非常清楚地认识到加锁的盒子与不加锁的盒子的区别,进而思维迁移到常量与变量。

微课设计的关键在于脚本的制作,所谓脚本是定义知识的演变与连贯,一个好的脚本往往能决定微课的成功与否。我们将整个微课场景做成脚本,包括解说词与字幕,并反复推敲与琢磨。在录制视频的时候,根据脚本设置的内容,录制一段段录像或者动画。

4.结语

微课是一种以引导的方式进行教学的特殊教育形式,依托网络的发展与信息的膨胀,在传统课堂教学中科学、合理地引入微课,对现阶段的高职教育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让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有效的学习。

参考文献:

[1]张一川,钱扬义.国内外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进展[J].远程教育杂志,2013(6):26-33.

篇2

国外论述视域中微课的雏形主要是英国的“一分钟演讲”(TheOneMinuteLecture)和美国北爱荷华大学的“60秒课程”(60-SecondCourse)。这两种教育模式在一定范围内更新了教育者对教育模块教学的传统认知,小模块多媒体教学引起学界关注。在我国,最早的微课探索起源于实验性的微型教学视频,大范围的区域性实践出现在广东佛山市。自2011年以来,该地区进行了微课视频大赛,促进了微课的实施和完善。从本体论的角度看,微课的出现是基于数字时代教育发展的互联网思维、个性化和非正式学习要求。一方面,多点交互的互联网思维造成了人人、人机交互及多终端交互的互通现状,以云计算、物联网和大数据为主的信息平台,拉近了各个主体之间的空间距离,开启了智能服务化生活。在传统认知模式转变过程中,作为数字技术“土著”的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生活在数字技术迭代加速、新媒体层出不穷的时代,对于互联网信息的接受与使用本身就是一种生活常态。因此,基础教育的微课化顺应了教育模式创新和学生信息接受习惯的要求。另一方面,随着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个性化学习、非正式教育理念的杠杆作用日益凸显出来。其中,慕课(MOOCs)、翻转课堂、电子书包等新型互动教育手段不断涌现,其结果是更新了学生学习方式、评价方式,为每个学习主体量身定做个性化学习方案得以成为现实。但是,本体论意义上对微课的肯定,并没有让教育界对微课的概念形成共识。国内外对微课较为主流的理解来源于微型课堂的构建和新课标教学的新要求。微课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1]。”微课的主体是一种由文字、音频、画面组成的视频文件,它需要观看者采用全息的阅读方式参与其中,是介于3—10分钟左右的在线视频教学形式。这一定义一方面揭示了微课阅读方式的更新,另一方面也描述了微课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知识点的活动属性。可以说,微课不仅适应了新课标教学中的基本要求,还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融会贯通,是对教师的课堂表现进行如实展示的视频形式。基于上述微课的含义,我们可以模拟出微课应用的多媒体教育生态。其中,最核心资源是3—10分钟左右的教学视频,这些资源是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思想总结归纳的与教学性质相关的活动记录,同时根据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而拟定的短程课堂。教师应该在这个生态中提供教学辅助资源,即微教案、微课件、微思考、微反馈。这些微型的网络资源,通过不同的结构和展现手段,加速了布局合理、良好交互的外部教学生态环境的形成和完善。这样一个教学应用生态被学者们概括为让教学具有了“短小精悍”的基本特征。因此,微课的主要特点是把视频作为教学内容记录与传播的主要形式,其所蕴含的丰富内容、教学符号和外在表现形式是传统教学模式难以效仿的。当然,微型课堂的对象始终都是学生,微课的核心意义仍然在于突出“为学生服务”这一根本宗旨。[2]

二、比较视域下微课设计与开发中的问题

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形式,微课以其“短”“活”“快”“精”“趣”等特点丰富和扩充了课堂教学资源。特别对于基础教育来说,微课在扎实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深化课程结构和内容的改革等方面意义重大。但由于硬件资源不足、专业师资匮乏、实施经验欠缺等原因,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在微课设计与开发的理解上仍然存在一定的误区与困惑。

(一)微课认知的误区

一是对微课作为“微型课程”的本质特征认识不深刻。作为课程的微课至少应包括目标、内容、活动、评价四大构成要素,但在实践中,部分老师将微课简单地等同于“课例片段”“微型视频”“浓缩课”,致使微课教学要素不全。二是对微课“以学生为中心”的设计理念突出不够。根据这一理念,微课中的课件、教案、习题等教学资源应直接为学生服务,微课的设计要注重问题导向,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在对问题的探索中完成知识的自主建构。但在实践中,学生大多被视为微视频的观众,问题还未经过学生的充分思考,答案就直接呈现出来了。三是重微课的外在形式而轻内容建设。教师往往倾注大量心血到微课视频的制作和剪辑上,过于重视微课的外在结构,盲目追求画面的整体精美和协调程度,忽视了对于教学内容的深度讲解。换句话说,微课视频的制作侧重于视频本身的结构布置和形态改善,而忽略了微课教学对学生的实际功效,呈现出“形式大于内容”倾向,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教学目标的偏离。

(二)微课制作的误区

一是把微课制作成了“视频式课件”。尽管微型课程作为新兴教学模式获得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推崇,然而,在制作上,诸多的微课实质上是传统课堂的翻版,微课呈现的或是传统教学中一整节课堂的一段,或是相关知识的信息汇总,缺乏教学双方的沟通与交流,本质上是传统教学模式的视频化。二是在微课制作上分类不科学。微课分类探索和开发作为一项重点教研课题,正在成为提升教育创新的重要支撑。目前,从教学方法上,微课主要分为传授法、问答法、探究法等;从教学目的上,微课可分为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拓展等。以上分类仍旧沿用了传统教学的方法,没有与微课的本质特征相切合,致使微课的课外拓展受到一定的约束。三是在微课制作上缺乏系统规划和顶层设计。当前基础教育中的微课制作在示范课、参与教学竞赛、教师教学能力展示、获奖等动机的推动下,以教师个体为单位各自为阵展开建设,导致微课建设缺乏整体规划,重复建设现象严重,教学内容更是零散化,质量也良莠不齐。

(三)微课使用的误区

一是微课配套资源的失衡。一方面是配套资源短缺。一堂微课容量有限,只能罗列出重点知识的重要侧面,而不能将有关的知识点逐一讲解,这一现实决定了微课要有与之相匹配的教学资源。但在基础教育微课的实际使用上,微课教学只有微视频的呈现,缺乏有与之配套的学习资料。另一方面是配套资源超载。为了弥补微课容量的不足,教师为一堂微课提供了大量的相关资源及资源链接,让学生淹没在信息的海洋中。二是微课效果评价不完善。微课教学主要借助网络自主化的学习方法实施,从操作样态上看较为简洁实用,但有没有达到教学效果却是个问题。当前,微课教学为了实现教学的目标,往往需要学生在观看微课视频后完成一定的作业任务,以此检测教学的效果。这一方式并不能全面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微课教学要通过对教学目标的设定和追问来不断优化教学效果的评价。三是微课选题针对学生实际不够。一方面,由于中小学生普遍的自我约束、自我调节能力较差,微型视频的学习并不能保证较高的学习效率。另一方面,移动学习、翻转课堂等新型学习方式还未普及,微课的教学模式多元化还受到限制。因此,如何保障学习者进入高效学习的状态中,提高教学效果成为了当今微课发展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当前微课的设计和安排不仅要成为方便教师完成教学的手段,还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诊断学生的需求,让其真正成为区别于日常教学的创新设计。

三、基础教育微课的设计理念和开发策略

越来越多的微课实践和研究表明,微课的设计与开发并不仅仅是一个技术过程,更是一个在先进教育理念支持、精细创意方法指导下进行的一项创造性工作。结合中小学教育的实际,基础教育微课设计理念可从内容知识点微型化处理、课程开放的整体性原则、课程开发的规范化、合理运用视听媒体技术等几个方面入手,提升设计层次、规避微课实践误区。

(一)知识的“微型化”处理策略

微课设计和开发必须紧紧围绕“微”字做文。“微”是从传统的大单元教学设计向小粒度的微观设计转变的过程。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形式,微课仍然要遵循“内容为王”的原则。但与传统课堂相比,微课时间短、容量小,具有非结构化与切片化的特点。因此,微课开发要做到“微而精”,它关注的是知识的“点”,而不是知识的“面”。在具体开发中,一方面,要对传统教学中整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切分,依据“微目标”的标准和最小粒度原则,把完整的知识内容切割成一个个具体的知识点;另一方面,一堂微课只讲一个知识点,要围绕这一知识点,选择短小精悍的经典材料,作深入具体的讲解,给学习者提供一个单一的知识切片。只有这样,才能让微课达到让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运用最恰当教学方法和策略讲清楚一个知识点、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按自己的学习完全理解和掌握一个有价值的知识点的目的。

(二)微课开发的“系统化”策略

课程是微课的本质属性。微课课程的含义是指要实现从一堂微课到一门微课的转变。一堂微课只是一个知识切片,只有从课程的高度出发来设计和开发微课,才能避免对一门课程的“碎片化”呈现和“浅层化”讲解。因此,微课的设计要做到系统性和完整性。首先,微课既然是课程,就应有整体的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微课开发要以课程为单位,建设某“一门微课”。一堂微课是一个知识点,一门微课就是一个知识点的谱系。以课程为单位开发微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连贯性和完整意义上的知识建构。其次,对一堂微课来说,不仅要有作为微课的核心要素微视频,还需要有与微视频配套的相关微资源,如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微反馈,[3]这些资源与微视频一道,构成了一个交互性良好的教与学的应用生态环境。

(三)微课开发的“规范化”策略

微课的开发与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经典的ADDIE模式把教学设计分为了五大环节:分析(A-nalysis)、设计(Design)、开发(DeveloPment)、实施(Impementation)、评价(Evaluation)[4]。微课作为一种在线网络课程,在开发上也应把这一模式作为规范化流程。结合这一模式、微课的特点和基础教育的目标诉求,微课在开发上应遵循以下十大流程:一是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二是把教学内容切分为知识点;三是分析学习者的学习状况(知识准备、学习动机等);四是根据知识点设计微教案、微课件、微习题,确定微课程的结构和脚本;五是拍摄微视频(微课的核心);六是微视频后期制作;七是形成微课资源包并上传到微课平台;八是微课教学实施;九是微课教学的反思;十是微课资源动态优化和完善。这一流程把微课的设计、开发、应用等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可为微课制作提供一个清晰的操作指南。

(四)教学内容的“视听结合”策略

微课的开发要合理运用视听媒体技术。一方面,微视频是微课的核心,微课是学生通过观看的方式来完成学习的教学形式。因此,教学内容要通过视频来呈现,这就需要把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字幕等符号有机结合起来,对教学内容作可视化处理,做到画质清晰、画面切换丰富、课件制作生动。另一方面,微课对知识点的呈现,最终落脚点还是教师的语言。微课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引发思考、概括提升等都离不开教师的讲解,学生学习微课程的过程,更多还是通过“听”实现的。因此,微课的制作不能一味地追求外在的可视化形式,更要重视对教学语言的精细打磨,做到讲授简洁、通俗、流畅,通过教学语言推动知识的传递,启发学生思考,完成知识建构。

篇3

关键词:微课;微课的特点;中学物理教学

一、微课的概念

从微课兴起至今,人们对于微课概念的界定各不相同。主要有以下几种:在我们国家,最先提出微课的概念的是胡铁生,经过不断的研究,他对“微课”作出了界定:微课又叫做“微课程”,简称“微型视频网络课程”,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的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的知识点(比如重点、难点、考点、疑点等)或者教学环节来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的、支持多样化学习方式的新型网络课程资源[1]。桂耀荣老师则认为:“微课”称为“微型视频课例”,以教学视频来作为主要呈现方式,围绕学科的知识点、习题例题、疑难的问题、实验操作等进行的教学过程以及相关资源的有机结合体。其核心是“微视频”,同时可包含和该教学视频内容有关的“微教案、微习题、微课件、微反思”等内容,其中“微视频”时长一般情况为5~8分钟,最长不要超过10分钟[2]。此外,黎加厚教授认为:“微课”是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着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可以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3]。以上是目前国内的学者对微课的定义,结合自身的一些思考,笔者认为微课是以小视频为核心,围绕着某一个独立小的学科的知识点、疑难问题、教学环节等进行分析和讲解的一种教学资源。

二、微课的特点

1.微课的一般特点。微课一般持续时间为5~10分钟,时间短,内容少,但针对性较强。在内容的选取上,微课聚焦某一学科知识点,主题突出,有明确的指向性。并且微课具有完整的结构,包含了完整的教学设计,而并非是一个教学片断。微课的主要呈现形式是微视频,短小精悍的微视频可通过移动设备观看,使用便捷并利于交流扩散。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学习者可以享受到灵活自主的移动化网络学习体验。总之,微课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短小精悍,而且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教师可以通过精心设计有效地去达到教学目标。2.物理微课的特点。物理微课作为对传统课堂的补充,除了具有微课大多数的一般特点,还具有物理学科独有的特点。物理微课的基础是实验。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物理微课中的实验不仅给学生提供学习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表象认识,而且实验的趣味性可以增加物理微课的吸引力,使学生能集中注意力观看微视频。尽管这样,物理微课中也不是说必须有演示实验。还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物理微课中涉及到的数学方法是知识讲解必要的手段之一。只有掌握了一般的数学方法,具备一定的数学思维,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掌握才能够水到渠成。与此同时,如果缺少必要的数学知识,那么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时候将会寸步难行。举个例子,在匀变速直线运动这一章的研究公式较多,学生简单地去记忆公式对于理解知识点收效甚微,如果通过数学推导帮助学生理解性的记忆,那么学生在解题时会更加得心应手。3.物理微课的作用。(1)微课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帮助教师高效教学。相较于其他学科,物理课程的难度较大,教师的直接灌输很难让学生真正地掌握物理知识。在传统的45分钟的课堂里,学生想要深入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显得力不从心。即使在小班化的教学里,学生知识储备不同,接受能力不一,想要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也是难上加难。如今物理微课能够改变这一现状,学生利用微课进行课前自学,并将自己的掌握情况及时反馈给教师。(2)微课增加学生的直观认识,改善物理实验教学的效果。物理区别与其他学科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于物理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为了让学生观察到物理现象,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将实验带到课堂是必不可少的。让学生参与到实验中,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对实验留下深刻的印象,又可以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因为时间、设备等原因,实验的开展并不如人意。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将拍摄的实验纳入微课中,学生便可以观察到实验操作的具体细节以及清晰的实验现象,这对于提高实验课的效果大有裨益。

三、当下物理微课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1.微课定位不准确。微课作为一种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学习帮助,适用于课前、课中、课后。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决定是否在课堂上播放微视频,而更多情况微视频运用于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目前的微视频大多数存在定位不准确的问题。首先,微课的切入点要小,着力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若泛泛而谈,则浪费师生的时间,效果也不明显。其次,物理教材中内容繁多,没必要将所有知识点都制成微视频,有的内容适合于课内学习,有的适合于课外学习,为了避免此类问题,教师要根据新课标要求科学考虑选题。2.微课结构不完整。微课作为课程资源,宗旨是易于学生掌握知识,因此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成为其内在要求。为了保持认知过程的完整性,微课必须具备完整的结构,包括创设情景、提出问题、点明主题、探究过程、练习巩固等。但是从目前的微视频看来,缺少情景创设、未点明主题或缺少总结巩固等现象频有发生。为了避免此类问题继续发生,在制作微课时需要注意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明确主题、探究过程、归纳总结并配套巩固练习,从而确保微课的完整性,使微课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四、结束语

微课作为新兴的事物,在国内的研究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相关理论和应用的模式还需进一步地去探索。虽然目前的微课存在一些问题,但既然存在必然具有其价值,希望学者们不断深入地研究微课,让微课在微时代下发挥不微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周晓清.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02):5-13.

[2]桂耀荣.微课及微课的制作和意义[J].化学教与学,2013(05):41-42.

篇4

随着微课的发展,微课堂、微课例、微教案、微视频等诸多“微”概念迅速升温,这些名目繁多、叫法各异的“微”概念正是当前我国微课热的真实反映。一线教师很有必要对它们进行区分,掌握其本质特征,以利于开发出符合教与学规律的优质微课。

我觉得可以从以下五个维度来区分。①资源构成:是由单一类型的教学资源,如微教案、微课例、微课件、微视频等,还是多种资源有机组成,如微型网络课程。②课程载体:是以微视频为核心资源和主要呈现方式还是各种资源并存。③运行方式:是单机版的离线方式为主,如微课堂、微讲座、微课例,还是基于互联网可在线共享交流的运行方式(如微课等)。④学习空间:只能在相对固定的时间和地点学习,还是可以支持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学习。⑤学习方式:是以支持传统单一、被动的接受式学习为主,还是能够实现用户自主学习、多样化与个性化的学习。

综上比较和分析,我们中小学所倡导的“微课”是由多种资源有机构成的、以微视频为主要载体和呈现方式的、基于网络运行的、不受时空限制的、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微型网络课程资源。

问题二 微课由哪些资源构成,它具有哪些主要特点?

微课的资源构成可以用“非常6+1”来概括:“1”是指微课的核心资源——微型教学视频片段,“6”是指与所教学的知识点或教学环节相配套的教学设计(微教案)、素材课件(微课件)、练习测试(微练习)、教学反思(微反思)、师生评论(微点评)、学习反馈(微反馈)等辅教与学内容(如图1)。

图1 微课“非常6+1”的资源构成与应用环境

微课是伴随教育信息化发展到Web2.0时代而出现的一种全新的资源类型与课程表现形式,具有主题突出、高度聚焦,资源类型多样、应用情景真实,交互性强、使用方便,短小精悍、应用面广,半结构化、动态生成等特点。在中小学开展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对于实现我国“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的资源建设目标、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应用、有效变革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提升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综合效益和构建学习型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问题三 “微视频”是微课程的核心资源,“微视频”时间多长最适宜?

笔者对佛山市两届微课大赛的微课程作品视频时长进行了抽样统计分析发现: 87%以上微课教学视频长度都小于10 分钟,75%的视频时长在5~8分钟之间,小于3分钟的也不到6%,超过10分钟的不到13%。可以看出,中小学微课视频长度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5~8分钟最为适宜。事实证明,这样的微课既能让教师把一个知识点讲清讲透,学生也能花较少时间学到最关键的内容而不会感到疲劳和注意力分散。心理学相关研究也证明,这个时间长度非常符合学生的视频驻留规律和学生的学习认知特点。

不同性质的学科,其微课视频长度也应该有所区别,一般来说,理科的微课平均视频时长要小于文科。针对不同学科应采取不同的微课设计策略,不应该以一种时长标准来定义微课。

另外,对于不同的学习对象,也要考虑微课程的视频时长对学习效果的影响。一般来说,小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难以集中、保持时间不长,微课程设计制作时要形式新颖、尽量短小;而对初高中生、大学生的微课程,由于内容较难则可适当延长。

问题四 微课的主要开发方式有哪些?一节完整的微课需要包括哪些环节?

“微课程”的开发主要有两种。①加工改造式,适用于对教师、学校、区域内现有的优秀“完整课例”或“视频课例”进行加工使其符合微课的特点。这样既可继续发挥原有各类资源库的教学价值,同时还可在短时间形成一定规模数量的“微课”资源库。②原创开发式,即设计开发一节全新的微课程。根据区域教育教学实际和师生的资源需求特点,通过自主开发、征集评审、项目申报、竞赛活动等方式,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发一批新的微课资源库,供全区域内师生共享。

一个完整的微课程的开发环节,既要包括微课程设计与开发,同时也包含微课的应用过程,把微课程的设计开发应用等环节有机结合起来,这样开发的微课程才具有应用价值(如图2)。

图2 微课程的开发与应用环节

问题五 中小学常见的微课类型主要有哪些?

1.按教学方法来划分

根据李秉德教授对我国中小学教学活动中常用的教学方法的分类总结,为便于一线教师对微课分类的理解和实践开发的可操作性,笔者初步将微课划分为11类,分别为讲授类、问答类、启发类、讨论类、演示类、练习类、实验类、表演类、自主学习类、合作学习类、探究学习类。一个微课作品一般只对应于某一种微课类型,但也可以同时属于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微课类型组合而成。同时,微课类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2.按教学内容性质划分

①“传道型”微课:对应新课程标准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课程目标;② “授业型”微课:对应新课程标准“知识与技能”的课程目标;③ “解惑型”微课:对应新课程标准“过程与方法”的课程目标。

3.按最佳传递方式划分

①讲授型微课:以学科知识点及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的讲授为主,授课形式多样,不局限于课堂讲授。②解题型微课:针对某个典型例题、习题、试题的讲解分析与推理演算,重在解题思路的分析与过程,适合于理科类的学科知识传递。③答疑型微课:针对学科教学中疑难性的、代表性的、普遍性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分析或解答。④实验型微课:针对理化生等学科的典型实验进行设计、操作与演示的视频,具有较强交互性。⑤活动型微课:反映学生针对某个具体的学习活动、任务等,所进行的思考、探究、讨论(辩论)的学习情景或过程。

4.按 “微视频”的主要录制方法划分

①摄制型微课:通过摄像机、智能手机、网络摄像头等外部设备,对教师及讲解内容、学习过程等真实情境摄制下来的教学视频。

②录屏型微课:通过录屏软件(如Camtasia Studio6),录制通过PPT、Word、画图工具软件、手写板输入软件等形式呈现的教学内容与过程;同步录制教师在电脑屏幕上的演示内容或讲解操作过程,或者通过交互电子白板、一体机等数字媒体的录制功能,同步录制讲解声音或旁白。

③软件合成式微课:运用图像、动画或视频制作软件(如Flash、PPT、绘声绘影、Movie Maker、GIFAnimator等),通过微课脚本设计、技术合成后输出的教学视频短片。

④混合式微课:应用上述提及的多种方式,制作、编辑、合成的教学视频。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获取的视频素材都要经过一定的后期编辑制作后才可。

5.按使用对象和主要功能划分

①教师专业发展型微课:主要为教师服务,通过教师的观察、观摩和反思,能有效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解决课堂教学改革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培养出一批具备现代化教育技能的“超级教师”。

②学生自主学习型微课:这是微课建设的主流方向,也是微课最基本的功能,上述所列的所有微课类型都应该是适合学习自主学习的。

③社会大众学习型微课: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某个学科或课堂教学,而是涵盖社会、经济、生活、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通过各种方式向社会开放资源,实现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衔接与沟通,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一体化,实现教育帮扶,构建职业学校公共服务体系,使大学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问题六 请推荐几款适合中小学教师微课制作的常用软件。

调查表明,大部分中小学教师认为自己的微课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微视频质量不高,这是由于视频拍摄或录制过程中对视频技术不熟悉或视频技术支持跟不上造成的。因此,有关微课视频的拍摄、制作及编辑技术是制约当前微课质量的一个重要瓶颈。

微课视频的制作一般要用到视频编辑、音频处理和视频、动画合成等技术,相应的免费软件有:绘声绘影、QQ影音、Cooledit、Camtasia_Studio等。这些音视频软件的文本教程和视频教程在互联网上都可以方便地找到。在此,向大家重点推荐一款高性能的录屏软件——Camtasia_Studio6.0中文版,该软件录屏功能强大,主要录制PPT的演示、操作的内容和教师讲解的音频,可选择有无头像,录完后自动生成微课。该软件操作简便,有强大的整合编辑功能,即使你是新手,只要稍微动动手,也可编辑一段完美的教学视频(下载地址和视频教程网址:)。

问题七 中小学微课设计的主要原则和注意事项有哪些?

1.微课设计必须紧扣一个“微”字:一节微课只讲一个知识点,体现微课的短小精悍的特点;同时要考虑到微课的完整性,要突出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等配套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制作。

2.微课设计要体现“任务驱动,问题导向,反馈互动”的原则,课程设计要引入有趣,逐步推进,层次分明,适当总结。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到最关键的知识,可重点借鉴可汗学院的教学方法、理念和策略。

3.微课设计不仅要注重资源的设计与制作,更要体现微学习环境的互动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设计,如提供微课应用过程中的教师反思、用户评论和学习反馈等。

4.微课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微课的应用:是为谁服务的?适合哪种类型学生学习?达到何种学习目标?适合何种学习方式?适合什么时间学习?如在开设微课时,要清楚地告诉学生课程的学习方式、评价方式,这些都需要教师提供必要的说明或引导。

5.教师要善于把“微教案”转化成拍摄与制作微视频的“微脚本”,把好的微课设计变成主线清晰、目标明确、操作性强的视频拍摄与制作脚本,既便于理清自己的讲课思路和重点环节,也便于视频拍摄和编辑人员的后期加工。

6.要注意微课的单元整体设计。教师不仅要掌握单个知识点微课的设计方法,更要掌握基于一个单元、一个专题、一个学科的微课设计方法和策略,因为只有系列化的微课才能给学生提供完整有效的知识技能。当前重点要把微课建设的方向从“单一微课建设”转向“单元微课建设”。系列化、专题式、完整性的微课开发是当前微课开发的重点领域。

问题八 我国正在建设的微课与当前最热门的在线视频课程有何区别?

可汗学院的视频制作方式非常简单:一台电脑、一个话筒和一套简易的录屏软件,每天利用业余时间把辅导的讲解内容制成教学视频到Youtube上,获得出乎意料的成功,在国内也广受欢迎。

我国正在建设的微课与美国可汗学院的视频课程有许多相似之处:核心资源都是微教学视频,且都属于微课的范围,具有短、小、精等特点。但两者的“视频”表现形式却存在较大的差别:我国的微课是以课堂教学为主的视频片段,虽然情景真实,但由于信息量太大、拍摄编辑水平不高、交互性较差,适合于教师的课例观摩和教学反思而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可汗学院的视频基本都是录屏式视频,所有的教学内容和学习内容都在电脑屏幕上出现,教师选择不“出镜”,而只在“幕后”进行旁白和讲解,并且节奏得当、语言幽默。这种看上去并没有多少“技术含量”、相对“单纯”的教学环境更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让学生更多关注教学内容的讲授、分析和演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此外,可汗学院比我国微课更有优势的原因在于,它可以提供在线练习、自我评估及进度跟踪等学习支持系统,并提供学习诊断、学习建议、咨询答疑等功能,互动性强。

国内微课建设要打破从真实课堂教学情景中进行课例拍摄录制的单一方式,开发多种教学视频的录制方式,重点向可汗录屏微课转向,并在学习支持工具和个性化咨询答疑辅导方面有所加强,要提升微课的学习支持功能,而不能仅定位于微课资源的提供。

问题九 评价一节微课优劣的标准是什么?

由于微课建设与应用是有机关联在一起的。一节微课的质量,既取决于其设计制作的水平,还要看它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二者的有效结合才是微课质量的综合反映。依据笔者经验,微课的评价应主要从选题设计、教学内容、作品规范、教学效果、网络应用五个维度来考虑,详细指标请参见“中国微课网”()。

问题十 微课有没有比较成熟的应用模式?微课的应用前景如何?

在国外,较为成功的模式是将微课(在线视频课程)应用于“颠倒课堂”、“电子书包”、“混合学习”等教育改革项目中,并已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影响最大的就是可汗学院教学模式。目前,国内微课还处于发展的初期,大规模应用方面的研究和成熟模式较少,基本处于应用探索期。

对于教师而言,微课将革新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突破教师传统的听评课模式,教师的电子备课、课堂教学和课后反思的资源应用将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基于微课资源库的校本研修、区域网络教研将大有作为,并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

对于学生而言,微课能更好地满足其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

对于我国正在建设的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而言,随着信息与通迅技术快速发展,与微博、Facebook等当前广泛应用的众多社会性工具软件一样,微课也将具有十分广阔的教育应用前景。特别是随着手持移动数码产品和无线网络的普及,基于微课的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在线学习、泛在学习将会越来越普及,微课必将成为一种新型的教与学方式。

篇5

关键词: 输入理论 微课设计 外语教学

微课是“微型视频课程”的简称。根据《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方案》的解释,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微课是在“慕课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又是慕课重要的组成部分。微课的特点是“微”而“精”。在互联网时代,微课将传统课堂与网络相结合,可以实现学习的随时性和互动性,能为新时代的学习者提供全新的学习体验[1]。

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外语类微课犹如雨后春笋般兴起。人们希望微课的引入,能为当今外语学习提供一个全新平台和模式,进而提高外语教学和学习的效率。那么在外语类微课的设计中怎样做到“微”而“精”,怎样使它真正发挥辅助教学的作用呢?当我们回顾各种语言学理论,却发现经典的可理解性输入假说给我们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一、Krashen的输入理论及启示

Krashen的语言习得理论的核心部分是输入假说(Input Hypothesis)。他认为,只有当语言习得者接触到可理解性语言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i+1),即略高于习得者现有语言技能水平的第二语言输入,而习得者又能将注意力集中在对意义或对信息的理解而不是对形式的理解时,才能产生习得(Acquisition)。Krashen用i+1公式表示可理解性输入,i代表习得者现有的语言水平,1代表略高于习得者现有水平的语言材料。Krashen认为,理想的输入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1)可理解性(comprehensible):可理解性输入的语言材料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2)趣味性和相关性(Interesting and relevant):要使语言输入对语言的习得有利,必须对它的意义进行加工,输入的语言材料趣味性越强、相关性越大,学习者就越能在不知不觉中习得语言。(3)非语法程序安排(not grammatically sequenced):语言习得关键是足够的可理解性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如果目的是“习得”而不是“学习”,就没有必要按语法程序安排教学。(4)足够的输入量:要习得新的语言系统,需要为学习者提供足够多的语言材料[2]。

如今,Krahsen的输入假说中的可理解性输入的重要性已经被广泛认可,因此如何增加外语教学中的可理解性输入就至关重要。传统的外语课堂以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为主,主要讲解语法词汇,过分注重内容而忽视教学形式。如今大部分外语教师也能使用多媒体课件,信息输入量虽然大,但可理解性输入差。学生往往对于满屏幕的信息感到眼花缭乱,很多学生课堂不再记笔记而是等课后向老师要课件。这种“满堂灌”的信息输入使学生被动学习,缺乏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训练,更缺乏趣味性和可理解性的输入。所以教师除了要研究如何调整教学内容、提高课堂输入的有效性之外,还要注重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启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能动性。

二、外语类微课的设计

微课教学主要包括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即“微视频”),还包含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教学资源。教师可以在课上利用微课视频辅助授课,学生可以在课外利用微课的教学资源进行预习、复习等,实现自主学习。“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与大规模免费开放的网络课程“慕课”相比,微课教学设计更符合我国国情,尤其利于在网络硬件条件好的高校开展。

人们往往用“移动式学习”或“泛在式学习”形容微课与传统学习方式的区别[5]。“微视频”的设计目的正是强化教学效果,同时辅助学习者课外随时随地自主学习。因此,在微课设计过程中,要注意将它区别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设计。微课的设计包括选题、视频制作、辅助材料、上传、反馈、评价、修改等一系列环节[1],用下图简单表示为:

首先,微课涉及的知识点要以“可理解性输入”为原则。Krashen著名的“i+1”公式中,对于如何界定“i”,没有统一标准。它其实是一个变量,需要老师自己根据学生的水平界定。“1”是略高于语言学习者的输入,如果输入的信息量太大、难度太高而成为“i+2”,就会影响学习者的信心;而如果输入量不够“1”,就会使学习者达不到学习的效果。

在微课的选题方面,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水平设计相应微课内容。要选择难易度适中又能使学生学有所获的知识点讲解。教师应该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科学分析和处理,使其更符合教学的认知规律,使学生在利用微课自主学习时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微课的内容是“碎片化”的知识点,例如一组词汇、一个故事或一段课文等,要集中于这个知识点或教学内容进行“精讲”,做到“微而精”,使学生通过课外的网络微课程的自主学习,弥补课堂里学得不精的知识点。

微课的核心资源是“微视频”,微视频的质量直接决定微课的建设水平和应用价值[3]。这就意味着需要教师在微课制作前进行大量准备工作。“微”的意思是信息输入量微小,因为微课视频的时间通常只有10分钟左右。而“精”的意思是内容要精,重点要突出。除去知识点的选取之外,微课设计的内容还要注意以下方面:(1)微课最好设计新颖的开始,要有足够的吸引力使学习者继续下去。当今的“九零后”甚至“零零后”的学生,成长在信息多样化时代,对“相对单一的教学模式很容易产生麻木”[4],对学习的态度普遍比较浮躁。如果没有新颖有趣的开头,学生很快就会失去继续学习的兴趣。开头的设计可以采用视频、歌曲、动画、提问等有吸引力的形式,但是切入课题要迅速,以便留出更多时间给后面的讲解。新颖而迅速的开头,是好微课的重要标志之一。(2)知识点之间的衔接也很重要。相关主题的内容可以设计连续的微课系列,不同的微课之间要有合适的过渡,但是难度跨度不宜过大,使学生能够比较轻松地接受新内容。(3)每个微课的结尾部分要有小结,或设计一些小问题或小测题,便于学生反思和检查学到的内容。好的微课小结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学习印象,减轻记忆的压力。但是要注意的是,小结和开头一样,要简洁明了,不宜过长。

其次,教学资料的选择要注重相关性。Krashen的理论强调了语言“习得”比“学得”更重要。中国的外语学习者都是在非母语的环境中学习,无法真正做到“习得”外语。而当今的网络资源如此丰富,学习者似乎有更多机会创造接近真实的语言环境。例如大规模的MOOC开放式课程,TED等的微型演讲都是很好的学习资源。可是,学生在面对丰富的信息量时却往往不知如何选择,网络的诱惑等干扰因素也常常会使学习者在同样的时间达不到预期的学习效果。所以需要外语教师在设计微课时注重内容与所教授主题的相关性,帮助学习者甄别相关学习资源,使学生在课外学习时有方向可循。微课制作中要注意与课堂目标的衔接。例如讲到“College life”的话题时,教师可以设计一组与大学生活相关的词汇讲解微课,包括“campus facilities,major,courses,after-class activities”等分组的词汇微课,利于学生课外预习或复习这个单元的内容,不管是参与课堂讨论还是书面表达。学生从相关微课学习出发,可以接触到大量学习素材,拓宽了知识面。通过点点滴滴的知识点的输入,学生能不断接触到新的语言表达和用法,把学到的知识逐渐转化为能在写作和表达中自主使用的语言知识。

再次,趣味性。微课不是“说课”,不需要讲“Why I teach”,避免长篇大论。如果是为中小学的外语学习者设计微课,尤其要强调趣味性。对于大学生来说,趣味性不必故意强调,要更加注重相关性和教学特色。但是新颖有趣的内容同样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过程变得轻松,不那么枯燥乏味。

最后,微课设计还要注意其他因素。包括PPT课件设计因素、教师个人的因素和视频后期制作等客观因素。在PPT设计中,注意PPT画面要简洁明了,不应出现与内容无关的花哨背景。微视频的录制中,授课教师不一定要出镜。如果需要出镜,则教师要着装得体、语速适中,并有恰当的肢体语言和自然的眼神交流。另外,微课视频还需要一些专业软件做相关的后期制作。

三、结语

Krashen的输入假说为微课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撑。Krashen的理论启示我们在非母语的环境中,“习得”和“学得”要互相结合。微课以其“微而精”的特点,为当今“泛在式”和“碎片化”的学习方式提供了大量有效的学习资源。微课能够推进精细化教学设计,促进教师职业发展[5]。更主要的是微课给学生提供了新型学习资源,能够增强学生课外自主学习能力。设计科学而精彩的微课能为外语学习提供有效的帮助。但是微课在日常外语教学中的辅助作用如何发挥,如何具体操作等仍然需要外语教师认真、长期研究。

参考文献:

[1]孟祥增,刘瑞梅,王广新.微课设计与制作的理论与实践[J].远程教育杂志,2014(06):25-31.

[2]张庆宗.外语学与教的心理学原理[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35-36.

[3]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04):40.

[4]马学果,周一平.90后学生的心理剖析及教育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2013(01):148-149.

篇6

2011年,广东省佛山市教育信息中心主任胡铁生,最早提出了微课的概念,他认为,微课是“微型视频网络课程”的简称,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在线视频课程资源。

日前,在第四届学习与发展大会上,与会专家围绕微课展开研讨,微科能否替代传统课堂?微课与慕课是什么关系?如何借力微课助推改革?针对这些读者关注的问题,整理了有关专家的观点。

一、微课能否替代传统课堂

以短小精练为主要特点的微课,符合人学习知识的规律,也适应了现代人时间碎片化、难以进行长时间的学习的情况。在教学中使用微课,能够有效地提升教学效率。一时间,在网络论坛上、学术交流中,微课将颠覆传统课堂的声音此起彼伏。

那么微课教学是否能够取代传统课堂?

回顾历史可以发现,关于新兴技术彻底颠覆课堂的声音一直存在。微课出现前,新媒体教学也已经在很多学校得以普及,不少教师采用视频课件教学,但并没有对课堂教学产生太大的影响。

抛弃传统课堂、推广微课教学在现有教学管理机制上也面临一定的困难。例如:原来45分钟一节课的课程设置,在被分割为以10~20分钟为单位的课程后,教学管理部门需要针对新的课程结构和体系进行重构,对学校现有的教学管理系统、排课系统、考试系统重新设计。此外,时间较短的微课将学校原来的教学节奏成倍提高,老师和学生都必须适应新的教课方式、效率和流程。

中山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王竹立老师表示,教学过程是一个生成性过程,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密切互动、相互合作的过程,有效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创造的。预先录制的教学视频无论多么精彩,都与现场情况有一定的疏离感,缺少面对面教学所具有的那种交流互动氛围。

二、微课如何在教学中发挥作用

2008年,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将原本几十分钟、几个小时的课堂,提炼要点制作成十几分钟的微型视频课堂,他本人也因此被人称作“一分钟教授”。自此,微课以一个正式的概念开始进入全球视野。

微课的概念进入中国后,很多学者以及工作在教学一线的教师对微课的运用进行探讨与实践。微课可以应用于课前的知识回顾、课前预习、课中知识点归纳与提炼,也可以在课程的尾声采用交互式的微课程实现巩固学习知识之目的。

“一节工程制图课,课堂上50分钟,在‘微课’中通过动画、文字介绍和视频讲解只用10分钟就能展现。”“平时将学生对教学中不理解的问题及时记录下来,然后根据问题做好针对性的讲解和制作。要尽量在讲课水平、视频编辑、课件效果等方面精益求精,在10分钟的视频中真正帮助学生解决难题,供学生学习参考。”华东交通大学理学院教师涂晓斌对“微课”深有体会。他的“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绪论”课程,凭借出色的画面拼接和生动的表现形式,在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比赛中获得江西本科高校唯一一个一等奖。

在基础教育中,微课同样可以发挥作用。在浙江省台州市,微课这种教学方式已经悄然兴起。教师将每节课的众多知识点逐一录制成10分钟以内的教学视频,学生只需通过观看教师深入浅出的讲解视频,即可完成对知识点的课前预习任务。而在其余的课堂时间,教师则会让学生“掌控全局”,由学生自由组成小组,自主探究解决预习中存在的疑问。整个过程中,教师只负责对学生进行引导。台州市教育局电教馆馆长叶熙钊说,他们还会把录制好的视频传到台州市教育资源网上,有需要的老师和学生都可以到该网站自行下载观看。

三、微课与慕课的关系是怎样的

2013年以来,微课与全球范围内的慕课大潮相遇。似乎微课与慕课称为可最佳搭档,无论是在学术论文中、教育论坛上,还是在教学软硬件展销、推广活动当中,有微课的地方必有慕课。那么微课与慕课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如何促进微课与慕课进行有效的对接、充分发挥微课作用呢?

“微课是移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一种碎片化的学习资源吧,它是翻转课程模式一个很重要的要素,我更倾向于把它看作是一种移动式学习的微型资源。MOOC是属于大学教育和网络教育在网络的一个拓展,具有更大范围的协作以及开放资源共享等特性。” 华南师范大学教授柯清超老师表示。

“慕课热”源于全球范围内信息技术对传统教学的渗透、冲击,以及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的逐渐成熟。在这个大背景下,人们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从而热切需要传统教育和学习方式进行改变。

如果从慕课中抽离系统的课程设置、教学计划、考试以及学分认证等评价环节,可以清楚地看到,慕课所涵盖的几个核心概念包含“基于视频”、“在若干分钟内完成对某个知识点的教学”等内容,而这一特征恰恰与微课的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可以说慕课其实是一系列同一课程体系下微课的组合。借助慕课这一平台,推进微课的开放与共享,则是充分发挥微课作用,提升其影响力的重要手段。

据了解,目前,上海37所高校间已经实现了优质课程资源的共享。上海高校课程资源共享管理中心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副院长黄钢表示,目前中国大学存在着学校间师资分配不均、课程资源不足的状况,因此一些普通学校的学生无法像一些名校的学生那样享受到较多的优质课程。“决不能让学生因为几分的高考分数之差,而与很多好课程失之交臂。”黄钢介绍,为保障课程共享机制的教学效果,学校已将其纳入到对学生的考核当中。此外,为保障课程质量,共享平台也积极加强在线课程教学团队建设,努力为在线共享课程提供技术保障,建立了直播教室以及在线教务管理系统。此外,共享平台还积极与西部高校合作,将优质课程资源输送到西部。“全国许多的高校教室已经接入直播教室网络。”黄钢说。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教育发展中心主任王天虎介绍说,学校联合北京交通大学、西南科技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高校成立研发中心,共建、共享优质课程资源。资源共享平台现在已整合建成了1万多学时的泛在学习资源库,并开发了适合手机、平板电脑、PC等多种终端的自适化应用,满足不同学生的差异化学习条件和多样化、个性化自主学习需求。

四、如何借力微课助推课改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这次课改的核心理念。在推进课改、落实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大背景下,课堂教学是以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为最高目标的,从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向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转变,着力于学生的发展和对学习过程的体验。微课的设计与制作应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

作为在全国率先应用翻转课堂理念的学校,山东昌乐一中常务副校长张福涛在介绍其应用经验时说:“我们是微课、翻转课堂的最大受益者,在微课应用于翻转课堂的环境下,学生由原来的两人一桌转变为六人一个圆桌,这样的转变带来的是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体,原来的满堂灌不见了,教师也得以从繁杂的教务中解脱了,学生课前学微课,课中充分讨论,教师有针对性地发现和解决学生的问题,课堂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微课不应仅仅作为配合教师上课的教学资源而存在,而应该与翻转课堂这种新型教学模式相结合。”上海师范大学数理信息学院教育技术系主任黎加厚教授认为。他在《微课的含义与发展》一文中这样写道:“仅仅是一段‘微视频’,如果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方式没有改变,这样的‘微视频’还停留在上个世纪的‘积件’的思路上,即将课堂录制的课堂实录视频切片,做成一个个教学片断,目的是用作配合教师上课的教学资源,或者用于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学反思的‘微格教学’。但是,在新型的‘翻转课堂’教学流程中,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师授课的‘微视频’成了学生自主学习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篇7

关键词:药物分析;问题导向;微课设计

1问题导向型微课简介

微课是指微型视频网络课程,最早起源于1993年,由北爱荷华大学教授LeRoyA.McGrew提出[1-2]。到2009年,微课在我国正式兴起[1]。微课以其新颖、短小精悍、可满足学生对不同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的优点,在全国高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问题导向型微课是指以问题为主线,以微课为媒介,围绕问题展开讲解的微课。与其他微课类型相比较,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是问题导向型微课的4个模块[3],用问题串联整个微课,在此过程中,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从问题入手进行思考,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问题的答案,最终传递知识给学生。目前,基于问题导向的微课受到广大高校教师的广泛关注和大量应用[4-6]。

2药物分析课程教学现状

药物分析是药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其融合分析化学、药物化学等多学科基础知识[7-8],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目前,药物分析快速发展,新的分析检测技术不断革新,但教材内容存在延后性和局限性。而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很少查阅文献,跟踪药物分析前沿进展,造成学生知识与药物分析学科现状脱节。此外,药物分析在章节的安排上采用“总论—各论—概论”三模块教学,在每个模块中,虽然按照“结构与性质—鉴别—检查—含量测定—体内药物分析”的主线展开,但知识点多,内容碎片化,学生很难抓住重点。上述原因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成效不显著。因此,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成效,让学生把握药物分析的学科前沿是药物分析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微课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一方面,在录制微课时,可挑选重、难点进行讲解;另一方面,在简短的时间(5~15min)内可将学科前沿融合进微课之中。微课的出现解决了药物分析目前面临的问题,而问题导向型微课以问题为主线串联起各个重点、难点知识,是一种适合药物分析的教学形式。

3问题导向型微课(维生素B1及其制剂的含量测定)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滨州医学院药物分析教学团队建设了基于问题导向的药物分析微课。本文以药物分析第十四章第二节“维生素B1及其制剂的含量测定”为例,尝试探讨问题导向型微课的设计与应用,具体步骤如下。3.1提出问题。3.1.1由问题导入课程。提出问题,由问题导入,激发学生思考,是微课设计的首要任务,也是微课成功的第一步。提出问题有两种方法:(1)开门见山直接抛问题;(2)创设情境,从情境出发提出问题。后者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创设情境的方法多样,包括故事引入、制作悬念等[9]。微课“维生素B1及其制剂的含量测定”首先由故事“山区儿童维生素B1缺乏导致群体性末梢神经炎,通过补充维生素B1片剂得以治愈”导出维生素B1的含量不合格则影响药效,此时通过播放视频,再度创设情境“我校一名在读学生在服用维生素B1”,此时提出问题导入课程:她手里的维生素B1片剂合格吗?含量测定的具体操作是什么?由此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思考。3.1.2设计多个问题层层递进。微课建设需要重构知识脉络,找出重点、难点,并且明晰各知识点之间的关联以及逻辑性。给每个知识点设计恰当的问题,以激发学生好奇心。在设计问题时,一方面要让学生根据问题,理解与问题相关的知识点;另一方面,以问题为导向,形成知识点之间的紧密联系。“维生素B1及其制剂的含量测定”由问题导入微课后,每个细化的知识点,均选择合适的问题并逐一解答。例如,在维生素B1的理化性质中,提出问题:维生素B1具有怎样的化学结构又对应哪些理化性质?在含量测定方法中,提出问题:原料药和制剂的含量测定方法相同吗?在制剂的含量测定方法中,抛出问题:片剂与注射剂均采用相同的分析方法,它们之间又有什么区别呢?由多个问题层层递进,构建了这节微课的整个知识脉络。3.2分析问题。在问题设定之后,需要对问题进行分析,即根据已提出问题,分析本问题要求是什么、存在哪些限制条件等,相当于对问题的再次明确。如“维生素B1及其制剂的含量测定”中问题“原料药和制剂的含量测定方法相同吗?”这一问题中包含3个内容,一是原料药的含量测定,二是制剂的含量测定,三是两种方法的区别。明确之后,在后面的微课中需着重解决这3个内容,对问题进行回答。3.3解决问题。解决问题是微课的重中之重。我们要根据问题,找寻解决方法和方案,对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做出明确的回答。“维生素B1及其制剂的含量测定”中,首先对导入问题“她手里的维生素B1片剂合格吗?含量测定的具体操作步骤是什么”,构思解决方案,需要通过讲解片剂的含量测定,详细说明实验过程,并依据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其次在多个问题层层递进过程中,对问题“维生素B1具有怎样的化学结构又对应哪些理化性质”,通过分析化学结构从而得出理化性质;对问题“原料药和制剂的含量测定方法相同吗”,通过分析制剂的辅料干扰非水溶液滴定,得出原料药和制剂的分析方法不同;对问题“片剂与注射剂均采用相同的分析方法,它们之间又有什么区别呢”,通过分析片剂和注射剂的含量测定,得出片剂和注射剂的含量测定过程中样品前处理略有不同。至此每一个问题都得到了解答。3.4得出结论。最后,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得出结论,并注意前后呼应。“维生素B1及其制剂的含量测定”通过总结得出维生素B1原料和制剂的含量测定方法不同,分别是含量测定方法不同、表示方法不同、限度不同。通过片剂的含量测定实验数据,得出结论:视频中女学生手中的维生素B1片剂是合格的,做到了前后呼应。

4其他技术手段融入微课

在基于问题导向的微课设计过程中,除了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这一思路之外,其他技术手段、应用方案等的使用也可更好地完善微课:(1)可以采用网络教学辅助应用,如智慧树、雨课堂、对分易等平台,不仅可帮助做好微课教学,还可利用这些平台进行课堂测试、作业收集等,完成学生学习过程监测、采集学生学习成绩。(2)在微课设计中可适时融入学科前沿,帮助学生开阔眼界。(3)把课程思政融入微课当中,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本节微课中,通过对分易采集学生思考题的答案,通过介绍维生素B1的研究进展,尤其是分析方法进展拓展学生知识,通过近几年的药害事件,实施课程思政,要求学生树立药品安全责任意识,为我国的药品质量保驾护航。

5结语

药物分析知识面广、实验性强,传统教学存在一定弊端,而微课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方式,符合新时代教育的发展要求。基于问题导向的微课可通过问题激发学生兴趣,突出重点、难点内容,融入学科前沿,值得在药物分析微课教学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熊巧荣.微课结合问题导向法(PBL)在普通高校健美操选修课中的应用研究[D].广州:广州体育学院,2018.

[2]LEROYA,MCGREW.A60-SecondCourseinOrganicChemistry[J].JournalofChemicalEducation,1993,70(7):543-544.

[3]郑晓丹,曹晓玲,胡小勇.以问题为导向:问题研讨型微课的设计与开发[J].数字教育,2015(5):57-63.

[4]胡伏湘.问题导向的微课开发与应用探究:以“共享手机的无线WiFi热点上网”教学主题为例[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6(5):49-54.

[5]邓垲镛,张小凤,田刚,等.基于问题导向的电类实验MOOC教学设计[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20(6):105-107.

[6]姜宛彤,钱松岭,万超.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微课知识地图构建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9(3):43-49,91.

[7]宋瑞,杭太俊,张尊建.以实时求证为特色的药物分析研究性教学模式[J].药学教育,201329(5):40-42.

[8]平欲晖.药物分析微课的设计与制作探索[J].亚太传统医药,2016,12(10):145-147.

篇8

【关键词】移动学习 职业院校 商科 信息化

一、移动学习环境下课程研究现状

2000年,国外著名的移动学习专家Sharples提出了新的理念,指出了移动技术的最新的动向,朝着M-learning发展。我国的相关企业也做了一些跟进,为了满足人们碎片化的时间需求,开发出了基于移动端的微课程,呈现出了时间暂短,有一定的趣味性,适应不同人群的需求。

自微信问世以来,其发展的速度超乎了人们的想象,它作为一种新媒体手段开始渗透到我们各行各业的时候,以公众平台作为载体,为教学也提供了更大的便利,教育圈的人们也越来越熟悉基于这个产品开发出来的教育产品,设计越来越人性化,深受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的喜欢。例如在语言学习类很火的公众平台“follow me app”,它对英语爱好者来讲是非常受欢迎的。每天这个平台都有一些美剧里面的经典英语,有语法、句型的介绍,有朗读的标准等,每日对学习者推送相关的英语信息,给英语学习者带来了很多的快乐。

在教育领域,微信公众平台也逐渐的被相关群体接受,由于这平台的独特性,在教育圈快速的推广开来,对广大的教育工作者也提出了挑战,如何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推陈出新一直困扰着教育工作者,一些走在时代前列的老师应用了这个平台,并开设微型移动课堂,将一些教学内容以微课的形式通过这个平台进行推送,椭同学们进行提前课程的预习或者课后的复习,这样教学形式不仅增加了同学们学习的兴趣,更有利于同学们对知识的掌握,拓展了同学们学习的视野。随着智能移动端逐渐普及的今天,教育工作者对课程进行调整,使其设计与开发保持着完整性和连贯性,把学生的碎片化时间利用起来,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职业院校商科专业信息化设计分析

(一)教学目标分析

每一个教学任务都有其教学目标,当然移动学习环境下的课程设计在不例外。教学目标对于学习者来讲其实就是学习目标,当学习者学完了这个微课程之后,受到哪些启发,能够得到什么。因此,课程的目标要服务整个课程的教学目标,每个微课的教学目标是围绕整门课程开展的,形成一个完整的逻辑链,体现出来整体性、层次性以及可操作性,这就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设计微课程的目的一定要非常的明确,在设计过程中把课程的重点、难点体现出来,帮助同学们快速的进行梳理,进而掌握基础知识。教学目标设计的好坏跟目标受众有很大的关系,这个过程可以通过召开座谈会的形式,听取同学们的意见,对同学们反馈的意见有针对性的进行调整,调整成与学习者匹配的程度,使教学目标更加明确。

(二)学情分析

随着近几年职业院校的生源越来越紧张,有一些院校出现了生源荒的现象,录取的分数线一降再降,甚至低至提档线也不能招满的现象。一些地方衍生出来了“小高考”,对一些不愿意参考高考的同学进行单招考试,这部分同学都有其共性就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的意愿不是很强烈,不愿意主动学习;从个人认知和成熟的角度来讲,对学习的认知也是浅层次的,没有养成很好的学习习惯,认为拿到一个文凭就可以了,学不学或者学多少都是无所谓的;从个人的发展角度来讲,缺少清晰的发展轨迹,没有一个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很弱。这个群体闲暇的、碎片化时间很多,爱好也非常的广泛。由于生活环境的影响,很早就接触职能设备,对智能移动终端情有独钟,可谓是无时无刻都不想离开这终端,早上醒来第一件事情是拿智能终端,晚上睡觉最后一件事情是将智能终端放到一个自己摸得着的地方,防止半夜醒来找不到,这种现象为移动端教学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三)学习者需求分析

在校的学生学习与职场人的学习需求区别性很大,这个群体对综合文化素质要求是非常高的,不仅要牢固的掌握专业知识,将自身的知识结构丰富起来,而且对专业的视野要求也是非常高的。学习者的需求是指目前的状况与其所期望达到的状况之间的差距。这种差距来自自身学习的要求,希望学到更多的本领,胜任更艰巨的任务,另一种来自于移动设备的发展,由之前的粗糙的设备上升到了精细化的设备,这种差距靠“填补”的方式来进行弥补,课程设计者一定要考虑到学习者的水平及学习风格。课程的开发者更要与时俱进,一定要考虑到学习者的精力、水平和资源可利用性等相关的因素,这样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更有效率,做到有的放矢。

(四)学习者学习内容分析

学习内容在移动微课的前端确定下来,根据微课传递出来的一些特点,如“短小精悍、碎片化、愉快”等特点,进行内容的规划。可见,内容规划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在设计的过程中一定注意细节,细节决定成败,在智能移动端体现的非常明显,微课程的内容在小知识点能体现大视野的角度出发,时长少则几十秒钟,多则几分钟,利用多媒体技术,多一些动画效果,能够保证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将知识学懂。还可以增加一些图文的表达形式,来弥补没有WIFI这种情况,对专业课程以专题或者话题的形式进行,还要考虑学习者不能只是一个看客,还要考虑在教学的内容里面一定增加互动的环节,不断的激发学习者学习热情。

三、职业院校商科专业微型移动课程设计基本流程

职业院校商科专业很大的一个特点就是说教的内容较多,表现出来的是概念、意义非常之多,但是涉及到实际操作层面的内容少之又少。根据上述的特点也给微课的设计带来了挑战和机会。我们在设计课程之前,首先根据课程的知识点选取,设计出来一份详细的设计脚本,这个脚本的作用更有利于我们梳理课程的内容,将课程里面的内容展现出来,其次根据学习者的特点,将课程进行整体教学设计,梳理出来微型移动端的课程设计流程。

(1)开通平台:根据微信平台的要求,准备相应的资料和素材,准备的资料与课程的信息吻合度要高,引导学习者有动力来学习微型课程。

(2)关注平台:学习者关注平台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查看公众账号,另一种是扫描二维码,操作起来是非常简单的。

(3)编写脚本:依据科学的教学理论及相关课程逻辑结构,帮助微课制作者理清思路,将贯穿的主线梳理出来,编制出高效的脚本。

(4)搜集素材:根据课程的逻辑结构对提炼出来内容,设计脚本进行相应素材的收集和整理。

(5)制作课程:根据该门课程的特点,选择教学策略,将相应的内容进行微视频和补充的图文内容的开发。

(6)上传课程:把制作完成的视频与图文类的学习资源上传至公众平台中,这个时候对版式的要求非常的高,尽量营造出来一种给学习者赏心悦目的感觉。

(7)推送课程:当对编辑好的相应信息确认无误,进行小范围的测试,测试完毕后,将准备好的微课推送给学习者。

(8)数据分析:当准备好的微课推动给学习者后,我们可以对后来的数据进行分析,浏览量、点赞量、转发量进行统计分析,通过这些数据来进行判断这门课程的受欢迎程度,保证这门课程进行后续的开发有一定的数据支撑。

(9)回复反馈:当课程在平台上后,学习者也会通过留言的形式跟客户进行简单的交流,也可以通过平台进行回复,进行深入的交流,这样就与课程开发者形成了良好的互动,更有助于课程的开发。

四、职业院校商科专业微型移动课程《营销策划》设计实施

(一)平台架构设计

平台框架设计基于教育学理论,学习者的能力素质理论及今天发展的微型学习理论来进行开发的。在移动环境下,学生的碎片化时间是非常多的,时间、地域的限制越来越不能约束学习者的学习,学生不一定在教室接受教育,可以打破以往的学习特点,这样学习的效果会更明显。平台框架设计恰恰考虑了上述的问题,使平台更加接地气。

(二)内容设计

按照移动学习的特点以及课程的整体架构(感悟策划――商情调查――市场定位――商计策划――策划实战),梳理出该课程技能点的实操要求,并录制其中的重难点微课、微视频等资源内容(每个技能点至少包括1个微课展示)。按照职业院校学生这个群体现在玩微信、微博、直播等平台的特点,为了展示最好的效果,建设内容包括:实战教学指导书、实战教学活动设计方案、课外训练题目及解答等资源以及文字版教学文档所对应的各情境教学PPT文件,这些文档信息是视频的一个强有力的补充。为了呈现出来更好的效果,与该技能点配套的案例文档,展现形式包括文本、图片、动画等形式(每个技能点所包含的案例文档不少于5项),增强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形成实战教学课程资源包形成落地方案(如品牌策划竞赛、企业项目策划等)。

微信公众平台中的移动微课根据学习者的特点进行开发,每个视频控制在3-5分钟为宜,保证学习者在移动的环境下学习不受干扰。因此,凸显出了“短小”的特点。在微视频种类繁多的情况下,微视频的表现形式也是多样的,例如白板类的微课、课堂实录的微课、动画类的微课、PPT录制的微课,其每种形式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表现手法。白板类微课利用一些时下流行的录屏软件将教师在手写板上讲授的内容录下来,主讲人不会出现在画面上,给学习者一定的思考的空间;课堂实录指的是将教师课堂教学进行录制,进行后期的加工,把课堂进行高度的还原;动画和PPT录制也是一种非常鲜活的表达方式,能使视频的内容生动形象的表达出来,大大的调动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三)社区互动设计

为了与学习者更好的互动,这时对平台的互动要求是非常高的。微课程源于互联网,在利用互联网的平台进行互动是非常有必要的。微信公众平台具备提问和回复的功能,这样就摒弃了之前的微课平台只是单一的分享相关的资源,不能得到分享后的效果如何。这样某种程度上增加了这个平台的互动性,当然微信公众平台分享的功能是很受欢迎的,可以分享到时下流行的微信、QQ等平台上,可以让更多的人看到这种类型的微视频,其他人也可以进行转发、分享或者直接复制链接发给对方,进行深入的探讨和交流。通过一些激励的措施(积分、级别等)让学习者踊跃的发言,参与课程的讨论,保证平台上的活跃度,使学习者获取更多的资源。

(四)评价分析

评价微型移动课程的时候,学习者对微型移动课程的评价最有发言权,可以从实用性、微型性、交互性、创新性等几个指标进行考量,这样更容易对教学效果进行监测,保证教学效果的顺利开展。在制作视频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评价的分析要素,我们采取一些简单的设置,在某个时间节点增设一些随堂测试,对刚学到的内容进行在线现场测试。这种方式ρ习者的积极性调动有很大的帮助,假如学习者没有集中精力来学习,很可能打不对这道题目,以至于督促学习者全神贯注的学习。当学习者将整个的内容学习完后,类似跟淘宝购物一样,从视屏的技术、创新、简要、聚焦等角度来进行评价,通过分值来进行打分。教学者根据学习者反馈的意见进行教学设计的优化。

参考文献:

[1]张生.微课程设计要素探讨[J].中国电化教育,2014,(06).

[2]范青.微视频教学资源的研发与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篇9

关键词 微课 教学效果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精神,推动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能力提升,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搭建高校教师教学经验交流和教学风采展示平台,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定于2012年12月至2013年8月举办了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此次比赛引起了全国各院校的高度重视,截止到2013年5月6日,报名参赛的院校有493所,参赛作品达3152件,共有4721名教师报名参赛。于是有媒体指出:“微课来了”。

1 什么是微课

探讨微课的定义,首先要谈谈微课的发起,在我国国内,最早的微课当属“凤凰微课”,凤凰微课是由华南师范大学和凤凰卫视于2012年12月底联合推出的一种以5至10分钟甚至更短时长为单位的微型课程,以视频为主要载体,特别适合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上播放学习,目前凤凰微课已向全球正式,并正式推出微软WIN8版及苹果iOS版。开发这样的移动学习新应用,目的在于让人们能通过手机、电脑这些终端设备,在学校里、在路上、在公园休息时、甚至车上都能进行学习,满足了大众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下快餐式知识学习的需求并收到较好的效果。那么什么是微课的严格定义呢?

按照《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方案》中的解释,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要求教师充分合理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精心准备时间在10-20分钟的教学视频。是一种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与互联网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旨在实现学习的随时性和互动性,更为新时代的学习者提供一种全新的学习体验。

2 微课的特点

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目前很多高校教师都在对微课进行研究,很多院校也就微课本身、微课的特点开展各种讨论,从而更好地通过微课平台来促进知识的传播和教学设计的创新。笔者通过目前各院校对微课的认识和自己的微课制作经历,对微课特点进行了以下几点总结,供交流参考。

首先,微课的特点在于这个“微”字,从时间、内容、形式都体现出“微”的特点。时间上,微课与我们传统意义上的45分钟左右课堂时间是有区别的,微课时间一般控制在20分钟之内,内容上,45分钟的课堂时间里,讲解的内容相对更多,范围更广,但对于20分钟左右的微课堂,内容则要求“小而精”。在表现形式上,微课的表现形式是通过多媒体终端设备播放出来,更微型的表现形式。

其次,情境性。从此次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中的参赛作品可以看出,微课在情境教学方面的突出特点。很多教师的微课教学设计会将教学地点尽可能地结合课程主题来选择。医学主题的微课堂拍摄地点一般会选在医院或医院场景的实训教室,体育方面的微课场景一般在学校操场或体育馆,并且教师和学生都会按照相应课程主题统一着装,再加上教学道具,使得整堂课的情境性十分突出明显,这是很多日常教学活动所无法达到的。

最后,广泛性和互动性。微课学习对象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只要打开多媒体终端设备连接互联网就可以随时随地选择相应内容来学习,并可以对课程内容发表及时的评价和反馈。教师也可以通过与网络学习者的互动,通过总结学习者对自己课程的评价来改进自己的教学设计,促进教学方法的完善,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 微课优化教学效果的作用体现

3.1 展示教师教学风采,鼓励优秀教师继续努力提升教学水平

无论是参加全国的微课教学比赛还是制作微课供学习者使用,教师通过微课的成功展示,不仅将某个知识点进行了较好的阐述,对自身也有很好的宣传效果。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中,课上得好的教师,一般也只能对着一个班的同学讲,其他院校的同行和学生一般也是不知道的,这样使得优秀的教师的课堂的正效应没有及时传播开来。而通过微课,那些优秀的微课作品,广大学习者会给出积极的正面反馈和评价,这些鼓励都是对这些教师认真工作的最好的激励,教师本人通过微课的平台来与网友互动,加强交流与沟通,在这样的互动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认真分析思考这里的问题,从而促进教师更加努力地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水平,优化教学效果。

3.2 拓宽知识传播覆盖面

如今全球已进入互联网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已从过去的印刷品、书籍杂志期刊等传统媒体转向网络媒体。微博、微信等网络媒体在改变人们联系方式的同时也改变着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微时代”的人们更倾向于利用移动设备刷微博、看新闻、看视频,这已成为大众特别是年轻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校大学生对于网络媒体的授课也是比较感兴趣的,正如哈佛公开课等国际知名院校的网络课程那样,都受到包括大学生们在内的广大学习者的欢迎。所以微课,作为依托于互联网和移动终端设备的课堂形式,通过互联网媒介,促进课堂教学与互联网相结合,可以将知识更快并范围更广地传播出去,拓宽知识传播覆盖面,尽可能将知识普及到更多的人,使更多的人从中受益。

3.3 加强学习的趣味性、娱乐性,学习新体验

相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安排,微课的制作是在教师的精心准备下,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也都是经过教师的仔细斟酌,所以微课时间虽短,但教师前期投入很大,目标也是为了让微课能够有别于传统课堂教学不断重复的乏味和理论教学的枯燥。在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的作品里,很多微课作品的教学设计在保证知识点正确的前提下,都不失趣味性和娱乐性,让学习者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整个学习过程,学习效果更好。例如,有的微课教学设计,制作成类似于知识微讲堂,主讲人用一些网络诙谐幽默的语言将知识点讲解得清楚明白,受到很多学习者的欢迎。

3.4 搭建高校教师交流平台,促进知识的更新和教学能力提升

通过微课,教师在展示自己的教学风采的同时,其他院校的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展示他们的教学过程,看完后通过相互给出的反馈和评价,对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教学改革、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交流评价,正所谓“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在这样不断的讨论中,很多教学上的难题也许就迎刃而解,知识的更新更加及时,这样的交流不仅局限于教学方法的改进,更涉及到学生培养体制的完善,教师如何实现自我突破,如何实现教学效果的优化等。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微课在优化教师的教学设计,促进专业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能力的提升,搭建教师教学经验交流和教学风采展示平台,提高教学效果方面的积极作用。达到了通过多样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促进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提高的目的。那么一堂好的微课的标准有哪些呢?笔者结合自己的参赛经历总结出以下几点供参考:

4 微课教学设计原则

4.1 选题新颖

如果是参加微课竞赛,这点就显得尤为重要。一个好的选题,可以更加吸引人们想去了解,唤起人们的求知欲。即使不是用来参加比赛的微课,选题也尽量“小而精”,可以选取教学环节的某个知识点,并具备独立性、完整性、示范性、代表性,能够有效解决教与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俗话说,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如何选好微课的题目是在进行微课创作过程中首先需要认真思考分析的问题,笔者认为在进行选题时,可以紧跟学科前沿,关注社会热点,将学科知识和社会热点结合起来,然后从中理出那些有实际研究意义的选题。

4.2 教学设计有创新

为了能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学过程的设计是至关重要的。在《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方案》中对教学设计的要求是围绕选题设计,突出重点,注重实效;教学目的明确,教学思路清晰,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并且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过程主线清晰、重点突出,逻辑性强,明了易懂;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以及教与学活动有机结合。这些明确的评分标准就告诉我们,在微课的教学设计过程中要有所创新。充分体现通过微课的设计,充分运用各种教学媒体,选取适当的教学方法,较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在营造愉快轻松的课堂氛围的同时,寓教于乐,达到教与学的有机结合。

4.3 教师风采的展示

微课是通过视频的方式来展现的,这也是很多教师所担心的最大的一个问题了。很多教师在没有摄像机的讲台,讲解自如,语句清晰,富有感染力。可是在有摄像机的拍摄现场,哪怕是很优秀的教师,在备课充分的前提下也难免紧张,忘词。表情僵硬,教态不自然等是很多教师的视频效果给人的印象,所以如何在屏幕上展现教师本有的教学风采和个人魅力,是很多教师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做好充分的拍摄准备。这不仅包括教学过程的安排,还包括拍摄过程的安排,台词的准备、教师本人服装甚至发型的选择、学生的着装和状态的调整,镜头的选取、学生的带动和与摄影师的沟通等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只有将这些因素都协调好了,再加上教师本身的自我调整,才能在拍摄过程中做到灵活自如,落落大方,视频效果才会更好。

参考文献

篇10

一、知识型微课:紧扣重点难点,突出教学内容

知识型微课是微课选题中最主要、最常见的一种类型,主要是指在课堂教学中重点突出某个知识点(如教学重点、难点、疑点等)或教学环节的教学活动。

1.紧扣教材,突出重点

所谓教学重点,就是一节课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包括:基本概念的形成、公式、原理的推导和运用、各种技能技巧的培养、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等。案例1:职高数学《两条直线垂直的关系》,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经历计算、猜想、验证、归纳等数学过程,探索并掌握L1L2和k1,*k2=-1,(k1,,k2均存在),并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教学设计中将教学重点贯穿课堂的始终,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2.激活思维,突破难点

教学难点主要产生于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与学生的认知水平有一定差距,一般来说,抽象程度高、知识综合性较强,以及需要运用新的观点或思维方式来学习的知识内容为教学难点。案例2:职高数学《圆锥的体积》中,难点在于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与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强调圆锥与圆柱必须等底等高。本课属于“几何与图形”的教学,职高生学习几何知识的难点部分。通过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几何体体积的推导方法,拓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想象能力。

3.注重方法,消化疑点

教学疑点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疑问之处,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类比、分析等一些数学基础题型,让学生理解指数和根式之间的联系与区别,逐步消除学习过程中的指数与根式的疑惑。

二、习题型微课:优化解题技巧,助推发散思维

习题型微课主要通过对一道习题、考题的分析、讲解或某个知识点的归纳、总结,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体系的理解和建构。

1.精讲精练,突出考点。精选例题进行讲解剖析,能有效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兼顾复习、提高功能,同时适当地对部分重难点知识进行拓展、归纳、总结,起到巩固、升华的作用。

2.变换题型,训练思维。题型的变换主要是指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法多用等。一题多变是通过题目的引申、变化、发散,提供问题的背景,揭示问题间的逻辑关系,加强题型变式的练习,可以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思维。

3.复习归纳,构建知识体系。专题复习包括单元复习、学期复习和毕业复习,是系统、完善、深化学习内容的关键环节,有利于学生巩固、消化数学基础知识,构建知识体系,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方法型微课:重视探究实践,渗透数学方法

微型课重视探究实践,渗透数学方法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

1.交流探究,建构数学思想。在课堂设计中,积极营造一个有利于探究教学的环境,鼓励学生在探究中交流,交流中思考,思考中学习,这样才能真正领悟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精髓。

2.动手实践,渗透数学方法。微型课要求我们重视具体数学问题的实践活动,把数学实践活动和数学方法结合起来,把原来的潜意识运用逐步变为显性的有意识运用。

四、微课选题设计的策略

微课首要就是选题设计。一节微课一个主题,研究的问题来源于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或是重点强调、或是难点突破、或是教学反思、或是生活思考、或是学习策略等等具体的、抽象的、急需亟待解决的数学问题,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设计思想,从学生角度出发,此外,教师要高屋建瓴,进行“启发式”教学,使学生思维向纵向高度发展。

(一)以知识型微课为平台,突出目的性和明确化

知识型微课短小精悍,甚至没有系统的教学流程,但教学目标明确,关注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具有高度的针对性,在学生的辅助学习中常常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1.选题目的化。微型课根据学生实际在传统课堂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或实际需要选择课题,设计符合学生实际需要的教学活动。

2.流程精炼化。研究表明:职高生的课堂专注时间通常只有10-15分钟,而微课正是从职高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人性化角度出发,将传统课堂的精髓提炼出来,时长设计一般5-8分钟。成为学生课外学习重要的资源宝库。

3.目标明确化。微课程之所以在短时间内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关键之处就在于“微”字,教学目标相对单一,有明确的针对性和指向性,所有的教学设计与制作都是围绕某个知识点展开。

(二)以习题型微课为突破,体现启发性和实效化

习题型微课类似于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习题课,但微课不但体现启发式教学,起到答疑解惑的作用,还能提高学习效率、拓展发散性思维。

1.有利于分层教学。学生借助习题型微课学习完全选择符合自身需要的微课程,同时老师对不同学生对症下药、各取所需进行教学,中等学生可以进行启发式,进行提示,对差生可以提示,启发,进行帮助运算或证明等等,起到分层实效性教学。

2.有利于强化考点。教师通过分析题目中的考点,以及该题目中蕴含的知识体系和智力价值,并合理地进行拓展和延伸,真正帮助学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3.有助于拓展思维。数学课习题型微课更注重个性化提升及发散思维的拓展。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法多用”的思维渗透,紧扣学生思路,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助推学生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