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3-12-28 17:39: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资源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育资源的特点

篇1

一、当前博爱县农村教育资源外流的新特点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当前博爱县农村教育资源外流有以下新特点:

(一)教育资源外流加速化

随着城镇化提速和学生家长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追求,近几年来,河南不少地区的农村学校规模缩小、生源减少,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农村学生向城镇学校转移就读,教育资源外流呈现加速化的趋势。博爱县2005年有农村中小学校116所,学生2.78万人,而到了2013年,全县农村学校减少到78所,在校学生减少到1.82万人。与此同时,城镇学校的学生人数却快速增长,仅县城的中小学在校生就从2005年的2.9万人增加到2013年的5.3万人,一些中心集镇学校的生源也逐年增加,清化、柏山等乡镇中心小学在校生均超过2000人。

(二)外流学生低龄化

河南省各级政府重视幼儿教育的发展,2006年河南共有幼儿园(所)0.47万所,在校幼儿学生7.26万人,2013年幼儿园(所)增至1.45万所,在校幼儿学生增至34.70万人。由于城镇幼儿教育设施完善,教育资金投入大,优越的住宿条件和校园环境吸引农村家长把孩子送到城镇就学。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少学生自幼儿园开始即从农村到城镇求学,这些学生年龄小,心智还未成熟,生活上还未完全独立,缺乏父母的照顾、关爱,精神上特别敏感。有些孩子在父母长期不能及时监护、管教的情况下,自制力不足,逐渐养成了沉迷网络游戏、逃学、打架等不良习惯,这些坏习惯对孩子的成长和未来的教育发展都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三)教师外流形式多样化

近年来,国家对农村地区教育投入连年增加,但是农村教师的整体薪酬待遇显然与城镇教师的待遇还有很大差距。不少农村优秀青年教师趋向于到教育环境、生活环境和社会服务环境更好的城镇发展;一些已经退休的农村优秀教师,也在城镇私立学校的再聘下,流向城镇。优秀教师的流失加速了农村学生的外流,城乡教育资源优化配置面临新的挑战。

(四)教育投入外流伴随化

“教育资源包括教育过程中所占用、使用和消耗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教育投入外流是伴随人力资源外流加剧发展的。学生资源和教师资源从农村流向城镇,导致部分农村学校生源不足、校舍闲置,“撤点并校”后本地区教育投入势必减少。许多农村居民为了让子女上城镇学校,宁愿到城镇租房甚至买房陪读,逐渐形成了一种“陪读经济”,教育投入不断从农村转移到城市。

二、促进博爱县城乡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建议

2000年,我国城镇化率为36.22%,农村人口8.07亿;2008年,城镇化率提升到45.68%,农村人口7.21亿。到2020年,全国人口15亿,城镇化率近60%,但农村人口依然不少于6亿,农村教育依然是国家教育工作的重点,农村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促进公平”作为未来十年的重要任务,强调“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并提出“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农村教育作为重中之重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是我国经济、社会、教育发展到今天的必然要求。

(一)打破城乡二元制局限,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大量农村学生进入城镇就读,导致城镇教育资源紧张、农村教育资源却被闲置的局面,既是城镇化加速、人口迁徙加快带来的新问题,也是我国一直以来把城镇和农村教育分割开来进行规划和建设埋下的教育隐患。只有尽快打破这种二元模式,严格按照城乡一体化的原则,建立起适应人口转移大趋势的城乡教育投入、建设和管理机制,才能让未来的教育健康发展。

(二)加大城镇中小学建设投入,合理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

一方面,要改变旧的教育资金投入分配思路,重点建设人口集中的中心乡镇和区县城学校。各地在对新建城镇规划时,要优先考虑学校建设;在城镇扩建中,对学校扩容要优先投入;对教育资源缺口较大的城镇和区域,要优先安排学校建设项目。另一方面,积极调整农村学校布局,最大程度地发掘教育资源的汇聚效益,全面提升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办学规模。

(三)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是提升农村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途径

对于我国中西部山区贫困县而言,由于村级小学数量多且分散,实施统一标准管理,跟随教育改革步伐,难度大而且成本高,效果还不一定好。因此,应当集中力量办好每个乡镇的寄宿制中心学校,扩大寄宿制学校的规模,提高标准。已经有很多农村家长表示,在寄宿制中心学校,学生可以得到更好的教育,吃到更好的伙食,得到更细心的照顾,只要家里经济条件能够承担,都愿意将孩子送到寄宿制中心学校就读。

(四)推进城乡教师资源合理流动

要加强农村地区师资队伍建设,尽快改变农村地区师资力量薄弱的局面;要继续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和待遇;创造条件逐步提高农村教师的学历层次;要通过进修、培训等方式逐步提高农村教师的业务能力;要优化整合现有的教师资源,提倡和鼓励城市教师到农村地区支教等。

(五)拓展农村教育资金投入渠道

篇2

在班级管理中,要完成教育管理的目标,必须经过充分的管理预设。而充分的管理预设恰是开发生成性教育资源的准备和基础。预设是为了更好地生成,班级管理的预设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①预设好班级与个人的发展目标;②预设好相应的教育主题;③针对不同学生个性发展的差异预设好相应的教育方法。只有做到胸有成竹,才能应对教育过程中各种偶然性和差异性。充分的管理预设能帮助班主任预计和考虑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可能性,激发精彩的生成。总之,预设和生成是一组对立统一的概念。无论是预设还是生成,都应服从于有效的班级管理、正确的导向和学生的发展。

二、九年级毕业班班级日常管理中生成

性教育资源的特点和分类生成性教育资源最大的特点是偶发性和即时性,九年级毕业班学生压力大,心理敏感性强,各种即时的、偶发的事件更是时有发生。这些资源还具有以下特点:①量大面广,具有多样性的特点;②很多教育资源还存在着类型化的特点,具有典型的教育意义;③毕业班中蕴含的生成性教育资源中往往还存在着较多的敏感话题,具有高度的敏感性。班级管理实践中,可以根据生成性教育资源的价值取向把它们分成正面资源和负面资源;也可以根据生成性教育资源与预设管理目标的关系把它们分成一致性资源和干扰性资源;还可以根据生成性教育资源的利用价值把它们分成高效资源、一般有效资源、低效资源三类。

三、九年级毕业班生成性教育资源的应用策略

班级管理中预设的精彩在于班主任老师的精心设计和临场组织,班级日常管理过程中,经常会有一些无法预见的、与事先预设不一致甚至矛盾的意外情况发生,这需要教师做出及时的合理的反应。首先,把这些现象当作工作负担还是教育资源是在观念上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在一些老师看来,这些日常偶发事件花费了他们巨大的精力,浪费了他们的时间;而在一些有经验的老师看来,这些即时、随机、意外的教育因素和教育情境就是班级管理过程中的动态生成性教育资源。正确处理生成性教育资源对班级的管理和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等具有重大的意义。其次,面对这些凭空而至但往往稍纵即逝的宝贵动态性生成性资源,我们应该根据生成性教育资源的有效程度和表现形式的不同,采取不同的策略去捕捉、思考、利用它们。

1.正面高效型资源的开发要及时、充分生成性教育资源就像是一座金矿,而正面高效型资源就是一块含金量极高的金矿石。它一旦出现,就应该及时抓住并予以充分地利用,否则,它也会像一块普普通通的矿石一样淹没在矿渣里。例如,对于珍惜时间,尽管做了一些预设的教育管理措施,但都有些干巴巴,和学生似乎总隔着一层膜。因此,要及时充分地开发、挖掘学生身边的教育资源并能乘热打铁,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布置教育举措,及时高效地生成教育管理的目标,并做充分的展开。

2.负面敏感型资源的开发要适时、适度生成性教育资源中有正面因素,也会有负面因素、敏感因素。要坚持正面引导为主,但对于负面因素、敏感因素也不须畏之如虎,殊不知正面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些反面教材在生成性教育管理中也极具利用价值。相对于九年级毕业班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点,开发利用此类资源时,要适时、适度。有时只需要点到为止,留下一点余地,埋下一个伏笔,效果也许会更好。例如,班级中出现“伪早恋”问题,在了解各种情况的时候,笔者非常注意时间、地点及相关人员,不胡乱扩大事态。等事态基本平息了,再找当事人个别交流,把影响降到最低。在解决敏感问题的同时,要帮助一部分同学提高认同感,促进班级学生对情感的认识,加深班级同学之间的情谊。

3.低效干扰型教育资源的转移、搁置、回避策略干扰型生成性教育资源是指对班级学生的教育与正在进行的教育管理内容无关,或虽然有一定相关性但不适合所有学生的健康发展,或耗时费力也难以有效利用的教育资源。对于这种教育资源,班主任应采用转移或搁置乃至回避策略。这样既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又能鼓励他们继续探究问题,保证班级管理和教育教学的正常进行。

(1)转移策略在日常班级管理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难以正面说教的场面,班主任就需要转移话题,把学生的思维转移开,如果能向预设的教育管理目标转移,就更能体现教师的管理艺术水平。巧妙地转移话题,本来会干扰我们教育教学目标的事,不也能生成新的教育管理目标吗?从学生抱怨作业多的议题中,挖掘出“老师负责、辛苦,要感恩”这一教育主题,并用自我解嘲的语气和对未来的想象,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树立人要学会感恩、学习不怕艰苦的思想,很好地利用了这一原本只会起干扰作用的低效教育资源。

(2)搁置策略在日常管理中,有时还会遇到一些不需要太多解释的问题,我们教师应该及时地采取搁置措施,避免在此类问题上纠缠不清,浪费教育的精力和时间。所谓解释就是掩饰。越解释原因,就越会让学生觉得老师不真诚,还不如搁置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损失的只是老师一时的面子,换来的是学生真诚的理解。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字教育资源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迅速推进,数字资源越来越多的应用于教育领域,地位也愈来愈突出。在教学中应用数字教育资源,既给各学科的教育教学提供便利与支持,也给教与学带来挑战和革命性的意义。实践证明,教学中有效地应用数字教育资源,对于学生学习能力以及问题意识的培养乃至怀疑精神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在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和课题《数字教育资源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的研究,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字教育资源的应用。

1应用数字教育资源,课前准备是前提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字教育资源的应用,应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要直观、形象、动态地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要以动画的形式吸引学生,刺激学生的感官,启迪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知识,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降低教学难度,要组织和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探索获取有关的知识,真正做到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为此,课前选择、准备数字教育资源至关重要,是应用数字教育资源的前提。

教师课前准备数字教育资源,必须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班级学生的特点,以及教室里多媒体设备情况,为依据进行充分准备。数字教育资源的准备和应用方式:一是直接全部应用。即教师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将教学光盘上的、网上下载的及他人的等数字教育资源,不作大规模调整,直接全部应用于课堂教学;二是优化整合应用。也就是教师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利用课本资源、数字教育资源和其它有价值的教育教学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再应用于课堂教学;三是自制开发应用。即教师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利用计算机和其它媒体设备,自制开发数字教育资源(如课件、微课等),应用于课堂教学。

如教学《扇形统计图》前,对网上下载的资源进行加工、处理后配上声音,制作成图文并茂,声、色具备的数字教育资源。上课时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学生一下就明白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及作用。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应用数字教育资源,明确价值是关键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数字教育资源,必须明确其应用价值,切忌为用资源而用资源。《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应用数字教育资源的真正价值在于实现原有的教学手段难以达到甚至达不到的效果。

因此,作为教师,一是要把握哪些知识的教学应用数字教育资源会极大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而哪些知识用传统的教学也能达到良好效果;二是要把握哪个环节的教学应用数字教育资源能起到突破难点、突出重点,或能起到师生互动、及时反馈等作用。就小学数学学科而言,有关空间位置、方向、几何初步知识及低年级数的认识等知识,一般应用数字教育资源会让学生有更加直观的印象;有关公式推导、数量关系分析等教学,一般应用多媒体课件能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公式推导的过程、数量关系的分析方法。

3应用数字教育资源,提高效益是目的

与传统教育资源相比,数字教育资源所具备的处理技术数字化、处理方式多媒体化、信息传输网络化、学习资源系列化、使用过程智能化、资源建设可操作化等特点,也越来越明显。恰当地应用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也越来越突出。

3.1应用数字教育资源,丰富课堂教学素材。

与传统教育资源相比,数字教育资源能弥补课本和教师知识的不足,学生能通过一些好的网站获取信息,并在课堂中交流,既丰富了课堂教学的素材,也能提高n堂教学效益。

如:在教学《圆的面积》前,布置学生课外作业:网上查找圆周率的相关知识,准备在上课时交流。学生通过网上查找,既找到了圆周率的一些知识,也找到了祖冲之的π值和刘徽的割圆术及他们在全世界享有的声誉。通过课堂中的交流,学生在了解有关圆周率知识的同时也丰富了课堂教学的素材,既增长了知识,也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3.2应用数字教育资源,还原知识生活原型。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数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实际息息相关,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数字教育资源,能将数学知识赋予生活的原型。学生能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抽象出学科问题,又能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使之构成一个完整的认知体系,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如:《认识时间》教学,应用课件中的情景图:上学图中钟表上的上学时间、放学图中钟表上放学时间、星期天图中钟面上的起床、吃早餐、出去玩、回家、吃午饭,看电视等的时间。这些时间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学生能轻松的学到知识,并能运用学到的知识,准确的说出每件事情的时间。

3.3应用数字教育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数字教育资源的知识面广、信息量大,能快而准确的呈现我们所需的信息或资料,能增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一方面用课件演示三角形、正方形、椭圆形、圆形车轮的汽车向前滚动的情景。另一方面用课件设置各种题型,全方位、多角度、循序渐进的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回答。这样,通过轮子动态、清晰的“演示”过程,使学生轻松地领悟到车轮造成圆形的原因,正确建立圆的概念,明白“在同一个圆内,所有半径长度都相等”的道理,通过设计的练习,巩固学生对圆的知识的认识。

3.4应用数字教育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篇4

构建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平台,逐步形成职业教育优质教学资源库共建共享机制,整合并优化教学资源,不仅可以丰富教学资源内容,而且可以避免学校教学资源的重复建设,实现人才资源、实训资源、课程资源以及信息资源的共享。因此,建设一个统一的共享教学资源平台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教育资源库管理系统可以采用资源门户网站和资源库管理平台的系统模式,即网络用户(或学生)通过Internet访问资源门户网站,可以下载和评价资源,而教职工等参与资源维护、管理的用户使用教育资源库管理平台可以进行资源的浏览、上传、审核以及管理。数字化校园建设是科技发展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数字资源是校园信息系统的“核心”,学校搭建特色校本资源库是校园数字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资源库管理系统是数字化校园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能够扩大共享信息资源范围和更合理地使用数字化校园,实现了教育资源建设从静态存放到动态建设的转变。教育资源中心集中管理各类资源,支持与专业建设相匹配的各类资源的存储和应用,提供安全、快速的检索。随着信息化快速发展,教育资源的形式也越来越丰富,教育资源中心被设计成可以独立的功能模块,便于添加拓展功能,以满足后期资源型态变化的需要。教育资源中心还管理各学校资源建设,通过任务下发和资源审核将零散的资源搜集、整合在一个统一的教育资源中心。教育资源中心可以接受的资源型态包括实体类资源(如图片、动画、文档等具有实际的独立文件的资源),信息类资源(以页面文字和图片展示的资源),课程类资源(如用于网上学习的课程包、精品课程包),数据类资源(如题库),引用类资源(如转载、网站链接等)。教育资源库管理系统可以运用微软公司的开发平台“.NetFrameWork”,以构件化方式进行开发,接口统一、访问简单、易升级、易扩充,符合当今IT技术发展的最新方向。系统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方法,有利于学校根据自身教学改革特点、信息化建设进程情况来选择和组合适应自身特点的管理软件。教育资源库管理系统应该按照国家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设计,满足国际标准化教育软件技术操作规范,可帮助职业院校实现与其它学校及上级主管教育部门的信息互连与共享。同时还要支持各个分系统内部以及分系统之间正常数据交互所要求的数据接口规范及操作接口规范。系统应该是基于B/S体系结构,采用浏览器(用户界面层)、应用服务器(数据访问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库服务器(数据层)的分层体系结构开发设计,无需安装客户端,最大限度地方便网络用户的使用和管理。

2异构资源整合与共享

对于异构资源部分,可以通过审核机制对于不符合建设标准的资源进行筛选,同时,对于可以进行转换的资源,通过提供转换工具和资源打包工具建成符合标准的资源和资源包,对于独立运行的第三方软件资源,可以提供标准的数据接口,配合第三方做资源挂接。例如虚拟实训软件,通过统一身份认证接口实现单点登陆的,不需要实现单点登陆则通过链接方式进行访问。异构资源的整合与共享系统在逻辑上分为两个层次:1)完成基于资源网格和CDN技术的教育资源整合,按照一定的调度策略将资源实体存储到合适的网格结点中,实现海量、分布、异构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2)对通过多种模式采集的资源进行封装、注册、组织、管理和优化,实现教育资源的版权保护。同时,异构资源的整合与共享系统还可以提供面向教育知识处理及服务系统、服务质量监管系统和接入与运营系统的高层访问服务接口和底层访问服务接口。异构资源的整合与共享系统的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3教育资源库管理系统的建设思路

3.1优质校本资源建设成为资源体系中的重点

优质校本资源是学校教学过程中所生成的与本校教学密切相关的教育资源,它具有针对性强、特色鲜明、学术水平高、应用效果好的特点,大力发展优质校本资源将成为资源建设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在资源内容建设上,结合本校学科建设特点,以计算机组和各教研组老师为主体建设校本资源,建立符合本校实际教学需求的教学资源;同时购买、收集一部分实用的成熟教学资源。

3.2通识教育资源为培养文化底蕴厚重、视野开阔人才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通识教育是教育体制改革中的重要议题,多年来为教育届所高度重视,成为教育体制改革的热点。作为专业特色强、学科分类窄的院校,大力发展通识教育资源为培养文化底蕴厚重、视野开阔人才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3.3教育资源整合成为教育资源建设创新发展的焦点

长期以来,在教育资源建设上,一直延续着一种直接引进原始资源的模式,而在实际应用中,教师往往需要对原始资源进行加工整合,使之成为素材资源后投入使用,素材资源具有教育针对性强、应用方便等特点,是未来教育资源平台发展的方向。

3.4合理的资源建设队伍为资源建设提供了组织保障

教育资源建设队伍的构成和运行模式是建立科学的资源建设机制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在长期的实践中,大家充分认识到教育资源建设的核心是教育者,他们具有丰富的学科知识、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他们既是教育资源的使用者,同时也是教育资源建设的核心群体;教育资源的管理者和技术人员为资源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这种相结合与组织上的协调成为未来教育资源建设队伍中的基础保障。

4教育资源库管理系统的应用

教育资源库管理系统对网络资源进行规范化管理,以统一的标准和存储格式、优化的系统结构、统一的属性列表和接口标准对学校原有资源进行整合,既满足了资源上传、审核、管理、汇总统计、用户权限、系统设置等管理需求,也满足了资源检索、下载、预览及各种应用服务需求。教育资源库管理系统包含的模块应该有资源门户、分类检索、应用中心、交流中心、个人中心、系统管理等。

4.1资源门户模块的应用

在教育资源库管理系统中,资源门户模块通过灵活多变的划分方式,对资源库所有资源进行分类管理。全部资源模块可以包含了以下功能:专业大类、格式大类、应用大类、下载排行、资源推荐、教育专题等。教育资源具有三层平行分类,一是专业大类-专科-课程线路,二是按照专业下资源组织和运用形式分类,如课件、教案、方案、规范、标准、素材、文献、电子书等,三是按照资源格式分类,如图片、文档、视频、音频、动画等,教育资源库管理系统支持的资源格式应该有jpg、gif、bmp、png、wav、mp3、wmv、avi、mpg、txt、doc/docx、xls/xlsx、ppt/pptx、html/htm、swf、flv、asf、rmvb、f4v等格式。

4.2分类检索模块的应用

教育资源库管理系统的分类检索模块主要通过专业、课程、类别、关键字、文件大小、上传人、运行平台、语言等划分方式进行组合检索。能通过不同类别交叉管理,实现交叉检索。快速检索条件要包括所有资源的属性,能根据用户输入的内容列出类似检索条件。采用淘宝式资源检索方式,方便用户根据职业院校特点实现资源的快速检索,也可以通过专业、资源组织形式及格式等三大分类进行检索,可以通过高级查询选择条件实现组合查询。教育资源可以通过词语模糊查询,查询字段包括资源文件名、专业、课程、资源上传者、资源来源出处、资源形式、资源格式、资源关键字等。能根据搜索项的输入内容动态列举最常用的相关搜索项提供参考。可以对检索的资源结果进行更新时间、访问量、下载量等多维排序,也可以对检索的资源进行预览,无需额外安装软件,能自动转换预览格式,上传和下载自动调用不同文件,仅需要一次上传,支持多种文档格式类型、支持更多视频类型。4.3应用中心模块的应用教育资源库管理系统的应用中心模块主要用于和在线考试模块对接,起到支撑题库的作用。应用中心模块包含了以下功能:试卷生成、在线测试等。

4.4交流中心模块的应用

教育资源库管理系统提供资源交流互动板块即交流中心,根据专业进行划分,共同探讨交流资源建设及使用相关情况,建立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交流中心模块主要用于用户资源信息交流和供求信息。交流中心模块包含了以下功能:热点议题、最新帖子、最新回复等。交流中心的管理员可以对发贴进行管理。登录用户可以在交流中心提出资源需求,包括详细的资源要求描述。以方便实现区域内的各种资源供需响应。任何人可以通过合适的资源响应需求,响应需求的次数不受限制,需求针对专业进行提交,只有自己和管理员有权利关闭需求。

4.5个人中心模块的应用

教育资源库管理系统的个人中心模块主要满足用户对资源库的操作需求,根据用户角色权限和操作习惯会主动呈现相应的资源内容。围绕用户为核心进行服务,提供公共上传、收藏、下载、评价、积分、审核、浏览记录等功能,可自创无限级的文件夹管理。个人中心模块包含了以下功能:我的首页、我的下载、我的上传、我的收藏、我的评价、我的积分、我的需求、我的浏览记录、我的私有资源、我的审核、我的日志。教师具有所有专业的上传权限,上传的资源必须审核通过才能在平台上展示。具有2种上传方式:即除前台上传资源之外,还可支持通过服务器目录实现批量导入。支持普通上传、下载资源和网络课程包资源以及网站链接资源。支持批量上传,上传的资源格式能通过系统自动识别和自动归类,资源可以创建个性的缩略图也可以使用默认缩略图。用户上传的资源自动归档到该用户的个人空间,通过“我的上传”栏目可以进一步了解和跟踪资源情况,比如资源审核结果、推荐程度、下载量等。在教育资源库管理系统登录的用户具有下载权限。教师和学生都可以不受专业限制使用资源。通过下载和使用资源可以对该资源进行评价和打分。用户下载的资源自动归档到该用户的个人空间,通过“我的下载”栏目可以根据需要重新下载或者备注信息。用户可以对下载过的资源进行评价和追加评价。资源上传者可以对评价内容进行互动。评价体现了用户对资源最真实的使用感受,上传者不可以对评价内容删除或修改。个人中心模块方便用户对个人浏览的资源情况进行再次操作,包括:收藏、下载等。可以对这些浏览记录数据进行管理和维护。登录的用户均可以使用收藏资源功能,以方便日后对个人感兴趣的资源实现查看、下载等操作。可以通过“个人中心”管理维护收藏的资源,可以进行下载或备注信息。

4.6系统管理

教育资源库管理系统的系统管理模块主要用于用户权限管理和系统日志管理,并能够对资源库使用情况进行分类统计。系统管理模块包含了以下功能:用户管理、权限管理、资源管理、信息管理、系统配置、统计查询、系统日志。系统管理模块只有管理员和相关权限的人员才可以使用。管理模块提供了对资源服务器、系统用户、用户权限、资源存放、资源格式的种类、上传限制、数据库的管理,提供可对资源类别定义和配置、专业课程的同步管理、资源公告的和维护管理、资源需求以及资源评价管理、交流中心信息维护、资源导入、资源审核、资源下架及重新上架、资源信息编辑等管理功能。资源上传后需经专人进行资源质量审核,审核通过后才会正式在资源库展示系统中呈现。审核流程如图2所示。图2资源审核流程图教育资源库管理系统根据职业院校常见权限,可以内置游客、学生、老师、专业负责人、管理员5种角色用户。同时,支持特殊权限角色自定义。教育资源库管理系统应该支持资源汇总统计功能,系统提供资源的各项汇总统计报表,可导出、打印等,并可根据设置,按用户的时间要求自动生成相关报表和统计图表,满足学校相关专业教学评估的需要,也可根据用户需要进行报表自定义。教育资源库管理系统还要具备日志管理,记录用户在系统中的登陆、注销、上传、下载、审核、评价、删除等重要操作,并能反映该用户的IP地址,相关负责人可以查阅、删除、打印、导出日志。

5结束语

篇5

第一,科学系统地进行备课。教师应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再在远程教育资源中找到与之对应的资源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分析。什么形式更有利于帮助解决教学重点;什么类型更方便突破教学难点。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更好地把远程教育资源与科学教育相结合,大大地提高远程教育资源在课堂的效果和功能,进而使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功效最大化。第二,开展有实效性的课堂互动。教师应开展一些有实效性的课堂互动,在学习、练习、提问等环节上设计一些互动。例如: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头脑风暴》《开心课堂》等为主题的互动活动,来达到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与教学能力掌握。通过这样的活动,促进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这才能有效地促进和提高教学效率。在远程教育资源应用课堂上,应多看一些实效性、针对性强的课堂活动。

二、如何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1.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体现教育的直观性远程教育资源中的音像、录像、影片等教学资源通过多媒体网络呈现,利用声、形、色等同时作用于学生大脑,形成鲜明的表形,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巩固。而这种资源的生动、形象和感染力,能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思维活跃、充满活力,自主地获取数学知识。通过具体的教学资源演示,让学生对具体的授课知识有一个直观的认识,然后在教师的启发下,唤起学生探究的欲望,诱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动机。由此可见,在教学过程中使用远程教育资源,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直观教学。

2.运用远程教育资源,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远程教育这种新型教育形式下,教与学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角色也发生了转变。远程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大力倡导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能力,就是有自觉的学习愿望和强烈的求知欲;有固定的学习方式和方法;初步形成习惯,使自学成为学生学习的需要;有一定的阅读技巧,如捕捉语言重点的能力;找到要了解的相关问题的资料或是工具书。因此,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进行智慧的启发和自我锻炼。这就要求教师在数学远程教育中,根据教学的特点合理地运用远程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

3.通过远程教育资源,体现数学教学的趣味性“兴趣能激发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教师可以通过合理地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和运用远程教育资源的特点,例如:色彩、声音、动作、图像等,引起学生本能的兴趣。只有让学生保持浓厚的兴趣,才能在最佳的状态下,自觉地、积极地、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教学过程中来,从而能在自己的起点上得到更充分的发展。远程教育资源正是以它独特的“魅力”将学生吸引住,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供了全新的途径。它以投影、录音、录像等色彩斑斓的画面和逼真的音响效果,展示在学生面前,激起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奋点”,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使学生很快进入愉快的学习情境,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总结

篇6

教育资源是用来发展教育事业的社会资源,是社会总资源的一部分。因此,研究教育资源在社会总资源中应该、可能和现实占有的份额,是教育经济学的任务。从应该到可能再到现实,这是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研究的逻辑顺序。教育资源是一种客观存在,但只有经过开发,才能变为现实的教育资源;只有合理的利用,才能变为有效或高效的教育资源。由此,必然产生概括这一基本思想的概念——原生教育资源。原生资源是指原本存在,但要经过开发才能生成的资源。教育资源具有客观性,也具有动态性。一个地区,在一定时间内,教育资源总有一定限度,但这个限度又有很大伸缩性。在限度之内的是现存资源;经过开发变为现实的是现有资源。教育资源从现存到现有,从客观存在到客观具有,要有一个动态生成过程。教育资源与教育条件有联系也有区别。教育资源指现存,它具有可能的特点;教育条件指现有,它具有现实的特点。教育资源是可能的教育条件,教育条件是现实的教育资源。所谓原生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就是将现存资源变为现有资源的过程,或者说是把教育资源变为教育条件的过程。因此,研究贫困地区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首要问题是如何认识教育资源的“客观存在”(或“原本存在”),在此基础上,才能研究如何生成,即开发利用。一是观念创新,扩大认识教育资源的视野。现在,对教育资源多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即教育经济学的视角。但是,当我们面对这种传统的对教育资源理解上的人力、财力、物力资源贫乏的现实,必然萌生寻找教育资源“新大陆”的强烈愿望。教育资源的概念有以下几种有代表性的解释。

其一,称作教育条件。教育过程所占用、使用和消耗的资源,即“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的总和”①。我们可以称之为“三要素说”。其二,也称作教育条件。“①通常指为保证教育活动正常进行而使用的人力、财力、物力的总和……②教育的历史经验或有关教育的信息资料。”②我们可以称之为“四要素说”。其三,“在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的基础上,再加上信息资源、时间资源,共五种资源,这是广义的民族教育资源概念。”③我们可以称之为“五要素说”。这三种有区别的理解、解释,代表着近年来,对教育资源认识发展的不同阶段。人力、财力、物力是最基本的教育资源,是教育资源的物质基础。但是,除此之外,教育资源中还有很重要的组成部分。第二、三种解释,都突破了物质性教育资源的局限性,提出了经验、信息和时间资源,这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这无疑为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开辟了新的领域。但是由于观察问题都局限于教育经济学的视角,没有将视野拓宽,致使对教育资源的认识、理解、解释没有更前进一步。前面提到三种有代表性的对教育资源的解释,都是一种教育经济学的视角。但是,作为社会有机体组成部分的教育,其存在、运行、发展,经济、政治、文化等条件及其综合,才能构成充要条件。因此,对教育资源进行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社会的多视角的分析,是对教育实践过程本质特征的一种认识和反映。据此,将教育资源定义为:具有教育意义或能够保证教育实践进行的各种条件。它包括人、财、物等物质因素,以及保证这些因素发挥作用的政策、制度、环境(物质环境、人文环境)等条件。

教育资源是一个动态的、相互联系和作用的有机整体。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社会的多种因素交互作用,保证教育活动的正常运行。这种对教育资源概念的重新界定,对贫困地区教育资源开发利用有什么实际意义呢?如果把人力、财力、物力当作唯一的教育资源,贫困地区的教育资源与发达地区比较就是绝对的劣势;但如果讲到其他方面,那就各有千秋了。比如,政策性教育资源,由于贫困地区没有像沿海开放区那样,享有更多的优惠政策带来的好处,因此,在政策性教育资源方面,就有很大的可开发和利用的余地。再比如,文化教育资源,不同的地区,都有不同的文化蕴藏,其历史、特点、丰度等,与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不成正比。从教育的角度讲,各种文化都是可利用的资源。还比如,生态教育资源,很可能相对恶劣、艰苦的环境,对培养人的意志、精神、品质更为有益。“梅花香自苦寒来”,环境条件好坏,并不与教育效果成正比,在许多情况下,还成反比。对教育资源概念的重新界定,扩大了认识教育资源的视野,因此,也就开辟了贫困地区开发利用教育资源的新天地。二是机制创新,挖掘教育资源潜力。人力、物力、财力,是教育资源的物质基础,是教育资源中的重要部分。因此,争取人财物的最大投入,是贫困地区开发利用教育资源的重要而艰巨的任务。

目前,贫困地区教育存在三大问题:一是拖欠教师工资问题相当严重;二是中小学危房大量存在;三是农村中小学校公用经费严重不足。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通过机制创新,加大主渠道财政投入的力度,并且挖掘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潜力。要强化依法治教的意识,增强教育投入的政策约束力。在西部大开发中,中央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地方各级政府要实现“三个增长”和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达到4%的目标,关键是要提高依法治教的自觉性与严肃性,克服各级财政预算和执行过程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把“三个增长”的原则体现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强化刚性,硬化预算约束。要强化教育内部改革意识,建立教育投入的保障机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对教育提出加快改革的要求,即“加快办学体制改革”、“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学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完善政府对义务教育经费特别是教师工资的保障机制”、“健全奖学金、助学金和助学贷款等制度。”这里的“三改二制”,其深刻的内涵,从教育投入的角度讲,就是在加大国家投入的同时,要着力于教育自身的改革,在改制、挖潜和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益上下功夫,即走改革创新之路。

要强化市场意识,建立教育投入的激励机制。对于贫困地区来讲,以较少的投入获取较高的效益,这是必然的选择;而且,通过提高办学效益争取更多的投入,也是一种积极的取向。从中央到地方无不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制定的政策导向是效益优先,兼顾公平。市场经济对于贫困地区来讲,挑战多于机遇,因此,增强市场意识,显得更为重要。要有理论上的独立思考,不能把经济—教育规律的二元论(即把经济一般规律与教育特殊规律视作同一层级规律)变为筹措教育资金的理论桎梏。三是模式创新,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益。教育效率低,办学效益差,是贫困地区教育普遍存在的现象。提高教育效率,增强办学效益,是贫困地区教育资源开发利用十分重要的方面。贫困地区办学效益不高的表现很多,但是,最重要的是办学形式、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不适应农村牧区的需求,加之“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惯性,使农村牧区教育在服务农村牧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这个根本问题上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因此,农村牧区的教育就面临着“双重改革”的历史性任务。首先是由单一的城市教育模式转变为适应农村牧区的教育模式,二是由“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这两个问题相辅相成。从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角度讲,就应该服从并为此服务,就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优化支出结构,提高资源使用效益。在经费投入上,就要研究如何加强对软项目的支持,比如农村牧区教育形式、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改革,农村牧区教师培训提高,等等。要充分发挥财政杠杆的调控作用,用财政投入的鼓励和限制手段,促进农村牧区“双重改革”的实现,从根本上提高贫困地区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

二、延生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

延生教育资源是指随着某种教育资源的利用、消耗,其作用影响仍然存在的资源。任何一种教育资源,都有一个利用、消耗的过程,但是,其作用影响并不一定随着资源的消耗而同时消失。任何一种教育资源,都有特定的用途和功能,但是,所有教育资源,都可能在特定作用和功能之外,派生一种或几种其他功能。教育延生资源,集中表现为由教育物质资源而派生出来的文化教育功能。任何教育物质资源的使用过程,既是物质消耗的过程,同时也是文化产生的过程。任何物质资源的利用,都随着利用者的文化素养、观念形态,以及一定的社会文化氛围,决定其功效的大小甚至方向。物质投入的效果,是投入数量与使用者及其环境的函数。任何物质形态的投入,都要赋予一定的精神、文化而起作用。任何设备、建筑物都是以一定的精神内涵和文化形态发生着教育作用。一座教学大楼,其主要功能是提供教学场所,但是,楼址的方位选择,楼体的结构、造型、内装修格调等,都将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

一所学校,校长等领导者由于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尺度、审美情趣、情感意向和心理素质等,都会使教育投入的使用形成风格各异的校园景观和特有的校园文化,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因此,特别要注意对学校传统文化的培植。任何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相对稳定的学校文化传统,这种文化传统,又以校风、教风、学风等表现出来。其中,以校长为核心的教师群体则是这“三风”的主要载体。某些学校所具有的积极进取的文化传统,是一种承接不断,永葆教育青春和活力的教育之魂。这种文化,不单纯增加了学生的知识,而且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态度;不单让学生学会如何处理人际关系,而且从中体味到人生处世哲学的道理;不单纯是学习、生活的环境,而且积蓄对环境的感情。这种传统文化的支撑点,主要不是物质上是否充裕,而是精神上是否充实。有的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分析影响学生重读和辍学的因素。研究表明,文化因素对学生重读和辍学的影响,“远远超过了经济的和物质投入的影响”,“许许多多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先进设备的引进,大量经费的投入,如果不伴之以人和社会观念的现代化,不伴之以社会文化的进步,最终都不免要畸形发育。”④然而,这种非常重要的文化教育功能,往往在贫困地区的物质资源投入使用中被忽视。充分发挥学校在社区教育中的主要基地的作用,是开发利用延生教育资源的重要途径。从教育本身来看,是充分发挥教育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功能,促进教育社会化。

从社区的角度看,是让全社会关注教育,注意经济、社会发展中教育的作用,促进社会教育化。不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使资源的利用得到了延伸和扩展。社区不但是一个地域概念,更是一个集经济、政治、文化、历史、传统习俗于一体的社会文化概念。从广义来说,社区文化的各种载体,以及各要素的运行过程,都可视为一种潜在的教育资源。社会、经济各部门的投入,都有特定的本体资源功能和作用。但是,对这些投入产生的结果和投入使用的过程,充分考虑到教育的作用和功能,就将会在各项投入资源的本体功能之外,产生一种对教育有积极影响的教育功能。综合的投资效能意向,必然会产生综合的投资效果。西部大开发,将会有更多资源投入到经济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可以说,这方面存在着潜力极大的教育延生资源。贫困地区的社区教育,应该以学校作为主要基地,充分发挥其多功能作用。学校不但应是教育中心,而且应是文化中心、科技推广中心、社会发展中心。多功能学校可以使有限教育资源发挥最大效用,是贫困地区开发利用教育资源的好形式。这是一种由学校教育资源派生出来的社会教育资源,也是一种延生教育资源。

三、再生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

再生资源是指该项资源使用过程中,在消耗完之后还可以重新产生的资源。再生教育资源,从大的方面来看,主要是政策性教育资源,包括政策、法规、制度、建议、方案等。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除了区位优势、技术力量、人才优势外,国家的优惠政策起了关键作用。特别是一些开发区,优惠政策更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发展贫困地区教育,开发利用政策性的再生资源就尤为重要。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在什么地方?许多研究表明,并不是投入的资本增长率高,经济增长率就一定高,而大部分归因于知识、信息、教育、制度、政策等无形因素的影响。其中,改革开放的政策,使得一些地区,能够有效地获取资本要素、劳动力要素、知识要素、环境要素等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要素,从而刺激整个经济的快速增长。这个道理,对于教育来说也适用。教育政策,不但是保证教育发展的条件,本身是教育资源,而且它可以产生出其他教育资源。贫困地区的教育,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冲破渐进式发展的格局,要做到这一点,教育政策资源的开发利用,显得尤为重要。

要创造性地执行中央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各项政策。政策是国家为实现某一目标而制定的行为准则。政策具有概括性一般性的特点,越是高层制定的政策,这种特点就越突出。因此,政策的执行其内容和形式必然十分丰富多彩,必然会表现出十分明显的时间特点和地区特点。制定政策要研究,执行政策也要进行研究。不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贯彻执行中央或上级的政策,就不可能用好用足政策。这种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贯彻执行政策的过程,就是开发利用再生教育资源——政策资源的过程。比如,在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过程中,要通过国家制定的统一达标标准。但是,对于贫困地区来讲,这个标准是很难一次达到的,否则就可能出现弄虚作假,或推迟达标时间。一些地区,从实际出发,制定了相应的达标办法:低门槛迈入,滚动式前进;低标准达标,高标准过渡;硬件过得去,软件过得硬。这是一种有所不为而有所为的教育发展策略选择。再比如,坚持公办为主,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办学体制改革。一般认为,民办教育,只有在经济发达地区才有潜力;在贫困地区,民办教育发展很困难。但是,对于解决贫困地区教育相对贫乏,教育资源投入相对不足问题,多渠道筹集资金,大力发展社会力量办学,发展民办教育是一条重要途径。这似乎是一个教育悖论:贫穷制约着民办教育的发展,贫穷又需要大力发展民办教育。如何解决这一矛盾?这就必须选择有别于发达地区发展民办教育的路子。

发达地区发展民办教育,基本形式是“投资—新建”型,即私人或集团投资,新建高档次高规格的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校,求得高起点、高收费、高质量、高效益。贫困地区就不能走这条路子,而应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基本办学形式,即“融资—改建”型。只要在用地、税收、贷款、招生、教职工评职、保险医疗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享受与公办学校同等待遇,贫困地区的民办教育就会有较大发展。再比如,通过辩证地分析贫困地区资源的优劣势,制定特殊政策,创造教育资源。,根据本区土地辽阔等特点,提出了农村牧区学校建设“三百工程”,即每校营造百亩林、经营百亩地、饲养百头(只)畜。有的盟市又加上“一加一园”(小型加工厂和生物园),变成了“三百一加一园工程”。以兴安盟科右前旗为例,截止到1997年底,全旗现已实现三个百的学校18所,实现两个百的有25所,实现一个百的36所;全旗中小学农业基地达19724亩,材林地22685亩,果树经济林近9500亩,大小牧畜2787头(只),农林牧业基地656个,校办企业15个,三产网点53个,全旗中小学勤工俭学年收益700万元以上。这是一种从本地实际出发,解决贫困地区教育经费不足的途径,也是一种由政策而产生的教育资源。

四、创生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

创生资源是由人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劳动而产生的资源,主要包括:(1)原来没有而被创造出来的资源;(2)资源重组而产生新型结构的资源。创生资源是教育资源中潜力最大的资源。教育资源中,人力资源是创生资源的源泉。教育资源是一种客观存在,在教育实践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化进程日益加速,对传统教育媒体、教育手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将产生一系列影响。这些也将影响对教育资源的认识。过去因为受地区局限,诸如环境恶劣、交通不便、信息通道不畅等造成的对教育资源的认识,将会受到很大冲击。大众传媒的逐渐普及,特别是远程教育的逐步推广,对贫困地区的教育资源的认识将发生深刻的变革。一些贫困地区同时可以享受到发达地区的优质教育资源。这种由科学技术进步带来的教育资源,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创生资源。开发利用创生教育资源,可以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进行。在宏观层面上,进行教育体制、模式创新。

体制改革,体制创新,其目标是要形成一种能使资源合理有效配置,教育实体符合市场经济运行的有效机制,创造一种能更大限度地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群众的创新能力的社会环境和制度安排,寻找那些能把各种资源最大限度地诱发和动员起来的“压力”和“诱导机制”。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看,制度的经济增长效应是通过改变稀缺经济要素的组合方式创造出新的组合效率。新制度经济学将制度融入经典的投入要素——劳动、资本、土地之中,使制度成为经济理论的第四大基石,从而改变了传统的经济增长范式。这种理论所阐述的基本观点,对思考贫困地区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颇有意义。农村牧区教育,已经有了“农(经)科教结合”和“三教统筹”的成功经验,再加上学校、社区、家庭协调,就可成为完整的中国特色的农村牧区办学体制模式。这种体制模式,必将带来许多创生资源。“正规教育领域内的创新似乎远不及其他非正式教育领域活跃,因为通讯技术和大众媒介的日新月异促使成人和儿童接受非正式教育的机会明显增多,学习场所不再以学校为限,在城市或村镇到处都有学习的机会。”⑤这里,强调了家庭、社区教育的重要性,但只有把学校、家庭、社区教育协调起来,才能使大教育观有了具体体现形式,才会产生更为丰富的教育资源。在中观层面上,要调动办学实体的积极性。现在,学校还没有真正从办学实体变为办学主体,责、权、利不统一。

篇7

论文摘要:利用教育元数据描述规范描述教育资源,并结合移动Agent技术,提出了一种网格环境下基于移动Agent的教育资源发现模型,阐述了教育资源发现过程,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教育资源是在学习过程中被使用或参考的一个实体。教育资源包括用于数学过程及其评价、管理的教材、课件、辅导资料、参考资料、习题集试题集、工具型资料、教学标准与过程规范等。因特网是当今虚拟和分布式学习系统的普遍的支持环境,各种教育系统和资源纷纷出现,目前用关键词进行资源发现的搜索引擎技术或者基于分类法的主题指南方式在帮助人们准确定位、发现资源方面仍然难以令人满意。为此,使用教育元数据描述规范描述教育资源,并结合Agent技术,提出了一种网格环境下基于Agent的教育资源发现模型,分析了教育资源发现过程。

在网络资源组织方面,元数据主要有5个作用:描述、定位、发现、评估和选择。资源发现是元数据最大的一个应用领域,它是解决目前网络资源缺乏组织从而导致资源发现困境的治本方案。元数据通过使用规范的描述符,对网络资源进行准确和一致的描述,形成优化结构,从而趋向整个网络资源的自组织。元数据在资源发现中起一种间接作用,元数据应用的直接作用是网络资源的结构合理、层次分明的组织,而结构化的组织直接促进了资源的发现和利用。以往主题指南和搜索引擎是从自身的角度去解决混沌的网络中用户的迷路问题,它们的中心问题是用户,而元数据问题的中心是混沌的网络,它的目标是改变网络的无序。创造一个有序的网络是元数据的终极目标,而资源发现问题就可迎刃而解。在教育资源中创建元数据将促进教育资源的发现,教育元数据将通过准确描述教育资源,定位和区分不同类型资源,依据相关性准则发现并给出定位信息。教育资源的特殊性使元数据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其资源发现的能力。

移动Agent是一种软件对象,它能携带执行代码、数据和运行状态,在复杂的网络系统中自治地、有目的地迁移,并能响应外部事件,在迁移过程中能保持其状态的一致性。将基于Agent的资源发现应用于教育资源的发现中,建立网格环境下教育资源发现模型。此模型的框架分为三个层次,下层为物理网络层,由多个虚拟组织组成,采用Globus MDS组织和管理底层资源,每个虚拟组织是由一个全局LDAP目录服务器和多个节点构成。在模型里,将教育元数据描述规范运用于LDAP目录服务中,全局LDAP目录服务除了记录网格资源的名称和位置信息外,还按教育元数据描述规范记录网格资源的各种属性。节点之问可以按照逻辑需要组成有层次的结构,全局LDAP目录服务器通过目录信息树记录这些结构。每个节点都部署基于Agent的中间件和本地的LDAP目录服务器。考虑到教育资源具有很强的类别特征,尽量将相同学科或相同媒体的教育资源组织成同一虚拟组织来满足应用的要求。中间层为社区层,由多个虚拟组织中心域组成,即社区节点。每个虚拟组织中心域由一个全局LDAP目录服务器和多个虚拟组织构成,这些虚拟组织中的教育资源类型或类属尽量相同。根据教育资源的特点和分类标准,采用教育元数据描述规范对教育资源进行描述,按照学科进行聚类,称为虚拟社区,用来实现跨虚拟组织的资源发现,用户的查找请求只需在相应的社区内传播,从而提高查找效率。每个社区内选出一个能力最强的社区节点作为社区管理节点。上层为管理层,由社区管理节点组成,用来存储某一学科的服务信息,根据资源分类属性将节点组织成结构化的分类索引网络,负责在各社区之间转发资源请求。

资源的组织与描述形式是资源发现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源发现的过程就是用户提交的资源请求与资源描述实例之间的匹配过程。教育资源属于学习对象的一个子集,可按教育元数据规范进行描述。教育资源的类属性是资源的重要特性,每个教育资源都能归属于某个学习领域,因此可具有一个类别描述。采用分类元数据的方法,利用XML语言对资源进行描述,利用元数据标准对资源实体进行元数据提取。因此,对资源请求的查找可限定在所属虚拟社区内进行,从而缩小了搜索空间,大大提高了资源的发现速度。

基于移动Agent的资源发现模型由多个不同功能的Agen组成。在远程教育网格应用中,将不同学科的教育资源组织成虚拟组织来满足应用的要求,整个资源发现过程在逻辑上可看作多个单一学科资源发现过程的组合。其资源发现过程可简单描述如下:(1)用户向本地虚拟组织提交查询请求,Agent中间件首先派发一个Query Agent,先检查本地LDAP目录服务器,确定请求资源是否与本社区资源为同一类别,如果是则在本地虚拟组织中查找,同时将查询请求转发到社区内其他社区节点进行资源请求的查找。(2)在本虚拟组织中无法找到足够的资源信息,则全局目录服务器复制一个Query Agent,派发到虚拟组织中心域中,对它的全局目录服务器上的资源静态信息进行过滤,然后查询符合条件的网格资源位置信息。(3)社区管理节点收到查询请求后,按照请求资源的分类属性找到其所属的社区,将资源请求转发给该社区管理节点,在该社区节点内进行资源查找。(4)社区节点收到查询请求后,在本地虚拟组织的索引服务中查找,如果找到满足请求的资源,则产生一个带有资源地址信息的查询结果Result Agent,返回给资源请求发起者。教育资源中存在着大量的非文本资源,传统的搜索引擎和主题指南无法对视频、音频等多媒体教育资源进行标引和发现,而元数据通过对资源类型的描述,只要用户在资源检索时对资源类型进行限定即可发现。因特网上存在大量教育资源,传统的搜索引擎和主题指南没法提供一个质量评估机制。而这正是教育元数据的一个特征,通过提供教育资源使用者的评估来反映不同资源之间的质量差异,有助于用户发现高质量的教育资源。

在网格系统中,资源节点的信息是动态变化的,为了保证服务的可用性,进行有效资源查找时必须考虑系统中节点的动态变化。该模型采用教育元数据规范来描述教育资源,使用分类元数据的方法,结合Agent的自治性、智能性等特点,具有较高的资源发现效率和资源质量、良好的动态性和扩展性,基于类别的虚拟社区划分,使得资源发现限定在所属社区范围内,缩小了搜索空间,减少了资源发现的响应时间,提高了资源发现的效率。

参考文献

[1] 李红梅, 贺小扬. 网格环境中教育资源发现机制[J]. 微电子学与计算机,2006(9):48-50.

篇8

苏州工业园区翰林幼儿园坐落在苏州市“高等教育发达、人才优势突出、高新技术产业聚集”的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国家创新基地――苏州工业园区独墅湖科教创新区。这里聚集了众多的国内外著名高等院校、代表当今科技领先水平的研发机构和大批高层次科技人才,拥有相应的设施、环境等方面的科学教育资源。这些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使翰林幼儿园开展科学启蒙教育具有了独特的优势,为幼儿园打造“科学启蒙教育”办园特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了更好地挖掘和利用这些资源,培养幼儿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和科学探究的初步意识,从而迈出科学素质发展的第一步,幼儿园设计了《幼儿科学启蒙教育资源家长调查问卷》,在家长中开展调查,广征信息。从而初步梳理筛查出具丰富性、趣味性、安全性、教育性、可操作性、可参考性与于一体的翰林幼儿园科学启蒙教育资源库。

二、调查问卷的设计和进行

1.调查问卷的设计

调查问卷由幼儿园设计,试图调查科教创新区的科学教育资源现状,了解园内幼儿家庭及家庭成员所在单位中可利用的科技知识、科技人才、环境条件等方面的科学教育资源。问卷内容包括家长基本信息调查、选择题和简答题和问答题,对家长进行实名调查。

2.调查范围以及收卷情况

调查幼儿园小班、中班、大班三个年龄段新入园幼儿的家庭进行。

三、调查问卷的分析和结论

1.广大家长对幼儿园实施幼儿科学启蒙教育具有正确的认识。

问卷首先了解家长是否对幼儿园进行科学启蒙教育感兴趣。据统计, 100%家长对幼儿园科学启蒙教育感兴趣,家长的科学教育意识普遍较强,他们知道当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更加激烈,在此背景下,科学教育的实施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国家振兴和民族强盛的重要和深远意义。

2.家长能充分认识幼儿科学启蒙教育应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

问卷让家长从“幼儿科学启蒙教育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展开选择。据统计,93%的家长认为从观察幼儿生活中的一些科学现象入手最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最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87%的家长认为从开展科学小实验入手;75 %的家长选择了“进行亲子科技小制作”;68%的家长选择“阅读科普图书”;67%择观看科普动画片的。数据显示,家长注更重培养幼儿对日常科学现象的感知和激发幼儿动手探究的兴趣。

3.对科教创新区内有无可利用的科学教育资源,家长有足够的了解。

问卷调查了家庭成员所生活的周边环境中有无可供幼儿分享,以丰富幼儿知识面的科学常识,科技知识的资源。调查表明,家长们普遍认为科教创新区的科普教育基地丰富,如科技园、创意产业园、欧瑞动漫基地展厅、中科院纳米所、西交大利物浦大学、苏大物理学院等高校的实验室等均有适合幼儿了解或学习的科学常识和科技知识。调查问卷收集了大量的可利用挖掘的科学启蒙教育资源地,为幼儿园深入开展科学启蒙教育活动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4.家长的家庭和工作单位承载着丰富又可利用的科学启蒙教育资源。

调查显示,家长所在的家庭和工作单位承载着丰富可利用的科学启蒙教育资源可供幼儿园挖掘使用。如有家长表示自己的工作环境为机械类型,可告知幼儿各种机械、工具、手工艺品的来源;有的单位有化学仪器和实验用具;有的所在的单位可以提供参观,实验室各光学显微镜供小朋友们学习了解微观事物放大之后的形态等。从问卷中,我们感受到了翰林家长地处科教创新区所拥有的独有、丰富的教育资源,为今后幼儿园科学启蒙教育的实施保驾护航。

5.全体家长均愿意担任幼儿园科学启蒙教育的志愿工作。

调查反映100%的家长都愿意在能力范围之内担任幼儿园科学启蒙教育的志愿者,同时愿意介绍、联系具有相关学识优势的朋友及同事对幼儿园提供帮助。众多家长自我推荐,服务内容涉及了众多高端科技项目,如:医疗、生物医药、太阳能电池、光电器件、动能纳米与软物质、激光光谱、建筑设计、化学化工、纳米生物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有的家长已具有高级职称或担任一定的职务。这些人才资源需要幼儿园根据幼儿的认识水平、生活经验和发展需要加以研究和利用,从而构建具有科教创新区特点、适合幼儿科学启蒙教育实际需要的优质教育资源库。

6.家长对我园开展幼儿科学启蒙教育提出了积极的建议和意见。

调查问卷收集了大量有效建议,其中包含了科学态度、兴趣、方法等方面,为幼儿园开展科学启蒙教育拓宽了思路。家长们建议:幼儿园可发挥本园的独特优势,大力与区内相关研究机构携手,建立科学启蒙教育实践基地;幼儿科学启蒙教育应以常识教育为主要任务,从日常生活和幼儿身边的简单现象入手,培养幼儿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激发幼儿探究科学奥秘的主动性;保护好幼儿的好奇心,以游戏为主将科学教育理念渗透于日常活动中;多进行实践活动、科技制作、增加亲子互动公开课等。

四、问卷分析后产生的教育实践指导建议

根据收集的调查问卷,幼儿园对其进行了深入的汇总分析,最终形成了翰林幼儿园科学启蒙教育资源库,库内拥有了较为完善的科学启蒙教育资源体系,随着家长资源的不断更新扩大,资源库的资源也随之更丰富完善,为科学启蒙教育的持续性发展奠定了夯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幼儿园总结归纳了幼儿园实施科学启蒙教育的教育实践建议:

1.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应使科学教育生活化,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幼儿初步的动手操作和实践探索能力。

2.根据幼儿的认知基础,遵循科学启蒙教育自身的特点,注重科学性、启蒙性、可接受性和趣味性,以游戏为主将科学教育理念渗透于日常活动中。

3.开展形式多样的亲子科学探索活动,营造亲子科学探究的氛围,家园共同培养幼儿探索科学的精神以及好奇探究等科学品质。

篇9

[关键词]特殊教育;教育技术学范畴;资源建设;信息无障碍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2)02-0065-05

一 引言

特殊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基础教育“木桶”中的短板。公平、人道地对待残疾儿童,尊重其和谐发展需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纵观世界特殊教育发展历史,从“隔离教育一一体化教育一融合教育一全纳教育”无不闪耀着追求教育公平的人类理想。教育公平是重要的社会公平,其主要内涵包括:人人享受平等的教育权利;人人平等地享有公共教育资源;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向社会弱势群体倾斜。可见公平享有教育资源是教育公平的核心要素之一。

《2009年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表明:全国为盲、聋、智残少年儿童兴办的特殊教育学校已发展到1697所,义务教育普通学校附设特教班有2801个,在校的盲、聋、智残学生54.5万人。通过优质特殊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应用,帮助特殊需要儿童改善信息环境、消除信息鸿沟,使他们充分获取、使用和分享信息与知识,这显然是促进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最佳途径,是“科技以人为本”的水到渠成,是教育对美好未来的期许。

二 特殊教育资源建设中存在问题与反思

特殊教育资源是教育资源的一个分支。“教育资源”这一术语因受不同文化与教育思想影响,有不同的称谓,在西方“以学生为中心”教育思想影响下称为“学习资源”,如在美国的“教育技术”定义解读中使用“学习资源”一词;而在我国“以教为主”传统教育思想影响下称为“教育资源”,如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十九章中使用“教育资源”一词。从教学实践的角度看,二者的内涵基本一致。教育资源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呈现出信息化教育资源的趋势。特殊教育资源与普通教育资源相比,对承载特殊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基础设施、辅助技术有更高、更具体的特殊需要,因此,本文所指特殊教育资源主要是指按资源的表现形式所呈现的软、硬件信息化特殊教育资源。

1.存在问题

通过流量分析、问卷调查、信息无障碍测试等手段,对现有特殊教育资源建设进行研究,发现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资源阻隔

在资源利用方面,利用“WebDig网站流量分析决策系统”,对特殊教育资源丰富的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网站(省略.cn)2009年7月1日至2010年7月1日访问者省份来源数据统计:在大陆内地,前三位分别是北京22.42%、江苏9.30%、广东5.43%,前三位共计占37.15%;而后三位分别是0.04%、海南0.12%、新疆0.16%,后三位共计占0.32%,西部地区在资源利用方面存在巨大阻隔。

(2)资源失衡

我国教育信息化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始至今日,出台促进教育资源建设的政策已很多,但很少出台有关特殊教育资源建设的相关政策。有关特殊教育资源建设的要求在一些文件中仅一笔带过,无具体操作办法等实质性内容。资源失衡主要表现在领域失衡、地域失衡、学科失衡、发展失衡等方面。

(3)资源失范

笔者在2010年11月对115名江苏省特校教师进行《江苏省特殊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问卷调查显示:在“特殊教育资源信息无障碍满意度”中,苏南为12.19%、苏中为13.33%、苏北为9.75%。孙祯祥利用“网站易访问性测试软件Bobby”对我国65所大学和371所中、小学网站的主页或入口进行了无障碍网络环境测试,通过比率分别仅为9.23%与0.18%。数据充分说明了我国特殊教育资源无障碍的失范程度令人担忧。

2.反思

“知行观”决定了特殊教育资源建设的现状,在中国哲学中,“知”与“行”可以表述为认识和实践。

从“知”角度反思,特殊教育资源建设应该“是什么”、“为什么”。无论中国还是外国,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由于种种复杂的地理、历史、经济社会和家庭等原因,在事实层面上,残疾人与健全人享有的教育资源在数量和质量两方面并不平等。特别是我国这样一个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的国度里,许多地方抱着普通教育比特殊教育重要,特殊教育发展可以缓一缓、放一放的认识,特殊教育的弱化导致特殊教育资源建设的边缘化。

从“行”角度反思,特殊教育资源建设应该“做什么”、“用什么做”、“怎样做”。观照现有的特殊教育资源建设中缺乏坚实的理论指导,缺乏系统工程意识。我国现有特殊教育资源大多来源于企业、国内外基金会的人道主义资助项目或少量的课题研究成果,这些资源建设大多要求在固定的时间内完成,其中不乏带有功利或感彩的资源建设缺乏应有的科学理性与技术理性。

三 特殊教育资源建设的理论基础

特殊教育资源建设的价值取向是什么?我们认为应坚守这样一条逻辑主线:起点是特殊儿童能基于优质无障碍资源的学习,过程是资源能消解、补偿特殊儿童的学习障碍,终点是提高特殊儿童的学习绩效。所以,探索、依据、根植于坚实的特殊教育资源建设理论基础尤为重要。

教育资源是教育技术研究的两个对象之一,这从美国的“教育技术”定义中清晰可见。历史上,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几十年间推出了五个不断演化定义,其中对我国当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研究影响较大的是“AECT 94定义”与其解读《教学技术:领域的定义与范畴》和“AECT05定义”与其解读《教育技术:定义与评析》。“AECT 94定义”为:教育(教学)技术是为了学习,对有关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这个定义明确了教育技术研究范畴是过程与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

“AECT 05定义”为:通过创建、使用和管理适当的技术过程与技术资源,以促进学习和提升绩效的研究与合乎道德的实践。“AECT 05定义”对教育技术两大研究对象“过程”和“资源”之前有一个限定词:“适当的技术(appropriatetechnological)”表明了“资源”对技术运用的适用、绩效有更高的要求,是对以往定义的超越。但“AECT 05定义”使用“创建、使用和管理”三个范畴取代“AECT 94定义”中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五个范畴引起了中外学者不同观点的讨论。桑新民教授认为:“AECT 05定义”的

不足之处是范畴分类层次有些混乱,而且过于抽象,距现实太远,不便操作。

一个术语定义与范畴往往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能对某些现象作出解释,而另一种定义与范畴在其他一系列情况下或许更有用。我国教育技术学者从教育技术的学科化取向对教育技术学定义与范畴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广泛研究,何克抗教授认为,中国的教育技术学者关于教育技术学的定义与内涵形成了既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又超越国外经验的全新认识。其中桑新民教授从中国文化的视野中进行的教育技术学范畴体系建模(如图1所示)研究,力图将美国同行的研究再向纵深推进一步,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引起较大的影响。

图1中,设计范畴是资源建设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中介与桥梁;开发与实施是资源建设的基本舞台;评价与管理则对资源建设起反馈调节作用。该范畴体系的逻辑起点是“基于媒体的学习”,逻辑终点是“高绩效的学习”,这与特殊教育资源建设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在此范畴模型中,特殊教育资源建设者可从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明确自己的目标。

四 特殊教育资源建设的创新与实践

以“教育技术学范畴体系动态结构模型”作为特殊教育资源建设的理论指导,可以保障资源建设的系统性与全面性,避免资源建设的局限性与片面性。下面从该模型的设计、开发、实施、管理与评价五个范畴入手,依据特殊儿童生理缺陷、学习障碍与认知规律的特殊性,侧重于在实践层面提出一些具体的对策。

1.设计

在教育技术学范畴体系中,“设计”是理论向实践转化的桥梁。特殊教育资源设计应从关注特殊教育儿童的学习特征、学习需求与学习环境的无障碍入手。

(1)依据信息无障碍理念设计资源

信息无障碍是指任何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平等地、方便地、无障碍地获取信息、利用信息。在特殊教育领域,对教育资源有无障碍需求的主要是听障儿童与视障儿童,听障学生对获取文本、图形等视觉信息没有困难,但如果语音信息没有转化为文本或手语,听障儿童就无法感知信息了;视障儿童因缺乏辅助工具,难以理解看不到、看不清或有干扰的图片与文本信息,导航系统混乱也对视障儿童使用资源造成障碍。因此,《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2006年一2010年)》指出:积极推进信息和交流无障碍,公共机构要提供语音、文字提示、盲文、手语等无障碍服务,影视作品和节目要加配字幕,网络、电子信息和通信产品要方便残疾人使用。

信息无障碍的诉求是信息资源的设计者、开发者以及者,与信息需求者的信息获取和应用之间产生的矛盾引起的。2008年4月信息产业部了《信息无障碍身体机能差异人群网站设计无障碍技术要求》(YD/T 1761―2008)标准来规范领域发展。

(2)重视移动学习资源的设计

移动学习是手持式移动技术支持的学习或跨越各种情境或地点发生的学习,包括那些使用移动或个人设备支持的课堂学习和扩增实境性学习,或把固定和移动技术结合起来跨越许多不同地点的学习。因特殊儿童在认知与交往中存在障碍,许多家长为方便特殊儿童学习与生活,为他们配备了移动电话、媒体播放器、掌上电脑或其他通讯设备等,这些设备具有较强的信息浏览和网络通信的视窗功能,正是引导他们进行移动学习的好时机。

特殊儿童在移动学习过程中能按需、随时、随地的利用资源,减少了教学与生活辅助人员的帮助,提高了学习质量,改善了生活品质。例如,听障儿童主要通过视觉获得信息,并且因为长期“以目代耳”,视觉器官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发展,利用移动学习资源丰富的色彩、活动的画面来刺激听障儿童的视觉器官,调动他们的形象思维,辅助他们的学习更加有效。视障儿童利用移动学习资源的语音重现、图文屏幕放大等特殊功能补偿视觉障碍,克服了传统教学中语音稍纵即逝,无法保存的缺点。

2.开发

特殊教育资源开发是把设计方案转化为物理形式的过程,为保证资源开发的质量、水平与效率,“多学科联合开发”与“二次开发”两个策略值得重视。

(1)多学科合作开发策略

特殊教育倡导医教结合,文理交融。但国内常从单一学科领域进行特殊教育资源开发,资源开发的片面性致使其在共享、迁移、延伸方面出现障碍。

特殊教育资源需要根据特殊儿童的认知特点与需要进行开发,资源开发中需要形式创新、方法创新和内容创新。基于教育技术、特殊教育、神经认知等跨学科联合进行特殊教育资源开发在国内外已初露端倪。例如:利用利用FMRI(功能性磁共振成像)、ERP(事件相关电位)、眼动仪等现代化的行为实验技术对特殊儿童的语言、视觉认知规律进行揭示,以此作为特殊教育资源开发的依据,实现特殊教育资源开发从理想的应然开发向科学的实然开发的理性转变。

(2)二次优化开发策略

特殊教育课程与教材设置与普通中小学相比,在体系与内容上有许多重叠之处,现在普通中小学课程教育资源十分丰富,出现多种版本共存态势。这些资源除教材配套资源外,其他教育资源建设主体大多实行市场化调节模式,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由于特殊教育种类多,学校教育主要有盲、聋、智障三类,但细分到各类受教育的人数较少,资源开发单位面对特殊教育资源开发,认为是投入大,产出小,无利可图,不愿介入特殊教育资源的开发。

把特殊教育与普通中小学相同的课程资源二次开发,通过“引进一整合一加工”优化成为适合特殊教育需要的无障碍资源,可节约大量的人力、财力,提高资源开发效率。在资源二次开发中,要争取高校介入,高校与中小学特教学校相比,具有专业人才优势、技术开发优势与科研优势,高校汇聚了较多的网络、多媒体开发、数字化资源建设方面的专门人才㈣,可保证二次开发质量。

3.实施

实施是特殊教育资源设计与开发“产品”的实践舞台,是利用资源促进学习者学习的过程,资源实施必须围绕特殊教育的教学活动、多层次育能培训进行。

(1)基于资源开展信息化教学

特殊教育资源在信息化教学中主要作用有:展示事实、创设情境、提供示范、呈现过程、补偿缺陷、设疑思辩等。

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但特殊儿童由于生理缺陷与学习障碍,他们的认知结构还比较简单,正处在知识积累与思维发展阶段,还缺乏学习自控力。在缺乏知识基础与学习能力的现状下,放手让特殊儿童在自然状态下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事实证明是低效甚至无效。在信息化教学实践比较中,加涅的“九段教学法”能较好地适应特殊教育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实际需要。加涅根据信息加工心理学原理提出了一个得到广泛认可的学习与记忆信息加工模型,据此他把完整的教学过程划分为九个阶段:引起注意、告知目标、提示回忆原有知识、呈现教材、提供学习指导、引出作业、提供反馈、评估作业和促进保持与迁移。在这九个不同阶段,特校教师能根据教学需要合理驱动资源,来优化教学环境、提高教学质量。

(2)基于资源开展多层次育能培训

对特殊教育从业者与特殊儿童进行育能培训具有重要价

值,通过资源的有效实施,可提高培训的实效性。特殊教育资源应用培训的对象主要有行政管理人员、教师、学生、家长。

对行政管理人员建议以特殊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规律、资源建设的内涵、实践领域、管理为主要培训内容。对特校教师的培训,应借助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增加特殊教育教师资源应用能力培训,增加他们的体验与实践机会,使其真正地提高知识与技能,发挥资源应有的效能。对学生的培训,主要以学习中缺陷补偿、康复设备使用方法、提高生活技能途径等资源为主要培训内容。对家长的培训,主要以特殊教育知识、辅助技能、家校沟通方式为主要内容,以增加家长对特殊儿童生理与心理的干预、督导能力。

4.管理

特殊教育资源管理是通过对资源实施的自我调控,以实现教师提高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与水平,培养特殊儿童的信息素养与学习能力,促进特殊儿童的康复效果,为师生与家长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完成特殊教育目标。

(1)以项目推进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特殊教育信息化基础专用设施,是指用来增进、维持或改善特殊儿童的学习机会与范围,克服或弱化他们在交流、学习和生活中面临的困难与障碍,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开发的特殊教育信息化辅助专用设施。

以项目推进特殊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成功经验,通过项目的整体实施可实现成本效益的最大化。例如:江苏省为促进教育公平、实现社会公正,保障残疾儿童受教育的权利。从2007年省教育厅决定用2年左右时间实施江苏省特殊教育合格学校建设,在“建设基本标准”中明确提出要完成特殊教育学校的基础设施、教育教学基本设备、特教专用设备的具体指标。江苏省通过“四专项目”(列入专项工程、制定专门文件、召开专题会议、组织专人检查)来管理、推进项目建设。两年间省财政投入7000万予以保障,各地先后投入4亿多元用于特殊教育合格学校项目建设。全省特殊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在项目推进中实现了高位均衡发展,为江苏特殊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以远程教育服务体系促进资源的深度应用

理论和实践表明,远程教育服务体系对特殊教育的发展有着独特而重要的意义。一方面,远程教育形式在很大程度上规避了特殊儿童在生理方面的缺陷与学习中的不便和障碍;另一方面,这种形式提供了较为宽容和灵活的学习管理体制,网络资源的便捷性能满足特殊儿童网络学习、移动学习等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要求。

特殊教育远程教育服务体系建设应以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分类指导为原则。通过组织“国家区域本地”自上而下的管理网络,与“本地区域国家”自下而上统一身份认证、统一规范的资源汇聚功能,促进优质资源的辐射作用,促进特殊教育信息化的均衡发展。

5.评价

特殊教育资源评价是对资源在教学实施中是否达到一定质量要求所做的价值判断,是对资源在教学中作用的测量、分析与评定。特殊教育资源评价的重点内容是规范性评价与适切性评价。

(1)通过标准规范评价资源的无障碍性

特殊教育资源的评价除对其教育性、科学性、技术性、艺术性等方面的评价外,还要重点对资源的无障碍性进行评价。无障碍评价重点从资源的浏览机制、多媒体信息处理机制、输入输出机制、整体结构设计四个方面来评价。特殊教育资源无障碍评价的国际标准规范主要有:互联网协会的WCAG1.0(网页内容无障碍指南1.0),它是由互联网协会的网页无障碍组织制定并的,主要是在考虑各类残疾人群访问网页内容时的特点而制定的与之相对应的技术标准,它对网页设计者提出了具体的网页内容无障碍要求;美国政府的Seefion508《美国残疾人康复法案》第508节(Seefion508)开创了全球信息无障碍立法工作的先河,它是一部联邦法律,规定了所有由联邦政府发展、取得、维持或使用的电子和信息技术,都必须能保证对残疾人的无障碍,现已成为国际性的网页内容无障碍的参照规范。

(2)通过学习成就测验评价资源的适切性

由于特殊儿童教育研究中样本容量小,被试异质性高,许多学者提倡在特殊儿童教育评价中采用个体被试教育评价。“成就测验”因侧重个体通过学习而获得的某种专门知识和技能,能直接评估受测者对某些学业技能的掌握情况,测验内容紧扣课程标准,与教学实践联系密切等特点,在特殊教育评价中受到推崇。比较常用的个人学习成就测验量表是韦克斯勒个人成就测验―Ⅱ(Wechsler Individual Achievement Test―Ⅱ,WIAT―Ⅱ),它从口语表达、听力理解、书面表达、基本技能、阅读理解、数学计算、数学推理七个方面进行测验。通过量表测验可评价资源对特殊儿童的适切性。

五 结束语

特殊儿童的生理缺陷、学习障碍、认知规律的特殊性,决定了特殊教育资源建设应以特殊儿童的缺陷补偿、潜能开发为宗旨,以特殊教育技术与育能科技为手段。本文以系统观研究教育技术学范畴下的特殊教育资源建设,从设计、开发、实施、管理与评价五个范畴提出了有别于普通教育资源建设的对策。通过资源建设中的形式创新,方法创新与内容创新,切实提高特殊教育资源对特殊儿童的适切性。优质无障碍特殊教育资源的建设将对特殊教育产生两个积极的影响:一是对特殊儿童学习目标的充实与达成,学习方式的丰富与变革产生推动作用;二是通过资源有效实施来提升特殊儿童的学习、康复与生活质量,进而促进特殊教育的科学发展。

篇10

【摘要】我国一直十分重视高等教育改革,以及如何有效分配和调整教育公共资源。目前,在对高等教育进行改革方面已经有了不少成果,但大都是集中在高校校园系统改革。因此,针对新世纪形势,高等教育的需求也有了很大不同,本文从高校教育改革和网络教育建设两方面进行论述,希望为我国高等教育建设提供一些建议。

【关键词】新世纪 高校教育 网络教育

高校教育改革和网络教育资源建设是当代大学需要重视的两个重点部分,它们对提高高等院校教育水平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网络教育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现代教学资源之一,也是实现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经之路。网络教育资源的质量将对教学效果好坏产生重要的影响。如果不对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提前加以防范,或者是及早做好相关应对措施,不仅会降低网络教育资源建设进度,而且还会阻碍高校教育改革发展。

一、新世纪高校发展现状和目标

社会在不断快速进步,人们对自身要求也越来越高,再学习和终身学习已经成为新世纪下,大部分人所追求的广泛社会行为。而传统高校结构设置和教学理念已经与现代社会模式形成了一定差距,限制了学生终身学习的目标需求。现代高校不该仅仅局限于大学单一校园教育之中,其应该拥有基本远程教育能力,这是经济全球化和社会高度信息化背景下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也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新世纪社会现代化的发展迅猛,几乎是日新月异,人们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紧跟时代步伐,更新自身知识储备和结构,持续增强综合素质水准,把学习当作提高个人能力和生存发展环境的第一要素。

现代高校目前仍然是实行内容和进度统一的标准化教学,学生也多为在校大学生,他们在校园里接受学校安排的各种学习内容,但对个性化教学有很多缺失,学校的教学资源也有很大局限性,不能发挥出高校教学多样化、综合化的理念。学生在高校中需要有老师指导的同时,还要由更多自主性的选择学习,而高等学府也应该面向全体公民,公平公开其教学资源,实现全民综合素质和知识水平提高的目的。

网络教育是响应开展综合素质教育的号召,改革传统教育环境和教育观念的有效途径,网络上虚拟交流环境和丰富信息资源都是远超校园教育的新型教育模式,其完全可以成为校园教育的完善和补充。实现培养学生既具有生存发展能力,又能够形成终身学习发展的习惯。此外,也更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并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提供更细致入微的帮助。

新世纪高校教育改革是从高校教学理念、教学资源的内容、结构等方面入手,进行更高要求、高标准的改革,而网络教育资源建设正是其中重要环节和目标。网络教育资源由于自身信息复杂多样和无限共享特征,使其成为高校改革的突出内容,让高校能够实现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资源的改革。教师也在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中,转变自身角色特征,将职责从单纯知识输出,变成主动分析学生需求,设计出最佳学习环境,在梳理知识内容重点讲解基础上,指导学生具体学习。

二、网络教育资源建设措施

(一)加强网络教育宣传。现在大家上网一般都带有明确目的性,并且网络上内容千奇百怪,建设网络教育资源,首先就应该加强相关教育资源宣传力度,使师生了解网络教育,能够积极主动的使用网络教育资源。比如,为了让网络教育资源在高校师生之间广泛传播,为网络远程教育奠定基础,可以具体通过现有校园媒体,包括校报、广播、信息栏等多方面大力宣传,将网络教育的优势和特点充分、全面进行介绍。尤其是重点突出网络教育数字化、交互性和多媒体运用,制作出精美优良的网络课程,在学校公共网上循环播放,提高点击率和浏览量。

(二)建设特色高水平资源。我国互联网上已经有了丰富多样的资源,高校如何打造出帮助本校教学的资源库是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的关键。随着网络视频在校园网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师生青睐,也愈加显现出网络远程课程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制作内容含金量高的网络视频课程供师生学习使用。例如,学校一些知名教授、校友等所做的优秀报告和讲座节目进行录制剪辑,再投放到校园网络,方便学生观看,可以选择合适时间学习,还可以反复多次观摩总结。这样就可以将这些好的教学资源进行充分利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选择自己感兴趣、有帮助的课程展开针对性学习。此外,高校还应该积极组织形式多样的网络教育活动,同时高校与高校之间加强交流 ,可以开放校际间的资源共享,以扩充各个高校的网络教育资源库,提升资源质量和教学成果。

(三)营造良好网络教育资源条件。目前,高校网络教育资源还处于加强建设阶段,其中教育主题资源网站、校园网络办公网站以及学校网络教学资源都是分开进行建设和管理。虽然这种形式在内容分类体现上具有直观平面性用户可以有明确目的快速找到自己想要的内容,但是教育主题资源和学校网络教学资源就比较被动,不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学校可以综合考虑,对这些网络教育资源做出统一部署,再仔细研究各部门信息和管理环节中的方式,创建出可以统一调用网络资源的协议和接口,使所有网络教育资源网站之间,教育主题资源和网络教学资源之间也能够流畅调用和对接。此外,将信息汇聚和分类技术运用于罗列其他浏览相似网站的信息,以此实现网络教育信息相互渗透的作用。比如,网络教育资源建设成效就是让高校教育从“单方输出”向“多方渗透转化”,主要是通过信息门户、网络邮件、网页认证、新闻网站等将网络教育教学的相关内容进行首页推荐。借此建出将思维性、知识性、乐趣性、服务性全部融为一体的高校网络教育氛围。

结束语:网络教育资源建设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世纪下的网络教育是时展的主流趋势,高校只有加强网络教育环节的建设才能实现传统教学改革,提高整体教育水平,实现高校教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