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生活质量评估的内容范文

时间:2023-12-28 17:38: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老年人生活质量评估的内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老年人生活质量评估的内容

篇1

【关键词】 老年人;居住方式;生活质量

文章编号:1005-619X(2007)04-0222-02

21世纪是全球人口结构进入老龄化的时代,2000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超过1.3亿[1],占总人口的10%以上,标志着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社会人口老龄化而家庭结构却发生了一些演变(尤其是居住方式),由数代同堂的“同巢而居”逐渐演变为“分巢而居”,甚至出现了“空巢独居”等多种模式,老龄人因孤独寂寞而影响生活质量的问题日益凸现。为了解居住方式对老年人生活质量究竟有多大影响,我们于2005年期间对沙河梅花园地区的3个干休所250名离退休老干部进行了居住方式与生活质量的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3个干休所的住户房号按1、4、7、0者为抽取对象,共调查离退休老人250名,年龄60~90岁,男性196名,女性54名。调查对象具有自行回答问卷问题的能力。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设计问卷调查表,调查表包括两部分,一部分为基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婚姻、职务、居住方式等5个因素;另一部分为生活质量评定内容,采用GQOLI-74调查表[2],量表主要涉及生活质量相关因素,包括主观生活质量评估满意度两个方面,共74条目,分为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4个维度20个因子。每个维度包括的因子如下:躯体功能维度包括、睡眠与精力、躯体不适感、进食功能运功与感觉功能5个因子;心里功能维度包括:精神紧张度、负性情感、正性情感、认知功能、自尊5个因子;社会功能维度包括:住房、社区服务、生活环境、经济状况4个因子;第20个因子为受试者对生活质量的总体评价。以100分计算,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

1.2.2 资料收集方式

在干休所卫生所工作人员配合下,由经过统一训练的护士入户,对调查对象作统一解释说明后,请其自评填写或由护士逐条询问记录。

1.2.3 资料统计与分析

将收集的资料数据用SPSS1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经正态性和方差齐性检验后,进行t检验,并使用Scheffe法检验居住方式对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

2结果

2.1 一般资料

发出问卷258份,收回250份,调查合格率达96.9%,调查对象平均年龄(73±6.23)岁。其中军职休干83名,占33.2%;师职休干140名,占56%;地方休干27名,占10.8%;丧偶90名,占36%;70%以上的老人能积极参加社会活动。

2.2 老年人居住方式调查情况

250名老年人中,“空巢独居”子女远在外地或虽在本地居住但每月前来探望不足一次的有91名,占36.4%,“分巢而聚”,子女虽不同住,但每周或节假日前来团聚的128名,占51.2%,子女和或祖孙同住的“同巢而居者”31名,占12.4%。三种居住方式中又按不同情况分为:空巢有爱、空巢有亲、空巢有友;分巢有爱、分巢有亲、分巢有友;同巢有爱、同巢有亲、同巢有友三个层次。

2.3 老年人生活质量调查情况

老年人生活质量与居住方式调查显示,与家人同住的“同巢而居的老人”躯体功能、心理功能,较空巢而居者有非显著性差异,社会功能、物质功能有显著性差异。

“分巢而聚”者,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较空巢而居者有显著性差异。两种居住方式总体评分均较“空巢而居”有显著和非常显著性差异(表1)。

3 讨论

3.1 老年人居住方式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本研究显示,在忽略了经济收入,文化程度,环境等其它物质与人文因素后单项调查同一类型(干休所离休高级干部)老人的居住方式并与生活质量相匹配进行调查,证实居住方式对老人的生活质量有明显的影响。

空巢而居的老人,4个维度的生活质量得分及总体评分均低于分巢而居者,而分巢而居者,又低于同巢而居者。三种居住模式中,每种得分层次有爱情>有亲情>有友情>寡情少友。

3.2 老年人居住方式对生活质量影响的原因

老年人居住方式对生活质量的影响主要原因是缺乏美满家庭生活的良性氛围,缺乏情感生活而使老人产生孤独感,孤独老年人下丘脑活动增强,有害物质分泌增加,可影响血压、心跳和情绪,降低机体免疫力,使人多病体衰。孤独既影响老人的生活质量,又增加患病的可能。

3.3应当注重对老人的居住方式进行护理干预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稳步发展,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老龄人口迅速增加,老年护理社会需求量日益增长,本研究结果提示在老年护理中,要注重对老年人居住方式进行干预。

篇2

关键词:社区;老年人;生活质量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设计 采用描述性研究,以随机抽样法抽取205所家属院的部分老年人进行调查,按文献报道的健康调查问卷和自行设计的调查表调查其一般情况,评估此社区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状况,然后利用统计学软件分析寻找影响此社区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因素。

1.2一般资料 随机抽样法抽取某社区的>60岁老年人80人,男女不限,既往无严重的躯体疾病和精神疾病,生活能够自理且能配合完成调查的。

1.3方法

1.3.1一般调查表 自行设计的老年人基本资料调查表,主要包括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工作状况、文化程度、经济收入、既往疾病情况、居住方式、生活满意度等。在正式测试前选择了15名研究对象测试了本量表的信度。其信度系数为:总量表0.89。

1.3.2健康调查简表(SF-36)[1] 健康调查简表(SF-36),是在MOS-20的基础上改编而来的。测量内容包括躯体功能、躯体角色、机体疼痛、社会功能、心理卫生、情绪角色、活力和总体健康状况8个方面。本量表有11个大问题,每个问题下又有小问题共36题,分值从1~6分,情况越好则分值越高。在正式测试前选择了15名研究对象测试了本量表的信度。其信度系数为:总量表0.95。

2研究步骤

随机抽样法抽取某社区的>60岁老年人80人,男女不限,既往无严重的躯体疾病和精神疾病,生活能够自理且能配合完成调查的。从2006年1月~3月采用健康调查问卷(SF-36)和一般情况调查表由研究者统一发放,不记名答卷,征得研究对象的同意,采取自愿填表。然后统一收回并对其结果进行打分,结合样本的特性,利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3结果

3.1调查对象的情况 本次共调查了80名老年人,其中男性44名,占55%,女性36名,占45%;年龄最长者82岁,平均年龄64.5岁;已婚65名,丧偶10名,离异5名;在职5名,离岗2名,退休73名。经济收入情况(月收入):0~500元的有10名,501~1000元有42名,1001~2000元有22名,>2000元有6名。居住方式:独居的有5名,与配偶同住的有15名,与子女同住的有17名,与配偶和子女同住的有43名。既往疾病:存在一种慢性病的有67名,两种及以上慢性病的有10名,无既往疾病的有3名。业余生活:常坚持晨练的有9名,经常去老年活动中心的有30名,常看书、报、电视的有50名,其他业余生活的有7名。属公费医疗的有5名,部分公费医疗的有14名,全自费的有14名。生活满意度:满意16名,一般52名,对生活觉得不满意的有12名。随机发放问卷90份,收回问卷84份,有效问卷80份。回收率93%,有效率88%。经过单因素统计分析得出:本次调查的老年人受教育程度有53.7%为大专以上,文盲只占到2.5%,(P<0.05)。说明本组调查的社区老年人文化程度较高,高于其他调查结果,可能与本社区为研究所家属院,人们普遍受教育程度高有关。有关老年人的经济状况,12.5%的老年人月收入

3.2老年人群健康调查情况 回收健康调查简表,依据打分标准认真评分,满分为150分,制定评分标准,见表1。

从表1中可看出本次调查的老年人中健康状况较好的和一般的比例差不多,总共占到了67.5%,超过了1/2,绝大多数人处于这一健康状态。健康状况差的占1/4 (25%),而好的才占到了7.5%,两者相差比较大。

4讨论

WHO定义的[2]"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身体缺陷,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健康,而从我们的调查结果看出能达到这个标准的只有7.5%,这足以证明本社区老年人的健康水平还是很低的。

目前,尽管生活质量应该包括哪些内容仍没有一致意见,但许多研究者认为生活质量应该是一个多维概念,至少应包括躯体健康,自理能力,认知功能,心理健康,社会交往,家庭情感支持,生活满意度,健康服务可获性,经济基础,业余生活,幸福感等方面。生活质量的多维性是生活质量的特点之一。

本次调查也发现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因素比较多。通常老年人因离退休后单调松散的日常生活、自身疾病、丧偶、经济困难等造成心理上的各种消极情绪,主要有孤独感、抑郁感、老而无力感、衰老感。这些负性情绪严重影响老年人的躯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大部分老年人还是以中国传统的方式和配偶或子女同住,家庭的和睦直接会影响老年人的心理情绪和生活质量。文化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自我保健意识与行为能力,从而影响到生活质量。随着年龄增长人体机能也在逐渐的衰老和退化,老年人的身体疾病尤其是慢性病逐渐增加。近年来由于医疗费用的上涨过快,致使老年人对医疗费用的支付能力受到限制,造成一些老年人发病后不就医或不及时治疗,严重影响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从忙碌的工作状态到无事可做的退休生活使老年人感到空虚,所以业余生活的充实与否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乃至生活质量有直接的影响。

5结论

改善和提高社区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从老年人自我保健、家庭保健、社区保健3方面同时做起,具体措施为:①老年人要懂得:动、静、乐、寿的道理。动就是运动,老年人应坚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积极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脑力或体力劳动;静就是安静,遇事冷静不急躁;乐就是乐观,勿奢求妄为,节喜制怒,保持乐观情绪,动静乐相结合才会健康长寿。②老年人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膳食,戒烟限酒,起居规律,休息充分。③老年人要定期检查身体,做到疾病早发现、早治疗,避免延误治疗时机。④老年人要有和睦的家庭,家庭的和睦相处需要二代乃至三代人的共同努力。对老年人而言要心胸开朗,不为琐事增添烦恼;对年轻人而言应给予老年人体贴与照顾,有病及时诊治,多替老年人着想,尽量消除两代人的差异,消除代沟。对于丧偶的老年人在获得子女和社会的支持下,有条件应争取再婚,在这一点上,年轻人应革除掉那些不良习俗规范和陈旧观念。⑤老年人要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情感方面的联系,是人际关系的主要特征,人际关系的协调与否对人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响。⑥老年人要寻找再职机会,退出社会是老年人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身体精神相当好的老年人,可以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有利于保持老年人的心理健康。⑦老年人要寻找学习就会,扩大兴趣范围,比如:到老年大学学习,培养兴趣爱好,开拓思维,增加人际交往的机会,可以减慢心理衰老的进程。⑧鼓励老年人信教,有人调查发现信教可以增加老年人的安全感,减轻对死亡的恐惧,也有助于老年人摆脱孤独心理。⑨社区要大力宣传尊老、敬老、助老的优良传统,建立为老年人服务的医疗保障体系和老年活动中心,配置适合老年人的体育锻炼设施,多组织一些适合老年人参加的旅游观光活动和各种小型比赛项目。组织有趣的讲座和一些保健知识讲座,增加老年人自我保健意识。建立健康档案,加强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篇3

1 农村社区老年人常见的健康问题

1.1排泄问题:在机体老化的过程中,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可出现生理功能减退,老年人的排泄形态发生改变,如便秘、腹泻、尿失禁、尿滁留等。

1.2睡眠问题:失眠是老年人最常见的睡眠问题。失眠是指睡眠不足,导致正常睡眠受到扰乱,失眠不仅影响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还会影响情绪,甚至使意外伤害的危险性增加。因此,老年人的失眠既涉及健康问题又涉及社会问题。

1.3安全问题:由于衰老,老年人可出现意识模糊、失去方向感、判断力减弱、记忆力减退及应变能力降低,老年人自我防御能力明显下降,对生理和安全的需要显得更为迫切。老年人常见的安全问题,主要包括跌倒和用药问题。农村老人存在用药较随意,缺乏科学性。

1.4健康知识缺乏问题:农村老人普遍文化层次低,自我保健意识差,获取信息途径局限。所以他们往往缺少有利于健康这方面的知识。

1.5角色改变的适应问题:进入老年期,面临离退休问题,这是人生的一大转折点。离退休后,生活规律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长期习惯的作息制度被打乱,许多老年人一时难以适应,常常会产生颓丧情绪和失落感。另外大多的农村老人没有固定的经济收入,他们随着逐步劳动能力的丧失。担心在家庭中的地位发生变化而变得敏感,显得罗嗦、唠叨、固执,造成家庭气氛紧张。

2 农村老人护理要点

2.1老年人因神经系统反应迟钝,常缺乏典型的症状和体征,很容易延误诊治,因此护士不但要掌握老年人发病的一般规律,还要注意观察细微的病情变化,及时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处理,使老年人得到及时的救治和护理,降低死亡率和伤残率。

2.2护士可通过一切与老人接触的机会进行有效沟通,收集正确完整的资料,从而做出护理评估,为准确、及时、完整地实施良好的整体护理打下基础。评估内容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能否有效呼吸;能否维持身体各部位组织的血液循环;营养状况;大小便排泄是否正常;肢体活动能力及协调程度;休息与睡眠状态;感觉器官的功能;记忆力、智力及人格类型;适应能力;病情变化及治疗效果;自我照顾能力及安全情况;护理需要等。

2.3农村老人普遍健康知识缺乏,所以健康宣教就显得犹为重要,可通过集体讲座、利用传播媒体讲座和社区健康咨询等形式来指导老年人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采取积极的健康行为。另外,在健康教育时护理人员要注意语言力求通俗易懂、避免使用医学用语,态度谦和,尊重听众。

2.4重视社区家庭访视护理,做好饮食、排泄、休息与睡眠、安全用药等方面的指导,以满足老年人基本的生理需要;改变老年人不良的生活习惯,提高健康管理能力;对日常生活技能进行指导,提高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能力,从而提高其生活质量。

篇4

四川绵阳四0四医院·川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四川绵阳 621000

[摘要] 目的 探讨干部保健对象的合理健康评估方法及健康管理效果。方法 以该院保健科2010年3月—2013年4月接受健康评估的235例老年干部病例做观察组,同时选取该院门诊接受体检的200例健康患者为健康对照组,按照健康评估流程对患者进行健康评估,观察两组健康指标差异。 结果 观察组在疾病治疗率及原发性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及糖尿病几种疾病的患病率上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压、血脂、血糖这些疾病危险因素治疗率及控制率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优势(P<0.05)。结论 良好的健康评估流程对干部保健意义重大,在治疗控制疾病危险因素,慢性病综合防治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 干部保健;健康评估;研究应用

[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2(c)-0141-02

[作者简介] 刘敏(1980.8-),女,四川绵阳人,本科,主管护师,主要从事医院感染管理及预防保健工作。

目前,人口老龄化成了全社会关注的话题。关注老年健康,对社会老年人身体状况进行科学健康管理也成了当前国家卫生部门的主要任务[1]。老年干部属于一类特殊的老年人群,这些保健的对象为国家做出过重大贡献,做好其健康管理对于国家发展建设有意义重大。同时做好干部保健,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全国老年健康管理模式及管理方法的一种有力的缩影,能够为国家全体老年健康管理提供可借鉴的蓝本。该研究以该院保健科2010年3月—2013年4月接受健康评估的235例老年干部病例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干部保健的良好评估方法,促进老年健康保健在临床得到全面应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院保健科共有235例老年干部接受健康评估。其中男190例,女45例;平均年龄(78.8±2.3)岁;将这些患者作为观察组。入选标准:能够连续3年完成健康查体,有详细的病例档案及体检资料,年龄在60岁以上。患者慢性病罹患种类,日常用药状况不在考虑范围内。排除标准:年龄在60岁以下,体检资料不健全者。并排除生活不能自理,有认知障碍及恶性肿瘤晚期患者[2]。

同时从我院门诊随机选取200例定期体检的健康老年人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70例,女30例;平均年龄(78.6±3.5)岁;入选标准同排除标准同观察组相同。

1.2 研究方法

资料采集方法。对观察组及健康对照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史还有疾病治疗情况进行详细分析,并对两组主要老年性疾病,原发性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及糖尿病几类疾病进行详细统计。对血压、血脂及血糖这几个心脑血管疾病高危因素治疗同控制状况,及用药状况进行统计。并按照表1 流程对患者进行健康评估,进行健康管理。

1.3 统计方法

数据资料均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并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2.1 疾病危险因素患病率

统计中观察组患者疾病知晓率达到100.00%。对照组疾病知晓率97.25%。原发性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及糖尿病几种疾病的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且并发两种以上疾病的患者逐年增加,但是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疾病危险因素治疗控制率

对两组患者进行血压、血脂、血糖这些疾病危险因素治疗率及控制率进行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3.1 干部保健综合健康评估的意义

老年前期或者老年人属于干部保健的主要对象,而干部保健的重点工作就是要依据老年患者的体质特点,及早发现患者身体的各种健康方面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科学治疗控制,防止病情恶化,预防疾病传变,从而使老年患者全面提高生命质量,达到寿命延长的目的。从上述研究中,进行健康评估的干部保健对象在血压、血脂、血糖这些疾病危险因素治疗率及控制率上比没有进行健康评估的老年人都有明显优势,说明干部健康评估在防治老年慢性病上效果显著。老年干部保健对象属于一类特殊的老年人群,这些人多多种疾病共存,患病率高,身体机能减退,因为自身身份的特殊性,多数人还有一定的心理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些老年干部更需要,也更加有必要去从多种维度去分析并评价维护其自身的身体健康状态[3-4]。而做好老年干部的保健评价也能够影射出全社会老年人口自身健康问题,能够将老年干部健康评价方法及模式应用于全体老年患者的保健管理中,从而提高老年健康保健管理的科学性及全面性,将全体老年患者健康体检评估纳入到一个社会化轨道,全员参与,提高老年慢性疾病的治疗控制水平,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延长寿命,享受快乐幸福的老年生活。

3.2 干部保健综合健康评估方法及模式

老年健康评估这个理念来源于国外,要将其应用于国内的干部保健评估,应用于国内老年健康保健管理需要将国外理念及方法进行相应的转化及创新。首先必须建立整套科学的保健评估体系,筛选出适合国内老年人群的健康评估指标,确定评估的模型,建立适合我国老年人群的健康保健指标体系[5]。同时还要建立科学的评估流程,按照流程科学体检,并借助计算机分析软件对老年人健康指标进行科学评估[6]。

该研究中,主要从老年疾病的高危要素,老年人生活结构,慢性病的跟踪,老年人身体脏器功能,疾病知晓率、治疗率及控制率几方面来对干部综合保健对象进行健康评估。并按照上述的评估流程详细记录干部保健对象的身体体检状况,并对统计的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从体检内容上主要是针对老年慢性病防治而设定的。对于老年慢性病防治,延长老年人寿命有一定意义。但是从当前国际公认的健康概念上讲,健康状况评估不仅应该包括躯体健康,同时还应该包括精神健康,同时还需要结合社会功能及环境状况等多种维度去对老年人的整体健康水平来进行综合的评定。所以结合这些问题,参照此次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在今后健康评估中,对于健康评估方法及评估模式还需要从下面几方面来进行改进:①需要从多种维度对老年人身体健康水平进行评估。在健康模式上不仅要考虑老年慢性病,同时还应该关注老年心理健康,添加精神心理体检项目。②提高检验人员综合素质。大力加强对老年健康评估医师团的教育,提高其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使其掌握全面的老年病知识,能够对老年疾病进行科学评估,同时能够为;老年人群提供合理的健康保健知识。③建立长效的健康评估机制。老年健康评估属于一项长期工作,必须持之以恒,将保健评估提高到日常固定化模式,全程管理,这样才能够发挥出健康能够评估应有的作用。

综上,在老龄化社会中,老年健康保健评估在防治慢性病,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方面效果显著,我们需要根据老年人自身特点制定出科学的保健评估流程,这样才能发挥出健康评估的最大作用。

参考文献

[1] 饶利,吴海燕,吴红英. 干部保健巡诊对保健对象健康水平的影响[J]. 齐鲁护理杂志,2011(19):85-86.

[2] 郑文华.健康教育在干部保健工作中应用体会[C]// 2009中国老年保健暨产业高峰论坛文集.海口:海南医院,中国老年保健协会,2009:181-121.

[3] 孙倩倩,王双.老年综合评估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22-224.

[4] 崔新娟,施冰,田日新. 老年综合健康评估在军队干部保健工作中的实施建议[J]. 人民军医,2011(7):106.

[5] 张宏雁,董军,吴海云.干部保健工作中实施老年综合健康评估的思考[J]. 中国医院管理, 2010(6):28-30.

篇5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发展改革委、教育厅(教委、教育局)、民政厅(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局)、财政厅(局)、建设厅(委、局)、卫生厅(局)、人口计生委、地方税务局: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家庭养老功能日益弱化,老年人养老服务已经成为重大的社会问题。但目前我国居家养老服务供给不足、比重偏低、质量不高,不能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为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提高老年人生命生活质量,提出如下意见:

一、重要意义

居家养老服务是指政府和社会力量依托社区,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方面服务的一种服务形式。它是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补充与更新,是我国发展社区服务,建立养老服务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

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是破解我国日趋尖锐的养老服务难题,切实提高广大老年人生命、生活质量的重要出路;是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优良传统,尊重老年人情感和心理需求的人性化选择;是促进家庭和谐、社区和谐和代际和谐,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快发展服务业,扩大就业渠道和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

二、基本任务

发展居家养老服务,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坚持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不断加大工作力度,积极推动居家养老服务在城市社区普遍展开,同时积极向农村社区推进。力争“十一五”期间,全国城市社区基本建立起多种形式、广泛覆盖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使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不断充实,服务内容和形式不断丰富,专业化和志愿者相结合的居家养老服务队伍不断壮大,居家养老服务的组织管理体制和监督评估机制逐步建立、健全和完善。农村社区依托乡镇敬老院、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等现有设施资源,力争80%左右的乡镇拥有一处集院舍住养和社区照料、居家养老等多种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老年福利服务中心,1/3左右的村委会和自然村拥有一所老年人文化活动和服务的站点。

发展居家养老服务,必须坚持以下几项原则:坚持以人为本。从老年人实际需求出发,为老年人提供方便、快捷、高质量、人性化的服务;坚持依托社区。在社区层面普遍建立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场所和服务队伍,整合社会资源,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共同营造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的社会环境;坚持因地制宜。紧密结合当地实际,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社区人文环境和老年人的需求相适应,循序渐进,稳步推开;坚持社会化方向。采取多种形式,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和支持居家养老服务。

三、保障措施

(一)制定居家养老服务发展规划。各级政府应紧密结合本地实际,科学地研究制定本地城乡社区发展居家养老服务规划,并把它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社区建设总体规划中,统筹安排,推动居家养老服务快速健康发展。

(二)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合理配置资源。各级政府应转变职能,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逐步加大投入,研究制定“民办公助”的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兴办居家养老服务业。各级政府要统筹考虑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队伍建设和运营管理等问题,合理配置资源。有条件的地区可针对性地设立专项资金,开设资助项目,探索适应当地特点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

(三)贯彻落实支持居家养老服务的优惠政策。贯彻落实国家现行关于养老服务机构的税收优惠政策,对养老院类的养老服务机构提供的养老服务免征营业税,对各类非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免征自用房产、土地的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

(四)整合资源,建立和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要按照当地社区建设规划和老年人实际需要,协同各个部门,整合资源,在城市社区和大部分农村乡镇建设综合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居家养老服务站点等基础设施,大力推动专业化的老年医疗卫生、康复护理、文体娱乐、信息咨询、老年教育等服务项目的开展,构建社区为老服务网络,为老年人提供就近就便的多种服务。吸引生活自理的老人走出家门到社区为老服务设施接受服务和参加活动;对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则采取派专人上门包护,满足老年人生活照料、医疗护理、文化娱乐、心理慰藉等多种需求。依托城市社区信息平台,在社区普遍建立为老服务热线、紧急救援系统、数字网络系统等多种求助和服务形式,建设便捷有效的为老服务信息系统。

(五)加强专业化与志愿者相结合的居家养老服务队伍建设。要鼓励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对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考试合格发给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认真实施专业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制度,科学界定居家养老服务中职业社会工作者的岗位和职责,加强对社工专业人才的吸纳与培养。同时,加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改善和提高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

要大力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志愿者组织,鼓励和支持社区居民和社区单位等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多种形式的养老服务。

要逐步改善和提高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地位和待遇。紧密结合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制度的实行,为居家养老服务的专业人员落实相应的物质待遇;对符合条件的从事居家养老服务人员,要按规定享受相应的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

(六)积极培育和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组织。按照政府职能转变以及与企业、事业、社团分离的原则,对居家养老服务中能够与政府剥离的服务职能都要尽可能交给社会组织和非营利机构去办,交给市场和企业去办。各级政府应积极培育、规范管理各类居家养老服务机构,鼓励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发展连片辐射、连锁经营、统一管理的服务模式。

篇6

【关键词】老龄化;老年医学;医疗模式

0 引言

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正在加速,2010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8.9%,多达1.19亿,是世界上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预测2015年我国老年人口数将超过少儿人口数,而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将高达4.5亿人。老龄化对社会和经济、人民生活方式、健康和疾病、卫生服务提供均产生了很大影响,给国家和地区的卫生、福利、社会服务系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剧,家庭社会压力的增大,若处理不当,社会不稳定因素、矛盾等激化,将会严重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因此,解决老年人口的医疗需求与中国医疗服务现状的矛盾成了当务之急。本文结合世界先进国家的经验、我国专家前辈经验和自身临床实习的实践及体会浅谈中国老年医学的现状及改善的相关建议。

1 中国老年医学的现状

1.1 我国老年医学研究取得的成就

为了让自己的国民安度晚年,我国一直致力于研究和改善老年医学及其医疗服务。自20世纪50年代起,北京医院和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提出振兴我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事业开始,有关老年医学的委员会及杂志陆续成立或创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计划等都将老年医学项目列入其中,更多的学者投入到长寿和衰老的研究中,老年医学的医疗队伍不断发展壮大,老年疾病的诊治规范不断完善,积极地推动了我国老年医学的发展[1]。近几年,新的医疗政策、医疗保险和医疗相关法律不断改进和完善,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治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城镇、城乡、农村等医疗保险的推广,普遍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赞誉,缓解了社会矛盾。媒体和广播等都出台了一系列饮食、健康和预防疾病的节目,让全民参与,注重生活方式,关注自身健康,减轻和缓解社会经济、医疗卫生和服务系统的压力,逐步建立良性循环。

1.2 我国老年医学的不足之处

尽管我国一直致力于完善老年医学,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仍存在一些问题[2-3]:

1.2.1 医疗资源

目前我国医疗机构中绝大部分老年医学科来自干部病房,主要承担干部的保健诊疗任务,面向全体老年人的医疗机构数量严重不足,医疗资源分配严重不均衡,资源利用不充分。如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老年病科,前身是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干部保健科,自1998年起,才面向全体老年人。另外,国内养老机构很是多,但只具备养老功能,而不能提供医疗服务。我在华西医院老年科实习的时候发现,很多老年人机体退行性病变,有很多慢性的基础疾病,这是每个老年人都会遇到的,不加干预可能恶化,干预则需要有专业医学知识的监控其病情变化及用药情况,维持目前衰退的机体的稳定,因为老年人病情多复杂,多变化。这部分病人是无需住院的,一方面本身医院的环境,各种耐药菌对他们的健康状况是潜在的威胁,另一方面,由于医疗空间和资源的限制很多危重病人不能及时得到救治,增加了医疗服务系统和患者求医治病的压力,还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浪费。随着着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必将导致老年人口的医疗需求更加迫切,国民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1.2.2 医疗理念-个体化医疗保健服务

符合中国特色的老年医学医疗模式尚未确立,一般医院的老年科仍沿袭着单病诊疗的传统医疗模式,仅关注的疾病本身,而忽略了老年人心理、生理出现或潜在的其他问题,未能预防某些疾病的发生而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实习期间,发现老师们经常会耐心的给患者们讲解他们的病情,关注他们的日常生活,并及时发现和纠正他们的负面情绪。但并不是所有的医院都会如此,如一些基层医院。在和老年患者的交谈中发现,老年人的医从性很好,配合度很高,但他们往往很焦虑、很担心、很恐慌,这些负面情绪很不利于病情的康复。如老年人多有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很多时候这类患者情绪的变化是致命的。

1.2.3 规范化和重视度

我国尚未建立老年医学专科医师的资格认证和专科职称考评标准,不利于规范现代老年医学的内容和提高老年医学执业人员的水平,也不利于吸收更多更优秀的人才投身到老年医学事业中。其次,老年医学的交流平台匮乏,缺少全国、两岸及世界性的老年医学交流大会,政府相关部门对老年医学的投入力量不够,社会对老年人健康的关注度及重视度不够[1]。

2 美国老年医学的新理念与医疗模式

美国老年医学打破了传统以单个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单病诊疗的传统亚专科片段医疗服务模式,转向以患者为中心的个体化医疗保健服务,强调整体性系统性和连续性多学科协作,以及功能评估与康复。目前的医疗模式有[3]:1)老年病房。由老年科专科医生组成的团队专门收治老年病人,更有效地诊治疾病并及时发现和防治老年病综合征。2)老年髋部骨折专诊。老年人骨质疏松且容易摔倒,髋部骨折发生率高,该医疗模式下医生负责老年患者的术前评估、围术期处理和术后亚急性期诊疗和康复,让患者更早恢复健康。3)全面的老年人服务项目(PACE)。为老年人提供基础诊疗、预防、日间锻炼、娱乐活动、急性病诊治及慢性病长期管理等的全套医疗保健服务模式,让老年人保持自主性和独立性,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3 如何发展我国现代老年医学

综合考虑我国的医疗现状和美国老年医学的理念与医疗模式,结合自身的实习,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改善我国老年医学[1-3]:

3.1 医学理念

个体化医疗保健服务,以人为本,注重患者个人病情特点的同时,强调整体性、系统性和连续性多学科协作,患者心理健康、功能评估与康复。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

3.2 医疗模式

确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模式。医疗机构、养老机构及政府相关部门三方联合,提供给更多的老年人更优质的诊疗保健服务。

3.3 诊治规范

尽快制定老年病诊治规范,如《老年周围动脉硬化疾病诊治》、《老年心房纤颤诊治》等。

3.4 老年医学研究和教育

老年医学研究应涵盖基础、临床及预防研究。它们紧密相关,共同发展才能更好地发展老年医学和服务大众。同时,编写适合国情、适合相应层次的老年医学教材,吸进更多优秀的专科人才从教,于各地建立培训基地以提高医疗人员水平来满足社会需求。

4 小结

面对全社会的老龄化,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的有生力量将以老年人的医疗保健为前提,老年人生活质量也将成为潜在的社会部稳定因素。因此,我们亟需打破现状,通过完善教育方式、加强老年医学研究、确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医疗模式等各种方法发展现代老年医学,改善医疗现状,有效地预防并诊治老年患者,提高改善其生活质量,减轻社会、经济和卫生服务系统的压力。

【参考文献】

[1]李小鹰,王建业,于普林.中国老年医学面临的严峻挑战与应对策略[J].中国老年医学杂志,2013,32(01):01-02.

篇7

关键词:社区护理干预;老年慢性病;生活质量;遵医行为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5-0028-01

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社区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病患者生活质量以及遵医行为的影响,选取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我社区接收的老年慢性病患者共88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其中观察组患者通过采取社区护理干预,获得良好的应用效果,详细内容如下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我社区接收的老年慢性病患者共88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分别有患者44例?对照组44例患者,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22例,患者年龄62~82岁,平均年龄(68.1±2.9)岁;观察组44例患者,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24例,患者年龄65~84岁,平均年龄(69.5±2.4)岁?对比两组患者的性别和年龄等基本资料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

1.2 一般方法

两组患者在住院期间全部给予常规治疗?健康教育以及相同护理干预,患者病情平稳后出院?观察组44例患者通过医院和患者所在的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协助5个月的护理干预,具体干预内容有:社区护理人员采用上门指导?面对面沟通以及派发健康宣传与教育手册等措施对患者和家属实施健康教育,在社区广场以及老年活动中心定期开设关于慢性疾病的知识讲座;社区护理人员积极主动地和老年慢性病患者予以交流,创建彼此信任的朋友或是伙伴关系,引导患者改善厌倦以及低落等不良心理,让患者树立治愈疾病的信心,增加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以及配合度?

1.3 评价指标

两组患者出院5个月后,使用国际统一的PULSES量表【1】(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分别对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观察?其观察内容有身体情况[P]?日常生活自理能力[U]?行动受阻现象[L]?智能和情绪状态[SF]?排泄功能[E]以及感官和语言交流能力[SC]六个维度?对这六项予以评估,每项内容依据严重程度分别计分1~4分,分数越低表明患者的生活质量越好?医院指派专业人士评估两组患者的得分结果?两组患者的遵医行为使用医院自制的问卷调查表予以评估,调查内容有运动量?服药情况?饮食控制?病情自理?不良生活习惯?定时复查以及并发症的预防共七项,对这七项予以评估,每项内容依据依从情况划分为三个标准:完全依从?部分依从以及不依从,对两组患者的遵医行为完全依从率进行对比?

1.4 统计学方法

两组患者各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借助统计学软件包SPSS19.0完成,计数资料借助率(%)表示,计量资料借助平均值±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的检验借助t或是x2完成;若对比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是(6.59±0.19)分,对照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是(12.11±0.21)分,对比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具有显著差异(t=129.29,P=0.000),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患者的遵医行为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完全依从率是79.55%,对照组患者的完全依从率为54.54%,对比两组患者的遵医行为完全依从率具有明显差异(x2=6.223,P=0.013),具体分析如下表1?

3 讨论

我国近些年来人口老龄化现象越发严重?老年人由于年龄的增加,系统退行性十分显著,因此使得慢性疾病的发病率正在逐年增加【2】?老年慢性疾病具有病程长以及发病率高等特点,所以社区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疾病患者来说具有重要作用?

社区护理干预拥有许多优点,可以明显减少医疗费用以及服务费用,缓解老年患者的经济压力,慢性病具有较长病程且病情较为反复,若病情相对平稳时,社区护理干预和住院治疗对比,可以显著舒缓患者经济压力以及社会医疗资源【3】?社区护理主要的模式是上门护理,不仅可以实施护理干预措施还能进行健康宣教,可以较好地影响患者的遵医行为,有利于患者疾病的康复?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是(6.59±0.19)分,对照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是(12.11±0.21)分,对比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具有显著差异(t=129.29,P=0.000);观察组患者的完全依从率是79.55%,对照组患者的完全依从率为54.54%,对比两组患者的遵医行为完全依从率具有明显差异(x2=6.223,P=0.013)?结果充分证明社区护理干预可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遵医行为?

综上所述,老年慢性病患者实施社区护理干预,可以明显增加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遵医行为的依从性,具有较为理想的应用价值,值得大力推广以及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海燕.社区护理干预在老年慢性病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3):74-75.

篇8

一、老年人的健康问题

1.身体健康状况较差

老年人随着增龄引起一系列复杂的退行性变化,导致全身各系统的功能逐渐下降。据统计,60岁以上老年人大多患有一种或多种慢性病.

2.家庭养老功能弱化

由于计划生育使单位家庭子女数减少,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青壮年人员的流动和外出就业,进一步恶化老年人的照料来源,随之而来的将是更多老人的生活照料和疾病护理依赖于社会福利和社区服务。

3.社会因素导致老人心理障碍

老年人认知能力减退,使他们无法适应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产生无用感;生活事件如丧偶、退休、经济收入的减少、子女下岗等社会支持程度下降的老人易产生心理障碍。

二、老年社区护理现状

目前对于老人的社区护理,国内外都比较重视。国内外护理工作者对老人社区护理的研讨和实践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1.建立健康档案

建立健康登记卡,以引起社区住户的重视,同时便于医生了解管辖区人员健康情况,对曾患过疾病者,建立病历,并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定期电话或登门随访。

2.开展社区护理知识理论教育

如我省就连续几年在全科护士培训时就专门开设有老年社区护理课程,以确保老年护理专业人才到位,保证社区老年护理的发展。

3.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护理

第一,是一般护理向社区延伸(门诊及家庭病床的护理服务等);第二,是社区护士参与预防保健(周期性体检、消毒防疫、预防接种等);第三,是社区健康教育及家庭健康访视;第四,是以社区护士的身份担负某些力所能及的社区卫生管理工作(签订卫生服务合同、建立家庭健康档案等)。为老人提供了一个集医疗、护理、营养、康复为一体的整体社区护理服务。社区医院各种健康资源共享,以帮助老人了解某些慢性病防治方法及健康常识,保证老人不脱离家庭和社会,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全面提高生活质量。

4.深人社区加强老年人的健康教育,增强其自我保护意识健康教育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

(1)举办专场讲座,内容简单易懂,讲解要形象生动;(2)随机性教育,护士在执行各项操作时,边实施边讲解,使病人易于接受和记忆;(3)示范性教育,针对老人对医学知识的认识不同,对某些技术的操作过程给予示范。

5.提供心理精神服务老年人

因为离开工作岗位,与社会各方面联系减少,心理变化较大,同时由于社会因素也会导致老人心理障碍。在长期的社区护理中,护士可能对服务的家庭知根知底,针对老年人的心理状态及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结合老年人的知识层次、性格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疏导,鼓励其积极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工作,帮助他们维护自身的人格尊严和健康利益,改善和提高其生命质量与价值。

三、老年社区护理展望

1.健康老龄化观点随着老年科学的发展,人们对人类个体老化和群体老化的认识发生了改变。我国1993年提出了健康老龄化观点,在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目标后,老年人能无疾而终,至少也会把需要照料的时间缩得很短。现在发达国家老龄化的老年人所占比例很高,有人提出人生里的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几个阶段,很可能最长的一个阶段将是老年。

2.家庭临终关怀服务机构将以社区为基础、以家庭为单位开展.临终关怀事业在我国的兴起与发展为老年临终病人和家属提供了全方位的社会卫生服务,对于为现代医学治愈无望的临终病人解除痛苦,提高生活质量,维护人的至死尊严起到了积极重要的作用。

3.康复护理日益受重视随着医学领域的拓宽,康复护理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未来将会出现老年病医院和养老机构,内设多种服务项目。老年人选择的范围很广,使用功能上突出多元化、标准化,老人一旦住进来即可根据专业人员评估和本人意愿选择适合自己的服务类型,享受全方位的护理。如老人特别养护:安排饮食起居,日间照顾,静养关怀,提供身体清洁;老年康复保健:除常规医疗、护理、养护服务外,提供预防性、治疗性和恢复性康复。

4.填补社区护理教育的空白,为填补我国社区护理教育的空白,可通过继续教育,对已取得中专、大专文凭的护士进行社区护理理论学习和在拟成立的社区护理中心经过实践能力的培养,使之既成为具有社区护理的理论知识,又具有社区护理工作能力的骨干力量。同时应有计划地在数年内培养出一批较高水平,具有专科、本科学历的社区护理专门人才,使我国的社区护理教育与国际接轨。

篇9

关键词:老年护理现状展望

世界卫生组织把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数的10%或者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数7%称为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已经进入老年型,正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人口老龄化也正席卷全球,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人类文明不断提升(注重人口数量到注重人口质量)的体现[1]。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必然给社会、家庭、医疗保健带来巨大的压力,同时也对老年护理事业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就我国老年护理现状与展望综述如下。

1人口老龄化现状

2000年第5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人口为12.95亿,60岁及以上达总人口的10.23%,65岁及以上达总人口的6.96%[2]。预计2000~2025年,老年人口会占到总人口的19.3%。2025~2050年,老年人口将占到总人口的25.2%。

1950年,全世界60岁以上的老年人约有2亿,1970年达到3亿,2002年达到6亿多,占全世界总人口的10%。联合国预测,到2050年老年人数量将增加到世界总人口的21%[1]。中国甚至于全世界都正面临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

2人口老龄化对健康的影响

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功能的下降,患急慢性病的几率增加,就诊率、住院率因此上升。老年人由于生理上的衰老变化和外界环境的改变,在思想、情绪、生活习惯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往往不能适应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变化。老年人也常出现脑衰弱综合征、焦虑、忧郁症、离退休综合征、空巢综合征、高楼住宅综合征等心理和精神问题[3]。

3老年护理的现状

3.1老年护理的概念

3.1.1传统观念人们往往将老年护理与老年病护理相提并论。长期以来,人们认为老年护理是针对老年人的某种疾病而采取的相应护理措施,大多数疾病对老年人的影响与对其他年龄组人群的影响并没有太大的区别。然而,实践证明,对老年人群的护理有别于对其他年龄段人群的护理。这些因素包括老年人对疾病的反应,各种疾病症状在这类人群中的不同表现,以及这些疾病所导致的身体、心理的反应及所产生的后果等。目前老年护理工作的重点在于帮助老年人应付实际或潜在的健康问题。因此老年护理有别于传统观念的老年病护理[4]。

3.1.2新的观念老年护理是以老年人为主体,从老年人身心、社会、文化的需要出发,去考虑他的健康问题及护理措施,解决老年人的实际需要。让老年人及其照顾者共同参与护理活动,以护理程序为框架,满足老年人的护理需求,适时给老年人及其照顾者以护理知识技能的教育及监督指导,而不是让老年人被动接受护理,从而避免心理上产生“无用”的压力,由于老年人及其照顾者的参与,使老年人出院回归社会后仍能获得连续的自我护理及家人的护理。研究表明,绝大多数老年患者(非卧床者)表示不需要护士提供更多的生活护理,充分反映了老年人自我护理的需要,经由自我照顾而满足自身生活需求则有助于老年人生理、心理及社交的健康。因此,老年护理应重视强化个体自我照顾能力,在尽可能保持个人独立及自尊的情况下提供协助,适时给予全补偿、部分补偿的护理服务[5]。

3.1.3没有统一的概念老年护理在德国没有统一的概念,其特点是尊重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及个性,注重老年人的心理护理。使老年人的精神、心理、身体三者合一,强调回归自然、贴近自然;对护理人员强调更多的是耐心与献身精神[6]。

3.2国内外的老年护理机构发展史1870年荷兰成立了第一支家居护理组织,以后家居护理在荷兰各地相继建立起来[1]。德国的老年护理始于18世纪,1900年老年护理成为一种正式职业[6]。英国1859年开始地段访问护理,19世纪末创建教区护理和家庭护理,1967年创办世界第一所临终关怀医院。日本1963年成立了老人养护院。我国于1985年在天津成立了第一所临终关怀医院,1988年在上海建立了第一所老年护理医院,1996年5月中华护理学会倡导要发展和完善我国的社区老年护理,1997年在上海成立老人护理院,随后深圳、天津等地成立了社区护理服务机构[7]。截至2004年底,全市共有养老院(老年福利院)439家。根据医疗保险部门统计数据,2004年我市家庭病床共有2.1万,根据市民政局调查数据,上海市有95%的街道(镇)开展了居家养老护理服务,每月接受服务的老人有2.6万[8]。目前上海市的老年护理机构主要有:老年护理院、养老院、家庭病床和居家养老4个方面。

3.3老龄化所带来的观念转变

3.3.1传统老年歧视观的改变传统观念一直把老人看成是衰弱、无价值、贫困的社会边缘人群,是社会和家庭的沉重负担。这种负面、消极的老年歧视观也严重影响着医疗护理服务业,表现为治疗护理环境较差、资金投入不足、设备简陋、医护人员素质低,老年人受歧视、被忽视,得不到公正的待遇和应有的尊重,更谈不上优先权和高质量的医疗护理。1991年第46届联大提出了老年人“独立、照顾、自我实现、尊严”四大原则。明确指出老年人的健康要在既符合人道又安全可靠的环境中得到保护和康复,老年人有权利对照顾的方式和生活质量作出自己的选择,老年人应当享有人道关怀、远离歧视,过着尊严、健康的生活。老年歧视观念的积极、正向转变,强烈要求老年护理执业者改变对待老年人的态度:从歧视、忽视老年人,提供低质量的护理,转变为尊重、重视老年人,提供高质量、个性化的老年护理,真正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7]。

3.3.2老年护理模式的转变针对全球人口老龄化趋势,1990年WHO提出健康老龄化战略。健康老龄化不仅体现为寿命跨度的延长,更重要的是生活质量的提高。健康老龄化使老年护理的内涵发生了重大转变:护理对象从个体老年病人扩大到全体老年人,护理内容从老年疾病的临床护理扩大到全体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社会、生活能力和预防保健,工作范围从医院扩展到了社会、社区和家庭。护理模式由“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转向了“以人为中心、以健康为中心的全人护理模式”。传统医疗护理活动的目标在于诊断、治疗及治愈疾病。病人康复的速度和程度是护理活动成效的评判标准[8]。现代老年护理的目标是:延缓衰老及恶化,增强自我照顾能力,支持濒死病人并保持其舒适及尊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许多发达国家如日本,已经把“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作为老年护理的最终和最高目标,同时也作为老年护理活动效果评价的一个有效判断标准[9]。

3.3.3对健康需求、老年护理需求的改变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健康概念;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社会幸福的完美状态。人们不仅希望寿命延长,更希望生命质量的提高,对健康的需求也就随之上升。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老年人口逐年增加,相对于年轻人,老年人有更多患慢性病的机会。据有关调查显示,79.1%的老年人有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慢性病。如:肌肉骨骼系统疾病、高血压、听力障碍、慢性支气管炎、气喘等。衰老及疾病使老年患者大部分或全部失去自我照顾能力,据有关调查显示,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有80%~90%反映有不同程度的日常活动障碍,对护理的需求增加[10]。许多老年人需要的是照顾。而不仅仅是治疗,对慢性患者来说更是如此。老年人照顾需要连续性(如医院外的预防性照顾、理疗、精神护理、家庭护理等),为老年人提供居住选择的需求也不断增加(起居协助中心、日间照护中心、老人院、宁养院等)。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老年人口增长速度快,家庭作为基本照顾者的能力可能因独生子女政策而降低,老年人医疗保健需求急剧增加[11]。

3.3.4人口老龄化对老年护理的挑战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使老年人问题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重要现象。老年人处于特殊的年龄阶段,如何全方位地护理老年人,提高其生活质量,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状况对护理是一个挑战。进入老年期后,由于生理、心理的变化,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下降,同时面临退休、丧偶、慢性病折磨、身体功能下降、经济状况改变等人生大事,容易产生焦虑、抑郁、孤独等心理问题,使得老年人的心理状况更为复杂。保持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对护理也是一个挑战。老年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老年疾病有其自身的特点:发病率高、慢性病多;病情复杂、住院时间长;医疗需求高、住院花费多。因此,长寿之后如何促进其保持良好的健康功能是今后面临的重大挑战。临终关怀是护理老年人安详、尊严、无憾地走完生命的最后一站。我国的经济状况、传统的文化思想及医务人员长期形成的道德价值观与发展临终关怀有着强烈的冲击。护理人员不可避免面临伦理的挑战:尊重生命;关注护理而非治疗;注重生命质量;尊重死亡是一个自然过程,不加速也不延迟死亡;协助病人安静地、有尊严地死去,去者能善终,留者能善留[12]。

3.4老年护理各方面的保障

3.4.1老年人养老服务的有关政策上海在1998年出台了我国第一个地方性法规(上海市养老机构管理办法),以法制的形式规范养老结构的运作,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努力形成政府支持、社会参与的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新模式[13]。2006年2月9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全国老龄委办公室和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的通知。大力发展老年社会福利事业、社会养老服务机构;鼓励发展居家老人服务业务;支持发展老年护理、临终关怀服务业务;促进老年用品市场开发和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养老服务人员素质。目前欧洲是世界上人类寿命最长的地区,也是人口老化现象发生最早的地区。在北欧,瑞典人平均寿命已达80岁以上,位于该地区的瑞典、丹麦、芬兰等国政府和卫生行政机构非常重视老年护理服务,不仅投入相当数目的经费,还建立了完善的服务网络。如瑞典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就建立了健康护理管理委员会[14]。

3.4.2老年人医疗护理需要的获得根据老龄委的老年人口数据,2004年底,我市60岁以上老人中生活不能自理或部分不能自理的人口有17.5万人。根据复旦大学护理学院2001年对徐汇区3个居委会65岁以上老人的入户调查,有20%左右老人需要不同程度护理[15]。以此推算,上海65岁以上老人中有40万左右需要老年护理服务。然而,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速与当前老年护理医院卫生机构的设置、发展水平不相适应,难免出现医疗服务的不平衡。虽然城市退休老人有养老金、医疗保险保障,医保政策又允许他们自由选择入住养老机构,门诊就医不呈现突出问题。但是病员疾病因素及功能减退、加上家庭照护能力的削弱,则需长期住院获得医疗和护理,就会受到经济限制而带来住院困难,有的则产生住院依赖,从而发生住院时间延长或将“养老”并入“医老”现象,病情稳定后不愿转向缺乏医保、医疗护理力量的养老院、家庭病床和居家的养老造成床位的周转受滞,使本来有限的老年护理机构失去最有效的利用。农村地区老龄化的居高、经济条件与医疗保障的有限,还由于农村医疗技术服务欠缺的影响,老年人的医疗护理需要更显得望而不及。

在德国,凡需住老年护理院的老人,须先本人或家属向保险公司提出申请,保险公司根据老人身体各系统功能状态、生活自理能力及社会交往能力等定出护理级别,进行评估。护理机构(老年护理院或家庭护理中心)根据保险公司提出的护理级别和信息资料查看病人,明确护理诊断,制订护理计划。澳大利亚经过长期的探索形成了比较完备并独具特色的老年医疗保健评估制度,其实质就是根据老年人的不同身体状况进行分级分流,保证真正需要住院护理的老人的需求[16]。

3.4.3老年护理的医护力量卫生人力是卫生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对于卫生事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上海市卫生局在1998年对护理院中卫生人员的数量、结构等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调查显示:22个护理院共有卫生人员1262人,医生310人,护士303人,另有护工393人。22个护理院共开设床位1922张,由此得知:医生与床位比为1∶6.2,护士与床位比为1∶6.3,护工与床位比为1∶4.9。而由1997年上海市卫生年鉴资料了解,本市所有医院中医生与床位比为1∶1.9,护士与床位比为1∶2;街道医院医生与床位比为1∶0.93,护士与床位比为1∶2。护理院的病床使用率很高,达103.2%,因此,护理院的医护人员数量比较紧张。医生的学历构成以中专和大专为主。护士的学历构成以中专为主,医生的职称结构高、中、初之比为1∶5∶13.3。护士的职称结构高、中、初之比为1∶9∶130。护理院医护人员的年龄:医生以20~39、40~49岁组为多,50岁以上的也占了约25%。护士中20~29岁组最多,占了1/3,30~39岁组占了1/4之多。护理院医护人员年龄构成(%)护工来源结构:22个护理院393名护工中,下岗、退休职工占5.3%,外地民工占59.2%,其他占35.5%[17]。

2002年对上海市67所老年护理医院的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共有医护人员2293人,其中医师1181人,护士1112人。40岁以下的医技人员占49.38%,护理人员占73.29%。中青年比例较高。学历结构:医技人员中本科学历的为205人,占17.36%,中专及中专以下学历者占41.40%。护理人员中中专学历者达970人,占87.23%,医护人员的学历层次总体偏低。职称结构:医技人员中中级以上职称占29.85%,医(技)师占45.32%;护理人员中中级以上职称仅占7.65%,护师占39%;护士及以下职称占53.35%,超过护理人员总数的1/2。护理人员中中高级职称比例低。医疗护理人员与床位之比以核定床位比例,医生与床位之比为1∶4.93,以实际开放床位比例,医生与床位之比为1∶6.54,护士与床位之比为1∶6.95,医护之比为1∶0.94。护工概况:62所老年护理医院共有护工1581人,男性占15.75%,女性占84.25%。外地户籍护工占54.92%。年龄在30~49岁的护工占69.70%。文化程度小学及文盲比例达67.05%,护工总体文化素质偏低[18]。总之目前护理人员人数和质量,均不能适应老年护理的发展需要。

3.4.4老年护理保险所谓老年护理保险,又称长期护理保险,是将因病或衰老而需护理的有关费用由保险系统来支付的一种保险制度。保险人在投保人交纳保险费后,承担被保险人在医院、康复中心等专门护理机构或家中因接受个人护理服务而发生的相关护理费用。老年护理保险于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率先出现。此后,其他发达国家(如欧洲和日本)相继推出这一保险。这一保险制度之所以在发达国家出现,主要是有以下几方面原因:第一,人口老龄化。第二,家庭护理功能弱化。第三,医疗费用急剧上涨。为规避道德风险,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保险经营者就希望建立专门的老年护理保险。日本于2000年4月实施了强制性护理保险,也是具有社会保险性质的保险[19]。

我国现有的保险体系尚缺乏护理保障,虽然城镇的社会基本养老保障体系正在初步形成,并已初步建立起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但它们并未将老年护理费用包含在保障范围之内。而目前的商业人寿和健康保险市场上,老年护理保险基本上仍是空白。因此,老年护理风险尚缺乏保险保障,正虚位以待。在有关老年人的社会保险方面,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都存在覆盖面窄、保障程度低等问题。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例,2003年我国参加这一保险的人数只占全国人口的8.43%,计入暂时还保留公费医疗的公务员和部分事业单位的人员,医疗保障比例也不过10.8%。在有关老年人的商业保险方面,已有少数寿险公司涉足。例如美国友邦保险有限公司于2002年5月就在上海推出了我国首个针对中老年人的保险产品——友邦永安保综合个人意外伤害保险,将投保人锁定在50~75周岁的中老年群体;新华人寿也于2002年12月推出名为“美满人生”的老年保险产品。但相对于需求不尽相同的广大老年保险消费者而言,现有的老年商业保险体系存在缺陷,乏善可陈。因此,适时开发老年护理保险产品,对完善我国老年保险体系无疑会起到促进作用[19]。

3.4.5老年护理教育和专业老年护理人员的培养老年护理教育滞后,专业人才严重短缺,我国1994年才增设社区护理学课程,1998年以后,老年护理学课程才在华西医科大学等几所高等护理学院开设,尚未在全国普及。《老年护理学》本科教材于2000年12月才正式出版。目前虽然在许多高等院校已调整课程设置,增设了老年护理学以及相关的人文学科,但专科护士的培养仍是一片空白。我国护理教育的最高学历是硕士,但至今尚无一人获得老年护理方面的硕士学位。从事社区护理和老年护理的护士学历低、人数少,且没有接受过社区护理和老年护理的系统教育,知识结构老化,她们不能称为老年护理的专业人才。老年护理的专业人才严重短缺,高级专业人才更是奇缺[7]。

1967年美国护理协会规定从事老年护理的执业者必须具备学士以上学历,社区开业护士要具备硕士以上学历,目前已形成了学士、硕士、博士等多层次老年护理人才梯队。英国RCN(RoyalCollegeofNursing)提出“老年护理专家计划”,旨在培养老年护理专家,以提高老年人的护理质量。而日本于1994年成立了看护福利专门学校,培养介护福利士从事老年护理工作[7]。

德国的老年护理教育为职业培训性质,主要培训“老年护士”和“老年护士助手”,凡年满16岁,相当于普通高中毕业(10年教育),身心健康者均可申请参加培训,没有入学考试,学生经过为期1年半的法定学时学习与考试,毕业后可得到国家认可的“老年护士助手资格,能在德国境内的护理院做老年护士助手”。通过3年法定学时学习和考试,毕业获得国家认可的“老年护士”资格,可在欧盟的任何一个国家的护理院、医院和社区家庭护理中心工作。1年半制的老年护士助手的培养主要以老年基础护理教育为主。其课程设置包括4个方面:人文政治、社会-心理、医药及护理、工作方法及管理。其特点是突出社会性、实践性和服务意识[20]。

4老年护理的发展

我国老年护理起步晚,发展滞后,老龄化的到来不同于先进发达国家,他们是“先富后老”,而我国正处于发展中,是“将老未富”。同时,由于社会生活节奏的明显加快,家庭小型化趋势,家庭的养老、护老功能正在弱化。面对老年医疗保健体系不完善、国家经济不富裕、医疗卫生资源缺乏、护理保障空缺的特点,我们应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4.1将老龄人的预防保健作为医疗体系的基础工作纳入政府卫生事业的发展规划中加强老年人群健康教育,增强老年人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提倡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建立和完善系统的老年护理模式,建成医院-社区-家庭护理连续服务机构,不断提高老年护理质量,适应老龄化社会的需求[14]。

4.2提高国家对护理工作者的重视度,减少人力资源的大量流失加强媒介宣传,加强人们敬老意识和对老年护理工作的认识,改变对护理工作者的歧视。有计划地培养一批适应社会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老年专科护理工作者,派遣去发达国家引监护理方面的成功经验,选择适合我国老年护理的先进护理观点和技术,拓宽老年服务的思路。积极开展老年护理研究,培养老年专业人才,促进我国老年护理事业的开拓与发展。

4.3以法律、制度的形式建立系统的老年医疗保障制度和服务体系,确保老有所医日本于1963年颁布了“老年福利法”,1987年制订了老年保健法,1996年出台了推动高龄者福利的十年计划,经过30余年的发展,已形成了集保健、医疗、护理、教育系列化的老年福利服务体系。美国1965年通过老年医疗保险(medicare)和贫困医疗补助(medicaid)的立法。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美国在长期护理、家庭护理和临终关怀(hospic)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21]。我国须抓紧建立和发展与国情相匹配的老年医疗保障制度和服务体系。

4.4调整医疗保险支付政策,促进资源利用的效率与公平一是通过调整医疗保险家庭病床结算政策,将部分老年护理费用纳入报销范围,进一步促进居家护理和居家养老;二是通过明确老年护理院的出入院标准和适当提高长期住院病人的费用分担水平,提高老年护理院的服务效率;三是通过增加养老院内部医疗机构的医保联网数量,方便养老院住养老人就医,同时由医疗保险基金支付一定比例的老年护理费用,提高养老院住养老人的护理保障水平[8]。超级秘书网

4.5鼓励和扶持社会、企业、个人兴办老年护理机构和福利设施借鉴国外发达国家所形成和收到成效的老年护理中心、临终关怀、托老所、家庭护理、老年公寓等多层次、多种形式的老年护理服务网络管理体系,适应我国医疗保健市场的需要,满足老年护理需求。

总之,在人口老龄化进程中,如何维护好老年人的健康、提高老龄人群的生活质量、为老年人提供全面、系统、规范、完善的服务是我国护理人员研究的主要课题,是对我国老年护理事业的巨大挑战,是我国政府的有关部门和研究机构应当积极关注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相信有了政策、法律、制度和保障体系的建立,我国的老年护理事业必将有着美好的前景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王志红,詹林.老年护理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2.

2国家统计局.2000年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告,2001,3.

篇10

【关键词】社区;老年患者;护理干预;影响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200-01

人类寿命延长,人口结构老化,是当代的世界趋势。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患者在各脏器、生理组织和形态等方面都发生了功能性的退化、衰老等,这是自然的规律[1]。进入老年后,由于人的各种生理机能都进入衰退阶段,也会引起老年患者在心理、神经各方面一系列变化,也是老年患者的心理具有特殊状态,由于社会角色的转变,也给老年患者带来一些心理的问题。身体的老化给老年患者带来很多躯体和心理上的健康问题,社区护理人员应了解老年患者的身体、精神状况。应根据老年人不同心理状态、文化程度、,采取不同的干预措施,对身体有病的老年人,要给予老年病人造就乐观的、积极向上的健康情绪,使其处于最佳心理状态,促进健康[2]。为老年患者的身心健康提供良好地治疗环境。

1社区老年患者存在的问题

1.1失落感和消极性老年人退休后,社会和家庭觉色都发生了改变,个人价值降低,经济收入减少,生活质量有所降低,习惯了繁忙而有规律的生活,一下子变得无所事事,感到空虚,失落。同时也感到自卑,变得消极,沉默、情绪低沉、悲观、抑郁状态、忧愁思虑。

1.2具有隔绝感离开工作岗位,社会活动少,社交少获取信息少。获取信息量也少,对外界事物漠不关心,由于年龄关系,生理功能减退,变得情感淡漠,少言寡语,寂寞,孤独、抑郁、固执、多疑、不安、易怒、多心多虑、伤感,导致老年患者情感日渐淡漠,产生心理距离,代际距离,并有与世隔绝的感觉。

1.3恐惧感因为常年在家,体衰多病,健康的自信心不足,担心患病,旧病复发或加重,具有恐惧感,一旦身体不适,就忐忑不安,忧心重重,担心病情会发展,加上行动不便,就医困难,给家人带来精神、经济等方面的负担,终日心神不宁,失眠、难以自我控制。

2社区老年患者的护理干预

社区老年患者护理要围绕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社会三方面的因素进行干预,对老年人要适当地进行身体方面的照顾,并进行心理护理,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增进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减少老年病对老年人的危害。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生活质量。普及老年病的健康教育,使他们懂得一些保健知识,增强保健意识,提高防卫能力,预防和减少老年病的发生。

2.1护理人员在社区要开展健康讲座,内容要简明扼要,简单易懂,讲解要生动形象,给予示范性教育,要针对老年人对医学知识的认识不同,对某些技术的操作过程给予示范。经常开展日常咨询服务。要随机性教育,护理人员在执行各项操作时,要边实施边讲解,使老年患者易于接受和记忆。应根据老年人不同的心理状况,文化程度及,采取不同的干预措施,对身体有病的老年人,要给老年病人造就乐观、积极的健康情绪,使其处于治疗和护理的最佳心理状态,促进健康[3]。普及老年患者的健康教育知识,解决老年患者精神卫生问题,使他们懂得一些维护身心健康的知识,增强自我保健意识,提高自我防卫能力,预防和减少老年疾病的发生。

2.2指导老年患者加强自我调节,创造愉快心境树立生活目标,不断增强求新、向上的动机,使其心情愉快,满怀信心的生活。生活起居要有规律,对自己绝不姑息,古人云:“起居无节,半百而衰”。指导老年患者要约束自己,进行有规律的生活。鼓励老年患者融入社会,参加义务劳动,做自己愿意做、又有质量、有数量的事情,在工作和劳动中体验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重心建立新的人际关系。鼓励老年患者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参加运动,保持手脚灵活,促进血液循环,提高生活兴趣,强壮身体维持心理上的适度紧张,保证生理和心理的健康。鼓励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活动,结交新的朋友,帮助老年患者从新实现自我价值。

2.3指导老年患者加强自我调节,创造愉悦心境,消除孤独感,减少忧虑情绪在生活中激励、培养积极情绪,减少消极情绪,遇有挫折尽快摆脱,不要让消极情绪摧残自己,加强自我积极暗示,克服消极暗示,积极暗示可以使人振奋,消除恐惧感,减少忧虑情绪。同时要培养形式多样的兴趣爱好,享受乐趣,如音乐,摄影、养鱼、种花、下棋等,发展和培养一些兴趣,可以减缓大脑皮层细胞的萎缩,对老年患者的健康长寿大有益处。丰富老年患者的精神生活,减少患病率,使他们能够健康快乐的进行生活。

2.4适当运动,定期进行体格检查,正确评估自己的身体,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锻炼身体要有计划,要经常性,系统性、规律性、要持之以恒。每天锻炼30分钟,合理安排锻炼时间,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运动时要循序渐进,由小到大,有简单到复杂,不可无限量的增加运动量。要根据老年患者的身体状况,身体强壮的可学习游泳、跑步可增强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促使肌肉发达,改善脂代谢,降低胆固醇,治疗高血压,延缓衰老。身体较差的选则运动量小的,太极拳,气功、散步,跳舞。老年人,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愉悦心情,锻炼身体,消除疲劳,放松精神,增强代谢,适合于神经衰弱及长期精神紧张的老年患者,也可选择,原地踏步、起蹲运动等,加强自我检测,定期对自己的生理指标自我感觉进行检查、分析,了解选则运动项目、运动量是否合适自己,以便尽早发现问题,尽早及时进行调整。

2.5合理膳食老年患者的营养调配要做到,食物多样化,油脂要适量,食盐要限量,甜食要少吃,荤素要搭配,粗细兼顾,饮酒要节制、三餐要合理,保证足够的营养。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要坚持饭菜要香,质量要好,数量适当、蔬菜要多、食物要砸、菜肴要烂,饭菜要淡、合理烹调,烹调时以蒸、煮、炖等方式,同时注意色、香、味俱全。以提高食欲,水果要吃、饮食要温、吃饭要慢,防止进食过多,进食时要细嚼慢咽,做到早吃好,中吃饱、晚吃少。不吃剩菜剩饭,同时注意饮食卫生,餐具洁净,定期消毒。做到饭前便后要洗手,水果要新鲜、避免食用烟熏、腌制食品。

2.6社区定期对老年患者进行健康检查,建立健康档案把老年患者定期健康检查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内容来抓,利用询问病情和个别交谈的方式,利用手机和面谈,分析患者的心理信息,注意建立患者心理档案,针对患者的经历、个性、原发病等,采取不同形式的心理治疗和护理。如积极暗示法、转移法、书写法、合理理由法,已将患者消极心理刺激,减少到最低程度[4]。要定时间、定内容、定专人负责,建立和保管好老年患者的健康档案,健康检查内容应全面,应对老年患者的躯体,心理。社会文化方面进行详细检查,以便对老年患者进行连续的、动态的观察和掌握。及时发现问题,进行早预防,早发现、进行早诊断,早治疗。

总之,通过社区护理人员对老年患者的护理干预,及时提供有关的疾病方面的知识,主动找老年患者交谈,耐心疏导,使老年患者对护理人员产生信任感,提高老年患者治疗的信心,减轻由于疾病知识缺乏,而产生的想象性恐惧感,增加了自我控制感及心里安全感,使老年患者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配合治疗和护理。护理人员为老年患者制定了训练计划,鼓励老年患者参加活动,上老年大学,各种社区和家庭的保健机构,丰富老年患者的精神生活减少患病率,使老年人能够健康快乐的生活等。通过社区护理干预,老年患者消除了不良情绪,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人生,使身体很快得到康复。

参考文献

[1]程学霞.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J].中国使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12(24):91-92.

[2]李晓春.医务人员的行为与患者心理健康调节.工期一刊,2005,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