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专业知识范文

时间:2023-12-28 17:38: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微生物学专业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微生物学专业知识

篇1

有人会把生物科学与转基因结合在一起。事实上,转基因只是生物科学技术中的一部分,从业者都需要具有很高的职业道德。这么高端的科学技术,其实是能够运用到日常生活用品中的,比如化妆品、美容膏、绿色食品等。目前热销的运用生物科学的化妆品、食品,虽然不能够起到像广告中所述的“延缓衰老”这样夸张的作用,但却昭示了一个趋势,就如同乔布斯预言:“如果未来有一种专业的发展前景可以超过苹果机,那便是生物科学技术。”

生物科学(技术)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是近十年来才出现并发展起来的学科,目前位于最具发展潜力十大专业排名之首。“十一五”期间,我国生物技术进入大规模产业化阶段,并开始进入产业盈利期。生物技术和产业化将是我国“十二五”布局的重点。“十二五”规划中,将进一步推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技术产业化,促进生物产业集群化和国际化发展。这无疑将为生物技术从业者带来更多的机遇。

生物技术专业就业:不是“四不像”,而是“潜力股”

据河北农大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杨学举教授介绍,生物技术专业是一个涉及面广泛且技术要求很高的专业。杨院长主攻植物新品种选育(小麦高产超高产新品种选育、优质专用小麦新品种选育),植物遗传资源的鉴评与创新,以及小麦产量性状与品质性状的遗传与相关工作等。

目前生物技术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不但有高等数学、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等基础学科,还有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等多种类似的学科,更有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微生物工程、酶工程等高科技学科。除了要学习书本上的专业知识外,还要进行大量的实验,比如生物工程下游技术、发酵工程设备等方面的基本实验技能。而除了技术操作层面的知识,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还要熟悉国家生物技术产业政策、知识产权及生物工程安全条例等有关政策和法规;了解生物技术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以及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状况。因此,这是一门对学生综合素质要求极高的学科。

针对社会上流传的生物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四不像”处境——“当生物老师比不过师范毕业,进工厂比不过化工专业,去药厂比不过制药专业”的看法,杨院长给予了否认的态度。在他眼里,生物技术广泛的课程涉及工业、医药、食品、农业、林业、微生物、发酵各个方面,也是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的优势所在,因此生物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基础更广泛、就业选择面更宽、可塑性更强。

生物技术专业就业

根据记者的调查,仅河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09年、2010年毕业生便约有75%的人选择了继续深造,研究生毕业后有的人选择留校从事教育工作,有的人在生物医药、生物化工、轻工、食品、能源、环保等行业的高新技术企业从事相关产品、工艺及装备的研究、开发、设计、管理及市场营销等工作,也有的在环保、商检、药检、海关、工商、税务和政府管理部门从事相关的监督管理工作,或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而如今的毕业生,还可以去高科技生物医药类的公司,如果自己创业,国家还有优惠政策和创业资金。我国政府正在从不同层面大力推动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无论是技术研发还是产业化示范,都有政策、财政以及税收等不同方面的支持。

其中,一些生物技术专业毕业的学生,找到了令人艳羡的“归宿”。有的在医药器械厂当了医药代表;有的去了生物医药公司从事发酵工艺有关的工作;有的进了事业单位技术监督局,有的进了中科院研究所从事有关DNA测序、转基因作物的研究以及新能源的开发工作等等。

就业故事

去年从中国科技大学生物技术专业毕业的小刘称,自己目前在石家庄某药厂做药厂质检员,虽然药厂的规模不是很大,但是效益还是不错的,她工作也比较得心应手。今年药厂打算送她继续深造,以增强自己的专业技能知识。毕竟做这一行,小刘说,上升空间非常大,而且实用性也很强。只要对自己及所学的生物技术有足够的信心,在大学期间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将来就会有广阔的发展平台。

随着社会对生物科学行业需求的增加,国家对该专业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在行政事业单位也设置了一些关于生物技术的岗位。此外也可以选择去中小型企业做医药代表、化妆品工程师,从基层做起。

化妆品研发工程师:时髦,但不等于化妆师!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观念的转变,化妆品不再只是舞台上表演所需的东西了,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需要化妆产品,过去人工合成单一的化妆品已经不能再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追求更高质量的产品。这么大的化妆品市场需求要求化妆行业有专门的技术人员来开发、研制、改进、改良化妆品配方。

去日化公司做化妆品研发工程师绝对算千万个女生心目中的“白富美”工作之一。这种职业就是根据市场需求,使用符合化妆品安全标准的日用化工原料,进行化妆品配方研发并组织试产,测试其作用机理及功效。

而不同于很多女生心目中的畅想,化妆品研发工程师的日常工作实际上是非常严谨的,包括:负责化妆品原材料的测试、开发以及测试方法的建立; 根据开发计划进行新化妆品的配方开发和研制工作,进行新化妆品的配方稳定性、包材相容性测试,以及微生物竞争测试; 总结新化妆品的开发经验,改善老化妆产品配方,提高化妆品品质;组织新化妆品试产并制订相关标准操作规范、化妆品检验规范,指定化妆品内控以及化妆品原料的检验指标。这四个方面,每一个方面都对从业者的自身技术素养及心理素质有着很高的要求。

而生物技术专业毕业的学生,从事化妆品工程师这份职业就很有优势,这主要体现在他们所学的专业课与日常实践上。首先,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奠定了他们充分的知识储备,有利于化妆品工程师从植物中提取天然无害物质作为化妆品的原材料;无机及其分析化学、有机化学能够帮助他们在工作中改善老化妆产品配方,提高化妆品品质,持续改进化妆品性能;微生物学的理论知识能够让他们从事微生物竞争测试,提高产品效能。更不用提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实验室中度过,动手操作能力较强,符合化妆品工程师职业技能的要求。

生物技术专业对口的毕业生从事化妆品工程师,工作第一年可拿到月薪5000元左右,待积累更多经验后月薪可达10000~20000元左右。

生物技术专业:从业者道德先行,再谈技术

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已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有人高兴,有人担忧。然而在这个领域,关于人类胚胎学的研究始终受到法学界、社会伦理界、社会学家的普遍批评,他们强烈呼吁禁止人类胚胎干细胞的研究。对于从业者来讲,就务必做到恪守基本的伦理道德了。

首先,与其他科研类专业相同,生物技术的从业者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基本道德素质。二十一世纪是生物科学的世纪,生物科学将会在本世纪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从而对人类产生重要的影响力。但是从业者在工作的过程中,还要坚守住固有的伦理道德,比如面对一些克隆杂交、基因重组的技术手段,我们要适可而止,不能够让这些相悖于自然规律的成果危及子孙后代。

篇2

在教学中,要克服微生物学理论课脱离药学工作实践和实验课脱离理论指导的弊端,就要实现理论教学实践化和实验教学理论化。理论教学实践化是在理论教学中,教师不仅讲授理论知识,使学生理解学科理论内涵,而且注重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和生产实践,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教学。实验教学理论化是在实验室、生产现场等实验场所,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实际操作技能,而且使学生在实际操作环境中完成学习任务,获取知识、技能,使其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的教学。理论教学实践化和实验教学理论化符合高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

1微生物学理论教学实践化教师在理论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运用具体事实材料检验理论,运用理论思考现实中的具体问题,都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都属于实践教学环节[1]。笔者在高职药学专业微生物学理论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将微生物学理论知识和药学工作中的具体问题相结合,使微生物学理论教学体现药学专业特色,使学生在理论学习过程中提高实践技能。

1.1问题讨论式教学在理论教学中,笔者根据教学内容并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学习。如绪论教学中提出微生物学与药学有什么联系,药学专业为什么要学微生物学2个问题。通过讨论,学生认识到两者之间的密切联系:(1)微生物制药;(2)药物可以杀灭引发疾病的微生物而治疗疾病;(3)微生物可以污染药品,被微生物污染的药品不但治不了病反而致病。通过讨论,学生认识到微生物学理论学习与药学工作有密切联系,从而自觉学习理论知识。

1.2角色扮演、场景模拟式教学如学习微生物在人体的分布时,让2位学生分别扮演药剂人员和患者,进行角色扮演学习。通过角色扮演,使学生把对人体消化、呼吸道及体表皮肤存在微生物的认识与职业岗位实践相联系,不但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而且利于学生良好职业习惯的养成。

1.3拓展应用式教学应用理论知识指导生活行为和药学工作,使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并最终提升其职业素质。如教授肠道杆菌知识后,让学生讨论肠道杆菌传播途径是什么,为什么食品、饮水卫生学检测要检测大肠杆菌,口服药品为什么要检测大肠菌群?使其在今后的药学工作中重视肠道杆菌的污染和传播。通过讨论,学生加深了知识理解,并将其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这种教学方式密切了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的联系,让学生认识到理论学习的目的就是服务于实践,既保证了理论教学的针对性,也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重视程度,同时使学生在理论学习中提高实践技能,最终提升职业素质。

2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理论化高职药学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药士、药师工作。若要胜任此项工作,必须具备相应专业理论知识。高职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应用理论知识指导实际操作,使理论知识得以巩固和深化。

篇3

1.1医学课程的设置造成临床知识应用的局限性

目前,我国医学教学的课程设置未能与时俱进,依旧沿袭传统的教学体系,通常是以基础课程为起点,掌握基础医学之后再进行专业课程、临床课程的学习,最后进行实践课程。统观我国高校专科医学课程设置,医学微生物学课程一般安排在大一,由于大一阶段学生侧重学习通识课程,接触的临床知识具有局限性与零散性,临床知识的缺乏决定了医学微生物教学很难真正应用临床知识,否则只会增加学生学习医学微生物学的难度,久而久之产生厌烦心理,最终起到了南辕北辙的后果。

1.2医学教师专业素质造成临床知识应用的局限性

医学微生物学是医学中的一门基础性学科,要想将医学微生物学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中的具体病案相结合,需要教师掌握专门、专业的医学知识与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然而,目前我国高校专科教授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师有一部分毕业于非医学专业或是刚从医学院校毕业,这些教师的专业知识与临床实践经验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也很难在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过程中应用临床知识。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者,要想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其专业素养必须放在突出位置。

1.3学制与学时的临床知识应用的局限性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大力改革,医学院校的相关专业的学制与学时也发生了明显变化。专科医学专业由于具备系统性、知识繁杂、难度大等特点,采用的是三年制学制。现在改革之后增加了一些相关专业的课程,这直接造成学时的减少。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缩短后的学时使得临床知识的应用举步维艰,带来了一定的局限性。

2在医学微生物学理论教学中运用临床知识的有效对策

2.1教师认真研究教学内容,适时应用临床知识

在医学微生物理论教学中有效地应用临床知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热情,有利于活跃医学课堂氛围,有利于使学生通过具体、真实的病案加深对医学微生物理论内容的理解程度,总而言之,将医学微生物理论教学与临床知识相结合对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大有裨益。然而,教师也应当注意,临床知识的应用不是越多越好,病案的引入也不是越多越好,而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恰当、适时引入临床知识。医学微生物学从本质上来说仍然属于带有临床实践特征的基础性学科,因此对于其中理论性强、临床实践性弱的知识点,教师不能一味追求临床知识的应用。而对于一些与临床实践密切相关的医学微生物学知识。

2.2教师要精选病案,注重临床知识运用的典型性与有效性

临床知识在医学微生物学中运用的目的仍然是为了提高医学微生物学的有效性,临床知识作为一种辅助手段,促进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效率的提升。为此,教师在引入临床知识的过程中,要从学生的接受情况与教材内容的具体情况出发,选择有针对性、有代表性、典型的病案,通过分析研究、小组讨论、反馈总结等环节,使临床实践知识真正服务于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课堂之中。临床知识要难易程度适中,尽量贴合生活实际,使学生在讨论分析与总结反馈中提高学习能力,培养创新思维。

2.3加强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丰富教师的临床实践经验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居于主体地位,教师发挥着主导作用,二者教学相长,以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尤其是对医学学科而言,医学教学具有严谨性与科学性,与人们的生命安全休戚相关,因此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成为必然。面对着我国高等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教师教授医学微生物学的现状,高等医学院校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医学教师的专业素养,使医学教师了解国内外最新医学动态,掌握最新的先进理论成果,充实丰富医学理论素养。除此之外,医学院校要创造多样的机会,搭建良好的平台,使一些教授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师。如医学微生物学教师能够有充足的机会走入临床实践中来,在临床实践中学以致用,加深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医学微生物学教师只有同时具备顶尖的理论知识与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才能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有效地利用临床知识,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3结语

篇4

关键词:微生物学;双语教学;心理问题;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4-0244-02

前言

长期以来,中国学校教育一直采用单一汉语教学的模式。随着中国加入WTO。国内各行各业与国际接轨的步伐逐步加快,对各种专业人才素质的要求也在相应提高。培养既懂英语又懂专业知识的人才已成为当务之急,为适应这一新形势的需要,开展专业课“双语教学”成为趋势。教育部高教司在2001年4号文件中制定了推动“双语教学”的相关文件。所谓双语教学,是指非英语课程利用英语讲授的一种教学方法,主要以英语讲授、英语板书、用英语布置作业、英语命题考试、使用英语教材和使用英语口授等形式来实现。双语教学改革的实施不仅有利于高素质、能力强的人才培养。也有利于教师英语水平的提高[1]。

近几年来,我们系生物工程专业先后开设了基因工程、微生物学双语教学,促使教学改革向着更高的层次发展。通过近些年来专业课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探索,取得了一些经验,也发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就学生来说,在普通高校中,首先,学生的英语水平良莠不齐,其次,学生在学习双语课程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从而妨碍学习效果。除此之外,在学习过程中,还有部分因素会带给他们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因此,本文就微生物学双语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学习心理及相关对策等方面进行粗浅总结和分析。

一、在微生物学双语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心理问题的成因

学习心理主要是指大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等。由于在微生物学双语教学过程中,涉及到一定比例的专业性英语教学,它所涉及到的内容和公共课大学英语的教学有一定的差别,突出的表现为单词更为专业化,而且除了在专业领域,平时对这种单词的应用相当少,在课本中,某些句段的翻译也要求更为专业化和准确化,这些差别,都将是对学生学习心理的一种挑战,学生出于各种心理因素,可能对英语学习产生抵触、厌倦、畏惧、逃避、轻视等不利情绪。导致学生学习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材、课程方面。微生物学双语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我们系是在学生大二下期开设此门课程,微生物学双语教学选择了英文原版教材“Microbiology”(《微生物学》)。该教材自1999年出版以来,曾先后二次再版,是一本国内外学者公认的精品教材,也是国外的上榜教材。教材的知识体系完善,包含内容广泛,加强了学科之间的渗透与交叉,英文自然易懂,结构新颖,视角独特,重点明确,脉络分明,而且图表简明清晰,被国内多所重点院校选用作为双语教材。当初次接触到这样的全英文教材,不少学生开始产生畏惧心理,感觉无从下手。

在教学方式上该门课程的教学是英文和汉语各占一定的比例,在上课的过程中采取了全英文课件,适当辅助汉语标释,当学生初次接触到专业性较强的双语课程的时候,大多数学生感到新鲜,不少学生还表现出较大的兴趣,时间一长,当学生已经了解了双语课程的教学方式之后,就开始感到力不从心,而且专业课的专业性及单词、句段的复杂性令不少的学生感到抵触、厌倦、畏惧、逃避。

2.学生的性格、英语水平及相互影响方面。作为普通院校的学生来说,自身英语水平有一定的限制,在一个班级里,英语水平更是良莠不齐,有些学生性格内向,认为自己总是不如别人,总说自己英语基础很差、底子薄,学习上情绪低落,胆小,不敢读单词课文,不敢回答问题,很怕出错,被人家笑话。学习情绪不易激发,胆子不大,不善言谈,在公共场合不敢发言,怕丢面子。而由于心理及情绪的延伸性及延续性,个体学生的心理状态很容易影响其他学生,从而对整体教学发生负面作用。

3.大学英语教学与专业性微生物学双语教学的衔接问题。双语教学与大学英语教学尽管都是对学生进行英语教育,但是两者之间仍然存在着较大差异,在大学两年里熟悉了公共英语课程的教学模式,对于刚接触双语课程的学生而言,无论是对学习的目标、要求、内容、方法、课程设置、考试评估,还是对教师课堂教学方式与管理监督等方面都不太适应,导致了一定的学习心理问题。

4.学生自我效能感缺乏。自我效能是指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确定自己是否具备成功的处理某一事物的能力[2~3]。它是对自己有能力做出某种行为的信任程度。自我效能水平高者倾向于选择富有挑战性的任务,敢于面对困难,相信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可以克服它;而低者在困难面前缺乏自信,畏首畏尾,不敢尝试。有些学生缺乏学好英语的自信心,总觉得自己学不会英语,有了这种心理暗示,就干脆放弃了对于双语课程的学习。

二、解决学习心理问题的对策

种种以上所分析的原因引起了双语教学过程中的学生心理主要有畏惧心理,抵触心理,懒散心理,依赖心理和刻板心理,在这些不利心理问题的驱使下,不利于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面对这种严峻形势。撇开学校生源等客观原因。作为高校双语课程教师,我们有责任和义务采取措施提高双语课程教和学的质量。对这些心理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地加以探析并及时排解,帮助学生克服这些心理问题,使他们能够在双语课程学习的道路上顺利地前进。

1.重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微生物学双语教学中,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认知能力的好坏,不能单纯的从智力方面的原因来进行评价,实践证明,凡智力水平相近或相等的学生学英语,学习效果好坏的决定因素不是他们的智力水平,而是他们的非智力水平的高低。因此,针对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他们在课堂上害羞、沉闷、抵触,学习兴趣激发不了,我们要尽力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开朗外向,活泼自信的学生来带动内向害羞学生的积极性,使得他们脱离内向而转向活泼,增强自信心,能在课堂上敢于发言,敢于回答问题及参予讨论,从而带动整个课堂的情绪[4~5]。

2.激发学生对于双语课程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是在特定情境下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的过程,也是师生进行情感交流、产生共鸣的过程。教师本身的情感状态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和情绪的变化,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情绪效应”[6]。教师的语言、眼神、面部表情、手势等体势语言无一不是信息传递和沟通的媒介,都会无形地影响学生的精神状态[7]。要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积极愉快的情绪,有了课堂上的积极情绪,还要使之长期的维持下去,除了可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来调动维持之外,学生本人对于本门课程学习兴趣的养成是一个更加稳定而有利的因素,由于双语课程的前提是课程的专业性,而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要将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更要将这样的专业知识英语化,能使得学生在学习了本门双语课程之后既能对专业知识有一定的掌握,又能用英文来表达某些专业知识和概念,而且还能读懂和理解相关英文文献中的信息,所以,如果单纯地枯燥地讲英语讲专业知识,学生的畏惧心理及抵触心理会日益加重,我们应该重视课堂的教学手段,尽量将枯燥的双语课程生动化,降低课堂教学难度,比如说,采用多媒体将内容动画化,多以图片代替字母,在讲解上多用简单易懂的词语和句式,要让学生感到课程并不是那么深奥和难懂,要让他们体会到其中的乐趣,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3.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在课堂上,教师一味的讲,学生一味的听,这样下去,久而久之就会养成学生的依赖心理,机械性的照抄课件和教材,这样是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的,因此,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让他们能有一种主观能动性,在听课的同时,自主性的进行记录和思考。教师还应该多给学生介绍关于微生物学的相关参考书籍,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多接触微生物学的专业知识,这样也有利于降低他们在微生物学双语课程中的学习难度。

小结

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终身学习观念日渐深入人心的今天,现代高素质专业人才不仅要具备高水平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高水平的专业外语交际与应用能力。教育与科技这两方面和世界接轨也愈来愈密切,特别是企业的各种仪器、设备许多都是进口的,其说明书往往是英文版,我国迫切需要既精通本专业知识又精通专业英语的素质高、能力强的人才。针对这样的一种形式,各类高校开始相继开展双语教学培养人才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在这样的课程形式上,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存在诸多心理问题,导致大学生对于双语课程的学习效率不高。因此,无论是大学生还是高校都应从学习心理出发,注重学习过程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提高学习能力,改善学习方法,发现学习心理问题,及时进行解决,在此基础上逐步提高大学生对于双语课程的适应性和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林春景.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广东白云学院学报,2008,(1):46-49.

[2]胡素华.论高职学生英语学习心理障碍的消除[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2):46-49.

[3]皮连生,等.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137-145.

[4]戴夏蓉.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心理探析及对策[J].科技信息,2008,(4):267-269.

[5]金洪源.学习行为障碍的诊断与辅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4-13.

篇5

【关键词】环境工程微生物学 实验教学 探索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是环境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它是生命科学和环境科学与工程的交叉学科,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是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实验思维和动手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该实验又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需要大量的实验仪器,以及老师手把手传授实验技能,如果没有先进的教学方法做支持,掌握其中的操作技术是很困难的。下面提出几点心得体会,将有利于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深化学生对微生物的认识。

1 让学生参与实验准备的全过程

实验室的前期准备工作是很重要,工作量要比实验课程多许多。老师除了要认真备课外,还需要对培养皿、试管、镊子等消毒灭菌,配制各种试剂,最好还要进行预实验,不但更加熟悉实验步骤,而且能保证实验课程的顺利进行。

通过让学生参与实验准备过程,可以让学生学习到完整微生物实验操作技术,这样一个完整流程学生完全参与下来,不但让学生体会到实验过程的艰辛,进而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实验课程,还可以培养学生科研思维,提高科研能力,使他们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在实验操作中体会得更形象、更具体、更全面,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兴趣。在巩固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培养了其发现问题、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对于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

2 更新实验教学内容, 加大新知识和新技术的传授

微生物学和环境科学知识的更新推动着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这门新兴的边缘学科不断向前发展。特别是日新月异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已渗透到环境工程应用的各个领域。为了紧跟时代和学科发展的步伐, 培养高质量人才,让学生熟悉和掌握学科前沿新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术, 为他们将来工作研究或是硕士博士阶段的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

例如,过去研究环境中微生物的方法是建立在平板分离基础上的,但迄今为止利用这种方法培养出的微生物只占总微生物种类的0.1%~10%。固体培养基其实是人类为微生物创造的人工培养环境,与微生物的实际生存环境有很大差异,用它来培养环境中的微生物相当于是对自然微生物群落进行了一次强制的人工筛选。所以,用平板分离的方法来研究自然环境的微生物生态时,往往不能准确反映微生物群落的实际组成和存在状态。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等学科的发展及其向微生物学领域的渗透,形成一个新的交叉学科分支——微生物分子生态学 (molecular microbial ecology),它为我们全面客观地研究微生物生态系统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微生物分子生态学是以微生物基因组dna的序列信息为依据,通过分析环境样品中dna分子的种类、数量和分布特征来反映微生物区系组成和群落结构[2,3]。所以,这项技术就需要研究者掌握dna提取及纯化技术、dna琼脂糖凝胶电泳技术和pcr基因扩增技术。针对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给学生设计一个微生物大实验,以活性污泥为样品,从dna的提取、纯化,凝胶电泳检测,到细菌16s rdna基因扩增,都让学生自己操作一遍。通过这一实验的学习,使学生对当今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前沿技术都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3 增强不同实验间的连贯性,以及实验和理论知识的连贯性

3.1 增强各实验间的连贯性

过去实验内容多为孤立、连贯性不强的项目,各实验之间的内容重复较多,学生难以系统地把握微生物学实验,既浪费了有限的实验学时,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对此,我们调整了实验内容,将原来独立设置的实验内容整合到一起,形成一个综合实验,通过一个综合实验就能使学生学到以前3-4个实验项目的实验技能。

3.2 增强实验和理论知识的连贯性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涉及到的内容覆盖面广,要学好这门课,仅仅依靠理论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实验教学可以弥补理论教学的不足,将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在实验教学中延伸、深化,并通过实验,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

4 实现多媒体实验教学,更直观展现实验内容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中的各种微生物需要在光学显微镜甚至电子显微镜下放大才能看到。由于环境样品中微生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应用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不便于更好的展示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动态变化过程,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能更加生动形象、栩栩如生的展现微生物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从而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实验知识。

首先,可以在多媒体课件中放入大量彩色的宏观及微观图片、flash动画,从而更直观的反应微生物的形态特征,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吸收掌握,有了这些认识,才能在自己动手实验中达到很好的实验结果。

其次,也可以使用录像教学。教学录像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它可以通过屏幕清晰形象准确地展现每一个步骤,使学生掌握实验操作技能的关键所在。同时节约时间,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如配置培养基实验,称量-溶化-调ph-过滤-分装-加塞-包扎-灭菌-搁置斜面-无菌检查等步骤,如果没有录像,需要老师反复强调实验顺序及注意要点,才能保证大部分学生配好正确的培养基。但是,如果有录像,老师只需要先播放一遍录像,从旁作简单介绍,播放完后再讲一下原理及注意要点,然后再播放一遍录像,学生就可以开始实验了。

最后,还可以利用电视显微镜进行教学。老师将样品放在显微镜下,找到微生物个体,让学生先有感性认识,然后再观察自己的样品。该方法既明确了实验目标,又能让全班学生同时看到老师显微镜里样品的特点,避免了以往同学们一个个排队去老师显微镜目镜里观察样品,提高了教学效率。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是一门来自实践的科学,学生掌握了它之后也最终要应用于实践。所以,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具备从事科学实验能力和严谨求实的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许多问题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实施和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 周群英,高廷耀.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 watanabe k,kodama y.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of bacterial populations in petroleum-contaminated groundwaterdischarged from underground crude oil storage cavities [j].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2000,66: 4803-4809.

篇6

关键词: 微生物学 教学改革 教学实践

微生物学是生物工程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它既是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又是当前生命科学中极其活跃、生命力强大的学科。[1]如何让学生通过微生物学教学,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能从事生产与管理、产品开发、科学研究等工作,是微生物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为了使微生物学教学适应生物工程产业的需要,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好微生物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在微生物学教学中进行了如下改革与实践。

1.明确教学目的,转变教学思想

应用型人才培养是着眼于理论的运用,突出应用性,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制定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计划的关键是如何安排好理论与实践教学课程设置,在学时安排上,我们将理论课学时数与实验课学时数之比从原来的7∶3调整为6∶4。使学生不但要学习好理论知识,更要在实践中掌握微生物学的应用技能,积累实践经验。[2]

面对新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在总结以前教学工作的基础上,我们转变教学思想。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出发,我们将教学大纲进行重新调整。具体做法是:(1)将教材中容易理解的内容,编写自学提纲让学生自学,并作适当的课后辅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2)对那些相互间既有联系又重复的章节,进行重新编排,合并讲解,既节约时间又更加清晰。(3)与实验课密切相关的内容,纳入实验课的教学中,丰富了实验课内容,减轻了理论课的压力。(4)在教学过程中重视使用幻灯机、投影仪、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等现代教学手段,使教学活动变得更加更观、生动和富有吸引力,而且可以在短时间内传授大量的知识。上述措施可以将原来的教学内容压缩1/3左右,就可以利用有限的时间,完成微生物学教学任务。

2.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现代教育思想表明,教学方法应将素质教育、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即教师应将教学重点放在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上。在微生物学教学中,单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将大量的微生物学专业名词及抽象的理论硬“灌输”给学生,将会使他们产生厌倦的情绪,既不利于知识的获取,又不利于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微生物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探究微生物学知识的认识过程,让学生了解微生物学概念和原理是在如何产生的,让学生明白微生物学实验的原理、操作方法。当学生了解了知识的“背景”后,便可以用这种方法去获取更多的知识,为毕业后继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3]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能力,我们坚持教研室集体备课。在备课时,分别列出微生物学教材中的重点知识、一般知识和学生自学章节的提纲,分别发给学生。在授课时,结合各章节具体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分析、综合和归纳的方法主动地学习,使他们对教材内容有比较深刻的领会。例如生物类群形态结构时,可将各种微生物的类群和结构先作扼要介绍,如各类微生物的形态结构、菌落形态牲和繁殖方式有何异同,它们之间是如何区别和分类的,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本章节内容讲完后,再针对性地出一些具有一定难度的思考题,供学生在课后复习之用。学生要完成思考题,必须在网上或图书馆查资料。这样不仅能拓宽、强化专业知识,而且能锻炼自学能力。

3.重视实验课教学,培养学生实验技能

微生物学是建立在实验之上的一门科学,微生物学理论知识必须通过实验来验证。因此,实验既是科学研究的手段,又是教学工作的手段。学生通过做实验,可以验证理论知识,使基本技能得到训练,还可以养成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培养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因此,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我们对能开出的实验,如糖发酵实验、理化因素的诱变效应和噬菌体的分离与纯化等都尽力开出。对于不易开出的实验,如动物病毒鸡胚培养法、昆虫病毒的培养和吞噬作用等,利用放碟片的方式向学生介绍,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要求教师将科研和教学工作结合起来,成立课外研究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动手搞科研,大大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如我院2006级学生黄葆文、潘江等同学完成的“水牛奶酒的研制”项目,获得了2009年国家大学生挑战杯科技创新三等奖,并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还有“桑椹饮料酒的酿制”项目、“黑米、黑芝麻婴儿营养食品的研制”项目等也获得了学校的科研奖励,并发表了科研论文。

4.培养创新能力,改革考试方法

在微生物学教学中,我们鼓励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教会学生逆向思维,大胆想象;充分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潜能,培养创新能力。培养学生不怕困难、不怕失败,努力进取的精神也是很重要的,学生创新能力的大小,是衡量学校教学水平的高低和教育成败的重要标志之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微生物学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

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教学管理和考核是提高教学质量保证。[4]考核不应仅仅停留在检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水平上,而应将重点放在知识的应用上,即重点考核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探索创新能力。为此,我们在试题的命题上作了改革,即将试题分为固定答案型和非固定答案型两大类。如在非固定答案中,给定所需的材料、仪器或设备,怎样确定一种微生物属于某种营养型等问题,目的是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等。

5.重视科学研究,提高教师素质

深化教学改革,开展教学、科学研究,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近年来的教学实践表明,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微生物学教师,仅有微生物学理论知识是不够的,同时必须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无科研工作的教师,许多知识仅停留在理论上,深入展开就显得力不从心。因此,要提高教学质量,除了要抓好课堂教学外,还要抓好科学研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或主持科研课题,这样能既锻炼教师的科研能力,又能活跃学术气氛,还能使教师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在教学过程中能对深奥理论知识的讲解做到深入浅出,言之有物,使学生为教师的知识所佩服,显著地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兰时乐,林元山,邓林伟等.生物工程专业微生物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09,(18):168-169.

[2]王芳.PBL教学法在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与效果评价[J].实验室科学,2009,(4):49-50.

[3]苏文金,周常义,苏国成等.微生物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集美大学学报,2008,9,(1):55-58.

篇7

论文摘要:在当前医药卫生类职业学校中,就业指导工作已经成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何从管理意识向服务意识转变,合理定位学校就业指导工作,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当前,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已经成为医药卫生类职业学校的重要工作之一。如何贯彻落实“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指导思想,更好地为广大毕业生及用人单位做好各项服务工作,如何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是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研究的一个新课题。

i确立就业指导工作的3个服务主体,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服务水平

在近几年的就业指导工作中,学校逐步确立了“毕业生、毕业生家长、用人单位”3个服务主体,即把“毕业生能否找到最满愈的单位”、“毕业生家长能否得到最满愈的(投资)回报”、“用人单位能否招到最满意的学生”作为衡盘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服务是否到位的重要评价标准。

毕业生作为就业指导工作服务的第一个主体,也是学校服务的重点对象。我们不能仅仅将就业指导工作局限于就业指导课和一、两次的动员大会,而应该更深层次地去拓展我们的工作领域。如为了使应届毕业生在实习阶段就能够独立上岗工作,同时也减少学生的就业成本和用人单位在今后工作中的用工(培训)成本,学校根据医药卫生行业及就业市场变化,制定并实施了毕业生就业及职业资格认证培训计划。在培训过程中,我们将职业道德与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中的第九章“就业准备”、第十章“择业技巧”等教学内容与毕业班学生的上岗培训内容相结合;在这个培训计划中,就毕业生即将面临的双选会,开设了面试技巧、推荐资料的准备及制作等课程节对由于专业课教材的局限性导致在校所学理论滞后于企业实际要求等间题,及时增加了药品管理法、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药品经营质址管理规范(GSP)、非处方药营销ROTC)、医药商品购销员服务规范等目前医药卫生行业新增和所急需的内容;同时,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不同类型的上岗培训,使其取得不同的职业资格证书,即中职学生必须取得国家职业资格四级(中级工)证书,高职学生必须取得国家职业资格三级(高级工) 证书,药学、医药商品经营专业的学生参加医药商品购销员国家职业标准培训;药物制剂专业学生参加药物制剂工国家职业标准培训;药品检验专业学生参加药物检验员国家职业标准培训。

就业指导工作的第二个主体是毕业生家长。许多学校往往忽视这个群体的影响力和潜在作用。我校曾经对毕业班的学生开展过间卷调查,其中在选“你的择业目标最终确定人选”的选项中.选“学生本人”的占21% ,选“学生家长”的占70%a ,选“朋友、亲属等”的占9%,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在当前职业教育的大环境下,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在择业问题上,大多数还是毕业生家长在做主、在择业,如果不做好毕业生家长的思想工作,更新他们的择业观念,我们的就业工作将会遇到很大的阻力和障碍。为此,学校在学生毕业前一年,就多次召开毕业生家长会,通报当前医药卫生行业的经济发展和就业情况,帮助家长分析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消除家长“怕孩子到外地工作”、“求稳怕变”等思想顾虑,形成了学校引导、家长参与、学生自主择业的模式。

任何一名毕业生最终花落谁家,决定权还是在用人单位。学校应紧紧抓住第三个服务主体,全方位地为企业做好各项服务工作。如为了使用人单位能够在我校每年一次的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供需见面会上挑选到满意的学生,同时也使毕业生能更加详细地了解用人单位的情况,在每年双选会前的1个月,学校积极与各医药卫生单位联系,安排时间诚邀他们来校举办推荐说明会,介绍用人单位情况和相关招聘的专业要求和岗位要求。此举不仅为用人单位提供了一个宜传与展示白身形象的机会,也减少了毕业生在择业中的盲目性,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更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

2树立‘.服务十指导十管理”的就业指导工作理念,增强就业指导工作服务愈识

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中,我们一直强调抓管理,管理出效益,管理促水平。管理的好坏,管理的成功与否,的确对学校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我们的管理工作中逐显主导地位,服务的理念也逐步走上管理的大舞台。而服务意识的增强,服务水平的提高,给学校的管理工作,特别是就业指导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前几年学校对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管理+服务”的口号,第一次把服务这个理念融人其中。如今,随着就业指导工作的不断深人,我们将“管理十服务”模式调整为“服务十指导十管理”模式。刚开始有的同志还不太理解,他们简单地认为“不就是加了一个指导吗”,“不就是把服务的位置前移了吗”,“以前学校的各项工作不也是在管理中提供服务吗”。对于种种疑问,我们的解释是:把服务放在就业指导工作的首位,不仅是一个位里的变化,更是一种管理思维和管理模式、管理意识的变化。

管理工作的前提是服务,服务是第一位的,首先要有服务意识,要本着服务的宗旨去管理,而不是在管理中去服务。虽然是一个位里的调换,但其中的离意却更加深远,内容却更加丰富,要求却更加严格。对此,我们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对“服务”、“指导”这个概念,予以了重新的解释和定位,即服务就是在以人为本思想的指导下,一切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全校教职员工,特别是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同志,要以极大的热情和对学生、对学校高度负贵的态度,放下架子,摆正位里,全方位地为毕业生、毕业生家长和用人单位做好就业服务工作。指导是服务意识转变为实际工作的具体体现,它不仅体现为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指导,也要体现为对毕业生家长就业观念的引导;不仅体现为对毕业生择业技巧的指导,也要体现为对毕业生在就业政策理解、机遇把握等方面的辅导。经过几年的努力,目前,全校上下都牢固树立了浓厚的服务意识和指导意识,学校就业指导工作实质性地迈出了一大步。

3把服务愈识触入就业指导工作的每一个环节

要将服务意识融人就业指导工作的每一个环节,把就业指导工作的各项服务举措落到实处。

在组织管理上,学校成立了以校长、副校长为组长的毕业实习工作领导小组和就业指导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就业指导办公室,配置了专职就业指导教师、实习指导教师.制定了(毕业生实习管理规定》、《毕业生就业管理规定》等规章制度,加强对毕业生的实习和就业工作的指导和领导。

在服务措施上,学校制定并实施了就业指导工作十大举措,即:(1)印制《毕业生推荐书》。(2)印制《毕业生就业指南》。(3)开展毕业生就业意向问卷调查。(4)实施优秀毕业生校长推荐信制度。(5 )举办毕业生就业指导专题讲座。(6)邀请医药卫生用人单位来校举办推荐说明会。(7)举办优秀毕业生创业事迹报告会。(8)开辟就业信息专栏,印发《就业信息简报》o (9)举办毕业生家长就业信息会。(10)实施毕业班学生就业及职业资格认证培训计划。

篇8

关键词: 医学检验技术 微生物学检验 教学改革

《微生物学检验》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1],本课程具备专业性强、实践性强、临床应用性强等特点,这就要求检验工作者根据临床检验标本,选择合适的检验方法,获得准确的结果并对检验结果进行分析和判断。为了适应现代临床医学检验发展,我们从优化教学内容、改革实验教学模式、开展丰富教学活动、转变考试模式等四个方面进行大胆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结合临床实际工作,优化教学内容

医学发展至今,病原谱已经发生了变化,临床上传统的病原微生物在逐渐被耐药菌株和机会致病菌替代,而新型病原和传染病也在不断增加,这意味着《微生物学检验》课程教学内容要有所变化[2]。为了完成教学内容与临床实际接轨,我校与在临床教学单位合作,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微生物学检验》教学计划,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紧紧围绕完成工作岗位的需要整合理论知识与实践项目,融合获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的要求,实现“校内与校外紧密结合”,使学生在校期间熟悉微生物学检验的工作重点。

2.改革实验教学模式

2.1注重教学过程的实践性

微生物学检验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针对学科特点,我校增加了微生物检验实践课学时比例,由原来的不足30%调整到50%以上。采取校内实践课与校外现场教学相结合。在校内建立一体化实验室、检验实训中心,尽可能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在阜阳医学临床检验中心开设课堂,把课堂带到临床一线,通过教师讲解示范―学生现场操作―教师评价等环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2开展检验技能强化训练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对只有一次的实验课程操作还不能完全熟练掌握,导致进入临床工作中,不能完全胜任微生物检验工作。针对此问题,我们开展医学检验技能强化训练,通过对操作过程的详细讲解、教学演示,指导学生对技能项目进行反复演练、详细归纳、纠正和总结。技能强化训练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检验常用仪器使用和实践技术操作。

2.3实现实践教学的开放性

在教学方式上体现开放性,引导学生运用小组讨论、上台演示、角色扮演等方式,多参与、多实践。在教学时间上体现开放性,在周末开放实验室,安排专业教师轮流值班,保证学生的技能训练时间。每学期安排2周技能开放周,学生随时进入实验室训练,组织教师进行指导,增强实训时间的开放性。

3.开展丰富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只有对学习感兴趣,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3]。为此,我校教师组织了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了健康积极的兴趣、爱好,大大提高了综合能力。

3.1定期开展社团活动。

目前,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医学检验技术协会”和“微生物学协会”等学习型学生社团组织,学生参与活动的比例高达60%以上。学生以社团为单位,由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师指导,在校内外开展服务性社团活动,如免费验血、流行病预防讲座等。

3.2举办技能大赛,以赛促学。

我校与阜阳市临床医学检验中心合作,每年举办“美康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知识竞赛、“美康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技能大赛和阜阳职业技术学院技能大赛。以赛促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上实践课的积极性。每到赛前,教室和实训室都有大批学生在训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转变考试方式,建立科学的合理的考核制度

微生物检验的教学任务重、知识点散、重难点多,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在微生物检验教学考核中进行了改革,由原来的单一理论考试变为“理论考试+平时技能考试+实验考试+口试”,理论考试占50%:重点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平时技能考试占20%包括个人技能考核、小组技能考核,注重学生个人技能的锻炼和团队合作精神;实验考试占20%即期末实验操作考核,重点考核学生基本操作,如制备细菌涂片、染色、平板画线等;口试占10%:由学生任意抽题,在规定的时间内现场作答,现场打分。通过创新考核方式,学生的综合素质获得了提高。

总之,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积极优化教学内容,改革实验教学模式,开展丰富教学活动,转变考试模式,注重专业理论、专业技能、专业素质的培养。经过长期努力,微生物学检验教学水平稳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教学改革成效显著,受到学生、家长、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参考文献:

[1]鞠晓红,马爱新.微生物检验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08,3(7):556-558.

篇9

关键词:生物工程;微生物;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0-0040-02

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对《应用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的途径进行了探讨。

一、优化教学内容

1.教学内容要突出实用特色。《应用微生物学》的专用教材较少,目前我们选用的为洪坚平、来航线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的《应用微生物学》[2],该书不仅论述了微生物资源在工农业、食品加工业、环境保护等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而且还通过许多微生物发酵实例介绍微生物应用的技术路线和具体方法,适应教学大纲要求并具有较好的实用性。由于受课时所限,无法对每章节内容进行精讲,所以需要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合理的取舍。例如,“微生物的分离及纯培养”、“培养基及其制备”以及每个章节中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在微生物学基础课程中包含相同内容,在本课程教学中可作删减。密切联系生产实际是本课程的一大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增加实用性强的内容。例如,在“动物益生菌剂”章节教学中,可增加介绍“有益菌菌株分离筛选”的方法及目前已经商业化的益生菌剂(如酸奶及用于辅助治疗婴幼儿肠炎的酪酸梭菌等),使学生把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起来,真正学以致用。

2.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反映最新研究动态。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近些年《应用微生物学》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速度显著加快。菌种快速鉴定、基因克隆表达、荧光-PCR、生物芯片技术、生物信息学等很多新技术、新方法在微生物学中的广泛应用,《应用微生物学》也由此得到快速发展。而书本知识往往在学科发展动态上有所欠缺,因此,在保证教学内容的基础性、系统性、完整性的前提下,应向学生讲授更多的有关科学前沿动态的知识。在讲授过程中,针对书上的有些知识点进一步查阅该领域的最新进展,做到源于书本又高于书本。例如,我们讲到“微生物与能源利用”时,我们补充了英国研究人员的最新研究成果,即利用经基因工程改造的大肠杆菌,能成功生产出一种生物柴油,而且得到的生物柴油与传统柴油几乎一样[4]。在讲到“微生物与制药”时,我们又补充了最新的研究成果:李氏杆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在胰腺肿瘤靶向治疗中所扮演的民族英雄“”的角色[5]。这样,学生不仅获得了最新知识,而且在不知不觉中系统地掌握了书本中的知识要点,并对学生起到开阔视野、拓宽思路、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

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1.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微生物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如果教学方法不好,常常会使学生造成很多错觉。心理学研究结果显示,人类通过五官吸取知识的比例分别是:视觉83%,听觉11%,嗅觉3.5%,触觉1.5%,味觉1.0%,所以通过视听获取的知识信息高达90%[3]。多媒体技术实现了文字、图像和声音的同步输出,解决了如何高效利用视听感官学习的问题,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强了教学效果。为此,我们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制作了该课程的多媒体课件,资料充实,思路清晰,图文并茂。为了方便学生理解关于工艺流程的内容,通过插入视频的方式进行讲解,不但增强了教学效果,还使学生在教室中就了解到工厂产品的生产流程及设备,在教学中起了积极的作用。

2.以学生为主体,开展课堂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当今社会是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对于教学来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是教学的首要任务,也是当今教育与时俱进的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依靠自学基本能消化的内容,如“微生物肥料的种类”等,要提前将题目布置给学生,鼓励他们课下查资料、讨论,然后派代表在课堂上讲解,最后教师对所讲内容加以总结补充。这样一方面检验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另一方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口语表达、自学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

3.组织专题讲座,拓宽学生知识面。结合教学内容,有计划的邀请校内外从事应用性微生物研究的专家进行专题讲座。通过专题报告让学生掌握了学科的最新进展、动态和前景,也使学生了解到具体的科研工作,实现了课堂与课下的良好互动,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采用多元考核方式,注重能力考核

考核作为评价学生的一种手段,必须有利于学生充分发挥自主学习和实际动手的能力,这才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和学习的热情,在课程考核中采用综合考评的方式,注重能力考核,学生的综合成绩由平时成绩(40%)和期末考试(60%)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根据出勤、作业、资料查阅和课堂讨论等情况评定。设置平时成绩的目的主要是:提高学生平时上课和学习的积极性;及时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更灵活的进行能力考核。通过这种形式多样的考核方法,客观、科学地评价学生的知识、能力和专业素质,发挥考核的积极作用。

四、结语

笔者通过不懈努力,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完善考核方式,克服了由于课时较少给《应用微生物学》带来的不利影响,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良好,受到学生的欢迎。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将会继续探索,结合本校专业的实际情况,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体系,使《应用微生物学》的教学工作真正跟进本学科的发展,真正适应生物工程专业课程学习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王素英,陶永清,张明春.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与课程体系构建[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1228-1229,1232.

[2]洪坚平,来航线.应用微生物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

[3]孙序琼.浅谈网络环境下的教师角色转换与信息素养提高[J].教育发展研究,2004,10:87-88.

篇10

一、教学内容的优化

生物学专业一般都会开设微生物学这门课程,但传统的微生物学课程所授内容覆盖面较广,包括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营养与培养、生长与新陈代谢、遗传变异和育种、生态分布与进化、传染和免疫等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然而,海洋类高校海洋生物专业的学生在掌握这些微生物学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还需有针对性地学习在海洋环境中的微生物的相关知识,以及微生物技术在海洋环境中的应用和发展前景等。因此,作者在之前的学科建设与教学改革中对海洋微生物学理论课程的内容进行了梳理和优化,希望在遵循教学内容的基础性的同时,突出要点、重点,拓展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应用性以及趣味性。

其实,微生物一直以来都是人类进行生命科学研究的对象之一,从大肠杆菌到流感病毒,再到可发光的海洋微生物,这些前沿的研究在教材中并不能一一呈现。为了让学生字学习传统海洋微生物知识的同时,也能对当今的前沿研究成果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作者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穿插了许多有关海洋微生物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例如,在讲授弧菌时,作者和学生们分享了一个关于夏威夷短尾乌贼与发光细菌费氏弧菌形成共生关系的研究。刚出生的夏威夷短尾乌贼身体下面布满黏液的纤毛可以产生一股吸引细菌的“洪流”,当海水中的费氏弧菌第一次接触它时,很多乌贼的基因表达水平发生了改变。其中一部分基因能够产生抗菌蛋白,为费氏弧菌创造了一个除了它以外,其他任何微生物都不适合生存的微小环境,使得只有费氏弧菌可以生存下来。而另一部分基因表达产生一些酶,这些酶可以将乌贼黏液分解,分解产物将成为细菌生长的营养物质。而更神奇的是,这些基因表达的改变只需要五个费氏弧菌就可以实现。同时费氏弧菌还可以使夏威夷短尾乌贼的光器官中的纤毛细胞增殖,使该器官体积和密度变大,并将这些细菌包围起来。寄宿着费氏弧菌的光器官能够形成许多光线,同时发光器所产生的神经细胞中得蛋白质也能够感受到这些光线,感觉上就像这种乌贼装配着活生生的一对“可视手电筒”。这让生活在深海的夏威夷短尾乌贼拥有了像变色龙改变皮肤颜色一样的功能,通过这种高超的“隐形”工具,乌贼可以很容易获得食物。而费氏弧菌与夏威夷短尾乌贼这种共生不仅是帮助短尾乌贼获得“隐形”工具,而且能和免疫系统相互作用,调节短尾乌贼生物钟,甚至改变乌贼的身体结构,影响其早期发育过程。这一研究的分享在学生中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学生们对于小小的弧菌能有如此强大的功能和力量而感到惊奇。这样的安排不仅仅活跃的课堂的气氛,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和知识范畴,也为之后的海洋微生物实验课奠定了一定的人气和基础。在讲授海洋真核生物时,作者则注意结合海洋微生物的应用性,将可作为海洋贝类开口饵料的等鞭金藻、角毛藻等带到课堂,让大家亲自来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亲身的接触一下。在讲解时也将重点放在海洋微生物的利与弊,详细阐述海洋微生物在海洋中的开发利用。

通过此番改革教学内容,一方面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了解海洋微生物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领域;告诉学生不起眼的海洋微生物其实有着大大的作为,并可以影响着海洋生物的生存,从而激发学生发现世界、探索世界甚至是改变世界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教学手段与方法的改良

教学内容的优化和调整后,同学们上课的积极性以及出勤率都有所提高。学生们对于课堂上的内容很感兴趣,但由于传统的多媒体教学只是一张张幻灯片的过,学生记记笔记,应付应付考试,并没有将知识真正的吸收消化。同时,也有学生提出很多知识点理解不了等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手段以及方法上再下工夫。作者一直以来在课堂上充分利用学校的有力资源以及现代的多媒体教学技术,给学生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通过功能强大的各种计算机软件把一些很难理解的内容做成动画影片,化难为易、化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在课件的制作上,每一页课件都要以图片为主,知识点、记忆点为辅,杜绝出现大段的文字。让学生一看就知道学习的重点是什么。针对学习难点,注意教学语言的使用,不照本宣科,不读课件,而是使用生活化、通俗化的语言结合恰当的比喻为学生解释。

作者从教以来一直坚持“一加一大于二”的教学原则。一个是老师,负责掌控课程的主体,为学生制定课程的大纲,讲授专业的知识点,引导学生学习准确、先进的技术。另一个是学生。作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学生的充沛活力,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想象力以及无穷无尽的创造力,也会为原本死板的教学模式注入一份新鲜的热血。所以在海洋微生物学的课堂教学计划中,增加了讨论课、演讲课等学生参与部分的比重。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三到五个人。根据老师所提出的不同的主题,各小组在课下展开讨论和调查之后,再在课堂上将自己小组的成果展示出来。这样的互动式教学形式的改变,不仅使学生对上课产生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学习的渴望,提高传授海洋微生物学知识的效果,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同时也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增加了交流的机会,进一步增强了课堂学习的和谐氛围,使学生们在一个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了解海洋微生物、认识海洋微生物并爱上海洋微生物。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共同学习让学习事半功倍。

三、理论课与实验课相结合

海洋微生物学是生物科学(海洋生物)本科专业中一门实践性、应用性非常强的专业基础学科,所以在最初的学科建设中,海洋微生物实验课被单独设置为一门必修课。理论课与实践课虽是分开的,但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将理论和实践完美的结合起来,可以让学生们在理论课的学习中感受到知识是具有应用性的,而不是学了没有用。让学生们理解“知识就是力量”,学以致用的教学根本。一方面在教学内容上做到理论课与实验课相结合。实验课内容设计上要贴近理论课教学计划中的重点和难点。理论课中也要注意要把应用技术,尤其是学生毕业后从事本行业工作时可能使用到的基本技术的原理和应用方向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好原理后再在实验课上亲自实践。最终让学生们既不是只会“纸上谈兵”的理论派,也不是只会动手不会动脑的“机器人”,而是要成为表里如一的全方面人才。另一方面在学生分组上也要做到结合。学生在课堂上的讨论小组就是实验课上的实践小组。学生们在课后讨论、交流的良好互动最终在实验课上也能很好的体现。这样动手与动脑的结合,可以更有效的提高学生在理论课堂上的学习兴趣。

四、加强老师与学生的课外交流

活跃、和谐的课堂气氛可以刺激学生的思维器官,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课堂氛围的营造除了需要教师有较好的教学技巧和课堂控制能力,还需要教师拥有自己的人格魅力以及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针对这一问题,要求教师平时努力加强教学技能和自身素养的提高,并加强与学生的课内课外交流。首先是利用学校的易班以及EOL网络教学平台进行知识交流、信息共享,布置课后作业,积极解答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同时设置课程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于课程的意见和建议。除了注意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生活和情感方面也要关爱,在作为学生的师长的同时,也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对于那些想要进一步深造的学生,鼓励他们多参加科技创新项目,提前进到实验室参与科研研究。沟通、交流才能让人走的更近一些,才能为良好的教学打下基础。

五、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