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范文
时间:2023-12-28 17:38: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地质灾害 九龙县 泥石流 计算方法
[中图分类号] P694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7-358-1
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具有流速快,流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如“8·7”甘肃舟曲泥石流遇难1434人、失踪331人。由于泥石流的破坏力巨大,因此对它的物源动储量、发生规模、过流量参数的评价显得非常重要。
1概况
九龙县位于四川省西部,甘孜藏族自治州南部,是“川、滇、藏”黄金旅游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太阳湾泥石流位于九龙县南部烟袋乡烟袋村,距九龙县城约100km,交通不便。该泥石流沟于2010年暴发过一次,持续时间约为10分钟,造成4户居民房屋被毁,8人死亡,其潜在危险性等级为中型。
2勘查区基本情况
勘查区出露地层主要为
2.1第四系崩坡积层(Q4col+dl)
角砾粉质粘土:主要出露于勘查区坡体左侧,浅黄色—灰褐色,结构松散,呈可塑~硬塑状,厚度5~30m,夹大量角砾,粒径0.2~60cm,含大量漂石,大小可达3~10m。
2.2奥陶系下统三段(O13)
千枚岩、变质板岩、石灰岩、变质砂岩:灰褐色,薄层—厚层状,主要出露于山谷两侧山体上,一般风化较严重,结构较为破碎,力学性质中等,天然抗压强度10~30Mpa。
3泥石流的计算
3.1泥石流流量计算
为满足泥石流勘查评价及防治工程设计的需要,本次在太阳湾不同沟段、拟设治理工程部位处等选择了典型断面部位采用形态调查法进行泥石流流量的计算。形态调查法计算公式为:Qc=WcVc,式中Qc—泥石流断面峰值流量(m3/s);Wc—泥石流过流断面面积(m2);Vc—泥石流断面平均流速(m/s)。
泥石流重度为1.685t/m3,流体性质偏稀性泥石流,流速采用稀性泥石流通用公式进行计算:
式中Vc—泥石流断面平均流速(m/s);R—水力半径(m),一般可用平均水深H(m)代替;γH—泥石流固体物质的重度(t/m3);φ—泥沙修正系数,采用查表法得到的结果;I—泥石流水力坡度(‰),一般可用沟床纵坡代替;1/n—清水河床糙率系数。
3.2泥石流整体冲压力
泥石流整体冲压力按《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DZ/T0239-2004)3.1-8式计算:
式中P—泥石流冲压力(kN);λ—建筑物形状系数,圆形建筑物λ=1.0,矩形建筑物λ=1.33,方形建筑物λ=1.47;γc—泥石流重度(kN/m3);Vc—泥石流平均流速(m/s);α—建筑物受力面与泥石流冲压力方向的夹角(°)。
3.3泥石流爬高和最大冲起高度
泥石流爬高和冲度按照《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T/T0220-2006)附录I提供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ΔΗ=Vc2/2g ΔΗc=bVc2/2g
式中ΔΗ—泥石流最大冲起高度(m);ΔΗc—泥石流爬高(m);Vc—泥石流平均流速(m/s);b—泥石流迎面坡度的函数。此次选择主要的3个断面进行计算,结果详见表3。
3.4泥石流弯道超高
泥石流弯道超高按照《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DZ/T0239-2004)4.1-4式进行计算:
Δh=2 Vc2B/gR
式中Δh—泥石流弯道超高(m);Vc—泥石流平均流速(m/s);R—主流中心曲率半径(m);g—重力加速度(m/s);B—泥面宽度(m)。本次主要选择拟布工程部位的断面之下进行弯道超高计算。
4理论计算的意义
通过以上的计算,为拟设治理工程的高度、规格、基础埋深等参数提供了理论依据,确保治理工程的过流能力以及对该泥石流的防治能力,保护潜在威胁对象的生命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泥石流 公路建设滑坡
中图分类号:X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众多地质灾害中,泥石流灾害属于突发性灾害,由于其发生时速度快,破坏力大,常常给人类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在公路建设过程中,为能快速准确了解泥石流的危险性,以便达到预测防治的目的,我们有必要加强对泥石流潜在危险程度的研究。特别是近年来地质灾害频发,泥石流造成路桥垮塌、阻塞的情况较严重,公路建设中泥石流造成人、财、物巨大损失的灾害情况时有发生。
一、山地公路建设与泥石流的危害
泥石流是在松散的固体物质来源丰富和地形条件有利的前提下,通过暴雨、融雪、冰川、水体溃决等因素的激发而产生的。由于泥石流往往发生在山地,对山地公路建设而言,与平地相比,遭受泥石流的危害的可能性就更大。而一旦发生泥石流灾害,将摧毁山体及其设施,淤埋建设中的公路,伤害施工人员,造成停工。泥石流爆发时,混浊的泥石流体沿着陡峻的山沟,常常具有暴发突然、来势凶猛、迅速之特点,并兼有崩塌、滑坡和洪水破坏的双重作用,其危害程度比单一的崩塌、滑坡和洪水的危害更为广泛和严重。泥石流可直接埋没铁路、公路,摧毁路基、桥涵等设施,致使交通中断,还可引起正在运行的火车、汽车颠覆,造成重大的人身伤亡事故。有时泥石流汇入河道,引起河道大幅度变迁,间接毁坏公路、铁路及其他构筑物,甚至迫使道路改线,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泥石流可使正在建设中的公路停工、损坏或掩埋设备设施等。建国以来 泥石流给我国铁路和公路造成了无法估计的巨大损失。为能快速准确了解泥石流的危险性,对我们应对泥石流发生的可能性进行评价,预防泥石流的发展,或能将泥石流可能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二、山地公路建设中泥石流发生的可能性与预防措施
在山地公路建设中,关于泥石流危险程度.即危险度,是指遭到泥石流损害的可能性大小,它是一个概率概念。针对它的评价方法,目前主要有综合评分法、灰色理论判别法、频率方法、模拟方法等,其中以综合评分法最为常用。但由于泥石流所处的地质环境、条件的多样性、变异性和复杂性,因而在综合评分法等方法中的各评价因素都存在大量的不确定性、不精确性。这种不确定性、不精确性既具有随机性,更具有模糊性,因而不少学者将模糊数学引入泥石流危险度的研究,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来对泥石流的危险度做出评判,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就目前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来研究泥石流的应用深度来讲,一方面在进行评判时对于评判因子一般采用的是一级评判,针对泥石流这种复杂系统,由于其成灾因素很多,且各因素之间往往还有层次之分,如果采用一级评判,就难以比较系统中事物之间的优劣次序,得不出有意义的评判结果。另一方面,在评判时对于隶属函数的构造虽有很多方法,但对于评判因子与危险度之间关系的描述,目前还没有一个很好的方法和函数能够准确刻画,原因在于影响泥石流产生的因素具有复杂的非线性关系,一般的线性解法很难建立一个实用的模型。此外,在选取评判因子时,没能很好地结合具体研究的泥石流的特点来选取合适的评判因子,或是遗漏了关键的评判因子,或是增加了一些与危险度关系甚微的因子等,导致评判效果欠佳。为克服以上困难和不足,采用多级模糊评判以及非线性的隶属函数,并依据《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规范》来对山地公路建设中泥石流的危险度进行评价。
对于山地公路建设中泥石流发生可能性较大的地段要采取预防措施。对泥石流沟进行全流域工程地质勘察,查明流域内松散土层(包括已有崩、滑坡分布、体积,大块石直径)斜坡的稳定状况,可能产生滑坡、崩塌的地段和规模;松散土层的分布、厚度,大漂砾直径,土层下伏岩层的埋藏深度、岩性和物理力学指标。收集、观测该区域的降雨量和水文资料(包括水量、水位、泥砂含量和洪水发生时的树枝杂草含量等)。拟定包括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在内的多种防治方案,对比技术、经济论证,推荐优选方案,进行综合防治。
三、怎样正确判断泥石流的发生
除根据当地降雨情况来估测泥石流暴发的可能性外,我们还可通过一些特有现象来判断泥石流的发生,以便采取快速、正确的自救方法。当发现河(沟)床中正常流水突然断流或洪水突然增大并夹有较多的柴草、树木,都可确认河(沟)上游已形成泥石流。仔细倾听是否有从深谷或沟内传来的类似火车轰鸣声或闷雷式的声音,如听到这种声音,哪怕极微弱也应认定泥石流正在形成,此时须迅速离开危险地段。沟谷深处变得昏暗并伴有轰鸣声或轻微的振动感,则说明沟谷上游已发生泥石流。
四、避防与逃逸泥石流的方法
减轻泥石流灾害的方法措施可分为非应急和应急性措施两种。
1.非应急性的措施
避让措施。在泥石流发育分布区,工矿、村镇、铁路、公路、桥梁、水库的选址、旅游开发等一定要在查明泥石流沟谷及其危害状况的情况下进行,尽量避开造成直接危害的地区与地段,例如泥石流沟的中、上游段及沟口,主支沟交汇部的低平地,靠近河床的低缓阶地或坡脚处,河道弯道外侧等等。实在无法避开时应考虑修建防护工程或采取其它措施。
生物措施:是一种长期的有助于减缓泥石流形成达到一定防卸目的的治理性手段。主要方法是封山育林,停耕还林,固结表土,保持水土,降低泥石流发生机率与规模。
工程设施:主要是为保护危害对象免遭破坏而采取的防护、排导、拦挡及跨越等工程设施。例如护坡、挡墙、顺坝、丁坝等工程。为改善泥石流的流向与流速修建的排泄沟、导流堤、急流槽、渡槽等工程。为了控制拦截下泄物,消弱泥石流冲击能量,修建的拦砂坝、储淤场、截流工程等。
综合防治措施:即将生物措施与适用于某一泥石流危害区的几项工程措施相互结合,对泥石流小流域进行统一全面整治,有效地预防和减少灾害的发生。
开展泥石流的预测预报工作。从空间上可根据地质、地貌、降雨等条件,泥石流发育程度和规模进行危险区域划分,划分出高度危险、中等危险和一般危险区,从时间上分为中长期和短历时预报。
2.应急性措施
每年7-8月泥石流易发时段,采取泥石流应急避防措施。首先要避开泥石流危险地,尽快在泥石流到来之前采取防范行动。在泥石流发育地区进行必要的搬迁、防护措施后,对一些尚受泥石流严重威胁的工矿、村镇提前做好应急部署。
普及泥石流知识:汛期有组织地演习,有纪律地疏散撤离。例如北京北山泥石流易发区当地政府总结了一套泥石流应急防范方法:“三包四落实” 。其中三包就是包村、包队、包户及至到人。即从乡领导开始逐一向下负责,包揽汛期泥石流安全工作,使老、弱、病、残、幼、妇的安全均有人负责。
预防为主:泥石发生在夏汛暴雨期间,而该季节又是人们选择去山区狭谷游玩时间。因此,人们出行时一定要事先收听当地天气预报,不要在大雨天或在连续阴雨几天当天仍有雨的情况下进入山区沟谷出行旅游。
选择附近安全的地带修建临时避险棚:如较高的基岩台地,低缓山粱上等。切忌建在沟床岸边、较低的阶地、台地及坡脚、河道拐弯的凹岸或凸岸的下游端边缘。
长时间降雨或暴雨渐小后或刚停,不应马上返回危险区:泥石流常滞后大雨发生。例如1991年6月10日北京密云县降雨一天,晚八时许雨停, 口门村外出躲避山洪的部分村民回家,结果遭泥石流袭击,造成5人死亡。另外,具有阵流的粘性泥石流,其阵流间隙有时会被误认为泥石流结束。总之,只有当确认泥石流不会发生或泥石流已全部结束时才能解除警报。
不可存在侥幸心理:当白天降雨量较多后,晚上或夜间必须密切注意降雨,最好提前转移,不能存在侥幸心理在室内就寝。密切注视泥石流的发生发展,减少、避免次生灾害发生:当出现泥石流体堵塞河流,形成堵坝时,应尽快采取毁“坝”措施,使上游水体尽快下泻,避免次生洪水灾害,同时通知上、下游受害的地区,做好防灾避险。当公路、铁路、桥梁被冲毁后应及时采取阻止车辆通行的行动,以免车辆被颠覆,造成人员伤亡。
采取正确的逃逸方法:泥石流不同于滑坡、山崩和地震,它是流动的,冲击和搬运能力很大,所以,当处于泥石流区时,不能沿沟向下或向上跑,而应向两侧山坡上跑,离开沟道、河谷地带,但注意不要在土质松软、土体不稳定的斜坡停留,以免斜坡失稳下滑,应在基底稳固又较为平缓的地方。另外,不应上树躲避,因泥石流不同于一般洪水,其流动中可沿途切除一切障碍,所以上树逃生不可取。应避开河(沟)道弯曲的凹岸或地方狭小高度又低的凸岸,因泥石流有很强的掏刷能力及直进性,这些地方很危险。
五、结语
泥石流的发生突然,来势凶猛,但泥石流发生前往往有前兆,在山地公路建设中,要注意发现泥石流的前兆。如山坡上出现裂缝、坡脚松脱鼓胀、泉水井水异常变化、地下发出异常声响等现象。历史经验表明,泥石流灾害往往是发生在雨季,夜晚发生泥石流较白天发生泥石流的损失更大。有效判断泥石流的发生,遵循泥石流的形成、活动规律,掌握其发生过程中的特有现象采取正确的应急措施。
参考文献:
[1]徐操.公路泥石流灾害及其防治措施[J].科海故事博览:科技探索.2011(12)
篇3
关键词:公路工程;路基;病害整治
Abstract: 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oadbed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technology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common subgrade disease and regulation are analyzed and corresponding control method.
Key words: highway engineering; roadbed; disease treatment
中图分类号:U416 文献标识码:A
路基工程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公路使用品质、旅客的舒适和正常的行车交通,对国民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对路基质量的影响因素很多,公路病害问题也经常发生,但其中绝大多数还是由施工质量问题引起的。公路病害不仅加大了营运期养护维修的费用,影响道路畅通,严重时还危及行车安全,使旅客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
一、 路基工程的特点(1)路基工程以岩石和土为基础,并以岩石和土作为建筑材料;(2)路基工程完全暴露在自然环境中,受严寒酷暑、狂风暴雨、地震等自然条件影响,将会引起路基边坡坍塌、路基隆起、下沉、翻浆冒泥等各种病害;(3)路基同时受静荷载和动荷载的作用,动荷载是造成路基病害的主要原因之一[1]。
二、路基工程技术的现状1.设计计算技术进步提高,设计理念逐渐转变2.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层出不穷 (1)滑坡整治--重力式挡土墙抗滑桩、仰斜排水孔、锚杆预应力锚索及锚索桩; (2)软土地基处理--砂井、反压护道袋装砂井、塑料排水板、真空预压粉喷桩、旋喷桩及土工合成材料加筋地基; (3)基床病害处理--换填砂石料、敷设沥青面层、设盲沟排水应用土工合成材料进行加筋和隔离; (4)边坡防护技术--工程防护绿色生物防护 (5)高速公路路基--较多采用粉煤灰,少部分采用水淬矿渣等工业废料,可以减轻结构物质量、保护环境、减少投资等。 (6)使用高效施工机械,大大提高了施工速度和施工质量,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 (7)爆破技术的进步,减少了施工对路堑边坡的破坏; (8)一些灾害报警装置性能的明显提高,使施工和行车安全有了保障; (9)施工组织、管理水平也逐渐向世界先进水平靠拢。3.测试手段和设备进一步提高,检测方法更加合理4.规范逐步完善和更新《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 064-98)《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公路加筋土工程设计规范》(JTJ 015-91)《公路加筋土工程施工技术规范》(JTJ 035-91)《公路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JTJ/T 019-98)
三、路基工程常见病害
1.路基的沉陷
路基沉陷是指路基表面在垂直方向产生较大的沉落[2]。路基的沉陷可以有两种情况:一是路基本身的沉缩;二是由于路基下部天然地面承载能力不足,在路基自重的作用下引起沉陷或向两侧挤出,如下图a)所示。
因路基填料选择不当、填筑方法不合理、压实不足,在路基堤身内部将形成过湿的夹层,在荷载和水温综合作用下,引起路基沉缩,如下图b)所示。
原天然地面为新近填土、软土、泥沼等,因承载能力不足,路基修筑前未经处理,在路基自重作用下,地基下沉或向两侧挤出,引起路基下陷,如下图c)所示。
2.边坡的滑塌
(1)溜方
溜方是由于少量土体沿土质边坡向下移动所形成。溜方通常指的是边坡上薄的表层土下溜。它可能是由于流动水冲刷边坡或施工不当而引起的,如下图所示。
(2)滑坡
滑坡是指一部分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路堤的某一滑动面滑动。产生滑坡的原因 有内在因素,也有外在因素。内在因素是形成滑坡的先决条件,它包括岩土性质、地质构造、地形地貌等。外因通过内因对滑坡起着促进作用,它包括水的作用、地震和人为因素等。所以,滑坡是内外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滑坡现象主要是土体的稳定性不足而引起的,分路堤滑坡和路堑滑坡,如下图所示。
(3)风化剥落风化剥落指风化的石质路堑边坡,在外界环境因素如降水、强风、振动等影响下,成片或块体剥落,从而危及线路和行车安全。一般多指因地形、地质原因而造成的体积较小而数量较多的风化岩石剥落,现场常用设防护网或喷射水泥浆等方法处理[3]。(4)不良地质和水文条件造成的路基破坏公路通过不良地质条件(如泥石流、溶洞等)和较大自然灾害(如大暴雨)地区,均可能导致路基的大规模毁坏。在公路勘测设计过程中,应力求避开这些地区或采取相应的工程技术措施,以保证路基的安全和稳定。
四、路基维护的基本原则与目的1.路基维护的基本原则 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积极改善,保障畅通”的原则,以经常性、预防性维护为主,以修补性维护为辅;先重点、后一般,对危及道路通行安全及对公路设施会造成严重损坏的,应优先考虑。在保证道路正常功能的情况下,绿化、美化道路环境。2.路基维护的目的保持或恢复路基各部分原有状态和技术标准,确保路基处于正常使用状态;对原来达不到技术要求的部分进行改善提高,弥补路基的缺陷,完善和提高路基使用功能。
五、路基养护的工作内容和基本要求1.路基养护的基本内容 (1)维修、加固路肩及边坡。 (2)疏通、改善、铺砌排水系统。 (3)维护、修理各种防护构造物及其它附属设施,确保构造物和设施完整无损,发挥稳定路基的作用。 (4)观察、预防、处理滑坡、翻浆、泥石流、塌方等路基病害,及时清除塌方、积雪,处理坍塌,加强对水毁的预防与治理,及时检查各种路基险情并向上级报告。 (5)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局部改善、加宽加高路基,改善急弯、陡坡和不良视距路段,以逐步达到和提高公路技术等级和服务水平[4]。
2.路基养护的基本要求: (1)通过日常巡查,发现病害及时处理,保持良好稳定的技术状况。 (2)路肩无病害,边坡稳定。 (3)排水设施无淤塞、无损坏,排水畅通。 (4)挡土墙等附属设施完好无损。 (5)加强不良地质路基边坡崩塌 、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巡查、防治、抢修工作。六、路基沉陷防治方法
(1)注意选用良好的填料,严禁用腐殖土或有草根的土块,应分层填筑、分层夯实,并及时排除流向路基的地面水或处理好地下水。 (2)填石路堤从下而上,石块应由大到小认真填筑,并用石渣或石屑填空隙。 (3)原地面为软弱土层时,路堤高度较低的,且可中断行车的,应挖除软弱土并换上良好的填料,然后按原高度填平夯实;路堤高度较高的,且又不能中断行车时可采用打砂桩、混凝土桩或松木桩等[5]。
七、边坡坍方防治方法
边坡坍方是常见的路基病害,尤其在山区新建公路上,几乎是普遍的病害现象。坍方的具体表现形式有剥落、碎落、滑坍和崩坍。其产生原因和防治方法如下。
剥落和碎落防治方法:
①采取排水措施,不使地面或地下水侵蚀路基边坡; ②加固边坡,如种草、破草皮或植树; ③对于风化的软质岩层,可修建干砌或浆砌片石护墙; ④整修边坡及时清除可能滑坍的土石方; ⑤对裂缝较多的岩层,可用喷浆法,以防止岩石剥落或风化滑坍和崩坍防治方法:
①采取排水措施,不使地面或地下水侵蚀路基边坡; ②对可能滑坍的土石方,应及时挖除; ③在坡脚修建挡土墙,以对滑坡体起到支撑作用,一般修建在边沟之外; ④对可能滑下的岩石,用锚杆锚固[6]。八、防治滑坡的措施
应在弄清滑坡成因的基础上,对诱发滑坡的各种因素,分清主次,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常用的防治对策有排水、减重、支挡、改善土体物理力学性质等。具体的措施包括
1.排水措施:滑坡的发生和发展都与水的作用有关,排水是防治各类滑坡之本。但应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切合实际的排水方式。
2.减重措施:当滑动面不深,且滑体呈上陡下缓状,滑坡范围外有稳定的山坡,滑坡不可能向上发展时,在滑坡上部减重,以减小滑坡的下滑力,是一种操作简单、经济实惠的防治措施。将减重的土体堆在坡脚反压,以增加抗滑力,效果更好。
3.支挡措施:根据滑体推力的大小,可以选用适当的支挡结构防滑。具体的措施包括抗滑挡墙、抗滑桩、锚杆挡墙和抗滑明洞。
4.改善滑坡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 用物理化学方法,加固和稳定滑坡。方法很多,如焙烧、成浆、加灰土桩、硅化、电渗、离子交换等。这些方法,由于工序复杂,成本较高,目前中国铁路仅小规模试用,尚未广泛采用。
5.改线绕避。上述整治措施难以奏效时,在经济技术合理情况下,可以考虑改线绕避。九、结语
路基病害是公路安全运行的“大敌”,它时刻威胁公路交通的安全,所以我们要分析发生这些病害的原因,从中“对症下药”,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使我们的公路交通安全有保证。
参考文献
[1] 武星博.探讨公路工程路基病害治理措施[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0,33(10):78-79.
[2] 段胜伟,贾艳霞.浅谈路基质量通病及防治[J].科技创新导报,2009,(15):81-81.
[3] 吕东.浅谈路基滑坡、崩塌落石的养护措施[J].现代企业文化,2009,(9):128,153.
[4] 展峰.论路基病害产生的原因及处理措施[J].民营科技,2011,(3):260,259.
[5] 黄志刚.加强公路边坡稳定性的措施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18):164.
篇4
关键词:工程地质勘查;施工组织;设计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主要施工工艺、技术要求与注意事项
1.1施工准备
①按工程要求进行备料,选用材料的型号、规格符合设计要求,有产品合格证和质检单。
②钢筋应专门建库堆施,避免污染和锈蚀。
③使用普通硅酸盐水混。
④砂石料的杂质和有机质含量符合《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04-92)的有关规定。
1.2 桩孔开挖
①抗滑桩要严格按设计图施工,应将开挖过程视为对边坡进行再勘察过程对待,及时进行地质编录,以利于反馈设计,即进调整和优化设计,做到动态设计、信息化施工,以使治理工程更安全、更经济。
②为保证桩孔开挖的顺利进行,确定桩孔开挖工艺,保证桩孔开挖的安全及确定各项目施工参数,在桩孔开挖前,应选择一个桩孔进行抗滑桩施工试验。
③桩孔采用人工开挖,开挖前应平整孔口,并做好施工区的地表截、排水及防渗工作。雨季施工时,孔口应加筑适当高度的围堰,并搭设防雨设施。
④各桩孔跳桩开挖,松散土层以人工开挖为主。
⑤桩孔应分段开挖护壁,每段根据自稳性确定,一般不超过1.0m。
⑥开挖弃渣可用小型卷扬机吊起,吊出后即行运走,不得堆放在滑坡体上,防止诱发次生灾害。
1.3预应力锚索施工技术要求
(1)造孔:锚索造孔要求同全孔粘结锚杆,钻孔孔径130mm、150mm。
(2)锚索加工
(3)锚索注浆
(4)锚索张拉段及外锚墩防腐处理
(5)锚索张拉与锁定
1.4土方开挖与回填施工技术要求
(1)土方开挖
①土方开挖前、后,应按图纸要求进行测量放样。边坡开挖后应准确地进行修坡平整,以减少切坡开挖,以利保护环境。
②坡面锚固与挡墙土方开挖要综合考虑坡率控制要求与地形现状条件,截排水沟施工要求随坡就势;边坡支护施工严禁产生局部高陡边坡,导致坡体变形破坏。
③开挖中如发现土层性质有变化,应及时报请业主会同设计、监理、地勘研究。
④基槽、坑应开挖到设计要求高程。完成后的基槽、坑面应予整修,使其表面平整,以适应垫层摊铺作业、砼浇筑的需要。
⑤开挖完成后,应及时组织相关单位和人员验收基槽和坡面,合格后方能进入下道工序。
⑥挡墙基础土方开挖后,应确保挡墙基础持力层能满足承载要求(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不小于200kPa),必要时进行地基加固处理。
(2)挡墙墙后土方回填
①填料选择:回填土应选择透水性较好的碎石类土或砂类土。
②填筑程序:基底按规定处理后,墙后的填土应按规定顺序进行填筑,相对密实度应达85%以上。填土压实前,应按填料土质情况做击实试验,以确定最大干密度和最优含水量。填土的含水量应等于或接近最佳含水量。
③注意事项:土方回填夯实回填应避开锚杆杆体,防止撞弯杆体或损坏锚固注浆体。填土范围段锚杆可采用预埋护管,护管内灌浆,杆体外设强力防腐自由段等工艺措施防护注浆体,确保土方填筑期间不被损坏。
1.5钢筋混凝土格构梁
(1)钢筋混凝土格构梁施工前必须修坡刻槽,按图纸要求保证嵌入坡面的深度;
(2)钢筋混凝土格构梁砼强度等级为C25;
(3)钢筋混凝土格构梁要求支模浇捣,不允许采用喷射工艺;
(4)图中未注明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均为40mm;
(5)钢筋混凝土格构横梁每15m设伸缩缝(视地形变化和结构需要可调小分段长度),缝宽20mm,分缝两侧钢筋必须截断并弯起,缝用沥青木板或沥青麻筋填塞。
(6)钢筋的规格、形状、尺寸、数量、间距、锚固长度、接头设置,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的规定;弯钩的朝向应正确,绑扎接头应符合施工规范的规定,搭接长度不小于规定值;
(7)混凝土浇筑完毕,应在12h以内加以覆盖和浇水,浇水次数应能保持混凝土有足够的润湿状态,养护期一般不少于7昼夜。
1.6 压力灌浆微型桩
(1)压力灌注微型桩砼强度等级C25,分两批施工,相邻桩采用施工一个跳一个,待相邻桩浇砼72小时后方可开始施工另一根。
(2)定位和校正垂直度:桩位偏差应控制在20mm以内,直桩的垂直度偏差应不超过1%,斜桩的倾斜度应按设计要求作相应调整。
(3)吊放钢筋笼。
(4)微型桩施工如出现缩颈和塌孔的现象,应将套管下到产生缩颈或塌孔的土层深度以下。
(5)微型桩施工时应防止出现穿孔和浆液沿砂层大量流失的现象。微型桩的额定注浆量应不超过按桩身体积计算的三倍,当注浆量达到额定注浆量时应停止注浆。可采用跳孔施工、间歇施工和增加速凝剂掺量等措施来防止上述现象。
1.7钻孔泄水管
(1)钻孔泄水管采用机械成孔,口径110mm;
(2)成孔完成后用高压水洗孔,清除孔内泥皮和残渣;
(3)泄水管采用直径100mm的PVC管,环向钻眼,孔径8~10mm,孔距:环向8~10cm,径向0.2~0.3m,交错布置,管外包双层滤网。也可采用软式透水管替代,软式透水管规格:RPS-80。
1.8既有挡墙增设软式透水管
(1)钻孔
排水孔钻孔采用潜孔冲击钻进行干法施工,钻孔遇到塌孔时必须采用套管跟进施工,严禁采用固结灌浆,避免浆液封闭透水空隙。钻孔达到设计深度后需要对钻孔利用高压风进行洗孔。钻孔深度3~5m,孔径90mm,倾角10°。
(2)透水管安装
透水管规格:RPS-80
透水管末端处理:对管端10cm左右长度,沿管轴线方向剪开滤膜,抽出并剪断弹簧,用塑料绳剪开的滤膜绑气牢。
下管:管子柔软,下管需要利用自来水管作为导杆,管端设置圆端头。
(3)固定管口
为避免软式透水管下滑等情况,透水管与钻孔间的空隙用水泥砂浆塞填,塞填长度约500mm。
(4)孔口管
孔口500~1000mm范围的钻孔内设置孔口管,孔口管采用PVC-U管,直径ø90,孔口管的固定采用水泥砾浆塞填孔口管与钻孔孔壁间的空隙。
12、 质量检验与验收标准
2、施工工序
本边坡治理工程防治等级为I级,原则上须由具有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甲级资质并具有丰富边坡灾害治理成功经验的单位承建。
根据本边坡治理工程内容和特点,可采取如下施工顺序:
(1)施工前首先要建立和完善监测网,为防灾预警和施工设计积累数据资料;
(2)测量放线,确定各支护区起止范围及相关控制点、线位置;
(3)各支护段主要施工顺序:
坡面修整锚杆(索)格构梁喷播植草坡脚排水沟。
抗滑桩坡脚排水沟。
坡顶截水沟可单独进行,也可在上述施工中穿行。
由于本治理工程内容沿线分布,各工点互相影响不大,可沿线多点同时开工。严禁在坡面纵向上下两点或多点同时作业,确保施工安全。
3、施工总进度
边坡治理本着早治理早受益的思想,某特大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量较大,施工条件较差,施工难度较大,治理工程应利用一切有利条件,统筹安排,抓紧施工,以便防治工程尽早配套发挥功效,提高防治工程抵御地质灾害的能力,综合滑坡区环境,场地条件、防治工程量等因素,建议在2010年11月底完成施工图设计及评审任务,2010年12月上旬前完成招标任务并开始施工,2012年3月底完成治理施工任务。
4、环保规划设计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设计要充分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结合生态工程绿化,保护和恢复自然,促进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治理工程将会造成占用土地,产生噪音和污染,破坏自然环境,对这些问题应引起充分重视,设计施工中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小治理工程对环境的影响。
治理工程施工时要少占土地,弃土及时外运,弃场选择在城区外相对偏僻的山沟低洼处,防止产生次的滑坡或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由于治理范围位于居民区内,要采取措施防止噪间、粉尘、泥浆对周围环境的破坏,尽量做到封闭施工,少破坏场区的草坪和树木,对破坏的坡面进行绿化,防止坡面冲刷和美化环境。
6、施工安全注意事项
(1)施工前需编制详细的施工组织设计,合理选择施工顺序和施工工艺,配备足够的安全设施及应急抢险措施,并制定详细的安全技术保证体系,确保施工安全并满足设计目的和要求;
(2)鉴于本边坡高陡,场地有限,施工难度较大,施工前要做好人员、交通运输、供水供电供风、建筑材料等方面的有机规划和调配,统筹安排,施工作业中要做好安全防护工作,确保作业中的安全;
(3)鉴于本边坡坡面存在部分不稳定块体,施工前应充分调查坡面稳定性状况,必要时预先进行临时加固,保证治理施工期间的安全;
(4)脚手架必须牢固搭设在稳定坡面上,并进行安全论证;
(5)治理施工应尽可能安排在少雨、枯水季节进行;
(6)同一单位工程的治理应在连续工期内连续施工并完成,以确保单位工程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篇5
关键词:防洪排涝;规划;实施;对策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城市发生洪涝的因素比较复杂,即便是一座城市在不同区域所发生的洪涝原因也千差万别。但是,暴雨强度超过了城市防洪排涝设防标准、城区排水系统条件的不利变化、城市管理者不重视城市防洪排涝、应急防御措施不具有可行性等,却是普遍性的问题。
一、防洪排涝的概念及任务
城市排涝是指流域范围内较大汇流面积上较长历时暴雨产生的涝水排放,城市排涝所排的是流域之内的雨水。它主要是通过采取系统的规划措施,利用内河、排水沟渠和排涝泵站、水闸建设将积水排除,以确保城市在发生标准内降雨时城市涝水不漫溢。
城市防洪则是针对流域之外的客水涌入,主要是防河洪、山洪(包括泥石流)和海洪。主要通过修建防洪堤、截洪沟等调蓄洪水。
城市排雨则是解决较小汇流面积上短历时暴雨产生的排水问题。主要通过修建市政雨水管道来收集附近的雨水,使之顺利排出。
二、城市防洪规划
(一)水文分析。要解决城市防洪、排水等水文问题,首先要从研究城市水文特性入手。采用实测降雨多年系列资料频率分析法、暴雨图集法、典型次暴雨分析法分析城市暴雨洪水特性,结合史载洪水位资料,偏安全考虑,综合分析确定城区基准水位站控制水位。
(二)防洪工程规划。根据城市地形地貌和洪水特点,确定城市防洪布局为“上蓄、中畅、下泄”。,提高城市内部河道防洪除涝标准与综合水环境质量;对市区非骨干河道进行综合治理,配合骨干河道行洪除涝,整顿美化城区环境。为了协调人类与水的关系、促进可持续发展,规划中江河整治由过去的以防洪为主要目标逐渐转变为防洪减灾、水资源保护、改善环境与生态系统等多目标的综合整治。
(三)除涝工程规划。城市本身具有良好的防洪基础条件。暴雨期间,城市涝水主要依靠地下排水管网向内部河道和周边排洪河道排泄。针对现有除涝问题,规划提高城区排水能力,对地下排水管网扩流改造,划定城市雨水排水分区,复核主城区排污管网流量,并对规划新城区范围进行扩容升级,向未达标地区延伸覆盖地下排污管道;规划对重点易涝低洼区泵站扩容改造,并复核现状排涝泵站与地下排水管网的排涝能力。
(四)非工程措施规划。防洪非工程设施建设是城市防洪减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解决城市防洪安全,配合工程措施达到防洪排涝目标的重要手段。规划抓紧制定市域洪水调度方案,建设现代调度系统,完善防汛防旱指挥决策支持系统;做好城市高风险管理,在风险区实施开发和建设,其地坪设计高程需控制在8.0m以上;大规模开发活动和重要基础设施的选址、选线和工程结构,要充分考虑风险区内现有防洪保安能力和建筑物自身的防洪自保减灾措施;加强对风险区域内居民的防灾自救知识的宣传教育,建立防洪补偿机制;加强和规范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采取必要防灾减灾措施。
(五)管理规划。市防洪工程管理是充分发挥防洪工程效益、保障城市防洪安全的先决条件。目前该市城市防洪由城管、住建和水利等部门共同承担,洪、涝分头管治,存在城市防洪责任分散、实际防洪合力较小等问题,不利于防洪工程效益的发挥。为加强城市防洪工程管理,根据《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应逐步集中到一个部门管理”的指导方向,规划组建城市防洪管理处,对城市防洪安全负有责任的多个行政部门进行职能整合,由多头管理向统一管理方向转变。转变城市洪水管理理念,从与水争地转变为与洪水协调共处,合理规划行洪区域建设用地,禁止违规占用河道行洪通道。加强防洪工程管理,保证防洪工程体系的完整性和完好率,稳固城市防洪保障体系。
三、实施规划建议
(一)整治河涌,维护生态
规划区地形相差较大,现状排水系统不够完善,部分村已经存在排水不畅的现象。工业园开发建设后,排水系统容易忽视,会发生填埋堵塞现状排水沟渠,农作物受淹。此外场地平整后,植被受破坏,滞水功能减弱,洪水强度增大,水土流失加剧,使现有排水系统压力加重,容易产生水害。
因此,规划区内的现有或规划河涌应优选建设,场地平整工程不得破坏旧有排水系统,需要填埋的,必须有改建引水系统或临时排水设施保证排水功能不受影响。
(二)完善城市排水系统
规划采用雨污分流制,雨水管道设计重现期采用3年,重要地区5年。雨水分散、就近、重力流排入附近水体,雨水管一般直接排入内部河道,特出情况下排入外河需设置防倒灌装置。
四、解决城市洪涝的对策
(一)加强城市排水专项规划编制工作
目前,法定城市排水规划包括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中的排水专项规划。总体规划阶段,排水专项规划的主要任务是确定排水体制和排水标准、划分排水分区、提出排水工程布局方案。详细规划阶段,排水专项规划的主要任务是落实总体规划提出的排水设施具置,完善排水系统,计算流量及管径。从编制内容和深度看,总体规划的排水专项规划覆盖面大,深度不够;详细规划阶段的排水专项规划细,系统性差。为解决这些矛盾,在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或总体规划之后单独编制排水专项规划,规划、设计与建设的总体效果较好。特别是在水污染防治和内涝防治形势严峻的城市应该积极加强排水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以应对和满足城市高速发展的需求。
(二)以规划作为指导和约束,制定城市切实可行的排涝建设方案
城市给排水专项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一个专项规划,它的深度与广度事关城市防洪排涝系统建设质量的高低。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和给排水专项规划,需要综合考虑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土地利用、城市发展环境因素等条件,按照“科学发展、整体规划、分片治理、以人为本、远近结合”的原则编制城市给排水的远景、近期规划。依据给排水专项规划指导和约束城市防洪排涝建设方案的编制,提出切实可行、全方位的城市防洪排涝建设实施方案。
(三)提高工程建设管理水平和排涝系统的总体质量
建设管理中贯彻“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方针,按照“政府监督、项目法人负责、监理控制、企业保证”的总体要求,建立和健全质量管理体系,通过排涝工程实施过程中全面、全方位的建设管理,形成全过程的质量控制系统,全面保障和提高排涝系统的总体质量,达到经济、安全、美观的目标,降低排涝工程后期管理费用。
(四)从源头上控制城市径流量
在城市洪涝防治和控制方面,国外倡导的低冲击开发模式、雨洪利用理念尤其值得我国城市发展和建设借鉴。这些理念在总体规划中,主要是控制用地结构,从源头上控制径流量,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控制初期雨水污染,改善城市的排水条件。在改善排水条件方面,1hm2建设用地配套100m3蓄水设施,相当于拦蓄10mm的径流量或20mm左右的降雨量。
(五)在防御洪涝灾害时,要采用当地气象部门的监测预报信息
梅汛期和台汛期的大暴雨是洪涝灾害最主要的引发因素。大暴雨在时空上的分布不均更是司空见惯。由于各地的地形、地势、局地气候环境的差异,加上对流云层中空气垂直分布很不稳定等特点,造成降雨分布很不均匀。处于暴雨中心附近的气象台站,会充分利用各种监测预报手段,密切关注、研究雨势的生、消、发展,及时作出补充、修正雨量的天气预报。所以在下暴雨期间,注意收听、利用当地气象部门的天气预报,最为靠谱。
结束语
城市防洪排涝工程,不仅关系到城市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而且还关系着城市的生产生活质量,需要规划、市政、住建、水务等多部门横向联系,需要城市管理者按照“科学发展、一切从实际出发、为民服务”的原则,制定切实可行的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广泛宣传城市防洪排涝科技知识,不断完善城市社会管理、服务体系,切实提高城市洪涝防御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忠贵,王宝丰.河南安阳市城市防洪排涝规划运行实践[J].中国防汛抗旱,2012,03:69-70.
[2]占润进.城市防洪排涝规划的有关问题探讨[A].福建省水利学会青年学术工作委员会.福建省第十二届水利水电青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福建省水利学会青年学术工作委员会:,2008:3.
篇6
1.1.绿色建筑设计标准的专业分类
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14年9月了《江苏省绿色建筑设计标准》DGJ32/J173—2014(以下简称设计标准),要求全省2015年1月1日起所有新建民用建筑设计必须满足绿色建筑设计标准。设计标准在执行国家新修订《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以下简称评价标准)的基础上,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了江苏省气候、资源、自然环境、经济、文化特点及适宜性技术,按满足一星级以上绿色建筑设计评价目标编制。设计标准主要有八章,分别是建筑策划、场地规划、建筑设计、结构设计、暖通空调设计、给排水设计、电气设计及景观环境设计等专业。各专业的设计指标要求对应了评价标准的各项分类控制项和评分项的指标要求。对应评价标准分类指标中的控制项条款,设计标准采用了强制性类似条文,评分项则以一星级的获取分数值为底限。
1.2.绿色建筑设计文件编制的时段性
设计标准在项目立项和绿色目标定位的前期阶段,首先提出了“绿色建筑策划及设计文件要求”,将绿色建筑设计文件的编制分为以下时段。
1.2.1.绿色建筑策划。绿色建筑策划包括绿色建筑的总体目标和分项指标、编制绿色建筑策划书。策划书主要内容有前期调研,项目定位分析,绿色设计概念方案与实施策略分析以及技术经济可行性分析等。项目立项时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应设绿色设计专篇,通过绿色建筑策划论证项目选址、功能定位、绿色目标的合理性,并对当地区域的控规和详规提出反馈意见。
1.2.2.项目的方案设计。项目的方案设计报批应根据招标文件编写绿色设计专篇,对绿色建筑策划中提出的绿色建筑目标进行方案技术论证。方案论证一般以规划建筑专业为主体,结构、园林景观、室内装修、暖、智能化设计和经济都应有分析论证。项目负责人和各专业技术负责人应在方案比选中优化绿色设计指标。
1.2.3.初步设计阶段。初步设计阶段应根据规划主管行政部门对方案报批的审查意见进行设计,各专业在深化论证的基础上落实绿色指标中的各项技术措施,落实区域规划和城市设计中的土地空间利用,绿色交通规划,绿色能源规划,水资源利用规划,固体废弃物利用规划等各项规划目标。
1.2.4.施工图设计阶段。施工图设计阶段是绿色建筑工程设计蓝图的全面表达,也是完成绿色建筑设计文件的系统编制。各专业通过执行绿色建筑设计标准而实现绿色建筑评价目标。对绿色建筑评价中的控制项和评分项条款,设计专业按各专业属性有分工和协作完成文件的编制。除各专业蓝图外,在设计说明中应有绿色设计专篇,该专篇应由建筑专业综合协调,分各专业(建筑、结构、给排水、暖通、景观园林、电气智能化等)进行说明。在专篇中还需说明各专业对绿色施工与项目运营管理的技术要求。
1.3.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设计评价指标体系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中有关设计评价有5类指标。分别是节地与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和室内环境质量。在每类指标中设有控制项和评分项。如“节地与室外环境”中有4方面共15条。结合前面设计标准的章节编排可以看出,评价标准的指标是以“节地、节能、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四节一环保分类的,对每一类指标的设计达标都需要多专业的技术组合才能实现,如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是要求建筑、结构、水、电、暖、景观园林、室内装修都必须执行的技术指标。节材也无法作为一个独立的设计专业在设计标准中列出。从时段性来讲,绿色设计评价虽然要求在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通过后开始,但分类指标的技术要求却从项目的绿色策划就开始了,这一时段性在“节地与室外环境”的评价中表现突出,且具有不可逆反性,或者说如果从项目策划时没有确立绿色目标违反了绿色评价标准中的控制项条款,则该项目将不满足绿色评价标准,不会评价为绿色建筑设计。
2.“节地与室外环境”设计评价的时段性和专业内容
2.1.控制项设计评价的时段性和专业内容
2.1.1评价标准4.1.1条“项目选址应符合所在地城乡规划,且应符合各类保护区、文物古建保护的建设控制要求”。依照《城乡规划法》绿色建筑策划阶段应根据城市、乡镇的控制性详规核实项目选址的合法合理性。《江苏省绿色建筑发展条例》(草案)的修改送审稿,从立法的高度保证绿色建筑的全面推行和发展。其中第十条明确“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组织编制本行政区域绿色建筑、能源综合利用、水资源综合利用、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绿色交通等专项规划……。应当将专项规划的相关要求纳入控制性详细规划。”很显然“条例”的颁布实施将保证项目在绿色策划阶段落实设计评价的控制性指标。在项目绿色策划调研中应有基本农田保护,风景名胜自然保护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文化
2.1.2.评价标准4.1.2条场地安全要求:“场地应无洪涝、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威胁,无电磁辐射,含氡土壤等危害。”该控制项要求项目策划、选址中应委托环境保护部门及有资质的检测单位进行现场勘测,完成地块的安全评价和灾害防治报告,编制项目环境评估报告,在建筑方案设计中根据确定的建筑功能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2.1.3.控制项4.1.3条“场地内不应有排放超标的污染源”该条是对绿色建筑自身污染排放的要求,建筑方案完成后确定了建筑规模和功能,环境评价报告应对排污治理提出标准限值以及防治处理技术措施,设计中的对应专业应在后阶段的文件编制中完成技术设计,以满足该条款的要求。
2.1.4.控制项4.1.4条是建筑设计日照标准要求,江苏省绿色建筑设计标准列为强制性条文。建筑设计咨询单位都有成熟的民用建筑日照标准模拟计算机计算软件。在建筑规划布局和方案设计中日照模拟演算可以优化建筑布局并满足日照标准的要求。建筑日照标准是规划许可审批的控制性条件,也是从建筑方案设计开始设计文件编制的控制性技术指标。
2.2.评分项设计评价的时段性和专业内容
2.2.1.“土地利用”方面评价标准从建筑容积率、人均居住用地指标、绿地率设计及地下空间设计三方面给出不同达标的得分值,对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施工图文件设计来讲,这些指标在建筑方案设计中就已经确定了。而且一般公建和居住建筑的容积率、绿地率是作为规划设计要点列入土地出让条件的,地下空间的开发也会列入规划要点,但也有建筑方案设计的技术合理性要求。土地利用方面的经济技术指标在施工图设计文件编制中应该有表达,而施工图设计文件的审查是对规划设计方案阶段的核实和再确认。
2.2.2.“室外环境”方面评价标准制定光、声、风、热四个物理环境质量指标,4.2.4条要求建筑护结构装饰采用玻璃幕墙时可见光反射比不大于0.2,室外夜景照明光污染的限制符合现行《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范》JGJ/T163的规定。本条在建筑专业、景观环境专业、电气照明专业的方案设计中得以落实,在施工图设计文件中应明确选材的技术指标。为鼓励建筑不用玻璃幕墙和夜间照明,本条规定非幕墙建筑和不设室外照明(论证合理)可直接得分。4.2.5条“场地内环境噪声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的有关规定”。本条在项目前期策划环境评估时对项目场地周边的噪声现状进行检测,在建筑设计方案完成后对项目环境噪声进行预测,且应在项目环境评价报告中完成。文件中应对环境噪声的控制指标通过选材和技术措施来实现。4.2.6条的风环境控制是在建筑规划布局和方案设计中得以实现的,在建筑方案比选论证时,应进行风环境模拟计算,调整建筑规划布置和建筑空间设计,从而优化室内外环境和建筑自然通风条件。建筑风环境优化设计应在建筑规划和方案设计中完成,并在施工图设计文件中表达,这也是绿色建筑中建筑气候设计、建筑节能设计的被动式技术之一。评价标准4.2.7条“采取措施降低热岛强度”提出室外活动场地遮阴面积10%、20%,道路路面及建筑屋面太阳辐射反射系数不小于0.4的指标要求,本条由建筑专业和景观环境专业在方案设计中完成,并在施工图设计文件中表达。
2.2.3.“交通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共有4条指标,其中场地公共交通设计及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应该在城市区域详细规划中完成。在土地出让和规划设计要点中应有条文说明。场地人行通道无障碍设计及停车场设计由建筑专业、景观环境专业在施工图设计中给以图文表达。公共服务建筑,包括居住建筑的公共服务配套建筑在空间利用资源共享设计等方面应由建筑专业在方案设计阶段完成,在施工图设计文件中表达。
2.2.4.“场地设计与场地生态”方面,地形地貌现状利用设计,雨水基础设计及专项规划设计,绿地及透水地面设计,地表及屋面雨水径流规划,植物配置及覆层绿化,居住建筑绿地乔木配置及公共建筑垂直绿化和屋顶绿化等指标,需要建筑规划专业、建筑专业、给排水专业、景观环境专业进行协作设计,当有室外地下工程时,结构及室外综合管线应有提资文件。“场地设计和场地生态”在项目绿色策划阶段,方案设计阶段各专业应在绿色专篇中有文字说明和图纸表达。《江苏省绿色建筑设计标准》在景观环境设计一章中提出了设计指标。场地雨水专项规划和场地径流设计宜由建筑规划、园林设计专业提资,由给排水专业落实量化技术指标。
3.绿色建筑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
3.1.建筑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的专业设置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件(2008年版)《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在2003版的基础上进行修订,在各专业各阶段设计文件编制中增加了建筑节能的内容,“规定”中没有单独列出景观园林设计和室内装修设计。在“总平面”中提到了绿化和景观环境的控制性要求,室内装修的内容在“建筑”专业中描述。“规定”在设计时段中没有编入“项目策划”的内容,设计文件编制是从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三个阶段展开的。目前的建筑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部门的专业设置和“规定”的专业编写是一致的,即设置了建筑、结构、给排水、暖通空调和电气五个专业。经济概算作为专项审查,景观园林、室内装修一般由园林管理和消防管理审查。2001年执行建筑节能标准后,江苏省各地市施工图审查部门增加了“建筑节能设计专项审查”。
3.2.绿色建筑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的专业需求
从本文前面对设计标准和评价标准的时段性和专业属性分析可以知道,绿色建筑设计评价中“节地与室外环境”的控制性指标是在项目策划及方案设计阶段就应确定的。在评分项中“土地利用”,“交通设施与公共服务”也是在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和方案设计中确定的技术指标,所以这些指标的审查应在施工图设计文件编制之前由规划审批部门组织审查。为此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组织编制了《绿色建筑规划设计审查要点》弥补了绿色建筑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某些技术指标在时段上的滞后的问题。另外,在专业设置上,除建筑、结构、给排水、暖通空调、电气五个常规专业外,要逐步纳入景观园林、室内装修、智能化系统等专业设置,这样将和绿色建筑设计文件编制的时段性和专业内容相一致,也便于实现评价标准分类指标的专业分工和技术指标的系统集成。江苏省在颁布《绿色建筑设计标准》的同时,组织编制了《江苏省绿色建筑施工图设计文件技术审查要点》、《江苏省绿色建筑施工图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江苏省民用建筑施工图绿色设计专篇参考样式》三个技术文件,为建筑师和工程师在绿色建筑设计中提供了指导和方便。
4.结论和建议
4.1.绿色城市示范区专项规划是发展绿色建筑的保障措施
从上文“节地与室外环境”的设计评价分析中可以得知,虽然设计评价是在“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通过后进行”,但有部分的技术指标在项目的策划阶段就基本确定了,还有部分指标是在建筑方案设计过程中落实的,这些指标是要在规划审查阶段把关绿色建筑工程是否满足评价标准的技术指标要求,许多指标的不合理性是很难逆转的,如场地安全、绿色交通、能源综合利用、日照标准及建筑总平面布置的合理性等。如果忽视了项目策划和方案设计阶段的绿色技术指标审查就会造成项目的合理性缺憾,而大的设计变动亦会造成人力和材料的浪费及时间耽误,这些都不是绿色建筑设计目标的初衷。江苏省住建厅组织编写了《绿色建筑规划设计审查要点》完善了施工图前期绿色建筑技术指标的审查。但前期绿色指标的专业性很强,还需要土地管理,环境保护,水资源管理等方面的参与配合。江苏省近几年开展了“绿色城市示范区”工程,在《绿色城市示范区实施方案》中设有专项规划,包括绿色建筑发展规划,绿色交通发展规划,土地空间利用发展规划,能源综合利用规划,水资源利用规划,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规划等。当这些专项规划纳入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时绿色项目的前期策划指标就有了技术保证,把专项规划的绿色指标列入土地出让条件中,有利于规划部门审查落实项目策划和项目方案设计的绿色技术指标。所以开展绿色城市示范区专项规划是深入发展绿色建筑的保障性措施。
4.2.完善专业编制是绿色建筑设计文件编制的系统化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