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产保险的特征范文

时间:2023-12-28 17:38: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产保险的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财产保险的特征

篇1

关键词:财产保险;涵义;特征;种类;正确理赔

一、财产保险的涵义和特征

财产保险的涵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财产保险是指以物质财产为保险标的保险,又称为财产损失保险;广义的财产保险是以物质财产及其有关利益、责任和信用为保险标的一种保险。

财产保险的特征

财产保险与人身保险比较,主要有如下特征:

1.保险标的不同

财产保险的保险标的是被保险人的财产及其有关利益;人身保险的保险标的是被保险人的寿命和身体。

2.保险金额的确定依据不同

财产保险的保险金额是根据保险物阶值确定的;而人身保险的保险标的是被保险生命和身体,无法确定其价值。

3.保险期限的不同

在保险期上,财产保险一般为一年一保;而人身保险,除意外伤害保险外,一般是长期保险。

4.保险的基本职能不同

在基本职能上,财产保险的基本职能是经济补偿,财产保险一般不带储蓄性;人身保险的基本职能是保险金给付,尤其是人寿保险还带有储蓄性质。

5.保险经营技术不同

在经营技术上,财产保险的风险事故发生较不规则,并缺乏稳定性,损失概率相对缺乏规律性,因而计算的费率没有寿险的精确;而人生保险对死亡率的计算较为精密,出现的危险事故也较规则和稳定。

6.保险利益的时间要求不同

财产保险合同《保险法》第48条规定,保险事故发生时,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不具有保险利益的,不得向保险人请求赔偿保险金。亦即财产保险被保险人在保险事故发生时对保险标的应当具有保险利益。而人身保险的投保人在保险合同订立时,就要求对被保险人应当具有保险利益。

二、财产保险的种类

《保险法》明确指出:财产保险业务,包括财产损失保险、责任保险、信用保险、保证保险等保险业务。

1.财产损失保险

财产损失保险是以各类有形财产为保险标的财产保险。其主要包括的种类有:企业财产保险、家庭财产保险、运输工具保险、货物运输保险、工程保险、特殊风险保险和农业保险等种类。

2.责任保险

责任保险是指被保险人对第三者依法应负的赔偿责任为保险标的保险。是保险人对被保险人由于过失行为造成他人的财产损失或人身伤亡,根据法律或合同的规定,应对受害者承担的赔责任提供经济补偿。

2009年10月1日正式实施的《保险法》第65条、第66条对责任保险做了全新全面的规定;保险人对责任保险的被保险人给第三者造成的损害,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或者合同的约定,直按向该第三者赔偿保险金。

责任保险的被保险人给第三者造成损害,被保险人对第三者就付的赔偿责任确定的,根据被保险人的要求,保险人应当直接向该第三者赔偿保险金。被保险人怠于请求的,第三者有权就其应获赔偿部分直接向保险人请求赔偿保险金。

责任保险的被保险人给第三者造成损害,被保险人未向该第三者赔偿的,保险人不得向被保险人赔偿保险金。

责任保险的被保险人因给第三者造成损害的保险事故而被提起仲裁或者诉讼的,被保险人支付的仲裁或者诉讼费用以及他必要的、合理的费用,除合同另有约定外,由保险人承担。

3.信用保证保险

信用保证保险分为信用保险和保证保险,信用保险是保险人根据权利人的要求担保义务人(被保证人)信用的保险;保证保险是义务人(被保证人)根据权利的要求,要求保险人向权利人担保义务人自己信用的保险。信用保险和保证保险都是保险人对义务人(被保证人)的作为或不作为致使权利人遭受损失负赔偿责任的保险,即保险人对义务人信用的担保。但二者的对象和投保人均不同,前者是权利人要求保险人担保义务人(被保证人)的信用,后者是义务人(被保证人)要求保险人向权利人担保自己的信用;前者由权利人投保,后者由义务人(被保证人)投保。

三、财产保险中保险事故发生后理赔规定的执行

1.理赔规则

《保险法》第55条规定了理赔规则。投保人和保险人约定保险标的的保险价值并在合同中载明的,保险标的发生损失时,以约定的保险价值为赔偿计算标准。

投保人和保险人未约定保险标的的保险价值的,保险标的发生损失时,以保险事故发生时保险标的实际价值为赔偿计算标准。

保险金额不得超过保险价值。超过保险价值的,超过部分无效,保险人应当退还相应的保险费。

保险金额低于保险价值的,除合同另有约定外,保险人按照保险金额与保险价值的比例承担赔偿保险金的责任。

2.被保险人承担止损防损的义务,合理费用由保险人承担

《保险法》第57条指出:保险事故发生时,被保险人应当尽力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或者减少损失。

保险事故发生后,被保险人为防止或减少保险标的损失所支付的必要的、合理的费用,由保险人承担;保险人所承担的费用数额在保险标的损失赔偿金额以外另行计算,最高不超过保险金额的数据。

《保险法》第59条规定:保险人、被保险人为查明和确定保险事故的性质、原因和保险标的的损失程度所支付的必要的、合理的费用,由保险人承担。

3.理赔后解除合同的规定

《保险法》第58条规定;保险标的发生部分损失的,自保险人赔偿之日起30日内,投保人可以解除合同;除合同另有约定外,保险人也可以解除合同,但应当提前十五日通知投保人。

合同解除的,保险人应当将保险标的未受损失部分的保险费,按照合同约定扣除自保险责任开始之日起至合同解除之日止应收的部分后,退还投保人。

4.受损保险标的的权利处置

《保险法》第59条规定:保险事故发生后,保险人已支付了全部保险金额,并且保险金额等于保险价值的,受损保险标的全部权利归于保险人;保险金额低于保险价值的,保险人按照保险金额与保险价值的比例取得受损保险标的的部分权利。

5.关于重复保险的规定

重复保险是指投保人对同一保险标的、同一保险利益、同一保险事故分别与两个以上保险人订立保险合同,且保险金额总和超过保险价值的保险。

《保险法》第56条要求:重复保险的投保人应当将重复保险的有关情况通知各保险人。

篇2

[关键词] 保险市场;信贷市场;动态分析

[中图分类号] F22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1763(2014)01―0084―06

一引言

我国保险市场恢复于上个世纪80年代,相比发达国家较晚,但是作为全球最有潜力的保险市场,我国保险市场正处于迅猛发展的时期。保险市场所提供的大量保险产品在经济补偿、资金融通以及社会管理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保险市场很快发展成为金融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按照承保的风险类型,可将我国保险市场分为财产保险市场和人身保险市场两大部分。作为金融市场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信贷市场是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的产物。随着商品流通的发展,生产日益扩大和社会化,社会资本的迅速转移,多种融资形式和信用工具的运用和流通,导致信贷市场的形成。

财产保险市场和人身保险市场特有的经济作用决定了其对信贷市场的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从保险的风险补偿和管理角度来看,财产保险市场对信贷市场发展应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作为银行信贷所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自然风险表现为借款人因自然因素蒙受经济损失无法偿还信贷本息,致使信贷市场遭受资金流失。因此,财产保险的风险补偿和转移功能为金融机构管理和控制自然风险提供了途径。从促进存储转化投资和改善资本配置的功能来看,人身保险市场与信贷市场之间存在竞争关系。信贷市场活动的本质是将储蓄资金从盈余单位向赤字单位有偿的转移,而部分人身保险市场同样也具备这种资本配置和转移功能。因此,人身保险市场的发展对信贷市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另外,银行广泛的营业网点和有效的结算体系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保险市场的拓展。因此,探讨两者相互作用关系和作用机理对完善金融市场结构,促进金融市场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就本文而言,当前国外关于保险市场与信贷市场相互关系的观点并不多见。Webb对保险与其他金融中介(如银行、证)之间协同关系进行分析,认为保险与银行服务之间存在相依关系,如保险的风险转移和补偿作用促进银行扩大贷款规模,抵押贷款可通过财产保险控制抵押品所面临的自然风险,银行为保险产品的销售提供有效的结算系统[1]。另外,Zou 和Adam认为财产保险为抵押贷款减少风险暴露,在提高贷款额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3]。也有学者认为保险的发展将会与银行业发展形成竞争,Allen 和Santomero研究表明寿险与银行之间由于“存储替代效应”,其发展将减少银行市场份额[4]。国内关于保险市场与信贷市场相互关系和作用机理研究基本处于空白,而关于我国保险业与银行业储蓄之间的相互影响却存在几种观点,栾存存分析认为,储蓄规模增长与保险需求存在相关关系,较高的储蓄率将降低保费增长率,即非保险机构与保险机构之间存在竞争[5]。陈华等研究发现居民储蓄对保险需求的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6]。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将分别从财产保险市场和人身保险市场与信贷市场之间的Granger因果关系和累积作用两个方面对1985-2011年间我国保险市场与信贷市场相互作用关系的动态变化进行实证研究。

(一)数据选取、来源与处理

本文将采用全国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的原保费数据刻画我国财产保险市场和人身保险市场的发展水平。原保费数据反映了保险市场有效供给的规模,所以采用原保费数据研究保险市场发展的影响具有合理性。由于我国保险业务恢复于20世纪80年代初,本文将选取1985年至2011年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原保费数据。另一方面,本文将选取1985年至2011年全国贷款余额数据刻画我国信贷市场发展水平。保险数据和贷款数据分别来源于历年《中国保险年鉴》和《中国金融统计年鉴》。

为了消除通胀水平对样本数据的影响,本文以1985年为基期,采用原数据除以居民消费指数的方法进行调整,得到真实的保费收入和贷款余额。为了消除样本中的指数增长特征,分别对财产保险保费、人身保险保费和贷款余额数据进行对数处理,分别记为LNCX、LNRX、LNBANK.。

(二)平稳性分析和协整检验

为了确保分析数据的平稳性,本文采用Eviews5中ADF、NP、PP检验方法对LNCX、LNRX、LNBANK进行单位根检验,其检验结果如表1. 结果表明LNCX、LNRX、LNBANK均为一阶单整序列。

由于时间序列间协整关系可能会导致基于VAR模型的传统Granger因果检验产生偏差[13], 因此需要对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与贷款余额时间序列分别进行协整关系检验,采用最大特征值法,其结果分别见表2。

图5为财产保险市场对信贷市场的累积作用动态变化图,从图中可以看出,虽然财产保险对信贷市场发展的累积作用较小,但是除2004年和2008年之外,财产保险市场对信贷市场的累积影响均表现为正向作用,这表明我国财险市场长期以来对信贷市场的发展产生积极推动作用,但是由于财产保险市场发达程度欠缺导致该作用较小。另一方面,我国信贷市场对财产保险市场的累积作用动态变化,见图6。从图6中可以看出,2000~2006年,信贷市场对财产保险市场的发展存在较大正向累积作用,而2006~2011年信贷市场对财产保险市场的作用表现为极其微弱。该结果产生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因为2000~2006年间,信贷市场的发展对财产保险产生的引致需求较大,而随后在2006~2011年间其他风险转移和补偿方法创新使得其对财产保险的引致需求作用被削弱。

图7为人身保险市场对信贷市场的累积作用变化情形。从图7中可以看出,2000年~2006年人身保险市场对信贷市场的累积作用表现为极其微弱,2006年~2011年人身保险市场对信贷市场的累积作用表现为明显负向作用,这表明在2000~2006年间人身保险对信贷市场影响较小,而2006~2011年,人身保险市场的快速发展对信贷市场的发展存在反向作用,这可能是两者在资本市场中相互竞争的结果。另一方面,信贷市场对人身保险市场的累积作用动态变化如图8所示。从图8 可以看出2006年以前信贷市场对人身保险市场的累积影响呈上下波动特征,而2006年之后两者竞争关系逐渐明显,信贷市场对人身保险市场的作用表现为负向作用且不断增大。图7、图8特征表明在2006年以前人身保险市场与信贷市场在资本市场的竞争关系不明显,相互累积作用性质不稳定,而2006年之后两者之间的竞争关系日趋明显,使得相互累积作用均呈反向关系。

四结论

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险市场和信贷市场为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和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目前关于保险市场与信贷市场之间相互关系研究基本处于空白,缺乏对财产保险市场和人身保险市场两种不同经济功能的保险市场与信贷市场的相互关系的相关研究。进一步考虑到保险市场发展时期短,样本容量小,传统方法难以准确判断两变量间的Granger因果关系,采用bootstrap仿真技术与传统的Granger因果判断方法相结合的Wald检验、似然比检验、Lagrange数乘检验,以期消除协整关系和小样本对因果推断的干扰,提高结论的精准性。基于此,本文分别从Granger检验和累积作用对1985-2010年间我国财产保险市场和人身保险市场与信贷市场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实证研究。主要结论有:

首先,整个样本时期内,财产保险市场的风险转移和风险补偿功能对我国信贷市场的发展发挥了重要影响,信贷市场的发展对财产保险市场产生引致需求,促进了财产保险市场的发展,而人身保险市场与信贷市场仅存在单向影响。在滚动窗口选择的子样本情形,财产保险市场和人身保险市场与信贷市场Granger因果关系随金融市场的发展发生了结构性变化。

其次,样本考察期内财产保险市场和人身保险市场与信贷市场相互累积作用发生了结构性变化。在2006年以前财产保险市场对信贷市场累积作用性质变化频繁,而2007年之后则累积作用性质趋于稳定,且表现为正向作用。另一方面,信贷市场对财产保险作用的累积作用在前期变现为较大的正向作用,而在后期变现极为微弱,信贷市场对保险市场的引致效应逐渐减弱。随着人身保险市场的快速发展,人身保险与信贷在金融市场范围内竞争逐渐激烈,从而导致在2006年之后两者相互累积作用均呈负向作用。

在整个样本期限内,财产保险市场和人身保险市场与信贷市场的Granger因果关系以及相互累积效应均发生了结构性变化,这与我国政府不断出台相关政策推动保险市场快速发展存在必然联系。2006年,国务院颁布《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加快保险产品开发、拓宽保险资金运用范围等规定,在我国保险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做了重要的战略部署,为保险业快速发展提供的政策条件。该政策的实施可能是2006年之后保险市场与信贷市场关系发生结构性变化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从财产保险市场和人身保险市场与信贷市场之间的相互累积作用分析可知,保险市场与信贷市场之间相互作用比较微弱,决定了我国保险与信贷金融之间的协同效应难以产生。因此,我国应全面加强保险市场的发展和完善,鼓励保险与信贷相结合的金融产品创新,促进保险市场与信贷市场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Webb, I., M.F.Grace, and H.D.Skipper. The effect of Banking and Insurance on the Growth of Capital and Output [R]. Center for Risk Management and Insurance Working Paper, 2002, No.02-1.

[2]Skipper, H. Foreign Insurers in Emerging Markets: Issues and Concerns [EB/OL]. http://rmictr.gsu.edu/Papers/FOREIGN.pdf, 1997/02.

[3]Zou, H., M.B.Adams. The Corporate Purchase of Property Insurance: Chinese Evidence [J]. Journal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2006,(2):156-196.

[4]Allen, F., Santomero A. What Do Financial Intermediaries Do? [J].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2001,(25):271-294.

[5]栾存存.我国保险业增长分析[J].经济研究,2004,(1):25-32.

[6]陈华.我国保险业的地区差异及协调发展[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2):38-41.

[7]Ward,D., R.Zurbruegg. Does Insurance Promote Economic Growth? Evidence from OECD Countries[J]. Journal of Risk and Insurance, 2000,(4):489-506.

[8]Hacker, R.S., J.A.Hatemi. Test for causality between integrated variables using asymptotic and bootstrap distributions: theory and application [J]. Applied Economics, 2006,(38):1489-1500.

[9]Mantalos, P., G.Shuskur. Size and power of the error correction model cointegration test: a bootstrap approach [J]. Oxford Bulletin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98,(60):249-255.

[10]Pesaran, H.H., A.Timmermannn. Small sample properties of forecasts from autoregressive models under structural breaks [J].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5,(9):183-217.

[11]Shukur, G., P.Mantalos. Size and power of the RESET test as applied to systems of equations: bootstrap approach [J]. Journal Of Modern Applied Statistical Methods, 2004,(2):370-380.

篇3

关键词:资产负债管理;资金运用;投资匹配

一、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的特点

由于我国财产保险公司只允许经营财产保险业务、短期意外险和短期健康险业务,业务范围和保险的特性,决定了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具有如下特点:

(一)资金来源的广泛性

财产保险公司的资金主要来源于保费和资本金。由于我国国土面积广阔,人口众多,经济增长速度快,促进了我国财产保险业的快速发展,保费规模的迅速扩大,保险资金越来越多,且来源广泛,涉及社会的各个层面。保险资金不仅来自于国有企业、外资企业,而且大量的保险资金来自于个人;从产业来说,财产保险资金来自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从构成来看,保险资金主要由资本金、责任准备金(包括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未决赔款准备金等)、总准备金、保险储金以及未分配盈余等构成。

(二)资金性质的负债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将保险定义为:“保险,是指投保人根据保险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商业保险行为。”从保险的定义可以看出,保险公司的资金主要是来自保费收入,收取保费在前,承担保险责任在后。即保险公司在保险合同生效后,根据未来保险事故发生与否,决定了是否承担赔付责任。由此可以看出,保费资金具有明显的负债性特点。从保险资金的构成来看,除资本金和总准备金外,其他都属于负债。

(三)对外负债的短期性

从经营范围可以看出,财产保险公司除工程险等少数险种有可能保险期限较长之外,其他险种的保险期限都不超过一年;与此同时,财产保险公司可能的支出将在保险期限内完全明确。由于财产保险公司的险种的责任期限一般不超过一年,这就决定了财产保险公司的负债大部分在一年内,具有明显的短期性特征。

(四)保险资产的流动性

财产保险公司风险发生的不确定性、成本支出时间的滞后性和金额的不确定性,及负债的短期性,决定了财产保险公司负债支出的时间的不确定性。为保证保险责任的及时承担,保护投保人(被保险人)的利益,财产保险公司必须保持资产的高流动性,以防止债务产生的财务“黑洞”导致公司无法继续经营或破产。

二、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的重要性

从以上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的特点可以看出,财产保险公司经营的风险不仅来自于经营的保险业务本身,同时与保险公司的自身管理水平密切相关。在当前财产保险行业发展迅速,竞争程度较高的情况下,保险公司内部管理水平将直接决定公司经营的成败与否。因此,保险公司应该加强自身资产负债管理,提高资产的盈利能力和流动性,保证各项债务按时支付。

(一)资产负债管理的概念

资产负债管理,从狭义的角度理解,为针对某类负债产品的特点形成的资产结构,实行业务条块上的匹配;从广义的角度理解,资产负债管理属于风险管理的范畴,它从整个企业的目标和战略出发,考虑偿付能力、流动性和法律约束等外部条件为前提,以一整套完善的组织体系和技术,动态地解决资产和负债的价值匹配问题以及企业层面的财务控制,以保证企业运行的安全性、盈利性及流动性的实现。

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资产负债管理是通过了解保险公司的业务特点为出发点,进而合理分析其资产、负债,并合理安排资产负债的匹配关系,以保证企业运行的安全、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和资金的流动性,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二)财产保险公司实行资产负债管理的重要意义

财产保险风险发生的时点的不确定性和赔付金额的不确定性,导致了财产保险公司负债发生的时间的不确定性和支付金额的不确定性。这就要求财产保险公司利用资产负债管理,加强自身资产负债的管理,以合理化解这些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从资产负债管理的角度来看,财产险公司经营的好坏,不仅取决于公司业务发展的好坏,更重要的是取决于资产负债管理的好坏。只有资产负债管理做好了,财产保险公司才能保护股东及广大投保人的利益,才能保证国家金融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因此,财产保险公司的资产负债管理对公司、行业、社会均具有深远的意义。

1.资产负债管理是财产保险公司保护投保人(被保险人)利益的需要

保险,是一种风险预防和转移的工具,它将投保人或被保险人的风险转移给保险人,一旦发生保险合同约定的意外损失或约定事件,保险人按约定补偿被保险人的损失或给付相应的保险金额。保险公司财务状况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投保人(被保险人)保险风险转移的成功与否。目前,财产保险市场竞争非常激烈,承保利润不断下降,有的险种甚至出现了全行业的亏损,在这种情况下,财产保险公司要想充分发挥保险风险转嫁的作用,就必须通过做好资产负债管理,提高资产的盈利能力,以满足广大投保人利益的需要。

2.资产负债管理是财产保险公司主动适应保险监管的需要

近年来,我国保险监管由市场行为监管逐步向偿付能力监管和市场行为监管并重的方向发展,并将最终转变为偿付能力监管。偿付能力的监管,就是要求保险公司有足够的偿还债务的能力,其外在表现为保险公司的实际偿付能力高于保险监管机构要求的最低偿付能力,而实际偿付能力等于认可净资产,认可净资产等于认可资产减认可负债。根据目前保监会的偿付能力监管的规定,公司负债全部为认可负债,而资产则根据资产的风险状况和变现能力按比例认可,保险公司要想提高认可净资产的比例,就必须在实际经营中提高资产的认可率。因此,财产保险公司可以利用资产负债管理,通过将资产配置到认可率高的资产上,提高公司的实际偿付能力,满足监管机构对偿付能力的要求。

3.资产负债管理是财产保险公司降低财务风险的需要

财产保险公司积累的资金主要来源是资本金和责任准备金。责任准备金是保险公司为保证被保险人的利益,保证未来能够及时偿付,而从保费收入中提取的准备金。由于保险公司作为经营风险的公司,风险存在具有普遍性,同时风险发生具有不确定性,这决定了保险公司赔付时间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为保险公司资产和负债的安排带来了较大的不确定性,提高了财产保险公司的财务风险。为此,财产保险公司有必要通过改造管理流程,加强资产负债管理,合理提高保险资产的安全性和流动性,降低公司的财务风险,保证公司的健康运行。

篇4

(一)企业和企业财产保险

狭义上企业是指依法设立的以营利为目的、从事商品的生产经营和服务活动的独立核算经济组织,广义上包括营利性和非营利性两类。按股东对公司的责任不同,可分为有限责任公司与无限责任公司。

企业财产保险是指以投保人存放在固定地点的财产和物资作为保险标的的一种保险。企业财产保险是我国财产保险业务中的主要险种之一。

(二)受益人

我国台湾地区的《保险法》中规定:“受益人是被保险人或要保人约定享有赔偿请求权之人。”没有对“受益人”的适用范围进行限制。《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18条第3款规定:“受益人是指人身保险合同中由被保险人或者投保人指定的享有保险金请求权的人,投保人、被保险人可以为受益人。”规定指明“受益人”概念在我国适用于人身保险,但是否可适用于财产保险领域并没有作出明确的否定与肯定,而财产保险与人身保险具有各自不同的特征,因此在财产保险中是否可指定受益人一直是我国保险业界和法律业界人士争论的焦点。

二、股东可作为企业财产保险受益人的依据

(一)公司制下的股东权利

现代企业制度下公司的主要形式是公司制。根据公司制度的原理,股东出资设立公司,股东放弃自身资本的所有权,但从经济利益角度看,股东拥有了公司,享有公司的监督控制权及资产收益权等等,只是自身资产从一种形式变成另外一种形式。从这个角度看,企业仍然是作为股东的财产存在的,那么股东的财产一旦发生损失,股东作为财产保险的受益人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二)财产权转让与受益权的分析

企业财产保险是财产保险的主要种类,其遵循损失补偿的原则,被保险人不能获得额外的收益。经济损失补偿是一项经济利益,即属于财产权,而财产权是可以转让的,特别在当今经济较为发达的社会,财产权的转让更是容易。这便为企业财产保险的损失补偿提供了基础和可操作性。

从受益权的角度分析,受益权享有依据合同向保险人请求财产给付的权利,这是属于财产性的权利,被保险人享有保险金的请求权,可以亲自行使,也完全可以将此项财产权自愿转让给其指定的第三方来行使,第三方因此而获得受益权,成为受益人。这仍然是属于被保险人对自有权利进行自由处分的范围。

(三)不同国家的法律支持

从法律角度看,关于股东是否对企业的财产享有保险利益的问题上,同属于英美法系的英国和美国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股东是否对企业财产享有保险利益,即股东有没有可能成为企业财产保险的受益人,英国是不支持的,而美国的判例则认为股东享有企业财产保险利益。

在大陆法系中,关于股东是否对企业的财产享有保险利益的问题上,也是有很多的争议。

三、股东作为企业财产保险受益人的障碍

(一)债权人利益的考虑

企业作为一个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实体,是一个独立的组织,通常是以法人的形式存在的。根据会计恒等式,在企业的财务报表上,资产=负债+权益。由此可见,企业的资产来源于股东和债权人,企业资产实质上的所有权并不全部归属于股东。在企业经营实务中,更是有许多企业为了获得债权人的资金而签订了不得转让某些资产的协议。如今在有抵押贷款的财产保险合同中,经常有指定银行作为保险受益人的条款。这种保险合同是否合法合理,也引起业界的激烈争论,但这却是现实情况。债权人对财产风险的规避,产生了融资租赁等融资方式。同样地,为了规避风险,与债权人有关的资产在投保时指定债权人为受益人在情理上无可厚非。

逆向选择风险与道德风险是保险学中要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如果股东可以直接作为企业财产保险的受益人,则可能出现股东损害债权人利益的行为,逆向选择风险与道德风险上升。我国《公司法》规定,当公司破产清偿时,必须先清偿债务,才对股东进行分配。债权人的利益更优先于股东,如果指定股东为企业财产保险的受益人,当公司陷入财务困境的时候,作为通常对公司有实际控制权的股东便有可能寻求使保险意外发生。

(二)实际操作的困难

尽管在我国已经可以设立一人有限责任公司,但在经济实务中,多股东的公司占绝大多数。对于股份公司特别是公众股份公司而言,股东数量众多,如果指定公司股东作为企业财产保险的受益人,实际操作是一个难题。作为受益人,当保险事故出现后,股东可以享有保险金请求权,但是众多的受益人(股东)中,谁去请求获得保险金。在涉及众多股东利益的情况下,请求保险金之前是否需要召开股东大会。而在上市公司中,恐怕很多股民根本就不关注这一点,保险利益于他们而言无胜于有。尽管可以组成一个委员会代表股东请求保险利益,但这会增加不必要的成本,还不如直接不指定受益人,保险事故出现后,由被保险人(企业)直接执行保险请求权。因此,要将股东作为企业保险受益人,有实际操作上的困难。

篇5

关键词:财产保险;营销机制;策略

1、人寿保险与财产保险在营销过程中的主要不同

由于人寿保险营销先于财产保险营销发展起来的,因此在很多地方都是借鉴人寿保险营销经验,但不能盲目照搬,必须正确对待寿险营销和财险营销的不同。两者保险营销的主要不同地方有:

1.1我国寿险营销和财险营销根本区别就是它们的发展水平不一样,发展基础也不一样。

我国从1992年开始以来,友邦保险公司率先开个人寿险营销新方式,国内其它寿险公司都积极效仿,使其在各寿险公司中成为第一大业务来源。而财险营销相比于寿险营销则有很大区别,首先是起步较晚,由于寿险营销发展良好,各财险公司也积极效仿,于近两三年开始进行试点;其次是仅仅有高涨的热情,缺少足够的资金投入热情;再次是对适合营销的产品没有进一步认真开发,这作为一个瓶颈制约着财险营销发展,有的基层公司积极改革,提出“全员营销”策略,但面对潜力巨大的、多种多样的保险市场,如私营企业财产保险、私家汽车保险、家庭财产保险等,缺少相应的新型营销产品。

1.2从市场潜力上讲寿险营销大于财险营销。

首先,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养老保险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生活水平及保险意识的不断提高,使得寿险营销具有更深远的潜力;其次,补偿性作为财产保险的特点,决定了其不能重复保险,而且不能无限制保额,而与寿险相比则有很大区别,只要投保人愿意,经济允许,就可以任意购买很高的保险保障,即使一个人重复购买保险,保险公司不会限制其行为。

1.3两种保险的保险营销对象各异,保险标也不同。

人的身体和寿命作为保险标,是人身保险的主要对象,而财产及其有关利益作为保险标是财产保险的主要对象。现阶段,大部分财险产品是以单位为对象进行设计的,以城乡居民个人的财产保险为对象设计的保险只占较小的比重。

1.4两种保险产品技术质量有着极大的区别。

寿险产品是以“个人”为重点进行推销,营销人员经过短期的岗前培训,对一些简单的法律、保险、医学常识进行了解,掌握相关产品的条款,然后就可以开展个人寿险营销业务,它相比于推销财险产品在技术要求上较低。财险产品因其具有较多的保障标的名目,所以开展财险产品业务大都会有更多的相关知识涉及,不仅仅涵盖寿险产品需要的相关知识,还包括各种机器、汽车、船舶、建筑、工程、财务、天气等相关知识。所以,保险公司和营销人员要想真正做好财险营销业务,必须在技术上有较高的要求,不管是业务技能、人才结构、综合素质,还是营销员的培训,都要具有一定的技术含量。

2、建立健全财产保险营销机制的策略

2.1财产保险开发的险种要与个人营销相适合,加强个人营销业务的发展。

综合性业务和分散性业务是险种开发的重点。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财产保险业务无疑具有巨大商机,重点就是设计出的险种必须适当,也就是说开发出的新险种既与个人营销相适合又能够满足市场需求。

2.2个人营销想要在财产保险业务中发展,营销员队伍建设是其首要条件。

第一,创造条件推动产险营销发展壮大,转变观念,解放思想,确立与财险特征相适合的销售模式,构筑产险营销体系;第二,发展财险个人营销的重点步骤就是将手续费适当提高,建立合理的淘汰机制和激励机制,加快险种开发以适合个人营销。开发新险种,扩大服务范围,重点加大综合性险种和分散性业务,对保险费的可扩充性进一步增强;第三,应建立两大新的体系进行个人销售和直接销售,在公司内应抓好营销培训,树立服务营销理念,完善营销管理制度,设立营销管理机构,建立科学有效的产品开发机制以及覆盖广泛的社会营销网络,加强营销队伍的管理,通过经营分析工具对营销管理工作进行规划,积极倡导职场文化,以主管为中心,制定具有吸引力、竞争力的产险营销策略。

2.3财产保险的延伸服务极为重要,它是财产保险个人营销业务发展的根本。

保险延伸服务,就是保险基本功能已经实现、基本服务完成后,为了使客户更加满意所进行的附加或拓展服务。延伸服务是通过与不同客户和自身业务特点紧密结合所开展设计和的一项特色服务,正常的业务流程之中并没有将此列入。

2.4个人营销业务想要在财产保险上谋求发展,必须以财产保险分散性业务的拓展为前提。

现阶段我国保险市场已经打开,市场竞争态势日趋严峻,导致财产保险的集中性业务发展具有极大阻力,与此同时,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收入的极大提高,又将一个较大的市场潜力提供给分散性业务。所以,国内财产保险营销的战略重点就是开拓分散性业务。分散性业务具有较大的同质风险市场总量,但赔款金额及限额相对较低,保险标的相对分散;简单易懂保险产品条款;大部分是以只有较小规模的各类个体经营者或个人为其投保人。营销模式的定位是由分散性保险业务的特点决定的。客户需求变化的满足是以优质的保险服务为前提,因此要求推销人员必须不断创新营销手段和观念内容,以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转为目标,从形式到内容不断更新,始终与市场德“保鲜度”保持一致,充分发挥自己的特色,从而赢得客户,以自己独特的风格在同行业中迈步前进。

参考文献:

[1]严鸿和,黄清清,杨皖苏,董登权.寿险业转型期完善保险人制度的对策研究[J].科技和产业.2006(10)

篇6

一、2000~2009年江西财产保险公司盈利状况

商业性财产保险公司是通过经营风险取得收入而获利的金融企业,以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产出,从而获取最大化的利润是其追求的最终目标。其利润主要来源于承保利润和投资收益。由于我国商业保险公司采取集中管理资产的投资运作模式,省级及以下分支机构没有资金运用和收益权,所以省级财产保险公司的利润来源主要表现为承保利润。相应的,省级财产保险公司盈利能力的大小集中表现为承保利润或承保利润率的高低。从历史看,江西财产保险市场经历三个盈利阶段:一是从1980年恢复办理省内财产保险业务至20世纪末为第一阶段,以人保财险独家经营财产保险业务为特征,承保利润率一般在10%~15%之间。二是从2000年至2002年为第二阶段,以太平洋产险和平安产险快速发展,三分财产保险市场为特征,承保利润率在6%~9%之间。三是从2003年至今为第三阶段,以车险费率市场化改革为标志,保险主体不断增多,市场竞争趋于激烈,行业利润率不断下降为特征,承保利润率一直在5%以下徘徊。从险种看,2003~2009年,除货运险、家财险、意外险、责任险、特殊风险保险累计均实现承保盈利,工程险、健康险、船舶险、企财险和保证保险累计承保利润为负数;农业保险本身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受自然灾害的影响较大,2008年亏损面较大。机车险7年累计承保亏损5.46亿元,其中2009年承保亏损1.78亿元。

二、盈利状况的财务学分析

从财务学角度看,保险公司的承保利润反映为保费收入减经营费用、提取的准备金和赔付成本后的余额。而保费收入取决于费率水平与签单数量的乘积,在市场容量稳定的情况下,费率水平的高低与承保利润呈正相关关系。在保费收入一定的情况下,综合费用率越高,公司经营成本越高;综合赔付率越高,承保质量越低,经营效益较差,反之亦然。

1.费率水平趋于下降导致利润空间逐步收窄。费率水映保险产品的价格水平。在成本费用不变的情况下,费率水平越高则盈利空间越大,反之亦然。从长期来看,江西财产保险公司主要险种费率水平趋于下降,其既有宏观经济因素,也有市场竞争因素,主要因为各保险公司迫于经营压力纷纷加入降价行列,希望利用低价吸引客户,保住原有市场;部分品种原定价位利润区间较大,在经营中有降价空间。从险种来看,车险费率的变化对利润的影响最大,车险占江西财产保险市场份额由2003年前的65%上升到近几年的77%附近。2000~2009年,除政策性因素导致部分年份车险费率水平走高外,总体水平呈下降态势。2000年,随着太平洋和平安有规模进入江西财产保险市场,实际费率水平在“暗扣”等形式下有了不同程度的下降,但仍维持在较高水平。2003年1月1日以后,车险费率市场化改革,打破了车险价格垄断的局面,费率水平进一步下降。2006年7月1日,交强险实行统一的基础保险费率,拉动车险费率整体水平略有上升。2008年2月,新版交强险责任限额和费率方案正式实行,平均降幅在10%左右,车险费率水平下降到2005年的水平附近。从非车险来看,2004年以后,除政策性险种外,其他主要险种费率也实现市场化改革,行业费率水平进一步降低。2009年,随着产险70号文件的继续贯彻执行,产险市场秩序进一步好转,机车险和其他险种的费率水平有所上升。

2.固定成本刚性和经营费用不断增加导致综合费用率偏高。近年来,随着江西保险业改革发展步伐的加快,保险市场逐步发育,许多保险市场主体进入江西,保险机构日益增多。自2002年以来,保险分支机构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递增。截至2009年底,江西财产保险市场分支机构达到888家。一方面,保险机构的增加使得固定成本不断提高,加之老公司组织体系庞大,固定成本刚性较强;另一方面,为争取业务和市场份额,新机构的进入给市场带来波动,抬高手续费率和佣金支付比例等违规展业的现象屡屡发生,从而导致经营费用不断攀升。2000~2009年,江西财产保险公司综合费用率保持在35%水平左右。新公司当年综合费用率较高,许多中小公司3年后的综合费用率超过35%。一是固定成本不断增加。机构的增加需要购置固定资产等长期资产,这些资产是保险企业经营管理的固定成本,需要以后年度的经营利润加以补偿,即承保利润要减去折旧费用和摊销费用。2004~2009年,江西财产保险市场折旧和摊销的费用年均增长率为14%。二是工资费用快速增长。2002~2009年,江西财产保险市场的工资费用以年均18%的速度增长,高于保费收入增速1个百分点。根据SPSS统计软件分析,工资费用与机构扩张呈现极大的正相关关系,表现为每增加一家分支机构,会导致工资费用增加22.74万元。除正常原因和情况外,人力资源供给不足带来的人才无序流动、恶意“挖角”现象,以及新公司高管人员报酬相对偏高等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拉动工资费用较快增长。三是手续费和佣金支出比例不断攀升。近几年来,江西财产保险公司手续费和佣金支出年均增速高达23%,占保费收入的比例由2002年的6.3%上升到2009年的10.8%。四是非理性竞争行为导致经营费用增多。许多新设市场主体服务质量和产品差异化程度较低,在保费规模压力下采取违规贴费等方式抢占业务,使得经营成本过大。

3.准备金核算方法的改变导致承保利润逐步下降。准备金计提的准确性对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和损益都有重大影响。不同的计提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公司的承保利润。从计提的准备金(包括未决赔款和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占当期保费收入的比例来看,2005~2006年处于“突增”时期。主要因为:2005年初,新的非寿险业务准备金管理办法要求2004年12月15日之前开业的保险公司在2007年1月1日前可按“双轨制”向保监会报送财务报告和偿付能力报告,之后开业的保险公司不适用“双轨制”,直接按照试行办法和实施细则规定的标准计提责任准备金。2006年6月28日以后,保险公司按照“1/365”法评估交强险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并对其进行充足性测试,以及采用至少两种方法对已发生未报案未决赔款准备金进行谨慎评估。同时,准备金的计提存在较大的主观性,即使在评估方法确定的情况下,准备金评估中的各个因素的假设将完全决定最终的评估结果,这些假设是精算评估的基础。评估目的不同,选用的假设也就不同,从而精算的结果也就不一定相同,这也给公司运用准备金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可能。部分公司在个别年份计提的准备金近乎为零,有的公司个别年份准备金提转差甚至为负数等情况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4.承保质量的不断下降造成综合赔付率持续上升。除2008年由于自然灾害导致综合赔付率高达81.51%外,江西财产保险市场综合赔付率由2000年的50.47%上升到2009年的69.01%。从公司看,人保财险综合赔付率较高,新进入的大部分市场主体当年综合赔付率较高。从险种看,除货运险、家财险和企财险(2008年除外)综合赔付率较低外,车险综合赔付率较高,保证保险、工程保险后期综合赔付率较高。主要原因有:一是许多新公司为抢占市场份额,承保了大量的高风险标的物,核保损失率不断上升。二是基层核保人员风险管理意识较差,专业化水平不高,不能很好地识别主要风险因素,不能有效区分客户群,错配承保风险与价格水平。三是在保险理赔过程中,保险公司难以充分了解市场交易信息,如各地区不同的零配件价格等。信息不对称问题使得保险公司在理赔的时候处于被动位置,不能有效降低赔付成本。四是骗赔假赔案件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综合赔付率虚高。

三、盈利现状的经济学分析

江西保险业还处在市场初级阶段,市场体制机制还不完善,市场体系建设与发达国家和地区有较大差异,存在市场主体结构不合理、专业性人才匮乏、保险消费需求不充分、产品结构欠合理、市场化程度不高等情况,严重阻碍江西财产保险市场健康发展。

1.市场供求失衡影响财产保险市场的正常发育。江西财产保险市场存在较大的供求矛盾。一是居民保险意识淡薄,保险消费倾向偏低,保险市场需求不足。十年来,江西财产保险参保率和投保率普遍较低,财产保险保费收入占全省GDP的比例基本保持在6‰左右,全省人均财产保险保费收入为16~100元之间,两项指标值远小于全球和全国发达地区水平。二是保险产品不丰富,保险市场供给不足。保险产品多为“克隆”品,创新能力不足,种类偏少,个性化和差异化程度较低。产品供给集中在企财险、机车险和货运险上,责任险、信用险和家财险等险种亟待丰富。市场购买力不足导致保险消费市场容量有限。为抢占市场份额,新公司采用粗放经营方式,经营效益低下。市场供给结构问题影响有效需求的实现,加剧供求矛盾,最终引发新一轮恶性竞争。同时,产品同构现象严重为市场恶性竞争也提供了空间。

2.市场退出机制还未建立导致“劣币驱赶良币”现象。一个成熟而规范的保险市场,必然是一个有进有出、优胜劣汰、动态调整、良性循环的市场,这样的市场才更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目前,我国尚未建立保险市场退出机制。自1980年复业以来,除营销服务部外,江西还没有一家财产保险公司分支机构退出市场,保险市场只进不出的局面持续至今。但是,随着财产保险公司分支机构数量的增加、费率市场化的推进,以及保险经营与金融市场的联动效应,分支机构“入不敷出”的数量将大大增加。当前,由于保险分支机构不具有法人资格,即使分支机构长期经营亏损,只要对整体盈利没有影响,也不会被市场淘汰出局,给行业的健康发展带来“祸害”,有的市场上甚至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3.保险诚信缺失导致交易成本增加。当前,江西保险诚信问题已由一元性转为二元性,在被保险人有不诚实守信现象的同时,保险公司和中介机构也存在不诚信行为。一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被保险人存在“逆向选择”的冲动,会降低保险人的承保质量,加大保险公司的经营成本,从而影响保险公司的盈利能力。二是保险公司拒赔、惜赔等不诚信行为进一步影响居民和企业的投保积极性,加大保险公司后期的展业成本。三是保险中介为使自身利益最大化存在损害委托人的败德行为,将造成保险公司经营费用和赔付成本不正常增加。此外,保险市场参与者的不诚信行为会增加监管成本与保险制度的运行费用。

4.监管资源的不足导致违规问题得不到根治。从博弈论的角度分析,监管者与被监管者作为保险市场的博弈双方存在多种博弈结果的可能:如果被监管者违规成本大于违规收益,则被监管者不敢轻易进行违规;如果被监管者违规成本较小,则会导致违规收益大于违规成本,在自我约束机制不到位的情况下选择违规。江西保险监管部门自成立起来一直坚持不懈地开展市场违规整治活动,并通过罚款、取消高管人员任职资格、限制业务范围、吊销经营保险业务许可证等处罚,使被查处的机构付出高昂的违规成本。但由于监管资源稀缺、监管手段有限、监管机构与市场主体的信息不对称等问题的存在,致使一些更隐蔽的违规行为未能受到查处,从而使得保险公司和从业人员违规期望成本降低,铤而走险的现象时有发生。

四、结论和建议

篇7

关键词:财产保险;人身保险;受益人

中图分类号:D923.9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9-0136-02

一、保险受益人概述

(一)保险受益人界定

保险受益人是保险法理论中一个独特的概念,通常又叫保险金受领人,它是保险合同的关系人之一,是在保险合同中由投保人或者被保险人指定的,在保险事故发生后享有保险金请求权的人。受益人在法律上的界定是不一样的。有些国家和地区对保险合同中受益人仅规定于人身保险合同中,还有认为受益人既可以存在于人身保险合同又可以存在于财产保险合同。

(二)受益人并非“单纯受有利益之人”

我国的《保险法》规定很明确,受益人是被指定的享有保险金请求权的人。受益人被指定是被保险人或投保人的单方意思表示,被指定的受益人成为受益人是不存在任何义务的,但不承担义务并不意味着就没有利害关系和存在损失的可能。人身保险中受益人的指定受到严格的限制,必须与被保险人存在密切的利害关系,比如为血缘关系、婚姻关系等等。当被保险人发生保险事故时,认为受益人没有遭受任何的损失是不客观的。大多数情况下,受益人即使没有经受直接的经济损失,但是精神利益的损失不能忽略。因此对受益人不能单纯从字面上去理解,受益人并非是单纯享有利益的人而无损失的人。如一个被赡养人被指定赡养人(该赡养人为被保险人)的受益人,当被保险人遭遇保险事故时,该受益人遭受精神痛苦是必然的,因为赡养关系的形成只可能发生在关系密切的人之间,必然存在相当的利害关系。其次,由于保险事故的发生,被保险人也不能尽到应尽的生活上照顾等等的赡养义务,受益人由此可能遭受经济利益损失。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受益人确定标准不在于是否单纯的受益

二、现行保险受益人的理论学说

学界对受益人可否存在财产保险合同的争论从未停息,大致分两派:一是肯定说,承认在保险合同中存在受益人;二是否定说,即赞同目前保险法的规定。总体来看,赞同否定说的居于主导地位,且为立法所广泛采纳,如中国大陆的保险法和日本的保险法目前为否定说的支持者。

(一)肯定说

肯定说赞成在财产保险合同中受益人存在。主要依据如下。

其一,从立法体系解释的角度看,在我国立法中,保险受益人见于《保险法》第二章“保险合同”第一节的“一般规定”的第18条中,“一般规定”按照正常的理解是具有普遍概括的功能,能够对于其后的章节起到引领的作用。保险合同必然包括财产保险合同和人身保险合同,并没有第二章第二节的“人身保险合同”中对保险受益人予以首次或单独的规定。从这个角度来看,依照法律的体系解释原理,受益人显然应当适用于所有的保险合同。换句话说,如果受益人不适用于所有保险合同,那么就不应该也没必要在“一般规定”中进行设置。但是《保险法》偏偏在一般规定中对受益人规定于人身保险合同中,凸显出了立法设计的不严密。

其二,从社会现实需求看,财产保险受益人出现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尽管目前我国保险法受益人仅仅在人身保险合同中获得认可,但实务上,财产保险合同中受益人概念已经被广泛接受和运用,不乏个人以自己的财产投保,而指定债权人为受益人的实例。如甲向银行贷款,甲用自己的房产来抵押,同时将此房屋向保险公司投保火灾保险,那么就在该保险合同中,甲指定了银行为受益人。因此在典型的“车贷险”和“房贷险”中,保险合同“备注”一栏常见“某某银行为受益人”的字样,因此承认财产保险中受益人是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否定说

否定说的主要观点在于,认为财产保险契约的性质,在于填补损失禁止得利,在保险事故发生后,受损害填补的人不得因而得利,所以除被保险人之外,则不应当存在受益人。江朝国先生也认为:人身保险,包括人寿死亡保险、健康保险及伤害保险,常有以被保险人死亡为保险事故发生之要件,故除要保人、被保险人之外,尚须有受益人存在之必要,以于保险事故发生时,受领保险契约上之利益,即保险赔偿金额,此为受益人制度由来之始因[1]。这样看来,从财产保险合同的性质与受益人制度设立的初衷来看,不应当在财产保险合同中设立受益人制度。

(三)笔者对两种观点的评析

首先,笔者对肯定说的理由之一“体系解释说”持有异议。为什么在“一般规定”中出现专门针对人身保险合同中“受益人”概念的单独规定,笔者认为,仔细解读第18条第1款的内容,在第18条第2款载明“人身保险的受益人的姓名或者名称、住所”,由此整部法律中首次出现“受益人”的字样,按照正常的思维逻辑,对于这一专门法律术语“受益人”进行一番解释和具体的定位,才能形成统一正确的理解,才不会模糊不清,不至于在理解和适用中产生歧义纷争不断。同时这样的表述方式也是一种解决此类问题的通常处理方式,在许多的法律立法设计中都被采用。

与此同时,对于立法的体系解释的运用是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的,这也是持上述肯定说观点的学者所忽视的。在各种解释中,各种解释规则的运用是有章可循的,通常来说,首先要运用基本的解释比如文义解释、目的解释等,也就是说体系解释通常不是第一位需要考虑的,往往在基础解释运用无效的情形下才考虑体系解释。而《保险法》第18条第2款的规定很明确,即“受益人是指人身保险合同中由被保险人或者投保人指定的享有保险金请求权的人”。显而易见,本法条规定的意思明确具体,要从字面意思产生歧义都很难,因此完全不需要舍近求远,运用体系解释。

值得一提的还有,对在财产保险合同中持否定的观点的一些依据,笔者也不赞同。“禁止得利”不应当作为否认财产保险存受益人的理念。“禁止得利”的基本含义是,在被保险人因保险事故遭受损失后,保险人对其进行补偿,以使其恢复到损失前所处的状态,但是被保险人不能因保险赔偿而获得额外的利益。在被保险人为投保人的情形下,可以认定投保人就是受益人(前文论述受益人并非单纯受有利益而无损失之人);在财产保险指定第三人为受益人的情况下,同样并不违反这项原则,被保险人只是在保险合同中指定一个第三人作为受益人,把自己的这项财产权利即保险金请求权转移给了第三人,由第三人在其享有的权利范围内行使,这相当于债权的转移,保险金请求权转移前后还是在损害填补的范围内,并不存在额外受益的情形。况且,正当的合理的权利是可以自由处分的,而且这一处分并未使保险人和其他第三人受到损害,在此情形下,财产保险合同受益人存在是无可厚非的。

三、承认财产保险受益人的合理性与必要性

在以上笔者对肯定和否定两种观点的评析中已经表明了部分支持财产保险合同应当吸收受益人制度的观点,这也应当是支持保险合同受益人存在合理性的部分理论支撑点,接下来笔者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入论证承认财产保险合同受益人存在的合理性与必要性。

(一)承认财产保险受益人的合理性

1.受益人概念扩大解释的趋势

在人身保险中,常以被保险人死亡为保险事故已发生之要件,故除投保人、被保险人之外,尚须有受益人存在的必要,以于保险事故发生时,受领保险金,此为受益人制度由来之始因。一些学者之所以反对财产保险中出现受益人的根源在于固守受益人是保险法中人身保险制度有的概念,解决的是在人身保险中被保险人死亡保险金领取的问题,因此不能随便扩大适用。这种执着严谨的学术态度非常值得赞赏,但社会发展到现在,保险种类日益繁多,人身保险最初设置受益人的目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首先一点可以肯定的是,现行人身保险中的受益人不单单是为被保险人死亡时便于领取保险金而设立的。为了防止被保险人死亡而无人领取保险金而设立的受益人制度仍然在人身保险制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受益人的范围已经不完全局限在死亡保险合同中,因为人身保险的险种多种多样,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分类。单从保险范围看,人身保险就可分为人寿保险、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和健康保险,法律明确规定人身保险中存在受益人,至少在意外险、伤害险中存在受益人是不违反法律规定的。因此一些学者的观点,在否定受益人不存在财产保险的过程中,同时否定了受益人在其他类型的人身保险中适用,本身就是站不住脚的。据此,受益人不是单单存在人身保险中的,在财产保险合同中受益人完全可以值得肯定的。

2.承认财产保险受益人是对私法自治原则的尊重

私法自治原则,又称“意思自治原则”,是指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基于自己的真实意愿设立、变更或终止民事法律关系,不受任何人强迫的基本准则[2]。保险法律合同关系是民法调整的关系之一,“在财产保险中,如果投保人或被保险人指定受益人,如甲以自己的财产与保险公司订立保险合同而以乙为受益人,这种行为实际是为第三人设定权利的行为,因为保险金请求权本质上具有财产权属性,是可以转让的。根据私法自治原则与合同自由的理念,只要个人之间对私人利益的处分没有危害到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以及不特定的第三人利益,并且符合公序良俗,法律就应当任由当事人处分,确保最大限度的不干预。

3.受益人在人身和财产合同上的法律性质有共同之处

从受益人的法律性质上看,首先,受益人通常不是订立保险合同的当事人,而是保险合同的关系人,是与保险合同具有间接利害关系的人。其次,受益人必须是由投保人或者被保险人在保险合同中指定的人。再次,受益人并不需要在合同订立时就知道合同存在,他可以放弃合同项下的利益,仅仅被指定为受益人并不产生任何义务。最后,受益人可能会于保险人对被保险人的抗辩而丧失自己对于保险人的权利,除非保险合同本身有相反的规定。据此,这些特征不仅适用于人身保险合同,而且适用于财产保险合同。这就使得受益人在财产保险合同上具备了可能性。

4.国外立法和地区立法的可借鉴性

从现实立法实践看,在财产保险中存在受益人制度是有例可循的。采用肯定说的国家和地区纷纷接纳了保险受益人存在于财产保险合同的理念,并充分体现在立法之中,典型的例如,我国台湾地区《保险法》,其总则第3条、第5条和第22条,以及保险契约通则的第45条的规定作为总括性的规定,自然适用于财产保险合同。此项于保险法总则之规定,于财产保险及人身保险均有其适用,保险法于保险契约之通则,财产保险与人身保险亦均设有关于受益人之条文,不因其为财产保险,而否定受益人之存在。实践证明,正因为承认财产保险中受益人的存在,在实务中不会出现法律条文与社会发展状况脱节的情形,能够很好地解决实践中的纠纷,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二)财产保险受益人存在的必要性

1.适应保险实务的需要

随着财产保险的日益发展,受益人理论的缺失,造成与实务的脱节,给保险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束缚和困惑。在实务中,“受益人”概念出现在财产保险合同中的情形屡见不鲜,尤为突出的是“车贷险”和“房贷险”,常常会指定某一银行为受益人,赋予其在保险事故发生后享有保险金请求的权利。为了顺应这一趋势,法律要有所作为,在财产保险合同承认受益人存在并无不可,并且,随着经济生活的深入发展,财产保险必然将会有更多新险种的出现,进一步会对受益人的角色提出更多的要求。尽快在法律上承认受益人在财产保险中的地位,对于规制目前出现的实务与法律的脱节起到很好的作用。

2.实现保险立法体系统一的需要

保证保险是一种财产保险,这一点毫无疑问。中国保监会在1999年《关于保证保险合同纠纷案的复函》中将“保证保险”界定为“是指由作为保证人的保险人为作为被保证人的被保险人向权利人提供担保的一种形式,如果由于被保险人的作为或不作为不履行合同义务,致使权利人遭受经济损失,保险人向被保险人或受益人承担赔偿责任。”[3]很显然,该函将债权人作为受益人,将债务人即被保证人作为被保险人。而在2009年修订的《保险法》中不承认财产保险存在受益人的可能,导致在司法实践中对于受益人存在和适用的理解上存在分歧,严重影响法治的权威性和统一性。基于这一点,也应当在保险法的修订中确认财产保险中保险受益人的存在。

四、财产保险中受益人的限制性规定

首先,指定财产保险受益人时,要坚持债权人优先原则,而不能指定给被保险人没有利害关系的人,并且不能指定给被保险人的债务人,而只能指定给被保险人的债权人,避免被保险人借此转移财产,逃避债务行为的发生。

其次,并非所有的财产保险都必须指定受益人,很多财产保险并没有指定受益人的必要,是否在保险合同中约定保险受益人要根据财产保险的不同类型进行判断和衡量,比如在“车贷险”中当事人就可以进行自由的选择,在保险合同中指定受益人。

五、结语

保险制度发展到今天,我们不能固守保险最初产生时的状况,无视新型保险产品的出现,对保险受益人仍然局限在狭隘的人身保险中。法律要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与时俱进,而不能成为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因素,在保险法制度中确定财产保险受益人制度是完善我国保险法理论与适应保险实践状况的迫切需要。

参考文献:

[1]江朝国.保险法基础理论[M].台北:台湾瑞兴图书股份公司,1995:135.

篇8

关键词:财产保险公司;全面预算管理;困境;对策

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发展质量与规模不断地提高,政保类业务、首台套业务、车险第三次商车费改、外资保险公司放宽准入条件等政策不断出台,财产保险公司所承担的社会职责更加重要,必须通过实施切实可行的全面预算管理策略,最大限度地提高自身经营效益,为取得未来公司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本文就此展开了探讨。

一、保险业全面预算管理概述

当前,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各经济要素不断实现优化配置,提升经济增长质量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财产保险业趋于开放化,保险市场的竞争程度更加激烈,各大财产保险公司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与更多的不确定性因素。为扭转市场竞争的被动尴尬局面,有效参与财险行业市场竞争,财产保险公司必须积极做出主动调整与改变,通过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强化企业内部管理控制,提高自身综合竞争力。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实施自身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对经营成本、承保利润、经营绩效等要素进行宏观控制与协调,并对公司内部经营活动形成综合性客观评价,进而找准经营薄弱环节,通过特定方法与策略,有效组织与协调各项经营活动,优化财产保险公司内部经营活动成效,达到既定的预期目标。因此,在当前背景下,有效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具有极为深刻的现实意义[1]。

二、财产保险公司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意义

(一)有利于财产保险公司实现战略目标财产保险公司在参与市场竞争过程中,必须建立符合公司实际的战略目标,并围绕这一目标细化具体措施。通过实施全面预算管理,财产保险公司可将整体发展战略目标进一步细化分解,使长期战略目标短期化,使抽象目标具体化,并为不同管理岗位员工赋予不同岗位职责,进而建立责权利对等的岗位职责管理体系,有利于财产保险公司实现自身战略目标。企业所有员工树立预算观念,建立成本效益意识,能够使公司内部各层级、各部门、各岗位均成为全面预算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并积极参与全面预算编制和具体实施,在全面预算管理的过程中促成战略目标的达成。

(二)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激励机制的实施财产保险公司经营规模大,业务种类多,覆盖范围广,业务活动涉及多项资源与要素,若管理不当,则易面临较大经营风险。通过实施全面预算管理,财产保险公司可有效统筹内部既有资源,实现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充分挖掘既有资源的全部价值,防止资源闲置与浪费。真正体现到企业的整个经营活动中,包括经营、财务、理赔、投资等各项活动,及企业的人、财、物,供、产、销各个方面及各个环节。同时,在全面预算管理环境下,财产保险公司可通过构建有效激励机制,全面考核员工自身工作对企业效益的贡献[2]。

(三)有利于优化财产保险公司内部管理效能为有效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必须构建完善高效的预算管理流程,调整优化内部组织架构,使所有部门与员工均在集中统一的组织框架中参与企业运转。各个部门相互沟通各自的计划和需求,进而实现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无缝对接,通过编制全面预算,更好地协调和树立企业整个流程管理,促进企业能够目标一致、行动一致。此外,通过实施全面预算管理,还可对不同层级的岗位进行标准化管理,在明确自身预算目标的基础上,优化和调整内部子预算,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促进企业价值增长。

三、当前财产保险公司全面预算管理的困境分析

(一)对全面预算管理的认识不客观尽管诸多的财产保险公司在全面预算管理应用方面进行了大量有益探索,不同程度地构建了全面预算管理机制,但总体而言,对全面预算管理依然存在着不少方面认识的偏差,不能客观评价全面预算管理对财产保险公司经营管理的主要意义,片面地认为实施全面预算管理仅是财务部门的职责,传统固化的全面预算管理思维较根深蒂固,与新时期的保险业发展趋势不相适应。这种主观意识层面问题的长期存在,已经逐渐成为公司深入推进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阻碍。企业战略、企业目标、企业资源无法得到有效统筹与利用,资源配置效率低与浪费问题突出[3]。

(二)全面预算管理执行与控制不到位全面预算管理需要有效的执行力与控制力,以确保相关举措的全面贯彻与落实。行业的实际情况表明,大部分财产保险公司在全面预算管理中普遍存在着“重编制、轻执行,重结果、轻过程”这一共性问题,全面预算管理方案的执行与控制流于形式,最终效果浮于表面,将过多精力用于增加保费收入、开拓业务类型等方面,忽视了预算过程、调整等管理环节。部分财产保险公司未能及时设立全面预算管理机构,预算管理内容的执行缺乏具体执行载体,当全面预算管理实施出现偏差时,不能及时做出调整,最终导致相关数据信息可靠性与真实性不够,难以具备决策参考价值。

(三)全面预算管理评价、考核不到位实施全面预算管理,需要科学合理的评价、考核机制作抓手,以提高预算分析的有效性与实效性。在当前保险业市场竞争日趋激励的背景下,更多的财产保险公司仅将财务指标纳入全面预算管理评价体系,对于可能对财产保险公司经营管理产生深远影响的其他非财务指标却并未纳入或纳入不够,导致绩效评价结果缺乏完整性。在业绩和员工评价与考核方面,相关规则与细则不够明确,导向作用不明显。针对全面预算管理人员综合素养相对不足问题,由于激励与考核效果不足,无法适应快节奏、高强度的保险业工作状态[4]。

四、财产保险公司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有效策略探讨

(一)提高思想认识,建立全面预算管理专职机构当前,保险业发展质量明显提高,财产保险公司为强化服务质量,提高经营效益,必须不断提高对全面预算管理的思想认识,从整体发展角度准确把握全面预算管理对企业未来发展的重大意义。摒弃传统陈旧的全面预算管理思维,牢固树立新时期全面预算管理的新理念,切实运用全面预算管理的新技术与新方法。要本着以战略目标为导向原则,及时设立全面预算管理专职机构,比如预算管理委员会;建立健全预算管理制度;规范预算管理流程;统筹协调全面预算管理所涉及各部门的业务关系;建立责权利对等的全面预算管理机制;充分明确该专职机构在预算编制、审批、执行、考核等各环节的职责。

(二)提高过程管控力度,强化预算执行监督与控制为确保全面预算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要遵循“动态监测、定期调整、强化过程”的管理原则,提高全面预算管理过程控制,通过及时监控、分析等把握预算目标的实现进度,对标全面预算管理的各类指标值,对执行效果进行阶段性检视分析;必要时,对个别指标值进行适度调整。通过提高过程的管控力度,强化全面预算管理的刚性约束,避免预算实施过程调整的随意性,并针对例外事项进行特殊处理,以便对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

(三)完善预算绩效考核和评价体系,提高企业公司绩效管理建立和完善全面预算绩效考核和评价体系,实施科学的预算绩效考核和评价,为改进预算管理提供建议和意见,是企业进行有效激励与约束、提高企业公司绩效管理的主要内容。首先,要对全面预算管理涉及的各部门进行考核和评价。根据不同部门的不同职能,结合其在财产保险公司战略目标中的不同地位,赋予不同的考核权重与评价指标,实施差异化管理和考核,突出考核评价的公平性。其次,要对全面预算管理参与人员进行考核和评价,制定公开考核定量标准,将考核和评价结果与岗位人员薪酬奖励挂钩,进而员工激发工作主动性、积极性,明确自身在预算目标中的定位。同时为提高预算绩效考核和评价的客观性与真实性,避免管理层可能的主观意识,可引入第三方机构实施考核和评价,充分利用社会化资源,体现考核与评价的专业性特征[5]。

(四)强化信息系统建设,提高预算人员综合素质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不断创新,为财产保险公司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系统提供了更为丰富的信息化应用场景,能够较大程度上提升公司预算管理的数字化、自动化能力。为此,要提高预算管理的标准化、自动化水平,应基于新技术的创新,建立全面预算管理系统信息平台,将财产保险公司所处的外部环境、战略目标、经营目标等纳入系统平台统一管理,全面梳理并编制细化为短期、中期和长期预算管理目标,保持各阶段预算活动的连贯性和一致性,并对预算数据进行动态化管理,与企业业务核心管理系统及财务核算管理系统等实现无缝对接,实现公司数据的全面共享,达到能够实时呈现数据、实时监督控制、实时自动预警等效果。定期组织全面预算管理人员进行专项培训,聘请专业人士深入讲解全面预算管理专业知识体系,增强全面预算管理实操技能,提高对预算执行风险的辨别能力,做到及时有效反馈,落实奖惩机制,使全面预算在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上发挥主要作用。

篇9

关键词:行为导向;教学;财产保险;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0-0168-02

行为导向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教育教学论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思潮,是为适应时展要求而提出的一种现代教育思想。由于行为导向教学对于培养人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方面起着十分重要和有效的作用,所以日益被世界各国教育界与劳动界的专家所推崇。本世纪初期,我国引入“行为导向教学法”,各领域都进行了“行为导向教学法”的试点工作,也取得了实质性的成果,给我国教育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保险业作为我国快速发展的朝阳行业之一,对保险教育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何培养出具有时代特征、满足现时保险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显得尤为重要。《财产保险》是保险专业教育的主干课程之一,本文力图通过研究在财产保险教学中如何引进行为导向,加强学生对该课程的理解和掌握,提升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实现从课堂到工作的实时无缝对接。

一、《财产保险》教学中应用行为导向的原因

行为导向教学模式是一种“能力本位”的教学理念,强调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或行动来培养和提高专业能力。它提出了教学应从理论培养向实践性教学转化,从示范性教学向应用性教学转化的观念。行为导向教学模式可简单概括为在设计教学时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目标的明确性、学习活动的自主性、学习过程的交互性、学习成果的建构性。学生在完成一个既定任务的过程中,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自主活动和小组分工协作,构建自身新的知识体系,获得各种能力。教学目标也从单一认知转向专业和跨专业的认知、合作的情感体验、克服难题的意志力训练和动手操作训练并举的教学综合目标,满足了学习和教学的不同方面的要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高等教育要“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并提出“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

保险学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极强的学科,集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社会学、灾害学、医学、工程学、数学和信息科学等学科领域为一体,体现出多学科相互渗透、交叉发展的边缘性特点。这就决定了在保险学专业的教学别强调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实际问题的研究和解决来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职业素养。事实上,保险业作为我国的朝阳产业,正处于快速扩张过程中。现阶段急需即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同时具备业务经营、管理等较强的实践能力的人才,特别是擅长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财产保险》是保险学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之一。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同学们需掌握财产保险运营的基本规律、把握财产保险业务体系及产品的主要特点、设计原理及营运基础,为今后从事财产保险的营运管理及产品设计打下基础。因此,《财产保险》教学较之其他专业基础课显示出更强的实践性特点,在教学中引入行为导向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财产保险》教学中行为导向的方式方法

行为导向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包括模拟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和角色扮演等方法,我们在《财产保险》教学中分别采用了以上各种方法。

1.模拟教学法。在一种人造的情境或环境里学习某职业所需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模拟训练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更重要的是提供了许多重复的机会和随时进行过程评价的可能性,且成本较低。在教学中我们主要采用了以下两种模拟教学法:

第一,模拟财产保险公司营运。将同学进行分组,分别代表不同业务部门、行政职能部门及投保人,分别以不同的标的物模拟投保、承保、客户服务及理赔等环节。通过保险公司模拟营运,学生基本掌握了财产保险公司前台营运系统及后台支持系统的组成,对保险公司各部门的职能有明确的认识和了解。

第二,我校目前建有多个金融实验室,如国泰安模拟交易所、股指期货套利系统等,经过我们的申请及到其他高校考察借鉴,目前已初步建成保险公司业务营运系统。这两种方法在教学中相合配合交叉使用,作为学生模拟的检验或示范,通过这种训练使学生对财产保险公司的组成有了全面准确的把握。

2.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即根据实际能力培养的需要,教师从实际工作中寻找恰当案例,并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和研究,达到为今后职业做准备的目的。在分析过程中,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手段,从而培养独立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财产保险有很多具体的业务类别,在实践中呈现特殊性、发展性的特点。我们积极主动与保险公司联系,收集整理了一系列针对性强、有代表性意义的真实案例,将之穿插运用于教学中,通过学生的反馈进一步凝炼,最后形成了与教材相配套的案例集。

3.项目教学法。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的实施及最终的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环节中的基本要求。

财产保险中,每一张保单都可以看作是一个项目,特别是复杂的非标准体的保单。在教学中,每讲授完一个单元,就让学生自己独立设计一款保单或者根据客户的需求设计一个保险方案,比如在介绍完所有的业务种类,让学生为学校设计一保险方案;学完家庭财产保险后,让学生设计一款大学生宿舍保险等。然后同学们再相互讨论,不断完善产品或方案。

4.角色扮演法。学生通过扮演不同角色,体验自身角色的内涵活动,又体验对方角色的心理,从而充分展现出现实社会中各种角色的“为”和“位”,达到培养社会能力和交际能力的目的。角色扮演法属情景教学,创设一个“身临其境”的感官效应,能提高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

财产保险营运涉及到多方主体,让学生分别选定不同的角色,如投保人、核保人、理赔员、客户服务人员、事故第三方等,由其主导设计一保险场景并进行演练。

5.大脑风暴教学法。“大脑风暴”教学法是教师引导学生就某一问题自由发表意见,而对其意见的正确性或准确性教师不进行任何评价的方法。这种方法是一种能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得最多的思想和观点的方法。通过鼓励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给他们以成就感,激发其学习的强大动力。

该方法主要在前面几种方法中同步使用,也可以在理论教学中使用,老师针对学生的案例分析、项目实施、角色演练进行即时的、随机的、针对性的提问,启发学生进行多维度思考,锻炼学生快速反应的能力。

三、行为导向法在《财产保险》教学中的效果评析

财产保险作为保险专业课,教学重点是各种财产保险业务及其运行的内在规律,传统的教学方法侧重于通过现行产品解读,让学生把握财产保险的特点及与其他保险业务区别,由于缺乏感性认识,学生会感觉比较枯燥,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而行为导向法立足于引导学生、启发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效果得到了极大提升。

1.增强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教学方法容易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课堂上学生积极思考,与教师产生互动,充分调动了课堂气氛。

2.提高了学生创新及应用能力:案例式教学、项目教学等方法的引入,大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不再是以前保险条款的阅读和复述,而是自由地发挥,激发了学生的潜能,其创新能力及应用能力也得到大大提高。

3.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头脑风暴、角色扮演、项目教学可以使学生的社交能力、应变能力、协同工作的能力得到有效的训练,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从而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4.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该法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质提出更高要求。每一种行为导向法,都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参与收集信息、制订计划、选择方案、实施目标、反馈信息到成果评价的全过程,让学生既了解总体,又清楚每一个具体环节的运作,并从中得到关键能力的提高。

总之,通过近两年的尝试,行为导向法在《财产保险》教学中的运用,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很大提高,学习热情也高涨,理论教学再加上一系列行业导向教学法使学生对财产保险的基础理论知识及应用有了扎实的认识和理解,也对其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提升了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赵爱威,温宝阳.行为导向教学法实施探究[J].教学与管理,2009,(8):121-122.

篇10

农业保险新增补贴品种

手机尾号为3385的用户问:请问今年出台的山东省农业保险新增补贴品种有哪些?具体保险金额是多少?

专家解答:山东省农业保险新增补贴品种分别为中央财政补贴和地方财政补贴两大类。中央财政补贴的保险品种包括:种植业的花生;养殖业的能繁母猪、奶牛和育肥猪;森林方面的公益林、商品林(仅指用材林)。地方财政补贴的保险品种包括日光温室、苹果、桃。新增的补贴险种本着低废率、低保障、广覆盖的思路,确定了保险金额。(1)种植业。花生保险:保险费16元/亩,保险金额400元/亩。(2)养殖业。能繁母猪:保险费60元/头,保险金额1000元/头。育肥猪:保险费30元/头,保险金额500元/头。奶牛:保险费300元/头,保险金额5000元/头。(3)森林。公益林:保险费4元/亩,保险金额800元/亩。商品林:保险费6元/亩,保险金额1000元/亩。(4)地方特色保险品种。日光温室:保险费400元/亩,保险金额20000元/亩。苹果:保险费100元/亩,保险金额2000元/亩。桃:保险费75元/亩,保险金额1500元/亩。

什么是循环农业

手机尾号为7154的用户问:什么是循环农业?

专家解答:循环农业是指以生态规律为基础,以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为基本特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农业发展模式。

循环农业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把农业经济活动纳入自然生态体系整体考虑,既强调资源分配效率,又强调资源利用效率和自然生态体系平衡。二是把农业资源环境的消耗严格控制在自然生态阈值内,根据环境的自净能力和资源的再生能力从源头上防治污染和浪费。三是通过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要素耦合等方式,延伸农业生态链,推进相关产业组合形成产业网络,优化农业系统结构,按照“资源―农产品―农业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组织农业生产,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和环境污染最小化。

种植惠农政策-农业补贴

手机尾号为9476的用户问:我种小麦,想了解一下山东种植惠农政策中农业补贴包括几个方面?

专家解答:为了缓解农资价格上涨对农民种粮带来的不良影响,保护农民的种粮、养殖等积极性,保障山东省的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应,山东省政府出台了多项惠农政策。其中农业补贴包括:(1)粮食直接补贴。国家为了保护种粮农民利益、调动种粮积极性、提高粮食产量和促进农民增收,给种粮农民的一项政策性补贴,简称粮食直补。(2)农资综合补贴。国家对农民购买农业生产资料(包括化肥、柴油、农药、农膜等)实行的一种直接补贴制度。(3)良种补贴。国家对农民选用优质农作物品种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目的是支持农民积极使用优良作物种子,提高良种覆盖率,增加主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的产量,改善产品品质,推进农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管理和产业化经营。(4)农机具购置补贴。国家对农民个人、农场职工、农机专业户和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在购置和更新大型农机具时给予的资金补贴。(5)“一喷三防”补贴和政策性农业保险等。

农业保险的经办机构

手机尾号为1879的用户问:我想办理农业保险,应当找什么部门办理?

专家解答:经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的具有农业保险资质,愿意参加我省农业保险业务的经办机构有: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山东省分公司、中华联合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分公司、安华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分公司、泰山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有限公司山东分公司、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分公司、太平财产保险有限公司山东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