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气温变化的适应能力范文
时间:2023-12-28 17:38: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气温变化的适应能力,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现代医学表明,单种致病因素一般难以使人致病,即使致病也并不太厉害,必须配合气候因素,即气候是引起和加剧疾病的重要因素。人们的生活经验又表明,大多数人对气候持续而有规律的变化有较大的适应能力,而对突发的、无规律的和忽冷忽热的变化,却难以适应而导致各种疾患。人类对气候条件的适应能力在各个年龄段有所不同,婴幼儿、老年人适应力差,所以早春季节这些人群容易生病。
春季气象过敏症的症状表现极多,且因人因时而各有不同,主要有:疲劳、困乏、头晕、失眠、记忆力差、焦虑、纳差、腹胀、皮肤过敏、心悸、胸闷、关节痛、旧伤发作等等。许多中老年人都有切身体会,春季是发病季节,如神经性皮炎、痤疮、荨麻疹和麻疹等皮肤病,流感、哮喘、白喉、流脑和腮腺炎等呼吸道传染病,以及如肝炎、猩红热、水痘和风疹等多种传染病的发病率特别高,主要原因就是与春季多变的、不稳定的气象因素密切有关,医学上称之为“时疫”。
人类对气象过敏症的研究,导致医疗气象学和健康防病预报的产生,研究的目的为气象与健康、疾病的关系,如何避开不利的气象条件等。
篇2
适应战略的种类很多,按照分类办法的不同可以有预期的和应对的、私人的和公众的、自发的和计划的之分。可以选择的适应战略有很多,但我们更需要的是广义上的适应战略,不仅能够应对当前的问题,还能够减少面对气候变化时的脆弱性。适应战略范畴的拓展还显示了人们对于极限和成本的良好理解。
人类社会一直都在努力管理天气和气候事件的种种后果。但是,不论未来二三十年所采取的减缓战略有多大的规模,如果要进一步减少预期气候变化和变数的不利影响,我们都需要采取额外的适应措施。不仅如此,面对气候变化时的脆弱性还可能会因其他方面的压力而加剧。这些压力来自当前的气候变化风险、贫穷和资源分配不公、缺乏粮食安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冲突事件和疫病流行等。
一部分应对气候变化的、有计划的适应战略已经有限度地开展了。适应战略在融入更广阔的部门倡议时能降低面对灾难时的脆弱性。人们相信,低成本和/或高收益―成本比的适应战略在某些领域是切实可行的。然而,某个适应战略在各个城市区域使用时,其成本的详细评估应该视具体情况而定。
城市贫民在自然灾害事件面前尤为脆弱,因为低收入居民所处的居住区位是不利的。这些居住区域常常位于易受洪水和山体滑坡威胁的地段,基础设施基本没有或非常薄弱,房屋质量低于正常标准,易发生火灾或倒塌。因此,在不断增加的暴风雨、洪水、泥石流和极端气温情况下,城市贫民的生命、财产和未来生活就要受到威胁。城市贫民还容易遭遇稀缺资源如水、能源供应和城市基础设施的分配不均问题,这就进一步加大了他们面对风险时的脆弱性。灾后重建对于城市贫民来说也是比较困难的,因为他们大多没有足够的金融资源或福利保障,而公共政策更侧重于其他城区的重建。环境和气候变化相关问题不成比例地对城市贫民造成了更大的影响,因为他们的住房质量差、拥挤不堪,供水、卫生、下水道、医疗和废物处理等服务严重缺乏。
社区的适应能力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程度密切相关。然而,适应能力在社区里外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一些障碍限制了适应战略的执行和有效性。适应能力的限度是动态的,受到社会生产基础的影响,生产基础包括自然和人造资本资产、社会网络和权利安排、人力资本和制度、治理水平、国民收入、卫生和技术进步等因素。即使是适应能力很强的社区,在面对气候的变化、反复无常和极端事件时也会脆弱不堪。
温室气体排放的早期减缓战略将减少未来适应战略的成本。然而,即使旨在稳定温室气体浓度的努力取得了相对的成功,一定程度的气温上升及其相关影响仍将发生。在城市层面上,有效的气候变化应对措施应该包含减缓(避免失控)和适应(处理好无法避免的问题)两方面内容。
有效的气候适应战略与地方发展计划是并行不悖的。在城市地区,减贫工作所包括的改善住宅质量和提供基本的基础设施和服务,也正是适应战略的核心内容。成功的、治理得当的城市能大大降低低收入阶层面临的气候变化相关风险。
适应战略可以大致分为五个类型及它们之间的种种组合,即动员、储备、多元化、社区联合和交流。这些战略的有效性取决于城市的社会和制度状况,因此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动员是最普通的适应战略,如重新安置易受灾居民,帮助他们离开洪泛区和易发泥石流的坡地。由于明显的社会和政治不安定因素,如果动员行动不是适应战略中计划好的一部分,会造成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例如,当人们被迫迁出生活区,离开社交方面的支持系统时,或者当他们不被新邻居接纳时)。
储备指的是让风险在时间维度上得以分摊。储备战略与个体居民和社区息息相关。如果社区拥有足够的高质量的基础设施,则储备的需求就会大大减小。在灾害发生后的初期,当饮用水和食物供应短缺时,储备战略尤其有效。目前有一些不错的储备措施正在应用,如某些城市灾难管理计划中建议每个家庭都要有72小时的自储粮食。
多元化指的是让风险在不同家庭和社区的资产和资源上分摊。一些合理的适应战略建议使用混合土地使用发展计划,使社区融合了不同的经济背景、商业活动和工作机会。
篇3
登高
登高,一般就是指民间的爬山运动。作为一种体育锻炼,登高的保健作用是:能使肺通气量和肺活量增加,血液循环增强,脑血流量增加,小便酸度上升。秋日登高,由于气候的独特,气象要素的变化对人体生理功能还有些特殊的益处。
登山时,随着高度在一定范围内的上升,大气中的氢离子和被称作“空气维生素”的负氧离子含量越来越多,加之气压降低,能促进人的生理功能发生一系列变化,对哮喘等疾病还可以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并能降低血糖,增高贫血患者的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
秋日登高,温度变化最为频繁,这对人体健康本身是有益处的:使人的体温调节机制不断地处于紧张状态,从而提高人体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中医上的“秋冻”也包含了这层意思)。当然,对年老体弱者,不可一味强调这种保健效果,登高时间要避开气温较低的早晨和傍晚,登高速度要缓慢,上下山时可通过增减衣服达到适应空气温度的目的。
慢跑
慢跑也是一项很理想的秋季运动项目,能增强血液循环,改善心功能;改善脑的血液供应和脑细胞的氧供应,减轻脑动脉硬化,使大脑能正常地工作。跑步还能有效地刺激代谢,增加能量消耗,有助于减肥健美。对于老年人来说,跑步能大大减少由于不运动引起的肌肉萎缩及肥胖症;减少心肺功能衰老的现象;能降低胆固醇,减少动脉硬化,有助于延年益寿。近来,科学家还发现,坚持慢跑者得癌症的机会比较少。
当然,慢跑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在经历“空气浴”。如果人们经常处在污浊的空气中,就会感到精神疲惫、四肢无力,工作效率下降。因此,无论是健康人还是患病者,都应多到户外去活动活动,多呼吸新鲜空气。秋高气爽正是走出家门,到大自然中去锻炼的大好时机。一天之中,人们如果有1~2个小时到室外呼吸新鲜空气,其中抽出40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慢跑,不仅会少染疾病,体质也会增强,精力也会日益充沛起来。
冷水浴
秋高气爽,气温、水温与人体体温较接近,冷水对人体的刺激较小。如果从这时开始洗冷水浴,等身体对冷水的刺激有了一定适应能力之后,就可以向冬季冷水浴过渡。只要持之以恒,对适应寒冷的能力及预防感冒等疾病大有裨益。进行冷水浴锻炼,首先活动身体至热,如出汗应待汗干或用毛巾擦干才可入浴;然后双手快速地摩擦全身,从身体到四肢由上而下,均匀摩擦,用力适度。感觉发热时,可将冷水先抹在脸、手臂和大腿等处,或将毛巾放入冷水中拧干后擦身体,让身体逐步适应,然后就可直接用冷水进行冲洗,边冲边摩擦。冲洗时间一般为10分钟(冬天5分钟)左右,以身体能够适应为宜。浴后迅速用干毛巾擦干,双手摩擦全身关节部位,以预防关节炎的发生。此外,秋季适合的运动项目还包括:散步、太极拳、健美操、健身舞、各种球类运动等。特别提醒:1.年老体弱者登山时,不可一味强调保健效果,速度要缓慢。高血压、冠心病等患者,更要量力而行,避免发生不测。2.皮肤对冷水敏感,有严重高血压、冠心病、风湿病、坐骨神经痛以及高热病人不可进行冷水浴。3.秋季运动量可以适当比夏季增大,运动的时间也可以加长,但要注意逐渐增加。由于秋季气候容易引起人疲乏、思睡,所以在运动后要注意休息。4.秋季日温差变化大,参加锻炼时,必须注意气温变化,增减衣物。特别是在深秋时节更要注意防止运动伤害。
此外,由于秋季早晚温差大,气候干燥,要想收到良好的健身效果,必须注意四防:
防运动拉伤
因为人的肌肉和韧带在气温较低的情况下会反射性地引起血管收缩,黏滞性增加,伸展度降低,关节的活动幅度减小,神经系统对肌肉的指挥能力下降,锻炼前若不充分做好准备活动,会引起关节韧带拉伤、肌肉拉伤等。准备活动的时间和内容可因人而异,一般以做到身体发热为宜。
防受凉感冒
秋日清晨气温低,不可穿着单衣去户外活动,应根据户外的气温变化来增减衣服。锻炼时不宜一下脱得太多,应待身体发热后,方可脱下过多的衣服。锻炼后切忌穿着汗湿的衣服在冷风中逗留,以防身体着凉。
防运动过度
秋天是锻炼的好季节,但此时因人体阳气正处在收敛内养阶段,故运动也应顺应这一原则,即运动量不宜过大,以防出汗过多,阳气耗损,运动宜选择轻松平缓、活动量不大的项目。
防秋燥
篇4
②怎样才能提高人们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从而避免现代居室病症呢?医疗气象学家通过试验,得出一个比较有效的办法,就是在居室内保持一种气象变化,以多变应突变,从而锻炼人的抗变能力。事实上,生活或工作在气象条件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的人(例如,经常出入高温车间或冷库的工人),患感冒的概率要比在正常环境下工作的人小得多。常在空调居室和供暖气的房间久居的人,患感冒的概率则大得多。俄罗斯的医疗专家就曾采取改变“微气候”的方法,用了三年的时间,将莫斯科第十九住宿学校某一班学生的感冒率降为零。事实上,在我国广大农村,耕作的农民之所以很少出现因天气原因而导致的感冒等病症,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一年四季与土地和自然气候亲密接触,对风霜雨雪、酷暑严寒等气候和气象变化已经非常适应了。
③在诸多种类的气象变化中,以温度变化对人体健康影响最大。通过不断调节居室温度,可以使人的生理体温调节机制不断地处于紧张状态,生理调节能力可以逐渐适应温度的急剧变化,从而提高人体的自我保护能力,不致经常感冒或患其他居室病症。
④调节室温的方法主要有两种(这两种方法也可同时或交替使用):一是(A)。常用的调节工具有空调、管道暖气、取暖器、加湿器等。在夏季,用空调改变室内气温,可谓简便易行。空调开启后,不要使室内一直保持恒温或准恒温,而要经常通过遥控器,升高和降低室内的温度,使室温一直处在一种变化状态。当然,刚开始进行这种调节时,整个居室的温度变化幅度应控制在3℃~5℃,半个月后,幅度可逐渐提高到6℃~10℃。温度变化也不要太突然,而是要平稳地提高或降低(每次调节以1℃~2℃为宜)。二是(B)。要关注天气预报和天气实况,通过开闭门窗(包括控制门窗的开闭程度),让室内外空气进行程度不同的交流,从而调节室内气温。例如,夏季天气晴朗时,白天室内气温比室外要低很多,开启门窗,室内气温会立刻升高。冬季,室内气温比室外气温要高,开启门窗可以起到降低室温的作用。
⑤当然,气象因素是互相联系的,温度的变化常常也伴随着其他要素(如湿度)的变化,但只要是变化,对人体健康都是有益处的。
(选自《百科知识》2015年第18期,有改动)
【思考练习】
1.第①段画线句子中的“常常”可以去掉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有几处“括号说明”,比如“如空调、加湿器等”,其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调节室温的方法有哪两种?请概括一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5
实验室培养的脱毒草莓瓶苗,要完成从实验室到大田栽培苗的生产繁殖,首先必须经过田间驯化。田间驯化技术决定着种苗数量和素质,若瓶苗在驯化过程中管理技术不当, 可造成近50%的种苗死亡。要达到高成活率和移栽时种苗根茎粗0.8~1.0 cm、3~4片叶的壮苗标准,栽培管理是关键。笔者经过田间试验,总结出了一套高成活率、高素质的草莓瓶苗田间驯化栽培技术,现介绍如下。
1 适当低温锻炼
当瓶苗具有4~5片叶、苗高3 cm以上、根系发达时,即可移入育苗温室开始驯化。为了提高驯化苗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移栽前先把瓶苗搬出25℃恒温培养室,放在过道上,过道温度白天保持在20℃,夜间在5~10℃,经过3~5天的时间,利用早晚温差进行适当锻炼,提高瓶苗的适应能力。
2 掀盖灌水
炼苗后掀掉瓶盖,灌清水,深度以淹没培养基为宜,浸泡24 h。
3 洗苗
倒出瓶苗,用清水洗去培养基,洗苗时尽量把培养基洗干净,以减少栽到地里时地下害虫的孳生和对植株根系的为害。
4 作畦
在大棚内,根据设施可以选择用穴盘驯化,或者在地里铺上基质,直接定植在基质里驯化。
用穴盘驯化,方法是把畦整成宽90 cm、深5 cm的浅沟,在浅沟内并排放2个50孔的穴盘,然后按顺序依次摆放穴盘,在畦的高低不平处打几个小坝,接着在穴盘内铺满基质,平整,浇足水,使基质充分吸水,以手捏有少量的水渗出为宜。
直接定植在基质里驯化,是用塑料扣板围成3畦,畦尽量要平整,使基质吸水均匀,每畦宽1.4 m,长度视棚长而定,中间过道埂宽50 cm,两边埂宽40 cm,畦底部和边缘铺4丝(0.04 mm)厚的薄膜,然后在畦内铺15~20 cm厚的基质,浇足水,使基质充分吸水,以手捏有少量水渗出为宜。可以用旧基质也可以用新基质,旧基质要利用高温季节进行高温消毒,使用时一定要均匀拌入杀虫剂、杀菌剂和100~200 kg/667 m2生物有机肥,然后铺盘或铺畦。
这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笔者认为,直接定植在基质里比较好,首先,根系接触到的基质比较多,有利于根系生长,其次,控苗时不容易萎蔫。
5 定植
把洗净的草莓苗栽入基质中,一般株距7 cm、行距8 cm。使根系在基质中伸直并舒展开,尤其注意栽植深度,应使幼苗的根茎恰与地面平齐、心叶露出地面,做到浅栽不露根,浇水不淤心。移栽后立即喷水,并及时将倒伏苗扶正,同时将露在外面的根用基质埋好。
6 田间管理
草莓是喜温喜光的植物,只要育苗温室内温度达到要求,周年均可移苗下地驯化,由于生产上以3~4月繁殖生产苗,这时要达到根茎粗0.8~1.0 cm的壮苗标准,因而一般在11月底至12月中旬下地驯化为好。这过程中温度变化比较大,要根据情况适时调整。
6.1 定植后田间管理
11~12月大棚内的气温不是很低,这时以保湿为主,定植以后棚内搭小拱棚,覆盖一层薄膜,使田间保持高湿环境有利于生根,期间注意检间湿度,根据田间湿度及时补水。如果气温高,应在拱棚的两头或中间适当通风,经过5~7天的覆盖以后,草莓苗的心叶周围布满小水珠,这时根系已经迅速生长,可揭掉薄膜,同时大棚保持通风,根据田间情况适时补水。
6.2 严重低温寒流期的管理
外界气温降到0℃以下,根据苗的长势可以适当盖一层薄膜,长势旺可以不盖,但长势弱要盖。为防止长势过旺,注意要晚盖早揭。气温降到-8℃以下,棚内盖一层薄膜,拱棚内的夜间最低温度在-5℃以下时,拱棚上盖一层薄膜和一层黑纱。同时根据气温变化情况适时揭盖薄膜和黑纱,一般太阳出来以后揭黑纱,棚上化冻以后揭薄膜。这过程中由于气温较低,一般不需要补水。
6.3 气温回升以后的管理
当外界气温回升到-5℃以上时,根据苗的长势可以不盖黑纱或薄膜,对苗都不会产生冻害。这时可以根据苗的长势和生产需求情况补充肥水。当叶片直立、进入旺盛生长期,要促控结合,使苗健壮。
7 病虫害的防治
低温条件下,脱毒苗病虫害较少,主要是灰霉病和蚜虫。湿度大时注意灰霉病的防治,灰霉病可选用速克灵800倍液、腐霉利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防治,每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注意交替用药,湿度大时,可选用一熏死烟熏剂熏蒸防治,每个标准棚每次放3枚,夜间熏蒸,每隔7天1次,连续3~4次。蚜虫在点片发生期选用70%艾美乐(吡虫啉)水分散粒剂1 000倍液或5%阿达克(啶虫脒)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等喷雾防治。
篇6
处暑的处的读音是什么:chǔ
处暑的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处暑既不同于小暑、大暑、也不同于小寒、大寒节气,它是代表气温由炎热向寒冷过渡的节气。
节令到了处暑,气温进入了显著变化阶段,逐日下降,已不再暑气逼人。节令的这种变化,处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14个节气,交节时间点在公历8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50°。
处暑节气后,我国大部分地区雨季趋向结束,晴天增多,秋高气爽。云彩也显得疏散舒卷,不像夏天的浓云成块成团。这种云被称作“巧云”。
宋代诗人张耒就有“秋高孤月静,天末巧云长”(《舟行即事》)之句,民间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说。此时,也是迎秋赏景的好时节。
处暑由来
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意思是炎热的夏天将过去了。
虽然,处暑前后我国北京、太原、西安、成都和贵阳一线以东及以南的广大地区和塔里木盆地地区日平均气温仍在摄氏二十二度以上,处于夏季,但是这时冷空气南下次数增多,气温下降逐渐明显。
我国古代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此节气中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禾乃登”的“禾”指的是黍、稷、稻、粱类农作物的总称,“登”即成熟的意思。
处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处”含有躲藏、终止意思,"处暑"表示炎热暑天结束了。也就是说是炎热的夏天将过去,到此为止了。
处暑以后,除华南和西南地区外;我国大部分地区雨季将结束,降水逐渐减少。尤其是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必须抓紧蓄水、保墒;以防秋种期间出现干旱而延误冬作物的播种期。
处暑时节暑热尚未退尽,不宜过多过早地添加衣服,以自身感觉不过寒为准,以便使机体逐渐适应凉爽的气候,以提高机体对低温环境的适应能力。
“‘秋冻’还要因人而异,老人和孩子的抵抗力弱,代谢功能下降,血液循环减慢,既怕冷又怕热,对天气变化非常敏感,应及时增减衣服。”
“秋冻”还可引申为秋季的其他养生保健方面,如睡觉不要盖得太多,以免导致出汗伤阴耗津。尤其是冷水浴,是符合“秋冻”的有效方法,应长期坚持。
相关文章:
1.2019处暑是什么意思,处暑代表什么
2.2019处暑是什么意思,处暑代表什么
3.2019处暑气候特点有哪些,处暑天气有哪些变化?
篇7
因了我国“春捂秋冻”的养生谚语,许多人到了秋末甚至冬天,打着寒战还穿得很少。其实,秋冻的真正意思是说,秋天应顺应天气变化,循序渐进地增加衣物。但是,秋冻不能盲目、过度,秋冻也不等于不加衣;转季时一定要根据个人体质来应对大自然的变化。《黄帝内经》指出,“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我国四季分明,增减衣服还是得顺应时节,这样才能更健康。
因时制宜
初秋,暑热未消,虽然气温开始下降,却并不寒冷,这时是“秋冻”的最佳时期,最适合耐寒锻炼。而在昼夜温差变化较大的晚秋,常有强冷空气侵袭,以致气温骤降,此时若一味强求“秋冻”,对健康反有害,容易引发呼吸道和心血管疾病。所以此时要及时、适当地增衣保暖。
因人制宜
中、青年体质较好的人,入秋最好不要早添厚衣,以利于人体对气候变化的适应。但以下几类人则不适合秋冻。
1.心脑血管病患者
寒冷对心脑血管病人来说很危险。天气寒冷会刺激人体交感神经,导致血压升高,冠状血管痉挛,使心脏缺血缺氧,易发生心绞痛及急性心肌梗死等。而素有高血压、脑血管病患者受到寒冷刺激可使交感神经兴奋,全身毛细血管收缩,血循环外周阻力加大,血压升高,脑血管负荷加重,易引发脑出血;另外,寒冷还可使血液中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增加,血液黏稠度增高,促使血栓形成而诱发缺血性脑中风。
2.消化性溃疡病患者
人体受到寒冷刺激后,血液中的组胺增多,胃酸分泌旺盛,胃肠易发生痉挛性收缩,原有胃病的人胃病会再次发作,甚至引起胃出血、胃穿孔等严重并发症。
3.呼吸系统疾病患者
深秋时节的寒冷空气会对人的气道产生不良刺激,从而诱发气管、支气道或小气道的痉挛,使得呼吸系统疾病复发或加重。
4.骨关节病患者
此病会因气候异常、气温骤然升降而加剧反应,气温降低可引起人体多部位血管收缩,局部血流减慢,滑膜反应增加。因此,寒冷、潮湿等会使骨关节病症加重。
5.老人和小孩
抵抗能力较弱的老人和孩子自身调节能力差,遇冷抵抗力下降,身体极易受到伤害,诱发感冒、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等疾病,应该注意气温变化而添加衣服。
“秋冻”应注重耐寒锻炼
“秋冻”不应只局限于秋凉少穿点衣服,还应包含运动锻炼。秋季人体的生理活动要适应自然变化,体内的阴阳气血也随之改变,加上秋天户外温度适宜,此时要特别注意动与静的合理安排,多做户外耐寒锻炼,对身体非常有好处。但活动量不宜过大,不宜过度劳累,更不可练到大汗淋漓,使阳气外泄,伤耗阴津,削弱机体的抵抗力。
散步与慢跑节奏和缓,运动量适中,是理想的秋季运动项目。而金秋登山对中老年人也很好。登高可加强中老年人对气候的适应能力,改善心肺功能,从而有效地预防疾病。
在进行登高活动以前,应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如带一些温开水,以避免爬山时口渴;
带些糖果巧克力等高能量食品,以及时补充能量;
篇8
巴西是技术派的代表,巴西地处南美洲热带高原,全年气候炎热,夏季多雨,属于热带草原气候。由于在高原踢球,不仅足球飞行速度快,而且在缺氧条件下,体力消耗明显增大,加之气温较高,因此,巴西等南美球队逐渐形成与高原气候、环境相适应的风格:个人基本技术精湛,脚法细腻,短传配合娴熟自如,灵活多变。
西欧海拔高度平均不足300米,冬夏温差不大,雨水分配较均匀,常年气候适宜。欧洲球员身高体壮,习惯于全场奔跑,以力量和速度见长。远射、头球、定位球是得分的主要手段。西、北欧人性格沉稳,中后场整体防守稳固。长传冲吊、防守反击是其基本战术。这种打法往往失球少,进球也少,常常以低比分结束比赛。
非洲黑人以爆发力和速度见长,非洲大陆气候炎热,海拔高度介于南美与欧洲之间,属高原性大陆。特殊的生存环境,使黑人运动员具有爆发力强、速度快、身体柔韧性好、弹跳能力强等得天独厚的身体素质,加之许多球员在国外踢球,深受欧美足球影响,因此,非洲球队具有欧洲拉丁派的风格。
随着足球运动蓬勃发展,不同类型的足球风格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使足球运动水平不断提高,但这种交流是在坚持传统的基础上,有限度的一种自我改造和自我完善,若超出限度就会适得其反。
在海洋性温带阔叶林气候环境下,英国足球逐渐形成简洁明快、效率最高的“英式足球”打法。现代足球诞生时,英国正处于世界头号大国的巅峰期,大批英国人在移居美洲、大洋洲和亚洲之后,也把“英式足球”带到这些地区。但“英式足球”在赤道两侧南北回归线范围内受到排斥。炎热的气候严重制约“英式足球”的技战术打法。由于在热带高原踢球,空气密度小,足球飞行速度快,而且在缺氧条件下,体力消耗增大,如果采用大范围跑动、长传冲吊战术,运动员在体力上难以承受。巴西等赤道国家,逐渐形成与热带气候相适应的足球风格:个人基本技术精湛、脚法细腻、身体柔韧性好、短传配合娴熟自如,以地面进攻为主、灵活多变。这样的风格能使体能得到合理分配。由于热带地区球员性格奔放、富有激情,又有令人眼花缭乱的渗透能力,因此,“进攻是最好的防守”就成为“热带足球”的基本理念。“热带足球”比赛常常是进球多失球也多。
荷兰的全攻全守战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欧洲球员在体能、高度、速度、冲击等方面的优势,被认为是最完美的战术,但对球员的体能要求极高,只有在温度较低的北欧国家才能采用。地中海地区地处亚热带,南面是非洲干旱的热带沙漠气候,北面是欧洲温带阔叶林气候。地中海地区介于热带与温带两大气候带之间,具有冬季温暖多雨、夏季炎热干燥的气候特点,其足球风格是一种攻守平衡的足球风格。“得中场者得天下”是其基本理念。中场球员是维系这种平衡的核心,从而产生许多世界级“中场发动机”。
气象条件对体育运动的影响,不仅表现在直接的外在影响,而且还涉及生物气象学方面更为复杂的生化过程,即气象条件引起运动员身体内分泌变化而出现一系列生理和心理变化。气温、降水、海拔高度、人种是影响足球风格的主要因素。较高纬度地区温度较低,气压较高,空气密度大,氧含量高。在较低温度环境中,人体血管收缩,体液浓度加大,关节活动性降低,人体热量平衡处于负值,头脑虽清醒但思维能力有所下降,而低纬度地区则与此相反。
在竞技状态下,足球运动员的体温应为39~40℃。在低温环境下,运动员只有通过不断跑动来维持体温,而在较高温度环境下,则需要控制比赛节奏,合理分配体能,以控制体温。因此,环境温度对运动员的运动强度影响极大。
篇9
果然最近,幼儿园的老师们发现,许多小朋友已经换上了春装,甚至一些家长为了把自己的宝宝打扮得漂漂亮亮而给她们换上了裙装;而另外一些家长,恪守“春捂秋冻”的“信条”,依然给宝宝穿着羽绒服,棉衣棉裤。幼儿园里的小朋友们宛然过着不同的季节。因此老师们的麻烦也多了起来,一会有宝宝直喊冷,一会又有宝宝满头大汗跑来喊热。而这个时候,宝宝往往容易患病。
那么在乍暖还寒的初春,宝宝还要捂着吗?
要适当“春捂”
冬天,宝宝们产外活动相对减少,机体适应能力下降,免疫能力也有所减弱,而初春正是各种病毒活跃的时候,寒气未退,此时给宝宝脱去棉衣,寒气会乘虚而入, “寒则伤肺”,容易感染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等呼吸道疾病:宝宝免疫系统遭到破坏,甚至会感染流脑、麻疹、腮腺炎、猩红热等严重危害宝宝健康的传染病。
民间流传着“春捂秋冻,不生杂病”、 “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还有梨花雪”、“吃了端午粽,再把棉衣送”的俗语。就是说,春天来到时,不要着急给宝宝减衣,适当“春捂”有利于帮助宝宝增加对寒气的抵抗,等宝宝逐渐适应气候后,再减衣服也不迟。
“春捂”有讲究
适当“春捂”,并不是说穿得越多越好,人身体有调节体温的中枢系统,捂得太多,时间久了就会破坏宝宝自身的调节系统,导致免疫力下降,以后穿着稍不得当,宝宝就会生病:此外,如果“捂”得过多过严,宝宝出汗后遇到冷风,更容易着凉;尤其在南方,春天湿度大,如果捂得过了头,还会使宝宝中暑。因此“春捂”要有讲究地去“捂”。
减衣要有一个过程,不是说脱下棉衣就换上单衣。此时妈妈要多给孩子准备几件衣服,注意观察气温变化,多听天气预报。春天早晚和中午温差很大,要根据冷热给宝宝适时增减衣服。以宝宝温暖而不出汗为适宜。此外,宝宝的被褥也不能马上减薄,应该等气温连续回升两周以上再换薄被,但是还要准备一条毛毯,以备半夜室温低时使用。
“春捂”四重点
一要背暖,二要肚暖,三要足暖,四要头凉。
背暖保持背部的“适当温暖”可以预防疾病,减少感冒的机会。因此家长可以给宝宝准备几件薄厚不同的马甲,根据温度变化增减。
肚暖肚子是脾胃之所,保持肚暖就是保护脾胃。宝宝脾胃相对弱,当冷空气直接刺激腹部,宝宝就会肚子痛,从而损伤脾胃功能,影响消化吸收。所以,“肚暖”是宝宝保健的重要一环,睡觉时围上肚兜,是保持肚暖的好方法。
篇10
耐热力各有千秋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在盛夏酷暑的日子里,面对高温环境的考验,有些人安之若素,而另一些人却寝食难安,甚至遭受生命的威胁。君不见南亚一些国家,每年至少都有数百人死于盛夏热浪的袭击。如此天壤之别,奥妙何在?原来是人的热耐受能力各有千秋所致。
热耐受能力是指人体对热的忍耐能力,主要表现为生物个体在接触“亚致死高温”后产生的耐受性。同样是高热条件,挨过去的人,其耐热能力就较高;而耐受能力低的人,这种高热条件很可能就是致命的。
进一步研究发现,人体的热耐受能力,与体内一种称为热应激蛋白的蛋白质之分泌量密切相关,而这种热应激蛋白合成的增加,又与受热的程度和受热持续时间有联系。经常处于高温环境中,热应激蛋白合成就增加,使人体对热的耐受能力增强,以后进入高温环境中,人体细胞的受损程度就会明显减轻――耐热锻炼的理论依据即在于此。
耐热锻炼以人体散热为本
耐热锻炼应该以人体散热为本。所谓人体散热,是指人体主动地去适应温度变化,“抢先一步”适应环境,而不是等到整个大环境都变热之后,被动地适应环境。这种西方现代养生观念,与我国传统的“春捂秋冻,夏养元阳”的思想有殊途同归之处。
就说“春捂”吧,阳历四五月份其实也在古人“阳春三月”涵盖的范围。虽然大地回春,天气变暖,但仍要多穿些衣服,被子也要盖厚一点。如此多捂一捂,一方面是对刚刚过去的冬天气候进行延续性的适应;另一方面也是一种为迎接夏季即将到来做准备与过渡,实质上就是耐热锻炼的“序曲”。可以说,耐热锻炼从春季里就开始了。
当日历翻到5月份以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日平均气温已经上升到夏季的标准(夏季的气候标准是日平均气温稳定值超过22℃),进入了初夏,更是进行耐热锻炼的黄金时间。道理很简单,耐热锻炼的目的就是在逐渐升高的气温下进行锻炼,力求达到适应更高温度环境的目标,而初夏这一时段,日平均气温的变化正好符合“逐渐升高”的特点,故为进行耐热锻炼的最好时机,不可错过。
耐热锻炼三要点
怎样进行耐热锻炼呢?首先要把握好时间。就一天而言,锻炼的最佳时间是早上6~7点和傍晚6~7点,早上温度逐渐升高,傍晚则是最适宜人体运动的时段。
其次是选择好运动项目,以慢热型、强度相对不大的项目来达到发汗目的为佳。具体可这样操作:每天抽出1小时进行室外活动,根据天气情况,选择气温在25℃左右,湿度在70%以下的环境,进行散步、跑步、体操、拳术等项目,每次锻炼都要达到发汗的程度,以提高机体的散热功能。不过也不可过分,尤其当气温高于28℃,湿度高于75%时,则要减少运动量,以防中暑。
同时,在这一时段内,要尽可能地不用电风扇、空调(梅雨或湿度较大时,可用空调抽湿),使得室内温度经常保持在22℃以上,湿度保持在60%左右。经过初夏一个多月的耐热锻炼,盛夏来临之时,即使室内气温在28℃~31℃,室外气温在36℃~39℃以上,人体也不会感觉太热。
不要害怕出汗
刚才说过,耐热锻炼的强度要达到出汗的效果,而一些人怕出汗,因而终日与空调、风扇等相伴,更不用说去进行什么耐热锻炼了。实际上,在炎炎盛夏,一阵劳作过后,大汗淋漓,感觉非常痛快。这是因为盛夏之时,气温高,空气湿度小,汗液排出后很快就被蒸发,汗腺保持畅通,而蒸发的过程也正是人体散热的过程,所以感觉清爽。
从医学角度看,出汗是调节体温、保持体温稳定的重要机能。出汗多少,除了与气温和活动量有关外,与风、湿度、水汽压等气象因素关系也很密切。当温度高、湿度小时,人体最容易大量出汗;反之,当风速较小、湿度和水汽压较大时,即使气温较高,人体也会出汗不畅,在这种情况下人就比较容易中暑。
- 上一篇:服装设计前景
- 下一篇:旅游产品营销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