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竞争力范文

时间:2023-04-06 04:35: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核心竞争力,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核心竞争力

篇1

摘要: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是大学的人才培养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这两种能力具备有价值、稀有性、难以模仿、无可替代等核心竞争力的特点。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大学制度等大学文化因素,以及大学的学科资源、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无形资产等资源因素都不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但它们从不同方面对核心竞争力产生重要的作用。关键词:大学;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大学核心竞争力(TheCoreCompetenceoftheUniversity)是指一所大学长期形成的、能使大学在竞争中取得可持续发展的、建立在大学战略性资源基础之上的获取、创造、整合资源的特有的能力。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看,许多著名大学都客观地拥有各自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并且依靠其核心竞争力实现了大学的跨越式发展。在当前我国大学的发展中,核心竞争力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没有核心竞争力,就不可能有持久的竞争优势;没有竞争优势,就不可能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不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建成世界一流大学或高水平大学。为此,我们首先要厘清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并在此基础上识别各个大学各自不同的核心竞争力,从而谋划和推动大学的发展。一、研究的基础及假设关于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概念,笔者曾总结出如下要点:(1)大学核心竞争力是大学发展历史上长期形成的、已融入大学内质中的能力。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同样是一种“累积性学识”,没有长期的积累,很难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2)一所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是该大学区别于其他大学的明显特征,应独具特色,使其具有独特的竞争性质而难以为竞争对手所模仿,即应符合有价值、稀有性、难以模仿、无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特点。因此,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是大学差异化的有效来源。(3)大学核心竞争力是建立在大学的学科、师资、无形资产、物质资源等战略性资源基础之上的能力。竞争必然导致资源的占有和配置问题,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大小也就取决于对其中战略性资源获取、创造及整合能力的高低。但是,战略性资源本身并不是核心竞争力。(4)由于大学核心竞争力是一种相对于其他能力而言,处于核心地位、支配地位的能力,可将大学核心竞争力理解为“基于战略性资源的能力”、“整合、协同各种要素的能力”或“支配其他能力的能力”。(5)大学核心竞争力是其长期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要在竞争的环境中不断发展,就必须识别、培育和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那么,符合这一概念要求的大学核心竞争力究竟是什么呢?借鉴企业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的观点,在对大学诸多关键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如下假设: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是大学的人才培养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二、对假设的论述大学的功能在历史上是不断演进的。早期的大学只有单一的教学功能。近代科学革命和英国产业革命对大学产生了深刻影响。1810年,德国洪堡创办了弗里德希—威廉大学,提出了著名的“教育和科研相统一”的办学原则,后来被世界各国所接受,从此,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成为大学最主要的两大功能。世界上所有高质量的大学都把人才培养放在第一位,同时又高度重视大学的科学研究。美国斯坦福大学前任校长杰拉德·卡斯帕尔(GerhardCasper)指出:“在大学面临的所有挑战中,一个挑战就是发展并维持大学的特色,这使一所特定的大学成为世界学习共同体的一部分。同时,大学要通过自己在学术领域的卓越,通过一定的措施以及现在和过去曾经属于它的人的自豪和忠诚将自己与其他大学区别开来。在很大程度上,一所大学的竞争优势在于一种能力,这种能力体现在对教师和学生多方面的追求给予的鼓励和自由上。”这里所说的能力应该就是人才培养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康奈尔大学校长杰弗里·雷孟(JeffreySeanLehman)也曾说过:“成为享誉世界的一流大学,我们应该探寻两个问题。首先要自问有没有出色的学术研究水平,即老师们是否积极进取、富有创造力,学生们是否刻苦努力、才能卓越?其次要自问是否能让公众充分了解上述成就。”我国一些学者也对这两种能力与核心竞争力的关系作过论述。纪宝成认为,“学科建设的状况从根本上反映和体现学校的办学水平、办学特色、学术地位和核心竞争力”,而“提高学术水平和人才培养能力是学科建设的核心”。薛进文认为,“高水平的学科、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和高水平的人才,是高水平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实质内容”。一些学者则提出两种能力中的一种为核心竞争力。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大学的竞争就等于学生的竞争。大学的竞争力,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学生的竞争力。从这个角度看,说学生的培养质量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是一点也不为过的。”“任何一流的大学都必须同时在教学、科研、服务这三个层次上具有竞争优势,其中科研居于核心地位。只有借助于科研创新能力,一所大学才能获得长期竞争优势,即才能获得核心竞争力。”我们可以进一步作如下分析:(1)从大学固有的能力看,包括人才培养能力、学术研究能力、为社会服务的能力、筹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后勤保障能力、科技开发能力以及领导能力等诸多方面,但现代大学的功能是培养专门人才,发展科学及直接为社会服务,这三项功能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共同构成了现代大学的功能体系。其他功能都从属于这些功能,或不能与这些功能相提并论。其中,培养人才始终居于中心地位,发展科学是大学的重要功能,它直接关系到大学培养人才的质量和学术水平的提高。由于核心竞争力是大学能力中居于支配地位的能力,因此,我们不能将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泛化,在诸多能力中选择人才培养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这两种居于支配地位的能力,更接近或符合于核心竞争力的内涵。(2)服务功能是大学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功能的延伸。大学的“服务”是有限定的,特别是研究型大学的服务,更强调以学术水平作为服务的主要基础。欧内斯特·博耶(ErnerstI.Boyer)曾说:“要把服务看成是学术水平,就必须将服务同一个人的知识的专门领域直接联系起来,与自己的专业性活动联系起来或直接来自于自己的专业性活动。……当今世界面临着大量的只有学术界才能提供技能和远见卓识加以解决的难题。因此,尤其需要如下这种关于学术的观点:理论和实践都服务于并促进人类知识的发展。”(3)大学与企业一样,就像一棵大树,核心学科是树干和主要的大树枝,其他业务部门是较小些的分枝,最终产品是果实,而核心竞争力则是提供营养的根系。如果仅仅看到竞争对手的最终产品,可能就会看不到它们的真正实力所在,就像只看到树叶而看不到树的强盛一样。从这种意义上讲,大学的产出,如毕业生、学术研究成果、社会服务贡献等均属果实,而不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借鉴企业核心竞争力“树形”理论,我们绘制出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树形图(见图1)。图1大学核心竞争力树形图(4)特别需要说明的是,人才培养能力、学术研究能力固然是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但并非拥有了这两种能力,就拥有了核心竞争力。一所大学只有认真搞好人才培养能力、学术研究能力的培育、开发和提升,有针对性地发扬其优势和特色,使其在大学发展中发挥作用,这两种能力才能成为核心竞争力。换句话说,大学只有对人才培养能力、学术研究能力进行认真的识别、培育、运用和评估,才算树立了核心竞争力理念,才能真正对学校的跨越式发展产生作用。(5)两种能力有共性,但在各个大学又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这是由核心竞争力的不可模仿性,具体而言,是不同大学由于大学文化、战略目标、决策体制以及战略性资源等方面的差异导致核心竞争力的路径依赖所造成的。例如,中国人民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可以概括为基于学校优良传统(如“实事求是”校训)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突出的学术研究能力和以“国民表率、社会栋梁”为培养目标的突出的优秀人才培养能力,这是其他学校所无法比拟的。而北京师范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则表现为在教师教育、教育科学和文理基础学科领域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突出能力,这是北京师范大学的“传统保留项目”,也是别人不可模仿的。国内外许多著名大学之所以拥有不同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因为它们在这两种能力方面各自体现出有价值、稀有性、难以模仿、无可替代的特点。三、构成要素相关概念之辨析在已有的研究中,我们已经发现许多与核心竞争力有关或者被直接指认为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如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大学制度、大学的战略性资源、学科、师资队伍,大学文化、品牌,等等。对这些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的“相关要素”,试分别进行简要辨析。(1)办学理念。办学理念不是核心竞争力,而是核心竞争力发展的导向,规定了核心竞争力的取向,因此与核心竞争力密切相关。这正是人们容易把二者混为一谈的主要原因。“大学理念是指人们对大学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持的大学教育思想观念和哲学观点”,包括学校的使命、愿景、发展战略及人才培养目标等等。没有理念指引的大学实践,是一种盲目的实践;没有理念指引的竞争力,也很难上升为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一般而言,大学的办学理念都是卓越而又独特的,对大学的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起着重要的导向和推动作用,为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表1列举了国内外部分著名大学的办学理念和核心竞争力的关系。表1国内外部分著名大学的办学理念与核心竞争力的关系续表此外,由于办学理念不能直接给人们提供价值需要,因此,尽管它同核心竞争力有着如此密切的关系,但仍然不能归于核心竞争力;虽然核心竞争力是特有的、独特的,但反过来讲,特有的、独特的并不一定就是核心竞争力。

(2)办学特色。办学特色不是核心竞争力,而是核心竞争力培育的有效途径,是形成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路径。办学特色是在大学长期发展中形成的,它和核心竞争力相辅相成。一方面,办学特色是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大学只有在发展中强化特色,才能逐步形成其独特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完成对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运用;另一方面,办学特色是核心竞争力的结果,正是核心竞争力得到培育、运用和提升,一所大学的办学特色才能逐步凸显出来、稳固下来。办学特色与办学理念类似,同样不能直接给顾客提供价值需要,而必须通过大学具体的行为间接地起作用。因此,无论它与核心竞争力的关系有多密切,也无法归为核心竞争力。(3)大学制度。大学制度不是核心竞争力,而是核心竞争力培育和运用的环境和手段。一般认为,成功的大学制度的核心是“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等,在我国大学主要体现为决策机制、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和谐及党政协调机制等等。正是这样的大学制度,孕育、孵化、催生了大学独特的核心竞争力,提升着一所大学的人才培养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因此,大学制度是影响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但并不属于核心竞争力本身。在已有的研究中,大学制度之所以也被当作核心竞争力,是因为人们大多从制度经济学“制度是关键”的命题出发来认识制度问题。在我国大学发展的实践中,大学制度确是发展的“瓶颈”问题,因此显得十分迫切。事实上,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仅仅是为培育核心竞争力扫除了制度障碍,提供了重要的环境和手段。现实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并不意味着就是核心竞争力。人们一般把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和大学制度都归结为大学文化的内容,那么,大学文化显然也不是核心竞争力,但与核心竞争力密切相关。(4)战略性资源。战略性资源不是核心竞争力,而是大学核心竞争力形成的重要基础。战略性资源是指在大学中能够被感知和测量的具有核心优势的各种资源的总和,包括学科资源、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无形资产等。大学在培育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固然需要战略性资源,但这些“静态的”资源本身并不能直接形成竞争力,战略性资源是需要被使用、整合的,只有建立在战略性资源基础之上的获取、创造、整合资源的能力,才能成为核心竞争力。例如,有些大学或者拥有独特的区位优势,或者与政界、企业界有特殊的密切关系,或者拥有一些特殊的垄断权等,这些资源均非核心竞争力,只是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基石。它们一旦被引入大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并发挥出较大作用,就成为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坚实基础,使得这些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和不可模仿性。在诸多重要的战略性资源中,学科、师资队伍及大学品牌与核心竞争力的关系,也值得进一步明晰。(5)学科。学科不是核心竞争力,而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载体。一般认为,学科是一个资源共同体,由三类资源有机结合起来(学者、学术信息和学术物质基础);是科学范式在大学的具体体现;是包含行为规范、价值观、信息、物质技术基础和人才的组织;是大学知识创造、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基本工作单元和工作载体。大学是进行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的地方,学科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所大学竞争力的高低。一流的大学一般都具有一流的学科资源,其中部分学科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为其他学校所无法比拟,如清华大学的工程类学科,中国农业大学的农学类学科,中央民族大学的民族学,等等。无疑,在所有概念中,学科与核心竞争力的关系是最为密切的,因此,本文也认为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具有“学科相关性”,并试图用“学科能力”或“学科建设能力”来概括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但是,“学科相关性”并不等于就是“学科”。“学科建设”概念在国外大学研究中很少使用,并且为社会公众所难以理解,基于国内外比较研究和用户价值性的考虑,本文最终以“人才培养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来概括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6)师资队伍。师资队伍不是核心竞争力,而是核心竞争力的创造主体和承载者。大学成功之关键在于拥有一批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核心竞争力的识别、培育、运用和评估,无一不需要教师的参与和推进。但是,资源本身并非核心竞争力,只有通过管理和整合才能转化为能力,师资队伍只有在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的动态过程中,才能体现出核心竞争力来。现实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有些大学虽然拥有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但学校的激励机制不当,教师管理松散,以至于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水平始终上不去,结果并未形成学校的核心竞争力。(7)大学品牌。大学品牌不是核心竞争力,而是核心竞争力的表现方式。品牌是大学重要的无形资产,与核心竞争力有“名”与“实”的相关性,但二者并不等同。大学核心竞争力综合体现在大学品牌的影响力和控制力上,但核心竞争力并非一种资产,而是一种能力。无论对企业抑或大学,品牌都不应被看作是核心竞争力,但品牌应该展现出组织的核心竞争力。(8)某些相关优势。这里主要是指大学的整体优势、大学的比较优势以及某些个人的竞争优势。大学的整体优势并不等于核心竞争力,因为即使一所大学没有整体优势,也可以通过少数几个关键领域而取得跨越式发展,成为一流的大学,最典型的如卡内基—梅隆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等。大学的比较优势也不等于核心竞争力,比较优势是指与其他大学相比的优势,更多带有外源性、暂时性的特征,而核心竞争力是大学内在的支撑力和持续的竞争优势。同样,个人的竞争力也不是大学组织的核心竞争力。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是整体资源和能力的一种整合,是买不来、带不走的。因此,无论是大学领导者还是教师,单个人才都不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应该注意把个人的竞争力转化为学科的优势和梯队的优势。例如,卓越大学校长的能力怎样变成大学的制度优势,一流教授的能力怎样变成学术梯队的优势。四、结论及模型结合文献综述、比较分析和排除法等研究方法,在上述辨析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大学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模型,实际上也是大学核心竞争力的结构模型、识别模型(如图2所示)。图2大学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模型从模型看,一方面,一所大学卓越的办学理念、独特的办学特色、良好的大学制度等,共同构成大学文化,对核心竞争力起着发展导向、形成路径、环境支持等作用,是大学核心竞争力形成、培育和运用的源动力。这正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与其历史、传统、特色、校风、校训等因素密切相关,以致常被混为一谈的原因,也是大学核心竞争力难以模仿、转移的原因。另一方面,大学丰富的学科资源、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无形资产,共同构成大学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对核心竞争力起着重要的支持、保障作用,其中人力资源是核心竞争力的创造主体和承载者,学科资源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载体和工作单元,大学的社会服务能力、科研转化能力、筹资能力等,则是核心竞争力的支撑或延伸。这些相关因素尽管不是核心竞争力本身,但对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均有着重要作用。任何一种相关因素的缺失,都有可能导致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困难。从模型可以看出,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照抄照搬,更无捷径可循。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打造,需要按照科学的路径,举全校之力,标本兼顾,埋头苦干,持之以恒。参考文献:[1]刘向兵。大学核心竞争力概念辨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2).[2]杰拉德·卡斯帕尔。成功的研究密集型大学必备的四种特性[A].中外大学校长论坛文集(第二辑)[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杰弗里·雷孟。在北京大学的演讲[DB/OL].

[4]纪宝成。科学制订学科规划,大力加强学科建设[A].发展与繁荣人文社会科学[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5]薛进文。调整学科凝练方向加强创新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N].南开大学报,2003—11—06.[6]黄达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大学核心竞争力[J].中国高等教育,2004,(19).[7]黄秀兰,邹吉忠。加强科研工作,提高研究能力,形成和提升中央民族大学的核心竞争力[J].民族教育研究,2003,(2).[8]欧内斯特·博耶。学术水思——教授工作的重点领域[A].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动向和趋势(第5集)[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29-30.[9]韩延明。大学理念及其相近概念辨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4,(7).[10]邹晓东,黄争舸,陈劲。基于学科核心能力的学科组织创新[J].科学学科研究,2004,(4).

篇2

[关键词]酒店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这一术语首次出现是在1990年。这一年,著名管理专家C.K.Prahalad和GaryHamel在他们所著的TheCoreCompetenceoftheCorporation一书中指出:“核心竞争力是在一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形象地说,一家多元化经营的企业好比一棵大树,核心产品是树干,业务单位是树枝,树叶、花朵和果实则是顾客所需要的最终产品。而支撑着所有这一切的正是企业内部能力的不同组合。核心竞争力实际上是隐含在核心产品(核心零部件)里面的知识和技能或者它们的集合。

作为旅游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分支产业——酒店业的大规模迅速发展是改革开放以后,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事情,然而,进入新世纪后,由于酒店数量的迅速增加,新酒店档次的不断提升,酒店之间的竞争进入了白热化的程度。那么,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呢?从目前酒店业的情况来看,打造酒店的核心竞争力,树立顾客认可的品牌是参与竞争,赢得市场的重要手段。

一、酒店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核心竞争力是指某一组织内部一系列互补的技能和知识的结合,它具有使一项或多项业务达到竞争领域一流水平、具有明显优势的能力。

对于以设备设施和服务产品为主的酒店业来说,其核心竞争力应该是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的能带来超额利润的独特的能力。具体来说,酒店的核心竞争力主要包括资源管理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对外影响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应变能力和人力资源优势,其本质内涵是让消费者得到真正好于、高于竞争对手的不可替代的价值、产品、服务和文化享受。其中创新是核心竞争力的灵魂,主导产品(服务)是核心竞争力的精髓。

酒店的核心竞争力的强弱决定着酒店的生存与发展,而这种竞争力强弱的最终判断者是酒店的消费者,即客人。消费者对酒店产品具有最终的裁决权。因为随着消费者市场的成熟,消费者消费选择的理性化和多样化,酒店的产品能否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就成了消费者选择或不选择该酒店的最后依据。因此,如何运用酒店现有资源,打造品牌,形成核心竞争力,就成了酒店参与市场竞争的关键。

二、酒店核心竞争力的内容

现代酒店管理之父埃尔斯沃思·密尔顿·斯塔特勒(EllsworthMiltonStatler)说过,酒店从根本上说只销售一样东西,那就是服务。提供低劣服务的酒店是失败的酒店,而提供优质服务的酒店则是成功的酒店。酒店的目标应是向客人提供最佳的服务,而酒店的根本经营宗旨也就是为了使客人得到舒适和便利。

由此可见,酒店的核心产品就是服务,而围绕着服务产品的建立所开展的一系列组织活动,就是构成酒店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内容。具体地说,酒店核心竞争力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酒店的声誉

酒店的声誉是酒店知名度和美誉度的高度结合,酒店知名度是酒店名声的大小,而美誉度则是酒店名气的好坏,酒店的声誉是消费者选择酒店的关键因素,因为一个酒店拥有了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就如同在产品市场上,卖者对买者做出的不卖假冒伪劣产品的承诺;在资本市场上,企业家、经营者对投资者(股东、债权人)做出的不滥用资金的承诺一样,虽然这种承诺不具有法律上的可执行性,但如果酒店不履行或者不具备这种承诺,就会失去消费者的光顾和投资者的青睐,从这个意义上说,声誉是酒店获得核心竞争力甚至生存的根本和生命线。以广州白天鹅宾馆和南京金陵饭店为例,这两个由中国人自己管理的酒店,20多年来,无论是经济效益,还是社会效益,他们始终都是中国酒店业的佼佼者,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酒店国内外市场上拥有的极高的声誉。

2.管理能力

酒店业是一个服务产品高度无形化和劳动力高度密集型的产业,在这样的行业,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管理能力是酒店竞争力的核心内容。酒店的管理能力包括酒店获得信息的能力、决策能力和迅速执行决策的能力,也可以理解为是狭义的“核心能力”。管理能力取决于酒店是否拥有一支具有特殊组织才能和高度职业化的经理队伍,管理能力的提高有利于酒店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稳定和提高,有利于在市场竞争中提高竞争力。

3.企业文化

酒店企业文化,是酒店在长期经营、管理和服务活动过程中形成的;经过多年实践而探索、凝练、提升、总结出来的;为酒店全体员工共同自觉遵守的、反过来又深刻地影响和制约全体员工的;带有深刻地组织制度意义的;具有本酒店特色的管理理念和行为准则。良好的企业文化是酒店整合更大范围资源、迅速提高市场份额的重要利器。

4.营销技术

营销技术即酒店通过高效的产品、价格、促销和营销渠道整合,向顾客提供满足其个性化需求的产品和服务。营销技术既取决于酒店人力资本和经验的积累,技术手段和营销信息系统的应用也起到基础性作用。在网络经济条件下,积极发展以电子商务为核心技术的网络营销技术和实现营销技术的标准化有利于酒店在更大的范围拓展销售空间。先进的营销技术是酒店竞争力的重要方面,在消费者的时代,营销技术是酒店业重要的竞争力因素。

5.人力资本

员工是企业的财富,酒店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这是在知识与资本日益对等的时代酒店人力资源的全新理念,人力资本对酒店竞争力的作用已毋庸置疑。酒店应该通过有效的手段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不但使特殊人才竭力为企业奉献才能,而且要发挥全体员工的作用,为顾客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提高酒店的声誉,赢得更多的回头客。

6.特色产品

酒店的竞争,归根到底还是特色产品的竞争。在个性化消费日益明显的今天,谁拥有了消费者喜爱的特色产品,就能够牢牢地抓住消费者,无论是客房产品,还是餐饮产品,只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和喜爱,才能够更多地吸引回头客。

特色产品除了客房、餐饮等有形的实物产品外,服务产品的特色也是酒店特色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更具灵活性的产品同样可以提高酒店的市场竞争力,特色服务也是营造酒店品牌,参与竞争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

三、酒店核心竞争力的打造

核心竞争力是酒店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然而它本身不会自动转化成竞争优势。如果没有相应的机制和条件加以支持,核心竞争力将一无是处,毫无价值。为此,酒店核心竞争力的打造可以从内外两条途径来进行。

1.酒店核心竞争力打造的内部途径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酒店从高层管理者到基层的每一个员工,都应该充分认识到核心竞争力战略在市场竞争中的作用,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和宣传,重视和关心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打造。

(2)注重研究,形成特色

酒店经营者必须充分进行市场调研,分析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冷静分析自身产品的特点,在经营管理、产品、销售、服务等诸多方面与同行形成差异的同时,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可以满足消费者特殊需求的产品和服务,而这些有可能就是构成今后自己酒店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要素。

(3)加强创新,形成品牌

加强酒店产品和服务技术的创新,这是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现代企业制度体现的是企业资源配置的高效性,而这种高效率能否充分发挥,主要依靠核心产品和服务创新。一个酒店要形成和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必须有自己的核心产品和技术,可以说核心技术是核心竞争力的核心。酒店在打造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必须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核心技术是什么,然后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对关键性产品进行研究、攻关、开发、改造,并进一步提高和巩固,以形成自有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4)科学规范,制度保障

核心竞争力是成长在企业良好的土壤之中的,酒店业是最早和国际接轨的行业,最早引进了规范化、程序化、标准化的服务,通过完善的管理制度来进行酒店的管理,然而,这种管理制度和现行的管理体制始终难以调和,不能使制度得到有效的发挥。而民营性质的酒店又带有了太多的经验型主义的色彩,背离了科学化的管理。因此,无论是何种性质的酒店,都必须尽快引入现代企业制度,通过科学、规范的企业运作模式,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打造提供制度保证。

(5)塑造独特的企业文化

有一位企业家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文化无处不在,你的一切,竞争对手明天就可以模仿,但他们不能模仿我们的企业文化”。可见,企业文化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深层次因素。有了全体员工共同认同的价值观,这个价值观无形中就形成了对员工的激励,使他们为此而奋斗,形成独特的核心竞争力。

2.酒店核心竞争力打造的外部途径

(1)建立联盟,增强竞争力

酒店的竞争已经进入了竞争与合作相结合的竞合阶段,鉴于中国绝大多数酒店是以单体酒店形式为主,酒店之间,尤其是不同地区的酒店之间可以通过建立酒店联盟的方式,实行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使酒店获得核心竞争力。

酒店联盟的建立不仅可以使酒店之间实行市场共享、信息共享,而且,在联盟过程中,有助于一个酒店学习另一个酒店的专业能力,有助于两个酒店或更多的酒店的专业能力优势互补,创造新的交叉知识,提高单体酒店在某一地区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建立酒店联盟是单体酒店从外部获得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最近刚刚成立的中国中档商务酒店联盟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2)加盟名店,获得品牌

对于一些知名度不高,市场应对能力不强的单体酒店来说,可以通过加盟著名的酒店品牌的方式来获得更好的知识资源,提升酒店的知名度和酒店的核心竞争力。

无论是加盟国际知名的酒店品牌还是国内著名的酒店集团,都可以在管理、服务、文化、品牌等方面得到这些酒店管理公司或集团的强有力的支持和帮助,能够使酒店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得到提升,同时还可以分享这些酒店集团的预订资源,对提高酒店的核心竞争力具有极大的帮助。

(3)兼并重组,提升实力

酒店还可通过兼并获得核心竞争力。兼并重组是酒店迅速扩大规模,做大作强,快速参与竞争的一种有效途径。通过兼并,酒店企业可以重新整合自己的内部资源,构造新的企业经营格局,调整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构建新的企业经营机制,从而达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市场竞争力的目的。因此,兼并也是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的一条捷径。

(4)培育忠诚顾客,提高核心竞争力

酒店通过核心产品和服务,努力培育更多的更忠诚的稳定顾客群,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顾客群越多,顾客的忠诚度越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就越强大,就越能经久不衰。因此,无论是何种性质的酒店都应重视培育自己的顾客群。从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到公关宣传等营销的各个方面着手,努力培育自己的顾客群,以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5)持之以恒,持续发展

酒店在打造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要有动态意识。因为,随着时间推移,核心竞争力有可能因疏忽而贬值,导致其竞争力下降乃至消失。

篇3

指出:“旅游业是综合产业,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在“旅游热”的大背景下,平塘县积极探索将旅游资源优势变成经济发展优势的有效途径,借势“国家地质公园”有利条件和“天眼”“天坑”“天书”的“三天”奇观,尤其是世界最大射电望远镜(FAST)的强大吸引力,致力于打造“观天探地,世界唯一”的天文科普旅游和地质探秘旅游产品业态,打好“旅游牌”,构建平塘旅游核心竞争力。

预计到2020年,平塘旅游总收入达400亿元以上、接待游客达5000万人次以上,分别较“十二五”翻一番,旅游增加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达8%以上,实现旅游业“井喷”式发展,真正成为平塘的支柱产业。

顺应天时地利人和的旅游发展大势

今年9月,世界最大射电望远镜建成运行,将使平塘成为世人瞩目的国际天文学术中心,成为将贵州展现给世界的新窗口。今明两年,“天眼”开眼活动和第十二届贵州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将在平塘相继举办,加之大众旅游时代、高铁时代、大数据时代、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到来,为平塘发展天文科普旅游和地质探秘旅游迎来了难得的“天时”良机。

平塘“三天”品牌,具有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独特性、唯一性、高端性和战略性;平独高速公路开通、平罗高速公路及一批旅游公路的逐步建成,为平塘打造天文科普旅游和地质探秘旅游产品带来前所未有的“地利”优势。

随着FAST的吸引力不断放大,来平塘视察、考察、旅游的领导、客商及游客不断增加,高层关注平塘、政策倾斜平塘、项目投资平塘、大众青睐平塘,加之“登高望远、精益求精、勇于争先”大射电精神的激励引领,全县干部群众思发展谋发展抓发展的热情日益高涨,为平塘的旅游发展汇聚了巨大的“人和”能量。

天时、地利、人和的宝贵资源,特别是省委书记陈敏尔关于“探索以大射电望远镜为龙头的科学旅游”“开发探索探险探秘等新奇旅游产品业态”和“要坚持‘三游’并重,既抓好自然景观游,又抓好民族文化游,还要抓好天文科普游。特别是天文科普游,要依托大射电,策划宣传好平塘‘天眼’开眼活动,打造好天文小镇,以天文小镇作为总体总项目,配套建好天文科普文化园、天文博物馆、天文体验馆,形成资源集成效应,让‘观天探地,世界唯一’的天文科普游成为黔南旅游业增长的新爆发点”的指示精神,为平塘大抓旅游、特抓旅游添足了信心和动力。

创新世界唯一的旅游产品业态

举办国际射电天文论坛和第十二届贵州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将为平塘打造天文科普和地质探秘旅游提供强大动力。平塘以“借办会助推发展、办好会赢得发展”为根本,依托FAST的影响力打造“人无我有”、凭借奇特的地质条件打造“人有我优”的高精旅游产品,创新“观天探地,世界唯一”的旅游产品业态,构建旅游核心竞争力。

建设国际天文科普旅游文化园,打造声、光、影体验式天文星际科幻五A级主题公园。配套建设星辰主题酒店、天文博物馆、天文体验馆、暗夜观星园等天文科普体验项目,将科学与声、光、影等现代科幻元素和天文物理、天体宇宙、航空航天等文化要素有机融合,以科幻互动体验为最大特色、以高科技展示项目为主要表现形式,为游客提供身临宇宙星空的奇幻视觉享受。

建设FAST观景平台,零距离感受世界超级科学工程大射电望远镜。坚持与地形地貌相契合、凸显独特天文特色,建设绿色环保的人行栈道、让人冥想的12个星座平台、登高望远的“通天塔”、静谧温馨的游客服务区,构建能多角度、多层面欣赏大射电望远镜的观景平台。

建设平塘天坑群,欣赏世界地质奇观神秘壮美。以打岱河天坑、安家洞天坑、猫底陀天坑、瑶人湾天坑等12个天坑为主,以散落其中的原生态植被、溶洞等为依托,以稀少、奇特、险峻、壮丽、秀美为卖点,通过立体开发手段,创建天上地下多维立体,集文化体验、休闲度假等功能于一体的全景式、综合性山地生态旅游区,打造独具匠心、别具一格的高端生态旅游产品。

建设“大贵州滩”“国家地质公园”,品读一部地球成长史的宏篇巨著。以罗甸、平塘、惠水三县交界为核心的一大片三叠纪沉积地层区域,是距今约2.5亿年前发育在深海盆地中的一块孤立碳酸盐岩台地,有深海、半生海、浅海、陆地等各种环境的沉积岩石,故名“大贵州滩”。这里规模宏大的水生爬行动物化石、海百合化石令世界震惊,具有稀缺性与可观赏性,尤其具有重要科研价值。“平塘国家地质公园”,集合“大贵州滩”所有的喀斯特地质地貌特征并独具特色,其中掌布“”、甲青“冰臼”等地质现象具有唯一性和独特性。平塘将充分发挥“平塘国家地质公园”的丰富资源优势,大力开发、冰臼群等“大贵州滩”地质产品,加速推动掌布、甲茶等景区景点的提质升级,建设以地质科考与户外探秘为主要功能的喀斯特秘境生态休闲体验旅游目的地,开发观赏体验科考探秘的新奇产品,落实省委“开发探索探险探秘等新奇旅游产品业态”的要求。

找准推动旅游经济“井喷”式发展的路径

突出“天文科普旅游和地质探秘旅游”,以“旅游+”融合发展为抓手,构建全民参与、全域旅游的大格局和大景区,是平塘旅游经济“井喷”发展的现实路径,是提高平塘旅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做好“旅游+农业”,实现一产围绕旅游提升。以实施旅游扶贫为重点,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借助白龙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发展休闲观光、农事体验、乡村度假产业,打造京舟养生乐园;结合茶叶园区的建设,以“品茗茶”“游茶园”“住茶乡”体验为主题,打造大塘茶叶一条街;打造六硐和清水等“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环境优美、功能完备的休闲农业园区和旅游村寨。

做好“旅游+工业”,实现二产支撑旅游做强。围绕天文科技和测控技术,引进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的新型工业,重点发展旅游商品加工业,依托大理石、方解石、陶土(高岭土)、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牙舟陶)等特色优势资源,引进产业链关键项目,开发以盘江龙盟(石头造纸)、牙舟陶文化产业园为代表的一批工业园区观摩体验游,着力打造“石土经济”产业链。

做好“旅游+服务”,实现三产依托旅游延展。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宾馆酒店、精品客栈、民俗客栈等建设,发展餐饮酒店业。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业,积极培育和引进电子商务市场主体,鼓励农业、工业、生活服务业等开展电子商务应用,拓展平塘旅游商品和农产品销售渠道。探索旅游产品开发众筹模式,不断夯实旅游要素基础,壮大旅游产业链。

做好“旅游+文化”,实现文化联姻旅游做大。依托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非物质文化、农耕文化等,引进并壮大民族旅游商品及农特产品加工企业,开发毛南土布床单、毛南刺绣、克度藤编、牙舟陶、大射电模型等旅游商品;积极打造苗族的咕噜跳月、布依族的“六月六”布依歌节、毛南族的猴鼓舞等民族文化品牌,推出民族文化文艺表演项目,形成民族文化旅游精品。

做好“旅游+城镇”,实现城镇结合旅游做靓。树立城镇景区化理念,实施城镇公园景区化改造,形成城中有景、景中有城,全面规范提升城镇的旅游要素品质,改善城市面貌和人居环境,重点打造高原避暑茶城――大塘、地质奇观城镇――掌布、名陶陶艺小镇――牙舟、生态旅游名镇――甲茶、毛南风情之乡――卡蒲、康体养生基地――平舟等旅游小城。

篇4

《“王者”心法》

技术创新

创新是企业的生命,企业生命周期长短取决于企业创新能力大小。熊彼得认为,技术创新是一种生产函数(Production Function)的转移,是生产要素与生产条件从未有过的新组合进入生产体系。经济本身存在着一种“破坏均衡”而又“恢复均衡”的力量,那就是创新活动。像制度创新一样,台塑的技术创新是实行一贯的循序渐进风格。数十年的技术经验积累,让台塑集团形成了“一步一个脚印”的技术进步路径。

创新是企业响应市场变化的内在表现,当创新突破临界点成为现实生产力时,必然会引发企业内部变革和企业对市场应变能力的提升。创新是企业经营中唯一不变的基调,稳健经营的企业必然有效地变革自身,来响应市场变化的外在需求,并因此形成创新惯性和变革路径依赖。

创新无处不在

很多人都知道王永庆的瘦鹅理论,但是,很少人知道这个理论背后还有一个方法、技术创新的故事。米店被迫关门后,王永庆曾经在乡下大量饲养收集过来的瘦鹅。由于当时适逢第二次世界大战,被日本殖民统治的台湾必须将大部分粮食运往前线,供给日本军队使用,所以台湾民间严重缺粮,连人都吃不饱,当然没有剩余食物可以喂食家禽,所以只能放任它们自寻杂草等物果腹,各家所养鹅都骨瘦如柴、命悬一线,这种瘦鹅乏人问津。喜欢动脑筋的王永庆立刻雇工收集高丽菜的菜根和粗叶,另外又购买碾米厂剩下的粗糠和碎米,制作成混合饲料,同时低价收购各家半死不活的瘦鹅,进行集中饲养。这些饥肠辘辘的瘦鹅看到美味狼吞虎咽,一直吃到塞满喉咙,几个小时后喉咙囤积的食物消化了又大吃一顿,如此周而复始,没有间断,经过三个月时间从原本不到三斤的瘦鹅变成重量增加二三倍的肥鹅,比一般饲养方法的鹅重两斤左右,王永庆因此小赚一笔。获利的冲动刺激王永庆开始大量收购瘦鹅,由于采用规模化饲养后,只能喂食工业制饲料,导致鹅肉肉质下降,售价也随之降低。喜欢动脑筋的王永庆冥思苦想寻找应对之策,终于想出了在鹅上市销售前的极短时间内改用家养法,鹅肉肉质竟然发生奇迹般的变化,肉质竟然超过了长期家养的鹅,价格自然更高,真是天道酬勤!王永庆也从瘦鹅中获得一个启示——如果经过长时期挨饿仍然存活,可见生命力极为顽强,加以饲养以后不但很快就能恢复正常的成长,甚至能够成长得比一般情形更加良好。这就是他常说的“瘦鹅理论”,也由于这种创新性思想,王永庆常常获得很多意外惊喜。从实践中摸索创新灵感往往是很多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力量源泉。大陆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餐饮企业福记控股公司创始人姚娟透露,公司厨师通过日积月累摸索调制出比市场上味道更好、价格更便宜的食品调料,节约了公司运营成本。创新其实没有想象中复杂,有时候甚至非常简单。大陆啤酒业曾经流传着这样一个创新故事:当年无锡市一家国有啤酒厂高价引进了一套灌装线,但总会有漏灌的情形,导致公司在国宴上开出空瓶而颜面尽失。啤酒厂随后由一个博士带头组织技术攻关,用三年时间终于发明红外线扫描技术识别灌装线上的空瓶,啤酒厂为此花费数百万元。公司为技术团队颁奖,然后想把这个技术卖给民营啤酒厂,结果发现人家三个小时就解决了这个难题。原来民营啤酒厂车间主任被厂长下了军令状,必须解决空瓶难题否则走人,车间主任冥思苦想,突然看到生产车间的大型鼓风机,于是灵机一动,立即把风力十足的鼓风机对着灌装传输带猛吹,空瓶随风而倒。

在制度创新的庇护下,台塑的技术创新保持均衡匀速前进。让石化产品的质量不至于大起大落,适应了市场的心理预期。台塑创业之初采用电石法生产PVC,随着化学工业日新月异,才逐步采用乙烯为原料,并进行相应的技术改善。

1965年,世界各国开始采用石油化学所产生的乙烯作为PVC原料,成本相当低。台湾因无乙烯来源,只得仍以旧法电石为原料生产PVC,由于成本偏高,无法与人竞争,导致产业停滞不前。由此可见,市场上随时都有创新需求。如何有效响应这种市场期待需要用心以对。

避免创新的绊脚石

在大企业的公司文化中,厌恶风险的意识根深蒂固。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公司的庞大资产和心理习惯,容易导致巨额的沉没成本(Sunk Cost),相应地制造了一个抵制创新的免疫系统。其中的抵制表现形式就是进行严厉的商业审查。因为创新和竞争会产生优胜劣汰的压力,使公司更加强大,对创新而言,抵制具有破坏性。但是“非我发明”的心理长期顽固存在。创新往往会带来破坏性结果,使得产业中原来的企业遭受灭顶之灾。所以旧有势力的抵制,往往是预料之中的本能反应。

大企业往往需要强势的管理者,因为其中存在太多既得利益者,所以公司风险偏好会越来越低,就像贵族喜欢保守、不好冒险一样,小企业更倾向勇于承担创新风险。但是石化产业是一个成熟并可能被替代的产业,创新是必须面对的选择。剧烈的变革总是困难的,而且很少受到欢迎,代价太大。就像社会革命一样,是以无数生命为代价的。在商业发展史上,这样的案例可信手拈来。

IBM公司在2000—2003年的实际收入和实际利润比在1978—1981年分别增长了77%和20%。在PC机之前的时代,它是机械打字机和大型计算器之王,但它向微机时代转变却十分艰难,那是一场几近死亡的经历。正如通用电气(GE)前CEO杰克·韦尔奇(Jack Welch)所说,如果我们不能控制自己的命运,别人就会控制。

创新是唯一求存之道

1970年,美国汽车制造商被全世界所羡慕。三大巨头——克莱斯勒(Chrysler)、福特(Ford)和通用(GM)制造了美国市场所销售汽车的90%。然而,1973年的石油危机对它们而言出其不意,于是日本汽车制造商乘机而入,开始供应小型但效率更高的汽车,更好地满足了顾客的需求,并逐渐将其影响扩张到其他领域。30年后,美国汽车公司陷于困境。

为了设法避免竞争和管制,美国汽车制造商养成了对律师和议案游说团的依赖,长此以往限制了公司杰出的工程创新才能的发挥。行业分析家认为,美国汽车制造业,对三大汽车巨头,短期展望不容乐观,长期看则更糟糕。汽车制造商要想成功,就必须降低成本,提高质量,供应众多产品和建立分销商网络和品牌忠诚度。言外之意,就是破旧立新,不断推陈出新。

50多年前,经济学家熊彼得(Joseph Schumpter)描述了创造性破坏(Creative Destruction)过程,即创新摧毁陈旧的技术,然后再依次被更新、更有效的技术。当商业对创新的响应方式为:“在现存实践范围以外”时,创新就会导致经济体系的改变。创造性响应的发生不适用普通规则,从已有的事实中就能预测出来的,它将塑造整体相关的流程和自身的长期发展成果。根据这些变革的激烈程度和经济板块的灵活程度,引发变革的推动力经常会源于产业内部。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一书中,他说,商业“不断的内部革新源于新生企业,即源于工业结构中无时不在的新商品、新生产方法或新商机的入侵。”

日本人喜欢进行创新来应对法规的变革,而美国人喜欢先找律师和游说团来抵制法律标准的修改,最终被日本汽车乘虚而入就是证明。台塑的创新思维似乎更倾向日本模式,尽管也吸收了很多美国式创新模式。埋头迎战创新挑战,而不是借助外部游说集团,为企业赢得市场准入门票,更符合王永庆的风格:“垄断总是一时的,终将没落。”

在《创新者的困境》一书中,哈佛商学院教授解释了工业界领导,如何因过于关注最有利益的用户群和业务,而对破坏性创新视而不见。在书中,作者认为,成功的领导者总能以被称为“持久型创新”方式适应变革,即在主流市场已经重视的方面进一步改善产品和服务。

为了避免大企业的行为惰性和组织思维惯性,王永庆坚持“学贯中西、古为今用”,坚持“止于至善”是老祖宗创新哲学的思想结晶,认为“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作新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企业创新的思想渊薮。王永庆把老祖宗创新思想化为台塑的实际行动,并融合西方的创新思维哲理。企业创新既是对外部竞争的积极响应,也是满足人性自然扩张的诉求。

篇5

我公司通过多年的工作实践,在教育信息化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认真贯彻全国和浙江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加大了科研和技术的投入,以人为本,科学管理,面向未来,全面提高产品档次和信息工程集成能力,为构建现代教育技术环境提供完善的服务。2000年以来,公司成功研制开发了普通教室的多媒体教学平台、小班化教室、远程教育系统、第三、第四代智能广布和双向闭路电视系统等一系列高精尖产品和项目,引领潮流,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深化与升华服务于教育的管理理念,逐步形成自身的品牌特色。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态势,我们的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作为实施信息化带动现代教育技术的服务型企业,其核心竞争力尤其重要。企业管理者必须重新审视发展模式,建立以信息化为先导的战略体系,培育最大价值的核心竞争力,打造自身特有的制胜利器。

企业信息化以增强企业竞争力为目标。企业信息化中运用到的诸如流程重组等先进的管理经验是在信息成熟以前就出现的,这些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理念是发达国家企业在市场竞争活动中不断总结并由资深学者升华得到的,其出现的根本目的是增强企业竞争力,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国外不少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之前就已经将这些先进管理经验运用到企业管理中,随着信息技术的逐渐成熟与先进的管理经验相结合使效果更为明显,信息化在其间起到了固化先进管理经验的作用,因此,信息化是先进管理理念的体现,是以增强企业竞争力为根本目标的。

在企业竞争力指标体系中,信息包括4项指标:信息收集、处理能力和档案管理水平;信息系统的软硬件、网络水平、使用情况;信息在各项决策中所起的作用;信息在科研、开发、生产、培训中所起的作用。其中后三项指标都与决定竞争力的各项因素紧密相连。由此可见,企业竞争力不是单纯的信息技术应用就能达到的。要真正体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价值,就应该使其与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各因素交融联动,优势互补,协调可持续发展。

点燃创新发展的希望,以人为本提升新竞争优势,企业员工的理想和价值观是创新的源泉,企业管理者按照创新是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要求,谋求竞争优势强的有力手段,最大限度激发员工创造力的平台,积淀资源优势,凝炼价值观念,弘扬科学精神,驾驭市场。

人力资源(HR)管理是科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有效地运用人力资源实现核心竞争力的提高。信息化建设与HR管理具有相互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人力资源管理的HR配备、开发、薪酬、保护、关系的5大环节上。首先,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HR管理相应的辅助,尤其在HR配备与开发两个环节上。信息化带来大量的新技术、新成果,通过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有效应用,有利于提高应用者自身的基本素质和管理水平,创造一种务实高效,以人为本的用人机制,与信息化建设同步发展。

篇6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审计问题的提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要有较强的持续竞争力。竞争力中最为关键、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核心竞争力。企业要想长盛不衰,就必须不断培育和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拥有别人无法取代的、可持续的核心竞争力。对于企业内部管理层来讲,也需要相关的、通过审核的值得信赖的企业核心竞争力信息来帮助企业进行自我诊断和分析,为其寻找自身的薄弱环节并进行相应的改进,同时使企业了解自身的产业定位,为其在产业竞争,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努力提供指导性的方向。这一切入点,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审计“登堂入室”提供了可能。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审计的核心:无形资产审计

核心竞争力是一组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术,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术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它使得公司在某一特定领域内成为领先者。核心竞争力包括技术、技能和知识,其本质上是企业通过各种技术、技能和知识进行整合而获得的能力。作为建立在企业核心资源基础上的智力、技术、产品、管理、文化等综合优势在市场上的反映,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独特的一组技能和知识的集合。这种能力使企业能长期保持其竞争优势,就其实质而言,这些能力都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从这一点来看,核心竞争力在本质上与无形资产具有一致性,即都体现为企业的获利能力,都使企业成为特定市场领域的领先者并获得超额利润。同时,它们在内容上也有许多共同之处,除土地使用权、特许权利等无形资产外,其他无形资产或者本身就是一种技术、技能或知识,或者是企业运用这些技术和知识所获得的成果。当然,不能将企业核心竞争力与无形资产简单地等同起来,但至少可以说,无形资产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是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核心竞争力以无形资产为基础,是企业通过多种无形资产的有机整合而形成的。拥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无形资产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条件,并决定着企业价值的高低。根据以上分析,核心竞争力的核心内容为无形资产,据此可以推断,核心竞争力审计的核心就是无形资产审计。

三、企业核心竞争力审计的特点

(一)审计客体的独特性

企业核心竞争力本身就具有独特性,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有机统一体,尤其是隐性知识,它具有高度个人化的难以察觉性和模仿性,恰恰是这部分知识不仅让竞争对手难以模仿,而且使企业核心竞争力成为企业竞争优势源泉的内在动力。因此,隐性知识的特征使得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独特性,从而与竞争对手相区别。

(二)审计主体的高层次性

企业核心竞争力审计对于从事该审计业务的组织和人员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它要求审计人员精通管理和核心竞争力的相关知识。从事核心竞争力审计的组织、人员必须具有学习、研究、创新的素质和能力,必须跳出传统审计的层次,从企业资源整合及运用的更高角度,判断、审视企业核心竞争力有关的方方面面是否存在问题,从而得出这个企业发展前景究竟如何的结论,这种结论也可以验证企业的现行财务状况与经营业绩是否真实、可靠。

(三)程序与方法的特殊性

传统审计程序和方法一般立足于静态的企业环境中,对企业状况进行分析,没有涉及企业的战略领域,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其内容也就处于不断的更新之中,这就要求审计方法不仅要吸收传统审计方法的精华,还要考虑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将技术创新、时间等动态因素加入到审计分析方法中来,完善现代审计的程序与方法体系。例如,有些审计对象可以采用定量化的指标进行衡量,但是一些重要的非定量指标如:企业文化、企业家精神等都很难找到科学的方法加以量化,而这些有时更能反映企业核心竞争力状况。因此,必须考虑这些特殊性,否则必将会使审计结论的客观性受到影响。

四、企业核心竞争力审计的主要内容

(一)企业文化审计

西方学者打过一个比喻:“管理就像一座漂浮在大海里的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占1/3,大体相当于管理组织、制度、技术、手段和方法等有形管理;隐在水中的部分占2/3,大体相当于组织成员的价值观念、人际关系、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无形管理。”这个比喻形象、深刻。企业文化在整个管理系统中不仅占的比重大,而且处于“根基”地位,它决定着有形管理的效率。如果说传统管理理论更多地着眼于占1/3比重的有形管理的话,企业文化理论则着眼于占2/3比重的无形管理。

企业文化本身就是一种核心竞争力。对此,清华大学教授魏杰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整体竞争力中最为核心的部分,企业核心竞争力总是根植于独特的企业文化土壤之中,受企业文化的影响和制约,优秀的先进的企业文化对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有强大的推动作用。”因此,笔者认为,企业文化应该成为核心竞争力审计的重要内容。审计人员应该运用专业的管理审计知识,帮助企业识别存在于企业内部的一种文化,总结经验和经营理念,不断地以书面的形式,以制度的方式,将企业核心竞争力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因素具体地体现出来,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着力点”。

(二)特色管理平台审计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必须是企业独一无二的能力,如果某项专长已普及或者极易被竞争对手模仿,就不能称其为核心竞争力。管理平台是支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架构,它有利于企业组织结构的合理和管理的优化。企业应在其管理的过程中不断构建有特色的管理系统平台,使企业内部的管理资源得到有效配置,减少管理层次,消除信息阻隔,以加快对于市场的快速反应,提高组织运作效率。例如,春兰集团能够成为我国规模最大、经济效益最好的综合家电企业,正是得益于它的管理。随着春兰的发展,他们意识到原来的管理模式已经显得有些落后,有必要建立一个适合本企业发展需求的全新管理模式。正是本着这种需求,春兰在原有的管理模式上扬弃、创新,逐渐创立了矩阵管理模式、六西格玛模式,基于核心技术的多元化管理模式,使企业组织结构合理、管理优化,形成了“春兰”真正意义上的核心竞争力。作为增值型的内部审计部门应该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全面权衡,综合考虑企业的管理平台,通过企业战略管理、核心制造管理、核心技术管理、组织界面管理、核心营销管理、财务管理等子系统的考核指标审查,分析本企业管理模式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积极的建议,以此不断培育和构建具有特色的企业管理平台。

(三)人力资源审计

人力资源作为核心竞争力,以人才为核心竞争力的内核,不仅能使人才发挥聪明的才智,而且有利于员工的成长,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使人才成为企业长期发展的源动力。在知识经济和全球一体化的当今时代,作为高科技公司,就必须把企业建成高科技人才实现自身价值的大舞台,良好的人力资源开发机制将无疑是吸引人、用好人、留住人的最好办法。每个企业的发展,都要求高效和强有力的合力,高效要求科学的机制、灵活而有效,合力要求整合而有规则,灵活、协调而有序,规则和控制又不能是制约效率的教条,在科学有效的规则下,在强有力的企业文化凝聚中,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

人力资源审计是按照特定的标准,采用综合性的研究分析法对组织的人力资源进行全而检查、分析和评估,发现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产生的机理,从而为组织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提供科学的支撑。通过人力资源审计有利于确定人力资源的数量与质量是否符合公司发展的目标;明确人力资源为公司创造的价值;发现存在的人力资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实现公司的持续发展。

(四)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审计

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表面上是终端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实际上是该产品和服务背后隐含的科技的竞争。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通过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生产线,在电子、信息等产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许多产业的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仍然掌握在西方发达国家手里。一个企业短期内可以通过引进甚至是购并等方式获得技术,但长期和过分地依赖创新成果很可能导致内部创新能力的下降,从而影响企业的长期发展。在国外,几乎所有的名牌企业都很重视不断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他们认为只有抢占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制高点,才能取得竞争优势。这些企业都有自己的研发机构,而且都有自己的领先技术和拳头产品。

技术创新能力是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之一,这已被人们所广泛接受。但技术本身并不等于商业上的竞争优势,因此,如何把企业的技术转化为商业上的竞争优势更为关键。对此,内部审计必须掌握技术研发方面的重要技能,当新技术的应用导致经营程序的变革时,企业内部审计必须对这种变化的效果进行监测与评估,确保其达到既定目标。此外,针对将会导致企业核心技术竞争力削弱的模仿复制现象,为了防止核心技术的扩散,应采取不同的手段来维护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这些有价值的稀缺资源。

五、开展企业核心竞争力审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深入开展核心竞争力审计理论的研究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学术界在企业核心竞争力审计方面研究甚少,还远未形成理论体系。可以说,企业核心竞争力审计是一个新事物,对于它的研究既有利于丰富审计理论,又有利于培养和创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实践活动。最初由管理学界提出的核心竞争力的研究目前往往局限于定性分析企业内部管理及外部的竞争环境,对于竞争相关的审计问题研究得相对较少,尤其对于核心竞争力审计问题的理论研究更少,从cnki的检索来看,不过四、五篇论文。目前对于核心竞争力审计问题的研究还停留于初级阶段,还需要更多的审计理论与实务人员不断投入到核心竞争力审计的研究中来,丰富核心竞争力审计理论,以此来指导创建与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实践。

(二)树立增值型内部审计的新理念

以“增值和改善”为目标的内部审计,促使传统内部审计向增值型审计改造;从事后发现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转向事前的防范;从微观层次转向宏观层次,以有限的资源和风险管理为基础,寻找高风险领域,制定消除或减少不利因素的控制制度或程序,防范企业风险,促进企业完善管理,使内部审计更加广泛地参与到企业的经营活动中,从而发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尤其是董事会的高层组织人员应彻底转变观念,内部审计不是一个不得不设置的“得罪人”的部门,其对建立企业竞争优势、提高核心竞争力有着重要作用。积极活跃的增值型审计部门能够在提高企业收益、改进经营程序、增进部门交流、加强风险管理等诸多方面对企业的经营业绩产生积极影响,为企业做出重大贡献。

(三)注重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审计指标体系

篇7

【关键词】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一词是 1990 年,由美国著名经济管理学家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提出的,认为组织的核心竞争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的学识或知识。具体说来,核心竞争力具有价值优越性、异质性、难模仿性、不可交易性、延伸性和难以替代性等特征。

一、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1.从核心竞争力定义的特征分析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核心能力的形成主要经历企业内部资源、知识、技术等的积累、整合,并不是所有资源、知识、能力都能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都能发展成为核心竞争力。一般竞争力要想成为核心竞争力必须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特征:价值性、独特性、系统整合性、动态性。

参照上述特征,从目前绝大多数民办高校的具体实际来看,虽然一部分办学时间较早的民办高校,突破了资金、政策、人力、财力的困扰,已发展成为本科和万人大学,但面临公办高校的强势发展,民办高校所独有的、不被公办高校等竞争对手模仿的东西不是很多。民办高校内部无论是从资金投入、校舍、教学设施与设备、图书资料等硬件,还是从人力资源、学科建设、科研实力、管理水平等软件,与快速发展的公办高校相比在总体上都处于劣势。而且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可能改变,民办高校难以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惟有民办体制,是民办高校独有的。

2.从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角度分析

在改革开放初期,民营企业与国营企业、集体企业相比,无论在政策、资金、声誉、技术、设备、市场、产品等诸方面无任何优势可言,但发展到今天,当初弱小的民营企业却在激烈的市竞争中节节攀升,甚至超过了国有企业,有的行业居于主导地位。改革开放30多年来,民营企业发展、壮大靠的就是灵活高效的民营体制。有了这种体制,小的可以变大,弱的可以变强;相反如果没有了这种体制,大的就会变小,强的就会变弱。

通过上述从核心竞争力定义的特征和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角度分析,本文认为: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是指民办高校凭借自身灵活的办学体制优势,在竞争和发展的过程中,经过整合后产生的内部运行机制与外部环境相适应的一种综合能力。这种能力支撑着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使民办高校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市场、树立形象,最终能在国内与公办高校展开公平竞争并走向国际教育市场。

二、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学院赖德胜教授和武向荣博士根据核心竞争力理论,提出了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几个特征,即:技能独特性、用户价值性、资产专用性和价值可变性四个特征。民办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竞争力不仅具备上述特征,更重要的是,由于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在办学体制上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其核心竞争力应真实反映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内涵,既要实现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同时又要有体现民办的优势特征。因此,民办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更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征。

1.公益性与营利性并存特征

民办教育是相对公办教育而言的,其根本区别在于法律意义上的产权归属,即“所有权问题”和运转的经费来源不同。民办高校主要是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的社会民间资本举办,并依靠学费运营;公办高校则主要是国家和政府举办,依靠国家财政经费维持。在发展中,民办高校在坚守教育的公益性同时,必须有一定“合理的回报”,以实现支撑其事业可持续发展的资本积累。

2.整合性特征

核心竞争力不仅强调技能或技术,更强调整合。在某些情况下,整合可以使原来十分平常的技术组合成一种超强的核心能力。与企业核心竞争力一样,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也是以资源为条件的,但是,民办高校又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组织,与企业组织有着许多不同之处,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尤为稀缺。民办高校在构筑核心竞争力时,重点应该是获得这种整合(主要包括吸引、转化、运用)优质教育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的能力,就是用科学发展观将有限的人才、资金、信息、技能或技术等有效地融入到学校的教学活动中,通过整合优化后优于竞争对手。为确保对所使用的资源进行最有效的配置,大学必须明确自己的发展目标,通过制定切合实际的发展规划实现对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所以,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在于能否具有不断发展自身整合并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能力。

3.动态性特征

在改革开放后,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历程中,民办高校的核心竞争力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早期的民办高校是在公办教育数量和规模不能满足社会需要的时候利用体制优势靠白手起家、艰苦创业滚动发展起来的,这种体制优势一直是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竞争的“法宝”。但是,这些年来,大量的民办高校出现并发展壮大,特别是公办高校利用民办的体制优势与民间资本举办的独立学院,同样都具有体制优势,不仅如此,他们还具有公办高校强大的人力资源、学科建设等其他优势。因此,民办高校要想在竞争中立住脚,必须进一步将体制优势进行升华,在体制优势的作用下树立和增强新的核心竞争力。只有对核心竞争力进行持续不断的创新、培养和发展,才能保持其自身的竞争优势。

4.独特性特征

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的独特性,一方面体现在科学合理的定位上,一所民办高校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就必须正确估量自身,比较优劣势,合理定位,扬长避短,明确学校的发展方向,从而制定出能够发挥自身体制优势的特色发展战略,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体现在人才培养的质量上,即“人才特色”,人才培养的质量是衡量一个学校办学水平和特色的重要指标,是民办高校的立校之本,是核心竞争力具休体现。因此,民办高校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学校的办学特色、管理特色、教育特色、教学特色、专业特色、课程特色以及人才培养特色等,最后集中体现在人才培养适应性上,输出给社会并向社会展现。因此,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特色性与其它特征相比还具有一定的显现性,是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的一种外在表现,在一定意义上讲也就是办学实力。民办高校同其它事物一样,没有特色也就没有优势,也就难以创新,在竞争中难以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三、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

1.找准战略定位

定位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民办高校能否健康、快速、稳定和可持续性的发展。民办高校只有明确自身的战略定位和发展方向,才能更好地把握机遇,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民办高校的办学目标应定位于直接面向市场,针对企、事业单位一线岗位和新农村经济建设的需求,特别是要面向新兴产业、新兴职业和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急需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等职业技术人才。民办高校的办学层次应定位于突出职业性、应用性的特点,努力实现培养多层次、多规格的人才,不应仅仅限于学历教育,也不应为了扩大招生规模,盲目参与与实力强大的公办高校之间的生源竞争。

2.构建敏捷的市场反应机制

拥有市场始终都应是民办高校努力的方向。对于市场的变化能否及时做出反应和积极应对,将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相对于公办体制,民办体制有更大的自,适应市场变化的应对能及时决策。同时,民办体制有更大的灵活性,没有上下左右更多的制约,便于对市场快速反应。

3.建立灵活的内部管理机制

要素整合就是要围绕学校的核心价值,将体现学校特色的特殊技能、人才资本、领导才能、组织管理乃至高校精神等融合在一起。这就要求高校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应更加重视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因此,建立和完善能够充分体现现代高校组织能力的管理体制和高效的运行机制,是实现对其各种资源的有效整合,从而使核心竞争力所依存的人才资源、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开发和利用的关键所在。

4.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师资队伍

教师是一所高校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的主力军和原始推动力,也是培育学校特性差异的核心价值、无形资产和长期竞争优势的根本因素。民办高校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必须加大人力资源的投入,大力引进中青年教师,形成一支以专职教师为核心,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的专兼教师队伍,创立自己的教学和学术品牌。防止关键人才的流失,以免削弱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5.营造良好校园文化环境

文化建设是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源泉。综观世界著名高校,其核心竞争力无不是高校在沧桑岁月中经长期积淀而成并深深根植于个性鲜明的高校文化中。如何形成、保护并发挥自己独特的文化资源,把学术发展融入这种文化传统,从这种文化土壤中获取持久的活力和发展潜力,是高校核心竞争力建设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信息技术;动态能力;动态演进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4-0028-02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概念的提出

1990 年,英国著名学者普拉哈拉德与其学生哈默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一文,提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此后,关于核心竞争力研究的论文和文献逐年增多,从而开启了现代企业战略管理研究的新篇章。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研究进展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出是基于企业能力的概念,而自从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理论产生后,便有了对于企业能力的研究。而后,著名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在 1925 年的著作《经济学原理》又提出了企业内部成长的思想。此后,艾迪斯·潘罗斯于 1959 年发表的《企业成长论》认为企业的资源和能力构成企业绩效的基础,从而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

自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提出以后,它就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的热点问题,国内外有多位学者对于从不同角度研究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来源和构成,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包括基于协调整合观、知识观、资源观以及系统观的核心竞争力理论。

(一)基于协调整合观的核心竞争力理论

基于协调整合观的核心竞争力理论的代表是普拉哈拉德与哈默,两人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定义为一种组织内的集团学习能力,是一种如何有效地协调企业的各自生产技能并且把多种生产技术整合在一起的能力,即协调技能和整合技术的能力,这种能力能够应用于企业多项业务并为其带来和提供价值,且不会因为使用的增多而减少。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的关键是通过持续的组织学习提升企业对其技能和技术的协调整合能力。Durand 认为,企业的能力不仅包括组织所拥有的资源、知识、技术和技能,形成企业能力的关键是资产与技能的协调配置能力。

(二)基于知识观的核心竞争力理论

美国的战略管理学家 D.L.Barton 是基于知识观的核心竞争力理论代表人物,基于知识观的核心竞争力理论的思想来源于理查德森的“企业知识基础论”,而后,Barton 发展了企业知识基础论,并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是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使企业独具特色并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知识体系。它包括四个维度:技巧和知识系统、技术系统、管理系统和价值观系统,这四个维度之间存在较强的相互作用。巴顿还认为,核心竞争力构成了企业的竞争优势,它随时间积累而不易为其他企业所模仿。因此,企业为实现持续自主创新,必须以核心竞争力的持续积累为条件。国内学者刘冀生和吴金希研究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知识管理能力,企业通过对其知识链的管理能够获得竞争优势。芮明杰和陈晓静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企业隐性知识的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关键因素。

(三)基于资源观的核心竞争力理论

基于资源观的核心竞争力理论也就是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企业基础资源理论。企业资源基础理论的产生标志是沃纳菲尔特 1984 年发表的“企业的资源基础论”一文,早于普拉哈拉德和哈默的提出的核心竞争力的概念,由于企业资源观的研究目标也是企业如何获得持续竞争优势,所以也就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理论范畴。沃纳菲尔特认为,企业内部的组织能力、资源和知识的积累是解释企业获得超额收益、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荷兰学者杰恩·巴尼对基于资源观的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认为,企业在获取和配置资源和能力的“异质性”决定了其获得高额经济回报率的可能性。企业资源具有非完全流动性,在此前提下,只有当自由具备有价值、稀缺的、不可完全模仿和不可完全替代者四个特征才能成为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而路径依赖性、社会模仿性和因果模糊性使得企业资源难以模仿,能够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

(四)基于系统观的核心竞争力理论

基于系统观的核心竞争力理论认为,企业核心能力由元件能力和构架能力构成,元件能力是局部能力与知识,是日常解决问题的基础,而构架能力是运用这些元件能力,以新的灵活方式把他们整合起来,发展新的构架和整合能力。拉法和佐罗研究发现,企业核心竞争力来源于由操作子系统、企业文化子系统和企业环境子系统组成的整体系统。

(五)企业动态能力理论

1994年,美国学者达韦尼提出了超级竞争的概念,认为随着外部环境趋于动态化和复杂化,企业无法有效地保持其竞争优势,企业只有通过不断的变革形成一系列的短暂优势才能获得持续竞争优势。针对企业逐渐处于超级竞争环境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刚性问题,战略管理专家蒂斯、匹萨诺和苏安三人于1994在《战略管理杂志》上发表了《动态能力与战略管理》一文,正式提出了企业动态能力理论。动态能力也就是一种在复杂动态环境下,企业实现其核心能力更新的能力。Dosi认为,动态能力是更新企业能力的能力,其目的是研究企业如何识别市场机会,合理配置、重构企业的资源和能力,以提升企业的市场价格,动态能力包括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Catherine 和Pervaiz通过研究将企业的动态能力定义为企业重新整合、配置和制造资源与能力,以形成核心竞争力的能力,从而以适应环境变化以维持竞争优势。

(六)信息技术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研究

在世界工业的发展史上,每一次具有影响力的技术革命都能够对产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发源于 20 世纪 60 年代的信息技术,自从被应用到企业的生产和经营中,就开始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塑造产生重要的影响。国内外多位学者从协调整合观、资源观和知识观等角度,进行了信息技术对企业核心竞争力影响的研究。基于资源观的核心能力论的角度出发,有核心竞争力的特征时,就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王念新等基于中国 296 家企业的问卷调查数据,利用 PLS 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进行研究,发现在动态环境下企业在信息技术资源投入基础上形成的企业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通过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而能够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曹和王以华利用层次回归的方法,通过实证研究的方式,证明了企业的信息管理能力对于企业动态能力的构建具有积极影响。

三、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方法的动态演进

早期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理论研究方法主要是以案例分析的方法为主,比如,企业核心竞争力概念的提出者普拉哈拉德和哈默通过对 NEC和 GTE 的企业案例的比较分析,对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和特征进行描述和诠释。除了案例分析之外,归纳与演绎方法在核心竞争力理论的研究中也是常有的方法,Kesler通过矩阵法对核心竞争力进行描述,根据每项技能对每个产品或部件的贡献程度,可以构建技能—产品相关矩阵,在根据每个产品对各项技能的依赖程度,构建产品—技能相关矩阵。刘满凤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的方法,在建立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 10 个行业的企业竞争力构建效率进行了评价分析。肖慧和包钢利用层次分析法、灰色关联法和理想点法相结合的方式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指标的累积效应进行了分析。随着企业所处环境趋于动态化和演化分析在管理学研究中的应用,一些学者开始进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演化过程研究。中国学者毛武兴等就对通信企业的核心技术能力的变化过程进行了演化分析,并对朗讯科技和华为技术的能力演化过程的差异进行了比较。范新华利用模糊层次分析的方法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行了静态评价,并基于马尔科链模型对核心竞争力的变化进行了动态评价。

四、结论

综合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相关研究内容和结论,企业基于协同整合、知识和资源等角度进行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但是,随着外部环境趋于复杂化和动态化,成为超级竞争环境,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刚性凸显,并且成为企业变革的障碍,使得企业无法保持竞争优势,而企业通过其动态能力的培养,能够克服其核心能力的刚性,实现核心竞争力的更新,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塑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工具。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方法的进展,最初的研究以定性的分析为主,只能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对概念进行诠释,并利用归纳和演绎的方法对其特征进行描述,并借助图示的方法寻找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随着企业外部环境的动态化,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定量分析也开始从静态分析向动态分析转变,包括演化分析和随机过程方法的应用。纵观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的动态进展,未来的研究将集中在几个方面,包括如何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方法具体化,从战略决策层下发到部门操作层、如何克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刚性保持竞争优势以及如何基于 IT进行企业动态能力的培养实现核心竞争力的重塑。

参考文献:

[1] 王念新,仲伟俊,梅姝娥.信息技术、核心能力和企业绩效的实证研究[J].管理科学,2010,(1):52-64.

[2] 曹,王以华.动态环境背景下企业动态能力培育与提升的路径:基于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实证研究[J].软科学,2011,(1):1-7.

篇9

一、守住一个核心

企业想要做大做强,首先需要了解自己的所长,而且要善于发挥企业所长,把精力用在这一长项上,而并非盲目的把企业经营的面夸大化,在当前的经济危机中,许多过于多元化的企业由于缺乏企业的核心竞争产品,纷纷倒闭或破产。企业要在守住一个核心的前提下,不断的做大做强,发展多元化经营,向市场不断的推出新产品,扩展新领域,但是要分清主次以及轻重缓急,要想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要下大力气在核心产品上。多元化经营可以丰富企业所涉及的领域,可以有效地利用企业的现有资源,特别是相关产业的结合,可以产生更大的整合效应,但是盲目的扩张,盲目的整合资源,也会给企业带来经营管理上沉重的包袱。企业只有在守住自己优势产业的基础上,整合相关产业链,在优化生产经营的基础上,才能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二、夯实一个重点

企业要发展,要打造自己的品牌,提高企业的信誉度,企业的产品质量是关键,可以说,在某种意义上,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产品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企业未来的发展壮大。企业要把产品质量放在一个重中之重的位置,把产品质量作为企业的命脉,夯实这个重点因素。在当前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很多中小型企业由于缺乏对产品质量的监管,导致企业破产倒闭。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要加强对于企业产品质量的监管力度,加快产品的创新,不断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生产出消费者满意的产品,积极调整企业运作,创新产品,打造企业独有的特色品牌。一个产品向要在同类产品中拔得头筹就必须要靠产品的质量取胜,因为只有质量上乘的产品才能在市场上立足,才能取得消费者的信赖,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在实质上真正的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可以说企业的产品质量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抓好两个关键点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既是知识、技术为基础的综合能力。企业在提升核心竞争力上就要抓好两个关键点,一个是人力资源,一个是技术资源。核心竞争力是以资源为基础的,特别是人力资源优势的发挥至关重要。人是知识的载体,拥有了人才便拥有了技术。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要下大力气,不断的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为人才制定详尽的职业规划,将人才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人性化的管理人才,为他们的发展创造平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知识是需要不断更新的,在用各种激励方式留住人才的同时,还要加强对于人才的后续培养,让人力资源在企业中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在技术方面,要加大技术创新力度,从市场环境的变化出发,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只有不断的技术创新,企业才能不断向市场推出新产品,提高产品的知识含量和科技含量,改进生产技术,降低成本,进而提高顾客价值,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并适时开拓新的市场领域。企业应积极的与科研机构合作,争取将先进的科研成果付诸实际,提高技术创新的能力,提高产品的竞争力,进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篇10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创新;资源能力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2-00-01

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是1990年美国密西根大学商学院教授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伦敦商学院教授加里·哈默尔(Gary Hamel)在其合著的《公司核心竞争力》(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他们对核心竞争力的定义是:“在一个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从与产品或服务的关系角度来看,核心竞争力实际上是隐含在公司核心产品或服务里面的知识和技能,或者知识和技能的集合体。

下面对国有大型输变电制造企业——西开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进行简析。

西开公司始建于1955年,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156项重点工程之一,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已成为中国输变电行业开发和制造高压、超高压开关设备的重要基地。面对市场环境,综合分析企业拥有的各种资源,它已经具备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核心竞争力:

一、企业的创新竞争力

西开公司是五十年代建立的老牌国有企业,进入新世纪之后,公司根据企业现状和体制变化的要求,为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认真对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进行分析研究,采取了引进、合作等方式,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断路器、隔离开关、互感器等产品,改进、完善和提高现有产品技术水平;抓住西部开发、西电东送的大好机遇,大力发展交直流产品等措施,加快了技术进步、技术改造的步伐,不断引进、完善和开发新产品,购置了先进的生产及试验设备,提高了产品的研制能力,使公司产品的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公司一直重视产品创新与制造能力的提高,不断向市场推出具有先进水平的新产品。

如公司在长期与日本三菱公司进行合作的基础上,又引进了承载能力强、稳定性好、可靠性高的美国南州电力开关有限公司的隔离开关产品全套设计、制造、检验技术,使公司隔离开关产品制造技术水平与国际一流水平接轨。

通过不断地的投资建设,公司形成高压、超(特)高压开关设备产品自主研发能力,具备了生产27.5~550KV断路器、27.5~1100kV隔离开关、35~500kV电流互感器产品的主要工艺制造设备及专业的生产线。

二、企业的资源能力

1.技术资源优势。西开公司长期从事高压开关设备的研发和制造,经过多年的积累,已掌握了高压开关类产品的核心制造技术,并具备全面的制造资源,同时,西开公司多年来,依托集团公司所属西高所强大的研发能力,同时采取技术引进、深度开发、持续改进等方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科学的新产品研发体系,保证新产品研发的强劲发展和不断领先。

2.技术领先优势。西开公司主导产品的技术能力在国内高压开关制造行业处于前列,同时部分产品和技术已经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例如:西开公司在国内第一个750kV示范工程官厅变电站的隔离开关产品已挂网运行,拥有先进的500kV SF6电流互感器产品等。西开公司必须突出这些技术优势,才能持续发展和进步、才能保持和扩大技术领先优势。

3.人力资源优势。西开公司建厂五十多年来,造就了一支与西开的发展荣辱与共的职工队伍,这是西开公司能够发展到今天的基础;通过近几年的高速发展,公司锻炼、培养了一批高压开关研发、制造的各类人才,已初步形成了一定规模的高压开关设备制造、研发人才梯队,同时,公司也积极探索、建立和不断完善着多种形式的对技术人才的绩效考核办法和激励机制,激发技术人才的创造力,并在为公司发展作贡献的同时充分体现个人的人生价值。

4.信息资源优势。依托西电集团公司的整体优势使西开公司形成了一个覆盖全国、辐射国外的销售信息和科技情报网络,能够比较及时广泛的收集各种市场信息、新产品发展信息、新工艺、新技术信息等。

5.优秀的企业文化。西开公司从十几年前已开始策划、研究、发展企业文化,到目前已形成了较为深厚的西开文化底蕴,关心、参与企业发展、奋发向上、力争一流的精神已经蔚然成风,这种精神文化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是经过几代西开人所创造积淀的,这是同行业中的企业所不可比拟的。

三、企业的管理竞争力

西开公司先后与日本三菱公司、ABB公司、美国南洲电力公司等多家世界著名的高压开关制造公司进行了广泛的技术合作和技术引进,始终使西开公司的产品能够站在国内前列并与世界接轨。在合作过程中,我们在引进技术的同时,引进学习国外先进公司的各种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了生产技术水平和企业管理水平。

公司始终坚持“质量第一,用户至上”的宗旨,把质量管理工作放在企业管理工作的首位。为确立和实现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与国际市场接轨,西开公司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依据ISO9001-2000标准编制了《质量手册》和《质量管理体系程序文件》;确立了公司经理负责的质量管理体系组织结构;取得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注册证书。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有效运行。

四、企业的品牌竞争力

1.西开公司五十多年发展所积累的品牌效应。西开公司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已成为中国输变电行业开发和制造高压、超高压开关设备的重要基地,特别是近年来,生产规模快速发展,并占据着越来越大的市场份额,同时西开公司这张“牌子”在用户心目中拥有着长期的、不可替代的认同基础,具有较强的品牌效应。

2.国家在政策、资金和技术等多方面的支持。西开公司作为输变电行业的国有控股大型制造企业,长期以来国家在政策、资金、技术上给予了很大支持和投入,这种支持和投入在近期随着西开公司在输变电领域内重要性的不断加强和竞争能力的不断提升而可能得到继续加强,因此国家在政策、资金和技术等多方面的支持是西开公司今后几年发展的优势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