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恢复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3-12-28 17:38: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态恢复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态恢复的意义

篇1

[关键词] 生态整治 法律 问题

一、我国生态整治恢复的立法现状及存在的法律问题

我国生态整治恢复方面存在的法律问题

我国在环境整治方面的立法已经建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变迁,一些法律没有得到及时的完善,这些生态保护立法仍存在不少缺陷,和我国当前生态保护和经济的发展不协调,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法律体系不健全

(1)法律领域存在真空

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立法已经很多,但是在生态整治方面还存在一些空白,存在着真空,很多情况仍然是无法可依,如生态效益的补偿、生态整治恢复的法律保障。出现问题只能是临时出台一些文件,没有形成一个长效机制,对于我国生态整治来说非常不利。

(2)基本法律侧重于防止污染

由于历史的原因很多法律不能适应当前的情况,例如现行《环境保护法》颁布于1989 年,那个年代的环境意识和现在的情况不能很好的结合,那个时期主要注重环境污染的防治和治理,对于环境的保护治理方面来说意识淡薄,虽然也有一些规定,但是仅仅只限于形式,例如,《环境保护法》第19 条规定,“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必须采取措施保护生态环境”,这种粗线条原则性规定,缺乏具体的规则指引,被执行的很少。

2.对生态恢复缺乏足够的重视

生态环境问题是涉及很多领域,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是现行的法律缺少对生态环境问题和生态保护的重视,这和当前重视生态保护极其不符,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民法、刑法、经济法等相关法律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从各自的角度对生态保护做出相应的规定。有些法律法规体现了生态保护的意识,但是不够具体,针对性不强,仍然需要作出相应的细则。如新《刑法》对盗伐林木罪的处刑规定明显缺乏对生态保护的重视。新《刑法》对盗伐林木罪的最高处刑,由原《刑法》按盗窃罪可判“10 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降为可判“7 年以上有期徒刑”。这种规定显然给人们一种盗木比起其他的刑事犯法轻一些,给人们一个误导信息,对于立法我们要深思熟虑,不能顾此失彼。同时,在其他法律中也存在这样类似的问题,在此不再一一道来。

二、完善我国生态整治恢复法律体系的建议与对策

1.加强法律意识,预防为主

法律的制定的目的不是在惩罚,而是侧重预防,同样,环境保护相应的法律制定也同样是预防为主。宣传法律,让普通老百姓能够了解相应的法律法规,首先知法才能懂法、守法。守法,首先要了解什么是环境保护法,只有懂法的了这些法律法规才能更好地守法。通过各种手段,加强环境保护知识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努力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尤其是环境法律意识。使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都能认识到保护环境事关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了解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掌握依法保护环境的武器。环境问题是破坏容易治理难,有些环境甚至是如果破坏了就永久不能恢复了,产生不可估量的严重后果,所以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加大宣传力度,防止危害环境的后果产生。

2.专家参与立法,提高立法质量

法律的建立都是一项比较大的系统工程,各个法律立的建立都需要相应的专家学者的参与,精通相关业务,在环境立法这个领域,由于需要相关的生态专业知识,不仅仅需要法律专家,更需要邀请一些生态专家参与立法,将更能把握立法的目的,充分调节好人与自然,发展与环保之间的关系,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现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3.可持续发展观知道法律的制定

可持续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这是我们制定环境保护法律的指导思想。

环境保护有时和经济的发展相矛盾, 我国目前现行的环境资源法律制度在解决环境、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三者协调统一的问题上显得“力不从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解决这些方面是很有用的,以这种思想构建的法律制度,能从根本上防治污染和防止环境遭到破坏的法律制度。人类历史和实践证明,破坏环境,以环境为代价换来的发展都是不牢固的,甚至是得不偿失, 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环境为代价,国外的前车之鉴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例子。因此, 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作为我们环境保护立法的指导思想, 是确保经济增长和生态保护协调发展的根本保障。

4.吸收国外先进经验

外国在环境治理方面应该说是有好多好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主要包括地方性法规和实施细则的制定,这对于我国环保法律的建立和完善有很大的帮助,积极维护我国的利益。

法律的制定有时不是很难的事情,关键是好的法律如何执行下去,这才是真正的意义所在,西方国家在环境执法、司法方面有许多可以借鉴的东西。例如《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规定了公民在环境方面的一般权利。《清洁水法》和《清洁大气法》都规定允许公民对任何违反这两个法律的人提讼。在美国环境法中还有一项独特的民事诉讼制度,该制度允许环境管理机关提起民事诉讼以实施环境法。我们都可以有选择的借鉴。

参考文献:

[1]秦天宝:完善我国自然资源保护的立法.社会科学.1999(6)

[2]李克国:生态环境补偿政策的理论与实践.环境科学动态.2000(2)

[3] 戚道孟:我国生态保护补偿法律机制问题的探讨.中国发展.2003(3)

篇2

[关键词] 持续性植物状态;辨证施穴;脑电生理;意识恢复

[中图分类号] R7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6)07(a)-0084-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acupoint rehabilitation based 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for brain electric physiology and recovery of consciousness in patients with persistent vegetative state (PVS). Methods Sixty patients with PVS admitted to Xi'an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rom January 2014 to June 2015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with 3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patients of two groups were treated with conventional treatment and care, on basis of which,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acupoint massage rehabilitation nursing based 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hey were taken different acupoint massage for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hey also used visual, auditory, olfactory, taste, touch and exercise stimulation rehabilitation nursing methods, total for 3 months. The recovery rate of consciousness, Glasgow coma scale (GCS) scores and brain electric physiology of the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 and compared. Results The recovery rate of consciousnes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P < 0.05). The electroencephalogram changes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in the two groups and before and after recovery of consciousness in the recovery patients of the two groups (P > 0.05), and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brain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 and 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 (P < 0.05), the improvement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more obvious (P < 0.05).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f brain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 and 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 in the patients without recovery of consciousness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P < 0.05). The GCS scor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after treatment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P < 0.05). Conclusion Acupoint massage rehabilitation nursing based 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can promote the recovery of consciousness of patients with PVS, improve the brain electric physiology, and combined with brainstem auditory and 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 examination can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prognosis.

[Key words] Persistent vegetative state; Acupoint rehabilitation based 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Brain electric physiology; Recovery of consciousness

持续性植物状态(persistent vegetative state,PVS)通常是由脑损伤或急性脑缺氧所致[1-3]。PVS治疗费用高,时间较长,给社会、家庭带来严重影响。因此如何准确预测PVS预后,制订适宜治疗及康复护理方法,成为神经科医护人员所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研究发现,脑电生理异常与PVS评分有着一定相关性[4]。为此,本研究对PVS患者在常规治疗与护理基础上采用“辨证施穴”按摩康复护理,以探讨其对PVS脑电生理及意识恢复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6月西安市中医医院收治的60例PVS患者,均符合2001年南京会议制订的PVS临床诊断标准[5],昏迷时间>1个月。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20~68岁,平均(42.7±3.8)岁;颅脑损伤20例,脑出血5例,脑梗死3例,颅内肿瘤术后2例。对照组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20~67岁,平均(44.2±3.5)岁;颅脑损伤23例,脑出血4例,脑梗死2例,颅内肿瘤术后1例。排除合并心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及代谢性、变性、发育性疾病所引起的PVS者。两组年龄、性别、致病原因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护理,如抗感染、改善微循环、中枢神经兴奋、良好的基础护理及防治各种并发症等措施。观察组在常规治疗与护理措施的基础上采用“辨证施穴”按摩康复护理,具体如下:

1.2.1 辨证施穴按摩

对于气虚血瘀、脑窍闭塞患者,选用神庭、本神、人中、涌泉、百会、四神聪、印堂、素s、劳宫、内关、神门、膻中、中脘、气海、血海、天枢、关元、足三里、三阴交、太溪穴;对于痰瘀互结、脑窍壅塞者,选用神庭、本神、人中、涌泉、百会、四神聪、印堂、素s、劳宫、廉泉、中脘、丰隆、合谷、太冲、曲池、郄门、阳陵泉、三阴交、行间穴。采用点、按、揉按摩手法,每次每穴持续点、按、揉1 min。

1.2.2 刺激性康复护理

采用视、听、嗅、味觉等感官及环境刺激,并配合运动疗法等。①视觉刺激:用强、弱光自然光线照射,2次/d,40 min/次;还可选看适宜电视节目,给予色彩鲜艳风车、摇铃,及彩色物体、画报、家庭照片等。②听觉刺激:耳机播放各种自然环境音、动物叫声、乐器声,及患病前患者最喜爱的音乐或广播节目,音量以常人能听清楚为宜,6次/d,15 min/次;呼唤患者,给患者读报、讲故事,4次/d,30 min/次。③嗅觉刺激:用散发气味物品如咖啡、香水、花朵等刺激鼻腔中嗅神经。④味觉和口腔刺激:用棉签蘸酸、甜或咸液后碰触舌头前半部分;用海绵或蘸甘油的棉签对嘴唇、口腔或口周按摩刺激;给予口腔冰刺激、吞咽器官被动运动或被动吞咽功能训练。⑤触觉刺激:患者家属抚摸、患者嘴唇、耳垂等敏感皮肤,及拍打、按摩躯干及四肢;温水擦拭全身;同时对足底、手指等四肢较敏感部位予疼痛刺激,6次/d,8~10 s/次。⑥运动刺激:全身关节从近至远的被动运动,2~3次/d,1 h/次;采用站立练习床练习站立,1次/d,30 min/次。30 d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

1.3 疗效观察与评定

1.3.1 脑电生理评定[6-7]

评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和意识恢复前后脑电图、诱发电位评分。

1.3.1.1 脑电图 参考1965年Hockaaday制订的分级标准。3分:基本节律α节律,接近正常为Ⅰ级;2分:以θ波节律为主为Ⅱ级;1分:以δ波节律为主为Ⅲ级;0分:基本节律消失,接坦波为Ⅳ级。

1.3.1.2 体感、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参考Greenberg标准。①体感诱发电位评定标准。3分:基本正常为Ⅰ级;2分:缺乏50 ms后的波形成分,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为Ⅱ级;1分:仅有P15和N20,缺乏20 ms后的波形成分为Ⅲ级;0分:各波均消失或仅有P15为Ⅳ级。②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评定标准。3分:基本正常为Ⅰ级;2分:Ⅰ~Ⅴ波清晰可辨,但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为Ⅱ级;1分:Ⅰ波潜伏期和波幅正常,其余各波部分存在或呈分化不清的正相波为Ⅲ级;0分:波形难辨识或仅有Ⅰ波为Ⅳ级。

1.3.2 意识恢复评定

参照2011年南京会议制订的PVS评分标准[5],包括语言、吞咽、眼球运动、肢体运动、执行命令、情感反应等6项项目,以PVS评分≥12分判定为意识恢复。

1.3.3格拉斯哥昏迷指数评定

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评估项目包括语言、睁眼及肢体运动3个方面,反映患者意识障碍程度[8],最高分15分。评分越低则意识障碍越重。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意识恢复率比较

观察组意识恢复率为40.0%(12例),对照组为16.7%(5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376,P < 0.05)。

2.2 两组脑电生理检查结果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及意识恢复患者意识恢复前后脑电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而体感诱发电位、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且观察组改善更明显(P < 0.05),见表1~2。两组意识未恢复患者治疗前后脑电图组内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但观察组意识未恢复患者治疗前后体感诱发电位、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

2.3 两组治疗前后GCS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后GCS评分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其中观察组治疗后GC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见表4。

3 讨论

PVS是大片脑损害后仅保存间脑和脑干功能并持续达1个月以上,是一种以患者睁眼貌似觉醒而无意识活动为主要特点的特殊类型的意识障碍[9-10]。目前临床上尚缺乏积极、有效、主动地治疗及护理PVS的方法,且其愈后差,死亡率高,对家庭和社会负担极大。因此对PVS预后准确判断及探索有效的治疗及康复护理方法,就成为神经科医护人员所关注的焦点之一。

本研究对PVS患者在常规治疗与护理的基础上采用“辨证施穴”按摩康复护理。PVS病位在脑,按摩头部神庭、本神、百会、四神聪穴能兴奋、调节大脑皮质相应区域,改善脑缺血、缺氧状态,促进脑部病灶修复及重建神经系统中枢部位功能[11]。百会、人中、印堂穴位于面部,属督脉,为专治昏迷要穴,按摩三穴有疏通经络、醒脑开窍的功能。研究表明,刺激百会穴能改善头部血液循环,并可较广泛地调节脑功能。足底涌泉穴按摩可激活休眠的部分神经细胞轴突使其呈树枝状和轴突状发芽,使闲置神经通路得以启用,从而代偿脑受损中枢或原正常通路[12]。内关穴既是手厥阴心包经络穴,又是八脉交会穴,通阴维,按摩此穴可疏通经络,调节心之藏神功能,尤其对改善意识障碍效果显著。另外,采用声、光、电及运动等长时间刺激PVS患者,可使原先被抑制的神经细胞激活,促进受损的神经细胞发生新的侧支轴突,还可使大脑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所受到的抑制被解除,重建神经系统中枢功能,使被抑制的脑细胞重新苏醒[13-15]。此外,反复运动锻炼能恢复患肢运动功能,还能通过不断刺激传入神经元,使受损的大脑皮质周边细胞功能重组,恢复病损区运动皮质功能,促进意识复苏。

研究发现,脑电生理异常与PVS评分有着一定的相关性[16],且脑电图异常程度越重,则PVS评分越低。但多数研究者认为,脑电图对PVS预后的判断意义不大[17]。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是一种较灵敏地判断脑干功能状况的检查方法,大部分PVS患者脑干功能保持相对完整,但部分可能有损害[18-19]。体感诱发电位是一种最敏感、可靠的PVS诊断及预后判断指标,以N14~N20中枢传导时间延长和N20波幅下降为其主要表现[20-22]。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意识恢复率及GC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前后及意识恢复前后脑电图变化不显著,而脑干听觉、体感诱发电位有显著性差异,且观察组评分改善更明显。表明辨证施穴按摩康复护理能提高持续植物状态患者的意识恢复率、GCS评分,改善脑电生理,且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和体感诱发电位可作为PVS评价疗效和判定预后的重要工具。

综上所述,PVS 患者采用辨证施穴按摩康复护理,有助于促进患者意识恢复,改善脑电生理结果,改善病情,尽早觉醒,且结合临床及体感、听觉诱发电位检查,可明显提高PVS预后判断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 南登,黄晓琳.实用康复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385-1388.

[2] Lechevalier B,Bertran F,Busson P,et al. Akineticmutism with right hemiplegia caused byi nfarction in the territory of the left anterior cerebral artery [J]. Rev Neurol(Paris),1996,152(3):181-189.

[3] 沈威,倪莹莹,李立娜.持续性植物状态的综合促醒康复治疗[J].中国疗养医学,2010,19(7):618-621.

[4] 马婉,郭骅.动态脑电图、脑干听觉及体感诱发电位在评估蛛网膜下腔出血昏迷患者预后的应用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4,21(19):37-38.

[5] 温剑峰,钱锁开.持续性植物状态的促醒医学现状与进展[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52(8):101-104.

[6] 凌中义,王誉霖,黄维勤.脑电图及体感诱发电位测定对急性脑出血患者预后评估价值[J].医学信息,2015,29(32):55-56.

[7] 方红.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联合体感诱发电位对昏迷患者预后评估临床价值[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8(16):77-78.

[8] 黄春敏,孙剑虹.基于脑性昏迷患者感知水平的唤醒干预对其觉醒意识及预后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16, 51(1):56-57.

[9] 杨春生,王宝兰,陈祢.持续性植物状态的治疗现状[J].临床内科杂志,2015,32(10):719-720.

[10] Gutling E,Landis T,Kleihues P. Akineticmutism in bilateral necrotizing leucoencephalopathy after radiation and chem-otherapy:electrophysiological and autopsy findings [J]. J Neurol,1992,239(3):125-128.

[11] 张海涛,罗杰坤.持续电针联合溴隐亭、美多芭促醒治疗持续性植物状态临床观察[J].海南医学,2014,42(2):57-58

[12] 曾学清,滕东时,吕洪梅,等.针刺督脉为主对持续性植物状态患者促醒作用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4,33(2):97-99.

[13] 田伟,王征美,孙岚.综合康复促醒持续植物状态的临床观察[J].中国康复,2012,27(4):283-285.

[14] 黄潇湘.系统听觉刺激在脑外伤植物状态患者促醒及并发症预防中作用[J].护理杂志,2013,30(12):43-45.

[15] 胡小飞,张玉霞,丁俊,等.颅脑损伤术后持续昏迷患者的促醒康复护理体会[J].医学信息,2014,28(6):61-62.

[16] 李梅笑,蒙巍,雷皇英.诱发电位与脑电图联合检测对脑血管病昏迷患者预后的评估[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17):18-20.

[17] 李冬洁.动态脑电图对脑血管病昏迷预后的评估[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3,13(25):160.

[18] 王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和中脑形态对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预后评估临床研究[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12.

[19] 赵茜,郑云丽,蒋利丹,等.医院到家庭连续护理模式对持续植物状态出院患者的效果[J].中国医药导报,2014, 11(34):109-112,119.

[20] 赵茜,蒋利丹.多元化延续护理干预对持续植物状态患者家属出院指导依从性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4, 11(29):104-107.

[21] 吴运.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及体感诱发电位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评估中作用[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2,22(2):65-67.

篇3

近年来,环境问题已经得到了世界各国,各地区人们的高度重视和努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世界人口增加,资源问题日益严重,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土地沙漠化等问题,并没有因为人们科技能力的提升而得到进一步地遏制,反而,各项指标都在进一步恶化。

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水土流失十分。自建国以来,国家从未停止过对黄土高原、黄河的治理。但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历经几十年,虽然有一些成果,但成功恢复的范围小,且投入代价高,很难做到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恢复的平衡。

工业设计致力于为人类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而其本身也具有全球道义的任务范畴。环境问题亟待解决,破坏至今,人们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且付出努力去改变,工业设计者则希望通过产品创意和创造性的解决方案,实现减少人们对环境的进一步破坏,增进生态重建工作的效率,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等,最终使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达到良性发展,使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得以实施。

1、 现代意义的生态重建

1.1生态重建的概念

生态重建是指在原始的自然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的情况下,人们通过人工修复或自然恢复的方式,将已被破坏了的环境进行重建,以达到预期的环境条件。国际生态重建学会正式定义:“生态reconstruction是一个协助生态整体性的恢复与管理的过程,生态整体性包括一个在生物多样性、生态过程和结构,地区与历史范围与可持续化实践等变异性的严格范围”国际生态重建学会提出重建生态系统的特征,可大致归纳如下:

(1)重建的生态系统具有适当的群落结构,应尽可能由当地种构成。

(2)已重建生态系统必须具有本文由收集整理正常的自我维持能力,能维持种群繁育,并在现存环境状况下具有长期坚持的潜力。

(3)自然环境应适当与重建生态系统种群的持续繁衍,是为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发展所必需的。

(4)已重建生态系统具有足够的适应力,耐受当地环境中发生的正常周期性压力时间或因偶然干扰时间而波动。

以上特点,指明了生态重建所要达到的预期状况,为生态重建工作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具有指导作用。[1]

1.2生态重建所涉及的工作

在研究生态恢复这一课题的过程中,笔者建立了简单的模型,认为人是已经被破坏了的环境的作用主体,而环境这一客体又会直接影响作为主体的人的生存和发展。也发现,模型中的各个系统,想要正常运作,甚至达到良性循环,除了要有良好的组织框架,也不能忽视各个小的细节,只有各个环节都正常运作,才能保证达到好的效果。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兴修水利、控制放牧、修筑梯田、植树造林、绿地保养是这一系统中的五大活动,要想做好生态重建工作,必须保证这几个部分的工作科学有序地进行。同时,连接各个小系统之间的保障工作也很关键,比如,做为实施所有这些工程的人,多为当地居民,他们需要有足够的生活保障,因为,在西北地区农村,经济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重建工作是否能顺利进行。

2、工业设计作用的实现

2.1工业设计的概念

2006年国际工业设计协会理事会(icsid)给工业设计作了如下的定义:设计是一种创造活动,其目的是确立产品多向度的品质、过程、服务及其整个生命周期系统,因此,设计是科技人性化创新的核心因素,也是文化与经济交流至关重要的因素。工业设计专注于解决人与社会,人与产品之间的矛盾,甚至是人与自然间的矛盾。

2.2工业设计的作用和实现方式

对于现代设计,包括了“以机器为本”“以人为本”“以自然为本”的设计价值体系,这三者之间都由社会背景和生产需要决定,有着较为明显的时代性和继承性。[2]在工业设计史中,人们逐渐发掘出了其所具有的社会价值。工业设计协会理事会(icsid)在给出工业设计定义时,也概括了他的任务至少包括:

(1)增强全球可持续化发展和对环境的保护(全球道义)

(2)赋予人类社会整体,个人与集体的利益与自由

(3)决定用户,生产者和市场领导者(社会道义)

(4)不论世界如何全球化,支援文化多样性(文化道义)

(5)赋予产品、服务和系统与其特性在形式(符号的、语义学)的表达并与它们的内涵相协调(审美的、美学)一致。[3]

在以上所阐述的工业设计任务中,以全球道义为己任,具体体现在增强全球可持续化发展和对环境的保护方面,这对于从工业设计的角度对生态恢复做出贡献具有积极的提示意义。产品是设计最终的落脚点,但工业设计者不可局限,需要努力进行学科思维的交融,因为这样可以促进更多的创新。工业设计学科或行业拥有系统的创新理论,虽然最终落脚在产品上,但是其创新思维方法可以与其他学科进行交融,甚至指导其进行生产活动。

3、工业设计在生态重建工作中发挥作用

3.1工业设计在环境问题中的探索.在思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过程中,设计者通过不同方式的探索,做出了有意义的设计。针对生态恢复的设计,可以从恢复生态本身出发,利用现代科技和更有效的方式,辅助人工进行重建活动。比如曾有来自瑞典umeå university大学的工业者 anna-karin bergkvist创意出一款四足、全地形的植树机器人。该植树机器人每次可以装载320颗树苗,完全自主地浇水植树。这样设计出来的机械直接作用于自然,相当于智能化的机器人,替代了人工,能为人们提供极大的便利。但并非工业设计者都需要设计出这样或那样的机器人,如果没有技术支撑,做出的设计纯属外观设计,对于实际工作是没有价值的。意大利设计师hyperlink gaberiele piamanti设计的“bliodomestico”太阳能淡水蒸馏器,用简单的设计帮助发展中国家人民从海水或咸水中提取安全无菌的饮用水。这一设计是设计师本人通过对非洲某些热带国家的实地调查,发现当地其实并非缺水,而是有大量的海水或者不洁净的水。设计师设计出的淡水蒸馏器,人们操作十分方便,满足了当地人基本的生活用水需求。[4]

这种根据实际情况,不产生附加污染和高额经济代价,并且解决环境中人的实际生活需求的设计,间接满足了自然本身的需求,符合“以自然为本”的理念,同样也是一种对环境的贡献,设计者需要有这样的思路。

3.2黄土高原地区生态重建现状

一般认为,黄土高原地区属于干旱或半干旱地区,地表植被缺乏,水土流失严重,雨水冲刷导致地表沟壑纵横。针对这一情况,国家曾成立了“西北水土保持生物土壤研究所”,将水土保持工作作为中心任务和主要发展方向。在整个治理过程中,国家主要采用的是工程类的方法进行治理,以“因地制宜”为主要思想,建立适合于各区域的治理与开发模式,如陕北安塞试区建立的丘陵沟壑区纸坊沟“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实体模型、陕西长武试区建立的高原沟壑区沟坡高效开发模型、宁夏固原试区创建的“上黄经验”等等。[5]黄土高原地区生态恢复的工作包括很多方面,比如资源利用、植树造林、土壤改良等等。在植被恢复中,国家通过投入科研力量,对当时当地的自然条件进行评估,恢复原有生态系统中的植被或者引进能够适应其条件的新物种,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在后期比如林地保护等工作较难维持,最终导致生态恢复效果很差。还有其他牵涉到诸多细节问题的工作,必须通过深入细致的研究,对这些问题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才能保证投入的劳动不被浪费,生态得到真正的重建。

3.3 积极寻找有意义的设计点

设计师拥有环保的态度,需要作出各种积极有效的设计尝试。选择以黄土高原地区生态重建为目标,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进行思考:一、调查人对环境的破坏方式,以减少进一步破坏为目标;二、针对某一个具体的方面进行设计;三、把目标定为对现有资源更有效地利用。而设计者的关注点可以很多。前文提到的植树造林机器人,是把目光聚焦在植树造林活动中,我们也可以在兴修水利、控制放牧、修筑梯田、绿地保养等各个方面寻找自己的设计点。再比如,保证人的生活状况也很重要,也是很好的关注点。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设计过程中还需要考虑设计的本土化和效益最大化,比如工程机械的设计需要考虑当地地形、土壤等自然条件;还有居民生活用品的设计需要考虑能对生态重建起到作用,而不能“跑题”。

对于这些设计点,笔者同样举出例子,探讨水资源如何有效利用的解决方案:水对于黄土高原有着特殊的额意义,可想而知,如果生态恢复区居民连基本的生活用水都难以保障,又怎能保障生态恢复的正常进行,所以水资源的利用成为重要课题。笔者以解决当地居民生活用水和兼顾农业用水为设计目标,通过分析该地区气候条件分析得出,黄土高原地区并非真正缺乏降水,只是雨水会集中在每年的7-9月。所以,如果能整合现如今国际上已有的雨水收集技术,空气集水技术和水循环农业系统,在满足解决问题的条件下,尽量控制成本,对于该生态系统中的人这一环节是十分有意义的,对于生态重建工作来说是一种有力的支持。再比如对于国家支持建设的试验区,可以从工业设计的角度,进行更合理,更人性化的设计探索,使科技与人,与自然有更加和谐的相处方式,将力量发挥到最大,等等。

黄土高原的生态重建工作是一个典型的范例,而重建工作在世界各个地区的发展各有不同,但将工业设计思维投入其中却有着同样巨大的潜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工业设计者将会在这一环节发挥重要的作用。

篇4

关键词:采石迹地;功用;生态恢复;可持续利用

中图分类号:F323.22 文献标识码:A

一、采石迹地生态恢复和利用的意义

采石之前,当地生态系统通过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系统内的自我组织、自我调整过程达到了相对稳定状态,具有正常的生产功能和保护功能。采石之后,强烈的干扰会超出了当地景观生态系统本身的自我恢复能力,破坏了原有景观的稳定性。干扰直接或间接导致生态系统的退化,其最明显的标志是生态系统生产力降低、生物多样性减少或丧失、土壤养分维持能力和物质循环效率降低以及外来物种入侵和非乡土固有种优势度的增加等。采石迹地是在受到人为的剧烈干扰下形成的一种具有特殊性的景观类型,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已严重退化景观的退化从形式上可分为景观结构退化和功能退化。结构退化指景观中各生态系统之间的各种功能联系断裂或连接度减少的现象;而功能退化指由于景观异质性的改变而导致稳定性和服务功能的衰退现象。与此同时,它的使用功能与美学价值也受到破坏采矿之前,通过恢复生态以及重建可以对采矿废弃地的生态与经济价值再生起到很大的促使作用,通过景观的设计可以对其进行重新的利用,这对于生态系统的健康以及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是非常重要的。能过对采矿废弃地的景观生态特片的环境的相关分析,对生态恢复与重建的途径的相关总结,澳大利亚景观设计学协会对于应用生态的设计的修复更是非常重高。与此同时,对恢复的退化景观与设计也有很多新的美感。所以,恢复并重新采矿废弃地,再通过景观设计把废地变成宝地,并恢复它的利用价值,为人类提供更好的服务,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1-2]。

二、采石迹地功用性分析

首先,关于经济效益,通过对采石迹地森林植被的恢复,可以使森林的面积与蓄积得到有效的增加,对森林景观以及人文景观的改善,林场的经济实力以及林场职工的收入都有很大的帮助。其次,关于生态效益,通过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可以使城区防洪压力得到缓解,对森林及植物的多样性起到保护的作用,使建立的生态系统更加稳定,使生态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为研究森林的进化提供可靠的依据。通过各种各样的办法,加大恢复景区内的植被,使森林的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对人与自然的和谐也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最后,关于社会效益,通过实施项目,可以把林场部分下岗职工的就业问题解决掉,使职工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使职工的生活质量得到改善,也给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很大的帮助,同时,还能把自然保护区的知名度提高上去,加快旅游产业的发展,也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

三、采石迹地生态方法分析

第一,毒性的处理与污染的处理,对于矿山环境的污染治理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办法,使用哪种办法要与实际的问题与需要结合起来。堆放的采矿固体废弃物主要是使用生物技术进行处理。也就是通过对有机合成肥料的播撒,使土壤的微生物开始生长,使其生命力更加,再进行适生的植物的种植,使植被得到恢复。对矿井的废水进行处理,使用工程措施与生态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有拦截地表水,对地表径流流入采矿场起到阻止的人艇,可以使废水的补给量得到控制,把各种废弃的矿井巷道封闭住,要以隔绝空气减少氧化的作用[3]。

第二,改良基质,采矿地中如钾、磷以及镁等一些营养元素不充足,对于自然过程的恢复是非常困难的,或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需要通过人为方式进行恢复。基质是植物生长的基础,需要改良土壤,这也是恢复生态以及重建的重点内容。结合采矿地上的土壤情况,可以对其进行直接改良。用于废弃地改良的材料也非常广泛,例如表土、有机废弃物、化学肥料以及绿肥等。

第三,恢复植被,矿区的表土与植被受到严重的破坏,也严重损害了整体的生态系统。短时间内要恢复采矿地的植被主要就是对水土流失的控制,减少灾害。并且还要对土壤进行保护,预防被侵蚀,恢复生态系统可以通过自然的过程来实现,用时会比想象的时间要长很多。自然演替通常会需要大概五十年至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采矿废弃地到满意植被覆盖的恢复[4]。

第四,工程安全的处理,采矿的废弃地一般会有地下采空区形成,非常容易导致地面陷落与裂缝,会带来严得的坍塌灾害,所以,对于潜在的采矿地区的安全隐患一定要通过对工程的处理来避免事故的发生。很多露天的作业矿山开采都是下挖式的开采,采掘的面几乎是直立的,挖开的山岩在遇到强降水的时候就会造成解体,使滑坡与崩塌的机率提高了很多。与此同时,降雨也会导致采坑里有大量的积水,非常容易导致坠入伤亡。所以,对于坑壁危岩体以及矿坑要进行相应的安全设防,例如把档土墙、护坡、维护栏网、拦沙坝建设起来,把相应的警示标牌以及夜间的照明设立起来。把平整的土地、复土以及媒矸石等相关措施充分的利用起来,对沉陷的土地进行填充。对于恢复生态,有人觉得采矿对土地的破坏进行恢复不但是技术的问题,不仅包括稳定地表,污染的控制,视觉的改善等,还要考虑生物的多样性以及空间的异质性,以及人文与自然等方面的结合。这是是人类利用与自然资源保护之间的一种平衡,也是可持续景观设计目标的一种体现。

四、采石迹地的可持续利用性分析

采矿地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表现在生态学恢复与重建上,同时还必须满足地方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这不仅仅是一个自然的、技术的过程,还必须包括政策可行和经济投入与成本上合理的考虑。英国有学者提出“预防优于整治”的观点,即恢复措施应在最早阶段的工程项目规划中就进行考虑,并且是工程项目得以批准必不可少的内容,这样会减轻矿山关闭时的各方面财务负担。

五、国内采石厂生态恢复实例分析

一九五六年襄阳国营林场建成,林场下辖扁山、盐井寺、真武山、汉丹以及磨基山五个分场。职工共有一百一十三人,其中在职的有五十六人,离退体职工有五十七人。自建场起所辖林区就是襄阳市的采石基地,经过50多年的开采,在所辖林区内形成采石迹地1497亩,其中堆料场303亩,采石场635亩,边坡107亩,荒地452亩。2007年,襄阳市国营林场在采石迹地堆料场及采石场中实验恢复植被50亩,采用客土栽培的方法,种植香樟、乌桕等树种目前成活率达到90%以上,林下植被茂盛。2010年,在采石迹地边坡中实验恢复植被50亩,目前林木覆盖率达到90%以上。生态恢复措施,堆料场用来堆放开采的石块、加工过的碎石;采石场为采石区域,岩石;边坡为采石场和原山结合处;荒地有些是受采石厂灰尘影响而荒废的林地,有些是采石厂的排土场(堆放采石场上层的土壤)。针对每个区域,恢复的方法步骤不同。一是恢复堆料场植被,堆料场土地平整,填土、种树均较方便,恢复植被难度不大。可采用挖穴客土进行绿化,穴的株行距一般为2×2米或2×2.5米,穴的规格一般为0.8×0.8×0.8米,然后在穴中堆放基肥混合土进行植树绿化。每亩约种植树苗120~160棵,科学管理,3年后即可成林,成活率可高达90%以上。二是对采石场的植被进行恢复,采石场的采石底面较为平整,无论是覆土还是种树都是比较方便的,但是需要较大的投资。覆土达到一米以后,就要进行植树。采石场的立壁面都比较陡,并且没有泥土层覆盖,在演替的角度来看,它是原生深替,很多植物在形成土壤之前是无法进行这种地方的。所以,要在这里进行植被的恢复,难度是非常大的。可采用生态护坡的办法和喷播技术相结合来进行治理[5]。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采矿地的类型多种多样,要结合实际的问题采取相应的办法。要对废弃地退化的景观进行相应的处理,可以通过生态与工程学科的协作来完成,通过景观设计学,可以实现重新利用变废地为宝地的目标,使生态退化带来的土地资源的不足得到有效的平衡,对环境的恶化起到有效的遏制作用。所以,恢复彩矿废弃地并维持景观的可持续发展,要与生态、美学、工程以及经济等多种内容结合起来,这对于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国家的采矿废弃地以及垃圾堆等一些退化的景观规模非常大,面对有限的土地资源,应该通过治理退化景观以及可持续的利用来使人地的矛盾得到一定的缓解,使社会经济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使未来退化景观的恢复与设计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大。

参考文献:

[1] 龙花楼.采矿迹地景观生态重建的理论与实践. 地理科学进展,1997,4(16):68~74.

[2] 包维楷,刘照光,刘庆. 生态恢复重建研究与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0,23 (1):4~48.

[3] 关文彬,谢春华,马克明,等.景观生态恢复与重建是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关键途径.生态学报,2003,23(1):64~73.

[4] 郭焕成,宋金平.北京市山区生态环境建设与生态经济发展研究.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1,15(1)126~130.

[5] 宋书巧,周永章.矿业废弃地及其生态恢复与重建.矿产保护与利用,2001(5):43~49.

[6] 杨修,高林.德兴铜矿矿山废弃地植被恢复与重建研究.生态学报,2001,21(1):1933~1940.

篇5

以生态恢复理念为指导思想,结合株洲市高新区新马河湿地资源的现状,阐述在湿地公园建设中遇到的限制性因素。

2.基于保护性建设思路,对株洲市高新区新马河公园进行了景观功能分区规划。

对新马河湿地公园的现状地形、交通、植物、驳岸等景观进行了生态恢复设计。

关键词:湿地; 生态恢复; 新马河湿地公园

Abstract: The wetland is a special ecological system and land resources, in recent years due to the deteriorating environment in the area reduced greatly. Ecological processe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wetland park wetland restoration theory, starting from the neighboring Hunan province Zhuzhou city wetland park, explore the operational method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wetland park.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wetland ecosystem, research work is carried out from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1 by th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concept as the guiding ideology, combin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wetland resources in Zhuzhou High-tech Zone in the new horse river, the restrictive factors encounter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wetland park.

2 based on the protection of construction, the landscape function zoning of the hi-tech zone of Zhuzhou City, the new horse river park.

3 on the new Horse River Wetland Park status, traffic, terrain, revetment plants landscape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design.

Key words: wetl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 New Horse River Wetland Park

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1-0020-02

1、前言

项目位于株洲市河西新马工业园新马河中游段,设计研究面积约为193公顷,全长约4250米。东起京珠高速,西至湘江,南北分别为新丰路和万丰路。

株洲市迄今都没有完整地湿地,只要有河道景观设计出现,就会有湿地。本次设计只是针对株洲市高新区新马河这样小型的湿地,但在建设方法上却为大型的湿地资源保护提供参考依据,同时希望株洲市高新区湿地公园生态恢复设计对株洲市民有教育展示意义。

2、湿地生态恢复基本理论

湿地生态恢复理论到目前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它涉及生态科学、水文科学、环境科学、等多门学科,在湿地公园生态恢复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1 湿地的概念

湿地学在现阶段发展还不够完善,目前有关湿地概念的阐述将近60多种,〔1〕。美国学者认为:湿地是处于水域和陆地之间的过渡区,通常处于浅水淹没区和水位刚好达到或接近地表;日本学者认为:潮湿是湿地的首要特征,然后是土壤在要处于一定的饱和状态,达到一定的地面水位高,使植被得到很好发育。而我国学者认为:湿地为60%的水生植物在路缘区生长,水位在海平面6m左右的海区。

2.2湿地恢复的定义

湿地恢复是指受到损害的地方通过有力保护致使自然得到逐渐恢复的过程,当今湿地、河流、湖泊等环境遭到严重迫害,而学者主要运用湿地恢复理念解释现状,使遭受迫害的环境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2〕

2.3湿地生态恢复目标和原则

湿地生态恢复包括有力防御、尽力修复和全力重建。湿地生态恢复指对遭到严重破坏的并且丧失生态功能的湿地,在生态恢复理念的指导下,通过生态技术全力进行修复,修复不行在考虑重建,使湿地发挥本该应有的生态服务功能。〔3〕

2.4湿地生态恢复的方法

湿地生态恢复根据其策略和目标的不同,采取的生态恢复措施也大为不同。如湿地补水增湿措施;改善湿地酸化环境;阻止木本植物入侵和湿地得到演替;使湿地本土植被得到充分恢复。

3、项目概况

3.1 现状分析

设计地块主要以平坦的农田和耕地为主,周边为典型的南方丘陵地貌。本次设计将整个新马河湿地公园划分成为三个大的区域,根据现状受损程度,设计相应的生态景观在三个区不同的的区域。

3.2 设计依据

与株洲市“一江四港”设计在差异性与特色上进行分析,找寻和对比。

3.3 设计目标

设计应以打造株洲独特的标志性湿地景观为目标,以新的公园管理模式为目标,做到建成后让自然做工,而不需要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为当下中国和世界的环境问题树立一面积极的旗帜。

3.4设计方案

3.4.1 新马河维护性设计

一般自然河流湿地,其景观的基本要素是水系和植被,设计的基本原则是:最大限度的保留现状生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自然植物类型;结合湿地生态修复理念,对水系进行湿地恢复能力优化设计,对新马河的整体景观进行维护性设计。

3.4.2 河道设计

新马河根据现状特色的景观采用与众不同的自然驳岸,采用植物护岸和片石干砌,片石驳岸能够提供更多的亲水空间三种形式的自然生态驳岸,结合木制自然生态平台、架空建筑等亲水设施,不同的景观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与景观更加融合,使湖岸更加生动自然。其驳岸处理方式和水生植物的季节性选择结合道路的布局,解决了季节水位落差带来的景观缺陷。并且在驳岸设计中,对亲水区域进行合理设计,通过自然栈道、亲水木平台等的基础设施设置满足人们的亲水愿望,同时考虑无障碍设施:设计科学合理的盲道,正确的残疾人坡道,这样使弱势群体得到很大的方便,同时在设计中使水体视线通畅。

3.4.3 湿地生态恢复理念的方法及在设计中的应用

多样的水系流态使生态恢复的可能性得到提高,除了水生植物的合理搭配之外,增加水体氧浓度、水体与植物的接触时间及接触面的长度是关键。在水域空间处理上有以下 5 种方式。(1)保证多样的水体流态:多设计浅滩,合理引导水流向水岸流动,与河岸的水生植物或湿生植物接触;(2)曲折的河岸线:在保证不形成死水的情况下,多设计曲折的河槽,凸岸处种植植物的数量比凹岸大,这样可以增加水生植物对水体的阻力,接触时间和接触面得到增加;(3)横向种植水生植物群落

3.4.4种植设计

河岸带种植设计主要以湿生植物种植设计为主,包括新马河20年最大流量淹没区的乔灌木种植设计。河流缓冲带种植种类选择遵循了本土性和观赏性结合的原则,首先依据视线要求的种植空间设计;选择骨干乔木和灌木,以常绿植物作为背景,均匀分布在场地内,结合植物的观赏特性和生态习性进行搭配设计。

3.4.5 功能设计

保持原有氛围,设计目标与原有生境保留相同;更新设计,主要为硬质景观设计,为市民提供集中的活动场地。

4 小结

本文就新马河湿地景观设计的实践,以生态恢复理念为指导思想,在设计中提出了设计的方法和原则。但在实践设计中发现存在很多问题:如驳岸的设计过于单一,没有很好结合当代先进技术;湿地植物种类大都都是本土植物,植物形式单一;新马河湿地景观周边是居住区,这样在设计中就存在了安全性和生态性的矛盾。

参考文献:

[1] 赵思毅,侍菲菲.湿地概念与湿地公园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篇6

转变防震减灾观念。经过1966年邢台地震以来四十多年的不懈探索,党和政府对防震减灾事业的定位,逐步从以解决地震预报难题为主的科学研究定位,到以人为本的社会事业定位,最终到党的十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定位,体现了我国防震减灾事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也表明党和政府对防震减灾事业认识的逐步深化。长期以来,对待地震灾害,重救轻防,对通过地震预报特别是对地震短临预报减灾期望值过高,“有钱买棺材,没钱治病”的现象还较为普遍,这些认识都不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做好防震减灾工作,首要任务是转变观念,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把防震减灾工作融入生态文明建设事业大局中。把尊重自然和多震灾的国情研究结合起来。使防震减灾各项政策措施更加符合自然规律;把顺应自然与加强地震灾害防御的各项任务结合起来,使减灾更加科学、理性和有效;将保护自然理念与实现减灾目标结合起来,使防震减灾与保护自然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开展地震危险性区划。尽管地震短临预报目前还是一个世界性的科学难题,但从长期和区域上看,地震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性。从全球看,强烈地震主要发生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上,我国位于两个地震带之间,相比其他国家,地震多、强度高、震源浅、破坏大、损失严重。从我国大陆看,无论是地震活动的频次还是强度,其分布都是不均匀的。我国西部高于东部,华北地区高于华南和东北地区,地震活动呈现带状分布的规律。从局部看,强烈地震主要发生在一些重大活动断裂带上。通过加强地震构造探查与研究、历史地震活动性研究,对国土按照地震危险程度进行区域划分;在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充分吸纳地震危险性区划成果,将建设的重点放在地震危险程度较低的地区,在地震多发区或地震重点危险区以生态与环境保护为主,避免进行高强度建设。这样不仅可以大大节约建设投资,而且可以减轻未来地震的损失和对生态的破坏。

加强城市活断层探测。研究表明,强烈地震主要是构造地震,活断层分布区往往是地震高发区,强烈地震发生时,地震断层通过区不仅各类建设工程遭到毁灭性破坏,而且对自然环境破坏极大。如2008年汶川地震,地震引起的地表破裂带长达300公里,地面最大垂直位移9米,地震裂缝和鼓包等地表破坏现象随处可见,断层穿过之处山河改观。北川虽然不是震中,但破坏最为严重,与其坐落在龙门山断裂带上直接相关。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原来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一批新的城镇将拔地而起。要在新城镇或新城区规划区提前开展地震活断层探测,编制城市活断层分布图,把活断层的展布情况、活动性质搞清楚。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要顺应自然,使新城镇选址尽可能避开活断层分布区;在城市新区规划过程中,合理安排建设工程布局,在活断层通过区安排城市绿地、公园等设施,把重点建设工程安排在抗震有利地段,是减轻地震灾害,保护生态环境的治本之策。

加强地震次生灾害预防。地震灾害包括因地震震动和断层破裂造成的直接灾害。也包括因地震诱发的其他次生灾害和衍生灾害。震害经验表明,同等强度地震灾害损失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呈几何级数增长,其中,次生灾害的危害程度日益加大。究其原因,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过程中对自然生态的破坏,如森林植被的无序砍伐、矿产资源的无序开采以及工程建设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等,是泥石流、滑坡、塌方、堰塞湖等次生灾害发生的重要原因,这些现象在2008年的汶川地震和今年的芦山地震过程中都有明显表现。因此,从减轻地震次生灾害入手,修订、完善相关技术标准,提高开发、利用自然过程中对自然生态的保护水准;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法规,加强对资源开发、工程建设过程的监管,有效防止各类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对减轻地震次生灾害、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建筑物的倒塌和破坏是地震灾害的直接表现,也经常带来一些生态灾难。如2011年日本东海9级地震引发的福岛核泄漏事故,给生态安全带来严重威胁,也对人类开发利用核电带来新的挑战。通过近年来与日本、智利等多震国家强震震害情况对比,我国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程度明显偏高,人员伤亡明显偏多。究其原因,主要与我国抗震设防水准偏低、农村房屋普遍不设防有关。作为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切实加强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使建设工程抗震能力能够与当地地震风险相适应,真正做到“地上结实”,是一项非常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结合当前实际,重点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要提高国家地震区划风险水准,提升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物的抗震设防能力;采取适当的政策措施,鼓励、引导农民建设抗震房屋,彻底改变农村房屋不设防的现状。二要切实加强重大建筑工程和容易引起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如核电站、水库大坝、交通、通讯设施等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确保地震后功能不损或能够快速恢复。三要将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地震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将这些地方变成地震时最为安全的场所。四要加强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确保工程质量达到抗震设防要求。

篇7

记者:请您谈谈北京沙尘暴的来源和路径,形成沙尘暴的原因是什么?

王:北京的沙尘暴来源于三路,东路、西路和中路三条路线,对北京直接构成威胁的是中路。北京的地形非常特殊,地处于华北平原的东北部,北边是横亘的燕山山脉。燕山山脉东起秦皇岛的山海关,西至雁门关一带,燕山山脉是由西至东的走向,燕山山脉的上方地区是广阔的蒙古高原,北京正好处于蒙古高原的下方,蒙古高原海拔约1300~1500米,而北京的海拔只有几十米、不到一百米的高度,如此强大的落差使得北京上方的蒙古高原的生态环境直接影响到北京的状况。

沙尘暴的频繁暴发引起了科技界及学术界的担忧,来自学术界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认为,沙尘暴的形成是人类对自然无限制的掠夺性的开发所引出的后果;另一种说法认为,自然气候的变化是导致沙尘暴形成的主要因素。在北方,气候变得更加干冷,延缓了农作物耕种的时间,从而导致沙尘暴的形成。干冷并非是人类活动直接引起的,它是由于地球的运动变化的周期所导致。因此两种观点都有其正确性,不能完全说人类的活动对沙尘暴的形成起决定作用,但是,人类的活动至少加速了土地荒漠化和草地退化等一系列的生态植被遭到破坏的过程,这是毋庸置疑的。

实际上,北京沙尘暴真正的起源地,并非是来自遥远的新疆地区的大沙漠地区,而是来自于北方的农牧交错带地区。农牧交错带东起我国东北部的松嫩平原,从大兴安岭的两侧,在东北向西南两侧呈现出一片时宽时窄带状分布,一直抵达我国青藏高原的边缘地区。农牧交错带并非自然形成,它的形成与黄土高原以及黄河流域等地区人口的大幅度增长有关。由于人口难以在原先的土地上较好地生存下来,因此,大量的人口迁徙到了西北的草原地区,最开始的草原地区并没有很好的水利条件和灌溉系统,农作物的生长完全依赖于自然的天气状况。在开垦的头几年,农作物的产量很高,这是由于这里的土地多年的草根堆积而形成的肥沃的土壤条件而造成的,但是这里的土地实际上是非常脆弱的,每年,这块地区的降水量只有300~450毫米左右,这种半干燥的气候使得农业生产的保证率很低,经常有“种一坡、拉一车、打一簸箕煮一锅”的情况出现。按照国际标准,这种半干旱地区每平方公里能承载的人数大致在8~18人之间,这是按照欧美人的消费标准来衡量的,鉴于中国人口众多的国情状况,这种地区能够保证30~40人生存下来。但是实际上,在这块地区,如长城沿线、河北坝上等地区,这里的每平方公里的人数达到60~80人,人口承载的数量多出正常状态的好几倍,这势必会导致人口对这块地区的过度开垦,从而导致在冬季土地没有草的覆盖,冬季的大风因此很容易将没有覆盖的土地的表层的土吹起来,其实北京的沙尘暴主要是来自于这个地区的尘土,确切地说,这里的沙尘暴叫做尘暴,是很小的粉尘的颗粒,它可以绵延上万公里,一直吹向非常遥远的地区,人口的过度垦殖是导致尘暴产生的最直接的原因。

记者:按照您的说法,对这种农牧交错地带的生态已经采取和将要采取的保护措施有哪些?

王:现在国家的政策非常好,也采取了许多的措施,在退耕还林还草方面作了很多的工作,也取得了比较好的一些效果,但是从目前国家环保局的资料来看,目前国家的生态环境是整体恶化,局部好转,形势非常严峻。

农牧交错带为半湿润大陆季风气候向干旱大陆气候过渡的地带,也是东部平原农区向内蒙古及青藏高原牧区过渡的一个狭长地带,包括12省226县,总面积129.68万km2,人口6000余万。该区是我国农区与牧区的桥梁和纽带、矿产能源基地、民族杂居区,由于不合理利用和过重的人口负荷,该区生态系统严重受损,农牧业生产低迷,沙尘暴频发,已成为我国生态环境问题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在国际上也独具特色。在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下,完全将此地的人口迁移出来不可能,完全依靠政府的救济来维持此地人口的生长也不可能,因此只能依靠科学技术的手段来逐渐增加这些地区的生产功能,从而维护系统的稳定。

中国农业大学从上个世纪60、70年代就开始关注这个地区。当时,贾慎修教授等在河北坝上设立研究站,带领草地、农学专家共同开始了农牧交错带的早期研究工作;“七五”、“八五”期间,中国农业大学又先后在河北丰宁、沽源、内蒙武川设站,进行农牧交错带农田生态系统及草地生态学方面的研究;“九五”期间,中国农大研究了华北农牧交错区草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以及草地畜牧业生产的优化及合理配置等,农业部“948”重大引进项目,在华北农牧交错带研究了退化草地恢复重建技术;“十五”期间,国家科技攻关、科技成果转化、星火计划、农业部结构调整项目等,研究农牧复合生态系统的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973”重大基础研究项目,专门立项研究我国农牧交错带的重大科学问题。这些研究工作使得当地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显著改善,同时,研究工作也促进了农牧交错带基本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记者:您能具体谈谈这个地区农业恢复的主要途径吗?北京周边地区的农业发展有没有什么更好的途径?

王:农牧交错带属于温带半干旱草原生态系统,目前处于农业和牧业两个区域生态系统过渡与耦合之中,是系统主体行为和结构特征发生“突发转变”的空间域。在系统学上是大尺度的混沌边缘和复杂巨系统,存在着高度的生态压力和多组分的相互作用的激烈张力,是一个”生态应力带“和环境脆弱带。研究农牧交错带,涉及地学、系统学、生态、农学、气象等多学科,需要多学科交叉与融合来共同科学解决此地的发展。

就草地生态植被恢复来看,此地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主要是要恢复此地畜牧业主产的地位,实现优质高效的人工草场的种植。因为这个地区的本体是草原,而现在的状况是靠近东南的地方是以农为主,大面积的农田,从张北县到内蒙的赤峰地区,基本上是以农为主,农田超过50%以上,只有在山顶上,河流旁边能够看到零星的草原;从这块地区往中间走,如河北的固源到内蒙的巴林右旗,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农牧交错带,一半农、一半牧;再往北边走,这主要是以游牧为主,主要的是草原,零星的在蒙古包周围会有一些开垦的土地,要想使这些地区的农业获得最大的发展,最好的选择途径是种植优质高产的人工草地,这种草地的产量相当于同面积普通草原产量的20~30倍,这是什么概念呢,普通的草地亩产干草量是30~50公斤,一只羊年吃草量需要300~500公斤,因此,养肥一只羊每年大概需要10亩的草地。如果应用优质高产的人工草地,亩产干草能达到600~1500公斤,则一亩草地能养活羊1~3只,产量将会得到极大的提高,而且,优质高效的人工草地由于护养得当,也不会产生退化的状况。

北京周边的农业发展分为三个治理地段,最外圈是草原与农牧交错带;第二个层面是北京的山区,如燕山山脉的环保治理工作要加强;第三个层面是京郊的农业生产管理,即都市农业该如何发展的问题,在北京的郊区建议不要大规模种植农作物,应该发展紫花苜蓿的种植或是其他草类种植,这在国外也是有很多案例可以借鉴的,这种模式叫做“城市奶业圈”,将这种奶业圈发展好了,对北京城市的生态和城市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记者:近年来,国家在退耕还林还草、牧区生态建设方面也做了许多工作,您觉得作为政策的制定者,政府还能在哪些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王:生态环境的现状是局部好转,整体恶化,对于这样的状况,科技界早在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已经开始采取草地改良的研究,草地植被的恢复与重建的相关研究已经作了很多,已经深入到机理里面,也找到了相关的策略,采取好的办法来恢复植被,从研究水平来说相关的技术已经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如围栏技术、草场的灌溉、施肥、草种选择等都取得了国际水平成果,但是在国内缺乏对相关技术的执行力,地区发展不平衡。从国家的角度来说,政府的投入相对还是欠缺的,2001年以前,国家在每亩土地上的投入不超过两分钱,2001年以后,国家增强了对草地的投入,但是每亩土地的投入也不超过一角钱,产出也不超过一块钱,即使是与澳大利亚相比相差也很多,澳大利亚的草地产出每亩在十几到二十几美元,投入低下必然导致我国草原的恶性循环。国家的投入有几个方面可以加强,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政策的投入,要制定一些有利于当地经济发展的政策,比如牛羊肉,放牧生产的牛羊肉与在农村用秸秆饲养的牛羊肉在价格上应当有适当的区分,实现优质优价;另一个方面是资金的投入,需要国家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在推广体系上做出必要的措施,使农民能够有条件应用先进技术,不至于盲目地扩大种植的数量,而应该把重点放在应用先进技术种植优质高效的农产品上。

记者:从广泛意义上来说,草地植被恢复重建有哪些比较好的措施?您能谈谈您在沽源草地生态环境实验站的一些工作吗?

王:从广泛意义上来说,草地恢复重建的最好的措施是让植被进行自我恢复,比如说,人的手被划破了,很快就会出现凝血因子,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划破的地方会自然愈合,生态也是一样,如果有足够的时间,植被最好的恢复方式用围栏围起来,让植被进行自我调节,草的生命力是十分强大的,它能够通过自己组织,从而恢复良好的生态,如果有三到五年时间的自然生长,草地都是能够恢复过来的,恢复过来以后,重新对草地进行科学的建设和利用应该是最理想的途径。

篇8

1.1对耕地以及生态的意义

抬田施工能够通过对周边农田垂直方向具体的提高来使得其免受水利工程水位上涨的影响,在抬田后农田可以继续实行其应用作用,作为基础耕地来投入生产,这种方式对于我国耕地的保有以及周边生态的平衡具有积极意义。在耕地保有方面,通过抬田施工不仅能够使得原本的耕地面积得以保留,还能够通过深翻、客土等方式使得土壤肥力得到有效的恢复,为后续的农业生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另外,通过抬田规划等方式能够对土地起到良好的平整与规划效果。就一般情况而言,沿河耕地均存在一定的坡度,不利于水土保持与水分留存,而经过抬田施工后的农田不仅具有良好的平整度,而且整合面积与农田规划更为合理,适宜于大型机械进行耕作操作,也有利于农业产业化以及农业集约化体系的建立。在生态方面:抬田施工后能够恢复农田生态,对周边的生态环境扰动较小,其在生态方面的贡献主要可以分为如下几个方面:首先,通过抬田能够显著降低农田的坡度,降低由于地表径流而造成的水土流失;其次,通过抬田施工能够使得零散的耕地资源整合为完整的大面积农田;农田面积的增加不仅有助于后续耕作作业的开展,同样对于生态多样性以及农田的生态功能实现具有积极意义;最后,通过抬田施工能够有效的改良土壤结构,同时在客土的过程中对土地的深翻作用也不可忽略,有助于土壤微生物的繁殖与生长。

1.2对经济发展的意义

从现有的抬田施工建设来看,在经济方面的意义主要表现为成本与收益两个方面。所谓的成本是指通过抬田施工对比与生态移民成本相比所节约的成本部分;以某抬田工程为例,抬田范围农田面积为845亩,施工后总面积为1200亩,总工程成本为400万元,按照同等面积的农田生态移民补偿进行计算,仅补偿款一项便可节约成本约1100万元,施工后新产生耕地355亩,耕地转租收益为35万年/年。另外,为了避免水利工程建设对周边生态的扰动以及可能形成的泄洪风险,尤其是在河道两岸需要修建必要的围堰设施,而在抬田施工的过程中可以整合围堰功能,进一步降低整体的施工成本。在收益方面的意义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直接经济利益,即是上文中所讨论的由于抬田施工而增加的耕地面积,每年可以获得稳定的经济收益;另一方面则是通过抬田施工将原有分散的农田形式整合成为更具竞争力与集约化潜力的科学农田;从现有的案例来看,这部分农田适宜于规模化农业生产与农业产业化技术开发,在后续的农业开发过程中能形成产-供-销一体化农业模式,也正是这个原因,抬田工程后的土地使用与转租价格以及市场需求存在显著的提升,这方面的经济学意义属于隐性收入的范畴。

1.3对水利建设的意义

抬田工程对于水利建设自身也存在积极的意义,主要表现为如下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抬田工程能够确定水利工程的边界,使得水利工程的建设范围与影响范围处于可控状态,对于后期的水利工程运营与管理提供了方便;另一方面则是通过抬田工程建设能够有效的避免围堰建设的二次施工,在获得相应成本收益的同时,其围堰效果更佳,同时也避免了由于汛期或者其他意外情况造成环境与安全风险的可能。

2抬田施工技术与过程分析

抬田施工技术与过程是指在抬田工程实施的过程中所采用的具体技术以及具体的施工方案,其主要可以分为如下几个环节;

(1)抬田准备阶段。在抬田施工开始前需要对相关的物料进行准备,这方面准备过程包括了对整体抬田范围的确定、抬田方案的设计、抬田土方的挖掘、填料总量的计算以及核定等;通过此种准备能够有效的解决由于抬田作业而产生的相关物料问题;此外,在准备阶段我们还需要对具体的工程施工体系进行管理与规划,如客土挖掘后的存放场所、运输车辆的停放场所与路径规划、施工设备的准备以及维护等等。

(2)抬田施工阶段。在这阶段需要根据设计要求对抬田施工进行具体的实现,实现过程分为三个步骤:首先,对原有农田土壤进行挖方作业,保留作物生长的基本地表层土壤;其次,对抬田区域进行垫高与防水,通过逐层施工的方式对地基进行压实与平整,在此施工过程中根据施工位点的不同可以采用吹填与填筑两种方式来进行;需要注意在填筑与吹填施工的过程中钢围堰的建设,避免过多的水量对工程质量的影响;最后,耕层土壤回位,将前期对挖方后集中存放的耕层土壤进行回位;在回位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如下三方面问题:可以对土壤进行测土施肥,将有机肥料采用喷施、伴施的方式施放到耕层土壤中去,以帮助其进行肥力恢复;耕层土壤回填要保障厚度适中,其厚度应该与先期剥离的耕层土壤厚度相当;耕层土壤回填需要做到平均与平整,使得耕地总体水平一致。

(3)抬田的收尾阶段。主要是对耕地进行收尾,具体环节可以分为如下几个方面:需要对农田进行二次平整,在此部分平整的过程中与地基的施工所不同,其要求土壤具有更松软的结构,因此往往采用表面机械或者人工的方式来进行;对农田抬田施工的总体效果进行评价,不仅需要找到现阶段存在的不足与问题,以便及时的进行更正与完善,还需要对本次施工的过程进行总结,以备后续施工的的经验累积。对农田进行规划与划分;农田抬田施工后需要按照原本农田面积进行分配,在农田面积分配的过程中需要对农田进行二次划分,而划分的原则除了公平之外,还应该提供诸如公路、田埂等基础设施,以供相关使用。

3总结

篇9

关键词: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建设

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5)05-0021-04

三江源地区位于中国西部、青藏高原腹地,是黄河、长江、澜沧江的发源地,也是我国重要的淡水资源补给区和生态安全屏障。受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等影响,从20世纪70年代起,三江源地区草原沙化、冰川萎缩、水源涵养功能退化等问题日趋严重,生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为加强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我国政府投入巨资、先后启动了两期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工程。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骨干工程和一项国家战略,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能否顺利推进,不仅对源区人民具有重要意义,更对维护三江流域乃至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将立足于公共经济学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建设的战略意义、工程实施效果及其存在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以期为建立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的长效机制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的重要意义

目前,对于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的认识,往往局限于其生态环境功能,但实际上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是一项具有多重意义的国家战略。

首先,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举措。三江源地区是我国淡水资源的重要补给区,水资源蕴藏量超过2000亿立方米,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澜沧江总水量的15%源自于此,有“中华水塔”之称。长江流域、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起源,是中国经济社会最发达的地区,三江流域(长江、黄河、澜沧江)省市总人口和GDP总量均占到了全国的90%以上。因此,三江源地区承载了极其重要的生命负荷和经济社会发展负荷,保护好三江源的生态环境对于三江流域乃至整个中国的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将为我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落实特别是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根据我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土空间被划分为重点开发、优化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其中,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一般是关系到国家或区域生态安全的生态屏障区和自然保护区。如何平衡好这些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的保护与发展,是当前我国面临的重要难题。从公共经济学的角度,三江源等生态屏障地区为流域地区乃至国家提供的是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的生态财富和生态服务,具有典型的公共产品特征,理应由公共财政(包括中央财政和下游各地区财政)来购买其生态财富和生态服务,共同维护好流域和国家的生态安全。因此,三江源地区的生态保护建设不仅对当地人民的生存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更对其他类似地区特别是我国西部广大的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制开发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先行探索意义。

第三,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将为探索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生态补偿提供参考和借鉴。如何进行广范围、跨区域、不同主体间的生态补偿,是一个极少有成功案例的世界性难题。三江源在生态保护建设过程中,同样面临如何确定其生态服务的受益者、受益范围、受益大小,以及如何通过生态补偿体现其生态价值的难题,其探索和实践将为我国和世界其他地区建立生态保护的长效投入机制提供有益参考。

最后,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是中国参与全球环境保护、强化国际话语权的重要媒介。三江源及其所在的青藏高原是世界大江大河发育的集中地,是亚洲国家的江河之源。三江源区独特的地形,阻截了西南气流携带的大量水汽,形成了充沛的降水,对大江大河起着源头补给和初始循环的作用。同时,三江源也是最重要的世界高原生物基因库,有9个植被型、50个群系、70多科、390属、1700多种植物,其中包括重点保护植物34种;有各类野生动物396种,其中国家级重点保护动物69种;对维护亚洲生态安全和世界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在生态外交日益成为国际外交重要内容的今天,中国可以通过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以水为纽带,加强与澜沧江下游、东南亚5国的生态合作与经贸文化交流,进一步巩固地缘政治。同时,树立负责任大国的形象,提升在国际生态环境领域的地位和话语权。

二、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工程实施效果评估

为确保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工程实现其预定目标、发挥其重要作用,需要对工程实施情况进行动态评估,发现问题,及时反馈,以期为工程的顺利推进提供参考。截止目前,我国先后启动了两期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工程。其中,一期工程于2005年启动,2013年完成。二期工程于2014年启动,保护面积和规划投资均扩大到一期工程的2倍以上(具体见表1),是一期工程的延续和深化。由于二期工程刚刚启动,本文将主要对一期工程的实施效果进行分析与评估。

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一期工程总投资75亿元,覆盖范围包括青海省玉树、果洛、黄南、海南4个藏族自治州、18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5.23万平方公里,主要内容包括生态保护、农牧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支撑项目三大工程和退牧还草、鼠害防治、草地保护、退耕还林、水土流失治理等22个子项目。2005-2013年一期工程实施期间,三江源地区累计完成封山育林511万亩、退牧还草5671万亩、退耕还林近10万亩、湿地保护160万亩、黑土滩综合治理523万亩、地面及地下鼠害防治11781万亩和沙漠化防治66万亩,同时配套开展了生态移民、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和小城镇建设等工作,取得了较为明显的生态保护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水源涵养能力提升,流域供水能力加强。根据监测,一期工程的实施使得三江源地区的水资源总量增加了约85亿立方米,湖泊面积增加了760平方公里,湿地面积增加了104平方公里,草原生态系统水源涵养量增加了约29亿立方米,由2004年的169亿立方米提高到2012年的198亿立方米,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年出境水量比工程实施前的2004年增加了20%以上。同时,水体质量得到有效改善,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干流水质连续8年达到Ⅱ类以上。上述数据说明,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工程使该地区水源涵养能力提升、水量增加、水质改善,对于保护地区生态环境和保障长江、黄河、澜沧江流域的水资源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2.草原退化得到初步遏制,水土保持能力提高。自2005年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工程实施以来,工程区域内的植被明显恢复,中等覆盖度草地面积呈现稳定态势,高覆盖度草地面积以每年2378平方公里的速度增加;黑土滩治理区的植被覆盖度由治理前的20%提高到80%以上,大面积沙化地区的植被覆盖度由治理前的不到15%提高到38%。工程区内的草原退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水土保持能力有所提高,特别是人工增雨工程对缓解荒漠化的作用尤为显著。

3.区域生态系统改善,生物多样性逐渐恢复。2005-2012年,三江源地区森林面积增加了150平方公里,工程区域内草原植被覆盖度提高了11.6个百分点,植物种群得到有效保护,各种野生动物种群明显增多。目前仅玛多县境内的藏羚羊数量就已达到4万只以上,比10年前增加了1.5万只;藏野驴达到3万多头,增加了0.2万头;岩羊达到0.7万只,增加了近0.5万只。区域生态系统有所改善,生物多样性正在逐渐恢复。

4.城乡基础设施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提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是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实施以来,三江源地区共完成生态移民5.6万人,建立了86个生态移民社区,改善了23个小城镇的基础设施条件,增加了5万亩灌溉饲草料基地,投入了3000万元生态移民创业扶持基金,解决了13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农牧民纯收入年均增长10%左右,吃水难、行路难、用电难、上学难、就医难等民生问题都得到明显改善。

5.生态环保意识提高,生态文明理念增强。三江源生态保护工程实施以来,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培训和各种生态工程的建设实践,当地干部群众对加强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有了明显提高,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明显增强,传统过度放牧的“掠夺性”生产方式也发生很大改变。

三、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探析

尽管三江源地区的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已经初见成效,工程区内的生态环境也得到较为明显的改善,但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

1.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并未得到根本性遏制。一期工程实施以后,虽然工程区内的生态环境有所改善,但据监测,整个三江源地区的草地仍在以每年近8万亩的速度退化和沙化,水土流失情况和荒漠化趋势依然严峻。究其原因,一是生态恢复的艰巨性与资金投入的有限性矛盾使然。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历史欠账过多,生态恢复、保护与建设的成本高、任务重、难度大,需要长期、持续和稳定的资金投入。目前,尽管国家已经陆续投入大量资金,但总体上依然存在较大缺口,环境治理的速度跟不上生态退化的速度。二是生态建设的长期性与工程项目的短期性矛盾使然。生态环境的保护、恢复与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但目前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主要是以阶段性、项目式的工程建设为主,缺乏可持续的长效机制。如国家从1998年开始实施的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政策纷纷到期,根据《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国发[2007]25号),还草补助期限仅为2年,而三江源地区的牧草生长周期很长,恢复原生草原植被大约需要15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三是生态保护的整体性与具体建设的局部性矛盾使然。区域生态系统的保护建设要求整体性和协同性,但2005年启动的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一期工程覆盖面积只占三江源地区的40%,尚有60%的地区未能开展协同建设。二期工程虽然涵盖了整个三江源地区,但生态保护建设资金多头管理、分散使用、政出多门现象比较普遍,生态保护建设尚未形成合力,给区域生态系统的整体保护、整体建设带来难度。四是特殊地理环境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使然。如生态保护建设工程实施以来,工程区内的植被覆盖度明显提高,但由于高寒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那些对于水土保持更具意义的植被根系层却恢复缓慢;又如全球气候变暖使三江源地区的冰川融水增多、区域水量增加,但随着冰川消融速度加快、雪线持续退缩,从长远看,冰川对河流的补给可能经历先增后减的倒U型变化,使三江源地区未来的持续供水能力堪忧。

2.生态移民“留不住、难致富”的难题亟待解决。三江源生态保护工程实施以来,先后有5万多牧民实施了退牧搬迁,但其中相当一部分人面临着“留不住、难致富”的困境。其原因主要在于:一是生活补助低。围栏禁牧、退牧还草等措施的实施,使众多迁移牧民失去了放牧、养殖等基本生活来源,且很多日常生活必需品,如牛羊肉、牛奶、酥油等,由自给自足变为对外购买,生活成本大幅提高。而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一期工程对每户牧民仅给予每亩5.5斤饲料粮、折合现金约2.5元的补助,整体搬迁牧民每户每年补贴8000元、连续发放10年,补贴标准明显偏低,不足以弥补其发展成本和生活成本的损失。二是就业能力弱。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移民大部分以畜牧业为生,文化素质低,劳动技能差,很多藏民讲不好汉语,很难找到正规稳定的工作和持续的经济收入来源。三是接续产业发展难。三江源地区海拔高、气候恶劣、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生产建设和产业发展的成本高,受生态保护的限制大,当地市场消费能力不足且又远离主要市场,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发展困难,移民就业渠道十分狭窄。很多牧民特别是老一代牧民在搬迁后找不到工作,只好靠国家发放的退牧还草补助勉强维持生计,部分生态移民的生活水平出现较为明显的下降。而且一旦退牧还草政策结束后,这些移民的长远生计将会面临更大困难。如果不能很好解决这个问题,未来这些移民可能存在回流的危险。

3.生态补偿机制尚需进一步完善。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所需资金巨大,必需建立完善的、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机制,才能从根本上形成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的长效投入机制,对三江源的生态环境进行可持续的保护和建设,真正维护好其生态安全。从目前来看,三江源地区的生态补偿机制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一是补偿主体单一。作为中国最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水源涵养区之一,三江源地区的生态效益惠及范围广、涉及主体多,但目前其生态补偿资金主要来自于国家,体现其巨大生态价值的流域间、区域间、上下游之间的生态补偿机制尚未建立。二是补偿标准相对较低。2005-2013年,国家为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累计投资75亿多元。但实际上,为保证长江、黄河的水质和流量,三江源地区每年仅禁伐和休牧就要损失数十亿元,生态补偿与三江源地区放弃发展的成本相差很大。三是缺乏持续稳定的利益补偿机制。退牧还草、退耕还林补偿等政策都是为了通过对生态移民进行经济补偿而进一步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但目前这些政策大多以工程、项目的方式组织实施,具有明确的时限,缺乏延续性,存在较大变数和风险。

4.专业化管理体系建设相对滞后。面对大规模的生态建设,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的专业化能力和管理体系建设明显滞后。一是组织机构不匹配。实施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工程以来,当地政府的主要职能由经济建设转为生态环境保护,但政府的机构设置和承担职能并没有进行相应的改变。三江源办公室等管理部门大多属于负责项目实施的临时性机构,生态环境保护缺乏有效的组织机构保障。二是专业化人才匮乏。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的专业化人才,如生态监控、草场管护、水土涵养、沙化治理、动植物保护等,同时地区建设如社区管理、产业发展等也需要一支具有现念和专业素养的人才队伍。而三江源地区地处偏远、气候恶劣、条件艰苦,很难吸引和留住人才,各类专业化人才都严重匮乏。三是管理措施不到位。特别是对退牧、禁牧出来的草场管理出现真空,既无相应的管理机构和管护人员,又缺乏必要的管理措施,禁牧区草场管护问题日见凸显。

四、推进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的对策建议

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的规划目标是:林草植被得到有效保护,生态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生物多样性显著恢复,农牧民生产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生态系统步入良性循环。根据上述目标,针对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当前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创新生态保护模式,推动自然修复与人工修复相结合。从三江源地区以往的生态保护实践来看,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封禁管护、围栏封育等措施对短期内减轻草场负荷、增加地面植被、遏制土壤沙化发挥了很大作用。但从长期来看,一味强调“退、封、禁、围”,单纯使用人工修复手段,既缺乏科学性,阻隔了动物迁徙途径、割裂了食物链条;又不尊重自然规律,忽视了牛羊群、野生动物适度啃食、排便对草地牧场所起到的非常重要的强化与养育作用,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因而,在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过程中,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坚持采用人工手段与自然修复相结合,逐步减少人为干扰,促进并最终实现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和动态平衡。

2.建立生态移民的多元途径,让移民“稳得住、能致富”。在三江源地区,当地牧民通过千百年的游牧活动,已经成为草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江源地区的生态恶化虽然是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掠夺所引发,但如果因此而因噎废食,通过大规模生态移民和简单禁牧、制造无人区,就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事实上,野生动物的采食量远大于家畜,如一头藏野驴的采食量大约相当于6只羊,如果缺少人类制约,野生动物无序增长,会对草原生态造成新一轮的破坏。因此,在生态移民的实践过程中,要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采取灵活多元的移民模式。在空间上,要根据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以及区域自然生态的不同情况,科学制定移民规划,引导牧民有序迁移,优化人口空间布局,合理确定畜牧数量,促进草畜平衡、人与自然平衡;在结构上,对于很难实现职业转换的老一代牧民,可以通过定畜定量、减牧补贴、聘用为生态保护监督员等措施,让他们在合理放牧的过程中主动参与到草原生态的保护中来。对于知识结构较新、职业转换相对容易的新一代牧民,可以通过加强职业培训和定向劳务输出等,引导他们走出去,向周边城镇乃至外省转移和集聚,实现非农化和异地城镇化;在措施上,可以一方面加强对迁移牧民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生产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等,提高他们自身的人力资本和就业创业能力;另一方面综合运用财政补贴、税费减免、创业扶持基金、产业引导基金、低息和贴息贷款等多种优惠手段,促进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特色文化产业、民族手工业、农牧产品加工、藏药藏香等产业的发展,积极拓宽生态移民的就业创业渠道,让牧民“移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3.建立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形成生态补偿的长效机制。首先,要正确认识和充分体现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价值,进一步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中的生态补偿比例,从实际出发,对因保护生态环境而造成的财政减收,应作为财政转移支付的重要因素加以考虑,并尽可能减少或取消地方财政配套,使生态补偿资金发挥最大效益。其次,应借鉴国际类似地区的先进经验,探索建立流域上、中、下游地区之间的生态补偿机制,根据中、下游地区的用水分布、用水规模以及生态受益范围,征收不同标准的生态补偿基金,直接或通过第三方转移支付给三江源地区,用于加强生态涵养、保护和建设。第三,可探索建立多元化的转移支付方式,如人才支持、技术转移、设备转移、资产转移、教育培训转移等,促进三江源地区的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最后,应根据三江源不同地区的生态贡献和生态保护建设需要,确定不同的资金分配和补偿标准,立足整体层面,形成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多层次生态补偿体系。

篇10

《唐山市水环境与生态建设发展》

新书内容介绍

由水文系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时振阁、王庆平、乔光建等撰写的《唐山市水环境与生态建设发展》一书,已由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发行,唐山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刘建立为该书作序,并指出:该书的出版发行对促进和加本文由收集整理快唐山市生态环境建设将发挥重要作用。

全书结合唐山市生态建设的实践,以唐山市水环境评价、河道生态防洪治理、城市生态建设等研究成果为依据编写的生态建设方面的系统性的研究专著,对指导生态建设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内容包括唐山市自然地理概况、唐山市水循环特征与水量平衡、唐山市水环境质量评价、唐山市生态城市建设与功能评价、河道治理与生态防洪工程建设、唐山市湿地保护与恢复、唐山市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等内容。

该书可供从事生态建设设计和研究方面的科技人员阅读使用,也可作为从事生态建设恢复工作和水文生态学研究的与生态工程、生态恢复有关的科研、教育部门和管理部门参考用书。